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的羡慕嫉妒恨

2024-10-22

年终奖的羡慕嫉妒恨(精选5篇)

年终奖的羡慕嫉妒恨 篇1

年关来到, 年终奖又成热聊话题, 各种数字满天飞, 多得让人羡慕嫉妒恨者有之, 少得让人心生同情者亦不少。已在浙江某高校任教30多年的张教授, 年终奖是多发一个月的工资;2011年刚工作的北京招商银行基层信贷员的年终奖却有2万多。一汽大众更是宣布发放相当于27个月工资的年终奖, 以此计算, 一名一汽大众普通员工至少可领到超过8万元的年终奖。如果把每月发的双薪计算在内, 一汽大众员工全年可能挣到63个月的薪水。

说到年终奖,我们每个人当然都希望多多益善,只要取之有道不偷不抢,谁也不会跟钱有仇。现在网上晒出来的那些,其实都属普通工薪阶层,跟那些动辄百万千万的高管阶层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这些年终奖数据更具底层可比性,面对诸如27个月工资的高额年终奖,更容易让人羡慕嫉妒恨。

当然,我们也许不该那么“狭隘”,对别人的高额年终奖可以羡慕可以嫉妒,但是要说恨,只能恨自己入错了行,或者在心底悄悄地诅咒一下老板。但是,像一汽大众这种自称“其他企业罕有”的年终奖毕竟不一样,因为一汽是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那么,它下属的一汽大众对员工越慷慨,国企利润必然越少,受损的将是全民股东利益。

事实上,汽车行业2011年整体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民营车企比亚迪甚至没有年终奖,国资背景的一汽大众的年终奖却高得让人羡慕嫉妒恨——国企与民企员工福利待遇悬殊。其实,这早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在。但是,悬殊的年终奖证明,这个问题不是越来越小了,而是越来越大了。

实体经济萎靡不振,银行利润却一枝独秀,连银行行长都不好意思;同样,一汽大众似乎也有点“为富不仁”的感觉,所以特别强调,“此次分红,成都、长春地区的企业罕有,希望大家对此表示低调,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问题”。可惜,现在低调是肯定低调不成了,所谓“不必要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有关部门还真得好好查查。

企业善待员工肯定不是坏事,然而,当高额年终奖永远是那些特殊企业、特殊行业的专利,而且远超经济发展的正常增幅,那么,少数人的高额年终奖,谁说不是更多人低廉年终奖所支撑起来的呢?年终奖也是一种收入分配,它的日益悬殊是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个缩影。

年终奖的羡慕嫉妒恨 篇2

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第一

黄泰榕 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大学附中初中部级(1)班(276005)

在生命中,总有一些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它可以使你喜悦、悲哀甚至癫狂。追梦无错,人人有追梦的权利,但当狂热过后,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吗?

我现在是一名普通或者可以说不普通的初中生。说普通,是因为我也是在中国饱受争议与质疑的应试教育下被牵着鼻子走的普通学生,没有那种“起义反抗”的能力;说不普通,是因为我在班里还算学习拔尖的水平,所以背负着一项“常人”不多具备的使命――去争第一。但第一,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我和第一的那个不解之缘还源自初一时的那个约定。初一时,我们刚入学,对中学重视名次的这种概念体会还不是特别深刻,但老师在期末考试之前立下一个“规矩”:全年级第一名可以得到老师请一顿饭的奖赏,这还是十分诱人的。但是,当我考了年级第一后,我突然发现,所谓的`甜头哪是一顿饭可衡量的?不仅有来自外界毫不吝惜的褒奖,还有一种世界都属于自己的满足感……简直就是皇帝级待遇!不过同时,另一种危机感又油然而生:保住,要保住这个位置,谁都不能夺走。

从此,我的“卫冕之心”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某篇文章说的――锋利是会上瘾的。我几乎是“拼老命”地去维护它,至少在复习阶段,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为了再得“第一”付出多少我都不悔。但“三连冠”之后,我的“状元”生涯戛然而止了……

没错,当我想贪婪地再揽下一个“第一”时,先前被我压着长达一年半的一位同学不甘寂寞,把我的前进之路堵住了――我得了年级第二。

那晚我没吃饭,我憋屈地蜷缩着,不哭,无言,但纠结。明明我努力过了,应该不会后悔才对,为什么心里堵得这么难受?如同生吞了个大石块一般……想想我这个学期也没有偷懒,甚至把这件事当做生命的信仰与全部。为什么我投注这么多的心血,换来的还是失去?

经过一夜的辗转,我豁然了。或许,我该重新审视第一的概念。第一,不过就是个名次。虽说它的确散发着诱人的魅力,但第一的实力并不是只有我一人拥有。我不是神,不是天才,也不是什么千年一遇的宝。得第一是我的追求,但得不了第一我也不见得不优秀。再者,就我考前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我也不可能一直屹立第一的高峰。老师说过,真正的世界赛场上,都是三分技术,七分心态。我总是纠结“第一”的结果,却没有享受到学习和考试的快乐,倒不如抛开结果的追求,而去享受奋斗的过程。

让什么“必须得第一”“第一拥有全部”都见鬼去吧……

羡慕?嫉妒?恨? 篇3

想吃并认为自己也能吃到的人说是甜的(或者即使吃不到葡萄,但可以吃到其他美味的水果)——这是羡慕。

想吃却担心吃不到的人说是酸的——这是嫉妒。

想吃却根本吃不到的人会说是苦的,而且诅咒那些吃了葡萄的人立刻中毒而死——这是恨。

在羡慕、嫉妒和恨三种情绪之中,只有羡慕是良好情绪反应,而嫉妒和恨,都是不良情绪。这三种情绪都是出于想占有一样东西,但眼下又没有得到,积极的人会表现出羡慕,而消极的人会表现出嫉妒,甚至仇恨。

其实,嫉妒之心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谁不想独占好东西呢?这是人的本能,倘若担心得不到自然有失落之感。不过,由妒生恨,就带有强烈的破坏色彩。那些被嫉妒和恨浸染的人,通常是比较自我中心的人,像小孩子一样,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得到,否则就哭闹。

如果你是一个嫉妒心太强的人,要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1)多肯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切忌用别人的优点打击自己,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人是红颜,却命薄,有人家财万贯,却横祸不断,有人收入高,却家庭不幸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就像穿鞋一样,合自己脚的鞋才是好鞋,而不是别人穿起来好看的。

2)学习放弃。占有是出于本能需要,但学习放弃也是生存之道。老虎吃饱之后,一般不会出动攻击从其旁边经过的猎物,因而成为兽中之王。老鼠经常囤积或许一生都吃不完的食物,却成为处处挨打的受氣包。当上领导固然风光,但责任重大,整天紧张兮兮。不如放下嫉妒之心,钻研自己的业务,有人依靠关系生存,有人依靠业务能力生存。如果自己没有过硬的人脉关系,与其在一个自己不擅长的方向打拼,不如放弃它,而发挥自己的长处。

如果身边有嫉妒心很强的同事或朋友要如何应对呢?

1)置之不理。面对嫉妒心很强者的冷嘲热讽,不作任何反应是最有效的方法。否则,就会燃起战火,因为嫉妒者正是想通过实质性的冲突缓解内心由嫉妒产生的过度焦虑感。如果应战,正好落入其圈套。

羡慕嫉妒恨,青春的小插曲 篇4

女儿的发小,是我好友的女儿思思。从小学到初中,女儿的各方面都比思思优秀,所以她对思思特别宽厚温和,也很愿意帮助思思。

到了初二时,思思的爸爸去澳大利亚定居,不仅有澳币寄回来,而且思思的出国也开始提上日程。无形中,思思与女儿的某种东西开始悄悄改变。

初三的某天,女儿满脸不高兴地回到家,恰好又遇到了思思妈妈来做客,她正津津有味地聊着去大使馆办手续的经历。女儿连“阿姨”都不叫,就直接进了她的房间。我与思思妈妈也没在意,在客厅里聊得正热闹。女儿又从房间出来,对着客厅大声喊:“小点声行不行?吵死人了。”

思思的妈妈见状便先走了。我想女儿肯定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正打算去问问时,她已经气冲冲地走了出来,大声说:“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恨不得天底下人都知道他们要去澳大利亚了。”

我不说话,只是上前牵住女儿的手,搂住她的肩。她靠向我的肩,哼哼唧唧地说:“真没看出来黄思思这么爱显摆,天天将澳大利亚挂在嘴边,好像她已经在那里了一样。今天放学时,我说起王力宏要来开演唱会了,她却说王力宏有什么好看的,她爸爸说悉尼歌剧院里每晚都有世界级的音乐会。”

我想了想,说:“思思确实是挺开心的,而且她特别关注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自然会在聊天中谈及。”

女儿一个劲儿地摇头:“才不是,她就是显摆,就是显摆。反正我以后不跟她玩就是了。”

我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嫉妒别人。”女儿几乎是喊了起来:“才不是,我就不会嫉妒,谁嫉妒她呀。去澳大利亚又如何,外国生活压力那么大,好多高知分子也过得不好,他们一家,说不定还不如在国内呢。”

我叹了口气,没再说话。后来女儿果真与思思疏远了许多。

女儿初中的朋友

一年之后,思思去了澳大利亚,女儿也上高中,换了一批同学。

5月的一个周末,女儿高高兴兴地告诉我说,她与宿舍里几个同学要去和另外一所高中的几个男生见面,一起玩。她穿上最漂亮的米黄色连衣裙、紫色小皮鞋,兴致高昂地出去。

看着她的背影,我发现穿上这条连衣裙的女儿,与穿校服的她简直是天差地别。连衣裙将她的身段、修长的颈部与灵巧的锁骨表现得十分美好。我心里不由得有了隐约的期待,期待这样一次交往活动会让女儿的生活有些不同,能交到一个朋友,或认识一个让她倾慕的男生。因为女儿读文科,班里30个女生,5个男生,而女生们都觉得文科班的男生没有魅力。

可是,才晚上6点,女儿就一脸悻悻地回家了。推开家门就向我吐槽:“哎呀,老妈,今天可算是认识了一个老朋友的新面孔。”

原来,中午,她与宿舍里的阿文阿中约在车站见面。她们看见女儿的装扮也眼睛一亮,夸她穿那件裙子好看。3个人来到约定的碰面地点时,女儿意外地看见那群男生带来了自己初中的好朋友和和。他们说,和和听同班的男生说起要与女儿宿舍的女生见面,所以主动要求一块儿来。和和还不让男生们告诉女儿,就是要给她一个惊喜。

这真是一个大惊喜,女儿冲着和和而去,想像初中时一样抱住和和。可是,和和却意外地往旁边一闪,拥抱落了空,让她略微尴尬。女儿以为和和只是在开玩笑,并没有放在心上,又亲亲热热地拉着和和的手,想跟她说说分别之后的生活。然而,和和不仅从她手掌里抽出了手,而且十分冷淡。

女儿这才有所意识,和和今天不喜欢自己。但她内心的那点不痛快,被当天的好心情很快吹散了。

一群人决定去唱歌。和和始终都是郁郁的。女儿也没放在心上,与那几个男生很快打成一片,说得热闹极了。

结果没等大家唱上两首歌,和和便问女儿:“你们学校的人准备什么时候走?”

女儿再也忍不下去,一下子就火了:“我们没有人请你来的呀,要走也是你走。”和和立刻站了起来,大声问她班上的男生们:“我想去看电影,你们去不去?”男生们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种突发状况,正在两难间,和和已经愤怒地冲出门外。

男生们只得分成两拨,一拨留下陪女儿她们,另一拨去追和和。

赤裸裸的羡慕嫉妒恨

没过10分钟,和和发短信给其中一个男生:“重色轻友的家伙,原来你们就喜欢那种穿得风骚恨不得直往你们怀里钻的贱女。以后绝交。”

男生想将这条短信删除,可阿文眼疾手快,立刻夺过来,看到了这条侮辱性质的短信,怒道:“就这种人,你还跟她是朋友?你看她对你有半点朋友的样子没?她今天就是嫉妒你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又嫉妒我们与她的同班男生聊得来,就一直摆着个臭脸在那里,后来还想赶我们走,真是太可恨了。”性格爽直的阿中还说:“如果她在这里,我当场给她两个耳光。”

留下来的两个男生坐在那里,哭笑不得,他们不理解女生们这种细腻的心思。

于是,原本想玩的节目也没玩,他们早早散了。

女儿边说边长长叹气:“初中3年,我与和和玩得还算好吧,现在她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呢?”我笑笑:“初中3年,她可能没发现你今天的这一面吧:你的漂亮、你的亲和力,还有你与男生之间极易拉近距离的能力。”

女儿点头:“也是,当年,学习、家庭条件最好的就是她。所以,她在我们面前充满了优越感。”

我笑:“现在还是这样呀,她就读的高中学校比你的学校要好,她的家庭条件估计还是比你好。但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在你们玩的场合,你们展示出来的服装搭配能力、知识的广度,还有性格上的优势,这些恰好她比不过你们,所以就羡慕嫉妒恨了。”

女儿也笑了:“可不是,赤裸裸的羡慕嫉妒恨。”

让它成为一道风景

我瞄瞄她,说:“反正我知道自己经常会对别人有这种羡慕嫉妒恨,所以我能理解和和,你呢?”

女儿叹口气:“我也有逃避或者表现极端的时候。比如别人家庭条件好而成绩不行时,我就抨击家庭条件太好的人没出息。这个看来是共性,有人的地方就有羡慕嫉妒恨,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我静静地看着她。她果然脸红了,说起了思思。她说:“其实,与思思的疏远,现在想起来也是因为嫉妒而引起的逃避吧。”

她终于正视了这个问题,承认了对思思的嫉妒。我欣慰地笑了笑,转移了话题:“那你会不会记恨和和?”

她笑:“看完她发的那条信息后,阿文阿中都很生气,我反而一点儿也没生气,因为我想起了以前嫉妒思思时的那些感受,所以很明白她。她今天只是表现得太激烈了点,就像那时我对思思,其实也算是激烈了。”

我想了想,说:“你们都是因为之前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一直处于优势,等换一个场合,突然发现原先不如自己的人在另一些方面很优秀,就导致心理失衡,导致激烈的行为;还有,人从一个平庸的环境到一个优秀的环境里,比如从初中到重点高中,身边强手如林,也会发现原本的优秀变得平常,有一些人就会失去自信,失去上进的动力。”

女儿点头如捣蒜,说:“妈妈,你说得很对,上了高中后,我发现自己什么都是中游水平,其实蛮沮丧的,学校里的活动都不愿参加。”

我看了看她:“发生今天这件事,你还沮丧吗?”女儿笑了笑:“好多了!”

从那之后,女儿确实自信了许多,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还加入了服装搭配的社团,甚至连月考成绩也上来了。她的班主任打来电话问:“我觉得近一段时间来,她自信开朗了许多,您是怎样开导她的呢?”

我回答:“我没有开导,只是她自己经历过一些事吧。孩子嘛,只要在她遇到某些事的时候与她聊聊天,她就会恍然大悟,领悟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经验。”

年终奖的羡慕嫉妒恨 篇5

法式“幽默”幽默了谁

这篇饱受质疑的文章刊登于2011年8月23日。文章对在法华人不同寻常的“成功之道”进行了“详细披露”,主要针对来自中国上海、温州和东北地区的移民群体,称华人凭借“家族模式”抱团创业,虽并非靠香港电影里的“黑帮”、“赌钱”等手段一夜暴富,但其“飞黄腾达的通用模式”是“偷渡法国—在中餐馆打黑工—三年后还清债务—十年后获得合法居留身份—15年后摇身变成企业家”,批评华人“灰色”收入占比高,还抨击一些中国女性从事妓女行业。偷渡及偷税漏税等也使华人群体不愿与警察打交道,致其更易遭受犯罪团伙袭击,华人针对同胞的犯罪案件亦增长迅速。此外,文章还总结了华商的五条“成功戒律”:每周工作80小时;睡在商铺或餐馆;雇佣家人、不付工资;不缴纳保险、不享受国家补助;不缴纳个税。文章最后调侃说,“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月入1万欧元、开着加长林肯跑车并安享镀金的退休生活”。

法国人淡定地认为,华人群体仍会一如既往地忍气吞声、默默承受。事实上,文章发表后的确一度风平浪静。直到2012年9月11日,法国主要华人侨团代表才就此事进行了讨论,随后委托当地著名反种族歧视组织——“求救,种族主义”开展相关维权行动。10月8日,法国青年华裔协会致信《观点》,要求其公布来信、作出回复、公开道歉。12月10日,“求救,种族主义”与法国青年华裔协会宣布将对《观点》正式提起诉讼,该案将于2013年1月24日在巴黎开庭审理。

对此,《观点》杂志主编斯贝尔却不以为然,称其“没有歧视”,且《观点》“有权使用幽默”。这番言论着实让人倍感幽默——这就好比甲跑到乙跟前扇了他一耳光,然后当乙怒发冲冠决定回击的时候,甲满脸委屈地说自己刚刚只是幽乙一默。另一方面,这种“幽默”也让法国媒体警醒了一把。《世界报》、《费加罗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关注此事,法国CANAL电视台还播出名为“黑人、白人、阿拉伯人,就是没有黄种人”的专题节目称,华人因为这篇带有严重种族歧视的文章而愤怒了,亲眼目睹此事后确实让人“感到过分”。法媒的拆台让《观点》的“幽默”成了自嘲。

法国人的纠结心态

《观点》此举恰恰映射出:多方面因素综合反应带来法国社会对中国元素的心态变化。

从主体上看,法国深陷经济危机,大国地位动摇,民众自信心滑落。法国人的傲慢、自负与其浪漫一样闻名于世。但近年来,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法国连遭重击。在这样一个经济时代,兜里没钱的后果显而易见,法德轴心严重失衡已是不争的事实。国防部也或将会从2013年开始每年裁员2.5%,并削减7%的国防预算,2014年和2015年则分别削减4%,并已从阿富汗提前撤军。在文化上,好莱坞电影在法国已经占据了58.7%的市场份额;麦当劳则在其进军法国市场30周年之际(2011年)开进了卢浮宫,引起轩然大波。法语更是急剧衰落,法国年轻人说话甚至充斥英语单词,德语也趁机崭露头角,成为欧洲统一专利制度的官方语言。这些对于曾经的欧陆霸主实在是莫大的讽刺,也让注重面子的法国人深感失落。

从客体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在法企业、华人,其发展速度远超法国想象,甚至颇有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逆流而上的气势。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一路突飞猛进,并在2005年超过法国。现在中国高居第二,法国位列第五,持续的此消彼长使得中法两国经济关系出现质的变化,法国经济对华依赖程度明显提高,中国已上升为法国第八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2011年,法国对华投资首超德英,在欧洲位列榜首;中国当前在法企业数量则达到150个,超过德国,与英国持平。就连自认为占据道德高地、时常对中国“吹胡子瞪眼睛”的社会党上台后,也不得不正视中国经济的巨大能量。奥朗德总统任命“知华派”燕保罗为其外交顾问,外长法比尤斯则新设中国事务特别代表,并请社会党前第一书记奥布里亲自担任。2012年12月初,社会党政府推动吸引外资新计划,将中、印、巴、美、加定为重点国家,中国居首。由此可见,现在是法国为摆脱经济困境,急于搭上中国高速发展的快车,而不是上世纪60年代中法建交之时,中国为打开外交困境而更多有求于法国的局面了。而且,法籍华人数量逾45万人,实力举足轻重,即使是法国最排外的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主席玛丽娜·勒庞也不敢怠慢,特地在2012年总统大选之前亲赴中餐馆用餐,以示对华人群体的友好。然而,讨好不代表认可,法国人心理不平衡可谓在所难免。

就外部环境而言,近期欧洲针对中国企业和在欧华人群体的动作接连不断,助长了法国国内一些排华分子的气焰。近来欧盟接连宣布对中国光伏产业启动“双反”调查、对来自中国的陶瓷餐具和厨房用品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西班牙多地警方则联手展开名为“帝王行动”的搜查行动,破获以“中国黑帮”为主的犯罪组织,逮捕83名嫌犯,其中58人为华人,并搜出600万多欧元现金,对华人群体造成极大影响。

打铁还需自身硬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尽管大多数法国民众对中国仍普遍不甚了解,部分法国人对于华人群体存在偏见亦毋庸置疑,但这也暴露出在法华人群体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从而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与其他族群更好地和睦相处。毕竟,“绣花要得手绵巧,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才是面对“羡慕嫉妒恨”的根本之道。

其一,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不可否认,华人群体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意识淡薄。如海外华人从事最多的行业是餐饮业,但由于自身习惯和文化差异,中餐馆的卫生状况常常未能达到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规定。一些华商为节省成本雇佣“黑工”,还因存在侥幸心理或发票意识缺乏而偷税漏税。而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为节约资金而不愿请律师等因素也使得华人遇到劳资合同、刑事案件等法律纠纷时易处于弱势。此外,少数尚未取得合法长期居留身份而希望在法国长期发展的华人应及时关注政策变化,抓住法国当前移民政策趋于放松的有利契机完成身份转变,解决后顾之忧。

其二,加强整体团结,以开放态度面对法国社会。华人群体过于低调、谨慎,传统的家庭意识较法国本土民众和阿拉伯裔、非裔等外来族群偏重,加之华人的法语水平总体偏低,造成华人社区对外交流较少,往往给人以神秘、封闭的感觉,甚至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之间也相对独立。因而,数量庞大的旅法中国人竟然几乎没有一个真正具有代表性的统一组织——仅在巴黎一地就有近百个华人社团。

其三,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意识,方可改善自身处境。近年来,法国华人群体的参政议政意识开始苏醒,心态也从“不差我一票”变成了“选了再说”,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中华人群体投票率超过了八成,尤其是“华二代”和“华三代”的政治参与感显著增强。但在法华人仍多未完成心态转变,最近一次地方选举中仅有五名华人参选地方议会议员。华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法国公民身份参与竞选,通过施政这一最切實有效的途径提高华人地位、改善华人处境。

上一篇:小语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下一篇:流域水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