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精选12篇)
《伊甸园》 篇1
一个春天,一位虔诚的教徒立志在某个地方建造一座大教堂,他向当地著名的设计师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设计师问他预算,这个人坚定而明快地说:“我现在一两银子也没有,所以5万两与50万两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万两银子。70万两银子对当时的这个人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
当天夜里,这个人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上“70万两银子”,然后又写下10行字:
(1)寻找1笔70万两银子的捐款;
(2)寻找7笔10万两银子的捐款;
(3)寻找14笔5万两银子的捐款;
(4)寻找28笔2.5万两银子的捐款;
(5)寻找70笔1万两银子的捐款;
(6)寻找100笔0.7万两银子的捐款;
(7)寻找140笔0.5万两银子的捐款;
(8)寻找280笔2500两银子的捐款;
(9)寻找350笔2 000两银子的捐款;
(10)卖掉10000扇窗,每扇70两银子。
两个月后,这个人用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了一个盐商捐出了第一笔10万两银子。
第70天,一位倾听了他演讲的官员,捐出第一笔100两银子。
100天时,一位被他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给他送来了10万两银子。
9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他说:“如果你的诚意与努力能筹到60万两银子,剩下的10万两银子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他以每扇50两银子的价格请求当地的富商们认购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方法为每月5两银子,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1万多扇窗全部售出。
后来,这个人历时12年,建造了可容纳2000多人的大教堂,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此处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大教堂最终的造价为200万两银子,全部是这个人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一个人要想取得辉煌的业绩,从来就没有一夜成功的神话。拥有坚韧的毅力,善于开动脑筋,积少成多,一滴一滴的小水珠,也可能汇成一片汪洋。
《伊甸园》 篇2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哪敢跟你说“不”字。你还问我干什么?”亚当说。
“因为我没事干!”上帝说。
说罢,两人来到了伊甸园。
几天后,上帝又来到伊甸园,听见一个声音:“我是懒羊羊啊,我要吃东西,吃完东西又去睡大觉,睡完大觉了又去吃东西……”走过去一看,只看见亚当在桃树下跳啊跳啊,就是摘不到桃子。
于是,上帝走到树跟前,对着上面的大鸟说:“快快如实招来,怎么摘桃子?”
“你以为我这么笨,会把树洞里有楼梯,可以爬上来摘桃子的事告诉你吗?”大鸟说。
上帝对亚当说:“怎么办,完全没有线索了!”
“天哪,这种智商都可以当上帝。”亚当感叹道。
于是上帝把亚当痛打了一顿。
树洞内,大鸟问小鸟们:“我刚才有提到过楼梯吗?”
“有!”小鸟们回答。
“那我说过,可以爬上楼梯摘桃子吗?”大鸟又问小鸟们。
“说过!如果他们没你笨的话,可能已经摘到桃子了。”小鸟们说。
…………
后来上帝又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从此以后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重返伊甸园 篇3
这里的名字叫塞舌尔(Seychelles),岛上居住着大约8万塞舌尔人,说的是一种克里奥尔语。商人、黑奴、海盗和漂流者,还有法国和英国的殖民者,都曾经到此一游。多种族混血的结果,让这里出现了如彩虹般纷杂的祖先,当然还有现在流行的说法——跨界文化。如今的塞舌尔人跟老祖宗一样瞄准了原来的游客。据说,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访客造访这些美丽而昂贵的岛屿。堡礁潜水作为一个主要的运动项目吸引了无数人探访水下100多种珊瑚和900多种鱼类。在陆地上,40%的面积都被囊括在保护区里。
塞舌尔的颜色
想要找一个人间天堂来躲避繁忙?塞舌尔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原始、永恒、独特……塞舌尔是免遭现代文明破坏的一片净土,隐藏在印度洋中,位于赤道南纬5度。距离非洲大陆1000英里,所以不为人知并不奇怪。这个美丽的热带岛国,也正是那传说中的一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如此世外桃源的净土,实在是最理想的逃亡地。
在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印度洋上,珍珠般散落着满是花岗岩和珊瑚礁岛屿,坐在飞机上就可以全部看到,这就是塞舌尔共和国了。很多人喜欢拿马尔代夫跟塞舌尔作比较。说马尔代夫也有蓝蓝的海水和银白的细沙,但世界上大部分海滩均是如此,挑剔一点的人都会怪它没有性格。而塞舌尔便不同,这里由花岗岩点缀的沙滩,让海水全无杂质。得益于长期持久的环保政策,保留近一半的陆地面积作为自然保护区,塞舌尔群岛保停了她在被发现之初的原貌,也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塞舌尔是充满颜色的,有人说这里汇聚天堂里所有能看到的颜色。黑人、蓝天、白云、金黄色的沙滩,翠绿的丛林和透澈见底的海水,透明,清澈,仿佛蓝色的水晶瓶,美丽的热带鱼和珊瑚礁低头可见。正因为水纯净。在阳光下因为海的深浅不一折射出斑斓多彩的蓝:而斑斓的色彩仿佛天使之作,随意流畅。处处都是美丽得想拥入怀的沙滩,螃蟹随便捞,海鱼随便打。都是纯洁的色彩,加上几乎不受污染的空气,难怪塞舌尔与马尔代夫,以及毛里求斯同被列为印度洋上的三大明珠,也是当今世上最纯净的地方之一。其沙滩的之美已经不是常见的银色,而是引人遐想的粉色。
塞舌尔有一种不经意的迷人元素,一种很原始的吸引力。大一点的海岛上,都是翠绿的山林和沿海的小路,有点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看到的原始景色。其实,《侏罗纪公园》就是在这里拍的。偶尔会经过一些小渔村,一路上没有太多车子,所以经过时。岛上居民都转头来看,流露的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那种热情或好奇,而是一种相当有气质的“欢迎”。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久而久之,或许人也变得从容淡定。
维多利亚,最小的可爱首都
马埃岛是塞舌尔第一大岛。塞舌尔首都维多利亚和全国8万左右的人口有90%都居住在这座岛上。该岛南北长27公里,东西宽8公里。全岛有一条环行公路,加上横穿东西的五条蜿蜒的山道便构成了它整个的地面交通网络。国际机场在它的东部,距离东北部的首都维多利亚市(Victoria)大概15分钟的路程。
有人形容梵蒂冈国家之小曾开玩笑说:在梵蒂冈,随便开一枪都能打到罗马的鸟。而在维多利亚,估计随便叉一条鱼都有可能是刚从别的城市游过来的!维多利亚城市街道整洁、建筑典雅,小巧玲珑,幽静而秀丽。孩子气一点讲,很玩具。
塞舌尔没有大型的购物中心,也没有几乎成为一种瘟疫的快餐和咖啡馆文化,最大的幸福就是什么都不必做,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用电脑,连短信都不一定收得到。如果不逛小店,不进教堂,不去博物馆,不入植物园,穿着沙滩鞋在市里慢慢溜达,半个小时就能转遍维多利亚市区。而整个马埃岛,环岛开车一圈,亦半天足已。去圆岛,就更小了,15分钟几乎就可以完成岛上的全部探险历程。
在小路上漫步你不难发现,维多利亚全市,不,应该说全马埃岛只有一组红绿灯!而事实上。塞舌尔全国也就独此一组红绿灯。这还不算奇怪,整个维多利亚市只有一座电影院(好像全岛也就一座)、一个邮局、一个公共汽车总站!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繁华的市中心,中间那座建于1903年的钟塔便是市中心的标志,这里的人戏称为“小笨钟”。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白色的楼字便是塞舌尔的高等法院,中央立着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市中心还有一座简单素净的白色教堂,也不像欧洲的教堂那般富丽堂皇,雕饰繁多,和色彩纯粹的海水,简单大气的岛屿融为一体。
由于炎热的天气,让我们不得不栖身在很受欢迎的海盗酒吧享受一下清凉。下午六点后,这里人多得仿佛城市里所有的人都来了。后来和当地人闲聊才知道,这个酒吧的出名,是因为每逢星期五下午,当地人便可无限地享用啤酒、汉堡和冰淇淋。恍然大悟,原来经济杠杆在这里也起着作用。
众所周知,塞舌尔的物价水平非常高,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食物和资源都进口自国外。例如一瓶可口可乐,价格一般在1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十多块钱。酒店住宿的价格更是高得令人乍舌,当地四星级酒店的价格在欧洲都可以住到五星级了。欧元可以作为通用货币直接在当地使用,美元则显得不受欢迎。如果你要是付美元的话,他们通常会给你较低的汇率价格。
16世纪的时候是葡萄牙人最先到达此地。1609年的时候,英国入侵塞舌尔。时隔不久,法国人又占领该岛。英国与法国一直在争夺着统治权,1903年的时候,终于又是英国人占了上峰。今天的英国人可能又会后悔。虽然他们最终拥有了塞舌尔,但如今却是法语贯穿了本土居民的生活。
不过随着这些年游客的增多,大多数人也开始学习英文,所以跟他们聊聊天儿,关于生活、爱情和理想并不是什么难事。关于爱情,一个马埃岛叫塞尔的年轻人告诉我:“我们不用结婚就长期住在一起没问题。此外,举办婚礼非常贵。我注意到很多夫妇一旦结了婚很快就离婚了。而我的女朋友也喜欢这种方式。”问过导游后才明白,原来塞舌尔的女子,生活都相对比较独立。她们常常不结婚,却自己生养好几个孩子。在这里,孩子基本都跟着母亲。父亲只要每月提供生活费即可。于是,结婚进教堂,往往是四五十岁了,决心安定下来的
时候迈出的一步。比如导游的一个同事至今单身,却已是一个6岁孩子母亲。如果是一个中国女性,她该面临多大的社会压力和困扰啊!而作为女人的导游,面对我惊叹的目光,却是那样自然平静,仿佛那样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知道这样做,算不算上真正的性别平等。
离开维多利亚后,车在狭窄的山路上不停盘旋。在到达了一个相对高的半山腰上,车子突然停了下来。在导游的提示下,我们走到了车外,向山下俯瞰。原来,维多利亚正静静地躺在我们的脚下。如果说,身临其中还不能切实感觉到她的小,那么这次换个角度,从高处俯瞰下去才真正体会到她的袖珍。
海椰子,亚当夏娃的禁果
当年,名声显赫的英国战士乔治 高顿将军登上塞舌尔的普拉斯林岛时,面对草木繁茂的美景,他不假思索地断言这里就是《圣经》中描述的伊甸园。在看到普拉斯林蔚为壮观的海椰树后,高顿更是无可置疑地结案“这里就是伊甸园”
海椰树是塞舌尔的标志,传说中亚当夏娃偷吃的禁果,所以被逐出伊甸园,但那禁果并非苹果,而是海椰子看过这奇异的果子,除了会相信这传说的真实,肯定还会感叹造物的神奇世上居然有这样的果实,不但分雌雄两种,还分别长得像人类男女两性的性征!
南出塞舌尔维多利亚港48公里,便是世界罕见的植物海椰树的家乡普拉斯兰岛,岛长11公里,宽8公里,面积为40.4平方公里,这是一座花岗岩岛,地势崎岖,繁茂的棕榈树、高大挺拔的海椰树和终年盛开的山花满山遍野,风景如画,一派热带原始森林的绮丽风光。
酱拉斯兰岛是世界上惟一保存有4000多棵海椰树林的地方。海椰树的果实是塞舌尔的特产,由于海椰子外形奇特,又很少见,所以人们编出了各种神话般的传说,并认为它是生长在海底,于是就称其为海椰子、其实海椰子是生长在陆地上的一种椰子树结出来的。海椰树高5 6米,有的高达30多米,被称为“树中大象”。海椰树雌雄异株,公树和母树总是并排生长,公树高耸挺拔,最高可达100多英尺,一般要比母树高出20多英尺左右公树像雄武的卫士,终日守卫在果实累累的母树身旁,所以当地人也有把海椰子称为“爱情之果”的说法。
海椰树生长缓慢,但生命力极强,树龄可高达千余年。一般幼树从25岁开始结果,可连续结果50年以上。每棵可一次结果几十只,果实重达18公斤,特大型的椰果可达30公斤,被人称为重量级椰子。海椰果完全成熟需时7至8年,果子长到9个月左右,果汁便香醇可口是上好的甜食。完全成熟后,坚硬的白色椰肉则是上等的补药。有趣的是,海椰果也有雌雄之分,雌性果圆而大,雄性果形似人的生殖器官,长度可达1米多。塞舌尔的海椰树集中生长在普拉斯兰岛的五月谷,每年可产海椰果数千只。
海椰树周身是宝,海椰树叶好像巨大的扇子,可以用来编织席子、篮子、帽子等日用品,海椰果核质地坚硬,色泽明亮,是名贵的工艺品材料,昔拉斯兰岛上现有3个海椰树林园。被政府划为自然保护区,并开辟了参观专线。
海椰树作为生物进化遗留下来的活化石,被塞舌尔视为“国宝”。塞舌尔政府严禁人们砍伐海椰树和采摘其果实,并禁止私运出国。外国游客若想带走海椰果,必须持有当地政府发的许可证。据说如果偷吃,还会坐牢。真不知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最奢侈的海岛酒店
非洲东海岸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岛国,却拥有着两座世界上最昂贵的天价酒店:塞舌尔北岛酒店和弗雷格特岛(Fregate)酒店,他们在《福布斯》评出的世界最贵十大酒店中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他们是世界各地的富豪和明星首选的旅行下榻地。
北岛是塞舌尔共和国的旅游圣地,位于非洲东海岸的群岛附近,一共只有7套别墅,3217美元/天据说酒店所有7套别墅完全由塞舌尔当地工匠手工制作,其中面积最小的为4890平方英尺,现在你可以理解它们的奢侈之处了吧,每位入住这里的主人显然如同拥有了一座豪华的庄园每套别墅中有两个浴室,另外空调、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设备一应俱全该酒店提供的食物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本地的植物和草药园。酒店日常收费中包括了住户的饮料和用餐费用(特定香槟除外)。
弗雷格特岛酒店位于塞舌尔共和国弗雷格特岛,为德国实业家奥特 哈培尔所有,房价2484美元/天,还有15%的附加税和服务收费。弗雷格特岛不止是塞舌尔共和国境内的另一处旅游胜地,也是亿万富翁们旅游的又一处选择。这座私人小岛度假村的16所别墅仅能同时容纳大约40名游客。每一座别墅中包括两间卧室,一间按摩浴室,一问太阳浴浴室以及另外两间普通浴室,其中有的浴室可以直接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也就是说你能躺在浴缸里面朝大海,看到春暖花开。入住费用中包括了三餐和其它软饮料。而且,要从塞舌尔共和国主岛马伊(Mahi)到达弗雷格特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旅游旺季的飞机票费用往往高达2000美元。
后记
《伊甸园》 篇4
——[英]约瑟夫·鲁
“劈开太行山, 漳河穿山来, 林县人民多壮志, 誓把山河重安排。”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林州市 (原林县) , 是红旗渠的故乡, 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 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 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 国际美誉“世界第八大奇迹”。
经历了修建红旗渠的“战太行”、发展对外建筑业的“出太行”以及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建设的“富太行”三部曲之后, 林州人又步入了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美太行”新征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在“美太行”这一大的背景下, 林州市第三小学 (以下简称林州三小) 正在用以美助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实现以美育美的“美教育”, 让学校成为师生“美学习, 美生活”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这里是一所完全超乎我想象的家乡小学,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很幸福, 校长和老师们有追求, 有理想。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说。
最美校长
“这里的一切都是为孩子们准备的, 承载着孩子们童年的欢笑和梦想;这里的每个生命都在尚美教育浸润下灿烂成长;这里的每颗心都在感受美、升华美、创造美, 践行‘美教育’新传奇。”林州三小校长郭青梅在其《青爱札记》扉页上这样写道。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有人说, 在众多的美女中, 知性美女应该是最有内涵、最有品位的了。采访中, 郭青梅给人的感觉是:独立、智慧、自信、干练、乐观,
这些特质决定了她就是一位秀外慧中的知性美女校长。
2009年, 郭青梅接任林州三小校长职务时, 这所创建于1994年的学校, 在前几任校长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但如何突破发展的“高原期”, 确立下一阶段新的发展目标, 成为众人关注而她又必须作答的一道难题。
2013年10月25日, 郭青梅 (左二) 与林州市教体局局长杨培森 (右二) 等共同做客新华网, 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课堂改革与学校发展等相关问题
郭青梅没有急于作答, 她在观察, 她在读书, 她在思考。她说, 《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一所学校要想具有长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是看有没有切合实际的学校文化。文化是什么?它是一种价值取向:不一定重视学生是否能获得高分, 但一定重视孩子们是否有教养;不一定重视教师是否有高学历, 但一定重视为人师者是否有高学养;不一定重视学校是否有现代化设备, 但一定重视校园是否有良好的育人氛围。
在郭青梅的带领下, 经过几年的摸索, 林州三小以“美教育”为抓手, 在继承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创新, 逐步形成“欲美求真, 欲美向善;以爱育爱, 以美育美”的尚美教育理念, 确立“美学习, 美生活”的大美教育观, 倡导“三风”建设, 即“人人都是老师, 人人都是学生”的校风, “爱满天下, 乐育英才”的教风和“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学风, 致力于培养有爱心、会创造、身心健康的美少年。
鉴于林州三小地势低洼, 办学条件已不能满足群众就学的实际需要, 林州市教体局决定在学校原址整体改造新建。2013年, 一座总建筑面积25354平方米, 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崭新校园呈现在人们面前。如今, 拥有两个校区的林州三小共有60个教学班, 3875名学生, 153名教职工。近日, 凝聚了无数三小人心血的《林州市第三小学未来十年发展纲要 (2014—2024年) 》正式出炉。这份8000多字的纲领性文件, 从学校战略、培养目标、组织结构、教师、学生、师生关系、课程、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决策、管理、管理者素养、评价、资源、家校协作与社会责任等15个方面进行了分别阐述, 为学校未来十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郭青梅拿出一份《林州市第三小学人才培养方案》介绍说, 为有效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 提高学校的文化感召力和品牌影响力, 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侧重管理型人才 (管理技能) 培养的“雁序”计划, 侧重应用型人才 (教学技术) 培养的“蝶变”计划, 侧重开拓型人才 (研究能力) 培养的“鱼跃”计划, 侧重拔尖型人才 (综合素质) 培养的“龙腾”计划。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教职员工奋斗有目标, 工作有奔头, 让他们感觉到“工作着是美丽的”。
“办学条件好了, 我们要让林州三小的肌体流淌着文化的血液, 散发着精神的光芒。”郭青梅说, “我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以爱育爱, 以美育美’, 所以我要求教师经常追问自己:我爱我的学生吗?我会爱我的学生吗?我的学生感受到我的爱了吗?我的语言、行为美吗?我的课堂美吗?我们的教室、学校因我而美吗?”
“1.抄写《学记》原文两遍, 译文一遍;2.背诵《三字经》;3.阅读整本书至少一本;4.根据兴趣或爱好选择一样好玩的事情做……”今年暑假, 林州三小的每一个教师都要像学生一样做作业。郭青梅介绍说, 这主要是源于对一个故事的思考:一个愚笨的牧者, 要把羊群赶回羊圈, 不仅要牧羊犬来帮忙, 还需用鞭子抽打头羊, 嘴角不停地叫喊, 东奔西走, 声嘶力竭, 使尽浑身解数, 才能“圆满完成任务”。而一个聪明的牧者, 只需采一把新鲜的青草, 在头羊的眼前晃一晃, 头羊便会紧随其后, 羊群自然也会乖乖跟随, 走回羊圈。让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写作业的或乐趣或枯燥的体会时, 可能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以欣赏包容的眼光看待孩子们作业本上不太娟秀的字迹;会理解某个孩子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背会课文的苦恼;会切身体会到难以坚持的无奈……行为相近, 心便近了;心近了, 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可以想见, 在林州三小这片广袤美丽的草原上, 羊群在头羊的带领下, 欢喜吃草, 欢喜嬉戏, 欢喜回圈。远远的那边, 牧者正惬意陶醉……
在郭青梅的《青爱札记》中, 有一篇《保卫有特异禀赋的孩子》这样写道:安徽安庆一中应届毕业生程鹏以一封千字文自荐信, 敲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大门, 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不难发现, 程鹏的“国学之路”, 除了自己的痴迷和努力, 也离不开家长和学校为他提供的个性成长条件和环境。反观我自己将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 教过的学生可以万计, 难道就没有碰到一个在某方面有特异禀赋的孩子吗?如果我能给他们适宜的成长支持, 那会有多少“程鹏”呀!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及给社会带来的贡献又何尝是我能估量得到的呢!古人云: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又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必不再愧对吾生所从之业。
历史给了郭青梅一次“补过”的机会。在她倡导全校深耕阅读活动中, 有一个“读书奇才”:六 (6) 班的何钰杰同学。在开学后短短的一个月, 他就把学校配发的阅读教材第11册16篇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郭青梅听说后把这位同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亲自面试, 随便抽了一课, 何钰杰真的熟练地背了下来。于是, 郭青梅把他领到自己的书柜前, 找出《史记》、《后汉书》、《古文观止》和《道德经》四本书, 让他选一本自己喜欢的拿走阅读, 并且每一周要来交流一次读书体会, 何钰杰捧着那本《后汉书》如获至宝地走了。郭青梅说, 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有一个观点:创新人才是成长出来的, 而不是培养出来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不同, 而培养是按一个模子塑造人的。“我不知道何钰杰同学最终能在这方面取得什么成就, 但我想尽我所能, 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个性成长条件和环境。”这就是郭青梅的教育情怀。
“郭青梅是一位好学善思的校长, 她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的爱、对学校的把控和对教师的尊重, 都是令人敬佩的。她行走在教育的前沿地带, 必将把林州三小打造成一所伟大的学校。”《中国教师报》2011年度“全国十佳现代校长”、北京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如是评价。
最美教师
在林州三小的校园里, 笔者发现一个醒目的宣传栏, 上写“六年级月度最美教师”。本月的“最美教师”郭红艳:安阳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从教25年来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和探索着, 用教师人格魅力和数学知识魅力指导孩子们对数学学科的探究, 培养孩子们会学数学, 达到学会数学的目的。郭青梅说:“只要学习与生命同行, 人人都可以遇见最美的自己。我们每个年级每个月都要评选出一名‘最美教师’, 并且把这个教师的事迹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 起到榜样引领作用, 激励大家争当‘最美教师’。”
“读书的女人最美丽, 读书的教师最智慧。读书能提升一个人的内涵, 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肩并肩读书社社长郭慧英老师说。难怪许多校外的朋友都评价, 三小人都在逆生长!林州三小的很多教师印象最深的, 还是郭青梅校长“逼”着他们读书的事情:每次从外地回来, 她总会带回来一大堆的新书, 分发给教师们。学校专门组织编写了《学习与参考》一书, 内容大多出自《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等知名教育专业报刊, 并专题介绍了斯霞、霍懋征、于永正、吴正宪、华应龙等名师的成长轨迹。学校还定期举办“名师讲坛”, 促进教师们成长的飞跃。在郭青梅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 学校成立了成长、肩并肩、群芳、阳光、追梦等五个教师读书社, 老师们徜徉书海, 撰写心得, 交流体会, 其乐融融。翻开秦海香老师的随笔文集《心向明亮那方》《花儿遇到了春天》和刘新红老师的随笔文集《小草集》, 笔者欣喜地看到了老师们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心路历程。秦海香老师写道:“你把孩子当天使, 你就生活在天堂里;你把孩子当魔鬼, 你就生活在地狱里。当一个人改变心态的时候, 任何事物, 在她眼里都成了美丽的风景。”刘新红老师写道:“曾与一群女生闲聊, 正欢, 一个女生突兀地问:‘老师, 你嫉妒我们比你年轻吗?’我灿笑若花, 说:‘我不嫉妒, 我感激。’其他女生一脸疑惑, 问:‘为什么?’我一脸诚恳, 说;‘我老了, 一天天地落英飘零, 可是, 伴随我左右的却是阳光灿烂的青春可人啊!有你们相伴, 就算我老了, 我也老得可爱, 老得心醉!”
在六 (7) 班, 笔者听了刘新红老师的一节问题解决评价课《乐美, 情亦美》, 亲身感受了学校的“12555”课改之美。“1”, 即一个核心——“习”, 预习、练习、演习、实习, 强调先学后教。“2”即两个基本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第一个“5”即5个模块——预习、交流、展示、反馈、拓展, 从教学目标到学习效果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回路。第二个“5”即5个环节——有效预习、合作展示、精讲互动、课堂检测、课下帮辅。第三个“5”即5个追求——追求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 追求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 追求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 追求课堂成为学生个性表现、体验成功的地方, 追求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在这种“金字塔结构”的课堂上, 从底层的学生自主学习到中间层的小组合作学习, 再到顶层的全班展示交流学习, 学生都一直是主角, 教师只是在关键处适时地点拨拔高。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那种生长、欢悦以及体现生命无限和活力的生动状态。最后教师让学生听一段大自然的声音后吟诗作文, 孩子们个个文思泉涌, 妙笔生花。现采撷两则如下:
常欣茹《大自然的交响曲》:深山鸟鸣叫, /生物皆欢笑。/大雨即将到, /雷声先来报。/鸟儿往家跑, /狂风暴雨闹。/雨停天气晴, /滴答余音绕。/诸鸟皆出巢, 欢悦重鸣叫。
郭朕奇《亲近自然》:与友相约, 同往自然。一路, 好山好水, 晴空万里。鸟啼, 蛙鸣, 兔奔, 猴跳……鸟翱翔, 见鸟叔觅食, 飞去, 回巢, 哺鸟儿, 争之。观啄木鸟叮叮, 一棵又一棵。忽见, 雨将临, 些许惊慌。愈猛, 电闪雷鸣, 胆颤。瞬间, 花萎草蔫, 马奔, 羊窜, 一片轰乱。吾与友共躲石下, 避之。时久, 雨歇之。残雨滴答, 鱼儿上游、嬉戏, 鸟鸣如故。此行, 不虚!
郭青梅说, “最美教师”还应该是“美生活”的典范。为此, 学校组建了“青年教师沙龙”, 集切磋技艺、组织联谊、户外健身、济急助困等功能于一身, 着力改善教师群体中常见的“亚健康”生存状态。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郭青梅不仅会给教师家属寄去写上自己祝福语的贺卡, 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 在校园里支上一口大锅, 买来猪肉、白菜、粉条等, 和教师们一起做“大锅饭”、吃“大锅饭”。饭菜飘香, 其乐融融, 成为很多教师心中的美好记忆。老师们说, 这些都让我们感觉到, 教师不仅是一种任重道远的职业, 更是一种暖意融融的生活;校园不仅是一个单位, 更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大家在这里一起做事, 一起成长, 一起享受快乐与幸福。
柏拉图说,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最近, 林州三小的“爱心教育团”在郭青梅的带领下, 分别深入到合涧、任村、采桑、东岗等乡镇送教下乡。郭青梅的学校管理经验介绍, 郭红艳老师的《魅力课堂, 快乐数学》, 杨明凤老师的《轻松做班主任》, 金丽平老师的《音乐情, 教育梦》, 风格各异, 精彩纷呈, 得到了各乡镇校长、教师的高度评价。“即使有一天我五十岁了, 依然不想说再见, /因为这三尺讲台, 我还没有站够。/可是, /终将有一天, /我会离开这美丽的校园, 我会走下这三尺讲台;/终将有一天, /我不再年轻, 我两鬓苍白;/终将有一天, /我会离开我为之奋斗一生的舞台。/我, 无怨无悔, /因为这是我用一辈子坚守的梦想啊……”正像金丽平老师在《青春在梦想中燃烧》这首诗中所说的, 每一个三小人都在用自己的言行坚守着成为“最美教师”的梦想。
最美少年
“他们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学童, 天真活泼, 意气风发, 用努力和执著谱写着灿烂的人生, 用勤劳和汗水构成了校园一道最绚丽的风景!”郭青梅说, “我们的‘最美少年’培养从四个方面着手, 突出品格教育,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美好性灵的儒雅少年;着重能力培养,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创造的智勇少年;倡导深耕阅读,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有传统根基的书香少年;重视双语教育,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视野开阔、乐观自信的雄心少年。”作为一种褒奖、激励措施, 学校每周评选出来的“最美少年”, 可以和校长一起合影留念。
郭青梅与“最美少年”明珍珠同学 (右二) 及她的卡通画作品合影
一座山的记忆, 一条渠的故事, 一代人的传奇。作为红旗渠的故乡和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 怎样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学生学习上进、奋发有为的蓬勃动力呢?郭青梅经过深思熟虑, 毅然把红旗渠“搬进”了校园, 建起了学校“红旗渠故事馆”, 有模型、有实物、有图片、有介绍。郭青梅说:“红旗渠故事, 凝聚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作为‘不出校门看展览’的教育尝试, 我们旨在通过‘讲故事受教育’的新方式,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优良传统教育, 让全体学生在红旗渠精神滋润下茁壮成长。”
“其实慈善就在身边, 就在眼前, 就在一转念间, 就在举手投足中。现在就开始, 一定要相信, 你能!……”在崇真楼的墙壁上, 张贴着《日行一善的100种方式》, 并且还有三 (2) 班刘笑宇、三 (10) 班李诗琪和六 (8) 杨雪等同学“日行一善”的日记。走进博爱楼一楼大厅, 在“以爱育爱, 以美育美”的屏风后边, 郭青梅指着几个神秘的小箱子说:“孩子们的家庭条件是有差别的, 这是我们便于学生捐赠衣物和受赠衣物而设的‘纳爱箱’。为什么放在这么隐蔽的地方?就是为了于无声处完成这一过程, 从而保护受助者的心灵不会受到伤害。比如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把家里七成新以上的衣服悄悄放进‘纳爱箱’, 有需要的孩子可以自己悄悄拿走穿上, 不需要向任何人报告。曾经有一个学生过生日时家人和亲戚朋友一下子送了七套衣服, 他就把一套新衣服悄悄放进了‘纳爱箱’。第二天他悄悄对我说, 郭校长, 我发现有一个同学穿着我捐的那套新衣服呢。我对他说, 嘘, 这是你我之间的小秘密。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 你是不是感觉心里很快乐呀?他笑着使劲点了点头。”
在学校的慈善工作坊, 一组《我们与慈善》的图片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在以“平安出行, 爱心交警”, “尊老敬老, 关爱老人”, “环保卫士, 洁净天使”等为主题的“我志愿、我服务、我参与、我快乐”系列志愿者活动中, 小志愿者们在教师志愿者的带领下, 走上十字路口、深入敬老院、来到社区, 在德育实践中学本领、用本领, 感悟爱、发现美、传递爱, 留下了一个个美妙而动人的瞬间。为了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 今年5月, 学校开展了“让爱飞扬, 做最美少年”慈善义卖活动。老师们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聪明才智, 从义卖海报设计到义卖物品, 从商铺起名到角色分配全程由孩子们自己筹备。各中队设有自己的爱心展台、售货员、收银员、推销员、环保员和市场管理员, 人人参与, 团结协作, 义卖活动非常火爆。活动后, 各中队把善款存入到学校“爱心银行”账户, 用于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四 (7) 班栗浩玮同学说, 我最喜欢学校开展的慈善义卖活动了, 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 也有助于我们从小养成有爱心、善助人、乐奉献的良好品质。
走在林州三小的校园里, 随处可见孩子们的各种“得意之作”。楼梯的墙壁上, 有“绘画小明星”明珍珠的卡通画, 有“书法之星”常嘉玮的书法作品;走廊上方, 悬挂着孩子们五颜六色的绘画作品;美术室里, 展示着孩子们的沙瓶彩绘、纸盘艺术、手工剪纸、挂历建筑等作品;科技吧里, 摆满了塑料花、小汽艇、小火箭等各式各样的学生小制作……郭青梅介绍说:“为了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尚美生活, 我们开设了由艺术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探究课程等组成的‘大美育课程’, 老师由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爱心人士自愿报名择优上岗。在每周二、周三下午第二节大课时, 学生依自我爱好, 自主选择, 打破班级、年级限制, 走班上课。”孩子们一个个乐此不疲, 也涌现出一颗颗冉冉升起的小明星。2013年7月, 二 (2) 班申婧钰同学参加了第九届“全国校园才艺选拔赛”, 荣获河南赛区钢琴A组一等奖。之后, 她作为河南省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第九届“全国校园才艺选拔赛”总决赛, 夺得钢琴A组一等奖, 并被评为中艺国际“全国校园才艺选拔赛”系列活动形象代言人。
“小学生是人生的早晨——春娇花俏、燕语呢喃。读书是生命之花绽放异彩的营养, 读书是生活列车飞奔的动力, 读书是人类智慧源源涌出的甘泉。有道是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热爱阅读吧!相信你每天都会有新收获。”这是林州三小编写的校本教材《诗文天下》三、四年级读本的“教师寄语”。为了让学生从小从阅读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涵养, 学校组织教师收集了300多首古诗和100多首新诗, 编写了供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使用的6册校本教材《诗文天下》。在每册教材的首页上方都有这样一段话:“下面是老师为你准备的闯关诗篇目录, 如果哪一首诗你已经背得非常流利, 可以上台为老师和同学们做表演了, 你就可以在诗题旁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个小标记。如果闯关成功, 你就可以获得‘小诗人’的称号了, 加油吧!”如今, 孩子们课前诵故事、路队背古诗已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诗文天下》背诵比赛, 一批批“背诵大王”脱颖而出。
笔者注意到, 在林州三小的升旗台前地面上, 分别划着中国、河南、林州地图, 而在博爱楼上, 悬挂着一幅世界地图。郭青梅说:“我们就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脚踏国土, 面向世界。”在博爱楼一楼的两端, 开辟了两个“英语花园”, 一个供低年级用, 一个供高年级用。“别害羞, 大胆试一试!”“我参与, 我快乐!”等中英文对照的口号, 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张开嘴说英语、演英语。杨涵冰同学说, 英语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我喜欢参加“英语花园”里的活动, 它让我变得越来越视野开阔、乐观自信。
最美家长
“天道酬勤”“百善孝为先”“黎明即起, 全家一起学习;子孙虽愚, 经书不可不读”……这是在林州三小“晒家训”活动中展示出来的部分同学的家训。郭青梅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家训作为家教文化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最有影响力的首推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他的一部《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 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古今中外那些名门望族无不把家训家风当作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家族兴旺的法宝, 那些名人大家更是把修身修德作为第一要务。我们通过开展‘晒家训’活动, 目的就是要使家长的家教观念与学校的办学思想形成有机统一, 从而让教师、学生、家长三条脉搏一起跳动。”
社会发展到今天, 急功近利的社会追求波及到教育领域的最直接表现, 是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 把能否考上重点学校作为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 而忽视了其肩上还将担当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这些都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 而学校围绕培养目标开展的教育活动也会常常受到来自家庭教育的冲击。在孩子独立行走于世之前, 有大半的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 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和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 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为此, 林州三小决定开展“晒家训”活动, 让班主任老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学生与家长的互动, 带动家长回到原点重新思考对孩子的培养方案, 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来。
杨明凤老师在经过一番准备后, 在全班作了问卷调查, 全班几十名学生竟无一个家庭有成文或明确的家规家训。为了引导好家长, 她首先从自身做起, 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颜氏家训》《王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紫阳朱氏宗谱》等等, 并带着子女一起探讨学习。“国庆节”期间到山西乔家大院参观时, 她特意拍录乔家的家规家训, 和家人细细品读。回来之后, 专门召开家庭会议研究制定了一套家训, 号召家庭成员依照家训做人做事。
底气稍足, 杨明凤老师便把自己的思考与学习收获通过校讯通平台发给家长, 号召他们与她一起学习古人先贤的育人思想和治家理念。家长朋友们见她为了孩子的成长这么费心劳力, 纷纷加入学习行列。当大部分家长反映读不懂古文时, 她告诉他们没关系, 自己也是对照译文加深理解的。她和家长在学习中共同成长, 在交流互动中加深了感情, 在很多教育理念上达成了共识。当她推荐他们共同阅读威廉·贝纳德的《哈佛家训》和孙云晓的《父母的上岗执照》这两本书时, 几乎达到了无阻力的效果。
时机成熟后, 杨明凤老师发起了“凝练家训”活动。她要求学生作为主持人召开一次家庭会议, 专题研究自己家庭应该秉承怎样的家风, 遵循怎样的家训去学习、去生活、去做人, 才能成为有修养、有正气、有担当的栋梁之材。一周之后, 全班举行了“晒家训”展示, 要求学生把自己家庭梳理凝练出来的家训, 以A4纸规格书写文字手绘花边修饰。孩子们手捧几乎是凝聚着全家人智慧的家训作品在班级里展示着、炫耀着。看着那一张张自豪的笑脸, 听着一个个交流时对自己家训滔滔不绝的解读, 能感受到一件简单作品背后不简单的故事, 能体会到这次活动给家长们带来的思考, 能看得见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
杨明凤老师说, “晒家训”活动促使我读了好多书, 从先贤典籍中得到的文化滋养, 找到了家校配合的契合点, 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父母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含义。家长们都说晒家训活动让他们明白了:孩子在人生“第一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影响会表现出难以磨灭的铭刻性, 这种铭刻性会给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不易改变的印记。他们深感责任重大, 仅此一点就够了。
2013年12月25日, 林州市关工委副秘书长、林州市家长学校创办人邓有法应邀给林州三小的家长们作了一场《为了孩子, 改造我们自己》的讲座。他举案说法、深入浅出地与家长们分享交流, 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家长,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刘新红老师说, 如果把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比如一棵成熟的大树的话, 家庭教育就是树根, 树根是不可见的, 但却是最重要的, 它为大树的各个部分提供营养。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 是根本。只有家长的观念和方法正确, 才能成为保障孩子成人成才的根本。
为此, 学校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线, 家长可以任意参与各门学科的教学听课活动。听完课后, 家长们认真填写意见反馈问卷, 对孩子和老师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同时, 各班召开家庭座谈会、联谊会, 开通家长手机报, 帮助家长了解、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比如开展预习指导、学习指导、作业指导、习惯指导等, 向家长展示高效课堂的既定流程, 让家长身临其境地看到, 孩子在家预习不到位, 无法参与课堂学习, 从而调动家长督促孩子在家预习的积极性。此外, 一些拥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还主动担任起选修课教师的角色, 与老师们一起为孩子们的特长发展奉献着心血和汗水。
六 (3) 班学生张杨的家长张林江说, 学校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必将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感谢林州三小!六 (6) 班学生栗耀华的家长李芳说, 我眼中的三小是个温暖的学校。在这里, 每一棵小草、每一块砖石都沐浴在文化的阳光里, 每一个孩子都自信而开朗。作为家长, 真的很喜欢这所学校!六 (8) 班学生李佳睿的家长杨军丽说, 三小注重家校沟通, 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读书、学习, 是我无悔的选择!六 (9) 班学生莫等闲的家长王海玲说, 三小是诗, 三小是画, 三小更是一个个快乐的音符, 串联起孩子美丽的梦;三小到处充满爱的足迹, 三小的孩子是快乐的, 是博学的, 更是幸福的!
伊甸园之旅作文 篇5
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去伊甸园的那天。我怀着兴高采烈的心情和同学们上了车。大约过几十分钟,我们就到了伊甸园。 刚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和北欧风格的建筑,这更让我们迫不及待了。
接着我们井然有序的排好队进去,坐着如过山车一样的观光车,欣赏了伊甸园美景,然后去看泡泡秀。瞧!那泡泡有的像蝴蝶,有的像爱心,还有的是个正方体,真是千姿百态。当然,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又去萌宠乐园,看了兔子、孔雀、羊、马等动物,还去打了高尔夫……真是有趣极了。
玩着玩着就到了下午,太阳更加灿烂,天气也更加炎热,我们都满头大汗,想打“退堂鼓”了,但一听要玩“吃鸡”游戏,我们又来了兴致。游戏开始了,我们立刻戴上头盔,穿上衣服,拿起枪躲了起来,因为我是个新手,怎么打都打不到别人,所以我只好拼命逃跑,当我跳进一个大圆桶里时,才发现自己进入了敌方的包围圈。突然敌方两面夹击,我只好落荒而逃,结果差点阵亡。游戏继续,这次我有了点经验,不再私自行动了,我方大部分队员都和我聚集在一起,敌人靠近一个打一个,没想到敌方还是负隅顽抗,结果被我方打得“哭爹喊娘,抱头鼠窜”。我方完胜而归……
伊甸园的苹果 篇6
专栏是艘贼船,上去不易下来更难。专栏作家更是体面的债户,一旦接下,就意味着欠下了一堆债,跟房贷似地,月月准时收到账单,编辑如猛虎,平时一口一个老师,每近截稿日,立刻“凶相毕露”,掘地三尺也要把你按到桌前为他写字。
曾看到一个趣闻,风流才子古龙给报社写连载专栏,编辑催稿竟然催到古龙与风尘女子的卧榻前,不及古龙穿衣下床,编辑已经在床前为他搭好临时书桌,铺上稿纸:“您别下床了,就在这写吧,我守着。”
写专栏不容易,要有自己的特色还要兼顾栏目与编辑的思想。作者的初衷很有可能跟编辑的考虑南辕北辙。记得第一次开专栏,心情无比飞扬激越,在文字这块广袤的土壤上,自己终于有了一块小自留地。但这份开心没法维持长久,因为这片自留地是临时赠送的,随时会被收回,而且这块地栽树还是种花不由你说了算。很可能,你按要求栽了菊花,人家说不行,品种不对,不是要波斯菊,而是要大丽菊,你重新培土播种后,人家又说要波斯菊和大丽菊的杂交品种。更有甚者,你点灯熬油煮文烹字终于按时交货,临了,人家说,对不起,某某老师,这期由于广告多,专栏的版面挤掉了一些,能不能删掉一些字?你不想删可以,有编辑呢,编辑大刀阔斧一砍,仅剩三分之一了。你的精华和心血被斩得七零八落,只得相对两无言,唯有泪千行了。
不仅写专栏,任何写作都不容易。严歌苓说:“我写到今天还是不自信,每写完一部我会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篇,大概以后不会再写了。”同为作者,我非常能理解严歌苓说这句话时的心境。写作,是一个人变回单细胞动物的过程,写作,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古人写作前会净衣弹冠,以示郑重。
写专栏,最怕截稿日这一天。掰着手指头计算,还有十天,感觉还不错,五天,压力山大,三天,末日将至,一天,死期到了。截稿日的天空永远灰暗,不眠不休坐在电脑前一遍遍问编辑:还要改吗?直到编辑发过来一个笑脸,才如蒙大赦,呼出胸腔里最后一口气,虚弱地倒在电脑前。
不论如何,能有機会开设专栏总是荣耀的。专栏,是对作者的历练。专栏能逼着你克服惰性,“窃”得好文章。不可小觑专栏的点滴积累,几年下来,一本集子就出来了,看着自己的文字印成铅字,印成书本,那滋味,给个女王也不换。再回想当初那艰辛的过程,就如同漫步在一条充满美好回忆的幽径上,妙不可言。
专栏,犹如伊甸园里的苹果,明知有毒,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去采摘取食。这也是所有写字人都愿为专栏鞠躬尽粹的原因吧。
《伊甸园》 篇7
池莉是一位“新写实”的作家, “新写实”的真正涵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现实”的观照角度, 也就是说新的现实观。这里没有英雄和普通人的对立, 没有超凡脱俗的“神圣”原则和精神意志, 人们不再轻易相信甜言蜜语, 而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事实, 坦率和真诚成为他们赞赏的品德。池莉对市民的生活是予以充分理解的。
婚姻恋爱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人生活事件与社会文化现象, 决定着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维持着社会的文化秩序。在池莉众多的作品中, 婚恋小说占有重要的分量, 她以女性的细腻情感与笔触, 从生活的底层潜入这个世界, 将这个世界中那些处于爱情漩涡中的男女主人公们的婚恋心态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做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和表现。
在池莉笔下, 爱情、婚姻成了“失落的伊甸园”。在这个失落的世界里, 既没有缠绵缱绻的柔情, 又缺乏摄人心魄的炽情, 更不见魂牵梦萦的纯情和赤诚挚爱的真情。虽然这个世界尚不乏家庭那固有的一点“温馨”和“甜蜜”, 但有生命的光环和为人母、为人妻所增添一些光亮色彩, 但总的来说, 这一切都遮盖不了作者在情爱婚姻这一美丽诱人外壳里充填的那些太多的惆怅和酸楚无奈。
池莉曾说:“我只有一个愿望, 好好过日子。”由此可见世俗之爱的构建, 不是从爱情本身出发, 而是从过日子中体现出来的。因为生活中有许多事等着我们处理, 不可能是光为爱情而活着, 所以爱情并不是至上的, 至少在必须为生计而奔波的老百姓看来是这样的。爱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而婚姻是世俗的平淡的;爱情是充满激情的愉悦, 而婚姻是不再有激情的二人相处。因此, 再心诚意笃的爱情一旦与婚姻相接通, 就会在琐碎、繁杂的夫妻生活的磨砺下逐渐淡化消解。池莉是比较现实的, 她不再步前人的后尘构建爱的海市蜃楼, 她要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婚姻世界。池莉小说中有关婚姻、爱情的平民意识, 即是对有缺陷、很现实, 也很温馨的世俗婚姻的认同, 这与追求精神高度契合和谐、难容世俗的婚姻观形成强烈的反差。
《一冬无雪》中的李剑辉在别人的眼里是个幸福的女人:事业有成, 家庭幸福, 有一个英俊体贴的丈夫和聪明可爱的女儿。事实上她却在世俗婚姻的外壳下过着一种没有性爱的婚姻生活, 因为她的丈夫是一个性无能者。他们表面上是恩爱夫妻, 实则夫妻间的感情已经非常淡漠。李剑辉年轻时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女人, 她认为:“别的什么我无法选择, 只有爱人可以选择, 我才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我就是要挑要选, 一定要找个十分理想的。”老楚就是她千挑万选才选中的如意郎君, 但是婚后的生活却令她十分失望。
《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在漂亮的女弟子的爱情表白面前之所以能将自己的情感控制在理性范围内, 是因为对婚姻现状的认同, “普通人的老婆就得粗粗糙糙、泼泼辣辣, 没有半点身份架子”。婚姻生活中的印家厚有烦恼不错, 但无奈中又多少有些满足, 小说中印家厚辛勤奔波忙碌一天后拖着筋疲力尽的身子回到家中的那段描写正道出了这一点:“到家了!炉火正红, 汤在锅里嗤拉拉响, 乱七八糟的小房间里葱香肉香扑面, 暖暖的蒸气从高压锅中悦耳地喷出……印家厚摔掉挎包, 踢掉鞋子, 倒在床上, 老婆递过一杯温开水, 往他脸上扔了一条湿毛巾, 他深深地吸吮着毛巾上太阳的气息和香皂的气息, 久久不动, 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时刻?他的家?他的老婆!”
《不谈爱情》中庄建非与吉玲是自由恋爱而结婚的, 爱情的最后结果———婚姻却充满了苦涩, 婚后半年两人就陷入了纷乱繁杂的家庭琐事当中而吵吵闹闹。庄建非开始冷静地思考他的婚姻, 终于找出了自己结婚的根本原因:性欲。“庄建非是正人君子, 他的愿望是结婚。从理论上说, 结婚不只是意味着有了睡觉的对象。庄建非当然明白这一点, 结婚是成家, 是从各方面找一个终身伴侣, 是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细胞。基于这种理智的思考, 庄建非一直克制着对女性的渴念, 忍饥挨饿挑选到二十九岁半才和吉玲结婚。”而吉玲最后选定庄建非, 看中的是他出身知识分子且本人又是知识分子的身份, 希望通过婚姻改换门庭, 远离花楼街的人群和那种生活。这样, 在现实面前, 池莉打碎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浪漫想象, 使诗情画意的爱情消失在世俗生活中。
《水与火的缠绵》中的曾芒芒和高勇, 俗世中一对个性相容的平凡男女, 发生了两性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然后呢?实实在在的婚姻生活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芒芒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坚强, 抵御了一次次现实的冲击, 力图化解和高勇之间那些看来有些荒唐却又不可抗拒发生的误会, 使婚姻看起来圆满一些。这其中的委屈、泪水、挣扎, 高勇似乎并不能体会和理解, 更令人不堪承受的是婚后他对芒芒的一句残忍的评价:“你是一个天真而无趣的良家妇女!”他全然忘了芒芒是他自己通过选择比较, 挑选出来的“高贵、圣洁、宽容而温柔的”妻子了, 是他忘了, 还是她变了?池莉将这部小说取名《水与火的缠绵》,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由于性情中缺乏互补性和包容力, 主人公芒芒和高勇本来就是一种水火不容的结合, 或者说芒芒自身的性格中有水与火的两面 (比如她和常声远在一起时显出的活泼爽朗) , 但往深处讲, 则表现出了现实生活中理想婚姻的失落。
很多令人心碎的破碎的家庭, 当初男女二人也都具有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的爱情, 可是人会变, 感情更会变, 相爱的夫妻会变得淡漠、隔膜乃至仇恨, 相反, 得不到的情人却永远是心上的痛。《来来往往》中康伟业第一次看到段丽娜的时候, 禁不住从心里感叹她的美:“五月是一个花红草绿、枝繁叶茂、蜂飞蝶舞的浓情季节, 年轻的、健康的、饱满的姑娘段丽娜, 嫣然一笑, 唇红齿白, 盛开的鲜花一般与这个季节融为一体, 炫目耀眼地展现在康伟业面前。”可十几年以后当康伟业早已另觅新欢, 正准备提出离婚的时候, 他发现“段丽娜的脸色憔悴的没有办法看了。她干涩、枯黄、鬓角流露出了斑斑白发。”“偏偏这个最糟糕的就是他的老婆!一股自怜, 一股悲哀, 一股无奈, 一股失望, 齐齐地涌上了康伟业的心头, 在那儿打着循环不绝的漩涡。自打结婚以后就不再考虑的关于女人的问题, 在这个时刻忽然地横空出世:难道他康伟业这辈子就交代给了这么一个女人?”
《有了快感你就喊》真实地写出了主人公的爱情婚姻。这里没有经典婚姻小说的半点踪影。卞容大与黄新蕾等四个女人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婚姻二字, 婚就是婚头婚脑地和一个女人在一起了;姻就是一个大人, 被一个女人彻底地限制了自由。婚姻二字也可以合解, 意思是头脑发昏地不对原因进行深入了解, 就和女人在一起了”。卞容大与黄新蕾的婚姻就是这样的。妻子黄新蕾他根本就不爱却和她结婚, 而对自己十几年来梦想着爱着的黄新蓓 (黄新蕾的妹妹, 那个被陈阿姨用来迷惑卞容大的脸颊通红, 眼睛水灵灵, 活像个洋娃娃的女孩) , 只能将自己的感觉全然埋在心底, 没有爱情的婚姻和有爱情的婚姻好像也并无不同之处。
池莉以一种平缓、安详和从容不迫的基调叙述一个个婚恋故事, 虽然小说中那些涉足爱河的男女的婚恋事实有点令人失望, 但他们却大都维系着较稳定的婚姻形式, 纷纷对磕磕绊绊、吵吵闹闹的现实婚姻表示接受和认可。
“失落的伊甸园”, 池莉的小说通过逼真的生活场景与细节描写, 写出了普通小市民的平淡无奇的生活, 写出了他们对于婚姻的失望和无奈。它给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理想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总和现实中丑恶的东西相连在一起, 婚姻也是十分现实的, 它世俗、平庸却又温馨, 这就是普通百姓的婚姻状况。在池莉那里, 婚姻成了现实及秩序的代名词, 爱情———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志同道合的爱情及爱情故事成了理想主义与理想主义话语的像喻, 成了池莉奋力撕裂的主要对象之一。池莉否定爱情的存在, 承认婚姻的无奈, 在池莉那里, 爱情是一种话语的虚构, 谎言的网罗;人生的智慧在于窥破这美丽的谎言, 获得一种这不完满的婚姻。
看了以上这些, 心中有一份失落感。池莉构筑的婚恋世界之所以令人失望而却步, 是因为她打破了人们理想中的婚恋模式。理想与现实有很大一段距离, 理想是人的主观愿望, 而现实是一个客观存在, 有的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冲突, 甚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 理想爱情富有理想化的色彩, 是因为它是以浪漫为其基本特征的。“世界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浪漫主义遇到突如其来的现实, 就会被它砸得稀烂。”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不幸, 根源都在于某种根本不切实际的主观唯心的想法。池莉小说中种种失望的婚恋事实意味着对浪漫爱情的怀疑与否定。这个给人类以无数的精神慰藉同时造成无数的心灵悲剧的所谓理想爱情, 不过是涉世未深或未曾入世的少男少女的一种美好的梦想, 或是人类失意、老境颓唐的成年人自我陶醉的迷离的幻影。一旦进入现实生活, 就会被生活的车轮无情地碾成碎片。平凡人的爱情婚姻生活难免磕磕绊绊。池莉以此提醒人们, 要正视现实。
《伊甸园》 篇8
一、海明威的婚姻经历
海明威的一生当中有过四次婚姻,这四段感情经历在他的日后创作当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关于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莱·理查逊,董衡巽的《海明威画传》中有这样的描写:“哈德莱虽然比海明威年长八岁,但腼腆得很,处事犹豫,缺乏经验,还不及海明威果断﹑有主见。”她身材高大,而且颇有才华,与海明威很能聊得来,她的才华吸引了海明威。两人经过一年的书信来往,于1921年9月初结婚,那时的海明威还未能出名,经济上有些拮据。他们婚后定居在巴黎,在这期间,哈德莱给予海明威较大的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海明威开始了他艰苦的创作生活。
1925年3月,海明威在巴黎结识了比他大四岁的波琳·菲佛。波琳·菲佛1918年在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当上记者,于20年代初到巴黎,担任《时尚》杂志法国版的编辑助理,常出席各种时装展览会。她身材娇小,梳短发,像个男孩,黑发黑眼,性格活泼,见多识广,穿着时髦,但是并没有让海明威马上动心。直到那年秋天,海明威才开始对她有好感。在为期两周的圣诞节假期中,他们到奥地利的旅游胜地施伦斯滑雪,波琳刻意追求海明威,俩人于第二年2月在巴黎终于结成伴侣。那时海明威还没有与哈德莱离婚,哈德莱为了孩子,想竭力挽回,但是海明威在朋友的怂恿下,最终还是离开了哈德莱。两人在同年的8月分居。1927年1月,两人终于离婚。5月,海明威和波琳结婚了。
玛莎·盖尔荷恩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玛莎的个性鲜明﹑独立﹑开放﹑好胜心强﹑有主见,她爱上海明威的原因是对他的崇拜与爱慕。但是婚后她发现两人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态度有很大的差距,于是他们的婚姻仅维持了4年。
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叫玛丽·威尔什。玛丽出身于书香门第,健康而且漂亮,她兼有哈德莱的善良和魅力,也具有波琳对艺术的鉴赏力和玛莎的组织与活动能力,这些优点使海明威深爱着这位女性,海明威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是在玛丽的亲密伴随下走完的,玛丽还曾陪海明威访问过中国。
海明威丰富的情感经历,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他妻子们的身影。
二、婚姻经历对《伊甸园》的影响
海明威的婚姻经历,在他的《伊甸园》创作当中是有所体现的。
《伊甸园》中玛丽塔的是一名传统的女性,玛丽塔和哈德莱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爱脸红。在凯瑟琳把戴维的手稿烧毁之后,玛丽塔给戴维很大的鼓励:“我们要睡去,等你有一天醒来,你会写得跟今儿早一样棒。”在玛丽塔的关爱和鼓励下,“戴维一股劲地写着,很是顺利,以前写过的句子完完整整地回到记忆中,他就一句句写下,一句句校正,一句句删改,好像在看校样。没有一句给遗忘,有好多句他就照回忆起来的样子写下来,一字未改。到了两点钟,他恢复﹑校正并提高了原来花了他五天才会写成的东西。”在那期间,玛丽塔给戴维很大的精神安慰。
在他创作《伊甸园》时,玛丽塔的温柔﹑服从,以及对戴维的爱护,与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伊甸园》中的另一女性凯瑟琳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女子,她性格奔放﹑任性﹑有创造力﹑美丽﹑富有,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女性。在蜜月初期,她与戴维在一起非常幸福和浪漫,她曾要求死水城的理发师给她剪与戴维一样的发型,并且还要戴维的头发与她染成一个颜色,试图交换性别。这些戴维都忍下来了,但后来凯瑟琳竟还要求戴维爱上另一个女子,使他们陷入复杂的情感境地。到最后,凯瑟琳却无法忍受这种关系,在几乎失去理性的状态下烧毁了戴维的手稿。海明威把凯瑟琳从一个天使转变成了一个魔鬼,这也和海明威的婚姻经历有关,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曾经在无意当中烧毁了他的手稿,给海明威留下了阴影。
“关于《伊甸园》的主题,海明威生前曾说:一个男人必须失去乐园中的幸福。这是他对爱情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深邃而又带点什么色彩的理解。”“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海明威的话,即男女两人的世界对一个男人来说未免太狭窄,他必须去追求真理(艺术),寻求生之意义,体现个人价值,结果他必须回去两人生活的伊甸园。”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又分为:值得同情的女性和理想型的女性两类。”通过《伊甸园》这篇小说可以看出,“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硬汉,相反他很同情传统女性的苦难,理解妇女怎样受到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歧视而被排解到边缘的遭遇。”
作品中戴维曾经在一度的迷惘中质疑自己,而凯瑟琳对他精神上的伤害,对他的蛮横,使他根本没有心情去创作。但是玛丽塔却扮演着传统女性的角色,她敏锐颖悟,善解人意,在玛丽塔的鼓励下,在玛丽塔的理解和爱情感召下,排除了凯瑟琳对他男性身份的威胁,他又重新开始了写作。这何尝不是海明威也曾在哈德莱的鼓励下完成了很多优秀作品的曲笔表现呢!
三、婚姻对海明威事业的影响
海明威一生广交女友,他对女人既依赖同时又抱有一种把握不住的矛盾心情,“他希望女人能够克己奉献,对男人的爱矢志不渝,希望女人聪明能干,有潜力,有上进心”。
事实上,海明威的母亲对他的择偶有很大影响。海明威的前两任妻子都比海明威年龄大,第一任妻子比海明威大八岁,第二任妻子比海明威大四岁。之所以选择年龄超过自己的女性作为妻子,这主要缘于海明威受到母亲的影响,他想找一位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对他能够关怀备至的伴侣,也就是说一个像妈妈一样的女人,因此,海明威选择了哈德莱。哈德莱也并没有让海明威失望,她在海明威的事业彷徨阶段,鼓励海明威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她是海明威最初创作的精神支柱,哈德莱不仅给予海明威精神上的慰藉,也给予他物质上的支持。也正是在这期间,海明威结识了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使得海明威的文学道路有了第二次转折,安德森的引导使海明威对文学创作的认识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可以说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又一引路人。
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波琳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家庭,在物质上对海明威帮助极大,波琳的哥哥曾经资助海明威去非洲旅行,这次非洲之旅也给海明威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使他更加了解大自然。
小说中凯瑟琳是以天使的形象出场的,她活泼开朗,具有创造力,能够使生活富有新鲜感。随着故事的逐渐发展,凯瑟琳的叛逆性愈加清晰,做事情违反常理,与道德规范相背离,故事的结尾时她仅留下一封信就离开了,她是以魔鬼的形象收场的。海明威把女性的所有缺点都恨不得加在凯瑟琳身上,极力地描写出女性魔鬼的一面。在小说中凯瑟琳很多的行为,都有他女友们的身影。
玛丽塔恰恰相反,她以魔鬼的形象出场,她开始是第三者,在戴维与凯瑟琳身边,她不仅仅是戴维的女友,也是凯瑟琳的女友,所以,这一魔鬼的形象被更加地强化。随着情节的逐渐展开,玛丽塔性格温柔,在戴维情绪低潮期,给他极大的安慰。到后来,凯瑟琳不辞而别,只有玛丽塔守在戴维的身边,她对戴维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戴维,玛丽塔也从魔鬼变成了天使。戴维也重新寻找到了“伊甸园”。
《伊甸园》 篇9
然而, 在“美索不达米亚”这个人间天堂的南部, 却是一片沼泽地。在那里曾经存在过一种神秘的拱形隧道式苇草屋, 一间间拱形的隧道式家屋, 建立在岛上, 周围被沼泽围绕着。远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整个土地成新月状, 河流上游气候干旱, 但下游却因为冲击泥沙而变得异常肥沃, 气候也变得湿热难耐。和依山傍水的家屋一样, 这里的家屋都建在小岛上, 拱形隧道式家屋非常有利于通风散热, 不仅适应了遍地沼泽的地理环境, 也适应了这里湿热的自然气候。
沼泽阿拉伯人是一个以大家庭为生活单位的民族, 几千年来, 一直在这块罕见的沼泽水域上过着简陋的却非常安逸的生活。他们沿沼泽地带收集遍地的芦苇做家屋的原材料, 采用苇拱结构和编制苇席建房, 建造家屋时将芦苇捆绑成束, 建成隧道式屋顶造型。屋体平面则为长方形, 他们把芦苇捆做落地的拱形的基础结构, 以绑扎的双层苇捆做横向联檩, 再以苇席做墙及屋面, 这样捆扎出来的苇席, 一根根苇草间细小的缝隙都能够形成良好的透气效果, 这样的墙面除了必须留的进出口门外, 甚至连窗户都不需要再开了。同时, 他们还用粗大的芦苇捆柱作为山墙, 这样不但可以美化家屋, 也能起到加固壁柱的作用。苇拱家屋有四柱式, 前后两间的小型家屋, 也有多间的长筒形大型家屋, 但一般每座家屋的平面均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自己的屋室, 一部分为客房, 中间以苇墙分隔。当地人为了生活的方便, 这两部分的房间分别有各自的前后出入口, 屋顶的材料是用厚实的芦苇铺就而成的, 他们将芦苇用竹子或木条编成片, 然后一层层地平铺在屋顶, 这就构成了家屋遮风挡雨的帽子, 等到了湿热难耐的夏天, 他们再把屋顶的芦苇席一层层的掀开、减薄, 以便于通风散热。
这里的沼泽阿拉伯人的苇草家屋, 最初是低矮的平顶屋, 在长期的生活中, 他们发现这种低矮的平顶屋还是比较闷热。为了解决高温、高湿气候给生活带来的困扰, 他们通过改变家屋结构形式以改变居住环境周围的小气候, 于是, 通过气候这条纽带, 传统低矮平顶家屋自然就过渡到眼前的高耸的隧道型屋顶的家屋, 这种拱形屋顶, 全部由苇草编搭而成, 一方面, 拱形结构可以减小屋顶表面积, 减少热量的吸收, 另一方面, 则增加了屋内空间的体积, 有利于湿热空气的抬升, 同时通过敞开的门窗引入冷空气, 产生空气的对流, 从而降低屋内温度。
在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地带, 虽然空气湿度大, 但降水量却很少, 所以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让我们惊讶的是, 他们在建造家屋的过程中, 也将水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沼泽阿拉伯家屋通常有几个小水池, 下雨的时候雨水沿着屋顶上的木条汇流到水池中。水池的水不但可以作为生活用水, 还可以调节局部微气候, 空气掠过水体进入屋内, 封闭的空间就得到了良好的降温、净化, 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然空调吗?沼泽阿拉伯人竟能如此巧妙地利用空气热动力学原理, 不得不令人惊叹!
《伊甸园》 篇10
《窗边的小豆豆》并不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而是日本影视明星、电视节目主持人黑柳彻子1981年出版的一本儿童小说, 在这本小说中, 彻子记录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巴学园”的学习生活, 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巴学园, 一个亲切的小林校长和一个活泼可爱、纯真善良的小姑娘冬冬。但事实上,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只有一个, 那就是教育。
冬冬因为太活泼好动, 对周围的世界太好奇, 刚上学没多久就被原来的学校开除了。妈妈四处奔走, 为她找到了一所新的学校。小说开篇, 就是冬冬第一天去巴学园的情景, 这个学校的校门是两棵树, 教室是六辆退休的电车改建的, 上学第一天, 缺了门牙、脑袋光光的校长小林先生耐心地听冬冬滔滔不绝地讲了四个时候, 然后用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冬冬的头说:“好, 就这样吧!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于是, 冬冬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碰上了真正可亲的人, 因为她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人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听自己讲话, 而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连一个呵欠也没打, 丝毫没有厌倦的表示。小林校长就像同一个大人谈天一样, 探着身子非常认真地听冬冬把话讲完。于是, 冬冬喜欢上了这所学校, 希望永远跟这样的老师呆在一起。
这件事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我的三岁的小侄儿最近上幼儿园了。他一直对上幼儿园充满了期待, 第一天和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非常积极。他之前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家长的, 但因为之前对幼儿园充满期待, 第一天和第二天他一点也不陌生, 非常高兴地呆在幼儿园里, 甚至妈妈接他也不肯回家。然而从第三天开始, 我的侄儿就不肯上幼儿园了。他最喜欢的小姨住在上海, 他本来对将来长大了去上海工作是很向往的, 当他不肯上幼儿园的时候, 他的妈妈就跟他说:“你要是现在不上幼儿园学本领, 将来就不能去上海工作了。”他回答说:“我不去上海工作。”“如果不工作就没有饭吃呀!”他回答:“我也不吃饭。”我已经说过了, 我的侄儿刚开始对去幼儿园是很期待的, 他是从第三天起开始反感幼儿园的, 其反感的程度到了不惜放弃自己将来的理想 (去上海工作) 和吃饭———只要能不上幼儿园, 他宁肯不去上海工作, 不吃饭。他一定是发现幼儿园跟他所期待的完全不一样了, 他在这儿没有找到“希望能永远呆在一起的老师”。
有关教育的理论书籍虽然很多, 但真正仔细地读一读, 你便会发现, 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理论, 也不是成套的方法和大道理, 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心灵的沟通。正因为如此, 《窗边的小豆豆》虽然是一本儿童小说, 却可以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教育学经典来读。
巴学园里的小林校长确有其人。他出生于1893年, 自幼喜欢音乐, 在东京音乐学校师范科毕业以后当过小学音乐老师。在当小学老师期间, 他尝试小班化教学, 每班学生人数最多不能超过三十人, 主张彻底实行自由教育与彻底尊重孩子个性的教育方针, 学生上午学习和做功课, 下午散步、采集植物、写生、听老师讲故事或者唱歌。他的教育方法卓有成效, 后来在三菱财阀的资助下前往欧洲留学, 并多次出国考察学校教育, 回国后在昭和十二年 (1937年) 创办了巴学园。昭和十九年, 即1944年, 在美军对东京的大轰炸中, 巴学园被烧为灰烬。
小林校长认为, “任何类型的孩子生来都具有良好的素质。而在成长的过程中, 这种素质往往会被周围和各种环境或大人们的种种影响所惯坏。所以应及早发现这种‘良好素质’并使其成长和成熟, 从而把孩子造就成具有个性的人才。”小说的主人公“冬冬”本来被其他学校开除, 身上贴着“坏孩子”的标签, 但小林校长常常对她说:“冬冬真是个好孩子呀!”正是这句话给了“冬冬”莫大的鼓励, 让“冬冬”一直努力做一个好孩子。小林校长还主张把孩子们解放到大自然中去, 他总是告诫巴学园的老师们:“不要用老师的计划去束缚孩子。要把孩子解放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美妙理想比老师的计划要大得多。”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里所实施的教育, 不是着眼于每个孩子的眼前, 而是着眼于他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发展。事实上从真实的巴学园里走出来的那一群孩子, 后来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主人公“冬冬”成了著名的影视演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 阿泰同学成了物理学家, 大荣同学成了植物学家, 天寺同学成了医生, 坂本敏子同学成了著名的美发师……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里所采取的教育方法, 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五点:
第一, 尊重孩子的人格。小林校长总是亲切、和蔼、礼貌地对待孩子们, 与孩子们平起平坐, 说话的时候弯下腰来与孩子们脸对脸地保持平等的姿势。正是这种尊重, 孩子们把小林校长当作最知心的朋友, 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说。
第二, 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育, 因势利导。小林校长善于抓住孩子们的个性及其表现出来的长处, 使其在保持基本个性的条件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对其弱点、缺点和错误则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 使孩子们在自然、自觉之中予以改正。
第三, 以鼓励为主, 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们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小林校长正是根据儿童心理的这个特点, 始终采取正面表扬的方式, 绝对避免挫伤孩子的心灵的言行。他每次见到冬冬的时候都要说:“冬冬是个好孩子呀!”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第四, 小林校长特别注意保护那些生理有缺陷的学生, 想尽一切办法避免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比如为了让个子最短、腿最短的高桥同学也能在学校的运动会上获奖, 小林校长特意设计了别出心裁的竞赛项目, 结果在这个项目的比赛中, 全体同学的目标就是要“战胜高桥同学”, 结果还是输给了高桥同学, 高桥同学“浑身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的情绪”。
第五, 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伊甸园的私密对话 篇11
答:很多时候,妻子不妨让自己变得迟钝一些,关掉自己的“感应器”而适度关注丈夫。另外:如果丈夫大部分时候都让你和满意,对于他偶尔的失误就一笑了之吧。
问:每次我提出和妻子亲热,她总是又是淋浴又是换衣服,有时我都等得发困了,她才弄好,以致常常搞得我没有了兴致。
答:其实男人对性都是比较直接而猴急的,这是由男性性心里规律决定的。所以,当她对你的“性着急”表现得慢条斯理时。你不妨耐心一些,多做些准备工作哦,比如,把你们做爱的场景布置得更浪漫一些,应该多说些什么样的情话让她更投入。也许,她太磨蹭正是在为你们做爱做最完美的计划呢,她要给你意外的惊喜。干着急只会大大降低你们的欢爱质量哦。
问:也许是因为妻子看多了浪漫爱情剧的缘故,她在夫妻生活中总是苛求完美,例如灯光一定要调到若隐若现的程度,空气中一定要弥漫着一股醉人的甜香,床单要清洁而柔软,丈夫必须先洗过澡才能抱她……每次都这样,弄得两个人都很累。
答:追求浪漫而完美的欢爱,是每一个女性对性生活质量的最高标准。所以,作为丈夫的你,只有更加完美的迎合和投入到妻子的性爱要求中,这样,你们才会有真正的水乳交融的激情时刻。相反,你的不满只会大大降低你们的性爱质量。当然,在适当的时候,你可以给她提一些建议,可以改变她一成不变的做爱方式和要求,并委婉的告诉她,只要目的达到。其实还有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哦。
问:我是个女孩子,我的性欲很强。一见到电视里亲热的镜头就开始幻想,然后就自慰,很频繁。有时一听到喜欢的歌。看到喜欢的事物就兴奋,一兴奋性欲就来。这是否正常呢?
答:每个人的性欲强度都是不同的,你的性欲过强,是很正常的,有手淫行为也是很正常的。只是需要你正确的了解手淫、正视手淫。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当你的欲望来临时,马上用冷水冼脸,效果还可以。同时建议你向心理咨询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问:我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女孩,在我六岁的时候。因为不懂事曾经被一个老男人诱奸过。后来。大概在我九岁的时候,我和许多小伙伴在一起玩,因为无知。我和小伙伴又发生了一次性关系……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和我男朋友做爱从来都没有成功过,这是否和我以前的性经历有关吗?难道是我得了冷谈吗?
答:其实你所遭遇到的尴尬现状,很显然是和你以前两次“性事”有关。这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完全是心理上的原因。因为你那时候年纪小,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从身体本身上来说,以前的“性经历”不会影响到你现在的性爱失败。所以,你并不是性冷淡,只是在对性事存在有认识上的压力和恐惧。建议你赶快到医院接受心理上的治疗,不然你和男朋友的关系将很难再继续下去了。
问:我是一名大学生,和男友相爱一周年纪念日。他说:晚上到外面住吧?我同意了,睡觉的时候。我明显感受到了他坚硬的下体。在半推半就下他把我脱得仅剩下一条内裤,但我最后还是拒绝了他进去。他向我保证不会真做。只是感觉一下。他使在我内裤里来回磨蹭,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舒服。后来我去了卫生间,却发现白色内裤上一片鲜红的血迹。我哭着骂他骗我,我接受不了……难道。我真的就不是处女了吗?
《伊甸园》 篇12
1.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东方与西洋的融合——居住房产文化的群雄并起
文化房产顾名思义, 就是借助某种文化理念来树立房产的品牌形象和特色, 这种手法首先体现在广告上。通过对近两年来涉及文化的房产广告的文本分析, 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1) 凸显生活的品味与身份的尊贵。如“公园道1号”楼盘—— “独善/揽胜/大器已成”“豪而不奢, 高而不傲” (2) 充满文学艺术气息, 增强楼盘的文化品味。如 “莲花湖”地产直接把自己和“青莲居士”扯上了关系, 以“太白先生居所”为宣传口号 (3) 以地方传统文化符号为特色。如“昆明印象”住区——“凡是凝固为记忆的, 同时必定沉淀了某些虔诚”, 地方特色的融入对于该地域的购房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然房产文化并不局限在“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古典文化中, 大众文化、明星效应也是当下房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个人——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潘石屹的迅速崛起得益于 (1) 他的文化品牌塑造能力。他认为“建筑不是盖出来的, 而是长出来的”, 地上应该建适合他的东西。这种理念很好地体现在他一手创办的SOHO房产公司上:为注重生活品味的人群提供创新生活空间以及时尚生活方式。 (2) 他的生意创新理念。潘石屹自1995年开始创建自己的企业, 就与文化娱乐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经洪晃介绍与梅婷出演电影《阿司匹林》、还是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栏目《老潘进城》, 都使其区别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商, 最终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 从而完成其个人与公司品牌的互动。
无论是潘石屹, 还是其他众多的房产商,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与归纳, 我们可以得出其文化房产的宣传手段无外乎三种: (1) 房产设计体现文化理念。通过在房产的选址、房型的设计、内外的装修以及广告宣传中渗透文化理念, 来打造房产的文化形象。 (2) 物业管理营造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小区文化生活, 构建人文社区, 加强与业主的文化互动, 提升品牌形象 (当然这在广告宣传中也会有涉及) 。 (3) 企业主涉足文化领域。通过企业高层在文艺圈的社会活动, 带动房产自身影响的扩大和品牌的增值 (注意:企业家自身的文化气质必须与其房产的文化理念一致) 。
2.历史的积淀还是时代的选择——房产销售背后的文化力量
早在《黄帝宅经》中就有“人因宅而立, 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 感通天地, 故不可独信命也”的说法。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 人与居的关系不仅仅是以居住为实现形式的与物的关系, 而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关联。
雷蒙斯· 威廉斯认为:文化是一种涉及所有方面的具有特征的生活方式, 和将这一个具有特征的生活方式标志明白的符号, 以及这类文化符号的创作、制作和使用。如前所述, 在当代房产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首先, 从本质上讲, 它是一种符号, 是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就房产而言, 主要是图画、色彩、形状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 而往往其代表的意义是超出其事物本身的。“建外SOHO”以及上海“新天地”就是很好的例证, 钢筋水泥的建筑所代表的意义已经包含了前卫、艺术、历史的积淀等等内容。而符号是在互动中取得意义的, 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 也因此房产文化能够迅速被理解、并形成广泛的影响。其次, 由于房产自身的高价值以及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它又是一种价值体现 (或言价值观念、标准) 价值是人们用以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是一个社会里集体成员所追求的目标或需求的目的, 如人们在购买房产中所追求的价值主要就是成就、成功、物质享受等等。
其次, 从作用方式来看, 房产文化是巧妙地利用了“文化震惊”的手段。文化震惊, 或者叫文化冲击, 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 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文化震惊的发生范围不仅在民族之间, 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城市之间也会市场发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 加之原有的环境相对功利与实用主义, “房产文化”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对购房者产生了冲击;具体表现就是购房者在接触到房产宣传中较为陌生的文化理念与新鲜的生活模式, 而产生了思想上的迷惑与心理上的震撼;心理上有了迷惑就会想去解开疑团 (了解楼盘情况) ——吸引顾客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心理上产生了震撼, 就会与周围的人进行分享从而达到排解、警示、提醒的目的, 如此必然通过人际传播收到扩大影响的效果。这其中也有一个前提, 就是在当代, 这种文化震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是暂时的, 经过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就会适应;如若不然, 有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 由于当前房产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及其所适用的人群, 它仍然是属于亚文化的范畴。
3.互动模式与价值定位——房产文化传播过程研究
从本质上来讲, 房产文化的宣传与销售是一种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行动者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群体;同时因为房产文化已经悄然成为一种符号, 因而这是一种基于符号体系的社会互动。
首先, 从受众行为来分析, 就需要涉及到社会互动类型的问题。笔者认为此处的互动类型多为顺从型互动, 其包括三类:暗示, 模仿和从众。 (1) 暗示就是一个人有意无意地向他人发出刺激并能引起他人反应行为的方式。所以文化房产常常采取:Ⅰ邀请文化名人或娱乐明星参与楼盘宣传与销售的方法;Ⅱ通过平面广告与大众传媒进行反复宣传;Ⅲ 针对某类消费群体自身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文化攻势 (如身份彰显) 。其目的都是达到强烈的暗示效果。 (2) 模仿与从众。模仿就是按照他人的行动方式去行动, 对某种行为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而从众则是行动者按照一定群体中多数人的样子去行动。具体就是:“对其他个人或群体行动本身的意义缺乏了解, 但对其社会效果感兴趣而进行的模仿” (但要与缺乏判断的从众进行区别, 因为模仿为主动, 而从众为被动) 。购房者往往是看到或听说身边的亲友对于某文化房产的好评, 而采取模仿行动。而房产销售宣传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是成螺旋状扩散的, 也必然带来从众心理的产生。
其次, 从受众的自我价值定位, 这就要涉及到中国的“中产阶级”的定位及自我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敏感, 且还未曾有定论, 故笔者仅在此略陈己见。首先,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对于阶级的划分标准能否在中国采用是个疑问;其次, 现在人们一般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划分标准仅指其资产的多少或者收入的多少;但是这样的划分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因为中产阶级的经济属性就还要包含消费的方式与理念, 而且更不能忽略其文化属性。随着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的引入, 中国许多人几乎是一夜暴富, 这些对于财富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多是未经过革命的痛, 建国初期的苦的;同时由于国门的大开所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也滚滚而入, 侵蚀着人们的思想, 再加上中国封建等级思想在头脑中的根深蒂固, 这些“中产阶级”自然一掷千金, 买房置地, 以期彰显他们尊贵的身份, 炫耀他们优质的生活。然而, 他们的内心又十分空虚, 生怕人们嘲笑其缺乏品味与文化, 再加上文化时代的到来, 他们正好乘着时代的大潮, 用文化装点门面, 起到自我掩饰的作用。文化房产也正是在中国的“中产阶级”的陷于金沙之中的欢娱同时又深陷文化荒漠的苦痛, 这种交织的矛盾的心理效应下才应运而生的。
4.伊甸园还是空中楼阁——贫富矛盾的或然加深
由于文化房产所包含的种种文化元素, 必然增加了其设计、建造与装修的成本, 所以其售价一般相对较高, 所针对的受众也往往是财富在某一标准以上的群体。富人的伊甸园, 成了穷人可“欲”而不可求的空中楼阁。这种现象的出现, 根本上说就是社会分层的体现。社会分层, 就是依据一定的同一性标准 (标准主要是人们与社会性资源关系方面的社会差别和不平等) , 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它不仅仅是社会劳动分工的表现, 更是建立在制度、法律、规范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比较稳定的社会不平等体系。
中国当代的分层基础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不断变化的。根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改革是一种结构变迁的过程。首先是分化, 即社会中的单位或子系统分化成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的过程。其次是增长, 帕森斯把社会分化看成社会系统适应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新群体不断涌现并找寻自己的位置。然后是容纳过程, 一些群体逐渐获得了社会成员资格, 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的肯定、承认和认可。最后是价值通则化过程, 即社会给予新分化出来的单元以肯定和承认。在当代中国社会,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仍然是导致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 职业因素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在这里, 我们主要关注其收入与财产情况。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财产所有量的鸿沟也在逐渐形成, 这就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尽管,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讲, 分层是必要且有益的;但是从冲突论的角度上看则恰恰相反, 构成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的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在购房问题上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即在房产这一资料的占有上严重匮乏, 势必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与矛盾。
同时, 除了多数房产商纷纷涌入文化房产这一领域, 导致大量资本的随之集中流入, 除了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房产品囤积、房价虚高等等一系列后果以外,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这一现象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正常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通常是指个人或群体从一种社会集团移向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另一社会集团, 或从社会集团内部一个层次移到另一个层次的现象;是个人社会位置的变化及个人社会属性的变化。由于文化房产的专注市场策略, 其实际上是为富有阶层建造的, 再加上大量社会资本被吸引而集中在此, 导致中等及以下收入阶级买不起房, 或选不到房, 对于其自身、家庭以及子女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也就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垂直流动不畅, 社会的血液不能很好的循环, 阶级间的矛盾不能得到消弭, 必然会产生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
5.潘恩的迷宫, 路在何处——房产文化现象的评价及发展的建议
房产文化就好像潘恩的迷宫, 谁也不知道迷宫的尽头是无尽的宝藏还是食人的怪物。如前所述, 房产文化的泛滥, 文化房产的无序建设, 势必带来尖锐的社会问题。然而, 就其本身, 是否之于这个社会有一些益处呢?回答是肯定的。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新古典住房经济学对住房和住房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抽象, 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分析体系。在这一框架内, 住房消费的对象并非市场中观察到的异质性的住房单元, 而是住房为居民所提供的庇护、休息、娱乐、和生活空间的服务——住房服务 (Arnett 1987) 。由此住房服务取代住房单元, 成为新古典住房经济学框架中计量住房需求量和消费量的单位, 相应的, 住房价格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可见, 房产文化无论是对经济学理论还是房产市场实践都起到了推进发展的作用。也有专家指出, 文化与房产的结盟也正是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各种文化地产项目的带动下, 文化形态从传统向新型变更, 使得文化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际上, 文化与商业并不对立, 只要商业能够被文化所规制, 只要商业是从文化中滋长出来
的, 又能反过来滋养文化, 到那时, 居住者的伊甸园也就诞生了。
尽管目前房地产总体表现繁荣, 但内里却已经问题重重:空置房、烂尾楼、房价虚高、资金断裂、区域残局、老百姓买不起房等等问题丛生。而国家也下了大力气进行房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几年间下发多个文件, 展开多次行动, 压低房价, 降温方式, 引导建设廉租房与低价房。在这样的市场与政策背景下, 笔者试对文化房产提出几个建议以供参考:
(一) 楼盘定位。
楼盘定位分①市场定位, ②竞争定位, ③产品定位。我们在此主要关注的是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指企业选定并为之服务的目标消费者群体。当这个群体确定时, 他们的需求特点、人文特征就定了。因此这种安排必须符合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追求。根据生活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分类, 可以为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定位提供指导。
(二) 文化定位。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 是在参与都市的营造, 建造的住宅一定要融于其所在的城市的文化氛围中, 并且反映这种文化和精神。
(三) 营销定位。
文化营销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针对企业面临的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采取的一系列的文化适应策略, 以减少和防止企业与异域文化的冲突, 进而使文化适应与经济融合的一种营销方式。
摘要:近两年, 居住房产文化在竞争激烈的房产市场上异军突起, 随即成为一股潮流。本文依循着其发轫、发展以致影响的线索, 对房产文化诞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房产文化产生传播效果的过程以及房产文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 通过对房产文化这一当代新兴文化的分析, 本文力图折射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在文化方面体现出的发展倾向。
【《伊甸园》】推荐阅读:
伊甸园之旅作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