游牧文化旅游节

2024-10-13

游牧文化旅游节(共7篇)

游牧文化旅游节 篇1

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

整体策划方案

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组委会

2013年12月

按:2013年,由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创意发起,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包头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和达茂联合旗委、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获得巨大反响。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可贵示范。

作为草原文明的核心文化体系,游牧文化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信息,更承载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文化使命。打造游牧文化品牌,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需要,是打造高端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的需要,更是重塑和提升游牧文化价值、实现其使命的需要。

举办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是践行国家文化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勇敢尝试。2014年,我们将举办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提升品牌、提升高度、提升实力、提升效益、提升国际影响力,再现游牧文明之光彩,再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新篇。

一、操作规程

活动名称: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

活动时间:2014年7月12日—10月9日

活动地点:内蒙古包头市达茂联合旗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国家文化产业规划研究院

中共达茂联合旗委员会 达茂联合旗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民族大学、高占祥

文化艺术基金会、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

动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包头市文

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包头市旅游局、包头市体育局

支持单位: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澳门莲花卫视、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电台、内蒙古日报、包头广播电视台、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家庭周报等

二、主题定位及内容

活动主题:深度挖掘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认真践行草原生态文化理念,全面展示蒙元文化历史魅力,着力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环境,全力推进达茂文化旅游发展。

活动定位:借势国家资源,整合地方资源,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媒体资源,拉动社会资源,注重规格、注重品质、注重效益、注重互动、注重大众参与,打造更具发展活力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旅游盛会,使“游牧文化”品牌成为草原文化的主流品牌,使“游牧文化旅游节”真正成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文化强国战略践行的标兵、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地方名片。

活动内容:包括文化、体育、旅游、商贸四大类活动,文化活动构筑特色,体育活动提升规格,旅游活动凝聚人气,商贸活动促成合作交流、实现富民增收。统筹考虑活动设置、景区景点建设、旅游线路设计、综合管理治理,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商贸活动互动互助互促,在融合中提升,在提升中收效,真正实现办节目的。

三、总体战略思路

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将在首届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升,重点提升规格、夯实内容、完善布局、强化合作。保留群众喜爱的、具有市场潜力和文化价值的活动项目,提高活动的规格和质量,并深度包装推向市场;延伸活动内涵外延,不断引进高规格高水平的高端活动,探索商业化运作,推进游牧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

(一)理论和品牌支撑体系 1.草原国际论坛;

2.申请“中国游牧文化之乡”命名; 3.中国游牧文化保护区建设; 4.中国游牧文化博物馆建设。

(二)高端活动支撑体系 1.“达茂风”中国摄影大赛; 2.国际顶级摩托车极限挑战赛; 3.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 4.全国顶级书画家采风达茂; 5.中国首届二人台大赛;

6.全国大学生草原三项(徒步、长跑、自行车)越野赛; 7.中国汽车俱乐部环达茂草原友谊赛; 8.中国首届蒙古马拉力赛; 9.中国环达茂山地自行车挑战赛。

(三)丰富的民间活动支撑体系 1.蒙古族民间文艺表演活动; 2.蒙古族民族手工技艺活动; 3.蒙古族民俗游艺竞技活动; 4.蒙古族民间竞技贸易活动; 5.蒙古族民间祭祀礼仪活动; 6.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四、活动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4年1月—6月)

1.2014年1月,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活动主题、定位、内容、板块布局以及活动相关公告等,同步启动“神秘草原〃休闲达茂”网络拍客活动。

2.2014年2月,面向社会征集创意和活动项目,进行活动的申报筛选、活动方案收集等具体工作,集中进行招商活动。3.2014年4月,制定各工作组工作方案、具体活动实施方案,制作活动宣传册、工作手册等,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4.2014年5月,举行第二次新闻发布会,进行重点活动推荐,各主流媒体开始大规模宣传营销,招商活动全面开展。

5.2014年6月,各类活动基本准备就绪,重大活动项目进入前期运行阶段,宣传营销进入高频攻坚期。

6.2014年6月下旬,举行第三次新闻发布会。

(二)实施阶段(2014年7月—10月)

1.2014年7月12日—8月15日,英雄草原活动板块。

2.2014年8月16日—9月30日,激情草原活动板块。

3.2014年10月1日—10月9日,欢庆草原活动板块。

(三)总结阶段(2014年10月—11月)

对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进行集中总结,适时开展其他活动。

五、活动板块布局

本届游牧文化旅游节,根据活动类型和时间安排,初步设计为三个主题板块。1.英雄草原。围绕“游牧文化”,以“文化、文明、情怀、胸怀”为主题,重点推出开幕式、第25届草原那达慕大会、申请“中国游牧文化之乡”命名、“马背争雄”赛马月、“绿茵争霸”搏克周、“沙漠之舟”骆驼赛、“游牧草原”勒勒车搬家比赛、哈撒儿文化艺术节、草原国际论坛、满都拉口岸风情游、环达茂自驾游、七夕浪漫草原情人之旅、经贸投资洽谈会、有机农畜产品交易会等活动。

2.激情草原。围绕“现代文化”,以“速度、高度、美丽、魅力”为主题,重点推出“寻梦花海”赏花月、国际顶级摩托车极限挑战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全国顶级书画家采风达茂、全国大学生草原三项(徒步、长跑、自行车)越野赛、中国首届二人台大赛、“爱在达茂”草原合唱节、中国汽车俱乐部环达茂草原友谊赛、陈刚独步中国穿越达茂草原骆驼赛、“最美星空”中秋赏月、中国首届蒙古马拉力赛、中国环达茂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牛羊肉伴侣节、寻花问月乡村体验游、“畅想生活”物资交流会、蒙古族手工艺品展销会等活动。

3.欢庆草原。围绕“民俗文化”,以“喜庆、同庆、欢乐、欢腾”为主题,重点推出内蒙古自治区赛马友谊邀请赛、“幸福达茂”重阳节老年才艺大舞台、内蒙古自治区跤王争霸赛、蒙餐烹饪暨牛羊肉伴侣大赛、内蒙古自治区自行车俱乐部友谊赛、环达茂自驾游、达茂品牌商品交易会、少数民族商品贸易会等活动。

六、运作模式

本届游牧文化旅游节将进一步开放格局、拓宽视野,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活动全过程,着力转变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变主导为指导,探索市场化运作。

1.在组织运作上,坚持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整体筹谋,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源参与策划,积极广泛进行项目招商,形成以旅游活动为主线,以文化、体育活动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核心落脚点的运作模式。

2.在营销运作上,探索以节养节、广泛合作、良性竞争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策划、演展、票务、服务、研讨、娱乐活动等方面的组织营销工作,有偿出让项目经营权和冠名权,充分发挥社会实体、中介机构、文化产业集团、新闻传媒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3.在服务工作上,坚持“对口服务、分类管理、多元合作”的原则,组委会及达茂联合旗委、政府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工作。文化旅游节期间,宾馆、餐饮、旅游、中介、娱乐等社会服务性机构,将统一使用文化旅游节品牌、标志,形成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

七、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文化旅游节组委会,设立活动领导小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和宣传营销、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市容市貌整治、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商贸活动八个工作组。综合办公室和宣传营销、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市容市貌整治等四个工作组构成外环服务保障工作系统;文化活动组、体育活动组、旅游活动组构成中环主体活动系统;商贸活动组为内环核心系统,形成三环组织和谐互动局面,为文化旅游节提供组织保障。

2.强化资源保障。深度挖掘并整合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化旅游景区景点打造,大力推出阴山岩画、汉魏长城、金堑壕、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广福寺、普会寺、哈撒儿祭奠堂等人文历史景点;健全完善希拉穆仁草原、红格尔敖包、吉穆斯泰等自然景区建设;打造以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满都拉口岸、草原风电等为特色的现代景观。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为文化旅游节提供资源支持。

3.强化基础保障。建成游牧文化特色鲜明的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并不断健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加大市容市貌、公路沿线、景区周边等地的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独具北疆草原风情魅力的达茂大景区。加大市政道路及管网建设,大力提升供水、供电、交通、通讯、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游牧文化标识系统,建设突出蒙元游牧文化特色的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和公共设施,建设体现蒙元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营造游牧文化人文气息。全面启动12个苏木乡镇游客服务中心,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开设医疗、消防等公共服务绿色通道,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完善具有人文关怀的旅游服务体系。

4.强化市场运营保障。邀请专业传媒公司创意策划,发挥基层民众首创精神,积极向社会征集创意活动,为文化旅游节的市场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打造独具达茂地域特色的北疆草原风情旅游线路,推进“达茂品牌”建设,加快天然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有机认证、品牌打造,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市场督查,构建良性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作用,积极进行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推动那达慕游牧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有序运行,尝试探索文化旅游节市场化运作。

游牧文化旅游节 篇2

1 内蒙古游牧生态经济的特点

内蒙古自治区(下称内蒙古)是我国五大牧区之首,当地的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经济形式———游牧经济,这也是草原游牧民族根据草原承载力、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作出的经济发展选择。游牧生态经济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生态循环,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活结构特点

生态生活是游牧经济的主要生活,游牧民族长期以来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也使游牧经济生态循环链具有以下特征。

1)相互依存、生态平衡。在游牧经济中,人与牲畜相互依存、草场与牲畜相互依存、人与草场相互依存。牲畜能够为人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草场能够使牲畜得以生息繁衍,人会对草场进行有意识的游牧和保护,使草场能够为人提供更好的生态条件[1]。

2)人们的衣食住行中的生态平衡。游牧民族最主要的食品和饮料就是牛羊肉和奶,直接来源于牲畜。游牧民族的服装以皮革绒毛为主,能源燃料主要是牛粪,同样来源于牲畜。为了便于迁徙,游牧民族形成了特殊的住所———蒙古包。蒙古包包括结构支架和毡毯,便于组装拆卸,无需挖坑盖墙,既节俭使用,又不会对草原植被进行破坏。这种衣食住行模式有利于游牧民族跟随牲畜群迁徙到新的水源之地和牧场中,保障草原的整体生态平衡。

3)行为观念中的生态平衡。游牧民族在游牧经济生活中对畜群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游牧生态文明产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淡水资源和牧草,因此游牧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视对草原进行保护。成吉思汗曾经颁布相关法律,禁止在夏秋两季的白天下水沐浴、不得在草甸上洗晒衣物、严禁破坏土壤和草场,特别是对于人为纵火而造成的草原毁坏行为严惩不贷[2]。在历代的众多法律条文中都能够体现游牧民行为观念中的生态平衡意识。

1.2 生存空间特点

在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中,往往将天地万物视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保护生态、爱护牲畜、维护草场的生态思想。

1)通过迁徙来维护草场。游牧民族必须依靠广袤无垠的草原才能生息繁衍,因此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具有很强的生态性。游牧生态经济明显区别于农耕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农民通过开辟田地和兴修水利能够获得长久的生产资料,按时劳作、世代耕种,因此养成了安土重迁、行限方圆的文化形态。由于草原的承载力有限,游牧民族通过不断迁徙使草场恢复,并提升草原的生态效益。这种生态生存方式使游牧民族形成了特殊的文明模式、心灵世界和身体构造[3]。

2)爱护牲畜,保护草原的自然生态力。如同农民爱护庄稼一样,游牧民对于牲畜非常爱护。对于游牧民而言,牲畜是其重要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存资料,没有牲畜游牧民就难以生存。因此游牧民爱护牲畜、尊敬生命,也是对草原自然生态力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需要。

3)合理利用草原,保护生存环境。要开发可再生资源,就必须认识和了解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对生态环境的功能和结构进行充分的认识,在维护生态环境资源的补偿能力、恢复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游牧民族通过游牧的方式对草原进行合理利用,保护赖以生存的草原环境。

1.3 生产方式特点

生态生产是游牧经济生产的主要特点,也就是依靠自然环境,通过人类的意志力和智慧来驯化动物,游牧是充分利用草原自然资源,利用适度的休养生息,实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循环,达到合理程度的草原开发利用。游牧经济生产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牲畜和草场,这也是其最重要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牲畜既可以用于买卖和消费,成为生活资料,又可以用来骑乘和拉车,成为生产劳动资料。

总体而言,游牧生态经济是一种对生态大环境无损害、无废弃物和污染的生产方式[3]。正是基于以上特点而形成的极具特色的内蒙古草原游牧经济,契合了人、自然、牲畜三者的平衡关系,是一种对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适合生态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生态经济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传统形式的游牧经济在逐渐减弱,这与内蒙古草原整体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有关。草原的沙化不断加剧,天然草场不断减小,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侵蚀着草原的生态环境。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经济形态,保持草场的良好生态,又要想办法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大力发展以游牧为背景视角的生态旅游经济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和出路。比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的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就是以游牧之乡内蒙古达茂旗为核心,全面展示游牧民族文化和达茂旗本土特色旅游资源的文化盛事,文化旅游节融自然、人文、休闲、体验等多种时尚元素为一体,突出“草原本质生态、游牧特色文化、大众参与体验、民生人文关怀”主题。正是内蒙古特有的草原生态和特殊的游牧文化,吸引着越来越的游客不远千里而来,如今内蒙古很多游牧旅游景区已经形成集旅游娱乐、餐饮住宿、民俗展示、游牧生活为一体,以其特有的原古的生态环境、神气的文化气息、丰富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并且延伸开展赛马、射箭、摔跤、套马、篝火晚会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

2 草原生态旅游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是常规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生态旅游使游客不仅能对古今文化遗产进行欣赏和浏览,还能够投入原始、古朴的自然区域,了解当地的野生动植物,享受当地的美好风光。生态旅游的基础是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其原则在于不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且能够使当地居民得到经济利益。

草原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其依托于草原景观,以及草原上的动植物和游牧文化的风土人情,是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草原生态旅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舒适的自然环境。草原广袤无垠、水草丰美,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25度,具有舒适的自然环境是避暑胜地。而且茫茫草原广阔无垠,能够使现代都市人享受到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乐趣。2)生物多样性。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享受到自然美,而且能够对生命的价值予以深入的了解。3)独特的文化资源。草原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那就是游牧生态经济。游牧文化与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迥异,具有独特的魅力[4]。

内蒙古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文明历史,地理位置独特、草原空间辽阔、生态环境优美,是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键地区。而且内蒙古对内与我国8省交界,对外接壤蒙古和俄罗斯,交通非常便利,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是内蒙古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一条良好路径。

3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与游牧生态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途径

草原的自然环境是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游牧生态经济是最适合草原生态环境的经济形式,这也正是草原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将游牧生态经济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的品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内蒙古生态旅游业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因此应该积极促进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与游牧生态经济的融合,使内蒙古草原的生态资源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5]。

3.1 形成品牌效益,打造草原生态旅游精品项目

如果只为了获取眼前的高额利润,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帜大批建造质量低劣的景点,滥用生态旅游概念,不仅不能达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目的,反而会破坏草原的生态环境。因此应该积极打造生态旅游的品牌效益,打造出一批草原生态旅游的精品项目,体现生态旅游的精品性。生态旅游的精品性不仅要追求原汁原味的草原生态之感,还要提高生态旅游的品位和质量,并且体现一定的生态伦理,积极挖掘游牧经济的生态民俗文化来提升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的品位。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与外界相对隔绝、水草丰美的小村落来建设生态旅游试点,避免大规模建设建筑。旅游建筑的设计和建设都要体现蒙古民族的生态文化,与草原的自然环境达到统一。同时要积极挖掘蒙古的民族文化,邀请游客感受放牧、制作奶食等游牧生态经济的生活方式。为了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应该搭建不同款式的蒙古包,来显示文化的差异性。由于草原生态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在离景区适当的位置建设停车场,严禁机动车辆进入景区,游客可以乘坐勒勒车、骑马或步行进入景区,这也是生态旅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展植树种草活动,加深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通过篝火晚会、节庆活动的方式来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向游客展示生态民俗文化[6]。

3.2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区域联合

精品旅游线和区域旅游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弥补单项旅游活动在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方面的不足,应该将草原旅游融入到区域旅游之中。北京、山西是我国著名的人文旅游线路,而内蒙古具有独具特色的草原自然风光,如果能够将不同的景观组合起来,不仅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还能增加蒙古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开设北京直达山西和内蒙的旅游专线,提高草原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3.3 对草原生态旅游的秩序进行规范

为了适应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需求,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成立专门的生态旅游管理机构,并且出台相应的监督机制、发展规划和旅游法规,避免旅游业经营者各自为政,破坏草原生态旅游的整体秩序。通过专门的管理机构能够对草原生态旅游市场进行规范,对达不到标准的旅游景点项目进行取缔。应该在旅游地建设永久性监测点,并制订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标准,约束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草原生态旅游必须以草原生态为基础,必须对当地居民进行环境管理和生态培育,形成完整的草原生态旅游服务体系。

3.4吸引牧民参与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增加当地牧民收入

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从而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通过保障当地牧民的生态经济利益和生存环境,能够使当地牧民形成主人翁意识,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将牧民参与机制建立起来,牧民可以以食品制作、草场治理保护、制奶、放牧等形式入股,激发牧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热情,同时也通过牧民向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游牧文化,使草原生态旅游更加富有生命力,使游客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游牧生态经济的独特魅力,满足游客的旅游心理需要。

3.5 加强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

当前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大多依托游牧自然资源展开,相比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未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旅游资源是这么定义的: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者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显然,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和稀缺性的内蒙古游牧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优质宝贵的旅游资源。内蒙古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见证了草原文明的历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能力和文化意识。比如让人熟知的内蒙古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牧人的天籁之音长调;如泣如诉的大漠之歌马头琴、蒙古民族的“远古心声”呼麦、独具特色的蒙古族说唱艺术马力格尔、热情奔放的草原魂安代舞迷人独特的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族传统祭祀祭敖包等。还有众多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医药、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好保护性的开发,能吸引众多的旅游者,能拉动内蒙古草原游牧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旅游的互动融合机制,成为牧区致富、生态修复循环发展的良好途径。

4 结语

内蒙古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当地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游牧生态经济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应该与游牧生态经济融合发展,实现各种生态利益的协调,推动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谢春山,张裕金,王恩旭.旅游体验视角的游客消费趋势与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7(11):42-48,64.

[2]艾琳,卢欣石.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89-195.

[3]郭明亮.关于生态旅游管理初步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70.

[4]孟凡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233.

[5]李筱刚.从生态旅游角度看待徐州生态旅游的品质提升[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4):227.

游牧文化旅游节 篇3

闭幕式以“达茂欢迎你”为主题,以五彩达茂、魅力达茂、和谐达茂和相约达茂四个华丽篇章为主线。800匹骏马踏着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的激越旋律飞奔而来,800名中学生组成的五色哈达队型“达茂欢迎你”,表达着达茂人民对各界群众的真诚厚意,200人组成的代表希望的向日葵队在秋日的阳光下绽放笑容。绚丽的色彩,恢宏的场面,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闭幕式在震撼的视听盛宴中拉开了序幕。

闭幕式文艺演出磅礴大气,精彩纷呈,极具民族特色。悠扬的长调、深沉的呼麦、欢快的好来宝,唱出了草原世界的独特魅力;绚烂夺目的民族服饰展、缓缓前行的勒勒车队,再现了达茂游牧文化的深厚久远;神秘的祭祀,奉上吉祥如意,虔诚的萨满舞,跳出丰年盛世;年度马王和西部 “跤王”颁奖仪式,见证着首届游牧文化旅游节的完美收官。

7月21日,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也是在这里拉开的帷幕。80天草原欢歌,80天文化盛会 ,精彩的节目至今历历在目。开幕式上的摩托车极限表演,之后的全国摩托车锦标赛、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晋蒙陕冀”二人台坐腔大赛,全国中学生柔道锦标赛,中蒙选美大赛,特别是每周都有的赛马比赛和搏克争霸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各具特色的商贸活动,让达茂旗真正成为了草原旅游圣地,也让当地百姓在享受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的同时,也捕捉到带来了文化节带来的诸多商机和发展希望。

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是一次繁荣文化、提升形象的盛会,也是一次推动达茂文化旅游产业驶入快速发展轨道的盛会。

为期80天的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获得巨大反响,使达茂旗的旅游收入创下5.3亿元的历史新高。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充分挖掘了达茂旗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承和弘扬地区民族文化,多渠道展示民俗活动,打造达茂旗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繁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等方面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尝到旅游文化甜头的达茂人将在2014年7月12日至10月7日举办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此次游牧文化旅游节保留群众喜爱的、具有市场潜力和文化价值的活动项目;延伸活动内涵外延,不断引进高规格高水平的高端活动,推进游牧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此次,游牧文化旅游节活动主题将分为英雄草原、激情草原、欢庆草原三个板块。

英雄草原活动

从7月12日到8月15日,将以“游牧文化”为主题活动内容,重点活动内容有: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第25届草原那达慕大会、“马背争雄”赛马月、“绿茵争霸”搏克周、“沙漠之舟”骆驼赛、“游牧草原”勒勒车搬家比赛、哈撒儿文化艺术节、草原国际论坛等。

激情草原活动

从8月16日到9月30日,将以“现代文化”为主题活动内容,重点活动内容有:“寻梦花海”赏花月、国际顶级摩托车极限挑战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全国顶级书画家采风达茂、全国大学生徒步、长跑、自行车“草原三项”越野赛、中国首届二人台大赛、“爱在达茂”草原合唱节、中国汽车俱乐部环达茂草原友谊赛、陈刚独步中国穿越达茂草原骆驼赛、“最美星空”中秋赏月、中国首届蒙古马拉力赛、中国环达茂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牛羊肉伴侣节等。

欢庆草原活动

从10月1日到10月7日,将以达茂“民俗文化”为主题活动内容,重点活动内容有:内蒙古自治区赛马友谊邀请赛、“幸福达茂”重阳节老年才艺大舞台、内蒙古自治区跤王争霸赛、蒙餐烹饪暨牛羊肉伴侣大赛、内蒙古自治区自行车俱乐部友谊赛等活动。

2014年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在达茂草原上继续精彩绽放,一出出演出、一场场比赛、一次次展示,接地气、演生活、彰显民族特色,百余场不同风格的文化体育商贸活动,将极大地满足各地游客多样化需求。为游客带来美的享受,展示达茂草原的无限魅力和深厚底蕴。夏秋时节游草原,点滴之处品文化,让我们共同参与这一文化盛宴吧!

游牧城公园700字作文 篇4

今天天气格外得好,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和妈妈准备到牧城公园去玩。

一踏进牧城公园,我就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中了。草坪硕大无朋,像一张翠色欲滴的大地毯,几朵小花参差在其中,真是妙不可言呀!

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租自行车的地方,惊喜地大叫一声,便拉着妈妈的手跑过去,租了一辆双人自行车。接着,我们自由自在地在牧城公园里骑了起来。妈妈坐在车的前面,我则坐在后面,我们一边悠闲自在地踏着踏板,一边看着路边的景物,真是赏心悦目呀!路边的野花五彩缤纷,我虽叫不出名字,但能领悟到它们独特的美丽。无论是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花儿显得生机盎然。牧城公园里别的东西不多,树木却不少,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见它们生机勃勃的身影,让人看了心旷神怡,感到精神舒畅。一眼望去,五颜六色的野花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骑完自行车,我一眼瞅见卖风筝的小摊,摊上的风筝形态各异,风筝上的画栩栩如生,动物似乎都要从风筝上跳出来了呢!见好多人围在那儿,爱凑热闹的我立刻迫不及待地跑过去。两分钟后,我满心欢喜地捧着一个风筝从闹哄哄的人群中挤了出来。然后,便放起了风筝。我慢慢地将风筝放上天,它飞得越来越高,我只拿着底下的小棒,并不知道风筝线正变得越来越少。突然,一阵狂风刮过,风筝随着风势“哗”地一下往天空中猛蹿。我意识到大事不妙,赶忙用手去抓风筝线,但一切都是徒劳。唉!见风筝飞走了,我又玩起了吹泡泡……

光阴似箭,不一会儿,就到了黄昏时分,晚霞的足迹遍及了天空的每一个角落。妈妈催促着我回家,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美丽的.牧城公园。

游牧文化旅游节 篇5

——以阿勒泰地区为例*

阿尔斯朗·马木提

阿布拉江

库丽布布

古丽苏木

新疆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乌鲁木齐

830054

关键词:牧区

游牧民定居

阿勒泰

社会经济发展

哈萨克人民自古以来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游牧生产是他们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是一种以畜牧业为主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畜牧业来讲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畜牧和牧场。所以,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人群是靠牲畜来生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牧区因自然条件,社会因素(传统生产习俗,旧观念)等原因,牧区经济还得不到全面的发展。从游牧到定居就是牧区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提高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游牧生产经营方式,使牧区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牧区牧民贫困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也给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改善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也就是哈萨克牧民的个人需求.。定居是为解决游牧民在牧区因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矛盾而选择的一种新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定居在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区来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辑的阿勒泰地区是哈萨克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因此,以阿勒泰地区为例探讨本颗题是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阿勒泰地区游牧民定居现状 1.1 哈萨克游牧民定居的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区哈萨克游牧民定居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78~1985)探索阶段(1998~1995)和规范阶段(1996年至今):1996年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后,游牧民族定居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轨道,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对阿勒泰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游牧民定居,草原建设,牧道建设等项目的投入,截止1999年一市三县一共有近3000户哈萨克族农牧民家庭迁入项目区,形成了阿勒泰地 * 本文是2003年国家协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生态移民研究”(批准号:03BJL05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区仍至全疆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游牧民定居村落。1.2 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的基本形式

哈萨克游牧民定居的基本形式有完全定居,半定居和整体定居三种:

1.2.1 完全定居

由政府在游牧民原来的冬牧场居住地域周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开垦土地,提供一定的补贴,帮助定居牧民修建永久性房屋和牲畜棚圈,使从事游牧业的一部分牧民家庭全家人口实现定居。

1.2.2 半定居

游牧民原来的冬牧场开垦耕地,修建永久性住房,一个家庭内的老人和孩子不再游牧,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或一个家庭定居从事种植业(粮食或牧草),其它成员仍然从事游牧。目前,游牧民的半定居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人定、畜不定。第二种是人与畜都属半定居。

1.2.3 整体定居

在有些地区,因为,草场退化严重,游牧依赖的草地资源已经无法再为游牧人口和牲畜提供生计所需的资源,因此,当地政府做出让一个牧业村整体或牧业村的一部分人口全部较为定居的决定。阿勒泰地区游牧民定居与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阿勒泰牧区社会经济现状

阿勒泰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牧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全地区现有自然草地总面积974×104hm2万亩,占全地区国土面积的83.4%,其中可利用面积717×104hm2万亩草场中优等草场约占8%,良等占23.2%,中等占21.2%,低等占26.1%,劣等占21.5%。牧区四季草场齐全,为牧区牲畜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和轮牧提供了有关的条件,全区牲畜总头数的83%在天然草地放牧,是全疆牧区畜牧业比重最大的地区之一。

畜牧业是该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地区经济的一个支柱,截止2001年,牧业户数为17136户,占全地区总数的12.67%,牧业人口为93775户,占全地区牧业人口的17.5%,牧业劳动力28579人,占全区乡村从业人员的33.82%,2001年畜牧业产值占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3%,农业总产值的57.61%。据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在新疆各地州的牧区中,牧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最高的为阿勒泰地区51.1%,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361元; 2.2 游牧民定居与牧区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北疆的哈萨克游牧区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牧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也是不低的。但与农区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牧民定居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进展缓慢

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牧民定居工作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均衡。目前,定居率达到80%的有伊犁地区,而塔城还不到40%。在县市中福海,新源等县已基本实现牧民定居率90%以上。各地区在牧民定居中,其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有些定居区牧民定居了,但牲畜没定牧,存在着定不稳的隐患。

2.2.2 游牧民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

牧民的文化素质是影响牧业生产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农业普查资料,农村牧区从业人员中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比例:阿勒泰地区达54%,伊犁地区为59.34%,塔城45.2%,初中文化程度的分别36.8%,30.45%,47.5%,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9.2%,10.2%,7.75%。牧区地域广,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牧业生产流动性大,如阿勒泰地区的游牧民一年搬家达90次,转牧距离长达600km,虽然乡村组织健全,但其管理的程度和达到的程度是非农村可比的。

2.2.3 牧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比重过低

由于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原因,牧区基本上还处于单一经营的状况,二,三产业很不发达,种植业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以几个地区为列,据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农村全部从业人员中从事乡镇企业及其非农业的人员,阿勒泰占1.63%,伊犁3.35%,塔城占4.9%。2.2.4 自然草地资源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牧草品质降低草畜矛盾加剧

由于牧区人口的增长和牲畜数量的不断增加,草原超载过收,草场退化已不是个别地区的现象,而是一个全局性的现象,草场载畜能力下降,草畜矛盾突出,尤其是在阿勒泰牧区。人工草场建设速度慢,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退化、沙化和破坏的速度。这样的情况都严重影响牧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性 3 游牧民定居在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游牧民定居是新疆牧区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反过来牧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又是游牧民族因其季节性,自食性,粗放性和流动性等因素制约,很多牧区至今仍处于“逐水草而居,随季节而过”的游牧民经济时代。政府为了改变这局面,为全速发展牧区社会经济发展,采取了定居的措施,定居在牧区经济发展户的地位和作用如下:

3.1 游牧民族定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3.2 游牧民族定居是牧区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桥梁 3.3 游牧民定居是牧区牲畜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 3.4 游牧民族定居是提高牧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4 阿勒泰地区游牧民定居与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牧区经济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结构

牧区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就要改变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方向发展,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要从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牧区牧民实现小康的需要,分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在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同时,启动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提高第二产业在牧区经济中的比重。在牧区没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牧民的小康。第二,要以发展肉毛生产为重点,调整好畜牧业生产结构。第三,牧区要发展饲料饲草种植,建立稳定的草料基地,努力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4.2 牧农结合,大力发展草业,实施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草业是牧区经济的基础,要提升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就是对草原加强管理,合理利用,保护和建设并重逐步做到以草定畜,增草增畜.据悉,在阿勒泰地区,政府计划加快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步伐,在青河县阿魏戈壁,富蕴县黄泥滩,阿勒泰市640台地共建9.33×104hm2饲料基地。通过此举,大幅度提高了牧区草地生产力和牧区社会经济的稳定性,缓解天然草地的压力。

4.3 结合牧民定居,加强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牧区小集镇的建设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牧区落后面貌的重要一环。各有关部门和牧区各级政府应将牧区的水利,电力,道路,交通,邮电,能源,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纳入规划和计划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牧区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各地要因地制宜,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继续采用“小集中,大分散”,“大集中,小分散”,“异地搬迁”,“插花定居”,“沿主要道路布点定居”等模式,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促进牧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现在牧区小集镇很少,第二,第三产业没有立足的依。.牧区商品交换没有适当的集中生产自然要受影响,因此要结合牧民定居有小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牧区小集镇。4.4 努力提高牧区劳动者的素质

在游牧区生产人员的素质普遍较差:一是文化水平低;二是受传统经营方式的束缚严重,安于现状,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生产经营者信息灵,思路广,会经营,这是新一代知识农民的特征,但在牧区,相当多的牧民思想还停留在原始游牧的小生产水平,只是单纯把牲畜作为维持自己生活的来源,根本没有把牲畜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料。所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在牧区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4.5 加大科技支撑,推动牧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要使牧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冬牧区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重要作用,认真组织开展“科技之冬”,“科技之夏”,“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向广大牧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牧业实用技术,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和促进牧业科研成果的传话,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继续抓好品种改良,推广人工授精,冷配等技术全面推行各业生产,加快畜群周转,近几年来,在坚持不懈地大力推广牧业生产上的新技术,尤其是草料加工,塑膜暖棚,冬羔生产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

4.6 牧民定居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结合起来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下,站在新的起点,对于草原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特别是当前自然灾害频繁,草原日益退化的情况下,在全区范围内把牧民定居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要高度统一起来,抓紧建立和完善草原保护制度,发展畜牧业不能以生态效益为代价,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生态效益,合理利用和保护好与草原畜牧业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哈萨克族游牧民的定居对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利的也不利影响。有利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牧区游牧民定居的结果使牧民的传统生产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提高了牧区的经济效益。二是游牧民的定居对牧区减少草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三是游牧民定居后获得信息的机会多了。

哈萨克牧区游牧民的定居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哈萨克牧民现阶段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牧民们掌握市场信息难,预测市场变化难。

(2)牧民们观念滞后,他们对定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牧民仍习惯于逐水草而居,对定居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认识不足,而且一些行业和部门对牧民定居工作缺乏足够认识,未能真正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

(3)畜产品加工滞后,尤其是加工企业缺乏,已成为制约畜产品扩大市场的首要因素。

上述所提到的问题都影响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提高牧区社经济效益,政府一定要以实际出发,加强定居工作,改变牧民的传统观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促进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文化大观〔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崔延虎.游牧民顶居的再社会化问题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游牧文化旅游节 篇6

千年岁月里,贺兰山人喝驼奶,吃驼肉,穿着驼毛制成的衣服,与骆驼同生长、共迁徙,说他们是中国最会驯养骆驼的人,当之无愧。

滩羊是上帝赐予贺兰山的另一件珍贵礼物,滩羊毛皮制成的“二毛皮裘”10年都不会结毡,在古代曾远销阿拉伯国家,被称为“软黄金”。

纵观整个中国西北地区的古民俗文化,贺兰山文化应该是最为神秘的。人们已无法想象当年这里发生过怎样血腥的战争,只知道战争结束后,众多部落,乃至西夏这样曾经长时间活跃于史书上的帝国便转瞬即逝了,甚至在典籍中都没留下痕迹。元朝史学家修著《宋史》、《辽史》和《金史》,单单不为西夏编修历史。中国古代史书的大成者《二十四史》也独避开西夏史不谈,本就所剩不多的原始资料在20世纪初被俄罗斯人和英国人带往海外。

现今,这些把祖先灵魂封印在贺兰山腹地的苍凉游牧部落,只有从他们留给后人的众多遗迹、风俗以及未解之谜中,感受他们曾经的辉煌灿烂:中国最为传奇的骆驼驯养术、令人捉摸不透的岩画和天体符号、流芳百年的滩羊皮制衣术……

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神秘的UFO符号

贺兰山腹地最具有神秘气息的艺术杰作,非贺兰山岩画莫属。这些岩画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形象怪诞,内容有个体画像,描绘游牧、狩猎、械斗、舞蹈、杂技等场景的画面,以及大量不明意义的天体符号。

关于这些艺术品的作者是谁,一直都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有人说是古代隐居在贺兰山的贤人所画,也有人说是古代部落的统治者为了彰显功绩所绘,还有人说这是某个神秘宗教用来祭祀的……经专家研究后发现,贺兰山的岩画,都是古代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游牧民族所绘制,而且还是不同时期分别刻上去的,从春秋战国一直到元朝,时间跨度长达1500多年。

如前文所述,贺兰山地区曾是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铁勒、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由于文化不发达,没有书籍传世,于是只好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以此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岩画多半采用凿刻和磨制的方法创作,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

在众多岩画中,最具特色的是人面像岩画,约占岩画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人面像岩画,有的人头上长着犄角,插着羽毛,还有的戴着尖形或者圆顶的帽子;古代游牧民族妇女的图像很多,她们戴着头饰,挽着发髻,显得风姿绰约;最离奇的一幅,画中人大耳高鼻,满脸生毛,嘴里还叼着骨头,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息。

这些岩画真实再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堪称是珍贵的“古代游牧民族艺术画廊”。在看过贺兰山人面像岩画后,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曾这样评价:“这种人面像岩画虽然在中国北方、南方都有,可是没有像贺兰山那么集中,这一特点在世界岩画界也是很突出的。”

贺兰山岩画的另一个神奇之处,就是里面夹杂的各种神秘符号。其中除了各种类似天体的符号之外,甚至出现了戴着圆头盔,穿着宇航服的外星人,画面中,他们从旋转的飞碟中飘然而下,地面上的动物和人群惊恐逃散——这让人联想到许多国家的古籍中关于UFO的记载,一个推论也就此在学界产生:是否在几千年前,已经有外星人降临到贺兰山,并和那里生活的人进行了“第三类接触”?(人类与外星人直接接触,看清UFO及其中的高级生命体)。

长期关注并研究贺兰山岩画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福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贺兰山岩画中发现的神秘符号,很可能蕴含了古代游牧民族对天文的记载,以及对宇宙的理解,那些奇形怪状、形态不同的符号究竟暗含哪些古老而神秘的信息,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千年驯驼术

中国的“白雪公主”

贺兰山腹地的西部,有一片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域——阿拉善盟,这里终年干旱少雨,独特的气候孕育出众多适应荒漠草原的生物,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骆驼。

阿拉善骆驼的驯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5000年前。水草丰富的草原湖泊,把这里的骆驼养得体质结实、肌肉发达、四肢细长、关节强大,成为当地人乘、挽、驮的最好役畜。有人做过测算,阿拉善骆驼挽载重可达1吨,单人骑乘可日行53公里,世界罕见。

家里三代都养骆驼的斯琴格日乐大娘,每天的工作就是照料家里的骆驼,她说骆驼通人性,你给它挤奶,照顾它们,它们就把你当成自己的羔子。斯琴格日乐的二丫头娜什比利格14岁那年,去外面放羊迷了路,又碰上晚上起沙尘暴,斯琴格日乐担心得要死,是家里的骆驼执拗地拉着娜什比利格,把她送回了家。斯琴格日乐说:“我一辈子不会离开这些骆驼,就算现在有了摩托车、汽车,这些骆驼,无论如何也要养着。”

除了骑乘驮运之外,阿拉善骆驼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它的驼绒是上佳的纺织原料,可以制作高级精纺呢绒面料,早在13世纪中期,就已经有西亚商人认识到了阿拉善驼毛的经济价值,他们声称这是他们看到过的世界上最好的驼毛,用这种驼毛制作的呢绒,比大马士革布还要好,所以他们不远万里,将其运到中亚乃至西亚销售。

西亚商人的商业头脑,在20世纪初期得到了西方人的肯定。民国时,欧洲商人们特意在黄河边的磴口、临河、石嘴山一带设立了洋行,专门收购阿拉善驼毛。这些收购来的驼毛,由马队穿越贺兰山送到洋行,然后转水运到包头,取道陆路运到天津,最后送上远洋商船运往欧洲。用它制成的毛线、毛呢大受欢迎,尤其是白骆驼毛,被欧洲人称为“白雪公主”,价格高出一般羊毛十多倍,制作出来的产品价格也翻了几番。

除了经济价值,阿拉善骆驼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纯天然草场的放牧,以及风沙的磨砺,让阿拉善骆驼的肉质口感极佳,烧烤吃起来外酥里嫩,肥而不腻。尤其是驼峰,一度被大厨视为是草原酒宴中的“八珍之一”,1942年,蒋经国奉命到西北考察,在吃过烤驼峰之后,大赞阿拉善骆驼是“西北之皮毛,西北之精华”。

nlc202309040534

价值千金的“软黄金”

十年不结毡的二毛皮裘

贺兰山的林草资源为许多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不仅成就了山西侧的“中国骆驼之乡”,也成就了山东麓银川平原上的“中国滩羊之乡”。

滩羊本来是蒙古羊的一个分支,当草原上的部落将滩羊带到贺兰山地区之后,这种羊便如鱼得水般的被大范围的养殖,很快发展成为贺兰山地区最为重要的畜牧类动物。据《银川小志》记载,清乾隆时期,宁夏地区下辖的各州都盛产滩羊皮,并和稻、盐、枸杞并列为宁夏当时最出名的四大物产。

在宁夏众多养殖滩羊的地方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黄河东岸的盐池县,这里有最适合滩羊生长的自然条件——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冬季较温暖。这里的土壤以灰钙土、淡灰钙土为主,长出来的草蛋白质含量较多,水源中的碳酸盐、硫酸盐、硫磷钙等矿物质含量丰富,当地人都说盐池县的滩羊是“吃着甘草、喝着矿泉水”长大的优良品种。

滩羊最大的用处是以其皮毛来制裘。勤劳的贺兰山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发现将1个月左右大小的滩羊羔皮拿来制裘最好,这种裘皮质地坚韧、保暖性极好,提起来能看到洁白的毛穗顺次下垂,犹如梨花纷纷飘落,养护得当,穿上十年都不会结毡,被称为“二毛皮裘”和“软黄金”。

今年56岁的丁永俊,16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二毛皮裘的制作技艺,现在已经是这一项传统技艺的继承人,经验丰富的他,能够一眼分辨出最顶尖的二毛皮“九道弯”——这种皮上的毛,从根部到末梢都弯曲呈花形。在丁永俊的作坊里,永远摆满了各种正在制作,以及已经制作好的大衣、围巾、坎肩等物品,每年2-7月熟皮子的季节,作坊内的毛皮堆成山,他根本就忙不过来。

滩羊除了毛皮能制裘,肉质也风味独特,细嫩、无膻腥味,脂肪分布均匀,是做“手抓羊肉”和“涮羊肉”的上佳食材,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除了在国内市场畅销外,还对阿拉伯国家出口,在国际上信誉很高。

养了一辈子滩羊的朱玉合,如今在盐池县经营着一个滩羊养殖园,采用统一饲喂、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每年要出栏12万多只滩羊。朱玉合每天的任务就是接各种订单,然后组织将滩羊运送到屠宰场宰杀。屠宰场的业务繁忙,最多时每天要宰杀掉差不多2000只滩羊,朱玉合不得不经常排队,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屠宰完毕,盖上检疫的印章后,他急急忙忙送到下订单的买家那里,回来的时候多半已是晚上。朱玉合说:“越到年底腊月的时候,生意越好,现在是一天也没有半刻消停……”

“和”文化旅游节解说词 篇7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山水人文城市**。我是解说员xxx,很高兴能为大家解说。我首先预祝大家此行旅途愉快!请允许我将今、明两天的行程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未定)

(车子驶过分水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们现在进入**境内,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及**旅游情况。

**是一个美丽、年轻的山区县,她于1969年建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市中腹,现辖10乡4镇2个国有林场和1个国家森林公园,总人口20余万,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大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生态条件十分优越,人称**为一个天下无双的生态品牌,是湖南省十强林业县。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7.6℃,年降雨量1546mm,雨热同季,是湖南省温、光、水条件最优越的县区之一,随山形、地势变化山地立体小气候十分明显,冬暖夏凉,一年四季皆宜旅游。**民风纯朴、社会治安良好,是远近闻名的治安绿洲,是一个让人放心的绿色家园。

**县位于**市旅游网络的中心,处在湘桂粤旅游圈的中枢,对外交通十分便捷。西部洛湛铁路、207国道纵贯南北,东部永连公路、二广高速在阳**穿腰而过,县城和**山距**中心城区、衡昆高速、**机场仅半小时车程。这种区位优势,使**的旅游成为湘桂粤黄金旅游圈中的重要节点。

**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国家四级旅游资源2处,三级的12处,二级的39处,一级的19处。

全县旅游景区布局大体呈两山一水一城格局,即阳**、**山、潇水湖和县城中心旅游区。东部阳**主要景区有:万寿寺、杜鹃花海、小黄**、万和湖、大黄**等。中部潇水湖主要景点有:**水库大坝、上梧江瑶族民俗文化村、江村仙人墩、仙人岩、访尧古民居、山圩水市、**、仙人吊桥等。西部**山主要景点有:万亩生态茶园、塔山婆婆殿、万亩草山、天池和竹海等。县城中心旅游区主要景点有:**洞、浮洲岛等。**县不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还有极为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红军长征时,任弼时、肖克、王震率红六军团曾经过阳**,现阳**国家森林公园还存有肖克将军题写的珍贵墨宝。

下面我隆重地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神仙山阳**。阳**是**旅游发展的龙头,位于**县东北隅,属南岭支脉,总面积114.2平方公里,自古为天下名山,向以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冠绝湘南,具有古、奇、灵、秀四大特色,被誉为**福地,最高海拔1624.6米,年均气温14.2℃,境内生态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98%,十万亩竹海翠接天际,万亩原始次森林遮天蔽日,流泉飞瀑、奇峰怪石、云山雾海等奇观胜景赏心悦目。空气中负氧离子平均含量达86000个/cm3,最高处小黄**达到168800个/cm3。万寿寺、杜鹃花海、万和湖、小黄**、大黄**等一大批精品景点星罗棋布,享有湘粤凉岛、天然氧吧和岭北生态画卷之美誉。近年来,阳**先后荣获湖南省作协创作基地、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湖南‘新潇湘八景’(休闲类)、绿色中国环境文化示范基地、面积最大的野生杜鹃花基地(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称号。

听过刚才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阳**的景区已是很期待了,那么请允许我继续为大家介绍阳**各景区。

万寿寺景区

万寿寺原名阳**寺,始建于宋,距今近1000年的历史。明朝嘉靖年间,高僧郑**潜心修禅,并在此坐化成佛,其身不朽,**附近的信众尊其为七祖**,明朝时期曾赐**千古仰,**万家朝楹联,改阳**寺为万寿寺。万寿寺因此声名鹊起,数百年来香火鼎盛不衰,引得四方香客游客纷来朝拜观光,成为湘桂粤的佛教圣地,鼎盛时期聚集3省18县58个香会近百万的香客,特别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二七祖佛爷庆诞,善男信女聚集达数万之众。2009年下半年,云南省有关企业赠送给阳**两件镇山之宝植物肉身黄金樟**佛和树化玉,就供奉在万寿寺内。黄金樟和树化玉均属缅甸三宝,黄金樟**佛神形酷似**,自然天成,栩栩如生,已有数千年树龄,堪称稀世珍宝;树化玉历经亿万年沧桑演变而成,呈黑色,为玉化了的硅化木,被称作植物舍利,有镇宅、避邪、保平安之功,高为1.624米,暗****主峰海拔1624米,其外形恰似阳**山形。两件旷世奇宝又为万寿寺增添了灵气。2011年,万寿寺在方丈延藏法师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下,重塑了万寿寺所有佛像真身,使万寿寺更显庄严大气。

杜鹃花海景区

在万寿寺景区的西北部是杜鹃花海景区。整个阳**系高山杜鹃面积达十万余亩,其中核心花海面积达万亩,花树高矮一致,整齐有序,集中连片。花种有云锦杜鹃、紫杜鹃、鹿角杜鹃、岭南杜鹃、映山红等26种,其中该地特有的一种杜鹃被原中南林学院命名为阳**杜鹃。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满山红杜鹃尽情绽放,似火般燃烧在山山岭岭,中夹紫、白、蓝各种颜色,花期近月不败,**为壮观,被誉为天下第一杜鹃红;2006年,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更为神奇的是杜鹃花海中有自然天成和人工打造的神奇壮观的和、寿、福三个喻意美好的大字。在万寿寺右侧杜鹃花海中暗藏一由石头天然生成的和字,阳**又称阳和山,或许古人起此山名时也曾在此得过启发。微波台下杜鹃花海随意修建的游道则恰似一个 寿字,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同时,在万寿寺后山上的杜鹃花海中,又用常绿树种精心栽种出了一个 福字,和美**又添福寿齐辉的文化内涵。杜鹃花海中还有象征美好爱情的山盟石、传说刘邦征战南方时留下的遗迹试剑石等众多景观景点。

小黄**景区

小黄**景区位于阳**中腹,毗邻万寿寺景区,面积 726.4亩,小黄**自北向南贯穿全区。这里原始次森林茂密,山深谷幽,空气清新,古木参天,春季山花争妍,漫山遍野,夏季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秋季野果飘香,高挂枝头,冬季银装素裹,玉树琼花,林木季相更迭,仪态万千。据中南林学院专家考证,该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66800个/cm3,这在全省亦属罕见,被誉为天然氧吧,是观光旅游、健身、登山、疗养的最佳处所。主要景点有小黄**主会场、小黄**瀑布群、黄杉独秀、百步阶梯、飞来石和石生树等。

万和湖景区

该景区与歇马庵毗邻,四周群山环抱,似莲花宝座,是柳宗元《游黄溪记》黄溪的源头。湖面最长处730米,最宽处260米,面积200余亩;湖水平均深度为4.6米,最深处19米。湖西侧有沿湖游道600米直通大坝。万和大鼎、中华和文化园将陆续定址于此,万和湖景区将建成集水上游乐、朝佛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

大黄**景区

大黄**位于阳**国家森林公园西北部,即为唐朝柳宗元《游黄溪记》描述的黄溪,有大黄**瀑布群、长菖湾瀑布和原始次生林等景点。大黄**瀑布群分五级,级级精彩,最后一级从60米高处咆哮而下,如白蛟翻滚,气势磅礴,水声激越,声势夺人;瀑与瀑之间有五潭相连,状呈圆形,直径三丈,深约十米,宛若天然浴池;潭水清澈透底,碧绿如玉;潭底石美如画,五彩斑斓,五潭天雕地琢,自然而成,天下一绝,举世无双。长菖湾瀑布从山头光洁的石涯凌空而下,飞流1000余米,瀑布水帘,晶莹碧亮,雨后放晴,银帘映日,顿生七色彩虹。原始次森林方圆数十里,渺无人烟,连绵天际,静若**,置身其中,宛若隔世,堪称岭北生态画卷,是探险、科考的绝佳去处。

阳**是目前保存最完美的原生态旅游景区,方圆数十里,人迹罕至,天人合一。游客置身其中,满目青山流翠,耳傍虫鸟和鸣,宛如人间仙境;深吸山中空气,顿觉清新拂面,清气浸脾,通体康泰,心旷神怡。(稍作休息)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下一篇:清远市清城区城市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