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并发控制(通用4篇)
分布式并发控制 篇1
致使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头部遭受外界暴力作用, 目前, 颅脑损伤患者人数日益增加。由于患者颅脑损伤, 导致其神经系统以及呼吸中枢受到重创, 严重影响患者呼吸系统功能, 引发呼吸不畅, 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率升高[1]。重症颅脑损伤占颅脑损伤患者的20%, 病死率较高。而肺部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因此, 对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56 例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并观察早期治疗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本院收治的56 例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撞击伤18 例, 车祸伤32 例, 高空坠落伤16 例。入院时患者呼吸功能衰竭对其进行气管插管, 插管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将患者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试验组, 各28 例。参考组中男19例, 女9 例, 年龄27~53 岁, 平均年龄 (38.6±6.91) 岁;试验组中男18 例, 女10 例, 年龄26~51 岁, 平均年龄 (37.4±7.92)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正确采集化验标本, 并立即送至检验科, 对采集的痰液经细菌学对其进行培养。参考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 术后6 h内, 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 术后72 h帮助患者翻身和叩背。试验组患者接受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除给予和参考组患者相同药物进行治疗外, 另对试验组患者进行雾化吸入及吸痰等治疗, 术后6 h内, 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 术后12~24 h后, 若患者没有发生颅内出血症状, 可帮助患者翻身及叩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疗效评价标准[2]显效:患者咳嗽、咳痰及气喘等症状基本消失, 两肺啰音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及气喘等症状有所减轻, 两肺啰音有所减少;无效:患者咳嗽、咳痰及气喘等症状无改善, 甚至加重, 可明显听见两肺啰音。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28 例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检测出34 株病原体, 其中27 株 (79.41%) 细菌、5 株 (14.71%) 支原体、2株 (5.88%) 病毒。具体病原体分布情况见表1。
2. 2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 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1%,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参考组对比, aP<0.05
3 讨论
目前, 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造成颅脑损伤的主要是因交通意外、异物撞击及高空坠落引起的外界暴力作用于患者头部, 导致患者发生颅骨骨折、脑震荡、颅内出血及脑挫伤。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血压下降以及呼吸困难,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其中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 对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早期治疗及护理的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 明显高于参考组的82.1%, 本研究结果与陈素娇等[3]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对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肺部感染可加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损害, 对此, 医护人员应及时、准确地对其进行有效治疗, 同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控制并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进而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 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采取早期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并观察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56例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且进行细菌学分析的患者, 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试验组, 各28例。参考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 试验组患者接受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28例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检测出34株病原体, 其中27株 (79.41%) 细菌、5株 (14.71%) 支原体、2株 (5.88%) 病毒。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 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1%,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中以细菌为主, 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舒宇峰, 吴陈英, 钟玉平, 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24) :6158-6159.
[2]乐莹, 林旭波.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中医辨证施治配合早期物理干预效果.辽宁中医杂志, 2013, 40 (11) :2314-2316.
[3]陈素娇, 包红霞, 李亚丰.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早期物理治疗效果观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1) :2622-2624.
分布式并发控制 篇2
Git 是 Linux Torvalds 为了帮助管理 Linux 内核开发而开发的一个开放源码的版本控制软件。
Torvalds 开始着手开发 Git 是为了作为一种过渡方案来替代 BitKeeper,后者之前一直是 Linux 内核开发人员在全球使用的主要源代码工具。开放源码社区中的有些人觉得 BitKeeper 的许可证并不适合开放源码社区的工作,因此 Torvalds 决定着手研究许可证更为灵活的版本控制系统,
尽管最初 Git 的开发是为了辅助 Linux 内核开发的过程,但是我们已经发现在很多其他自由软件项目中也使用了 Git。例如,X.org 最近就迁移到 Git 上来了,很多 Freedesktop.org 的项目也迁移到了 Git 上。
Git与CVS的区别
分支更快、更容易。
支持离线工作;本地提交可以稍后提交到服务器上。
Git 提交都是原子的,且是整个项目范围的,而不像 CVS 中一样是对每个文件的。
Git 中的每个工作树都包含一个具有完整项目历史的仓库。
没有哪一个 Git 仓库会天生比其他仓库更重要。
数据库并发事务的控制 篇3
关键词:数据库;并发;悲观锁;乐观锁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2
Database Concurrency Transactions Control
Jiang Fangming
(Guilin Lijiang Tour Schedule Settlement Center,Guilin541001,China)
Abstract:Modern database as a multi-user shared access to resources in the concurrent operation of various services,databas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 frameworks to ensure data consistency and accuracy is an unavoidable problem.In this paper,the actual programming of the database concurrent transactions disposal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Database;Concurrent;Pessimistic locking;Optimistic locking
数据库在计算机系统中普遍存在并广泛应用,作为一个共享资源,为用户提供各种查询、检索、更改记录、统计和存储等需求。在用户程序对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个用户并行地存取数据库,这样就会产生多个用户程序并发存取同一数据的情况,若对并发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存取和存储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所以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并发控制机制,并发控制机制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我们在进行数据库的编程开发时也必须防止多用户并发使用数据库时造成数据错误和程序运行错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本文结合实际编程探讨一下数据库并发事务的处置。
一、事务与并发控制的概念[1]
事务就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很小的工作单位。
为了充分利用系统资源,使数据库的共享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必须可以使多个事务并行的执行,而数据库对并行执行的事务进行的控制就是并发控制。
二、事务进行并发操作可能引起的数据不一致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都可能引起数据库的数据遭到破坏,比如多个事务在并行运行的时候,不同的事务的操作产生了交叉执行,或者,事务在运行过程中被强行停止或者中断。如果没有锁定且多个用户同时访问一个数据库,则当他们的事务同时使用相同的数据时可能会发生问题,导致数据库中的数据的不一致性。
一个最常见的并发操作的例子是超市零售系统中的销售操作。例如,在该系统中的一个活动序列:(1)甲售货员读出某商品的库存余额A,设A=20;(2)乙售货员读出同一商品的库存余额A,也是20;(3)甲售货员卖出一份该商品,修改库存余额A=A-1=19,把A写回数据库;(4)乙售货员也卖出一份该商品,修改库存余额A=A-1=19,把A写回数据库。结果明明卖出两份该商品,数据库中库存余额只减少1。
这种情况称为数据库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是由甲、乙两个售货员并发操作引起的。在并发操作情况下,对甲、乙两个事务操作序列的调度是随机的。若按上面的调度序列行,甲事务的修改就被丢失。这是由于第(4)步中乙事务修改A并写回覆盖了甲事务的修改。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库不一致性可以分为四类[1]:丢失或覆盖更新、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像读,上例只是并发问题的一种。
(一)丢失或覆盖更新(lost update)
当两个或多个事务选择同一数据,并且基于最初选定的值更新该数据时,会发生丢失更新问题。每个事务都不知道其它事务的存在。最后的更新将重写由其它事务所做的更新,这将导致数据丢失。上面超市售货的例子就属于这种并发问题。
(二)脏读
一个事务读取了另一个未提交的并行事务写的数据。当第二个事务选择其它事务正在更新的行时,会发生未确认的相关性问题。第二个事务正在读取的数据还没有确认并且可能由更新此行的事务所更改。换句话说,当事务1修改某一数据,并将其写回磁盘,事务2读取同一数据后,事务1由于某种原因被撤销,这时事务1已修改过的数据恢复原值,事务2读到的数据就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是不正确的数据,称为脏读。
(三)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
一个事务重新读取前面读取过的数据,发现该数据已经被另一个已提交的事务修改过。即事务1读取某一数据后,事务2对其做了修改,当事务1再次读数据时,得到的与第一次不同的值。
(四)幻像读
如果一个事务在提交查询结果之前,另一个事务可以更改该结果,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解释,事务1按一定条件从数据库中读取某些数据记录后未提交查询结果,事务2删除了其中部分记录,事务1再次按相同条件读取数据时,发现某些记录神秘地消失了;或者事务1按一定条件从数据库中读取某些数据记录后未提交查询结果,事务2插入了一些记录,当事务1再次按相同条件读取数据时,发现多了一些记录。
产生上述四类数据不一致性的主要原因是并发操作破坏了事务的隔离性。并发控制就是要用正确的方式调度并发操作,使一个用户事务的执行不受其他事务的干扰,从而避免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三、数据库系统对于共享数据的并发访问控制[2]
现在的绝大部分数据库系统在系统访问级别都有其共享数据的并发访问控制,但它所解决的是在同一时刻多用户对同一记录的使用控制,避免出现同步更新写入的情况冲突,同时要兼顾数据库并发访问的性能。在并发访问控制机制中,各主流数据库采用的基本都是系统锁的方式。
(一)数据库系统锁的基本原理
数据库系统锁是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请求被允许后,由数据库根据访问的性质类型对被访问的数据进行标示,以限制其他访问请求的操作。
(二)按照封锁的程度,锁可以分为:共享锁、独占锁、更新锁
1.共享锁
共享锁用于读数据操作,它是非独占的,允许其他事务同时读取其锁定的资源,但不允许其他事务更新数据。共享锁的特征:
加锁条件:当一个事务执行Select操作时,数据库系统就会为其分配一把共享锁,来锁定查询数据。
解锁条件:在默认情况下,数据读取完毕,共享锁就解除了。
与其他锁的兼容性:如果数据资源上放置了共享锁,还能再放置共享锁和更新锁。
并发性能:具有良好的并发性能,当多个事务读相同的数据时,每个事务都会获得共享锁,因此可以同时读锁定的数据。
2.独占锁
也叫排它锁,适用于修改数据的场合。它锁定的资源,其他事务不能读取也不能更新。独占锁具有以下特征:
加锁的条件:当一个事务执行insert、update、或delete语句时,数据库就会为SQL所操作的数据使用独占锁。如果数据上有其他锁,那么就能放置独占锁。
解锁条件:到事务结束时才能被解除。
与其他锁的兼容性:独占锁不能和其他锁兼容。通用如果资源上有其他锁,那么也不能放置独占锁。
并发性能:性能较差,只允许有一个事务访问锁定的数据,如果其他事务也需要访问该数据,就必须等待,直到前一个事务结束,解除了独占锁,其他事务才有机会访问资源。
3.更新锁
在更新操作的初始化阶段用来锁定可能要被修改的资源,这可以避免使用共享锁造成死锁的现象。更新具有以下特征:
加锁的条件:当一个事务执行update语句时,数据库系统会先为事务分配一把更新锁。
解锁条件:读取数据完毕,执行更新操作时,会把更新锁升级为独占锁。
4.与其他锁的兼容性
更新锁与共享锁是兼容的。也就是说,一个资源可以同时放置更新锁和共享锁,但是最多只能放置一把更新锁。
并发性能: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访问资源。但不允许修改。
四、应用程序编程中对于数据库并发事务的控制[2]
数据库系统对于的并行处理机制解决了多进程对同一数据库记录操作的顺序问题,但它不能从逻辑上保证数据并发操作后的正确性。现在的很多数据库的开发框架已经具有数据库的并发处理机制,例如Hibernate(作为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程序员进行应用软件开发时,只需按需要进行设置,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其工作的原理。
在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对于可能的数据库并发事务一般采用“锁”的机制:即给特定的目标数据上锁,使其无法被其他程序进程修改。常用的锁机制就是我们常说的“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ing)”和“乐观锁(Optimistic Locking)”[3]。
(一)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ing)
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ing),顾名思义,先假设并发更新冲突会发生,所以不管冲突是否真的发生,都会引入额外的锁开销。但是,这个额外开销比完全隔离事务的额外开销要小得多。使用悲观锁的事务会锁住读取的记录,防止其他事务读取和更新这些记录。其他事务会一直阻塞,直到这个事务的提交或者回滚释放了锁。悲观锁能够防止修改丢失,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程度读取一致性,因为它防止本事务读取的记录被其他事务修改。然而,因为悲观锁不防止新纪录的增加,所以执行同样的查询可能返回不同的结果集。
在Oracle数据库中,我们经常用select-------for update的语句实现悲观锁定记录[3],如:
Select*from Ticket where user ID=’001’for update
这样,检索出来的记录就被锁定,其他进程不能对其进行修改(但可以进行非独占性查询),直到提交事务,解除锁定。悲观锁通过限制并发达到解决冲突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它的优缺点都比较明显。
优点:作为一种数据库级的解决方法,不论用各种途径操作数据库(JAVA、PL/SQL Developer等),都能有效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缺点:(1)由于限制了并发操作,造成运算性能的下降,相关进程只能排队等待。其实,大部分的数据库并发操作不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尤其是查询类的进程。如一个金融系统,当某个操作员读取用户的数据,并在读出的用户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时(如更改用户账户余额),如果采用悲观锁机制,也就意味着整个操作过程中(从操作员读出数据、开始修改直至提交修改结果的全过程,甚至还包括操作员中途去煮咖啡的时间),数据库记录始终处于加锁状态,可以想见,如果面对几百上千个并发,这样的情况将导致怎样的后果。(2)可移植性较差,依赖于特定的数据库,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数据库都提供悲观锁。在不同的数据库中,悲观锁的使用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例如,Oracle里面,SELECT FOR UPDATE只能用在顶层SQL,而不能嵌在子查询里面。还有一些SQL特性不能和SELECT FOR UPDATE一起使用。
(二)乐观锁(Optimistic Locking)
相对于悲观锁,乐观锁的机制是确定并发更新的冲突发生的时候,才需要进行回滚的处置,产生数据库性能的额外开销。当事务更新记录时,事务会进行检查,看看自从自己上次读取了这条记录之后,是否有其他事务修改了这条记录。如果被其他事务修改了,这个事务通常会回滚,然后重新尝试。更新数据的时候执行这个代价不高的检查,能够避免弄丢其他数据的修改。而且,只有发现修改冲突的时候,才引起事务重来一遍的额外开销。
乐观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一个version(版本)字段来跟踪记录修改状况,每次修改,version都会递增。事务只需要把原来读出的version和当前version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一条记录是否被修改过。应用程序检查和修改version字段是比较简单的做法,通常也是最好的做法。(1)我们通常给数据库中一个可能进行并发操作造成数据不一致的表增加一个Version字段;(2)查询该记录时,得到Version字段的值,假设为100;(3)重新对该记录进行保存时,查询取得最新的Version字段的值,如果取得的新Version字段值=100,则可认为该条记录在之前查询到现在更新没有被其他进程更改过,即进行保存,并将Version值加1;如果取得的新Version字段值不等于100,可认为该条记录在之前查询到现在更新被其他进程更改过,则不允许保存,对进程进行回滚[3]。
通过version實现的乐观锁机制是Hibernate官方推荐的乐观锁实现,同时也是Hibernate中,目前唯一在数据对象脱离Session发生修改的情况下依然有效的锁机制。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选择version方式作为Hibernate乐观锁实现机制。从乐观锁的实现原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乐观锁在并发处理性能上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对于两种机制的选择,取决于访问频率和一旦产生冲突的严重性。如果系统被并发访问的概率很低,或者冲突发生后的后果不太严重(所谓后果应该指被检测到冲突的提交会失败,必须重来一次),可以使用乐观锁,否则使用悲观锁。绝大部分的编程人员在应用中都会使用和推荐乐观锁。
参考文献:
[1]苗雪兰.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罗代均.数据库并发操作[J].信息与控制,2007,10
分布式并发控制 篇4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真菌感染,危险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是临床上常见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而狼疮性肾炎 (LN) 是SLE最常见及最重要的内脏并发症[1,2]。由于患者自身疾病的特点及治疗的需要, LN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较高, 病变常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纤维素样变性、非炎症性坏死以及微血栓的形成, 以致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后者是导致LN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国内文献报道, 在LN并发的院内感染中, 真菌感染较为常见[5]。本研究就本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狼疮性肾炎进行院内感染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研究。入组条件: (1) 患者均满足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LN诊断标准, 并发肾脏损害表现, 如持续性蛋白尿 (>0.5 g/d, 或者>+++) 管型尿) (可为红细胞, 血红蛋白, 颗粒或管状) ; (2) 患者经肾穿刺活检及其实验室相关检查确诊为狼疮性肾炎; (3) 患者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4) 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1) 患者有智力、听力、言语交流沟通障碍, 影响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2) 患者入院时已经存在感染; (3) 患者合并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重型精神疾病, 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 患者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其中男14例, 女66例, 年龄16~63岁, 平均 (32.8±4.2) 岁, 住院时间为7~54 d, 平均 (23.4±5.6) d。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治疗方案中的1种。方案1:单纯激素 (P) 治疗;方案2:激素+霉酚酸酯 (P+MMF) ;方案3:激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 (P+CTX) 治疗;方案4:激素冲击疗法+环磷酰胺 (P冲击疗法+CTX) 治疗。
根据患者细菌学培养, 制定治疗方案:院内真菌感染患者均予抗真菌治疗, 有病毒感染的, 如带状疱疹者, 予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合并细菌感染者根据药敏结果或经验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情况
80例患者中30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发生率为37.5%。其中真菌感染12例, 占感染患者的40.0%。由此可见, 导致狼疮性肾炎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为真菌感染。真菌感染部位, 口腔6例、肺部3例、肠道3例。经患者痰、咽拭子、大便等分泌物中查见真菌菌丝和孢子, 其中10例分离出白色念珠菌、2例分离出丝状真菌。剩下病毒感染6例以及细菌感染14例。且交叉感染占18例。
2.2感染因素分析
患者住院后的感染与住院的时间, 治疗的方案, 以及患者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等有显著的相关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相关性,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是SLE主要的合并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SLE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 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其临床特点是病情缓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 有内脏 (肾、中枢神经) 损害者预后较差[6,7]。流行病学显示, 在我国的患病率为1/1000, 高于西方国家报道的1/2000, 以女性多见, 尤其是20~40岁的育龄女性[8]。
LN并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在38.9%~48.6%, 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2.0%~22.9%[9]。本资料研究结果显示, 80例患者有30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发生率为37.5%。其中真菌感染占12例, 占感染患者的40.0%。由此可见, 导致狼疮性肾炎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为真菌感染。真菌感染部位, 口腔6例、肺部3例、肠道3例。病毒感染6例以及细菌感染14例。且交叉感染占18例。
经相关性分析得知, 患者住院后的感染与住院的时间, 治疗的方案, 以及患者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等有显著的相关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相关性,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越高, 其感染可能性越小, 这说明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具有保护作用。
对于使用符合治疗方案的患者其感染因素显著增高, 可能是因为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后, 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 为真菌等其他的病原菌的感染创造条件。住院时间长, 患者接触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机会越多, 其感染危险因素显著增加。与目前的文献报道类似[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