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监测报告

2024-10-26

经济监测报告(精选11篇)

经济监测报告 篇1

一、经济运行态势保持相对稳定

2013年,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态势稳定,景气水平始终位于略低于绿灯区水平的位置。前4个月位于绿、蓝灯边界。5月份,受流动性紧张和出口增速下滑等因素影响,景气水平略有降低,降至浅蓝灯区。6月份景气分值为32.7,为全年最低。8月份,在稳增长等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景气水平转为回升。9月份回升到绿、蓝灯边界,并一直延续到年末。12月份的景气分值为35.7,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见图1)。

2013年,构成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各项分指数均在绿灯区或绿灯区之下运行。

1.生产运行指数保持 2012 年水平。

2013年初生产运行指数以浅蓝灯开局,走势与总指数相似。7月份降至31.5,为全年最低。10月份回升至绿、蓝灯边界。12月份的景气分值为36.3,与2012年同期水平相当。

2.国内需求指数保持最高。

2013年国内需求指数始终在绿灯区运行,是各分指数中景气水平最高的。前6个月景气水平略有降低,从1月份的48.5降至6月份44.3;之后逐渐回升,12月升至49.4,景气水平与2012年同月持平,位于绿灯区的中间位置。

3.价格运行指数持续在浅蓝灯区小幅波动。

2013年前5个月份价格运行指数景气水平略有下降,从1月份的29.8降至5月份的26.8;之后逐渐上升,10月份达到33.5,为全年最高;12月份为32.9。

4.金融运行指数降至新低。

2013年前5个月金融运行指数虽基本稳定,位于绿、蓝灯边界,但5月、6月份银行流动性异常紧张,6月份景气水平下降至浅蓝灯区。尽管流动性紧张很快得到平息,但景气水平没有恢复过来,而是一路走低,12月份的景气分值为27.7,比201年12月份回落7.6个点,位于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5.外经指数波动较大。

2013年前4个月外经指数位于绿、蓝灯边界,5月、6月份严查套利贸易,景气水平大幅回落,6月份降至蓝灯区;之后的景气水平有所恢复,9月份回升至浅蓝灯区。四季度的景气分值为26.8,比一季度低11.9个点,与2012年四季度持平。

6.原材料设备指数呈先降后升走势。

2013年1月、2月份原材料设备指数位于绿灯区,3月份降至绿、蓝灯边界,4月份为全年最低的38.9;之后小幅上升,7月份升至绿灯区,10月份达到48.5,为全年最高;12月份为46.3,与2012年同月持平。全年波动幅度不大(见表1)。

注:○为绿灯、○△为黄绿灯边界、△为黄灯、△△为红灯、○▽为绿蓝灯边界、▽为浅蓝灯、▽▽为蓝灯。

二、经济增长速度亦保持稳定

2013年,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曾出现回升势头和下行风险,但最终走势却相当稳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2年增长7.7%,增速与2012年相当,位于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各季增速差异很小,一季度平稳开局,同比增长7.7%;二季度受流动性紧张和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增速略降,同比增长7.5%;三季度由于采取稳增长、保下限的调控措施,加之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反弹,增速回升至7.8%;四季度,流动性紧张又有所显现,回升走势没能延续,同比增长7.7%。分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增速比2012年低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8%,增速比2012年低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增速比2012年高0.2个百分点。

2013年,工业走势与经济整体走势基本一致,增速稳定在相对较低位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9.7%,增速微降0.3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明显低于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和2009年。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5%,略低于2012年四季度;二季度增速降至9.1%,且出现一定下行风险;三季度增速回升至10.1%;四季度同比增长10%。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2013年发电量增长7.6%,增速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呈明显上升走势;汽车产量呈强劲增长态势,比2012年增长18.4%,增速比2012年大幅提高12.1个百分点,增速逐季走高,四季度同比增速高达24.6%;钢材产量增长11.4%,增速比2012年加快3.7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增长9.6%,增速比2012年加快2.2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9.9%,增速比2012年略有提高;原油加工量增长3.3%,增速比2012年略低;焦炭产量增长8.1%,增速比2012年加快2.9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增长8.1%,增速比2012年回落3.7个百分点。

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存在若干影响增速上升的因素。一是货币政策以防范各种风险为重点,稳中偏紧的取向不会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下行压力;二是市场利率走高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不利冲击;三是汽车消费的高增长存在一定变数。但同时也存在保持稳定的有利条件。一是保下限、稳增长的调控政策取向将对经济增速稳定形成强劲支撑;二是出口增速上行的可能性居大。总体来看,有利因素是主要的,因此经济增速将保持稳定走势。

三、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工业购销价格下降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涨幅为2.6%,与2012年持平。全年各月涨幅小幅波动,受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6—10月形成一波小幅上升,同比涨幅从2.1%上升至3.2%,连续4个月的涨幅增大曾引起人们对通货膨胀再次来袭的担忧。但在货币政策稳中偏紧的情况下,上升走势不可持续,12月份同比涨幅已回落至2.5%。虽然2013年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但在货币供应量M1增速较低、需求没有过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并没有外部价格上涨推动的背景下,CPI涨幅仍达2.6%,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就是低端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的推动。201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13.9%,增速比2012年加快2.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后仍远超经济增长速度。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相当部分会转化为食品价格上涨。2013年,食品价格比2012年上涨4.7%,成为带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年中的价格涨幅扩大还是年末的涨幅回落,均主要是食品价格影响的结果;而其他7个类别的价格涨幅均不高,且有5个类别的涨幅回落。

2013年,工业生产者价格延续下降走势,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分别比2012年下降1.9%和2%,两者降幅均比2012年略高。从全年走势看:5月份之前降幅增大,之后逐步缩小,但变动幅度不大;二季度的同比降幅分别为2.7%和2.8%,为全年最大降幅;四季度同比降幅分别回落至1.4%和1.5%。从消除季节因素后的定基指数看,7月份以后,购销价格水平没有进一步降低,下降走势得到暂时缓解。在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降幅较大,全年下降2.6%。其中,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分别下降5.7%、3.1%和2%;生活资料价格基本稳定,微涨0.2%。在购进价格中,6类价格下降。其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燃料动力降幅较大,分别比2012年下降4.6%、4.2%和3.9%;纺织原料价格与2012年持平;农副产品是价格唯一上涨的大类,比2012年上涨1.6%。

2013年,农产品生产价格继续上涨,比2012年上涨3.2%,涨幅比2012年上升0.5个百分点。从消除季节因素后的环比涨幅看:一季度、二季度的涨幅较大,三季度、四季度的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分行业看:种植业产品价格上涨4.3%,涨幅比2012年回落0.5个百分点;林业产品价格由涨转降,下降0.9%;畜牧业产品由降转涨,上涨2.4%;渔业产品上涨4.3%,涨幅比2012年回落1.9个百分点。

2014年,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均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货币政策稳中偏紧、经济增长速度低位稳定、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以及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等格局均将延续,因此各类价格的走势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消费价格涨幅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工业生产者购销价格将继续小幅下降。

四、消费、投资需求稳定,政府需求有所减弱

2013年,虽然国内需求受到货币政策偏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以及限制“三公”消费等因素影响,但增速仍基本稳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均与2012年接近,为经济回稳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1.消费需求增速先回落后回升。

2013年,消费需求呈低开后回升的走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增速比2012年回落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5%,增速比2012年回落0.5个百分点。各季增速呈缓慢走高态势,一季度受限制“三公”消费的影响,增速回落明显,同比增长12.4%,二季度回升至13%,四季度达到13.5%,但未达到2012年的同期水平。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回落较为明显,全年增长11.6%,增速比2012年回落3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8.1%,增速比2012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长9.1%,位于全年的最高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2.2%,增速比2012年回落1个百分点。从消费构成看:餐饮支出的回落幅度较大,比2012年增长9%,增速比2012年回落4.6个百分点;而商品零售依然增长较快,比2012年增长13.6%,增速仅比2012年回落0.8个百分点。虽然消费需求增速略有回升,但上升趋势并不明显,加之目前没有支持消费需求增速走高的特殊因素,因此2014年继续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2.投资增速基本稳定。

2013年,我国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投资的措施。虽然加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限制地方融资规模会对投资增速产生下拉作用,但全年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仍比2012年增长19.6%,增速仅比2012年降低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2%,增速与2012年持平。全年走势较为稳定,前三季度增速比较接近,但四季度有所下滑,同比增长18.2%,比三季度降低2.1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6.3%,虽然增速比2012年加快1.6个百分点,但下半年呈下行走势;民间投资增长较快,比2012年增长23.1%,增速比2012年低1.7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增长22.6%,是全年各季中最低的;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速较低,分别增长7%和4.5%,增速分别比2012年回落1个和10个百分点。从投资方向看:第一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增速高达32.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4%,增速比2012年回落2.8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增速与2012年相当。分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增长22.8%和23%,但增速回落,分别比2012年低3个和1.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7.9%,虽然增速相对较低,但没有回落。

2013年,虽然针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但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高达17.3%,比2012年加快15.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上升,完成投资比2012年增长19.8%,增速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对保持全部投资的较高增速起到关键作用。2014年,房地产投资有下行风险,原因有二:一是2013年商品房销售呈高开低走的下滑走势,一季度的商品房销售面积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7.1%,二季度降至23.5%,三季度进一步降至15.7%,四季度仅增长7.7%;二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2014年市场利率明显上升已成大势所趋,势必对资金高度密集且高度依赖于融资的房地产业形成较强冲击。

2013年,受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的影响,企业存货投资意愿较弱。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同比增长8.2%,增速比同期主营业务收入低3个百分点,其中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6.6%,增速比2012年末低0.6个百分点。

3.政府需求有所减弱。

2013年1—11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9%,增速比2012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同比增长9.3%,增速比2012年同期回落8.6个百分点。虽然财政收入和支出大体同步增长,但支出增速的回落幅度更大,因此政府需求有所减弱。

五、进出口波动较大

2013年,出口总额增长7.9%,增速与2012年持平,全年呈大幅波动走势。前4个月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7.4%;5月、6月份严查套利贸易,增速大幅回落,6月份同比下降3.3%;三季度、四季度有所恢复,同比分别增长3.9%、7.4%。贸易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一是一般贸易出口增速远高于加工贸易,前者全年增长10.1%,增速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四季度已达到13.4%,后者全年下降0.2%;二是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速较低,对美国出口增长4.7%,对日本出口下降0.9%,对欧盟出口增长1.1%,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相对较快,对东盟出口增长19.5%,对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的出口分别增长12.6%、8.3%和9.8%;三是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增长远高于东部,1—11月份,中、西部地区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5.5%和16.9%,东部地区仅增长6.6%。

2013年,进口总额增长7.3%,增速比2012年加快3个百分点。除5月、6月份以外的各季增速较为稳定,一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8.4%、8.4%、7.2%。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增长8.5%,增速比2012年加快7.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增长3.3%,增速比2012年加快0.9个百分点。进口的国别(地区)构成与出口差异很大,来自东盟的进口仅增长1.9%,来自美国的进口则增长14.8%,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增速更高达18.5%,已占到进口总额的8%。

2013年,净出口规模较大,全年商品贸易顺差2598亿美元,仅次于2007年和2008年,比2012年增长12.4%。虽然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较大,但两项合在一起的顺差规模依然较大。贸易顺差规模的持续扩大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考虑到目前出口增速并不高,因此减轻升值压力应主要依靠加大进口。

2014年,出口增速上升的可能性较大。原因有二:一是严查套利贸易使2013年的出口基数较低;二是按出口波动周期推算,2014年处于上升期。预计出口增速上升趋势将在二季度及以后逐渐显现,全年增速有望高于10%。

六、金融运行状况走低

2013年,货币政策稳中偏紧,金融运行状况小幅走低。年末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3.6%,增速比年初回落2.3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9.3%,增速比年初回落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4%,增速分别比年初回落1.3个和8.5个百分点。各项金融指标的增速回落大多始于6月份,当时银行系统遭受钱荒袭击,根源在于贷款冲动和期限错配。虽然钱荒很快得到平息,但根源并未消除,资金市场也没有回到之前的状态,市场利率在短暂回落之后就步入了上升通道。12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4.16%,比2012年同期高1.55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4.28%,比2012年同期高1.66个百分点。

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4%,增速比2012年回落13.6个百分点,全年呈大幅波动走势。前4个月超常增长,同比增长63.4%;5月份严查套利贸易,封堵了热钱流入通道,同比增速迅速回落至3.8%;6月、7月份,遭遇流动性紧张的袭击,连续两个月大幅下降,6月同比下降41.7%,7月同比下降22.2%;之后增速始终大幅波动,8月份恢复较快增长,9月、10月份再次大幅下降,11月同比增长7.7%,12月份下降24.2%。下半年累计为71083亿元,比2012年下降11.1%。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波动,表明金融市场在表面稳定的同时出现了不稳定因素,极有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单位:%

摘要:2013年,面对流动性紧张等因素的冲击,我国主动下调对经济增长的要求,采取区间调控策略,做到稳增长和防通胀并重,避免了经济下滑,实现了经济增速的相对稳定,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2014年,我国将延续既定的调控政策取向,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会比较稳定,因此将保持低位稳定的经济走势。

关键词:2013年,经济监测报告

经济监测报告 篇2

为加强对盘县经济运行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时预警我县经济运行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调节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经县政府同意,建立盘县经济监测预警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一、主要职能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经济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健全及时、准确、全面的监测预警体系,综合运用各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分析预测经济走势,研判方向,对经济走势和重要经济指标变化等及时作出预警,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国民经济趋势判断和应对政策措施的建议。

按职责分工做好重要经济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分析工作,探讨国内、省内、市内经济发展状况、加强县内经济动态监测预测,密切跟踪分析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加强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二、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由县发改局牵头,县经信局、煤炭局、财政局、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盘县支行、县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环保局、国税局、地税局、民政局、

职能,联合建立经济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各行业、领域监测和预警信息由各成员单位每月23日按部门职责分工及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供,联席会议办公室即时将调度的结果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于25日向县领导汇报。

各成员单位要按时参加联席会议,切实履行本部门职责,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

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篇3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最近,浙江新昌创新模式,通过政策性干预,较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新昌县地处浙江省中部,人口43万,其中直接务农的10万多,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3,但是,各项农业贷款余额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中却只占6%。这一严重失衡的现象引起新昌县领导的高度关注。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农户不是不需要贷款,而是因为“只有财产,没有产权”,没有东西抵押,因此没有办法贷款。贫困户需要生活资金;温饱型的,需要生产发展资金;进入市场的,则需要周转资金。而金融机构则有“嫌贫爱富”的嫌疑。新昌16个乡镇,除了农业银行在3个中心镇设有网点外,其他几大国有商业银行都脚底板抹油,“进了城,做了官”;农村合作银行尽管根基扎实,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政府财政资金落户商业银行,导致农村合作银行“气短力乏”,加上涉农贷款又小又分散,经营成本高,自然灾害一来,风险难以防范,最后搞得农村合作银行也“难以招架”。

新昌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新昌县存在“三农”贷款“两高一低”即高风险、高成本、低回报的客观事实,而资金是逐利的,两者之间的矛盾,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永远无法解决。另一方面,完全依靠政府的直接补贴和转移支付,也难以奏效。新昌的原则思路是,坚持行政性资源和市场化道路相结合。具体设计为: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加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金融环境优化—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循环。

按照这一设计,新昌农村合作银行承担起金融支农的主要责任,县财政拿出200万元,作为“三农”贷款专项资金。当贷款遇到不可抗力风险时,经过评估,财政将承担2/3的损失。专项资金在农村合作银行开设专户储存,具体操作时,有相应的管理和赔付制度可循。专项资金的设立,大大降低了银行支农资金的风险。

涉农贷款利率低、户数多、运行成本高、利润空间小,是银行不愿涉农的另一原因。新昌规定,到了年底,只要农户小额贷款和200万元以下微小企业贷款有新增的,就由财政按1%给予农村合作银行补助。

此外,新昌还规定,政府部门财政性资金存款要向农村合作银行倾斜,涉农资金原则上要在农村合作银行存放,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帮助其做大做强;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要严肃查处逃废债行为,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财政、工商、国土、经贸、农林水、房管、公证等部门要为合作银行提供便利,在贷款抵押品产权确认、转让、处置过程中,减免相关税费,保证债权人利益。借此优化整个新昌的涉农金融环境。

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合作银行金融支农的积极性,合作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更为灵活、更加贴近实际的贷款方式。如向农户推出“信用贷款”,取消了规定的抵押和担保手续;农户、商户、微小企业可实行“联保贷款”;对农户存贷款,由信贷员在辖区范围内“四包一挂钩”;推出针对农村贫困生的“教育助学贷款”等。特别是权证抵押贷款上,合作银行正在积极探索,准备从根本上改变农户财产无法抵押的现状。一批规模养殖场林权、土地承包权证及农产品已经抵押率先取得贷款。

金融支农模式的改革,不仅促进了新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农村合作银行找到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今年1—4月,新昌农村合作银行新增存款2.7亿元,增长率位居浙江全省第一。新增贷款2600万,其中90%为涉农贷款。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

走出农村养老新路子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自1992年开始实施,近年有了长足发展。全区17个乡镇办事处、763个行政村、119个企业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农民累计达到31.8万人,目前已有8127名到龄农民领取养老金,累计发放养老金229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参保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但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晚,加上制度建立时农村经济条件差和农民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全区有近10万名60岁以上的老龄人员错过了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机会,仍滞留和游离于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外,成为农村社会养老“盲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他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要求日益迫切。

为切实解决这部分老龄人员的养老问题,让他们共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泰安市岱岳区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路子,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关于城乡老龄人员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规定。以上规定以保障60岁以上农村老龄人员基本生活,兼顾城镇老龄人员,落实老有所养为目标,以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家庭赡养与社会养老、国家救济相结合,采用“集体补助作基础,财政补贴作补充,子女缴费尽义务”三位一体的办法,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公民的养老保障制度。

本办法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承受能力出发,把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缴费基数,按预期领取的养老金不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结合参保人年龄及缴费期,合理确定缴费比例和缴费标准,一次性趸交缴费资金。当地政府有能力的,对老年人参保给予一定补助,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区平均标准以上的村对老龄人员实行养老补贴,补贴部分可从经济积累和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收入中列支,补助比例或数额由村集体根据自身经济条件确定,逐步建立起了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筹资机制。同时对农村养老保险采取储蓄积累式的办法,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部分也可记入个人账户。参保人从缴纳保险费的次月起开始领取养老金,直到身亡为止。领保人在领取养老金后身亡的,所缴养老保险费减去所领养老金总额后的剩余部分可以由法定继承人继承,直到领完为止。参保工作以村为单位进行,实行村、乡、区三级管理,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具体负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和支付,运用计算机进行系统管理,认真把好收费、填证、归档、领保等重要环节的质量关,确保管理科学、运转有序、便捷高效。

年过花甲能参保,次月就拿养老金。岱岳区推出的农村老龄人员养老新办法,消除了参保“盲区”和“死角”,推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调动了农民踊跃参保的积极性。得到实惠的农村老人发自肺腑地说,“老龄保”让俺搭上了和谐社会“幸福车”,圆了社会保险“养老梦”。

绍兴市新农村建设

急需五类人才

最近,浙江省绍兴市人事局组织对全市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开展专题调研。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绍兴市农村人才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传统行业人才需求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新型行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据测算,目前全市农村基层急需各类人才26000人,其中以下列五类人才需求最为迫切。

一是创业带头人。这几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绍兴市农民分工分业分化现象正在加速。一大批农村能人通过努力,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并由此形成绍兴市的块状特色经济,如绍兴县的家纺业、诸暨市的家庭袜业等。但这些人中大部分要么热情不高,要么能力欠缺,对带领身边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据调查,目前农村创业带头人的需求缺口达4500人左右。如何加快培养这类人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

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人才。目前,绍兴市真正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懂得或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人才数量非常有限。从调查统计情况看,绍兴市农村的农民高级技师仅131人,农民技师仅1242人,农民技术员也只有4026人,这些人员仅占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的9.46%,当中还有很多并没有实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调查中,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老总深有感触:企业很想往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但由于缺少这方面技术人才,关键技术无法攻破,不得不放弃这种想法。据调查,这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在2000人以上。

三是农村经纪人。调查发现,目前绍兴市农村经纪人有4587人,学历普遍较低,绝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中专以上的仅286人,凭着一技之长和顽强的开拓精神,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农村经纪人的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单兵作战为主,收购各类农产品,再运往各个市场,而订单式、联合式等形式还不多见。提供的服务也较少,主要为产品销售,而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很少。目前,农村经纪人才的需求缺口在1500人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经纪人。

四是金融理财专家。这类人才,农村很难自己培养,必须从外部引进。而金融理财专家大部分呆在城市和大企业中,愿意到农村去的很少,供需矛盾比较尖锐。据调查统计,目前农村这类人才只有427人,且集中在大企业,部分还是兼职,需求缺口在1000人以上。特别是一些资产雄厚的村,如何进行投资,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类人才十分渴求。

五是复合型经营管理能手。目前绍兴市农村共有经营能手12115人,这些人才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较大贡献。但这些人才中普遍存在文化层次低、忽视业务学习而知识陈旧老化、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目前,农村复合型经营管理能手的需求缺口最大,约在5000人左右。现实情况要求:一方面,农村传统经营能手必须主动接受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的辐射,加快向现代农民和现代企业管理者转变;另一方面,需要有一大批具备现代企业家素质的复合型经营管理能手充实到农村经营能手队伍中来。

经济监测报告 篇4

2012年一季度, 我国经济总体态势继续下行。3月份的中国经济运行指数为43.6, 比2011年12月份降低6.8个点, 回落速度有所加快, 虽然景气水平处于正常状况 (见图1) , 但已逼近正常水平的下限。构成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各项分指数均呈下滑走势, 3月份, 生产运行指数为35.9, 比2011年12月份降低6.9个点, 景气水平已经降至绿灯区之下, 存在偏低的风险;价格运行指数为42.2, 比2011年12月份下降8.8个点;国内需求指数是2011年唯一保持基本稳定的分指数, 但一季度也转为下降, 3月份为54.3, 比2011年12月份降低3.5个点;金融运行指数是各项分指数中取值最低的, 3月份为30.8, 比2011年12月份下降5.7个点, 位于偏低的浅蓝灯区;外经指数继续快速回落, 3月份为38.8, 比2011年12月份下降10.8个点, 景气水平降至绿灯区之下 (见表1) 。

注:○为绿灯、○△为黄绿灯边界、△为黄灯、△△为红灯、○△为绿蓝灯边界、△为浅蓝灯、△△为蓝灯。

二、经济增长速度降至近10年的低点

2012年一季度,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 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以来持续走低, 比2011年四季度降低0.8个百分点, 比2011年同期降低1.6个百分点, 环比折年率仅为7.4%。8.1%是2002年以来正常时期的最低水平, 期间只有两个时期因特殊原因增速降到过8.1%以下, 一个是受SARS影响的2003年二季度, 另一个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分产业看, 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5%, 增速分别比2011年四季度降低1.5个和1.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已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最低水平相当

2012年一季度,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 增速比2011年四季度降低1.2个百分点, 继续呈下滑走势, 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11.9%, 虽然增速比1-2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 但属小幅波动的范围, 不能看作下滑走势的改变。工业增长速度下滑主要由重工业带动。一季度, 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 增速比2011年四季度低1.8个百分点, 比2011年同期低4.4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 增速与2011年四季度相当, 也与2011年同期相当。这种状况与当前经济下滑的原因是吻合的, 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汽车消费不振主要影响的是重工业。

2012年一季度, 一些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速明显下滑。水泥产量同比增长7.3%, 增速比2011年四季度低4.3个百分点, 比2011年同期低10.8个百分点, 回调速度很快;钢材产量同比增长6.5%, 增速比2011年四季度低2.5个百分点, 比2011年同期低6.2个百分点;发电量同比增长7.1%, 增速比2011年四季度低2.1个百分点, 比2011年同期低6.3个百分点;10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5.8%, 增速比2011年同期低3.5个百分点;烧碱产量同比增长5.2%, 增速比2011年同期低12.5个百分点。

造成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弱, 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较大;二是外汇占款增加额大幅缩小致使资金面趋紧, 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增速继续下滑;三是各类价格涨幅走低,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转跌;四是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五是国有投资增速低缓, 一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9%;六是汽车市场仍无起色, 一季度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8%和3.4%。这些因素仍会对二季度经济运行构成制约, 因此偏弱的经济走势将持续。

三、各类价格涨幅同时走低

2012年一季度,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回调, 当季同比上涨3.8%, 涨幅比2011年四季度降低0.8个百分点, 3月份上涨3.6%, 比1-2月份的平均涨幅低0.2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 涨幅回调较大的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 一季度同比分别上涨8.1%和2%, 涨幅分别比2011年四季度回调1.9个和1.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和交通通信价格涨幅的回落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内;烟酒、衣着和娱乐教育文化价格涨幅基本稳定, 涨幅与2011年四季度相当。

2012年一季度,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由上涨转为下跌, 当季价格水平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 3月份同比下降0.3%。分类别看, 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已经转跌, 一季度同比下跌0.3%;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仍有一定上涨, 一季度同比上涨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涨幅在迅速缩小, 一季度同比上涨1%, 比2011年四季度降低4.5个百分点。

2012年一季度, 价格走势也出现了一些反复, 诸如食用油、蔬菜和部分日化产品等价格再次上涨, 3月份的消费价格涨幅超过2月份, 引起了人们对价格再次上涨的警惕, 但这些现象是局部的、暂时的, 不是价格整体走势的改变。局部价格变动由具体商品的供求情况和生产成本决定, 只要出现某种商品成本上升或供给不足, 就会推动价格上涨。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则由总供求状况决定, 虽然总需求过大引起的价格总水平上涨也是以局部价格上涨开始, 但涨价面会不断扩大, 一类商品价格涨完后, 另一类商品价格会接着涨, 最终会形成价格轮番上涨甚至全面上涨的局面。相反, 假如总需求没有过大, 那么局部的价格上涨也仅限制在局部, 甚至还会在一些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另一些商品价格在下跌。现在的情况与2011年初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总供求情况不同, 当时, 过度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发了总需求明显过大, 价格上涨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现在, 经过一年多的调控, 总供求情况出现了逆转, 因此局部的价格上涨不会演变成通货膨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2月份是由春节因素造成的, 春节因素造成2月份涨幅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未来走势可保持乐观, 二、三季度涨幅将会进一步明显降低, 四季度涨幅也不会反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的涨幅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一是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已降至较低水平, 消费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已经消除;二是世界经济增速较低, 全球原材料价格失去上涨动力, 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较小;三是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 对国内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内需增长偏弱

2012年一季度, 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均增长较快, 但增速双双回落,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考虑到经济增长速度和价格涨幅在同时回落, 且均已降至较低水平, 因此从总供求平衡的角度看, 虽然目前的内需增长速度不算低, 但仍有偏小的可能。

1. 消费需求增速减缓。

2012年一季度, 国内消费需求增速趋于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8%, 增速由之前的基本稳定突然转降, 比2011年四季度降低2.7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9%, 比2011年四季度降低1.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回落幅度更大, 同比增长15.7%, 比2011年四季度回落7.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2.3%, 增速比2011年四季度相当;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7.5%, 增速比2011年三季度降低5.5个百分点。

2. 投资增速降低。

2012年一季度, 投资增速呈下滑走势。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 增速比2011年三季度降低3个百分点 (1) , 比2011年同期降低4.1个百分点。与建安工程投资紧密相关的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8.1%, 增速比2011年三季度降低7.3百分点, 回落幅度比固定资产投资更大。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的增速回落幅度很大, 已降至近些年正常时期的最低水平。存货投资增长速度从2011年10月开始回落, 2月末,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18.3%, 比2011年高点10月末回落3.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主要是受国有投资的带动, 一季度, 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9%, 增速比2011年同期降低8个百分点;尤其是中央项目投资, 同比下降9.7%。民间投资增长依然强劲, 但增速也开始转降, 一季度同比增长29%, 增速比2011年三季度回落5.8个百分点。

投资的未来走势不容乐观, 一是投资到位资金增速较低, 一季度同比增长17.5%, 低于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二是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速度下滑较快, 一季度增长14.2%, 增速比2011年同期降低4.9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将制约房地产投资;四是经济下滑和价格涨幅回落会带动企业效益下滑, 1-2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5.2%, 而效益是内生性投资的动力, 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内生性投资将进一步减速。

3. 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

2012年一季度, 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 同比增长23.5%, 比2011年三季度降低7.2个百分点, 比2011年同期降低9.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的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极度低迷。一季度, 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6%, 销售额同比下降14.6%, 两者的降幅均比2011年四季度明显扩大。商品房销售额降幅超过销售面积, 表明商品房的平均售价在降低, 这种情况很少见, 只有在2008年三季度出现过。商品房待售面积高速增长, 3月末同比增长35.3%。

这次房地产市场低迷不可能像2006年和2008年那样迅速过去, 理由是:首先, 中央政府的调控决心很强, 已明确指出房价回调远未到位, 虽然地方政府有反向调节的意愿, 但行为会受到限制;其次, 2012年降低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这意味着调控政策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对房市需求也是不利的;最后, 前些年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的后遗症很严重, 这些代价迟早是要偿还的, 高房价已对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严重伤害。

相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况而言, 目前的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过高, 两者走势的背离不可能长期持续。随着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持续, 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回落, 并带动投资增速下行。

五、进出口增速大幅下滑

2012年一季度, 海关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6%, 增速比2011年四季度降低6.7个百分点, 比2011年同期降低18.9个百分点, 增速回落很快。出口增速回落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因素就是全球经济增长低缓, 内部因素主要是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劳动成本上升。由于欧美的债务问题很难找到出路, 因此外部因素出现明显好转的可能性不大。由于我国的外贸战略已经转为更加重视进口, 因此内部的不利因素也将持续。不过, 对出口的走势也不必过分悲观, 我国的技术进步依然很快, 将可以对出口形成较强支撑, 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也不会太快, 负面影响不会太大, 全年出口增速保持在10%左右的机率较大。从长期来看, 出口增速保持在10%左右对我国也是比较有利的, 既可以保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一定拉动力, 又可以缓解我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过度依赖。假如出口增速和前些年那样长期保持在20%以上, 那么后果必然是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经济的独立性不断下降, 从而损害国内经济的稳定。

2012年一季度, 海关进口总额同比增长6.9%, 增速比2011年四季度降低13.7个百分点, 回调幅度远大于出口。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长8.2%, 增速比2011年四季度回调17.2个百分点。进口增速下滑主要是受国内经济下滑以及价格涨幅降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更加重视进口的政策对进口有正面影响, 但影响程度还较弱, 无法抵消国内经济下滑的影响。

六、企业资金状况趋紧

2012年一季度, 货币政策取向为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加大了与实体经济直接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 但政策效果尚未充分显现, 金融状况仍在低位运行, 总体态势还有所降低。社会融资规模缩减, 一季度为3.88万亿元, 比2011年同期少3487亿元, 其中, 人民币贷款增加2.46万亿元, 同比多增2170亿元;但外币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净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均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3月末, 广义货币 (M2) 同比增长13.4%, 增速自2011年9月份以来基本稳定;狭义货币 (M1) 同比增长4.4%, 增速比2011年末降低较多, 取值相当异常, 不宜作为判断金融运行状况依据。

3月末, 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7.5%, 增速比2011年末降低2.3个百分点 (1) , 比2011年同期降低9.6%, 表明企业资金状况进一步趋紧。引发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不是贷款, 而是外汇占款的少增。3月末,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7%, 增速自2011年9月份以来基本稳定。外汇占款仅增加2907亿元, 比2011年同期少增8334亿元, 外汇占款少增已成为影响当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七、财政支出增长偏快

2012年一季度, 财政支出同比增长33.6%, 增速明显超过2011年, 比2011年同期高7.6个百分点, 呈超常增长态势。但同期的财政收入增速却不高, 为14.8%, 增速比2011年同期大幅降低18.2个百分点。3月份, 财政收支出现赤字, 规模达1136亿元, 这种现象很少见, 2000年以来只有2002年和2009年出现过, 且规模均较小。在物价涨幅回落和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 财政支出的超常增长是不正常的。

经济监测报告 篇5

《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政发 〔2009〕2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办法》已经2009年省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定,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办法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策部署,科学监测和客观评价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监测考评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第一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和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劳务经济及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要任务,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实现富民强县。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监测考评指标体系,实行定量综合监测考评,客观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动各县(市、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促进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步伐。

第二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的工作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经济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原则,体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突出经济监测考评;坚持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体现综合考评,突出重要工作监测考评;坚持近期和长远相兼顾的原则,使监测考评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突出各地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实绩;坚持科学真实、公正可比的原则,推动和引导县域经济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加快发展。

二、监测考评范围

第三条县域经济社会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社会。根据我省实际,县域经济社会监测考评范围为全省107个县(市、区),重点监测考评83个县(市)。

为了保证监测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比性,根据县域和城区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取向,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分类监测(县域监测考评范围和城区监测考评范围详见附件1和附件2)。

三、监测考评指标设置

第四条结合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监测考评指标选取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四大类,其中83个县(市)监测考评指标为31项;24个区监测考评指标为30项(县域和城区监测考评指标体系详见附件3和附件4)。

监测考评指标体系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结合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监测考评指标适时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第五条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等。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是一个地区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具体反映县域经济规模、综合竞争能力、项目带动和发展后劲,是监测考评县域经济的基础性指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采用人均指标体现监测考评工作的可比性和公正性,是经济指标监测考评工作的重点。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主要反映各县域单位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工作实效。

第六条经济结构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等。主要反映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点工作任务的实绩。

第七条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公众安全感满意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初中毕业升学率、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等。主要反映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生产安全保障、民生工程投入、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和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情况。

第八条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等。主要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走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监测考评方法

第九条监测考评以功效系数法为核心,采用综合加权的办法。根据县域(城区)不同指标和各指标权重,实行加权汇总万分评定制,确定县域(城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排序。具体办法是对县域(城区)综合监测考评的四大类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依据确定的权重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汇总,依照得分多少确定全省县域(城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排序。

第十条监测考评综合实力排序结果经省政府审批后,以省政府名义进行通报,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公布时间为次年6月15日前。

第十一条监测考评指标数据除来自统计部门外,还涉及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卫生、广电、安全生产监督等多个部门。为了保证监测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性和一致性,监测考评指标数据统一由各级统计部门组织进行采集、审核、汇总并上报。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相关指标数据的采集、审核,并按要求报同级统计部门。

第十二条对于监测数据质量,各县(市、区)统计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对填报的源头数据要进行认真核实,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监测工作,数据上报前,必须经政府主要领导签字认可。省统计局每年按一定比例对各县(市、区)上报的监测指标数据进行质量抽查,抽查结果将作为评定监测数据质量的依据。

第十三条省统计局组织省级相关部门,对各县(市、区)上报的有关指标数据进行联合审核,数据审核无误后,由省统计局按照监测评价办法,进行汇总和综合测评,测评结果上报省政府审定。

五、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以省政府名义对83个县(市)综合监测考评前10名和综合监测考评名次进位快的前10名分别授予“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和“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称号;对24个区综合监测考评前5名和综合监测考评名次进位快的前5名分别授予“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和“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称号;并以省政府名义进行通报表彰。

从2009年起,设立工业化发展监测考评单项奖,对县域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的前10名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

对在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人口和计划生育、节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被“一票否决”的县(市、区)取消表彰奖励资格。

第十五条省政府设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奖励专项资金,对通报表彰的“十强县”、“五强区”和争先进位前10名县、前5名区及工业化发展单项奖前10名县(市、区)进行奖励。奖励办法分别为:对首次进入“十强县”和“五强区”的县(市、区)各奖励100万元,其他“十强县”和“五强区”以奖励50万元为基数,对照上年位次,每进1位增加奖励10万元,每退1位减少奖励10万元,减完为止。对争先进位前10名县(市)奖励分为三个等次:一等奖3名,各奖励80万元;二等奖4名,各奖励50万元;三等奖3名,各奖励30万元。对争先进位前5名区各奖励50万元。对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快的前10名县(市、区)各奖励20万元。以上奖励资金列入省财政预算,省财政厅按照省政府通报表彰决定和审定的奖励金额及时下达、拨付。

六、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监测考评工作由省统计局组织实施,省级各相关部门配合。各设区市统计部门成立相应机构负责行政区域内各县(市、区)监测数据的搜集、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省统计局设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办公室,具体负责县域经济监测考评的日常工作。

第十七条省统计局按照监测考评办法,审核、提交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排序结果,于次年5月15日前报省政府审定。

县级统计部门次年3月底前将本级监测考评数据上报市级统计部门,市级统计部门审核、汇总后于次年4月15日前上报省统计局。

第十八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监测考评工作,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整体规划。不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在监测考评工作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监测考评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确保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正常进行。

第十九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提供客观真实的监测基础数据。对填报数据不实、弄虚作假和未按规定履行审查职责的,要按照《统计法》依法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条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升统计人员业务能力,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暂行办法》(陕政发〔2004〕31号)同时废止。

附件:1.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范围名单

2.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范围名单

3.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4.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附件1:

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范围名单(共83个县、市)

西安市(4个):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

铜川市(1个):宜君县

宝鸡市(9个):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市(11个):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兴平市

渭南市(10个):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韩城市、华阴市

延安市(12个):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

汉中市(10个):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榆林市(11个):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安康市(9个):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6个):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附件2:

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范围名单(共24个区)

西安市(9个):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

宝鸡市(3个):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

咸阳市(2个):秦都区、渭城区;

铜川市(3个):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

渭南市(1个):临渭区;

延安市(1个):宝塔区;

榆林市(1个):榆阳区;

汉中市(1个):汉台区;

安康市(1个):汉滨区;

商洛市(1个):商州区;

杨凌示范区(1个):杨陵区。

附件3:

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共4大类31项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9项)

(1)地区生产总值(2)财政总收入(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人均财政总收入(6)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7)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8)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5项)

(1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1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3)城镇化率(14)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三)社会发展指标(13项)

(15)农民人均纯收入(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19)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20)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21)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2)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3)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24)公众安全感满意率(25)有线电视入户率(26)初中毕业升学率(27)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

(四)生态环境指标(4项)

(2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2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30)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31)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附件4:

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共4大类30项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9项)

(1)地区生产总值(2)财政总收入(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人均财政总收入(6)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7)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8)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5项)

(1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1)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3)非公有制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14)城镇化率

(三)社会发展指标(13项)

(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17)农民人均纯收入(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19)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20)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1)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2)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23)公众安全感满意率(24)城镇登记失业率(25)城镇居民生活用天然气入户率(2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

(四)生态环境指标(3项)

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篇6

助推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河流域植被恢复和重建为重点,结合光热、土地、地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葡萄、芒果、石榴、烤烟和种草养畜为支柱,辐射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百里特色农业产业带已基本形成,并先后引进、培育了攀西阳光酒业有限公司、宇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江农工贸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了芒果协会、石榴协会、葡萄协会等一批专业技术协会。通过紧抓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村经济人在农业流通领域的作用,进而形成具有仁和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混沙拉的芒果、迤沙拉的民俗文化、普达的生态疗养农庄、大田石榴……仁和区拥有特色产业的农村不胜枚举,全区农业产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并朝着新的目标迈进。

2006年,仁和区农业总产值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7.5%;农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70元,同比增长10.3%。这些应该归功于仁和区坚持走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

仁和区的许多农村地处中山区,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在中山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实施,社会参与”的原则,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通过集中调研,细致地完成了全区81个行政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仁和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攀钢(集团)公司、成都铁路局等大企业与仁和区结对共建新农村,并提供数百万元的帮扶资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仁和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将农民增收同培养新型农民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区农牧局等有关部门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创新,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根据成人学习和教育的特点,将农业适用技术学校开到田间,办到地头,农业专家针对具体问题现场讲解,现场操作。在进行生产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对农民进行农产品销售等相关经济知识和国家政策的宣传教育,为仁和区培育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仁和农村,今非昔比。通过技术培训,农作物得到科学管理,立新村过去只能当作“风景树”的芒果树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2006年,该村依靠芒果人均增收千余元;普达村活跃着一批农村经纪人,每到芒果收获的季节,他们走家串户联系货源,走出普达,与经销商唇枪舌剑,打开芒果市场,成批的芒果被运往北京、上海等地……

沈阳市启动

政策性农业保险

10月18日,沈阳市政府宣布启动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全市已建成4305个富民经济小区,农民投入百亿元以上资金建设了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设施。面临有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等威胁,为了减少农户的损失,沈阳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试行期间,以农业生产设施直接建设成本的75%确定保险金额,温室大棚保险费率为1.15%,畜禽棚舍保险费率为0.575%。市、区两级财政及农户分别负担保费。其中,政府承担70%的保费,农户承担30%的保费。

以一户农民建两个大棚计算,大棚建设成本12万元,75%的保险金额就是9万元的保额,所以每户农民只需要付出:9万元×1.15%×30%=310.5元就可以拥有农业保险。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公司内,还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按照当年政策性保费收入节余总额的70%纳入巨灾风险基金,在专用账户中封闭运行,滚存使用。今后,遇有重大灾害,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公司赔付额达到当年保费130%后,可以按照保险赔偿标准启动巨灾风险基金。

近年,沈阳市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有关部门就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提出了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见。此次推出的险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尚属首例。沈阳市政府心怀271万乡村农民福祉,全力营建民生与和谐社会,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仅将极大地缓解自然灾害对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害,有力地保障沈阳农民的民生财产,而且在试点过程中依法出台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及实行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都将为国家制定和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监测报告 篇7

(一) 一致和先行指数继续回落

6月份, 我区一致指数为98.1, 比5月份下降0.1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4个指标中, 经过季节调整去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 工业指数、就业指数有所上升, 社会需求指数、社会收入指数继续下行。

6月份, 我区先行指数为97.2, 比5月份下降0.1点。季节调整后, 新开工项目指数、贷款指数呈现上升;平均消费倾向指数、产销率指数、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 (逆转) 3个指标均下降。

(二)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运行于“浅蓝灯区”

6月份, 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2, 与4月份、5月份持平, 连续3个月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中部平稳运行。

6月份, 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中, 投资指数、工业利润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 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上行

6月份, 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 较上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 比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季节调整后,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上行, 增幅渐趋扩大。

需要关注的是, 企业效益持续下滑, 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4%, 创2009年12月以来的历史新低。

(二) 投资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继续回落

上半年, 我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5%, 高于1-5月份2.7个百分点, 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季节调整后, 剔除季节和随机因素影响, 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过冷的“蓝灯区”继续回落, 但回落幅度逐步收窄。

(三) 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回落

上半年, 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5%, 比上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 低于一季度1个百分点。季节调整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回落。

(四) 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微幅上扬

上半年, 我区进出口总额增速扭转下行态势, 同比上涨0.4%, 比1-5月份上升5.2个百分点, 低于上年同期46.5个百分点。季节调整后, 进出口总额增速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微幅上扬。

(五) 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接近正常的“绿灯区”中部

经济监测报告 篇8

(一) 一致指数微幅走低

8月份, 我区一致指数为93.2, 比7月份下降0.00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 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就业指数小幅上升;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继续走低。

(二) 先行指数继续上行

8月份, 我区先行指数为100, 比7月份上升0.3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6个指标中, 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产销率指数、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 (逆转) 、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和贷款指数呈现上升;新开工项目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指数均下降。

二、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及主要指标走势

(一)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浅蓝灯区”止跌企稳

8月份, 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0, 与7月份持平, 平稳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下限, 呈现企稳迹象。

8月份, 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中, 投资指数、工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二) 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1. 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稳步回升。

8月份, 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工业预警指数为115.7, 比7月份上升0.2点, 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微幅上行。

8月份, 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 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 较上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需要关注的是, 企业效益下滑势头仍在持续, 8月份,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1%, 继续创下2009年12月以来的历史新低。

2. 投资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小步上行。

1-8月份, 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投资预警指数为122, 比1-7月份上升0.9点, 在过冷的“蓝灯区”小幅上行, 接近“浅蓝灯区”的下限。

1-8月份, 我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6%, 比1-7月份下降0.4个百分点, 较上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

3. 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小幅回落。

1-8月份, 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消费预警指数为114.1, 比1-7月份下降0.4点, 继续在正常的“绿灯区”小步回调。

1-8月份, 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限额以上) 同比增长12.7%, 高于1-7月份0.7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下降17.5个百分点。

4. 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微幅上升。

1-8月份, 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外贸预警指数为99.6, 比1-7月份上升1.4点。

1-8月份, 我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9%, 比1-7月份下降1.9个百分点, 低于上年同期49.2个百分点。自今年4月份以来, 虽伴有小幅波动, 但整体呈现回升态势。

5. 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继续下探。

1-8月份, 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9, 比1-7月份下降2点, 降幅有所收窄。

1-8月份, 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持续放缓, 同比下降10.2%, 低于1-7月份2.1个百分点, 低于上年同期20个百分点。需要关注的是, 7月份、8月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两个月负增长, 同比分别下降10.6%和6.4%。

6. 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回落。

8月份, 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价格预警指数为102.1, 比7月份下降0.5点, 继续在正常的“绿灯区”小幅下行。

经济监测报告 篇9

一、一致指数、先行指数、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上行

(一) 一致指数持续上行, 经济景气继续回升

9月份, 全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89.88, 比8月份上升0.24点, 经济景气延续回升态势。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一致指数分项指标呈现“四升一降”, 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均呈现上升, 就业指数小幅下降。

注:一致指数是选取5个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 可反映全区当前经济运行走势, 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先行指数是选取6个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 可反映全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 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 先行指数继续上升, 全区经济稳中向好预期加强

9月份, 全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103.27, 比8月份上升0.61点, 预示未来一段时间全区经济将延续向好态势。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先行指数分项指标呈现“四升两降”, 产销率指数、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 (逆转) 、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均呈现上升;贷款指数、新开工项目指数呈现下降。

注:图3中, 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 (逆转) 的坐标轴为右轴。

(三)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上行, 接近正常的“绿灯区”下限

9月份, 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4, 比8月份上升1点, 已连续四个月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接近正常的“绿灯区”下限。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选取10个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 可综合反映全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从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分项预警指数灯号看, 除进出口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上升到正常的“绿灯区”外, 其它分项预警指数均无灯号变化。其中, 贷款指数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指数、投资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居民收入指数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

从以上监测结果分析,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先行指数持续上行, 表明全区宏观经济景气企稳回升态势日趋稳固。由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先行指数走势判断, 四季度全区宏观经济景气将继续呈现小幅回升。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 工业预警指数连续两个月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9月份, 工业预警指数达到114.79, 比8月份上升0.54点, 已连续两个月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速环比加快1.7个和1.5个百分点, 助推本期工业预警指数继续上升。

(二) 投资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探

9月份, 投资预警指数为119.19, 比8月份下降0.89点, 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走低。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2个和0.9个百分点, 拖累本期投资预警指数回落。

(三) 消费预警指数连续两个月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

9月份, 消费预警指数达到111.22, 比8月份上升0.01点, 连续两个月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汽车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加快7.3个、23.6个和0.6个百分点, 拉动本期消费预警指数继续上升。

(四) 进出口预警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正常的“绿灯区”

9月份, 进出口预警指数为102.31, 比8月份上升3.1点, 由偏冷的“浅蓝灯区”上升至正常的“绿灯区”。铁矿砂、锌矿砂、成品油等资源性商品和电子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带动全区外贸形势继续回暖。

(五) 财政收入预警指数连续两个月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

9月份, 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4.32, 比8月份上升0.13点。受9月份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加快33.8个百分点影响, 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 带动8月份财政收入预警指数走出偏冷的“浅蓝灯区”, 8月、9月份连续两个月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电力行业税收增速环比降幅收窄助推本期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回升。

(六) 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小幅走低

经济监测报告 篇10

编者按:2013年, 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有所缓和, 特别是美国经济在量化宽松的政策推动下复苏势头强劲, 欧元区经济也显现出复苏的迹象。但是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 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仍然存在, 世界经济复苏仍很脆弱,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还在继续,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问题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未走出困境, 保持消费较快增长的动力不足。从一季度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有序地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激发了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力。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回升, 7.8%的增速分别高于一季度的7.7%和二季度的7.5%, 目前的实体经济增速符合预期。我国经济增长能否保持上升趋势?经济增长周期波动态势和物价走势如何?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如何调整?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为政府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本组专题由十五篇研究报告组成。所有研究报告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时期宏观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分析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题组汇集了国内多个经济分析与监测机构的专家, 他们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动态监测, 其中包括对欧美经济的分析;对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及各领域, 如投资、消费、外贸、物价等领域的分析;对金融风险、汇率、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一些重点产业, 如工业、能源、房地产等行业的监测。这些研究报告对2013年的经济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领域、多视角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刊在该课题首席专家、东北财经大学高铁梅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支持下组织了本期专题讨论, 这是本刊组织的第三次专题讨论, 希望能为政府决策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提供帮助和参考。

经济监测报告 篇11

一、经济的总体态势小幅上升

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指数为61,比2010年四季度提高3.3个点,虽然上升幅度不大,但进一步强化了2010年四季度开始的缓慢回升走势,并且已由绿灯区进入黄绿边界区域(见图1)。考虑到201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很快、基数较高,因此目前的景气水平已有一定的偏高风险。

从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6个分指数看,3月份,生产运行指数、国内需求指数和金融运行指数位于绿灯区,景气分值分别为56.4、53.5和55.4;原材料设备指数位于黄绿边界,分值为64.3;价格运行指数位于黄灯区,分值为66.6;外经指数位于红灯区,分值为87.3(见表1)。从走势看,只有国内需求指数略有回落,3月份分值比2010年12月回落5.5个点;金融运行指数稳定;其他指数均为上升,原材料和设备指数上升最多,为15.2个点,生产运行指数、价格运行指数和外经指数分别上升4.9、2.9和6.4个点。

注:○为绿灯、○△为黄绿边界、△为黄灯、△△为红灯、○▽为绿蓝边界、▽为浅蓝灯、▽▽为蓝灯。

二、经济增长速度将趋于加快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增速连续3个季度保持稳定。由于2011年一季度同比增长速度与2010年四季度相当,因此环比增长速度与2010年一季度相当①,而201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很快,环比增速很高,约为2.6%。据此计算,今年一季度的环比折年率超过10%,与2010年四季度相当,明显高于201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开始于2010年四季度的缓慢回升趋势仍在延续。

从工业产出看,增长速度也是上升的。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增速比2010年四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已经达到14.8%,又比前2个月有所加快。尽管同比增长速度上升不多,但环比增速上升相当明显,一季度比2010年四季度增长4%,折年率为17%,虽然略低于2010年四季度,但远高于201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

发电量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是经济增速上升有力的佐证。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13.4%,比2010年四季度大幅上升6.9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14.8%,比1-2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增速上升趋势明显。从2000年以来的情况看,发电量增速最高的2003年为15.4%,次高的是2004年和2007年,均为14.9%,这几个年份正好是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偏高或上升较快的时期,而3月份发电量增长率已与这些年份很接近。

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33%,呈高速'增长态势,分别比2010年二、三季度加快20.8和15.1个百分点。尽管财政收入不仅与经济增长状况有关,还与价格上涨和税收征管力度等因素有关,但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税收征管力度变动不大。价格因素需要选取一个适当的价格指数来扣除,但即使按涨幅较高的工业出厂价格指数来扣除,增长率依然高达24.3%。因此,从财政收入反映出来的一季度经济增长状况是很好的。

三、通胀水平仍有上升的可能

2010年四季度,针对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键,并加大了对价格的管理力度,但调控效果尚未显现,价格的上涨趋势仍在延续,涨幅创出了新高。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比2010年四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季环比折年率为5.5%,虽然低于7.4%,但不能由此作出上涨趋势将减缓的结论。价格上升过程从来都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与减速交替出现,一季度上涨速度减缓就属于这种情况。分月看,3月份的上涨速度已再次加快,同比上涨5.4%,月环比涨幅高达0.7%,仅次于2010年10月的0.9%和11月的1.1%。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仍是结构性的,各类商品价格的涨幅差异很大,上升幅度也差异很大。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最高,同比上涨1 1%,涨幅比2010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5%,增大3.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3.1%,增大0.7个百分点;其他5类价格涨幅均在2%以下。然而,随着通货膨胀持续时间的延长,价格上涨和成本上升就会形成循环推动,通胀初期的结构性上涨就会被全面上涨所取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价格调控的难度就会明显加大。3月份,价格全面上涨的苗头有所显现,在总涨幅仅比2月份增大0.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8大类商品价格的涨幅均在增大。

居民消费价格的未来走势依然不能乐观,同比涨幅仍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价格上涨的压力来自于多个方面:

一是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据海关统计,2月份出口商品的美元价格同比上涨1 1.4%,进口商品的美元价格上涨16.6%,扣除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3.7%后,分别为7.4%和12.4%,前者与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涨幅7%接近,后者比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10.2%还高2.2个百分点。不论是出口商品还是进口商品价格上涨,都会带动国内价格同时上涨。

二是上游产品向下传导的压力。一季度,众多上游产品的价格涨幅很高,并且涨幅还在增大,有不断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涨幅比2010年四季度增大1.1%,季环比上涨6.2%,折年率超过了20%,上涨速度很快,还没有出现回稳的迹象。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1%,涨幅比2010年四季度增大1个百分点,季环比折年率为7%。尽管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涨幅低于居民消费价格,但两者不是直接可比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大多很低,在2%以下。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很快,同比上涨15.6%,虽然涨幅略低于2010年四季度,但比食品价格涨幅高4.6个百分点,因此仍会进一步推动食品价格涨幅增大。

三是流动性过剩没有缓解,货币供应量依然增长很快,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尚未消除(见第五部分)。这是决定通货膨胀的根本因素,决定着通货膨胀的中期走势。

如何尽快扭转物价上升趋势是当前经济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调控措施应更多地从总供求入手,过多地关注一种或几种商品价格上涨的意义不大,即使管住100种商品,仍会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价格在上涨。增加供给主要可从增加进口和减少出口入手,虽然2011年一季度贸易收支为基本平衡,但我国外汇储备很多,因此为应对通货膨胀,一定规模的贸易赤字是可取的。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也可以考虑,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国内供给,同时还可以抵消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的冲击。管理总需求的关键是货币政策,要实实在在地把流动性控制住,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降下来,具体操作只是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而不能看作是效果。管理总需求还可以从政府支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等角度入手,但目前的通货膨胀尚未到需要对投资和消费进行控制的程度,但政府支出有必要适当控制,要避免过快增长。

四、外部失衡趋于改善

一季度,尽管有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水平较高以及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国出口依然增长较快,同比增长26.5%,略高于2010年四季度的水平。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1.7%,比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1.6%高11.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出口的实际增长大约为13.5%,明显低于工业总产出的增长速度,因此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并不是很强。从走势看,出口的较快增长将会延续。

一季度,在加大进口政策、国内通货膨胀以及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推动下,进口呈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2.6%,高于2010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呈进一步走高的趋势。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速度与出口相当,并不是很快,因此进口的高增长主要是由价格带动的。

一季度,持续多年的贸易失衡出现明显改善,进出口相抵为逆差10.2亿美元。季度逆差是2005年汇改以来首次出现,虽然逆差规模很小,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次逆差的性质明显地不同于前几次,以往的逆差都是由临时因素引发的,没有改变贸易失衡的长期趋势,如2010年3月的逆差,原因在于外部需求突然减少和出口的暂时大幅下降,而这一次在相当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2011年,我国首次把扩大进口作为政策目标提出来,政策目标的这一转变将成为进口的强劲推动力,虽然贸易顺差不一定会马上消失,但可以预计,规模将会逐渐趋于缩小,2011年将会成为我国贸易收支逐步走向平衡的关键一年。

五、内需保持快速增长

一季度,消费需求的走势较为复杂,各项指标反映出来的情况很不一致,综合判断的结论为:增长较快且基本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落,同比增长16.3%,低于2010年各个季度的增速,比2010年四季度回落2.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比2010年四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3%,消费支出增长10.7%,增速仅比2010年四季度略低,且都高于2010年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5%,消费现金支出增长22%,远高于2010年的水平。在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和物价涨幅增大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名义增速回落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季度,各种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不包括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增速与2010年各季大体相当,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7%,增速各季均有提高,可印证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在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存货投资显著增加,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大22%,增速比2010年11月份加快1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主要是受民间投资的带动,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长31.5%,明显高于总体水平;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7%,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长18.2%,两者均明显低于总体水平。

投资的较快增长可以从原材料生产状况得到验证。原材料设备指数自2010年12月转升后,一季度迅速走高,3月份达到64.3,比2010年最低点11月份上升18.5个点,景气水平已经高于绿灯区,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一季度,钢材产量同比增长13.7%,增速比2010年四季度加快9.6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增长18.1%,加快3.4个百分点。

一季度,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但房地产投资尚未受影响,增速依然很快,同比增长34.1%,是固定资产较快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商品房销售状况在经历了2010年二、三季度的低迷期后出现回升,四季度同比增速已经达到13.1%,2011年一季度达到14.9%。

影响投资未来走势的因素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综合判断二季度仍可保持较快的增长。受调控政策的影响,投资资金状况不是很理想,一季度同比增长19.2%,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8个百分点。这是个不利因素,但近期货币政策没有进一步收缩迹象,因此负面影响不会明显增大。房地产调控是否会对房地产投资产生不利影响是较复杂的问题,由于调控主要是针对“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而不是要打压房地产或打压房价,同时还有地方政府的保护,再加通货膨胀的大环境,因此房地产投资延续高增长可能性较大。对投资走势有利的因素主要是通胀水平上升和盈利前景较好,通胀引发的负利率仍在持续,增大了企业盈利空间,效益水平提高不仅是微观主体扩大投资的巨大动力,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微观主体进行投资的能力。

一季度,政府需求增长很快,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6.7%。虽然增速快主要是受财政收入高增长的带动,有合理性的一面,但超过了近些年年度增长率的最高水平,比2008年还高1个百分点。政府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增长会对治理通货膨胀产生不利影响。

六、流动性过剩尚未缓解

自2010年四季度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进行了连续调整,但流动性过剩并未得到缓解,货币供应量仍然增长相当快。

3月末,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5%,虽然增速比2010年末回落6.2个百分点,比调控前的2010年9月份回落5.9个百分点,是由统计口径调整引起的。自今年初开始,人民银行将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委托存款轧减委托贷款后按委托人分别计入各项存款项下的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及财政性存款中,造成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6万多亿元,并且减少的主要是活期存款,即使按最保守估计,至少会造成M1减少5%以上。按可比口径计算,M1增长速度应在20%以上,与稳健政策开始实施之前的水平相当。

3月末,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6%,增速比2010年末回落3.1个百分点,存贷款口径调整引起的影响大约为0.7个百分点,因此扣除后也是回落的。M2通常与各项存款余额高度一致,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9%,仅比2010年末回落1.2个百分点。综合判断,M2增速的回调并不明显。

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在于一些其他途径造成了资金投放。以2011年1月末与2010年9月末相比来说,存款准备金增加15195亿元,但同时外汇增加16079亿元,对存款性公司债权增加6776亿元,债券发行减少5502亿元,因此增加的存款准备金远远抵消不了其他科目的变动,总体效果不能只看存款准备金一个项目。

从影响我国货币投放的两个主要途径看,贷款增速有所回落,但外汇占款增速上升,总体增速稳定在较高水平。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9%,增速比2010年末降低2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快水平。外汇占款余额同比增长18.2%,比2010年末加快1.3个百分点。两项合计同比增长18%,略低于2010年四季度各月的水平,但高于2010年三季度各月的水平。

摘要:2011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基本稳定,物价涨幅进一步加大,内需保持快速增长,外部失衡趋于改善。货币政策进行了多次操作,但效果尚不明显,流动性过剩没有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趋于加快,通胀水平仍有上升的可能。

上一篇:集中式工业园下一篇:泡沫玻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