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法》

2024-09-29

新《消法》(通用12篇)

新《消法》 篇1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特别是电子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 新兴的消费内容、消费方式、消费活动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这种消费需求和供给上的变化, 一方面使消费结构向着高端化和细分化升级;另一方面, 由于商业诚信方面的问题依然故我, 又使得消费纠纷案不断上升。目前已执行多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商业环境, 需要通过修法满足亿万消费者及守法商家的新期待。

2013年10月25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是自该法1993年颁布后的首次修订。新《消法》将于2014年3月15日施行。

专家解读说:新《消法》体现了平等善待消费者与经营者, 同时在权益保护上更加鲜明地向消费者适度倾斜的立法理念。针对消费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新《消法》“与时俱进”地明确了网络购物“无理由退货制度”, 完善了“三包”规定, 终结了“霸王条款”, 并加重了对违法经营的惩罚。

根据全国消协组织的受理投诉情况统计, 2013年上半年, 以网络购物为主体的媒体购物投诉量在服务投诉中遥遥领先。由于网络购物在管理和服务上均滞后于销售的快速增长, 网购产品的质量问题和服务承诺不到位问题突出, 不仅时常被消费者所垢病, 而且已经威胁到网购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消法》规定, 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 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 且无需说明理由。此前, 网购后发现货不对板、夸大宣传、质量瑕疵等, 消费者维权时会被相关方面推来推去, 最终无法解决。

业内人士指出, 现阶段只有一小部分商家做到了“7天无理由退货”。阿里巴巴相关人士表示, 目前天猫已经全部执行了“7天无理由退货”, 淘宝上只有部分商家能够做到, 原因是在这方面淘宝对商家未做强制性要求, 而只是鼓励后者采取各种消费者权益保障措施。, 但一旦新《消法》正式实施, 淘宝将约束商家必须遵守相关规定。

除了“7天无理由退货”, 新《消法》还增加了对网购的一些其他要求。比如, 增加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向消费者承担先行赔付责任的条件, 即只有那些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 才承担先行赔付责任。而先行赔付方在赔付之后, 可以再向其上家的销售者或服务者追索赔偿。

对于这条规定, 淘宝、易迅等电商表示, 目前他们已经实行了“先行赔付”, 其保障计划能在网站页面上查询到。也有专家分析说, 该条款对赶集网、58同城等分类信息网站可能影响更大, 因为很多卖家在这些网站中没有留下任何实名资料;虽然2013年58同城率先推出了“先行赔付服务”, 但仅向注册用户开放, 而且只是针对部分房源、演出票和宠物狗等, 大量二手商品仍无法获得“先行赔付”。

有法律专家指出, 零售商家直接面对消费者, 因此先行赔付理所当然, 不能把责任转推给供货方。此外, 这方面已经有司法判例。例如, 因所售减肥胶囊的生产厂家系虚假注册的公司, 且存在进货时审查不严的过失, 当当网就曾被消费者告上法庭并被判决返还消费者336元货款、给付3360元的赔偿金。

新《消法》对消费者的保护, 还体现在举证责任主体的变化上。如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出现质量问题时, 现行《消法》的规定是“谁主张谁举证”, 即消费者要拿出切实的证据来证明是对方的责任, 这可能使得消费者面临维权成本高于维权收益, “为了追回一只鸡, 就要付出一头牛”的窘境。一些跨国公司甚至钻我国现行《消法》对消费者保护水准低于其他国家的“空子”, 在客户服务上推行中外市场有别的双重标准。新《消法》给消费者破解“维权成本高”一把“利器”, 法律术语叫做“举证责任倒置”。

举例来说, 对于消费者购买的汽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或装饰装修服务, 6个月内发现质量瑕疵且双方存在争议的, 在消费者提出权利主张后, 得由商家来承担“自证清白”的举证责任。也就是说, 商家要先花钱去做鉴定, 由检测结论来证明是谁的责任, 是商家的责任由商家承担, 不是商家责任, 第三方检测可为商家洗脱责任。

此外, 对于商家的所谓“霸王条款”, 新《消法》规定,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 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益、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有专家认为, 在我国航空、金融、电信、房地产 (含房屋买卖中介) 、保险、旅游等众多领域, 商家往往用格式条款“损人利己”, 让消费者不得不“自愿”掉入消费“陷阱”。商贸餐饮行业也有一些对消费者有失公平并见诸于文字的规定。如餐饮业在开瓶费、包间费、服务费和餐具等方面存在不少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格式条款。北京市工商局就指出, 市内餐饮业“霸王条款”常见的多达6种。特别是有些“霸王条款”早已成为全行业的惯例, 消费者往往选无可选, 只能无奈地接受。新《消法》对格式条款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对消费者权益是一个有力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 新《消法》堪称是一部更加有效捍卫消费者权益的根本大法, 是消费者放心消费的总章程。同时, 新《消法》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能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回归到诚信经营的本质上, 靠产品本身说话。

业内专家普遍感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商业几乎在所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商业诚信却出现了巨大滑落。因此, 必须通过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大力重塑企业的商业诚信, 以此改善消费者预期, 拉动消费需求, 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地健康发展。新《消法》的颁布实施不仅能够起到上述作用, 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利好。因为只有最苛刻的消费者才会催生出最优秀的企业家, 产生出最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依法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有助于倒逼国内工商企业苦练内功, 成为既具有核心竞争力又具有良好商誉的市场主体。

展望2014年, 专家们期待着新《消法》塑造一个更加规范的市场。同时建议:为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使消费者知法用法, 使市场主体懂法守法。只有这样, 商家的“诚”和消费者的“信”才能更好地结合到一起。

新《消法》 篇2

2013年10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自2014年3月15日起实施。这次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20年来的首次大修,进一步强化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亮点一: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第23条第3款: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案例】张先生在某商场促销活动中购买了一台迷你小冰箱,可使用两个月后,小冰箱内壁便出现了裂痕。张先生拿着发票找到商场,但商场认为小冰箱系张先生人为损坏,不同意帮张先生免费修理。张先生将商场告上了法庭,但最终因拿不出证据证明所购小冰箱存在质量问题而被判败诉。

【解读】消费者要想证明某个商品是否存在瑕疵就必须拿出证据来,但因为不掌握相关技术等信息,消费者举证往往非常困难。此次《消法》修改,将消费者“拿证据维权”转换为经营者“自证清白”,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缓解了消费者举证难问题。根据修改后的《消法》,上述案例中,冰箱有无质量问题,应由商家来举证。

亮点二:

赋予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反悔权

【法条】《消法》第25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

【案例】“双十一”购物节时,王小姐在某大型购物网站上看到一双高跟鞋,款式新颖,价格也很便宜,王小姐毫不犹豫点击了购买,并支付了货款。收到货后,王小姐觉得这双高跟鞋虽然新颖,但颜色跟网页上的图片出入很大,于是便联系上网店店主,要求退货,并愿意承担来往的运费,但遭到店主的拒绝。

【解读】远程购物的“非现场性”导致消费者和商家的信息极不对称,消费者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此次修改的《消法》针对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赋予了消费者七天的反悔权,旨在促进买卖双方的平等地位。根据修改后的《消法》,上述案例中的王小姐有权要求退货。

亮点三:明确个人信息保护

【法条】《消法》第14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第29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

【案例】吴先生在某大酒店预订了婚宴,并留了电话。可是不久,婚庆、旅游等公司的电话便接踵而至,吴先生不堪其扰。吴先生发觉,在婚礼操办过程中,唯一留号码的就是在订酒席环节。于是他找到酒店,但酒店告诉他,打电话的婚庆公司都是酒店的合作方,这是酒店为方便新人而免费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新人在这些公司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折扣优惠。吴先生听了后非常气愤,但却毫无办法。

【解读】个人信息被随意泄露或买卖,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修改后的《消法》首次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权益确认下来。并且规定: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亮点四:明确网购平台责任

【法条】《消法》第44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

【案例】吴女士在某大型网购平台上的一家手表网店中购买了一款某知名进口品牌手表。实际收到货后,吴女士发现自己购买的手表并非正品。于是便联系卖家退货,但通过网店中所留的电话、邮件等均无法联系上。吴女士向网购平台工作人员反映,他们在核实后表示,对方当时提供验证的身份证件系假冒,目前他们做的只能是将这家网店关闭,吴女士所遭受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

【解读】网上购物方式同普通的购物不同,对于商家是否具备经营资质、信誉等情况,买家无从查证,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加强审查和监管。修改后的《消法》对网购平台的责任进行了清晰定位,即网购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承担赔偿责任。上述案例中,根据修改后的《消法》,吴女士有权要求网购平台承担赔偿责任。

亮点五: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

【法条】《消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案例】孙小姐在某超市购物时,看到一款促销的泰国大米,原价10.5元/公斤,促销价6.2元/公斤。孙小姐觉得挺便宜,便买了1公斤。后孙小姐又买了1公斤苹果,苹果原价15.5元/公斤,促销价10.1元/公斤。结账回家后,孙小姐发现超市在结账时,均是按大米和苹果的原价进行结算的,于是她找到超市要求赔偿。

【解读】修改后的《消法》不仅将惩罚性赔偿的倍数增加为“退一赔三”,而且还对赔偿的最低数额进行确定。上述案例中,超市的行为构成价格欺诈,根据修改后的《消法》,孙小姐可获得3倍赔偿,由于该数额低于500元,因此孙小姐可以获得500元的赔偿。

亮点六:扩大了三包适用范围

【法条】《消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

【案例】2007年10月3日,广东省深圳市的林先生从某商场买了一台52吋的某品牌液晶彩电。可没过多久,新买的彩电屏幕就经常出现故障。三番五次地修理,问题始终解决不了。林先生要求退机,可商家客服人员说同一故障三次修不好才能退机。林先生说已经修了不止三次了,但商家客服人员说记录单只有两次。当年9月,林先生家的彩电又出现了老问题,换了新屏后还出现了松动和边框缝大的问题。林先生要求商家按购机价全额退款。

【解读】新《消法》扩大了“三包”规定的适用范围,大大强化了对消费者保护力度。按照修订后《消法》,林先生有权要求退货。

亮点七:

格式条款免除责任内容无效

【法条】《消法》第26条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

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案例】某物业管理服务协议中规定:“乙方(消费者)不按期缴纳费用,10日后物业管理公司将对其停止服务(停水、停电)直至缴清,拖延缴纳有关费用每天加收1%滞纳金”;“凡违反本公约者,由物业管理公司视其情节轻重,处以人民币50元至1000元罚款”。

【解读】格式条款在金融、电信、供水、供电等领域广泛应用,具有便利交易、降低成本等优点。但由于格式条款是经营者按照自己单方意愿拟定的,重点必然落在维护自身利益上。一些经营者利用其优势地位,在制定格式条款时只强调权利,有意识地逃避法定义务,甚至将不公平条款强加给消费者,引起消费者的强烈不满。新《消法》对于经营者以不公平格式条款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了进一步规制。根据新《消法》的规定,物业管理协议中的上述条款属于无效条款。

亮点八:加重发布虚假广告责任

【法条】《消法》第45条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案例】2011年11月,消费者反映某电视台晚上10点左右播出的广告中有一款治疗风湿的奇骨胶囊,查看该产品,只有食准字号,却在宣传疗效功能。经查,该广告中的奇骨胶囊并非药品,而属保健品,关于治疗风湿病的疗效属虚假宣传。

【解读】针对虚假广告充斥电视节目、明星代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新《消法》作出了相应规制。一是强化虚假广告发布者的责任,二是规定虚假荐言者的责任。今后出现问题不仅仅可以找社会团体、组织、广告的发布者、经营者、广告主,同时也可以把广告的代言人直接纳入进来,这样的惩处更有力度。

亮点九:加大行政违法处罚力度

【法条】《消法》第56条规定:经营者有下列情形的,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

(七)拒绝或者拖延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经营者有前款规定的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杨剑昌“挑刺”新《消法》 篇3

仍局限于工商职能范围,大部分消费行为未能纳入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于1993年,1994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据杨剑昌介绍,2009 年国家工商总局牵头启动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2010 年修订草案送审稿报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法工委。他认为仅从《消法》的修订程序看,即足以体现新《消法》是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思路在运作。

“从内容上看,新修订的《消法》仍然是行业和部门立法保护的工商产物,仍将消费的定义局限于工商职能范围作狭义理解;把对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事实上框定在‘工商这个职能部门规章的较窄范围内。”

从事消费者维权保护经历与《消法》颁布时间一样长的杨剑昌认为,虽然新修订的《消法》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却仍然是《消法》条文中唯一出现的具体政府职能部门执法主体;吊销营业执照也是工商行政管理局对违法企业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他遗憾于新修订的《消法》中并未出现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方式或其他执法主体。

杨剑昌认为,《消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根子首先在于对消费范畴的界定。20 年前制定的《消法》主要针对与消费者吃穿用直接相关,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相适应。

随着二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变化,消费事实上早已超出了原有水平和范畴,在传统商品消费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人们的其他消费如住房消费、医疗消费、美容保健消费、教育培训消费、文化活动消费、旅游消费、乘坐交通工具消费、婚丧消费乃至保险消费、银行产品消费和以个人投资为目标进行的各类消费(如购买股票、债券、基金、艺术品收藏和交易)等越来越多,这些消费在比例上甚至远超传统消费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所占开支,由此而产生的新消费争议亦不断涌现。

但新版《消法》并未将这许多分属于不同政府部门管理的消费内容纳入其中,消费者维权限定于传统工商范围从而导致了许多消费争议案件只能由政府的其他部门按照企业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视情形予以处理,这虽然有助于借助消费者维权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但在相当程度上却不免虚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尤其是在企业行为表面上不构成违法违规的情形下,消费者权益的事实受害却往往求告无门。

基于新《消法》并未跳出老《消法》对消费范畴的界定框框这一事实,杨剑昌不客气地指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名不副实,他称新《消法》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国家工商职能范围内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协从属于工商部门,消费者维权受限

消费者维权机构在实际中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已成为广大消费者实现放心消费的坚强后盾。

但杨剑昌却不无尖锐地指出,新《消法》“依然对消费者组织定位模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监督作用”。

新《消法》第五章第三十六条规定,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组织。杨剑昌介绍说,从目前全国情况看,北方省、市、区(县)的消费者组织叫消协,中部地区称消保委,南方数省则为消委会。虽然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保护组织名称不一,但其机构性质却一样,消协、消保委、消委会都是挂靠工商部门的半官方机构,由工商部门申请,各级政府批准成立并接受工商部门的领导,在工商部门职能范围内开展工作。

杨剑昌称全国各地的消协组织大部分至今20 多年都未换届,其领导均由工商部门直接任命,许多工作人员也都由工商部门调派。

由于法律赋予工商系统的职能有限,如上所述大部分消费市场又不归工商部门管辖,因此消协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无权对超出工商管辖范围的消费领域进行监督。消协组织这一作为工商部门所属机构的定位现实,在实际中亦很难协调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消费者维权。但遗憾恰在于消协组织的这种身份尴尬并不为广大消费者所认知,他们普遍认为消协组织既然挂着国家、省、市、区(县)的牌子,就应该有义务和能力帮助他们解决任何类型的消费纠纷。

杨剑昌还揭示了现有体制下的消协组织,与工商部门内设的消保机构形成交叉重叠的事实。实际上,后者甚至还将按照国际消联组织惯例设立于消协组织内的12315 电话申诉平台上收,但其运作结果却并不如意,大多数只是将涵盖了大量不同消费类型的投诉个案简单转给消协组织,而消协组织则对那些未包含在工商范围内的众多消费纠纷有心无力,他们一无调查权,二无行政执法权,所能做到的最好情况也只能是尽力调解罢了。

杨剑昌领导的罗湖区消委会在消费者维权方面曾经创造过很多影响力重大的成功实例,但他自己亦坦承许多案件并不具有工作推广上的普遍性,因为有相当部分的大案是通过他行使人民代表职权,直接联系政府部门和各级人大关注,直至上书市、省乃至中央领导,且许多案件往往又伴有重大偷漏税、诈骗、黑社会性质犯罪嫌疑等,通过借助于构成刑事化处理,才最终达到实际效果。

消费者权益保护需多部门合力

杨剑昌作为长期奋战于消费者维权战线的一名“老兵”,对正在我国进行中的经济发展转型有着切身感受与认识。他将消费者维权体制改革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相联系,指明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已明确排在了首要位置。他强调中央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要求深化体制改革,但新版《消法》在基调上却“一如过去”,“这显然与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以推动经济的方向不符,也不利于消费市场和消费维权体制在新形势下的健康发展,非常遗憾。”

针对新版《消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的严重不足,杨剑昌反复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囊括消费者进行的全部消费行为。从政府层面看,消费者权益保护亦需要多个部门发挥合力,如住房消费和物业消费权益保护需要国土和住建部门、旅游消费需要旅游部门、文化消费需要文化部门、医疗消费需要卫生部门、金融消费需要银监部门、保险消费需要保监部门……杨剑昌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只有充分涵盖了以上多方面内容,才能覆盖更广泛范围的消费市场,法律才具有更完整意义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含义。

在杨剑昌提交的《建议》中,他提请“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希望由中央牵头,相关部门联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对消费市场和消费维权体制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重新启动修订。”他还建议在修订《消法》时,能够对政府批准成立的消费者保护组织“重新进行定位,以强化消费权益监督的实施力度和可操性”。

新《消法》 篇4

1994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法》) 第49条首开了我国惩罚性赔偿的立法先河, 该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该条款被誉为”“退一赔一”, 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该条款日益暴露出局限性, 特别是2009年相关法《食品安全法》《侵权责任法》的出台, 凸显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赔偿标准过低, 不能有效成为消费者维权的利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2014年颁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时俱进, 对惩罚性赔偿条款做了大幅修改, 有破有立, 破中带立。新消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 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第一款)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 仍然向消费者提供, 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 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49条、第51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 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第二款) ”2014年实施的新消法和1994年实施的旧消法以及相关法相比, 存在以下重大突破和确立。

1 提高了赔偿倍数, 加大了惩罚力度

关于惩罚性赔偿倍数, 1994年实施的消法第49条是“退一赔一”。值得一提的是, 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其第96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由此可见, 有关食品安全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则是“退一赔十”。很明显, 旧消法关于惩罚性赔偿的倍数大大落伍了, “一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对于救济消费者的损害只是“杯水车薪”;对于不法经营者而言也只是“九牛一毛”, 无法起到有效惩罚和遏制的效果。鉴于此, 2014年实施的新消法第55条将惩罚性赔偿由“退一赔一”升格为“退一赔三”或“退一赔一”, 即将惩罚性赔偿倍数由原来的一倍加码至三倍或两倍。具体情形为: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造成一般损害的, 实行“退一赔三” (第一款) ;造成严重损害的, 即消费致死伤的, 实行“退一赔二” (第二款) 。从“退一赔一”到“退一赔三”或“退一赔二”, 抬高了不良商家的违法成本, 加速了行业洗牌, 促使商家诚信经营, 从而有效提升法律的威慑力。新消法第55条第一款“退一赔三”可以说是旧消法第49条“退一赔一”的升级版, 彰显出立法的进步;但是与《食品安全法》第96条“退一赔十”相比, 则是一种立法倒退, 凸显出的修法的保守。

值得注意的是, 民间交易中常有“假一赔十”的风俗, 即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 部分经营者会在店堂告示中大玩噱头“假一罚十”。如果当经营者违约, 受害消费者依约追究商家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时, 商家反悔以其承诺违反《消法》规定的三倍惩罚标准为由进行抗辩,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此时应该考察立法目的, 法定的三倍赔偿金不是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最高额度, 只是他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最低额度。根据契约自由、约定优先原则, 如果经营者不同意依约赔偿, 消费者可向法院起诉索赔, 法院应予支持。

2 区分不同损害, 采用了不同赔偿基数

可能有人要问, 为什么一般损害“退一赔三”, 对于严重损害, 反而“退一赔二”, 这不是赔得少了吗, 合理吗?实际上, 不要被赔偿倍数所简单迷惑, 因为新消法第55条区分二者采用了不同的计算基数:一般损害的计算基数为“商品价款或者服务费用”, 而对于严重损害则是以“实际损失”为基准。这里的“实际损失”如何解读?其内涵为消费者由此遭受的各种实际损害, 其外延不仅包括财产损失、人身伤害损失 (新消法第49条) , 还包括精神损害 (新消法第51条) ;不仅包括直接损失, 也包括间接损失。很明显, 实际损失往往要高于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总之, 以“实际损失”为参照物计算惩罚性赔偿, 是对原有计算标准的一大突破, 破中有立。

原有消法和《食品安全法》都是以“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为惩罚性赔偿的计算基数, 而不是“实际损失”,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当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较低, 而实际损失较高的时候, 有可能使得消费者付出高昂的维权成本而得不偿失。事实上, 要想抬高惩罚性赔偿的数额, 除了增加惩罚性赔偿的倍数外, 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变计算惩罚性赔偿的基数。例如, 台湾地区的做法就是将“受害者遭受的损害”作为惩罚性赔偿的基数。台湾《消费者保护法》第52条规定:“因企业经营者之故意所致之损害, 消费者得请求损害赔偿三倍以下之惩罚性赔偿”。总之, 新消法对商家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害不搞“一刀切”, 而是区分“一般损害”还是“严重损害”, 适用不同的惩罚性赔偿标准, 从而增加立法的层次感, 消除立法的僵硬性。特别是, 对于消费致死伤的严重损害采用“实际损失”为基准, 进一步宣扬了诚信至上、安全至上、生命至上的法治理念,

3 妥善处理了惩罚性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现行《食品安全法》《侵权责任法》都回避了惩罚性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问题, 由此带来实践中的困惑:二者可否同时适用?因此很有必要厘清二者关系。

精神损害赔偿, 也被称为非财产损害赔偿, 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他人名誉、肖像等人格权和生命健康权而导致精神损害的, 依照法律的规定所给予的一定的赔偿金。在18世纪的英美国家, 惩罚性赔偿部分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替代而存在, 原因在于精神损害赔偿尚未获得承认。但是时至今日, 精神损害赔偿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认可, 惩罚性损害赔偿就不复是精神损害赔偿的替代,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惩罚性赔偿具有惩罚性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精神损害赔偿是否也具有惩罚性?有些学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也带有惩罚性, 出于避免对加害者构成双重惩罚出发, 因而不主张惩罚性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并用。但也有些学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具有惩罚性, 只是对实际损害的补偿, 应被纳入补偿性赔偿中, 换句话说, 补偿性的赔偿由精神损害赔偿与财产损害赔偿共同构成。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精神损害赔偿与惩罚性赔偿可以并用, 即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成立后, 若被告的行为具有恶意欺诈需要加以惩罚的, 还可以对被告判予惩罚性损害赔偿。很显然, 新消法采纳了后一种观点, 从而理顺了惩罚性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问题, 弥补了惩罚性赔偿的空白, 有所确立。根据新消法的规定, 对于严重损害, 在计算赔偿额度时以“全部损失”为基础, 这里的“全部损失”也涵盖了精神损害赔偿, 换句话说, 精神损害赔偿没有游离于惩罚性赔偿之外, 而是为惩罚性赔偿所统摄。

不妨举例说明, 张三在超市购买了一台电热水器, 使用过程中发生漏电, 致使他面部严重灼伤, 热水器也被烧毁。经医院诊断为深度烧伤。根据新消法, 张三可向商场或热水器生产商主张赔偿其人身伤害损失 (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通讯费、鉴定费、误工费等) 、财产损失 (购买热水器的价款损失) 以及精神损害赔偿金, 并还可在此基础上, 要求上述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至于损失的两倍以下, 交由法官参照经营者的过错程度和受害人的损害程度等因素自由裁量。

4 针对小额消费, 设置500元兜底赔偿

新消法不仅对于一般损害实行“退一赔三”, 而且对于其中的小额消费, 还例外规定:“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 为五百元”。学界称之为“500元最低惩罚性赔偿条款”, 开创了惩罚性赔偿的立法先例。举个例子, 李四到商场购物, 见一款沐浴露由原价一瓶25元打折为18元, 欣然买了一瓶。回家后才发现沐浴露过期40多天, 遂找商场索赔。如果按照旧消法“退一赔一”, 李四只能拿到18元的退货费加18元的赔偿金, 一共36元, 考虑到索赔的交通费、误工费等损失, 放弃索赔会成为无奈之举;可是根据新消法“退一赔三”, 则可获得18元的退货费加54元的赔偿金, 由于三倍的惩罚性赔偿金54元不足500元保底赔偿额, 最后商场应该向他支付500元惩罚赔偿金, 外加18元退货款, 合计518元。足见, 新《消法》“保底500元”可谓重拳出击, 加大了经营者的违法成本, 增加了消费者维权福利, 较好的解决了“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实难题, 从而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维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低惩罚性赔偿条款一经面世, 消费者运用该条款维权的案例就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即是明证。新疆乌鲁木齐、湖北十堰、浙江乐清、江苏徐州等地先后出现商家小额商品欺诈, 消费者成功索赔500元最低惩罚性赔偿的案例, “中枪”的不乏大润发、好又多等知名销售商。

需要指出的, 新消法做到了“下有保底”, 有所建树。但学者刘俊海建言“保底要夯实”。他表示500元作为最低赔偿额标准偏低, 理由是以绝对值作为计价依据, 无法有效对付通货膨胀。更为可行的做法为:按本地区上年度人均月收入的一倍或一倍以上来计算, 假如上年度该地区人均月收入为3000元, 那么微额损害的赔偿金额应不少于3000元。此外, 刘俊海等学者关于惩罚性赔偿除坚持“下要保底”, 还需进一步贯彻“上不封顶”。刘俊海建议可借鉴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经验, 把条款中的“以下”都改为“以上”, 从而取消上限限制。

5 结语

总之, 此次消法的修改, 使得惩罚性赔偿有破有立, 破中有立, 亮点纷呈, 从而使得消法的这一核心条款更加具有警示效应, 让侵权者“痛”, 让维权者“快”, 开启了消费者维权的新时代。当然, 新消法中的惩罚性赔偿也并非尽善尽美, 在某些方面尚需进一步的完善 (比如, 新法关于“知假买假者”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 仍未给予明确答复) , 才能使该制度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兰惠君, 周伟萍.假冒伪劣产品惩罚性赔偿制度探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6, (01) .

[2]杨立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成功与不足及完善措施[J].清华法学, 2010, (03) .

[3]王文郁.新《消法》新权利新实践:500元保底索赔捷报频传[N].中国消费者报, 2014-04-04.

新《消法》解读 篇5

张茅出席并讲话 马正其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作权威解读

11月14日,国家工商总局召开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贯彻实施新《消法》电视电话会议。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出席会议并讲话。张茅强调,新《消法》的贯彻实施,时间紧、任务重,全国工商系统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新《消法》的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提高消费维权水平。

总局副局长马正其主持会议。总局领导何昕出席会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结合《消法》修改背景、修改原则、主要过程、修改的主要内容等,对新《消法》进行了权威解读。

信春鹰指出,此次修改《消法》的基本立法理念,一是总结《消法》实施的经验,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二是针对消费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重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突出问题,尽量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落到实处;三是要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社会的消费信心。

信春鹰说,此次修法主要从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充实细化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如增加了对消费者的信息保护、对如何约束合同的格式条款、经营者何时应当召回产品进行了规定。对新的消费方式特别是网络购物的方式专门作了规定,对网络交易平台的责任也予以明确。同时,在消协履行职能、政府的监管职责方面,此次修法都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在经营者的责任方面,加大了对虚假广告责任规定。另外,此次修法还加大了惩罚性赔偿的力度。

张茅在讲话中指出,10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新《消法》将自2014年3月15日起正式施行。这是1993年《消法》颁布实施20年来的首次较大规模的修改,也是涉及内容广泛丰富的一次修改,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新时期新阶段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消法》的修改作为今年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

张茅指出,此次会议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新修改的《消法》,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秉持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针对消费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进行了重要完善。新《消法》的发布实施,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赋予了新的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茅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消费维权工作,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使命。新《消法》的发布实施,既加重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消费维权任务,也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高消费维权水平提供了机遇。全国工商系统要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新《消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

张茅强调,要准确把握《消法》修改的重要内容。新《消法》充实细化消费者权益规定,加大了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强化经营者义务与责任,着力解决消费者维权难问题;规范网络购物、个人信息保护等新兴领域突出问题,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进一步明确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大了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明确消费者协会性质和职能,更加注重发挥消费维权的社会监督作用。

张茅对切实做好新《消法》贯彻落实工作提出5点要求。一是要认真组织新《消法》的宣传培训工作,扩大法律的社会认知度和执行力;二是要及时做好配套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完善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三是要认真受理和处理消费者投诉,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要依法加强行政监管执法,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五是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切实提升消费者保护工作水平。

张茅强调,新《消法》适逢明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正式施行,各级工商机关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新《消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用好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切实保护好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断开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新局面,为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局各司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副处级以上干部在北京主会场参加会议。

新消法亮点成消费投诉热点 篇6

至6月15日,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施行满三个月。针对新消法中的网购消费者7天内有“后悔权”、禁止泄露消费者信息、由经营者证明产品无瑕疵、遇消费欺诈获三倍赔偿等诸多亮点,《中国质量万里行》2013年12月刊曾发文《六问新消法:能否终结“中国式”维权?》,2014年5月刊曾发文《“新消法”满月网购后悔权成投诉热点》,并结合了普通消费者的真实维权案例,对新消法在实际施行中可能遇到和需要注意的要点进一步解读。

后悔权等成网购投诉最大热点

今年3月15日实施的新《消法》中,网购“7日无理由退货”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规定之一。然而,由于社会各界对“7日无理由退货”规定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执行标准存在不同理解,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因此产生争议,成为消费投诉的最大热点。

数据显示,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上半年收到网络服务类消费投诉长期居于行业投诉量首位。2014年上半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收到消费者关于网络服务类投诉10682例,占上半年总投诉量的34%,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诉量增长36%。

从国家工商总局官网公布的消费维权基本情况中获悉,2014年前6个月,全国消费者远程购物投诉增长最快,为2.74万件,同比增长2.55倍;从电商平台较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五城市12315中心受理网络购物诉求情况分析来看,与新《消法》有关的投诉1380件,其中涉及“七日无理由退货”投诉741件,占与新《消法》相关投诉总量的53.69%,反映消费者和经营者对新《消法》“七日无理由退货”等有关规定存在不同理解。

消费投诉案例表明,目前很多电商企业在落实“七日内无理由退货”有关规定时大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适用于“无理由退货”的具体标准难以统一,尽管新消法对其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各商家对该条款理解不一,商品标注各平台存在分歧;二是将“商品完好”等同于“不影响二次销售”,退货标准过于严苛,导致消费者退货处理周期长、效率低,退换货纠纷多;三是部分网店经营者以各种理由不履行无理由退货义务,第三方平台未尽到管理责任。

6月以来,国家工商总局频繁约谈阿里巴巴、京东、1号店、苏宁易购、当当网、中粮我买网、凡客诚品、亚马逊、唯品会和聚美优品等10家大型电商,要求其落实“新消法”关于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

据了解,针对消费投诉暴露出的新消法后悔权的问题,国家工商总局和与会电商企业已“约法三章”:一是除法定排除情形外,对于排除适用“7日无理由退货”的商品都要说明理由、明确标注。为什么不适用的理由要合理、合法,标注要落到每件具体的商品上,在消费者购物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对一”的确认环节。二是明确“商品完好”是指商品本身完好,为查验商品而拆开外包装的情况绝不能作为拒绝退货的理由。三是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要切实履行自身责任,确保“7日无理由退货”规定在平台上所有角落都能得到落实,否则要依法依规承担责任。

在网购平台的商品质量维权方面,数据显示,商品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较为普遍。国家工商总局从部分地方工商机关对商品质量抽检情况看,问题商品较多,商品不合格率较高。据统计,查处涉及商品质量案件1.49万件,占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的27.66%。

针对这一问题,6月12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工商总局关于开展2014红盾网剑专项行动的通知》,全国工商部门将以网络交易平台、大型购物网站和团购网站为重点整治目标,以电子产品、儿童用品、汽车配件、服装、化妆品和农资等为重点监管商品,以驰名商标、涉外商标、地理标志为重点保护对象,深入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互联网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大力曝光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大案、要案,关闭一批违法违规经营网站(网店),全面加强网络商品交易行为监管。

针对该行动通知,不少工商部门纷纷发布针对性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工商执法人员将着力规范辖区内网络交易平台、大型购物网站和团购网站,加强网上和实地检查的频次,对违法情节严重的,工商部门将协调通信管理部门关闭违法网站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对涉嫌犯罪的案件或线索,将及时通报、移送公安机关。

家电、汽车耐用品

举证倒置的新困扰

以往家电、汽车等耐用品的消费纠纷中,“人为损坏”成为一些商家规避“三包”义务、推脱产品质量责任的“挡箭牌”。然而,随着新《消法》的实施,耐用商品“举证责任倒置”的新规,被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类维权难题。

新《消法》第23条第3款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6个月之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在家电行业,夏季家电的使用和投诉高峰成为新消法“举证倒置”亮点的首考。2014年上半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收到家电行业投诉量有明显增加,消费案例共2833例,相比上期投诉量增长58%。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平台进行的相关投诉表明,90%以上的消费者通过家电售后处理相关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其中,被指“人为原因”及消费者认为厂家举证不可信的案例占据一定比例。

按照新规,往常遭遇家电噪音大等问题,或出现一些故障时常成为商家口中的“正常现象”,按照新消法中“举证倒置”要求,以后遇到这种问题,商家得拿出证据来。而在实际的消费案例中,即使符合该项规定的产品,在发现如空调产品噪音大等问题时仍常被售后解释为“正常现象”,商家无法举证,消费者维权陷入困境;另一种情况,产品的人为原因界定产难生的纠纷。

如电视屏幕的破损,消费者认为是产品质量问题而厂家举证在现场采集产品图片给售后技术人员后,判定为“人为原因”,那么,产品要正常使用就需要消费者承担一定的费用,而往往这样的“举证”难以得到消费者认同而使消费维权陷入僵局。

在汽车行业,今年上半年1月至6月,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共收到汽车投诉共计1956例,涉及110个汽车品牌,317款车型。投诉总量基本与去年持平,汽车行业消费者的重点投诉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两个方面。

一方面,汽车产品质量投诉方面,发动机异响、变速箱异响、空调异响、中控异响以及车门异响成为各个汽车品牌遇到的普遍问题。在中国质量万里行处理的异响投诉中,涉及了70多款汽车存在异响问题。很多消费者反映,联系部分汽车4S店反馈,常被认为是正常现象,而无法进行进一步举证,事后尽管厂家和4S店针对异响做出了一些技术改善,但从实际行车过程中发现,并没有完全解决。

另一方面,涉及新消法与汽车“三包”问题的衔接方面的争议投诉有44件。主要包括:一是消费者常碰到部分汽车4S店将汽车保养和“三包”条例进行捆绑的现象;二是被消费者认为是发动机、变速箱、三元催化器等部件的故障,但厂家并未按照“三包”进行更换,而是被判定为外力、油品、消费习惯等因素,而厂家给出的证明文件,常常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这些都是使消费维权陷入僵局的重要因素。

虚假宣传难追偿

欺诈3倍赔偿难落地

商品宣传与事实不符、购买产品遭遇欺诈等在传统领域中多发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在互联网时代依然突出。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家工商总局共查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0.25万件。主要涉及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广告法规和商标法规等案件类型,这类案例占网络交易违法案件总数的68.8%。

2014年上半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平台收到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产品或通过实体店面预付款购买产品,这类产品以服饰、鞋帽、日化、食品、IT数码产品等表现得十分突出。消费者下订单后未收到货品,或被以多种原因要求取消订单,或到货后发现与售前不符等现象屡见不鲜。

服饰鞋帽类投诉方面,2014年上半年,消费者通过线上线下购买产品在中国质量万里行进行投诉的数量为1158例,比去年同期投诉量相比增长82%,主要问题集中在服装质量差、面料缩水严重、起球、褪色、变形、脱线;鞋类商品开胶、开裂、断底断帮、以劣充优、仿冒名牌。出现问题,消费者取证后与销售方协商要求退货退款,常常遭到推脱。

食品烟酒方面,2014年上半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收到消费者关于食品烟酒类消费投诉631例,相比去年同期增幅不大。消费者遭遇食品异物问题、通过电商购买鲜活产品发现问题,无法正常退货退款,团购类网站购物宣传与实际不符的用餐环境等,这类案例中,由于取证方面常常出现纠纷,消费者争取维权获得赔偿的成功率并不高。

这类案例中,如果涉及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之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如果未构成欺诈,违约责任的赔偿需依据《合同法》的违约责任的规定和双方的买卖合同约定。国家工商总局上半年消费维权数据统计显示,合同问题等投诉增长迅速,成为投诉热点,投诉案例达10万例,同比增长48.32%。

近几年,电子商务网站在激烈竞争的同时,促销过程中一再被曝采用杜撰优惠信息、先提价后降价等手段赚得消费者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流量入口。而每一轮促销的背后,不乏消费者订单被恶意取消,当问及原因,多会以“系统问题”或“供货不足”等说明,消费者被告知会及时退款,少量平台也会有一定该平台优惠券或者较低比例的现金返还。

这类消费一旦被判定为欺诈,消费者可以要求增加损失赔偿;如卖家的行为不构成欺诈行为,消费者则可以要求卖家承担违约责任的赔偿。

但如何判定商家行为属于“欺诈”,常被认为是这类消费投诉案例能够争取获赔的关键。然而,因为远程购物的特性决定,消费者很难掌握足够证据证实卖家在主观上存在欺诈故意和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

于是,针对电商给出的赔偿方案,大部分消费者会勉强接受商家处理方案,而当消费者不满处理结果时,常常遭遇电商平台的“请消费者考虑处理方案”的强势结局。

在实体的消费案例中,在旅游教育消费方面这类侵权案例尤为明显:消费者通过民办培训机构或该机构的网站进行技能类培训、参加学历学位方面的考试,实际参加培训或考试时发现与售前承诺不一致,要求退款常常遭到拖延或被扣除一定的费用;在旅游行业,随着旅游法的实施,旅游地的侵权案例有明显减少,而有关消费者预订酒店、机票或旅游项目的消费投诉案例有所增长,主要涉及旅游类会员卡、实际与宣传不符以及特价机票的退款等方面。

2014年上半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收到旅游教育类消费投诉976例,是去年同期旅游教育类投诉量的两倍。

教育类投诉如需退费,消费者可参照当地关于民办学校退费的相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也使消费者在选择教育资源方面倾向于在校教育类网站,而这类网站中购买学习课程、考试教辅或专业书籍等资料时,常常与网页宣传的不一致而遭到消费者的投诉,消费者举证并要求退款时遭到拒绝或联系不到网站而无法进行投诉。

其中,在消费者的驾校报考方面,“随到随学,包学包会”是不少驾校招生简章上的承诺,消费者缴费后迟迟未安排课程和考试、服务态度与售前差异大、乱收费难退款,成为许多消费者投诉的主要方面,而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消费者投诉的多是规模不大的驾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如对教练管理不到位,消费者可以到驾校投诉部门投诉,如果仍得不到答复,就到当地运管部门投诉。

新《消法》 篇7

一、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在快递行业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消费者在享受快递服务的同时必须向快递公司提供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 快递行业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 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大量快递单信息正在被明码标价公开出售的现象。笔者认为, 尽管新消法已经正式生效, 但是运用新消法来保护快递寄件人和收件人的个人信息仍然存在适用上的问题。

(一) 我国立法上不存在个人信息的概念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首次将消费者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纳入消费者享有的权利之中, 由此看来, 新消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 是我国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上的一大进步。但是新消法并未对个人信息的概念和保护的范围作出界定, 个人信息的内涵尚处于学界的讨论之中。尽管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了“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罪”, 但是刑法也没有对什么是个人信息作出解释, 这让个人信息保护在现实中无法可依, 有法难依。快递公司提供快递服务时, 寄件人必须要向快递公司提供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邮寄物品名称等信息, 那么哪些信息属于个人信息, 是否快递单上的信息都属于消费者个人信息,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由于个人信息立法上的不完善, 这些问题也无法得到落实。

(二) 经营者应履行的行为规则在快递行业难以落实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 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由该法条可知, 快递公司在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 应明示并取得消费者的同意。

在快递业务中, 寄件人和收件人同时都享受了快递服务, 他们均是快递业务的消费者。那么根据消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可知, 快递公司作为提供服务的经营者, 在收集、使用寄件人和收件人的个人信息时, 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并经过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同意,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经营者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实际生活中, 快递公司的这一行为规则是很难落实的。首先, 快递公司工作任务繁重, 若每签一单快递都要向寄件人和收件人说明个人信息的使用方式及范围, 并征求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同意, 势必会增加快递公司的业务量和工作难度。其次, 取得收件人的同意是不合理的。新消法中规定的为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而要求经营者依法实施的行为规则很难在快递行业得到落实。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怎么使新消法规定快递公司应履行的行为规则得到落实进行探讨, 也更有利于寄件人与收件人的信息保护。

(三) 经营者承担的责任形式单一, 损害赔偿难以实现

快递公司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受保护权时, 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承担侵权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条规定:“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并赔偿损失。”从这一条文可以分析出, 若快递公司泄露了寄件人和收件人的个人信息, 即侵害了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 则快递公司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并赔偿损失的责任, 即承担侵权责任。

快递公司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很难给消费者带来财产损失, 即使生活中出现过冒用他人信息领取他人快递的事实, 但是这是极个别事件, 尤其是在快递行业实行“实名制”的情况下, 冒领情况发生的概率小了很多,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 个人信息泄露一般不会带来财产损失。

快递公司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一般不会给消费者带来人身伤害, 大部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只是给消费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 影响了生活安宁。只有在一种情况下, 快递公司泄露寄件人和收件人的个人信息会给其带来人身损害, 即造成严重精神损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经营者有侮辱诽谤、搜查身体、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权益的行为, 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 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该条文中规定了经营者有侵害消费者人身权益的行为, 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 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因此,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 快递公司的损害赔偿责任是难以实现的。对于快递公司而言, 由于其所承担的责任大部分是赔礼道歉等非经济性赔偿, 因而违法成本较低, 快递公司很可能会选择继续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如何扩大经营者的责任, 提高经营者的违法成本, 促使经营者停止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等也是新消法在适用中出现的问题。

二、快递行业中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适用问题的解决路径

在对我国新消法有关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在快递行业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的基础之上, 结合当前现状, 笔者对于如何使新消法中关于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更好的适用于实际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 将个人信息作为一般人格权加以保护

社会生活中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事件层出不穷, 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过于滞后并存在诸多空白地带, 个人信息的概念和法律性质至今仍未得到确定。关于个人信息的法律性质, 虽然学界存在争议, 但就法律应否保护个人信息而言已经达成共识。个人信息的法律性质学界主要有人格权理论、隐私权理论、个人信息自决权理论、财产权理论等理论。

基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 笔者赞成将个人信息作为一般人格权加以保护。人格权分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 我国《民法通则》没有个人信息的概念, 也没有与一般人格权有关的概念。但是2009年12月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 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这表明除了具体人格权外的民事权益也要受到保护, 一般人格权属于具体人格权以外的民事权益, 若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一般人格权, 那么个人信息作为一项民事权益受到保护也有了法律依据。

(二) 在运单背面的《快件运单契约条款》中增加对寄件人和收件人个人信息保护的格式条款

快递运单背面的《快件运单契约条款》是快递公司与寄件人之间的合同, 属于快递公司提供的格式条款。为了使新消法关于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更好得到落实, 笔者认为应要求快递公司在运单背面的《快件运单契约条款》中增加对寄件人和收件人个人信息保护的格式条款, 主要包括:收集、使用寄件人和收件人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收集使用的规则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增加这一格式条款的理由在于:

1. 将新消法中规定的经营者应履行的行为规范以格式条款的方式加以落实。

在运单背面的《快件运单契约条款》中增加对寄件人和收件人个人信息保护的格式条款, 表明快递公司已向消费者明示了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收集、使用的规则。同时, 寄件人在快递运单上签字即表明快递公司已取得了寄件人的同意而收集、使用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

2. 节省快递公司和消费者的时间, 简化程序。

增加这一格式条款后, 快递公司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来向寄件人解释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范围等, 只需提示寄件人注意运单背后的格式条款即可, 而寄件人也无需花时间来等待快递公司的解释。因而增加这一条款后, 可以简化快递服务的程序, 同时又能保证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受到保护。

3. 更有利于保护收件人的利益。

收件人在快递运输服务中处于较特殊的地位。收件人的个人信息往往是通过寄件人提供给快递公司的, 快递运输合同是寄件人和快递公司签订的, 收件人是快递服务的消费者, 却不是快递运输合同的相对人, 但收件人的个人信息是最容易被泄露的。在《快件运单契约条款》中增加保护收件人的个人信息的条款, 将收件人的作为受益人纳入到快递运输合同中, 只要收件人不表示反对, 即表明收件人接受合同为其设定的利益。作为一个理性主体, 收件人不会选择在寄件人填快递单时反对这一条款。

4. 增加了经营者的责任形式。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当寄件人和收件人个人信息收到侵害时, 可以向快递公司主张侵权责任。若增加这一格式条款, 则寄件人和收件人还可要求快递公司承担合同违约责任, 甚至在收件人个人信息保护权受到侵害时, 寄件人也可以要求快递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因为快递公司违反了快递运输合同的约定。

(三) 在运单背面的《快件运单契约条款》中增加违约金条款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 快递公司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权后损害赔偿难以实现, 这会造成违法成本低, 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运单背面的《快件运单契约条款》中增加对寄件人和收件人个人信息保护的格式条款, 可让快递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那么, 是否可以在该格式条款中加入“违反合同约定的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义务应支付违约金”的条款?首先, 在快递服务中, 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一方, 快递公司掌握着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消费者对于快递公司在运输途中如何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并不知情, 也无法进行监督。快递公司处于优势地位, 因而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其次, 增加违约金条款后, 消费者在无损害要求赔偿的情况下, 可以要求快递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主要体现为要求赔偿违约金;在快递公司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情况下, 消费者可以选择要求快递公司承担侵权或违约责任。这样增加了对消费者的保护, 也提高了快递公司的违法成本。

(四) 在新消法中增加经营者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规则及法律责任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了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规则, 即“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 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经营者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规则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经营者通常会在收集或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后, 必然涉及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处理。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行为:储存、编辑、变更、检索、删除、传输、封锁、个人信息比对等行为。经营者在处理环节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管不善, 将极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出售等。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存处理环节与收集、利用环节同等重要, 因而应当在新消法中增加经营者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规则和法律责任, 才能更全面的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摘要:在物资高速流通的今天, 快递业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 然而人们在享受快递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时, 快递用户信息泄露问题也令人堪忧。修正后的新消法加入了关于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制度, 如何适用新消法来加强快递行业中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快递行业在适用新消法关于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时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了解决适用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快递行业,新消法

参考文献

[1]吴景明, 雅客主编.我国新消费形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2]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徐希燕.中国快递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4]苏号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中若干重大问题研究[J].西部法学评论, 2013 (2) .

[5]王利明.论个人信息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J].苏州大学学报, 2012 (6) .

[6]蒋舸.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模式的选择[J].法律科学, 2011 (2) .

[7]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J].河北法学, 2008 (4) .

[8]刘毅.民营快递企业经营模式分析[J].现代商业, 2008 (2) .

[9]吕艳滨.论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制的几个问题[J].当代法学, 2006 (1) .

展示“裂项相消法”的魅力 篇8

裂项相消法不仅在数列求和中得到了应用, 而且在证明不等式上也有重要作用.下面就其在这两方面的“魅力”加以举例说明.

一、用于数列求和

例1 求数列{ (n+1) 2+1 (n+1) 2-1}的前 n 项的和Sn.

解:数列的通项an= (n+1) 2+1 (n+1) 2-1=n2+2n+2n2+2n=1+2n2+2n=1+ (1n-1n+2) ,

所以Sn= (1+11-13) + (1+12-14) + (1+13-15) ++ (1+1n-1-1n+1) + (1+1n-1n+2) =n+1+12-1n+1-1n+2=n-1n+1-1n+2+32.

点评:一般地, 对于裂项后有明显相消项的一类数列, 在求和时常用“裂项相消法”, 分式的求和多利用此法.可用待定系数法对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拆项, 相消时应注意消去项的规律, 即消去哪些项, 保留哪些项.常见的拆项公式有:

1n (n+k) =1k (1n-1n+k) 其中 k≠0;

n (n+1) =1n-1 (n+1) ;

1n+1+n=n+1-n;等等.

例2 设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Sn, 若对于 n∈N*, Sn+nan=1恒成立, 求Sn.

分析:利用 an=Sn-Sn-1, 可得

anan-1=n-1n+1,

再由连乘积求得an=1n (n+1) , 然后用裂项相消法求Sn.

解:因为Sn+nan=1, ①

Sn-1+ (n-1) an-1=1. ②

①-②得 an+nan- (n-1) an-1=0,

所以当 n≥2时, anan-1=n-1n+1.

在①中, 当 n=1时, a1+a1=1, 得a1=12.

所以an=a1a2a1a3a2anan-1=12132435n-2nn-1n+1=1n (n+1) =1n-1n+1,

所以Sn= (1-12) + (12-13) + (13-14) ++ (1n-1n+1) =1-1n+1=nn+1.

二、用于证明不等式

例3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n2-n-1, 求证a1+a2++an1118.

证明: (1) 当 n=1时, a1=-11118.

(2) 当 n=2时, a1+a2=-1+1=01118.

(3) 当 n≥3时, an=1n2-n-11n2-n-2=1 (n-2) (n+1) =13 (1n-2-1n+1) ,

所以a1+a2++an=0+13 (11-14) +13 (12-15) +13 (13-16) +13 (14-17) ++13 (1n-4-1n-1) +13 (1n-3-1n) +13 (1n-2-1n+1) =13 (1+12+13-1n-1-1n-1n+1) 13 (1+12+13) =1118.

综合 (1) (2) (3) 得a1+a2++an1118.

例4 求证2 (1+1n) n3, 其中 n∈N*.

证明: (1) 当 n=1时, (1+11) 1=2, 命题显然成立;

(2) 当 n≥2时, (1+1n) n=Cn0 (1n) 0+Cn1 (1n) 1+Cn2 (1n) 2+Cn3 (1n) 3++Cnn (1n) n=2+Cn2 (1n) 2+Cn3 (1n) 3++Cnn (1n) n2.

对于 k≥2且 k∈N*时, 有

Cnk (1n) k=n (n-1) (n-2) (n-k+1) nk1k1k1 (k-1) k=1k-1-1k,

所以 (1+1n) n=2+Cn2 (1n) 2+Cn3 (1n) 3++Cnn (1n) n2+ (1-12) + (12-13) ++ (1n-1-1n) =3-1n3,

2 (1+1n) n3.

综合 (1) (2) 得2 (1+1n) n3, 其中 n∈N*.

点评:以上两例都借助放缩法再通过裂项相消法使得证明得以顺利进行, 望同学们在这方面加以重视.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新《消法》 篇9

所谓微信交易是指以微信为平台, 在一定的朋友圈范围内, 通过该软件的社交功能实现宣传、交易等行为, 本质上是一种熟人经济, 随着使用人数的急剧增长而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微信交易不需要依托电商平台, 其以社交软件为主导, 衍生出依托于社交功能的宣传、交易行为, 主要是通过申请微信公众账号开店, 亦或者通过个人账号开店销售, 该种模式无需通过工商部门的登记注册, 也不需要像淘宝等平台缴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 其主要是通过向所加好友发送相关商品销售的要约邀请, 故此卖家是否是通常我们所谓的经营者上存在争议。

在现实生活中, 卖家常常以“代理”、“专卖”或者“代购”等形式活跃于生意圈中, 其行为在法律上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但是我们首先应当从行为性质上进行定性, 笔者以为微信交易主要包含以下五种类型:1.仅以微信作为宣传手段, 主要还是通过线下进行交易;2.卖家已经具备了电商资格, 如在京东、苏宁易购、淘宝等平台出售, 通过微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3.卖家从第三方处购得商品后转卖给买家;4.通过分销的模式进行, 即经营者作为国内外不同企业的销售一环进行出售;5.通过买家主动联系, 指明欲购商品告之商家, 商家通过地理等优势实现商品的代购, 该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海外代购。

一、微信交易行为的法律关系分析

明晰微信朋友圈卖家、买家以及微信平台之间的法律关系, 对于明晰各方在微信交易行为中的权利义务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研究微信朋友圈交易的法律规制、维护买家权益有着重要意义。

1.第一类和第二类行为, 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形成买卖合同关系, 无争议。该两类实际上并未真正实现微信交易, 本质上是传统的线下交易, 只是宣传手段有别于传统而已, 故而笔者以为该两种模式可以通过传统的法律进行规制并无不妥, 并且适用《消法》进行规制并无争论。

2.第三类行为, 卖家从第三方处购得商品后转卖给买家。此种销售形式相当于商品的二次转卖或者经销, 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形成买卖合同关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 若买家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 其主张权利的相对方应是与其订立买卖合同的朋友圈卖家。

3.第四类行为是通过分销商的角色完成的, 经营者非独立的卖家而是众多销售环节的一部分, 其销售行为涉及三方主体和两层民事法律关系。该种模式笔者以为主要可以通过两种行为进行分析:其一, 经营者通过授权在自己的朋友圈上发布相应的产品图片, 经营者主要的收益渠道是通过授权主体的销量来决定, 最终以一定的比例计算而得的返利获益。此情形, 授权者和被授权者之间已经形成了法律上的委托合同关系。现实中买家很难清晰其中的关系, 这一行为模式是我国民法制度中的典型制度之一-- 代理制度的间接代理, 即代理人以自己名义行事代理活动时, 为被代理人的利益而为的行为, 该种行为模式的后果是直接约束间接代理人与本人的;其二, 经营者通过授权发布相应的产品图片以吸引消费者, 但是经营者主要是通过两次买卖中的差价获得利益, 即经营者将所有权买断后出售于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经营者具有完全的物权, 因此具有更为丰富的自主权, 但是在此种模式微信交易中经营者毕竟没有实际获得物品, 因此只能通过交易款的流向来分析, 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已经成立了买卖合同, 依据合同的相对性, 相应产品出现问题是应当通过该合同予以实现。

4.第五类行为, 即由买家私下自选商品后委托卖家进行商品代购的行为。其销售行为同样涉及三方主体和两层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种行为即非现货代购, 该种行为是指经营者依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去购买相应商品, 其赚取的一般不是商品的差价, 也不是与销量挂钩的返利, 而是一种服务费用。种情况下卖家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从事相关法律行为的行为, 卖家和买家之间形成的不是买卖合同关系, 而是委托合同法律关系, 卖家是受托人, 买家是委托人。

第二类行为即现货代购, 朋友圈卖家将已在商家购得的商品转卖给买家, 赚取差价。卖家按消费者指示购买商品, 赚取差价。在现货代购的情形下, 卖家提供给买家的是自己已经拥有所有权的现货商品, 故这是商品的转卖行为。在朋友圈卖家、买家、商品实际销售者三方之间存在两重买卖合同关系。

二、微信交易中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

在目前网络法律并不完善的背景下, 网络维权难。目前的微信功能还是十分局限的, 微信用户如果发现在朋友圈中有人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 其只有在对方是公共账号的情况下才可以对其进行举报, 然而事实上很多微信交易都是通过个人账户实现的, 而且举报并不能挽回买家已受的损失。另一方面, 买家若想维权, 可以通过合同和侵权的方式追究卖家的责任, 但诉讼要面临繁琐的司法程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人们认为投入的包括时间等在内的成本大于所要维护的权益, 甚至还存有不利裁判结果的风险时, 就会倾向于息讼厌讼, 忍气吞声, 放弃维权。而朋友圈多的就是这种小额的违法行为, 所以这种看似有力的维权手段根本不能维护受损买家的权益, 不能惩治卖家这些不合法行为。

1.微信交易是否适用于《消法》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简称《消法》) 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有着明确的规定, 并不是所有的交易都可以使用该法。首先, 我们应当确定该法的调整范围。该法第二、三条有着清楚的规定, 即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其权益受本法保护;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应当遵守本法。可见, 该法主要是调整民事领域中的生活消费。

其次, 我们需要界定微信朋友圈的买家是否是《消法》中所称的消费者, 微信朋友圈的卖家是否是《消法》中所称的经营者。纵观《消法》全文、总则和附则, 其对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概念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同时, 学界对于经营者和消费者两个概念的认识也并不十分统一。笔者结合该法第二条的规定以及王利明教授的观点, 我认为消费者可以被定义为非以盈利为目的的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或使用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人, 消费者这一概念是与经营者相对应的。结合《消法》第3条以及李昌麒教授的观点, 我认为经营者可以被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资料和消费服务的人, 即经营者必须以盈利为首要目的的一类人, 其向相对人出售商品、提供服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那么在明晰消法的调整范围和调整对象后, 再来探讨该法适用微信交易的问题。王晨光教授认为消法规范的是经常的、持续性的、稳定的商品交易行为, 而微信交易不具有这些特性, 其只是偶发性的交易而已, 故此采用通常的民法规范即可, 不需要涉及消法的调整。也有学者从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地位角度分析认为, 该法是适用的前提逻辑是经营者相对于消费者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 该法是为了弥补该种地位差异而进行的矫正, 但是微信交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平等的交易, 不存在传统的交易地位差, 因此无需给予消费者相应的保护, 也就不能适用该法。按照这种观点, 朋友圈上的卖家除了拥有营业执照的, 其余都不具有经营者身份, 也就是说第三种、第四种、第五种交易行为中的朋友圈买家与卖家之间的消费关系都不受《消法》调整。

相对于上述观点,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并不能如此简单、片面的回答这一问题, 应当看到微信交易的规模、数量在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运用《消法》对其进行规制是势在必行的。例如王旭教授便认为民法中存在“偶发性民事交易行为”, 其并不是依据合同等法律关系予以确定的, 而是通过情谊关系、朋友关系甚至只是信任关系而产生, 因此十分的脆弱, 法律对其并不会进行特殊的规制。但是一旦涉及到商品交易, 尤其是以出售商品、提供服务为手段, 以营利为目的, 具有主观持续性的行为都应当受到该法的保护, 因为我们不能仅仅以偶发性、小规模来界定其仅仅适用一般民法, 该法调整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交易关系。笔者赞同王旭教授的这种观点, 微信朋友圈交易能否拿《消法》来调整, 不能一概而论, 应该分情况讨论。

首先, 如果有的卖家只是利用自己的朋友圈进行私人之间的物品调剂, 比如买了东西以后觉得不适用或者多余了, 意图通过朋友圈转让出去, 或者是卖家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偶尔、顺便帮别人代购点东西, 这种私人之间的行为可以显露卖家并没有成为微商意图, 甚至没有盈利的目的。当然经营者的这种行为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其行为的客观外在来认定, 尤其是其在朋友圈发布的状态、照片、图片、文字等传递的信息。在现实我们发现很多个人微信账号事实上已经是一个销售平台, 其实际上已经实施了市场经营的行为, 但是其却始终缺乏合法的外观, 即没有营业执照而不具有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此种情形下, 应该认定该种行为已经形成了一个经营和消费的关系, 应该按照《消法》来进行调整。

其次, 我国《消法》的立法目的在该法中也予以明确的阐明, 即位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笔者以为该法基于追求实质公平道路上选择了倾向性保护消费者, 这是在交易主体差异的基础上做出的法律考量, 但是这种考量并不会因为销售者是个人, 采用微信手段而有所改观的, 换言之, 这种差异将仍然存在, 甚至有胜之。为了生活需要而消费的消费者, 对于产品或服务一般都是外行, 而微信朋友圈卖家的经营规模虽然不如企业经营规模大, 因为经常性的从事某类交易行为将丰富经营者交易经验和提升器对产品、服务的熟悉度, 而且微信平台不像线下、淘宝等具有一定的监控而透明, 而不平等的交易往往出于其中, 可见, 经营者的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交易行为客观依旧存在, 故而这一优势应当通过法律的规制予以削弱, 以实现交易的实质公平。此外, 消费者在交易中往往不能通过切身感受实物而做出判断。没有评价系统使买家无法得知其他买家的产品体验, 买家无疑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微信主体之间的这种严重信息不对称、买家知情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买家在维权的道路上呈现出显著无力的状态、卖家利用自身优势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等现象屡见不鲜, 且因欠缺有效法律的规制而呈现井喷之势, 这些都是符合该法进行规制的立法目的的。笔者以为微信交易的模式中, 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并没有因为该新兴模式的产生而有所减弱, 因此, 该法的适用将明晰其行为的法律性质, 将法律擦边行为纳入法律的适当规制才是社会发展、法律进步的见证, 因此应妥善运用《消法》进行规制管理。

所以本文认为当朋友圈卖家的行为实质上已经到达一个经营行为的标准时, 其与朋友圈买家的交易行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经营和消费的关系, 应受《消法》调整。第一类、第二类行为受《消法》调整无争议。第三类行为、第四类第二种行为和第五类第二种行为中, 卖家是以盈利为目的向朋友圈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是一种经营行为, 应受《消法》调整。第四类第一种行为中的, 朋友圈上的买家在行使选择权后, 与对应的义务人的法律关系也受《消法》调整。在第五类第一种行为中, 朋友圈上的买家在行使介入权后居于消费者地位, 其与第三方销售者的法律关系也受《消法》调整。

2.微信交易中《消法》的具体适用

(1) 《消法》对销售质量瑕疵商品的规制

依据《消法》第24 条的规定, 当朋友圈卖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双方约定的质量要求时, 买家可以依据该法律规定主张退货、更换、修理等权利, 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消法》第52 条的规定, 当买家买到质量瑕疵商品, 造成财产损害的, 买家可以直接根据该条法律规定主张损害方承担更换、退货、退还货款、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另外, 在第三类、第四类第二种和第五类第二种行为中, 朋友圈上的卖家与第三方销售者之间形成买卖关系, 根据《消法》第40 条第一款,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 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 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 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即当产品质量瑕疵是由于第三方责任, 卖家在向买家赔偿后, 卖家有权向第三方追偿, 即卖家享有追偿权。值得一提的是, 《消法》不调整经营者之间的购销方面的纠纷, 因为卖家购买商品不是出于生活消费, 而是从事经营活动, 卖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消费者, 所以卖家与第三方之间的买卖合同本身不受《消法》调整。但卖家在行使追偿权时, 可以向第三方主张其因对买家进行赔偿而产生的全部损失。

(2) 《消法》对欺诈行为的规制

《消法》第55 条是关于经营者欺诈行为的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规定, 明确了对消费者进行损失弥补和赔偿的方式和金额。这一规定不仅增加了小额损害的最低赔偿标准, 还将过去的“1+1”惩罚性赔偿制度修改为“1+3”。所以当朋友圈卖家有欺诈行为时, 买家可以依据该法律规定向卖家主张增加赔偿, 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消法》第55 条第一款以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作为其唯一的适用条件, 那么经营者什么样的行为会构成该条款的“欺诈”呢?笔者认为《消法》中的欺诈首先应符合下列四个要件: (1) 主观上, 经营者有欺诈的故意; (2) 客观上, 经营者实施了欺诈行为; (3) 消费者因受欺诈陷入错误认识; (4) 消费者作出了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当朋友圈卖家向买家销售假货、冒牌货时, 买家权益受到侵害的, 可以依据《消法》第55 条主张惩罚性赔偿。

另外, 《消法》第55 条规定了“法律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这里的另有规定是指《食品安全法》第96 条的“十倍赔偿”规定, 当经营者向消费者销售或者提供其明知未达到安全标准的食品时, 消费者可以依据《食品安全法》对经营者主张该商品价格的十倍的惩罚性赔偿。

另外, 当经营者通过欺诈、胁迫等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时,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救济: (1) 协商要求赔偿; (2) 请求消协介入进行调解; (3) 向政府的相关部门举报, 例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局或者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等机构举报、申诉; (4)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通常法律途径有两条, 即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和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另外, 随着315 晚会的长期播出, 让很多消费者见识到了新闻媒体的重要监督力量, 因此可以通过向较权威的媒体曝光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在微信交易中, 作为消费者应当增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 例如买家在交易过程中, 即使对方卖家是其朋友, 但为了自己的购物安全, 都应该通过截图等方式保留其与卖家的通信记录, 包括一些语音和一些产品的照片所传递的信息, 还应保留卖家的相关信息、支付证据等, 一旦遭遇非法拒退等情况, 就可以通过已掌握的“证据”进行维权, 不至于拿不出证据。

三、结语

面对假货盛行、劣质商品泛滥、退货难、维权难等诸多问题, 法律不应该一刀切地否定朋友圈买卖双方的经营与消费关系, 当卖家的行为事实上构成经营行为时, 交易双方已形成经营与消费的关系, 其行为应受《消法》规制, 从而给予买家合同当事人、被侵权人、消费者等多重身份, 给予其多条可行的维权途径, 着实有效地解决买家的维权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洞明.朋友圈变生意圈, 微信购物维权难[J].中国防伪报道, 2014 (9) .

[2]王强.微信朋友圈购物当心“杀熟”[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5 (4) .

[3]陶柳青.微信交易是否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之我见[J].法制博览, 2015.

[4]阿拉木斯.网络交易法律实务 (上)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5]张旖琳, 束珊, 古国妍, 李飞亚.自媒体平台交易的法律规制--以微信朋友圈购物为例[J].法制与社会, 2015 (27) .

[6]梁慧星.民法总论 (第四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7]张君.职业私人海外代购的法律属性及其立法规制[J].法制与经济, 2014 (1) :83.

[8]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政治与法律, 2002 (2) .

裂项相消法在数列求和中的应用 篇10

何谓裂项相消法呢?在求数列的前n项和时, 有时把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成二项差的形式, 相加过程消去中间项, 只剩有限项再求和.

常见的裂项公式有:

(1) 1n (n+1) =1n-1n+1;

(2) 1 (2n-1) (2n+1) =12 (12n-1-12n+1) ;

(3) 1b+a=1a-b (a-b) ;

(4) n (n+1) !=1n!-1 (n+1) !;

(5) an=Sn-Sn-1 (n≥2) .

【例1】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1n+1+n, 若前n项的和为10, 则项数n为 ( ) .

A.11 B.99 C.120 D.121

n=1n+1+n=n+1-n, Sn=a1+a2++an-1+an= (2-1) + (3-2) ++ (n-n-1) + (n+1-n) =n+1-1.Sn=n+1-1=10n=120.

【例2】 设函数f (x) =xm+ax的导数为f (x) =2x+1, 则数列{1f (x) }的前n项和是 ( ) .

A.nn+1B.n+2n+1C.nn-1D.n+1n

解析:∵f (x) =xm+ax的导数为f (x) =2x+1,

∴m=2 , a=1.∴f (x) =x2+x, 即f (n) =n2+n=n (n+1) .

∴数列{1f (n) }的前n项和为:

Sn=11×2+12×3++1n (n+1) = (1-12) + (12-13) ++ (1n-1n+1) =1-1n+1=nn+1.

【例3】 已知数列{an}中, a1=1, 当n≥2时, 其前n项和Sn满足Sn2=an (Sn-12) .

(1) 求Sn的表达式;

(2) 设bn=Sn2n+1, 求{bn}的前n项和Tn.

解: (1) Sn=12n-1, 求解过程略.

(2) bn=Sn2n+1=1 (2n-1) (2n+1) =12 (12n-1-12n+1) , Τn=b1+b2++bn=12[ (1-13) + (13-15) ++ (12n-1-12n+1) ]=12 (1-12n+1) =n2n-1.

【例4】 设{an}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 且各项都不为零.求数列{1anan+1}的前n项和Sn

解:依题意, 得an+1-an=d, an≠0, n∈N*.

(1) 当d≠0时, 1anan+1=1d (1an-1an+1) ,

所以Sn=Σk=1n1d (1ak-1ak+1) =1d (1a1-1an+1) ,

即得Sn=na1an+1.

(2) 当d=0时, {an}是常数项数列, 得

Sn=na12=na1an+1.

综上所述, 可知对任意情形, 都有Sn=naan+1, nΝ*.

新《消法》 篇11

自2013年10月25日修改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至今已过去一年多, 消费维权因法律修改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仍有许多问题待破题,这种现状我们姑且称其为消费维权的“新常态”。

最积极的变化,就是新消法丰富了行政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执法手段。这不仅赋予行政部门对缺陷商品和服务的强制措施,明确了行政部门要对市场商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和检验,也赋予了更大的行政处罚权。新消法第33条规定“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有关行政部门发现并认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

以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例,该局加大了对流通领域商品的抽查检验,已经多次公开发布抽查检验结果,并责令有关主体下架召回相关产品。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相较以往的被动执法,现在这种积极作为,增加了流通领域商品的安全系数,一定程度上提前发现产品缺陷,避免缺陷产品被消费者购买使用,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个变化,是新消法确认知假买假受法律保护,使得职业打假人更趋于活跃。以王海为代表的职业打假人在新消法实施,尤其是最高院关于食品药品司法解释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后,在广州等地提起多起针对如沃尔玛、华润等大型超市的问题商品的诉讼获得舆论关注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迫使商家规范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另一个变化,是新消法规定了网购7天无理由退货等,网购维权相较以往有所改观。新消法第25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在双十一、双十二等电商制造的消费狂欢节中,大型购物网站相较以往有了更积极的姿态来面对消费者的投诉。7天无理由退货在具体现实中虽然仍有许多缺陷和漏洞,但消费者据理力争时,商家一般能够执行。

尚需破题问题,则主要包括在法律的可诉性仍悬而未决。

一是最高院没有修改民事案由,因此法院在审理消费纠纷时仍按照民事合同纠纷受理裁判,消法作为特别法并没有在司法实践得到适用。

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作用发挥并没有太大提升,相关权利仍然无法有效落实。新消法中对消费者保护组织作用较以往唯一的不同,就是赋予了其提起消费公益诉讼的权利;但现实是消费公益诉讼仍然只停留在法条中,没有成为维护消费者权利的有力武器。新消法虽然扩大消委会等消费者保护组织的权力,授于消费者保护组织理消费者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但至今全国仍没有一起消费公益诉讼被提起。消费者保护组织无法真正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权利代言人,也不能对厂商起到制衡和监督作用。

据悉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司法解释,其中包括公益诉讼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但到底何时才能出台没有时间表。在司法解释正式出台之前,笔者总结消费维权的新常态为“强行政、弱消协、惰司法”。

只有如此,消费权益保护才能更上一层楼。

新《消法》 篇12

1. 利用等差数列裂项相消

例1 ( 2013广东) . 设数列{ an} 的前n项和为Sn, 已知a1= 1, 2Sn/n, =an + 1-1/3n22- n-2/3, n∈N*.

( 1) 、 ( 2) 略

2. 利用对数性质裂项相消

例2 ( 2013全国大纲) 已知函数f ( x) = ln ( 1 +x) x- ( 1 + λx) /1 + x

( Ⅰ) 若x≥0时, f ( x) ≤0, 求λ的最小值;

( Ⅱ) 设数列{ an} 的通项an=1 +1/2+1/3+ … +1/n, 证明: a2n- an+1/4n> ln2.

剖析若k > 0时, 则ln (k + 1) /k= ln ( k + 1) - lnk, 利用它来达到裂项相消的目的.

3. 利用根式裂项

评注将不等式中各项放缩后进行裂项求和, 最后在进行放缩, 使之成立.

4. 利用排列组合裂项

例4对于n∈N*, 求证: ( 1 +1/n) nn< 3.

剖析因为不等式左边有n次方, 故想用二项式定理来展开, 再放缩通项, 裂项相消.

5. 利用三角函数裂项

例5 ( 2011·安徽卷) 在数1和100之间插入n个实数, 使得这n + 2个数构成递增的等比数列, 将这n + 2个数的乘积记作Tn, 再令an= lg Tn, n≥1.

( 1) 求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

( 2) 设bn= tanan·tanan-1, 求数列{ bn} 的前n项和Sn.

解答 ( 1) 略.

( 2) 由题意和 ( 1) 中知bn= tan ( n + 2) ·tan ( n + 3) , n≥1,

另一方面, 利用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裂项相消在数列不等式证明中应用的频率很高, 它可以和很多知识和内容结合, 对学生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夏正勇.不等式证明中对“放缩”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 (高中版) , 2012, 11.

【新《消法》】推荐阅读:

消法 新亮点06-03

消法作业答案09-15

裂项相消法06-16

上一篇:铃木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下一篇:理解学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