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查询

2024-09-20

档案查询(共12篇)

档案查询 篇1

一、房产档案查询信息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房产档案信息化在提高查询利用工作的效率方面确实带来了诸多便利, 也减少了对纸质档案的依赖, 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技术原因造成目前的查询系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导致无法保证百分百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 档案数据杂乱是根本原因。目前各个时代的档案信息录入存在诸多差异。第一, 身份证信息杂乱。由于个人身份证号码发生过调整, 造成前后时期身份证号码格式不同。有的身份证号码信息甚至缺失, 又或者用以军官证、户口本、护照等其他信息代替。而目前的查询过程中, 除了核对姓名、身份证号码, 暂时还没有其他条目信息可以取代。第二, 姓名中的生僻字用代号代替。之前的信息录入时, 对生僻字把关不严造成随意用其他符号代替, 容易造成查询不到相应的准确信息。第三, 房屋坐落信息的不统一。时代在发展, 房屋坐落名称的写法、变化较大, 查询不便。第四, 电子影像资料的不完整。大批量的集中数字化扫描很容易造成一些工作失误, 如扫描质量差、关联条目错误、大幅面资料无法扫描等问题, 导致即使查询到相应电子档案也无法看到清晰的影像资料, 仍旧需要调阅实体档案。

其次, 系统建设是客观原因。档案查询要求的是根据查询条件查找影像的档案信息, 而非业务数据,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根据档案形成的一般规律, 尚处于业务办理环节的只能称之为现行文件而非档案资料, 故查询利用中不能用流程数据代替档案信息。

二、解决措施

第一, 档案数据清理工作势在必行。尽管这项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且清理的效率不高, 但这是一切档案查询工作的基础。首先需要确定数据清理的标准, 即规范化的信息著录, 例如姓名、身份证号、房屋座落、其他信息 (军官证、户口本、护照) 等条目信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其次, 补充缺失的数据信息。如2005年以前是没有预售备案登记信息的, 此前如果产权人买了房子又不去办理房产登记就查不到任何房产信息, 这就是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另外, 做好数据的关联工作。例如历史原因造成各个阶段展开的房改审批工作标准不一、资料信息不完整等情况, 又与相应房产发证信息没有关联, 这很容易造成查询结果不完整的情况。此外, 影像资料的完善也十分重要。

第二, 实体档案的查阅不可或缺。在目前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为了确保查询的准确率, 还是需要调阅实体档案来核对相关存在疑问的信息。

第三, 让更多的档案人参与进来。在系统建设时, 应该更多地吸收档案专业人员的意见。房产档案工作的本质是档案工作。因此, 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十分重要。

档案查询 篇2

下面是新婚姻法规定的查询房产档案的流程:

查询本人档案须持本人身份证和房屋所有权证件,查询本单位档案须持本单位介绍信及查档人的身份证件;

公检法等部门查档须持单位介绍信(须写明相关权属人姓名和房屋坐落地址)及查档人的工作证或执行公务证、人民法院《协助查询通知书》;

律师查档须持单位介绍信、律师执照证件、立案证明、委托书等其他有关证明文件。

三项措施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篇3

一是建立查询机制,明确查询范围。该院主动与区纪委、监察局、教育局、财政局、国土局、招标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多次召开联席会议,详细阐释工程建设领域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目的意义。

二是规范工作管理,确保工作效果。其一设立了专门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窗口。配置一名干警负责查询工作,配备查询所需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软件;其二努力提升优质高效服务。开通行贿档案查询服务热线,告知查询人查询的范围、受理需提供手的續以及联系方式、查询地点等具体内容,对查询单位和个人提供“热情、周到、高效”的服务;其三严格查询要求和廉政纪律。规定查询工作人员不得私自接待查询,不得擅自对外公布查询结果,不得将行贿行为档案资料用于其他目的。

档案查询 篇4

195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改进档案、资料工作的方案》, 为建立和加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第一份标准和指导文件, 其中表述了科技档案是指在科学研究开发中产生的文件材料。1987年国家制发了《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也第一次提出了企业档案的概念。规定指出: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其中构成主体是科技档案。该规定为我国企业档案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时代的发展, 经济的转型, 国家的法律政策也在随时代的变化而调整。从科技档案概念的产生到企业档案概念的产生;从孤立的谈科技档案, 到科技档案成为了企业档案的主体, 国家的政策正清晰地告诉我们, 科技档案必将过渡到企业档案中来。

一、“科技档案”到“企业档案”, 意味着档案管理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科技档案是科研生产 (发生-发展-终结) 过程中, 记录和反映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原来它是独立的档案类别, 直接受国家的统一掌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放宽对企业的管理权。企业可以自由处理内部事务, 包括企业自身的档案管理。科技档案自然也收归企业, 作为企业档案由企业自我管理。所以说, 在新时期企业档案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和复杂化。

二、“科技档案”到“企业档案”, 意味着档案管理基本原则得到落实

档案的来源原则和全宗原则是档案管理理论的两大基石。档案的来源原则决定了“企业档案”的产生, 因为档案材料来源于企业内部, 所以产生于企业内部的各种档案均归为“企业档案”;“科技档案”的定义则依据于档案材料的内部性质。在计划经济时代, 这种划分有助于国家根据不同的系统特点进行分别指导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国家放开了对企业的管理, 企业有了相对自由的决定权, 这就为以来源为原则的档案门类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同时也符合档案来源原则以及由此形成的档案全宗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科技档案的研究逐渐深化为对企业档案的理解,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开展理论和实践工作, 使企业档案能够具有更加丰富的涵义, 从而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经济效益产生积极作用。

首先, 企业档案应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和凭证支持。1986年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提出了——企业为提高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可建立综合性的档案管理机构, 将科技档案、文书档案等各类型档案统一保管, 为企业生产服务。企业档案是企业在生产建设, 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 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依据性, 应该是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正确决策的主要依据。

其次, 企业档案应该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档案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在企业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中所产生的图纸、文件、照片等各类型材料, 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在企业运转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按照企业资产管理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充分发挥企业档案的价值。

最后, 企业档案应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具体操作为:1.企业应设立专门档案工作机构和档案工作人员, 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档案材料统一由档案机构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2.企业档案机构要将各类型档案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 建立统一的档案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3.档案机构要积极开发企业档案的价值, 针对利用率高的档案要及时梳理编研, 全面地为企业各部门各活动所用;四、档案机构要定期举行档案交流活动, 通过知识竞赛, 媒体宣传等方式传播档案的价值, 增强企业员工档案意识, 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

从“科技档案”到“企业档案”, 我们不仅仅看到名称定义的变化, 更应该看到名称背后社会的发展, 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必将不断完善这两个名称的定义。时代促进了两个名称的演变和发展, 也必将促进企业档案工作不断进步,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摘要:科技档案是在科研生产、基建和经济管理等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各种材料的总体记录。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查考价值的档案记录。分析“科技档案”和“企业档案”两者关系的演变,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档案,企业档案

参考文献

[1]谢凌奕“.从科技档案到企业档案——从名称的演进看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J].上海档案, 2001, 8.

[2]黄世喆, 黄瑞娟“.企业档案主体的多元化”[J].中国档案, 2000, 8.

[3]王传宇“.试论企业档案工作的改革”[J].档案学通讯, 1999, 1.

[4]王恩汉“.企业档案与企业资产”[J].档案学研究, 1999, 1.

[5]吴雁平“.经济转型与企业档案工作”[J].档案学通讯, 2000, 4.

[6]宫晓东.企业档案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1.

[7]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

房屋权属档案查询 篇5

一、个人查档

1.个人办理房屋权属档案查询,需产权人本人到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产权证原件(或复印件)。

2.产权人不能到场的,可按如下要求办理:

⑴产权人配偶申请查询——配偶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结婚证或有效的婚姻关系证明原件、产权证原件(或复印件)(注:2007年10月1日以后颁发的产权证必须由产权人本人查询,配偶不能代为查询)。

⑵产权人委托他人办理——受托人前来查询,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委托公证书原件、产权证原件(或复印件)。

⑶产权人为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由监护人前来查询,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户口簿或出生医学证明等证明监护关系的文件原件、产权证原件(或复印件)。

⑷产权人已死亡的——由继承人前来查询,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医院死亡证明或火化证原件、街道办或派出所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原件、产权证原件(或复印件);已办理继承公证的,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有效的继承公证书原件、产权证原件(或复印件)。

⑸抵押权人——抵押权人可以查询抵押房屋情况,申请查询时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他项权利登记证原件(或复印件)。

⑹仲裁事项、诉讼案件当事人——仲裁事项、诉讼案件的当事人可以查询与仲裁事项、诉讼案件直接相关的房屋档案,申请查询时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仲裁机构或者审判机关受理案件的证明,受理的案件须与当事人所申请查询的事项直接相关。

⑺律师——律师可以查询与代理诉讼案件直接相关的房屋档案,申请查询时需持律师执业证、所执业的律师事务所介绍信、案件受理凭证或相关法律文书原件,查询的内容须与受理案件直接相关。

二、单位查档

1.单位申请查询本单位房屋权属档案的,应由单位出具介绍信,注明查询原因和查询范围,由被介绍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产权证原件(或复印件)和介绍信前来办理。

2.单位申请查询非本单位房屋权属档案的具体情形:

⑴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可以查询与案件直接相关的房屋档案,申请查询时应提交本单位出具的查询证明、执行查询任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证件。

⑵公证机构、仲裁机构可以查询与公证事项、仲裁事项直接相关的房屋档案,申请查询时应当提交本单位出具的查询证明、当事人申请公证或仲裁的证明、执行查询任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证件。

⑶抵押权人为单位的(如:银行),可以查询抵押房屋情况,申请查询时应提交单位出具的介绍信,由被介绍人持有效身份证件、他项权利登记证原件(或复印件)。

档案查询 篇6

关键词:档案价值;凭证价值;参考价值;档案主体价值;档案客体价值

《档案管理》2009年第6期刊发了归吉官先生的《关于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思考》[1]一文(以下简称《归文》)。文章就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笔者读后颇受启迪,但对文中一些观点不敢完全苟同,也就档案价值、档案主体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问题谈点认识,以求教于归吉官先生。

1 对档案价值的认识

目前,档案界对“档案价值”概念的认识有很多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一是传统的档案价值观。持此观点者认为,档案的价值,是指档案的“利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二是哲学的档案价值观。“在哲学上,价值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2]持此观点者认为,只有当档案及其属性与人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有档案价值可言。三是经济的档案价值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档案的商品价值,档案价值就是凝结在档案之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是档案价值的实体。四是现代的档案价值观。持此观点者认为,无论何种档案,它的商品价值或使用价值,是由档案的知识价值、凭证价值和史料价值决定的,因此其价值都可以看作是知识价值、凭证价值和史料价值三种价值之和。档案的知识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转换成史料价值,而档案的凭证价值是保持恒定不变的,其凭证价值量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3]

我们应如何认识“档案价值”这一概念呢?笔者认为,在认识这一概念之前,必须首先认识“价值”概念。“价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②积极作用。”[4]而《辞海(语词分册)》则解释为:“①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②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5]《资本论》(第五卷)对“价值”的原始定义是:一种事物能够满足另一种事物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我们称之为“价值”。即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是该物的价值。[6]据此笔者认为,“价值”一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价值”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三是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如果再进一步延伸的话,“档案价值”一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档案价值”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现在档案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档案的用途或积极作用;三是档案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这样理解“档案价值”一词笔者觉得有点繁琐。那么,能不能用最简单、最明了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来描述“档案价值”这一概念呢?笔者查找了关于“档案价值”这个概念的有关认识,感觉“百度百科”的解释相对比较简洁明晰,其解释是:“档案价值 archival value:档案对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7]这和《归文》的解释“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8]有点不谋而合。不过,相比之下,笔者认为《归文》的解释似乎更恰当些,尽管仅仅把“国家机构”换成了“国家”,但这一换就把“档案价值”覆盖的范围大大扩大了,因为“国家”显然比“国家机构”覆盖的范围要大。笔者进一步大胆设想,是否把“社会组织”换成“社会”,即“档案价值”这个概念表述为:“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或个人的有用性”,或者干脆表述为:“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的有用性”。不知道这种简略表述大家是否认可。

《归文》是如何认识“档案价值”这一概念呢?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一认识呢?《归文》认为:“概括来说,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也可以说是档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是特定社会实践活动事后的凭证、参考作用,而且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凭证、参考作用。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档案价值必须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如果档案不被当作档案使用,那么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就不是档案价值,而是后面笔者所说的档案客体价值。”[9]不知道《归文》这里表述的“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也可以说是档案的作用”是否可以理解为“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的有用性或者档案的作用”?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又似乎和《归文》这里表述的“档案价值必须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如果档案不被当作档案使用,那么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就不是档案价值”相互矛盾,难道“档案不被当作档案使用时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就不是”“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有用性或者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作用”即档案价值?显然,《归文》这里对“档案价值”概念的认识前后矛盾,前面所表述的“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也可以说是档案的作用)的范围要远远大于后面表述的“档案价值”(必须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如果档案不被当作档案使用,那么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就不是档案价值)的范围。或者说,《归文》前面所表述的“档案价值”是相对比较广义的“档案价值”,后面表述的“档案价值”是相对比较狭义的“档案价值”。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广义的“档案价值”和狭义的“档案价值”呢?笔者认为,“档案价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档案价值”是和狭义的“档案价值”相对而言的。笔者前面表述的“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的有用性”或者说“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有用性”就是广义的“档案价值”。简言之,广义的“档案价值”就是指档案的全部价值。关于狭义的“档案价值”,一般认为是指“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10],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归文》将其表述为“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凭证、参考作用”。对于这一理解,大家似乎比较认同,教科书上也大多这样表述。笔者认为这种表述还是有点繁琐,是否可以把狭义的“档案价值”表述为“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或者干脆简略表述为“档案的档案价值”。这一点,大家相对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但“档案的档案价值”是什么价值呢?是否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呢?过去很少有人对这种近乎于档案界的《圣经》的理论质疑过。受《归文》启发,笔者近日冷静思考了这一问题,感觉把“档案的凭证价值”看作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即档案的档案价值无可厚非。因为,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指档案形成活动开展完毕后所具有的事后依据和凭证作用,具有再现档案形成活动的功能,也是档案区别于其他文献资源的最重要的特征,人们之所以要保存档案首先是为了保存证据。档案的凭证价值是人们对档案的一种原始需求,是由档案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显然,档案之所以作为档案保存,就是因为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的历史记录,就是因为档案形成活动开展完毕后所具有的事后依据和凭证作用,就是为了事后对其凭证价值的使用。一句话,凭证价值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是档案的档案价值。但是把参考价值看作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即档案的档案价值,似乎有点欠妥。那么参考价值是不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即档案的档案价值呢?在此笔者谈点个人认识,供大家商讨。尽管有学者认为“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11],把参考价值与凭证价值一起看作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归文》也认为:“档案价值可以分为凭证价值和参考(情报)价值,这是档案价值的基本价值形态,因为它最能体现出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的价值。”[12]显然,也把参考价值与凭证价值一起看作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恐怕,档案界绝大多数人也都把参考价值与凭证价值一起看作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但是,笔者认为,“凭证价值是档案被作为档案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无可厚非,因为凭证价值为档案所独有,是档案之所以作为档案保存使用的根本所在;而档案的参考(情报)价值尽管是指真实记录档案形成活动的原始信息对人们从事相关或者类似社会实践活动的参考作用,但充其量只是凭证价值的衍生物,也非为档案所独有。换句话说,人们利用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参考价值时,是否把档案这一客观事物当作档案看待了还在两可之间。因为这一参考价值人们可能会通过档案这一客观事物之外的其他方式实现,而凭证价值人们必须通过利用档案这一客观事物方能实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档案价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档案价值”是指“档案的全部价值”;狭义的“档案价值”是指档案的档案价值,即档案的凭证价值;“参考价值是不是档案的档案价值”还有待于商榷。

2 对档案主体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认识

关于“档案客体价值”,《归文》作了详细的表述。

其一,《归文》认为:“档案这一客体存在物所具有的全部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的主客体关系就构成了档案客体价值。档案作为一种客体存在物本身具有多种属性,既具有信息属性,也具有非信息属性;既具有与其形成活动相关联的属性,也具有与其形成活动无关联的属性,但是,无一例外这些属性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从而构成档案客体价值。”[13]这里,《归文》将“档案这一客体存在物所具有的全部属性(即全部价值)”即档案的全部价值,称为“档案客体价值”,乍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仔细揣摩一下又感觉有点难以理解,因为根据常理,“客体”应该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可言;依此推理之,“客体价值”应该是与“主体价值”相对应的概念,没有“主体价值”也就没有“客体价值”可言;再依此推理之,“档案客体价值”应该是与“档案主体价值”相对应的概念,没有“档案主体价值”也就没有“档案客体价值”可言。那么,什么是“档案主体价值”呢?《归文》没有说明,笔者也不敢妄加推测。不过,《归文》既然已将“档案客体价值”定义为“档案的全部价值”,想必不会再把“档案主体价值”定义为“档案的全部价值”,只能把“档案主体价值”定义为“档案的部分价值”(具体怎么定义笔者不敢妄言)。果如此,则“档案客体价值”(即“档案的全部价值”)必然包含“档案主体价值”(即“档案的部分价值”),“档案客体价值”的概念与“档案主体价值”的概念想必也不会相对应了。

其二,《归文》认为:“与档案形成活动相关联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需要而构成的价值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档案价值,它是档案客体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除档案价值之外的档案客体价值就是与档案形成活动无关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构成的价值。这种不包含档案价值的档案客体价值主要是指档案不被作为档案来满足人们需要时所发挥的作用,它反映的不是一种作为其形成活动真实的历史记录满足人们从事相关事务活动的需要的一种主客体关系,也就是档案不是以其原始记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人们利用档案不是利用其原始记录,而是其他。这种不包含档案价值的档案客体价值同样也是档案这一客体存在物所具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档案价值共同组成档案客体价值。”[14]很显然,《归文》这里表述的“档案客体价值”其实就是广义的“档案价值”(尽管《归文》并未使用广义一词)。按照《归文》的观点,“档案客体价值”不仅包括“与档案形成活动相关联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需要而构成的价值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档案价值”(简称“档案价值”),而且包括“与档案形成活动无关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构成的价值”(简称“非档案价值”)。也就是说,按照《归文》的观点,“档案客体价值”包含“档案价值”,即其外延要大于“档案价值”的外延。这种观点恐怕很难为绝大多数同仁所接受。因为,根据常理,“档案客体价值”要包含于“档案价值”,即其外延要小于“档案价值”的外延。

其三,《归文》关于“档案客体价值”的表述为我们厘清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档案价值”(被称作档案的事物其作为档案时的价值,即狭义的“档案价值”)和“非档案价值”(被称作档案的事物其不作为档案时的价值)及其与“档案的全部价值”(即广义的“档案价值”)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我们将《归文》表述的“档案客体价值”替换为“档案的全部价值”、“档案价值”替换为“档案主体价值”、“非档案价值”替换为“档案客体价值”,那我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替换后的具体表述如下:档案这一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全部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的主客体关系就构成了档案的全部价值(即广义的“档案价值”)。档案作为一种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多种属性,既具有与其形成活动相关联的属性,也具有与其形成活动无关联的属性,但是,无一例外这些属性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从而构成档案的全部价值(即广义的“档案价值”)。与档案形成活动相关联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需要而构成的价值就是档案的档案价值(即狭义的“档案价值”),它是档案全部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妨称之为档案主体价值。与档案形成活动无关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构成的价值是指档案不被作为档案来满足人们需要时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是档案不是以其原始记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人们利用档案不是利用其原始记录,而是其他,这种档案的“非档案价值”同样也是档案这一客观事物所具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妨称之为档案客体价值。档案主体价值(即档案的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即档案的非档案价值)共同组成档案的全部价值(即广义的“档案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档案主体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一般来说应该是相对应的概念,档案主体价值是指被称作档案的事物作为档案时的价值,是指档案的档案价值,即狭义的“档案价值”;档案客体价值指被称作档案的事物不作为档案时的价值,是指档案的非档案价值。广义的档案价值即档案的全部价值包括档案主体价值和档案客体价值。

参考文献:

[1] [8] [9] [12] [13] [14]归吉官.关于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思考[J].档案管理,2009(6):30~32.

[2] [6]http://baike.baidu.com/view/208414.htm.

[3]http://www.sjzdaj.gov.cn/htdocs/qyda2.asp?id=15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610.

[5]辞海编委会.辞海(语词分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95.

[7]http://baike.baidu.com/view/677616.htm.

[10] [11]张斌.档案价值论[J].档案学通讯,2003(3):43~46.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档案局

档案查询 篇7

1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管理模式差异

在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时期,对于两种档案的管理模式应当是相对协调的且应该是有些问题是可以互通的。但是两种档案管理模式优势截然不同的,我们必须认清两种模式的不同从而分别去做好二者的工作避免对档案资料造成不可挽回的损毁。

1.1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要求的保管环境不同

电子档案的保管要求其实十分简单只需要空气湿度不太大且尘土和震动相对少一些就可以,其对空间的要求则更低,海量的档案资料也只需要用一个硬盘作载体就足够了。而纸质档案则不同它对保管房间空气的湿度、光照、尘土、通风都有较高的要求,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将档案拿出来进行晾晒工作并且还要做好防蛀工作。因此在两种档案并存的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不应放松对档案的保管条件的要求,对于纸质档案的管理更应该多加小心。

1.2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查找效率不同

在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时期,很多管理人员已经适应了电子档案搜索的便捷性从而忽略掉对纸质档案的检索,但是许多事项都需要用到以前的纸质档案,这就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对于纸质档案的检索速度过慢或是根本无法查找到相关的资料导致档案管理的效率降低。

1.3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需要的管理人员素质不同

纸质档案的管理者只需要具有相关的档案知识并且认真勤恳就可以了,电子档案的管理者则要求相对较高其不仅要具备纸质档案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一切条件还需要对计算机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内的档案管理系统从而建立、查找电子档案。

2 认清纸质档案存在的必要性

纸质档案的存在一方面的确是因为电子档案的普及程度和进度不够所造成,另一方面却也是纸质档案一些特有性质的存在使得纸质档案的存在还具有其必要性。俗话说“存在即合理”纸质档案也是如此,虽然纸质档案许多方面都无法与电子档案相比,无论是使用档案的快捷性,还是保管档案的安全性与简易性都有所不如,但是其也有着闪光点。纸质档案是具有唯一性的,或者说伪造纸质档案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其不同于电子档案可以极为方便的复制出许多副本,并且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辨别其真伪。纸质档案则除了痕迹明显的复制方式外很难制作出完全一样的副本,这也就增加了纸质档案的可信性。除此之外纸质档案由于其不具备可修改性,如果想要修改纸质档案就必将会留下修改痕迹,可以很方便的被识别出来,而电子档案则除了只读性这一种方式来防止修改外别无他法,致使对于电子档案修改变得非常容易,这使得电子档案的权威性无法得到保证,而纸质档案则因为其不能被修改而或得到了更大的权威性。

3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阶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上不足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对于电子档案的概念我们从其功能和作用上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尤其对于一些一线的档案工作者,往往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在工作当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纸质档案的传统管理方式上,加之年龄层次、业务水平、学历层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对电子文档收集、归类不齐全,管理上不规范、不完整,或者出现资源上的过度浪费。

3.2 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学历层次分差大

档案部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一直以来是一个清闲养老的地方,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就目前来讲,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层次偏大,业务水平老年化非常严重,而许多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这就导致档案管理得不到有效的衔接,出现管理落后、制度不健全等诸多弊病。

3.3 管制制度不健全

传统的管理模式一直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从接收、整理、保管已构成一套完整规范的体系,但相对于电子档案还未有一个成熟的管理模式。各个档案管理单位都在自己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自行摸索。其安全性、保密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4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时期的管理意见

4.1 在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之间建立“通道”

解决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双套”保存所谓建立“通道”,就是将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以文本方式和影像方式共同存储在一张光盘上,然后利用软件和数据库索引将二者结合,实现电子文件自动管理和检索。在两套管理系统中分别操作、分别保管、分别利用。要特别注意在两个系统之间建立必要的通道,以便快速地从一种文件找到相同内容的另一种文件,达到有关业务处理上协调一致,方便利用。

4.2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与档案部门沟通协作

档案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整理方案,统一规定载体形式、质量要求。各部门电子文件形成由专人管理,由专用微机存储。文件形成部门对归档的电子文件编制归档说明,简要说明硬盘、光盘中存贮文件的内容,运行的软硬环境、版本号、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并定期把经过鉴定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档案员再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将其存储到脱机载体上,保证电子文件的归档质量。实行电子文件办理完毕适时归档。由于电子文件归档后不影响文件形成部门的使用,其他部门也可以直接在网上调用,无须到办文部门来查阅,因此文件形成部门没有必要把相应的纸质文件留存。这样一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归档几乎是同步进行了。结束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十分艰巨的,但是同样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缓冲期,能让档案管理慢慢适应电子档案的普及与使用,也能让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的时间更加充裕,避免人为错误的增多。

参考文献

[1]陈子丹.近年来我国电子文件定义评述[J].档案,2001(5).

档案查询 篇8

6月8日上午9时, 省档案局“6·9国际档案日档案知识竞赛”暨从事档案工作满20年、25年、30年档案工作者表彰大会正式举行。此次大会为纪念6月9日国际档案日这一档案人特有的节日特别举办, 也是省档案局开展的纪念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进行的是省档案局6·9国际档案日档案知识竞赛。本次竞赛是由省档案学会、省档案局机关党委主办, 局馆各处室、所属事业单位组成9支代表队参赛。比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两个环节, 由局领导及省档案学会、局机关党委代表任评审。比赛现场气氛活跃, 主持人妙语连珠, 台下观众热情高涨, 各参赛选手配合默契, 踊跃抢答, 流利、准确的回答不断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全场气氛高潮迭起。大家一致认为此次竞赛中, 各队选手表现出色, 赛出了水平, 赛出了风格。比赛最终评出一等奖1组, 二等奖2组, 三等奖3组, 由省档案局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奖。

这是档案人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省档案局特别组织了对全局馆从事档案工作满20年、25年、30年的档案工作者进行表彰, 共有46人获得荣誉证书。

档案查询 篇9

关键词:行贿犯罪档案,制度设计,对策,建议

一、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设计理念

2006年3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颁布的《关于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到“为了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 遏制和防范职务犯罪, 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打击商业贿赂违法犯罪行为, 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决定建立行贿犯罪档案系统, 并对外受理查询。当时规定行贿犯罪档案的录入的范围为:1997年刑法修订实施以来, 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并经人民法院裁判的发生在建设、金融、医药卫生、教育和政府采购领域的个人行贿、单位行贿、对单位行贿、介绍贿赂犯罪案件的档案。

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制度设计的目的是把采用贿赂手段从事不正当竞争的人员依法曝光, 为社会各行各业进行相关查询搭建资源平台, 以使行贿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承担应有的风险, 使诚实守信、依法办事、依法经营者得到保护;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充实社会信用体系的内容, 实现信用体系与司法工作的有机结合。

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自2006年1月开展以来, 取得了显著进展, 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和肯定。三年来共受理查询57311次, 涉及被查询单位60505家, 个人48741人。其中有254个单位和224名个人分别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置。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对防控职务犯罪和商业贿赂发挥了积极的警示和威慑效应, 有力促进了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2008年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指出, 建立和完善商业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 把是否存在不正当交易行为尤其是行贿行为作为市场准入和退出的重要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央部署要求, 认真总结三年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情况, 认为取消行业领域限制的时机已经成熟。2009年9月1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规定》颁布实施。新规定取消原来录入和查询范围的限制, 由建设、金融、医药卫生、教育、政府采购等五个领域扩大到所有领域。取消限制加大了贿赂犯罪成本, 发挥更强的警示和震慑犯罪的作用。此次新规定对查询范围进行修改, 是检察机关建立防控贿赂犯罪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 体现出检察机关运用非刑罚手段, 推进反腐败斗争的现代法治理念要求;也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充实社会信用体系的内容, 实现信用体系与司法工作的有机结合。同时, 这一系统成本低, 使行贿犯罪行为付出代价, 客观上也是对守法经营者的弘扬和保护, 以促进市场竞争的规范有序, 彰显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此外, 新规定对国家公职人员有更强的警示作用, 使之远离贿赂行为, 廉洁从政。还可以促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行政执法、行业监管的优势互补和力量整合, 形成遏制和防范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贿赂犯罪的合力, 进一步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二、制度的实践操作

凡进行行贿档案查询的, 由查询申请单位、个人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负责受理, 由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部门负责承办。向检察机关提出查询申请时, 单位应当出具书面申请和单位证明, 个人应当出具书面申请和有效身份证件。检察机关应当对受理的查询申请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 应当在受理后三日内书面告知查询结果;对不符合条件的, 应当及时告知对方并说明原因。检察机关对有行贿犯罪记录的单位或者个人, 应当向申请查询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以下内容:

(一) 行贿犯罪行为实施的时间和犯罪数额;

(二) 判决的时间和结果;

(三) 共同实施行贿犯罪中的被查询对象的相关内容。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检察机关提供的查询结果有异议的, 可以向提供查询的检察机关请求复核。受理复核的检察机关应当在三日内反馈复核结果。检察机关不干预、不参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查询结果的处置。

三、罗湖区检察院近年来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情况

2006年罗湖区检察院按照高检院的要求, 省院、市院的部署, 购买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软件, 派笔者到省院参加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操作学习班。笔者来后严格按照《关于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暂行规定》对案件领域、性质的要求, 搜集了我院立案侦查并经法院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共3起, 录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库。

2006年底我院初步建立行贿犯罪查询档案库。2007年5月我院首次受理某企业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申请, 预防部门工作人员高效的完成查询工作, 及时出具了查询结果告知函, 为企业到外省竞标创造了条件。此次查询是深圳市检察系统受理的首例查询申请, 自此我院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正式开始对外接受查询。2007年当年共受理查询申请5起, 分别是企业参与云南昆明以及重庆工程招投标所需;2008年受理查询申请5起, 除个别增加新的企业外, 还是2007年来申请查询的企业。2009年9月1日起,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规定》开始实施。新规定取消原来录入和查询范围的限制, 由建设、金融、医药卫生、教育、政府采购等五个领域扩大到所有领域。按照高检院这一要求部署, 我院将档案文件里所有涉及行贿的立案案件查找出来后录入行贿犯罪档案库。此次修改, 可以加大贿赂犯罪成本, 发挥更强的警示和震慑犯罪的作用。

截至目前我院录入的15条行贿犯罪案件信息, 都是充分利用我院的司法资料, 对1997年以来立案侦查提起公诉或者不起诉处理的全部行贿犯罪记录的总括, 主要集中在建筑以及政府采购方面, 除一起是单位行贿外, 其余全部是个人行贿案件。与此同时2009年申请查询的数量突飞猛增到20宗, 比2007、2008年增加了三倍, 申请的企业数量也有所增加。

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对非罪行贿行为的打击不力。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查询工作管理规定 (暂行) 》第六条中明确要求对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认定受贿犯罪的相对行贿行为、人民检察院作出撤案和不起诉处理但有证据认定的行贿行为, 不得录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提供对外查询。但事实上, 随着近几年各地经济走上快车道, 行贿受贿的行为逐年增多了, 对社会风气的危害极大, 特别是在商业领域的行贿犯罪日益猖獗, 在整个社会来说行贿从过去的生产经营、建筑工程、金融证券、商品流通、房地产等经济热点领域, 向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多行业渗透极大的危害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运行。

但行贿案件数量却增加不多。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开的一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1月至6月, 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商业贿赂案件6277件6842人, 涉案总金额人民币9.18亿余元。这其中, 涉嫌受贿犯罪4849件, 占到立案总数的77.25%;行贿罪1197件, 占19.07%。从逻辑关系来看, 有受贿必有行贿, 可在这组对偶犯罪中, 受贿犯罪与行贿犯罪查处率, 却显得悬殊。究其原因, 是我国司法实践以打击受贿为主, 为了获得受贿案件的定案而把行贿犯罪嫌疑人作为证人对待, 并没有作犯罪处理, 最后很多行贿人因为具有从轻或者减轻的情节, 案件多作了不起诉或撤诉处理。这样一来, 很多事实上实施了行贿行为的人并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 行贿案件的数量就没有与行贿行为数量的增长成正比。

这种社会价值在行贿上的颠覆, 产生的负面效果一是在不少人看来行贿并不可耻;二是对人们预期心理的威慑力很弱, 即人们预期知道自己行贿后也没有太大法律上的危险或触犯法律的“成本”不大。由于行贿犯罪档案库对这样一类“行贿行为”并不录入和提供查询, 这样一来, 行贿档案查询对威慑商业贿赂的力度就被无形中削弱。

2.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情况不公布不利于群众知晓信服。不论是2006年行贿档案的初次“局部试水”, 还是现如今的全面推开, 最高检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要通过对向公众公开商业贿赂的实际情况, 来加大当事人贿赂犯罪的成本, 从而对商业贿赂形成更为强大的威慑。也就是说, 在最高检看来, 通过对三年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情况的认真总结, 证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确实起到了威慑当初设定的五个领域商业贿赂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商业领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范围进行“扩容”。

但是, 对于最高检来说似乎理所当然的行贿犯罪档案有效性, 对于公众来说并非一个不证自明的结论。这也不难理解, 既然最高检也只有在认真总结三年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基础上, 才作出修改《工作规定》的决定, 不掌握三年来实施情况的公众自然也就没有深信不疑的理由。对于行贿档案查询是否有效, 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 直至如今修改后的《工作规定》开始实施。在没有实证证据的前提下, 对行贿档案查询是否切实有效的结论, 我们都无从得出。

3.地区间未实现联网互查。目前广东地区的查询还仅限于查询广东地区的行贿犯罪记录, 不能对全国其他地区选择查询, 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对行贿犯罪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和遏制。

五、对策和建议

1.扩大行贿档案的录入范围。行贿档案录入的范围应当扩大到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经法院生效裁判确认构成行贿罪的单位和个人;二是经检察机关认定构成行贿犯罪依法不起诉的单位和个人;三是经法院生效裁判确认有行贿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检察机关可以以检察建议等形式向有关单位或者重点建设工程等进行信息披露和预警提示。

2.对三年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情况进行公布。公开是澄清疑虑最好的方式, 而且公开地回应公众的质疑, 可以让一项举措的所有可能存在的漏洞提前暴露于阳光之下, 有利于制度的完善和推广。既然三年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情况总结, 是最高检据以修改《工作规定》的重要依据, 那么向社会公布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情况, 不仅有助于消除公众对制度有效性的疑虑, 而且也会让公众相信制度和参与制度建设。

法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要靠一点一滴的努力和进步, 这就更需要公众参与其中。有学者曾断言, “一定程度上说, 对行贿罪的宽纵程度足以成为衡量法治水准的一个指标”, 那么, 若要提高我们社会的法治水准, 就要有更为有力的数据和例证来让公众相信行贿档案查询的有效性, 并自觉地使用查询系统而且将查询的结果用于支配自己的行为, 这样才会真正加大行贿的成本。

3.完善相关程序推广应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建立和应用, 是具有司法监督属性的犯罪防范手段, 所录入的行贿犯罪数据, 是客观真实的记录, 具有不可删除或变更性。检察机关通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引领, 使社会各个方面都能高度重视对不良信息的监测, 加强对不法行为的监管和及时纠正, 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健康发展。

档案网站, 档案学的“江湖” 篇10

江湖的特点之一:广域性, 即江湖之大。“江湖”一词, 原指江河湖泊, 由此引申出四方各地之义。网络上存在的档案学课程、课堂、讲座等, 使档案学的教学、研究不再限于课堂、囿于会议。这个“江湖”十分广大, 遍及全球。无论是档案学基础知识、档案管理操作实务, 还是国外最新前沿文献和相关情报都一应俱全。这个“江湖”不但为大众提供了几乎没有门槛的档案学学习园地, 更为在校学生和“大青椒” (大学青年教师) 提供了便捷的学习讨论和自由交流思想的空间。

江湖的特点之二:受斥性, 即江湖之位。由于“大凡走江湖的人, 把客当家, 把家当客。” (《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故而传统的“史官文化”将流民视为洪水猛兽, 同时“江湖中人”流动性很大, 其声誉和信用机制很难建立起来, 于是其在现代社会成为没有信誉乃至坑蒙拐骗的代名词。因此“江湖”一直处于社会边缘, 遭受主流社会的排斥。那些所谓的“名门正派”头面人物往往崖岸自高, 不齿在这个“江湖”露面, 闭门造车, 忽悠庙堂科研项目资金。即便如此, “江湖”依然倔强地生长、野蛮地成长。网络上档案课程的开设、档案讲座的进行、档案博客的开通、档案论坛的创建, 必将在档案学的传播、接受史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江湖的特点之三:流动性, 即江湖之乱。流动性是江湖的基本特点, 这种特性在现实中依靠地点、城市的变化来体现, 而在互联网上则反映为网络节点。大家在各个与档案有关的站点、网页之间往来穿梭, 从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只需要鼠标轻轻点击便可。“鱼龙混杂武林客, 善恶难分江湖人。”江湖的流动性导致鱼龙混杂, 乃至泥沙俱下。互联网上的档案学亦是如此, 网络节点所链接的问题与观点亦是光怪陆离、纷繁杂陈。

江湖的特点之四:互动性, 即江湖之争。“人在江湖飘, 哪能不挨刀。”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互动性。这种互动性在论坛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而有了这种互动性, 档案学的“江湖”才更名副其实。“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的档案论坛平日是风和日丽, 一霎时则风起云涌, 不见刀光血影, 但闻唇枪舌剑, 战之者酣, 观之者众。

档案查询 篇11

国家档案局为做好今年的国际档案日宣传工作,专门下发了文件,并举办了“走进档案”征文以及“人民网上讲档案”等活动。我市各级档案馆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实效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吸引社会公众走进档案馆,充分体现档案与社会的互动,发挥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

本期的“特别关注”中详细介绍了档案馆日的活动内容,揭晓了档案法制宣传漫画征集的评选结果。同时,并刊登了朝阳区委常委刘胜军题为《开放创新服务全区》一文,阐述了作者对新形势下朝阳区档案工作的思考。“原生讲堂”中《贪腐人生魂断天桥》一文,揭秘民国时期海军上校刘乃沂贪腐一案,通过解读历史故事再次揭示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理论探讨”栏目刊发的《试论构建档案开放程序规制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一文,从立法风格、立法基石及要件、文本设计要求等方面探讨了档案开放程序规制构建的基本思路,以完善和优化现有档案开放制度体系中的责任规定。《可信数字仓储认证:必要性、标准与主体》一文介绍了可信数字仓储认证的必要性,阐述了可信数字仓储的认证标准与主体。

做好农村档案工作对于实施村务公开、传播农业知识、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业务研究”栏目刊发的《做好农村档案工作需“五新”》一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平谷区档案局在农村档案工作中的典型做法,总结出做好农村档案工作的几点心得。《北京老字号档案价值实现研究》一文,作者就如何发挥北京老字号档案的最大效用,实现其价值以及影响老字号档案价值实现的因素等方面谈了个人看法。

在社交媒体时代,档案机构通过社交媒体的应用提高自身服务的手段,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期“域外采风”栏下的《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社交媒体战略》一文,介绍了美国国家档案馆(NARA)基于六个核心价值观和三个社区的社交媒体战略,并对其社交媒体的应用做了初步统计,列举了特色的应用实例。

“点击馆藏”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出大兴区档案馆馆藏的1953年至1962年间以“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妇女撑起半边天”为主题的一组黑白老照片。

“档案文化”栏下的“京城茶座”刊发了数篇洋溢京味文化的文章,其中《老北京胡同的由来》一文简要介绍了老北京胡同的形成与命名的含义,为读者轻松讲述着胡同文化;而《老字号六必居的前世今生》则讲述了这家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京城老字号的渊源;由大兴区档案局名誉馆员提供的《北京南海子德寿寺与六世班禅》讲述了德寿寺作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见证。“古都人物”中《翡翠大王铁宝亭》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古玩行里号称翡翠大王的传奇故事。

“潮头风采”栏目刊发的《追踪企业发展脚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一文介绍了企业由于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开发、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工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月,是团花锦簇、欣欣向荣的月份,即将到来的国际档案日是我们档案人的节日,让我们带着这份“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使命感与自豪感,携手民众在“国际档案日”这天“走进档案”。

打造档案服务品牌 提升档案形象 篇12

在信息化时代下档案管理也正朝着数字化方向实施, 数字化档案较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优势, 并且更加贴合这个时代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档案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 其发展空间以及挑战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品牌效应也逐渐融入至档案服务当中, 这使得档案服务也朝着产品化方向发展。单从品牌来看它是一种精神象征并彰显了一种价值理念, 是产品核心的构成部分。品牌效应涵盖面很广, 不仅仅涉及到产品, 同时也关系到领域的发展。综合来看构建品牌对于提升档案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通过品牌效应来促使档案服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关注, 并构建出一个规范化的档案管理环境。

二、深化档案服务品牌意识

若要打造出一个完善、良性的品牌首先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产品服务品牌意识。在档案服务过程中融入品牌观念, 将这种观念赋予实际工作中并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要求相关人员提升自身的法律观念,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做到依法治档、高标准治档使得服务整体质量提升。从客观层面来看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化, 一旦付诸于实际工作相关问题将暴露出来, 使得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制约。将品牌管理意识融于日常工作中将促使各个环节形成节点质量控制标准, 并对实际工作起到导向性作用让相关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目的、方向, 通过明确分工使得各环节紧密联系并达成契合, 促使工作协调性得以提升。

三、对档案服务进行规范化完善

在社会不断发展、前行的过程中使得档案管理部门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宽泛, 这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档案服务层次。为了让档案服务品牌化就必然需要对档案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因此可将实际工作效果作为检验标准。首先档案服务与用户之间存在着必然性联系, 因此需要对用户利用信息程度进行把握从而促使评价工作保持客观。以评价分析结果作为支撑对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并对实际工作流程进行优化。为了使得档案服务达到更高层次, 可以借助导向性服务形式对服务内容及服务行为进行完善。在日常生活中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社会公开讲座让公众对档案服务逐渐认识, 加大档案宣传力度让公众对档案进行科学化认识, 让大众逐渐接受档案管理服务。

四、加速档案息化建设

信息化档案建设已经成为了档案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档案品牌效应的扩增必然需要档案信息化的支撑。相关部门应该构建出一个有效的网络信息平台, 通过平台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并为用户提供便捷。档案信息平台并不是单纯性地仅限于档案活动, 同时还可与电子邮件服务、视频播放等关联起来。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应用网络平台展开实际档案服务可让受众不再受到时间或空间的约束, 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 这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另一方面档案平台对于品牌推广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并且能够开发出部分潜在用户, 这促使了高校档案的社会认知度及利用率的提升, 同时也为品牌构建提供了基础。

五、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服务品牌质量的提升还需要管理机制的支撑, 以管理机制为基础得到一个管理体系, 借助与管理体系的强制性使得基础管理弱化得以缓解并解决内部协调性问题。以责任制度作为促进档案工作的具体手段, 并对业务结构、实施程序、过程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知晓档案管理控制需求。结合这些需求对当前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使得档案管理更为规范化, 降低管理工作的随意性, 促使档案管理焕然一新。另外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对工作审批进行强化, 在发现问题后应立即生成报告并予以纠正。

六、贯彻“以人为本”精神

档案的服务对象始终是人, 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与以人文本精神是相契合的。以人文本首先以用户为本, 坚持以用户为基础, 保证服务质量, 将用户的利益置于首位。同时应该加强管理干部建设, 提高管理者的实际业务水平从而优化服务质量, 让整个管理工作能够顺畅进行。特别是在保密工作上应该给予重视, 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

七、结语

打造档案服务品牌, 提升档案形象是一项过程化的工作, 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展开, 以技术与管理为导向, 以理念为基础, 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 从而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摘要: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档案服务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 并且随着市场的动态变化给档案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来看打造档案服务品牌对于扩展档案产出效益将带来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将直接促进档案形象的提升。本文对档案服务品牌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对档案形象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 供以参考。

关键词:档案服务,档案形象,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黄霄羽.国外档案利用服务社会化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特点[J].档案学通讯, 2010 (06) .

[2]丁华东.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档案, 2010 (02) .

上一篇:数据压缩传输下一篇:劲性圆管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