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阅兵论文

2024-09-09

国庆阅兵论文(通用12篇)

国庆阅兵论文 篇1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庆典是继2008年奥运会之后, 我国的重大国家性、集体性事件之一, 引发了全球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仅2009年10月1日一天, 全球约有4500名各大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云集北京天安门广场, 对这一特大庆典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程覆盖式报道。中国的国庆阅兵之所以这么引人注目, 与其独特的仪式文化分不开。为此,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庆阅兵的仪式体系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希望能更好地解读国庆阅兵的仪式文化。

国庆阅兵仪式的结构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领域, 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表演” (1) ;而加拿大著名的仪式学家格兰姆斯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了仪式行为的起源, 认为仪式的根源来自生物和自然的现象, 仪式肇始于仪式化, 并将仪式分为六种类型:仪式化、仪式、典礼、巫术、礼拜、庆典。 (2) 借鉴这些定义, 我们可以认为:国庆阅兵仪式是一套与国庆有关的、标准化的、重复的、非功利的并被普遍认可的程式。

据此, 国庆阅兵仪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受阅部队、检阅首长、观阅群众等的仪式化行为, 这是从个体角度来看仪式化行动;其次是阅兵仪式中的固定仪式, 如礼炮鸣放、升国旗等, 这是从集体角度来看程序化仪式行动;再次是将国庆阅兵本身当做一种仪式性事件, 每一年一次规模较小的“再现仪式”, 每十年一次大规模的“再现仪式”, 这是从民族国家角度来看的仪式性国庆阅兵的整体结构。这三层仪式结构的关系是依次由低到高递进的。其中, 个体行动者仪式化行动是基础, 这三个结构支撑起整个国庆阅兵仪式。

国庆阅兵仪式的象征意义

维克多·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 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 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能力。 (3) 所以, 仪式对于仪式主体来说, 因为有了意义才行动, 但仪式的意义不是日常实用性的意义, 而是精神领域的意义。在整个仪式过程中, 表演活动和场景、实物都是表达或表现意义的手段。

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 更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之后, 根据全国政协的决定, 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 中国每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庆阅兵, 前后共举行了11次。国庆阅兵可以展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 展示军队维护祖国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 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和民族凝聚力的窗口。国庆阅兵仪式作为一种程序性的仪式结构, 不仅其本身的结构特征蕴涵着固定的象征意义, 而且各个程序与步骤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与展示目的。

个体行动者仪式化行动结构的象征意义。这个层次的象征符号表现在三个方面:1.受阅部队;2.检阅首长;3.参阅群众的语言、动作、服饰等。如:女民兵方队由北京民兵组成。她们亮丽的着装、矫健的身姿、整齐划一的行进步伐, 展示出新时期我国的女民兵风采, 充分显示出新时期我国广泛的民兵基础和我国女性在新时期的崭新形象与崭新的精神风貌。又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身着挺阔庄重的中山装检阅三军就有传承民族革命精神的象征意义。中山装参照西服的结构和中国传统服装紧领宽腰的特点, 糅合了中国民族意识, 在原来的立领上加上一个小翻领;依据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 在前胸设计了上下4个明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纽扣;又依据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而确定袖口必须有3粒扣子等;后背不破缝, 表示国家和平统一。毛泽东同志一生喜欢中山装, 从井冈山时期起, 他就一直坚持穿中山装, 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周恩来同志穿着中山装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 当时中山装被视作中国革命的象征。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总在正式场合穿着中山装, 显得格外庄重、坦荡和从容大度。由此可见, 中山装承载和担当了一种革命精神, 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不懈抗争, 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慷慨悲歌的奋斗历程, 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创新、严谨、自信、威严的伟大品格。正因为如此, 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0年大庆时毛泽东穿中山装阅兵;1984年, 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庆时邓小平穿中山装阅兵;1999年, 在50周年大庆时江泽民穿中山装阅兵;胡锦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阅兵式上同样穿中山装, 这显然承载着一种民族文化, 是历史的传承, 也是革命精神的传承。

程序化仪式结构的象征意义。这一层次的象征符号主要是:鸣礼炮和升国旗。国庆庆典开始, 第一项是“鸣礼炮”, 56门礼炮分为两组, 在4分20秒内交替鸣放60响, 象征56个民族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每组28门礼炮同时鸣放为1响。当第一响礼炮鸣响, 国旗护卫队就开始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出发, 绕行孙中山像, 正步行进169步, 最后1响礼炮结束时, 国旗护卫队恰好抵达国旗旗杆基座, 并完成收枪和立正动作。升国旗时, 护卫队官兵行举枪礼, 国旗升起后, 护卫队站立直到庆典活动结束。历年国庆阅兵的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都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庄严仪式, 这也是历年阅兵仪式的一个固定流程。在今天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国际社会中, 国旗是一个国家最鲜明的标志, 显示着民族的个性和尊严。在不同的场合, 国旗有不同的意义。在战争中, 国旗就是战旗, 两军对垒, 斩将夺旗, 是战场的常态。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和象征, 是代表全体人民意志的民族之旗、团结之旗、胜利之旗、希望之旗、吉祥之旗。升国旗的仪式, 加深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理解、认同和敬重, 从而凝聚人心, 动员国民。

仪式化等值的整体结构的象征意义。从仪式性国庆阅兵的整体结构层次上来看, 此时的仪式主体是民族国家。受阅个体与集体是代表民族国家来参加阅兵仪式, 并且阅兵仪式的举办者也是以民族国家的身份进行的。十年一届的阅兵庆典, 不仅是观众和受阅个体与集体等在一个特定区域的聚会, 也是整个民族的盛会, 更是整个民族在精神领域的一次庆典与狂欢。

媒体对国庆阅兵仪式象征意义的再建构

在对国庆阅兵仪式的报道中, 不同媒体根据其媒介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分别从不同的报道角度、报道方向、报道策略, 对阅兵仪式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再建构。

国内主流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是中国唯一一家全程直播国庆阅兵庆典的电视媒体。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庆典举行之时, 央视9个中文频道及4个外语频道同时并机直播, 务求最大限度地向中国亿万观众及海外观众实时展示庆典盛况。转播过程中, 央视运用多机位拍摄、全程空中航拍等拍摄手法, 第一次使用专业低空拍摄设备, 并首次使用高清电视设备进行全程直播, 对阅兵庆典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覆盖报道, 由此展示出此次阅兵的盛大场面, 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除进行规模宏大、全方位、多角度的覆盖式报道之外, 央视还首次对此次庆典活动进行了从准备阶段到阅兵结束的全程跟踪报道。早在阅兵庆典前1周, 央视便开办《探访阅兵村》等节目, 每天对阅兵村内受阅部队的训练、生活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着重报道了受阅部队与参加游行庆典活动群众在日常训练中, 不怕困难、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良好精神面貌与他们的高昂的热情, 报道中注重从小处入手, 重点体现作为受阅集体中的普通一员在国庆庆典活动的大背景下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与内心活动, 从而拉近了国家盛世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 在普通老百姓与国庆庆典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契合点, 由小见大地展示出全国群众对国庆阅兵庆典的热情支持与满怀期待。庆典活动结束后的当天, 央视又运用新闻通讯等手法对受阅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后续报道, 通过报道一个个发生在阅兵期间真实的小故事描写出受阅人员在阅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 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央视着重从人文角度对受阅集体的单个成员进行报道, 也成为此次阅兵报道中的亮点之一。

国际媒介的报道。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 国外媒体主要从军事装备、科技、文化、居民生活水平、民族问题、我国民主化进程等多个角度进行报道, 更加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发展进程。如:德国《世界报》高度关注中国国庆阅兵展示的武器, 尤其是关注中国参加检阅的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武器, 认为根据这些武器可以分析出, 当代中国究竟确立了何种国防战略, 是全球进取型国防战略还是仍然是国土防御型国防战略。英国《泰晤士报》则认为此次阅兵属于“中国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综合国力的展现”, 为此, 该报在国庆当日的报道中, 以图片配发长篇新闻分析和评论的形式报道国庆阅兵, 报道重点是:当代中国作为国际性有影响力的大国, 要相应地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比如在朝鲜核问题与缅甸问题上, 中国便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 积极促进问题的和平解决。在综合报道方面, 英国广播公司 (BBC) 的官方网站在我国国庆期间, 开辟“中国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专栏, 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 对阅兵庆典进行全面报道。在报道阅兵的盛大场面时, 除了运用直观的视频播放外, 还同时运用文字, 生动细致地描写阅兵当天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着装特点、动作、讲话等细节, 并与60年前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主席的言语、动作细节相比较, 展现中国60年社会发展的进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在着重报道国庆阅兵盛况的同时, 还从国庆期间北京地区的安保工作、交通状况、居民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全国各地人民庆祝国庆情况、国内出游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深入报道, 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出国庆期间北京地区以及祖国各地人民的生活情况与心理状态。从国外媒体对此次阅兵庆典活动的报道中可以看出, 国外媒体报道角度的最大变化在于:国外媒体的报道中, 中国威胁论与相关的负面报道明显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关于中国奇迹、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与责任的相关报道明显增多。此外, 从2008年奥运会到2009年国庆阅兵仪式, 国外各大媒体都趋向于用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报道中国社会的重大事件, 反映出近些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声誉不断提高,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 世界人民正以一种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发展变化。

结语

国庆阅兵仪式举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其象征意义的展现。在阅兵仪式中, 个人、集体和民族国家共同在场, 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仪式结构的象征意义。而媒介报道角度、报道方向、报道策略, 也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国庆阅兵仪式的象征意义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再构建, 展现出一个立体的、全面的、全方位的国庆阅兵仪式。其中, 我们看到:不同媒介特点、不同意识形态的媒体, 对于我国国庆阅兵仪式象征意义的解读也有着差别。国外媒体集中对我国的武器装备展示、民族问题、人权问题、国际经济形势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等问题表示关注, 对我国阅兵仪式的展示目的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刻分析;而国内媒体则更多侧重于通过报道阅兵盛况, 展现新时期我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民族团结等。这些象征意义解读上的分歧, 说明了国际媒体对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情况还未充分了解, 因此, 今后我国媒体应该更加注重国际范围内的传播, 加强国际沟通, 使我国新时期的国际形象有着更加良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 《广西民族研究》, 2003 (2) 。

[2][3]维克多·特纳著, 黄建波、柳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国庆阅兵论文 篇2

今天早上十点,我们全家准时到大厅“集合”,打开电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电视机,观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60周年的阅兵仪式。当第一声礼炮响起时,国旗护卫队手里端着枪,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令我震撼的是,他们走路的步伐都是一致的,就像机器人似的,而且国旗旗杆下,最后一个礼炮刚好放完。伴随着国歌声,五星国旗冉冉升起,在场的人,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人民群众,都庄严的面向国旗,敬礼。是啊,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现在终于站了起来。

接着,胡锦涛又发表了重要讲话,我很受教育。

胡锦涛站在红旗车上检阅士兵,那样子可真气派,海军、陆军、空军,都整整齐齐的走着方阵。“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我很感动,士兵们成天在太阳下训练,不怕艰辛,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一个精彩的阅兵仪式。

空军,出场的有几架歼——10战斗机,在飞的同时,后面吐出屡屡五彩的烟雾,真漂亮,而且,里面坐的可都是女飞行员哦!

陆军,还展出了洲际战略核导弹、远程火箭炮、99式坦克……

外国的国庆阅兵 篇3

法国的阅兵

每年7月14日是巴黎著名的香榭里舍大街最激动人心的日子。7月14日原为法国政治家罗伯斯庇尔为纪念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而确定的群众性的传统节日,1880年,第三共和国颁布法令,将这一天定为国庆节。作为一项传统仪式,法国的国庆阅兵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总统于9时30分到达夏尔·戴高乐广场的入口处,登上了一辆指挥车,在巴黎军区司令的陪同下,从凯旋门通过,对部队进行检阅。通常总统的专车位于由几百名骑兵组成的方队中央,在骑兵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检阅部队。为表示军事实力以及与盟国的亲密关系,法国通常总要邀请外国的军队参加它的阅兵式;德国装甲部队曾在爱丽舍田园大街参加法国国庆日阅兵式,而在1999年世纪末的国庆上,摩洛哥特意派出400人国王卫队参加了法国阅兵大典。法国阅兵的场面很有看头。受阅部队既有穿现代服装的,也有着中世纪骑士服装的;既展示现代化武器装备,也有古老的骑兵和战刀。装甲车的行进、伞兵和山地步兵的步伐,把举行阅兵式的大街的路面震得颤抖。低飞的“幻影”武、“美洲虎”和“阿尔法”式飞机在空中呼啸。

西方没有一个国家像法国那样用炫耀武力来庆祝其国庆,并且把它看作是强化民族尊严的一种形式。

印度的阅兵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每年阅兵仪式等庆典活动,成了全体印度人寻求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的联系纽带。与中国威武庄严的阅兵仪式相比,印度的阅兵更像是一个老百姓的节日。除了少数几个贵宾席外,长长的阅兵道两旁都被拖家带口的普通百姓占据,人们彼此呼亲唤友,现场气氛热闹。印度每年举行阅兵仪式之前都对外公开售票,只要你愿意,就可花上几十个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买票入场。每年1月26日印度都举行“共和日”阅兵(国庆阅兵),近年来,印度阅兵式武器装备展示很丰富,“烈火”和“大地”导弹、“通古斯卡”综合防空系统、“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等赫然亮相,印度空军“美洲虎”战机、米格一29、苏一30MKI战斗机也沿着阅兵道超低空飞过,引来观众席上一片赞叹之声。每一个方阵过来时,观众都会不停地大喊、起立、鼓掌,然后便交头接耳地讨论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与此同时,受阅队伍也表现得十分放松,士兵们步伐及行列很难看到完全一致。

俄罗斯的阅兵

阅兵在俄国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末期,彼得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型阅兵式。从19世纪开始,俄罗斯(苏联)的阅兵大多在红场举行,到1998年已举行了124次。红场也因此成为俄罗斯重大历史事件的橱窗。冷战时期,苏联阅兵的基本程序是:首先,莫斯科听到36声炮响,这些炮声驱散了克里姆林官附近的上万只鸽子。上午10时整,随着庄严的克里姆林宫钟楼上的钟声,具有象征意义的“胜利红旗”由一名军官和三名护旗手护卫进入红场(在进攻柏林前,苏军总指挥部共制作了9面旗帜,交给9个突击群,其中侦察兵叶戈罗夫和战友最终把这面旗帜插上了德国的帝国大厦,从此成为胜利旗帜)。国家元首讲话结束后,红场上响起了国歌和军乐声,莫斯科军区司令宣布阅兵式开始,由13个混成团的39个方阵1万名士兵组成的阅兵队伍,迈着正步或乘坐战车通过列宁墓检阅台。阅兵式进行近半个小时,最后在军乐团演奏的雄壮乐曲中结束。从1996年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1周年开始,红场阅兵取消了武器装备展示,机械化方队在阅兵方队中消失了,据说是因为红场比较拥挤,装甲车辆难以保持整齐排面的缘故。2008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3周年。5月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阅兵式上,“白杨-M”机动式导弹车驶过红场。莫斯科卫戍部队的8000名官兵参加了阅兵式,其中大部分官兵身着新式军服。阅兵式由队列、机械装备展示和空中飞行三部分组成。阔别红场多年的军事装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参加此次阅兵式的有111件履带与轮武重型装备以及32架军用飞机。重型机械装备的履带都裹上了“沥青路面行驶用履带”,因此对路面不会造成太大损害。

美国的阅兵

美国阅兵种类繁多,不仅国庆日要阅兵,而且陆海空各军兵种纪念日也要阅兵。此外,美国人格外崇尚成功,因此胜利阅兵武很受政府重视,规模也很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阅兵体现美国的种族歧视。在美国,黑人参军参战并不等于他们可以在军队享受到平等。一位驻意美军上校就曾在意大利他的总部门口悬挂过“禁止黑人入内”的牌子。在战后的阿拉巴马州一次阅兵式上,黑人部队就被迫列在消防队、童子军、儿童巡逻队的后面接受检阅。1993年6月8日,美国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的一次庆祝胜利阅兵式,即海湾战争胜利阅兵式。当时布什总统亲自致词,检阅参加“沙漠风暴”的有关部队。这次阅兵武持续了近2个小时,有10多万观众观看了阅兵式。在美国,阅兵也是西点军校学员毕业庆典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经常邀请总统、副总统或重要官员、议员参加。中将校长主持检阅,学员精神抖擞地按建制组成方队走过校阅席之后,就将踏上新的旅途。美国海军曾经一度军纪涣散,许多水兵在基地附近军容不整,见到上司也不施军礼,在各军兵种中声誉不佳。海军当局苦思良久,最后决定把每周举行阅兵式作为贯彻条令的一条重要措施,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二战结束后,为了在随时可能发生的军事对抗中占据优势,美国与苏联在阅兵场上展开了较量。1964年4月28日,美国联合英、法在柏林这个东西方对峙的前沿,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联合阅兵,以显示自己在欧洲的存在。苏联当仁不让,立即在柏林墙那边传来了有力的回声。1969和1974年,勃列日涅夫先后同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和昂纳克在东柏林检阅了气势宏大的阅兵队伍。

英国的阅兵

在苏格兰,有一个只在庆典阅兵时亮相的“布莱尔”军团,这个军团的成员由身穿苏格兰裙、口吹风笛的募兵组成。他们只效忠于苏格兰的艾梭尔公爵,而不像大英帝国境内的其他军队那样,以英国女皇为唯一效忠对象。他们有时也为前往布莱尔古堡的观光客表演风笛。英国军队的阅兵服装在当今世界可谓独树一帜。他们在阅兵时仍然穿着古代的民族式样的军服,头上戴着高筒绒帽,手持佩剑,胸佩绶带,与本国现行军服相去甚远。其良苦用心是用传统的装备、传统的服饰,来缅怀往昔“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文章代码:1925)

国庆阅兵论文 篇4

长达八天的国庆、中秋双节一过,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发扬国庆阅兵精神, 在社长刘丽君的组织下, 于10月10日召开了由《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员工参加的国庆阅兵观感座谈会。各位员工纷纷发言表达自己观看国庆阅兵仪式的激动感受, 并表示要向受检阅队伍学习, 发扬不怕吃苦、责任在肩的精神, 努力办好《中国总会计师》杂志。

执行主编崔伟说:这次的大阅兵充分表现出了我们国家的强盛和繁荣, 很多的新型武器都是第一次对外展现, 武器技术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说明我们的国家面向世界更自信了, 更有力量了, 这是一种综合国力快速提高的体现, 让我们作为中国人觉得特别骄傲。因此,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 一定要好好工作, 自强奋发。

总编助理连杰说:我是安徽人, 彩车游行里面, 我一看到那个徽式的民居, 那个马头墙, 心中就有股说不出的自豪感, 特别是马头墙上的显示屏, 据说是运用了最新的科技, 还可以升降, 画面动态地展现了安徽的发展, 虽然我已经在北京定居, 但是, 看到故乡的发展和变化, 那种欣欣向荣的场面, 真是让我难以忘怀。

社长助理童万民说:看完阅兵特别让人感动, 觉得我们的国家有这样纪律严明, 认真负责的军人保卫, 我们生活在其中很有安全感, 非常快乐。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 把《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办好。

专题部主任张丽激动地说:国庆的前一天北京还是大阴天, 但是到了国庆当天就是万里无云, 就好像预示着中国的发展也会晴空万里, 当看到那些部队的军人整齐划一地走过天安门城楼的时候,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们在阅兵村经过了好几个月的魔鬼式的训练, 才能造就出这样千人一致的宏伟场面。

很多员工纷纷发言, 表示一定要化国家自豪感为工作动力, 努力为中国总会计师服务好, 把《中国总会计师》办好。

看国庆阅兵 篇5

国庆节这一天,我们全家观看了庆祝建国60周年的特别节目——国庆阅兵。

阅兵开始前,电视里先播放了参加现场活动的观众画面:有工人、农民、军人和大学生„„爸爸告诉我说:“能到现场观看阅兵的,都是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接着,电视画面里回放了北京前一天深夜里的情况:凌晨3点钟,很多大学生拎着包自豪地登上了开往天安门的大巴车;凌晨5点钟,解放军叔叔迈着整齐的步伐也上了车„„清晨,天安门广场上人头攒动,数以万计的受阅人群在紧张而有序地做着阅兵前的准备。天安门广场正中一面巨幅的红旗上写着几个黄色的大字:祖国60周岁了。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真的红旗么?”爸爸说:“这是和你差不多的小朋友,有的头戴黄色的帽子,有的头戴红色的帽子组成的一幅图画!”我心想:他们排列得那么整齐,得训练很长时间吧?

正在这时,阅兵仪式正式开始了。电视上胡锦涛主席站在一辆车上依次检阅了陆军、海军和空军方队。我看到了各种飞机、大炮和坦克等新型武器;我还看见了英姿飒爽的女兵,她们面带自豪的微笑,排着整齐的方队接受主席检阅。听电视里解说,原来这些女兵每天腿上都要挂着很重的沙袋练习走路,训练完休息时,她们的鞋子里都能倒出水来。听完后,我觉得她们真辛苦,我也很羡慕她们的英姿。当我看到战斗机飞过蓝天时,飞机的尾部喷出一条条彩带,红的、黄的、蓝的,顿时,天安门上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令人惊叹不已!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还有一些飞机是女飞行员驾驶的,她们飞得那么稳,那么整齐,简直和男兵一样。当高大威猛的坦克开出来时,那直指蓝天的炮筒似乎在告诉世界:谁敢侵略中国,我就决不手软!

阅兵式后还有很多精彩的画面:少年儿童的鼓号队,步伐整齐,精神饱满;手持鲜花的群众方队热情奔放;代表中国发展变化的特色彩车异彩纷呈„„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说:“祖国真伟大,我为你骄傲!”

国庆阅兵论文 篇6

1949年的“十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用巨人般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十一”是全国人民喜庆的节日。200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里长街检阅各兵种的军风军貌、现代化的战斗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向全世界展示我们这支光荣的人民军队。

2010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六十一岁生日。在祖国六十一岁生日之际,曾亲历1984年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活动、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孙勇,在本刊记者应邀下深情回忆当年随邓小平同志阅兵的情景。这也是我们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伟大的世纪人物的怀念。(以下是孙勇的自诉)

1984年,是我们伟大祖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在天安门广场检阅陆海空各兵种部队。这是我们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次阅兵,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伟大的军队,展示我们强大的国防。这次阅兵,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从各国政要到新闻媒体都非常关注,可以说是举世瞩目。

当时,我主要负责小平同志的安全警卫工作,因此,我荣幸地跟随小平同志乘坐检阅车检阅部队。小平同志对这次阅兵非常重视,多次听取了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的汇报,并做出了重要指示。为了贯彻执行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和确保阅兵顺利安全,阅兵副总指挥周衣冰和我(时任天安门警卫组长)召集有关同志进行多次研讨并进行模拟演练。白天,我们组织到西郊机场,将受阅方队的排列、位置、距离准确地画上白线,摆上标兵,乘坐红旗检阅车进行演练。

凌晨两点钟,我们又在天安门前东长安街参照西郊机场演练的情况进一步进行模拟演练。我代替首长走下天安门城楼,乘坐红旗检阅车从天安门城楼门洞出来,走金水桥西边第二个桥向东拐对准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像停车,周副总指挥代秦基伟总指挥乘坐阅兵车从东向西相迎报告。报告后,我乘车从西向东行,测试行车速度和时间。我们模拟了几次,准确掌握了阅兵的时间并把检阅车的速度定为三十迈。

为选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前,接受军委主席邓小平检阅时向右看、走正步、行注目礼的距离,我们经过多次模拟和测量,最后定位从天安门前东华表至西华表九十六米距离是走正步的黄金地段,并画上白色标志线。为了确保小平同志乘车阅兵时的安全,防止意外事故,我安排吴蔚然、张宝忠坐在后排做好应急救护工作。我作为护卫坐在检阅车司机王炳文的旁边,指挥控制好行车速度、时间和行车的安全。

十月一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登上天安门城楼。我乘车去住地接小平同志赴天安门。路上向小平同志简要地汇报了乘车阅兵的准备工作情况。小平同志严肃地说:要精心组织好,别出差错。我忙点头说好。

十点整,国庆典礼主持人宣布庆祝活动开始。全体起立!奏国歌升国旗,鸣礼炮二十八响!小平同志走下天安门城楼,乘坐敞篷红旗检阅车驶出天安门。小平同志身着黑色中山装站在检阅车上,精神抖擞,庄重严肃。我坐在司机王炳文旁,指挥司机停在天安门城楼正中,背面是毛主席像。这时,阅兵总指挥秦基伟乘红旗检阅车由东向西驶近小平同志检阅车前停住,向小平同志行军礼后报告:“军委主席同志!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阅兵总指挥秦基伟。”这时,天安门广场国旗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检阅乐曲。小平同志乘检阅车向东驶去,秦基伟乘车紧跟其后。

受阅部队由一万零三百七十人组成,各兵种四十六个方队,其中空中飞机梯队四个,地面方队四十二个。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装备最好的一次。小平同志检阅受阅部队时,领队高喊:“敬礼!”小平同志高举右手还礼,并向受阅部队高声问候:“同志们好!”官兵齐声回答:“首长好!”小平同志高喊:“同志们辛苦了!”官兵回答:“为人民服务!”小平同志共向受阅部队高喊了十二次“同志们好”,八次“同志们幸苦了”。我听着震耳的喊声,心情十分激动。我看着雄伟的人民军队,看着自主研制的新型武器,随小平同志乘坐着国产的红旗阅兵车,使我心潮起伏,流出了兴奋的热泪。我不禁想起进京后历次阅兵的情景:

1949年3月25日,我跟随毛主席、朱总司令乘坐美式吉普车,都穿着灰棉大衣,戴着灰布帽子检阅部队。检阅的武器战车、装备都是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朱总司令乘坐美式轿车穿绿军装,检阅时喊的口号是:“祝同志们健康!”受阅官兵齐声回答:“祝总司令健康!”总司令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官兵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1955年10月1日国庆阅兵,我跟随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国防部长彭德怀乘坐苏联轿车检阅了部队。高呼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受阅官兵回答:“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随小平同志乘红旗车检阅完受阅部队回到天安门下车,整个过程顺利、安全、准时。他健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城楼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热烈鼓掌欢迎!小平同志高兴地举手致谢!

小平同志走到主席台正中话筒前发表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讲话,向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为保卫祖国安全而奋斗的同志们、同胞们、朋友们,致以最热烈的节日祝贺!讲话完毕后,主持人宣布:阅兵开始。

军乐团奏响了《解放军进行曲》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军仪仗队护卫着“八一”军旗走在最前面,当他喊:“向右看!”方队高喊:“一、二!”声音洪亮,步伐整齐。小平同志高兴地带头鼓掌,对李先念说:三军仪仗队这个先导组织得好啊!先念同志说:他们走出了军威!秦总指挥向小平同志介绍说:下面走过来的是陆海空三军方队。

当军队院校的四个方队经过天安门时,小平同志问秦基伟:他们是哪几个院校的啊?秦总指挥一一做了回答并说:他们学习、训练很认真、很刻苦。几个步兵方队走过来了,他们紧握带刺刀的钢枪,排面整齐、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天安门城楼以及两侧观礼台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秦总指挥指着走过来的女卫生兵方队对小平同志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庆阅兵第一支女方队。小平同志高兴地带头鼓起掌来。三军过后,人民武装警察方队和男女民兵方队走过了天安门,他们训练有素,步伐整齐,观众掌声如潮。

秦总指挥对小平同志说:下面受阅的都是机械化方队。受阅的武器装备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共有二十八种,其中十九种是新式装备。小平同志高兴地点头说:好啊!这时,火箭炮方队驶来了,先念同志对小平同志说:这种火炮机动灵活,杀伤力也大。接着,装甲车方队驶来了,响声震耳,雄伟壮观。小平同志问:这些装甲车是我国制造的吗?秦基伟说:都是。当受阅的短程、中程、远程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时,引起了所有观众一片欢呼和震惊!这是第一次将中国的导弹展示在世人面前。

此时,战略火箭方队驶来了,全场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平同志高兴地对李先念、彭真和秦基伟说:我们也有高科技尖端武器啦!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解放军的自豪!既壮军威,又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国威!

最后受阅的是空军飞行梯队。这时空军司令张延发过来向小平同志敬礼后介绍说:我们组织了四个飞行梯队接受检阅。小平同志问:是什么机型?战斗力的性能如何?张司令一一做了回答。

当护卫机拉出绚丽的彩烟飞越天安门后,张司令员说:下面是轰炸机梯队、强击机梯队和歼击机梯队。这时全场的人都仰望着天空,注视着空军飞行梯队依次飞越天安门,声音震耳,威武壮观!首长和观众们都兴奋地笑着热烈鼓掌,阅兵达到了高潮。

此时,徐帅、聂帅、杨尚昆、余秋里、杨得志、迟浩田和秦基伟等走来热情地向小平同志问好!祝贺国庆阅兵取得成功!小平同志笑着说:这都是你们的功劳!我只是出了点主意,支持你们的工作。军队不能光在营房里讲课训练,要走出营区去拉练,到平原或山区进行军事演习。我看了1982年在张家口的军事大演习,也检阅了演习部队。这都是秦基伟、周衣冰组织领导实施的!既有成果的经验也有不足之处,很好嘛!军事训练、实地演习和国庆节阅兵,是对解放军各级领导、组织指挥、战斗力提高、武器装备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检验,很有益处,这个传统不能丢啊!在场的人都认真地听着点头表示同意。余秋里主任说:我们一定要贯彻执行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

从1984年到2010年,二十六年过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富强,我们的国防更加强大。六十一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们感慨颇多,中国三十一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阅兵档案

阅兵时间:1984年10月1日10时开始,历时56分

阅兵首长: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

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

受阅部队:徒步方队18个,车辆方队24个,空中梯队4个,共10370人

受阅装备:作战飞机94架,导弹189枚,坦克装甲车205辆,火炮126门,火箭布雷车18辆,轻武器6429(挺),汽车2216辆,共7类28种,其中19种是首次亮相的新装备

徒步方队

国庆阅兵论文 篇7

本文拟通过对CCTV新闻频道、凤凰卫视资讯台、中天新闻台对阅兵式的报道进行个案分析, 研究归纳电视台对阅兵式报道模式的特色, 对比分析其呈现内容、表现方式、叙事理念等。

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中央电视台启动12个频道对国庆庆典进行了直播。其中, CCTV-1和CCTV新闻频道全天全程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系列庆典活动进行了现场报道。电视台动用如此多的频道资源进行报道, 目的在于强调收视的价值及其事件本身的重要性。这种播出方式能够“促进观众聚集在电视机前进行集体而不是个体的庆典”。[3]央视新闻频道国庆60周年特别报道以《盛典》为题, 共持续了三天, 报道核心主题分别是“期待”、“盛典”和“复盘”。如果说, 占用多频道资源是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的话, 那么长达72小时的报道则是对时间的把控。

(一) 庄重严肃的“媒介仪式”

此次“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作为一种国家庆典仪式, 其本身是一次隆重而又不失严肃性的大典。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 在对庆典仪式直播时同样契合了自身的定位。直播采用的是“现场音视频+解说”的方式。直播画面打出的字幕仅限于阅兵方队名称, 保持了电视画面的简洁性。滚动字幕临时取消, 同样也是为了保证直播节目的庄重感、严肃性。阅兵式作为一种政治仪式, 通过一系列的操演与编排方式呈现, 意在传达政治的忠诚, 诉诸庄重与严肃。这种庆典仪式是庄重与严肃的, 而直播节目本身也保持了庄重与严肃的元素, 突出了媒介的仪式感。

央视直播报道的“媒介仪式”对象征性符号国旗、国歌、国徽、天安门多次展现, 对中国红、彩车、民族团结柱、阅兵整齐的步伐声音以及红旗颂背景音乐的突出表现, 意在隐喻对国家的崇敬与赞美。对于阅兵式这种群众壮观场面“带有明显的‘民族国家’新文化边界的政治诉求, 使得群众活动事实上演变成为在同一个国际‘宪章’之下的民族认同行为”。[4]

(二) 电视记录功能凸显

这次对国庆大典的报道, 央视所采用的57个机位分布在广场核心区、市区四个高点以及一架直升机上。机位的不同意味着画面呈现方式的多元性。既有高空俯拍的全景, 展现宏大气魄, 也有阅兵细节的不同层次展现。报道的议程、模式力求完整展现这一盛大的历史场面, 重点在于对国家重要的历史进行记录, 承担的是一种力求准确全面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的功能。“电视新闻片作为一种流动的影响, 有一种‘具象的诱惑’”[5]央视在报道阅兵式这种仪式性媒介事件时充分发挥了其完整的叙事功能。

“新闻事件的任何环节和它的要素, 我们都不能丢, 必须把程序如实地记录下来, 在记录它的同时, 如何强化我们国家的变化, 我们整个庆典的活动的一种神圣、庄严以及美感, 这是我们要追求的。”[6]整体来看, 央视直播通过阅兵式现场的影像还原及其解说进行了完整叙事。现场任何人获取的信息完整性都无法与电视记录相媲美。

(三) 累积呈现的报道模式

整体来看, 央视报道遵循的路径为:期待与礼赞——深度记录——分析点评。这种报道是累积呈现的, 阅兵式实际上是央视新闻频道持续三天直播的一个高潮, 一个亮点。国庆大典当天的直播报道基本上没有发挥评论功能, 主要以记录为主。而在转天的节目《复盘》是对国庆大典深度记录后进行的深度剖析, 充分发挥了解读、点评功能。总体上展示中国的国防力量、国家形象和建国60年的辉煌成就。

电视直播通过对时间的控制大范围地拓展了信息, 以“超级叙事者”的身份不断地制造“悬念”, 把人们吸引到一起“参加”神圣的阅兵“仪式”。而后, 又通过对阅兵仪式的回顾, 让受众从庄严地仪式逐渐恢复到日常的状态。

二、凤凰卫视资讯台

凤凰卫视资讯台以“国庆60周年特别节目”为题, 对国庆阅兵大典进行了直播。同时凤凰卫视中文台、欧洲台、美洲台分时段与资讯台并机直播。以全球华人为收视群体的凤凰卫视, 对这次阅兵仪式的呈现, 充分照顾到了受众的收视心理。演播室对中国红的使用、来自两岸三地的主持人、记者、评论员具备的强烈的地域符号特征, 以及评论中的独特视角都体现了凤凰卫视的特色。多种符号的运用体现了凤凰卫视对这一“媒介仪式”所称呈现出的的独特理念。

(一) 多维度呈现

凤凰卫视资讯台采用了5个演播室、5位主持人, 2名评论员, 5位前方记者, 2位特邀嘉宾对整个阅兵的过程力求进行全方位解读与分析。演播室的设计方式、报道团队构成别处心裁。

从直播报道作为“媒介仪式”的观点来看, 媒体报道的是仪式性内容, 媒介报道内容的仪式化, 以及媒介本身成为一种仪式或集体庆典。从凤凰卫视的报道来看, 其报道团队可谓是一次媒介的集体狂欢。这种仪式化的展现方式, 在充分调动媒介自身资源的基础上, 丰富画面的表现元素。画面传达的信息、央视解说的选择性使用、现场记者的评述、评论员的评析等使得电视能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阅兵式。比如现场记者注意到“群众游行队伍中有人可能太过激动, 鞋子掉了”等细节。此种细节, 严肃的阅兵式画面不会呈现。另外, 多视窗的运用, 使得信息的输出能力大大增强。

(二) 评论功能凸显

凤凰卫视资讯台以评论立台, 特别注重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与分析。在满足受众的资讯需求的同时, 更多地满足了受众对观点的需求。这次凤凰卫视对国庆六十周年的报道, 同样发挥了其评论特色。对于国庆阅兵这种多方位评论, 其目的在于“向观众提供一种‘知’的权利”。[7]

直播节目采用了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军情观察室》主持人董家耀、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郑浩、中国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的副主任杜文龙 (大校) 、建国35周年阅兵打出“小平你好”条幅的亲历者赵宝晨, 对受阅部队、武器装备、国防建设进行了点评分析, 并把自己对这次阅兵的所思所想传达给了受众, 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新闻背后的新闻的需求。但这种评论依旧没有脱离“媒介仪式“的隐喻。评论的目的在于“唤起和重申社会的基本价值并提供共同的焦点, 为人们提供一种民族的, 有时是世界的事件感, 使某些核心价值感或集体记忆醒目起来。”[8]

(三) 建构“大中华”概念

凤凰卫视是一家面向全球华人播出节目的电视机构, 以沟通两岸三地乃至全世界的华人为宗旨, 秉承时政特色, 力求满足全球华人资讯需求, 对两岸三地的报道颇具特色, 成为两岸三地新闻的汇总平台, 对两岸三地的资讯互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直播画面中打出的字幕照顾到全球华人的收视心理, 契合了节目的定位。比如在阅兵式正式开始前, 在介绍现场情况时使用了字幕:新中国一甲子中国红中国结中国情中国心。在直播过程中注意对华人进行报道, 如:港澳台侨胞天安门观礼、海外华人华侨喜迎新中国华诞、海外华人都有一颗中国心、挺华派现身:国际友人、外国专家。无疑把“全球华人对的认可”植入宏大的阅兵仪式中。一系列字幕的运用, 通过电视这个纽带与平台建构了全世界华人的“想象的共同体”, 有利于唤起华人的集体记忆、核心价值感。这种传播模式对建构民族的“共同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 字幕营造直播氛围

这次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国庆特别节目, 特别注重了字幕的使用。从整体来看, 字幕除了起到了告知信息的重要作用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字幕与画面的其他信息元素营造了一种“节日”的氛围。如“百花终绽放百家可争鸣”、“国的家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立”等。介绍台湾彩车是则打出字幕:宝岛台湾:月圆人待彩云归。这些字幕的运用丰富了电视直播的表现, 成为凤凰卫视资讯台直播的一大亮点。

三、中天新闻台

台湾地区中天新闻台以《新中国一甲子神秘十一阅兵大揭秘》为题对国庆阅兵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现场音视频信号全部采用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设有1位主持人, 四位评论员, 1位前方记者共同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作点评分析。

(一) 以“阅兵”为中心构建评论场

中天电视台是立足台湾, 主要受众群体集中于台湾本岛。这次对大陆国庆阅兵的报道更对地照顾到了台湾本岛的收视习惯与收视心理。

直播仅仅围绕“神秘十一阅兵大揭秘”展开, 重点对大陆的军事装备、武装力量做深度分析。在直播节目中多次强调这次国庆阅兵所展示的武器装备的数量、性能, 并且指出所展示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的。例如, 字幕“中共108枚导弹参加十一阅兵”使用大字号、红色字体着重突出了“108枚导弹”。对于此次阅兵的报道, 中天新闻台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军事装备、国防力量的评介上, 而是以大陆的国防为中心, 向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适当扩充与延伸, 形成了一个针对大陆的评论场。

(二) “媒介仪式”的弱化呈现

传播仪式的功能在于“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9]因此传播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符号来使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过程, 是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两岸分治60年, 虽然文化渊源一脉相承, 但仍存在诸多隔阂。在表现大陆的阅兵这一政治仪式时, 采取了弱化呈现的方式。中天新闻台有选择地使用了央视的画面, 从某种意义上看, 极大地弱化了对“媒介仪式”的呈现。例如, 在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过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 主持人和评论员并未停止点评。

与央视新闻频道、凤凰卫视资讯台相比较, 中天电视新闻台的电视直播“构筑关于历史、未来和个人身份认同的话语”[10]大大弱化。

(三) 注重对细节的把握

直播节目中, 主持人善于从小处切入, 对细节有敏锐的把握能力。从小处建构对重大历史的叙事。这种叙事方式的运用能极大增加受众对阅兵仪式背后的感性认识。例如对胡锦涛和其他领导人所穿衣服的关注、对胡锦涛乘坐的阅兵车上四个麦克风的关注。另外, 大陆曾经对群众游行是否可以穿牛仔裤有争论, 中天新闻台的直播对此也有所关注。多处细节从节目中提出并进行放大, 加之宏观的描述, 构成了完整的分析。

另外, 对武器装备细节的描述十分详尽, 刻意与台湾多次比较, 但又通过“新中国十年一次阅兵展现民族自豪”“经济发展后阅兵诠释富国强兵思想”等字幕表现了对大陆发展的认同。

四、结语

总体来看, 这次两岸三地的电视台对国庆阅兵的直播, 因各自的定位的不同, 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报道思路与模式。

央视新闻频道对阅兵式的直播通过宏大的叙事, 完整地呈现了一次盛大的“媒介仪式”。这种媒介仪式“以集体的心声凝聚着社会, 唤起人们对社会及其合法权威的忠诚”, [11]在构筑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央视阅兵直播为众多人诟病的原因在于由于技术上的缺陷与失误“没能把气势拍出来”, 从媒介仪式的观点来看, 就是仪式化呈现力度不够, 受众的心理期待产生了落差。

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国庆60周年特别报道”充分发挥了电视台自身的优势, 调动多位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述, 形成了演播室与演播室的互动、演播室与前方记者的互动, 共同呈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但在直播过程中, 因参与报道人员多, 出现多次报道衔接失当。多视窗声画信息的输出, 加之固定字幕、滚动字幕使得电视直播信息输出过于饱和。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阅兵仪式的严肃性。

中天电视新闻台对国庆阅兵直播重点在于信息的告知与分析, 借助大陆国庆阅兵这一新闻事件, 对两岸的诸多议题进行分析。对阅兵仪式的庄严性展现稍有欠缺, 并未完全体现出阅兵景观仪式的严肃性, 打破了受众对于阅兵现场严肃性的感知与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阅兵式现场叙事的残缺。

参考文献

[1][2][3][美]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麻争旗, 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1.

[4]李春霞, 彭兆荣.奥运会与大众传媒关系的仪式性分析[J].体育学刊, 2006 (1) :23.

[5]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 刘笑盈, 徐扬, 译.华夏出版社, 2008:113.

[6]高新设备启用转播国庆庆典[OL].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917/105611.shtml, 2009-10-5.

[7]张林, 蓝艺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解密[M].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12.

[8][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 译.世纪出版集团.2003:8.

[9][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 译.华夏出版社, 2005:28.

[10]潘忠党.历史秩序及其建构中的秩序——以我国传媒报道香港回归为例[OL].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4658.2010-1-10.

国庆阅兵论文 篇8

关键词:框架理论,阅兵,意识形态,舆论导向

一、框架理论的相关阐释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 框架理论就因Goffman出版的《框架分析》而受到重视。他在书中将框架定义为“一种用来诠释外部世界的心理基模, 作为人们寻找、感知、辨识和标签外部世界的基础”。他认为社会事件分散无序, 必须通过符号的转换, 才能使其成为有关联意义的主观认知, 这个转换的过程, 就是框架的基础。塔奇曼在《做新闻》中表示, 新闻就是一种框架, 框架是编辑、记者在新闻生产中必不可少并坚持运用的东西, 是框架使一个偶发的事实变成一次事件, 事件又变成了一则新闻报道。吉特林是第一位将框架概念实际运用在大众传播学中的研究者, 并强调新闻框架的形成是媒介选择、排除和重组的结果。也就是说, 新闻组织或者新闻记者通过一定的选择标准, 对于不符合媒介特定框架的新闻事件排除, 将符合的留下来, 从而成为新闻。

媒介的框架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不同框架之间竞争的结果。一个媒介事件要想成为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要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而关于报道什么、怎样报道, 都成为媒介构建框架的基础。

而我国60年来举行的14次盛大国庆阅兵活动都成为媒体不断追逐报道的对象, 被媒体塑造成为蔚为壮观的“媒介景观”, 因此, 笔者通过解读中外媒体对2009年10月1日的国庆阅兵报道构建的不同框架, 分析不同媒体所建构的“媒结景观”。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 采用内容分析法来做报道的对比研究。

2、样本选择

笔者选择《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2009年10月2日的新闻报道作为国内媒体样本, 分别选择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 英国的《泰晤士报》、《卫报》、《镜报》10月1日和2日的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对比研究。

由于国内媒体对于阅兵关注程度很高, 有的报纸甚至全版都是关于国庆的报道, 为了与国外媒体平等比较, 笔者只选择国内媒体的头版、要闻版或者综合版的关于阅兵报道的新闻。最后, 统计得出, 国内媒体关于阅兵的新闻报道共10条, 国外媒体关于阅兵的新闻报道共8条。

三、框架理论下中外报道比较

1、标题分析

标题是新闻文本中的纲要性概述, 梵迪克在其《作为话语的新闻》中认为, 标题和题目一般应该表达该报道宏观结构中最重要或最相关的信息。从标题中也可以直接了解到媒体对一个事件的定性。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 国内媒体的新闻标题概括了事件, 让人一目了然, 但在标题中不乏文学词汇, 这会给人一种非客观表达的意味。国内媒体的新闻报道标题给人一种喜庆与祥和的感觉。

而国外媒体从标题上来看, 具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 “rule”“picture-perfect”这样的词汇显然具有贬义, “中国共产党庆祝60年的统治” (《纽约时报》) 、“中国上演了完美无瑕的国庆60年庆典” (《泰晤士报》) , “中国60年大典展示军事实力” (《卫报》) 。从这些标题中, 可以看出国外媒体有意突出中国的“显示”之意。仅仅从标题来分析, 可以看出中外媒体对与阅兵事件的定性截然不同, 一个是“庄严的阅兵”, 一个是“炫耀军事”。

2、主题分析

Gam s on认为框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框限 (boundry) ”, 一个是“架构 (building frame) ”。运用到新闻报道中, 就是新闻工作者选择部分事实、框限部分事实、进而突出部分事实的过程, 这一过程, 就体现在新闻报道的主题中。

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国内媒体通过大气磅礴的阅兵场景、尖锐的武器, 展示出强大的国力, 同时饱含着一种在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 建设现代化大国的民族自信心。而国外媒体突出了共产党一党的统治, 认为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缺乏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分析主题, 可以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次级议题。

国庆阅兵的主题是检阅军队和武器, 因此对于军队和武器的关注也成为媒体所关注的重点。《中国青年报》说“作为‘出场先锋’的是性能位于世界前列的99式主战坦克, ‘押后阵’的又是作为‘镇国之宝’的东风-31甲洲际机动战略核导弹, 还有极具战略威慑力的巡航导弹, 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战略打击力量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泰晤士报》称“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集中在美国海军最新型的核洲际弹道导弹, 射程范围可以把华盛顿包括在内”。同样是关注武器, 但是国内媒体呈现出来的是武器的先进, 而国外媒体所报道的却是武器所造成的威胁。

国内媒体对领导人的关注程度很高, 这点可以在《人民日报》头版上的报道“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看出, 在这篇报道的结尾用了1500多字陈述了在城楼上观看阅兵的国家领导人。中外媒体都关注胡锦涛, 国内媒体将他的讲话做为重点, 而国外媒体却只引用了一小段, 用大篇幅来关注他的着装和表情。

国内媒体没有把安保和天气放在议题中, 《人民日报》对天气一笔带过, 只是用晴朗的天气做烘托, 而国外媒体不约而同地把天气作为报道的一个议题, 《纽约时报》说“前一天还被烟雾充斥的天气, 今天就已经洁净透明了”, 《华盛顿邮报》说“笼罩这个城市的厚厚的烟雾于星期三被清除”。这些报道有意暗含天气转变的突然, 似乎有“不自然”的因素。国内的报道没有提到“安保”的问题, 而这又成了国外媒体刻意强调的重点。《华尔街日报》称“为了三小时的庆典, 警方关闭了国际机场;安保措施格外严格, 北京市的很多地区都戒备森严”。《卫报》称“这是前所未有的安保级别”, 严格的安保所带来的后果是“人们只能回家看电视了”, 似乎是在告诉人们, 安保的过分严格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庆典背后的中国成为中外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 但是国内媒体重点在于强调经历了60年后, 中国变得日益强盛, 而国外媒体则侧重通过观看阅兵, 揭示中国的政治问题, 《华尔街日报》甚至专门用一篇报道来阐述关于中国领导人接班问题, 从而阐述中国政治的不透明性。

3、结构分析

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 将新闻报道的话语总结为一种图示结构, 并将其分为主要事件、结果、景况、历史、先前事件、口语反应、预测、评估等八项。根据这个新闻话语结构, 我们举例来分析, 选择《人民日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中主题类似的三篇报道进行分析, 一篇是《人民日报》的“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 一篇是《纽约时报》的“中国庆祝共产党60年的统治”, 一篇是《泰晤士报》的“中国上演了完美无瑕的国庆60年庆典”。

将这三篇报道运用话语结构图来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中外媒体在报道阅兵时所体现出不同的报道框架。从导语一开始, 就体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人民日报》的导语表明了整篇报道要按事件顺序, 贯穿着文学化气息的新闻用语。《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导语明显是概括式, 并强调“共产党”的字眼。虽然情节上三篇报道没有太大差异, 但是在背景中, 国内媒体强调和谐的环境, 而国外媒体都提到西藏和新疆事件等有失和谐的地方。同时, 国外媒体也提到上一次的阅兵, 而国内媒体更加关注历史变化, 强调新中国60年的风雨历程, 从而体现出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外媒体没有对阅兵这一事件做评价, 但是却用口语反应来体现其倾向性, 而国内媒体没有交代消息来源, 直接表明立场。

通过话语结构, 我们也可以看出, 对次级议题的关注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 而次级议题往往在背景和评价中体现出来, 这就使得媒体具有不同的报道角度, 从而体现不同的立场。在阅兵事件中, 国内媒体具有明显的重大事件报道框架, 而国外媒体却呈现了一种平衡报道框架, 虽然国外媒体也展现了阅兵式的情况, 但是并不是一味追求好的方面, 在报道主题的同时, 总会引出一些与其意见相左的地方, 这样的报道倾向很自然的体现出来了。

4、消息来源

臧国仁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中说到, 消息来源就是一些在新闻引述中提及且可确认的个人、组织或实体。消息来源是新闻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记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倾向往往努力寻找消息来源, 以支撑自己的说法。

从表4可以看出, 国内外媒体对消息来源的引用呈现出很大不同, 国内媒体的消息来源基本比较集中, 对于受检阅的官兵和参与群众游行的人的消息来源最多, 其次是引述一些官员和教授的话, 没有国外的专家和分析家这样的消息来源。而国外媒体最多的消息来源是分析家, 其中不乏对中国持否定意见的分析师, 引用分析师发表的关于中国阅兵、武器等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倾向, 其次是中国官员和其他媒体的消息来源, 国外媒体的消息来源比较广泛, 由于国外媒体一直标榜新闻自由, 因此往往引用第三方消息源, 像路透社、《解放军新闻杂志》这样的其他媒体。国外媒体有时会引用匿名消息来源。在消息来源的引用作用上, 国内媒体将消息来源作为事实的补充, 如《南方都市报》用国家行政学院教师的话来进一步强调“两代国家领导人第一在城楼上同时观看阅兵”这一事实。而国外媒体却将一些分析人士的话直接作为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华盛顿邮报》引用美国分析家的话表达对中国武器的关注。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媒体性质, 对这次国庆阅兵报道展现出不同的报道框架。国内媒体将国庆阅兵作为一种庄严隆重的政治仪式, 着重报道中国自己制造的武器装备、整齐划一的行进队伍、雄姿英发的士兵士气、毫厘不差的精确性, 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成就, 强调“普天同庆”、“全民欢腾”,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而西方媒体除了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新武器装备和军事实力外, 也不忘提及“中国威胁论”、共产党一党统治等言论。体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

基于这样的现实, 诚如我国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所言, 国内媒体“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 1999.

[2]塔奇曼.做新闻[M].华夏出版社, 2008.

[3]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 2003.

[4]黄旦.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中国古代如何阅兵 篇9

据史料记载, 我国最早的阅兵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当时, 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为了向江南发展, 曾在现今河南省嵩县境内的涂山, 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在那次盛会上, 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 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这不仅是一种祭天的仪式, 同时还欣喜地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南方各部落首领的热烈欢迎。

到了春秋时期, 阅兵活动开始频繁起来。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 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 然后检阅部队。当时, 人们把这种活动叫做“搜” (意为春天里打猎) 。以后, 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检阅步兵和战车五年一次称作“大搜”。封建统治者如此定期阅兵, 其用意除了检查兵员装备情况外, 主要还在于向百姓示威。如春秋时晋文公认为“民未知礼 (威仪) , 未生其恭”, 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另外, 还有在战前或战斗间隙进行的不定期的阅兵, 称“观兵”或“观师”。这样做的目的, 除了在战前鼓舞士气外, 更主要的则是为了向敌方示威。

阅兵这一名称, 准确地说是从汉代才被正式叫起来的。在汉代, 定期的阅兵活动常与立秋之日的“祭兽”活动一起进行, 其中还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后来, 各个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类似汉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活动。

清代阅兵, 三年一次

清代时, 按清朝典制, 皇帝每三年在南苑举行一次大阅兵礼。据《大清会典》记载:“康熙二十四年, 圣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阅。择南苑西红门内旷地, 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圣祖仁皇帝率皇子等援甲, 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从, 后建大纛。圣祖仁皇帝周阅八旗兵阵, 阅毕驾还行宫。特降敕谕, 申明军令, 宣示于大阅之地。是日未阅前, 官兵均赐食, 阅后赐酒。”

清代宫廷画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绘的《八旗阅阵图》里, 对乾隆皇帝南苑大阅兵的盛况作了形象逼真的记载。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 号角高扬, 军旗猎猎, 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场面极为壮观, 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场面宏大、威武雄壮的乾隆阅兵图。清史档案记载:“上 (指乾隆皇帝) 躬御甲胄, 乘马出, 试射, 连发七矢, 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请问阵, 上亲阅队伍, 兵部堂官前引, 总理大臣、满洲大学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 皆擐甲乘马。”

《八旗阅阵图》共分为“幸营”“列阵”“阅阵”和“行阵”’四卷, 真实描绘了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尤其是“阅阵”, 图中所画人物不少于1.6万人, 每个人都面貌分明, 衣着装饰、车马枪炮、仪仗旗鼓等均描绘精细, 画面用色艳丽鲜明, 乾隆被绘于画面的核心位置, 穿盔带甲, 全副戎装, 骑于马上, 英姿勃发。

现代阅兵, 世界盛行

国庆感怀 篇10

面对祖国的地图,我思绪飞扬,心中有说不出的热爱……透过历史的眼眸,感受伟大祖国的博大胸怀,我看到了听到了感悟到了——黄河壶口的惊涛让我听到了一种经久不息的激情,珠穆朗玛峰的雪海让我看到了一种千年未变的真纯,秦兵马俑让我感悟到了一种雄浑与深沉......饮誉四海的文化,丰富的宝藏,绮丽的风景,名胜古迹,不仅让我充满豪情,而且让世人大为惊叹。

透过历史的眼眸,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我痛了我哭了我笑了:五千年来,岁月耕出了多少忧愁,无尽的纷争带来了多少灾难,然而祖国您,只能默默地承受,默默地承受那突如其来的不间断的伤害……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山河,秦汉雄风大唐屹立的巨人,八国洗劫岗楼林立的疮痍,赤地千里吃糠咽菜的贫瘠……在这块百折不挠的土地上,战火纷飞使多少黎民百姓身陷苦海、无家可归,水深火热的年头里经过了多少次的改朝换代,可怕的岁月记录了多少风霜,遗留下多少苦楚,烙下了多少伤疤……看到祖国母亲您累累的伤痕,我痛了,心痛的如刀割一般。

“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当1949年伴随民族的一声巨吼,那呼啸的锤镰劈出新中国的黎明时,我真的哭了,我为幸福曙光的欣然到来而哭,同时我想为母亲哭别灾难,哭别贫穷;想用泪水为母亲淹息战火,淹没沧桑……

我们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面庞挂满自信的笑容,漫步《在希望的田野上》,看大地的《稻花香》,肩负着《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我们传颂着《春天的故事》,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爱我中华》的颂歌伴随着伟大旗帜,飘荡于中华是上空,歌声带着我们的笑声,你听听,那气势是那么浩荡,那么高昂!

看看井冈山上的红杜鹃,是一个令楚辞离骚惊叹的篇章;听听南昌上空清脆的枪声,是一种令青铜秦勇凝望的神韵……我们为祖辈先烈的光辉业绩倍感自豪,我们对生机勃勃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我们没有沉湎于国庆,也没有沉湎于幻想……

秘鲁国庆阅兵式如此随意 篇11

阅兵仪式中还有秘鲁的特种兵。1997年4月,秘鲁150多名陆海空特种兵仅用15分钟从日本大使馆成功解救72名人质,该次行动被《纽约时报》评价为“几近完美、没有缺憾的反恐营救”。秘鲁拥有各种极端地理环境:丛林、沙漠、海岛、高山……特种部队常常孤军深入与反政府武装作战,实际作战能力非常强,尤其是丛林作战能力。秘鲁当地保安很大程度上都是退伍军人,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其中一些人甚至到过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充当雇佣兵和公司保安。

博客地址:http://blog.163.com/zhang_haishu/blog/static/140602204201263013534830/?formlife

国庆60周年有感 篇12

红艳艳的旗

金灿灿的星

您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您是团结胜利的象征

您是十三亿神州的自豪

您是华夏民族的威严

升起您, 就是升起红太阳

升起您, 就是升起希冀之星

忆往昔, 峥嵘岁月

多少仁人志士在严冬

在酷暑

为您默默地洒下汗水

多少民族好汉在铁窗下

在刑场上

为您流血, 焦灼地期盼着您——

新中国的诞生

看今朝, 万马齐奔

多少大陆儿女

多少海外游人

每当提到您——新中国的名字

就是一首唱不完的恋歌

为您献出拳拳赤子之心

多少时代英雄

多少黎民百姓

在内地, 在边疆

在祖国的东西南北中

为了您, 新中国的富强、繁荣

为了您——新中国的发达、昌盛

他们抗击五十年不遇的洪水

他们战胜了百年不遇的雪灾

他们恢复了“5.12”震后的重建

他们将“神5”“神6”“神7”送上蓝天

他们站在世界技术革新的前沿

他们站在祖国深化改革的浪尖

倾一腔热血

献火红青春

啊——

我们是龙的传人

我们是炎黄子孙

我们铁骨座座

我们热血沸腾

在您——新中国诞生60周年的日子

我们集合, 排起整齐的方阵

我们列队, 筑起崭新的长城

我们向您宣誓

为了祖国——母亲的微笑

为了祖国——华夏的飞腾

我们——

“团结起来, 到明天

上一篇:堵塞原因下一篇:师资培训职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