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纺纱线

2024-09-29

色纺纱线(共7篇)

色纺纱线 篇1

2012年3月9日, 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负压集聚式赛络紧密纺纱线”项目进行科技成果鉴定。

项目在棉纺环锭细纱机上加装负压紧密纺装置, 成功进行细纱机主牵伸区牵伸装置的改造, 采用不同型号规格的异形管和网格圈的配置, 优选前罗拉直径和相关纺专器材, 解决赛络紧密纺纱技术关键, 可以适纺中、高、低特的紧密纺纱品种, 形成1.8万锭44台负压式紧密纺纱生产能力, 产品质量稳定;使用该装置生产的纱线, 纱体光洁紧密, 毛羽较少, 强力较高。纺纱生产好做, 断头少, 效率高, 适合生产中高档面料;主要品种R14.8tex、R/CJ 60/40 14.7tex赛络紧密纺纱线。

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负压集聚式赛络紧密纺纱线的开发是成功的, 其生产技术属于广西先进水平,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用EXCEL计算纺纱原料用量 篇2

1.1 纱线代码表

为了更好地作指代,将纱线给予相应的代码,如图1所示。

第一列为纱线代码。若不是这种表格结构,则要整理成这种表格结构形式。格式修改如图2所示。

选中BL1列, 插入4个空白列, 选中P1列, 点“数据”→分列…→分隔符→其它:+→完成→确定。选中BL1列,点“数据”→分列…→完成。整理成图1的形式就好了。

1.2 生产任务表

生产任务表如图3(有些列被隐藏了)所示。

第一列纱线代码不能重复,也不能有空白单元格。后面各列为每月各种纱线的生产量。

1.3 两表并一表

1.3.1 生成表头

在N1单元格输入起始年月“201203”,在L2单元格输入“=$N$1”。

在M2单元格输入:

拖动填充柄到W2。

1.3.2 生成数据区

在L3单元格输入公式:

式中“1204”这个数要叟生产任务表的行数。分别横向、纵向拖动填充柄,数据区就做好了。至此原始数据表就做好了,将该表更名为“源数据”。如图4(有些列被隐藏了)。

2 计算各种原料用量

2.1 做表头

选下一空白工作表,A2输入“原料代码”,B2输入“=源数据!L2”,拖动填充柄到N2。于是表头就做好了。

2.2 定义名称

选中B3单元格,插入→名称→定义。

→名称:纱线;引用位置:=COUNTA(源数据!$A:$A)→添加;

→名称:成份;引用位置:=INDIRECT("源数据!$B$3:$F$"&纱线)→添加;

→名称:比例;引用位置:=INDIRECT("源数据!$G$3:$K$"&纱线)→添加;

→名称:产量1;引用位置:=OFFSET(源数据!$K$3, 0, COLUMN (A:A),纱线-2, 1)→添加;

→名称:产量;引用位置:=CHOOSE({1, 2, 3, 4, 5},产量1,产量1,产量1,产量1,产量1)→添加→确定。

2.3 做首列

在数据区的右边找一空白列,如:P列。在P2单元格中输入:

OFFSET(源数据!$B$3, INT (ROW (5:5)/5)-1, MOD (ROW (5:5) , 5) ) ;

向下拖动填充柄,行数应大于“源数据”表中记录个数的5倍。将5列原料代码变成1列。

在Q3单元格输入:

“=IF (MATCH($P3, INDIRECT("$P$3:$P$"&纱线*5),)=ROW($A1),$P3,"")”,双击填充柄。提取出不重复原料代码。

在A3单元格输入:

不要直接按Enter,应按Ctrl+Shift+Enter三键,纵向拖动填充柄,行数应大于“源数据”表中记录个数的5倍。生成滤掉空白单元格后的原料代码列。

2.4 建数据区

在B3单元格输入:

=SUMPRODUCT((成份=$A3)*1,比例,产量);分别横向、纵向拖动填充柄,数据区就做好了。如图5所示。

3 完善及使用

将上述文件保存为模板,方便以后使用。

源数据表可粘贴入数据,也可手动输入。为防止出错,可设置条件格式。对于原料成份区,可设置条件格式为:若原料种类数与比例个数不同时显示为红色,见图6。

对于比例区,可设置条件格式为:若比例之和不为1时显示为红色,见图7。

第一列纱线代码不能重复。选中第一列,数据→有效性…→设置:允许“自定义”;公式“=(COUNTIF (A:A, A1)=1)”→出错警告:错误信息“该单元格内容已存在!请修正!”→确定。若是复制过来的数据,可打开公式审核工具栏,点“圈释无效数据”,即可知道哪些数据是重复的。见图8。

对于计算结果工作表,表头以下区域可设置条件格式为:若最左侧单元格为空时显示为白色,见图9。

也可将B3单元格公式修改为:

=IF($A3="","",SUMPRODUCT((成份=$A3)*1,比例,产量))

以后只要在“源数据”表中输入好数据,所有结果就都在“结果”表里了。

4 结语

牛奶、棉混纺纱性能测试 篇3

1 纱线性能

本实验使用的棉纱、牛奶/棉混纺纱均来自上海正家牛奶丝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含有牛奶蛋白纤维和长绒棉的比列为35∶65和50∶50。纱线性能测试使用YG026A电子强力机,选用200mm夹持距离,45mm/min的拉伸速度,预加张力15g,共测试100组数据,取平均值。耐磨仪采用LFY-109A多功能纱线耐磨性能测试仪,测试试样数20根,取平均耐磨次数。各项性能如下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牛奶纤维的含量增加,纱线强度有所增加,因为牛奶纤维的强度高于棉纱;随着牛奶纤维的含量增加,纱线的断裂伸长率的增加比较明显,主要是因为牛奶纤维的弹性比较好;耐磨次数随着牛奶纤维含量的增加反而降低,主要原因是牛奶纤维的抱合力比较差,降低了纱线的耐磨次数。

2 纱线强伸性能与捻度测试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采用上海新纤仪器有限公司的XL-1A型纱线强伸度仪,试样经过恒温、恒湿处理,每种试样各测试50次,夹持距离250mm,试验速度50mm/min,参照GB/T3916单纱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的测定标准。捻度测试采用JY/YG155A数字自动式纱线捻度仪,采用退捻加捻法,夹持长度200mm,预加张力10cN,试验次数10次。测试结果如下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牛奶/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随着牛奶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变大,主要原因是牛奶纤维的断裂强力高于棉纱;从捻度和捻系数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差别不大。

3 纱线毛羽和条干均匀度测试

纱线毛羽测试使用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CD/YG171B-II纱羽测试仪,试验设定毛羽长度为2mm,即毛羽指数表示在lm长纱线内长度为2mm及以上的毛羽总根数,采用《FZ/T 01086-2000纺织品纱线毛羽测定方法投影计数法标准》。纱线条干均匀度测试使用SY600/600A高速高效条干均匀度测试分析仪,采用《GB/T 3292.1-2008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标准》,测试环境温度温度20℃,相对湿度60%。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是对2mm及以上的毛羽测试结果,因为2mm以下的对纱线后道加工影响不大,从数据可以看出纯棉纱的毛羽较混纺纱的少,分不均度也比混纺纱均匀。在条干均匀度方面棉纱均好于混纺纱。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针织服饰已向着高雅美观、舒适美化、颜色艳丽等方向发展。牛奶/棉纤维既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又具有天然蚕丝的优良特性,具有良好的可纺性能,而且产品成本降低,是一种全新的纺织新材料,且具有天然抑菌性能,对人体皮肤有良好的营养和保护作用,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具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实验测试,希望对以后开发棉/牛奶混纺织物高档产品有所帮助,进一步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

摘要:介绍了牛奶纤维的特点, 对采用牛奶纤维和棉纤维不同混纺配比的混纺纱进行研究, 并和棉纱进行对比, 突显各项性能指标。

关键词:牛奶纤维,混纺纱,纱线测试

参考文献

[1]赵博.牛奶纤维的性能及其开发应用合成纤维[J].2005, (1) .

[2]杨旭红.牛奶纤维Chinon的性能与特征[J].丝绸, 1999, (11) :39-41.

[3]Heineman.Biotechnological Produaction of Spider Silk Proteins and their Processing to fibers[J].Chemical fibres International, 2000, 50 (2) :3.

[4]Sawada K, Ueda M.Chemical Fixation of Disperse Dyes on Protein Fibers[J].Dyes and Pigments, 2007, 75 (3) :580-584.

[5]李绍东.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织造生产工艺[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6 (3) :37.

《纺纱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篇4

关键词:纺纱学,教学改革,创新培养

2007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是一项旨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程,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志[1]。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是衡量高校水平高低的首要指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首先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转“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来设计和实施教学[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如下就西安工程大学《纺纱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1《纺纱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决定着人才培养对象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和内涵,因此,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材选择是第一步。据统计,全国有37所高校设置了纺织工程专业。由于各学校的教学计划、教材选用由各相关高校参与教学的教师确定,因此,各学校选用的《纺纱学》教材不完全相同。西安工程大学自大纺织工程专业调整以来,相继使用了《纺纱原理》(于修业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出版)、《纺纱学》(薛少林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纺纱学》(杨锁廷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出版)、《纺纱学》(郁崇文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出版)。教材的更新不仅体现主要纺纱理论的继承性,同时反应不同教材之间的求异性。继承性是对前人优秀理论与研究成果的继承,求异性是对事物现实缺点的矫正、对不足的完善。继承性与求异性都是创新的基本特征。

其次,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实行课程组(团队)制度,《纺纱学》课程成立了7人教学课程组,由2名教授、5名副教授构成。采用课程组组长负责教学大纲制定,全体课程组成员参与讨论的方式,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组对《纺纱学》教材的前提必须是国家级规划教材(本科),此外,以选择的教材为基础,在教学中将纺纱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先进性,以提高《纺纱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2 做好绪论讲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课程的绪论讲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介绍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度。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优势、特长密切结合起来,否则,学生就会缺乏创新的原动力,更谈不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纺织工业是传统行业,对大多数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认为“纺纱”技术含量低,对学习纺织专业以及《纺纱学》课程的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讲授了《纺纱学》教材中“绪论”的内容。首先,结合国家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介绍纺织行业发展重点领域中涉及与纺纱有关的技术:加强嵌入式纺纱、多组份纤维复合混纺、新结构纱线加工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原料精细管理和计算机自动配棉,提升纺纱过程质量控制;其次,增加讲授纺纱技术创新在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介绍纺织工业有关“纺纱”技术进步与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情况,例如“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超高支纯棉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羊绒精纺高支纱技术开发与应用”、“赛络菲尔纺纱技术及系列产品”以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毛涤复合纱线加工、结构、力学性能及其织物”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纺纱技术的科技含量,学好“纺纱学”在纺织技术的创新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3 提高学生对有关纺纱理论的理解

3.1 增加自调匀整理论内容讲解

控制纱线的条干均匀度是纺纱追求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为了降低纱线条干的不匀率,企业在纺纱设备布置上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在纺纱生产工艺流程中安排了带有自调匀整装置的设备。在《纺纱学》(郁崇文主编)教材中,“自调匀整”简要介绍了自调匀整装置的结构分类,对自调匀整的基本原理介绍很少。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自调匀整装置的工作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自调匀整基本原理,讲解“自调匀整装置”如何根据喂入条子重量的变化,通过自动调整牵伸倍数,使输出的条子重量保持不变,以降低纱线条干的不匀率。

3.2 与学生互动,讲解假捻作用

“假捻”在实际纺纱中有重要作用。为了加深学生对假捻作用的理解,首先按照《纺纱学》教材的内容对假捻的作用进行讲解,然后,再通过改变假捻器的数目、旋转方向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稳定捻度定理分析假捻的作用,并让同学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4 增加基于环锭纺纱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创新是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是企业组织发展的竞争优势,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有利于和支持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技能的获得和创新素质的养成[3]。在创新思维的训练方面,课程教学内容要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相结合。

《纺纱学》教材涉及的纺纱工艺过程主要是环锭纺纱。环锭纺纱也是现有纺织企业使用最多、最广的纺纱方法。近年来,在环锭纺纱基础上研究了许多新的纺纱技术。为了培养学生在纺纱技术领域的创新思维,在《纺纱学》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纺纱学》教材涉及的紧密纺、赛络纺、赛络菲尔纺和缆型纺之外,还简要讲授了假捻集聚纺、半紧密纺、缆型赛络纺、嵌入式纺纱、扭妥纺纱以及假捻在低捻环锭纱中的应用等纺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解决的主要关键问题。使学生了解在环锭纺纱技术上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大创新思维能力。

5 加强实验环节,提高教学的效果

我校《纺纱学》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两大部分。《纺纱学》课程期末总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以试卷卷面成绩作为标准,平时成绩包括实验、作业、考勤等完成情况。多年来,对于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以实验报告为依据。现在,为了加强实验环节,我们探索把实验过程也计入考核范围。具体做法是,教师或者实验人员在《纺纱学》实验过程中随机询问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例如,在精梳机原理实验中,提问学生对精梳机部件主要作用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对精梳机的工作原理进行现场阐述,老师或者实验人员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能深入到实验中,加强实验最终的效果,克服一些学生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另一方面,把平时成绩真正用好,更好地体现平时成绩的效果。

6 结语

做好《纺纱学》的教学工作,是培养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任务之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课题,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课时中理解或者掌握《纺纱学》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跃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加强质量工程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 :48-50.

[2]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5) :12-15.

高支毛纱纺纱技术研究及工艺探讨 篇5

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关键在于两长丝处于系统外侧,而两短纤维须条从内侧喂入,并且短纤维须条分别与一根长丝先进行汇集,作预加捻,然后再汇集于一点进一步加捻成纱[1]。只要在传统的细纱机上进行一定改造,就能纺细特纱线[2],投资少,成本低。

纵观国内外市场,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轻薄毛制品以其优良的服用性能倍受消费者的青睐。生产这类产品不仅用料少、附加值高,而且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开发轻薄型织物已是毛纺织行业的必然趋势。通过将嵌入式复合纺技术应用到高支毛的生产中,提高了纺纱原料的利用率,使纱线强度增加、毛羽数量减少、条干均匀度好,粗结疵点明显减少,提高了附加值。可以预计,高支毛纱在服装面料开发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生产更加轻薄、舒适、手感柔软、富有弹性和高雅挺括的服装,提高厂家的生产效益。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及其性能

1.1.1 羊毛纤维

毛纤维由角质细胞堆砌而成,它分为鳞片层,皮质层和髓质层。毛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皮质细胞,其决定了毛纤维物理化学性质[3]。

毛织物经过缩呢,可得到外观优美、手感丰富柔软和保暖性能良好的效果。低温或低浓度酸碱对羊毛无影响,通过氧化可使毛纤维达到丝光的效果,并不易吸收食盐等溶液,且弹性好。正是因为毛纤维具有许多其它纤维不具有的优良性状,故可用于纺制高档纺织用品。

1.1.2 可溶性维纶纤维

可溶性维纶纤维是天然纤维纺制超特细线密度纱线的重要原料。利用这一性质,在纺织高支毛纱时,将羊毛纤维与可溶性维纶纤维混纺,成纱后再溶去纺得纤维中的可溶性维纶纤维,可得到所需要的高支毛纱。生产维纶的原料易得,制造成本低。

1.2 实验仪器

1.2.1 纺纱设备

细纱小样机HF41-01-4。

1.2.2 性能测试设备

SC-5B数字式闪光测速仪;

DT2236B光电测速仪;

可溶性维纶长丝张力:SFY13单丝张力仪;

纱线毛羽:YG172A纱线毛羽测试仪,测试次数2次,每次10m。

纱线强力:YG (B) 021DX台式电子单纱强力仪, 夹持距离为500mm, 预加张力为14.5cN, 实验次数为2次, 实验条件t=20℃, ф=65%。

条干均匀度:YG135E条干均匀度测试分析仪-1.0,速度100m/min,测试时间30s。

1.3 实验原理

1.3.1 嵌入式复合纺纱原理

嵌入式复合纺纱原理见图1,图中:1、2为长丝;3、4为短纤粗纱;A为长丝与长丝之间的距离;B为长丝与粗纱之间的距离;O为导纱钩到前罗拉的垂足点;O′为导纱钩也是大三角区的汇聚点;G、H分别为1、3和2、4在小三角区的汇聚点;MG、NH为长丝单纱段;KG、LH为毛须条单纱段[4]。

嵌入式复合纺纱是一种新型纺纱技术,它相当于两个赛络菲尔纺后再进行赛络纺。在纺纱过程中,两长丝处于系统最外侧,通过导丝装置对称的从前罗拉直接喂入,而两根粗纱通过正常牵伸,并且粗纱分别与一根长丝先进行汇集,作预加捻,然后再汇集于一点进一步加捻成纱。

1.3.2 性能测试原理

1.3.2. 1 纱线毛羽

毛羽是指纱线表面露出的纤维头端或纤维圈。毛羽多时织机开口不清,容易引起断头、停机等问题。对于织针来说,不利于张力圈控制纱线的张力,同时与织针的摩擦会堵塞针孔或者使纱线断头。毛羽会使织物起毛起球,严重影响了织物的外观和使用。

1.3.2. 2 纱线条干

沿纱线长度方向的粗细或重量的均匀程度是纱线的条干均匀度。细纱条干不好,纱线的强力便会降低并影响织物的强度。用不均匀的细纱织造时,在织物上会出现各种疵点和条档,影响外观质量。此外,细纱条干不匀会使纺纱和织造的断头率提高。

1.3.2. 3 成纱强力

纱线强力即纱线受外力直接拉伸到断裂时所需要的力。预加捻的须条在较强的捻度下,结构紧密;与长丝再次加捻后,单位长度上的缠绕次数增加,许多纤维端被相邻的纱条捕捉,最后进入复合纱结构中,使纱线强力得以提高[5]。

1.4 具体实验步骤

步骤一:两粗纱间距设置为4mm,长丝张力设置为7.5g,捻系数设置为500,分别选择长丝与长丝间距为6mm、8mm、10mm、12mm进行试纺。

步骤二:两粗纱间距设置为4mm,两长丝间距设置为8mm,捻系数设置为500的条件下,分别选择长丝张力为5g、10g、12.5g进行试纺。

步骤三:两粗纱间距设置为4mm,两长丝间距设置为10mm,长丝张力为5g的条件下,分别选择捻系数为400、500、520进行试纺。

步骤四:分别测试上述三组条件下所成纱的性能,并作比较分析,得出最佳长丝间距,长丝张力和捻系数。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长丝间距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2.1.1 纱线强力的分析

由表1知,长丝间距从6mm增加至12mm,纱线强力先逐渐减小,然后增大,6mm时强力最好。当长丝与长丝间距6mm时,捻回向三角区传递,粗纱须条上所得捻回增多,纤维内、外层转移充分,纱线受力时强力利用系数高,对强力贡献大,相互间不容易滑动,因此强力高。而间距减少到10mm时,三角区长度变短,纱线抱合不紧密使强力降低。

2.1.2 纱线毛羽的分析

由表2知,随着长丝间距的逐渐增大,毛羽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长丝间距在6mm的时候毛羽指数达到最优。长丝与长丝间距6mm时,加捻三角区增长,成纱段“V”形区的夹角γ减小,长丝捕捉短纤维毛羽的机会增大,有利于减少毛羽;同时须条段得到的捻回大,成纱中单股纱获得的捻度也增大,可以降低毛羽。

2.1.3 纱线条干的分析

由表3知,随着长丝间距的增大,条干CV先减小再增大,当长丝间距为8mm的时候条干质量达到最优。当间距从6mm增加到8mm时,间距较小,纱体结构不够稳定,条干变差。当长丝间距为8mm时,由于间距适中,粗纱和长丝复合时成纱紧密,因此条干好。而当间距增大到10mm, 12mm时,条干又变差,原因可能是长丝间距较大,单股纱在长丝上产生滑移增大,使条干变差。

2.1.4 小结

在粗纱间距为4mm,长丝张力为7.5g,捻系数为500的时候,通过设置长丝与长丝间距,对成纱性能作比较分析,得出最佳长丝间距值为6mm,此时成纱强力最好,毛羽最少。

2.2 长丝张力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2.2.1 纱线强力的分析

由表4知,随着长丝张力的增加,纱线强力值先增大后减小,在长丝张力为10.0g时,纱线强力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随着长丝张力的增大,短纤维对长丝的包覆效果好,成纱强度有所增加。但长丝的张力过大时,成纱中长丝预应力增大,纱线松弛后收缩较大,使得纱线的断裂伸长有减小的趋势。

2.2.2 纱线毛羽的分析

由表5知,随着长丝张力的增加,纱线毛羽指数先减小后增大,在长丝张力为10.0g时,纱线毛羽指数值达到最好。这是因为纺纱过程中,维纶长丝对短纤维的紧密包缠作用,降低了短纤维头端外露的现象,因而纱线毛羽指数会随着长丝张力增大而减小。但长丝张力过大时,纱线松弛后收缩较大,使毛羽指数增加。

2.2.3 纱线条干的分析

由表6可知,长丝首先对短纤维须条进行包缠增强,然后再预另一支包缠增强纱线须条进行包缠,所以短纤在成纱过程中被有效地嵌入到成纱主体中。并且,长丝分布在最外围,有效地分担了大部分纺纱张力,使得纤维须条分担的纺纱张力大幅度降低,减少了纤维间的滑移,使纱线的条干较为均匀[7]。在此次试验中,长丝张力从5g变化到12.5g,纱线条干CV值先增大再减小,在长丝张力为5g时条干CV值达到最优。

2.2.4 小结

当粗纱间距为4mm,长丝间距为8mm,捻系数为500时,改变长丝张力,测试成纱性能并作比较分析,长丝张力为10g时纱线毛羽最少,纱线强力最佳,纱线条干较好。

2.3 捻系数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2.3.1 纱线强力的分析

由表7知随着捻系数的增加,纱线强力先减小后增大,当捻系数为500时,纱线强力达到最大。当捻系数为500时,纱线的断裂强力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捻系数的增加,纱线的断裂强力逐渐减小。这是因为纱线除具有总捻度外,从前罗拉输出的每根须条上都具有一定的捻度[8],成纱的两根纱中将存在与成纱方向相同、大小相近的真捻[9],从而增强了复合纱的强力和伸长率。在一定范围内,当捻系数增加时,捻回向上传递就越多,前罗拉处的边缘纤维受到了更好的控制,预加捻的须条在较强的捻度下与长丝再次加捻后,单位长度上缠绕次数增加,许多纤维端被相邻的纱条捕捉,最后进入复合纱结构中,增加了纤维间的摩擦力和抱合力,随着捻系数的增加,增加了纱中纤维的预应力,减少纤维强度的轴向分力,故纱线强度随捻度的增加而开始下降[10]。

2.3.2 纱线毛羽的分析

由表8知随着捻系数的增加,纱线毛羽指数先减小后增加,捻系数达到500时,毛羽指数降到最低。捻系数为400时,纤维间相互缠结较差,使毛羽增多,当捻系数增大到500时,纱条加捻适中,纤维相互缠结在一起,使毛羽量减少,当继续增大捻系数时,使纤维在纱条中的扭曲增大,增大了纤维头端自由的机会,使纱条表面毛羽增多。

2.3.3 纱线条干的分析

由表9知随着捻系数的增加,纱线CV值先减小后增加,当捻系数在500时,纱线CV值达到最好。这是因为捻度加大,被加捻纤维丛所受到的加捻力矩增大,使传递的捻度更靠近前罗拉钳口而改善对输出纤维的控制,可以减少纤维伸出纱体的数量和长度,从而可以减少成纱毛羽。同时也可看出,当捻系数过高时,毛羽又有略为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纱线较硬时,形成毛羽的纤维会较多地伸展在纱线的外面。

2.3.4 小结

在粗纱间距为4mm,长丝间距为10mm,长丝张力为5g时,改变捻系数,测试成纱性能并作比较分析。当捻系数为500时,纱线强力、毛羽和条干均为最佳值。

3 结语

3.1 将羊毛纤维和可溶性维纶纤维通过嵌入式复合纺,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改变长丝间距,长丝张力和捻系数纺得纱线后测其性能,可知这三项工艺参数均对纺出的高支毛纱在强力、毛羽、条干均匀度等性能上有一定影响。

3.2 通过对纺得的纱线进行性能测试可知,在长丝间距为6mm,长丝张力为10g,捻系数为500时纺出的高支毛性能相对最优。

参考文献

[1]陈军等.涤长丝含量对毛涤嵌入式复合纱性能的影响[J].上海纺织科技, 2010, (1) :1-3.

[2]蒋国华.苎麻/蚕丝Sirofil纺纱探讨[J].纺织学报, 2001, (5) :23-24.

[3]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中国纺织标准汇编:棉卷;毛、麻、丝卷;化纤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4]陈军等.长线预加张力对毛涤嵌入式复合纺成纱性能的影响[J].上海纺织科技, 2009, (11) :1-2.

[5]余序芬.纺织材料试验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192-194.

[6]王秀燕.棉/涤Sirofil复合纱的开发及性能测试[J].现代纺织技术, 2005, (1) :8-10.

[7]徐卫林.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原理解析[J].纺织学报, 2010, 31 (6) :29-36.

[8]孙宏卫, 王春燕, 邢红欣.赛络纱塞罗复合纱纱线性能的测试分析[J].山东纺织科技, 2004, (1) :8-9.

[9]魏铭森, 季涛, 陈蓉娟.赛络纺加捻过程的理论分析[J].纺织高校基础学学报, 1999, (12) :166-169.

色纺纱线 篇6

(一) 传统的降低纺纱成本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发展要求纺纱行业历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传统的减员增效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特别是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纺纱企业用工成本急剧上升, 更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纺纱企业所用的主要原料为棉花, 而国内主要优质棉生产基地位于新疆。分拣原棉成本、运输成本及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等多种因素, 企业降低原棉采购成本已越来越不容易了。

(二) 提供劳动就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纱行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 提供了几千万国内就业岗位。而目前纺纱行业经营异常的困难, 尤其是严重亏损的企业, 拖欠职工工资或裁员时常发生。而国家提出的降薪不减员的号召, 为的是稳定人心, 保护广大职工根本利益。对纺纱企业而言, 更急需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 以求企业发展, 达到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

(三) 国家纺织产业新政与企业发展新机遇所需2009年2月4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了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面对国家纺织产业新政, 国内的纺纱企业, 尤其是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 更是要抓住这一政策机遇, 在练好内功降低成本的基础上, 力求企业得以生存并更好的发展。

二、降低纺纱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 纺纱规模与厂房设计

目前, 全国纺纱厂比比皆是, 少则几千锭, 多则几十万锭乃至几百万锭。而纺纱厂因其固有的设备配置及固定费用, 成本分摊就显得尤其重要。一般来说, 纺纱厂最低适度规模应在5万锭及以上, 此时的固定成本分摊较为合理化。由于纺纱厂各工序间流水作业较紧密, 而条桶及管纱的移动也较为频繁, 因而厂房结构应按工序流程设计为一个封闭式的整体厂房较为合理。这样既便于上下工序间的条桶或管纱的转移, 又省去了大量的无效体力劳动去推条桶及搬管纱, 同时也节省了部分建筑费用。

(二) 先进设备的更新换代

当前, 纺纱厂还有相当多的设备处于陈旧、老化阶段, 如有的细纱机还是人工落纱, 络筒机还是人工换纱换管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是国家提出的纺织业振兴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目前, 代表国内最先进的纺纱成套设备厂家———经纬纺机 (股票代码000666) , 具备纺纱一条龙的新型成套设备的产销服务。其生产的JWF1530型紧密纺细纱机是国内最新开发的新一代机电一体化程度高的产品, 并具有紧密纺系统和先进的自动集体落纱控制;其生产的ESPERO-M型自动络筒机, 可全面精确的控制纱线质量, 能有效消除纱疵并进行分类。先进设备的运用, 不仅可以减少用工, 而且可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安徽华茂新建的十万锭合资公司, 主机全部采用经纬纺机的成套新型设备, 万锭用工仅为50多人, 产品以高纱支的紧密纺、赛络纺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三) 用电创新

纺纱厂的用电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10%以上, 节约用电不仅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 也是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节约用电主要作好如下方面工作:其一, 合理调配生产, 用足低谷电时间段;其二, 根据生产车间温湿度的相关要求, 控制好空调、冷冻、地吸等设备运转;其三, 以最优的方案配置好风机、除杂吸风管道、滤尘及相关的电机, 做到主辅机同步开关车;其四, 变压器功率的选择与启用。

(四) 原棉采购环节创新

原棉在纺纱 (纯棉纱) 生产总成本中占70%左右, 原棉成本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尽量降低原棉采购价的基础上, 还可从如下方面做起:其一, 在产棉区合办或独办棉业公司, 既可使企业具有稳定的原棉供应基地, 又可以对原棉的质量进行把关控制。其二, 采购进口棉, 因其价格大幅低于国内同等级原棉采购价, 但受限于配额控制。

(五) 技术创新

加强用棉工艺研究与调整, 做好优棉优用, 努力提高制成率, 降低回丝率、坏纱率、落棉率。开发新品种, 尤其是精梳高支紧密纺系列纱、赛络纺系列纱等比重。优化配棉工艺, 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 不断创新配棉工艺, 合理配棉, 经济配棉, 节约用棉, 力求把配棉工作做细、做好。加强配棉等级的改进, 从棉花产地、棉花品级等方面合理搭配使用原棉。适时调整品种结构, 不断满足客户需求, 努力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差异化市场目标。

(六) 管理创新, 管理出效益

其一, 抓好职工培训。加大投入职工培训资金的力度, 从短期看虽然增加了成本, 但从企业长期发展所需来看, 其实是收到了降低企业成本的隐蔽性回报。其二, 稳定职工队伍。职工队伍的稳定, 不仅可以使企业处于一个长期良性的发展过程, 而且还有益于企业产品质量的长期平稳。其三, 创新班组建设。班组是每个企业最末端的管理单元, 抓好班组建设工作, 对稳定一线员工队伍, 加强公司执行力, 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员工综合素质, 确保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四,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减少几个人的问题, 而是事关企业长期生存的大计, 是企业的一项基本战略。其五, 提高设备运转效率。抓好设备日常维修和养护, 深入挖掘设备潜力, 加强巡回, 减少停台、眼差、锭差, 最低减少坏车、减少空锭等来提高设备运转率。

(七) 运用票据贴现业务, 大幅降低财务费用

目前, 银行贷款半年期基准年利率为4.86%, 而票据贴现年利率在2.1%左右。纺纱企业向供应商开具商业票据, 并与对方约定由自己到银行保贴, 不仅可以缓解短期资金紧张的局面, 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财务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色纺纱线 篇7

纺纱机器在绕线过程中,判断细线是否断线是十分重要,因此纺纱断线检测装置是根据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产品,它能对纺纱过程进行断线检测和监控。本文就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一多功能纺纱断线检测控制装置,能够自动检测纱断情况,并且在断纱时,停止电机转动,并进行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故障处理。该装置能给纺纱工带来无限的方便,免去了纺纱工一直观察纱线状态的麻烦,大大地为纺纱工减少了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并且也给商家带来更大的价值。同时该装置不仅可以应用于纺纱机器,还可以用于生产类似纱线之类的某些生产厂家。

1 系统功能

基于纺纱断线检测装置的功能要求,纺纱断线检测控制装置的电路主要由以AT89C2051为核心的单片机最小系统、断线检测模块、LED工作指示灯模块、纺纱机器控制模块、电源系统等电路组成。其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1)上电后,工作LED指示灯亮,当按下按钮后,LED指示灯灭,同时纺纱机器开始工作。

(2)纺纱机器工作5 s后,如果纱线出现异常情况,LED工作指示灯开始闪烁,同时控制纺纱机器停止工作。

(3)当纱线工作异常后,此时工作人员进行纱线检修,当检修完毕时,工作人员可按下按钮,工作指示灯停止闪烁,转为亮,表示纱线正常,纺纱机器可以继续工作。

依次循环执行以上步骤。

2 系统硬件电路及原理

该装置拟采用以AT89C2051单片机为核心的电路来实现,主要由AT89C2051单片机、时钟电路、复位电路、断线检测模块、LED指示灯显示模块、纺纱机器控制模块、电源系统等电路组成。其电路如图1所示。

2.1 单片机最小系统

主要由AT89C2051单片机、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组成。其中AT89C2051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 8位单片机,片内含2 KB的可反复擦写的只读程序存储器和128 B的随机数据存储器,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和FLASH存储单元,AT89C2051单片机在电子类产品中有广泛的应用。时钟电路由AT89C2051的4、5脚的时钟端(XTAL1和XTAL2)以及晶振X1、电容C1和C2组成,采用片内振荡方式。复位电路采用简易的上电复位电路,主要由电阻R1和电容C3组成,分别接至AT89C2051的RST复位输入端。

2.2 断线检测模块

由感丝器和光电耦合器组成,用来检测纱线有无断线。感丝器采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不受环境湿度与丝线粗细影响,功耗低,性能稳定,广泛用于纺织行业丝线断头无损检测。感丝器有白、棕、绿三种颜色引脚线,分别为信号输出、24 V DC、0 V。当过丝槽中有丝通过时,输出为24 V DC;当过丝槽中无丝通过时,输出0 V。因此根据断线检测电路可以发现,正常情况,单片机P3.2引脚接收到高电平,当纱线出现异常时,单片机P3.2引脚接收到低电平。

2.3 指令模块

主要由按键来实现,主要用来控制纺纱机器的运行与停止。

2.4 LED指示灯显示和控制模块

主要由LED发光二极管、电阻R4和控制机器的继电器组成。正常工作时,LED灯灭;如果检测到有纺纱断线,一方面需立即触发继电器动作,使纺纱机器停止运转,另一方面控制LED灯闪烁,提醒工人进行处理。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软件设计思路

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C语言,可以大大提高程序编写时的效率。软件实现的关键是纺纱断线检测。纺纱断线检测通过单片机的外部中断来实现。由于当出现纺纱断线时,单片机P3.2引脚接收到低电平,所以可以用外部中断0的低电平触发方式来实现。因此当出现纺纱断线时,就进入外部中断0的中断服务程序进行纺纱断线标志的设置。软件实现的功能包括按键功能、继电器控制功能、LED显示功能。主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

其中系统初始化主要包括定时器0和外部中断0的中断的初始化。纺纱断线标志主要由外部中断0的中断服务函数和定时器0的来实现。其中定时,0中断服务函数用于5 s定时后启动外部中断0,外部中断0的中断服务函数用于设置纺纱断线标志并关闭外部中断0。

3.2 程序代码

限于篇幅,下面给出部分程序代码

void delay(unsigned int i); //延时函数

void init(); //初始化函数

sbit relay=P1^0; //继电器控制

sbit led=P1^1; //LED灯

sbit key=P3^7; //按键控制

unsigned char kcount=0, //按键次数

bit keydown=0; //按键按下标志

if(gzflag)//出现纺纱断线

void timer0()interrupt 1 //定时器0的中断服务函数

if(tcount==100) //5 s定时时间到

void ex0()interrupt 0 //外部中断0的中断服务函数

4 结语

该装置可以实现及时检测纱线断线状况,并控制继电器动作使电机停止,从而使纺纱机器停止工作,并通过LED灯闪烁提醒工作人员,提高了纺纱断线检测的智能化程度。

摘要:为了对纺纱过程进行断线检测和监控,提出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纺纱断线检测控制装置,并根据其要求从硬件电路和软件进行了分析设计,从而实现了纺纱断线自动检测,并能在出现断线时控制纺纱机器停止工作,并通过LED灯闪烁提醒工作人员,提高纺纱检测的智能化程度。

关键词:AT89C2051单片机,断线检测,LED报警显示,智能化

参考文献

[1]车怡蕾,付贵增,陶洪亮,等.并纱机控制系统设计[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5(12):31-34.

[2]王铭铭,方千山,颜佳泉,等.图像处理和达芬奇技术在纺纱断线检测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12(17):44-45.

[3]张振奇,程玮燕.喷水织机用多纬同时分别检测装置[J].丝绸,2001(2):32-33.

[4]朱旭平,张小明,付大梅.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绕线机张力控制仪设计[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5-8.

[5]沙占友.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焊接平台下一篇:教学护理管理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