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法制宣传(共10篇)
环保法制宣传 篇1
目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排污、城市垃圾和农业化学污染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 尤其强调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的融入。由此可见, 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已经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对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法制机构建设滞后
健全、有序、务实的政府法制机构是有效开展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但目前, 部分地区存在环保法制机构规格低、人员少、法律专业人员不足, 不能有效地开展考核、规范性文件审核与备案审查、行政复议、行政处罚检查、重大行政处罚和重大行政强制备案审查、执法监督等各项政府法制工作, 甚至有的县一级机构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2 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力度薄弱
部分地区的环保部门缺乏对违法主体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 不能有效进行监管及环保法制宣传教育。这些部门存在着人员少, 人员素质高低不一, 执法车辆、设备不足, 而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有效性、普及性较差, 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意识增强、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环境复杂、生产企业想方设法逃避环评和监管、环保工作推进力度逐渐加大的新要求。
1.3 环保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小
环保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各级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 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环境行政执法人员, 各级党政领导,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 特别是从事对环境有重大影响活动的企事业单位, 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和农民。所以, 环保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具有数量多、构成复杂、分布地域广等特性。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宣传对象确定相应的宣传教育手段。但是, 目前普遍存在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城市轻农村、重企业轻个人、重罚款轻教育的问题。
2 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开展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主要目标是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满足人民群众对环保法律的新需求, 通过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 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决策。在此过程中, 努力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环境保护观念, 提高环保法律素质, 促进依法办理和参与环保事务行为的不断规范。
开展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要围绕环境保护规划总体目标,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加大依法治理工作,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应注重基础, 寻求创新。在工作中, 要不断强化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 不断增强环保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 提高依法管理、公正执法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不断寻求环境管理、环境执法、环境监督的新模式、新方法;以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 普及环保法律知识, 提高企业、公民的环保法律知识水平, 寻求环保与公众互动并进的新方式, 不断提高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度;要寓教于用, 普治并举。把环保法制宣传教育与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相结合, 大力开展依法治理、专项执法活动, 对环境违法行为毫不留情, 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3 开展环保法制宣传教育要重点突出
当前, 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突出重心, 围绕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工作。实践中, 应着重加强对广大排污单位、公众、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宣传教育, 促使他们自觉学法、知法、守法。
3.1 与引导广大企业自觉守法紧密结合起来
广大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 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企业自身逐利的特性, 决定了其为了经济利益会出现违反法律、钻法律空子、漠视社会责任的现象。为此, 当前环保法制宣传的重点要针对广大生产、经营企业, 促使其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提高其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 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3.2 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紧密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着重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 以及《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公共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使公众积极寻求法律保护, 真正把环保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变成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 努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切实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3.3 与促进部门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
各级环保、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要坚持依法履职、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 要重点查处不执行环评制度、超标排污、私设暗管等环境违法行为。要对屡罚不改、造成严重后果、群众反映大、媒体曝光等案件加强监管, 切实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4 推进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
当前, 进一步加强环保法制宣传工作应当立足于企业环保及法制意识的树立, 立足于社会公众环保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立足于环保系统及相关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效能的不断提高。
4.1 加强领导, 建设队伍
应成立由环保、司法行政部门和普法机构负责人组成的环保法制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工作机制, 明确工作职责, 落实工作措施和经费, 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扎实有序地推进工作。要重视队伍建设。各级环保、司法行政部门和普法机构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正、业务能力强、工作有激情的环保法制宣传教育队伍;要加大对环保法制宣传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强工作交流, 不断提升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4.2 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要坚持学用结合, 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使广大公民受到形象生动的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各级环保、普法机构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 利用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法制手册发放等手段, 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环保法制宣传教育, 多形式、多渠道地把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的学习宣传活动推向深入, 形成大力宣传、认真贯彻、切实执行的浓厚氛围。
4.3 部门联动, 形成合力
要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沟通联系, 密切配合协作, 充分发挥环保和司法行政部门联合执法、综合维权优势。进一步有效整合部门力量, 善于抓住工作重点。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通过广泛宣传, 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热情, 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为形成浓厚的学法、知法的氛围创造条件, 达到企业自觉守法、公众依法维权的社会效果。
4.4 规范执法, 丰富手段
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丰富宣传教育手段。各级环保部门在行政执法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 工作中不仅要依法执法, 还要合理执法。通过案卷评查、召开案例分析会、工作片会、法制培训等多种形式, 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制水平;通过环保志愿者行动、座谈会、听证会、庭审旁听以及邀请社区、学校、媒体等各方代表参与执法、见证执法, 形成环保执法与公众监督良性互动的局面, 进一步创新环保法制宣传形式。
摘要: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是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环境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推进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的需要, 有利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的环境权益, 推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的进程
关键词:环保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朱新英.环境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党史博采 (理论) , 2009 (10) .
[2]彭培泳, 田义文.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治对策[J].新西部 (下半月) , 2010 (03) .
[3]王秀芹.加强农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J].政工研究动态, 2008 (05) .
环保法制宣传 篇2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张志康
(作者简介:张志康,男,1992年10月22日出生,现就读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大一学生,通讯地址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法政系,邮编067000,电话***,E-mail ***@qq.com)[摘要] 当前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仅是环保工作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需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地认识。当前应强化环保宣传教育,强化执法功能,健全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才能很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本文从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现状出发,分析环境执法中普遍存在的环保执法难的现状及原因,并结合目前环境执法工作实际,对法制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
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以一个基本法、七部单项法及几十部法规为骨架构成了环境保护执法体系,为我国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必须看到,环保执法的难度仍然很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随处可见,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还较普遍,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尚待时日。
1、我国的环境执法现状
环境执法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执法机构以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为保证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公众健康而实施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以及行政强制等一系列行政行为。2006年8月2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时间比较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化进程较慢,加之我们有“地大物博”的地理概念和心理,在很多人的意识上,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很模糊,在相当一级领导中环保工作排不上位置,环保法律法规未被接受,有的还不知环保有法,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封建陋习依然存在,破坏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都说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是浅薄的,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还未完全认识到位。
2.2 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干劲也很足,但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中,表现出的急功近利思想还比较严重。表现在领导方面,往往只注重眼前的效益,而忽略了眼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在考核干部时,仅仅围绕产值、利润指标转,而缺乏相应的环保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一些污染企业只要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就较容易的获得地方领导的“优惠照顾”。表现在企业方面,一些污染企业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其短期效益,对防止污染的环保措施一缓再缓,直到污染事件被查处、曝光后才引起重视。有的企业虽然有治理设施,但由于运行费用较大,只在检查时用一阵,不检查时就搁置一边,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这些都说明在我们社会中,重经济、轻环保的急功近利思想还很严重。
2.3 环保执法不力,查处和惩戒力度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避重就轻。一些污染企业,按照法律规定该关的没有关,该停的没有停,或以罚款代之,或以批评走过场,即使罚款也是“高抬贵手”,起不到法律的震慑作用。
二是被动应付。对于环保违法行为,有些环保部门不是积极主动的查处,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怕严格执法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影响上下关系,直到群众举报,造成民怨,才去处理。
三是重罚轻治。强化环保执法,目的不是为了关停企业,而是要促进企业尽快治理污染,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现实工作中,重处罚轻治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企业被处罚后如何加快治理,环保部门如何指导企业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的治污能力,还显得办法不多,力度不够。
2.4 有力度的配套法律法规未能及时跟上。
我们虽然在环保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8部环保部门执行的法律,但与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相比,相差很远。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环境教育的全民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机制建设。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学校环境基础教育。
(2)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新进展、新经验,及时报道和表彰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3)要加强对决策者和执法者的环境专业教育和培训,为科学决策和严格执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对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知法、守法经营的自觉性。
(4)切实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机制,发挥公众对环保工作的监督作用,并建立起相应的环保奖励机制,使大家自觉地参加到环保行动之中,从而杜绝环保违法行为的发生。
3.2提高监督职能。
监督是维护法律尊严,促进全民遵纪守法的手段。环保监督应该全面展开,环保部门不仅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同时也要重视群众对环保部门的监督。只有人人参与、人人监督,才能为环保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
3.3 重视环保队伍建设,提高环保执法人员执法能力。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环保法律意识,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律学习和培训,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能力与执法者的执法能力。
4、结语
惠州掀起环保宣传新高潮 篇3
6月5日上午,惠州市环保局在惠州市区下埔滨江公园举办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的“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活动,惠州市副市长邓庆忠在活动中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践行绿色生活。
活动现场布置有惠州生态建设、环保产业、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典型案例展板,并展示了污水检测设备、机动车尾气处理设备等,同时向市民派发宣传资料,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召开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
6月4日,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惠州市环保局举行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以满足公众知情权,推动惠州环境保护工作开展。
新闻发布会上,惠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李大义通报了惠州市2014年环境质量状况。据介绍,2014年,惠州市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优良。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0.8%;城市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
惠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张日新介绍了惠州市今年前五个月的空气质量状况。今年1至5月,惠州环境空气优良率为98.7%,综合质量指数为3.48,优良天数达到149天,各项监测指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环保部公布的全国74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月排名中,惠州排名稳居前十,珠三角前列。
此外,在发布会上,惠州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分局局长郑立忠通报了今年惠州市办理的十起环境违法典型案例。
启动“企业服务月”服务集市
6月2日上午,惠州市2015年“企业服务月”服务集市活动在惠州市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序幕,惠州市环保局局长黄水祥亲自率队参加服务集市活动。
此次活动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提高效率为中心,采取集中“摆摊设点”的形式,现场向企业派发政策文件和部门办事流程宣传单等,宣传有关扶持政策,现场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集中回应企业诉求,为企业行政审批、生态环保等方面答疑解惑。
在惠州市环保局摊位前,前来咨询的人员络绎不绝,工作人员认真地记录企业所反映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解答,500多份宣传资料也成了“香饽饽”,十分抢手。“服务集市活动主动服务企业,接地气、服务好、效率高,真正为民便民,值得称赞。”一企业代表张先生前来咨询危险废物业务时这样表示。
邀请市民参观博罗环保生态园
6月1日上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惠州市环保局邀请30多位大小朋友参观博罗环保生态园,渡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儿童节。
此次参观的光大环保(博罗)生态园项目位于博罗县湖镇镇新作塘村,该项目拟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旅游、绿色植被和环保教育为一体的环保生态园。
参与当天活动的市民们饶有兴趣地深入中央控制室、操作车间等地,实地参观、现场体验,对垃圾焚烧发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一位10岁的杜浩文小朋友说:“原来垃圾还可以焚烧发电啊,那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垃圾分类,保护好环境。”
环保教育应优先于环保宣传 篇4
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而不断增强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各种环境危机频频危及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政府在不同层面加强环保宣传与教育。然而,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目前依旧停留在觉醒的层面,大多数公民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对环境的自然规律、环境保护的方式及其基本原理等基础性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公民环保意识的形成是被动的,政府在对环保意识的培养方式上重宣传、轻教育。因此,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环保教育应优先于环保宣传。
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意识培养的任务决定了环保教育的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活方式的绿化等结构性调整都朝着生态和谐的方向发展,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然而,各方主体对于环境产生的不同利益诉求的交织博弈,使得我国环境意识结构不合理、统一性不强。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环境意识的培养主要面对两方面的任务:一是环境工作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其目的在于解决环境利益的社会需求层面的问题;二是环境保护的通识培育,其目的在于解决环境利益的个体需求层面的问题。这两个任务的完成虽然离不开环保宣传,但必须以环保教育为主。
环境意识基础条件决定了环保意识的培养中环境教育应作为首要手段。目前,环境保护的立法、制度以及理论研究结合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环境保护实践,已然是硕果累累。然而,环保社会意识受在此领域的文化传统基础薄弱、普及程度以及开放程度不强的影响,其认识水平与程度虽呈阶段性地加强,但整体水平较低。这就形成了一方面对于环保的关注度高、需求大,而另一方面环保意识的水平低下、主动性不足,又导致了环保践行的形式主义与肤浅。因此,树立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和改变环保意识结构的不合理,仅靠宣传不可能达到目的,首要手段必须是教育。
教育与宣传的功能、特点决定了环境意识的培养中环境教育应优先于环保宣传。环保教育与环保宣传无疑是环境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然而,结合目前我国环保社会意识基础条件和环保教育与宣传固有的功能与特点而言,我们更需要加强环保教育,环境宣传还无法作为环境教育的替代品。已故社会学家潘光旦曾连续撰文阐述教育与宣传的区别,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智慧,并且具有使用这种智慧应付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相信宣传的人却认为智慧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他们才有“改造社会、拯救人群的理想”和才能。正是基于这一假设,当宣传者把自认为重要的理论和见解编成一套简洁的说法以后,其他人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学习和执行了。此观点尽管有偏颇的嫌疑,但揭示了教育与宣传的最大区别:教育注重启发,宣传依靠灌输。就环境意识的培养而言,环境教育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一种教育,是证明环境价值和澄清概念的一种过程,是培养人们具有理解和评价人、文化及其同环境之间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包括要人们遵循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决策及行为准则的教育,其内容是系统、固定的。事实证明,环保理念及践行的有效性是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环保的主动性与有效性越高。因此,在当前的环境意识培养过程中,环保教育与宣传都是重要的手段,但在现有的物质与意识基础条件下,两者的功能特点决定了环保教育应该优先于环保宣传。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这为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在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及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加强环境教育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快环境教育立法步伐。环境教育立法是进一步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提升环境宣传教育水平的需要。环境教育立法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需要。因此,环境教育需要法制化,无论是地方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必须加快环境教育立法步伐。
二是扩大环境教育主体范围。学校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关键,但不能仅仅把环境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是每个公民人生的一个阶段,环境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因此,家庭、社会以及社会组织都应该承担起环境教育主体的职责。同时,要把每个公民既作为环境教育的对象,也作为环境教育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公民获取环境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是拓宽环境教育途径。环境教育首先应该是传统的通识理论教育,环境保护的实践教育更需要常态化与多元化。这就要求环境教育必须最大程度地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展课堂环境渗透教育、研究性学习、环保社会实践和环境宣教活动。
如何从环保风暴谈环保法制的完善 篇5
论文关键词:环保执法 环保意识 环境影响评价
论文摘要:从近期的“环保风暴”可以看出我国环保法实施中存在如下问题:有关违法责任特别是行政责任的规定过于轻微,弹性过大;环保部门执法手段不完善、在执法中受到种种不当干预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建议:应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层面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环保法治机制,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环保法制的实施才会得到切实的完善。
国家环保总局自2004年12月以来,在环境影响评价执法上,严格进行了电站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坚决制止电站的无序建设;清理整顿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严肃处理违法违规的环评单位;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的建设项目。这三次严格执法就是所谓的“环保风暴”或“环评风暴”,本来是行使职权的正当行为,却被冠以“风暴”之名,其中的奥妙颇耐人寻味。
一、“环保风暴”所引发的思考
这三次“环保风暴”的有力出击,毋庸置疑的彰显了国家环保总局维护环境法律尊严与权威的决心,然而,这些风暴的形成恰恰向公众显现了我国环境法治中问题的严峻性。披露的案例尽管触目惊心,令国人乃至世界震惊,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案例中的种种早已成为大众眼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更甚者,这可能仅为冰山之一角。
国家环保总局刮起“环保风暴”,本是其行使职权的正当行为,合情合理合法,必须得到肯定。但是,更需要引人深思的,是“环保风暴”背后折射出的诸多问题:例如,十几年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就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时至今日,为何还有如此众多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以身试法?
从法治的角度看,这涉及环境立法、执法、司法即环保法治的方方面面,说明我国资源环境法实施的各环节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相关法律的完善提出一些浅见,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环保法律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此次“环保风暴”暴露出我国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责任偏轻,违法成本过低
法律责任尤其是行政责任偏轻、违法成本过低是诱发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30条明文规定:建设项目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未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依法批准,审批部门擅自批准该项目建设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条文本身的内容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何种情况构成犯罪、追究什么刑事责任,我们并不知晓;更重要的是我国刑法采用罪刑法定原则,这样的表述颇有画蛇添足之嫌。在行政责任的设定方面,该条款过于宽泛和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仅仅规定由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对这种具体的违法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而行政处分的种类多、幅度大,从警告到撤职均有,如何实践无从判断。在实施过程中,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又难免“官官相护”手下留情,因环保违法而被撤职的鲜见于报端,而轻描淡写所给处分无关痛痒的却比比皆是。
另外,虽然《环境影响评价法》第31条规定;对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或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5-20万元的罚款。但是,区区5-20万元的罚款,对例如仅仅静态总投资就达446亿元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项目(三峡总公司投资建设)和静态总投资69.97亿元的三峡地下电站项目等等来说,可谓九牛一毛。因此,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建设单位的行政法律责任也缺乏应有的威慑力。
(二)环保部门行政执法权限过低,处罚缺乏力度
环保部门行政执法权限过低导致其处罚乏力,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环保部门与违法企业就罚款数额进行协商的情形,这无疑严重损害了执法部门的权威,也助长了违法企业的气焰。执法者与行政相对人商讨罚款,反映出环保法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以致出现环保法缺乏应有权威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只能申请通过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法院对法院系统自身判决的执行都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又能有多少精力和时间来执行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呢?即使在不考虑其他非正常因素的前提下,完全根据法律的规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94条“原则上不予执行”,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环保部门申请的强制执行处于中止状态。而且目前环保局无权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只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来行使这一权力,地方政府基于本地经济发展以及政绩升迁等因素的考虑,能在多大程度上严格执法,能否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都是未知的。所以笔者认为,将来在法律制度上应针对这个问题加以改进,加大环境行政机关的执法权力,在环境资源法律的制度设计上,可以考虑赋予环境执法机关某些方面的强制执行权力。
(三)《环境影响评价法》本身在立法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实事求是地讲,《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出台和实施是我国环境法治领域的重要成就,表明我国环境法治已开始朝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努力。但《环境影响评价法》本身存在的缺陷使得其难以承担本应当承担的历史重任,例如没有规定战略环境评价,一些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工程决策,本应进行战略环境评价、并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而法律相关内容的缺失,导致现在对战略环境评价的无视,公众参与目前更是流于形式。而且对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在程序上不完善,对规划如何进行战略环境评价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规定。除此之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另一主要的缺陷,是对行政机关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和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强调的不够,存在过错与责任不相适应的问题。
三、厉行环境法治的对策
(一)要改进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设计
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设计上,要讲究立法技术,对权利义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
首先,要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制订法律应吸收法律经济学的观点,即对守法与违法的成本进行经济分析,加重违法代价,特别是对于那种持续状态的违法行为(如持续污染的行为),法律上应当规定适当的处罚。较高的违法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违法现象的发生,而违法成本过低则是在实际工作中审批机关、建设单位以及环评单位频频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必须加大行政机关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特别是行政责任;强化行政官员的问责制,若违法后果严重,失职的官员应当引咎辞职。
其次,要增加环保行政执法机关的权限和处罚力度。造成当前环境违法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诸多,环保执法不力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如前所述,环保执法不力的根源在于环保行政机关执法权限过小,因此应当加大环保行政执法机关的权限和执法力度。如果连罚款数额都要与污染企业讨价还价,那么法律的权威与执法者的权威何在?在现实情况中,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往往受到政府的庇护,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环保局在执法过程中投鼠忌器、左右为难,也实属无奈。因此应当在立法层面上加以改进,修改相关的环境法律,赋予环境保护部门关闭限期治理不达标的污染企业的权力;查封、冻结、扣押等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力;限期治理决定权力等,从而使环保执法真正地具有权威性。
最后,为避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应实施垂直管理。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尽完善,尤其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基层地区,行政干预很严重,一些污染大户往往同时亦是利税大户,某些地方领导为了光耀自身政绩,对这些企业特别关照。因而为了明确责任目标,确保令行禁止,使环保执法和环境管理真正步入法治的轨道,可以效仿工商、海关、国税等部门的形式,将环保部门由各级政府领导和管理改为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垂直领导和管理,地方环保部门负责人由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垂直任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基层政府的越权审批和违规执法等行为的发生。
(二)提高环保部门人员素质,强化环保执法能力
由于引进机制、部门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环保执法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环境法律专业知识,或者不具备环保专业技术知识,环境管理实践经验匮乏,因而在履行法定职责时,往往由于专业知识薄弱,出现执法不当、执法有误等情况,如不明职责、越权行政;又由于法律知识的缺失,出现违反法定程序等情况,如忽视取证,执法不规范等。
执法能力分为行政能力和物资能力。从物资能力上来讲,环保部门还缺乏必要的取证手段和监控手段。目前许多地方的环保部门执法装备层次较低,甚至缺乏基础性的执法装备,经济落后地区尤其如此,遇到突发性污染事故、污染纠纷和严重违法事件,常常无法做到及时赶赴现场,导致取证滞后,这就严重影响了环保执法的顺利进行。
要开创环保执法的新局面,完成环保执法工作,环保部门应该注重修练内功,提高本部门人员素质;强化用人标准,扩展高级专门人才的引进数量;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强环保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以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要大力改善环保执法部门的技术装备条件,充分保证其业务经费的充盈,特别是在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调查取证工具等方面,以保证环保执法部门能够果断及时地查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等。
(三)改进目前的环境司法方式,逐步实现环境法治
首先,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并重的方向发展,将大量危害重大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其次,人民检察院要承担起以公益为目的的诉讼责任,由人民检察院代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我国目前的环境侵权诉讼是由民法规定的,由于环境侵权的受害公民较广,在诉讼中可能不利于共同诉讼人的共同求偿,而人民检察院承担以公益为目的的诉讼则能够克服此弊端。在当今我国公民环保法律意识普遍性不强的情况下,此举的实施亦会收到宣传环保法律的良效。另外,要在各级法院特别设立环境审判庭,以利于环保案件的审理。
最后,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政治、经济、社会变动最大的阶段。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层面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环保法治机制,同时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环保法治的实施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善。
参考文献:
宣传栏中的节能环保问题 篇6
关键词:资源浪费;环保意识
一、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各种各样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人们更倾向于关注精神世界,于是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我们获得公共管理领域信息的途径有很多种,宣传栏以一种最普遍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向我们传达着国家政策、公共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在校园、社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很多舆论和宣传都以宣传栏为载体,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显著作用。于是,它的管理和利用也成为了一个让人关注的方面,其中的弊病也暴露出来,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
二、现状
目前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宣传栏,主要是采用不锈钢板贴面,阅览图窗采用玻璃质地的材料,采用牌楼式造型,一般由三个阅览区域组成。需要张贴的材料起初主要以报纸为主,但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现多采用彩图。
在整个宣传栏的管理工作中,首先是宣传栏的安装需要劳动力,内容的更新同样需要人力,包括更新资料的选择、运输、张贴、更换,以及图窗玻璃的维护和更换,整个宣传栏的保洁工作都需要人力、物力及财力。由此可见单纯的这些表面工作就需要耗费不少的成本。由于宣传栏一般在室外街道两旁,人口流动性较大,外观受损害的几率又将提高,这就为我们的保养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宣传栏张贴内容的材质多为报纸,没有图文并茂,所以受众对它的关注度较低,彩印得到了广泛运用,彩印成本较普通印刷成本有大幅度提高,纸张质量、采用的油墨等都会提升成本。纸质的原材料为树木,我国森林覆盖率人均占有量低,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如近几年肆虐的雾霾和沙尘暴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的幸福感普遍降低。我国政府正全力推进电子政务,也是为了减少纸张的浪费,实现无纸化办公的伟大构想,可见传统宣传栏张贴内容的呈现形式急需更新。传统宣传栏在夜间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它的宣传效果只是发挥了一半的作用,利用率低,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宣传栏的利用上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情况。
三、不足
(一)现存宣传栏数量不合理。现存宣传栏的具体数目不明确,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街道两侧、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各类居民区公益宣传栏、公告栏、招贴栏、阅报栏等数量很多,已经严重超出了合理数量,且质量以及规范程度较低。
(二)宣传栏规格不统一。宣传栏尺寸、材质、颜色、形状等规格方面存在不统一,现有的各类宣传栏从设置形式来看,可分为玻璃橱窗式、墙体联排式、立体板报式、单设标牌式;从制作材质来看,可分为不锈钢、铝合金、木质、混凝土;从功能用途来看,可分为公告栏、招贴栏、阅报栏、标语牌;从外观形状来看,绝大多数以矩形为主,同时存在少量圆形、椭圆形、菱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形状;从尺寸面积来看,大至十多平米,小至五寸见方,不一而足;从颜色装饰来看,颜色各异。可见,各式各样没有统一规范的宣传栏给各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也给市政市容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部分宣传栏布置不合理。部分宣传栏的点位设置存在以下两类不合理现象:一类是无效设置,部分宣传栏的点位选在无人路过的边缘角落;另一类是杂乱设置,部分宣传栏在绿化带等公共活动空间见缝插针,造成凌乱、突兀的视觉污染。
(四)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宣传栏因硬件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已引起民众的强烈反感。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陈旧老化,部分宣传栏因选用的材质不耐腐蚀,或是使用时间过久等原因出现了金属锈蚀、表层剥落、框架松动、玻璃雾化等现象,不仅难以发挥正常的宣传功效,而且影响环境品质;另一类是破损残缺,此类现象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因受到外力而导致变形、倾斜、断裂的宣传栏甚至成为危害居民人身安全的重大隐患。
(五)信息发布缺乏有效性。宣传栏在信息发布使用环节出现的各类混乱现象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一是更新滞后,严重缺乏时效性;二是拥挤张贴,部分宣传栏上所张贴的告示、标语、招贴画层层相叠,不仅布局杂乱,而且内容之间毫无关联性,易引起居民的视觉疲劳;三是内容重复,宣传栏未得到充分合理使用,往往一整排近十个宣传栏只单调重复地张贴同一张海报,仅仅为填满空白而使用,造成宣传资源的浪费。
(六)宣传内容不规范。本应作为公益宣传阵地而设立的部分宣传栏上出现了诸如旅游、保健、金融理财等商业性质的广告。经深入了解,商业宣传与公益宣传混搭发布已不是个别现象,且通常以整个宣传栏版面的左右或是上下两边对半发布为多。商业利益挤占公益阵地的情况不仅大大削弱了公益宣传的有效性,也间接助长了宣传栏越设越多的泛滥趋势。
四、原因
(一)点位设置方面未能系统规划。宣传栏存在数量过多、布局杂乱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忽视事前评估环节。宣传栏在设置之前未根据设置地规模大小、楼宇格局等实际情况对可设置宣传栏的合理数量及有效点位进行合理评估;二是设置动机有偏差。部分宣传栏的设立仅是为了应付条线部门的检查考核,而忽视实际宣传效果;三是条线部门要求各异。使宣传栏设置数量出现多种要求,最终结果将导致过度泛滥。
(二)硬件维护方面职责界定不明。宣传栏硬件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管理职责界定不明确,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条线部门与基层单位都寄望对方能承担更多管理职责,因此在宣传栏硬件设施管理维护方面积极性不足;二是申报维修单个宣传栏常常因需要多头审批而导致相关手续环节冗长,从而延误维修;三是缺乏统一的硬件设施维护标准,各基层单位在开展宣传栏硬件设施维护过程中因缺少明确标准,难以对宣传栏的老化及破损程度进行合理评判,另对诸如破损情况较严重的宣传栏是采取维修、更换、还是清理、撤除等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尚存疑虑。
五、改进措施
(一)加强管理,统筹协调。宣传栏的设置量以及宣传内容的选择都要有专门的负责部门同意管辖,防止政出多门,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等问题。当出现问题时,追究责任明确,不免多个部门无人管理的状况。內容的更新周期,张贴内容的纸质等要求都必须统一,维护和清洁工作也要定期进行,不能因为外观脏乱而影响公众关注度。
(二)完善考评标准促进长效监督。(1)在设定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方面,对于被纳入统筹管理范围的宣传栏必须从硬件设施的保洁、维护到宣传内容的发布、更新等各个环节制定完善可行的考评标准,对于不符合规范的宣传栏,给予坚决取缔。(2)在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方面,可采取内部监督和公众监督相协调的方式,上级管理部门定期检查,群众监督要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三)做好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节能环保不只是企业、政府的责任,关键在每个社会公众,对于更新纸张的更换,要注意循环利用,公众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应随意破坏宣传栏,应该爱护公共物品,减少损坏。
参考文献:
[1] 马群英.浅谈低碳经济背景下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
[2] 席威.如何发挥宣传栏的作用.当代工人(精品版),2011
环保法制宣传 篇7
1 环保信息公开与宣传的必要性
1.1 公众环境保护知情权的实现要求环保信息公开
一方面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环境知情权实现的前提。公众环境知情权要求知悉、获得环境信息。而政府作为义务主体,是环境信息的主要持有者,因此,只有政府公布其掌握的环境信息,公众的权利才有实现的可能。
另一方面公开环保信息是实现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证在环境保护领域内,国家是环境知情权的义务主体,公众则处于劣势地位。当公众受到污染损害寻求救济时,能否得到企业排污信息等环境信息至关重要。虽然环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但实践中公众得到了政府的环境信息就等于掌握了主动权。因此,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与宣传不仅为环境知情权救济提供保证,也有利于加强公众对企业监督的积极性,把一些环境污染事故消灭在萌芽当中。
1.2 公众环境保护参与的实现要求环保信息公开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难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活动所在地周边或更大范围内特定和不特定人群的权益产生影响。通过公开其环境信息,有利于公众对其生产经营进行监督,防治或减少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情况出现,进而保护环境质量,维护公共利益。
此外,环保信息公开可以使得消费者了解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以及使用中利用资源的数量,是否破坏生态环境以及达到何种程度。公众只有在了解有关问题的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在其绿色消费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够选择对环境更为友好的产品,保护环境,进而保护公共利益。
2 公众参与的内涵
概括来说,公众参与就是让各个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通过一定的社会机制能够介入到决策制定的过程中,通过让公众参与到管理过程,重视目标群体的主体地位,结合来实现资源公平、合理的配置和管理。在公众参与管理中既要注意对各个群体利益的考虑,又要兼顾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公众参与式管理模式运用在管理环境问题的诸多方面,可以被概括为公众参与式环境管理,而环境保护只是管理者管理环境问题的一个具体内容,参与式管理的模式同样可以运用到环境保护这一具体领域,因此被称做公众参与式环境保护,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参与式环境管理的一个狭义内容。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
3 环保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和基础
环保信息公开和宣传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是民主的关键支柱之一,也是有效参与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各方的广泛参与,有助于确保受影响社区关心的事项都能纳入考虑范围,从而形成更好的政策和发展方式。它还能促进表面上会长时间多个人决策,但因为公众始终参与了整个过程而不需要纠错时间,所以实际上它比传统模式下的决策时间更短话语权的反应、平等的机会给每一个人,话语权来影响决策当地对政策和项目的接受、认同,甚至衷心拥护,使政策和项目得到更好实施。公开对于良好和可以问责的政府管理具有根本重要意义。如果环保信息在秘密状态下运行,公民不知道自己的公共资源正得到怎样处置,公众也就无从参与,问责就无从谈起。同时公众只有获得了足够的环保信息,有意义的参与才有可能实现,如已经规划的项目征求公众意见,相关政策制定、制定、监督问题与公众的探讨及修改等。因此获取环境信息可以说既是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障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十二五”以来,环保部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主动公布空气、水环境质量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发布重点排污企业和违法排污企业名单,实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全本公开、政府承诺文件公开、审批决定公开、环评机构和人员诚信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对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监督企业守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涉及环境的事务上,环保信息公开和宣传的另一个好处是有利于公众自己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免受可能的负面环境影响。只有在人们恰当得到有关风险的信息的情况下,他们才能从自己的资源与情况出发,采取明智的措施以求减轻风险。
4 环保宣传是公众参与的引导和互动
一方面环保信息的公开与宣传需要多元参与。政府作为环境保护宣传的主体,无法全面的涉及到各个领域,这就需要相关企业树立责任感、相关知名人士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宣传工作。并且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一项关系到每一个人利益的事业,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环境污染防范和环保事业发展过程中去,对环境保护都有着不容推辞的职责,因此环保事业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参与方式既可以选择自身的职业身份,也可以以一个普通公众进行参与,无论什么职业、什么职务只要体现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态度,面对环境污染做出自己选择,才能从更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环保信息公开和宣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运用环境科学知识武装参与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政府的组织和推动,政府应用公众参与搭建相应的平台,为公众参与提供便捷有效的参与通道,才能使环境保护和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如:相关的热线咨询平台、环境保护知识科普节目等,即让公众了解掌握环境保护知识,又能体现出公众的意识及呼声,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特别是要让民间环保组织在环保宣教中有用武之地,环境科普、公众参与、信息公开,以至于推动绿色生活、开展公众监督、与媒体合作,都应该充分运用民间环保组织的社会资源,动员、鼓励、引导他们参与,形成改善环境的社会正能量。
摘要:环保信息公开与宣传不仅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为环境保护的社会和公众监督提供了法律基础,而且它也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力行阳光政府理念,并促使企业自觉守法,努力消除社会矛盾,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以环保信息公开与宣传为研究背景,主要分析了该政策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并探讨和思考了如何更好地促进公众参与。
关键词:环保宣传,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张瑞国.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5).
[2]李华锋.对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3(03).
环保法制宣传 篇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显性桎梏性作用的发挥使其上升到一个对环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地位, 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的价值以及所产生的制约性作用, 才能有针对性的对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 解决环境问题,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进而创造性的走出一条社会持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的和谐发展道路。
1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是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和途径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的主要载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等方面[2]。其中报纸的覆盖面最大, 因为其较大的发行量, 因此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与社会价值。
目前报纸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宣传途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报社会有专门负责环境报道的记者, 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等进行及时的报道, 还会在报纸中开设专栏进行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典型报道等, 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电视相对报社来讲, 其广播报道形式更加生动, 电视对环保工作的宣传主要包括领导关于环境保护的讲话、环境保护文件精神的传达、环境保护公益广告、主题片等, 一定程度上深化人们的环保意识。电台以及其他形式的环境新闻报道, 比如期刊、杂志等, 也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了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对环境保护所产生的积极性作用分析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是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与形式, 将客观事实呈现给观众, 并提倡如何形成一种良好的保护社会环境的风气。
2.1 导向性作用
中国经过多年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已经基本形成适合中国环境发展的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行为规范与法律准则。环境新闻报道宣传针对目前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 进行环境保护法律宣传,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3], 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宣传, 不断让公众了解法律关于环境污染的具体规定内容, 从而以法律为基本准则来调整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将环境保护行为纳入到法律规范的范畴中, 不断促进环境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发挥。
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贯彻实施与中国环境问题的突出尖锐化, 近些年以来, 中国在环境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也创造出许多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通过采用并推广集中供热、整治河道湖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性的环境治理与改善措施, 使得城市环境状况有很好的改善, 水域环境有效改善, 城市空气清新[4]。另外还通过行政与经济手段等对一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同时经济效益较低的产品与行业进行一定的限制, 对其产业结构进行重组, 调整整体生产布局,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及时对此环境保护举措进行了宣传与报道, 不断引导环境建设的科学深入发展。
2.2 监督性作用
在实际环境保护工作发展进程中, 有许多部门或者企业在国家相关法律保护规范制度下想出一定的应对对策, 但对环境新闻报道宣传对其环境污染行为的报道却表现出一定的恐慌, 这便是新闻报道的监督性作用体现。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对那些保护环境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团体及个人进行表彰, 同时还对那些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团体与个人及其行为进行揭露, 以促使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可以说环境新闻报道宣传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作用。
2.3 教育性作用
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基本途径与前提在于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作为一种新闻媒体传播形式, 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进行有关环境保护内容方面的教育, 传播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同时还通过开展环境保护专栏有针对性的向公众展示环境污染状况、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方面的内容。正是因为有环境新闻报道宣传对环境保护内容与信息的有效传播, 才促使更多的群众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身边或者自身遇到的环境问题, 并从小事做起, 切实保护周围环境, 很大程度上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负责人员对环境保护工作宣传行为与相关活动等的直接参与影响作用
3.1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负责人直接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 有效推动了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
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尖锐化, 各大新闻媒体也开始不断关注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也发挥其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 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单位对影响某一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报道, 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等, 通过表彰典型、追踪报道等形式对有环境污染的行为及企业、个人进行曝光, 从而有效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很大程度上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环境新闻报道宣传还将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等进行有效的结合, 在宣传报道中采用正面报道与问题曝光结合、采访与专题报道结合等多种方式, 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还结合明察与暗访, 将一些极端严重的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彻底曝光, 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 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的舆论监督性作用。
3.2 以评选环境好新闻等多种形式
为基础, 充分调动环境新闻报道宣传工作人员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内容报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通过在媒体内部进行评选, 使宣传工作人员及记者了解到环境保护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内容, 涉及到多领域, 也有许多好的典型与素材, 同时环境保护工作本身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因此鼓励记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对环境问题的报道中来, 一方面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同时还加深环境新闻报道宣传及相关媒体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环境新闻报道宣传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环境保护活动的展开。
4 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也随之加剧并恶化, 以环境换取效益的发展理念已经引起国人的反思, 因此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被提到成。环保宣传工作是一项持续的、细致的工作, 因此需要结合自身特点, 融入更多的科技与情感因素。环境问题需要新闻媒体的关注、引导与监督, 以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到目前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 从而提高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 充分发挥环境新闻报道宣传在环境保护中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娱.美国NRDC公众环保教育宣传之借鉴.世界环境, 2007 (3) :72-73.
[2]杨爱群, 李丽凤.发挥新闻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7 (1) :103-104.
[3]梁媛, 郑梦霞.从文化涵化的角度看媒体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影响.商品与质量 (科教与法) , 2011 (3) :178.
环保法制宣传 篇9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1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环境保护部确定201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本市今年“津沽环保行”和“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凝心聚力让空气更清新”。
“津沽环保行”组委会组织的新闻采访团将从6月3日至12日行走津沽大地,集中力量报道大气污染物减排及总量控制,清洁能源使用,燃煤锅炉改燃,机动车尾气治理,地热资源利用,建设工地和拆迁工地以及建筑材料堆场控制扬尘,湿地、林地、绿地建设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切实推动解决关乎群众健康的大气污染问题。
环保法制宣传 篇10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以及数据处理
1. 调查对象
2014年海珠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现场参与者以及海珠区教育局在海珠区少年宫举办的"小海豚"科技节的参与者。
2. 调查形式
调查采用现场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此次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158份, 回收比例为80%。
3. 数据处理
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二、调查问卷内容的设置
为了解本次环保科普宣传活动的宣传效果, 问卷共设置了4个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对本次环保科普活动的评价, 调查对象对海珠湿地的了解及人工湿地的认识程度。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的人群中男女比例将近1:1, 而调查对象既包括18岁以下的中小学生, 也包括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年龄跨度较大, 调查覆盖的人群面也较广, 包括退休人员、学生、公务员等, 而青年、中年群体占的比例较大, 为71% (如图1所示) 。中、青年属于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普遍对海珠湖湿地及人工湿地有一定的了解, 这可以反映出这个群体具备较高的环保素养。他们给出的建议大多是政府对湿地、人工湿地必须进行投入, 同时应该加大环保宣传, 这对环保部门后续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年龄段饼状图中, 我们可以知道, 此次调查中45~59岁的人群居首位,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41% (如图1所示) 。而从不同的职业分布来看, 退休人员占的比重比较大, 这是因为启动仪式并非在周末, 因此, 来参加科普活动多以退休人员为主。
2.调查对象对本次环保科普宣传活动的评价
从总体情况来看, 91.8%的被调查者都觉得此次湿地与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得不错。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之间的看法又有一定的差异, 被调查的少年普遍认为这次活动举办得很好, 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的少年都比较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 而湿地与环保科普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向广大人群宣传了节水、净水、保护环境的知识, 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青年人、中年人, 老年人认为此次活动举办得马马虎虎, 还过得去的分别有2人、4人和3人, 占到了各年龄段总人数的4.2%, 6.4%和16.7% (如图3所示) , 而所有的调查对象中只有1名老人认为此次活动举办得不好, 认为宣传湿地和环保应该采用更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
而从宣传方式的认同度来看, 有45%的人对于人工湿地模型讲解的内容印象深刻。有39.1%的人对科普展板的内容印象深刻, 23.8%对仪器互动体验的内容有印象, 但大多数人对于采用视频播放和宣传小册子宣传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印象。从印象深刻的宣传方式来看, 基本都是有专业人员讲解的部分, 因此, 互动环节是进行环保科普宣传较好的一种方式。而且从人工湿地模型讲解最受欢迎可以看出, 人们对于节水净水的具体实施方式还是非常关注的。有97.8%的市民认为自己学到了较多东西 (如图4所示) , 而有95%的市民认为自己的环保意识增强了 (如图5所示) 。因此, 相信此次湿地与环保科普宣传将会极大地增进广大市民节水、净水的意识, 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
3. 通过宣传, 调查对象对海珠湿地的了解及人工湿地的认识程度
为了检验此次活动的宣传效果, 特别设置了湿地、人工湿地小知识题, 如:您觉得海珠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海珠区环境有什么样的作用?人工湿地可用作什么环保设施?人工湿地的组成主要包括哪几部分?人工湿地除了处理污水外, 您认为其还有什么功能?从调查对象的答题情况来看, 有75.4%的人认为人工湿地是一种净水设施, 这都要归功于我们现场有关人工湿地模型的讲解和互动, 让调查者了解到人工湿地是一种净水设施。所以以后的科普宣传方式可多采用这种方式, 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关海珠湿地公园的功能 (即海珠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海珠区环境的影响) 这个知识题是个多选题, 在158人的调查对象中, 有78%的人认为海珠湿地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 说明大多数人对海珠湿地的建设还是很满意的, 仅有3%的人认为海珠湿地的建设破坏了环境。而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海珠湿地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作用, 而只有11%的人认为海珠湿地在消除噪声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图6所示) 。这说明有一部分人对湿地在环保方面的作用了解还不全面, 我们还需加大宣传的力度, 进一步保护湿地环境。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整个宣传过程中, 调查对象提的最多的就是应该多开展湿地与环保方面的科普宣传, 感觉目前类似的活动太少, 了解的太少。
因此, 后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进行宣传。并举办大型的宣传体验活动 (类似本次的人工湿地净水体验等) , 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感受自然之美 (如各地可以举办“湿地文化节”等) 。
同时,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后续的宣传中, 也应注重宣传手段的创新。如可使用专门的湿地、环保宣传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以及新媒体 (如QQ、微信等) , 对广州市民定期开展湿地知识讲座, 湿地文化图片展览 (以动植物、湿地美景等为主题) , 播放环保或湿地纪录片, 发放宣传册、书签, 发起签名等方法;
支持大学生开展“湿地使者”等宣传教育活动, 建议政府拨出一定的经费支持湿地公园设置专门的解说员, 让人们了解湿地、了解环保, 从而主动保护湿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宇良, 戚敏.科普调查问卷及其设计技巧的探析[J], 科普研究, 2010, 5 (2) :37-42.
[2]张志敏, 任福君.科普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的价值探讨-基于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案例的分析[J].科技导报, 2012, 30:28-29.
[3]苏敏.高校图书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20 (6) :51-54.
【环保法制宣传】推荐阅读:
环保法制12-20
县环保局124法制宣传工作方案08-17
环保做宣传09-01
环保知识宣传:《中华环保三字经》10-29
环保在身边“环保宣传片”观后感11-23
环保宣传教育12-20
环保宣传海报09-03
厂区环保宣传标语08-28
环保宣传活动论文06-09
农村环保宣传标语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