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服务

2024-08-12

实时服务(共12篇)

实时服务 篇1

1 前言

随着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大量实时和非实时系统得到建立, 大体可以分为监视系统、控制系统以及管理系统, 这些系统对电网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以及经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已有的系统大多都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单位建设的。因此, 各系统的通信接口迥异, 无标准化的整体设计和建设规范, 系统间的数据关联较弱, 无法有效进行实时数据的共享与交互, 严重阻碍了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这也使得跨区多系统协作时, 系统间数据的传输容量, 传输效率得不到保证。建立标准化的实时数据服务平台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提出一种新的海量电网实时数据服务平台设计构架, 在研究各类电网系统数据即基本数据、运行数据、试验数据、在线监测数据和事故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了标准化实时数据的数据接入格式, 统一了电网内系统间的数据通信协议, 消除了以往通信接口、数据存储接口以及服务接口相互孤立的缺陷, 形成了标准化的不同系统数据交互的海量实时数据的服务平台。

2 数据平台发展现状

由于电网实时系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以及安全分区的推进, 传统数据的传输交换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孤立接口模式来实现数据传输交换正逐渐被中心数据平台所代替。调度数据中心[1,2,3]向着一体化、集成化发展, 逐步形成图形、数据、模型等为一体的调度数据平台, 有效增强了电网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与协同。实现电力生产海量实时信息交互和生产实时数据的共享的基础上, 需要更好地为电网的经济、安全运行以及经营管理服务。显然, 对于这一“企业级”的管理和生产需求, 调度数据中心却并不能完全满足, 因此, 企业级数据平台成为了研究热点。企业级数据平台的数据并非来自孤立单一的系统, 而是来源于电网中各部门相关的系统, 并且其数据平台能够为电网整体提供服务, 实现各类数据的共享与交互。

3 实时数据服务平台标准化

3.1 标准规定

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IEC61970/61968协议标准以其先进的理念, 为电网自动化提供了指导, 给出了电网企业相关业务相适应的电网模型和接口规范, 即公共信息模型[4]CIM和组件接口规范CIS。这一协议标准彻底改变了电网中各系统信息无法有效交互, 效率较低等缺点, 使得电网中各电力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无障碍对接, 真正做到互通互联, 极大地降低了电网各系统的集成应用成本。CIM是整个IEC61970协议标准的核心部分, 是一个抽象的模型, 提供了标准化方法, 描述了电力系统中所有对象的逻辑结构和关系信息模型。这就使得能够把电网的物理设备层抽象为资源层, 不仅考虑到了主网的物理设备资源, 而且囊括了配用电等。传统的电力生产调度常常用CIM作为电网模型, 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在其他相关电力业务的描述上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电网电气、风电网、微电网[5]等都可以用CIM来建立电网模型, 获得抽象应用, 其意义不言而喻, 对电力系统中其他各类信息相关系统的集成与融合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从整体来看, 一整套CIM模型过于庞大、覆盖面广, 所建模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极其复杂, 因此, CIM中的对象类被对应成多个逻辑包, 某一个电力系统模型都对应着一个逻辑包。公共信息模型是由一组完整的包所组成, 这些包的集合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标准。

3.2 统一实时数据接入格式

3.2.1 标准体系结构

随着电力系统实时监控及决策支持系统的不断发展, 现有的电网内各系统间的数据交互性能、传输速率与安全可靠性以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建立能与海量数据流通相匹配的通信标准, 且能支撑电网中跨区域多系统的互通互联势在必行。应用较为广泛、技术较成熟的网络技术有ISO-OSI[6]参考模型, 这一参考模型大体上能够适应对电网中的实时动态数据的通信要求。ISO-OSI参考模型共分以下几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ISO-OSI参考模型中的传输层采用的是TCP协议, 面向链接的TCP能够提供可靠、全双工的字节流, 具有多路服用、全双工、控制流、同步和确认等功能。数据服务平台与其他各外部系统之间需要建立多通道和完成多发多收, 采用C/S模式的基于TCP的应用程序符合这些要求。各外部子系统的TCP/IP网络传输功能与数据的单元格式组成了实时数据传输的标准, 那么这个标准在基于TCP/IP的各类网络中均能使用。

3.2.2 数据单元格式

实时数据单元格式主要由4部分组成:头帧、命令帧、配置帧和数据帧。头帧规定了算法、变送器类型、模拟滤波器、数据源等说明性信息;命令帧规定了海量数据服务平台与电网各子系统通信的控制命令;配置帧主要描述了数据帧在传送实时数据时的数据类型及通信通道等信息。数据帧包含了同步相量测量值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同步时间。而每个不同的帧有统一的功能字节分配, 前两个字节是帧的同步字 (SYNC) , 然后是占两个字节的帧字节数 (FRAMESIZE) , 再在后面的四个字节是世纪秒 (SOC) 。每个帧的帧头都提供了时间同步信息以及帧的类型, 帧与帧之间在传输的过程中无分界符, 每一帧都以CRC16校验字结束。

3.2.3 通信构架

海量数据服务平台与各系统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流程是通信标准的重要部分。实时通信基于面向连接的TCP通信协议, 使用C/S模式建立实时数据管道及管理管道, 图1简要说明了实时通信的建立过程。系统启动或重建通信时, 实时通信管道未建立, 服务平台与各系统的通信过程分解为若干子通信流程。

4 平台设计方案

4.1 整体架构

在建立配网模型标准、计量信息标准的基础上, 实现主配网信息的共享, 计量信息与配网设备的信息关联、主网设备与配网设备的关联以及设备功能位置与设备台帐的关联, 能够提供基于SVG图形的生产、运行综合信息的查询手段。配网系统和主站系统以适配器的方式接入海量实时数据平台, 系统的技术构架如图2。

4.2 技术路线

电网海量实时数据服务平台系统整体被设计为5个层次, 分别是用户接口、核心服务层、核心组件层、数据层以及操作系统层, 技术路线图3。用户接口层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入口, 并根据授权的划分可以让用户能够完成不同模块应用。核心服务层提供以核心组件层为基础, 为标准协议层提供支持, 并且为各相关模块应用的调用的接口, 可使用本系统成为它们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核心组件层该层为实施实时协议标准提供支持服务, 其中核心组件层和核心服务层是基于C/S体系结构, 基于面向对象方法开发数据服务平台与相关基础组件和业务组件。数据层通过异构数据库各个组成部分的自治性, 实现数据的共享和透明访问, 同时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整合, 其中每个数据库系统应保有自己的应用特性、完整性控制和安全性控制。操作系统层是基于C/S的架构, 支持各种流行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来为系统提供稳定安全的操作系统环境。

4.3 全网模型

分层、分区时我国电网管理与运行的典型特点, 所以电网信息的集成、交互、共享需以CIM来建立全网模型。全网模型的形成把各系统异构接口统一成标准化的接口方式, 使得可以任意获取电压等级范围内的设备参数、拓扑结构和电网模型。主要的核心设计是模型的导出以及全网模型的拼接与拆分。

4.4 数据接口

数据接口分为三大部分:配网系统适配器、计量自动化系统适配器以及生产系统接口。配网适配器连接信息集成平台与实时数据平台, 是其数据交互的接口, 依据CIM相关类对配网进行建模, 并且描述连接关系, 从信息集成平台获取按照CIM组织的配网模型和SVG图形。计量自动化系统适配器是实时数据平台接入计量主站系统的方式, 计量自动化系统相关量测数据的主要特点是多样, 因此, 量测与表计的模型需重点把握。生产数据与实时数据平台连接的接口可使用专用的接口方式, 生产系统接受展示服务器查询到的设备代码信息, 然后, 把设备缺陷信息或者设备台账反馈回去。

5 结束语

文中在提出适合电网实时数据传输的通信数据协议标准的同时, 给出了海量实时数据平台的设计方案, 通过研究各类电网系统数据即基本数据、运行数据、试验数据、在线监测数据和事故数据, 建立了标准化实时数据的数据接入格式, 统一了电网内系统间的数据通信协议, 消除了以往通信接口、数据存储接口以及服务接口相互孤立的缺陷, 形成了标准化的不同系统数据交互的海量实时数据的服务平台, 该数据平台能够提升电力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电网中各系统间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交互、共享提供途径, 极大的节约了电力生产中系统集成成本, 对于电网信息的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为了能够为电网中各系统间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交互、共享提供数据服务平台, 提出了对数据通信接入格式、数据存储以及相关服务接口标准化的海量实时数据服务平台。在分类分析现有控制、监视和管理系统中实时数据信息的基础上, 研究并设计了统一的实时数据接入格式, 并且详细描述分析了服务平台相关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实时数据,服务平台,数据接入,通信协议

参考文献

[1]丁鹏, 何云良, 陈国平, 等.金华电网基于IEC61970标准的SCADA/PAS一体化集成[J].浙江电力, 2005, 22 (1) :18-21.

[2]王晓波, 樊纪元.电力调度中心统一数据平台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30 (22) :89-92.

[3]孙宏斌, 李鹏, 李矛, 等.中国南方电网在线分布式建模系统研究与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 (10) :1-6.

[4]潘毅, 周京阳, 吴杏平, 等.基于电力系统公共信息模型的互操作试验[J].电网技术, 2003, 27 (10) :25-28.

[5]丁银, 丁明, 毕锐, 等.微电网系统CIM/XML模型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 (9) :37-41.

[6]李丹, 韩福坤, 郭子明, 等.华北电网广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J].电网技术, 2004, 28 (23) :52-56.

实时服务 篇2

在该实验中有两个周期性任务A、B,A的周期时间为20ms,每个周期的处理时间为10ms;任务B的周期时间为50ms,每个周期的`处理时间为25ms。 在t=0是,A1和B1同时到达,由于A1的截止时间比B1早,故调度A1执行;在t=10时,A1完成,又调度B1执行;在t=20时,A2到达,由于A2的截止时间比B2早,B1被中断而调度A2执行;在t=30时,A2完成,又重新调度B1执行;在t=40时,A3到达,但B1的截止时间要比A3早,仍执行B1,在t=45时,B1执行完,再调度A3执行;在t=55时,A3完成,调度B2执行。该实验将最早截止时间优先算法用于抢占调度方式。在该实验中,定义了两个开关来判断两个任务是中断还是调度执行。

二、源程序代码:

#include

int main

{

int A,B;

int tA,tB,serveA,serveB; //进程的周期时间和处理时间

float m;

int i,j,a=0,b=0,ka=0,kb=0; //ka,kb为开关,i,j,a,b为进程下标

int numa=0,numb=0; //处理累计时间

printf(“输入进程A的周期时间和处理时间:”);

scanf(“%d%d”,&tA,&serveA);

printf(“输入进程B的周期时间和处理时间:”);

scanf(“%d%d”,&tB,&serveB);

m=(float)serveA/tA+(float)serveB/tB;

for(int T=0;T<=100;T++)

{

if(m-1>1e-6)

{

printf(“超出CPU的处理能力! ”);

return 0;

}

if(numa==serveA) //进程A完成

{

numa=serveA+1;

printf(“当T=%d时”,T);

printf(“进程A%d完成 ”,a);

if(numb

{

printf(“ 调度进程B%d ”,b);

kb=1;

}

ka=0;

}

if(numb==serveB)

{

numb=serveB+1;

printf(“当T=%d时”,T);

printf(“进程B%d结束 ”,b);

if(numa

{

printf(“ 调度进程A%d ”,a);

ka=1;

}

kb=0;

}

if(T%tA==0 && T%tB==0)

{

A=B=T;

j=++a;

i=++b;

printf(“当T=%d时,进程A%d和进程B%d同时到达,此时,”,T,j,i); if(tA<=tB)

{

printf(“调度进程A%d,中断进程B%d ”,j,i);

ka=1;

kb=0;

}

else

{

printf(“调度进程B%d,中断进程A%d ”,i,j);

ka=0;

kb=1;

}

numa=numb=0;

}

if(T%tA==0&&T%tB!=0)

{

A=T;

printf(“当T=%d时”,T);

printf(“进程A%d到达 ”,++a); //不可能与进程A竞争处理器 numa=0;

if(numb

if(B+tB>A+tA) //若进程B最早截止时间大于进程A的 {

printf(“进程A%d执行。 ”,a);

ka=1;

kb=0;

}

else //若进程B最早截止时间小于等于进程A的

printf(“进程B%d继续执行。 ”,b);

else //进程B完成

{

printf(“进程A%d执行。 ”,a);

ka=1;

}

}

if(T%tA!=0&&T%tB==0)

{

B=T;

printf(“当T=%d时”,T);

printf(“进程B%d到达,”,++b); //不可能与进程B竞争处理器

numb=0;

if(numa

if(B+tB>=A+tA) //进程A的最早截止时间不小于B printf(“进程A%d继续执行。 ”,a);

else

{

printf(“进程B%d执行。 ”,b);

kb=1;

ka=0;

}

else //进程A完成

{

实时通讯绝非“鸡肋” 篇3

国内引入EIM概念的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印象中“EIM”不过就是用在企业里的聊天工具,充其量也就是个传传文件,发发消息的小玩意。前几年国内软件厂商们虽然下了大力气来宣传,但由于免费的IM server随处可得,企业对于IM的应用也不是很清楚,所以IM软件实际的赢利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更有人说,“EIM不过是鸡肋”。难道这就是EIM的宿命?

暂且不妨先把目光放得远些,看看地球那一边美国人是如何操作的。

来自美国的数据

行业研究机构Radicati Group公司在2003年做过一项预测。标题为《2003-2007年间的即时通讯市场趋势》的预测报告称,越来越多的即时通讯用户相信,继电话和电子邮件之后,即时通讯服务正在全球迅速普及,而且将迅速成为个人间实时通讯的有机组成部分。据Radicati预测,全球的即时通讯服务账户将由目前的5.9亿增长到2007年的14.39亿,这将使每天发送的即时通讯消息数量由目前的5820亿增长到2007年的13800亿,而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将由2003年底时的680万美元大幅增长至2007年的2570万美元。其中企业领域增长显著,账户数量将由目前的6000万增长到2007年的3.49亿,增长幅度高达600%。Motorola与Dell等跨国大企业已经开始部署EIM系统。

有了市场的需求,厂商们自然是杀得热火朝天。Yahoo,Aol,Msn等CIM的巨头迫不及待的推出自己的EIM解决方案。

看来“EIM是鸡肋”的说法似乎可疑,但又有声音道“咱们是有中国特色的,凭什么老跟着欧美转。”此话不无道理,让我们再来看国内EIM的先行企业。

“国产”案例

浦发银行已经实施了全套Office System,其中Live Communication Server的应用目前还只体现在以即时信息方式发布通知,例如IT部门告知大家新增了什么IT功能、新的办公应用,再比如提醒员工及时更新病毒代码等等。

2002年初腾讯发布了企业可免费下载的EIM产品BQQ,到2003年9月发布收费版本RTX之前,BQQ注册企业用户已达到了8万多家。RTX发布后,付费购买的企业也在增加。在2003年11月,腾讯还推出了包含有IBM实时技术QuickPlace的RTX 实时协作版。TCL集团、青岛可口可乐等公司都已经成为RTX的用户。

既能减少办公开支,又能提高工作效率,EIM不是鸡肋,而是一只能打鸣的“金鸡”。可喜的是有些国内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腾讯的RTX已经率先提出了企业协作平台的概念,如TCL等大企业集团已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服务器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篇4

关键词:软件工程技术,监测系统,运维管理,B/S结构

0 引言

随着各个单位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承载业务系统的服务器不断增加。传统运维模式难以发现各种潜在的故障,已经很难满足现如今需求。因此,需要一套监测系统监控服务器的运行状态。首先,监测系统全天候不间断运转,及时发现故障并通知运维人员,将运维人员从耗时低效的巡检工作中解放出来。其次,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地定位故障,并告知运维人员及时修理。本系统采用三层B/S结构,它提供了管理功能和查询功能,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服务器管理,监测项目管理和用户管理。查询功能包括了监测记录查询和报警记录查询等内容。

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软件产品项目设计的前提,是保证项目满足客户需求,使项目圆满完成的必要前提。它是迈向真正理解需求的和所要设计的系统的第一步[1]。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业务流程与工作环境,总结用户的需求,从而来确定系统目标。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需求分析,使用UML语言进行描述。

1.1 对象分析

对象是面向对象分析方法中最核心的概念,它由一组属性和操作构成,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通过分析可知,监测系统所包含的用户有三类:系统管理员、监测管理员和浏览用户。其中系统管理员拥有系统监测管理和系统监测查询两个类。系统管理包括服务器管理,监测项目管理,系统设置查询包括服务器设置查询,监测记录查询和报警记录查询。

1.2 用例分析

通过对服务器监测系统的分析,系统应该包括三个主要用例:系统检测管理,系统监控查询和用户管理。系统主用例图如图1所示。

2 模块设计

通过对监测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并且对系统功能进行增加与调整,可以将功能划分为如下六个模块:用户注册登录,服务器管理,监测项目管理,清除报警计数管理,状态查询管理和短信报警。

(1)用户注册登录模块。该模块完成用户注册和登录的功能。其中,用户类型包括三种:系统管理员、地市管理员和浏览用户。

(2)服务器管理模块。服务器管理包括了服务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报警设置等功能。

(3)监测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项目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功能。通过管理员设置具体项目之后,才能保证该项目被监测。

(4)清除报警计数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清除网络报警和清除项目报警等功能。由于报警数量太多加重了数据库负担,需要进行数据清理操作。

(5)状态查询管理。该模块包括系统设置查询,监测记录查询和报警记录查询等内容。

(6)短信报警。报警模块一般是性能管理与故障管理的接口,报警方式也多有多种。本文采用的方式是短信通知到各管理员的手机。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实现概述

系统采用字符处理功能强大的Perl脚本语言主动进行网络侦测并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把监测数据写入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对系统参数的设置、监测数据的存储,用ASP语言实现监测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并把监测结果通过桌面系统告知给用户,采用C语言完成短信发送机的接口设计,由Perl语言调用短信发送程序完成报警信息的及时发送。

3.2 技术实现

下面以短信报警实现为例,介绍监测系统的技术实现。短信报警处理,是由短信报警模块从数据库中调取需要报警的信息,报警的电话号码等信息,再调用C语言开发的短信报警接口程序完成报警短信的发送。主要代码如下:

4 总结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对单位服务器监测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在对需求理解的基础上,对整个监测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本系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防范故障的扩大和蔓延。

参考文献

[1]史济民,顾春华.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邵维忠,杨芙清,2006: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3]徐峰,2006:UML面向对象建模基础,水利水电出版社

实时评论 篇5

中本093班 曾露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史蒂夫 乔布斯 如果不是乔布斯最初允许微软使用自己的图形界面技术,那我们现在还在背dos命令;如果不是苹果做出第一个商用鼠标,那么现在我们还只能靠键盘输入;如果不是苹果定义了现代笔记本电脑,很可能你只能蹲在家里用台式电脑。你也许没有觉得这个人对你,实际上你没有意识到他到底多伟大。现在乔布斯走完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回顾他的一生的事迹,为什么他会成功?他成功的秘诀在什么?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乔布斯是苹果的创始人,他创立的苹果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创新!是对新鲜事物的不断的探讨!这种不闭门造车的做法,广开交流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辉煌!他的苹果是优美的设计,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特定的用户群,信奉招招式式的细节严谨完美主义,超前的洞察力他相信电脑将最终变成消费品。坚信极简主义,雇佣最好的人,仔细琢磨细节,否定底质作品,全局思考等等从马克思主义去分析对我国的发展也很好的启发!

首先是乔布斯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就是发挥了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等形式,反应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造,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能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乔布斯的创新改变了世界,让上网变成冲浪!这不也说明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对改变世界的重要性!我国限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迅猛发展,现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排名第二,但只要看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只要是靠加工出口,这种经济是粗放型的,是低端的没有核心技术的会处处受制于人的,在和其他国竞争中处于下风!所以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新精神!其次乔布斯的苹果设计从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考虑到苹果的外观,时尚等。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这是遵循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客观世界出发,事实就事!乔布斯从用户体验感受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出的产品也是符合大众的要求自然得到用户的追捧!要是乔布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研发苹果我想他也不会取的这么大的成就!根据这点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可以受到启发,我国的高新科技的研发也是要根据大众的需要去研发,在现在我国有一些科技的研发是脱离了实际不是符合大众的需要,比如我国的高价的奢饰品,高价酒,高价烟,保健品等等这些东西以高端的价格出售,标含有高科技但事实时很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不常用的。这些就是浪费了很多的科技资源,脱离了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不从实际出发其结果是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最后,乔布斯的苹果设计信奉招招式式的细节严谨完美主义,超前的洞察力他相信电脑将最终变成消费品。坚信极简主义,雇佣最好的人,仔细琢磨细节,否定底质作品,全局思考这种做法是资本主义的成功做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这种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不是姓资的,但凡能促进生产的都可以用来我们社会主义。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都可以用来发展我们经济的发展!

实时互联与内向价值 篇6

实际上,他们都多少谈到了在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演进下,中国互联网的热点的跳动逻辑,特别是在中期维度(18~36个月)上,正在出现一些有意思的变化。

比如,YY语音CEO李学凌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访谈中提到的“实时互联网”概念——YY语音这个产品通过网游中的团队沟通工具起家,到在娱乐甚至教育上的价值释放,并最终在巨头之间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顺应了“实时”这个新的技术和应用环境潮流。

实际上,互联网人际间的信息传输和沟通能力正在越来越立体——从文字到图片,再到音频和视频。同时,也正在逐渐完成从“异步到同步”和“一对一到多对多”的演变。这背后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基础设施的进化,也有社交网络和用户习惯的这些氛围的形成,很多新的热点将在“实时”这个概念下被引爆。

就在创新大会结束后一周,微信令人瞩目的放出了4.5版本的测试版,其中的实时的聊天室功能引发了很多想象。很显然:实时发生、多人参与、信息不留存等新特性,将进一步把互联网与现实拉近,对内容和服务的形态会有重新的设定,特别是因此一定会诞生新的商业逻辑。我认为,YY的线上演唱会、线上培训,以及微信聊天室必将要演变出的新玩意儿们,将非常值得仔细观察和思考。

沟通环境的变化背后,人的需求的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比如为什么有人会花钱听线上演唱会,花钱听线上的讲课?其实,在互联网上,这些东西在几个小时后可能就会变成可以免费获取的。这就引申出互联网上一个新的变化——对用户的内向价值是否正在成为可行的商业逻辑?

在经典中国互联网商业逻辑上,最有价值的人群一定是“草根人群”;而最有效的商业模式有两种:一个是“抓刚需”,一个是抓贴近人性需求的“外向价值”。前者大多竞争者众多,除了某些灰色需求之外,由于竞争激烈所以往往只能在获取用户后用流量模式变现,不太容易直接通过服务收钱。而后者的典型比如QQ秀的虚拟道具,网游的装备等等,其本质是用户花钱或者付出努力后给别人看,然后收获满足感。

不过,这些年中国互联网的环境也在变化,这些经典逻辑虽然因为中国互联网的惯性巨大而依旧是经典,但是一些新的可能性也在出现,比如通过“更好、更快、更便捷”等服务方式获取的直接收入模式,以及面向用户自身感受而形成完全针对个体本身的“内向价值”——并且这两者很可能有着内在的联系。

现在豆瓣的付费阅读和付费音乐服务,视频网站们的付费正版电影,已经开始在其用户群中获得了“个位百分数”的用户认可,这些为了自己的体验而直接买单的到底是“异类用户”还是代表趋势的“先锋”,现在还很难定论。不过,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定会带来用户对“内向价值”的认可度加强。

对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来说,我们很可能正处在一个时代变革的关键交叉点,经典的理论依旧强大,但是新的逻辑也已经开始浮现。一身绷紧的肌肉和一个开放的心态,是在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修炼。

实时服务 篇7

用户通过登录“掌城网”, 不仅可以获取实时路况、交通管制、占道施工、停车场空位等信息, 还可以结合实时路况制定出行路线规划, 出行方案比较, 帮助用户有效避开拥堵路段, 提高出行效率。同时, 该网站还创新发布了交通拥堵指数和停车位饱和度, 使用户可以直观了解城市的整体平均交通状况。

掌城科技总经理李刚介绍说:“动态交通信息服务一直是智能交通领域研究的热点, 掌城科技目前已形成了从交通数据采集、处理到发布、运营的完整产业模式。”

掌城科技运营副总经理李宏表示, “掌城网”以发布城市最多、路况信息最丰富而领先业界, 现已开通动态交通信息的城市有: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和武汉, 预计年底增加到8~10个城市, 2010年争取开通15~20个城市。

发布会上, 掌城科技技术副总经理张志平展示了掌城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的另一项内容:掌城“路况通”。

这款免费的手机实时路况查询软件, 用户可以登录网站或用手机登陆下载软件并安装, 然后可通过手机查询多城市的实时路况信息。

实时服务 篇8

现有的电话通知观测员、发报员和系统管理维护人员的方式,如观测员维护观测仪器短暂离开办公室,本中心值班员很难立即找到他们处理异常,还得查找他们的手机号码,并拨打手机。这种方式既耗时,又不方便。为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利用移动短信代理服务器实现气象实时信息发送就很有必要。

1 系统设计思路

省气象信息中心业务短信平台将采用目前流行的B/S架构。移动短信平台的操作系统平台为开放的LINUX系统,其数据存储和处理采用开放的数据库MYSQL。实时气象信息接收情况短信发送的应用服务器端(SERVER)采用开放的、通用的APACHE Tomcat作为后台服务器,开发工具为开源的ECLIPSE,开发语言为流行的JAVA。

实时气象信息接收情况短信发送的客户端(BROWSER)采用动态页面交互技术(AJAX)。

主要业务系统故障短信告警要根据每个系统所采用的操作系统、开发语言、应用数据库和系统日志格式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符合要求的技术,确保系统能和移动短信平台对接。如图1。

2 数据接口的使用

DB接口通过JDBC,ODBC,DAO等任何MySQL可支持的方式访问。建立数据库连接时,由3个表组成,API MT队列表用于发送短信,API MO队列表用于接收短信,API RPT队列表用于接收回执。如图2。

3 实现方法

通过DB接口气象实时信息(常规地面、常规高空、国家自动站等)和主要业务系统(新一代通信系统、网管系统、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等)的告警信息能及时发送到相关的人员手机上。

实现的语句。

Insert into

常规地面(SURF):59280 20111020国家自动站(AUTO)2000时(国际时)逾限',0,'','',0,0,0,0,'','','',0)

手机终端显示如图3。

4 结束语

系统的开发成功对信息的获取多了一种手段。系统投入业务使用对于及时排除系统故障,维护业务系统安全运行,提高本省实时气象资料传输质量有一定的帮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移动短信的发送有时又延误,很难迅速将信息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另外就是数据库信息的提取也有延误现象。

参考文献

实时服务 篇9

关键词:群集技术,虚拟系统,InfoPlus.21实时数据库群集

新一代服务器的双机群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相当成熟, 各种关系型数据库也普遍支持群集技术;虚拟系统由于在系统测试、模拟实际运行环境、提高硬件利用率、实现高可用性等方面独特的性能, 近几年正在得到业界广泛关注和应用。正因为此, 基于服务器群集技术的虚拟系统应运而生, 代表特征是各大服务器生产厂商在对其服务器研发过程中引入虚拟技术进行部署管理, 如IBM公司已经在新一代刀片服务器上引入了虚拟系统, 通过对服务器整合, 控制、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 显著提高单台物理服务器资源利用率, 加快服务器及其应用系统的创建, 最终达到能够优化系统整体性能、提高可靠性及快速响应能力、实现降低企业服务器管理的TCO目标。那么, 如何在信息技术架构中, 综合运用群集技术和虚拟系统这两种先进技术, 构建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实时数据库服务器的群集, 专门进行了课题研究与实施。

1 群集技术

1.1 简介

群集是将两个或多个物理服务器连接在一起, 使其对客户端呈现为单个计算机。将服务器连结到一个群集中可以分担负载、启用单点操作管理, 通过群集可以生成高可用性的应用程序, 为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提供了有效途径。

群集技术可分为两种:网络负载平衡 (NLB) 和Microsoft群集服务 (MSCS) 。

1.1.1 网络负载平衡 (NLB)

网络负载平衡充当前端群集, 用于在服务器群集中分配传入的IP流量, 是为电子商务Web站点实现增量可伸缩性和显著可用性的理想选择。可将最多32个Windows.NET Enterprise Server连结在一起共享一个虚拟IP地址。NLB通过在群集内的多个服务器之间分配客户端请求增强了可伸缩性。随着流量的增加, 可以向群集中添加更多的服务器, 任何一个群集最多可容纳32个服务器。NLB在为用户提供连续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高可用性, 即自动检测服务器故障, 并在10秒钟内在其余服务器中重新分配客户端流量。

1.1.2 群集服务 (MSCS)

群集服务充当后端群集, 可为数据库、消息以及文件和打印服务等应用程序提供高可用性。当任何一个节点 (群集中的服务器) 发生故障或脱机工作时, MSCS将尝试最大程度地减少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参见图1) 。

MSCS故障转移功能是通过群集中连接的多台计算机中的冗余实现的, 每台计算机都具有独立的故障状态。冗余要求在群集中的多台计算机上安装应用程序。但是, 应用程序任何时刻只在一个节点上处于联机状态。当该应用程序出现故障或该服务器停机时, 此应用程序将在另一个节点上重新启动。

每个节点都具有自己的内存、系统磁盘、操作系统和群集资源的子集。如果某一节点出现故障, 另一个节点将接管故障节点的资源 (此过程称为“故障转移”) 。然后, Microsoft群集服务将在新节点上注册资源的网络地址, 以便将客户端流量能够路由至当前拥有该资源的可用系统。当故障资源恢复联机状态时, MSCS可配置为适当地重新分配资源和客户端请求 (此过程称为“故障恢复”) 。要使应用程序恢复到发生故障转移时的那一点, 节点必须能够访问保持应用程序状态的共享存储器。

Microsoft群集服务旨在提供高可用性, 而不是真正的容错功能。“容错”一词通常用于描述提供更高级别恢复功能的技术。容错服务器通常使用结合了特定软件的高级硬件或数据冗余, 为单个硬件或软件故障提供近乎瞬时的恢复。这些解决方案的成本远远高于群集解决方案, 因为必须支付冗余硬件的费用, 而冗余硬件只不过闲置在那里等待恢复故障。Microsoft群集服务使用价格适宜的标准硬件提供优秀的高可用性解决方案, 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计算资源。

Microsoft群集服务基于非共享的群集模型。非共享模型规定, 尽管群集中有多个节点可以访问设备或资源, 但该资源一次只能由一个系统占有和管理。 (在MSCS群集中, 资源是指任何可以联机或脱机、可在群集中进行管理、一次只能由一个节点提供并可在节点之间移动的物理或逻辑组件。)

1.2 实现方法

我们可以利用Microsoft的Windows2000 Advance Server所提供的群集服务功能来完成群集服务器的架设。

首先, 为了实现群集, 必须实现两台服务器间的状态侦测, 该过程称作“心跳”, 可以利用配备双网卡服务器上的一块网卡或专用的“心跳”接口连线, 用于两台服务器 (节点) 间的通讯, 来检测各自的运行状态, 一旦某一节点没有了响应则证明该服务器出现了故障。

按照如下顺序执行服务器的安装:

*为服务器A安装Windows 2000 Advance Server;

*启动服务器A, 分别配置服务器上的两块网卡, 其中连接心跳网线的网卡使用内部网内的保留IP地址 (如:192.168.0.1) , 另一块网卡使用服务器对外的IP地址。同时把服务器A加入已有的域中;

*为服务器B安装Windows 2000 Advance Server;

*将服务器B加入到先前服务器A所加入的域中, 同样将服务器B的两块网卡分别设置不同的IP地址。

*启动服务器A, 但不启动服务器B。选择磁盘管理, 创建多个基本磁盘, 分配盘符;

*启动服务器B, 但不启动服务器A。创建多个基本磁盘, 分配不同的盘符;

*关闭服务器B, 重新启动服务器A, 进入计算机管理中的磁盘管理, 可以看到除了刚才配置的磁盘, 又多出了一些磁盘, 根据它们的顺序, 分别使用服务器B的盘符更改它们的驱动器名称和路径;

*关闭服务器A, 启动服务器B, 重复上面的步骤。

*配置服务器的群集服务, 创建群集名称、建立域用户来管理服务器群集、分配群集文件使用磁盘和共享文件使用磁盘、指定内外网使用的IP地址、分配群集服务IP地址等。

至此, 服务器群集的安装已经基本完成, 接下来就可以根据服务器在网络中发挥的具体功能, 分别配置服务器的其他服务了,

如:WEB、SMTP、NNTP等。

当然, 实际的安装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譬如共享磁盘的配置, 启动顺序等, 我们只要掌握了群集安装的原理, 按照群集安装的手册进行安装就可以成功启动群集功能。

2 虚拟系统

2.1 简介

虚拟机软件可以在一台电脑主机上模拟出来若干台PC, 每台PC可以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而互不干扰, 可以实现一台电脑“同时”运行几个操作系统, 还可以将这几个操作系统连成一个网络。

虚拟机毕竟是将两台以上的电脑的任务集中在一台电脑上, 所以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 主要是CPU、硬盘和内存。

目前主流的虚拟机软件有VMware和Virtual PC, 本文所述虚拟机软件指的是VMware GSX Server, 运行虚拟机软件的操作系统叫Host OS, 在虚拟机里运行的操作系统叫Guest OS。

VMware支持如下Guest OS:

MS-DOS、Win3.1、Win9x/Me、WinNT、Win2000、WinXP、Win.Net、Linux、FreeBSD、NetWare6、Solaris x86。

VMware模拟出来的硬件包括:主板、内存、硬盘 (IDE和SCSI) 、DVD/CD-ROM、软驱、网卡、声卡、串口、并口和USB口。

2.2 VMware三种网络设置方式

2.2.1 Bridged方式

用这种方式, Guest OS的IP可设置成与Host OS在同一网段, Guest OS相当于网络内的一台独立的机器, 网络内其他机器可访问Guest OS, Guest OS也可访问网络内其他机器, 当然与Host OS的双向访问也不成问题。

2.2.2 Host-Only方式

用这种方式, Guest OS可以用虚拟网卡与实际网卡的关联方式来构成各种复杂的网络架构。

2.2.3 NAT方式

这种方式也可以实现Host OS与Guest OS的双向访问。但网络内其他机器不能访问Guest OS, Guest OS可通过Host OS用NAT协议访问网络内其他机器。

正是这些不同的网络设置方式使得我们可以轻松搭建各种复杂的网络架构, 逼真模拟实际网络环境, 基于这些环境实现不同的服务功能。

2.3 群集实现方法

我们可以参照VMware软件手册中的说明, 来配置双服务器群集。关于配置群集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在此省略。

3 实时数据库系统

3.1 简介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离不开两大类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InfoPlus.21是美国Aspen公司开发的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 是用于集成生产过程信息 (如各种工艺参数) 与高层次应用程序 (如先进控制、模拟优化、过程管理) 的基础数据平台。通过标准的数据接口, 可以将生产控制系统中DCS、PLC处理的现场实时数据自动采集到实时数据库中, 将客观真实的过程数据实时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用户可以通过分析提炼各个时段的生产数据, 改进装置生产能力, 优化生产方案, 为企业增产增收。

3.2 性能特点

InfoPlus.21是一个智能化的实时信息管理系统, 它支持多线程、C/S和B/S结构, 特别是它灵活的数据结构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重新定义, 以适应个性化应用的需求, 同时可利用ODBC与关系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

InfoPlus.21实时数据库具有功能强大的数据定义、历史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 通过使用Aspen提供的PE (Process Explorer) 工具, 绘制图形化的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实时数据显示界面, 用户不仅可以通过IE以WEB方式浏览工艺流程实时数据, 而且可通过IE任意组合查询DCS、PLC中多个位号的历史趋势, 为用户提供了一条远程集成访问和分析优化生产装置工艺状况的快捷通道, 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参见图2。

3.3 实施群集的必要性

随着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拓展, 面向生产过程, 支撑管理运营的实时数据库、MES、ERP等企业资源优化系统得到全面推广, 对应用层的群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别是实时数据库面向生产过程, 本身承担着数据采集和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的双重功能, 增强其防范故障的高可用性显得尤为重要, 其海量数据的完整性存储, 也使得支撑实时数据库稳定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的创建成为重中之重。

鉴于服务器群集技术得到广泛青睐, 尝试将这种先进技术加以延伸拓展, 运用到实时数据库系统, 使得这种基于虚拟化的分布式服务能够为数据中心提供快速响应能力, 进一步提高实时数据库系统可维护性、稳定性、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级别。

3.4 实施方案

3.4.1 解决思路

实现应用层群集的思路为:利用虚拟系统首先实现操作系统的群集, 这个可以参考VMware用户手册来实现, 然后再实现实时数据库系统的群集。

为了实现实时数据库系统的群集, 需要在两台虚拟机上分别安装Infoplus.21实时数据库系统, 配置相同的接口文件, 相同的DBCLOCK, 相同的历史数据库。

对数采机而言, 配置的方法不变, 只是与之通讯的机器从单台服务器变为群集对象, 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台服务器。

在两台服务器上同时配置以上静态参数的基础上, 如何解决两台虚拟机之间动态同步问题, 如数据库快照、历史配置文件和历史存档文件的共享操作以及数据库的启动和停止的条件等, 作为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探究。

3.4.2 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问题, 经过多次探究试验, 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1) 通过建立数据共享磁盘, 将快照和历史存档文件保存在该共享磁盘上, 修改数据库启动任务Loaddb, 让每次数据库启动时都打开保存在共享磁盘上的数据库快照, 在数据库中修改快照存档调度记录, 从而保证了数据库快照的一致性;

2) 在共享磁盘上配置数据库的历史存档文件集, 在数据库中创建调度记录, 在两台机器间定时同步历史存档MAP文件, 从而保证历史文件集的一致性;

3) 定时监测系统共享磁盘及群集资源的可用性, 从而判断是否能够可靠启动数据库。实时数据库群集切换状态示意图如图3。

正常情况下, 服务器A上运行着实时数据库, 它拥有外部磁盘存储, 服务器B处在监听状态, 实时数据库没有运行, 无法访问外部磁盘存储。

当服务器A出现故障时, 群集服务进行切换, 服务器B接管外部磁盘存储, 自动启动实时数据库, 由于CIMIO接口配置了存储转发功能, 切换间隔丢失的数据会在服务器B上实时数据库正常运行后恢复进来, 对客户端而言会有少许的访问中断, 但很快会恢复正常, 如图4所示。

通过编制监听小程序, 即可实现实时数据库在群集服务状态下的启动与停止之间的切换, 已在虚拟环境中测试通过。图5为在两台机器上运行的监控程序。

4 结束语

通过在虚拟服务器上实现实时数据库群集的方法, 可以使企业以较小的投入达到简化物理服务器配置、增强实时数据库可靠管理的目标, 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成本, 增强了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 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 完美地实现了群集服务、虚拟系统以及InfoPlus.21实时数据库群集服务器的三种技术的整合。同时, 也为企业其他应用系统的群集推广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杰.实战多操作系统与虚拟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春海.虚拟机技术与应用—配置、管理与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金海.计算系统虚拟化——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实时服务 篇10

1国内外公路气象研究概况

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在我国是非常迟缓的, 对于公路气象方面的研究更是极少, 目前依然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最近几年, 从我国高等级公路及城市道路服务的现实需求出发, 气象部门相继进行了有关雾的探究, 譬如, 上海率先创建起城市道路能见度监测及预报系统, 同时成为城市道路信息体系中的有机构成单元;北京、陕西等地区曾开展了对高速公路雾的探究, 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国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 这些工作仅仅是最基本的研究, 涉及范围非常小, 气象服务只是对能见度的监测与雾的预报方面, 对于其他气象灾害的监测与探究并未全面地开展起来。

在世界其他国家, 像欧洲、北美洲的一些发达国家, 具有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系统及先进的道路管理信息系统, 在公路气象上的探究开始得较早一些, 并且也进行了较为深入化的探究, 同时, 很多的研究成果早已在现实中进行了具体的使用。譬如, 欧、美、日等一些国家创建起道路气象信息系统, 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道路存在的问题及对道路恶劣天气数据进行采集, 通过网络自动化把数据传输至道路管理信息体系当中, 道路管理工作者通过这些数据, 分析当前气象条件下对道路运行有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 制定相应的对应措施。

有的国家运用的是与气象部门相互合作的方式对公路气象灾害进行监测, 譬如:原联邦德国通常会要求气象部门提供未来1~3 d的公路气象预报用来制定公路的相关养护规划;英国不列颠公路管理部门与瑞士气象研究所签订的气象服务合同, 平均一年支付的服务费用达到45 000瑞士法郎, 公路管理工作人员便能够全天候地、无障碍地使用气象雷达。国外公路气象方面的探究成果能够为我国的公路气象研究提供非常宝贵的可借鉴性资源和成功的经验。

2公路气象灾害实时监测与决策服务系统的设计

按照世界RWIS设计观念与应用经验, 从我国目前的公路交通状况出发, 提出我国高速公路气象灾害实时监测与决策服务系统的设计理念。

2.1系统的构成

高速公路气象灾害实时监测与决策服务系统的构成如下。

2.1.1公路气象信息采集系统

公路气象信息采集系统通常包含:终端计算机、自动气象观测站、通信网络。其中, 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数量是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来确定的。通常情况下, 间隔25~50 km的距离设置一个监测站点, 对当地的能见度、气温、湿度、风向、风速、路面温度、降水情况等进行监测。观测到的路面气象因素实时传送至终端计算机当中, 同时以特定的格式储存在数据库里。

2.1.2公路气象信息传输系统

公路气象信息传输系统主要是依赖于公路部门的通信网络, 同时综合INTERNET, 形成气象信息传输的专门网络系统, 对气象数据及信息实时传输。

2.1.3公路气象灾害专家判别系统

对路面气象因素的观测得到的气象因素都是零碎的信息, 不能够非常直观地查看到这些气象信息对整个公路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需创建一个完善的公路气象灾害专家判别系统, 针对各个路段传输过来的路面气象观测信息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解析及判断, 获得每一时刻路面的实际状况。

公路气象灾害专家判别系统包含一系列的气象灾害判别指标, 这些指标是在对道路情况进行观测, 做出科学的系统性调查、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气象因素做出基本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2.1.4公路气象灾害决策服务系统

公路气象灾害决策服务系统是对公路管理单位长时间内积累的预防和减轻公路气象灾害的实际经验及具体策略进行搜集整理, 同时按照公路气象灾害专家判别系统得到的灾害种类、灾害影响程度等, 生成具体的防御对策, 通过通信网络第一时间将相关气象灾害决策信息传输到公路管理部门, 公路管理单位在接收到信息后, 利用信息发布系统, 如沿路显示终端, 在第一时间将这些气象信息通知给公路上的驾驶员, 做出信息的提醒, 并且采取封闭高速公路或减流等措施, 将不利气象因素对交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2实施步骤

公路气象灾害实时监测是在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基础上创建而成的, 气象灾害监测成效与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密度、观测要素的设置有直接关系。创建高密度、多观测要素的自动观测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成本较高。所以, 在建设公路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的过程当中, 要有针对性、分重点、分阶段进行。

第一, 借助历史资料开展全国、全省区域内公路气象灾害的全面分析及普查, 以确定气象灾害多发的路段;第二, 在这些气象灾害多发的路段设置自动气象观测站点, 先行进行气象灾害监测的探究, 等各方面条件成熟后, 将整个监测范围再行扩大, 进行大范围的推广。第三, 上述两项工作完成之后, 采用可视化的计算机语言, 对高速公路气象灾害实时监测与决策服务系统软件进行编制, 为公路管理部门及公路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3结语

对于高速公路的日常管理及养护而言, 气象信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此, 创建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系统、实施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是发展的必然。高速公路气象灾害实时监测与决策服务系统的建立, 使气象部门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道路交通气象服务,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为公众出行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周曙光.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天气[J].气象知识, 1998 (4) .

多渠道实时营销 篇11

每天,超过40个字段的参数记录着上面描述的一切。

毫无疑问,营销已进入实时时代。

实时营销

不经意间,实时营销让营销的风向发生了变化。

这种认识显然不缺少数据支持。当反映营销活动中每一次消费者互动和运营的参数,经由多渠道营销实时追踪和评估,每周呈现在法国专业女性护理品牌令特适营销团队面前时,这就意味着在为期6个月、分成三个阶段针对上海市场实施的新产品上市计划中,每周都有十几项营销手段或渠道调整决策被下达和执行。

这些调整涉及网站内容和排版、广告创意、媒体购买、线上公关、样品申领和优惠券申领等环节。

当关键词广告预算从原本被认为能带来更多点击量的百度,向带来更高质量线上互动和更多试用申领的谷歌倾斜的时候,当线上横幅广告预算从原本认为可能需要更多广告支持的电子优惠券项目向试用申请倾斜的时候,营销人员可以自信而清楚地知道,所有这些关键决策都是以消费者的反馈和偏好为依托的。

相比百度关键词投放带来的30%的深度互动,来自谷歌61%的深度互动用户的表现则清楚地说明,令特适品牌的目标受众更偏爱谷歌。既然,近一半的电子优惠券申领者,即使没有试用体验,仍愿意在社交媒体的初步推荐下尝试申请电子优惠券购买,我们又何不把昂贵而有限的在线横幅广告资源分配给更趋保守、更需要试用的消费者呢?

将营销和公关项目提前计划好,并按时间表推进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如果品牌不对消费者在互动时的反馈迅速做出响应,它将与消费者逐渐脱节。

在多渠道市场营销活动中,一系列不同的营销手段以高度一致的合力达到最终的效果。只有实时了解不同营销手段和渠道对最终合力的独立或协作贡献,才能更迅速、更有效地做出营销资源分配决策。

实时评估是战略思想

在多渠道营销活动中,可度量的消费者反馈和营销进程的指标有几十项。如果项目复杂,涉及的指标可能多达上百项。在没有全面实施CRM的情况下,品牌很难借助单一工具全面、实时地掌握这些信息。

而事实上,借助现有的各种线上广告评估工具、电子商务评估工具、网站追踪工具,结合在线数据库、有代码的优惠券和一些技术手段,完全可以以较低的投入监控多渠道营销的效果和进程。

但其前提是,营销经理有决心、有经验预设一系列评估营销效果和进程的指标,并把评估体系纳入整个营销活动的计划中。

以令特适在线试用申请流程来说,消费者来到试用申请页面,首先由广告评价工具和网站分析工具协作判定,这位申请者来自哪个横幅广告、哪个关键词投放、哪条互动链接。如果是直接访问,消费者会通过页面的下拉选项选择获悉试用申请的渠道来自电视广告、杂志专题还是店家派样。在明确消费者的信息获悉渠道后,试用申请页面的自助选项帮助品牌迅速识别申请者的年龄区间、联系信息和偏好的投递时间。

当消费者完成线上试用申请时,对消费者线上行为的追踪并没有结束。一方面,我们继续观察消费者在完成试用申请后浏览了什么页面,是否参与互动游戏或触发电子优惠券,直到消费者离开产品网站。另一方面,在寄给消费者的试用装里夹带一份有着唯一代码的优惠购买抵扣券。当消费者拨打指定热线完成购买时,坐席按照预先设计对消费者进行品牌感知、获悉渠道、试用反馈等调查。

因此,从获取到完成试用申请,乃至之后持续的线上互动或优惠购买转化,与消费者接触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之间,品牌都设计了相互照应的信息反馈机制。显然,这样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工具应用,而是把实时追踪消费者行为和评估营销效果融入到多渠道营销计划和实施的每一步。

营销情报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实时营销有利于最大化营销效果。事实上,这一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偏好的各种互动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因为它把学习、了解顾客的行为纳入不断修正的营销接触中,而品牌忠诚使产品拥有竞争优势,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如今品牌经理面对的是一场场悄无声息却瞬息万变的营销战,置身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市场,帮助他们做出决策的是一套完整的营销情报体系,它实时掌握品牌和消费者接触的每一次互动,综合评估各种营销手段和渠道的效果,及时地调整资源配置以产生最大化的营销合力。

对多渠道营销的实时评估正是这样一张深入到营销活动每个进程、每次消费者接触的营销情报网。

实时服务 篇12

燃料成本在火力发电企业中占发电成本的70%~80%左右, 尤其在目前燃料成本增长过快而电价基本保持稳定的市场条件下, 如何有效地降低燃料成本以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火力发电企业的迫切需求。在火力发电企业, 健全和规范燃料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是降低企业发电成本的主要途径, 更是加速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有力手段。随着电力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入, 电力生产企业正在并将继续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

火力发电企业的燃料管理流程复杂、涉及的内容和人员众多。燃料管理的内容是从编制燃料需用计划开始, 直到混配后送入炉内为止, 包括编制计划、订货采购、调运调度、计量检质、统计分析、结算承付、储存保管和混配入炉。国内现有的燃料管理系统大多实现了燃料管理的部分功能[1,2,3], 大多涉及了燃料的采样、制样、化学分析或煤场管理等业务环节, 很少涉及密码采制化管理、多级审核、煤场精细化管理和配煤掺烧等功能, 因此现有的系统功能相对单一、实用性不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为了有效地应对改革和市场的双重挑战, 本着“实用、高效、安全、规范”的总体原则, 提出了火力发电企业燃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并经过严格周密的现场调研和反复论证, 设计开发了火力发电企业燃料实时管理与智能分析软件服务平台 (FMAP3) 。

FMAP3是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度集成化和标准化的软件服务平台, 具有功能齐全、运行稳定、设计规范、业务流程科学和使用简便等特点。FMAP3提供的服务可以实时、准确、方便地对燃料数据进行存取、分析、管理和查询, 其实用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结合将有效地提高火力发电企业的燃料管理水平, 以最终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1 网络拓扑结构

本平台的网络架构具有距离远、节点分布分散、数据交流频繁的特点, 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高性能的网络平台来保证各项业务的顺利运行。网络布线设计采用星形网络布线结构, 网络主要覆盖燃料办公楼、电厂管理楼、生产楼、铁路磅房、化验站等地点, 在同一建筑物内超过100m或者为建筑物之间连接均采用光纤通信, 在同一建筑物内不超过100m, 根据综合布线设计规范要求, 采用超五类双绞线进行通信。发电企业和集团公司通过专线相连。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2 系统流程与功能

2.1 系统流程

FMAP3通过信息系统平台, 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调运管理、计量管理、质量管理、核算管理、库存管理、调运管理、存煤掺烧、统计分析、智能查询和决策支持于一体, 功能覆盖燃料管理的每一个业务环节。图2给出了集团公司级燃料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 图3给出了发电企业级燃料管理的业务流程。

2.2 平台设计目标

(1) 通过有效地管理收、耗、存、量、质、价等基本数据, 实现燃料信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实时传输、数据共享和无纸化管理;

(2) 通过引入统一编码规范、严格的多级审核机制, 实现火力发电企业进厂煤的密码采制化管理;

(3) 通过对历史来煤数据的统计分析预测当日来煤的煤质情况, 对来煤按煤质进行分区存放, 同时根据收煤和耗煤量自动计算各个分区的库存和平均煤质信息, 实现煤场的精细化管理;

(4) 以煤场不同分区的煤质数据为基础, 设计优化配比算法, 以设定的目标 (燃料质量、锅炉质量等) 为优化方向, 实现优化配比;

(5) 通过各类燃料报表 (包括燃料日报、燃油日报、燃料收耗存月报、计量盈亏月报、矿发月报、煤价月报、燃油收耗存月报、油价月报等) 数据的上传和汇总管理, 实现燃料信息在电力企业与集团公司燃料管理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无纸化管理;

(6) 实时掌握煤炭库存状况, 为制定采购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7) 在火力发电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 构建集燃料采购、调度、实时数据传输与管理、数据分析、智能查询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综合软件服务平台。

2.3 平台功能

FMAP3软件服务平台主要由燃料实时管理与分析系统、燃料信息智能检索系统和燃料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三子系统组成。

2.3.1 燃料实时管理与智能分析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提供给发电企业燃料管理的相关业务部门使用, 使用人员主要为相关的业务专责和主管, 图4给出了该子系统的功能主界面。

该子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计量管理:采集过衡数据, 对燃料的接收和耗用进行统计分析;

质检管理:对进厂煤和入炉煤进行采样、制样和化验, 进行严格的多级密码采制样管理, 提供2级审核服务;

核算管理:生成对帐单, 进行结算验收, 并提供对各类单据的管理服务;

报表管理:生成和上传本企业和集团公司所需的各类报表, 如电生16-1等;

合同管理:客户资料、合同和市场动态的管理;

车辆调度:对进厂车辆进行例检、对道和排空;

煤场管理:煤场按煤质的高低和优劣分成若干分区, 通过对历史来煤数据的统计分析预测当日来煤的煤质情况, 调度室根据预测的煤质数据, 对来煤进行按煤质分区存放, 同时根据收煤和耗煤量自动计算各个分区的库存和平均煤质信息。

配煤掺烧:以煤场不同分区的煤质数据为基础, 利用系统提供的优化配比算法, 以设定的目标 (燃料成本、锅炉寿命等) 为优化方向, 实现优化配比。

系统维护:系统的各类维护管理, 如备份、更新省代码等。

2.3.2 燃料信息智能检索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提供给发电企业负责燃料宏观管理的部门使用, 使用人员主要为公司的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快捷的查询到各种与燃料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并可以进行各种统计分析, 不再需要相关的业务人员专门为领导提供燃料分析数据。

该子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调运信息:检索调运相关信息, 包括燃料调运日报表、计量报告单、实时过衡数据、煤车发运与到达等;

发电&耗用:检索发电与耗用相关信息, 包括库存管理、发电与耗用、煤炭收耗存日报、燃油收耗存日报等;

煤炭质量:检索煤质相关信息, 包括化验报告单查询、按矿点煤质查询、按月煤质查询等;

煤炭价格:检索煤价相关信息, 包括按矿点煤价查询、按月煤价查询、煤炭预收验收情况等;

订货&市场:检索订货与市场信息, 包括订货合同、月合同和协议、客户资料、市场动态等。

2.3.3 燃料信息综合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提供给集团公司 (包括下属分公司) 负责燃料管理的部门使用, 使用人员主要为公司相关部门业务人员和领导, 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快捷的查询到所属发电企业的各种与燃料相关的信息并可以进行各种统计分析, 不再需要所属电厂的相关的业务人员专门为公司提供燃料分析数据。

该子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报表分析:自动分析和录入企业上传的报表数据;

报表汇总:在确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报表上传完成后, 自动对各类报表进行汇总, 生成集团公司燃料报表;

燃料信息检索:检索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的各类报表数据, 包括日报和月报;

系统维护:系统的各类维护功能, 如用户管理、手动汇总等。

3 主要技术特点

(1) 针对我国发电企业燃料管理的实际, 以现代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 FMAP3平台通过有效地管理收、耗、存、量、质、价等基本数据, 实现了燃料信息在发电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实时传输、数据共享和无纸化管理, 大幅提高了燃料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2) FMAP3平台提出并建立了进厂煤的密码采制化管理模型和严格的多级审核机制, 保证了燃料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弥补了人工管理的不足, 有效地杜绝了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管理偏差, 提高了火力发电企业的燃料管理水平。

(3) FMAP3平台基于火力发电企业长期积累的大量数据, 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为企业的燃料采购、监督、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持, 实现了煤场的精细化管理。

(4) 基于煤场的分区管理数据模型, 通过建立配煤掺烧专家系统, FMAP3平台实现多煤种、复杂煤质的辅助掺配功能, 有效地提高了发电企业的煤炭利用效率。

(5) FMAP3平台所采用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流程对制定整个火力发电行业的燃料管理规范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FMAP3平台设计科学、功能齐全、使用可靠、运行稳定, 已经在多家火力发电企业推广应用, 为规范和加强火力发电企业的燃料管理流程、控制燃料成本起到了促进作用,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

4 结语

本软件平台2004年开发成功, 首先在湖北汉新发电有限公司试用,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燃料成本, 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燃料管理水平。目前该软件平台经过反复的调试和升级, 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 并于2008年获得软件著作版权, 2009年通过了由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在4年多的时间里, 该软件平台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国电长源发电有限公司、国电青山热电有限公司、荆门热电厂、沙市热电厂、湖北能源集团鄂州发电有限公司、国电黄金埠发电有限公司、江西丰城发电有限公司等多家火力发电企业。该软件平台具有非常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可以为规范和加强火力发电企业的燃料管理流程、控制燃料成本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针对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燃料管理的现状, 提出了火力发电企业燃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设计开发了火力发电企业燃料实时管理与智能分析软件服务平台。该软件平台由燃料实时管理与分析系统、燃料信息智能检索系统和燃料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三子系统组成, 功能覆盖了燃料管理的所有业务环节。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多家火力发电企业的燃料管理系统中, 为规范和加强火力发电企业的燃料管理流程、控制燃料成本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火力发电,燃料,实时管理,智能分析

参考文献

[1]汪小寒, 项响琴, 陈洁.燃料管理域智能分析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院报, 2007, 24 (3) :37-41.

[2]马银戌, 李洁, 王霞.基于Web的燃料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电力情报, 2001, (3) :61-63.

【实时服务】推荐阅读:

实时仿真10-16

实时处理10-20

实时计划05-10

实时检测05-21

实时跟踪05-24

实时联网05-28

实时诊断05-30

实时获取06-03

实时技术06-10

实时网络06-18

上一篇:复杂问题下一篇:国有企业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