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叙事论文(精选7篇)
可视化叙事论文 篇1
摘要:“电视新闻杂志”己是我国电视媒体主流新闻栏目的重要形态之一, 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从2003年推出以来, 在经历了长时间探索后逐渐成熟完善, 形成了比较完整而且成熟的栏目体系。本文以叙事理论和相关的新闻传播理论为理论依据, 结合具体的节目, 从叙事题材、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技巧等方面对《新闻周刊》进行分析。以期本研究能在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研究, 提升节目可视性方面提供新办法、新思路。
关键词:电视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叙事题材,叙事结构,叙事视角
电视新闻杂志自20世纪六十年代末在美国诞生以来, 已经成为美国电视晚间黄金时间的一种固定的节目。在美国三大广播网中都有各自的王牌电视新闻杂志节目, 如CBS的《60分钟》, NBC的《日期线》以及ABC的《20/20》。我国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 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 但一出现就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 并培养了大批喜爱收看的观众。其中最具历史性意义的要数创办于1993年的《东方时空》, 随着它的诞生, 全国各大电视台纷纷大量仿效开播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虽然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数量众多, 但真正在我国有影响、收视率较高的并不多。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 雷同的多, 有个性的很少, 在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形态大量仿制以及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双重夹击下, 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如何突围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原名《中国周刊》, 开播于2003年5月, 2006年元旦更名为《新闻周刊》, 每周六晚22:15首播。节目时长45分钟, 共有五个版块构成, 由白岩松主持, 回顾与点评过去一周所发生的重要的新闻。其中《新闻回顾》、《人物回顾》、《本周特写》三个版块的新闻节奏明快, 分别约占15分钟、8分钟、7分钟, 共占《新闻周刊》总时长的约2/3;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 节奏相对较慢, 各约4分钟, 共占节目总时长的约1/3。在编排中, 长短交错, 深浅协调, 给观众一种张弛有致的感觉, 这些无疑都与节目的叙事学策略有着密切联系。
一、叙事题材———深度和角度
选题, 是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选题准, 事半功倍。但在当下媒体时代, 一方面是大量重复性的新闻选题报道, 好选题越来越难以姓“独”, 但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亟待报道的选题无人问津, 这种矛盾性换句话说, 新闻媒体常常陷入“选题困境”。而化解“选题困境”有效的手段更主要的是靠独特的视角和对话题的深入挖掘, 而不是靠垄断。这个论断放在当下显得尤为精辟。
《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 变化剧烈, 选择什么样的新闻, 以什么样的眼光, 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 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希望做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1]应该说, 做周新闻属于“慢”新闻的处理, 必须以深度和角度来重新破题、立题。《新闻周刊》选取一周内发生在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人们生活等各个领域内最重要的新闻事件, 进行再梳理加工, 让观众可以在集中的时间内把握一周发生的大事。以下, 笔者统计2011年1月至6月的节目, 分析节目选题的具体特点。
从表一, 可以看出《新闻周刊》在“新闻回顾”和“视点”版块主要选择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领域的题材, 党政新闻和文体新闻虽然也有涉及, 但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这样就提升了节目的收视共鸣;从表二, 可以看出在典型人物的选择上, 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物的比重基本持平, 虽然公众人物中的政界人物更容易受到关注, 但普通人物也可以因为不平凡的事件而得到关注;最后表三中, 选材主要以人物为主, 特别是涉及群体的题材更容易被采纳。通过对《新闻周刊》的选题分析, 可以看出节目更倾向于选择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 并且对普通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极大的关注。总而言之, “人”始终是《新闻周刊》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叙事结构———一个“推”镜头
作为一档深度报道的新闻杂志节目, 《新闻周刊》的结构很有特点, 主要由“视点”、“人物”、“特写”三个版块构成, 又细分为如下串联环节:
第一版块———开场白、“新闻回顾”、“视点”, 内容是对本周重要新闻的盘点和回顾;
第二版块———“人物回顾”和“人物”, 评点本周重要新闻中的新闻人物及其事件;
第三版块———“特写”, 聚焦本周中的特别事件或新闻主题。
我们可以看到节目的整体架构类似一个“推”镜头, 引领观众由点到面, 逐步深入, 因为对于深度报道来说, 对单点的着力打造, 加深观众记忆往往胜过通盘记流水账。而这个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故事韵味的有序排列。
不仅如此, 在每个版块的节目内部也同样使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改变了新闻以往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的面孔, 它不仅仅关注事件的结果, 更重视事件的过程, 注意展现新闻中的细节与情节, 加深人情味让新闻故事不同于以往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 更符合观众的收视喜好。在“视点”版块中善于抓住和建构事件的冲突点, 使整个事件的叙述更具故事性和悬念感。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解析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并且注重新闻背景的报道, 全面剖析事件的整个过程。而在“人物回顾”版块中主持人会找出其中三个人共性的地方———矛盾。然后通过这个“矛盾”, 关联性地回顾一周内的几个人物, 巧妙地串联到下一版块“本周人物”。如2011年6月25日节目《钱热与钱荒》的电视新闻报道, 围绕物价大幅度上涨和民众“钱不够花”的矛盾冲突展开, 通过报道当前物价全面上涨、民众生活成本提高以及面对这种状况各方采取的措施, 对物价上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地深入报道,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使观众不但关心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 更关注结果, 形成对这一事件的持续兴趣。然后在“本周人物”中, 巧妙地用线索将数位新闻人物的事迹串联起来, 用发生在微观个人身上的事情来解读宏大的时代背景, 把重点仍然放在人物的命运上, 使节目呈现张力, 从而提升新闻的关注度, 同时一些典型的细节镜头, 也是体现新闻故事化的元素。这样的串联方式和结构, 使观众更容易辨识节目特色和每期内容。
三、叙事视角———限知视角的灵活运用
(一) 主述视角———精英解读
《新闻周刊》的主持人白岩松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从2005年《岩松看台湾》到2007年《岩松看日本》、《岩松看香港》, 再到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岩松看美国》, 这四档系列节目形成了“岩松看”系列报道, 也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岩松体”。他擅长的是以一个参与者、调查者、经历者的“记者”身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民生情况进行深度观察, 将其真实、客观、思辨、深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虽然在《新闻周刊》中, 白岩松是以演播厅主持人的身份出现, 但其对新闻事件的独特思辨, 精辟且富有力度的新闻评论语言仍然是节目成功的法宝。这个主述视角既是节目的线索和串线, 更是新闻事件的解读者, 这个形式类同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的“说书”, 有一定的故事寓意, 但比起说书人白岩松更思辨也更客观, 他代表了媒体的解读视角, 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知的精英解读视角。精英角度是对节目品质的提升, 丰富了新闻解读的层次感, 但也容易与受众品读脱节, 在这一点上《新闻周刊》着力把握“真”。比如“人物”版块中, 一方面, 侧重捕捉平凡人身上的人性闪光点和个性面的塑造, 塑造平凡人的伟大形象;另一方面, 尽量以平常之心看待先进人物, 以平等角度写先进人物, 让观众感觉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先进人物, 从中受益。
节目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演播厅画面中, 主持人的姿态选择正面坐姿, 画面取景由近景改为中近景。坐姿让主持人的状态看起来更为放松, 保留了更多的主持人身体信息, 更重要的让整个节目的形式离“Talk”更近, 离“播”更远。同时, 匹配的中近景也不像近景那么咄咄逼人, 能够让观众收视状态更宽松, 感受到周新闻的愉悦轻松。
(二) 限知视角的灵活运用
限知视角又称为“内焦点叙事”, 原指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作为叙事者, 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一切事物, 但故事中的人物只能了解部分情况, 受到视角的限制。对于视客观性为生命的新闻报道而言, 通常使用上帝一般的全知视角和隐藏身份的纯客观视角, 但过多地采用全知视角却可能破坏新闻的客观性, 千篇一律来自记者或主持人的主观解读, 还可能让观众反感新闻, 这无疑破坏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在新闻节目中巧妙使用限知视角, 主张新闻叙事者只能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 不能叙述别人看到或听到的而他自己没有看到或听到的事情, 更不能介入别人的内心世界。虽然在再现新闻事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方面, 限知视角不及全知视角, 但由于信息来自新闻事件主人翁, 所以在新闻真实感表现力度上, 限知型视角反而比全知或者冷峻的纯客观具有更大的优势, 只是要秉承新闻的职业道德操作。
《新闻周刊》在节目题材的选择上侧重软新闻, 一直将“关注公众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主要以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精神、道德等为主, 会议、经济、科技新闻等严肃类新闻比例大大降低。正是这一价值取向使它将大众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作为报道的选题出发点, 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系列关于公众利益的话题, 如《房子的保障》、《春运:以公平的名义》、《民生·幸福》、《身边的安全》、《公共资源的“抢”与“让”》等, 这些话题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形式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或具体事件的调查采访来反映问题, 以期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在《公共资源的“抢”与“让”》中, 记者亲自坐上北京的公交车, 对乘客进行采访, 并由交通拥堵的现状引申到诸如饮用水、电力等资源的稀缺问题, 并对此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评论。在表现方法上, 对应使用纪录式手法将目光聚焦普通新闻人物, 并重视同期声记录, 力求新闻事件真实感的还原和新闻的质朴气质。这样一来, 在节目中就把节目主体全知型视角 (表现手段通常是解说、旁白) 和新闻人物的限知型视角 (表现手段通常是同期声采访、纪录) 结合起来使用。
“《新闻周刊》搭起了这样一个话语平台, 让百姓说话, 让更多的声音传递出来, 让不同的利益, 不同的立场在这个平台得到释放。有专家的解读, 有百姓的感受, 有普通人的呼吁和建议, 同期声给观众以极强的影响和震撼。用独特而多样的叙述视角增加了新闻传播的亲和力, 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2]
四、一些辅助叙事技巧的使用
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 它能表达出一些用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 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增加视觉美感, 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推动叙事。作为时效性不是很强的周新闻节目更要重视一定的节目包装, 提升节目的可视性。好的音乐不仅可以更好地烘托新闻主题、渲染情感, 还可以凸显节目定位、塑造节目形象, 比如在《新闻周刊》的片头部分, 激越的音乐中夹杂着音效的铿锵声, 让人很容易和沉稳、大气的节目形象联系在一起。另外, 节目整体始终贯穿背景音乐, “新闻回顾”与“人物回顾”的背景音乐节奏较明快, 和解说词相辅相成;“本周视点”与“本周人物”则按照情绪的不同适时插入不同的音乐;而“本周特写”因为题材多是社会软新闻, 所以音乐也相应活泼轻松。音乐的加入呈现广播化的特点, 既解决了新闻单调性, 提升节目的趣味性, 更紧致了节目的一体感, 明快新闻节奏。
除音乐外《新闻周刊》还特别重视新闻标题、字幕等文字信息的传播和艺术效果的表达。一方面, 强调新闻信息中的重点内容, 作为特别提示和强调, 加深观众印象;另一方面, 追求文字的视觉效果, 对文字进行精心设计:楷体和宋体字为主, 有时加底线表示强调;颜色主要是纯白色, 以便从蓝色背景中区分出来;文字周围制作出发光或者阴影效果, 增加美感;入屏方式上运用划入、逐入、渐入等特技来增加画面动感。将文字图片化的思路, 不但突出新闻的重点信息, 还增加新闻画面观赏性, 弥补了视觉传播稍纵即逝的缺陷。
讲叙事就是讲故事, 显然讲故事已经不再是当今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方面的新鲜话题, 但无论何时, 对富有特色的优秀者的分析和借鉴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参见新闻周刊官方网站[EB/OL].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xinwenzhoukan.
[2]李真.央视《新闻周刊》的叙事话语特色[J].新闻世界, 2011 (5) :45.
信息可视化与数据可视化 篇2
“可视化”正在强有力的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和阅读习惯, “可视化”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更好的理解接受想要传达的信息。随着越来越多的可视化图表的出现, 各类有设计成分的信息图标统称为“信息可视化”如果细分开来不难发现, 我们一般称之为的信息可视化, 实则是由数据可视化, 与信息可视化组成的。数据可视, 则是未来设计师与工程师们发展研究的重头戏。
1 数据可视化与信息可视化的含义
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是两个相近的专业领域名词。狭义上的数字可视化指的是讲数据用统计图表方式呈现, 而信息图形 (信息可视化) 则是将非数字的信息进行可视化。前者用于传递信息, 后者用于表现抽象或复杂的概念、技术和信息。而广义上的数据可视化则是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以及科学可视化等等多个领域的统称。
我们熟悉的那些饼图、直方图、散点图、柱状图等, 是最原始的统计图表, 它们是数据可视化的最基础和常见应用。作为一种统计学工具, 用于创建一条快速认识数据集的捷径, 并成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沟通手段。传达存在于数据中的基本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在大量PPT、报表、方案以及新闻见到统计图形。
信息可视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图形化手段进行清晰、有效的信息传递。信息可视化是为了有效的传达信息, 美学形式和功能需要齐头并进, 通过对海量的复杂信息进行分析, 并以非常直观的视觉手段进行表达。
数据可视化的开发和大部分项目开发一样, 也是根据需求来根据数据维度或属性进行筛选, 根据目的和用户群选用表现方式。同一份数据可以可视化成多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形式。有的可视化目标是为了观测、跟踪数据, 所以就要强调实时性、变化、运算能力, 可能就会生成一份不停变化、可读性强的图表。
2 信息可视化与数据可视化的视觉表现
信息的可视化表达已经远远比简单的饼状图或者条形图更加的吸引人的眼球。今天, 信息的可视化表达已经有各异和数量众多的极具视觉吸引力的表达形式。它们包含着设计的趋势, 思想的再创新。互联网以各种扣人心弦的方式让信息的传播充满着趣味性。使老旧的表现形式成为过去式。
设计潮流变幻多端, 朝秦晚楚。但是, 信息的可视化表达的潮流却难以阻挡的不断前进。像是很多的知名网站, 例如Facebook, USA Today, New York Times还有Google, baidu甚至是奥巴马的总统竞选网站, 信息可视化图表已经成为传播大量信息的有力武器。大大小小的公司都通过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来打造他们的品牌、引导他们的受众以及优化他们的搜索引擎以提高排名。
常见的的表现形式有:地图、时间轴、网络图、树状图、矩阵图、热力图、标签云、散点图、气泡图、流程图、折线图、平行坐标轴、数据表、雷达图、插画、解刨、说明图等等。众多的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呈现, 或纯手工的组织设计, 或通过程序算法来实现。然而两方面的研究在目前市场行情来看都十分炙手。个信息研究所都马力全开, 不断探究新型的表现形式, 希望在信息图形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进行数据可视化的时候, 一定要让读者的视线顺畅的在页面上移动, 错误的配色方式是一个阻碍。选择正确的配色能吸引注意力。在设计前考虑这些因素, 合理的安排你的不同的元素。如果一个页面的选色很困难的话, 遵循三色法则是最适合不过的了。不论怎样取色, 一定要保持整体色调的凝聚力和平静感, 让画面显得和谐。
修饰简单图形表格的方式字体排版, 可以创造也可以破坏一个设计, 但是它不应该成为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一个瓶颈。一个可视化设计师经常性的充满能量并且异常兴奋, 但是也许很快他们便迷失在页面中去了。这常常导致决策的混乱。比如一些设计师利用大号的字体去炫耀数据量的庞大, 而不是通过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来表现这些数据。如图1, 是针对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面积分布来设计的图表。
从信息图形中可以看出, 图表所想要表现是一个数据分析信息。以圆、异色来区分校园面积的使用情况。与已往地图泡形式有明显区分。直观的传达出信息, 展现出华科不同领域使用面积的情况, 从而看出学校对校园建设的侧重点, 更快的分析出哪方面有不足需要改进, 有助于领导者们调整华科未来的发展规划。
3 信息可视化的宏观过程
根据乔治A米勒 (George A.Miller) 的研究, 人类短期记忆一般一次只能记住5-9个事物.这一事实经常被用来作为限制导航菜单选项到7个的论据;然而关于神奇的“7, 加2或者减2”还是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所以, 在信息爆炸时代, 怎么在同类的海量信息中, 让受众, 更加容易认同自个儿的, 就得尽量不违反“7±2原则”。7+2原则, 是认知科学中最基础的定理之一。
制作一个可视化图表, 至少包含以下环节:
收集—整理—设计—输出
然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则是重中之重。每次可视化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的, 所以, 面对海量以标准形式收集的数据, 要事先思考怎么针对领域问题合理抽取对应的数据。罗列出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数据对于可视化的需求有用?这需要数据分析者有一个强有力的准确方向。重要的是, 所有问题, 都要归结为一个单一形式来表现。
信息图形化设计, 在明确想要展现的内容后, 脑子里面有个基本的框架和第一时间想到的展示形式, 还要运用视觉元素的造型, 色彩的选取, 动态等赋予图表更好的视觉体验。如果用代码形式在网页上面做出相应的布局, 信息图形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静态页面了, 而是一个可以活动的大型数据流的输出展示。在确定表现形式, 非人工实现设计, 而是要通过数字工具统计分析后输出图形时。就需要设计者设计合理的输出合成的形式。
面对日益丰富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一些相关工作人员则设计出不同的展现形式, 来帮助用户更好的进行视觉风格的选择。例如datavlab公司开发的插件可以根据你提供的数据帮你选择适合的展现形式, 例如:treemap, tree, stream, scatterplot Matrix, force, matrix, bubble, chord设计师在选择表现形式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受众是否能够很好的去接受和吸收信息, 设计师需要了解视觉心理对用户浏览时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对于优良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4 结语
信息 (数据) 可视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领域, 最终目的不是可视, 而是从可视化中进行数据挖掘, 信息传播, 帮助分析问题。带领人们思考。设计在这里不仅作为表现形式那么简单。要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手法去分析制作。也许几年后我们会发现, 现在的探讨根本就是低级的。我们要迎着时间一同进步, 不断探索未知,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Julie Steele, Noah Iliinsky.数据可视化之美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6出版.
[2]周宁.张玉峰, 张李义.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 2005.
[3]Zhang Jiao Jie.Johnson K A.Malin J Human-centere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2007.
简析信息可视化 篇3
根据感知心理学的研究, 人类对图像的认知速度及接受度要远远大于文字。本文所指的信息可视化主要是指把复杂的、隐晦的、朦胧的甚至常人难以理解的信息变得通俗易懂, 把隐藏在信息中的内在规律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示出来, 便于传播、沟通、预测以及研究。信息可视化最近几年主要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渐为人们所认知的, 事实上公元前610 年~前546 年, 古希腊哲学家Anaxiruander就绘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全球地图, 这可以看做是可视化的雏形。而具有信息可视化雏形的图片则是以1812 年拿破仑踏上征服莫斯科的旅程为数据来源, 50 年后, 巴黎的工程师Charles Minard做出的一张数据图。在这张图上, 粗线显示了极端天气如何击败了拿破仑的军队。而信息可视化预测功能的最早雏形则是1854 年伦敦爆发霍乱时流行病专家John Snow绘制的地图。John在地图上用黑杠标注死亡案例, 最终成功的将污染源指向大街水龙头[1]。
现代意义上的“信息可视化”一词出现在ROBERTSON等1989 年发表的文章《用于交互性用户界面的认知协处理器》中。
2 信息可视化的分类
根据研究对象、应用领域等的不同, 信息可视化的分类也各有不同, 本文作者认为刘玮等学者基于信息资源的特征为比较科学的分类方式, 根据他们的研究[2], 信息可视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 一维信息可视化
主要是对简单的诸如文本或者数字之类的线性信息的可视化表达, 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文字处理工作, 不但节约用户的脑力劳动而且对各类文献信息的检索及知识挖掘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该类别里一系列的文本信息访问和可视化分析工具由PNNL的科学家们提出。
2.2 二维信息可视化
该类别主要是指包含了两个主要属性的信息, 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为代表。主要应用于区域规划、交通管理, 气象预报等等, 常见的也有健康和普查数据。
2.3三维信息可视化
该类别主要应用于建筑和医学领域, 同时许多科学计算可视化也是三维信息可视化。
Quick Time- VR技术以及数字化图像技术也通常被用于创建和描述现实的三维信息。这种虚拟的三维信息往往比真实的空间更加实用和高效。
2.4多维信息可视化
多维信息是指可视化环境中超过三个属性的信息, 典型的如马里兰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的一个动态查询的框架结构, 比如Home Finder提供的就是多维房屋数据的可视化。用户移动数据库中相关属性对应的滑块, 比如卧室数量、位置、价位等, 随着滑块的移动, 查询结果动态更新。
2.5时间序列信息可视化
Liddy建立了一个信息系统SHESS, 该系统可以从文本信息中抽取时间信息并按照时间序列组织这些知识。
2.6 层次信息可视化
层次关系是抽象信息之间的一种普遍关系, 如:文件目录结构、图书分类等。对于该类信息的可视化目前大多集中在如何寻求简洁的层次信息可视化结构方面。
2.7网络信息可视化
网络信息主要是指与其他节点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节点。New Brunswick大学研发了Graph Visualizer3D系统, 它能可视化组成一个软件程序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户更加便捷的理解大型系统内的各种关系。其他的还有面向各个领域的可视化分类, 比如医疗信息可视化, Citespace的引文可视化等等。
3信息可视化的实现方式
CARD的信息可视化模型将信息可视化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3 个阶段[3]:
3.1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数据预处理, 主要是把采集来的数据源进行预处理和加工, 使其便于被处理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3.2可视化图形绘制
绘制的主要功能是运用可视化的实现工具完成数据到可视化图像的转换。
3.3 可视化实现
将绘制模块生成的可视化图形按用户指定的要求进行显示。除了完成可视化信息输出功能外, 还需要综合用户的反馈形成基本的交互。针对信息可视化的主要任务, 交互技术主要包括动态过滤、全局+ 详细、平移+ 缩放、焦点+ 上下文及变形等技术。
4信息可视化的发展趋势
一图胜千言,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信息可视化作为一种信息展示、传播、互动以及分析的手段, 在信息展示、传播等领域都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对信息可视化的研究与应用也不断深化, 并表现出以下趋势:
4.1视觉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信息图出现之初, 优良的设计加上简单的数据即可成为一张优秀的信息可视化图形, 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海量数据的筛选与表达成为信息可视化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4.2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一直以来, 信息可视化设计中主要以任务为中心, 对用户需求、用户心理把握、用户认知能力以及后期使用效果和评价等关怀不够。后期的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将会强调技术的发展要以用户为中心。
参考文献
[1]DEFANTI T A, BROWN M D, MCCORMICK B H.Visualization;Expanding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opportunities[J].Computer, 1989, 22 (8) :12-16.
[2]陈建军, 于志强, 朱昀.数据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J].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1, 30 (5) :339-342.
信息可视化探讨 篇4
关键词:可视化,信息可视化
1 信息可视化概述
可视化指的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信息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支撑的、交互的、对抽象数据的可视表示,从此来增强人们对这些抽象信息的认知。它结合了科学可视化、人机交互、数据挖掘、图像技术、图形学、认知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一种视觉形式,充分利用人们对可视模式快速识别的自然能力。
信息可视化的任务在于搜索、发现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中隐藏的模式,其核心问题是寻找表示信息的可视化表达,理解信息的知识表示;目的是为信息合理地利用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信息进行筛选,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算法以一种视觉化的形式显示出来,并提供一种方便、人性的人机交互方式,最终形成可交互的图形界面,如图1所示。
2 信息可视化分类
2.1 一维数据的可视化
一维数据就是简单的线性数据。最常见的是文本信息。人们一般将文本从头读到尾,或者在必要时,对有关部分进行参阅,因此它们较容易被阅读理解,可视化文本信息通常是不必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可视化技术增加文本信息的有效性或者突出显示其特征或者通过超链接将同一文档的不同部分联系在一起。这样方便用户浏览,还能更好地帮助用户利用和深入地理解。
2.2 二维数据的可视化
城市地图和建筑平面图以及文档库里的一批相关文档都属于二维数据可视化实例,最常见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信息可视化环境中,二维数据是指包括两个主要属性的信息。这两个属性可以分别对应于几何平面上的宽度和高度(或者X坐标与Y坐标),因而很容易将信息表示成平面图形。二维数据可视化能够提供复杂数据的整体视图,便于浏览者看清数据模式和关系,从而加快知识获取的速度。
2.3 三维数据的可视化
三维数据通过引入体积(长、宽、高)的概念超越了二维信息。科学可视化的许多应用是三维可视化,因为科学计算可视化的主要目的和用途是表示现实的三维物体。三维数据可视化可以用空间几何的图形方法来实现,可视化的结果可模拟真实世界中物体的形态。
2.4 多维数据可视化
多维数据是指在信息可视化环境中具有超过3个属性的信息,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物理空间的世界里,视觉感知很难直观地理解四维甚至多维的数据。如关于某地所有房屋的价值和它们地址信息的一个清单(一维数据),可以按照价值排序;也可以创建一个测度,用点的大小来表示房子的相对价值,并且将点放置在地图上来表示它们的位置(二维数据)。但是,如果还有其他关于房子的信息,比如卧室数量、年代、面积等,这些则属于二维空间可视化中的次要信息。因此多维数据的可视化研究任务是创造新的图形表示模型,是目前信息可视化中一个重要的目标。
2.5 时态数据的可视化
有些信息自身具有时间属性,可以称为时间序列信息。对于这种事物本身是按照时间序列发生的情况,根据时间顺序图形化显示事物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很有效的信息可视化方法。例如在flash中,时间线(timeline)提供了很好的同步控制功能和动画效果。基于文本的界面不是不可能实现这种任务,不过时间线所带来的可视化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效果,并且提供了事件的全部视图。
2.6 层次数据的可视化
抽象信息之间有一种最普遍的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如磁盘目录结构、文档管理、图书分类等。传统描述层次信息的方法就是将其组织成一个类似于树的节点连接表示,每个项目或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最上面的根节点),节点分兄弟节点(拥有同一个父节点的节点)和子节点(从属某个父节点的节点)。这种表示结构简单直观。但是,对于大型的层次结构而言,树形结构的分支很快就会拥挤交织在一起,变得混乱不堪,这主要是因为层次结构在横向(每层节点的个数)和纵向(层次结构的层数)扩展不成比例造成的。人们在对层次信息可视化进行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可视化技术,典型的有Robert-son、Mack inlay等。层次结构的可视化很常见,如Windows 95和Windows NT文件系统的Windows Explorer界面。
2.7 网络数据的可视化
网络数据指由多个网络信息节点构成关系复杂的信息集合,每一个节点与其他任意数量节点存在信息关联关系即与任意数量其他项目有着关系的项目(有时又叫节点)。因为网络数据集节点和它有关系、数量有限的其他节点之间不受约束(不像层次节点,它们都有惟一的父节点),网络数据没有固有的层次结构,两个节点之间可以有多条路径。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关系其属性数量都是可变的。
因为属性和项目之间的关系可能非常复杂,如果不用某种可视化方法,网络数据很难显示,要获取网络信息反应的信息特征十分困难,特别是节点数目巨大的时候。信息可视化在帮助人们理解信息空间的结构、快速发现所需信息、有效防止信息迷途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网络信息可视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种信息表达的难题。
3 信息可视化特征
(1)先进的工具。随着信息通讯手段的提高,网络成为信息交流和分布的主要形式,所以网络通讯技术必然是信息可视化不可缺少的运行平台。
(2)认知的目的。信息可视化的目的是对信息进行认知。
(3)抽象的对象。其处理对象是一类被限定的信息。所以信息可视化中关注的信息主要有非空间的、非数值型的和高维信息3种。同时对象的规模、对象的复杂程度和量的多少无疑都是反映信息可视化技术质量的标志。
(4)视觉化手段。信息可视化是通过视觉形式表现信息的,视觉形式主要有图形、图像、动画等。
(5)交互式过程。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用户大都是专业人员,信息可视化的用户是普通人员,信息可视化用户一般在开始不能明确自己的认知问题。因此,交互性有利于发挥用户的主体作用,用户在交互式环境中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来选择所要进行的操作,逐步逼近目标。与一般的信息系统不同,信息可视化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两个“智能系统”之间的通讯和对话。交互式系统使得用户更加高效地认识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信息可视化显示方法
从使用者的观点看,面对大量的信息数据,对可视化信息的要求是先要让主要的信息尽可能一目了然,又要能很方便地了解其他信息。而快速发展的信息可视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对信息可视化显示的方法很多,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大量地应用。一般常见的显示方法有:(1)树,如Cone Tree、Tree Maps、Cat-a-Cone、双曲树等;(2)网络,如Sem Net、Niche Works等;(3)空间信息探索(Spatial Information Exploration),如地理信息系统、Sem Net、Bead等;(4)Maps,如站点地图Tree Maps、Domain Mapping等;(5)表格(Tables),如Time Series和Scatter Plots等;(6)图表(Graphs),如节点连接图和邻接矩阵等。
参考文献
[1]Nahum D.Gershon,Stephen G.Eick.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1997(7-8).
[2]周宁,张玉峰.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G.Robertson,S.K.Card and J.D.Mack inlay.The Cognitive Co-pro-cessor for Interactive User Interfaces.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GRAPH symposium on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1989.
[4]Jim Foley.Getting There:The Ten Top Problems Left.Vision2000issue of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2000:210-212.
[5][美]理查德·索尔·沃尔曼.信息饥渴:信息选取、表达与透析[M].李银胜,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6]Chen C M.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beyond the horizon[M].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2004.
[7]黄志澄.给数据以形象给信息以智能——数据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展望[J].电子展望与决策,1999(6).
可视化叙事论文 篇5
网易新媒体实验室的操作体会是,做移动端适配的数据新闻,更需要从小角度去窥探大事件,当小视角遇到新包装,能碰撞出很多巧妙的新闻产品。今年9月份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报道,网易新媒体实验室的系列专题正是可视化新闻策划中小角度解读大新闻的典型案例。
一、找好带动新闻专题逻辑的小角度,让新闻干货一目了然
在可预见的大型新闻报道中,当相关事件还未发生但即将到来时,报道初期多为回顾过往相关题材的内容,达到事件预热效果。如何让这个阶段的新闻回顾不至于沦为简单的盘点甚至信息堆砌,需要思考已有素材的干货是什么、这个节点用户可能会关注什么。阅兵报道更是如此,在仪式开始前两周,各家已经展开专题报道比拼,而这时候各个新闻机构手上并没有多少关于今年情况的干货。
8月21日下午,阅兵领导小组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阅兵的总体安排。 会中透露的方队数量和分布、受阅军备的类别和总数等信息,成为我们窥探此次阅兵的入口。考虑到掌握的信息相对单薄, 在这个节点相关内容也不适合去解读,我们准备还是增加历年回顾的部分,通过阅兵的变化,结合今年已知数据给用户提供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前瞻”。
我们把历年阅兵已有的数据按维度区分好,放在一个巨大的excel,发现庞杂的信息里一个串起来主线的主干新闻尤为重要。阅兵年份、检阅首长、阅兵人数、受阅军备、 游行人数等数据中,最有阅兵看点且能传达发展变迁感受的,是军备的变化。
所以网易新媒体实验室以这个小角度作为观察这些数据的主视角,将标题定为 《中国阅兵66年:军备不断升级》,提出新闻干货,让用户在看每一年份时有意识去找军备变化的数据。整个专题运用大量的数据,展现了包括阅兵方阵、受阅军备和人数、游行人数在内的多维度数据,进行可视化。通过数据,简洁扼要地展示了历年阅兵概况。表达出从1949年到2015年共和国历年阅兵的变迁,见证中国军备的逐年升级的主题。
图1:装备变化是主视角,同时还包括历年其他维度的阅兵数据
图2:阅兵车是串起专题的小角度,同时还有历史录音等丰富内容
二、通过小角度去解构大背景, 避免相近的选题呈现同质化
历年的回顾题材做了,新的内容干货还没获得,但专题报道各家媒体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时候怎么做?放眼多家竞品机构,能够操作的新闻素材还是历年回顾、或者带有一定分析解读的回顾和前瞻。因为大家能获取的新闻素材接近, 同行报道的内容也大同小异,选一个新颖的角度,成了我们做另一个选题的主要思考点。同时,我们发现各类偏沉重视角的 “分析解读”中,若非专门关注这块的从业者或军事爱好者,大部分用户难以看懂,更谈不上对内容提起兴趣。
除了每年阅兵见证军备的升级,还有没有什么看点?时代变了,检阅的首长变了, 天安门没变,长安街没变,不同年代的阅兵首长检阅路线相近。这是一个能唤起不同年龄层用户记忆和引发思考的新闻点,而能够串起来这些变与不变的,是检阅车。
于是我们把主题定为 《 那些年, 开过天安门的阅兵车》,阅兵车是首长检阅军队的用车,但网易新媒体实验室的这个选题不是简单的盘点,我们选择了这么一个小视角,窥视这个阅兵期间重要元素透露的信息,力图还原一个历史变迁的大轨迹。针对每次阅兵,以车为载体,侧重介绍了时代背景、受阅人数和游行人数等数据。同时这个Html5新闻产品中的图片色彩变化,以及搭配的历史实况录音,带给用户穿越即视感。
三、跳出常规的新闻解读思路, 提供角度引导用户自己思考
几个前期预热的可视化策划下来,离阅兵当天9月3日也越来越近了。阅兵前能看回顾,阅兵后能看什么?我们的选题判断是,阅兵时大量用户会选择看直播,视频是最震撼也是最直观的阅兵看点,而阅兵结束后,大家关注热度会迅速下降,重新看可能还是关注视频本身。能做到从精彩的视频里抢占用户视角的,一定是非常快速的解读,即这个阅兵该怎么看,背后有什么信息。
这时候常规的新闻解读是通过权威专家去分析,或者引用权威机构的话语。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有必要进行可视化包装的题材,也不是网易新媒体实验室关注的切口。另一方面,这种所谓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个人想象色彩,所有的分析不一定是对的。有没有一种方式,是我们这个呈现是中立客观的,但是用户又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从一个平实的新闻中见仁见智,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的?我们想到了词频分析。
图3:讲话的词频是中立的可验证的数据,也能引发用户自己思考
网易新媒体实验室做的选题是通过阅兵讲话的词频变迁,去发现当年阅兵想传达哪些信号。我们认为,当年阅兵有什么时代背景,是否透露某些政治信号,或许可以从当年阅兵讲话中找到一些答案。我们提取并分析了1949年以来中国大阅兵领导人讲话用词。通过发言措辞的变迁,窥视中国政治的发展。从制作上,不同年代词频采用了不同可视化表现,配以具有当年氛围的讲话短音频,让内容直观之余有思考空间。
另一个考虑是专题的时效性,我们提前做好了历年阅兵讲话的词频分析,预留一个框架,等到今年领导人讲话结束后, 迅速提取词频,丰富完这块内容后马上就可以推荐传播。果然,在习近平阅兵讲话结束1小时内,我们就推出了《阅兵讲话词频分析:习近平提18次和平》的可视化专题,在社交媒体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静脉位置可视化系统 篇6
在2011年6月29~30日于太平洋横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MEDTEC JAPAN 2011”展会上, 日本德州仪器公司推出静脉位置可视化的影像系统。
该系统是由美国德州仪器的DLP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光数字处理) 装置、红外线摄像头和红外光LED等构成。向手臂照射红外光LED, 并利用红外线摄像头拍摄所照射的部位, 即可确认静脉位置。利用DLP使该影像投影到手臂上。事先使红外线摄像头的拍摄部位与利用DLP的投影部位一致, 在静脉存在的位置上会浮现静脉的影像。该静脉可视化系统适于儿童和肤色较深而难以确认静脉位置的患者应用。
电网可视化运营浅析 篇7
关键词:工作流,可视化管理,电力企业,运营分析
电力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当前, 我国的电力企业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迎接更大的挑战。在逐步推行的市场化过程中, 电力企业必须对自身的企业发展战略和运营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 发现不足,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电力企业的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大的空间, 在电力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一、我国电网企业运营的基本现状
我国电力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经营积累, 已经基本形成了现有的发电和输配电不完全市场格局, 各个生产环节对经营的基本战略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新的发展形式和要求的出现, 新的运营战略模式不断显现, 必须对现有运营管理模式的基本现状进行的探讨和反思。
首先, 现阶段整个电力营销的战略定位仍存在缺陷
从国际电力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比较分析来看, 我国的电力企业定位主要集中在基本需求和价值的实现上, 侧重于电力的供应以及电力输出价值的实现, 环保、节能、智能化和信息化等新兴市场需求在我国的实践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贯彻, 并未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其次, 各种运营过程中的管理战略往往落实不到位
电力企业的基本运营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社会责任、经济效益、现行体制以及管理基础等错综复杂。现有的基本前提是, 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在国家宏观管理下的国企式的发展模式, 这样的发展状态就决定了在管理中会出现一定的缺陷, 整个管理体系偏向形式化, 企业的运营过程侧重于任务问题的应对式管理, 各项职能和目标管理不能有效的落实, 实现其应有的效果。
最后, 企业内外部的业务信息纷繁复杂, 缺乏整合
在几十年的运营过程中, 电力企业已经积累了许多基础且关键的数据, 这些数据的产生和管理涉及到很多部门, 企业的发展潜力往往就存在于对这些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如何设计一种驱动模式, 促使这些信息在不同模块中的共享和利用, 达成多人合作,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 将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需要充分运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和科学技术, 来整合并提升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
二、信息的整合利用是下一阶段运营管理的必然选择方向
从现阶段的这些基本情况来看, 强化企业的运营定位, 进一步有更为明确的管理方向和目标是企业理性表达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基本前提。在明确定位前提的基础上, 落实各层级的目标及管理要求, 是实现“精细化、精益化、集约化”的管理方式以创造最大化的价值的必然选择。基于电力行业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发电能力能够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电力资源的协调发展, 电力设备的总体运行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状态, 并有效降低电力的各项运营成本、能源耗费和维护费用, 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省市为基础管理实体的电网企业, 其运营管理包括了对人财物、电网规划、建设、运行、检修和营销等内容实施集约化管理职能。在逐步的信息化、电网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进程中, 传统的人工信息传递和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 电力行业已有的一些成熟信息化管理系统, 如财务管控系统、规划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信息调度管理系统等等, 作为电力信息化发展的产物, 在实际使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人工低效率的面貌, 提高了电力生产过程和电力信息采集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当由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 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自动化应有的强大功能。
1. 信息化局限于效率工具层面, 缺乏管理驱动力
这些系统的建设过程是由不同部门主导完成, 并由不同的部门作为自身业务处理的效率工具单独使用, 各部门之间并未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换, 数据分散, 由此逐渐形成了“信息孤岛”的问题, 积累的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管理活动仍然是“线下行为”, 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系统本身在应有过程又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系统本身的可扩展性不强, 造成不断的人财物的重复投入, 预期效益却难以达到。基于信息化建设所推行的一些显著的运营管理模式也存在整合应用上的一些不足, 不足以形成管理上的驱动机制。
电力网格化管理则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按业务管理系统所辖范围划分为一定大小的单元网格, 以单元网格作为管理的基本单元, 实现空间的精益化和动态化, 促进人力、设备等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节约成本。网格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电力系统规划管理、在线安全分析、电力市场数据处理等的决策支持作用, 提高了管理效率, 但其只能在某一个业务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分析, 提高了局部的管理精益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但仍然未能实现所有业务数据的集成和共享, 不能从全局上反映电力运营的总体情况。
电网提出了推动“调控一体化” (即调度、运行、检修和客户服务一体化) 体系的建设, 并建立和完善设备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调控一体化内控机制。调控一体化主要针对电力运行方面实行的一体化管理, 是调控中心和运维操作站相互结合自上而下的电力运行管理模式, 并不能对电力企业中的人财物等实行全方位的一体化管理。
电力可视化管理是充分利用人的视觉感知能力, 将电力生产、运行、销售、维护等信息直观的表达, 以达成提高生产效率、决策效率等的一种管理手段, 是一种将数据转化为直观可视图像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 特别是在电网调度和电力运行两方面有较广泛的应用, 形成了良好的“状况看板”平台, 为直观把握电力运行状态, 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由于“看板管理”模式本身的局限性, 无法深入日常管理活动, 对精益和集约化管理发挥不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2. 基于现有信息化条件下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 无论是用于调控一体化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还是电力行业使用的其他辅助管理的信息系统以及正在使用的部分可视化管理软件和系统, 都只能处理一些模块性的问题, 支持局部的控制和辅助管理决策, 并不能够实现对全局的把控。相关的运营管理的指标体系的建立虽然为运营管理提供了可据参考的依据, 但并未将监测需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直接关联, 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管理行为模式。
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管理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探索和积累的过程, 为从全局上掌握公司资源流、资产流和业务流的整体运营情况, 在现有信息化条件下,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业务管理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集成, 实现对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一体化的全面监控管理, 将运营相关的核心指标和要素直观展示出来, 将“管理活动上线”, 利用信息化的工作流机制来驱动管理活动的开展。这种从宏观上了解公司整体运营状况, 总结分析业务经验规律, 形成预警、自动发现并识别异常变动, 驱动管理活动的智能管理方式, 是未来运营管理模式发展的新要求。
为实现这种高效、良性循环的“线上管理驱动”运营管理模式, 就必须对现有的电力营销的战略定位进行重新审视,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营管理的指标体系对具体管理活动的指导作用, 对以往的运营数据进行经验总结和分析, 对相关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和安全预警, 明确管理行为模式和汇编业务细化指导, 将科学统计分析与信息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关注市场需求和开发、关注每一个生产环节、关注设备运维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分析, 在不改变现行管理架构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各个环节的合作和协同性, 最终形成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触发、驱动日常管理工作的智能化运营管理模式。
三、以工作流为核心的运营可视化管理模式
在日常的工作中,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将所要完成的工作在不同状态间的转化过程全部或部分自动化, 形成的一个连续完整的工作进程, 就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流形态。借助信息管理系统, 将作业规范化, 以减少失误与重复劳动、缩短办理周期, 提供工作过程优化的依据, 从而进一步达成高效率和科学管理的目的。
以工作流为核心的运营可视化管理模式, 就是在以省市为基础管理实体的电网企业中, 做好运营的全面监测、分析、协调控制和全景展示的同时, 明确企业整体经营绩效与具体的管理业务活动的支撑性或关联性图谱, 并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线下业务”的进程, 让相关一系列的信息数据达成共享利用, 使得多个部门围绕一致的管理目标完成任务、流转顺畅。
建立以工作流为核心的运营可视化管理模式, 就是将工作流的数据信息分析和具体的线下业务活动结合起来, 将具体的管理活动效果可视化, 直观的发现作业瓶颈和进一步改进的环节, 落实管理战略, 最终体现在整体的经营绩效的改善上, 为全面的运营监测、分析和全景展示提供坚实的基础。其优点包括:
1. 扩展了可视化管理的应用层面
将可视化管理的应用对象扩展到业务层, 不仅能够在全局层面反映主营业务活动和核心资源的使用情况, 也将期内的工作任务要求进行了明确, 具体的任务和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操作指引和要求。在具体的业务操作层面, 清晰的看到一项工作的完成状况, 包括相关的信息数据参考、操作关键环节、可供参考的处理方案、时效要求、执行责任人、结果反馈及情况说明等等。
2. 建立以事例推理为指导的业务统计和分析管理指导体系
由于电网企业的特殊性, 电网企业的发展和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具有一定可遵循规律性, 也就是说其基本的业务活动框架存在一定的范式和轨迹性, 这为业务管理活动的规范、常例化提供了基础, 也为相关责任部门根据既定的工作流程及分工进行处理提供可据参考的程序要求。建立以事例推理为指导的业务指导体系, 实际上就是将电网企业内的业务活动分门别类的进行规范定义, 针对每一项典型和非典型业务操作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 根据操作要求和实际情况, 形成统一或可备选方案, 汇编具体的规范操作指导手册。将执行要求的提示嵌入工作流的具体进程中, 驱动业务及时、有效和规范的执行。
3. 建立业务活动经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工作机制
运营自动化处理的实现还要求人的积极参与和有效规范的管理模式, 这对人员素质和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就实际情况来看, 电网企业现阶段的人员情况还不容乐观, 各基础管理实体在具体的业务管理活动还是遵循地区条件所形成业务管理模式, 管理战略的实施仍是以各部门进行专项编制和综合计划汇总的形式进行落实, 形成一种管理有改善但很难提升的窘况。这说明在管理战略的实施上缺乏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平衡各项任务指标的关系, 促进各部门的协作与配合, 实现整体经营状况的控制与分析, 促进精益化管理的达成, 并最终落实。简单来说, 就是将运营指标要求和管理需求进行链接。这需要从多年积累的运维数据中挖掘, 借助大数据的经验分析方法, 提炼数据的累积价值。
在宏观经营层面, 发现电力运营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异动等, 寻找恰当的指标阀值, 设计工作优先级, 融入整体的运营“可视化看板”管理决策中。在具体的业务操作层面, 对指标进行异动分析, 嵌入自动分析提示, 自动触发工作流, 形成反馈。对以往各种业务处理办法进行比较分析, 建立比较优选的评估机制。用数据和结果来说话, 将企业中的优秀经验积累总结出来。发挥技术和管理骨干的经验作用, 推广应用, 形成扩散效应, 激发创造力, 提升整体竞争实力。为深化绩效管理、风险管理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
四、结语
在电力企业管理中使用可视化管理以及工作流等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规范化和管理决策优化的有效手段。将两者结合起来, 使得工作进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与管理相联系的信息实时反馈至相关人员, 同时对各项工作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让各项工作做到任务目标明确, 可控、在控、能控, 依托于工作流的业务推动, 在操作层面实现管理的“精细化、精益化、集约化”落地提供了管理驱动载体, 为电网企业整合各种资源, 全面提升工作效能探索出了一种可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侯娟.调控一体化给电网运行带来的变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10) :311-312.
[2]陈树胜.信息集成技术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9) :133.
[3]刘志成.未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7) :93-94.
[4]吕洪波, 冯跃龙.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陕西电力, 2010, (9) :76-79.
[5]夏家骥.电网辅助服务信息系统中可视化流程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湖南大学, 2010.
[6]张孟娟.电力运营监控可视化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可视化叙事论文】推荐阅读:
新闻可视化论文09-20
体可视化论文10-24
数字视频远程可视化论文09-17
地质体可视化技术论文05-22
可视监控论文05-22
软件可视化07-20
动态可视化10-14
结构可视化10-21
建筑可视化05-09
信息可视化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