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国庆大阅兵幕后

2024-08-23

60年国庆大阅兵幕后(精选2篇)

60年国庆大阅兵幕后 篇1

摘要: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 选择中国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卫报》、《镜报》来做对比分析, 研究中外报纸对中国国庆阅兵事件的报道, 通过框架理论来分析不同的媒体是如何设置报道框架的, 从而挖掘中外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

关键词:框架理论,阅兵,意识形态,舆论导向

一、框架理论的相关阐释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 框架理论就因Goffman出版的《框架分析》而受到重视。他在书中将框架定义为“一种用来诠释外部世界的心理基模, 作为人们寻找、感知、辨识和标签外部世界的基础”。他认为社会事件分散无序, 必须通过符号的转换, 才能使其成为有关联意义的主观认知, 这个转换的过程, 就是框架的基础。塔奇曼在《做新闻》中表示, 新闻就是一种框架, 框架是编辑、记者在新闻生产中必不可少并坚持运用的东西, 是框架使一个偶发的事实变成一次事件, 事件又变成了一则新闻报道。吉特林是第一位将框架概念实际运用在大众传播学中的研究者, 并强调新闻框架的形成是媒介选择、排除和重组的结果。也就是说, 新闻组织或者新闻记者通过一定的选择标准, 对于不符合媒介特定框架的新闻事件排除, 将符合的留下来, 从而成为新闻。

媒介的框架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不同框架之间竞争的结果。一个媒介事件要想成为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要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而关于报道什么、怎样报道, 都成为媒介构建框架的基础。

而我国60年来举行的14次盛大国庆阅兵活动都成为媒体不断追逐报道的对象, 被媒体塑造成为蔚为壮观的“媒介景观”, 因此, 笔者通过解读中外媒体对2009年10月1日的国庆阅兵报道构建的不同框架, 分析不同媒体所建构的“媒结景观”。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 采用内容分析法来做报道的对比研究。

2、样本选择

笔者选择《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2009年10月2日的新闻报道作为国内媒体样本, 分别选择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 英国的《泰晤士报》、《卫报》、《镜报》10月1日和2日的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对比研究。

由于国内媒体对于阅兵关注程度很高, 有的报纸甚至全版都是关于国庆的报道, 为了与国外媒体平等比较, 笔者只选择国内媒体的头版、要闻版或者综合版的关于阅兵报道的新闻。最后, 统计得出, 国内媒体关于阅兵的新闻报道共10条, 国外媒体关于阅兵的新闻报道共8条。

三、框架理论下中外报道比较

1、标题分析

标题是新闻文本中的纲要性概述, 梵迪克在其《作为话语的新闻》中认为, 标题和题目一般应该表达该报道宏观结构中最重要或最相关的信息。从标题中也可以直接了解到媒体对一个事件的定性。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 国内媒体的新闻标题概括了事件, 让人一目了然, 但在标题中不乏文学词汇, 这会给人一种非客观表达的意味。国内媒体的新闻报道标题给人一种喜庆与祥和的感觉。

而国外媒体从标题上来看, 具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 “rule”“picture-perfect”这样的词汇显然具有贬义, “中国共产党庆祝60年的统治” (《纽约时报》) 、“中国上演了完美无瑕的国庆60年庆典” (《泰晤士报》) , “中国60年大典展示军事实力” (《卫报》) 。从这些标题中, 可以看出国外媒体有意突出中国的“显示”之意。仅仅从标题来分析, 可以看出中外媒体对与阅兵事件的定性截然不同, 一个是“庄严的阅兵”, 一个是“炫耀军事”。

2、主题分析

Gam s on认为框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框限 (boundry) ”, 一个是“架构 (building frame) ”。运用到新闻报道中, 就是新闻工作者选择部分事实、框限部分事实、进而突出部分事实的过程, 这一过程, 就体现在新闻报道的主题中。

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国内媒体通过大气磅礴的阅兵场景、尖锐的武器, 展示出强大的国力, 同时饱含着一种在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 建设现代化大国的民族自信心。而国外媒体突出了共产党一党的统治, 认为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缺乏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分析主题, 可以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次级议题。

国庆阅兵的主题是检阅军队和武器, 因此对于军队和武器的关注也成为媒体所关注的重点。《中国青年报》说“作为‘出场先锋’的是性能位于世界前列的99式主战坦克, ‘押后阵’的又是作为‘镇国之宝’的东风-31甲洲际机动战略核导弹, 还有极具战略威慑力的巡航导弹, 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战略打击力量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泰晤士报》称“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集中在美国海军最新型的核洲际弹道导弹, 射程范围可以把华盛顿包括在内”。同样是关注武器, 但是国内媒体呈现出来的是武器的先进, 而国外媒体所报道的却是武器所造成的威胁。

国内媒体对领导人的关注程度很高, 这点可以在《人民日报》头版上的报道“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看出, 在这篇报道的结尾用了1500多字陈述了在城楼上观看阅兵的国家领导人。中外媒体都关注胡锦涛, 国内媒体将他的讲话做为重点, 而国外媒体却只引用了一小段, 用大篇幅来关注他的着装和表情。

国内媒体没有把安保和天气放在议题中, 《人民日报》对天气一笔带过, 只是用晴朗的天气做烘托, 而国外媒体不约而同地把天气作为报道的一个议题, 《纽约时报》说“前一天还被烟雾充斥的天气, 今天就已经洁净透明了”, 《华盛顿邮报》说“笼罩这个城市的厚厚的烟雾于星期三被清除”。这些报道有意暗含天气转变的突然, 似乎有“不自然”的因素。国内的报道没有提到“安保”的问题, 而这又成了国外媒体刻意强调的重点。《华尔街日报》称“为了三小时的庆典, 警方关闭了国际机场;安保措施格外严格, 北京市的很多地区都戒备森严”。《卫报》称“这是前所未有的安保级别”, 严格的安保所带来的后果是“人们只能回家看电视了”, 似乎是在告诉人们, 安保的过分严格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庆典背后的中国成为中外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 但是国内媒体重点在于强调经历了60年后, 中国变得日益强盛, 而国外媒体则侧重通过观看阅兵, 揭示中国的政治问题, 《华尔街日报》甚至专门用一篇报道来阐述关于中国领导人接班问题, 从而阐述中国政治的不透明性。

3、结构分析

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 将新闻报道的话语总结为一种图示结构, 并将其分为主要事件、结果、景况、历史、先前事件、口语反应、预测、评估等八项。根据这个新闻话语结构, 我们举例来分析, 选择《人民日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中主题类似的三篇报道进行分析, 一篇是《人民日报》的“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 一篇是《纽约时报》的“中国庆祝共产党60年的统治”, 一篇是《泰晤士报》的“中国上演了完美无瑕的国庆60年庆典”。

将这三篇报道运用话语结构图来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中外媒体在报道阅兵时所体现出不同的报道框架。从导语一开始, 就体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人民日报》的导语表明了整篇报道要按事件顺序, 贯穿着文学化气息的新闻用语。《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导语明显是概括式, 并强调“共产党”的字眼。虽然情节上三篇报道没有太大差异, 但是在背景中, 国内媒体强调和谐的环境, 而国外媒体都提到西藏和新疆事件等有失和谐的地方。同时, 国外媒体也提到上一次的阅兵, 而国内媒体更加关注历史变化, 强调新中国60年的风雨历程, 从而体现出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外媒体没有对阅兵这一事件做评价, 但是却用口语反应来体现其倾向性, 而国内媒体没有交代消息来源, 直接表明立场。

通过话语结构, 我们也可以看出, 对次级议题的关注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 而次级议题往往在背景和评价中体现出来, 这就使得媒体具有不同的报道角度, 从而体现不同的立场。在阅兵事件中, 国内媒体具有明显的重大事件报道框架, 而国外媒体却呈现了一种平衡报道框架, 虽然国外媒体也展现了阅兵式的情况, 但是并不是一味追求好的方面, 在报道主题的同时, 总会引出一些与其意见相左的地方, 这样的报道倾向很自然的体现出来了。

4、消息来源

臧国仁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中说到, 消息来源就是一些在新闻引述中提及且可确认的个人、组织或实体。消息来源是新闻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记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倾向往往努力寻找消息来源, 以支撑自己的说法。

从表4可以看出, 国内外媒体对消息来源的引用呈现出很大不同, 国内媒体的消息来源基本比较集中, 对于受检阅的官兵和参与群众游行的人的消息来源最多, 其次是引述一些官员和教授的话, 没有国外的专家和分析家这样的消息来源。而国外媒体最多的消息来源是分析家, 其中不乏对中国持否定意见的分析师, 引用分析师发表的关于中国阅兵、武器等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倾向, 其次是中国官员和其他媒体的消息来源, 国外媒体的消息来源比较广泛, 由于国外媒体一直标榜新闻自由, 因此往往引用第三方消息源, 像路透社、《解放军新闻杂志》这样的其他媒体。国外媒体有时会引用匿名消息来源。在消息来源的引用作用上, 国内媒体将消息来源作为事实的补充, 如《南方都市报》用国家行政学院教师的话来进一步强调“两代国家领导人第一在城楼上同时观看阅兵”这一事实。而国外媒体却将一些分析人士的话直接作为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华盛顿邮报》引用美国分析家的话表达对中国武器的关注。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媒体性质, 对这次国庆阅兵报道展现出不同的报道框架。国内媒体将国庆阅兵作为一种庄严隆重的政治仪式, 着重报道中国自己制造的武器装备、整齐划一的行进队伍、雄姿英发的士兵士气、毫厘不差的精确性, 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成就, 强调“普天同庆”、“全民欢腾”,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而西方媒体除了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新武器装备和军事实力外, 也不忘提及“中国威胁论”、共产党一党统治等言论。体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

基于这样的现实, 诚如我国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所言, 国内媒体“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 1999.

[2]塔奇曼.做新闻[M].华夏出版社, 2008.

[3]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 2003.

[4]黄旦.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5]李彬, 杨芳, 尹丽娟.清华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录[M].FF0C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60年国庆大阅兵幕后 篇2

今天是10月1日——国庆节,是祖国60岁的生日。电视里预告,上午10点钟开始直播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大典,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大游行,我们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待。

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大家都怀着激动地心情等待这一刻。响彻云霄的60响礼炮后,庆祝大会开始了。全场齐声高唱国歌,声音十分响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接着胡主席乘坐着检阅车,对精神抖擞的部队进行检阅。

10点半左右,阅兵式开始了,坦克、雷达、火箭炮,„„先进的武器装备一一展示在人们面前,所有的装备都是国产的,我感到祖国很强大了。我最喜欢的是反恐精英“突击队”。11点左右,广场天空响起隆隆的轰鸣声,一队队空中飞行梯队呼啸而至。飞机低空飞过天安门广场。当一批女飞行员驾驶飞机,在蓝天拉出一道道绚丽的彩烟时,我高兴地叫好,看来我们女的也很了不起。

阅兵式后,群众游行开始了。一个个方阵,一辆辆彩车,一队队文艺表演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我们少先队员的彩车非常漂亮,金黄的队徽闪闪发光,少先队员们还放飞了五彩的气球与和平的鸽子,表达了我们少先队员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几千名手持气球和花环的少年儿童,春潮般涌向金水桥向着天安门城楼挥舞手中的花环,尽情地跳跃,广场内外一片欢腾。我仿佛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欢呼这盛大的节日,共同祝福祖国明天更美好!

上一篇:稳定态纳米零价铁下一篇:电影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