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

2024-08-22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共4篇)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 篇1

慢性鼻-鼻窦炎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一种鼻科临床常见病,其临床发病率较高,在人群中患病率约为4%[1]。而根据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CRS的发病率高达15.5%[2] 。CRS作为一种常见的鼻科疾病,在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的情况下可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不但对患者本人带来困扰,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不同程度降低,更会对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负担,因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EPOS指南(2007)[3]指出鼻用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鼻-鼻窦炎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鼻用糖皮质激素种类繁多,各种药物之间疗效以及安全性均存在差异,如何筛选一种疗效好、安全性好并且适合临床使用的药物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临床常用的两种鼻用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和曲安奈德鼻喷剂在治疗CRS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入组患者为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172例CRS患者,其中男104例,女68例,平均年龄31.15岁,病程为(4.31±2.29)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症状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EPOS指南(2007)的CRS诊断标准。本试验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收集和试验分组。其中排除患有全身疾病、活动期呼吸系统疾病、其他严重并发症如严重的鼻腔感染、肿瘤等患者,排除未完成全部疗程的患者,以及数据不全影响统计的样本。全部入组统计患者在试验前2周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1.3 方法

A、B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予克林霉素0.3g·次-1,3次·d-1,连用2周;氯雷他定10mg·次-1,1次·d-1;氨溴索15mg·次-1,3次·d-1。A组加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无锡市阿斯利康公司)喷患侧,1次·d-1,每次2喷;B组患者加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 进行鼻腔局部喷雾,1次·d-1,每次2喷。喷鼻时需要将鼻腔内积脓排净。伴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患者应注意尽量避免接触变应原,以保证药物治疗效果。除克林霉素外以上药物均连续使用3个月。

1.4 评估工具

症状评估:临床症状调查由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的3个时间点进行评估。包括流涕、鼻塞、面颊部疼痛或胀痛、头痛、嗅觉减退等10个方面,按照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进行评分,每项症状为1~10分,由患者根据症状进行评价,最严重为10分。

鼻窦CT评估: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鼻窦CT评估,有完整资料者共70例,其中A组35例,B组35例。CT评估采用Lund-Mackay评分法[5,6]。包括左右两侧,将每侧鼻窦分上颌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蝶窦、额窦、窦口鼻道复合体6个部分进行评分,每侧0~12,总分0~24。鼻窦:0=无异常,1-部分浑浊,2=全部浑浊;窦口鼻道复合体:0=无阻塞,1=阻塞。

以上诊断和评估符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7]。

1.5 统计学处理

完成研究的合格病例计入疗效指标分析人群,所有入组接受过研究药物治疗的患者计入安全性分析人群。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两组比较行组间t检验,率的比较行χ2检验,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本试验共筛选患者219例,随机入组190例,其中18例因提供资料不全排除,故安全性人群共172例,在研究中因未完成治疗、不良反应(鼻出血、鼻痛)退出4例,其中A组3例,B组1例,两组患者退出原因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者为17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VAS评分比较

A组(86例)和B组(86例)治疗前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时A、B两组的鼻塞、流涕、头痛、面颊胀痛、嗅觉减退等症状与治疗前有了明显改善(P<0.05);其中B组流涕、面颊胀痛症状改善明显优于A组 (P<0.05),鼻塞、嗅觉减退症状与A组相比得到了显著改善(P<0.01),其中头痛症状虽然改善明显但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B组与A组相比除头痛症状外其他四大症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T评分的比较

A组(35例)和B组(35例)治疗前Iund-Mackay评分分别为13.47±1.26、13.43±1.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A、B两组评分都得到了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B组评分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优于A组。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试验终点,两组患者耐受性良好,其A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1%,B组为2.33%,两组患者经比较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P>0.05)。见表3。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3 讨 论

CRS是耳鼻喉科常见的鼻部疾病,其带来流涕、鼻塞、头痛等症状令患者苦不堪言。CRS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药物治疗由于安全性高、预后良好等特点成为了CRS主要的治疗方式。

CRS的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变态反应和免疫因素[8]。近年来大量关于CRS的研究表明,在CRS的发病过程中,炎症因子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特应性体质者的鼻黏膜IL-6、IL-8、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同时研究表明,炎症因素可能是造成CRS患者病变广泛、治疗效果欠佳、复发率高的原因之一。由于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嗜酸粒细胞等的活化,抑制磷酸脂酶A2的活性,减少花生四烯酸的形成,抑制白三烯和前列腺素介质合成和释放,干扰各种细胞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介质引起的炎症反应来发挥其强大的抗炎作用[9]。因此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成为了CRS药物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丙酸氟替卡松是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新的糖皮质激素,由于其具有更好抗炎效果、起效更加迅速、长效、安全性高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CRS的临床治疗,并且逐渐取代了曲安奈德的使用。

本研究对纳入的172例CRS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症状评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丙酸氟替卡松与曲安奈德相比可以更加全面地改善CRS主观症状评分,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本研究172例患者中进行CT检查的仅有70例,对其CT评分进行比较发现,CT评分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本研究同时比较了两种药物的安全性,虽然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丙酸氟替卡松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因此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是临床治疗CRS的有效手段,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HEDMAN J,KAPRIO J,POUSSA T,et al.Prevalence of asth-ma,aspirin intolerance,nasal polyposis and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Int J Epi-demio,1999,28(4):717-722.

[2]COLLINS J G.Prevalence of selected chronic conditions:Unit-ed states,1990-1992[J].Vital Health State,1997,194:1-89.

[3]FOKKENS W,LUND V,MULLOL J.European position paper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07[J].Rhinol Suppl,2007,20:1-136.

[4]LUND V J,KENNEDY D W.Staging for rhinosinusiti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7,117(3 Pt 2):35-40.

[5]LUND V J,KENNEDY D W.Quantification for staging sinusi-tis[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Suppl,1995,167:17-21.

[6]LUND V J,MACKAY I S.Staging for rhinosinusitis[J].Rhi-nology,1993,31:183-184.

[7]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6-7.

[8]张志颖,吴俊.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年人慢性鼻窦炎108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2011,39(4):463-464.

[9]张立,林勇.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分析[J].现代医学,2009,37(9):357-360.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慢性鼻窦炎患者100例,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14~70岁, 病程2~25年。其中有明确变态反应因素者10例, 按照慢性鼻窦炎诊疗评定标准 (1997, 海口) 分类:Ⅱ型一期9例, Ⅱ型二期26例, II型三期55例。随机抽样分为两组:试验组 (施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 61例和对照组29例。全部为初次手术。

1.2 给药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采用方法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常规剂量口服一周;口服氨溴索30 mg, 3次/d;地塞米松常规剂量口服, 适用于有明确变应性病因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加用布地奈德鼻腔雾化。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激素及促排剂, 定期鼻腔换药并做好记录。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加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 术后喷鼻3月并随访半年, 观察远期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头痛、脓涕消失情况;②术腔清洁情况和时间;③术后术腔囊泡、息肉、粘连的有无;④术腔上皮化的情况。根据鼻内窥镜手术疗效判定标准 (1997, 海口标准) [2], 治愈:症状消失, 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 窦腔黏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 内窥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 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 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连, 窦口狭窄或闭锁, 息肉形成, 有脓性分泌物。

2结果

试验组术腔的黏膜水肿、囊泡生成均比对照组明显减轻。其中9例 (13.85%) 在应用1个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后完全上皮化;45例 (69.23%) 在第2个月应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后完全上皮化, 均无须进一步处理, 达到临床治愈, 占83.05%。5例 (7.69%) 在2个月应用后仍有较多囊泡和新生息肉, 再次经近1个月的术腔处理后, 基本上皮化, 也可计为临床治愈。6例 (9.23%) 虽经超过3个月的连续术腔处理和综合性治疗, 主观症状改善, 但术腔大面积息肉样黏膜水肿难以控制, 属好转。因此试验组疗效可计为:治愈90.74%, 好转9.23% , 平均上皮化时间为6.3周。对照组术腔上皮化过程比对照侧明显延长, 全部患者都经过1~3个月的术腔处理和综合性治疗, 其中完成术腔上皮化的时间分别为第1个月5例 (14.28%) , 第2个月11例 (31.43%) , 第3个月7例 (20%) 属临床治愈。超过3个月且尚未完全上皮化12例 (34.28%) , 但症状明显改善, 属好转。因此对照组疗效可计为:治愈65.72%, 好转34.28%, 平均上皮化时间为9.4周。

3讨论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是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它能增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溶酶体膜的稳定性, 抑制免疫反应和降低抗体合成, 从而使组胺等过敏活性介质的释放减少和活性降低, 并能减轻抗原抗体结合时激发的酶促过程, 可对症治疗鼻息肉, 预防鼻息肉切除后鼻息肉的再生, 还可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的过敏性鼻炎, 血管运动性鼻炎。急性、亚急性和长期毒性研究发现, 本品的全身作用, 如体重下降、淋巴组织及肾上腺皮质萎缩, 比其他糖皮质激素弱。可直接达到鼻纤毛根部, 彻底清洗鼻黏膜上的病菌、灰尘和过敏原微粒;可以使清洗范围达到鼻腔鼻窦术腔所有部位, 甚至鼻咽部, 并能冲洗细小的干痂和黏脓性的分泌物, 有效地冲洗术腔, 维护正常的纤毛运动, 使受损伤的鼻黏膜尽快修复, 促进术后鼻腔伤口愈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本病需要综合治疗。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窦口阻塞, 去除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的阻塞性病变及窦内病变, 切除不可逆的病理组织, 重建鼻窦的通气引流;为恢复鼻腔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创造条件[3]。手术只能切除病变组织, 而功能的恢复尚需机体的自我修复并辅助药物治疗。在围手术期用药, 对于减轻术腔炎性反应、控制感染、促进术后创伤黏膜愈合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用药直接关系到手术的疗效及术后鼻腔功能的恢复。本文试验组围手术期应用布地奈德鼻腔喷雾, 可以使鼻腔粘膜充血、水肿减轻, 有利于鉴别病理组织, 减少术中出血, 以及术后的恢复, 在变应性炎症的不同阶段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 减弱腺体对胆碱能刺激的反应, 使炎性反应严重程度减轻, 从而能有效地控制囊泡和小息肉的生长, 防止或延缓术后复发, 促进上皮化, 能够较快地恢复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本文试验组治愈率90.74%, 明显高于对照组65.72%。临床应用中也发现, 试验组在术后取出鼻腔填塞物, 每天的鼻腔换药中术腔渗液减少, 创面红润、相对干净, 不容易形成干痂, 易清理。本文试验组术腔清洁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时间缩短, 在其后的复查中, 鼻腔内水肿、息肉、肉芽及粘连的形成明显少于对照组。临床实践证实,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作为内窥镜鼻窦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措施, 疗效确切, 可以部分改善鼻-鼻窦病变, 缩小手术范围, 减少外科干预的程度, 同时, 也有助于外科干预后的术后转归, 可明显提高了内镜鼻窦手术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许庚, 李源, 谢民强, 等.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粘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 35:302-305.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2) :133.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 篇3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丙酸倍氯米松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的气雾剂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舒利迭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迅速起效的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复方制剂,用于可逆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治疗。2008年1月-2009年6月,我科采用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3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科住院及门诊已诊断支气管哮喘的患者7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的标准[1],按病情分成轻、中、重度。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吸烟史;有严重的心、肺、肝、肾或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者;近1周内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感染;近1个月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治疗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18~73岁,中位年龄46.8岁。对照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19~72岁,中位年龄47.3岁。患者症状选择主要以中、重度为主。2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的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及肺功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使用舒利迭(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每次1吸(内含沙美特罗50μg和丙酸氟替卡松250μg),每天2次,通过准纳器吸入。对照组:单纯以糖皮质激素吸入,使用必可酮(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每次1吸(内含丙酸倍氯米松250μg),每天2次。2组患者均嘱吸药后立即清水嗽口,总疗程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肺功能测定采用英国Vitalograph公司生产的CompactⅡ肺功能仪,主要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峰流量(PEF),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测定。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肺功能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60.5%和总有效率94.7%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4.2%和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肺功能测定

2组治疗后FEV1和PEF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口咽念珠菌病4例,声音嘶哑2例,轻度手抖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7/38);对照组出现口咽念珠菌病7例,声音嘶哑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11/3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细胞和肥大细胞反应为主,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其发生是多种细胞作用的结果,并与多种细胞因子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可逆性的气道阻塞。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最基本的病理基础。肾上腺皮质激素不但能抑制嗜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有效降低循环中哮喘炎性介质的数量,降低血清白介素-4(IL-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IgE水平,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可以有效地控制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而达到控制哮喘症状的目的[2]。β2受体激动剂有解除气道平滑肌痉挛、促进纤毛运动、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缓解哮喘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典药物,2种药物作用机制不同,所以经常联合应用。两者混合之后,疗效不仅表现为相加作用,还有良好的协同作用[3,4]。

舒利迭为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的复方制剂,兼具抗炎、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双重作用。沙美特罗可诱导糖皮质激素预活化,通过磷酸化作用机制活化无活性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增加受体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从而增强激素的抗炎作用并减少激素的剂量,还可以增加激素诱导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调亡,增加激素对嗜酸细胞因子释放的抑制作用。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肺部β2受体的转录和β2受体蛋白的合成,减少和降低β2受体的脱敏和耐受,增强支气管扩张作用[4]。本组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功能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较单纯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更好地控制和改善哮喘症状。

通过准纳器吸入舒利迭的治疗方法比同时分别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能更显著地提高协同性。原因在于沙美特罗和丙酸氟替卡松在制剂时已预先结合,使气道和肺部沉积更均匀[5]。舒利迭的给药装置为准纳器,该给药装置具有优于其他干粉吸入器的特点:既能有效防潮保持清洁,又无需吸气与启动协调,并能准确保证每次用药剂量和显示剩余药量,易于患者掌握及医务人员对治疗进程的监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2]李延,唐爱霞,胡斌.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48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5):599-600.

[3]Bousquet J.Asthma from bronchocon striction to Airways inflammtion and remodeling[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1(4):1720-1723.

[4]Eicklberg O,Roth M,Lorx R,et al.Ligandin dependent activation of th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but betaz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 in primary human lung Fibroblasts an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J Biol Chem,1999,274(2):1005-1009.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80例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 皆符合中华医学会中制定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8试行) 》的诊断标准[1], 男45例, 女35例, 年龄2~13岁, 中位年龄为 (6.4±1.2) 岁, 病程为1~18个月。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给予口服氯雷他定与硫酸特布他林治疗, 其用法用量如下:氯雷他定2~6岁患儿5 mg/d, 6~14岁10 mg/d, 1次/d;硫酸特布他林0.065 mg/ (kg·次) , 每次总量不超过1.25 mg, 3次/d, 持续使用至咳嗽症状缓解后给予停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 250μg/d, 分2次, 至咳嗽症状缓解后常规治疗停止使用, 继续使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维持治疗3个月, 往后剂量减为125μg/d, 1次/d, 总疗程12个月[2]。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中制定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8试行) 》。显效:经治疗后咳嗽、咳痰的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显著缓解, 运动后无加重, 对正常工作、生活无影响。有效:经治疗2周咳嗽、咳痰的症状及体征有好转, 偶见在清晨、夜间及运动后有加重, 在剧烈运动后临床症状会加重。无效:经治疗超过2周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皆无改善甚至加重, 运动受限, 对正常工作与睡眠造成严重影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取t检验;本组疗效、远期复发率的数据经过卡方软件V 1.61版本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21例, 有效16例, 无效3例, 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远期复发1例, 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15例, 有效14例, 无效11例, 无不良反应出现, 远期复发6例, 总有效率为75.0%, 两组治疗效果、远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咳嗽症状缓解时间、咳嗽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PEF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 对照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变,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3。

例 (%)

3 讨论

本研究中通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总有效率达92.5%, 远期复发仅为2.5%, 且经治疗后咳嗽症状缓解时间及咳嗽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比常规治疗缩短, 肺功能的指标明显得到改善, 与常规治疗相比占有明显优势。主要是由于丙酸氟替卡松作为一种基于雄甾烷的三氟糖皮质类激素药物, 有较高的治疗指数与非常强的抗炎活性, 约为丁地去炎松 (BUD) 抗炎强度的两倍, 约为二丙酸倍氯米松 (BDP) 抗炎强度的四倍, 因为能够显著地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疗效显著, 同时由于其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吸入激素类药物, 因此, 其药物副反应方面明显对比传统皮质类激素要低, 属于近年来临床上用于哮喘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3]。虽然小剂量使用皮质类激素吸入治疗, 一般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会造成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 长期使用存在导致儿童鹅口疮和声音嘶哑等局部不良反应出现, 因此, 治疗期间应指导儿童进行充分和及时有效的漱口, 预防不良反应出现[4,5]。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能够迅速缓解临床症状, 减少远期复发, 改善肺功能,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较为安全可靠的药物,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治疗前后比较, 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 P<0.05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 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80例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 有效16例, 无效3例, 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远期复发1例, 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15例, 有效14例, 无效10例, 无不良反应出现, 远期复发6例, 总有效率为75.0%, 两组治疗效果、远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能够迅速缓解临床症状, 减少远期复发, 改善肺功能,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较为安全可靠的药物,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丙酸氟替卡松,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远期复发,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 中华儿科杂志) 编辑委员会.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59 (46) :104-107.

[2]毛丽赟.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42例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 2011, 23 (5) :157-158.

[3]陈春兰.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11) :40-42.

[4]陈美红.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 :66.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推荐阅读:

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11-02

丙酸氯倍他索08-11

上一篇:商务电子邮件下一篇:向上提升的精神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