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工程

2024-09-19

防雷工程(精选12篇)

防雷工程 篇1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 全省各县局基本已全部建成全新的自动气象站, 然而根据省局业务处的统计记录, 从建成的自动气象站发生故障的概率来看, 由于雷击造成的设备损坏而影响业务正常运行的情况占到了80%以上。因此对自动气象站进行系统的防雷分析, 设计一个完整、适当的防雷方案, 切实保护自动气象站有关设施免遭雷击, 不但为业务工作的正常进行与运转提供了有效保证, 而且为观测站值班员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自动气象站雷击防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 几乎涵盖了目前雷击防护的方方面面, 包括直击雷、感应雷及雷击电磁脉冲保护, 根据《河南省自动气象站接地与防雷工程建设方案》, 结合自动气象站实际情况,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建筑物、风向杆等设施直击雷的雷电保护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等上, 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为使雷电浪涌电流泄入大地, 使被保护物免遭直击雷或感应雷等浪涌过电压、过电流的危害, 所有建筑物、电气设备、线路、网络等带电金属部分, 金属护套, 避雷器, 以及一切水、气管道等均应与防雷接地装置作金属性连接。

防雷接地装置包括避雷针、带、线、网, 接地引下线、接地引入线、接地汇集线、接地体等。根据自动气象站情况, 风向杆、地温、雨量计、观测场围栏等防直击雷设施应一并接入地网。为防止反击, 以往的防雷规范对防雷接地与其他接地之间提出一整套限制措施, 即规定两类接地体和接地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在有些情况下, 间距无法拉开到规定值时, 则要采用严密的绝缘措施。

防雷接地,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及《自动观测站》执行。由于接地的良好状态对防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制作接地体时一般采用40mm×40mm的角铁, 每根长2.5m, 间距约5m垂直打入地下, 顶端距地面约0.5~1.0m, 顶端再用40mm×40mm左右的扁铁全部焊起来, 构成一个统一的接地系统。

另一方面就是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与常规的防雷保护是有区别的。如建筑物与非信息设备防雷根据IEC-1024《建筑物的雷电防护》和GB50057-94来进行的, 而电子信息系统的防护是根据电磁脉冲防护标准进行的防护, 其国家标准为GB50174-93及QX3-2000《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

2 电源系统的雷电防护

雷电的破坏力极大, 以雷击中心1.5km~2km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 损害线路上的设备, 防雷仅有外部防雷 (避雷针或避雷带) 是不够的, 雷电波会侵入电气通道 (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由雷电产生的高电压和浪涌电压对通讯设备、网络、信息系统有极大的危害, 轻则毁坏线路, 重则损坏设备, 系统瘫痪, 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 造成数据设备、精密仪器的大量损害逐年上升, 所以必须进行内部防雷, 在进出建筑物的各保护区上的电缆、金属管道上、信息数据线上、电子设备前端, 安装防雷器, 并实行等电位连接。

一个欲保护的区域, 从EMC (电磁兼容) 的观点来看, 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组保护区, 最外层是0级, 是直接雷击区域, 危险性最高, 越往里, 则危险程度越低, 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 保护区的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 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面形成, 从0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 必须实行分级保护, 对于电源系统, 分为Ⅰ、Ⅱ、Ⅲ、Ⅳ级, 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水平。对于信息系统, 则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 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 而精细保护则是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选择, 从理论上讲, 雷电流约有50%是直接流入大地, 还有50%将平均流入各电气通道 (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 因此, 必须进行电源系统的分级防雷。

2.1 电源的第一级防雷

危险的过电压可产生于建筑外, 当雷电击中电力传输线或电力公司切换负载时, 危险过电压就可产生并沿电力线传输。如果在你的建筑进口没有保护, 这些危险瞬态过电压将进入楼内损坏敏感设备, 在雷击损坏事故中70%~80%是外部危险过电压造成的。所以要进行第一级防护, 安装电源防雷保护器, 位置应在电力线进入建筑物入口处的主配电盘, 将瞬态过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 保证设备不受损坏。

2.2 电源的第二级防雷

危险的过电压, 也可产生于建筑内部, 当空调、电梯或其它大型设备开关和运行时, 可引起瞬态过电压, 破坏敏感的电气设备并缩短其使用寿命, 故要设第二级防护, 位置设在建筑内的配电盘处, 安装电源防雷保护器保护使用该配电盘供电的所有设备。

2.3 电源的第三级防雷、第四级防雷

分别为对电子设备的精细保护, 一般均考虑所保护的电子设备的耐压水平而确定。自动观测站所使用的计算机及所有用电设备最好使用具有防雷作用的插座。

3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雷电防护

早期的电子设备是用诸如继电器、线圈和真空管等元件组成的, 这些传统元件对于突变的电磁及瞬变电源是有一定的免疫力和耐受力的, 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 多层、超规模的集成芯片, 电路更密集, 集成度更高, 元器件间隙更小, 导线更细。几年前, 1cm2的计算机芯片有2 000个晶体管, 而现在的奔腾机则超过14万个。从而增加了计算机受瞬间过电压损坏的概率。由于计算机的设计和结构决定了它是在特定的电压范围内进行工作的, 当电压超出计算机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时, 计算机将出现数据乱码, 芯片被损坏, 部件提前老化。这些症状包括:意外的数据错误, 接收、传输数据的失败, 丢失文档, 工作失常, 经常需要维修, 原因不明的故障和硬件问题等等。而雷电产生的感应瞬态过电压强度远远超出了计算机和其它电气设备所能承受的水平, 绝大多数情况下, 造成计算机的立即毁坏, 数据永远的丢失。因此保护这些智能设备免遭系统瞬态干扰的影响就变得更加重要。

1) 计算机通信网络防雷主要由外部防雷系统和内部防雷系统两部分组成。外部防雷包括空气截雷系统即避雷针或避雷带, 引下线或接地系统;内部防雷系统主要是对建筑物内易受过电压破坏的设备, 如计算机及其通信接口、电话机、路由器、交换机、UPS、数据传输线等电子设备加装过电压保护装置, 采取有效防护技术措施, 在设备受到电压侵害时, 保护装置能快速动作, 将能量泄放, 从而保护设备不受损坏。

2) 雷电对计算机通信系统的损害途径是多方面的, 有通过通信线路感应而传入系统损坏设备的, 有从雷击建筑物或邻近地区雷电放电从而导致建筑物内部计算机通信网络环路中由于空间电磁感应产生瞬态过电压造成的损坏, 有通过供电线路的感应而引入系统电源导致设备的损坏, 另外从电磁瞬态脉冲感应耦合的通道理论角度看, 由于电子信息系统是由信号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存储、检索等众多环节组成, 由于系统环节多, 接口多, 线路长等原因, 给雷电的耦合提供了条件。例如:一个信息系统不但有电源进线接口, 还有信号输入输出接口, 天线馈入接口等, 这些接口的线路较长, 符合闪电耦合的条件, 是感应脉冲过电压容易侵入的原因, 也是感应脉冲过电压波侵入的主要通道。因此计算机网络系统防雷保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对计算机局域通信网络的防雷保护不仅取决于设备的接口抗力, 电源系统的多级防护, 防雷保护装置的性能, 而且也取决于通信线路的布放方式, 均压等电位联接, 屏蔽及接地的方式, 另外建筑结构以及楼顶铁塔或避雷针的安装方式等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通信线路的布设、屏蔽、等电位联接及接地的方式, 可以提高设备的接口抗力和保护水平。

3) 计算机通信网络遭雷击后, 易损部位分别是:计算机同轴网络适配卡、特定功能的接口适配卡 (例如:带R232串行通信接口的多功能卡等) , 计算机远程通信用的调制解调器、路由器、交换机、采集器、计算机电源系统各器件等方面。尤其是象这些设备的连接MODEM的串口、连接双绞线的RJ45端口等信号部分应进行信号部分的保护、避免因路由器、局域网交换机端口被雷击或高电压击穿。对于局域网上所用的双绞线, 如果它连接的设备不在一个电源环境内、或走线距离比较长时 (不在一个房间内或者跨越楼层) , 双绞线两端连接的设备都应安装防雷设备, 避免因两端设备电压不一致时较高的电压通过双绞线击向电压较低的设备;局域网使用细缆作为传输介质时, 因其连接多台设备、更应安装防雷设备。连接MODEM的专线和拨号线, 均为架空线, 且由室外进入室内, 遭受雷击的概率大于其它任何计算机设备, 故必须首先提高通信接口和电源系统的自身抵抗力, 在计算机各通信接口处安装各类通信接口防雷器, 特别是主机与采集器、宽带路由器、服务器的输出接口均要加装信号防雷装置。在电源系统, 即计算机电源、UPS电源、市电电源等前级必须安装电源防雷器, 并按分区、分级、分层的防御理论进行防雷器的安装, 同时通过合理的布线、屏蔽、均压等电位联接理论及规范的接地等有效措施降低雷电可能引起的侵害程度。

根据我国有关资料统计, 通讯线路被雷击后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雷击损失的70%以上, 而且线路受到强雷击时很可能使其连接的MODEM、路由器、交换机、采集器等设备也同时遭受损坏, 因此通讯线路与设备关系网络是否畅通、气象数据能否及时准确传输的问题, 这部分应予重点保护。

4 结论

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雷击造成的损害可能会使整个系统瘫痪, 导致仪器设备不能正常采集, 观测数据的永久丢失。因此, 如何全面系统地做好防雷工程至关重要, 同时也要考虑环境、地理位置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从根本上做好自动气象站防雷工作, 尽可能减少雷击带来的各种损害, 保证气象工作的正常顺利运行是我们还应不断探讨的问题。

摘要:自动气象站雷击防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 我省每年都有自动气象站不同程度地受到雷击, 直接影响了气象业务的正常开展。本文结合雷击可能发生的原因和途径, 从直击雷、感应雷及雷击电磁脉冲保护入手,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对做好自动气象站的雷击防护,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浅析,自动气象站,防雷工程

参考文献

[1]《建筑物的雷电防护》IEC-1024.

[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

[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4]《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5]《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3-2000.

防雷工程 篇2

学校是一个人员密集的特殊场所,雷电防护安全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谐。2007年5月23日重庆开县某小学发生雷灾之后,学校防雷安全问题得到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气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陆续发文强调加强学校防雷安全工作。学校的防雷安全设施与消防安全设施一样都是保障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师生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因此校园防雷工程责任重大。

校园防雷工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1、勘察;

2、设计;

3、施工;

4、验收。

1.每个步骤需要做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1.1勘察

校园防雷工程的勘察既是一个设计前所必须取得的技术勘察资料的步骤,又是一个沟通、宣传、解释的环节。因为学校均是已建项目,有些学校几十年都未受雷击,现在为什么要安装防雷设施呢?这就需要宣传;安装了防雷设施后能百分百保证安全吗?这就需要沟通;安装了防雷设施之后,校园所有地方都能安全防雷吗?这需要解释。

勘察的技术资料除常规的土壤电阻率、周围四置环境条件、建筑规模(长、宽、高)、历史上有无雷击等内容外,还需增加以下勘察内容

1.1.1教学楼、宿舍、学生活动用房、旗杆建(构)筑物等特点;校舍周围有无高大树木;屋面状况(平面还是斜坡,屋脊、屋角、檐角、屋檐部位施工难度等);安装直击雷防护装置的情况。

1.1.2已安装的防直击雷装置敷设状态正常与否?焊接工艺、锈蚀情况、断裂情况等。

1.1.3引下线安装状态正常与否?数量、间距、断裂情况、焊接等有无在出入口等人员易接触的地方?有无护套管?

1.1.4屋面各类线缆敷设和安装状况正常与否?线缆有无屏蔽,有无直接绑扎在避雷带上?屋面水箱、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外机等安装状况?

1.1.5接地装置:接地极如何布置在勘察阶段就应确定,以校舍的布局来决定学校建筑物接地装置共用还是分设。若地面已敷设水泥地的要了解厚度、施工难度,以便设计时能合理布置。

1.1.6供电线路是架空还是埋地?有无采取雷电波侵入措施。1.1.7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方面:计算机房(校园网络机房)、电教设备、通信系统(电话线、网络线)、监控系统等屏蔽和SPD安装状况。

可以这样说,勘察步骤是工程的关键环节,必须派施工负责人、设计人员前往。掌握施工图设计前所必需的详细资料,确定现场施工方案,现场绘制施工示意图。

1.2设计

根据现场勘察掌握的资料和绘制的示意图,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二类标准要求,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设计校园内建(构)筑物的直击雷防护施工图、防雷电波侵入施工图和电子设备的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施工图。

设计时,以下几点应引起重视

1.2.1瓦坡屋顶的屋脊、屋角、屋檐、屋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应敷设避雷带(网)保护,特别是屋檐设计避雷带时应考虑到施工的难度。

1.2.2接地装置设计要统一考虑。例如:相距较近的建筑物能否共用接地体;地下金属物体能否作为接地体使用;能否在整个校区内共用接地;在土壤电阻率高的校区是否可采取新型接地材料(接地模块等)以减小挖沟面积,减轻施工难度等等。

1.2.3设计的防雷装置不要违反校区规划要求。例:装设避雷针杆塔不能影响校区的美观;避雷带及引下线的布置要与建筑物的外观相适配;斜坡屋面的避雷带要根据屋面情况造型,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兼顾美观。

1.2.4接地线如必需经过人行道,必须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第4.3.5条一、二、三款要求做好绝缘和深度。

1.2.5最好能在校区总平面图上按不同颜色划分防雷安全区域。例:操场,非雷击防护区,红色;校舍等的建筑物,雷击防护区,绿色等。

设计提示牌,例:雷雨季节不应在操场集体活动;不要靠近校区内高大树木或旗杆边;雷雨时关闭门窗等。

1.2.6雷电波侵入防护:架空线不能引入校舍。例如:电源线应穿钢管埋地进入校舍,电话线、网络信号线等均应屏蔽或埋地进入校舍。特别在农村山区的学校更应注意雷电波侵入防护的设计。电源线入户架空必须改为埋地,有困难的应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如果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通过长的架空线路后直接进入建筑物,当架空配电线路遭受直接雷击时,雷击点处的电压为UA=IZ/4,式中I——雷电流(KA)Z——线路的波阻抗(Ω)。一般配电线路的波阻抗为400Ω。如果I=5KA(其概率大于86%),UA=500KV。一般情况下低压架空的静电感应电压可达100KV,电信线路可达40-60KV的电压。以上线路直接遭雷击或感应产生的高电压,通过线缆进入室内,若不采取等电位或接地措施,将会对人和设备造成危险。

1.2.7校园网络中心机房的设计与施工必须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GA 267-2000的标准要求,多媒体教室、电化教室、网络机房等应设置雷电电磁脉冲防护装置;电源、信号线上设置适配的SPD;交流电源线与地线、传输信号线、控制线等应分开敷设,严禁互相交叉缠绕捆扎在同一线束内;室内的部分双绞线应敷设在金属桥架或金属管内。线槽、机柜、配电柜做好等电位连接。

1.2.8监控摄像头、周界报警等弱电设备应设置防雷击电磁脉冲装置,并采取屏蔽和接地措施。

1.2.9突出屋面的空调外机、天线、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等,应设置防直击雷装置,并做好等电位连接。

1.3施工

校园防雷工程与其它新建防雷工程项目比较,前后施工难度增大。校园内师生众多,各个施工环节都要加强安全管理。只有保证施工安全前提下再去谈防雷安全效果。

1.3.1瓦坡屋顶防雷装置的安装,屋角、檐角、屋檐部位避雷带安装要注意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

1.3.2挖沟时应设置安全护栏。1.3.3施工应避开学生上下课时段。

1.3.4人工接地体距出入口小于3米时,应敷设50-80mm厚的沥青予以绝缘。

1.3.5隐蔽工程应有施工记录并拍照存档。

1.3.6高处电焊时应注意电火花的控制,以免火花灼伤师生。1.3.7打入人工垂直接地体前,应先了解地下有无危险的物体和管线。1.3.8施工时,公司负责人或安全员必须在现场监督。1.4验收

验收前应按施工实际状况绘制竣工图,整理隐蔽工程记录、照片等,经防雷检测机构检测,资料完整归档。竣工验收应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负责人、防雷中心人员共同参加。

防雷工程 篇3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去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作出部署。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决定在做好85个国家试点县工作的同时,把其余44个县列为省级试点,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全覆盖。为圆满推进这项工作,省政府还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列为2012年省政府工作10件惠民实事好事和20项重点工作之一。

(一)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和黄金期,营养是保证正常发育成长的重要基础。关心、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也都把学校供餐,作为保障和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当前,我省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边疆地区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学生营养不良引起体质下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实施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对提升广大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目前,我省上下正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为内容的“四群教育”主题活动。我省有535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其中寄宿制学生就有300多万人,这些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寄宿制学生虽然不住校,但需要在学校吃午餐。让这些孩子在学校吃上营养、可口、卫生、热乎的饭菜,是每个父母最急切的渴望,也是每个家庭最殷切的期盼,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正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认真开展群众工作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培养和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是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具体体现

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是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为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具体部署。去年的今天,温家宝总理在网上与网友交流时,网友问道:“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总理用“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作为心中关于幸福的标尺。我们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計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正是一项让学生舒心学习、教师安心执教、父母放心工作和让人民群众对未来树立信心的幸福工程。

二、精心组织,全面推进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这件利国惠民的实事做实、好事做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

要坚持加强统筹,协同推进。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机制和政策平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积极协调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以及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汇集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计划实施。要坚持地方为主、分级负责。省级重在统筹,主要负责统筹制订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统筹规划国家试点和地方试点,统筹安排资金使用,统筹改善就餐条件,统筹食品安全管理和指导工作。市级重在协调,负责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县级重在落实,负责制订本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实施方案和配餐指南,因地制宜地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二)认真实施国家试点,建立长效机制

我省有85个县列入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试点,这一政策将使我省383.21万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吃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省纳入国家试点县(市、区),要按照国家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此项工作,积极探索营养食谱、供餐模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农村孩子、每一个农村家庭,使他们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全面推进实施省级试点,扩大覆盖范围

我省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各省级试点地区要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意见》确定的资金分担比例,认真开展试点工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

(四)完善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全面解决寄宿学生生活困难

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提高“一补”发放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天4元、全年1 000元,初中5元、全年1 250元,我省受补助学生达250多万人。为使寄宿制学生全面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将“一补”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寄宿学生,享受“一补”的学生,可以同时享受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两项相加,寄宿小学生能享受7元的补助、寄宿初中生能享受8元的补助,可以基本解决在校膳食问题。各地要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把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发放与营养改善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家庭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五)创新供餐机制,积极改善就餐条件

各地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风俗习惯、物产、饮食等特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供餐方式和供餐内容。一是科学制订供餐方案。有食堂的学校必须采用食堂供餐;没有食堂但人数较多的非寄宿制学校要尽快建好食堂,实行食堂供餐;不具备食堂供餐的学校可暂时采取企业供餐或家庭托餐,并争取尽快实施食堂供餐。二是合理选择供餐内容。各地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和物产条件,就地取材、合理搭配、保证营养。三是着力改善就餐条件。按照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加快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加强食堂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配备。四是抓好勤工俭学。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努力为长期保留的中小学解决好勤工俭学的基地,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的生活。五是积极开展营养教育。加强对各学校营养配餐、科学饮食方面的指导服务,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营养观念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六)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确保食品安全

一是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农牧、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食品原料生产、收购方面的监管,从食物链的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供餐单位、个人的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卫生、安全、合格。二是健全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制订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三是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会同教育、农牧、卫生等部门与学校、供餐单位和托餐的个人或家庭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防止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健康安全。

三、加强领导,切實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成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惠民工程

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学校要周密部署,统筹安排,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成“民生工程”

一是健全机构。省级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宣传、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等16个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各地要尽快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专门负责本地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二是落实责任。各地要尽快建立由政府及教育、财政、食品安全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是加强配合。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方案》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部门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指导和协调。

(二)加强规范管理,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成“放心工程”

一是完善制度、规范操作。认真督促参与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企业、学校和个人,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各地区、各有关学校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原材料供应、采购、制作加工、储藏、检验等各个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专款专用、提高效益。要建立和完善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坚决杜绝套取和虚报冒领补助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并发挥实效。加强对学生食堂的管理,所有学校的学生食堂2012年内都必须退出承包经营模式,改由学校直接管理,实行零利润经营,确保国家的补助资金全额用于学生伙食。要加强财务管理,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定期公布学生营养改善经费账目,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三是跟踪监测、及时改进。在试点过程中,要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及时分析掌握学生的膳食搭配情况,不断改进计划实施工作。

(三)加强监督检查,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成“阳光工程”

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专门的办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着力抓好五方面的监督:一是着力抓好审计监督。审计部门要定期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开展审计,确保资金落到实处。二是着力抓好行政监督。各级监察部门要发挥职能,监督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落实责任。省级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根据分片包干制度,对定点联系的州市,开展经常性调研、检查和指导。三是着力抓好民主监督。各地要把实施方案、执行情况、执行结果主动向当地的人大和政协汇报,积极配合开展好人大、政协组织的视察,充分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四是着力抓好社会监督。各学校要建立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确定供餐模式、供餐单位、配餐食谱、日常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各地要层层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五是着力抓好舆论监督。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介,向全社会准确、深入宣传这项惠民政策,接受社会各界的批评建议,确保公开透明、廉洁运作。

四、营造环境,不断提高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水平

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今年下半年,我们又将迎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全省处在围绕“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加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关键时期。维护社会整体和谐稳定,显得至关重要。二是学生群体普遍思想活跃、个性独立、追求前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却极其有限,极易受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负面影响。校园及周边环境不好,就会给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巨大威胁。三是由于距离金三角较近,我省是境外毒品向我国内陆渗透的重要通道,毒品危害巨大,且屡禁不止,甚至有向校园及周边地区蔓延的危险。部分学校周边开设的酒吧、KTV、足浴中心等休闲场所,很容易成为“黄赌毒”等违法犯罪分子的藏身之地。特别是我省很大一部分学校处在闹市区,校园周边的这些不良环境,对缺乏足够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巨大威胁。四是由于社會进入重大转型期,部分学生因不能及时释放升学、就业、感情等方面的压力,极易产生悲观、失望和不满情绪,引发不稳定事端。同时,学校征地迁建、物价上涨带来食堂价格波动、教师住房和宿舍管理等问题,则会给师生情绪带来巨大波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校安全稳定。

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整个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我们要按照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要求,积极推进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各地要充分估计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切实增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各地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我省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决杜绝重大责任事故、杜绝群体性事件,杜绝群死群伤案件,杜绝中小学、幼儿园暴力伤害事件,减少非正常死亡率,继续保持事故数和死亡数两个下降趋势,确保全省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按照省社管综治委的要求,紧密结合我省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际,建立健全通报机制、动态跟踪机制、定期会商机制、责任奖惩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联络员会议制度。

四是要进一步落实责任。教育部门要不断提升涉校事件和矛盾纠纷的应对处置能力,从源头上解决一批影响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的问题。公安部门要继续贯彻落实有关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要求,确保校园及周边安全。工商部门要继续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护苗”行动,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经营秩序整顿和查处取缔黑网吧工作。文化部门要以网吧、娱乐、游艺场所为重点,认真开展学校周边文化市场治理工作。司法部门要不断延伸和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着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确保校园内不发生大的社会矛盾纠纷。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协作。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办公室在综合协调、组织实施、日常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指挥,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级教育机构要成立机构,专门负责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为广大师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六是要进一步创新方法。各地、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新问题和新特点,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找准工作的主攻方向,寻求工作的突破口,创新工作方法,大胆涉足“肓区”、探索“特区”、突破“禁区”,不断提升工作方法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

同志们,学生营养健康问题,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兴旺;校园及周边治安治理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组织实施好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扎实实做好这两项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防雷工程 篇4

1 工程地质概念及发展历程

工程地质学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性学科。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 (JGJ 84-92) 中将工程地质学定义为:调查、研究、解决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79-98) 中这样定义工程地质学:研究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评价、预测和保护的科学。

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与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 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 核心内容是解决与工程相关的地质体变形与稳定性问题[1], 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等方面作出分析评价。其研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上世纪60年代, 以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和质量评价为主, 主要内容为地质体质量评价和工程建筑环境的质量评价;第二阶段, 大体上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开展地质体稳定性分析为特征的工程地质灾害预测研究阶段, 研究内容主要是稳定性评价;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许多新技术, 推动着工程地质发展进入以地质改造为主要课题的工程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防治和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为特征的地质工程研究阶段[2]。

2 岩土工程概念及发展历程

岩土工程是在工程地质基础上和土木建筑工程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它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实践中。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 (JGJ 84-92) 中将岩土工程定义为:以土力学、岩体力学及工程地质学为理论基础, 运用各种勘探测试技术对岩土体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和利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中定义如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

在谢定义教授等出版的我国首部岩土工程学专著[3]中指出, 岩土工程学应是以岩体、土体和水体为对象, 以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作为指导, 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利用、整治和改造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虽然岩土工程学科的建立距今只有短短几十年, 但岩土工程这门技术的存在却有悠久的历史。岩土工程的发展可归纳为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历史时期: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岩土技术仅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零星的工程经验。第二历史时期:从工业革命开始, 岩土工程进入了理性发展的时期, 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经典的土力学理论, 如摩尔-库伦强度理论, 土压力理论等。第三历史时期:20世纪初, 铁路、大坝和高层建筑的兴建为岩土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以太沙基提出的有效应力原理为代表, 在试验技术和计算方法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土力学体系, 岩土工程取得辉煌的成就。第四历史时期:20世纪末开始, 随着工程规模和范围的扩大, 由于岩土条件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工程类型的多样性等, 岩土工程新的技术问题不断出现, 岩土工程将在充满矛盾和挑战中得到新的发展。

3 地质工程概念及发展历程

地质工程是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是工程地质继岩土工程之后的一个新拓展[4]。

孙广忠教授1984年在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上首次提出地质工程这个命题, 提出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和地质工程三位一体, 以期解决地质与设计和施工相互脱节问题。90年代初, 中国开始出现地质工程公司、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等机构, 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地质工程行业[5]。1993年孙广忠教授出版了《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2]专著, 对地质工程的定义、特性、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进行了述论;1996年出版了《地质工程理论与实践》[6]专著, 系统地论述了地质工程的概念、定义、理论和方法, 明确提出地质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地质控制论, 阐述了地质工程的理论体系。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在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里正式提出了地质工程学, 现在地质工程已经不仅是一个行业, 而且已经形成为一个学科[7]。2004年孙教授出版《地质工程学原理》[6]专著, 完整地提出地质工程的定义:以地质体做建筑材料、以地质体做工程结构或以地质体赋存环境做建筑环境建筑起来的一种特殊工程, 如地基、边坡、地下工程、钻井、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整治等统称为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自提出以来, 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 但共同点都是强调其研究对象为地质体。简而言之, 地质工程就是以地质体建造起来的工程[8]。

4 三者相互关系

(1) 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而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延伸。从事工程地质工作的是地质专家, 侧重于地质现象、地质成因和演化、地质规律、地质与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从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师, 关心的是如何根据工程目标和地质条件, 建造满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 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岩土技术问题[7]。岩土工程学并不能包括工程地质学所研究的领域, 如地质体的结构、活断层、地震地质、区域地质稳定、工程地质力学等, 这些问题与地质紧密相关, 岩土工程学科是难以解决的, 它不得不依靠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8]。

(2) 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前者研究地质体与工程体适应性, 而后者则上升为用工程措施对地质体进行改造和利用。孙广忠教授认为[6], 从工程实践来说, 工程地质工作是认识世界, 地质工程工作是在认识世界基础上改造及保护世界, 工程地质工作是地质工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地质工作需查明工程地质条件, 并依据工程地质条件对岩土体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地质工程工作不仅要查明地质条件, 更需要针对地质体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 控制地质体的变形和破坏。

(3) 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二者都以工程地质为基础, 都是工程地质的拓展。岩土工程以工程为中心, 侧重于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工程以地质为中心, 侧重于地质体的认识、控制与改造。地质工程的研究对象是地质体, 包括地质体赋存环境;而岩土工程研究对象是岩土体, 以及与岩土不可分割的水体。地质体与岩土体是有很大区别的, 岩石加结构面构成岩体的主体, 岩体加地质环境是地质体的主体, 地质体要比岩土体复杂得多。岩土工程规模一般并不是很大, 而地质工程的处理对象已经上升为山体稳定性和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改造与控制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整治) [9], 弥补了岩土工程对这些方面评价、控制和改造的不足[10]。

尽管三者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侧重点等有差异, 但三者最首要的都需以地质条件为基础。地质条件的获取是否充分、准确合理, 是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三者解决问题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与先决条件。

5 结语

三者既有各自的特性, 又有它们之间的共性。文章从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总结了三者各自的知识体系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认清了三者的关系, 这样对三者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才更具有方向性或目的性同时三者互相渗透、结合、嫁接, 相互依存取长补短, 并借鉴吸收其它学科的成就, 不断促进它们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法权.谈工程地质的学科价值与学科发展[J].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2) :1 7 5-1 7 9.

[2]孙广忠.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3.

[3]谢定义.岩土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孙广忠.地质工程学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

[5]孙广忠.地质工程[C]//任燕.孙广忠地质工程文选.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1 9 9 7:1-2.

[6]孙广忠.地质工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6.

[7]顾宝和.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J].工程地质学报, 2004, 12 (4) :343-345.

[8]孔宪立.工程地质专业发展及其岩土工程方向[J].工程地质学报, 2000 (8) :623-6 2 7.

[9]靳德武.现代工程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3, 24 (3) :3 8-4 1.

防雷工程开工前准备清单 篇5

一、据合同发出施工令(2份复印件给甲方观看以便确认开工)

二、领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据方案和图纸做施工方案)

三、施工方案和施工图--------------一份

施工负责人,一份监理方或甲方,施工图和设计图可以同,但要用该图纸作实际施工更正,以便进行竣工图的制作,现场更正图纸,更正后交给制图人。----------小工程可以不用施工方案)

四、施工进度表(表3份-一份财务,一份档案,一份施工负责人,进行施工工期预算和人员安排)

五、工程预算表并借款(表3份----------其中一份财务、一

份档案、一份施工负责人,据方案预算材料数量和申购金、人员工资、工作天数、生活费、租车费。)

六、施工材料领用和采购(------------------------开工前一天据预算表领用材料或采购准备)

七、办理工作证件(---------------施工进场工作证、公司工作证、电焊证、电工证、个人资格证)

八、施工使用工具准备并登记(表2-----------------------------------------------一份施工负责人,一份仓管员,签名登记实行责任制,以便对现场工具管理。)

九、人员和住宿安排(---------------确定开工日,开工前合理安排好人员,到现场后安排好住宿)

十、施工安全指引书--开工日安全培训(-------------------------开工安全培训注意事项)

十一、施工安全责任交低书(表3份--------确定安全责任)

十二、开工报告(表2份------一份甲方或监理方,一份档案)

十三、材料进场签收单(表2份---------------------------一份甲方或监理方,一份档案)

十四、施工日志(表1份------------一份复件财务,一份档案)

十五、避雷器安装手工记录表(表1份---------------一份复件作图员财务,一份原件档案)

十六、现场施工记录(表1份---------一份财务,一份档案,记录安装数量、安装内容---归档)

防雷工程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监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伴随着国家的經济建设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运行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而工程质量水平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内在质量。二十多年来,全国广大质量监理和监督工作者遵循 “公正、求实、 科学”的原则开展工作,使得受监工程质量覆盖面不断扩大,力度也逐步增强。一些大中型或重点工程项目在行之有效的监理和监督管理下,工程质量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近年来,全国已经涌现出一批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优质样板工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工程监理和监督管理工作还并不完善,因为有的地区监理公司刚刚建立,很多地区的质量监理和监督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有的还尚未制订地方性法规,有的地方工程建设监理和监督基本还是一个空白。

1 工程质量监督和工程监理的概念及内容

1.1 工程质量监督的概念和内容

工程质量监督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统称监督机构)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公众利益的行政执法行为。

在具体监督过程中,监督方式及内容的设置应自始至终贯穿事前监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监督注册资料审查;二是对施工现场参与工程建设各行为主体 的质保体系进行审查。)事中监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施工作业面的抽查;二是工程实体抽查。)、事后监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主要分部验收的监督,二是单位工程质量验收的监督。)的控制与监督相结合的思想,把质量投入要素、质量转化过程、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监督相结合,以转化过程监督为重点,把好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交验的监督关。

1.2 工程监理的概念和内容

建设工程监理即指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承担其项目管理工作,并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控的专业化服务活动。其特性主要表现为监理的服务性、科学性、独立性和公正性。

从目前监理制度发展的过程和发展方向上看,工程监理的主要工作可概括为:三控制(包括: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三管理(包括合同管理、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一协调(主要指的是施工阶段项目监理机构组织协调工作。)。

2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与工程监理单位的性质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政府为了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根据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对本地区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其性质就是代表政府行使质量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执法机构。监督工作是集国家法律、法规、行政于一体的一门科学,它具有外在性、平等性 、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等基本特征;监督的主体是独立的,而不是依附和服从于被监督者的。因此,监督关系决不是以被临督者自愿为基础建立的,不管被监督者是否愿意,监督机构与施工企业之问都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监督机构有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威,对施工企业有行政处罚权,对于建设单位、企业等与工程有关的各方面,质量临督是强制性的,不是委托监督关系,而是必须接受政府监督,因此质量监督是政府行为。

建设监理单位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经营型监理企业,具有企业法人地位,是受建设单位 (业主)委托 ,或通过招标投标获得经营业务,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代表业主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理活动。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之间依据经济合同建立的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在现阶段 ,建设监理是建筑市场的三大主体之一 ,遵循的原则是 “公正、独立 、 自主 ”,其性质是企业行为,监理单位可以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的健康发展。

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与工程监理的职责与权限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代表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专门机构 ,任务明确 ,覆盖面广,对所在范围大小工程建设项目依据国家法规、规章和行政管理文件规定的职责和权限依法行政,监督工程质量 ,确保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安全 ,同时也维护建设各方的合法权益,不仅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行政干预,而且可以根据政府授权行使行政处理和处罚权,对实施建设监理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督,对建设监理单位的违章行为提请建设监理主管部门进行查处。监督机构应负的责任,是依据行政法规对工程质量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 。

建设监理单位是代表建设单位 (业主)对建设工程实施管理的企业,依据与业主所签合同进行监理活动。监理的任务是协助业主实现项目目标,监理的内容是 “三控一管一协调”。监理的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有对项目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招标 、工程施工等各阶段的监理,也有对其中某个阶段的监理 。当前,一般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尽管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同属企业,但是,建设监理企业有其特殊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它受业主委托,代表业主实施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对建设工程实行建设监理制,赋予了监理企业与施工企业不同的职责,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行使管理、监督、 检验和认可权,但并未改变其企业的属性,因而监理企业与施工企业又是平等的主体。建设监理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法规和施工合同条款有关规定,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4 结论

通过以上简单的对比分析得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与工程监理的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虽然它们从其内容、性质、职权和行使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得区别,但是如果两者能够很好地相互协调、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全方位把好建设质量关,一定能将我国的建设事业推向新的高度,造福亿万人民!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编.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实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

[2]刘迎.浅谈工程监理的发展状况[J]. 科技信息,2010,9

[3]潘微微. 浅谈工程建设监理的发展现状[J]. 煤炭工程,2008,9

[4]雒平 . 浅析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转变[J].现代企业,2006,5

防雷工程 篇7

近几年, 我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 整个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建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赋予气象主管机构履行对社会防雷管理职责, 对安全生产起着积极意义。防雷技术部门对新建建筑物的防雷工程施工进行检测, 防雷从业人员在应做到技术过关, 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有效的保证了防雷工程能够符合国家的规范要求, 减少人们生命及财产损失。防雷检测技术人员应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案, 组织专人事先吃透防雷方案和图纸内容, 有计划及时地进行检测验收, 以防耽误建设工期, 对用户负责。

1 检测项目及常见问题

(1) 应先查看该建筑物的《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意见书》, 全面的了解建筑物的基本情况, 包括:建筑物的防雷类别、建筑面积、层数、高度、结构类型以及土壤状况, 熟悉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方案, 方便日后的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检测。 (2) 熟悉电气图, 对建筑设计中的结构、设备布置也要有初步认识, 先看设计中的有关说明。有些特殊的建筑工程项目系统, 如弱电系统中的智能化工程、信息通讯、计算机、监控等, 由于未在设计平面图纸中明确标注, 而是以规范要求为施工标准进行预留预埋的, 因此要注意对照强制性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检测。 (3) 严把材料质量控制关, 保证焊接质量。看材料规格, 施工中是否使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材料。

2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作用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检测时应先测量土壤电阻率, 其次多方位、多次测试接地电阻值, 再进行综合计算。接地电阻应符合规范要求见表1。若接地电阻值大于设计要求, 可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通过增加人工接地体等措施降低接地电阻值。其他检测内容还包括:桩利用系数、桩深、桩直径以及材料的规格和焊接情况, 焊接要求见表2。

施工重点在于钢筋的焊接方式及焊接工艺, 所以基础接地焊接是接地施工的第一环节。对于基础圈梁焊接或桩基钢筋与基础钢筋的焊接、基础钢筋与柱筋的焊接, 要严格按基础图和接地点逐一检查, 尤其要对伸缩缝处基础钢筋是否跨接连通进行确认。雷电流的泄放通道应沿最短路径, 避免弯曲和过渡电阻, 基础地梁应沿外围焊接成闭合回路。

3 引下线

引下线作用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2],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引下线的敷设方式分为暗装和明装。通常情况下引下线利用的是柱结构主筋暗装, 当引下线沿砖墙或混泥土构造柱内暗敷设, 配合土建主体外墙 (或构造柱) 施工。将钢筋调直后先与接地体 (或断接卡子) 连接好, 由上至下展放 (或一段段连接) 钢筋, 敷设路径应尽量短而直, 可直接通过挑檐板或女儿墙与避雷带焊接。当采用明装引下线时, 引下线通过屋面挑檐板等处, 在不能直线引下而要拐弯时, 不应构成锐角弯折, 应做成曲率半径较大的慢弯。检测内容包括:检查引上点和跨接钢筋焊接质量。对以柱筋为引上线的接地网, 要求施工人员按轴线标清每根柱子的位置及钢筋焊接根数, 防止漏焊或错焊, 避免焊接长度及质量不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等。要仔细检查引上点和跨钢筋焊接质量, 并对焊接引上线进行定位标识, 以防焊错主筋造成接地中断错误。特别是结构转换层, 由于柱筋的调整, 防雷引下线在柱内主筋焊接时易错焊、漏焊, 在顶层施工时直接引出并不是原本采用的柱结构主筋。所以建议应严格采用施工图纸所标注的引下线位置, 并将采用的柱结构主筋涂上油漆。

4 防侧击雷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的规定, 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当其高度分别大于30m、45m、60m时, 应采取防侧击雷措施, 并在其相应高度及以上外墙的栏杆、门窗等较大金属物与防雷装置作电气连通, 均压环作用在于均压和分流, 同时起到防侧击雷的作用。均压主要是对外墙金属门窗、栏杆、玻璃幕墙等大型金属构件起到均衡等电位的作用, 分流是将一根引下线的雷电流分散到多根引下线进行泄放, 减小雷电流经过引下线产生的负面效应。所以此环节检测的内容包括:均压环与柱主筋的连接、均压环与引下线的连接以及外墙金属门窗、栏杆、玻璃幕墙等大型金属构件的预留接地。此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未对外墙金属门窗、栏杆、玻璃幕墙等大型金属构件做预留接地或是做了预留接地, 而在安装金属门窗、栏杆时并没有做好电位连接, 问题在于金属门窗、栏杆的安装往往分包给私人公司, 施工队伍参差不齐, 施工水平也有限, 对防雷相关规范不了解, 不知道预留接地的作用或者为了施工单位便直接忽略预留接地, 埋下了防雷安全隐患。

5 接闪器

接闪器是用于直接拦截闪。普通新建建筑物通常采用施工较为方便简单的明敷接闪带, 当接闪带沿女儿墙安装时, 应尽量随结构施工预埋支架固定, 支架间距为1-1.5m, 在拐弯处为0.25-0.5m, 且应平均分布。安装好的接闪带应平直、牢固、不应有弯曲和高低起伏的现象, 接闪带通过建筑物伸缩沉降缝处时, 应将接闪带向内侧弯成半径为100mm的弧形, 且支持卡子中心与建筑物边缘距离为400mm, 如图1所示。也有为建筑物整体美观采用暗敷接闪带的,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第5.2.2.8条对暗敷接闪带做了明确要求:“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屋顶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做暗敷接闪器时, 要对建筑物周围环境进行检查, 防止可能发生的混泥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高层建筑物不应利用建筑物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避雷带”。新建建筑物天面接闪器有针、网和带等形式。在容易受雷击的角位、顶位通常设有避雷针。在检测过程中, 需注意针、网、带的科学连接和避雷带是否构成一闭合环路;针、带及带与支持卡的连接是否正确。由于安全的原因, 现代建筑物天面的四周都设有女儿墙或防护栏杆, 这些是雷击优先接闪的地方, 应该特别注意其接闪器的安装方法。暗敷接闪带应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屋面有冷却塔、电视天线杆、旗杆、广告牌等金属构件的均应与接闪器做好连接。

6 等电位连接

施工单位应做好等电位连接的预留端子, 核实等电位焊接及其他接地部位。对于要进行等电位焊接和重复接地的部位, 如设备间、变配电室、消防机房、空调机房、电梯机房、给水管、冷却塔、风机、卫生间等。对于45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每向上3层, 要在结构圈梁内铺设一条25mm×4mm的扁钢与引下线焊成环形水平避雷带, 或用不少于2根的圈梁主筋焊成均压环。楼内水平铺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应与防雷接地焊接;垂直铺设的竖向金属管道, 其底部和顶部均应与防雷接地焊接。在对玻璃幕墙防雷等电位接地进行施工时, 要注意在柱主筋上作可靠焊接。各个局部等电位预留端子通常采用扁钢焊接到结构钢筋上, 施工单位往往没有注意所利用的结构钢筋之间并没有有效的焊接或绑扎, 浇注混泥土时, 在震动棒作用力下, 钢筋之间则没有连接好, 导致等电位连接预留端子失去作用, 如果是后增加的玻璃幕墙, 要结合建筑面积和建筑物的各种特点, 出具详细的防雷施工方案。屋顶的防雷网和建筑物顶部的避雷针及金属物体应焊接成一个整体。

7 电涌保护器

按规范进行质量验收。防雷工程应按工程进度及时做好隐蔽验收。无论是自然接地体, 还是人工接地体, 以及玻璃幕墙、避雷网格、避雷针等, 在施工完后都要及时进行接地电阻值测试。电涌保护器作为内部防雷措施的重要手段, 保护电气设备免受闪电电涌侵入造成的设备损坏。低压系统电涌保护器应对低压电气线路和设备起到电涌保护作用, 尤其是接地体或接地网施工完成后, 应及时检测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设计规定值。低压配电接地形式、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管线布设和屏蔽措施等应与防雷设计要求相符。查看设计、施工资料, 检查SPD的安装位置、数量、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是否与设计相符。同时不应因SPD的安装造成低压电气系统的故障和事故。因此, 有如下三项基本要求:安装SPD之后, 在无电涌发生的情况下, SPD不应对低压电气系统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安装SPD之后, 在有电涌发生的情况下, SPD应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而不损坏并能钳制电涌电压和分流电涌电流。在电涌电流通过后, SPD应迅速恢复到高阻状态, 切断可能经SPD留到PE线的工频续流。

8 结束语

防雷检测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 在防雷技术部门和施工单位共同努力, 相互合作, 才能确保新建建筑物防雷工程符合规范要求, 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加强对防雷工程关键部位和工序的质量控制, 针对施工中易出现质量通病的几个环节, 制订现场检测预控措施, 做到预防为主, 动态跟踪, 对于保证防雷工程的施工质量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梅卫群, 江燕如.建筑物防雷设计工程与设计[M].气象出版社, 2006.

[2]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防雷工程 篇8

根据常识可知, 雷电出现是因云层间、云层内和云地间的电位差到达某一种程度时的放电现象, 该现象属于自然现象, 具有强电流、强电磁辐射、强冲击波和高电压等特点。由于该自然现象有上述特质, 所以,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应将避雷措施纳入考量范围, 防止雷击造成严重后果, 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损害降低到最小值, 这也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和住户最关心的问题。以往, 在建筑防雷工程中一般采取在楼顶部位安装避雷针等一系列防护设备避雷, 该类设备主要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等组成, 避雷针的主要作用是将雷击所产生的强电流转移到大地, 以避免雷击造成的影响, 从而保证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此类设备对室内的机械、电子设备、金属门窗和管线等的保护作用有限, 有时雷击仍旧会损坏家用电器等。这一情况主要是因雷电在转移过程之中会在空气中出现强大的变化磁场, 家用电器、金属门窗等物体切割磁感线时会出现强电流, 进而涌入电子设备并对其系统造成损害, 这种损害是很难察觉的, 一旦发生, 则后果比较严重。由此可见, 在建筑物外部加入避雷措施是相当必要的, 而避雷措施并不仅是安装避雷针等设施, 还需要组建外部、内部的综合防雷系统, 这样不仅能达到建筑物外部防雷的目的, 还能从内部确保将雷击损害降至最低, 从而保护室内的电子设备、金属物件。

2 高层建筑防雷工程中的常见问题

2.1 接闪问题

一般在易受雷电击中的区域敷设有接闪带, 如果未敷设, 特别是在屋角、屋脊等部位, 则易出现接闪问题;接闪带沿着女儿墙进行暗敷操作;带搭接的焊接长度不符合防雷规范要求;接闪带焊接施工工艺不符合防雷规范要求;接闪带跨越易变形缝处时未加设补偿器。

2.2 引下线问题

引下线的铺设不匀称或不对称;支撑件之间、引下线之间的距离没有遵照相关的指导规范敷设;个别区域的焊接处没有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明敷引下线近地面处未采取防护措施。

2.3 接地装置问题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导致防雷效果达不到稳定状态;工程造价较高等。

2.4 屏蔽隔离问题

屏蔽隔离部分施工中未做好综合防护。

2.5 等电位的连接问题

总等电位连接的端子板、局部等电位端子板、接地干线的位置以及联结方法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且连接线的直径较段。

2.6 电涌保护问题

浪涌保护器的能量不配合, 安装的浪涌保护器的参数没有按照相应的指导要求设置。

3 高层建筑防雷工程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接闪器

接闪器可收雷电流, 并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向大地泄放雷电流, 以达到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的目的。其对目前建筑物外部防雷技术而言具有唯一性。接闪器的位置、数量对高层建筑物的防雷击有一定的影响。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等作为接闪器中的组成部分, 其保护范围可用滚球法计算。可通过计算保护范围来衡量接闪器的数量, 以达到经济、有效的目的。当防雷等级为二类的高层建筑的高度超过45 m、防雷等级为三类的高层建筑高度超过60 m时, 其超高部分应考虑采取防侧击雷措施。

3.2 引下线

在接闪器与接地装置之间有可靠性较高的连接导体, 该连接导体便是引下线。引下线可使接闪装置和接地装置都变成等势体, 从而有效避免二者间存在的电势差, 对建筑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一般情况下, 高层建筑物自身均能达到引下线的防雷要求, 高层建筑物的梁、柱和钢筋等的连接都可用于引下线、均压环等方面。

3.3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的有效性与接地电阻和接地方法有关。要想建筑物受到电流冲击的接地电动势越小, 就需要将接地电阻降到最低, 这样其泄放雷电流的速度越快, 避雷效果也越好。因此, 对于高层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施工, 应尽可能地将接地电阻降低, 这样可更快地达到防雷最佳状态;在接地装置的设计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采取自身构造和设备作为接地装置。通过计算, 如果建筑物基础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大于规定要求, 则可沿建筑四周增设人工接地体。

3.4 屏蔽

屏蔽可有效地减小雷电电磁脉冲在电子信息系统内产生的浪涌。防雷等级为二类的高层智能建筑物的弱电设备的数量较多, 所以, 应对其采取屏蔽技术避雷。通常情况下, 对于设备表面, 要搭建屏蔽网架构造和增设金属外壳, 同时, 还需要将设备的电源线、信号线等接口的接地纳入考虑范围。为了将屏蔽作用发挥到极致, 可在布线时使用金属桥架或屏蔽电缆, 将强、弱电的电线分开架设, 并将屏蔽层与各层次的接地装置相互联结。该操作方法可将雷电的反冲击概率降至最低。但对于设备而言, 需要提高其屏蔽性, 做好屏蔽措施。

3.5 等电位的连接

将建筑物内部的结构、金属管与设备间的电势差化整为零的技术即等电位连接。该项连接主要是为了避免建筑物内部出现雷击的反击、接触性放电和跨步电压等一系列现象。该连接的普遍做法有2种, 即总等电位连接、局部等电位连接。要想采用总等电位连接, 则一定要确保基础、上层结构与内部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 且可与接地体连接, 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连接网。这种方式可有效预防因地位差、放电火花等产生的危险。

3.6 电涌保护

浪涌保护器的级数一定要达到能量间的相互配合;浪涌保护器的参数值应符合要求, 并考虑20%的裕量;各级浪涌保护器的连接铜导线截面积要符合要求, 且尽量短、直, 长度不宜>0.5 m。

4 避雷与土建结合的具体操作

高层建筑物的防雷贯穿于整个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使建筑物达到防雷设计的要求, 对施工质量和工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必须合理布局防雷线路, 从而使防雷网与钢筋结合, 以降低工程造价。在施工过程中, 需要加强施工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配合。根据设计需要, 建筑物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 无论是构造柱, 还是框架结构的柱子、剪力墙, 都可以将这些钢筋部分作为避雷引下线, 在实际施工中可采用搭接焊接等连接方式。

5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人们对居住环境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要具有覆盖广泛、安全性高等特点。而在建筑物的防雷系统中, 如果其覆盖面较广, 则会出现专业系统间交叉点过多的问题, 这就要求施工方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应仔细、认真、全方位地考虑到各种问题, 并以预防为主, 密切跟踪, 防止出现任何纰漏。只有具备这样的建设理念, 才能建造出质量合格的建筑物。

摘要:我国的雷击灾害较为频繁, 而每年新建的高层建筑物逐渐增多, 其受雷击的概率比普通建筑更高。因此, 加强高层建筑的防雷工程研究十分必要。分析了高层建筑防雷工程中的常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以期对今后建筑物的防雷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雷工程,云层,电位差

参考文献

[1]林经春, 曲宏辉.城市建筑物防雷设计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2 (S1) .

防雷工程 篇9

1 影响高层建筑物的雷击形式及其危害

1.1 雷电对高层建筑的危害形式

根据防雷规范,雷电对高层建筑的危害形式有直击雷、感应雷及闪电电涌侵入3种。

1.2 雷击危害

1)直击雷:

闪击直接击于建(构)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1],其危害使建筑物遭受破坏,同时可能会引起火灾。

2)感应雷:

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主动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必须得到释放,如没有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使附近导体上产生静电感应和雷电电磁感应,这种现象称之为感应雷或雷电反击[1]。其危害可能引起电气设备绝缘破坏,金属管道烧穿,从而造成火灾、及电击等事故。

3)闪电电涌侵入: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电缆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即闪电电涌,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建筑物屋内,危及人身安全和损坏设备[1]。其危害会对高层建筑内的电气设备造成损坏或人员造成伤亡。

2 建筑物防雷系统

高层建筑的防雷系统包括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部分。

2.1 外部防雷

包括接闪器(接闪杆、接闪带或接闪网)、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2.2 内部防雷

包括屏蔽隔离、电涌保护、等电位联结等组成。

3 高层建筑防雷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3.1 接闪

3.1.1 接闪带未敷设在易受雷击的部位

接闪带应沿建筑物屋角、屋脊、屋檐、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2]。

3.1.2 接闪带搭接的焊接长度不符合防雷规范要求

扁钢与扁钢的搭接长度为其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圆钢与圆钢搭接长度为其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的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3]。

3.1.3 接闪带焊接施工工艺不符合防雷规范要求

在实地防雷工程质量检查中发现接闪带焊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和气孔等缺陷。正确的施工工艺为焊接处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焊接部分应除去焊渣、焊瘤,避免虚焊、咬肉和气孔等缺陷并补刷防腐油漆。

3.1.4 接闪带跨越易变形缝处时,未加设补偿器

防止将接闪带拉断,在跨越高层建筑伸缩缝、沉降缝处时,应设置补偿器,补偿器可用避雷带本身弯成弧状代替。

3.2 引下

1)引下线的布设不均匀、不对称,引下线间距和支撑件间距及施工工艺未按照规范要求敷设,部分焊接处未做处理。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一、二、三类防雷引下线间距的规定值;明敷引下线应平直,无急弯。卡钉应分段固定,且应能承受49N(5kgf)的垂直拉力,引下线支撑件间距应符合水平直线间距为0.5~1.5m;垂直部分宜为1.5~3m;转弯部分宜为0.3~0.5m,焊接处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焊接部分应除去焊渣并补刷防腐油漆[4]。

2)明敷引下线近地面处未采取防护措施。

为了使明敷引下线不造成机械损伤,应在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引下线,采用暗敷或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5]。

3.3 接地装置

施工中未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造成防雷效果不稳定和工程造价较高等问题。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将建筑物的桩筋、地梁内的主筋和桩内的主筋焊接起来,并把地梁外圈梁中间(网格)钢筋焊接成一个闭合环路,组成一个完整的接地系统。这种接地系统与大地接触面广,接地电阻低,而且钢筋得到混凝土的保护,受侵蚀作用减少,接地电阻比较稳定;利用建筑物的基础桩、梁柱等结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具有散流快、经济、美观以及不必维护和寿命长的优点。

3.4 屏蔽隔离

屏蔽隔离部分施工中未做到综合防护效果。现代防雷要做到综合防护,有效利用建筑物构架相互焊接成网,做好屏蔽,这种设计不仅经济实惠而且符合现代防雷的思路,为电气和电子设备防止雷电电磁脉冲(LEMP)破坏提供了基础条件,不但要解决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还要对进入建筑物内的各种设备及其他需要防护的物体进行雷电防护,将建筑物屋顶的接闪带、网和四周墙面内的柱钢筋作等电位连接,以及圈梁钢筋相互焊接,把进入建筑物的水管、金属管道等金属构件作良好电气连接。这样,整座建筑物就形成了一个理想的法拉第笼[6],达到雷电防护要求的屏蔽效果。

3.5 等电位连接

1)进出建筑物的线缆应考虑等电位防护措施。

所有进、出建筑物的线缆,宜选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电缆,并宜埋地敷设,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电缆金属屏蔽层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7]。

2)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接地干线、局部等电位端子板的设置位置和连接方式不符合规范要求,连接线的线径太小。

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应设在建筑物电源进线处,并与共用接地装置以最短的距离连接,通过接地干线引至楼层等电位接地板,引至设备机房的局部等电位接地干线应采用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芯导线,接地干线应在电气竖井内明敷,并与楼层主钢筋做等电位连接[8]。

3.6 电涌保护部分

3.6.1 安装的浪涌保护器未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按照防雷减灾管理的规定,使用的防雷产品必须符合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应选用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的产品[9]。

3.6.2 安装的浪涌保护器参数不符合规范要求

安装的浪涌保护器的参数值应符合要求,浪涌保护器的选择见表1[7]。

注:SPD的外封装材料应为阻燃性材料。

3.6.3 浪涌保护器的安装工艺不符合规范要求

防雷规范规定浪涌保护器的连接导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连接线最小截面积见表2[10]。

注:组合型SPD参照相应保护级别的界面及选择。

4 结语

建筑物防雷系统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分项工程,其覆盖面广,与各专业系统交叉点多,因此在施工中应认真、细致、全面地加以考虑,必须加强对防雷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针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制定防控对策措施,做到预防为主,动态跟踪,保证建筑物防雷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的雷电安全。

摘要:通过分析雷电对高层建筑的危害及其形式,归纳总结了防雷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高层建筑防雷工程施工中采取的措施,总结出严格控制防雷工程施工质量是高层建筑防雷装置的使用功能及高层建筑内的人身安全和各种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雷,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2010:3.

[2]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2010:20.

[3]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2004:23.

[4]GB/T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S].2008:7.

[5]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2010:40.

[6]柯伟权.高层建筑物防雷系统的设计要求点及施工探讨[J].建筑技术,2012(1):184.

[7]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2004:17.

[8]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2004:11.

[9]中国气象局.防雷减灾管理办法[Z].2011-7-21.

防雷工程 篇10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已于2010年正式实施, 计划中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紧要任务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本科主要培养应用型 ( 制造、施工、运行) 工程师, 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培养研发型工程师 ( 包括设计型、高技术型、复合型、交叉型工程师) 和管理型工程师, 工程博士主要培养工程学家。“卓越计划”的核心, 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本科试点专业, 贯彻实施“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 以本专业2009电气卓越班30人, 2010电气卓越班27人共57人实施跟踪研究, 针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的内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培养能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卓越工程师强大储备人才, 满足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的要求, 促进我国未来工业水平快速发展的需要。“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又是重中之重, 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效。

所谓工程能力, 是人脑对事物、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这个“大工程”的能动反应, 就是在充分掌握自然规的基础上, 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合理合法开发利用自然条件, 去完成某项工程, 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能力。从根本来说, 工程能力的内涵包含知识的学习应用能力、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创造创新能力, 还包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协作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许多方面。而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能力, 就有更为具体的含义及有机组成 ( 见表1) 。

尽管工程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但是, 本科教育是培养卓越工程师最重要的阶段, 许多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 都是在这一阶段奠定, 这一阶段学生最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可塑强, 对工程意识的形成、工程能力的培养, 对大学生将来能否取得较大的工程创新成果有着关键的、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有必要从工程能力的内涵出发, 贯彻实施“卓越计划”。

三、工程能力培养的现有问题

2011年开始, 2009电气卓越班30人, 2010电气卓越班27人分批次进入合作企业实施“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到2012年底, 每人实践时间已达20周。在这段时间, 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

1. 学生对企业岗位有陌生感

学生经分配进入企业, 对企业、岗位不熟悉, 普遍具有陌生感, 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究其原因, 首先是学生已经习惯课堂学习, 现在一下子进入企业, 定岗定位“实战”, 两者之间的转换十分不流畅, 学生思想上的准备还是显得不够充足, 似有断裂之感, 这是我们之前预料到的, 但没有预料到其普遍性;其次, 学生对企业、岗位不熟悉, 不清楚这个企业的特点、优势等因素, 也不熟悉自己所处岗位的作用、功能及任务和职责, 导致学生陌生感顿生, 而对企业实践的热情受到压抑。这些陌生感、低落情绪在实践初期较为普遍, 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入, 大多数同学确有较大的改善, 逐渐适应, 但仍有个别同学的适应过程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 如果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 我们作更全面、更到位的动员工作, 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2. 企业方向众多, 学生年级不一

本专业“卓越计划”首批签订合作协议的有7家企业 ( 详见表2) , 这些企业虽然都是行业内上规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 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但这些企业的产品多样, 专业方向众多, 比如有的偏重于过程控制, 有的注重电机制造, 有的偏电器制造, 有的偏电力设备的制造, 有的专注于机电一体化, 有的注重电子制造, 而学生在学校的专业方向一般不会超过3个, 而且课程学习也只能就一个方向做出选择, 这就会引起一些匹配问题。

从学生实践工作日记及反馈来看, 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在强电方面学习较有心得, 而进入的实践企业又是电力设备公司, 那么这样的学生的实践效果就相当不错, 但如果进入的是弱电或是偏控制的企业, 可能效果就有所差别了。虽然在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之前也做了统筹安排, 但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 企业学生达到完全匹配。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工程能力也就得不到全面、系统的培养。另外, 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环节期间, 一部分同学正处大学三年级, 一部分同学已经步入毕业班, 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层次不尽相同, 那么在企业实践中所处的阶段也不尽相同, 实践目标也有层次性, 实践效果也有所差异。如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 对“工程能力”理解不够

从两个班学生的实践结果来看, 学生在各方面也有所进步, 总体效果基本达到预期。但有一项还是做的不到位, 就是对于“工程能力”的理解, 这也制约着学生实践效果再上一个台阶, 也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强大后备人才。这个问题的产生应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师资队伍, 学校教师擅长于课题教学, 而自身“工程能力”普遍较弱, 亟须提高。二是企业师资队伍, 企业教师大多由工程经验丰富、“工程能力”卓越的工程师担任, 但在教学方面的经验略显不足。三是学生自身没有做好各自的实践计划, 或者说学生没有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或人生规划。这三方面的因素就导致了学生对“工程能力”理解不足, 实践过程动力不足, 激情不足, 最终的培养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四、工程能力培养机制探索

1. 建立与企业特点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在“卓越计划”实施中, 虽然有相应的培养方案, 但这个方案是针对于整个“卓越计划”的总体方案。而当这个方案落实到具体企业的时候, 还是显得不够细致。企业与企业有不同, 企业有自身的特点, 这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当学校、企业和学生一起实施“卓越计划”的时候, 其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针对每个企业特点, 制定一些特定的、“量身定做”的具体培养方案细则, 对“卓越计划”总体方案进行补充。在每个培养方案细则中, 更要体现出每个企业独特的“工程能力”的培养方案, 使得学生实践的目的性更强, 实践过程也更加系统、饱满。只有这样, 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才会有机结合起来, 共同高效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

2.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工程意识

“工程能力”培养的主旨应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培养不应完全放在企业, 学校、课堂也应是“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舞台。通过卓越计划的实践, 得出一个“面向工程对象的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基于这种经验, 可以促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比如在理论教学中跟课程的内容分“单片机”“模电”“数电”“检测技术”等课程。而卓越计划是面向一个工程实际的项目, 如“伺服驱动开发”该一个项目就包含以上各科程, 另加“电子线路CAD”“电子产品工艺”等课程, 学生完成了一个工程项目, 就等于给学生开了几门课程。因此, 不再像理论课那样一门课一个老师。而卓越计划是通过一个工程项目学习和实践, 掌握多门课的知识, 也不像原来那样认为划清课程名称, 而卓越计划包含的课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事实上讲单片机就可以联系到检测。讲检测也可以应用到模电数电等内容, 原学校的课教学中, 各门课各自为主, 而卓越计划就让这些课做到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具有现代工程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人才培养计划和配套的教学大纲。

3. 创建新型工程实践模式

在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 应尽早面向工程实际, 强化工程实践, 培养工程能力。突出一条主线, 两个重心: 一条主线, 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两个重心, 即一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四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把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并由此创建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通过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 使学生由“被动实践”转为“主动实践”, 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 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 ( 路线) 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二是参加项目训练与研发, 通过参加教师或合作单位应用技术项目开发, 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 培养与训练学生技术开发能力。

4. 注重师资队伍工程能力的培养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于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科教师不但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特别重要的是应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否则, 很难体会到工程工作的真正特点, 也就不能在教学中突出工程问题的特殊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发达国家对工科学校的教师要求是:多元教育背景、工程经验、教学的经验和技巧、沟通的能力、学术水平、参加本专业的工程学会或是成为注册工程师。这种教师与工程界的紧密联系,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缩短了学校与工程实践的距离。这也是我们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具体的说, 教师应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并能结合目前的科研方向, 把本专业最新的动态和发展、最新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在教学工作中, 既有感性认识, 又有理性思维。讲课不再照本宣科, 而是结合自身经历, 把科研工程实践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资料及时转化为课堂知识。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使教学活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德育教育的因素, 教学过程中将道德、诚信、职业修养与“卓越计划”进行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意识。

五、结束语

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是“卓越计划”的根本目标。在“卓越计划”实施工程中, 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进行不断地探索, 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 开辟全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 全方位、多角度地快速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逐步完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摘要:根据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育现状,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进行探索, 阐述了“工程能力”的内涵, 例举了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并对工程能力培养机制进行探索研究, 提出若干促进工程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工程能力,卓越工程师,电气工程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2]尹必峰, 汪洋, 王国林.专业课程与教材中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3) .

[3]王贵和, 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4) :62-64.

[4]吴洪特, 甘光奉, 胡达.探索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6) :70-72.

防雷工程 篇11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变更;工程造价;控制途径

1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随着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变革,工程造价的管理逐渐科学合理,但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和机制,还有许多新的问题要解决。目前在工程造价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工程项目在立项和设计阶段对造价过程管理意识薄弱

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部分是阶段性管理,从事这个行业的业内人士很少有造价的综合管理意识,他们历来把重点放在施工阶段,而这样就容易忽视立项和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管理工作。没有一个部门能将质量、进度、经济三方面有效地统筹考虑,从而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管理。

1.2 决策人对市场经济研究不足,缺乏管理专业知识

由于有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他们还不适应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具体规则要求,缺少招标经验,而平时又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无法准确了解新建项目的市场成本,在实行招标工作时就显得心中无数,束手无策。特别是建设单位掌权者,既缺乏建筑业市场经济管理的知识,又喜欢独断专行,听不进造价人员的意见,其必然的后果是在工程建设中,不断追加建设成本,从而加大了投资的风险。

2 对于工程变更的分析

2.1 工程变更的原因

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工程的变更范围、大小、次数决定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工程变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业主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项目计划。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业主可能会随时对施工状况进行审视,也随时会跟着市场变化对工程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工程变更。由于业主考虑不周全,具有主观随意的特点,会给整个工程预算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

(2)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有可能会改变旧的设计,节约成本、时间,或者加强工程的整体效果。这个因素是客观因素。

(3)政府部门对建筑的新要求。国家新出台一些关于新建工程的政策,或者要赶上城市规划的要求,这些情况下不得不采取工程变更措施。

2.2 工程变更的种类

建筑工程变更的种类分为:设计图纸变更、施工条件变更、进度计划变更、合同条件变更、技术规范变更、原招投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中未包括的新增项目。各种变更形式会出现在不同的情况下,但只要善于分析,善于集中各方合理意见,剔除合理意见,就会使建设工程朝着有利的方向进展,从而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2.3 工程变更的表现形式

工程变更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更改工程相关部分的相关参数,增减合同中约定的合同量,改变施工顺序和时间安排,改变工程的质量和类型,以及为了使工程竣工而实施的任何种类的附加工作。这些改变是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被发掘和追加,目的是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缩短工期,确保质量,减少投资降低工程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1)更改工程相关部分的相关参数。比如工程中要修建路基工程,原设计的边坡坡度被修改成比较平缓的边坡坡度。又如,原设计的楼房每层高度3.2m,承包商认为减小高度对整体布局和规划有利,又可节省资金,将高度减小为3m,从而达到节省投资的目的。

(2)增减合同中约定的合同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现场地质情况及外部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增减合同量,如道路拓宽、增加或减小房屋楼层等等。

(3)改变施工顺序和时间安排。此类变更是由于业主方要求赶工或推迟施工的原因,这会造成施工方的施工成本增加(与正常施工相比),影响造价控制。

(4)改变工程的质量和类型。这类变更可能是因为国家对某一类型的建筑执行强制性标准,或者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如地震)而改变其工程结构、外观造型等。

(5)为了使工程竣工而实施的任何种类的附加工作。此类变更主要是为了赶工而做的相关工作。

工程实例:有一乡镇工程,因设计不周,在施工中如将地下室改为地上仓库,对地上架空电缆线改为地沟,原架电路因停电改为增加柴电,原供水管道不符合低洼地情况,改为井水,农村堆放建材易丢失,改为临时库房存放,这样原工程部分已施工项目需报废,增加了新的项目,决策人缺乏调研使造价提升14%左右,由表1进行分析说明:

据表可知,在设计图纸的变更占工程合同价的百分比为11.81%,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造价,而进度计划的变更、技术规范的变更、合同条件的变更和一些“新增工程”所占比例仅有2.3%。所以要想控制工程造价,最根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避免设计图纸变更的发生。

2.4 工程变更的原则

工程变更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由一项变更引起的事项太多太麻烦,所以,工程变更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好的文件是安排建设和组织施工的依据,不得随意更改。只有当工程变更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后,才可组织施工。

(2)对于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若能显著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成本、加快工程进度等,应考虑工程变更。

(3)在实行工程变更前,要对变更的内容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提供具有可靠性的依据,再呈递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未经批准的不得按变设计变更施工。

3 结束语

工程量清單计价这种模式虽然也存在着新的问题,但这种方法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国情,它对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工程变更会对工程造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所以在决策阶段就要对工程计划进行科学的探讨,优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施。在施工中认真执行行业的标准和规定,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充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为降低生产的成本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陆娇艳.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造价控制[J].现代企业文化,2010,(26):118~119.

防雷工程 篇12

通常情况下, 建筑工程的项目都会保持一个相对较长施工周期。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建筑工程会面临着许多无法预计的变化因素, 可能是来自外界的自然因素, 也可能是来自工程业主的相关建设要求, 这些都会导致工程出现变更。工程变更会直接导致工程周期的延长, 给建筑企业带来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工程变更的内容与工作程序

1.1 工程变更的相关内容

每一个建筑工程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都无法保证能不遇到工程变更, 工程变更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成本, 然而由于不同建筑工程有着各不相同的现场情况。因此, 它们变更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1]。通常情况下, 建筑工程变更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 工程量变更。由于有些建筑工程投入资金有限, 现场的施工条件和设备过差, 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项目无法正常操作完成, 只能通过设计其它方案, 增加工作步骤去完成任务, 从而加大了工程造价成本。 (2) 作业变更。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 出现了某些工作项目的性质、种类或者质量产生了变化。 (3) 主体变更。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 建筑工程的主体某个位置、尺寸、线形或者标高产生了变化[2]。 (4) 施工安排变更。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 工程项目的某些内容的施工周期或者施工程序发生了改变。

1.2 工程变更的工作程序

建筑工程的相关监理师要加强与现场施工方和承包方的交流沟通, 及时地了解掌握好工程的变更项目内容, 要严格管理好每一个工程变更关口, 第一时间统计核算好具体的变更工程数量, 搜集好工程施工现场的相关数据资料和证明, 对于工程变更提出者的缘由要有正确的判断, 是否满足变更的条件。当上述工程完成后, 工程监理师就能够向上级监理师领导汇报工作。总监理师代表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判断, 起草最终的工程变更令, 上交业主处备案。只要得到工程项目业主的同意, 就可以决定签发最终的工程变更令。

2 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2.1 工程变更影响项目造价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由于私自改变工程项目的内容, 增大了建设工作量, 扩大工程施工规模, 从而导致了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成本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由于项目施工过程的管理不严格, 导致不断出现各种施工质量问题, 需要进行返工重新工作, 增大了建筑企业的投资金额。

2.2 导致工期变化

一旦建筑工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出现项目变更, 就会导致拉长整个工程的作业周期, 从而增大了企业的施工成本, 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额。工程变更可能是某些项目的性质、种类或者质量发生了改变, 也可能是建筑工程的主体某个位置、尺寸、线形或者标高发生了改变[3], 这些变化都会直接造成整个工程需要花费更多建设时间去完成。

2.3 造成工程成本变动

工程变更势必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正常进展, 新增的项目内容或者是必须修改的工作内容都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去完成, 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损失。工程变更的范围很广, 主要包括了工程进度方案变更、设计图案变更、合同条件变更以及施工条件变更等等[4], 这些都会增大建筑企业建设工程的最终结算价, 会超出事先预定的工程合同价。

3 工程变更下的造价控制

3.1 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如何严格控制好建筑工程的设计变更,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工作步骤。

(1) 提高工程的设计质量和勘测水平。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工程前期的设计和勘测工作, 就是因为前期工作投入时间和成本太少, 导致在勘测施工现场时数据掌握太少, 出现太多的勘测数据偏差, 工程的设计图纸不科学合理, 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后续进展, 不断提高企业的工程造价成本, 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5]。因此, 在工程设计之初, 必须保证足够的实践用来勘测现场施工环境, 提高工程的设计质量, 实现设计的科学化、完整化, 促进工程稳定持续的开展下去。

(2) 合理控制设计变更出现的时间。设计变更作为建筑工程变更的重中之重, 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关键环节, 设计变更出现时间控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成本。如果设计变更只是出现在前期设计阶段, 那么只需要稍作修改设计图纸, 企业不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是出现在工程的施工材料采购阶段, 就会导致部分材料需要更换, 采购另一批的新材料;如果是出现在工程的施工阶段, 就会导致已经完成的工程项目需要拆除重建, 造成企业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 建筑企业必须将设计变更尽量控制在设计前期, 避免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对于设计变更的审查要严格对待, 坚决禁止通过设计变更来改变工程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3.2 严格把关工程变更审批

工程变更的提出主要概括为两种, 一种是有必要变更的, 另一种则是可变可不变的。前者的变更往往出现在国家建筑工程的政策影响或者业主的相关要求, 导致工程的工作内容需要改变的;后者则是工程施工材料或者非强制性的工期变更等。建筑企业必须严格的把关好工程变更审批, 多加强与工程专家的交流沟通, 获取有用的意见, 再决定工程是否需要变更。

3.3 强化竣工结算时期的造价控制

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工程的结算造价控制, 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最终造价。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竣工结算前的所有有效文件、合同、工程变更令、技术联系单以及设计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通过[6]。审核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开始之初签订的施工合同, 正确的运用工程的结算方法、计价方法以及优惠条件等。在实际审核过程中, 需要认真的验证工程竣工结算的总金额, 明确判断出工程变更产生的额外金额是否准确无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工程变更作为建筑工程建设中常见的现象, 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 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要想有效地降低工程的造价成本, 就必须严格控制好工程的设计变更, 提高工程的设计水平和勘测质量, 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变更现象。

参考文献

[1]刘晓玲.工程变更对造价控制的影响分析经营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1 (16) :68.

[2]王小林, 贺希.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与控制[J].公路交通技术, 2011 (16) :68.

[3]冯俊良.综述土建项目工程变更费用的造价控制[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17) .

[4]马来林.浅谈工程变更对造价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1 (20) :65-67.

[5]郑锐.浅淡工程变更的控制及处理原则[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16) .

上一篇:收听市场下一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