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

2024-11-05

《罗布泊(精选12篇)

《罗布泊 篇1

1980年, 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带领一支考察队准备横穿罗布泊地区, 对其进行详细的考察。因为考察队所储备的汽油和水全部耗尽, 所以彭加木独自前往沙漠中寻找水源。不幸就在此时发生了, 彭加木在茫茫大漠中失踪了。人们在救援过程中动用了飞机、军队、警犬进行地毯式搜索, 却一无所获, 罗布泊从此成了人们心中一处抹不掉的伤心地。

罗布泊, 位于新疆若羌 (qiānɡ) 县境内, 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 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在瑞典人斯文·赫定无意中闯入之后, 这里便名扬四海。罗布泊是个谜一样的地方, 有人称它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在这里, 任何不可思议的事都有可能发生, 它的谜团牵动着科学家的心。

正如前文所说, 罗布泊是一个谜一样的地区, 因为在这里发生过许多蹊跷的死亡事件, 更有甚者是在其他地方失踪的人或飞机, 也会在这里出现。

1950年, 解放军剿匪部队的一名警卫员神秘失踪了。事隔30余年后, 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的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58年在罗布泊发现了一架飞机的残骸, 机组人员已经全部罹 (lí) 难。根据飞机上的资料显示, 这架飞机的目的地是乌鲁木齐。此后经人们进一步调查发现, 这架飞机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1949年, 它从重庆飞往乌鲁木齐, 最后一次发送信号的地点是在吐鲁番地区的鄯 (shàn) 善县, 此后就杳 (yǎo) 无音讯, 人们都认定这架飞机失踪了。这也许是一次很普通的空难, 但让人们无法理解的是, 乌鲁木齐位于鄯善县的西北方20公里处, 罗布泊在鄯善县的西南方1200公里处, 如果飞机遇到无法解决的故障, 飞行员应该往最近的目的地飞行, 没有道理飞向没有人烟的罗布泊。飞机本来是向西北方向飞行, 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航线?

1995年夏, 有三名年轻男子相约去罗布泊探险。他们驾驶着一辆北京吉普, 携带了大量的饮用水、食物和汽油等野外装备。可是, 准备充分的他们却在罗布泊失踪了。后来人们在距离罗布泊千里之外的楼兰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和尸体在一起的还有他们的汽车。但令人奇怪的是, 汽车完好无损, 而携带的水、食物和汽油都还剩很多, 这些都表明他们并不是因为发生车祸或断粮、断水而死亡的, 可专家又无法确定他们的死因。

有探险家坦诚地说道:“既然选择了探险, 就不怕路途有多么危险, 但作为探险者, 我们最怕的是无法解释的危险。”显然“无法解释的危险”说的就是像罗布泊一样神秘的地方。在这些神秘的地方, 直到死亡, 遇难者都无法明白自己遭遇到了什么。面对未知的事物, 恐惧感会在人类心中越来越大, 最终人类被恐惧感打败。罗布泊, 人们何时才能揭开你的神秘面纱呢?

《罗布泊 篇2

2.现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和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度,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一只飞禽敢于穿越,周围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草本植物全部枯死,胡杨林成片死亡,它已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

3. 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4.我今年整整100岁了,小时候,家就住在罗布泊湖畔,那时候,罗布泊碧波万顷,我跟小伙伴常常撑小船在湖面上转悠呢。我们看野鸭在水面嬉耍,我们听小鸟在空中歌唱,啊,那时候,阳光那么明媚,天空多么美丽,湖面多么广阔!听老人说,塔克拉玛干沙漠多么可怕,那还远着呢,我们这里可是神仙住的地方。一排排胡杨林,像绿色的长城,遍地绿草,牛马成群,夏熟时节,田野里翻滚着金黄的麦浪,家家过得挺殷实,新疆是个好地方,咱罗布泊也是个好地方。

恐怖的罗布泊 篇3

20世纪80年代,中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至今杳无音信,成为世纪之谜。一些真真假假的传闻不断传到我们耳边:“罗布泊常有飞碟出没,肯定有外星人,彭加木说不定就是被他们劫走的”;“罗布泊磁场磁力特别强,许多仪器都在那里失灵,人一进去就头脑发晕不知东南西北”;“罗布泊的沙暴几分钟就可将人掩埋……”这些是耸人听闻的谣言,还是对罗布泊的真实披露呢?

无情的沙暴

风沙是杳无人烟的罗布泊地区的主宰。这里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80余次。由于气候极为干燥,覆盖地面的植物十分稀少,所以风暴来临时沙尘翻滚,天昏地暗,人称沙暴。1980年初夏,中国的一支科学考察队从敦煌出发,穿过茫茫的噶顺戈壁,进入罗布泊地区。一天,考察队的车队在戈壁滩中艰难地行走。突然,前方不远处有一股巨大的沙暴急速地朝车队滚来。转眼工夫,大风席卷着满天沙石呼啸而来,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间一片黑暗;10米之外,人影模糊,前后的车辆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沙石敲击着车身,发出丁当的响声。真是碎石大如斗,满地石乱走啊!

罗布泊在迁移吗?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对罗布泊地区作了实地考察后,第一次作出了“罗布泊并非迁移湖或交替湖”的结论。由于罗布泊的湖水受层层自然湖堤的包围,并受内部新构造活动的控制,因此水体不可能任意游荡。

1980年,中国的科学考察队又两度穿越罗布泊湖盆,对那里的地貌和古水系作了详细的考察,对湖盆地形作了精密的测量,并通过钻探,采集了大量水样和地层岩芯,再次证实了罗布泊不是“迁移湖”。

热死人的罗布泊

“极端”的罗布泊 篇4

罗布泊“大耳朵”卫星照片

干涸的“大耳朵”何时再听到鸟儿的叫声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境内,塔里木盆地东部,在卫星地图上搜索就可以看到,干涸的罗布泊湖盆地带就像一只巨大的耳朵,这是因为随着罗布泊来水减少,湖面呈同心圆收缩,每收缩一次,就留下一道波状的盐层,结果就出现了层叠的“耳轮”,最后干涸的洼地就是最后一道“耳轮”的痕迹。如今这只“大耳朵”紧贴在干枯的地面上,再也听不到任何飞鸟的歌唱了。

历史上的罗布泊曾屡经沧桑变故,两千年前的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湖边的楼兰王国“水大波深必汛”,居民们曾把防御洪水作为头等大事,那时候,湖滨水岸,到处是茂密的胡杨,楼兰故城的土垠遗址据说就是水陆码头,后来塔里木河多次改道,使罗布泊水面游移不定,也曾大面积缩减。1921年,塔里木河经孔雀河入罗布泊,湖面扩大,到1942年后开始收缩。1958年大洪水再次充盈罗布泊,但仅仅过了3年,到了1962年,整个罗布泊湖就完全干涸了,就在这3年时间里,国家大跃进,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上游大面积开垦,修建水库,筑坝截水,此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就没有水再流入罗布泊了。罗布泊湖是浅盆湖,湖水最深处只有3米左右。这里极其干旱,一年就能蒸发一米的湖水,得不到及时补充,3年就全部蒸发干了,历史上的水乡泽国滴水全无,成了中国最干旱的一隅。

罗布泊湖岸的水草像化石一样记录着沧桑变迁

科学研究成果显示,在近万年的时间尺度上,罗布泊曾经气候湿润,湖面达数千至近万平方公里,地面植被丰富。距今9800年~15300年间,罗布泊西湖水深略大,这一时期塔里木河等入湖径流相对稳定,共沉积了厚度超过80厘米的黄色层,成层石膏的出现表明当时气候干燥。在人类历史时期,亚洲中部的干旱气候存在一定范围的波动,并不存在持续变干的问题。从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塔里木河上游主要汇入河流的水量呈上升趋势。倘若无人类活动的影响,罗布泊只会随自然气候波动,湖面仅有扩大和缩小的变化,而不致于干涸。塔里木盆地的气候近期没有变化,塔里木河水的总流量也没有减少。

这就形成了一个明晰的观点:造成罗布泊干涸的主要原因在于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生产发展,人口增加,用水过度;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大量河水浪费,加上人为砍挖流域内野生植物,破坏天然植被,使湖水补给匮乏。

干旱区河水的平衡和人类活动的频度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西汉时期仅有人口23万人,现在却达到1000万人;清代时期耕地60万公顷,如今耕地面积增至150多万公顷,塔里木河中上游的大量垦荒,改变了水资源的分配和平衡,中上游掠夺了下游用水,使河水逐渐减少并最终断流。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只有拼命向塔里木河索取。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而不会顾及下游的饥渴。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大面积死亡,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只有一堆堆枯死的红柳沙包留存着当年水浸风蚀的痕迹。

楼兰的红柳包还留存植物生长的信息

楼兰故城的民居遗址散落的胡杨木构件,也许是人类毁了自己的家园

罗布泊湖心地带坚硬的盐壳地面

历代的屯垦制度又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御敌,也会害己。在塔里木河两岸,至今还有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偷砍树木,开垦农田,引水造地。由此看来,罗布泊的生态失衡并非气候变干所引起,而是人类对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恶化的进程,问责的主体是人类自己,而不是气候,或者说,人是罗布泊悲剧的主要制造者。

罗布泊“复活”的美丽神话

探访罗布泊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和精神的苦旅。2013年的12月份,我们从哈密进入罗布泊,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戈壁滩、沙漠和雅丹地貌的怪影。到若羌县境内不久,公路的两侧是大片的盐壳地。这是一种极不寻常的地貌,一块块的泥土从地里翻起,凸凹不平,就像池塘干枯后呈现的景象。我们沿着穿越湖底的公路行进,沿途没有人烟,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当地土壤里极高的含盐量让这里寸草不生。罗布泊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不少地方终年滴水不降,而年蒸发量却高达300毫米以上,夏季气温高达70℃,空气相对湿度为零,该地区因此成为我国的极端干旱之地,其中最干旱区域位于罗布泊地区北部、临近吐鲁番盆地南缘一带。

缺水是制约新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由此我想起了一番关于引水入疆的旷世奇想与争论质疑。从1997年开始,就有专家提出引渤海水入罗布泊的设想,首倡者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霍有光。2010年11月,上百名水利工程专家和政府官员齐聚乌鲁木齐,举办“陆海统筹,海水西调”的高峰论坛,专门就破解困扰新疆发展的水资源平衡问题进行探讨。首次把“引渤入疆”提到桌面上来,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填压沙漠。“引渤入疆”不会改变中国陆地上任何一个地区原有水资源的数量及配给,不会顾此失彼。同时,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的北方气候的水气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

宏论高歌,自然也引来了众多质疑,认为是“天方夜潭”,但不可否认的,这毕竟是一个大胆而基于科学理论的设想。专家们还具体规划了输水路线和管道使用的材料,尽管还没有进入到国家决策的层面。霍有光认为,“海水西调”不仅能固沙治旱、开发能源、发展产业,还将改变整个北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受益者将是整个中国。霍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沙漠人造海在调节小气候方面将有增雨(湿)效应、湿地与水库效应、绿洲效应3个作用。与南水北调某些旨在翻越中秦岭的方案相比,渤海之水西调工程量相对较小,施工相对较容易,经济效益大。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想法纯属国内首创,国外并无先例。在“海水西调”的设想中,被外界质疑最多的,不是海水如何被利用,而是引入海水,是否会影响内陆土壤结构,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影响。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张宝印表示,渤海湾的海水与太平洋相连,一般自净周期为5年,而引入渤海湾海水,能够将净化周期人为缩短,促进渤海湾地区环境变化,甚至促进养殖业发展。

再回到罗布泊,踏在罗布泊湖心坚硬的盐壳上,我在想,罗布泊自古就是咸水湖,与渤海水是亲缘,假如真像专家们预想的那样,将来渤海水源源不断注入罗布泊,重现往日的生机,那该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景啊!那时的新疆不再是距离海洋最远的省区,而是把大海揽进了自己的怀抱,库尔勒和哈密也成了沿海城市,也许千年古城楼兰会再次飘起罗布人的炊烟。

竖立在罗布泊湖心的石碑

“财富之源”的华丽转身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罗布泊干涸并非枯竭,而是以另一种自然形态深藏于地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罗布泊。在了无生机的罗布荒原上,拨开厚厚的盐壳,下面就是储量极大的卤水层,富含钾盐的宝贵矿藏。罗布泊钾盐初步探明储量是250亿吨,占全国钾盐的50%,如果全部开采出来为中国所用,预计可用50万年,“死亡之海”也是“财富之源”。

罗布泊湖盆的钾盐资源如此富集,主要源于三大因素:一是干旱的气候,二是封闭的地形,三是几万年以来丰富的物质和自然资源形成的。

罗布泊干旱的气候有利于钾盐的富集,罗布泊处于塔里木东部,地处亚洲大陆腹地,距海洋遥远,来自海洋的湿润气候无法到达,气候极端干旱,强烈的蒸发促使地表浅层水或潜水中盐分上升,积聚地表10米左右,极容易开采。

罗布泊西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有库木塔格沙漠,北有库鲁克山,东有三垅沙丘陵,如此封闭的湖区,为钾盐的积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钾盐聚集正需要有进无出的封闭的地形,有利于水分的汇集和盐分的积累。

钾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矿物元素之一,钾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点使其能长久地留在岩浆熔体中,又由于钾所具有的分离结晶的特点,被富集在岩石圈最上层,为钾的迁移奠定了有利的条件。古罗布泊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钾离子通过河流和暴雨被带入罗布泊,成为罗布泊亿万年积存钾盐的主要来源。

罗布泊干旱的气候使盐水很快结晶

清澈透明的水体并非真实的罗布泊,而是抽到地面的结晶盐田

堆积如山的钾盐被送往生产车间

2000年9月,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控股的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在罗布荒原上掘开了第一锨盐土,用罗布泊天然卤水制取硫酸钾和氯化钾。目前正在运行的是年产120万吨的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也将在2015年完成,预计达到30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硫酸钾生产企业。如今哈密通往罗布泊的哈罗铁路也建成通车,车轮滚滚,打破了荒原的寂静。

盐是一种 资源 , 盐也是一 种景观,很难想象在寸草不生的荒原上竟矗立着高大的冷却塔和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一百多平方公里的结晶卤水盐田呈网格状分布,水面如镜、晶莹碧透,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仙境,如梦似幻。盐水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迅速蒸发和结晶,或蓄满盐田,或堆成小山,成为国家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也许这是上天对人类的又一份馈赠吧!

李教案罗布泊 篇5

执教老师:李玉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题目: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它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三、看图片,联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罗布泊之咒 篇6

干涸之谜

关于罗布泊的干涸时间,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这里曾是一片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这里曾座落着一个人口众多的楼兰王国。

罗布泊湖的上游共有5 条河流,其中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是它的主要水源。有人认为,1940 年,罗布泊上游的孔雀河水流减少,导致罗布泊湖体收缩后消失;也有人表示,在上世纪60 年代初期,因为塔里木河下游修筑水库,孔雀河上先后筑起多道堤坝,使得罗布泊日渐干涸。1972 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下干涸的罗布泊湖卫星图,因此,许多人认为罗布泊的干涸时间为1972 年。

这一次,通过29个专家的共同努力,谜底终于揭开。“罗布泊干涸的时间,是1962年。”此次科考专家夏训诚说。他持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济1959年在罗布泊湖上划橡皮船测量水深的照片。那时,罗布泊刚经历了1958 年的一场特大洪水,照片中的罗布泊水波荡漾,水域面积达到5000 平方公里。此次科考,夏训诚邀请已经78岁高龄的赵济重访现场,再次来到罗布泊,赵济证实了他当年的确是在位于罗布泊北岸的孔雀河三角洲拍摄下那张照片。

如此大面积的水域,为什么短短三四年就干涸了?通过这次科考,夏训诚终于得出结论:罗布泊是一个宽而浅的湖面,湖底平均离地面仅三米。这么浅的湖,水体变化会非常快。夏训诚进一步以罗布泊附近的博斯腾湖为佐证,这个内陆湖紧挨着罗布泊,位于罗布泊正西面。据夏训诚介绍,博斯腾湖在没有任何水源补充的情况下,一年湖水深度因蒸发可减少1 米。由此可见,罗布泊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完全干涸就不足为奇。

游移之谜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激烈的“罗布泊游移说”。此说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

斯文·赫定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但对此质疑的人也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

大耳朵之谜

就在人们对罗布泊一个个未解之谜争论不休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由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诡异之谜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3具干尸。汽车距离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却完好无损,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他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罗布泊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疑惑,等着科学家去探索破解。

罗布泊超大型钾盐矿床发现记略 篇7

罗布泊是我国干旱地区著名的湖泊, 历史上曾是一个广袤300里, 鸟飞不过, 波涛浩渺的大湖, 塔里木河、孔雀河均有水注入。近40年来, 由于在入湖河流的上游建水库和大规模农垦开发等, 河水断流, 罗布泊干涸, 湖面成了坚硬的盐壳。

罗布泊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无限辉煌, 有过水美草肥的壮丽画面。随着楼兰的消失, 古丝绸之路的苍凉、罗布泊的干涸, 这个地区早已被世人遗忘并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死忘之海。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 并发现楼兰遗址 (位于罗布泊西北岸) , 罗布泊才渐为人知。1980年初夏的某一天,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地区考察中失踪的消息传遍了神州大地, 传遍了全球, 罗布泊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6年过去了, 广播中再爆新闻: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这位步行探险8年, 从死神掌中逃脱无数次的勇士却在这里倒下。此后不断有在罗布泊失踪和发现死尸的报道, 罗布泊便不能不令人谈虎色变。恶风毒日, 大片雅丹风蚀地貌如同迷宫一般, 一望无际的戈壁盐壳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夏季的地表温度时常高达摄氏70度。"天上无飞鸟, 地上不长草"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因此, 有人称罗布泊地区为"死亡之海"。有人甚至把它称为亚洲大陆的魔鬼区"。

这些, 在熟悉罗布泊地区恶劣环境的地质科学家王弭力教授是十分了解的, 然而心系祖国找钾需要的她, 深感肩负的责任, 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她与课题组的专家们对柴达木盆地钾盐矿床成因和形成条件与塔里木盆地的对比研究, 以及前人有关资料分析, 认为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地区第四纪构造沉积环境演化历史和成钾条件都与柴达木盆地相似, 罗布泊大型盐湖沉积区有可能是另一个具有成钾潜力的钾盐找矿靶区。在罗布泊地区开展钾盐资源调查, 不仅可能继柴达木盆地之后, 在西北地区欧亚大陆桥沿线建成我国第二个钾肥生产基地。这对于缓解我国钾盐紧缺状况, 促进新疆盐化工发展, 加快国家西部战略计划的实施时进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 王弭力率领的课题组于1994年提出新疆罗布泊北部为钾盐远景区的科学预见, 1995年申请立项后就踏上了奔赴罗布泊的征程, 一干就是十几年, 直至发现超大型卤水矿床, 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在这10多年攻关中, 他们将罗布泊作为勘察工程及科学试验场地, 在无水、无路、无人的生命禁区--死亡之海, 坚持深入到罗布泊第一线, 终于为祖国找到了储量为2.5亿吨的超大型钾盐矿床, 为我国开辟了第二个钾肥生产基地, 为祖国找钾事业立下了功勋, 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罗布泊地区地质科学考察简况

建国前, 罗布泊地区的地质考察和地质调查研究, 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国科学院、原地质矿产部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科学考察和地质调查研究, 由于罗布泊地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 交通十分不便, 这些科学调查及地质研究工作比较薄弱并存在空白区。据王弭力教授为《罗布泊盐湖钾盐资源》一书所撰"前言"中列举的资料如下:

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从北穿过鲁克塔格山到罗布泊北部, 对孔雀河三角洲和塔里木河下游台特马湖一带作了全面的考察, 并分析了本世纪以来罗布泊水面的变化原因。

1960年, 新疆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五分队对K給46XXV幅 (巴勒衮布拉克) 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该图幅已跨入王弭力等工作的北部, 描述了一个盐点, 并将地表盐壳定为Q1。

1964年, 《地质科学》 (第三期) 报道, 罗布泊盐类沉积物含光卤石、石盐及芒硝等。

1980~1981年,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考察队对罗布泊南部"大耳朵"地区及新湖区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 出版了题为《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的论文集, 分析计算了地表盐壳中固体氧化钾资源量。

1988~1989年, 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队三分队开展了K給46給XXXⅡ幅 (库木库都克) 和XXXⅥ幅 (大平台)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在大洼地, 采集9件固体样、8件卤水样;在铁矿湾, 采集7件卤水样;在龟背山南, 施工了9个探坑 (深1.5~2.2m) , 取固体样7件, 卤水样9件, 控制面积230km2, 分别计算了KCl固液相资源量。

1989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盐湖组在"大耳朵"西部挖掘浅坑数个, 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

1991年, 原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305项目, 对罗布泊进行1/50万航空γ能谱测量, 在14400km2范围内圈出46个能谱 (钾) 异常。

1992年10~11月, 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与巴州矿管局、自治区盐业公司及若羌县矿管局等单位联合组队, 对91-10号等6个航空γ能谱异常进行地面查证。在91-10号异常的一个样坑中, 测得深0~0.3m段盐壳的KCl含量为5.5%, 深0.3~0.7m段的KCl含量3.25%, 并按91-10异常区面积初步计算了地表钾矿化带的KCl表外地质储量为32.7万吨。

1994年, 新疆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开展1∶100万"新疆罗布泊-阿尔金-昆仑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在91-10号异常西侧 ("大耳朵"西北部) 施工一个钻孔 (K1孔) , 孔深100.20m, 对该孔第四系地层作了初步划分, 论述了该区第四纪古气候、新构造运动及沉积环境。

挺进罗布泊发现超大型钾盐矿床

1995年, 在原地质矿产部定向基金项目的支持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负责, 并由该所王弭力研究员任项目负责人, 与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原地质矿产部遥感中心合作的科研调查组, 首次对罗布泊东北部凹地"罗北凹地" (此前该地无名称, 为工作方便起见, 王弭力等将罗布泊东北部凹地命名为"罗北凹地") 进行野外地质调查, 发现了埋藏于地下的第四系盐层中的卤水钾矿。调查组在罗北凹地施工钻探揭示了第一层卤水层, 即潜卤水层, 厚6.54~14.84m, 潜水位埋深1.25m, 储卤层岩性主要为石膏及钙芒硝, 孔隙很发育, 平均28%。卤水样KCl含量平均1.59%。若按已控面积和厚度计算, 罗北凹地第一卤水层 (潜卤水层) KCl储量达4356万吨。这一成果是我国近年来找钾工作的重要突破。

1996~2000年,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负责, 并由该所王弭力研究员任项目负责人, 与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等合作, 共同承担国家科委305项目"罗布泊地区钾盐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专题研究和国家计委调查项目 (后者由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负责) , 继续在罗北凹地开展钾盐科研和找矿, 揭示出潜卤层下部确实存在数个承压卤水矿层。浅部卤水矿层控制面积达1300km2, 厚度3.8~24.98m, 卤水KCl平均品位1.3%;下伏数个承压卤水层, 累计厚度达84.2m, 孔隙也较发育, 卤水KCl平均品位1.45%。按控制的面积、厚度和品位计算, 罗北凹地揭示的卤水KCl资源量达2.5亿吨, 属超大型规模。实践证实了专题研究者的预见:罗布泊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和成盐条件与柴达木盆地相似;已知柴达木盆地各钾盐矿区潜卤层之下都有厚度为50~300余米不等的承压卤水矿层, 预计罗北凹地也有相当可观的承压卤水层, 其远景储量可望达到超大型规模。此外, 卤水中丰富的硼、锂等伴生有益元素可综合开发利用。这些成果的获得, 体现了科研指导生产, 生产促进科研的方针的正确性。

该项目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其研究成果发表于《罗布泊盐湖钾盐资源》一书, 中国科学院张彭熹院士为该书作序。在序言里, 对该专题研究的成果作了高度的概括:序言中写道:《罗布泊盐湖钾盐资源》一书, 是5年来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勘探和大量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基础上, 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本专著在第四纪地质方面:作者通过孢粉组合研究揭示了罗布泊1.2Ma以来经历了7个气候变化期;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反映出罗布泊地区曾经历过30次周期性气候波动, 每次时间跨度近4万年, 并首次在第四纪地层中发现有孔虫化石。在水文地质方面:作者采用水均衡法估算了罗北凹地潜卤层水资源;采用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渗透流速的平面分布规律, 计算了渗透系数等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探讨了渗透流速与储卤层岩性的关系, 研制出四坑四源示踪试验方法;野外示踪试验确定潜卤层给水度值。在卤水地球化学与沉积演化方面:阐述了罗北凹地卤水的浓缩中心和钾的分布规律;讨论了古湖水的主要来源, 卤水硼、锂可能受火山期后热水活动影响;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湖水中硫酸根主要来自塔里木盆地西部及南天山的中生界古盐矿的风化产物, 罗北凹地卤水长期以来接受"富钙水"的补给;氚同位素研究表明潜卤水表层有现代大气的补给。在盐湖沉积方面:第四纪早期罗布泊为统一的大湖区, 中更新世中晚期该湖出现南、北部化学沉积分异, 北部出现大大量钙芒硝沉积;晚更新世以来, 罗布泊北部抬升及罗北凹地形成, 罗北凹地的盐类沉积以钙芒硝为主, 其后出现杂卤石和石盐等沉积。在钾盐卤水加工利用和资源评价研究方面:通过卤水等温蒸发试验及野外盐田工艺试验证实, 可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卤水特征, 蒸发获得硫酸钾镁混盐原料, 利用转化法生产硫酸钾;论述了钾盐卤水矿主要赋存于钙芒硝层, 氯化钾品位高、储层孔隙发育;在工程控制范围内经概算得知该矿床为超大型钾盐卤水矿床, 资源保证程度高, 作者提出罗北凹地钾矿的开发应为"小型启动、滚动开发。"

作者在分析前人工作资料的基础上, 利用自己的研究经验和知识, 在渺无人烟的罗布泊地区奋战数年, 本专著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 书中很多资料尚属首次发表。新疆罗布泊北凹地大型钾矿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钾盐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 该项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而且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日, 作者的出色工作对新疆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找了整整35年"钾"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王弭力教授带领科研人员, 发展了钾盐成矿理论, 跳出"三段式"传统成钾模式的束缚, 创造性地提出了"两段式"成钾理论, 并据此在新疆罗布泊找到了超大型钾盐矿床。

十年磨一剑, 该课题于1994年申请立项, 至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整整10年。

2004年8月, 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的寿嘉华带队前往罗布泊。她此行的身份是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专家考察组组长, 为考察论证王弭力教授关于"钾盐"的重大发现。在充满艰辛的行程中, 女部长深深地体会到同为女姓的科学家王弭力数次闯入荒芜之地寻觅"钾盐"的不易。王弭力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王弭力课题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3月28日, 王弭力代表课题组在人民大会堂, 登上领奖台, 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获此殊荣的还有课题组成员刘成林、王福同、宋松山、焦鹏程、韩蔚田、李浩、樊卫东、杨智琛、李延祺、冯秀星、陈永志、王新民、李长华。

主要成果

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归纳如下:

1、王弭力课题组经过5年攻关, 发现了罗北凹地超大型钾盐矿床, 资源储量2.5亿吨, 是世界上最大的硫酸盐型卤水钾盐矿床, 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硫酸钾产品, 潜在经济价值5000余亿元。这一成果被认为是40多年来我国找钾工作的重大突破。

2、王弭力课题组提出"高山深盆迁移"和"两段式成钾"新理论认识, 丰富了陆相成钾理论。

"高山深盆"成矿模式是前辈袁见齐院士对柴达木盆地钾盐矿床形成的著名理论概括。王弭力在对柴达木和罗布泊盐湖的对比研究中发现, 钾盐沉积受新构造运动控制, 且随其迁移, 主要在迁移后的次级深盆中聚集。因此, 钾盐的形成需要高山深盆环境, 更需要盆地的迁移。基于这一认识, 提出"矿随盆移"的新概念和"高山深盆迁移"理论认识。

国内外理论普遍认为富钾卤水聚集于盐湖沉积第三阶段形成的石盐晶间孔隙中, 可谓"三段式"成钾模式。王弭力和她的同事们发现罗布泊存在巨厚的钙芒硝沉积, 仅在浅部有很薄的石盐沉积。在盐类蒸发系列中, 钙芒硝是在碳酸盐之后、石盐之前析出的产物, 属于第二阶段 (硫酸盐阶段) 的沉积物。而研究表明, 罗布泊富钾卤水储存于钙芒硝岩中, 是一种新类型的钾盐矿床。据此, 跳出传统的"三段式"模式束缚, 提出"两段式成钾"新模式, 拓宽了钾盐找矿的领域, 为有关决策部门决定在罗布泊开展大规模钾盐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3、2000年9月, 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04年中国最大的投资控股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决定对罗布泊项目投资80亿元。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王弭力课题组在钾盐公司成立之初, 将全部资料及时无偿地提供使用。目前已建成175平方公里的盐田, 2006年生产硫酸钾10万吨。年产120万吨钾肥, 项目于2006年4月25日开工建设, 于2008年12月18日成功投产, 年产值超过20亿元, 年均利税超过9亿元, 销售税金2亿元以上。2008年12月18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负责人宣布:罗布泊二期170万吨钾肥工程正式奠基启动, 预计4年建成完工。这意味着, 2012年"死亡之海"罗布泊将成为产能高达300万吨左右的世界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4、罗布泊特大型钾盐矿的发现、开发为若羌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02年4月4日, 在2万平方千米的"死亡之海"设立罗布泊镇, 生命在这块干湖盆上开始回归。上午8时40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 五星红旗在罗布泊镇腹地冉冉升起, 罗布泊镇正式挂牌成立。3个简陋的铁皮房子成了罗布泊镇的政府办公室, 一排账篷成了镇政府最早的邻居。若羌县, 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彻底脱掉贫困的帽子, 年财政收入由原来的200万元一跃为2800万元。

5、新疆地质三队亦摆脱了窘迫的日子, 他们以入股的方式参与钾盐开发, 全队车辆和装备鸟枪换炮, 地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王弭力科研课题, 从立项及实施过程得到了国家领导、有关部委、地方政府政协的支持, 找到钾盐矿床后, 新疆父老称他们为新疆儿女, 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和拥戴。钾盐矿床的开发, 缓解了国家钾盐紧缺的形势, 为新疆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体现了找钾的人自身价值。

《罗布泊 篇8

原核生物起源于大约37亿年前,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被开发的多样性生物类群。遗憾的是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所获得的微生物的纯培养也不足实际环境生态中的1%,极端环境微生物获得物种则更少。庆幸的是,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微生物资源的认识,并探测到盐湖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未知放线菌资源[1,2,3]。那么如何获得这些活的不可培养微生物就成为微生物学者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根据近几年对盐湖环境放线菌资源研究的经验积累设计了若干分离培养基,以罗布泊盐湖这样一个高盐、高温、干旱、贫瘠的生态域样品为研究对象,探索出几种较好的分离培养基并获得一些新物种,为进一步的资源开发积累了良好素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土样样品采集于罗布泊盐湖(90°09’35″-92°10’30″E,39°45’10″-40°45’40″N),位于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属于极端干旱性荒漠气候;湖表层晶间卤水矿化度高达372.084g/L,湖表出现富钾含膏的坚硬石盐盐壳[4,5,6,7]。样品采集深度0~60 cm,土壤类型为沙土或沙壤土,样品pH为6.5~8.0。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溶菌酶(Amresco)、蛋白酶K(Amresco)购自上海嘉适科学仪器有限公司;Taq DNA 聚合酶、T4 DNA连接酶、Hae Ⅲ限制性内切酶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Gel Extraction Kit(D2500-01)购自OMEGA公司;PCR仪(Bio-Rad Mycycler)购自美国BIO-RAD公司;恒温摇床和生化培养箱(上海智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1.1.3 培养基

结合样品的生态环境、离子成分、嗜盐菌的嗜盐生理以及在总结前人分离培养基的基础上改良和设计了以下6种培养基,用于分离罗布泊干盐湖土壤样品。

(1)MM琼脂培养基:

glucose 0.5,yeast extract 0.5,K2HPO4 0.3g,NaCl 0.5g,MgSO4·7H2O 1g,CaCO3 0.1g,MnCl2·4H2O 0.02g,ZnSO4 0.07g,FeSO4·7H2O 0.01g。

(2)GL3琼脂培养基:

cellulose microcrystalline 5g,casein acids hydrolysate 0.3g,arginine 0.5g,KCl 5g,KNO3 0.5g,K2HPO4 0.2g,CaCO3 0.02 g,MgSO4·7H2O 2 g,FeSO4·7H2O 0.01 g。

(3)GW1琼脂培养基:

casein acids hydrolysate 0.3g,mannitol 1g,NaHCO3 2 g,CaCO3 0.2g,(NH4)2SO4 2g,KNO3 2g,K2HPO4 1 g,MgSO4·7H2O 2g,FeSO4·7H2O 0.02g/L,Trace-salt 10 mg/L。

(4)GFA(P5)琼脂培养基:

glycerol 5g,fucose 5g,asparagine 0.5g,KNO3 1g,KCl 3g,K2HPO4 1 g,NaCl 2g,MgCl2 5g,MnCl2·4H2O 0.02g/L,ZnSO4 0.07g/L,FeSO4·7H2O 0.02g/L,vitamin B1 0.2mg,inositol 0.5mg,vitamin C 0.2mg。

(5)AGG培养基:

L-asparagine 0.5g,glucose 1g,glycerol 1g,K2HPO4 0.3g,MgSO4·7H2O 0.2g,NaCl 0.5g。

(6)307M琼脂培养基:

yeast extract (Difco) 2g,casamino acids (Difco) 2g,sodium glutamate 1g,trisodium citrate 3g,MgSO4·7H2O 10g,CaCl2·2H2O 2g,KCl 5g,FeCl2·4H2O 0.5mg,MnCl2·4H2O 0.5mg。

上述培养基分别补充0~25%的NaCl,pH被调整为7~7.5。同时,以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Gause No1:soluble starch 20 g,KNO3 1g,K2HPO4 0.5 g MgSO4·7H2O 0.5 g,FeSO4·7H2O 0.01 g)和HV琼脂培养基[8]为对照。

1.2 方法

1.2.1 样品的分离

无菌操作条件下,直接选取采集的新鲜样品1g,置于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玻璃珠,在37℃恒温200 r/min摇床过夜,制成10-2悬浊液。吸取0.1 ml悬浊液,均匀涂布于预先配制好的固体培养平板上,37℃倒置保湿培养。

1.2.2 菌株DNA提取与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

PCR扩增采用的正反向引物为PA(5’-CAGAGTTTGATCCTGGCT-3’)和反向引物PB(5’-AGGAGGTGATCCAGCCGCA-3’)。引物由上海Sangon公司合成。放线菌菌株DNA小量提取和PCR扩增参照Li Wenjun(2007)描述的方法[9]。

1.2.3 放线菌序列相似性分析

序列相似性比对采用EzTaxon-e工具[10]。定义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低于97%、DNA同源性小于70%作为不同的分类单元[1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罗布泊样品放线菌的分离比较

采用8种培养基对罗布泊盐湖的土壤样品进行放线菌的分离,通过EzTaxon-e工具对放线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罗布泊盐湖存在丰富的放线菌多样性和新类群,共获得18个属的放线菌(表1),其中挖掘1个新属Haloglycomyces和7个新种。实验结果表明作者设计的分离培养基对盐湖样品放线菌的分离效果显著优越于对照。不同分离培养基获得的放线菌物种多样性差异见表1。

由于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不同,则不同分离培养基得到的放线菌的物种多样性也不一样。根据分离结果统计发现MM琼脂培养基分离获得的放线菌的多样性最为丰富,共获得10个属的放线菌类群,包括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拟无枝菌酸菌属(Amycolatopsis)、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产丝菌属(Myceligenerans)、放线多孢菌属(Actinopolyspora)、考克氏菌属(Kocuria)、栖白蚁菌属(Isoptericola)和普劳斯氏菌属(Prauserella),其中考克氏菌属(Kocuria)和普劳斯氏菌属(Prauserella)在其他分离培养基中没有被分离到。其次是GFA培养基,分离得到9个属的放线菌,包括3个新种,即Glycomyces halotolerans[12]、Brevibacterium salitolerans[13]和 Amycolatopsis salitolerans[14]。GW1培养基分离得到7个属的放线菌,包括一个新种,即Saccharopolyspora lacisalsi[15]。AGG培养基也显示出了较好的分离效果,得到了6个属的放线菌,其中编号为5011的菌株与同源菌株Streptomyces mayteni相似性为96.7%,为链霉菌属中一个潜在新种。另外,AGG培养基分离得到的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和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在其他培养基中都没有分离得到。GL3培养基虽然分离得到的放线菌物种多样性不是很丰富,但却获得了3个放线菌新分类单元,即Actinopolyspora xinjiangensis[16]、Haloglycomyces albus[17]和菌株5301。菌株5301是糖霉菌属的1个新种,与同源菌株Glycomyces halotolerans的相似性为96%,该菌的多相分类正在进行中。307M分离培养基得到的放线菌种类不是很多,分离到4个属的放线菌。分离效果最差的是对照培养基,即GA培养基和HV培养基,它们仅分别分离到2个属(Streptomyces和Nocardiopsis)和1个属的放线菌(Streptomyces)。就本研究而言,可采用GFA、GW1、AGG、MM和GL3培养基综合起来分离罗布泊盐湖放线菌,实验结果也告知我们在分离微生物时必须考虑采用更多的培养基才可能更大限度的获取盐湖中的微生物资源。

2.2 不同盐浓度条件下培养基对罗布泊土壤放线菌的分离比较

微生物对盐浓度的适应能力差异较大。根据微生物喜盐程度可被人为地划分为极端嗜盐菌、中度嗜盐菌、弱嗜盐菌以及耐盐菌等。那么,利用上述的8种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采用不同的盐浓度(0%、5%、10%、20%和25%)来分离罗布泊盐湖放线菌结果又会如何呢?理论上讲不同盐浓度条件下分离的放线菌应该也不尽相同。

根据表2的统计,采用8种基础分离培养基(含0%NaCl)共分离得到6个已知属和1个新属的放线菌,已知属即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糖霉菌属(Glyc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新属为Haloglycomyces(YIM 92370)。这些类群中包含有3个新分类单元,其中菌株编号为TRM40137和5301是糖霉菌属的新成员,编号为5011是链霉菌属的新成员。在基础培养基中补充了5%NaCl后,则分离得到的放线菌多样性最为丰富,共得到10个属的放线菌,即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拟无枝菌酸菌属(Amycolatopsis)、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产丝菌属(Myceligenerans)、考克氏菌属(Kocuria)、栖白蚁菌属(Isoptericola)、普劳斯氏菌属(Prauserella)和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在基础培养基中补充了10%NaCl后,分离得到的放线菌多样性比较差,共4个属的放线菌,包括产丝菌属(Myceligenerans)、栖白蚁菌属(Isoptericola)、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和放线多孢菌属(Actinopolyspora),而在补充了20%NaCl后,分离获得了6个属的放线菌(见表2),其中包括2个新种,即编号为TRM40133和TRM40136的菌株。遗憾的是,在25%的盐浓度条件下没有分离到任何的放线菌。结果表明不同类群的放线菌对盐浓度的适应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他们的Na+在细胞中的输入系统不同有关。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设计不同的碳氮源培养基分离得到的放线菌物种类群差异显著,说明微生物对碳、氮源利用的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夏占峰等(2011)[2]采用其它7种培养基从艾丁湖中获得10个属的放线菌,包括盐湖中不常见的一株Streptoalloteichus属的新种,该新种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Wu Jinyuan等(2009)[1]采用4种培养基从硝尔库勒湖中获得8个属的放线菌,包括一个放线菌新属。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分离技术得到一定的发展,近期一些盐湖环境的放线菌新类群(Streptomonospora halophila[18]、Haloactinopolyspora alba[19]、Myceligenerans salitolerans[20]等)也不断地被发现。说明采用的培养基不同则获得的放线菌类群也不一样。因此,只有不断设计新的培养基和分离条件才能更好地获得放线菌资源,挖掘微生物新类群,从而更全面反映环境中真实的微生物世界。

4 结论

《罗布泊 篇9

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1 罗布泊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巨大的湖泊。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1921年后塔里木河东流,湖水又有增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km2,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km2。1970年以后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

1.2 工作区

工作区位于新疆若羌县东北部因尼喀拉塔格红十井地区,属大陆性沙漠气候,干旱缺水,多风少雨,温差悬殊;7~8月份为高温期,气温高达45℃以上,地面温度高达60℃以上;年降雨量小于32.7mm,8级以上大风年平均日数35d,最多达49d,最大风速17m/s,无常年性地表径流。

由于气候条件所限,区内植被极不发育,地面见不到奔跑的动物,天空见不到飞禽。仅在红十井、红八井以南(接近湖底)洼地和沟谷见少量抗风沙、耐盐碱的红柳、芨芨草、芦苇等,偶见个别干瘦的黄羊。

工作区远离居民点、荒无人烟,仅有少量流动人口及矿业开发、科研等活动,山区地下水位多在百米以下,水质为盐水,泊内地下水苦咸难当,区内没有可以直接饮用的水源,生产用水由罗布泊洼地周边拉用,生产物资由哈密市或敦煌市运入,运距500km左右。

2 地形地貌

由于缺乏工地表土保护设施,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极易扬尘,也是加剧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北方地区春天气温常常偏高,使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而北方地区冬春降水稀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天气的产生。

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大小,直接取决于风力、气温、降水及与其相关的土壤表层状况。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

3 表层土的结构与沙尘源

通过观察戈壁滩上的岩土成份,地表多是粗颗粒物质,以各种砾石为主,如图1。拨开地表,下边往往隐藏着细颗粒物质,这是由于大风长期吹刮,将能带走的地表细颗粒物已带走,剩余的都是带不走的粗颗粒物。这种原始地面相对比较稳定,地面没有足够的沙尘源,不易形成沙尘天气。

在山区,风化的细小岩屑被风带走,粗颗粒留下,或者堆积的沙土表面结出一层壳体,它可能是粘土质胶结,也可能是钙质胶结或盐碱结晶固结,通常强风吹不动它。如图2~3。

当这些壳体结构遭受破坏之后,其覆盖下的细颗粒物很容易被大风携带成为沙尘源,如图4~5。现场发现,大风吹过,原始未被破坏的地面上很安静,而被破坏的地方沙尘被吹(旋)起,呼啸而去,它们在强烈垂直空气(旋流)作用下飞向空中,周而复始,沙尘天气逐渐加强,我们的生活受到及大困扰与侵害(如图6~7)。

4 影响沙尘供给源的因素

沙尘暴的形成有三种主要因素:①大风;②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③当地地理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①、②项系自然因素,我们不去谈它,我们就谈谈沙尘源,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因素。

草原过度放牧,自然植被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干燥的土地并被风蚀,潜在着大量的沙尘源。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矿产资源开发,甚至挖甘草、搂发菜、驾车打猎、旅游等人类活动都破坏自然表层脆弱的壳体。我曾见过在大风天里,矿山生产的装载机为卡车装运矿石(毛石)的情景,一铲倒下去,大风立即将细颗粒物卷走。自卸车拉到堆土场倾倒讯间,大风又像猛兽一样将细粉末物带走,一阵烟似的飞向远处天空,望着远处黄澄澄的天空,如果人们将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这种野蛮施工现象或许不会出现。

雨后的戈壁滩空气格外清新,虽然雨不大,期盼了几个月,她毕竟下来了。雨水对被破坏的地表有修复作用,别看新形成的壳体不是那么坚硬,不管她是泥质胶结的还是盐碱重结晶形成,五、六级风已经不能将他们吹起。原来大自然也会自我疗伤。

5 结语

《罗布泊 篇10

随着水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 水处理工艺的日益更新, 反渗透装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后经过近三十年的应用, 一直以其产水水质稳定、占地面积小、无环境污染、维护量小等优异特点作为成熟的预脱盐工艺在各个行业的水处理系统中广泛使用。

在目前的膜法水处理工艺中, 反渗透装置的运行稳定是关系到整个系统的重要因素, 而决定反渗透装置运行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进水条件及运行维护。

2 膜法水处理技术概述

全膜法 (Integrated Membrane Technology) 水处理工艺是围绕先进的膜科技而提出的全新的水处理工艺设计理念。它将不同的膜工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采用“超滤→反渗透→EDI”的组合工艺, 达到高效去除污染物以及深度脱盐的目的, 满足各种用途的水质要求。

上述工艺中, 超滤、反渗透、EDI三种膜分离的技术分别作为预处理、预脱盐和精脱盐, 把原水制备成满足各种锅炉补给水要求的高纯水。

超滤是利用物理截留的方式去除水中一定颗粒大小的杂质, 超滤的产水水质要好于传统的多介质过滤, 即使原水是水质很差的废水, 超滤产水的SDI也可以稳定在3以下, 这样就大大延长了下游反渗透膜的寿命。

反渗透是在压力驱动下, 选择性地去除98%以上的无机离子, 但产水还不能满足中、高压锅炉的用水要求。

EDI (Electrodeionization) 技术则是依靠电场作用, 去除水中的无机离子, 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革新的高/超纯水制备技术。它把传统的电渗析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克服了电渗析不能深度脱盐的缺点, 又弥补了离子交换不能连续工作、需消耗酸碱再生的不足。其产水水质满足锅炉用水对电阻率、硬度和硅等要求。

一般目前的水处理系统均采用超滤装置作为预处理, 反渗透装置作为预脱盐系统, EDI或离子交换作为深度除盐系统, 因此在深度除盐系统前面的超滤反渗透系统称为双膜系统。

3 双膜系统在国投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的应用

3.1 系统介绍

3.1.1 水源及水质

(1) 水源:补给水主要水源取自距电站320公里的新疆若羌县境内米西镇 (36团) 西南部地下水, 经输水管线引至钾肥基地, 在基地内建设大型蓄水池, 满足钾肥生产和电站等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2) 水质 (见表1)

3.1.2 系统流程

生水→原水箱→原水泵→换热器→多介质过滤器→超滤装置→超滤产水箱→反渗透给水泵→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反渗透装置→淡水箱→淡水泵→阳离子交换器→二氧化除碳器→中间水箱→中间水泵→阴离子交换器→混床除盐水箱→除盐水泵→主厂房

3.1.3系统主要设备参数

(1) 超滤膜型号及参数

膜型号:SFP-2860

膜厂家:DOW (陶氏)

单套出力:160m3/h, 共4套

(2) 反渗透膜型号及参数

膜型号:BW30-400 FR抗污染膜

膜厂家:DOW (陶氏)

单套出力:100m3/h, 共4套;

3.2 系统的运行及维护

3.2.1 超滤系统

进水水质及水温控制。虽然超滤膜对p H、浊度、COD等水质指标适应范围较宽且原水一般都符合要求, 但长期的运行对超滤也将形成一定的污染。为降低超滤的污堵速率, 对超滤进水水质的监控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每天对进水浊度、PH、COD进行监控, 防止进水水质的突变而造成超滤装置的超负荷运行, 另外超滤进水保证一定的余氯可以防止微生物滋生, 一般控制在0.1-0.3mg/L。

超滤膜的清水透过率与进水温度有关。在给定的压力下, 透过膜的清水通量随温度的增高而增高。通过预加热, 提高进水温度, 既可增加超滤效率, 也为除盐工艺作准备, 但温度的提高对于细菌的繁殖又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细菌的繁殖又将引起出水浊度的增加, 因此合适的水温对超滤装置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基本控制在20-25℃。

3.2.2 运行指标控制

出水浊度与SDI值是监测超滤过滤效果的主要指标, 确保超滤出水的SDI值均≤3, 浊度≤1NTU, 超滤装置的压差一般控制<0.08MPa以下。

超滤每个膜元件都由很多中空纤维管组成, 其中任何一根断裂都会影响出水水质, 如出现出水指标超标时, 及时进行断丝检测。为了保证出水质量, 系统在每年都定期对超滤膜元件进行断丝检测, 发现断丝及时封堵。

3.2.3 超滤系统的反洗及加强 (加药) 反洗

由于水中杂质在超滤膜表面的截留, 膜的过滤阻力逐渐增加, 过滤水量会随时间下降, 反洗可以恢复超滤膜的膜通量。在多个反洗周期后进行一次加强 (加药) 反洗将大大延长化学清洗的周期。

针对系统的进水水质及运行工况, 在日常的运行中的反洗周期控制为30分钟, 加强 (加药) 反洗控制为48个反洗周期。

3.2.4 超滤系统的化学清洗

虽然反洗及加强反洗可以迅速恢复膜通量, 提高产水量, 但并不能完全恢复膜通量, 在运行一段时间后, 需要进行化学清洗。

化学清洗时, 根据膜元件污染的性质不同, 需采用不同的清洗液。一般来说, 用两种清洗剂联合连续清洗, 以使两种清洗效果互补。超滤膜的污染可分为三种形式:

(1) 杂质和有机物污染型;

(2) 有机物污染兼有金属化合物污染或硅渍;

(3) 主要由铁和锰, 或水中所溶的金属引起的污染。

超滤装置常用的化学清洗剂有:酸、碱、螯合剂、氧化剂和专用清洗剂等。合理选用超滤装置清洗药剂对超滤系统的连续正常运行有较大的影响。在对超滤装置的化学清洗上选择了欧美材料的CLN711CLN771专用膜清洗保护剂而放弃了传统的酸碱清洗。系统运行至今性能基本没有衰减, 膜的整体使用寿命将大大高于工程建设单位提出的期限。

3.2.5 反渗透系统

(1) 进水水质及水温控制。众所周知, 反渗透装置的进水水质及水温控制对于反渗透装置的出水水质、水量、使用寿命等的重要。因此在运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 日常的控制指标如下:

(2) 结垢及微生物控制。由于进水的硬度及碱度以及含盐量较高, 反渗透装置在回收率75%的情况下浓水水质将是进水的4倍左右, 因此反渗透装置极易结垢。在设备的运行中除控制好回收率、浓水流量外对于阻垢剂的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经试验筛选使用了欧美材料的CP518阻垢剂, 加药量为3.5mg/l, 使用效果良好, 反渗透膜结垢趋势较小, 系统运行中没有因阻垢剂原因造成结垢而进行化学清洗。

反渗透装置的细菌微生物污染在目前的反渗透系统应用中日益受到了重视。一般目前系统都采用氧化剂处理系统中的细菌微生物, 在反渗透进口再用还原剂还原, 但这样的措施并不能保证反渗透装置的微生物污染, 因此在还原剂后添加非氧化性杀菌剂将反渗透装置的细菌微生物污染风险降至最低。

系统在运行初期采用次氯酸钠+还原剂的传统方式进行杀菌, 在一年后采用了欧美材料的TBC9527非氧化性杀菌剂添加在还原剂后, 加药量为2-3mg/l, 反渗透装置的清洗周期从3个月延长到了6个月。

(3) 运行指标控制。脱盐率、产水量、系统压差、回收率是监测反渗透的主要指标, 在日常的运行中对于其指标的控制为脱盐率≥98%, 回收率75%, 系统压差≤0.3MPa, 产水量≥100m3/h。运行过程中发现指标的异常及时查找原因, 及时恢复。

(4) 反渗透系统化学清洗。虽然在工艺上对反渗透装置做了各种保护措施, 但在运行一段时间后, 反渗透膜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污染而需要进行化学清洗。

在膜表面沉积的污垢有很多种, 他们会降低渗透水流量, 使给水压力、压差或盐透过率上升, 或者有时会同时产生这些不利因素。常见污染物有:

1) 碳酸钙垢;

2) 硫酸钙、硫酸钡、硫酸锶垢;

3) 水和金属氧化物垢 (包括铁、锰、镍、铜等) ;

4) 硅垢;

5) 胶体沉积物 (无机) ;胶体沉积物 (无机、有机混合体) ;

6) 有机沉积物 (自然产物) ;有机沉积物 (人为产物) ;

7) 生物滋长 (细菌、真菌、霉菌等) 。

通常我们要清洗的是上述多种污染物的混合物。反渗透装置常用的化学清洗剂有:酸、碱、螯合剂、表面活性剂和专用清洗剂等。合理选用反渗透装置清洗药剂对反渗透系统的连续正常运行有较大的影响。清洗液的温度对清洗效果的影响极大。在合理的温度范围中, 尽可能地提高清洗液温度可更有效地恢复膜的原有性能。这是因为:较高的清洗温度可以使清洗液的溶解度和洗涤能力有所提高;另外高于正常工作温度的清洗液有助于膜微孔的扩张, 促进微孔内污物的排出。

为了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在对反渗透装置的化学清洗上选择了欧美材料的CLN711CLN751专用膜清洗保护剂而放弃了传统的酸碱清洗。系统运行至今性能基本没有衰减, 膜的整体使用寿命将大大高于工程建设单位提出的期限。

3.2.6 系统的运行工况

以下为系统投运来2010年底-2014年底的运行数据截录, 证明了系统的良好运行。

4 结束语

双膜系统因具有特殊的优越性而在水处理系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双膜系统的运行维护问题有可能使许多技术力量不强的用户遭受损失, 双膜工艺中进水水质、进水压力、膜压差、流量、电导率回收率等是影响其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做好日常管理, 及时发现运行参数的变化并调整设备运行工况,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操作参数, 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国投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双膜系统经过近五年时间的运行, 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和定期维护, 系统运行平稳良好, 说明双膜系统只要运行控制恰当, 维护及时合理, 系统可以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行, 使用寿命也将大大提高。

摘要:针对膜法水处理的广泛应用, 对膜法水处理技术进行了介绍, 并对双膜系统在罗布泊钾肥有限公司的运行维护进行了归纳阐述, 表明了只要运行控制恰当, 维护及时合理, 双膜系统的使用寿命将大大提高。

关键词:膜技术,双膜系统,运行维护

参考文献

[1]周柏青.全膜法水处理技术[Z].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死亡之海”罗布泊 篇11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若羌县境内,被阿尔金山、塔克拉玛干沙漠,库鲁克塔格山脉所包围,面积10万余平方公里,海拔780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这里,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颇具规模的古代楼兰王国,它身边有烟波浩渺的罗布泊,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古楼兰王国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上书:“楼兰,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楼兰古城遗址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 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 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在此之后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渺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

罗布泊干涸后,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沙漠化严重,生态迅速退化,很快和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从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就连“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枯一千年”的胡杨树现在也成片的死去、倒下、枯萎。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罗布泊成了一片“死亡之海”,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地区为极端干旱气候特征,降水稀少、空气炎热、湿度极低(有时甚至为零),气温变化剧烈、大风和沙尘暴活动频繁。也由于如此极端气候,造就了这一地区戈壁、沙漠、丘陵、风蚀、雅丹、盐壳等各种特殊地貌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罗布泊因它悠久的古丝路文明、楼兰古国的繁盛、小河墓地的神秘,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探险家来此探险考察,写下了众多专著和名篇,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先后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写。1980年,中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挑战极限又在此遇难。罗布泊,天空鸟飞绝,万径人踪无,众多的传说故事更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罗布泊地区矿产丰富,经多年的地质勘探工作,已探明铜、铁、镍、金、铅锌等多种金属资源,蕴藏丰富。这里有中国最丰富的钾盐矿藏资源,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钾盐矿中超大型钾盐矿,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随着资源的利用开发和工业建设,哈罗铁路与公路已贯通于此,罗布泊地区已建设城镇,有望成为新的资源开发基地。历经干涸、荒芜和寂寥,多年后的今天,罗布泊镇欣欣向荣地发展,让这片“死亡之海”再次显露出“希望之海”的动人风采,古老荒凉的罗布泊又将焕发出新的生命。

《罗布泊 篇12

一、报告文学是科普类文章吗

八年级学生在以往的语文学习和阅读活动中对报告文学相对接触较少, 在语文教材中是第一次遇到, 比较陌生。另据调查, 许多语文教师在把握这一文体时显得底气不足, 甚至不能梳理清楚报告文学与科普文章的区别, 竟然把《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归入科普类文章这个“大筐”, 只是意识到不能把报告文学等同于一般科普文章 (说明文) 的教学, 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其“文学性”而已。[2]究其原因, 源头在于我们的语文教材竟然也是莫名其妙地认为这么一篇文体特征明显的报告文学是“科学文艺作品”这个庞大家庭中的一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在第四学段的“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 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获取主要信息”, 报告文学正是对应于“写实作品”而与“虚构作品”相对举, 和“新闻”作品也有交叉重合之处, 只是关于“写实作品”“新闻”的具体目标内容, 课标在“目标内容”中却是语焉不详。

在教材方面,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该单元围绕“关注自然, 保护自然”这一主题内容选编了五篇文体样式截然不同的作品, 分别是随笔《敬畏自然》、报告文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科普类文章《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和小说《喂———出来》。这些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教材单元提示中提出的学习要求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 树立环保意识”。显然, 教材编撰者试图引导我们关注文本不同的表现形式, 引导教材使用者着眼于从文体样式切入选择与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发现每一篇、某个类文本在表达同类主题时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在教材内容教学化即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没有呈现出相应具体的教学内容, 甚至背离了初衷。比如:我们需要知道某篇课文所代表的“不同的形式”是什么, 如何辨别这些“不同的形式”, 从而依据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阅读取向, 运用相应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具体到《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 我们仅仅知道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远远不够的。这仅仅是学习的起点, 我们还需要学会按照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相应的阅读活动, 即把“报告文学”当报告文学来读。

我们再来看《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课后研讨与练习设计”的四个活动:

一、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 当今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

二、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有的是直抒胸臆, 有的是引用数据, 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 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三、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 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四、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 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 呼吁人们行动起来, 制止生态恶化。

第一个活动设计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训练概括、归纳能力;第二个活动抓住课文表达方式的特点, 提示引导学生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第三个活动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 要求学生在没有实地调查采访的基础上, 凭借想象“虚构”或者编造自己脑海中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样子;第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四个练习活动在凸显课文文体意识方面显然不够具体, 即活动设计过于抽象简单化, 缺乏针对性, 甚至出现了目标与内容的背离。尽管我们说高明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教师口中无术语, 心中有知识”, 但“潜藏式”的活动设计归根结蒂还须是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报告文学的叙述性特征不适合采取“概括”“归纳”等适用于科普类文章的理解性阅读的阅读方式方法, 报告文学的“写实”和科普类文章的“真实”所指也并不相同, 感受报告文学“报告”中特有的“关注”“呼告”“唤起”“忧患”等意识以及冲击力、震撼性不是简单地找出“直抒胸臆”和“引用数据”的句子并体会之, 报告文学的“跨文体”特征也不能抽象化地等同于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而引导学生在没有实地调查采访的基础上, 凭借想象“虚构”或者编造自己脑海中的罗布泊的样子, 这已经和报告文学的“写实”即“非虚构”品格背道而驰了。

二、报告文学首先是“报告”

报告文学是有着独立文体品格的文本样式。报告文学中的“报告”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体现其文体特征的关键, 报告文学中的“文学”是其区别于其他实用文体并最终脱离新闻母体独立门户的标志。从其发展历史来看, 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关键在于“报告”, 也就是说, 报告文学首先是“报告”, 其次才是“文学”, 而不是其相反。什么是报告?报告是通过调查可以证实的, 所以叫报告, 所以报告文学要坚守“写实”即“非虚构”的文体规范, 因此有人质疑文本中“罗布泊, 向‘西’还是向‘东’”[3]就是解读、学习这篇文章时一个有语文教学价值意义的问题, 是可以教也应该教的内容, 而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考察讨论《陈太丘与友期》中“日中不至, 太丘舍去”之“日中”到底是否科学, 以此判断友人是否迟到, 却是不适宜于文本体式特征的学习内容。

但报告文学的“写实”并不等同于科普文章的“真实”:前者的“写实”是为了显示“真实”的力量, 其美学追求主要是冲击与震撼;后者的“真实”是为了体现科学的精神、科学的魅力, 其美学追求主要是探索与发现。在遵循同一个“真实”的文体规范之下, 二者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 这也正是不能把报告文学归入科普类文章的主要原因。另外, 报告文学的“写实”也和一般文学性散文的“写实”有所不同, 后者的“写实”更倾向于作者主体在“写实”中所灌注的情绪情感, 倾向于个性与分享, 因此我们也不能以一般散文的姿态来教读报告文学。

我们知道, 由于要恪守“写实”的规范要求, 所以“报告”的核心主要不应该在于“谁在报告”“向谁报告”, 而是在于“报告了什么”以及“怎样报告”, 具体到报告文学也是如此。“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所以, 报告文学的教学可以不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作者写作的详细背景资料也可以忽略不计, 其教学重点是要理解文本中的事实信息, 即“报告了什么”, 而理解文中事实信息即“报告了什么”并不简单地等于知道或获取文中的事实信息, 知道一个事实信息与理解这个事实信息是有一定联系但又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写了罗布泊从有到无、从美丽的仙湖变成恐怖的沙漠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批判指责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 事实上文章的标题也已经既形象又非常明确地透露给了我们这些信息, 同时报告文学的实用文“报告”属性也决定了该文没有晦涩难懂、微言大义之处。八年级的学生从课文中读懂并获取这些事实信息是根本不需要教的, 或者说即使学生不学习这篇课文, 也是可能或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电视广播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等途径获取这些信息的, 所以从适合文本体式特征这一角度来考察,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个活动设计 (见上文) , 是学生已经会的、已经懂的, 可我们还要去教, 这样的状况需要认真反思。

三、报告文学是在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报告”

报告文学需要教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 要探讨报告文学教什么, 需要从报告文学这一具体的体式特征出发, 要从其“报告了什么”来看, 而最终还是要归结于“怎样报告”。概括地说, 报告文学是在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报告”, 所以有人称之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报告”, 是指其内容“写实”“非虚构”;“文学”, 是指其表现手法的艺术性, 而且“更多地体现为读者的一种阅读感受”[4]。也就是说, 读写报告文学, 我们要看其“写实”“非虚构”的文体规范, 要看报告者在坚守“写实”“非虚构”的文体规范前提下以文学的手段跨越文体局限把事实的真相表述给我们, 要看报告文学所追求的震撼冲击效果, 最终要达到理解“报告者的意识”。

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母体, “写实”即“非虚构”是其一直以来恪守的文体规范, 以真实撼动人性、以事实警醒社会是报告文学的写作诉求, 客观真实地报告是报告者主体的自觉选择, 由此形成了报告文学独特的文体品格, 也是其文体独特“力度”之所在。这具体体现为引用历史文献、注重田野调查、记录人物对话以口述或转述为主、描述人物心理或肖像行为大多通过现场直击, 不作任意主观想象虚构, 避免使用众多形容词等写作手法。

报告文学与小说以及散文等文体比较相似, 有时候甚至难以区分, 事实也的确如此, 这是因为除了“需要排除虚构、想象、夸张、变形、荒诞等艺术个性元素”[5]之外, 其他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但它们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在小说里, 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在报告文学里, 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夏衍在谈到自己创作《包身工》时说:“调查结束之后, 我反而觉得小说还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将他们的生活情况如实地报道出来, 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 我将当时我能够调查到的材料, 力求真实, 不带虚构和夸张地写成了《包身工》, 那就是一篇报告文学。”夏衍的这段话颇耐人寻味, 它凸显了报告文学与小说文体的差异, 也让我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作为一种“写实”叙事性文体, 报告文学的“跨文体”特征比较明显, 突出体现在其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的精巧设计以及叙述语言极其丰富与个性化。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旁观者外视角、受限制的第一人称见证人内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在报告文学作者的笔下可以自由变换使用, 诗化语言、小说化语言、新闻加政论式语言、电影分镜头式语言等叙事性话语, 独具特色的旁白、抒发、揭示、解析、衔接等非叙事性话语, 使得报告文学的表达异彩纷呈, 极具个性化。比如《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的叙述穿插使用小说化语言、诗化语言、新闻加政论式语言等叙事性话语, 表述生动, 富于变化, 文中多处旁白、抒发、揭示、解析等非叙事性话语也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文章标题, 命题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选择“消逝”而非文中使用的“消亡”“消失”, 标题的痛惜、警示的感情色彩使得“报告者的意识”跃然纸上。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的作者是怎样把事实的真相一步步地推送到我们面前。

文章前半部分的8~14 自然段, 叙述者以“更多不是一个主观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而是一个冷静客观的观察者和记录者”[4]的身份打开了一个无限开阔的视野, 像一个无所不知的“报告者”或者说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展示一样, 平和的叙述背后为我们呈现出极具画面感的诸多片断。在一开始的1~3 自然段, 作者开门见山地说出了事件的主角———罗布泊, 从罗布泊的现在———“神秘”“荒凉”开始讲起, “有个”“闯入”“为人所知”“失踪”“遇难”“没有”“不见”, 叙述姿态朴素明晰, 笔调引人入胜, 颇具悬念性, 符合听众的心理习惯, 读者读起来也觉得轻松。然后自第4 自然段的“可是……”, 作者笔锋一转, 带领我们回到罗布泊的过去 (4~8 自然段) , 通过巧妙地间接描述史书文献而不是直接引用, 使得我们与历史上的张骞、斯文·赫定一起, 置身于美如仙湖的罗布泊, 文本在“写实”中开始呈现出生动的气象。接下来的9~14 自然段, 作者解说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和过程, 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 “水从哪里来?……”的设问句式, 引人注意, 启发人们思考, 四个“盲目”的排比句式更是强化了报告的震撼冲击效果。

文章的后半部分更加凸显报告文学的文体品格, 报告者不再是也不能是事件开始以来的“冷静客观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不再满足于自己“讲解员”的身份限制, 他已经自觉地意识到这样的表述缺少腾挪跌宕, 听众也已经感到封闭呆板, 甚至有读者还会质疑报告者所讲述事件的真实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文本形式的一个较大变换。“金秋十月, 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勒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作者转换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表明他要主观参与事件, 要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 要迫不及待地站出来进行直接描述和发表议论了。“我”“我们”作为见证人同时又是叙述者, “更多是一个主观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进入到事件和场景之中, 讲述亲历或转述见闻, 作者目之所及即行文所到之处, 情不自禁直抒胸臆, 忧患意识溢于言表。至此, 读者的情感意识与叙述者即“报告者的意识”达到高度一致, 读者主体与文本客体之间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对话。

摘要:语文教学要有基本适当的文本体式意识, 不仅要“明体”, 更要“辨体”。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报告”。读写报告文学, 我们要看其“写实”“非虚构”的文体规范, 要看报告者在坚守“写实”“非虚构”的文体规范前提下以文学的手段跨越文体局限把事实的真相表述给我们, 要看报告文学所追求的震撼冲击效果, 最终要达到理解“报告者的意识”。

关键词:《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报告文学,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43.

[2]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47, 104-129.

[3]高洪江.向“西”还是向“东”——《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质疑[J].中学语文教学, 2004 (7) :35.

[4]郭志云.论《包身工》的报告文学特征[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2 (3) :32-35.

上一篇:现代与未来住宅发展下一篇:煤矿测量数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