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共2篇)
《夏感》 篇1
关键词:教材,教学,教法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上个星期我校语文组组织了全校语文老师听取了苟老师的授课, 课题是《夏感》, 作为指教十年的语文老师能有如此水平的课堂教学, 本人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看到他在黑板上留下那个大大的、醒目的“夏感”, 使我想起了我刚上讲台的那一幕幕, 别人对我的评课……下面所谈的是我对他这一节课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一、评教材处理
《夏感》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 它出自于名家梁衡之手, 名家所写的这篇文章, 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停留在它呈现给读者的景象, 而是用灵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画面的同时, 让我们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隽永的意境, 从而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情。因此, 苟老师把这一节课定为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为2课时, 我个人觉得是恰如其分的, 因为在这篇文章之前, 就有两篇名家的文章让学生学习, 而前面这两篇文章的教学, 可以为该堂语文课积累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它们是这一堂课的序曲, 也是这一堂课的前奏, 基于此, 把《夏感》定为自读课文, 就顺理成章了。
二、评教学程序
正规的教学程序, 应是从开头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从精读课文、透彻的分析与讲解到课外的拓展与延伸, 从课堂小结到最后的作业巩固, 每一个程序, 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规律, 每一个细节又无不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分出详略, 而不是取舍, 苟老师的这堂语文课, 可以说, 教学程序基本具备, 教学设计的顺序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是, 苟老师在刚上课的时候, 不知是什么原因, 忽略了导入这一细节, 孰不知, 导入, 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这一课的关注, 更能激发学生对这一课兴趣, 甚至能为后面文章的讲解分析起到渲染气氛, 进行铺垫的作用。因此, 我恳请各位老师注意, 导入这一细节不可忽视, 它虽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但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三、评教法语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 我们老师在搞课堂教学的时候, 务必在课堂上只作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体验中探求新知, 获得成长的享受。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观念上应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应有所改革。苟老师的这节语文课, 他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夏天的特点, 自己去探究发现文章的精彩语句, 并要求学生讲讲探究的结果, 和学生共同分享成果的教学, 这一点, 是值得肯定的, 也是符合教改理念的。但是, 有一些教法与学法上, 也有一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整堂课老师总是在提问, 学生总是在回答, 提问与回答之间没有一定的间隙, 最后老师在作讲解的时候也没有留下多少时间给学生消化、体会, 这势必导致老师剥夺了学生以启发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匆匆忙忙中回答了老师, 老师也在匆匆忙忙中给学生作了讲解。且不说学生能不能回答老师的提问, 老师的讲解学生能不能接受的问题, 就说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也无从找到它的影子, 更无法评估这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 苟老师的这堂语文课, 我的感受还有很多, 也绝不仅仅是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 这点点评, 只是抛砖引玉, 还请苟老师多多包涵, 同时也希望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夏感》 篇2
《夏感》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还有《春》、《济南的冬天》和《秋天》,这四篇文章有散文,也有现代诗,意境优美,构思巧妙,语言精美本文写夏,以热情洋溢的语言,生动细腻的笔触尽情描摹,表现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生活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夏天特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感悟作者对夏天由衷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课时:一课时
三、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无尽四时之景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朱自清先生钟情于春,他笔下的《春》充满活力与希望,让我们回味无穷;老舍先生偏爱冬,那《济南的冬天》让我们也忍不住心生怜爱如入仙境,而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却对夏有独特的情感,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夏感》
结合前面刚学的两篇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导入,这样的设计联系了旧知,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又能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二、展示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听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作者简介)再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梁衡,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主要著作有:《梁衡文集》,散文集《夏感与秋思》
简单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检测预习生字词掌握情况
明确了学习目标,也了解了作者,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拿笔随时做标记
(可能读错的字词:芊芊 厚发 黛色 潜 主宰 熟透 酿成 磅礴 贮满 春华秋实 挑 匍匐 迸发 场 )
二读课文,思考:文章名为“夏感”,那么作者对夏的感觉是怎样的?(紧张,热烈,急促)
三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了夏天景致?体现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①总(1)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分(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总(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②自然景象(2)(虚实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蓬勃的生命力;
夏天的色彩(3)(对比)旺盛的生命力;
夏天紧张的旋律(4)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紧张忙碌
③体现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读课文,读出感情和气势
(一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拿笔做标记,二读可以请同学读也可以一起读,三读让同学自己读,四读齐读)
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美文欣赏,反复品读是关键,因此本环节以朗读贯穿前后,以“感”为线索,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研讨逐步进入文本,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紧扣目标1
三、品味赏析,鉴赏情意
1、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好像……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②“火红的太阳……舰船”
比喻形象的写出了麦浪的气势
③“春之色……的终极”
比喻,对比形象,生动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田间那……活力”
挑、举、匍匐,拟人
2、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或发挥想象,说一说“夏之色”(结合课后练习3)
赏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模仿创作:夏之色为的,如,如,
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可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而讲练结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很有帮助,进而实现目标2
四、升华主题
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
1.哪些语句描绘了紧张的旋律?
快割,快割 快打,快打 赶快去给禾苗追肥、浇水
2.繁华都市也有炎炎夏季,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农村农民劳动的场景呢?
(参考,学生自由发挥)作者赞美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表达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热爱之情,因为夏天意味着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苦涩的汗水,辛苦的付出,迫切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创造出生活的美好来,作者不仅仅是单纯的赞美夏季,更是纵情高歌用苦涩的汗水浸泡出来的这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乐章!升华文章主题,完成目标3
五、课后作业
1.摘抄积累文中好词好句
2.搜集一两篇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一项作业强调了这一点;第二项作业是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
六、板书设计
自然之夏
紧张 夏之景
热烈 夏之色
急促 夏之韵 ―― 农人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