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矫形器

2024-08-24

骨矫形器(精选7篇)

骨矫形器 篇1

上颌骨发育不足包括前后向、垂直向、横向发育不足[1], 三个方向不足可能会引起全牙弓反颌, 造成Ⅲ类面型;骨性上颌狭窄表现为上腭狭窄、腭穹隆高拱, 通常以打开腭中缝、扩宽口腔顶部和鼻底来矫正, 矫正上颌狭窄的关键是打开腭中缝, 促进腭中缝处的成骨与生长。现将上述病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就诊的属于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骨性前突、上颌牙弓狭窄、腭穹隆高拱、全牙弓反颌、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颌的Ⅲ类面型患者10名。男4名, 女6名;年龄14-16岁, 平均15.1岁;治疗时间18-30个月。常规口腔颌面部检查、牙齿错颌畸形检查、拍摄Ⅹ光片, 模型测量及Ⅹ片头影测量分析, 诊断为: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骨性前突;全牙弓反颌、上牙弓狭窄、骨性Ⅲ类错颌。具体矫治方法如下: (1) 通过上颌固定式螺旋快速扩弓, 施以横向的矫形力打开腭中缝, 用以扩大上颌后牙弓, 以解决双侧后牙反颌;办法是每天旋转2次, 每次1/4圈, 这样可以使矫正力达到1000克以上, 4-5周后可使腭中缝增宽12毫米左右, 临床可见上中切牙之间的间隙明显增大, 后牙反颌得到明显改善。 (2) 解决前后向和垂直向不足:同样用上颌固定式螺旋快速扩弓器进行治疗, 但扩弓器的位置放在上颌侧切牙与尖牙的舌侧, 左右各一个, 这样可以推上前牙向唇侧, 以解决前牙反颌[2]。具体方法与解决横向不足的方法一样。 (3) 待全牙弓反颌基本解除以后, 用上颌腭侧基托式保持器进行保持5-6个月, 同时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上下牙列的进一步排齐和磨牙关系的精细调整, 以及再配合Ⅲ类牵引对下颌骨和面型得以更好改善。 (4) 上下牙列全部排齐, 建立正常的复合覆盖关系, 后牙颌接触良好, 进入固定保持期维持3个月, 再拆除直丝弓矫治器, 然后Hawley保持器保持。

2 结果

10例上颌骨发育不足、上颌狭窄、腭穹隆高拱的患者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所造成的全牙弓反颌也基本得以解除, 下唇及下颌颏部突出感明显消失, 面中部侧貌凹陷感明显改善;前牙建立正常的复合覆盖, 后牙呈正常排列, 磨牙关系稳定接触良好。

3 结论

应用上颌固定式螺旋快速扩弓的矫治方法, 能够解决严重的上颌发育不足、上颌狭窄、上腭穹隆高拱等。骨性Ⅲ类错颌是正畸治疗的难点之一, 对于上颌发育不足的错颌, 最理想的方法是向前、向下移动上颌, 通过打开上颌骨骨缝, 使新骨沉积, 同时刺激上颌骨向前生长, 以治疗上颌发育不足[3]。文献报道, 在15岁之前, 几乎都可以打开腭中缝, 15岁以后, 牙齿变化多于骨骼变化, 腭中缝的变化逐渐减小, 本文所矫治的几例病中腭中缝的变化都较为明显。其中9例因患者积极配合、方法得当、严格按医嘱行事, 其矫治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时间相对较短, 另1例患者配合欠妥, 其疗效相应略差, 时间相对较长。

上颌固定式螺旋快速扩弓矫治法与活动式分裂基托扩弓器相比, 作用力强大而持久、持续、反复有效;力量恒定, 固位好而稳定;作用力方向易于控制, 对 (颌) 基骨作用较强。所以患者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合作意识、态度和精神, 才能有较好的疗效。螺旋快速扩弓器的作用机制为矫形力, 其力量超出了牙周膜的生理承受范围, 因此牙移动变的缓慢, 力量传达到腭中缝, 使颌骨的变化成为主要变化。上颌固定式螺旋快速扩弓矫治属于机械性矫治, 对于前牙反颌的正畸治疗主要表现为上前牙的唇向倾斜, 唇倾度增大, 而上下颌骨关系未有明显变化, 只能通过前移上前牙、内收下前牙来解决前牙反颌, 用以掩饰上下颌骨的不调, 未真正纠正异常的颌骨关系, 本文通过利用直丝弓矫治器, 配合Ⅲ类牵引, 解决前牙反颌, 抑制下颌骨的生长发育, 以协调上下颌骨

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徐宝华, 主编.现代临床口腔正畸学[M].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6:118-213.

[2]傅民魁, 主编.口腔正畸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3:113.

[3]林珠, 主编.口腔正畸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34-339.

骨矫形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21例, 其中男16例, 女5例。年龄18~64岁, 平均 (33.2±11.2) 岁。病程均超过半年, 最长11个月。双足8例, 左足9例, 右足4例。其中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制动者17例, 单纯行钢针撬拨复位者4例。临床表现包括外踝后下方及足跟部疼痛, 跛行, 负重时距下关节周围弥漫性疼痛, 患足外踝轮廓不清, 足底叩击痛, 跟部增宽, 外翻或内翻畸形, 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 有明显骨性隆起, 纵弓塌陷、患足扁平, 外踝管及足底压痛并有前足放散痛, 外踝及足底距离短缩, 内外翻活动受限。跟骨侧轴位片可见距下关节间隙变窄, 跟距关节面密度增高, 跟骨增宽3~6 cm, 平均4.5 cm, 跟骨高度与长度比<1/2, 足弓塌陷, 内外翻畸形。根据Keer设计的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进行评分, 均<62分。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 于跟骨外侧行“L”形切口, 暴露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 分离粘连, 切除腱鞘外侧部分, 将肌腱牵开, 切除跟骨外侧骨突, 清除跟距关节间隙及周围纤维组织, 用骨凿分别凿除距骨下关节面和跟骨上关节面。根据Bohler角在跟骨腰部选择合适截骨角度[2], 具体截骨角度为40减去Bohler角, 做一上窄下宽, 内窄外宽楔形截骨。截骨合拢, 如跟腱短缩, 则将跟腱延长, 从跟骨结节下斜向上打入1~2枚骨圆针或松质骨螺钉至距骨或骰骨上或加用钢板固定, 将截下松质骨植于跟距关节, 闭合切口, 术后功能位石膏外固定, 术后2周左右拆线换石膏。2月后拆除石膏并行患肢功能锻炼, X线片示骨愈合后负重锻炼。

2 结果

研究对象中失访2例, 随访19例, 随访时间12个月, 结果显示跟骨骨折及植骨愈合时间60~92 d, 平均72 d。通过测量19例患者的跟骨侧轴位片, 显示距骨增宽均<2 mm, 跟骨高与长之比>1/2, Bohler角均>30°, 踝关节活动范围40°~60°, 据天津医院骨科制定的评分标准评分60~90分, 平均79.3分, 优良率92%[3]。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基本恢复, 行走时偶有轻微疼痛但并不需要辅助。无感染及皮缘坏死, 无神经及肌腱损伤。

3 讨论

跟骨骨折后跟骨的形态学发生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畸形愈合, 疼痛、行走困难等, 这些形态学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跟骨骨折后跟骨轴长和水平长度缩短, 跟骨宽度增加, 高度减低, Bohler角缩小、消失或反角, Gissan's角缩小, 距下关节、跟骰关节不平整或发生脱位跟骨轴线内外翻, 大部分发生的是内翻, 跟骨前倾角明显缩小或消失, 跟距角缩小, 第一跖距角缩小, 跟距高、骰底距、舟底距降低, 足弓变平, 从而造成足跟部各关节和踝关节功能紊乱, 出现相应的症状和功能障碍[4]。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恢复跟骨的形态及解剖关系, 对于陈旧性跟骨骨折6个月以上者, 跟距关节面破坏不仅已经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跟距的稳定性也破坏, 所以手术进行跟距关节融合非常必要, 跟骨截骨结合跟距关节融合可以矫正跟骨的高度及相对长度, 还可矫正跟骨内外翻畸形[5]。

跟距关节融合术融合了主要承重的后距下关节, 使其微动性丧失, 故有效地控制了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的疼痛, 同时亦能在很大程度上纠正Bohler氏角, 恢复足弓[6]。跟骨截骨取髂骨植骨, 能够使跟骨高度恢复, 并可通过植骨块的楔形方向调整, 进一步纠正未完全纠正Bohler氏角及跟骨内外翻畸形, 彻底恢复足弓并改善跟骨的着力点。该术式从根本上纠正了陈旧性跟骨骨折主要病理改变, 这是该组病例创伤性关节炎症状消失, 获得良好的负重和行走功能的根本保证[7,8,9,10]。足在跖屈位时, 能明显减小跟腱的张力, 这对于维持截骨后植骨块的位置非常重要。同时, 跖屈位固定时小腿三头肌的弹性回缩, 有利于去除外固定后功能锻炼时跟腱保持一定的张力, 这对于弹性行走的迅速恢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文庆, 王丹, 于敏, 等.跟骨截骨形态重建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12) :992-994.

[2]常敏, 高启龙.截骨矫形架桥植骨改善陈旧跟骨骨折畸形的疗效.实用医学杂志, 2009, (17) :2870-2872.

[3]袁福禄, 杨宗宇, 石国君, 等.陈旧性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12) :1135-1136.

[4]范江荣, 蔡林, 郑勇.跟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02) :124-127.

[5]黄雄飞.早期陈旧性波及关节面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 (06) :545-546.

[6]单志军, 黄浩, 曹旭东.跟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比较.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24) :18-19.

[7]范伟力, 王子明, 赵玉峰, 等.距下关节截骨缓慢延长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创伤外科杂志, 2011, 13 (03) :219-222.

[8]余旭辉, 郑慧琳, 朱肖奇.新型双向加压钉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分析.河北医学, 2011, 17 (07) :915-917.

[9]姚太顺.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医正骨, 2011 (12) :27-29.

骨矫形器 篇3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本组26例足母外翻患者,男1例,女25例;年龄20 ~ 54岁,平均34岁。全部患者均有明显疼痛症状和足母趾外翻畸形。术前站立行负重位双足X线检查。所测足母外翻角平均为45° ( 40° ~ 50°) ,第1跖骨间角平均为16°( 10° ~ 20°) ,近端关节固定角平均为15°( 0° ~ 30°) 。

1. 2手术方法

1. 2. 1手术适应证a) 极重度足母外翻患者,疼痛症状明显;b) 无周围血管神经病变; c) 跖趾关节无关节炎或退行性改变; d) 足母外翻角为45°左右,第1跖骨间角14°左右。

1. 2. 2操作方法取标准足内侧直形切口,于跖趾关节内侧面行皮下筋膜深面解剖。保护浅表血管神经束,清除足母囊炎内赘生物,显露跖骨头骨赘,电刀标记骨赘切除部位,并切除骨赘,切除时避免超过冠状沟。跖骨基底部由近端背侧向远端掌侧实施Ludloff截骨,外移跖骨远端后双头加压螺钉固定。显露近节趾骨截骨部位行Akin截骨,取出截骨片后双头螺钉固定。术毕,冲洗创口,缝合关节囊,逐层关闭创口。各足趾间内纱布填充,绷带包扎固定。

1. 3疗效评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1]。优: 疼痛消失,畸形无复发,患足功能正常; 良: 偶尔轻度疼痛或矫形部分丢失,患足功能正常; 中: 有时疼痛,出现畸形但症状较术前减轻,患足功能尚好; 差: 畸形复发,疼痛明显,患足功能差,需再次手术。

2结果

本组患者26例,术后第1跖骨截骨均在2个月内愈合,未出现延迟愈合及跖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术口感染,经换药1个月后术口痊愈。本组所有患者均随访0 . 5 ~ 1年 ,26例患者优24例 ,良1例 ,中1例 ,优良率96. 1% 。术后行患足正侧斜位X线检查,所测足母外翻角平均为18°( 0° ~ 30°) ,较术前改善27°,第1跖骨间角平均为7°( 6° ~ 13° ) ,较术前改 善7°。第1跖骨较术 前平均短 缩2 mm。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6。

3讨论

3. 1手术方法的选择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早期的非手术治疗及中晚期的手术治疗。目前报道的足母外翻矫形的手术方式有130多种,随着医学的发展,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总结,国内外在对足母外翻术式的选择上已经基本趋向统一,集中在10种以内,但仍然没有一种方法被认为是通用的、经典的。据文献报道,足母外翻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 ~ 55%[2]。由于足母外翻患者个性之间病理变化的差异性和手术方式的多样性,即使对于有经验的足踝外科医生来说,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可能的。若术者不遵循足母外翻矫形的原则进行手术,将使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目前,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畸形时欧美国家最常选用的术式有8种: Mc Bride手术,Chevron截骨术,Reverdin截骨术,Ludloff截骨术,Juvara截骨术,Akin截骨术,Keller截骨术,Swanson跖趾关节置换术。

3. 2手术特点Ludloff + Akin截骨术特点: 第1跖骨基底部截骨,并使第1跖骨远端向外侧旋转移位,结合第1足趾近节趾骨Akin截骨[3]。一般来讲上述手术已成为一种普及的技术。由于注意基本解剖原则及保护跖骨头关节囊血液供应,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明显减少。面对极重度足母外翻,选取上述两种术式的结合非常必要。

3. 3手术的适应证原则上Ludloff + Akin截骨手术适用于极重度足母外翻。实行这种截骨术所选择的跖骨间角为16°左右,足母外翻角超过45°,对于这样的病例均能取得满意的矫正效果[6]。

3. 4切口位置及截骨固定的特点施行Ludloff + Akin截骨手术切口要采用足内侧切口,这样可以有效暴露术区,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保护皮瓣,避免皮瓣过度牵拉而坏死,骨赘的去除不宜过多,保证骨赘切除面不要超越跖骨头冠状沟即可。Ludloff截骨可分段进行,先截骨后用克氏针固定,拧入固定螺钉,再进行剩余部分截骨,跖骨远端向外推移,螺钉固定[4]。最后行第一趾骨近端Akin截骨。这样能有效保证截骨的精确和稳定性,且术后行走时可对截骨面产生一个有效应力有利于截骨愈合。术后可让患者佩戴前足免负重支具。

3. 5并发症及预防Ludloff + Akin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是截骨面不愈合及术后发生跖骨头缺血性坏死,本组无一例发生。凡术后发生跖骨头缺血性坏死多由于局部多次截骨,术前跖趾关节有较严重的骨关节炎或手术操作不当等因素所致[5]。预防术后发生缺血性坏死的措施: a) 对术前有较严重的骨关节炎改变者或骨质疏松者不宜或慎行手术; b) 尽量避免在同一跖骨部多次截骨; c) 保留关节囊的附着。尽管跖骨基底截骨术后经常可在X线片上观察到跖骨头缺血性表现,这种缺血性表现是表明跖骨头血循环正在重新建立,但是极少发展到缺血性坏死,但许多没有被诊断的病例也存在。对于缺血性坏死的处理同其他关节缺血性坏死处理相似,可对坏死处进行关节清创和跖骨头减压[8]。只要按照解剖学原则进行手术操作,按适应证严格选择病例,跖骨头缺血坏死这一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6]。

参考文献

[1]Shine IB.Incidence of hallux valgus in a partially shoewearing community[J].Br Med J,1965,1(5451):1648-1650.

[2]Glymm MK,Dunlop JB,Fitzpatrick D.The Mitchell distal metatarsal osteotomy for hallux valgus[J].J Bone Joint Surg(Br),1980,67(B):188-191.

[3]Muhlbauer M,Zembsch A,Tmka HJ.Shortterm results of modifiedchevron osteotomy with soft tissue technique and guide wire fixation aprospective study[J].Z Orthop Inre Grenzgeb,2001(139):435-439.

[4]Gottschalk FAB,Sallis JG,Beighton PH,et al.Acomparison of the prevalence of hallux valgus in three South African populations[J].S Afr Med J,1980(57):355-357.

[5]Tmka HJ,Hofstaetter SG.Chevron osteotomy with lateral soft tissue release[J].Techniques in Foot and Ankle surgery,2006(4):250-256.

骨矫形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2月-2013年3月在我院创伤骨折康复科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42例, (诊断纳入标准: (1) X线明确诊断为跟骨骨折患者; (2) 足跟部肿胀基本消退; (3) 足跟落地步行时疼痛, 骨折处有明显压痛; (4) 步态不稳, 跛行; (5) 步行能力下降。排除标准:有精神病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6例, 年龄22~58岁, 平均 (33±3.6) 岁, 平均受伤时间 (1±0.5) 月, 其中手术内固定32例, 保守治疗10例, 以工伤患者, 青壮年劳动者为主, 康复时间均为一个月。随机将42例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24例, 对照组18例, 两组年龄, 性别、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步行步态分析、足部压力分布

测定、拍X线确诊、步行能力测定、疼痛评分, 然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运动 (含步行步态训练) 、作业、理疗、中医等康复治疗及药物治疗;只有治疗组在步行步态训练中穿了定制足部矫形鞋垫, 步行步态训练两组训练每天一次, 每次30 min。

1.2.2 矫形鞋垫的定制步骤

首先做出诊断评估, 进行足底压力测试。通过客观图像对患者的脚底问题进一步验证诊断, 医生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就是制作:用石膏绷带取阴型制作矫形鞋垫, 患者取坐位, 以半负重方式取足型, 髋、膝关节均保持90°, 足部跗骨间关节保持中立位, 依据高温矫形器的制作原则进行足的阳模修整:将厚度约为5 mm的聚氨酯 (PU) 泡沫板材置入烤箱 (烤箱温度设为120℃) , 5 min后取出, 即刻置于石膏阳模上用弹力绷带缠绕加压成形, 待冷却后取下并进行打磨修剪, 修整矫形鞋垫附贴于足跟的内、外侧部分[1]。再是试样。患者穿戴试用, 反馈信息。最后是交付使用。根据患者反馈的信息及观察判断, 修改后交付使用, 并说明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足部压力分布、疼痛指标、步行能力。治疗组足部压力分布进行穿戴矫形鞋垫前后比较, 对照组也进行系统康复后测定;疼痛采用VAS评分, 范围0~10分,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最痛。步行能力测定, 主要是评定10 m步行时间, 6min步行距离前后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的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无论在足部压力分布、疼痛指标、步行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疼痛明显减轻。治疗组足底压力比对照组分布均匀。

2.1 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跟骨是足骨中最大的骨, 支持距骨头并承担体重, 跟骨结节与第1跖骨、第5跖骨形成足的三点负重, 并形成足弓, 若跟骨骨折, 塌陷, 使足底三点负重关系发生改变, 足弓塌陷将引起步态和组的弹性、减震功能降低[2]。跟骨骨折多见于年轻人, 伤后因为疼痛影响步行步态、步行能力, 从而影响工作, 所以跟骨骨折后康复尤为重要。

本研究探讨足部矫形鞋垫在跟骨骨折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经过随机分组研究观察表明,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康复治疗, 而治疗组加上定制的足部矫形鞋垫后, 发现患者。

步态、步行能力及疼痛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步态矫正快, 步行能力增加、疼痛减轻, 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足部矫形鞋垫在跟骨骨折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好, 可减少患者痛苦, 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价格低, 也适用于以下疾病:扁平足、拇趾外翻、足底筋膜炎、后跟骨刺、双下肢不等长等, 值得临床康复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足部矫形鞋垫在跟骨骨折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2例跟骨骨折后遗留有足跟疼痛、步态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 治疗组采用常规训练及配置合适的足部矫形鞋垫治疗, 观察两组的训练后的步态、步行能力及疼痛评分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步态、步行能力、疼痛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 (t, 均<0.05) ;治疗组疗效步态基本矫正, 优20例, 良3例, 差1例, 总有效率95.8%, 而对照组为5例, 7例, 6例, 总有效率66.7%, 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 (χ2=5.36, P=0.023) 。结论 足部矫形鞋垫在跟骨骨折后康复中的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增加步行能力, 减短住院康复时间, 减少康复费用的支出,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广泛的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矫形鞋垫,跟骨骨折,康复

参考文献

[1]刘巍, 吴强, 何成奇.矫形鞋垫对足底筋膜炎患者的近期疗效[J].华西医学, 2013, (3) :426-428.

骨矫形器 篇5

关键词:脊柱后凸,结核,截骨手术,矫形

脊柱结核常导致脊椎畸形, 主要为结核杆菌侵袭破坏造成椎体间形态结构改变所致, 胸椎、胸腰段以后凸畸形多见, 多为角型后凸, 是脊柱结核的晚期并发症[1], 患者有明显腰背部疼痛, 弯腰受限, 严重时会出现脊髓受压症状, 患者生活功能严重下降。由于患者脊柱局部后凸畸形、且僵硬, 手术矫形的难度较大, 容易损伤神经[2]。本文笔者根据不同后凸程度对患者行后凸融合节段截骨+矫形+前柱重建治疗效果良好,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6月~2012年4月收治的陈旧性结核性致脊柱后凸患者24例, 其中, 男10例, 女14例, 年龄23~51岁, 平均 (35.5±5.7) 岁, 患均存在腰背部疼痛及下肢神经功能障碍, 均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明显缓解, 具有手术指征。本组全部患者后凸畸形顶点位于T11-L3 16例, T5-T8 5例, T9-T10 3例, 后凸顶点均为2个以上椎体融合。

1.2 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均行脊柱X线、CT及MRI检查, 观察脊柱后凸角度, 后凸顶点椎体融合情况, 根据后凸角度不同选择截骨及矫形术式。全部患者行后凸融合节段截骨+矫形+前柱重建治疗, 取俯卧位, 全身麻醉, 经后路切口暴露畸形脊柱节段及上下相连的正常脊柱节段, 在后凸节段上下2~3个正常椎体上植入椎弓根螺钉, 安装临时固定棒固定上下节段, 在后凸顶点处行截骨或融合节段切除, 使急性后凸节段的上下部分分离, 根据脊柱弧度预弯连接棒后植入, 然后行闭合矫形或双轴旋转矫形, 后者行双轴旋转矫形者需在截骨间隙行植骨重建。矫形应顺应脊柱正常曲度, 术中检测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 并监测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 避免脊髓受损伤, 出血较多时, 及时输血保证脊髓血供, 防止缺血性损伤[3]。

1.3 观察项目

记录手术情况, 术后随访1年, 每6个月1次, 随访时均行脊柱X线、CT及磁共振检查, 观察脊柱后凸角度和腰椎前凸角度, 以第7胸椎中点垂线位于第一腰椎后上缘为标准 (靠前为正失衡, 靠后为负失衡) , 判断脊柱矢状位平衡情况[4]。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脊髓神经功能 (A-E级) 。采用功能障碍指数 (ODI) 评定患者生活能力, 评分越低患者生活能力越强, 采用满意指数PSI评价患者满意度[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数采用百分率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平均 (6.2±0.8) h。患者术中出量平均 (2600±350) ml。术后随访检查显示患者脊柱后凸角度及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术后矢状位平衡情况明显优于术前, 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碍评分

全部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 日常生活功能障碍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

术后随访满意度调查显示, 患者对矫形治疗满意18例, 基本满意4例, 不满意2例, 满意度为91.7%。并发症情况:患者术中出现硬肌膜损伤1例, 术中行缝合修补, 术后留置引流, 加压包扎, 延迟拔除引流观后痊愈。术后1例出现脊髓功能损伤, 下肢感觉、运动稍差, 疑为缺血性损伤, 术后给予脱水、营养神经药物, 并辅助功能锻炼, 2个月后恢复术前水平。2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 行局部减压, 重新固定后症状消失。全部患者手术顺利完成, 矫形效果良好无严重意外或死亡情况发生。

3 讨论

脊柱结核患者椎体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而发生骨质破坏和坏死, 加之承重, 会引起单个或多个椎体塌陷, 导致脊柱后凸[6];当后凸畸形大于60°时, 畸形会继续加重和招致背部疼痛发生, 脊髓功能受损, 日常生活功能严重障碍, 甚至发生截瘫, 一般需要进行矫正治疗[7]。陈旧性结核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程度与椎体破坏程度及患者发病年龄有关, 多椎体融合、病史较长的患者, 畸形严重且僵硬, 矫正难度较大[8]。目前临床对脊柱后凸的矫正术式有多种, 其中后路截骨加闭合矫形的手术操作简单, 固定可靠, 对于后凸急性较轻者, 疗效可靠, 但对后凸严重畸形多椎体融合的矫正效果不佳[9~10]。本文选择后路截骨联合闭合矫形或双轴旋转矫形, 加后柱重建, 效果良好, 患者脊柱后凸角度及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并且脊柱矢状位失平衡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 并且远期随访显示, 后凸矫正丢失不显著, 患者神经功能改善, 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对于后凸顶点为多椎体融合的脊柱后凸畸形, 融合节段截骨会明显影响局部稳定性, 尤其是垂直方向的应力会使内固定松动, 矫形失败[11]。因此要保证前柱重建和坚强内固定, 在撑开力的作用下, 植入人工椎体, 进行加压固定, 使重建前柱承受大部分垂直应力, 避免后固定应力过大, 导致断裂松动[12];此外完成固定和矫形的同时要进行充分植骨, 以尽早达到骨性融合, 维持关节稳定[13]。

脊髓损伤是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最危险并发症, 尤其是胸段融合椎体截骨, 由于胸段脊髓血供单一, 多节段截骨后会破坏节段动脉, 导致脊髓血供障碍[14]。因此胸段畸形截骨矫形应格外注意, 并且该处脊柱后凸由于胸廓的限制不会太明显, 矫形应以减轻脊髓受压及牵拉为主, 尽量缩小截骨范围, 在保证脊髓松弛、血供良好的情况下, 使矫形适应胸椎后凸角度, 提高手术安全性[15]。

骨矫形器 篇6

关键词:结核,脊柱后凸,矫形,截骨手术

脊柱结核常脊椎畸形,主要为结核杆菌侵袭破坏造成椎体间形态结构改变所致,颈椎和腰椎可有生理前突消失,胸椎、胸腰段以后凸畸形多见,多为角型后凸,是脊柱结核的晚期并发症,患者有明显腰背部疼痛,弯腰受限,严重时会出现脊髓受压症状,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2]。由于患者脊柱局部后凸畸形且僵硬,手术矫形的难度较大,容易损伤神经。本文笔者根据不同后凸程度对患者经后凸顶点截骨或节段截骨,配合矫形,效果良好,临床可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锦州市传染病医院、北京胸科医院2008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陈旧性结核性致脊柱后凸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2~52岁,平均(36.5±4.2)岁,其中腰背部疼痛4例,下肢神经功能障碍13例,腰背疼痛合并下肢神经症状5例,上述患者均经保守治疗3~4个月无明显缓解,具有手术指征,另外8例患者仅外观畸形欲行手术矫正。本组全部患者后凸畸形顶点位于第11胸椎~第3腰椎18例,位于第5胸椎~第8胸椎2例,第9胸椎~第10胸椎10例,后凸顶点均为2个以上椎体融合。

1.2 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均行脊柱X线、CT及MRI检查,观察脊柱后凸角度,后凸顶点椎体融合情况,根据后凸角度不同选择截骨及矫形术式,其中后凸角度≤70°12例患者(A组)行经后凸顶点椎弓根或椎间隙截骨+闭合矫形治疗,后凸角度>70°18例(B组)行后凸融合节段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全部患者行俯卧位,全身麻醉,经后路切口暴露畸形脊柱节段及上下相连的正常脊柱节段,根据选择的矫形术式在后凸节段上下2~3或3~4个正常椎体上植入椎弓根螺钉,安装临时固定棒固定上下节段,在后凸顶点处行截骨或融合节段切除,使急性后凸节段的上下部分分离,根据脊柱弧度预弯连接棒后植入,然后行闭合矫形或双轴旋转矫形,后者行双轴旋转矫形者需在截骨间隙行植骨重建。矫形应顺应脊柱正常曲度,术中检测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监测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避免脊髓受损伤,出血较多时,及时输血保证脊髓血供,防止缺血性损伤。本组全部患者均由同一高年资医师行手术治疗或在该医师组指导下开展手术。

1.3 观察项目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手术指标,术后随访2年,每6个月1次,随访时均行脊柱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观察脊柱后凸角度和腰椎前凸角度,以第7胸椎中点垂线位于第一腰椎后上缘为标准(靠前为正失衡,靠后为负失衡),判断脊柱矢状位平衡情况[3]。

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脊髓神经功能(A: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仅存某些骶区感觉;C: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D: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E:深浅感觉、肌肉功能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生活能力,评分越低患者生活能力越强,采用满意指数(PSI)评价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术前、手术及术后随访数据以Excel表格登记,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8~8.3 h,平均(6.0±1.2)h。患者术中出血600~3840 mL,平均(2400±340)mL。术后2年随访检查显示患者脊柱后凸角度及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矢状位平衡情况明显优于术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碍评分及满意度情况

全部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功能障碍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术后随访满意度调查显示30例患者对矫形治疗满意22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3.3%。

注:本组患者Frankel分级均未出现A、B级情况,表中省略A、B级表述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

本组30例患者出现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术中行缝合修补,术后留置引流,加压包扎,延迟拔除引流管后痊愈。术后1例出现脊髓功能损伤,下肢感觉、运动稍差,疑为缺血性损伤,术后给予脱水、营养神经药物,并辅助功能锻炼,2个月后恢复术前水平。2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行局部减压,重新固定后症状消失。全部患者手术顺利完成,矫形效果良好无严重意外或死亡情况发生。

2.4 不同后凸程度患者矫形效果及生活功能障碍改善情况

本文B组18例患者,脊柱后凸角度均大于A组,治疗后两组脊柱后凸角度均较治疗前降低,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两组后凸矫正率和OD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改善率=(术前值-随访值)/术前值×100.0%;与本组术前比较,*P

2.5 典型病例回顾

女性患者,43岁,术前CT检查确诊脊柱角状后凸,第4、5胸椎椎体融合(图1A),行后凸融合节段截骨+双轴旋转矫形,术后1周显示脊柱后凸角明显减小(图1B),术后2年随访X线片显示后凸角维持良好,较术后无明显改变(图1C)。

3 讨论

正常人胸椎生理性后凸小于50°,与腰前凸形成平衡的生理弧度,维持最佳生理曲线和身体平衡[4]。脊柱结核患者椎体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而发生骨质破坏和坏死,加之承重,会引起单个或多个椎体塌陷,导致脊柱后凸;当后凸畸形大于60°时,畸形会继续加重和招致背部疼痛发生,脊髓功能受损,日常生活功能严重障碍[5],甚至发生截瘫,一般需要进行矫正治疗。

陈旧性结核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程度与椎体破坏程度及患者发病年龄有关,多椎体融合、病史较长的患者,畸形严重且僵硬,矫正难度较大[6]。目前临床对脊柱后凸的矫正术式有多种,其中后路截骨加闭合矫形的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对于后凸畸形较轻者,疗效可靠,但对后凸严重畸形多椎体融合的矫正效果不佳[7]。本文根据不同后凸畸形程度(≤70°、>70°)分别选择后路截骨联合闭合矫形或双轴旋转矫形,效果良好,患者脊柱后凸角度及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并且脊柱矢状位失平衡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并且远期随访显示,后凸矫正丢失不显著,患者神功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提高。

对于后凸顶点为多椎体融合的脊柱后凸畸形,融合节段截骨会明显影响局部稳定性,尤其是垂直方向的应力会使内固定松动,矫形失败。因此要保证前柱重建和坚强内固定,在撑开力的作用下,植入椎间钛网,进行加压固定,使重建前柱承受大部分垂直应力,避免后固定应力过大,导致断裂松动;此外完成固定和矫形的同时要进行充分植骨,以尽早达到骨性融合,维持关节稳定。

脊髓损伤是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最危险并发症,尤其是胸段融合椎体截骨,由于胸段脊髓血供单一,多节段截骨后会破坏节段动脉,导致脊髓血供障碍[8,9]。因此胸段畸形截骨矫形应格外注意,并且该处脊柱后凸由于胸廓的限制不会太明显,矫形应以减轻脊髓受压及牵拉为主,尽量缩小截骨范围,在保证脊髓松弛、血供良好的情况下,使矫形适应胸椎后凸角度,提高手术安全性。

综上所述,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根据后凸程度不同选择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效果良好,矫正率高,可有效改善生活功能障碍情况及神经功能,临床可行,但手术要尤其注意对脊髓血供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孔德明,银晓勇,张磊,等.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截骨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腰椎结核[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5):388-390,397.

[2]李展春,刘祖德.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J].临床骨科杂志,2005,8(4):298-300.

[3]Glassman SD,Bridwell K,Dinlar JX,et al.The impact of positivesagittal balance in adult spinal deformity[J].Spine,2005,(30):2024-2029.

[4]王慧敏,谭明生,陈文治,等.经后路椎弓根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1):1083-1086.

[5]曹奇,唐晓军,唐国军,等.一期病灶清除经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陈旧结核伴后凸畸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0):825-829.

[6]Zeng Y,Chen ZQ,Guo ZQ,et al.The posterior surgical treatment ofold tuberculous kyphosis[J].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2012,50(1):23-27.

[7]Chen ZQ,Guo ZQ,Qi Q,et al.Combined seg mental resection os-teotomy with dual axial rotation correction,fixation and fusion for thetreatment of severe angular kyphosis[J].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2008,46(2):104-108.

[8]Chen Z,Zeng Y,Li W,et al.Apical Segmental resection osteotomywith dual axial rolation corrective technique for severe focal kyphosisof the thoracolumbar spine[J].J Neumsurg Spine,2011,(14):106-113.

骨矫形器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胸椎段结核患者75例(T3~T12),其中男41例,女34例; 年龄18~74岁,平均(33.4±3.2)岁;病程1个月~5年, 平均(12.3±1.3)个月。 75例胸椎段结核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腰部持续性疼痛,部分患者伴有后凸畸形或出现临床神经压迫症状。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结核,且经X线、CT、MRI等检查显示,病变处椎体破坏或出现塌陷,椎间隙变窄或者消失。 其中有54例患者出现椎旁脓肿,56例患者中每位患者受累椎体数为1~4节,平均受累椎体数为2节,有2例患者出现跳跃性结核。 术前患者Cobb角为14.1°~65.3°,平均为(33.2±2.4)°, 术前对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进行分级, 采用美国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损伤分级(ASIA)的分级方法,10例患者为A级,22例患者为B级,23例患者为C级,16例患者为D级,4例患者为E级。所有患者进行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术。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血尿常规、 结核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及影像学检查,对于处在活动期的肺结核患者进行排除。 在手术前,患者要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四联抗结核治疗:利福平(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3020378)450 mg,口服,1次/d;异烟肼(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62020237)300 mg,口服或静滴,1次/d;乙胺丁醇(江苏克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132) 750 mg,口服,1次/d;吡嗪酰胺(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253)450 mg,口服,1次/d。 贫血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 待贫血情况得到改善,患者肝肾功能恢复正常才可以进行手术。 术前血红蛋白≥100 g/L;血沉(ESR)≤40 mm/h。

1.2.2手术方法患者采用俯卧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病椎为中心行后正中纵形切口,将双侧椎板常规暴露,暴露位置至小关节外侧,通过C型臂X线机对病椎进行确认,将椎弓根螺钉植入病椎上下相邻的正常椎体处,在病变较轻侧预先安装临时内固定棒进行临时固定,将椎管暴露出来,对脊髓进行保护,从病变情况较重侧将病椎上下关节突、横突、椎弓根咬除, 暴露该侧椎间隙,将坏死的椎间盘上下被侵蚀的软骨板进行切除,沿椎体侧前方,将脓肿、死骨、坏死物及肉芽组织进行刮除,对于存在的脓液进行冲洗、引流, 同法对另一次病灶进行清除。 病灶清除完毕用生理盐水对病灶进行冲洗,后再病椎剩余椎体间隙修处条状骨槽,取植入异体骨植入椎体间骨槽中,最后将手术区进行清洗、手术区放入链霉素粉剂1 g、异烟肼0.2 g, 将此处进行内固定,利用内固定螺钉将其固定,通过内固定系统的加压及撑开作用对脊柱后凸畸形进行缓慢校正,此过程中C型臂X线机透视进行观察,最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2.3术后处理术后对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的改变及引流量进行观察,对于双下肢的感觉运动状况进行观察,无特殊情况,术后24~ 72 h将引流管拔除。 术后继续四联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并预防性服用抗生素3~5 d,治疗3个月后停止服用吡嗪酰胺,其他3种药物继续服用12~18个月。 术后3周内每周进行1次ESR、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复查,以后每2~3个月复查1次并进行X线检查。

1.3评价标准

1.3.1结核治愈标准[3]身体状况良好,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良好;局部疼痛等不适症状消失,窦道闭合;X线检查结果显示脓肿已经缩小、钙化或消失,病灶处边缘轮廓清晰,无死骨;ESR结果3次检查正常;患者起床活动1年后保持上述指标者。

1.3.2植入骨块融合标准影像学无矫正角度丢失、植入骨块和植骨床有明显吸收骨重塑,具有移植性骨增生肥大。

1.3.3相关指标评价对于术前和术后一年脊髓的损伤情况评价采用美国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损伤分级进行评价[4,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结核病灶的活动情况用ESR和Cobb角进行评价[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1年,75例患者结核全部治愈。 患者手术前后ASIA分级见表1,可以看出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ASIA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患者术前、术后即刻、 术后3个月ESR、Cobb角测量结果比较显示,术后即刻ESR和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3个月的ESR和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3个月的ESR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3个月Cobb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注:与术前比较,*P < 0.01;与术后即刻比较,#P < 0.01;ESR:血沉

3结论

3.1胸椎结核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及适应证

对于胸椎结核的患者,传统的保守治疗不能使脊柱受到的压力得到缓解,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以及控制脊柱畸形的发展, 而手术治疗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使达到良好的预期治疗效果[7,8,9]。 对于胸椎结核的患者,最主要的是清除病灶,使椎体高度和胸腰椎的正常曲度得到恢复,重新建立脊柱的稳定性,使局部的椎体间剪切应力和轴向应力得以减轻[12]。 有文献报道[1],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必须采取手术方法治疗:一线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等)治疗无效,病椎损伤增大者;穿刺活检不能确诊,不排除肿瘤者;脊柱畸形或不稳者;椎体出现严重塌陷或缺失者;脊髓神经或马尾神经、神经根手压迫,椎管内硬膜外有肉芽肿者;脓肿对周围器官、神经产生压迫或者较大的寒性脓肿持续存在,有较大死骨或空洞存在者[13,14,15]。

服用抗结核药物是胸椎结核治疗的必备治疗方法,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必须经历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单纯进行外科手术不进行抗结核药物的辅助治疗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欠佳。 一般认为手术治疗在服用抗结核药物4~6周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得到好转后才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最佳[16]。

3.2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治疗的优缺点

研究表明,在对于胸椎结核的治疗上,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化疗的治愈率与“香港术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以通过对病灶的清除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已经不再是手术的唯一目的,手术的作用是使脊柱的功能得到恢复、稳定性得到保持,并且对畸形进行矫正,故治疗方式为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17,18,19]。 采用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内固定进行植骨融合主要由于: 1切口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可以同时完成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和脊柱稳定性重建3个工作;2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无需变换体位,可以先减压后进行畸形的矫正,可以减少矫正过程中畸形并发症的发生;3此方法固定可以使脊柱有效的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对于后凸畸形得到纠正,减少内固定断裂、松动的可能; 4可以沿切口同时对双侧病灶进行清理;5进行后路固定使手术更加安全、顺利进行;6且术中并发症较少;7住院周期短。

后路手术的缺点[20,21]主要有暴露的部位局限,视野小,对于有较大椎旁脓肿时,易发生病灶清除不彻底的现象,所以临床上伴有大量脓肿的时候不宜选用后路手术。

在对胸椎结核患者研究中发现,早期胸腰椎结核患者虽然没有出现神经损害等症状,但是由于脊柱不稳,腰部在活动时会出现“折端样”疼痛感,对于此类患者在抗结核药物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椎弓根钉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可以使早期脊柱不稳定的现象得到迅速缓解,将螺钉打入正常的骨组织,不接触病灶,对患者的创伤小,对于早期伴有脊柱不稳定的结合患者治疗效果较好[9,10,11]。 本研究对进行脊柱结核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发现,实行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腰痛的情况,且植入骨融合可靠,复发率低。 但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要注意疾病适应证的筛选, 对于伴有大量椎旁或腰大肌脓肿者慎选此方法。

3.3手术注意事项

在进行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之骨融合内固定术时,应以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选选择手术进入的位置,常选择病灶破坏重便于一次清除病灶的一侧进入[22]。 后路小关节突进行结核病灶的清楚可以使脊髓充分暴露出来,且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脊髓的保护,避免牵拉硬膜囊及对脊柱的稳定性的破坏。 清除囊肿时应先选用16号注射器针头对囊肿无进行清除,在使用负压吸引器对囊肿液进行反复灌洗、引流,操作过程中药防治脓液的外渗。 术中可以通过对一侧或双侧肋间神经根切断使手术视野扩大,但应仔细结扎防治脑脊液的渗漏[23,24]。 术中彻底清除后术后应联合规范的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防止结核的复发。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可以看出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ASIA分级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术后即刻ESR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术后3个月的ESR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术后3个月的ESR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治疗成人胸椎结核效果确切,安全可靠,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抗结核药物联合一起后路病灶清楚植骨融合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手术将病灶处及周围阻止抗结核药物吸收的硬化骨清除,少量的残余也可以通过后期的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得到吸收。 所以在手术的过程中,积极配合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增加手术治疗效果,防止疾病的复发。

摘要:目的 评价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成人胸椎结核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就诊的胸椎段结核患者75例。对患者进行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损伤分级(ASIA)情况及术血沉(ESR)、Cobb角的差异。结果 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ASIA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后即刻ESR和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的ESR和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的ESR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治疗成人胸椎结核效果确切,且安全可靠,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骨矫形器】推荐阅读:

截骨矫形术05-20

漏斗胸矫形术08-05

上一篇:十年跨越下一篇:比较建模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