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技术论文

2024-10-17

无线技术论文(精选12篇)

无线技术论文 篇1

目前, 许多支持无线局域网连接的移动设备都在采用的802.11无线通信技术。事实上, 蓝牙和802.11已经被多种移动设备 (包括电脑) 同时采用, 这也正是能够满足当今媒体消费者苛刻需求的理想方案, 它是符合全球各种相关规定的无线技术与支持各类娱乐文件共享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完美结合。

无线技术未来的瓶颈将是射频技术, 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和制程的进步, 无线半导体留给模拟部分的面积越来越紧凑, 65 nm工艺对于设计而言并没有什么优势, 因为数字技术可以轻易缩小, 模拟部分则面临着很多困难, 这也是65 nm射频产品效率不高的主要问题。必须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实际设计来实现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

无线技术论文 篇2

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系统是一项考虑用于802.11n的技术。802.11n是下一代802.11标准,可将吞吐量提高到100Mbps。同时,专有MIMO无线技术可改进已有802.11a/b/g网络的性能。该技术最早是由Marconi于19提出的,它利用多天线来抑制信道衰落。根据收发两端天线数量,相对于普通的SISO(Single-InputSingle-Output)系统,MIMO还可以包括SIMO(Single-InputMulti-ple-Output)系统和MISO(Multiple-InputSingle-Output)系统。

MIMO无线技术概述

MIMO表示多输入多输出。读/maimo/或/mimo/,通常美国人前者,英国人读后者,国际上研究这一领域的专家较多的都读读/maimo/。通常用于IEEE802.11n,但也可以用于其他802.11技术。MIMO有时被称作空间多样,因为它使用多空间通道传送和接收数据。只有站点(移动设备)或接入点(AP)支持MIMO时才能部署MIMO。

MIMO的优点是能够增加无线范围并提高性能。连接到老的802.11g接入点的802.11n站点能够以更高的速度连接到更远的距离。例如,如果使用老站点,从25英尺的距离连接到接入点的速度是1Mbps;而使用802.11nMIMO时站点的速度为2Mbps。增加到2Mbps的范围,允许用户在更远的距离保持连接。

无线电发送的信号被反射时,会产生多份信号。每份信号都是一个空间流。使用单输入单输出(SISO)的当前或老系统一次只能发送或接收一个空间流。MIMO允许多个天线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空间流。它允许天线同时传送和接收。

老接入点到老客户端-只发送和接收一个空间流。

MIMO接入点到MIMO客户端-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空间流。

可以看出,此时的信道容量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大而线性增大。也就是说可以利用MIMO信道成倍地提高无线信道容量,在不增加带宽和天线发送功率的情况下,频谱利用率可以成倍地提高,

利用MIMO无线技术可以提高信道的容量,同时也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前者是利用MIMO信道提供的空间复用增益,后者是利用MIMO信道提供的空间分集增益。实现空间复用增益的算法主要有贝尔实验室的BLAST算法、ZF算法、MMSE算法、ML算法。ML算法具有很好的译码性能,但是复杂度比较大,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无线通信不能满足要求。ZF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但是对信道的信噪比要求较高。性能和复杂度最优的就是BLAST算法。该算法实际上是使用ZF算法加上干扰删除技术得出的。目前MIMO无线技术领域另一个研究热点就是空时编码。常见的空时码有空时块码、空时格码。空时码的主要思想是利用空间和时间上的编码实现一定的空间分集和时间分集,从而降低信道误码率。

通常,多径要引起衰落,因而被视为有害因素。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MIMO系统来说,多径可以作为一个有利因素加以利用。MIMO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天线(或阵列天线)和多通道,MIMO无线技术的多入多出是针对多径无线信道来说的。传输信息流s(k)经过空时编码形成N个信息子流ci(k),I=1,……,N。这N个子流由N个天线发射出去,经空间信道后由M个接收天线接收。多天线接收机利用先进的空时编码处理能够分开并解码这些数据子流,从而实现最佳的处理。

特别是,这N个子流同时发送到信道,各发射信号占用同一频带,因而并未增加带宽。若各发射接收天线间的通道响应独立,则多入多出系统可以创造多个并行空间信道。通过这些并行空间信道独立地传输信息,数据率必然可以提高。

MIMO无线技术将多径无线信道与发射、接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从而实现高的通信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这是一种近于最优的空域时域联合的分集和干扰对消处理。

系统容量是表征通信系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表示了通信系统最大传输率。对于发射天线数为N,接收天线数为M的多入多出(MIMO)系统,假定信道为独立的瑞利衰落信道,并设N、M很大,则信道容量C近似为:C=Blog2(ρ/2)。

下一轮无线技术玩什么 篇3

在无线技术上投入重金的厂商们当然不会坐视不理。10月初,EWC(Enhanced Wireless Consortium)无线联盟开始了大动作,包括Broadcom、英特尔、思科、联想、索尼、东芝在内的27家大型电子公司成为了EWC的第一批成员。紧接着,EWC成员签署了一项战略协议,允许各成员在新无线技术标准出台前可以自行研发相关技术产品。Broadcom产品部经理Bill Bunch签字后相当兴奋:“新的无线技术IEEE标准最早也要在2006年年底出台,但我们不可能等到标准出台后才去生产产品,我们要提早动手。”

不要以为无线产品制造商是在做没有谱的事儿,其实下一个无线标准802.11n早已被炒作多时,在经历了a、b、g后,n势必将拥有更多的机会。按照无线技术厂商们的解释,n的传输速度最高可达到目前Wi-Fi速度的10倍,且信号更强,相比现在50%的无线资源浪费率,n至少可以将效率提高10%。有了n撑腰,EWC的底气当然十足,在发布会上他们更是抓紧机会向众人描绘那“伟大的蓝图”:n将是下一代网络媒体,视频、音频、无线宽带、4G、卫星信号等的终级平台,无线产品将在n下获得全面整合。不用怀疑,新一代基于n的无线产品很快就会出现在又一批精英们的手中。

EWC为什么这样急?因为无线市场的竞争者们早已排上了长队。当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时,其它无线厂商当然不会永远沉默下去,比如新兵MIMO。MIMO(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作为一种“多方式输入,多方式输出”无线技术,相比802.11技术,使用成本要低得多。MIMO有着数根“聪明”的天线,加上一系列的无线信号发送和接收技术,能够同时在多种无线协议下工作,在处理多重无线信号时更加稳定、快捷,在速度上能够达到目前Wi-Fi的8倍。面对着这样的优势,那些持有MIMO技术的厂商当然不肯轻易放弃。

虽然目前MIMO并没有正式被列入Wi-Fi阵营,但MIMO早已深入人心。仅主力厂商Airgo Networks销售的MIMO芯片集就已经突破400万块,支持MIMO技术的路由器和PC板卡销量几个月来一直保持着良好势头,近期有消息称三星公司也在两款笔记本电脑主板中加入MIMO技术,并成功销往了亚洲和欧洲市场。现在MIMO厂商们正在等待IEEE组织正式批准它成为的一种无线技术标准,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高利润美国无线市场。

无线技术企业企业无线网络设计 篇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个人数据通信的发展, 功能强大的便携式数据终端以及多媒体终端的广泛应用, 为了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能实现数据通信的目标, 要求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由有线向无线, 由固定向移动, 由单一业务向多媒体发展, 更进一步推动了无线局域网 (Wireless LAN, 以下简称无线LAN) 的发展。

无线LAN和个人通信网 (PCN) 代表了90年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PCN主要用于支持速率小于56kbit/s的语音/数据通信, 而无线LAN大多用于传输率大于1Mbit/s的局域和室内数据通信, 同时为未来多媒体应用 (语音、数据和图像) 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手段。无线LAN既可满足各类便携机的入网要求, 也可作为传统有线LAN的补充手段。

1.1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对于局域网络管理主要工作之一, 对于铺设电缆或是检查电缆是否断线这种耗时的工作, 很容易令人烦躁, 也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找出断线所在。再者, 由于配合企业及应用环境不断的更新与发展, 原有的企业网络必须配合重新布局, 需要重新安装网络线路, 虽然电缆本身并不贵, 可是请技术人员来配线的成本很高, 尤其是老旧的大楼, 配线工程费用就更高了。因此, 架设无线局域网络就成为最佳解决方案。

1.2 无线网络传输方式

常用的无线网络设备有网卡、AP、无线网桥和无线路由器等;无线网络产品的多种使用方法可以组合出适合各种情况的无线联网设计, 可以方便地解决许多以线缆方式难以联网的用户需求。无线网络应用的典型方式是:

1) 对等网方式

有2种形式, 把2个局域网相联, 或把1个远程站点联入1个局域网。如果是两个局域网相联, 则在两个局域网中分别接入无线路由器或无线网桥。

2) 无线HUB方式

在一个建筑物或不大的区域内有多个定点或移动点要联入一个局域网时, 可用此方式。要注意的是, 各站点要与无线HUB用相同的网络ID以顺利互通, 又要有各自的地址号以相区别。

3) 一点多址方式

当要把地理上有相当距离的多个局域网相联时, 则可在每个局域网中接入无线网桥。这时主站或转接站使用全向天线, 各从站视距离使用定向或全向天线与之相联。

4) 不同协议网络间互联

在联网的两边各用与当地网络环境和对方网络环境相配套的设备和相应的网络设置即可实现。其通信部分和前述的相同。

2 企业网建无线网的必要性与需求分析

2.1 项目背景及意义

无线局域网技术很早就已经有了, 但近期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 这和整个电信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 其潜在用户正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 人们对数据业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话音和数据这两大业务始终是电信运营业发展的关键业务, 目前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主要靠话音业务来获得, 而未来的发展又离不开数据业务, 话音与数据, 现实与未来, 正在成为运营商们积极探索的两大领域。此外, 3G的发展也给电信来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大的电信环境来分析, 这种关注是必然的。

正是由于无线局域网易于维护和使用费用低廉, 无线局域网或无线广域网在中小型公司和教育行业开始受到欢迎。

与企业内部无线局域网的应用模式不同的是, 作为企业无线局域网不再仅仅为用户提供简单的网络互连, 更重要的是实现WLAN的电信级运营, 因此要在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架构的基础上添加计费、网管、认证等一系列网络实体。

2.2 用户需求

1) 连接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PC。

2) 通过权限设定用户浏览Internet, 同时接收、查询浏览国内外的资讯和电子邮件。

3) 提供丰富的网络服务, 实现广泛的软件, 硬件资源共享, 包括:提供基本的Internet网络服务功能: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电子公告牌等。

4) 实现系统各个管理机构的办公自动化, 应具备内容:

·管理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局内的无纸化传输以及实现对全局内部业务流程的自动流转;信息系统的相关发布、查询;有效数据的收集、分析、辅助决策。

·确保权限使用的安全性, 文件的保密性, 以及物理, 网络, 服务器, 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在文件的审批过程中可以跟踪审批的进度、修改审批流程, 退回流程 (流程简单灵活) , 并可保留审批过程中的修改痕迹。

·实现局域网及互联网邮件系统的信息交换。

·系统实现自动处理信息的功能, 将工作人员从繁杂的劳动解脱出来。

·及时提醒功能的提升, 与手机短信等相结合, 保证工作人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及时收到工作上的紧急通知和重要消息。

3 无线局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系统结构及网络结构的设计

客户端可以是台式或笔记本电脑, PDA或802.11手机等等, 通过802.11a/b无线网卡与附近区域的无线接入点连接。接入点通过5类线缆与TFW8001访问服务器相连, 或经由交换机连入访问服务器。若干个访问服务器 (通常是每楼层一个或数个, 依用户多少而定) 通过线缆 (可能经过交换机或路由器) 连入中心控制管理器。

3.2 公司IP地址规划

企业内网IP划分方法:在IP地址规划时, 我们已经知道IP地址包括公网和专用 (私有) 两种类型, 公网IP地址又称为可全局路由的IP地址, 是在Internet中使用的IP地址, 目前对企业来说主要是ISP提供的一个或几个C类地址;而专用 (私有) IP地址则包括A、B和C类三种, 另外就是Microsoft Windows的APIPA预留的 (169.254.0.0--169.254.255.255) 网段地址。分配IP地址的方法有:1) 静态分配IP地址;2) 动态分配IP地址;3) 采用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换) 方式。

3.3 网络设计的设备简介及选型

1) TFW 8001无线访问管理器

访问服务器可以监控无线子网上的情况。它强制用户进行认证网络访问权限, 从而使用户和访问管理者在一个无线网络的环境中安全的传输数据。采用了基于标准的加密方式, 以消除WEP和802.11的安全漏洞。

TFW 8001通过在每个连接在端口上的AP管理所有用户的会话和跟踪每一个网络连接的状态。同时使用户在不同AP之间漫游时继续采用原有的安全策略。TFW 8001无线访问管理器担任着安全管理和执行系统的角色, 防止未授权用户接入网络。

·使无线网络强制执行基于用户认证的访问方式;

·根据用户在中心管理器中设置的策略来检查或者过滤数据包;

·提供Airwave Security。这是一种安全隧道, 可以加密数据并能保护往来于终端设备的所有无线通信业务。

2) TFW8001控制服务器

TFW 8000无线中心管理器是一个适用于任意大小的无线网络的中心化安全配置和管理系统。它和无线访问管理器一起组成的清华同方无线网络系统–提供了保护, 管理和增强无线网络的最低总体拥有成本。

中心管理器的主要功能是可与一个或多个鉴权服务器合作来鉴权要登陆网络的用户。这使得普通的鉴权服务器可被用于有线和无线用户。使用一体化权限管理器以提供定义策略的架构, 策略控制谁可以访问特定的网络资源的, 何时可以访问和多长时间。这独特的能力使得网络管理员可以在需要时实施所需的安全级别。也可以用中心管理器内嵌的数据库进行基于用户/组的鉴权。

4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管理

为了使授权电脑可以访问网络而非法用户无法截取网络通信, 无线网络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

1) 无线身份认证

传统的有线网络使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认证已经有很多年了。CHAP、MSCHAP、MS-CHAPV2和EAP-MD5查询是有线和拨号基础设施中经常使用的密码查询机制。这些身份认证系统基于一个密码散列以及身份认证服务器发出的随机查询。通过捕获或侦听广播频率中的身份认证数据包, 黑客们可以使用常见的字典攻击工具来发现空中传输的密码, 通过中间人攻击来窃取会话信息, 或尝试进行重放攻击。

因为有线网络中使用的身份认证方法存在的缺陷可以在无线网络中很容易地被利用, 所以IETF和IEEE标准委员会已经与领先的无线供应商合作, 建立更可靠的无线身份认证方法。IEEE802.1x就是目前一种最主要的无线身份认证标准。

2) 802.1xWiFi身份认证

802.1x使用一个外部身份认证服务器 (通常是RADIUS) 对客户端进行身份认证。目前, 除了执行简单的用户身份认证外, 一些无线产品已经开始使用身份认证服务器来提供用户策略或用户控制功能。这些高级功能可能包括动态VLAN分配和动态用户策略。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进, 在企业、公司、政府内全面实现信息电子化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必要。使用无线局域网产品可以实现建筑群网络连接、宽带互连网络接入以及移动获取网络服务等功能。无线网络产品具有传输距离远、可以在建筑物之间或建筑物内施工困难的环境下使用、支持移动漫游等特点, 因此可以使用它来替代传统的电信线缆来构建未来的教育网络。该文对无线技术企业无线网络进行详细设计, 无线网络的基础入手, 介绍了无线网络的作用, 该企业的概况及对企业无线网络进行了详细规划, 着重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网络的管理和使用方面。

关键词:网络,局域网,无线网络,管理

参考文献

[1]吴彦文, 刘方, 周光钥.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4.

[2]Michael P, Robert B S.局域网与广域网设计与实现[M].杨继萍, 黄开枝,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赵腾任, 孙江宏.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郭诠水, 王宝智.全新计算机网络工程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1.

[5]张蒲生, 肖洪生.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拭目以待:WiGig无线技术 篇5

WiGig无线技术

◆WiGig(WirelessGigabit,无线千兆比特)是一种更快的短距离无线技术,可用于在家中快速传输大型文件。

◆WiGig(无线千兆比特)技术会比Wi-Fi(无线相容性认证)技术快10倍,且无需难看的网线就可以将高清视频由电脑和机顶盒传输到电视机上。

◆WiGig的传输距离比Wi-Fi短DDWiGig无线技术可以在一个房间内正常运转,也许能延伸至相邻房间。

◆WiGig无线技术不是WirelessHD(无限高清)等技术的直接竞争对手,它拥有更广泛的用途,其目标不仅是连接电视机,还包括手机、摄像机和个人电脑。

◆WiGig和WirelessHD都使用60千兆赫(60GHz)的频段,这一基本尚未使用的频段可以在近距离内实现极高的传输速率。

◆WiGig可以达到每秒6千兆比特(6Gbps)的传输速率,差不多能在15秒内传输一部DVD的内容。

不久前,WirelessGigabit联盟(WiGig)宣布完成其无线统一标准制定工作。WiGig无线技术标准支持高质量的图像、声音以及数据的无线传输,其速度是目前无线局域网技术的10倍,通过向后兼容Wi-Fi设备,是Wi-Fi技术的延伸。完成版本的标准可供WiGig联盟会员查阅,预计在的第一季度将对应用级别会员(adoptermember)开放。

“今年五月份在WiGig联盟成立的时候,我们曾宣布将在第四季度完成业内第一个60GHz的统一标准,我们非常自豪完成了这个对业界的承诺。”WirelessGigabit联盟主席AliSadri表示,“我们正在快速地为下一代高品质无线产品的市场导入铺平道路,这其中包括PC,移动电话,电视机,显示器,Blu-ray播放器,数码相机以及更多产品。”

标准亮点

1.0版本的WiGig无线技术标准包含以下关键元素:

◆支持高达7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D比802.11n的最高传输速率快十倍以上

◆802.11介质访问控制层(MAC)的补充和延伸,向后兼容IEEE802.11标准

◆物理层同时满足了WiGig设备对低功耗和高品质的要求,可确保设备互操作性和以吉比特速率通信的要求

◆协议适应层目前正在发展中,以支持特定的系统接口,如PC外围设备的系统总线,HDTV的显示接口,以及显示器和投影仪等

◆支持波束赋形技术(beamforming),支持十米以上的可靠通讯

为WiGig设备提供广泛、高级的安全和功耗管理机制

“实现在年底完成标准制定工作的承诺,对于WiGig无线技术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无线和移动技术咨询公司FarpointGroup的负责人CraigMathias说,“通过与Wi-Fi的互补以及多吉比特传输速率的实现,该通用标准在下一代无线局域网产品的发展道路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

新成员加入WiGig联盟

WiGig联盟正在稳步壮大之中,在第四季度四个新成员的加入后,会员数目前已接近30家,均为业内领军企业。这四个新成员中,NVIDIA成为董事会成员公司,AMD,SKTelecom和TMC成为contributor级别的成员。作为半导体行业的支柱企业,NVIDIA和AMD公司的加入将推动联盟对无线显示器应用软件的发展支持。作为韩国最大的电信公司SKTelecom,以及作为中国一家独立测试和认证实验室TMC的加入,将为联盟带来更具深度的专业意见。

“NVIDIA意识到无线接口技术将成为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目前,显示器接口技术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下一代解决方案将提供针对PC,游戏手柄,笔记本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与PC显示器和电视机的无线连接,”NVIDIA技术市场经理,同时也是WiGig联盟董事成员的DevangSachdev表示,“NVIDIA支持针对图像以及诸如PCI,USB等接口的无线数据传输开放标准,正因如此,我们希望和WiGig无线技术联盟携手合作。”

“我们为联盟成员的壮大感到自豪,这其中包括消费电子,移动通讯和PC产业的世界领军企业。参与公司的多元化使WiGig无线技术能够提供创新的无线解决方案,以及时满足市场需求。”AliSadri表示。

完成版本的标准将于20第一季度向WiGig成员提供。

关于WiGig联盟

无线技术论文 篇6

毫无疑问,移动技术已经与普通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如今,无论是在机场通过上网本网上冲浪、还是通过智能手机更新Facebook上的状态,都离不开无线技术的支持。Gartner认为,未来几年移动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将会继续增加。相应地,企业投入在移动应用开发和移动技术研究上的费用也将会有较大增幅,这种情况至少会一直持续到2011年。基于这种认识,Gartner不久前评选出了未来几年最值得关注的10大热门无线技术。

“我们非常关注这10大技术,每一个企业也应该认真审视这些技术。”Gartner副总裁Nick Jones说,之所以选出这10大技术是因为它们会影响到很多企业的市场决策,要么绝大多数用户或者员工会采用或者希望采用这些技术,要么是它们可以解决不少企业可能面临的某些挑战。

蓝牙3.0和蓝牙4.0

到2011年将会有两种新的蓝牙标准,即蓝牙3.0(已经于2009年正式颁布)和蓝牙4.0(还在编写中)。蓝牙3.0集成了802.11协议,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 而蓝牙4.0除了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能力之外,还引入了一种新的低能耗模式,能实现数据的低能耗传送。此外,两种新的蓝牙标准还进行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改进,比如提高了电池的续航能力以及更高的安全性。

Gartner说,未来蓝牙3.0将主要用于那些需要更多带宽的应用,如从手持设备上下载图片和视频。而蓝牙4.0的低能耗模式也能提供很多功能,如一旦用户离开PC就自动锁住该PC。

移动互联网

Gartner预计,到2011年,市场销售的手持设备85%以上会内置某种浏览器。另外,在欧洲和日本,具备某些特定导航能力的智能手机以及能通过某种方式访问普通HTML网站的智能手机将达到售出手机的60%。

智能手机所在市场份额的增加以及更高分辨率的手机屏幕,都将吸引更多用户通过他们手中的移动设备访问普通的网站,这会推动移动Web应用的普及。

移动小部件

小部件(Widgets)是采用诸如JavaScript和HTML等技术开发出来的一些互联网应用。如今,已经有很多手持设备支持小部件,它们就放在手机桌面上,很容易看到也很容易打开。

Gartner认为,尽管小部件存在标准缺乏等问题,但是它确实提供了一种非常方便的方式来交付那些简单、需要保持连接的应用,特别是那些需要实时更新数据的应用,如天气预报、邮件到达通知、市场信息、博客以及RSS的Feed等。

“小部件使用了一些非常简单、易懂的工具和技术,与开发复杂的本地应用相比,它的门槛要低,更容易开发。因此,很多公司把小部件作为一种市场探测器,在正式着手开发一个面向特定平台、投资较大的本地应用之前,先开发出一个小部件来试探市场。”

跨平台的移动

应用开发工具

Gartner认为,移动平台将走向多样化,到2012年这一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因此,那些交付和安装非常简单、能在多个平台上运行的应用将非常有吸引力,相应地,开发这些应用的开发工具也将非常有市场前景。”

Gartner说,尽管基于跨平台的应用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无法真正实现“一次开发,随处运行”,其性能也与专门面向某平台的应用程序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是,跨平台的开发工具能显著降低应用软件交付成本和维护成本,而且,用这些跨平台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在信号不好时甚至没有信号覆盖时运行得更为稳定。

应用商店

应用商店(App Store)如今已经不新鲜了,由于苹果公司iPod+iTune商业模式的大获成功,激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厂商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商店。

Gartner认为,应用商店的模式将成为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软件分发的主要方式(有时可能是唯一的模式)。因此,应用商店将成为越来越多准备拓展移动相关业务的公司市场战略非常重要的部分。

“应用商店将成为移动应用最为主要的分发渠道和销售渠道(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未来很多应用软件将依托应用商店来构建云服务的生态系统。” Gartner说。

增强的位置感知

Gartner预计,到2011年年末,市场上销售的手持设备绝大多数(超过75%)会内置GPS的功能,以帮助用户实现定位。GPS是实现与位置有关的服务的关键技术,不过并不是唯一的技术,如Wi-Fi未来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特别是在那些接收不到GPS信号或者GPS不太可靠的地方。

Gartner说,内置位置感知功能手机的流行将有助于推动位置感知相关应用的普及,未来在这些基本的位置感知应用的基础上还会衍生出更丰富的应用。

“不过,企业必须注意相关的隐私问题,妥善处理好由于位置感知应用可能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Gartner说。

移动带宽

Gartner认为,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由于电信运营商不断改善其设备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移动网络可用的移动带宽将有显著增加。移动带宽的增加意味着,更多应用或者操作不再限定在固定网络上,同时也意味着如果固网出现故障,移动网络将能更加可靠地支持原本运行在固网上的业务继续运行。

Gartner相信,嵌入式移动宽带技术除了在电子书和一些音乐播放设备中成为标准的功能外,也将成为很多笔记本电脑的标配。

触摸屏

触摸屏已经作为一种主流技术出现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Gartner 预计,2011年欧洲和北美市场销售的移动设备中采用触摸屏的将超过60%。

“触摸屏的普及将推动触觉技术的研究,因为这有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Gartner说,那些为手持设备开发应用的公司肯定会积极采用触摸屏(包括单点触控和多点触控)和相关的触摸技术,否则就将被这个市场所淘汰。

M2M

M2M(Machine-to-Machine)指的是机器与机器、机器与移动设备之间利用无线技术进行通信,无线技术是M2M中的关键技术。

Gartner认为,2009年很多网络服务供应商已在它们的服务和设备中增加了M2M或者对设备的远程监控能力,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会有更多M2M服务出现在市场。Gartner列出了一些比较热门的M2M应用,包括咪表、视频监控、痕迹跟踪等。

与设备无关的安全技术

严格地说来,这不是指某一项技术,而是一组确保应用程序安全的技术总和。这些安全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与用户具体使用哪种移动设备和哪种平台无关,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要求在客户端安装某种安全工具。

Gartner列出了一些这样的安全技术,包括瘦客户端架构、应用作为服务、独立于平台的网络访问控制、可移植的个人偏好管理、虚拟化以及可租用的安全服务(如云中的病毒扫描)。

浅析感知无线电与无线技术标准化 篇7

(一) 短期影响

1. 异构网络与SON

随着新型无线电技术的大量涌现, 多种无线接入技术保持共存的现象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在此情况下, 协调异构网络中各要素, 整合资源提高无线网络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业界的一个共识。同时, 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 无线网络技术也日趋复杂, 只有减低了网络建设和运营商的CAPEX与OPEX, 无线网络才能进入标准化, 为此, 无线网络的自组织 (Self Organization Network, SON) 也将标准化提上了议事日程。

3G PP RAN已将LTE-A的Study Item的研究范围扩展至异构网络, 并且将重点集中于Macro Cell与Femto Cell两者的配合, 以便达到合理分配用户业务、均衡不同层次的网络负载, 提升系统整体性能的目的。在以往的研究和标准化进展中发现, 层次化CPC的概念能较好的适用于此类场景, 不排除相关企业将在后续讨论中逐渐推广这一概念。同时, 在其他标准化组织中关于Femto Cell和跨网络Interworking的讨论中, 也有一些类似的技术思路被提出与讨论。不久的时间里, LTE系统将开始全球部署, 但同时成熟的2G和3G系统也仍将长期存在, 以支持大量的既有用户, 同时, 先进的地区可能会构思4G网络, 无线网络将逐渐进入更多模式同时共存的时代。在某一个运营商的网络上, 可能同时存在GSM/UMTS/LTE/WLAN或者CDMA1x/EV-DO/LTE/WLAN等多种无线接入技术。在此背景下, 感知无线电技术对异构网络协同和自组织自配置的价值将显现, 尤其对于同时拥有多种无线网络的运营商, 基于感知无线电技术支撑的异构网协同与SON将成为今后的技术热点。

2. 短距离通信

基于IEEE 802.15系列的UWB超宽带技术曾经得到学术和网络界的高度关注, 但因为UWB技术超宽带的调制方式对其它无线通信技术的潜在干扰使高速UWB技术的发展已经趋于停滞。UWB系统的潜在干扰问题一直存在, 并且无法完全确信共存场景下的干扰规避效果。在此情况下, 学术界和产业界希望借助感知无线电技术实现UWB系统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共享频谱资源。通过引入感知无线电技术, 可使短距离通信技术能与其它无线通信提供更好的共享频谱, 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 从而促进短距离通信技术的发展, 扩展其应用领域与商业化空间。

(二) 长期影响

无线电频谱资源是无线通信的基础性资源, 目前无线电频谱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移动通信发展的关键问题, 3GHz以下可用于移动通信的频谱资源已经基本分配殆尽, 寻找新的频谱资源已经相当困难, 这很可能将最终制约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频谱分配机制主要采用Command-and-Control模式, 即由监管机构将频谱资源指配给频谱使用者, 同时对频谱上提供的业务, 需要遵守的约束条件 (如干扰参数等) 进行规定, 频谱使用者只要能够遵守频谱分配时约定的义务, 就在实质上完全占有了此段频谱资源, 排除了其它用户使用该段频谱资源的可能性。此种情况造成已经分配的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据统计1GHz以下已分配的频谱资源中, 平均利用率有6%~10%。所以, 无线频谱资源的使用呈现了总体紧张、局部宽松的矛盾局面。为解决这一矛盾, 需要从技术和监管模式两个层面进行工作。感知无线电技术的设计初衷就是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技术手段。通过频谱共享, 允许不同网络运营实体、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共享同一段频谱资源, 从而提高频谱的整体利用效率。具体的共享模式包括协作 (Cooperative) 共享和非协作 (Noncooperative) 共享两种方式。根据目前的技术实现水平, 不论是协作模式还是非协作模式, 由感知网络辅助进行的集中式控制具有相对更好的可实现性。所以, 在上述各标准化组织的讨论中, 基于CPC的集中式控制模式已经逐渐成为感知网络架构的首要选项。

二、总结与建议

感知无线电技术经过多年发展, 已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 其技术研究内容与方向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和无线技术标准化的发展, 感知无线电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的前沿。短期影响有以下几点。一是广域无线网络:基于感知无线电的技术概念与思路, 更好地实现异构网络的联合无线资源管理与自组织自配置。二是短距离无线通信:基于对频谱使用状态的感知, 促使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其他无线技术更好地共享频谱, 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长期影响有以下三点。一是技术影响:实现频谱共享, 包括协作式共享与非协作式共享。二是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推动产生频谱二级市场, 降低无线通信市场进入门槛, 促进竞争。三是对监管政策的影响:促进监管政策向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转变, 同时给干扰、安全、权利义务定义等问题带来新的挑战。

摘要:感知无线电的研究视角从无线链路的底层功能扩展到更高层次的协议和网络设计, 感知无线网络 (Cogni-tiveW irelessNetwork) 已成为感知无线电未来研究和产业化方向的共识。在感知无线网络的框架内, 无线网络将根据其与周边多维环境 (网络、协议、应用等) 交互信息的情况, 调整网络特性, 实现最优的系统性能。

关键词:感知无线电,异构网络,协作共享

参考文献

[1]Mitola J, Maguire G Q.Cognitive Radio:MakingSoftwareRadioMore Personal[J].IEEE Pers.Commun, 1999, 6 (4) ;13-18.

无线技术论文 篇8

在现代的无线通信系统中, 由于所处的传播的电磁环境非常复杂, 因此无线通信系统经常受到各种电磁干扰信号的影响, 这种干扰不仅有自然环境的干扰信号, 而且还有人为施加的干扰信号, 对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一直是无线通信领域研究人员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广泛采用的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包括扩频技术、跳频技术以及扩频跳频混合技术。采用以上几种抗干扰技术的缺点是增大了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电路复杂程度, 提高了无线通信设备的研制和生产成本。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能够克服成本高的缺点, 并且能够灵活多变、实时动态地实施通信对抗, 是提高系统对抗的一个有效措施[1]。软件无线电通信抗干扰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尽量通过软件实现系统的各种功能, 让尽可能多的系统功能由通过软件来完成,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硬件成本, 提高通信系统效率。

2 采用软件无线电抗干扰技术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采用软件无线电抗干扰技术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主要包括干扰信号检测模块、控制模块、收发信机模块和计算机模块四部分。其工作原理是:在干扰信号检测模块, 由天线接收的无线干扰信号经滤波器与混频器后成为中频信号, 再由A/D变换为数字信号, DSP将采集到的干扰信号参数送入计算机。在收发信机模块中, 发信时音频信号经过A/D转换之后进入DSP电路进行基带数字信号的处理, 再经过A/D变换、信号放大与变频, 最后由天线发射出去;收信时, 天线感应的射频 (RF) 信号, 经过混频得到IF信号, 然后进行A/D变换, 对IF数字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 实现音频信号解调等功能, 最后送到耳机。在控制模块中, 主要完成对干扰信号检测模块、收发信机模块的控制, 执行计算机送来的的指令。计算机根据干扰信号检测模块送来的无线电干扰信号的参数, 采取对应的抗干扰对策, 主要包括进行数据传输码率的设定、调制参数设置等以及向无线电通信系统传输信息。

3 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中抗干扰技术分析

3.1 软件无线电通信抗干扰中的数字处理技术

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在干扰信号检测模块主要进行干扰信号参数的采集, 在收发信机模块主要实现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与调制解调。在无线电通信系统收发信机模块中经过中频数据宽带A/D变换后的数据流位数较高, 对数字中频信号进行放大、滤波与混频等处理需要较高的运算速率, 只有采用高速并行的DSP多处理器模块, 才可能达到要求。为了减轻通用数字处理芯片DSP的处理压力, 通常采用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件对A/D转换器传来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降低数据流传输速率, 并把信号变到数据基带信号后, 再把数据信号送到DSP芯片进行处理。软件无线电抗干扰通信系统中采用并行和顺序分割的算法, 以获得较高的处理能力。目前多数通信系统是将微处理器CPU的通用性与DSP芯片的功能结合起来, 将CPU和专用DSP进行集成。现在已研制出新的采用多处理器互联技术的DSP芯片的多重处理结构, 正是因为这种互联多处理器的链路加快了数据流的速度, 减轻了总线传输的瓶颈问题。

3.2 软件无线电通信抗干扰中射频分频段滤波处理技术

在采用软件无线电抗干扰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收发信机模块中, 为了实现宽频带无线信号的检测、发送、接收, 受无线电电子元器件的限制, 采用一个滤波器无法实现宽带信号的收发。目前通常采用若干个滤波器在控制模块的统一控制下进行无线电信号分频段处理来实现。对于无线电信号来讲, 无论其频段高低, 信号的品质因数与传输带宽永远都是一对矛盾, 一般我们设计时都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折中考虑滤波器的品质因数与信号带宽, 尽量达到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要求。

3.3 软件无线电通信抗干扰中的高速AD转换技术

在采用软件无线电抗干扰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收发信机模块与干扰信号检测模块均采用了高速A/D转换技术。应用高速A/D、D/A技术时, 应该重点考虑信号采样方法选择、模拟信号滤波方法、信号失真等几个重要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采用的模数变换的方法有正交采样、带通采样、过采样以及有奈奎斯特采样。设计的时候, 在收发模块与干扰信号检测模块中的模数转换 (A/D) 电路要尽量接近天线, 以便实现对软件无线电抗干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软件可编程性。高速模数转换 (A/D) 的采用对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性能也存在较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A/D转换电路的最高采样率限制了所能处理已调信号的频率, 同时在A/D数字化采样的均匀量化中, 模拟信号引入的量化噪声功率容易导致信号谐波失真, 容易造成收发模块中的接收机灵敏度下降。

3.4 软件无线电通信抗干扰中的天线技术

采用软件无线电抗干扰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收发信机的天线必须能够覆盖多个无线通信频段, 用于满足多个无线信道同时通信的要求。由于无线信号频率不同使得各个无线频段对天线的要求也不相同, 在多个无线信道抗干扰方式下, 若横跨多个无线电通信频段, 天线必须要与射频处理模块匹配。软件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对天线的要求较高, 当前还很难设计出频带较宽、损耗较低的天线, 只能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上采取折中措施。

4 结束语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是当代无线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采用软件无线电抗干扰技术的无线通信平台更适合于现代电子对抗与通信保密的要求,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无线电通信网络的灵活性、实时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尔扬, 李琳.软件无线电中的关键技术[J].电声技术, 1999 (03) :52-54.

[2]崔迎炜, 张晓林.软件无线电中的高速设计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 (01) .

无线技术论文 篇9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无线技术论文 篇10

融合网的技术方案, 即无线广播网与无线宽带网协同覆盖的通道建设, 包括CMMB无线广播网与无线广播电视双向交互网的融合、广播大塔与交互小塔的协同覆盖、无线广播电视双向交互网与有线电视网的融合、Wi-Fi与有线电视网融合等。无线双向网的Wi-Fi覆盖, 是利用U频段做中继, 实现公共区域、交通工具、家庭的Wi-Fi覆盖, 实现对现有手持或移动终端的支持。而我国的卫星网络仍为单向传输信道, 其在融合网中的双向数据交互仍然需要由双向有线电视网或无线广播电视双向交互网来协助完成, 构建其逻辑回传通道。

融合网的物理层基本架构有六大特点:标准创新, 活灵活现;载波聚合, 性能增强;频谱感知, 规避干扰;IP广播, 动态高效;业务对接, 引入内容;业务支撑, 提前规划。融合网的功能和支持的业务, 主要有4个方面:政务为先、行业为主、双向融合、物联扩展。面向政府、企业, 它可以提供公共安全、企业集群、政府调度等服务;面向普通消费者, 可以提供无线宽带接入+地面电视服务;在公共场所面向移动用户, 可以提供公交、地铁、商业楼宇等服务;面向旅游区、办公园区、企业园区, 可以提供智能园区、智能社区的相关服务。广电的双向融合应用, 主要包括以无线方式实现双向化改造和完善应急广播网络。在提供视频内容+Wi-Fi接入、视频内容资源分发方面, 上海广电双向网已经建成了公共交通宽带接入与投放的平台。

无线技术论文 篇11

ZigBee是早在2004年12月被确定了正式版本的一种无线传输新技术,是基于物理性和MAC层规格的标准,代号为IEEE802.15.4。在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中,ZigBee作为一种晚于蓝牙出现的方案,以其独有的技术特征与蓝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正面竞争:其数据传输速率低于蓝牙,但传输距离较远,而且具有实时性更强、功耗更低等优势,因此主要将用于电子设备的遥控等领域。

最近,ZigBee联盟首次发布了在其认证测试中取得合格的产品,从而使这一已公布了两年多的无线技术标准终于迈出了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不过,当前首批认证的还只是 ZigBee的无线模块,包括美国MaxStream、NEC工程和美国S3C这三家公司的产品,另外还有美国Software Technologies公司的协议堆栈。具体采用这些经过认证的ZigBee无线模块的电子产品尚未露面,不过NEC工程公司的目标是在2007年第一季度推出相关产品,它们将打上ZigBee的认证LOGO进行销售。

浅析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技术 篇12

4G具有较高的数据速率和频谱利用率, 能够提供多媒体业务, 能够实现全球无缝隙漫游,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智能性、灵活性以及更高的传输质量和服务质量, 能支持非对称性传输, 并可支持多种业务。这些相对于3G系统所表现出的优点主要是由于使用了许多新兴的、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4G系统最主要的关键技术如下:

1.1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主要是指自适应天线阵列, 是利用移动用户和基站间各个传输链路空间特征的差异, 在基站端运用信号处理技术和软件技术, 通过多天线阵元结构, 产生特定方向特性 (主波束对准移动用户信号方向, 旁瓣或邻瓣对准干扰信号方向) 的天线波束, 在同一信道上减少多个移动用户接收和发送信号的干扰, 提高频谱利用率的一种分集技术, 其本质是利用相位关系抑制多址干扰和多径干扰。

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主要是考虑智能天线和移动通信环境的特性, 如电波的传播特性、干扰和信号带宽的有效性等, 通过链路级和系统级的仿真与实际验证, 综合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优化天线阵列参数和设计数据业务的最优传输模式。

智能天线除了在提高频谱利用率、抑制干扰等方面的优点外, 还可以通过基站对移动用户发射信号的空间特征矩阵的分析, 实现对用户空间位置的较精确定位。

1.2 OFDM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 与3G的CDMA技术显著不同。它是对多载波调制技术的改进, 可以认为是整个4G技术的核心。

在高速移动的无线通信环境中, 多普勒频移和多径效应会对信号的正确接收产生显著的干扰。OFDM技术是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窄带干扰的有效途径, 其基本原理是在频域内对传输信道进行分解, 使各子载波相互正交, 然后将高速数据流分解为多个低速数据片段, 在各子载波上分别进行调制, 使串行通信变换为多个独立子信道上的并行通信。一方面使每个子信道变得相对平坦, 某个时刻只会有少部分信道受到深衰落的影响, 不至于一次干扰就导致整个链路的失败, 有效抑制了频率的选择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高速数据流也进行了分解, 每个子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应带宽, 信号波形间的干扰也大大减少。

1.3 MIMO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本质是一种分集技术, 是多天线技术的发展。它利用多个天线在收发两端同时工作, 在空域上扩展传输通道进而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并行工作的各个发送和接收天线通过角度扩展等多种途径减少空间相关, 当彼此的信道冲击和响应相互独立时, 信道的容量或者传输能力将随着天线数目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这样系统的通信能力将可以在不增加天线的发射功率和系统带宽的情况下得到成倍提高。

MIMO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重大突破, 发展潜力巨大。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和改进, 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 被认为是现代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优点可以概括为:可降低码间干扰、可提高空间分集增益、可提高无线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1.4切换技术

切换技术指的是移动终端从一个通信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通信覆盖区, 为保持通信业务连续性而改变信道所进行的链路侦测、仲裁和建立、断开等操作的综合技术。切换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保持用户移动性的基本技术, 是4G实现无缝、可靠漫游的基础。

切换的实现在方式上可分为硬切换、接力切换、软切换和更软切换等多种方式, 切换的发生时机包括移动终端在不同网络之间的接入和在不同基站之间的移动, 也包括在同一基站的不同扇区或者不同频率之间的迁移, 还包括随着信道变化进行链路的更新等情况。

现有的切换控制机制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智能化移动终端进行端口信号的强度和质量的检测, 由终端的软件系统进行判决, 主动发起和完成切换操作, 另一种是由移动用户临近的基站监测各通信链路的信号状态, 交换网中心根据监测数据完成切换。

DSP和软件技术是4G切换技术的关键组成, 高效智能的切换算法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切换效率和质量。在4G中将会综合两种控制机制的优点, 发挥终端智能软件的优势, 实现以软切换为主, 辅助其它切换方式的综合切换技术。

1.5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是改变传统的无线终端的设计以硬件为核心的观念, 强调以可配置、可升级的软件编程和DSP技术为核心, 尽量以最简化的、开放的、标准化的通用硬件平台来实现无线数据收发功能的设计技术。

在系统组成上, 软件无线电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天线、射频前端、宽带数字/模拟转换器件、数字信号处理器件等基本单元。天线覆盖频段一般比较宽, 频段特性均匀, 射频前端完成发射时的上变频、滤波、功放以及接收时的滤波、放大和下变频等功能。信号在完成数字化的转换以后, 几乎全部的工作都由软件来处理。

软件部分主要包括类无线信令规则与处理软件、信号流变换软件、调制解调算法软件、信道纠错编码软件、信源编码软件等。主要的通信子功能如基带处理、工作频段设置、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全部用代码实现, 即通过软件编程, 使通用硬件平台成为一种多工作频段、多工作模式、多信号传输与处理的无线电系统。

软件无线电的灵魂是软件。针对传统的功能相对单一、难以扩展的硬件单元进行分析, 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研究高效实时的处理算法, 开发出相应的软件模块来替代、提升相对应的硬件功能, 是提高系统灵活性和扩展升级能力的有效途径。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解决移动终端在不同无线环境中工作的关键技术, 伴随芯片处理能力的提高和DSP技术的进步, 发展空间很大, 对于4G支持多种业务的完整融合, 支持各类媒体及网络协议之间的“无缝连接”非常重要。

1.6对4G的讨论

当无线通信系统从模拟技术为主发展到现在的全数化以后, 软件的地位和作用就一步步得到增强。软件技术突出优点在于易升级、易扩展和基本上不占体积。随着通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新技术的更新对保护运营商和户的现有投资是一对日渐突出的矛盾, 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的小型化更一直是设计者努力的方向, 而软件技术的推广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4G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分组交换技术、据融合技术和切换技术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软件的实现手机芯片上的软件从单一的控制程序升级为独立的操作系已经是大势所趋, Android、Symbian、i OS和wp7现在已成为熟能详的名词。预计要不了多久, 移动终端和智能手机上软件数量将超过台式电脑。

结束语

移动计算机是当前IT领域内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其发展趋势是高性能、低功耗、小型化和无线互联。一般认为, 高速数据通信能力和无线网络互联能力是移动计算机性能评价的主要方面, 因此, 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对移动计算机发展的意义就显得非同一般。各大计算机企业已纷纷把目光投向移动通信领域

摘要: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应用, 移动计算机技术必将随之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对移动计算机本身的研究以及面向移动计算领域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研发工作的热点。本文对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详细分析了OFDM技术、MIMO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切换技术、智能天线。

关键词:无线通信,关键技术,讨论

参考文献

[1]王丹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M].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10-12-04.

上一篇:监理模式下一篇:语法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