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相关技术

2024-11-09

入侵检测相关技术(精选12篇)

入侵检测相关技术 篇1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全球的各个行业,以及普通家庭。可以说,当今的互联网已是无所不在、且高效全能。只是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可见便利的同时,如何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和网络设备的安全也日益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与焦点。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20秒就会发生一起黑客事件,且由于网络安全问题,每年只是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00亿美元以上[1]。另据报导可知,信息窃取正以250%的速度增长,并且98%的知名公司都经历了网络入侵事件[2,3]。因此,如何防范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而其中一项关键技术就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1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

当前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和入侵检测技术,其中入侵检测技术是防范黑客攻击的主要方式。形象地说,防火墙是网络安全防范的第一道闸门,而入侵检测系统是位于防火墙后面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入侵检测系统的有效性对于网络设备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入侵攻击行为的过程是,首先由数据采集模块将收集到的主机数据或网络数据进行预处理,解析其中关键数据信息,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数据传至入侵检测模块,由其根据入侵规则库或机器学习方法分析是否发生了入侵攻击行为,最后将分析判断结果交至响应模块,响应模块再根据安全的危险等级进行所需的相应处理。

根据采集数据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三类,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和混合类型的入侵检测系统(HNIDS)[4]。

1.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HIDS是通过对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进行分析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入侵行为。如果日志文件中出现了异常的活动记录,则入侵行为可能发生或已经成功入侵了本台计算机。系统检测到入侵行为的发生后,要迅速启动相应的响应程序。而当文件系统发生变化时,HIDS则对新的记录与攻击规则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向管理员发出警报,以便采取需要的保护措施。

HIDS的优点是监控粒度较细、配置灵活、对网络流量不敏感、无需增加额外的硬件资源等。其缺点是需占用主机的资源,消耗服务器额外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并且其移植性较差,因此使用范围较为有限。

1.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

NIDS监听网络中的数据包,对于经过IDS网卡的所有数据包都进行采集,通过协议分析技术,逐层解析由MAC层到传输层的各层数据包,并对各层数据包的头部内容实现了精确分析,且与现有的入侵规则库匹配或者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技术来发现入侵行为。

HIDS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实时性较好、系统的隐蔽性高、需要的监测资源较少、可移植性好、且不占用主机资源。但其缺点是,只能监测IDS系统所在的网段,检测粒度较粗,在交换环境中难以进行配置。

1.3 混合类型的入侵检测系统(HNIDS)

为了弥补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自身缺点,同时集成了两者各自的优点,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混合类型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既可以检测出网络的攻击行为,又能够用发现日志系统和审计记录中的异常行为。

2 入侵检测技术

根据分析数据的方式不同,入侵检测分为误用(Misuse)入侵检测和异常(Anomaly)入侵检测[5],因其各有优缺点,故在此基础上,提出混合入侵检测技术,实现了两者的取长补短,获得了进一步的完善。

2.1 误用检测技术

误用检测的实现前提是通过对各种已知的攻击行为和入侵手段进行分析,求得攻击行为和入侵行为的特征,由此形成入侵规则库。在进行入侵检测时,首先对主机的日志数据、审计记录或网络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与规则库中的入侵规则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说明发生了入侵行为。该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如何提高规则库的精度和提升规则匹配的速度。对于规则库的生成主要采用语言分析方法、专家系统;而规则匹配则主要采用字符串匹配的技术。

由误用检测的过程可以看出,其不足表现在只能检测已知的攻击模式,对于未知的入侵行为则无能为力。当出现新的漏洞攻击时,就只能采用人工的方法或机器学习系统,而将新的入侵模式增加至入侵规则库中,因此需要对规则库进行定期更新,由此则入侵检测将滞后于新的入侵行为,较易出现入侵行为漏报的情况。

2.2 异常检测技术

异常检测是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发现未知的攻击模式和攻击行为,通常是判断与正常行为的偏离程度来确定是否发生了入侵行为,因而无需预先生成入侵规则库。异常检测采用的技术主要有统计分析模型、神经网络、免疫系统方法、基于贝叶斯的推测理论、文件完备性检查。由异常检测的过程分析可知,异常检测中存在着会出现检测误判的情况。另外,异常检测虽然不需要事先建立基于入侵行为特征的入侵规则库,但是却需要事先建立用户正常行为的模式规则库,加之用户的正常行为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异常检测多会面临着正常行为模式定期更新的问题。

2.3 混合检测技术

混合检测技术综合了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的优点,克服了各自的缺点,因而既能检测已知的入侵行为,也能检测未知的入侵行为,极大地降低了入侵行为误报和漏报的比例。

3 数据挖掘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在进行入侵规则库的生成和未知入侵行为检测时,大多数采用数据挖掘的理论。实现过程主要采用分类分析法、关联规则分析、时序分析和聚类算法。其中,分类分析是预先确定几个类别,形成一个分类器,对主机数据或网络数据进行分类,判断是正常行为还是入侵行为。关联规则分析是根据数据字段之间的规则和联系展开分析,判断是否发生了入侵行为。序列分析是进行不同数据记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并根据数据记录之间的时间顺序,判断入侵行为是否发生。聚类算法是常用的入侵挖掘算法,该方法通过聚类技术对数据进行分类,由于入侵行为的数量远远低于正常用户行为,在聚类所划分的类别中,如果某个类别中的数据成员数量低于某个阈值,则认为该类中数据是入侵行为。由于聚类算法对于初始中心选择比较敏感,所以需要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进行优化,防止聚类陷入局部最优解,从而提高聚类的划分质量,文献[6,7]都是根据智能启发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进行优化,使聚类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获得全局最优的聚类划分,从而提高入侵检测的精度。

4 入侵检测的系统评价指标

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指标有:

(1)漏报和误报。误报是将正常的行为误检成入侵行为,而漏报是将入侵行为检测成正常行为,造成入侵行为的漏报。目前有2个指标用于衡量漏报和误报,分别是:检测率和误报率,检测率是检测到的入侵行为与实际的入侵行为数量的比值,而误报率则是正常行为检测成入侵行为的数量与实际正常行为的比值。检测率越高、误报率越低,则说明检测越好[8]。检测率和误报率之间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当提高检测率,误报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对于检测率和误报率之间的权衡折中一直是入侵检测研究中的关注热点。

(2)系统负荷。系统负荷是指IDS占用主机和网络中资源。显然,占用资源越少越好。在设计入侵检测系统的时候,通常需要在保证入侵检测质量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少系统资源的占用。

(3)检测延迟时间。检测时间是从发生入侵行为到检测出入侵行为所需要的时间。显然,检测时间越小越好。

(4)抗攻击能力。由于IDS系统会成为入侵者的攻击焦点,所以IDS的抗攻击能力是IDS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5 CIDF标准框架

为了使不同科研机构和IT公司开发的IDS入侵检测系统能够相互兼容,同时提高IDS系统的可扩展性,加州大学的戴维斯分校安全实验室制定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标准框架CIDF(Common Intrusion Detection Framework)。该框架目前已经成为入侵检测研究的一个实施标准,对于入侵检测的大多数研究均已基于CIDF框架[9]。 CIDF的框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CIDF体系结构各组成部分功能分析如下。

(1)事件产生器:

从入侵检测系统外的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以CIDF gidos格式向系统的其他组件提供此事件,其中,gidos是通用入侵检测对象(generalized intrusion detection objects,gido)格式,一个gido可以表示在一些特定时刻发生的一些特定事件,也可以表示从一系列事件中得出的一些结论,甚至还可以表示执行某个动作的指令。

(2)事件分析器:

从其他组件接收gidos,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产生新的gidos。

(3)响应单元:

对分析结果做以预定反应的功能单元,可以终止进程、重置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也可以只实现简单的报警。

(4)事件数据库:

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存储单元的统称,可以是数据库格式的文件,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6 未来入侵检测的研究方向

基于入侵检测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入侵检测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6.1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入侵检测技术

由于入侵检测系统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成为入侵检测系统的瓶颈,但云计算平台却具有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能够解决入侵检测系统中资源瓶颈的问题,提高了入侵检测的效率和检测实时性;另外,入侵检测系统是攻击的主要焦点,而云计算系统中的设备分布均隐蔽在云端,很难进行跟踪定位,所以将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在云端能够隐匿入侵检测系统的实际位置,攻击者不易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跟踪攻击,保证了入侵检测系统的自身安全。

6.2 应用层检测技术的研究

当前,对于网络数据的检测是针对MAC层、网络层和传输层进行解析,判断是否发生入侵行为,而目前入侵行为发展到通过应用层中携带数据对网络和设备进行入侵攻击,因此需要针对应用层的特点开发出能够防范应用层的入侵攻击行为。

6.3 智能化的入侵检测技术

由于入侵行为不断升级变种,相应地,入侵检测技术需要根据环境的实时变化进行动态、智能地进化与改良,以应对入侵行为的变异威胁。

6.4 结合内存完整性和机密性保护方案

由于内存中数据容易遭遇非法窃取和非法篡改,并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入侵检测系统应该能够检测到内存中数据是否发生了非法访问和非法篡改。

6.5 基于物联网的入侵检测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安全无疑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物联网实现了物体之间的互联,而互联的物体本身都携带有大量的安全信息,那么如何保证物联网中互联实体的互联安全必将成为未来入侵检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6.6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

互联网规模的日益增长,由此产生的网络流量也以指数级速度不断增长,如何在海量的网络流量大数据中快速发现入侵攻击行为,并有效挖掘入侵攻击的模式特征,将会成为未来入侵检测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宗坤,徐梦.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及防范措施[J].福建电脑,2009,10:102-103.

[2]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Computer attacks at depart-ment of Defense Pose increasing risks[R].WashingtonD.C-GAO/AIMD-96-84Defense Information Security,1996.

[3]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d OMB Over sight of agency Practices[R].WashingtonD.C.:GAO/AIMD-96-110Information Security,1996.

[4]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2006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分析报告[R].北京:计算机安全,2006.

[5]BAI Yuebin,KOBAYSHI H.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C]//Washington D.C:Proceedings of17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2003:710-715.

[6]于海涛,李梓,姚念民.K-means聚类算法优化方法的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2,10(33):2273-2277.

[7]李梓,于海涛,贾美娟.基于改进模拟退火的优化K-means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30):122-126.

[8]肖立中,邵志清,马汉华,等.网络入侵检测中的自动决定聚类数算法[J].软件学报,2008,19(8):2140-2148.

[9]蒋建春,马恒太.网络安全入侵检测[J].软件学报,2000,10:1460-1466.

入侵检测相关技术 篇2

地中海贫血相关基因检测试剂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地中海贫血相关基因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地中海贫血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也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包括点突变和缺失等),致使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完全不能合成而导致的一组单基因遗传性溶血性疾病,轻者可无临床表现,重者以进行性溶血性贫血为主要特征。根据珠蛋白肽链合成受到抑制的类型,地贫分为α-,β-和γ-地贫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α-和β-地贫。地贫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和少数非洲地区,具有明显的种族特性和地域分布差异。地贫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危害最大的遗传病之一,尤以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份为甚,云南、海南和广东的地贫基因人群携带率可达10%以上,广西更是达到了20%以上。

α-地贫主要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α-珠蛋白基因簇位于16p13.3,包括胎儿期和成人期表达的2个基因(α2和α1),基因的排列顺序为5’-α2-α1-3’。根据单倍型的情况,可将α地贫分为3类:(1)缺失型α+地贫(-α/),缺失1个α基因;(2)缺失型α0地贫(--/),2个α基因同时缺失;(3)非缺失型α+地贫(αTα/或ααT/),1个α1或α2基因发生点突变或少数几个碱基的缺失。中国现已发现至少19种α-珠蛋白基因大片段缺失和38种α-珠蛋白基因点突变。其中,6

种α-珠蛋白基因的突变:--SEA/、-α3.7/、-α4.2/、αWSα/(HBA2:c.369C>G)、αQSα/(HBA2:c.377

T>C);αCSα/(HBA2:c.427T>C)占患病人群总数的98%。

α-地贫基因型和临床分型的关系已经基本阐明。α-地贫的表型严重程度随着功能性α-珠蛋白基因的减少而加重:(1)1个α-基因缺失或点突变(-α/αα或ααT/αα或αTα/αα),称为静止型α-地贫,通常不贫血,血液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2)2个α-基因缺失或复合-α基因点突变,或点突变,其基因型为--/αα或-α/-α或-α/ααT或αTα/-α或αTα/αTα,称为轻型α-地贫,临床表现为不贫血或轻度贫血,血液学检查有小细胞低色素特征;(3)3个α-基因缺失或复合α基因点突变,基因型为--/-α或--/αTα,称为中间型α-地贫,又称Hb

H病,患者有轻至重度贫血。某些基因型为αTα/αTα的病例(如αCSα/αCSα、αQSα/αQSα和αCSα/αQSα)也表现为Hb

H病。通常,--/αTα的非缺失型

Hb

H病较单纯缺失型Hb

H病(--/-α)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特别是基因型为--/αCSα或--/αQSα的Hb

H病患者,贫血程度较为严重;(4)4个α-基因缺失,其基因型为--/--,称为重型α-地贫,又称Hb

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此类个体一般无法存活到出生或分娩后半小时内死亡。

β-地贫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以点突变为主,少数为缺失型。β-珠蛋白基因簇位于11p15.3,包括2个成人期表达基因(β和δ),基因的排列顺序为5’-δ-β-3’。根据β-珠蛋白链合成量的程度,可将β-地贫分为3类:(1)β0地贫,β-珠蛋白链完全不能合成,其所在的等位基因称为β0地贫等位基因;(2)β+地贫,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其所在的等位基因称为β+地贫等位基因;(3)β++地贫,又称沉默型β-地贫,β-珠蛋白链合成轻微减少。中国已至少报道84种β-珠蛋白基因点突变和11种β-珠蛋白基因缺失。其中,6种点突变:HBB:c.126_129delCTTT,HBB:c.52A>T,HBB:c.-78A>G,HBB:

c.79G>A,HBB:

c.316-197C>T和HBB:

c.216_217insA占了全部突变类型的90%以上。

β-地贫的临床表型可分为4种:(1)静止型β-地贫,基因型为β++/βN,血液学表型正常或临界,一般只能通过分子诊断识别;(2)轻型β-地贫,基因型为β0/βN或β+/βN,临床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和HbA2值升高;(3)中间型β-地贫,基因型为β+/β+或β+/β0,表型变异范围大,可从轻度贫血到中度贫血,多于幼儿期出现中度贫血;(4)重型β-地贫,基因型为β+/β0或β0/β0,通常伴有严重贫血,需要定期输血才能存活。患儿出生时无症状,常于婴儿期(3-12月龄)发病。如不治疗,患儿多于5岁前死亡。此外,中间型的分子基础较为复杂,显性β-地贫突变的杂合子(βD/βN),合并α-地贫突变的β-地贫突变纯合子(β0/β0),或合并α-珠蛋白三联体的β-地贫突变杂合子(β0/βN或β+/βN),也会显示中间型的表型。

2018年发布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规定:对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诊断,有条件者均应进行基因诊断,基因型为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为确诊本病的指标。2018年发布的《儿童非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的诊治和管理专家共识》也明确规定:地贫基因检测为非输血依赖型地贫的诊断依据之一。

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文件要求:为减少重型地贫患儿出生,在我国地贫高发省份实施地贫防控试点项目。主要流程包括:(1)对新婚夫妇和计划怀孕夫妇在怀孕前或孕期进行血常规初筛;(2)对夫妇一方或双方血常规检查结果阳性的夫妇进行血红蛋白分析复筛;(3)对血红蛋白分析复筛结果均为阳性的夫妇,取其抗凝静脉全血进行相应的α+β地贫基因检测;(4)综合夫妇双方病史询问、地贫筛查和基因检测结果,判定为高风险夫妇。对高风险夫妇进行追踪,及时了解受检妇女怀孕情况,指导女方在怀孕后适宜时期接受产前诊断。产前诊断的对象为胎儿,样本类型为胎儿的绒毛、羊水和脐带血,检测项目为相应的地贫基因检测。

综上,结合该类产品临床使用的实际情况,本指导原则的预期用途可为: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外周静脉全血或胎儿羊水等样本中基因组DNA的α-和/或β-地贫相关基因,用于α-和/或β-地贫的辅助诊断(遗传诊断),地贫高风险夫妇的评估,或胎儿的产前遗传诊断等。

结合该类产品在中国注册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认知,本指导原则仅对“α-和/或β-地贫的辅助诊断(遗传诊断)”预期用途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其他预期用途,本指导原则仅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阐述,申请人应根据产品特性,对本指导原则未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做出相应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是基于PCR探针法方法建立的,对于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PCR-反向点杂交法和gap-PCR法等),可能部分要求不完全适用或本文所述技术指标不够全面,申请人可以根据产品特性对不适用部分进行或补充其他的评价和验证,但需阐述不适用的理由,并验证替代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首次注册申报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国内外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其中,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部分应着重从方法学、检验原理、检测的突变类型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详细说明申报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已获批准的同类产品之间的主要区别。

综述资料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原总局令第5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原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以下简称《44号公告》的要求。

(二)主要原材料的研究资料

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包括主要反应成分、对照品(质控品)及企业参考品的研究资料。

1.此类产品的主要反应成分一般包括人基因组核酸提取/纯化试剂、检测所需引物、探针、酶、dNTPs、反应缓冲液等。申请人应提交相关原材料的选择、制备和质量标准等的研究资料。如为申请人自制,应提交详细的工艺稳定性研究资料;如为外购,还应提交供应商筛选资料以及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检定报告。

1.1

核酸提取/纯化试剂(如有)的主要组成、原理介绍及相关的验证资料。

1.2

引物、探针

申请人应详述引物、探针的设计原则,提供引物、探针核酸序列、模板核酸序列及两者的对应情况。建议设计多套引物探针以供筛选,针对待测位点的特异性等进行评价,选择最佳设计,并提交详细的筛选研究数据。

申请人应针对选定的引物、探针原材料进行质量评价,一般包括:分子量、纯度(HPLC等)、浓度、探针荧光标记基团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以及功能性试验等,并依据评价结果建立合理的质量标准。

1.3酶

酶包括DNA聚合酶和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UNG)等。申请人应针对各种酶的活性进行验证,提交功能性试验资料,并确定酶的质量标准。

DNA聚合酶应具有DNA聚合酶活性,无核酸内切酶活性,具热稳定性。UDG/UNG应具有水解尿嘧啶糖苷键的活性,无核酸外切酶及核酸内切酶活性。

1.4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s)

包括dATP、dCTP、dGTP、dTTP或dUTP;应提交对其纯度、浓度、保存稳定性等的验证资料,以及功能性试验资料,并确定质量标准。

2.对照品(质控品)

试剂盒的质控体系通过设置各种试剂盒对照品(质控品)来实现。阳性对照应至少包括代表性的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阴性对照可以是含有野生型序列的核酸溶液。空白对照为不含核酸的溶液。

如该类产品所采用的方法学和检验原理显示:无论检测何种样本(野生型、杂合突变和纯合突变),其反应体系均可报出核酸序列结果,均可对管内抑制导致的假阴性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则无需另外设置内标;否则,试剂盒应另外设置内标。

对照品可采用人基因组DNA、细胞系或质粒等。空白对照应参与样本核酸的平行提取。申请人应提供对照品原料选择、制备、定值过程等的详细研究数据,并对其检测结果做出明确的范围要求。

3.企业参考品

企业参考品主要包括阳性参考品、阴性参考品、检测限参考品和精密度参考品等。申请人应提交企业参考品的原料选择、制备方法、基因序列确认及检验标准的详细研究资料等。

3.1

阳性参考品:可采用临床样本或其核酸溶液,如采用临床样本,则样本类型应与待测样本一致。应至少包含所有检测位点的杂合型样本,同时尽量纳入纯合突变型样本。对于某些稀有基因型,也可采用细胞系或质粒。

3.2

阴性参考品:应包括野生型临床样本或其核酸溶液,以及易产生交叉反应的同源序列样本,同时应尽量包含检测范围外其他检测位点的样本等。

3.3检测限参考品可选择最低检测限浓度(例如:95%检出率水平)或接近最低检测限浓度(例如100%检出率水平)的临床样本或其核酸溶液,至少包含所有检测位点的杂合型样本。

3.4

精密度参考品应至少包括低浓度杂合突变型临床样本或其核酸溶液,应至少包括代表性的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且在每一反应体系均有分布。

目前,该类产品已有国家参考品,对于申报产品所声称的检测位点,企业参考品的要求应不低于国家参考品。

(三)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

主要生产工艺研究资料包括工作液配制(引物、探针浓度、酶浓度、dNTPs浓度、缓冲液离子浓度等)、分装和冻干(如有)、荧光标记(如有)等工艺过程的描述及确定依据。生产过程应对关键参数进行有效控制,可采用流程图方式描述生产工艺,标明关键工艺质控步骤,并详细说明该步骤的质控方法及质控标准。

反应体系研究指反应条件的选择确定过程,包括样本采集、预处理(如有)、样本用量、试剂用量、核酸提取纯化步骤、PCR反应条件、阈值循环数(Ct值)等的确定。

不同适用机型的反应条件如有差异应分别提交。

(四)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申请人应针对下述各项分析性能提交详细的评估资料,包括试验地点、适用仪器、试剂规格、批号、试验方法、试验样本(类型、来源、数量、处理方法、基因型和浓度确认等)、可接受标准、统计方法、试验数据及结论等。分析性能评估的实验方法可以参考国内外有关体外诊断产品性能评估的指导原则。

每项性能评估应尽量采用与适用样本类型一致的临床样本,对于某些稀有基因型,也可采用细胞系等。

1.核酸提取/纯化性能(如有)

在进行靶核酸检测前,应有适当的核酸提取/纯化步骤。该步骤应最大量分离和纯化目的核酸并尽可能去除PCR抑制物。无论检测试剂是否含有核酸提取/纯化组分,申请人都应对配套使用的核酸提取/纯化方法的提取效率和提取核酸纯度、浓度等做充分的验证,并评价该方法能否满足该类产品的要求。

2.检测准确性

建议采用若干份临床样本验证该类产品的检测准确性,样本类型与说明书声称的样本类型一致。样本应涵盖野生型、所有检测位点的杂合突变型,同时尽量纳入纯合突变型。对于某些稀有基因型,也可采用细胞系或质粒。

3.最低检测限

该类产品的最低检测限可定义为:在满足一定的检测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条件下,能够检出目标序列的最低人基因组DNA的浓度。可采用梯度浓度的人基因组DNA样本进行多次重复检测,确定适当检出率水平(如:95%)下的最低人基因组DNA浓度。检测限评价建议采用临床样本或细胞系,并至少包含所有检测位点的杂合突变型。应明确临床样本或细胞系与人基因组DNA浓度的对应关系。

4.分析特异性

4.1

应针对同源序列或检测范围外基因和位点进行交叉反应验证,说明交叉反应样本的制备方法、核酸序列确认方法,提交详细的验证资料。

4.2

应针对可能的内源和外源性干扰物进行干扰试验研究。内源干扰物主要涉及血脂、胆红素、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母体细胞的干扰等,外源干扰物主要包括血液样本采集可能用到的抗凝剂和常用药物等。

干扰试验可通过在临床样本中人工添加干扰物质的方式,评价干扰物质对目标序列检测的影响,也可直接采集暴露于干扰因素后的受试者样本,进行干扰试验评价。建议申请人在每种干扰物质的潜在最大浓度(“最差条件”)条件下进行评价;如有干扰,应确定不产生干扰的最高浓度。

5.精密度

精密度评价应采用临床样本进行试验,试验操作完全按照说明书执行,包含核酸提取/纯化等步骤(如有)。应对每一反应体系进行精密度评价,并至少覆盖代表性的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

精密度评价需满足如下要求:

5.1对可能影响检测精密度的主要因素进行验证,除检测试剂本身外,还包括分析仪器、操作者、地点、时间、检测轮次和试剂批次等。

5.2设定合理的精密度评价周期,对批内/批间、日内/日间以及不同操作者之间的精密度进行综合评价。如有条件,申请人应选择不同的实验室进行重复实验以对室间重复性进行评价。

5.3用于精密度评价的临床样本至少设置低浓度和中/高浓度水平。

5.4精密度指标可设置为CV等(如有),申请人应对精密度指标评价标准做出合理要求。

(五)阳性判断值确定资料

建议纳入一定数量的临床样本,应包括所有检测位点的各种基因型(野生型、杂合突变型,同时尽量纳入纯合突变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或其他合理方法确定阳性判断值。

如试剂判读存在灰区,应解释说明灰区范围的确定方法。

对于某些检测方法学,阳性判断值研究可能不适用,申请人应说明理由。

(六)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资料主要包括申报产品的稳定性研究和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申报产品的实时稳定性、开瓶/复溶稳定性、运输稳定性及冻融次数限制的研究等;后者则是指适用样本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等的研究。

实时稳定性研究应采用至少三批样品在实际储存条件下保存至成品有效期后,选取多个时间点进行产品性能评价,从而确定产品保存条件和有效期。

如核酸提取液可保存,还需对核酸提取液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进行研究。

(七)临床试验

应满足《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6号)的要求,如相关法规、文件有更新,临床试验应符合更新后的要求。下面仅说明该类产品临床试验中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1.针对“α-和/或β-地贫的辅助诊断(遗传诊断)”预期用途

1.1

临床试验机构及人员

申请人应根据产品特点及预期用途,综合不同地区人种和流行病学背景等因素,选择不少于3家(含3家)符合法规要求的临床试验机构开展临床试验。

1.2

临床试验适用人群和临床样本

具有地贫症状和/或体征,或血液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的疑似地贫患者和携带者;需与地贫进行鉴别诊断的其他疾病患者,如:缺铁性贫血、铁粒细胞性贫血或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等。

临床试验所用样本应为抗凝外周血样本(基因组DNA非临床样本)。临床样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和提取等应分别满足申报产品说明书、对比试剂说明书(如适用)及第三方试剂说明书(如适用)的相关要求。

1.3临床试验方法

1.3.1已有同类产品上市的申报产品

对于已批准的α-地贫突变和β-地贫突变,原则上选择已上市同类产品作为对比试剂,评价申报产品的临床检测性能。

1.3.2无同类产品上市的申报产品

1.3.2.1

如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意义已获行业认可(如:国内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且上述认可基于充分的中国人群的临床数据,则临床试验可选择Sanger基因测序(针对新的点突变)或临床普遍使用的其他公认方法(针对其他类型的新突变位点,如缺失)作为对比方法,评价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检测性能。除此之外,还应提交新位点临床意义已获行业认可的相关证据,该部分资料可不纳入临床方案和报告。

1.3.2.2

如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意义未获行业认可,则临床试验应包括两个目的,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检测性能评价和临床意义评价。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检测性能评价可参考1.3.2.1;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意义评价应提交基于中国人群的充分的临床证据,证明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随访或其他可证明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临床验证资料。

1.4最低样本量和阳性例数

临床试验样本量应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估算,并详细描述所使用统计方法及各参数的确定依据。

1.4.1

临床检测性能评价的样本量估算

临床检测性能评价的样本量估算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对于常见突变位点,建议采用单组目标值法分别估算每个突变位点临床试验的最低样本量,通过阳性符合率计算所需阳性样本的例数,通过阴性符合率计算所需阴性样本的例数,同时考虑脱落情况,估算最低样本总量。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的目标值(临床可接受的最低标准)建议均不低于95%。

对于罕见突变位点,阴性样本的例数可根据上述方法进行估算,阳性样本则应保证一定的例数。

对于极其罕见的、且有确切临床证据证明其临床意义的突变位点,阴性样本的例数可根据上述方法进行估算,阳性样本的例数则应结合临床证据确定。

1.4.2

新位点临床意义评价的样本量估算

新位点临床意义评价的样本量估算,建议采用抽样调查公式或其他合理方法进行估算。

2.针对“地贫高风险夫妇的评估”和“胎儿的产前遗传诊断”预期用途

针对上述两个预期用途,本指导原则仅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阐述,申请人应根据产品特性,充分考虑本指导原则未涉及的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临床试验并进行评价。

2.1临床试验机构和人员

如申报产品的预期用途为胎儿的产前遗传诊断,除满足法规要求外,临床试验机构还应取得产前诊断技术服务资质。临床试验人员应为经过专门培训的取得资质的人员。机构和人员应遵循《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许可及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机构应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人员应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2.2

临床试验适用人群和临床样本

如预期用途为地贫高风险夫妇的评估,则适用人群为:地贫表型筛查阳性的育龄人群。地贫表型筛查阳性的育龄人群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地贫高发地区相关政策确定。

如预期用途为胎儿的产前遗传诊断,则适用人群为:地贫高风险夫妇的胎儿。地贫高风险夫妇的确定可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文件。

临床试验所用样本应为胎儿羊水等临床样本(基因组DNA非临床样本)。临床样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和提取等应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并满足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2.3

最低样本量和阳性例数

针对每种不同的预期用途,应分别采用合理方法估算最低样本量。同一预期用途的不同样本类型(羊水和脐带血等),也应分别采用合理方法估算最低样本量。

3.如有其他预期用途,也应设计科学的临床试验,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预期用途。

4.不同预期用途的通用要求

4.1

临床试验方法、数据及统计分析

4.1.1应在临床试验方案或报告中明确申报产品、对比试剂和第三方试剂的试验方法。

4.1.2临床试验病例总结表应以列表方式表示,包括申报产品的结果、对比试剂的结果、第三方试剂的检测结果(如有)、临床诊断、年龄和性别等。

4.1.3以交叉表分别总结两种试剂的定性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两种试剂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4.1.4

结果差异样本的验证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对于两种试剂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样本,采用合理方法进行复核,并对差异原因进行分析。如无需复核,应说明理由。

4.2

临床试验方案

各临床试验机构的方案设置应基本一致,且保证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遵循预定的方案,不可随意改动。整个试验过程应在临床试验机构的实验室内并由该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操作完成,申报单位的技术人员除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外,不得随意干涉实验进程。

试验方案应确定严格的入选/排除标准,任何已入选的样本被排除出临床试验都应记录在案并明确说明原因。在试验操作过程和结果判定时,应采用盲法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各临床试验机构选用的对比试剂/方法应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另外,申报产品的样本类型不应超越对比试剂/方法对样本类型的要求。

4.3临床试验报告

应对试验的整体设计及各个关键点给予清晰、完整的阐述,应该对整个临床试验实施过程、结果分析、结论等进行条理分明的描述,并应包括必要的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

(八)产品技术要求

产品技术要求应符合《办法》、《44号公告》和《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9号)的相关要求。该类产品作为三类体外诊断试剂,应将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半成品要求等内容作为附录附于技术要求正文后。

目前,该类产品已有行业标准,产品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应不低于行业标准的要求。

(九)产品检验报告

根据《办法》的要求,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申请注册时应提交连续三个生产批次样品的检验报告。目前,该产品已有国家参考品,产品检验应满足国家参考品的要求。

(十)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应满足《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7号)的要求,产品说明书的所有内容均应与申请人提交的注册申报资料的相关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下面对该类产品说明书的重点内容进行阐述。

1.【预期用途】应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1本产品用于定性检测人xx样本基因组DNA中的α-和/或β-地贫xx突变,用于:α-和/或β-地贫的辅助诊断(遗传诊断),地贫高风险夫妇的评估,或胎儿的产前遗传诊断。

1.2介绍地贫相关的临床背景信息及实验室诊断方法等,介绍被测靶标(突变位点)的相关情况。

2.【主要组成成分】

2.1说明试剂盒包含组分的名称或数量等信息,说明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分是否可以互换。

2.2试剂盒中不包含但对该项检测必须的组分,企业应列出相关试剂/耗材的名称及其他相关信息。

2.3如果试剂盒中不包含用于核酸提取纯化的试剂组分,则应在此注明经过验证后配合使用的商品化核酸提取纯化试剂盒的生产企业、产品名称以和医疗器械备案号(如有)等详细信息。

3.【检验原理】

3.1对试剂盒的被测靶标进行详细描述(基因位置、突变位点及相关特征等),对试剂盒所用探针、引物或突变的判定等进行详细介绍;对不同样本反应管组合、对照品设置及荧光信号检测原理等进行介绍。

3.2试剂盒技术原理的详细介绍,建议结合适当图示进行说明。如反应体系中添加了相关的防污染组分(如UNG酶),也应对其作用机理进行适当介绍。

4.【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说明试剂盒的效期稳定性等,应明确具体的储存条件及有效期等信息。

5.【样本要求】

样本的采集、处理、运送和保存:明确样本采集、核酸提取纯化前的处理(如离心和洗涤等)、保存条件及期限以及运送条件等。冷藏/冷冻样本检测前是否需要恢复至室温,冻融次数的限制等。

6.【适用仪器】

所有适用的仪器型号,并提供与仪器有关的重要信息以指导用户操作。

7.【检验方法】

详细说明实验操作的各个步骤,包括:

7.1实验条件:实验室分区、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空调气流方向控制等注意事项。

7.2试剂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7.3详述核酸提取纯化的条件、步骤及注意事项(如适用),对核酸提取纯化环节进行合理质控,明确提取核酸的浓度纯度等质量要求。

7.4扩增反应前准备:加样体积、顺序等。

7.5

PCR各阶段的温度、时间设置、循环数设置或相应的自动化检测程序及相关注意事项。

7.6仪器设置(如适用):特殊参数、探针的荧光素标记情况、对待测样本及其他对照品的荧光通道选择等。

8.【检验结果的解释】

结合对照品、样本管检测结果以及检测类型,以列表形式详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及相应的解释。如存在检测灰区,应详述对于灰区结果的处理方式。

9.【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9.1申报产品仅对下述检测类型xx进行了验证。

9.2有关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分析

9.2.1不合理的样本采集、运送及处理或核酸过度降解均有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9.2.2未经验证的其他干扰或PCR抑制因子等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如有)。

10.【产品性能指标】简述以下性能指标:

10.1最低检测限:简单介绍最低检测限的确定方法,并明确最低检测限结果。

10.2阳性/阴性参考品符合率。

10.3精密度:简单介绍精密度的确定方法,并明确精密度结果。

10.4分析特异性

10.4.1交叉反应验证:同源性序列等交叉反应验证。

10.4.2干扰物质验证:样本中常见干扰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10.5对比试验研究(如有):简要介绍对比试剂(方法)的信息、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及统计分析结果。

11.【注意事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1.1如该产品含有人源或动物源性物质,应给出具有潜在感染性的警告。

11.2临床实验室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管理办法》现行有效版本等有关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的管理规范执行。

三、起草单位

地质雷达在隧洞检测的相关应用 篇3

关键词:隧洞检测;地质雷达;原理;技术

随着国家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以及对水利工程质量的高度重视,采用地质雷达对隧道衬砌进行检测较为普遍。在介质中高频电磁波有高衰减性,應用受一定限制。检测效果除了与技术有关外,还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需做好深入分析。隧洞地质雷达的检测原理、检测影响因素及检测技术等为以下重点研究的。

一、隧洞地质雷达的检测原理

地质雷达作为电磁技术可确定地下介质的分布光谱,光谱范围1MHz-1GHz。介质中的电磁波传播,其电磁场强度、路径、波形可随着通过介质几何形态及电磁性质而变化,故按照接收波双程走时(反射时间)、波形资料及幅度等,便能推断介质结构。

当隧道衬砌有缺陷时,缺陷衬砌和良好衬砌之间介电常数对比有所差异,导致雷达波异常反射。地下异常体几何形体可概括为面状体和点状体,其中面状体包括层面、裂隙等,点状体包括管线、孔洞等。不同地下异常体的雷达图像特征不同,面状体为线状反射,而点状体反射为双曲线弧。反射波振幅可用于判断异常区特征,反射波走时可用于判断异常位置,公式为h=(v2t2-x2/2)1/2,h表示异常体深埋,v=c/ε1/2表示介质中电磁波传播速度,ε表示介电常数,经测定或查相关参数获得,c表示空气中电磁波传播速度;t表示双程走时,而x表示收发距[1]。空气ε为1,电导率0,传播速度03m·ns-1,吸收系数0;水ε为80,电导率05ms·m-1,传播速度033m·ns-1,吸收系数01dB·m-1;黏土ε为5-40,电导率2-1000ms·m-1,传播速度006m·ns-1,吸收系数1-300dB·m-1;混凝土ε为4-20,电导率1-100ms·m-1,传播速度012m·ns-1;金属ε为300,电导率1010ms·m-1,传播速度0017m·ns-1,吸收系数108dB·m-1。当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沿着被检测的物体表面作同步逐点移动时,便能获得内部介质的剖面图像,以此进行衬砌质量检测。

二、地质雷达的检测影响因素

1、现场环境

主要体现在检测面平整度和杂波干扰两方面。干燥空气中雷达波速度03m/ns,是混凝土3倍。若检测面较不平整,则雷达天线和其侧面无法紧密接触,存在空气;如间隙较大,则被检测面可显示异常界面,产生多次反射信号,和衬砌内异常界面交错或重叠出现,可将干扰信号误判地下埋设物,或所推断衬砌层厚度较实际厚度偏大。隧道中的部分物体可形成反射信号,如金属构件,导致记录图谱多变,难以分辨,例如通信信号线、接触网高压电缆线、架线作业车金属平台。

2、检测区间的物理状态

雷达波波速决定着探测物深度判断精准度。衬砌层原材料影响衬砌层雷达波的传播速度。就隧道衬砌来说,混凝土振捣及搅拌均匀性、设计等级等均对介电常数取值有影响,故衬砌层的物理状态对雷达波变化有直接影响,主要为衬砌层材料及含水量变化影响。例如,雷达波水中速度033m/ns,而混凝土速度012m/ns,说明水对隧道检测的精度有很大影响[2]。

3、分辨率

分辨率直接决定了检测效果,并决定着物探分辨最小异常介质能力。收发天线的频率与探测深度有关,频率越低,则深度越深;而频率越高,则分辨率越高,不同土壤情况有不同探测深度。采用高频天线,可确保雷达分辨率足够,但高频天线可降低探测深度,对检测效果有影响。

三、如何提高地质雷达检测效果

1、对检测区间的物理状态作细致了解

检测前,需对隧道内设施情况、设计资料及施工记录等作详细了解,对隧道运营情况予以细致观察,重点观察衬砌裂隙有无渗漏水。

2、取芯位置布置应合理

实际检测前,按照衬砌混凝土电磁波速及介电常数予以现场标定。标定地质雷达电磁波速度对检测精度有很大影响,需合理布置标定地质雷达的波速取芯点位,分别统计不同状态下衬砌层雷达波速,认真分析其变化规律,争取对雷达波速误差导致的探测偏差予以有效控制。

3、天线应满足检测需要

结合检测需要,选择频率不同的天线,针对性的寻求探测最佳精度比及深度。从探测深度及分辨率两方面,对隧道不同衬砌部分检测要求予以综合衡量,并按照雷达探测深度及精度要求,选择天线。所有天线可综合运用或单独采用人工采点及连续采点。

4、有效抗干扰

加强现场描述,对现场强干扰物体(无线发射源和重金属等)位置进行准确描述,如电灯、电缆线。检测时,若天线移动时与衬砌表面的距离发生改变,衬砌和围岩间反射信号及表面信号为同步变化,但隧道物质反射波为反向变化,与之形成较明显的反差,则可推断反射波位置,来自衬砌内或隧道内[3]。

加强多次反射信号的区分。衬砌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在内部结构层和面层可发生多次反射信号,并容易和内部结构面反射信号偏离或重叠,从而造成结构界面厚度判断错误。需做好多次反射信号区分,防止资料判读出现偏差。

利用软件处理采集数据,处理方法可选择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增益,抑制杂波,对介质吸收予以补偿;背景去噪,对随机干扰的噪声进行抑制,使信噪比提高;时频变换及滤波处理,去除突出目的体或高频,减少多次波影响,使背景噪声降低。

结束语:

在隧洞检测中,地质雷达起重要作用。想要获得满意检测效果,应详细了解隧洞衬砌物理状态,并对地质雷达电磁波速度作客观标定,以此提高检测精度。笔者查阅资料及文献,对隧洞检测中地质雷达技术作出分析,供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磊,王鹏禹,陈光荣,董栋.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隧洞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施工,2011,04:55-58.

[2]窦宝松,鲍维猛,陈楠.地质雷达在隧洞衬砌检测中的应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05:12-14.

[3]程立,祁增云,杨显文.地质雷达在引水隧洞衬砌与灌浆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12,01:59-61+64.

入侵检测相关技术 篇4

1 Internet的本身就存在着安全性问题

Internet的不安全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TCP/IP协议和服务本身的弱点, 网络配置中缺乏统一策略, 弱用户认证机制, 易受到冒充和探测, 社会和人为因素等。计算机网络中活跃着的黑客们寻找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 通过上述一些缺陷就可以进行攻击, 造成网络的不安全性。

2 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为了保护Internet上信息、服务和访问的安全性, 人们开发了多种安全协议和技术,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存取控制:存取控制规定操作权限的分配, 它一般与身份验证技术一起使用, 根据不同身份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以实现不同安全级别的信息分级管理。

(2) 数据完整性:保证数据完整性至关重要, 以免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 因此需要验证收到的数据和原来数据之间保持一致。

(3) 加密技术:加密是一种最基本的安全技术, 主要用在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和口令技术中。现在金融系统和商界普遍使用的算法是美国商界加密标准DE3。

(4) 用户身份认证:它是互联网上信息安全的第一道屏障。用户身份认证即校验用户访问系统和使用信息的资格, 它是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

(5) 安全协议:目前在TCP/IP下一版本 (IPv6) 中就增加TAH和ESP机制及其它安全措施。

(6)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可通过与加密技术、用户身份认证技术相结合, 能够保证对安全协议的保护, 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保护网络安全的方法。

(7) 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和漏洞检测技术是网络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但可以实现复杂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而且还可以从目标信息系统和网络资源中采集信息, 分析来自网络外部和内部的入侵信号和网络系统中的漏洞, 发出警告或实时对攻击做出反应。

3 网络入侵技术分析

IDS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安德逊于1980年引入入侵检测概念时, 将入侵企图或威胁定义为故意非授权的企图进行以下活动的潜在可能性, 这些活动包括:访问信息、修改信息、致使系统不可靠或不可用。因此入侵可以定义为任何企图破坏信息或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可用性的行为。

美国IDG Info World测试中心小组开发了一种可以称之为Benchmarking类型的测试基准:IWSS16。通过收集上千种典型且可以公开得到的攻击方法并对其进行组合, 形成了IWSS16。IWSS16主要由四种主要类型的攻击手段组成:

(1) 收集信息:网络攻击者经常在攻击之前, 先进行试探性的攻击, 以便获得系统有用的信息, 主要手段有捕包 (sniffing) , PING扫描, 端口扫描, 帐户扫描, DNS转换等操作。

(2) 获取访问权限以各种手段获取对网络和系统的特权访问, 目的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 拒绝服务 (Denial of Service) Do S是最不容易捕获的攻击, 因为它不易留下痕迹, 安全管理人员不易确定攻击来源。这种攻击通过大量不间断的申请使得系统处于繁忙状态直至系统瘫痪;拒绝服务供给还可以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进行针对性的攻击。

(4) 逃避检测:入侵者往往在攻击之后, 使用各种逃避检测的手段, 使其攻击的行为不留痕迹。典型的特点是修改系统的安全审计记录。

4 安全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已经被视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 它从安全审计, 安全监控, 攻击识别, 以及对攻击的反应这几方面加强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入侵检测系统可以使计算机系统对攻击有所准备并能及时做出反应。入侵检测系统从计算机系统的大量数据中搜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以查找出有安全问题的症状。入侵检测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够完成诸多功能, 如检测和分析用户的活动、审核系统配置和漏洞、对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进行评估、识别反映己知攻击模式的行为、统计分析异常行为模式、操作系统日志管理, 并支持对违反策略的用户行为的识别。

漏洞评估工具对系统执行严格的检查以定位可导致安全侵害的弱点。漏洞评估工具使用两种策略来执行这些检查。

第一种是被动的, 从主机本身出发进行检查, 通过系统配置文件的设置问题到系统口令的复杂和保密程度, 并从中找出一些违反安全策略的内容。第二种是主动的, 它通过模拟已知的入侵脚本来对系统进行“攻击”, 然后根据系统做出的反映来进行漏洞评估分析。

尽管这些系统不能可靠地检测正在进行的攻击, 但是它们可以确定攻击是否可能发生, 此外, 有时它们也能确定攻击是否已经发生。由于它们提供的功能与入侵检测系统相似, 我们也将它们包括到入侵检测技术与工具范围内来.漏洞评估技术发展的比较成熟, 己有不少成形的工具包。

5 现存入侵检测的问题和展望

入侵检测在网络安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它已经成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和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也是网络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同时它还保护着其他安全子系统。国外很多机构和研究人员对网络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 有一些入侵检测的产品, 一开始主要是检测一些漏洞的工具包还有扫描端口的工具, 逐渐发展成现在的一些成型的入侵检测产品, 而且应用效果也很突出。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成果出现。对于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瓶颈在于数据的处理方面, 通过分布式计算能够很大程度的解决该问题, 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都在分布式计算的上。在处理网络中的入侵检测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时发现, 如果处理的数据不够快, 不能够有效的进行处理出现丢包或者检测系统中出现单点失效, 那么入侵检测系统就是去了意义。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中间件技术的成熟, 推动了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处理数据不再使用大型机而是逐步被分布式系统渐渐取代。因此研究分布式计算在入侵检测领域的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

同时为了弥补入侵检测系统的智能方面的不足, 研究人员引入了基于专家系统的、基于模型推理的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 这样入侵检测系统在检测已知系统攻击的同时还能够检测到未知的入侵和更为复杂的入侵, 例如通过系统的自学习系统能够实现检测, 能够根据实际检测到的信息有效的加以处理并做出入侵可能性的判断。但该方法还不成熟, 时常会出现误报、漏报的现象, 对于用户正常行为突发改变会不适应, 而且还没有出现较为完善的产品。目前的入侵检测主要根据网络中主要的节点进行检测, 根据端口的流量监听, 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主要容易被攻击的目标主机上进行日志和系统参数的提取和分析, 从中找出入侵特征并对其进行预警, 或自动处理。但是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如检测的速度、设备的可扩展性以及被攻击后失效等因素。当网络中的主要节点被攻击, 有没能及时的采取措施造成了节点主机瘫痪, 那么整个系统将陷入困境。那么如何处理以上问题成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提高计算速度和分析能力而采取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入侵检测系统正在摸索阶段。如能将分布式计算和多种入侵检测技术完美的结合将很好地解决现有入侵检测系统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耿麦香.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研究综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4 (06) .

超声波检测相关标准 篇5

GB/T1786-1990锻制园并的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 2108-1980薄钢板兰姆波探伤方法

GB/T2970-2004厚钢板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3310-1999铜合金棒材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3389.2-1999压电陶瓷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纵向压电应变常数d33的静态测试

GB/T4162-1991锻轧钢棒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 4163-1984不锈钢管超声波探伤方法(NDT,86-10)

GB/T5193-1985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横截面厚度≥13mm)超声波探伤方法(NDT,89-11)(eqv AMS2631)

GB/T5777-1996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eqv ISO9303:1989)

GB/T6402-1991钢锻件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6427-1999压电陶瓷振子频率温度稳定性的测试方法

GB/T6519-2000变形铝合金产品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7233-1987铸钢件超声探伤及质量评级方法(NDT,89-9)

GB/T7734-2004复合钢板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7736-2001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超声波检验法(取代YB898-77)

GB/T8361-2001冷拉园钢表面超声波探伤方法(NDT,91-1)

GB/T8651-2002金属板材超声板波探伤方法

GB/T8652-1988变形高强度钢超声波检验方法(NDT,90-2)

GB/T11259-1999超声波检验用钢制对比试块的制作与校验方法(eqv ASTME428-92)

GB/T11343-1989接触式超声斜射探伤方法(WSTS,91-4)

GB/T11344-1989接触式超声波脉冲回波法测厚

GB/T11345-1989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的分级(WSTS,91-2~3)

GB/T 12604.1-2005无损检测术语 超声检测 代替JB3111-82 GB/T12604.1-1990

GB/T 12604.4-2005无损检测术语 声发射检测 代替JB3111-82 GB/T12604.4-1990

GB/T12969.1-1991钛及钛合金管材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13315-1991锻钢冷轧工作辊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13316-1991铸钢轧辊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15830-1995钢制管道对接环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检验结果分级

GB/T18182-2000金属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及结果评价方法

GB/T18256-2000焊接钢管(埋弧焊除外)—用于确认水压密实性的超声波检测方法(eqv ISO

10332:1994)

GB/T18329.1-2001滑动轴承多层金属滑动轴承结合强度的超声波无损检验

GB/T18604-2001用气体超声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

GB/T18694-2002无损检测 超声检验 探头及其声场的表征(eqv ISO10375:1997)

GB/T 18696.1-2004声学 阻抗管中吸声系数和声阻抗的测量第1部分:驻波比法

GB/T18852-2002无损检测 超声检验 测量接触探头声束特性的参考试块和方法(ISO12715:1999,IDT)

GB/T 19799.1-2005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1号校准试块

GB/T 19799.2-2005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2号校准试块

GB/T 19800-2005无损检测 声发射检测 换能器的一级校准

GB/T 19801-2005无损检测 声发射检测声发射传感器的二级校准

GJB593.1-1988无损检测质量控制规范超声纵波和横波检验

GJB1038.1-1990纤维增强塑料无损检验方法--超声波检验

GJB1076-1991穿甲弹用钨基高密度合金棒超声波探伤方法

GJB1580-1993变形金属超声波检验方法

GJB2044-1994钛合金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方法

GJB1538-1992飞机结构件用TC4 钛合金棒材规范

GJB3384-1998金属薄板兰姆波检验方法

GJB3538-1999变形铝合金棒材超声波检验方法

ZBY 230-84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NDT,87-4/84版)(已被JB/T10061-1999代替)

ZBY 231-84超声探伤仪用探头性能测试方法(NDT,87-5/84版)(已被JB/T10062-1999代替)

ZBY 232-84超声探伤用1号标准试块技术条件(NDT,87-6/84版)(已被JB/T10063-1999代替)

ZBY 344-85超声探伤用探头型号命名方法(NDT,87-6)

ZBY 345-85超声探伤仪用刻度板(NDT,87-6)

ZB G93 004-87尿素高压设备制造检验方法--不锈钢带极自动堆焊层超声波检验

ZB J04 001-87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NDT,88-6)(已被JB/T9214-1999代替)

ZB J74 003-88压力容器用钢板超声波探伤(已废止)

ZB J26 002-89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超声波探伤方法

ZB J32 004-88大型锻造曲轴超声波检验(已被JB/T9020-1999代替)

ZB U05 008-90船用锻钢件超声波探伤

ZB K54 010-89汽轮机铸钢件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方法

ZB N77 001-90超声测厚仪通用技术条件

ZB N71 009-89超声硬度计技术条件

ZB E98 001-88常压钢质油罐焊缝超声波探伤(NDT,90-1)(已被JB/T9212-1999代替)

SDJ 67-83水电部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焊缝超声波检验篇

QJ 912-1985复合固体推进剂药条燃速的水下声发射测定方法

QJ 1269-87金属薄板兰姆波探伤方法

QJ1274-1987玻璃钢层压板超声波检测方法

QJ 1629-1989钛合金气瓶声发射检测方法

QJ 1657-1989固体火箭发动机玻璃纤维缠绕燃烧室壳体超声波探伤方法

QJ 1707-1989金属及其制品的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测厚方法

QJ2252-1992高温合金锻件超声波探伤方法及质量分级标准

QJ 2914-1997复合材料结构声发射检测方法

CB 827-1975船体焊缝超声波探伤

CB 3178-1983民用船舶钢焊缝超声波探伤评级标准

CB/Z211-1984船用金属复合材料超声波探伤工艺规程

CB1134-1985BFe30-1-1管材的超声波探伤方法

CB/T 3907-1999船用锻钢件超声波探伤

CB/T3559-1994船舶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工艺和质量分级

CB/T 3177-1994船舶钢焊缝射线照相和超声波检查规则

TB 1989-87机车车辆厂,段修车轴超声波探伤方法

TB 1558-84对焊焊缝超声波探伤

TB 1606-1985球墨铸铁曲轴超声波探伤

TB 2046-1989机车新制轮箍超声波探伤方法

TB 2049-1989机车车辆车轴厂、段修超声波探伤标准试块

TB/T1618-2001机车车辆车轴超声波检验

TB/T 1659-1985内燃机车柴油机钢背铝基合金双金属轴瓦超声波探伤

TB/T2327-1992高锰钢辙叉超声波探伤方法

TB/T2340-2000多通道A型显示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技术条件

TB/T 2452.1-1993整体薄壁球铁活塞无损探伤球铁活塞超声波探伤

TB/T2494.1-1994轨道车辆车轴探伤方法新制车轴超声波探伤

TB/T2494.2-1994轨道车辆车轴探伤方法在役车轴超声波探伤

TB/T2634-2000钢轨超声波探伤探头技术条件

TB/T2658.9-1995工务作业标准 钢轨超声波探伤作业

TB/T 2882-1998车轮超声波探伤技术条件

TB/T 2452.1-1993整体薄壁球铁活塞无损探伤球铁活塞超声波探伤

TB/T 2959-1999滑动轴承金属多层滑动轴承粘结层的超声波无损检验

TB/T2995-2000铁道车轮和轮箍超声波检验

TB/T 3078-2003铁道车辆高磷闸瓦超声波检验

HB/Z33-1998变形高温合金棒材超声波检验

HB/Z34-1998变形高温合金园并及盘件超声波检验

HB/Z35-1982不锈钢和高强度结构钢棒材超声检验说明书

HB/Z36-1982变形钛合金棒材超声波检验说明书

HB/Z37-1982变形钛合金园并及盘件超声波检验说明书

HB/Z59-1997超声波检验

HB/Z 74-1983航空铝合金锻件超声波检验说明书

HB/Z75-1983航空用小直径薄壁无缝钢管超声波检验说明书

HB/Z 76-1983结构钢和不锈钢航空锻件超声检验说明书

HB/Z 5141-19803Cr3Mo3VNb热作模具钢坯超声波探伤

HB 5141-19803Cr3Mo3VNb热作模具钢坯超声波探伤

HB 5169-1981铂铱25合金板材超声波探伤方法

HB5265-1983航空发动机TC11钛合金压气机盘用并(环)坯及锻件超声波检验说明书

HB5266-1983航空发动机TC11钛合金压气机盘用并(环)坯及锻件超声波检验验收标准

HB 5358.1-1986航空制件超声波检验质量控制标准(NDT,90-6)

HB6108-1986金属蜂窝胶接结构声谐振法检测

HB6107-1986金属蜂窝胶接结构声阻法检测

HB5460-1990蜂窝构件超声波穿透C 扫描检测方法

HB 5461-1990金属蜂窝胶接结构标准样块

MH/T3002.4-1997航空器无损检测 超声检验

YB 943-78锅炉用高压无缝钢管超声波检验方法

YB 950-80专用TC4钛合金锻制并材超声波探伤方法

YB3209-1982锻钢冷轧工作辊超声波探伤方法

YB 4082-1992 钢管自动超声探伤系统综合性能测试方法

YB 4094-1993 炮弹用方钢(坯)超声波探伤方法

YB/T 036.10-1992冶金设备制造通用技术条件锻钢件超声波探伤方法

YB/T144-1998超声探伤信号幅度误差测量方法

YB/T 145-1998钢管探伤对比试样人工缺陷尺寸测量方法

YB/T 898-77钢材低倍缺陷超声波检验方法

YB/T951-2003钢轨超声波探伤方法

YB/T4082-2000钢管自动超声探伤系统综合性能测试方法

YB/T4094-1993炮弹用方钢(坯)超声波探伤方法

JB 1151-1973高压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

JB 2674-80合金钢锻制模块技术条件

JB 3963-1985压力容器锻件超声波探伤(NDT,87-8)(已废止)

JB 4010-1985汽轮发电机用钢制护环 超声探伤方法

JB 4125-85超声波检验用铝合金参考试块的制造和控制

JB 4126-85超声波检验用钢质参考试块的制造和控制

JB/T 1152-1981锅炉和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NDT,82-2)

JB/T 3144-1982锅炉大口径管座角焊缝超声波探伤

JB/T1582-1996汽轮机叶轮锻件超声探伤方法(NDT,86-12)

JB/T1581-1996汽轮机、汽轮发电机转子和主轴锻件超声波探伤方法

JB/T4010-1985汽轮发电机用钢制护环超声探伤方法(NDT,86-12)

JB/T4009-1999接触式超声纵波直射探伤方法 代替JB4009-85

JB/T4008-1999液浸式超声纵波直射探伤方法 代替JB4008-85

JB/T 4730.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3部分 超声检测 取代JB4730-1994

JB/T5093-1991内燃机摩擦焊气门超声波探伤技术条件

JB/T5439-1991压缩机球墨铸铁零件的超声波探伤

JB/T5440-1991压缩机锻钢零件的超声波探伤

JB/T5441-1991压缩机铸钢零件的超声波探伤

JB/T5754-1991单通道声发射检测仪技术条件

JB/T6903-1993阀门锻钢件超声波检查方法

JB/T6916-1993在役高压气瓶声发射检测和评定方法

JB/T6979-1993大中型钢质锻制模块(超声波和夹杂物)质量分级

JB/T7367.1-2000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超声波探伤方法

JB/T7522-2004无损检测 材料超声速度测量方法(代替JB/T7522—1994)

JB/T7524-1994建筑钢结构焊缝超声波探伤

JB/T 7602-1994卧式内燃锅炉T 形接头超声波探伤

JB/T7667-1995在役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评定方法

JB/T 7913-1995超声波检验用钢制对比试块的制作与校验方法旧标准GB/TH11259-89(2000年作废)

JB/T8283-1999声发射检测仪性能测试方法 代替JB/T8283-95

JB/T8428-1996校正钢焊缝超声波检测仪器用标准试块

JB/T8467-1996锻钢件超声波探伤方法

JB/T8931-1999堆焊层超声波探伤方法

JB/T9020-1999大型锻造曲轴超声波检验

JB/T9212-1999常压钢质油罐焊缝超声波探伤 代替ZBE98001-88

JB/T9214-1999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代替ZBJ04001-87

JB/T9219-1999球墨铸铁超声声速测定方法

JB/T9377-1999超声硬度计技术条件

JB/T9630.2-1999汽轮机铸钢件 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方法

JB/T9674-1999超声波探测瓷件内部缺陷

JB/T10061-1999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 代替ZBY230-84

JB/T10062-1999超声探伤仪用探头性能测试方法 代替ZBY231-84

JB/T10063-1999超声探伤用1号标准试块技术条件 代替ZBY232-84

JB/T10326-2002在役发电机护环超声波检验技术标准

JB/T 53070-1993加氢反应器焊缝超声波探伤

JB/T 53071-1993加氢反应器堆焊层的超声波探伤

JB/ZQ 6141-1986超声波检验用钢质对比试块的制作和控制

JB/ZQ 6142-1986超声波检验用铝合金对比试块的制作和控制

JB/ZQ 6159-1985奥氏体钢锻件的超声波检验方法

JB/ZQ 6104-1984汽轮机和发电机转子锻件超声波探伤方法

JB/ZQ 6109-1984铸钢件超声波检测方法

JB/ZQ 6112-1984汽轮发电机用钢质护环的超声波检验方法

JB/Z 262-86超声波探测瓷件内部缺陷(已被JB/T9674-1999代替)

JB/Z 265-86球墨铸铁超声声速测定方法(已被JB/T9219-1999代替)

JG/T3034.1-1996焊接球节点钢网架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

JG/T3034.2-1996螺栓球节点钢网架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建筑工业行业标准)[NDT2000-12]

JGJ 106-2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声波透射法

JG/T 5004-1992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

DL 505-1992汽轮机焊接转子超声波探伤规程

DL/T 5048-95电站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篇)

DL/T 505-1992汽轮机焊接转子超声波探伤规程

DL/T 542-1994钢熔化焊T形接头角焊缝超声波检验方法和质量分级

DL/T 694-1999高温紧固螺栓超声波检验技术导则

DL/T 714-2000汽轮机叶片超声波检验技术导则

DL/T 718-2000火力发电厂铸造三通、弯头超声波探伤方法

DL/T820-2002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技术规程

JJG(航天)53-1988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检定规程

JJG(铁道)130-2003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检定规程

JJG(铁道)156-1995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超声波探头检定规程(试行)

JJG(铁道)157-2004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钢轨探伤仪检定仪检定规程

JJG 645-1990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三型钢轨探伤仪检定规程

JJG(豫)107-1999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检定规程

JJG 403-1986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超声波测厚仪检定规程

JJG 746-2004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超声探伤仪检定规程 代替JJG746-1991

JJG(辽)51-2001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不解体探伤仪检定规程

SY4065-1993石油天然气钢制管道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

SY 5135-1986SSF 79超深井声波测井仪

SY/T5446-1992油井管无损检测方法 钻杆焊缝超声波探伤

SY/T5447-1992油井管无损检测方法 超声测厚

SY/T 0327-2003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对接环焊缝全自动超声波检测

SY/T 6423.2-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 承压钢管无损检测方法电阻焊和感应焊钢管焊缝纵向缺欠的超声波检测

SY/T 6423.3-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承压钢管无损检测方法埋弧焊钢管焊缝纵向和/或横向缺欠的超声波检测

SY/T 6423.4-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 承压钢管无损检测方法焊接钢管焊缝附近分层缺欠的超声波检测

SY/T 6423.5-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 承压钢管无损检测方法焊接钢管制造用钢带/钢板分层缺欠的超声波检测

SY/T 6423.6-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 承压钢管无损检测方法无缝和焊接(埋弧焊除外)钢管分层缺欠的超声波检测

SY/T 6423.7-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 承压钢管无损检测方法无缝和焊接钢管管端分层缺欠的超声波检测

SY/T 10005-1996海上结构建造的超声检验推荐作法和超声技师资格的考试指南

EJ/T 606-1991压水堆核电厂反应堆压力容器焊缝超声波在役检查

EJ/T 958-1995核用屏蔽灰铁铸件超声纵波探伤方法与验收准则

EJ/T 195-1988焊缝超声波探伤规程与验收标准

EJ/T 768-1993核级容器堆焊层超声波探伤方法与探伤结果分级

EJ/T 835-1994核级容器管座角焊缝超声探伤方法和验收准则

HG/T3175-2002尿素高压设备制造检验方法不锈钢带极自动堆焊层超声波检测

WCGJ 040602-1994燃油锅炉填角焊缝超声波探伤标准

CECS21:2000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

CECS02:1988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规程

HJ/T 15-1996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

YS/T 585-2006铜及铜合金板材超声波探伤方法

超声波检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台湾标准:

CNS 3712 Z8012-74金属材料之超音波探伤试验法

CNS 4120 Z7051-87超音波探测用G型校正标准试块

CNS 4121 Z7052-87超音波探测钢板用N1型校正标准试块

CNS 4122 Z7053-87超音波探测用A1型校正标准试块

CNS 4123 Z7054-87超音波探测用A2型校正标准试块

CNS 4124 Z7055-87超音波探测用A3型校正标准试块

CNS 11051 Z8052-85脉冲反射式超音波检测法通则

CNS 11224 Z8053-85脉冲反射式超音波检测仪系统评鉴

CNS 11399 Z8061-85压力容器用钢板直束法超音波检验法

CNS 11401 Z8063-85钢对接焊道之超音波检验法

CNS 12618 Z8075-89钢结构熔接道超音波检测法

CNS 12622 Z8079-89大型锻钢轴件超音波检测法

CNS 12668 Z8088-90钢熔接缝超音波探伤试验法及试验结果之等级分类

CNS 12675 Z8094-90铝合金熔接缝超音波探伤试验技术检定之试验法

CNS 12845 Z8099-87结构用钢板超音波直束检测法

CNS 13302 A3341-82钢筋混凝土用竹节钢筋瓦斯压接部超音波探伤试验法

CNS 13342 Z8126-83非破坏检测词汇(超音波检测名词)

CNS 13403 Z8127-83无缝及电阻焊钢管超音波检测法

CNS 13404 Z8128-83电弧焊钢管超音波检测法

CNS 14135 Z8135-87金属材料超音波测厚法

CNS 14136 Z8136-87锻钢品超音波检测法

入侵检测相关技术 篇6

关键词:食品检测 流通环节 食品安全 监管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33-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了食品安全方面的规定,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内容的规范,对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加强了监督和检查,这些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然而,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食品企业的声誉,这不仅有赖于食品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约束,还需要国家政府和相关检测部门做好流通环节的食品检测工作,确保市场上的食品能够安全使用,那么如何实现食品检测工作的良好循环,这对工业和商业而言,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1 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检测和检查间缺乏合作,达不到互补的作用

通过对食品加强监测和检查时确保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大对食品的检查力度,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除食品安全问题,而食品的是否安全主要取决于对食品检测的结果,如果检测结果发现有异常的食品,需要对这些食品做进一步的检查,然而,在检测部门进行食品检测过程中,通常会遇到检测和监察各自为政的状况,通过剖析,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认知上的不到位,长时间以来,工商工作人员在真正的检测过程中未曾发挥实质性作用,大部分时候均把抽样检测任务交代给检验组织去践行,而工商机构的任务仅是单一的监察那些提供的样品;第二,抽样检查机制的不完善,在真正的抽样检查过程中,检查工作人员未曾严格依照抽样检查机制对送检者实施主体职责的落实与核查;第三,对异常食物不进行深层次的追究。对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或许存在问题的食物,检查人员通常置之不理,进而造成了食物安全隐忧的长期存在。

1.2 食品安全监测的指标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点:第一,食品的安全指标较为滞后,对部分异常食品的检测缺乏实质的根据,尤其是被媒体报道以后的一些焦点食品,基本没有检测和有关的辨别指标。另外,因为工商方面的处置方式的不科学,严重的产生了一些执法风险隐忧,假如对问题食品不予理睬,必然会引起不作为的行政问责,可是假如强行处置,又会让有关人员产生抵触情绪,进而造成行政诉讼失败亦或滥用职权的行政问责,此些约束与制约,让工商部门职员的监督管理难以发挥较大成效;第二,对部分抽样的食品缺乏完备的信息。通常而言,抽样检查工作在实施数据搜集时,食物的名字、上表、生产日期等基础信息一样都不能缺少,可是对部分生产日期已明确到了小时、分钟、秒的食物与需求实施单独包装的编码的食物,工商机构却难以辨别其是否是同个批次的商品;第三,对部分食品的标准缺少明晰的规定亦或规定模糊,缺少有力的根据与参考;第四,对流通环节的食品抽检基础并未出台明确的要求,即便抽样了一些食品以后,检测的结果也难以客观的展现此批食品的实际品质,此外,食品流通的运营者许多均是零售单位,一般状况下难以满足抽样检查所规定的基数。

2 健全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有效举措

2.1 监测职能“合五为一”

“合五为一”指的是把质量检测、卫生、海洋、工商、农业5个机构原来的食品检测效能和执法人员、设施等集中在一起,进而设置专业的食品检测检查组织,且担负起该县食品安全检查的所有工作。该组织下设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站、农产品品质检测站、食品品质检测站、水产品品质检测站、卫生检测站五个单位,此五个单位各自对应的是上述提及的五个机构。

2.2 资金投入“一个口子”

为了科学的使用资本,从本质上避免财政资本的反复投入与投入数额过大,在2008年我县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指出:把我县食品检查检测的全部资金“一个口子”划拨到食品检测组织,另外不再把其他机构食品检查的资本划到财政拨付的范围。在组织集中接收各个机构食品检查的基础上,县财政机构在2008年至2014年的6年时间中,拿出了共计一千六百万元的资金,此些资本大部分被用于检测组织购置大型设施,进而为提高检查水准奠定夯实的基础。

2.3 达成工作模式的“六个统一”

其一是统一配备食品检查设施。县食品检查机构假如当年需要购买或者升级机器设施,需要由县级财政统一购买;其二是统一编制检查方案。当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集中各个机构的检查工作以后,再把编制好的我县食品检查方案下发给食品检查机构;其三是统一检查标准。其四是统一检测检验。我县的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全部由食品检验检测组织承担;其五统一分享检查结果。食品检查机构得到的检查结果,各个监督管理机构可互享。其六是统计信息公开。县食品安全办公室每个星期的星期五定期在本县电视台公开食品检查结果,亦或在报刊的《食品安全每周播报》专栏上公布。

3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加强流通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也关乎国家的稳定,因此,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和业务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必须尽早采取实际工作,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还应该加强专业员工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检测水平,并不断提高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的检测方法,只有这样,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才会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何福,陈克俭,王万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3):49-52.

[2]王志刚,于利军,孙云曼.大连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展望[J].农业展望,2012(12):54-56.

[3]李国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1(12):53-55.

汽车检测技术的相关问题研究 篇7

1 汽车检测管理网络化

很多的汽车生产企业都已经实现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对车辆的性能以及安全进行检测, 在进行汽车检测的时候也实现了计算机测控, 这样不仅仅是在一个内部实现了网络化, 同时, 也实现了汽车检测的网络化, 使得检测的信息实现了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利用新的技术能够将全国的汽车检测站进行连接, 这样可以使任何的交通管理部门都可以对不同地区的车辆情况进行掌握。近年来, 我国为了在汽车制造方面可以和发达国家进行抗争, 因此, 在自主研发技术和资金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投资, 因此, 也使得我国的汽车检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对保证我国道路运输和汽车质量也有很大的益处。

2 应用高新技术加速汽车检测技术发展

2.1 DSP的图像处理、CCD图像处理和高速MSP混合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

驾驶员在进行驾驶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前照灯有足够的发光强度, 同时, 在照射方向也要保证是非常正确。前照灯在亮度方面出现问题会导致驾驶员对前方路面的情况不能看清楚, 这样也会导致出现一些交通事故。而且, 在照射的方向上出现问题会导致会车过程中出现驾驶员炫目的情况, 也会导致事故发生。对前照灯的发光强度和光束的照射方向都要进行检查, 而且也已经成为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检测的必检科目。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可以使用最新的前照灯检测仪, 这种检测仪采用了CCD机器视觉摄像机结构和高速MSP (混合信号处理) 技术, 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前照灯的远光、近光的各项参数进行非常准确的检测、运用CCD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更好的对光束的照射位置进行确定。同时还具备快速光电扫捕定位的功能, 能够对仪器的追光进行精确的定位, 这样能够对发光强度进行更好的测量。

2.2 高精度传感器的应用

近年来, 我国对汽车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 这样就使得传感器在制造水平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高的情况, 同时, 在规格和品种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情况。传感器在测试精度和可靠性方面进行了提高, 这样在进行汽车检测的时候, 诊断的设备也要进行更快速的发展。

2.3 显示技术的发展

显示技术不仅仅是指电动指针仪表方面的发展, 在LED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 已经慢慢从静态的发展转变到了动态的发展, 而且, 在色彩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发展

汽车检测和诊断技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对监控预测能力进行增加和完善, 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汽车检测逐渐向系统状态发展。将汽车检测逐渐转向对系统状态和元件状态进行检测, 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汽车的使用寿命进行判断, 对提高汽车的运行经济性和可靠性有很重大的意义。要想推动汽车检测技术向着人工智能化发展, 对一些关键技术还是要进行注意的, 例如故障机理的解析技术、诊断参数信息的识别和传感技术, 建立起来故障模式, 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新的检验手段的发展, 同时, 也能更好的促进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汽车的检测和计量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要对汽车技术和汽车使用以及汽车维修技术都非常的了解, 同时, 对检测技术和计量学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掌握。交通部门是国家汽车运输、维修和营运的经济技术部门,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汽车的使用性能, 提高车辆运输的效率, 这样也能降低运输成本, 因此, 交通部门对汽车技术性能要进行大量的投入, 通过建立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和检测计量站能够更好的培养汽车检测和计量方面的人才, 同时可以制定相关的法规和规定, 这样能将这个体系应用到全国范围内, 这样也能更好的为汽车提供技术保障。为了更好的发展汽车检测技术可以将检测工作和检测设备的计量检定工作都交由交通部门来进行负责, 这样能够形成更加完善体系, 同时对检测设备的市场准入制度可以进行更加严格的规定, 这样能够更好的在检测设备方面进行控制。行业主管部门扶植、培育专门检测机构对进入市场的汽车性能检测诊断仪器设备进行功能、精度等指标的检测, 必要时组织抽检, 采取各种措施打击伪劣产品, 促进高水平检测仪器的开发应用, 提高检测、维修水平。

4 汽车检测找缺损

在进行汽车检测的时候, 要进行找缺损的工作, 就是要进行找缺件和损坏件的情况。一般在进行缺件查找的时候, 是不会出现缺失太多的情况, 在进行检查的时候, 要先对车门窗、仪表、信号灯具以及各种视镜和备胎以及灭火器材进行查看。

在进行汽车检测的时候对其接地带、标志灯和防火罩以及其他装备件都要保证齐全, 特别针对于特种车和工程车等。在进行汽车检测的时候, 设施齐全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来, 要对车辆的各个固定部位的螺栓以及螺母情况, 以及连接件的注油嘴、减震器、离合器底盖以及油箱盖要进行检查, 这些部件对汽车的行驶安全都有很大关系。有个别车辆的油箱盖丢失后用塑料布捆扎代替, 这是决不可以的。油箱盖不仅防止燃油外溢, 还有通气功能, 以保证油箱内压力正常, 使油泵泵油顺畅。车辆上各机件产生的裂纹, 也是检验中常见问题之一, 而且有些裂纹不易发现, 需要仔细查看, 有时甚至要配合探伤设备进行检查。在对裂纹进行检查的时候, 重点检查的部位在底盘下方, 例如发动机支架、转向器支架和转向摇臂等, 在进行检查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汽车的安全。钢板弹簧产生裂纹、断片及轮辋产生裂纹容易发生, 这个部位在车辆外检中决不能疏忽。

5 结束语

我国在汽车制作行业和汽车检测方面发展都是比较晚的, 为了促进汽车行业发展, 国家在人力、财力方面都给以了很大的支持, 在很多的大中院校中有了很多和汽车检测以及维修方面的课程, 这样也能更好的为以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卫华, 贾志新.基于SOC芯片的EQ6100发动机不解体故障诊断仪的研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 .

[2]贾志新, 杜卫华.一种压差式车用气体流量传感系统的设计[J].传感器技术, 2004 (7) .

[3]石重阳, 杜卫华.基于C8051F020芯片的EQ6100发动机不解体故障诊断仪的研制[J].仪器仪表用户, 2006 (3) .

入侵检测相关技术 篇8

关键词:网络入侵,智能识别,技术

近年来, 互联网在国际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其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但同时网络本身的安全性问题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安全的一个主要威胁就是通过网络对信息系统的入侵。

一、网络入侵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入侵的定义为:试图破坏信息系统的完整性、机密性或可信性的任何网络活动的集合。相对于传统的对信息系统的破坏手段, 网络入侵具有以下特点:1.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跨越国界的攻击就同在现场一样方便;2.攻击迅速, 作案只要成功, 几秒钟到几分钟即达到破坏效果;3.通过网络的攻击往往混杂在大量正常的网络活动之间, 隐蔽性强;4.入侵手段更加隐蔽和复杂。

由于网络具有上述特点, 如何对其入侵识别及防范成为众多网络安全手段的核心技术。大致来看网络入侵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利用网络协议的不完善进行的攻击;2.利用操作系统协议栈实现的缺陷进行的攻击;3.通过对信息系统进行试探和扫描, 试图发现帐户口令或系统的缺陷, 然后入侵系统;4.恶意使用正常的网络操作, 造成信息系统崩溃和不能正常提供服务的拒绝服务攻击;5.利用特殊的命令序列进行攻击;6.利用正常的网络操作, 向目的系统传送恶意的信息, 进攻系统。

二、网络入侵智能识别的相关技术

常规形式上从网络安全测验角度上去对入侵识别技术分类可包括为两类:一类是误用入侵识别;另一类就是异常识别。误用识别实质上可以说是特征性识别, 主要目的是确立攻击技术含量从而构建对特征库的恶意攻击, 然后以其攻击方式对照系统进行比较, 以确定攻击发生与否;另一类的异常识别, 异常识别就是指与入侵识别行为的差别的异同行为, 因此, 无差别的特征库组合定义与更新是异常入侵识别的关键。

1. 异常识别特性

异常识别主要针对识别行为而言, 通过假定的人为入侵行为对系统的特征库做出有效辨认, 如果存在入侵行为痕迹, 用户行为和系统自身行为不同, 则可以从中区分行为的差异, 也就可以判定为入侵。

2. 误用入侵识别特性

误用入侵识别技术, 在与计算机系统互相交流信息过程之中, 其设立了专家系统、模式匹配与协议验证, 并基于模型、键盘监控、模型推论、状态切换分析、Petri网实态切换等方法。

(1) 基于专家系统的误用识别方法

现今网络很多入侵识别都采用的是此类方法技术, 其原理是将入侵行为进行专门的编码, 然后制定成相应的专家系统规则, 各个规则均鉴于“条件THEN动作”的形式, 并且它可以通过任意一个条件就可以触发, 于此, 专家系统就会立即采取相关动作进行行为进行高效处理。

(2) 基于状态转换分析的误用识别方法

所谓状态转换分析, 系指把攻击行为表征为被监控的状态转移, 根据此状态转移条件来判定各种攻击状态, 攻击状态以及行为和记录无需对应。

3. 免疫学运用入侵识别技术

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完善, 使计算机技术不断运用于各个领域行业, 由此, 网络入侵识别技术也同步初获成果, 其具体应研究重点表现在免疫学的推行与广泛应用。生物免疫系统与计算机内部安全系统颇为相似, 计算机的网络安全环境就犹如生物免疫系统, 就好比生物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 而计算机入侵识别系统针对网络盛行的病毒一样, 结合此原理, 计算机网络入侵识别技术运用到生物免疫学当中, 并且两相结合, 原理对比、分析, 从而确定以生物免疫学系统原理为核心去规划设计出计算机入侵识别技术的科学研究方向;以生物免疫学系统理论构建出入侵识别技术的发展体系, 即为定义自身、生成识别器、识别入侵三方面的技术程序。定义自身就是指计算机判定的正常行为模式化为本体, 对本体逐步构建成常规形式下的本体特征库, 而识别可分为成熟识别和未成熟识别, 就是说成熟识别就是系统实行常规行为, 判定为“免疫”的行为过程, 反之, 未成熟识别, 就需要计算机核对数据特征库进行鉴定;如果在与特征库里的认定行为不符、不相匹配, 则判定为人为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入侵系统;与此同时, 系统可自动采取应急措施来处理入侵行为。

三、网络入侵的防御系统

Linux操作系统一般使用ip ta b le s构建基于ne tfilte r框架的防火墙, 来实现数据包处理、数据包过滤和地址转换等功能。Snort系统包括数据包解析器、检测引擎和报警输出三个子系统组成。Lib p c a p提供数据包捕获和过滤的机制。因为Snort源代码是开放的, 人们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和定制, 这样可以较容易地实现与Linux系统防火墙netfilter/iptables系统联动。在Snort检测到网络攻击后, 不仅报警和记录日志, 也可以对攻击包做出丢弃或阻断等响应, 来保护主机的安全运行。将netfiletr/iptables与Snort结合是IPS最直接的一种实现方案, 可以利用Linux系统中进程间的通信机制可以实现它们之间的联动。这就是Snort和netfilter/iptables构成的入侵防御系统体系结构。snort与netfilter/iptables通信采用内网地址。将与snort主机相连的交换机端口作为镜像端口, 确保所有数据包都能被捕获。在入侵防御系统安全体系之中, 入侵检测系统发现需阻断的入侵行为时, 就会立即通知防火墙作出规则的动态修改, 对攻击源地址进行及时封堵, 以达到主动安全防御的目的。防火墙也可以弥补入侵检测系统自我防护机制差的弱点[3]。由于入侵检测系统置于防火墙之后, 不必分析已被防火墙拦截的流量, 不仅减轻了负载也减少了受到拒绝服务攻击的可能, 提高了入侵检测自身的安全性。该系统在Linux系统下运行, 使用Snort作为入侵检测模块, 运用告警融合和过滤模块对Snort的输出告警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与主机系统的漏洞信息库进行比对, 提取出对主机系统真正有威胁的入侵行为。最后由防御模块生成防火墙的阻塞规则来阻断恶意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田军, 俞海英, 伍红兵.入侵检测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7) .[1]田军, 俞海英, 伍红兵.入侵检测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7) .

[2]壬强.计算机安全入侵检测方案的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7, 14:288, 320.[2]壬强.计算机安全入侵检测方案的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7, 14:288, 320.

入侵检测相关技术 篇9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应用的不断增加,数据库异常检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迫切需要。异常检测技术是计算机安全技术中的重要部分,它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检测计算机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异常检测系统在几乎不影响计算机系统性能的情况下能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系统提供针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异常检测技术通过对异常行为的过程与特征的研究,使安全系统对异常事件和异常过程能做出实时响应。异常检测技术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2 FP-growth算法

在数据库异常检测技术中融入数据挖掘算法可以有效的从各种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数据挖掘算法非常适用于从历史行为的大量数据中进行特征提取,进而能有效的挖掘出非法攻击的事件。本文所讨论的数据挖掘算法是改进的关联算法的FP-growth算法,并将其运用到数据库异常检测中。

Fp-growth算法采用频繁模式增长,将提供频繁集的数据库压缩到一个频繁模式树,但仍保留项集关联信息;然后,将这种压缩后的数据库分成一组条件数据库(一种特殊类型的投影数据库),每个关联一个频繁数据项,并分别挖掘每个数据库。Fp-growth树具有自身一种特殊的结构:(1)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分别为:标记为空结点(NULL)的根、作为根的儿子的项目前缀子树集合和频繁项头表;(2)项目前缀子树中的每一个节点由三个域组成:项目名、支持计数和节点链;(3)频繁项头表的每个条目包含三个域:项目名、支持度计数和节点链的头指针,指向该项目在模式树中的第一次出现位置。Fp-growth算法的具体描述如下:

算法:构造FP-Tree。

输入:事务数据库D,最小支持数ξ。

输出:FP-Tree。

过程:

从上面的算法描述可以看出Fp-Tree构造算法刚好扫描两次事务数据库:第一次扫描生成频繁1-项目集;第二次扫描实现构造Fp-Tree。

3 数据异常检测技术的实现

结合以上数据库和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本文设计实现的数据库异常检测系统结构如图1。其结构主要分为: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和异常检测三个部分,系统采用的是SQL-Sever数据库。

3.1 数据预处理

本文的异常检测系统首先将进行数据采集工作,采集的方法是利用SQL-Server自带工具事件探测器对数据库的事务日志数据记录跟踪,采集得到的数据最终保存在数据表中。在数据采集完之后,需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数据从多值型转化为布尔型。首先,把多个属于同一会话的审计记录归并到同一个会话连接中去。我们定义一个连接包含的属性为:(ID,用户,表,客户端,操作)。其中,ID为记录本次连接的ID;用户为操作表的数据库用户名称;表为正在运行中的表名;客户端为提交SQL语句的客户机名;操作为用户对表的select,delete,update,insert操作。然后,将每一个属性值由多值型转化为布尔型,在本系统中采用类别属性值,即将客户端分为c1,c21等几个布尔类型,将操作分为select,update,delete,insert几个布尔类型,得到相应的的例表。最后,将预处理后的表里的数据内容写入到文件中,以便于关联算法的挖掘。该文件的格式为:1表示客户端1;2表示客户端2;3表示用户1;4表示用户2;5表示用户3;6表示select;7表示update;8表示delete;9表示insert。该文件每一行输出的格式为:1 4 6或2 5 8,即该文件每一行的输出可作为一个事物,整个文件输出可作为为一个事物集D运用到关联算法中进行数据挖掘。

3.2 数据挖掘

将预处理后文件输出的事物集D运用Fp-growth算法进行关联挖掘,设最小支持度为10%,和最小置信度为70%,从而产生事物集D的关联规则集合,并对此规则集合进行归并更新。具体过程为:采集一定的新审计数据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审计挖掘,得到一些规则对新产生的规则集中每条规则,在聚簇规则中寻找相匹配的规则。规则匹配的含义为,两条规则的左右两边完全相同。如果在聚簇规则集中找到一条匹配的规则,那么将聚簇规则集中该规则的记数加1,并且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更新聚簇规则集中这条规则的支持度和可信度。否则,如果没有找到一条匹配规则,就将这条规则加入到聚簇规则集中,并将这条规则的计数器加1。这样训练聚簇规则集若干次,直到聚簇规则集稳定为止。规则最后保存到数据库或文件中。

3.3 异常检测

异常检测的步骤为:将采集的待检测审计数据进行预处理,转化成我们前面定义的会话记录格式。对待检测的会话连接记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产生关联规则集(与前面训练异常模型的方法相同)。将产生的关联规则集与我们建立异常检测模型进行分析比较,比较出异常的记录。如果是异常,则显示出该记录的详细信息。响应单元是对事件分析器做出反映的单元。对检测来说,如果发现异常,则

把异常信息记录到异常表中,提供给系统管理员使用。对于异常检测,分析结果的表1历史日志行为数据最优数据关联规则集处理包括对判断结果异常时候做处理,记录入侵检测信息并报告给系统管理员。

3.4 试验数据结果

本试验系统选取SQL-Server事件日志文件中300个事件作为历史日志行为数据集,另外选取150个事件集合作为当前审计行为数据集,按照上述系统设计进行Fp-growth关联挖掘,数据结果如下:

1)历史日志行为数据规则集:设最小支持度为10%,和最小置信度为70%,对选取出的300个历史事件数据挖掘结果如表1。

2)当前审计行为数据规则集:这里取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70%,利用Fp-growth算法对150个当前审计事件数据挖掘出相应的结果,并采用上面类似的方法最后只取有实际意义的规则,挖掘出的规则集如表2。

3)异常结果:检测的异常结果如表3。

正常事件为:delete∧用户2→客户端1。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同时,数据库安全性威胁也日益严重,数据库的异常检测技术正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数据挖掘中的Fp-growth算法详细分析后,运用到数据库的异常检测技术中去,并通过搭建数据库异常检测系统得到了相应的试验数据。

摘要:该文介绍了数据库异常检测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Fp-growth关联规则算法的实现过程,提出了一个基于Fp-growth算法的数据库异常检测系统,并给出了系统试验数据结果。

关键词:数据库,Fp-growth关联规则算法,数据库异常检测系统

参考文献

[1]用IDS入侵检测系统保卫数据库安全[J].电脑报,2005.

[2]唐正军.黑客入侵防护系统源代码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彭木根.数据仓库技术与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入侵检测相关技术 篇10

超声波检测技术作为无损检测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提供了评价固体材料的微观组织及相关力学性能、检测其微观和宏观不连续性的有效通用方法。由于其信号的高频特性, 超声波检测早期仅使用模拟量信号的分析, 大部分检测设备仅有A扫描形式, 需要通过有经验的无损检测人员对信号进行人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检测和分析人员的要求较高。

在实际工作中, 对工件进行超声波探伤时, 对于有些缺陷:如裂纹、未熔合等由于角度的问题, 从A型扫描回波来看, 也许并不很大, 但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有必要对回波波形进行研究分析, 并进行模式识别, 提高缺陷定性的准确性, 其次通过对波形的分析, 也可以分清非缺陷波等结构型回波, 以避免误判, 造成生产损失[1]。

2 压力容器超声波探伤检测

锅炉和压力容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裂纹类缺陷, 断裂力学研究证明, 带有尖锐边缘的平面缺陷 (如裂纹) 危险性最大。同时还证明穿过壁厚的径向长度, 缺陷距表面距离及与其他缺陷的距离等都是关键性重要尺寸, 而平行于部件表面的裂纹长度是次要的。产品的损坏大部分是由于工件内部裂纹的扩展所引起的, 英国曾对10万个容器进行调查, 运行一年共发生132件破坏事故, 按事故裂纹扩展造成的破坏占总数的比例高达89.3%。因而对裂纹的检验和监控显的极为重要。

焊接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手段。无论长输管线、存储罐、换热器、机械设备、钢结构等凡是与钢铁沾边甚至与金属沾边的产品, 大都离不开焊接。焊接的质量对产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焊接质量的原因造成重大事故的事情, 屡有发生。各国为提高焊接质量都作了许多研究, 我国也对如何保证焊接质量作了许多努力, 如焊接工人必须经过劳动部门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焊接重要工件的焊机要安装电流电压表、焊条要烘干, 质量管理中的焊接作为特殊工序进行管理等。对焊接质量的评价, 通常可以将焊道切割下来, 进行拉伸、弯曲、压弯、金相等项检测[2], 但这些都是破坏焊道后才能判断焊接质量的方法, 而无损检测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验焊接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根据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要求, 一些比较重要的焊道 (如压力容器、重要管道) 都要百分之百进行无损检测, 一般管道也要按百分比抽检。

当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有:磁粉、渗透、超声波和射线探伤等方法。磁粉、渗透等探伤方法是针对被测物体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探测, 而超声波和射线探伤是针对被测物体内部缺陷的探测。在对缺陷方面来说, 射线探伤主要检测体积性缺陷, 这些缺陷对射线比较敏感, 而作为裂纹等面积性缺陷则对超声波比较敏感。在对金属的探伤中, 超声波的优点比较明显, 即a.超声波的指向性好, 能形成窄的波束;b.波长短, 小的缺陷也能够较好的反射;c.距离的分辨力好, 缺陷的分辨率高。由于裂纹是最危险的缺陷之一, 所以通过超声波检测可以大大提高缺陷检测率, 确保产品质量。

3 影响缺陷定位定量的因素分析

目前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是根据荧光屏上缺陷波的位置和高度来评价被检工件中缺陷的位置和大小, 然而影响缺陷波位置和高度的因素很多。了解这些影响因素, 对于提高定位、定量精度是十分有益的。

3.1 影响缺陷定位的主要因素

3.1.1 仪器的影响

仪器水平线性:仪器水平线性的好坏对缺陷定位有一定的影响当仪器水平线性不佳时缺陷定位误差大;仪器水平刻度精度:仪器时基线比例是根据示波屏上水平刻度值来调节的, 当仪器水平刻度不准时, 缺陷定位误差增大。

3.1.2 探头的影响

声束偏离:当实际声束轴线偏离探头几何中心轴线较大时缺陷定位精度定会下降;探头双峰:有些探头性能不佳, 存在两个主声束发生缺陷时, 不能判定是那个主声束发现的, 因此, 也就难以确定缺陷的实际位置;斜楔磨损:横波探头在探伤过程中, 斜楔将会磨损。当操作者用力不均时, 探头斜楔前后磨损不同。当斜楔前面磨损较大时, 折射角增大, 探头K值增大, 当斜楔后面磨损较大时, 折射角减小, K值也减小;探头指向性:探头半扩散角小, 指向性好, 缺陷定位误差小, 反之定位误差大。

3.1.3 工件的影响

工件表面粗糙度:工件表面粗糙, 不仅耦合不良, 而且由于表面凹凸不平, 使声波进入工件的时间产生差异;工件材质:工作材质对缺陷定位的影响可从声束和内应力两方面来讨论;工件表面形状:一种是平面与曲面接触, 这时为点与线接触, 握持不当, 探头折射角容易发生变化。另一种是将探头斜楔磨成曲面, 探头与工件曲面接触, 这时折射角和声束形状将发生变化, 影响缺陷定位。

3.1.4 操作人员的影响

仪器时基线比例:仪器时基线比例一般在试块上调节, 当工件与试块的声速不同时, 仪器的时基线比例发生变化, 影响缺陷定位精度。另外, 调节比例时, 回波前沿没有对准相应水平刻度或读数不准, 使缺陷定位误差增加;入射点、K值:横波探测时, 当测定探头的入射点、K值误差较大时, 也会影响缺陷定位。定位方法不当:横波周向探测圆柱筒形工件时, 缺陷定位与平板不同, 若仍按平板工件处理, 那么定位误差将会增加例。

3.2 影响缺陷定量的主要因素

3.2.1 仪器及探头性能的影响

仪器和探头性能的优劣, 对缺陷定量精度影响很大。仪器的垂直线性、衰减器精度、频率、探头形式、晶片尺寸、折射角大小等都直接影响回波高度, 因此, 在探伤时, 除了要选择垂直线性好、衰减器精度高的仪器外, 还要注意频率、探头形式、晶片尺寸和折射角的选择。

3.2.2 耦合与衰减的影响

耦合的影响:超声波探伤中, 耦合剂的声阻抗和耦合层厚度对回波高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 当探头与调灵敏度用的试块和被探工件表面耦合状态不同时, 而又没有进行恰当的补偿, 也会使定量误差增加, 精度下降。

在探伤晶粒较粗大和大型工件时, 应测定材质的衰减系数, 并在定量计算时考虑介质衰减的影响, 以便减少定量误差。

3.2.3 试件几何形状和尺寸的影响

试件底面形状不同, 回波高度不一样, 凸曲面使反射波发散, 回波降低;凹曲面使反射波聚焦, 回波升高。对于圆柱体而言, 外圆径向探测实心圆柱体时, 入射点处的回波声压理论上同平底面试件, 但实际上由于圆柱面耦合不及平面, 因而其回波低于平底面。实际探伤中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对定量的影响, 否则会使定量误差增加。试件底面与探测面的平行度以及底面的光洁度、干净程度也对缺陷定量有较大的影响。当试件底面与探测面不平行、底面粗糙或沾有水迹、油迹时将会使底波下降, 这样利用底波调节的灵敏度将会偏高, 缺陷定量误差增加。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超声波探伤在压力容器检测应用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超声波关于缺陷的定位和定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有利于超声波探伤检测技术更好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健.数字超声波探伤仪在液化气储罐探伤中的应用[J].测控技术, 2008, 27 (6) .

入侵检测相关技术 篇11

【关键词】预防工作;综合素质;外部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的不断加大,航空运输以及快速、高效的特点与当前社会的快节奏化相适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航空安全问题发生的频率较高,特别在飞机刚起飞时常常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外物入侵、设备故障的问题而导致航空领域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为降低航空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应该加强对跑道入侵与空中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视,加强管理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高航空运输的安全性。

一、造成跑道入侵与空中安全问题的原因

1、塔台工作人员的工作出现失误

塔台人员在具体的指挥、控制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失误,导致相关工作不到位的现象的发生。首先,在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机场使用的年份较长相关的通讯设备与监控预警设备可能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设备的稳定性与操作性较差。其次,在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上,在进行管理时可能会由于工作人员的检查失误,致使一些受损的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给飞机的运行与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造成不便。在相关的标示上,可能会因为没有对跑道周围的具体进行分析,一些地方的标示不清楚或者跑到周围的栅栏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建,跑道侵入事件发生的几率较大。

2、机组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

飞行员在进行飞行工作时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足够强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这两种素质才能够理智地应对飞机飞行中出现的问题。但是现在部分机组人员可能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方面的素质还有待与提高。部分工作人员在进行飞行的任务时,当飞机将要起飞或落下时可能会由于自身的责任心较差,没有及时对塔台管理人员进行报告,不认真听从他台人员的指挥致使飞行任务出现问题。当飞机运行时遇到危险情况时由于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在于塔台人员的交流上出现问题,相关的紧急措施没有進行实施,灾难发生的几率加大。

3、外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机场进行设计时与机场的跑道防入侵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对外界环境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建设人员对机场建设时的环境缺乏一定的了解致使机场的建设有时可能与当地的环境不适应,这不仅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还会对飞机的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对机场跑道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时可能会对当地的动植物缺乏一定的调查,经有关调查显示,机场由于飞鸟造成事故的事件较多,在进行环境调查时,如果忽视了这些因素将会导致巨大的灾难。

二、如何加强对跑道入侵与空中交通安全的管理

1、加强对塔台工作人员工作的监管

塔台工作人员在对飞机起降的指挥、控制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塔台工作人员的相关预防工作的开展对于灾难的避免起着很大的作用,只有加强对塔台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的监管才能够保障飞机起降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进行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时应该注重机场设备的更新换代,为机组人员与塔台人员的交流提供较为稳定的硬件通讯设备。为跑道的监管工作提供清晰的监控系统,并且建立灵敏的自动化报警系统,以及时对跑道中的一些入侵物进行及时的管理。在设施的建设完成后应该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测与维护,及时更换受损的设备,保持信号灯与照明灯的正常工作。在对跑道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应该进行及时地标示,对不完整的标记进行补充与图画,在容易发生跑道入侵的地方还应该修建一些栅栏。另外,应该加强与提高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工作人员心理素质提高的工作的实施。这样一来,当跑道上出现入侵物体时塔台工作人员可以及时与机组人员进行联系,让机组人员对相关的飞行任务进行调整,避免事故的发生。

2、加强对机组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飞行员只有在进行飞行任务时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够使飞行任务能够圆满完成。在对飞行员进行选拔与训练时应该注重提高飞行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飞行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对飞行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飞行员对于飞机相关设备操作的熟悉程度与飞行员在进行飞行工作时的注意力,让飞行员的能够对飞机周围的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避免由于跑道入侵而造成的事故的发生。在对机组人员的心理素质的训练时应该多进行一些场景模拟,在情景中能够让机组人员能够切身体会到飞机的危机状况并采用及时的方法来进行补救。对机组人员的职业素质的提高上应该较强对机组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提高机组人员在处理紧急状况时与塔台工作人员的配合能力,确保危机状况的及时处理,保证乘客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

3、加强对外部环境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在机场的建设时应该注重对当地的环境状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在建设跑道时采用综合的方案进行建设确保跑道的质量的同时还应保证跑道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相适应,对当地的气候状况以及地形状况进行了解,设计出相关问题出现的解决方案,以便发生问题是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对跑道周围的状况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例如,当跑道周围的鸟类出现较多时应该采取相应的鸟类驱赶措施,加强相关人员的巡逻工作,较少因鸟类的影响而造成的飞机安全事故。

综上所述,在对跑道入侵及空中交通的管理对于有效避免飞机空难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完善相关预防措施减少空难事件的发生,塔台人员与机组人员应该展开紧密的合作,促使飞机安全运行,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丁靓靓.浅析跑道入侵问题的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意义[J].河南科技,2013(18)

[2]李勇.跑道入侵的危害及预防[J].科技资讯,2013(16)

入侵检测相关技术 篇12

1 雷击对油库造成的危害

1.1 直击雷的危害

直击雷就是平时的雷电现象, 是雷雨云对大地和地面建筑物的放电现象, 直击雷具有强大冲击雷电流、炽热高温、强烈电磁辐射以及冲击波会损坏放电线路上的建筑物、输电线路、电子设备等, 甚至会威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油库暴露于地表, 在直击雷发生时, 外部的导体都有可能被雷电击中而发生导电引起火灾或者爆炸。

1.2 电磁感性危害

与直击雷电不同的是, 这是由雷电产生的电磁感应带来危害, 雷云层之间或者是雷云层和大地之间放电, 会在放电周围产生电磁感应, 形成雷电感应高电压和雷电电磁脉冲, 地面建筑物的金属部件、管道、各种线路都会将这种雷电产生的高电压送入室内的电线或者管道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

2 油库防雷击检测

在多雷或者雷电多发区要在油库区做好相关的检测工作, 如雷区的地理位置, 周边建筑物构造, 库区年雷暴日统计, 以及库区内部的罐液位值计量、温度计量、报警系统、监控系统等。

2.1 检测程序

油库防雷检测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检测工作十分重要, 所以要按照相关的规定, 履行检测程序。首先, 油库工作人员要向防雷检测中心提出防雷检测申请。防雷检测中心通过申请后要制定检测方案, 确定专门的检测人员, 准备相关仪器, 约定检测时间。其次, 检测工作开始, 检测人员要严格对照易燃易爆场所作业检测操作的相关规定, 不能遗漏检测点, 也不能离开油库工作人员的跟随。

2.2 检测项目及技术

油库区的检测项目包括防雷分类、防雷分区、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接闪器、电磁屏蔽、电涌保护器等。油库的防雷分类分区都较为固定, 油库区是二类防雷区, 库办公区为三类防雷区。

2.2.1 接闪器、接地体、引下线等

体积超过五万立方米的金属贮罐要求接地电阻在5欧之下, 体积小于五万立方米的接地电阻小于10欧。贮罐顶板的厚度在4毫米以上的, 贮罐本体就是接闪器。检测过程中要注意金属贮罐必须设置环形防雷接地, 接地点要大于两处, 接地电阻不小于10欧, 防雷感应接地不超过30欧。同时检测金属油罐的阻火器、呼吸阀、透光孔等配件也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关于接地装置的的设计、施工资料、防腐措施等要进行相关检测是否符合规定。引下线的检测主要是进行引下线与建筑物、人行道、出入口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相关防雷设计要求。

2.2.2 防雷击装置及防静电措施

防雷击装置包括等电位的接地装置。等电位主要是库区及建筑物内部的设备、金属管道、电缆的金属外皮等所有有金属的物体进行接地装置, 并根据有关防雷的设计规范要求, 对上述装置进行接地电阻的检测。在架空金属管道、电缆桥架的部分防雷设置是每隔25米进行一次接地装置, 遇到转弯处必须进行防静电装置。储油罐的位置最好将防雷接地装置兼用为防静电装置。

2.2.3 油库电源系统及输送系统

油库的动力、照明还有通信线路都比较适合采用铠装屏蔽电缆, 检测主要是对屏蔽电缆埋地引入时候与危架空线连接处装置过电压保护器进行相关检测。相关规定的电压保护器、电缆外皮和绝缘子铁脚都应该进行电气连接并进行接地, 且冲击电阻不能超过10欧。油库的输送系统中重点要检测的是卸油台, 在卸油台应该设置防感应雷接地测试点, 输油管路也应该连接成电气通路, 做好防感应接地。

2.2.4 加油站防雷检测

汽车加油站是油库的主要聚集场所, 根据相关的《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施工规范》规定, 汽车加油站的主要构成有地下储油罐、汽车卸油场、加油岛及站房。所以, 在加油站, 油库主要是油罐构成的, 防雷措施要对各个罐区进行重点布置, 对加油岛、罩棚应及时防直击雷装置, 埋地油罐的罐体等主要配件都要进行电气连接后接地。

2.2.5 库区监控设备

为了保证库区的各项安全及管理, 库区的监控设备和计算机设备必不可少, 检测过程中针对监控设备, 主要是检测其摄像机是否有避雷设备, 信号线、控制线是否有电涌保护器, 布线是否符合安全距离等。库区计算机机房的建设也有相关的规定, 机房建设不宜过高, 应该是在三类防雷区的建筑物, 主要检测机房的连接结构、连接材料, 电阻的安装, 连接线长度等硬件设施是否符合防雷的规则。

2.2.6 数据整理

这是检测工作的最后环节, 虽然数据整理看上去技术含量较低, 但是在对整个防雷检测工作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步骤。防雷检测的数据必须要如实填写, 参与检测工作的人员都要在相关统计资料上签名存档。数据记录后还要在最快时间内出示一份根据数据分析后填写的检测报告。

2.2.7 非金属油罐

非金属油罐的避雷措施, 都是采用的独立避雷针或者避雷网, 在非金属油罐的避雷技术中, 要注意独立的避雷装置要和保护物保持3米以内的距离, 避雷网的网格不能超过6m×6m, 引下线至少两根且均匀或者对称布置。非金属的防雷接地电阻要小于10欧, 其他配套设施要进行等电位连接, 并且要在防直击雷的保护范围之内。

油库的安全并不完全依赖防雷技术, 雷电毕竟是不可预测的天气, 只有在研究人员可以预知的范围内最好相关的防护工作, 对于油库的建设中涉及的金属材料规格进行严格审核, 油库设计施工中做好接地线等设施的建设和监管, 就能有效的避免雷电给油库带来的危害。

摘要:当今社会石油工业蒸蒸日上, 石油运用广泛, 油储规模扩大, 石油本身就是易燃易爆品, 一旦发生火灾或者爆炸, 就会对社会产生难以预计的危害, 而引发油库发生以上危害的原因有很多, 除了人为因素, 自然界的雷电灾害也是主要的导火索, 雷电是一种不可预见的天气现象, 为了防止雷电引发油库危险, 只能在平时加强防雷工作。

关键词:油库,防雷,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刘辉.关于油库防静电接地装置设定位置的探讨[J].石油商计, 2009.

[2]王海芳.汽车加油站防雷检测程序及技术要求的探讨[J].石油库与加油站, 2009.

[3]李伟.对电气防火安全检测技术的几点思考[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0.

[4]高海松, 谭林, 刘宇星, 罗笑.烟花爆竹药物仓库的安全设计[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上一篇:还原水解—SBR法下一篇:对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