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若干问题论文(精选12篇)
建筑设计若干问题论文 篇1
0 引言
在日常的民用建筑设计中, 经常遇到一些失误或者疏忽, 导致竣工后使用不方便或者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设计变更。如果能在方案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就把控,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耗。
1 楼梯碰头
楼梯碰头大都发生在起步梯段和休息平台处。为避免碰头或者疑似碰头, 应记住梯段、平台净高分别为2.20 m、2.0 m。建筑和结构专业要自我对接、复核, 必要时, 要取消梯梁, 改为厚板。
2 停车库
有时车道宽度尺寸不合理, 过宽, 浪费面积, 使单位车位面积徒虚增加。应在车库规划时尽量安排好停车位和车道的尺寸:一般每个车位综合建筑面积约为30 m2 (人防为40 m2) , 由于车道过宽, 导致增大至50 m2一个;另外, 地下车库的轮廓线应仔细计算, 避免出现三尖六角等无法使用的无效空间。具体原因有:由于对停车位尺寸以及车间距的要求不熟悉, 导致尺寸不准确。一般垂直停车位尺寸宜为2 400 mm×5 200 mm, 水平停车位为2 400 mm×6 000 mm;车间横向间距为600 mm, 所以停车库柱子间最小柱间净间距应为2 400 mm的车位数的倍数。
1) 停车库出入口的数量、间距、宽度, 要熟知规范要求:50辆以内设一个单车道出入口, 50~100辆的设一个双车道的出入口或者设两个单车道的出入口;出入口兼具疏散用时, 单双车道净宽分别为4.0 m和7.0 m。因地制宜, 应合理选择出入口数量和宽度。
2) 车库内的平面设计, 常见问题有误将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理解为车道弯道的最小内径, 导致车道占用建筑面积过多。而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是指汽车转弯时, 前轮外侧的曲线行走轨迹半径, 按单车道来说, 一般弯道最小内径, 比汽车最小转弯半径少1.60~2.0 m左右。
3 车库排水
比较薄弱的是出入口截水沟设计流量不够、止水线失效, 导致暴雨时排水不及时。应选择好设置位置, 截水沟设置位置在坡道的起点端和结束端, 其深度、宽度要适宜, 止水线要有效并对行车影响不大;车库内的地面找坡应尽量采用结构找坡而不是建筑找坡。
1) 车库层高容易出现过高, 原因在于误解车库净高2.20 m为所有空间的最小净高, 其实应理解为车道和大部分停车位的净高为2.20 m, 其余净高为满足行人和停车即可。
2) 地下车库顶板覆土厚度要仔细计算, 满足绿化和遮蔽管道 (线) 即可, 厚度越小越好, 以减小荷载, 减低造价。
3) 兼有人防的地下室, 穿过顶板和侧壁的管线宜少;不兼人防的地下室, 通风采光口部宜多, 以减少机械通风、照明等设备的设置。
4) 地下室外墙的主要控制指标是裂缝, 在适当调整外墙厚度 (混凝土比钢筋便宜很多) 的情况下, 外墙钢筋含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改观。
4 车库内的设备高度要设计精确
要精确计算喷淋高度、风管截面形式、尺寸, 采用能压缩设备高度空间的布局;管道 (线) 尽量避开有净高要求的车道等 (风道尽量布置在车道边侧) ;遇到设备用房有大层高要求时, 应将设备用房局部降层, 以迁就车库层高。
1) 要熟知设备规范来控制层高:总建筑面积>2000 m2的地下车库必需设机械排烟;>10辆车位的地下车库必需设喷淋;宽度>1.20 m的风道下面设喷淋 (所以风道宽度尽量<1.20 m) 。设备房面积以刚好满足要求为宜, 计算精确, 不宜做大。
2) 车库坡道应同时作为人员疏散口使用。另外, 常见问题是缓坡设计不达标, 导致使用不便, 有刮底现象 (隐患) 。
5 住宅设计中应遵守的强条
1) 无前室的卫生间门, 不能直接开向起居厅;卫生间不能布置在下层的起居厅、卧室上方等。
2) 厨房规范:单排厨房净宽不<1.50 m;双排布置设备的厨房, 设备之间的净间距不<0.9 m;所有厨房操作面净长度不<2.10 m (含灶具) 。
3) 室外的空调隔板:根部墙中忘记设置混凝土上返泛水, 水容易渗漏;空调隔板板面不找坡或者不设置排水口, 不利于排水。
6 结语
民用建筑设计已从简约实用走向舒适多功能, 在具体操作时, 要及时发现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这样才能将问题及早解决, 避免重复建设,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参考文献
[1]雷斌.后现代建筑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建筑, 2013 (20) .
[2]管海梅, 郭珉, 刘彦泉.住宅建筑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工程与建设, 2010 (6) .
建筑设计若干问题论文 篇2
旧路改造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本文根据旧路改造的特点,对平纵面设计、路面结构类型和路面材料的选定、旧有桥梁的改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旧路改造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作 者:吴华勋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广东,深圳,518131 刊 名:城市建设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2010 “”(11) 分类号:U4 关键词:旧路改造 原则 问题试析建筑管理问题若干要素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
1施工现场管理的地位
建筑施工企业系列标准的贯彻控制,要求施工企业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即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的落脚点也都是在施工现场。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多工种联合作业,人员流动大,是事故隐患多发地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加强工程操作的系统性推行。另外,在施工现场的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能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为施工企业节支增收。工期的拖延或赶工都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安全和成本因素。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合同履行率,能确立企业信誉,保证企业效益。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整个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
2现场安全管理研究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着促进与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安全的统一。安全管理的内容是对生主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在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或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标。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表明在生产范围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位置和重要性。预防为主,首先是端正对生产中不安全检查因素的认识和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态度,选准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共同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气、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坚持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其管理就意味着是不断改进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消除新的危险因素。需要不间断地摸索新的规律,总结控制的办法与经验,指导新的变化后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施工区及环境区的环境卫生管理,从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要有完善的文明施工方案,包括有健全的施工指挥系统和岗位责任制度,工序衔接交叉合理,交接责任明确;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是该工地乃至所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水平的综合体现,通过以上措施,能将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安全管理主要是关于防火、禁止乱搭接电线、戴安全帽、脚手架搭设、安全带使用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天天讲,多培训学习,防患于未然。总而言之,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操作工人,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现场管理的难度较大。
3现场材料管理分析
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60%~70%,因此在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材料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而且还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需求计划。在施工中做好旬、月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特别要注意材料的保管,以免出现如水泥在保管中因违规堆放出现受潮及底层结块、钢筋未垫好而出现锈蚀导致不能使用等现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保管制度,建立材料价格信息中心和材料价格监管机制,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购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因此,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材料供应
配合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组织材料商供货。
3.2材料采购
面对种类繁多的材料采购单,必须将数量(含实际损耗)、品牌、规格、产地等一一标识清楚,尺寸、材质、模板等必须一次到位,以避免材料订购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
3.3材料分类堆放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进度情况,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对材料做进场驗收,抽检抽样,并报检于甲方、设计单位。整理分类,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
3.4材料发放
对于到场材料,清验造册登记,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并且需对发放材料进行追踪,避免材料丢失,或者浪费。特别是要对型材下料这一环节严格控制。对于材料的库存量,库管员务必及时整理盘点,并注意对各材料分类堆放,易燃品、防潮品均需采取相应的材料保护措施。
4现场质量管理对策
4.1指令文件控制
即监理通过书面形式对施工承包单位提出其所需完成的建筑任务,指出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明确施工单位的责任。
4.2测量控制
施工前监理人员对施工放线及高程控制进行检查,对质量建筑实体所能出现的容许误差作出严格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体的几何尺寸、高程校核等随时进行检查,对不合乎工程实体基本测量要求者,应及时指令施工单位处理。
4.3驻地监督控制
在施工现场中观察工程的变更过程,及时处理有质量隐患的事故,对有危险苗头的项目予以重视并上报建立人员。
4.4实验控制
监理工程师判定材料和各工程项目在品质是以现场实验数据作为评判标准的,分部工程中的每道程序所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结构的抗拉、压、弯各项强度及拌料的配合比,通常需利用现场实验所得数据来评判质量、情况。
5小结
建筑工程管理是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是搞好工程质量、强化建筑结构、美化装饰工程的依据方法,及其优化控制的科学,它融合了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建筑工人的综合素质。加强工程现场管理,不但可以为施工单位节省资金,而且也为提高施工效益,强化工程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波.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
[2]黄国雄.浅谈土建工程材料的细节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9.3.
[3]魏永刚.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田[J].科技资讯,2009.2.
建筑电气消防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篇4
1 火灾应急广播和火灾报警装置是否必须同时设置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五章第四条第一款对于火灾应急广播的设置规定“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应设置火灾应急广播,集中报警系统宜设置火灾应急广播”,第五章第五条第一款对于火灾报警装置的设置规定“未设置火灾应急广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火灾报警装置”。根据这两条规定,可以理解为火灾应急广播和火灾报警装置一般不需要同时设置,设置其中一项即可。比如区域火灾报警系统,仅设置火灾报警装置。而像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和集中报警系统,仅设置火灾应急广播,因为火灾时可用火灾应急广播发送火灾报警信号。在实际设计中,应该首先选择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形式,如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还是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再根据规范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报警系统设计。当然,如果两者同时设置会更好地确保火灾时能及时发出警报,但这样的话不单单是增加了造价,而且还需要控制好火灾报警装置和火灾应急广播工作的时间间隔,以免造成火灾报警装置一直发出报警声影响火灾应急广播的收听。
2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消火栓起泵按钮是否应同时设置
这两种按钮外观一样,有时会对它们的作用产生错误认识,以为这两种按钮不必要同时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八章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根据条文解释,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设置在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以有利于及时报出火警。这主要是为普通人员报警设置的,普通人员发生火灾后要尽快疏散到室外,手动火灾报警按钮设置在出入口能方便报警。消火栓起泵按钮是用来远程启动消防水泵的。当建筑物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是必须设置的,而消火栓起泵按钮则根据是否有消防泵来确定是否设置。
3 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是否需要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包括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等,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已经通过总线编码模块控制了,是否有必要再增加手动直接控制装置,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五章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控制设备当采用总线编码模块控制时,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该条的条文解释:消防联动控制设备不能单一采用火灾报警系统传输总线编码模块控制方式(包括手动操作键盘发出的编码控制启动信号)去控制它们的启动,还应具有手动直接控制功能,即建立通过硬件电路直接启动的控制操作线路。这是因为像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等都属于重要消防设备,它们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消防灭火工作的成败,即使火灾报警系统失灵也不应该影响它们的启动。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设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消防联动控制设备仍需要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4双电源末端切换设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都要求“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烟与排烟风机房的消防用电设备及消防电梯等的供电,应在其配电线路的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执行好此条规范主要是理解好下面两点:第一,需要弄清楚在配电线路的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的设备有哪些。有人依据条文列举的多种消防设备就认为所有消防设备都需要做末端切换。若再仔细看看条文,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仅仅条文中列举的消防设备才需要做末端切换,其他的消防设备应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做。比如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电源,就不必做末端切换。第二,最末一级配电箱应安装在什么部位。根据高规防火规范的条文解释,切换部位是指各自的最末一级配电箱,如消防水泵房应在消防水泵房的配电箱处切换,消防电梯应在电梯机房配电箱处切换。
5结语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到,要想做好建筑电气消防设计并不难,要认真理解好建筑电气消防设计涉及到的规范,正确认识规范编制的目的,就能作出符合规范要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GB 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S].
[2]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S].
[3]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4]JGJ 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
建筑设计若干问题论文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独特的管理手段,逐渐受到社会各行业的重视,尤其是建筑工程项目中,企业更应该有效地利用该手段进行合理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预算管理意识,将其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为企业赢得更高的利益。
在企业的建筑工程项目中,企业应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优势,控制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投资,防止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想象发生,保证建筑项目高效完成,同时也为企业节省资金。那么,究竟如何进行有效地预算管呢?在笔者看来,企业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
1、综合管理意识不强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缺少对于项目建设的综合管理意识,企业的预算管理大都是单一化过程的联合,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
建筑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对于建筑项目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仅仅关注自己的任务部分:建筑单位往往只关注项目的实施,而对于施工前的预算等的关注度不高;设计单位很少亲自到建筑地点进行考查,对实际情况没有详细的了解,很大情况下导致设计不精准;而对于施工单位,对前期的企业的各项工作不了解,在施工过程中甚至擅自做主,更改设计图,导致实际的投资费用超过了预算,致使建筑单位对投入的资金进行重新的调整。这种断层的管理模式,会使建筑项目脱离预期的设想,会给企业造成时间和资金的浪费,甚至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的困境。
2、限额设计尚不完善
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进行限额设计的情况。所谓的“限额设计”是项目投资系统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环节,也是进行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不能盲目的进行预算管理,必须要通过切合实际的分析判断后才可以进行投资额度的设计,并且,造价控制应该有相应的限额。如果企业在没有合理的限额设计后急切开工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设计的偏离、施工的“三超”等等。建筑工程应该是建立在精心设计的方案基础之上的,企业要根据地域差异、工程实施难度等制定相对完善的限额设计,最大限度提高经济利益。
3、员工素质较低、方法相对滞后
预算管理中的部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没有把握全局的能力,往往不能达到建筑工程预算管理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不足,他们的素质仅仅只能支撑从事其概预算;其次是缺乏经济学知识以及法律常识,不能对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再次,协调能力差,不能很好的维护工程项目各部门的关系。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直接地导致了确定方法的滞后性。
4、预算脱离实际,甚至存在造假
一项完整的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离不开实际的考察和研究,而目前的情况中,不切实际的预算管理比比皆是,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金,也是项目的实施变得困难重重。很多实施预算管理的人员不能运用正确的手段进行预算,甚至在完全没有进行考察,或者完全不考虑特殊因素就制定预算,使项目执行难度加大。不仅如此,立项造假、预算超高的情况十分普遍。
二、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1、转变管理者意识,严格实施管过程管理
管理者的思想是企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在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中,企业要想最高效的完成项目、获得经济利益,企业管理者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各部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预算管理达到最完善。全过程预算管理要求建筑单位对工程有最详细的了解,要以对实际的情况为依据确定出最合理的预算,在保证项目建设有最充足的资金的基础上,为企业赢得经济利益。
2、 完善管理组织,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在预算管理中,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完善的管理组织是保证。要想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对预算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在概算、估算、预算、结算中独当一面,独立完成各个环节,并且能够与各部门进行协调,使预算管理达到最合理最完善。其次,企业的预算管理要突破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要根据建设项目的特殊实际,结合项目的类型、地域特点、施工难度、材料技术等制定不同的预算,并且能够对出现的突然变化进行及时调整,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施工的.暂停。
3、加强前期预算,增强预算的有效性
决策阶段以及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预算的关键所在,企业的管理者在对项目投资进行系统的决策后,设计阶段的预算管理随之而来。建设项目的前期预算是施工单位进行资金使用的重要依据,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针对建筑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预算设计,还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尽可能地将材料、设备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再经过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详细的研究探讨,选择其中对合理的方案,一方面要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
4、加强监督审核,分项目进行预算校审
为了防止出现较大的误差,工程预算过程应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审查,要分项目、分阶段进行,保证没有人为的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错误。校审工作是保证建筑项目工程造价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不仅能够合理确保投资的效益,同时对维护项目建设整体过程的秩序维护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国家经济的秩序。进行相关审核的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和执行规则,要分清重点,严明工作纪律,有效地对预算进行管理,保证其程序的正确性、实施的可行性、预算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加强工程预算管理是复杂且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企业必须加大人才培养,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有效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究 篇6
关键字: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场地选择 结构的规则性
一、引言
我国是地震灾害较频繁的国家,因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抗震的实践表明,地震区的建筑物,如果缺乏良好的抗震设计,没有良好的总体布置方案,仅仅依靠结构抗震计算,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不能达到良好的抗震效果。当较强地震发生的时候,建筑物无法发挥很好的抗震效果,不能起到降低震害的效果。所以,要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就有必要将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文章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为中心话题,探讨分析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并就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问题
1、场地选择。场地选择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建筑施工中,需要选择对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场地,需要避开对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场地,尤其是在危险地段,更不应该修筑建筑物。研究表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很大的破坏,除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引起的结构性破坏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物场地的选择。所以,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修筑建筑物时,进行地段选择的时候,需要选择有利的地段,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比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状态不均匀地段。当然,在工程建设中,如果确实不能避开这些地段的时候,则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以强化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结构体系选择。第一、结构体系需要避免对建筑整体抗震产生不利影响。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不能因为部分结构的破坏而导致整个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下降或者丧失。即使某一构件停止工作,但是其它的构件却不能失去效能,以免影响整个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第二、结构体系需要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播途径。第三、结构体系需要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上述良好的能力,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第四、结构体系需要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需要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的变形或者削弱而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者塑性变形集中。此外,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以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3、结构的规则性。结构的规则性主要表现在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上,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需要注意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需要比较接近,其变形特性还需要比较的相似。第二、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构成变化比较均匀,不应当有突变的情况发生。第三、从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来看,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注意同一主轴方向的各片抗侧力结构刚度尽量均匀,这样有利于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的发挥。第四、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需要注意,中央核心和周边结构的刚度协调均匀,以避免产生过大的扭曲变形。重视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是相当重要的工作,在实践中需要高度重视。
三、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物不仅要满足人们正常生活的需求,还要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在建筑施工中需要重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建筑结构的抗震是在对大量的地震灾害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而得来的,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今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布局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吸收途径。这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这样的合理布局,能够保证支柱、墙和梁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从而使得构件双向抗侧力体系形成。通过这样的布局,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支柱、墙和梁呈弯剪破坏,并且,塑性屈服尽量在墙的底部产生。此外,当地震发生的时候,连梁宜在梁端塑性屈服,还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通过这种结构和布局,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在墙段充分发挥它的抗震作用前,按照强墙弱梁的原则加强墙肢的承载力,这样使得墙肢的剪切应力得以破坏,从而使得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了提高。
2、按照抗震等级对梁、柱以及墙的节点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梁、柱以及墙都能够达到抗震的标准。建筑物的主体常常使用的是钢筋结构,如果钢筋结构的延性和承载力较好的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强。所以,为了保证建筑钢筋结构的延性和承载力,在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按照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进行,对柱截面的尺寸进行合理的控制,合理控制柱的轴压比,严格按照构造配件的要求,对节点的构造措施尤其需要加强,提高节点的牢固性和抗震能力。
3、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在地震作用下,一部分延性较好的构件首先达到屈服,能够担负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而其他的构件同样起着抗震防护的作用。并且,只有当第一道抗震防线屈服后,其他的抗震防线才会依次屈服。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形成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甚至更多的抗震防线,当一道抗震防线失去作用后,另外的抗震防线便可以发挥作用。这种结构对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章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问题。随着对建筑抗震设计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并且日渐成熟,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并发挥着很大的实际作用。然而,现有的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仍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在很多的地方仍然欠缺考虑,这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加以完善的。总之,在未来建筑施工中,要保证建筑结构抗震的高效和完善,今后在建筑设计施工中,需要遵循相关规范的要求,严格按照设计的原则进行,对建筑结构抗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保证建筑物具有可靠的抗震性能,使建筑物在较小的地震中不会发生任何的损坏,在一般的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只需要稍微修补就可以了,当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建筑物不会发生倒塌。随着抗震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2011(12)
[2]常业军,程文瀼,隋杰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特种结构, 2002,(4)
[3]刘光绅,吴建奇.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山西建筑, 2010,(3)
后现代建筑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篇7
设计是对周围环境的创造, 是对已有事物不断进行重组、修改、完善的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 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的享受。建筑物是人类工作、居住的主要生活环境, 建筑物的审美设计不仅要符合人们对美的客观追求, 同时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审美风格不断发生着变化, 从古典艺术逐步发展为现代建筑简约、快捷的审美理念。现如今, 人们面对着单调冷漠的都市建筑风格, 已经不能满足内心情感的宣泄。为了追求一种理想、美感的生活方式, 建筑物的造型必然向着新异、多样性、更具有视觉刺激的方向发展。
一、国内后现代建筑实例
后现代建筑理念最先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西方建筑师最先提出使用色彩绚丽、装饰华贵、材料奢华的风格取代现代主义长期以来单调、沉闷、冷漠的建筑物形式, 并最早把它付诸于建筑物的建设, 1976年, 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1982年, 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都是典型的例子。近年来, 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对我国的建筑业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鸟巢”、“水立方”的建设不仅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树立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 同时在我国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如图1所示, “鸟巢”由雅克·赫尔佐格、德梅隆、艾未未以及李兴刚等多国设计师共同设计, 用24根钢桁架笼罩着可容纳十万人的大型体育场馆, 编织成孕育生命的“巢”, 象征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设计师对于外部结构没有做过多的处理, 直接把钢桁架暴露在外, 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物外观。“鸟巢”基座与体育场的造型设计合二为一, 形同树根与树。行走在网格状的石板路上, 人们在不易察觉中步入了大自然的怀抱。看台的设计犹如一座巨大的容器,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如图2所示, “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是根据全球设计竞赛优秀作品“水的立方”设计方案建造的。外部造型根据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 这在建筑物的设计历史上不曾出现过。三万多个钢构件通过三维坐标确立, 其位置造型没有一处是相同的, 打破了建筑物陈旧的设计思路, 这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看似简单的立方体造型不仅体现了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 同时溶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水立方”造型新异独特, 却具有和谐对称的观赏美, 与“鸟巢”遥相呼应, 相得益彰。“水立方”不仅拥有酷似水分子的几何造型, 并且用ETFE膜覆盖其表面, 使其外貌晶莹剔透, 更具柔和美。“水立方”在奥运比赛之后将面向各年龄段修建各类娱乐设施, 不仅在外观上体现了“水立方”的特点, 更在使用功能上做到了综合立体。
二、后现代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 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已逐渐发展完善, 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可。但是由于其设计难度高、施工技术复杂、经济性较差, 在全球范围内仍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世界上后现代主义标志性建筑屈指可数, 我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较晚, 设计理念主要从西方国家引进, 但是后期发展速度迅猛, 短短几年内已经有多座后现代建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在已建成的后现代建筑中也不乏有失败之作, 综合来看, 我国后现代建筑的设计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1. 照搬西方国家后现代建筑的特点。
近年来, 后现代建筑、反力学建筑在我国兴起, 对于先进的盲目追求使得国内的设计师们忽略了建筑设计发展的基本过程, 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不够纯熟导致设计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即是新奇、独特, 甚至“非怪不取”, 一座座奇形怪状的建筑物在城市中显得格外突兀, 丧失了建筑本身应具有的美感。后现代理念是建筑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核心是“美”, 符合现代人对于视觉刺激的追求以及内心情感的宣泄。“美”的展现不仅要把握基本的审美原则, 更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条件、城市环境等因素, 对建筑物的布局、外形、尺寸、色彩进行精心设计。
国外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类型包括戏噱古典主义、比喻性古典主义、基本古典主义、复古主义、现代传统主义等, 在引用借鉴的同时要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建筑向来注重文化内涵, 讲求对称和谐的建筑美学思想、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把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以本土建筑精华为根本吸纳国际先进经验, 才能设计出中国格调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建筑。
2. 专家和行政官员决定了各类建筑物的设计, 忽略了大众的审美感受。
建筑的服务群体就是大众, 不仅工作、生活其中会受到影响, 作为城市的景观, 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都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标志性建筑物是城市“时尚”的风向标, 指引着都市潮流的发展。时尚不仅是高端人群的追求, 它时刻环绕在普通大众的周围, 是对于“美”的肯定, 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后现代建筑物的设计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多挖掘传统美, 民族美, 让普通大众参与到城市景观的建设中来, 实现其自我的肯定, 培养其城市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达到建筑物除结构功能以外的社会效应。
三、综合评价
西方国家更注重建筑物的艺术气质, 日韩等国家比较看重建筑物的人文精神。我国长期以来将建筑物的建设归属于理工学科,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于传统建筑美的保留以及新时代建筑美的建设。在于西方文化的碰撞当中, 国内的建筑设计师逐渐开始注重建筑的精神内涵, 打破了结构、安全、功能的建筑设计格局。将建筑物与历史文化、现象学联系起来, 形成了多学科综合交叉配合的新型建筑产业。
距离北京奥运会结束已经过去了五年的时间, 奥运会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相比之下, 大型体育场馆的设计就逊色了许多。作为典型的后现代高科技建筑, 从建筑造型规模到能源的环保利用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但是其设计却没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未来的建筑物发展将走低碳、节能、环保、高效、先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何在做好绿色建筑设计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保证建筑物的美观、满足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要求, 是值得国内建筑设计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四、结语
传统的建筑物设计只重视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施工技术、使用功能以及经济效益等, 忽视了建筑物外在审美的建设。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城市的建设需要在大部分经济实惠的建筑物之上, 有着象征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后现代主义建筑, 这是人们对于艺术美的追求, 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持。相信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进步, 未来的建筑将会做到“美、文化、科技、环保”的完善综合。
摘要:“后现代建筑”是对于超越现代建筑审美观念所有流派建筑的总称。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审美观以及后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不同的建筑设计师往往有不一样的理解。其中,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认为后现代建筑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本文就对后现代建筑的发展意义以及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后现代主义审美观,特征,若干问题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凯尔纳, 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2]王丽洁.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3]杨超.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趋势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当前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若干问题 篇8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性非常明显。然而在当前阶段一些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设计的时候不合理的缩减成本, 导致设计质量大打折扣。对于建筑电气设计工作来讲亦是如此。像不按照规定开展设计或是深度有所欠缺等现象时常发生,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当前供电不稳定。众所周知, 设计是工作开展的前提, 只有做好设计工作才可以保证后续建设工作顺畅开展, 才能够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通过分析我国工程事故数据得知, 因为设计不当而导致的事故占总的事故40%左右, 由此可见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1 干扰项目质量的电气设计内容
当前我国设计市场非常混乱,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很多设计方的作品都存在质量问题。原本要经过多道手续审查的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就过关了, 而这些轻易过关的设计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问题, 最常见的问题有以下的几点。
1.1 不按照规定开展工作, 无法保证安全性
例如, 某市政府大楼前花园广场 (包括广场绿化庭院照明、草坪照明及广场中心声光喷泉) ,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其电气图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未作电气保护接地及等电位联结设计;错误地采用TN-C低压配电系统;没有在喷水池中设计恰当的防护电缆。很显然该设计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如果按照该图纸来开展工作的话, 势必会引发非常恶劣的后果。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得知, 某区域的喷水池正是因为设计不当, 水下的水泵漏电而且没有在最快的时间断电导致在水池边玩耍的多人丧命。对于文章提到的该广场, 在施工之前审查的时候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在相关方的要求之下设计单位进行了细致的修改, 最终避免了问题的发生。正确的做法是:户外庭院及喷水池配电应采用局部TT系统或TN-S系统、并设置漏电保护, 而不允许采用TN-C制;应设置完善的接地装置, 喷水池应做等电位联结设计, 而不能仅靠从大楼内引出的一根PE干线接地;潜水泵及水下灯具应采用潜水电缆配电;0区电器设备应采用1Px8防护等级, 1区应为1Px5等等。
又如民用建筑低压配电线路截面选择问题。由于民用建筑用电负荷绝大多数为单相负荷, 三相负荷不平衡必然导致中线通过不平衡电流;随着电脑及各种家用电器设备的发展与普及, 低压电网高次谐波污染日益加剧, 三次及其奇倍数谐波均构成中性电流。中线过电流并由此引发电气火灾的现象也日渐增多。为此, 相关设计规范已规定“三相四线或二相三线的配电线路中, 当用电负荷大部分为单相负荷时, 其N线或PEN线截面不宜小于相线截面;以气体放电灯为主要负荷的回路中, N线截面不应小于相线截面……”, 可见, 民用建筑配电系统的干线, 支干线及支线的导线截面原则上均应选择N或PEN线截面与相线截面相同。然而监理审图发现当前仍有为数不少的民用建筑配电设计中仍沿用80年代前曾采用过的作法, 选用的N或PEN线截面仍为相线的1/2甚至1/4~1/3。
再如, 比如某高层商住楼地下变配电所及发电机房, 其运输通路完全被冷水机组及地下水箱阻挡。施工安装顺序只能是先将变、配电设备及发电组安装就位后再安装冷水机组及水箱, 没有将运作以后的发电装置维护以及换新等事项考虑在内。很明显这是不正确的, 就算是土建工作不会对目前电气装置产生负面干扰, 我们试想一下当建筑正式使用之后如果要维护电气装置的话是不是只能把地板掀开处理呢?我们都知道混凝土的使用时间可以长达五十多年, 但是配电装置的使用时间只有二十年左右, 而其维护的时间更短。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想到运输以及使用后维修通道等内容。
1.2 设计深度不够
当前设计深度有所欠缺的现象非常常见。主要表现在文件和操作等方面存在问题, 进而使得安装工作出现问题。因为没有按照要求开展计算, 就会使得设计内容出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一般不会被发现, 最终导致项目的功能受到影响。
比如按照相关因素要求, 电力图和相关设备资料中应该认真的论述使用电气装置和材料的类型名称等详细信息。尤其是材料的型号、数值等是非常关键的, 它们是业主或是其他相关方订购设备的重要参考信息。不过在一些设计资料中很少将信息标注的如此详细, 只是单纯的标注了设备的厂家编号等, 这就导致订购工作无法开展。比如某项目电气照明设计, 设计者在系统图断路器符号旁仅标注了“A063M20A”, 设备表中亦然, 而未注明名称及详细参数, 施工单位理解为20A普通断路器, 因找不到该编号的产品而另行采购了另一种断路器。后在设备材料报验时经监理人员查对, 原“A063M”乃是海格公司的一种电磁式漏电断路器的产品编号, 额定电流20A, 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值30m A.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在之前的设计中上述的回路都应该做漏电设计, 不过因为没有标注到位而导致错误发生。
按要求来讲, 建筑的主要区域都应该标注照度数值, 也就是说设计者要进行照度的运算, 进而配备合理的灯具。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很少有设计涉及上述内容, 大部分都是按照房间的开间或是按照自身的经验来布局。很显然不符合规定要求。比如经监理审图的某学校电气施工图, 经核算设计达到的照度值实验室和教室仅为50~701x, 还不到国家规定的二分之一。
1.3 有感设计资料没有做好衔接工作, 未按照要求做好协调
例如, 目前普遍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为防雷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与等电位联结装置, 按照要求应该在图纸中标注好预埋件, 并且要论述铺设措施和技术规定等;并在土建施工图中有相关的预埋件详图及相关的标注与说明。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 绝大部分的图纸只是在电气图中做了该项标注, 而且标注的非常简单, 土建图纸中没有做出任何的标记。在工作中最常见到的是钢筋网的错误焊接。特别是对于建筑的转换层来讲, 这种现象更是常见。线路以及管道等互相交叉, 碰撞的现象非常常见。比如一些设计在审查的时候发现其供水管线和电气管线以及其他的一些管线存在多处碰撞现象;多个火灾探测器被通风、排烟管道遮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只能对其合理的修改, 然后才可以开展后续工作。在最近的一次工作中我们发现一小区的空调安装和电源插头所在的位置不一致, 导致空调无法使用, 最后只能重装。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不论是项目施工亦或是建设工作都要以设计资料为参照, 假如设计不当就会导致后续工作无法正确的开展, 进而使得项目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认真的开展设计工作。最近几年因为市场竞争的无序化, 导致设计质量大打折扣。文章从施工层面上分析了几点常见的电气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是难以处理的, 在工作的时候只要稍微注意就可以避免。我们坚信在广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 我们国家的电气设计工作一定可以获取更为显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波.浅谈建筑电气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2]李允中.论配电线路的过负荷保护[J].建筑电气, 2010.
[3]朱甫泉, 朱永强.低压熔断器式隔离开关的应用[J].建筑电气, 2008.
当前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若干问题 篇9
1.1 屋面结构与接闪器:
现代建筑艺术除了追求立面上丰富多彩的线条外, 对建筑物顶部造型也力求变化。由于新颖的薄壳、双曲面网架等大量运用, 屋面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 这给防雷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在设计中除了应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中附录二要求的在屋顶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击处设置避雷带外, 直接将屋面结构钢筋作为避雷网的一部分也非常必要。出于防水抗裂考虑, 屋面结构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板, 其钢筋由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组成, 配筋较密, 连接点较多, 并且板钢筋均与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通路。突出屋面的塔楼、楼梯间等也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与下层结构相连。因此, 当利用建筑本身的钢筋作为接闪器时, 在结构钢筋连接的关键部位如柱内钢筋与梁钢筋绑扎点处进行焊接, 即可满足形成电气通路的要求。
1.2 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 如在砌体结构中设置的构造柱, 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框架柱、剪力墙等, 柱中钢筋直径按《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2条规定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纵向钢筋最小为4φ12, 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Φ14以上螺纹钢筋均可满足GB50057-94中第3.3.5及4.2.1条要求。柱中钢筋的连接形式通常采用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 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92) 规定, 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 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因此, 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
1.3 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
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GB50057-94第3.2.4条、第3.3.5条、第3.4.3条、第4.4.3条规定, 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 第4.3.5条还规定: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 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 一般均大于0.5m。
2 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 对结构影响不大, 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 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 平面布置复杂, 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 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2.1 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
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 敷设方法相对简单, 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 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 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 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 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 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 埋设方式相对复杂, 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 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
2.1.1 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
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 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 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墙体上剔槽敷设, 但是这种做法会对结构墙体造成损伤, 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 对整个墙段的承载能力都有影响。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中第6.2.14条“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 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深凹口, 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 待管线预埋后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
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 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 按GB50003-2001中第6.2.14条注“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 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砖孔径约20mm, DM1型多孔砖孔径约18mm, 都较小, 而且砌块较重, 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 故此方法施工不便。
当墙体为半砖墙时, 按照规范, 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 如不可避免, 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 将管线埋设于柱内。
2.1.2 在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上的预埋:
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仅承担墙体本身的自重, 常用的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等, 此类材料的特点是强度低, 自重轻, 即使发生破坏对主体结构也无影响。因此, 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 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2.2 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
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 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 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 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 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常见圆孔板的截面及受力主筋位置。当管线沿板缝布置时, 由于通常板缝宽度为20-30mm, 预埋管线会导致灌缝难以密实, 可与结构专业商量采取40-50mm板缝, 在板缝中附加一根φ12钢筋加以解决。
结语
在实际工程中, 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应该在完成本专业设计的同时, 注意与其它专业的配合与协作。
参考文献
小高层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篇10
计算判断结构抗震是否可行的主要依据是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的限值;地震作用下, 结构的振型曲线, 自振周期以及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底部剪力和总弯矩是否在合理范围中。总体指标对建筑物的总体判别十分有用。譬如说若刚度太大, 周期太短, 导致地震效应增大, 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但刚度太小, 结构变形太大, 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合理的刚度是多少, 笔者建议对于小高层住宅μ/H取1/2500~1/3500, 刚重比在10~15之间是比较合理的。周期约为层数的0.06~0.08倍之间。另外, 对结构布置扭转的控制: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 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 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当然, 笔者建议对于顶层构件可不考虑在内, 否则很难满足上述指标。
2基础设计
目前的短肢剪力墙体系小高层由于考虑埋置深度的要求, 一般均设置地下室。基础则采用桩筏基础。如何对桩进行合理选型, 将对整个地下室设计的经济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某一工程, 上部十八层带一地下室, 根据勘察报告, 采用Φ400预应力管桩, 可选桩长有桩长25m,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900KN, 桩长34m,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300KN。采用25m桩需要290根, 采用34m桩需要200根。从桩本身比较两种方案, 总的桩延米数量相当, 但采用25m桩为满樘布置, 筏板厚需1200mm, 而采用34m桩为墙下布置, 筏板可减至900mm, 经济性明显。因此, 笔者认为基础选型应作方案比较, 才能选定经济合理的方案。而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 则应考虑桩冲切, 角桩冲切, 墙冲切及板配筋等多方面的因素。
3剪力墙设计
1) 布置:剪力墙布置必须均匀合理, 使整个建筑物的质心和刚心趋于重合, 且X, Y两向的刚重比接近。在结构布置应避免一字形剪力墙, 若出现则应布置成长墙 (h/w>8) ;应避免楼面主梁平面外搁置在剪力墙上, 若无法避免, 则剪力墙相应部位应设置暗柱, 当梁高大于墙厚的2.5倍时, 应计算暗柱配筋, 转角处墙肢应尽可能长, 因转角处应力容易集中, 有条件两个方向均应布置成长墙;规范中对普通墙及短肢墙的界定是墙高厚比8倍以下为短墙, 大于8倍则为普通墙, 这就引起高厚比为7.9倍及8.1倍的两种墙的受力特性截然不同, 而配筋亦大相径庭, 这显得比较机械而不合理, 因此笔者建议布置长墙时高厚比能大于9。
2) 配筋及构造:对于小高层住宅来说, 剪力墙是面广量大的, 因此合理的控制剪力墙配筋对于结构安全及工程的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a) 剪力墙墙体配筋 (以200厚墙体为例) 一般要求水平钢筋放在外侧, 竖向钢筋放在内侧。配筋满足计算及规范建议的最小配筋率即可。笔者建议加强区Φ10@200, 非加强区Φ8@200双层双向即可, 双排钢筋之间采用Φ6@600x600拉筋。但地下部分墙体配筋则另当别论。因为地下部分墙体配筋大多由水压力, 土压力产生的侧压力控制, 而由于简化计算经常由竖向筋控制, 此种情况下为增大计算墙体有效高度, 可将地下部分墙体的水平筋放在内侧, 竖向钢筋放在外侧。地下部分墙体钢筋保护层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第4.1.6条规定:迎水面保护层应大于50mm, 且在保护层内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2.4条规定增设双向钢筋网片。
b) 剪力墙按规范应设置边缘构件, 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余剪力墙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7.2.17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本节仅就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作一点讨论。笔者认为首先要区分剪力墙的受力特性及类别, 即:普通剪力墙 (长墙) , 短肢剪力墙, 小墙肢和一个方向长肢墙而另一方向属短肢墙来区别对待配筋。对于普通剪力墙, 其暗柱配筋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 建议加强区0.7%, 一般部位0.5%。对于短肢剪力墙, 应按高规第7.1.2条控制配筋率加强区1.2%, 一般部位1.0%;对于小墙肢其受力性能较差, 应严格按高规控制其轴压比, 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 并应控制其纵向钢筋配筋率加强区1.2%, 一般部位1.0%;而对于一个方向长肢另一方向短肢的墙体, 设计中往往就按长肢墙进行暗柱配筋, 笔者认为这并不妥当, 建议有两种方法。其一, 计算中另一方向短肢不进人刚度, 则配筋可不考虑该方向短肢影响;其二, 计算中短肢进人刚度, 则配筋中应考虑该方向短肢的不利影响。建议该短肢配筋率加强区1.0%, 一般部位0.8%。
c) 剪力墙中的连梁跨度小, 截面高度大, 在地震作用下弯矩、剪力很大, 有时很难进行设计, 如果加大连梁高度, 配筋值有时反而更大。连梁高度一般是从洞顶算到上一层洞底或从洞顶算到楼面标高。对于门洞, 上述所示情况梁的高度是一样的;但对于窗洞, 连梁高度如果从窗洞算到上一层窗底, 有时则高度太高, 这样高跨比太大, 并且与计算图形不符, 相应配筋亦较大, 不合理。笔者建议, 连梁高度计算与设计统一规定从洞顶算到楼板面或屋面, 对于窗洞楼面至窗台部分可用砖或其他轻质材料砌筑。对于窗台有飘窗时, 可再增加一根梁, 两根梁之间用砖填充。连梁配筋应对称配置, 腰筋同墙体水平筋。
d) 目前, 各设计院在剪力墙的楼层处均设置暗梁, 而对暗梁的作用及配筋亦各有理解。笔者认为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 如剪力墙周边仅有柱而无梁时, 则设置暗梁, 并且要求剪力墙两端是明柱, 这是因为周边有梁柱的剪力墙, 抗震性能要比一般剪力墙要好。剪力墙结构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在墙板交接处设置暗梁对加强墙体整体性作用还是有的, 但究竟有多大则无从确定。因此笔者认为, 就目前而言, 在楼层位置设置暗梁是可行的, 但没有必要设置太大断面及配筋, 建议底部加强区断面可取墙厚x300, 配筋上下各2Φ16, 一般部位断面可取墙厚x250, 配筋上下各2Φ14即可。
总之, 小高层设计时如何把握好合理性, 经济性至关重要。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合理把握关键部位及次要构件, 什么地方应加强, 什么地方可以放松, 对于整个建筑物保证安全及降低造价影响巨大, 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要不断提高及改进的。
摘要:近期, 小高层住宅大量涌现, 如何在设计过程中使结构方案经济合理已成当务之急。由于目前的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大多数是根据已经确定好的平面和竖向布置, 先假定好构件尺寸, 通过电算, 电算一般是个别指标超限, 则对这部分进行调整, 至于整个方案是否完善, 构件尺寸假定是否太大, 则心中无底。很多时候都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山区公路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公路设计;平面;竖面;线形;路基
前言
早期修建的公路,线形比较差,技术等级较低,由于交通量和重型车辆的迅速增加,道路破坏严重,对行车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迫使这些道路进行改建,以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路线基本方向的选择
公路选线中,根据政治、经济因素所确定的路线必须通过的点(包括起讫点)称为据点;根据自然条件或工程经济所决定的路线应穿过或避开的点称为控制点。一系列的据点和控制点的组合,构成的路线方案就是路线的基本方向。因此,路线基本方向的选择,首先要明确路线在公路网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在整个交通网系中所承担的运输任务。
山梅线是连接南靖县西北部乡镇及永定县的重要交通运输通道。本项目位于漳龙高速公路南侧,与漳龙高速公路相距40公里,走向与漳龙高速近于平行,并可通过多条道路及漳龙高速南靖互通区相联通。山梅公路改建后,其西可进永定,与龙岩至梅州铁路相连;东可经漳州到厦门;南下则可连平和、云霄,经同三高速公路至东山岛入海。本项目的建设,可大大促进沿线乡镇的资源开发和集疏运,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改善。同时本项目的建设也是完善南靖县漳州公路网的需要,项目建成后,西南部山区的交通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便捷与外界联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公路网,尤其是构成南靖县东西连接,南北互通,比较合理完善的公路网布局,为漳州市区域经济开发提供重要的基础交通保证。因此本项目以满足地方经济和居民需要为主,把该地区的居民区、旅游景点通过本项目连接起来。
二、公路平面线形设计
1、首先在路线带的大比例尺上(1:1000-1:2000)进行纸上定线,此方法可以从图上俯视较大范围的地形情况,能比较容易找出控制路线的特征点,深入细致的研究一切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做出不同的方案,定线者可以在室内对所有方案进行比选,能够较好的解决路线平、纵、横的协调配合。然后进行直接定线,设计人员根据纸上定线的方案直接到现场分析地形、地质情况、掌握线带的细部情况,借助方便的仪器,根据现场的综合判断、配合纵断面、横断面确定路线具体位置。最后根据确定方案进行实地放线,以测量数据为依据,进行重新调整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方案。
2、山梅线全线长约55.1公里,线型既有沿溪线,也有越岭线。
1)沿溪线与山区其它线型相比,既有纵坡平缓,工程量小,施工、养护及营运条件较好等优点。沿溪线的布设,由于河谷两岸的地形,地质条件往往差别很大,所以,必须慎重考虑河岸的选择、跨河桥位的选择和线位高低的选择。路线是布设在河岸的一边好,还是避开困难工程建跨河桥好,这两者之间应权衡利弊,作出抉择。如山梅线K11+000~K11+800处由于地形较差,通过修建南坑Ⅰ号、Ⅱ号大桥两次跨越船场溪,使得路线走向拉大南坑镇区发展空间,平面线型较好,通过修建防洪堤可提高镇区防洪标准。
2)越岭路线要克服很大的高差。因此选越岭线须从纵坡设计入手,路线的平面位置及长短主要取决于纵坡的安排。越岭线的布设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选择垭口;选择过岭的方式;选定垭口两侧山坡的展线方案。选择垭口要考虑越岭方案的重要控制点,应在符合路线基本走向的较大范围内加以选择。
选择过岭方式应考虑因素较多。就过岭方式来说,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浅挖低填,适用于岭宽脊厚的垭口。②深挖垭口,适用于山脊瘦削,地质情况良好的垭口。深挖程度视地形、地质、气象等条件以及两侧展线的垭口要求决定。越瘦,越宜深挖。但地质条件差时,应以不危及路基稳定为度。③隧道穿越,当挖深较大,采用隧道比明堑经济,特别是垭口瘦薄,用不长的隧道穿越能大大降低路线爬升高度,缩短展线长度,提高线形标准,减少运营费用,技术经济指标都比较优越时,应该采用公路隧道穿越方案。山梅线K28+800~K40+000通过自然地形,绕山嘴、侧沟展长路线,在K37+354~K38+575采用隧道穿越,克服高差展线。
3、平面线形设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尽量选用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处理单向排水而增加工程费用;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公路的通行安全、舒适。
2)路堤挡土墙之类的结构物因台后填土区很难控制好填筑质量,而影响公路使用质量,应尽量少用。
3)应尽量避开人口密集的地带。路线穿越这些区域使正常的人行通道遭受破坏,同时拆迁的难度、费用、施工的地方干扰要增大,从而要增加工程的造价和施工难度。如山梅线K43+900路段,路线采用绕镇区外围的方案,即方便交通,又消除安全隐患。
4)避免横坡较陡的半填半挖。这种路基一方面使左右半边路基沉降不均,另一方面施工时对横坡较陡的基础未处理好,很容易引起滑坡和不均匀沉陷。
5)尽量避开较大型的农用水利设施,比如水塘、水库等。否则会因征地赔偿增大工程造价,同时增加工程质量的保证难度。
三、纵断面设计
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频繁。尽量避免使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越岭线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些。
纵断面线形设计时,还应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性,公路的通行能力做综合考虑。施工中土石方的大小与纵断面设计密切相关,设计时应尽量考虑填挖平衡,设计时坚持以下原则:
1、道路纵断面线形必须根据地形条件设计平顺,坡长控制在规范指标内。
2、竖曲线设计要满足规范要求,尽量做到“平包坚”。
3、当相邻纵坡变化较小时,竖曲线尽可能选择大一些。
4、要注意在长下坡中适当插入坡度变化的缓和段。
5、避免在同向彎曲的两个竖曲线之间设置短的直线坡度路段,特别是在凹形竖曲线的情况下。
6、直线部分的凹形纵断面路段,容易超过规定的速度行驶,很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所以把纵坡做的缓和些,或者变更平面线形,插入平顺的曲线。
7、尽量减少零填挖地段。因为这种地段水稳定性差,或因处理水稳定性而增加工程造价。
8、应尽量将路线走高一些,避免采用明涵这种结构,因这种结构物不但增加造价,而且容易跳车。
9、严格控制高填方,因高填方工后沉降难以控制特别是处于软基地带的高填方,在难以避免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
四、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线形的组合设计是线形设计的最后阶段,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
1、要使公路线形成为视觉上自然疏导驾驶员的线形。
2、要使其成为不妨碍路面排水的线形,要选择不会形成过大合成坡度的平纵线形组合。
3、在一个平曲线内,避免纵断面反复凹凸。
五、横断面设计
由于一般在公路修建前公路的路基宽度都已经给定,所以横断面设计的主要问题是超高设计和加宽设计。山区低等级公路平面线形指标都不高,大部分曲线半径都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这样—来这些曲线上必须设置超高。超高横坡度的大小由平曲线半径根据相应规范确定。在两相邻曲线之间,特别是相邻的反向曲线之间,应设置长度大于超高渐变段长度的直线。在设计中,应避免出现反向的单圆曲线径相连接的情况,这样将会使超高横坡无法过渡。
六、路基软基与提高路基水稳定性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1、路基通过软基地段必须进行软基处理
在软基处理方法中选择既经济、工后沉降小又方便施工的软基处理方案是软基处理的关键。
2、零填挖及挖方路基应高度重视路基的水稳定性问题
1)零填挖路基因路基低,水位高,路基的水稳定性差。处理这种特殊路基最好的办法是除换填或原状土处理压实外,尽可能的降低地下水及隔断地下水源。比如,通过加深两边水沟或在水沟地下设盲沟,将水阻断并引出路基外。
2)挖方地段路基,往往误认为路基基础好,路面不易破坏。其实挖方地段很容易破坏,公路使用一段时间后,路面出现开裂。这种破坏主要是水破坏所致。常年雨水多,从边坡两侧经过水沟底渗透到路肩处,甚至路基中间。如果有地下水必须做地下水的排水处理。对挖方地段的处理,经过实践采用水沟底下设盲沟,并阻断外来水源的方案。
3、考虑施工成本和施工质量保证的难易
1)就地取材,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施工组织的难度。
2)采取成熟的施工工艺,易于施工和工程质量的保证。
3)结构形式尽可能统一,可以减少人员、模板、工具、设备成本,减少场站用地。大批量生产便于施工和质量保证。
4、从设计角度提高“三背回填”质量
“三背回填”主要指桥台背、涵台背、挡土墙背部分的回填。
1)回填材料的选择。在砂砾级配好、施工方法合理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填筑质量。在使用量小、不利于机械作业时,最好采用浆砌片石回填。
2)采用可以减小沉降量或避免沉降量的方案。对位于填方段的小跨径的板桥应采用先填后采用挖孔灌注桩这样的埋置式桥台。这种方法可以减小沉降量。
3)设计应考虑回填土压实的影响。
七、结束语
公路设计与施工是两项相辅相成的工作。设计时要加强图纸的复核、审核力度,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影响设计质量,这样才能减少变更量,提高设计水准。施工期间,设计人员应配合施工,全力做好设计后续服务。
作者简介
吴志文,男,1978、3出生、籍贯:福建平和,学历:本科,现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公路设计。
给水排水设计若干问题 篇12
在给水排水设计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设计者, 多研究多总结, 确保我们的设计有规范可以依, 并且能在实际工程得到切实的实施。以下谈谈在给水排水设计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住宅厨房需要设置地漏这一观念, 现在已经被打破, 现时工程设计上绝大多数已经不再设置地漏。设置地漏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厨房地面上的水, 而现时住宅厨房装修精美, 地面上基本不会有水, 就是有点水洒落在地面, 用拖把拖掉就可以, 所以没有必要设置地漏。相反, 如果地漏长期没有排水, 地漏存水弯的水就会被蒸发掉, 导致排水管的臭气冒出来;设置地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厨房的美观;不设地漏可以避免了下一层的吊顶及可能的管漏;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减少施工量, 节约施工费用。因此, 住宅厨房不宜设置地漏。
住宅卫生间的管道一般都是在卫生间下的沉箱内敷设,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卫生间下的沉箱时间长了会有积水, 时间越长积水会越多, 还可能发生渗水影响到下层的用户。那住宅卫生间下的沉箱是否需要排水以及要怎样排水?先假设需要排水, 在沉箱底部设置一个地漏, 那就有排水管道要经过下一层用户, 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设置沉箱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上层卫生间排水不影响到下层的用户, 如果在沉箱底设置地漏的话, 卫生间下设置沉箱就没有意义了。在沉箱设置侧排水, 然后接入排水立管中, 这个好像可行。但这种侧排水比较难做存水弯, 就算做了存水弯, 存水弯也不一定有水, 就可能有臭气冒出, 影响用户的卫生间使用。而且侧排水是不可能把沉箱的水多排干净的, 总有一些排不干净的, 这样可能导致渗水, 影响下层的用户。因此住宅卫生间下沉箱最好不设置排水, 要做好卫生间地面的防水, 尽可能的防止水渗入沉箱,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万一沉箱积水, 可以找专人来清理。
二类宅用户生活用水进户管一般是在楼板的找平层敷设的, 根据现场施工人员的反应, 当住宅用户生活进户管公称直径为DN25, 外径为32mm时, 已经很难做到在找平层敷设, 除非把找平层的厚度加高, 由于成本的关系一般不会加厚多少的。既然是这样, 能不能考虑把进户管的管径在满足使用的要求下减小一点呢?先分析一下: (1) 户型是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住宅, 其卫生器具 (包括洗菜盆1个、洗衣机水嘴1个、洗脸盆1个、淋浴器1个、大便器1个) 的总用水当量是3.75, 其设计秒流量应该是:0.415L/S, 如管材是钢管, 查表可得:管径为DN20, 流速为1.24m/s;如管材是塑料管时, 查表可得管径为DN20, 流速为1.054m/s。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3.6.9条规定, 生活给水管的水流速度, 当公称直径为DN15~20时, 水流速度≤1.0m/s。此户型的住宅生活给水管管材采用塑料管时, 进户管管径采用DN20, 可以满足要求。当管材采用钢管时, 考虑同时系数为0.8, 进户管管径采用DN20, 也可满足要求。钢管使用时间长容易生锈, 污染水质。这里给水管管材不推荐使用钢管。 (2) 户型是一个厨房二个卫生间住宅, 其卫生器具 ( (包括洗菜盆1个、洗衣机水嘴1个、洗脸盆2个、淋浴器1个、浴盆一个、大便器2个) 的总用水当量是6.0, 其设计秒流量应该是:0.53L/S, 如管材是钢管, 查表可得:当管径为DN20, 流速为1.65m/s;当管径为DN25时, 流速1.0m/s。如管材是塑料管时, 查表可得:当管径为DN20, 流速为1, 40m/s;管径为DN25, 流速为0.80m/s。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3.6.9条规定, 生活给水管的水流速度, 当公称直径为DN15~20时, 水流速度≤1.0m/s。此户型住宅生活给水管材采用钢塑管, 并且考虑同时使用系数为0.7时, 住宅生活进水管仍可采用DN20的管径。综上所述:户型是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厨房二个卫生间住宅按使用要求的话, 可以采用DN20的生活进水管。
有顶层住户反映, 在不用水的时候, 水表总也转动;在用水时, 有时会很多气体喷出, 有时会形成比较尖锐的噪声;在用水高峰时段, 不出水只冒气体。用户的这种情况表明, 生活给水系统管网末端和最高点未设置自动排气阀。用户所说的用水高峰时没水, 那是生活给水系统的设计流量偏小了。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3.4.13条规定:间歇性使用的给水管网, 其管网末端和最高点应设置自动排气阀;气体给水装置, 当采用自动补气式气压水罐时, 其配水管网的最高点应设自动排气阀。以上两条规定, 是要求在管道容易积气的地方设置排气阀。排气阀的设置试相当必要的, 设置排气阀后, 能及时排除管道的积气, 有利于水的流动, 避免气塞、水击造成的噪声等。因此, 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管网末端和最高点设置自动排气阀。
在给水排水设计过程中会出现手提式灭火器的设置数量不够的情况, 主要原因是手提式灭火器一般情况下是在放置在消火栓箱内的, 而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一般比灭火器的保护半径要大, 因此只设置放置在消火栓箱内的灭火器的数量一般是不够的, 还得再单独设置灭火器箱。比如一类高层综合楼, 且建筑高度超过100m。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7.4.6.2条规定: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 且建筑高度超过100米得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3m。因此该建筑室内消火栓水枪的充实水柱不应小于13m, 保护半径一般不超过30m, 可按30m计。查《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附录D可知:该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是严重危险级。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5.2.1条规定:设置在A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 其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可知A类火灾场所的手提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25m。消火栓的保护半径是30m, 手提灭火器的保护半径是25m, 消火栓的保护半径比手提灭火器的保护半径要大, 因此在相同的建筑面积手提灭火器的设置个数应该比消火栓设置的个数要多一些, 也就是说只设置放置在消火栓箱内的灭火器的数量一般是不够的, 还需要单独多设置灭火器箱。
在设计说明中未说明水封的深度。《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4.2.6条规定:当构造内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与生活污水管道或其他可能产生气体的排水管道连接时, 必须在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存水弯的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4.5.9条规定:带水封得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且这两条规范是强制规范, 一定要严格执行的, 所以在设计说明中一定要注明卫生器具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当排水时, 卫生器具水封受排水管道内正压 (较低层) 或负压 (较高层) 影响较大, 水封深度一旦不够, 会使水封遭到破坏臭气进入室内。●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009年版)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5年版)
[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0140-2005
【建筑设计若干问题论文】推荐阅读:
建筑结构设计若干问题11-2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若干问题探讨08-24
建筑节能若干问题12-14
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及改善措施论文06-26
住宅设计的若干问题11-22
关于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中的若干问题11-29
建筑节能设计问题11-30
建筑设计功能问题09-17
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分析12-18
建筑电气设计常见问题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