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

2024-09-19

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共12篇)

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 篇1

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 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的革命》也指出, 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著名的当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来的更重要的多”。美国未来科学家约·奈比斯指出:“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上, 没有任何一门或一套课程可供在可见的未来使用, 或可供你终身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的教法, 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学法, 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教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他们今后知识的更新和终身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因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 所以每个学生在依据学校设置的课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形成的活动经验和思维品质等都会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决定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小学生课堂数学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就是基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产生的差异,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的各种指导策略的研究, 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许多专家认为知识同化有两个重要过程:其一, 知识同化是新学习的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二, 知识同化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 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补充、改造或完善的过程。上述两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地、积极地用原有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知才能完成的。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有的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上述过程, 而有的学生则不能顺利地完成上述过程, 除了我已研究的如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等原因外, 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能顺利同化新知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 能采用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从而促进了知识同化的进行。因此, 这几年, 我又在原有研究基础上, 对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策略,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学习过程中, 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学习活动, 都可称为学习策略。我在同化理论的指导下,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

一、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学习策略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 往往后继学习的知识是前期学习的知识的发展或加深。如能采用把后继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前期学习知识的策略, 不仅可以加快学习的速度, 而且能提高知识的区分度。如学生已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S=ab, 当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 要求学生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 从而获得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是S=ab。这时教师告诉学生把一种图形通过割拼, 使它转化成另一种图形而面积不变的方法称为“等积变形”, 这是一种学习新知及解题的重要方法。以后在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 许多学生能运用“等积变形”的学习策略, 把要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从而获得新知。

又如学生在行程问题学习中, 当在解“甲乙两地相距496千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 甲每小时行48千米, 先行2小时后乙才出发, 又经过4小时后相遇, 求乙车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一些学生提出, 当把甲先行的2小时的路程去掉后, 就转化成已学过的同时出发行程问题了, 解法是 (496-48×2) ÷4-48=52 (千米) 。也有学生提出, 甲先后共行4+2=6小时, 如果去掉甲共行的路程, 就转化成乙单独行的问题了, 解法是[ (496-48× (2+4) ]÷4=52 (千米) 。

二、“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策略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把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不仅记住书上的语言文字符号或数学符号, 而且能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内容, 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反之, 学生如仅仅记住符号的组合或词句, 即死记硬背, 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意义, 这样的学习就是机械学习。可见“知识同化”是建立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的。例如解“白气球有12只, 白气球比红气球少5只, 红气球有多少只?”这类题时, 学生就会错解为12-5=7 (只) , 而一些采用有意义学习策略的学生, 首先对“比较关系”的词句进行分析, 认为上题是白气球与红气球比, 白气球比红气球少, 那么红气球就比白气球多, 所以红气球应是12+5=17只。教师7在指导学生时, 应强调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意义。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个数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 (1.2×0.8) 积小于被乘数时, 不仅要求学生从计算结果来判断, 而且要求学生说出1.2×0.8就是求1.2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所以积一定小于1.2。有意义的学习策略, 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而且能提高知识的记忆水平, 因为理解的知识必定是在原认知结构中有固定点。上例就是固定在小数意义 (0.8就是十分之八) 的知识点上, 因此便于记忆。

三、“举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举一反三”是学习概括性或包摄性程度较强的概念或规则的一种有效策略。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就是先通过几个概念的例证, 再概括成概念的。如把0.2、0.05改写成大小不变的四位数, 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举一反三”的认知策略在解题中更有其实际意义。例如学习求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我们就启发学生用上述策略学习解答, 先要求学生求1个正方形的周长, 再要求学生作图求2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再解3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通过讨论交流, 学生获得用作图分析法, 先分别求出拼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再求周长。也可这样分析, 每拼一次就比原来少掉两条正方形的边长, 如3个正方形相拼, 拼两次就比原来少掉4条边长, 原来12条边长, 现在只有12-4=8条边长。学生通过举一反三, 求类似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上述策略时, 在“举一”上比较下功夫, 从教师举例到学生自己独立举例。如学生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规则时, 就是通过自己举例而获得的。学生从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后, 当再求六边形内角和时, 许多学生已发现多边形内角和=360°× (边数-2) 的计算规则。

四、适时地形成知识网络的策略

前面曾提及, 知识同化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原认知结构, 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补充、改造和完善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就是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这一学习策略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找出已学知识的内部联系, 二是与其相关的知识结构的相互结合与沟通。知识网络形成, 有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 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圆、圆柱、圆锥各有关知识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结构, 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一个个公式, 而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述学习过程中, 再有意识地与其相关联的如直线封闭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知识进行沟通, 如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 使学生形成上位知识结构网络。

又如在教学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应用题时, 让学生通过画出比较直观的演示图、线段图来表达复杂的数量关系。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按比例分配解题方法的局限, 用份数、分数的方法进行思考,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的建构, 又可以让学生学会转化的策略, 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法, 策略层面的建构。

五、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策略

陈述性知识是指对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 或是对简单命题的知识。如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只能被1与本身整除的数是质数等。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有关“怎么办”“怎么解”的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 当在运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 就需要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通过一定的分析过程, 使问题得以解决, 而一些缺乏转化能力的学生, 往往在解题中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出差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极其重视两种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 经常要求学生在解题后说出其分析、操作过程。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有关计量单位进率的陈述性知识后, 接着出一组题, 要求学生进行高级与低级单位间的化聚, 并在解答后说出化聚过程。此后通过讨论, 大家得出如下操作程序: (1) 是什么计量单位。 (2) 是什么进率。 (3) 是“化”还是“聚”。 (4) “化”用进率乘, 小数点向右移动, “聚”用进率除, 小数点向左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 还可把程序性知识简化成一字诀。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操作过程简化成:审 (了解题意) 、设 (设好未知数) 、则 (写一些与题有关的字母式子) 、找 (找出等量关系) 、列 (列出方程) 、解 (求方程的解) 、验 (检验结果) 、答 (写上答句) 。有时我们用顺口溜的形式, 让学生朗朗上口。例如在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时, 我们用下面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操作:“除数三位看三位, 三位不够看四位, 四舍五入整百除, 除到哪位商哪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

我们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既受到数学思想内容和学科科学知识的教育, 提高认识, 扩大知识面, 又受到数学的思想方法训练, 发展思维, 掌握学习本领。研究重心置于学生学习这—中心点。这完全体现了全民族的素质教育向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目的, 尤其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观念。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的课堂教学, 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充分自由, 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主性, 进一步推动新课改, 促进学生优质、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

摘要: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 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小学生课堂数学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就是基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产生的差异,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的各种指导策略的研究, 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经过多方面研究, 初步形成了以下五个策略:1.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学习策略;2.“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策略;3.“举一反三”的学习策略;4.适时地形成知识网络的策略;5.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知识同化

参考文献

[1].杜小新、冯展《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熊川武《学习策略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3].周玉仁、方金秋《小学学科教学论》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4].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 篇2

满天繁星

近些天,参加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倾听并观看了范存丽和周卫红老师的专题讲座《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对“兴趣”这个词有了更深入近来的理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指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是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结果的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影响学生兴趣的三个因素是老师、数学和教学方式。

讲座中讲了通过调查了解到的学生喜欢什么样和不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这对我们平常教学中的行为,能够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在学校生活和教学中要尽力怎样做,争取得到学生的喜爱,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讲座中这样讲:从情感交流层面看,学生喜欢真心待自己、有爱心、很宽容的老师;喜欢公平的老师;喜欢经常鼓励同学的老师。从行为层面看,教师喜欢学生,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学生能感受到的爱心,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能总寄希望于“日久见人心”。从教师的个性特征层面讲,学生喜欢温柔的,善良的,大方的幽默的教师;喜欢能和同学一起做游戏的教师;喜欢每天都高高兴兴地上课,高高兴兴地下课的教师。喜欢知识丰富的教师。从教师的责任感层面讲,学生喜欢负责任的,认真讲课的教师。从教学习惯层面,学生喜欢留作业少而精,下课很准时的老师;学生喜欢上课多提问,多给同学想问题时间的教师;学生喜欢让同学发表自己意见的教师。

小学中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呢?这对我们改进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有帮助,教学中可以作为借鉴。

小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教师多讲些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多讲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常做一些数学小游戏,或安排抢答题;多动手;运用动画课件学习数学;不能拖沓,要有效率;讲课最好要画一些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最好让教室敞开着,到外面去上数学课,开阔视野,心情舒畅的学习知识。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些可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好玩”,学生就一定能形成喜欢数学的倾向,进而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愉悦的情感体验,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促发孩子的创造思维,形成爱学、会学的良好状态。然而在现行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侧重于技术性训练,只关注数学学习有天分的孩子,对学习一般的孩子关注太少。使原来对数学很有兴趣的学生,变为了做题的机器,对数学的兴趣逐渐被抹杀了。当然也不能走另一种极端,教学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有趣的故事情节、大量的动手操作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数学课结束了还没有揭示数学的本来面貌,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真谛。

范存丽周卫红老师的讲座,向我们介绍了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别有生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动画片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把数学知识用动画片中的角色呈现出来。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二、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我们的课堂要选取同学生密切相关的题材。

三、提供争辩的空间,使学生乐享学习过程。

传统的数学是老师为主体,老师答疑、解惑,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吴宗宪老师改变了这种方法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争辩。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情感的互动,思维的碰撞来解决问题。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挖掘潜能学生在自我建构中感受进步。

新课标中提倡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让孩子“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摸爬滚打的真实经历中学习知识,领悟方法,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杨存丽、周卫红老师的专题讲座,向我们提出了几点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几点建议:

一、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

我们要熟悉儿童的心理,了解儿童需求,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二、挖掘教材趣味因素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有趣。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

四、永葆童心换位思考

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课堂上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教师要在意,不要将成人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

五、“营养、好吃”二者兼得

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本质要二者兼顾。

五、循序渐进,由表及里

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策略浅析 篇3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1.巧设新奇情境,激发感知兴趣

新奇有趣的事物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小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应适时引入生动形象的教具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小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并积极思维。

2.巧设问题情境,唤醒探究欲望

在课堂学习中,问题情境主要指个体想解决某个问题,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困惑状态,是学习内容与求知心理之间的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寻求答案。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利用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应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投入度。

3.巧设矛盾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学生之所以认真学习,除了新奇刺激的吸引和问题解决的需要外,还有解决认知矛盾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的矛盾,或直接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他们已有经验相冲突的事实等,将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氛围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地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设置矛盾,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教学“商中间有零的两位数笔算除法”时,有一位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15只小猴在花果山摘了1516个仙桃,正当他们为分桃发愁时,猪八戒狡猾地说:“好办,好办,你们每人分11个桃子,剩余的就归我八戒叔叔吧。”猪八戒还在地上列出算式:1516-1=1515(个),1515÷15=11(个)小猴们检查后,都表示同意。正当小猴们捧着11个桃子,兴高采烈地准备回家時,孙悟空赶到了,他一看算式,顿时大怒,要打猪八戒,小猴们犯糊涂了:我们每人拿11个,八戒叔叔只拿1个,大圣为什么还要找他算账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逐渐进入情境,悬念顿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更加专心了。

三、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

1.共同协商目标,增强学习欲望

课堂学习目标既是学生学习的灵魂,又是教师教学的灵魂。远离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教学目标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一定的整合。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这部分内容时,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认识了人民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教师重新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先让学生观察他们自己收集的人民币,然后让学生围绕人民币提出疑问并讨论问题,将之作为课堂学习的目标,接着让他们分组讨论并提出问题。下课后,学生还很兴奋,继续讨论着人民币的有关问题。

2.精选实践作业,增强学习乐趣

布置作业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内容,并预习第二天的课程。例如,有一名教师布置“3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一作业,锻炼小学生如何交流和沟通,如何合作;有的教师尝试让几名同学合作编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小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作业形式,因为这种作业给了他们全新的体验,可以轻松完成。通过这种类型的作业,学生的认知和交往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了。

四、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1.进行实践性的课堂练习,增强学习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小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以前所学的内容。当前小学生的数学课堂练习以纸笔练习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应精选课堂练习内容,少布置一些机械的课堂练习,多布置一些活动性、实践性强的课堂练习。例如,有教师布置“娃娃和真人尺寸比较”课堂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如何精确测量,如何分析比较数据,学生非常喜欢这些课堂练习的形式,因为这些形式和内容给了他们全新的体验,原来课堂学习也可以这样轻松和快乐。通过这些活动性、实践性的课堂练习,能够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2.增添游戏式的课堂练习,增加学习乐趣

有效的课堂练习不只局限于教师规定的练习内容,也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气氛,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快要下课的这段时间里,教师可以把这节课学过的内容设计成一场竞赛,分组后从第一名同学开始“开火车式”一个接一个地说,哪组结束得快,哪组同学得一朵小红花,使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浅析小学数学学习策略 篇4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弱,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基础知识, 发展自己对客观知识的认知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产生一些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 就会严重抑制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不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 不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学习,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 教师教得再好, 也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无法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教师想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首先就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使学生乐于搜索数学知识, 同时也需要不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让学生在持之以恒的探索过程中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而确保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促使学生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 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标准中,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 并且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及时进行指点, 推动学生顺利达到成功的彼岸。教师的这种引导和推动作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较轻松地得到培养。学生对数学拥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之后, 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欲望, 才会不断前进和探索。为此, 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为学生学好数学做好前期准备。

对某一件事情的习惯和热爱, 是去坚持完成这件事的理由, 也使人有强大的耐力和毅力去挑战在做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兴趣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学习效果的前提, 也是学生能够在每一次测验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都不是太高, 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有难度的数学题时就会有一种吃不消、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在考试的时候, 难解的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应试水平, 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针对这种情况, 学生不能够逃避, 只能想尽办法去解决, 在这个时候, 教师不要抱怨学生或是指责学生, 而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内心的不舒服以及不愉快发泄出来, 然后让学生尽快从不良的状态中挣扎出来, 积极调整自己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知道只有专心、认真学习才能够确保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自己不断磨练心理素质, 拥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 才能够顺利克服难题带来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自我调节和锻炼,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学生除了要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之外, 还要拥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 在面对每一次测验的时候都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信自己努力后的结果, 从而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 自我调节好情绪, 在考试的时候能够顺利应对每一道题目, 确保自己顺利发挥出正常水平。在自己检测学习效果的过程中,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学生都要做到受宠不惊, 都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心静如水地沉稳应对。学生只有有这样全力以赴的应对态度, 才会顺利应对难题带来的影响, 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二、促进学生形成强大的耐心和毅力, 这是学好数学的保障

学习需要毅力和耐力, 也需要学生不断地付出和努力。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等着学生去解决, 也会用很多的苦等着学生去“吃”。学习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 学生要有承受寂寞、耐住乏味的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逐渐教导学生磨练自己的这种品质, 养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屏蔽掉任何影响和干扰, 在娱乐的时候就尽情放松, 不要把学习和娱乐掺杂在一起, 干扰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好数学的有效策略

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以及心理素质,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还需要拥有科学的学习方式以及正确的探索方法, 这样才能够确保顺利通往成功的彼岸。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简单地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 不如传授给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取更多、更丰富、更广阔的数学知识。

1. 引导学生吃透教材, 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中的知识是很多位科学家精心研究的结晶, 教材中拥有的实例和知识是最适宜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 也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为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对课本内容的探索和学习, 重视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不要被那些玲琅满目的课外参考书籍所迷惑。

2. 注重交流和谈论的环节, 运用大家的力量来解决难题。

在解决数学中一些高难度的习题时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显得有些单薄, 当单枪匹马无法顺利克服的时候, 学生需要学习搬救兵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重视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 需要学习运用团结的力量来解决那些难题。学生体验到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之后, 就会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从而能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以及大家的力量来学好数学。

3. 摒弃被动的学习态度, 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和发挥也是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策略及手段, 只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 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懂得知识的精髓和思想, 并且准确地加以运用。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不要坐等教师的讲解和传授, 而要主动起来, 不断开展探索活动, 获取更丰富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极力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目前相当一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效。我们也发现,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表明自己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证明自己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而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合作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学生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由外而内的方式产生的,亦即:并不是教师出于真实的内在的迫切的教学需要而产生的教学实践智慧。有的 “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有的 “小组合作”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有的“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多大的探讨价值,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基于此,我校提出关于小学数学合作性学习策略为内容的课题研究。是因为:

1、《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为主,自我封闭,恶性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影响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人们都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我们提出《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现在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几乎每节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其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在合作学习“遍地开花”的情况下有些教师在采用这一学习方式时,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合作学习的低效化,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合作学习策略,成为新课程实践的需要。

3、《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永恒主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质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目前,我校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对合作学习内涵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因此效益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主要内容和目标 课题研究的内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新课程理念和组织学习为一体,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整合学习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技能,强调教学要讲效率和效益。

“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策略”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布鲁纳认为:“策略”是指师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学习、保持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决策的方式。我国心理学家张庆林等人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有效合作学习策略,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精心开发、设计互助性学习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创设积极的氛围,提高合作技能,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对教学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控的执行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组织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及学生间的合作技能等具体行为的一种整体性的设想与运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课堂上无效合作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原因,针对无效合作学习现象,开展对应策略研究。

2、研究课堂“有效合作学习”个案。“以行动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学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

3、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在老师有效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和有效的学习活动,探究提高学习活动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为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可操作的经验。

2、探索有效合作的学生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思考、再创造的有效合作学习过程。学生成绩得到全面提高

3、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科学文化、情感、态度等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整合。

三、课题实施策略和研究方法

1、主要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专业研究。

本课题组在课题实施的前期阶段专门组织了几次理论学习,关注“有效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丰富相关的理论底蕴。通过共同探讨研究,不断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我们课题组认为只有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才能推行教师素质的长足发展。学校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1)开展“三学”读书活动。即学名篇、学名家、学名师的读书活动,要求达到四个一:读一本理论专著、写5000字的笔记、写一篇心得体会,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2)搭建帮辅活动。学校成立“教科研智囊团”,培训教科研骨干分子,研成“教科研场”,让骨干分子与青年教师结对,实行帮辅,促使全体教师共同提高。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思路,对自己今后教学实践有效性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借助学校教研究网这一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开展网上教研。通过学习专家的理论,剖析教学案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内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2)问卷调查,把握现状。

课题组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调查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和教师教育思想。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3)交流研讨,行为跟进

行动研究是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课题研究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课题组立足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明晰研究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让教师结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课题组抓住课堂中的“小现象”,突出课改中的“真问题”,开展了题为“教育教学大家谈”活动。为了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在理论、实践两方面得以发展,我们还确立了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机制:①把课题研究与三课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与常规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研究课、公开课、竞赛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门听课相结合);②把课题研究与沙龙研讨、专题论坛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 “如何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这一主题引入研讨,通过每期一沙龙的研讨、每月一主题的网络论坛,让教师走上研讨的舞台,让教师充当研究的主体,让教师畅述教学的困惑,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③把课题研究与反思、积累相结合。我们要求教师开展自我反思,通过写教学后记,写教学案例、论文等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总结行之有效的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提炼有效的评价手段。要求教师开展互评,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通过听课评课、交流反刍等方式,让教师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值得借鉴处,发掘有待完善处。(4)内外引领,不断深化

学校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渗透。一方面我们通过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带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强化研究的策略。我校省级骨干教师周少刚、谭晓霞为老师分别作了《有效合作学习》和《关于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思考》的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我们还先后邀请了县信息中心邓梅老师来校为全体教师讲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合作》、《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误区及校正策略》等问题,不仅让教师获取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信息,同时教师也在和专家的对话中得到了深入研究的启发,引发了教师深深的思考,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得以不断攀升。

2、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行动研究和现场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获取自然真实的信息,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对所获取的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有目的地收集学生在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获得可信度高的实验结论。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探索了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合作

现在很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程度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地开展活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合作意识不够强烈。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材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内容,创造性地把教材变“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学生单靠个人力量完成有一定困难或有迫切的愿望需要同别人研讨、交流时)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自发地萌生合作意识,让学生乐合作。例如实验教师熊仁艳在讲《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帮交警统计汽车的环节,通过看录像统计某路段机动车流量情况,并填在表格中。放录像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统计,结果竟然没有一个同学的结果是正确的。老师抓住时机,激发同学的内需:我还是告诉交警叔叔,我们班同学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汽车走得太快,一个人统计不过来。同学们纷纷反对,重新讨论统计汽车流量的方法,自发产生小组分工合作的愿望,并自行组织了小组进行分工。从而很好的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样的环节,同学们切实体验到了互相帮助、共同参与的乐趣,体会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增强了合作意识。

2、教给合作方法,让学生会合作

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其实,学会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的小组合作成员可以是两个人(同桌),让学生学会互相讨论、配合,互相尊重,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一起去解决一个问题,去做同一件事,也就是懂得基本合作,然后再过渡到分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课题组的具体做法是: ①引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内形成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的、个体之间能够有效交流的差异结构。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尊重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同组异质,组间同质”或“同组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较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推选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接着,让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名字,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并宣布小组成员要共同遵守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

1、合作前要认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2、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干扰他人,不讲题外话。

4、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地、流利地发表见解。发言要按一定次序进行。

5、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再说。在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分工协作,会出现“一言堂”或“群言堂”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小组长进行有效地培训,以确保学习活动顺利地开展。②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和倾听。

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能顺利地进行。交流要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点不一致时学生之间进行质疑、讨论。学生交流前教师应教育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要求陈述有条理,层次清晰,声音适当,充满自信。并要求学生学会文明的交流,告诉学生在小组集体讨论时,要注意减轻说话的音量,尽量不妨碍到其他小组,防止互相干扰,还课堂一个安静的环境。

③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与汇报。

当小组合作交流即将结束时,小组长应对记录员的记录组织进行小组反思,保留大部分组员同意的意见和小组还存在争议的意见,整理好交流成果,并由小组长安排好汇报方式,准备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与众不同,他代表的是本组这个集体,所以上来汇报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合作

④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激励

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教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发言有创见,我们懂得鼓掌表示赞赏。要教学生学会用语言评价激励,能够充分肯定同学发言好的地方,“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你们小组的想法真棒!”又能诚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胆讲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我觉得你这儿讲得有些不对,……相信你下次会讲得更好!”这样,真诚的相信别人,帮助别人,互相欣赏,互相激励,在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了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每个人的发展。

3、找准合作契机,让学生想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背景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是在辨析易混概念时,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向惠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各小组争辩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到各组巡视,听取同学的讨论,启发诱导,鼓励敢于发言,勇于争论的学生,引导合作讨论,步步深入。通过激烈讨论,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二是探究规律性知识时,开展合作学习。

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的。实验教师叶莉教学《认识物体》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每组学生把收集来的乒乓球、小积木、各种纸盒、饮料盒、瓶瓶罐罐等物品堆集在一起,然后在小组内将收集来的物品分类。有的小组按制作的材料分为玻璃的、塑料的、铁的、硬纸的几类。有的小组按功能分为吃的、用的、玩的3类。还有的按形状分:方的、圆的和不圆不方的。在小组活动中人人积极发表意见,热烈讨论、争辩,经过教师的及时引导,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按形状分类比较合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那些方的物品是不是都一样呢?还能再分类吗?那些圆的是不是也有区别,还能怎样分类”?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很快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有小组的相互启发、争论,又有全班的人人参与,在集思广益中,实现了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在学习重点、难点上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1”的含义。郑艳平老师在教学时,先让小组探究合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种材料,动手分分,用分数表示,看哪组得到的分数多;再让各小组汇报交流、力求创新,说说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突破“一个整体”,感受到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1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各小组自己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这样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构建新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全过程。

四是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解答这类问题时就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结论根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如:某饭店装修完毕后打算购买若干套桌椅,准备的资金如果单买桌子可买60张,单买椅子可买240把,问这笔资金可买几套桌椅?

1、如果1张桌子,1把椅子作为1套:1÷(1/60+1/240)=48套

2、如果1张桌子,2把椅子作为1套:1÷(1/60+1/240×2)=40套

3、如果1张桌子,4把椅子作为1套:1÷(1/60+1/240×4)=30套

4、如果1张桌子,8把椅子作为1套:1÷(1/60+1/240×8)=20套 根据饭店的实际需要,桌椅配套情况有多种组合。

4、建立评价交流竞争机制,让学生爱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交流、评价、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突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1、建立交流机制。展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因此在各小组各自合作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的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开拓、辨析和质疑答辩,进一步内化知识,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归纳概括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2、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更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形成以下几种长效机制:一是基础评价机制。即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二是过程评价机制。即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不失时机的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三是成果评价机制。即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3、建立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两种观念入手,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一方面,从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入手,如经常性开展“最佳小组”评比活动,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另一方面,从强化“学习成员”的个体荣誉感入手,通过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

(二)创设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操作模式。经过我们的研究,大致形成了如下数学课堂一般教学模式:

(1)激趣导入—明确合作目标

这是引导学习新知之前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铺垫激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其教学设计应抓住新旧知识逻辑发展关系最紧的内容和体现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着眼于学法的迁移,教学形式力求做到“趣”、“实”、“活”。

(2)学习新知—指导合作过程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探索,自主归纳,达到会学之目的。

(3)巩固新知—汇报合作成果

这是学习新知的关键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合作学习过程,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出学习方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认识飞跃。

(4)深化应用—评价合作结果

这是灵活运用知识和灵活运用学法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是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教师对学生合作的成果进行评价。教学形式应做到活泼、灵活、多样。如竞赛式、游戏式、操作式。训练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教学原则,题目设计有层次、有弹性,也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研究实践表明,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轻松,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跃。

(三)提高了师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学生方面:

1、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

本课题实施两年多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改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转变为互动式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合作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学习需求。

2、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养成了勇于交流、乐于倾听、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愿意赞赏的合作习惯,学会了与人相处、与人合作,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3、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学习的气氛逐渐浓厚,学生经常为小组的成功而自豪,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

4、学生质量明显提高。

单元测试成绩和期中测试成绩与前几年学生成绩对比,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后进生进步更大,近几年来学生在全县期末调研考试中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矛。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普遍得到提高。二是教师层面:

1、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

课题组成员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2、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转变。

教师由过去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将课堂留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合理引导,倡导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稳步提高。

教师参与实验,通过设计实验计划,控制实验流程,积累实验资料,组织实验检测,统计实验数据,使自己步入了教育研究的领域。有4位教师被评为课题实验先进个人,有4位教师被评为县级数学骨干教师,有10篇论文在《湖北教育》、《小学数学参考》等刊物上公开发表,有48篇论文在县市省级以上获奖,有5位教师在县、市两级上竞赛课、公开课和研讨课。目前学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优师德、高学历、硬功底、强能力、多特长的实验教师群体。

教师们普遍认为:《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为我们的教学找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亮点和特色。它是一个展示教师机智和能力的平台,也是一个体现教师风格和数学思想的窗口。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是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却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1、小学学生性格较内向,在与人交流时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课堂上发言不积极,讨论时参与程度不高。

2、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与个体独立学习以及全班教学的合理分配有待改进。

3、由于班级名额过足,对有效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浅析小学数学学习策略 篇6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弱,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基础知识,发展自己对客观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产生一些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就会严重抑制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不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学习,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教师教得再好,也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无法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教师想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首先就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乐于搜索数学知识,同时也需要不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持之以恒的探索过程中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确保学生真正学好数学,促使学生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并且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及时进行指点,推动学生顺利达到成功的彼岸。教师的这种引导和推动作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较轻松地得到培养。学生对数学拥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之后,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欲望,才会不断前进和探索。为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学好数学做好前期准备。

对某一件事情的习惯和热爱,是去坚持完成这件事的理由,也使人有强大的耐力和毅力去挑战在做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兴趣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学习效果的前提,也是学生能够在每一次测验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都不是太高,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有难度的数学题时就会有一种吃不消、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在考试的时候,难解的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应试水平,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学生不能够逃避,只能想尽办法去解决,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抱怨学生或是指责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内心的不舒服以及不愉快发泄出来,然后让学生尽快从不良的状态中挣扎出来,积极调整自己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知道只有专心、认真学习才能够确保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只有自己不断磨练心理素质,拥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够顺利克服难题带来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自我调节和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学生除了要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之外,还要拥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在面对每一次测验的时候都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努力后的结果,从而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自我调节好情绪,在考试的时候能够顺利应对每一道题目,确保自己顺利发挥出正常水平。在自己检测学习效果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都要做到受宠不惊,都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心静如水地沉稳应对。学生只有有这样全力以赴的应对态度,才会顺利应对难题带来的影响,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二、促进学生形成强大的耐心和毅力,这是学好数学的保障

学习需要毅力和耐力,也需要学生不断地付出和努力。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等着学生去解决,也会用很多的苦等着学生去“吃”。学习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学生要有承受寂寞、耐住乏味的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教导学生磨练自己的这种品质,养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屏蔽掉任何影响和干扰,在娱乐的时候就尽情放松,不要把学习和娱乐掺杂在一起,干扰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好数学的有效策略

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以及心理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拥有科学的学习方式以及正确的探索方法,这样才能够确保顺利通往成功的彼岸。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简单地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取更多、更丰富、更广阔的数学知识。

1.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教材中的知识是很多位科学家精心研究的结晶,教材中拥有的实例和知识是最适宜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对课本内容的探索和学习,重视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要被那些玲琅满目的课外参考书籍所迷惑。

2.注重交流和谈论的环节,运用大家的力量来解决难题。在解决数学中一些高难度的习题时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显得有些单薄,当单枪匹马无法顺利克服的时候,学生需要学习搬救兵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重视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需要学习运用团结的力量来解决那些难题。学生体验到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之后,就会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能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以及大家的力量来学好数学。

3.摒弃被动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和发挥也是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策略及手段,只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懂得知识的精髓和思想,并且准确地加以运用。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不要坐等教师的讲解和传授,而要主动起来,不断开展探索活动,获取更丰富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 篇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既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 既是教育专家和教师研究的热点, 也是研究的难点。张文科认为应该采取创设学习情境、采用直观手段、注重鼓励表扬、开发数学游戏等手段提高低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殷莉莉认为对于苏教版教材可以采用巧设数学情境、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潘瑞青认为采用情感教学、问题导入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 教育专家们都认为提高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也有很多创新的方法, 但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相应策略的可操作性, 依然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对于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开展主题活动、书写数学周记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三个手段来论述, 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二、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李红梅在文章中提到, 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以为实施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将小学生头脑装满知识就算完成了任务, 由此忽略了小学数学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性, 忽略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数学教师必须要采用一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 激发小学生自身的潜力。

(一) 开展主题活动, 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小学数学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测量, 这部分包罗万象, 有时间测量, 距离测量, 面积测量和质量测量。统观这部分内容, 可以发现测量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主题式教学。

以三年级上册中的长度测量为例, 来说明主题式教学是如何展开的。通常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在一周左右, 开展主题活动可以采取以下流程:

第一步, 教师要编好学习单。学习单由几个问题组成, 包括:请学生查资料找出长度的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长度, 把你的方法教给其他同学。你会解决书本或生活中什么测量长度的问题, 把你的解决方法讲给其他同学。你还想知道关于长度的什么知识呢?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第二步, 学生成果展示。学习单中的问题每人都要思考和回答, 但每人可以特别准备其中的一个题目, 准备充分后给同学讲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每人完成一张A4纸的数学学习小报, 主题也是测量长度, 教师可以集中展示学生作品, 评出美丽画报奖和精彩内容画报奖。最后是本次活动的练习测试, 教师要总结本部分内容的知识点, 要根据知识点的设置题目, 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了解。

(二) 书写数学周记, 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二

做语文教师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学生的作文, 这是与学生心灵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就欠缺很多, 如何将这些留在数学课上?其实数学课也可以写周记。数学的周记和语文的周记是不同的, 数学周记不要求语言的优美和语法的使用, 数学周记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数学周记可以记录这一周对数学课的想法;可以记录自己这一周疑惑的问题;可以记录这一周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可以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或使用的数学知识等跟数学有关的内容。

写数学周记的好处有很多, 第一,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理解;第二, 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概况能力;第三,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所以, 书写数学周记也是一种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 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三

1.数与美的结合。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 每次看到学生在完成作业后, 第一时间选择的自娱项目多是绘画。一本绘画本、一只铅笔, 就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亦乐乎, 也不被外界所干扰, 那种专注真是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也因此常常感慨, 我们的数学什么时候能让学生如此痴迷呢?既然学生这么喜欢绘画, 我是不是也可以将绘画与数学相结合呢?小学数学中的图形问题一直贯穿于一到六年级。这类问题是最容易与绘画相结合的内容。在小学低段, 学生可以在图形课上给学生命题, 让他们用学过的图形来画画, 看谁用的图形种类最多, 看谁画得最美。在小学中段, 学生开始认识图形的各种特征, 学会了计算典型图形的面积周长的内容。在讲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设计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铺满一张A4纸, 要求不能有空隙, 每个图形只用一种颜色涂, 相邻的图形不能涂同一颜色;或者用规则的四边形 (包括平行四边形, 菱形和正方形) 铺满一张A4纸, 要求不能有空隙, 每个图形只用一种颜色涂, 相邻的图形不能涂同一颜色;还可以临摹蒙德里安的格子画 (如图1、图2和图3) , 这些都是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到了小学高段, 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就更加复杂化了, 在这个阶段, 我们可以将图形内容与设计图案相结合, 只用圆形设计出一个复杂的对称图案, 每个图形只用一种颜色涂, 相邻的图形不能涂同一颜色。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图形知识内容, 都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设计数与美的结合点。

2.数学与辅助工具的结合。在讲解运算律的时候, 内容非常枯燥繁多, 只凭记忆是很容易弄混的。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编程软件, 直观地将不使用运算律和使用运算律的结果呈现出来, 让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律的使用方法。这样他们对运算律的理解就更深入, 而非只是单纯地记住几句口诀。例如图4中就是用Python软件演示的关于混合运算的例题, 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效果更加深刻直观。在讲解二年级数学的混合运算部分时, 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软件直接呈现如图4中的运算及运算结果, 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些算式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计算机是怎样计算的?看看学生能不能找到和计算机同样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将枯燥的运算课转化为以学生为主题,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能主动探究的新颖的数学课。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从而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研究结果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 从开展主题活动、书写数学周记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三个手段来详细论述了对于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性问题。选取的手段也是非常具有操作性和创新性的。对于非常贴近生活的知识可以采取主题式教学,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丰富数学课堂方面, 可以采用数学周记的形式, 搭起学生与教师心灵的桥梁。对于图形部分内容, 可以将数学与美术相结合的方法, 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对于数理部分的内容, 可以将数学与计算机计算软件相结合的方法, 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 就是要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多看, 多思。看什么?要看专业书籍, 以使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工作。要看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的经验谈, 可使我们迅速吸取最有营养的知识。思什么?怎样上课更有意思, 选择怎样的内容更有意思, 选取什么样的作业更有意思。这里的“有意思”不仅仅是趣味性, 还包括了有效性。只有多看, 多思, 我们的教学才能进步提高;只有多看, 多思, 我们对教学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

总之, 无论用什么方法,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数学, 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摘要:兴趣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但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开展主题活动、书写数学周记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三个手段来论述, 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文科.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 2015 (8) .

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策略 篇8

关键词:情感原理,成功原理,策略原理,学习策略

笔者在闽西北的一所高中担任数学教师二十多年, 由于基础教育底子薄, 许多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 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2006年至2008年我成立了数学学业失败现象分析与教育教学策略课题组, 对高一高二的学生进行了两年的调查研究。2013年又开始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策略的研究。针对学生的学情, 合理进行教学定位, 现把研究心得总结如下: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心理学》指出, 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 智力与成就有一定关系, 但绝不是完全相关, 非智力因素与成就关系密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不仅需要原有数学认知结构、思维活动等认识因素的直接参与, 对输入的数学材料进行加工, 而且还需要学习目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启动、加强、维持和调节, 才能使数学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密切联系, 构成一个整体, 它们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二者缺一不可。运用情感原理,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成功原理, 使学生体验“我想学, 我能学”,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运用策略原理, 在学法上给学生“授之以渔”, 使学生感受“我会学, 能学好”,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上网查找资料等手段, 在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及同事帮助下, 总结出了如下学习高中数学的策略:

1.运用情感原理,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成功原理, 使学生体验“我想学, 我能学”,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 热爱学生, 给学生信心。学生数学成绩的下降, 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 加上数学难度大, 使得性格较为文静、内向,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淡化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用极大的热情, 多关心这些学生的思想和学习, 多和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 鼓励学生“敢问”、“会问”, 消除恐惧心理。同时, 也要要求家长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数学学习, 要多鼓励, 少指责, 帮助孩子去掉沉重的思想包袱, 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对数学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 从而有力地运用和发展他的能力”。可见情感成分对学习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教学工具, 创设问题情境, 努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激发学习动机。首先, 教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 教师可通过讲述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激发学习动机。再次, 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爱上数学。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 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运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 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指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 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 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 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 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跳一跳可摘到。” (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 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4)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先预习后上课, 先复习后作业, 每周一小结的良好习惯。并同时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独立完成。教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 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 并能持之以恒;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 使好的学习习惯发扬光大。

2. 运用策略原理, 在学法上给学生“授之以渔”, 使学生感受“我会学, 能学好”,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加强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 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并把这一思想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 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 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 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 开辟专栏, 等等。

(2) 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课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 (高一) 开设, 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 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 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 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 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 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等等。当然, 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 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 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 还可以采用讨论式。当然, 教师在平时教学时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 根据教学实际, 抓住最佳契机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

(3) 加强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有较清晰的认识, 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 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 加强调查与观察, 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 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 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 提高学习效率。

(4) 加强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 注意疏通信息渠道, 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 检验并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 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

(5) 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超级学习法、快速记忆法、快速阅读法、快速学习法都是以“快速”为目标的学习方法, 故可称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知识的核心是记忆, 能将所学知识记得快、记得牢是会学习、效果好的主要标志。因此探索掌握各种快速记忆方法, 应是每个学生必须注意总结和追求的目标, 许多书中都在介绍快速记忆的方法, 其中心思想是新奇刺激、变文字为形象 (因为形象记忆是文字记忆的一千倍) 、放松大脑、丰富联想等。记忆又同注意、观察、想象、理解等密切相关, 记忆的培养必须同其他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四步:识忆、保持、再认、再现, 我们记忆数学知识也应按这四步进行。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篇9

一、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 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丁有宽、魏书生在教学中首先不冷落学困生, 对他们时刻关注, 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他们学习上取得的点滴成绩, 都要肯定和表扬。激发学困生转化内部动力, 满足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其次是注重学困生的特长发展, 使其在学习上更主动、积极一些, 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对优等生的学习要有较高的要求, 使他们在学习数学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成为具有特长的学生, 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制定新学期自己的学习目标时,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把全班的学生分为四个层次。第一组目标A级 (90分以上) , 第二组目标B级 (80 分以上) , 第三组目标C级 (70 分以上) , 第四组目标D级 (60 分以上) 。先征求学生意见, 让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周, 酝酿、申报, 最后定出适合于自己的目标。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够得着“果子”, 只要努力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并且在平日教学中, 每一单元学完后都要进行检测, 让学生检查一下:自己目标实现了吗?目标实现了的有奖励, 有的奖红旗, 有的奖卡, 有的奖暂时免作业, 有的奖本子,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没有实现目标的找出不足,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提高自己的成绩。这种教学安排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利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情景, 引起学习兴趣。好奇是小学生的特点, 应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创设情景, 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 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举一些分数, 然后教师作出判断。这时小学生感到惊奇,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由于学习动机强烈, 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判断规律。

利用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比较单纯, 理解能力弱, 教学时不能照本选科, 应采用直观教学法,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让学生通过折纸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感知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产生。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 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印象, 牢固地记忆。设计教学游戏, 保持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设计数学游戏进行练习, 如口令、找朋友、接力夺红旗, 等等。

三、多种手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 总有学生会产生厌学、自卑、消极、抵制、甚至逆反的心理, 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无心向学,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要提高这部分学困生的成绩, 提高他们的兴趣很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 可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 表扬鼓励。目标给他们定得稍低一些, 让他们不畏惧, 拼一下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旦目标实现, 我就放大他们的优点并享受和优等生一样的奖励, 赢得同学的认可,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 课堂关注。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 叫他们到黑板上做有把握的题目, 让他们讲解题的思路, 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 免除他们的畏惧心理, 调节他们的情绪, 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第三, 师徒结对, 共同成长。在平日教学中, 我为学生创造一种同龄伙伴共同的学习环境, 使小学生得以在互助互爱、轻松愉悦的人际气氛中完成任务。在学期开始, 第一周的班级动员会上, 动员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动帮助学困生学习, 使之成为提高学困生成绩的有效措施。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首先要使优秀的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让优秀的学生乐于帮助学困生, 而学困生也要认识到“不耻下问”的道理, 也要主动找一个自己心服的优秀生担任自己的“小老师”。实行师徒结对双向选择, 优化组合, 活动时开展竞争, 学完一单元进行检测, 给学生创造比赛的机会, 看看哪组合作效益最高, 并设“最佳师徒奖”。

四、开展竞赛, 激发优等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从各个方面关注学困生, 有时会忽视优等生, 他们没有压力会感到无所事事, 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调整策略, 抓住好胜心是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 开展男女生组队大PK , 各出男女人数一半参赛, 利用每单元的检测, 看他们的参赛队的平均成绩, 获胜队人人有奖, 极大限度地调动了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取得胜利, 这些优等生会经常在一起研究学习,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乐学、爱学、比、学、赶、超, 在班级呈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 篇10

一、导入时要联系实际,激起思维的浪花

巧妙地创设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老师问:大家今年几岁了?学生:10岁(11岁)。老师:大家都过了几个生日?学生:10个(11个)。老师:大家10岁(11岁)过了10个(11个)生日,可是我家邻居小红今年12岁了,却只过了3个生日,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老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年月日,学完后你们就会知道答案啦!这样的导入,巧妙设疑,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自觉便投入到了学习中。

二、改进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是开窍之术,在于教师能“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使之容易乐于接受,把教学内容巧妙进行加工处理,并动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虽然数学知识本身也是枯燥的,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却是相当丰富多彩。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趣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持久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如把单调乏味的数学计算练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练习,如开火车、夺红旗、找朋友、过独木桥、树上开花、巧配对、摘果子和抢答赛等,变换花样,翻新形式,不一雷同。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寓教学于游戏中,学生乐学,老师易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参与者。所以,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这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各个年份的年历卡,小组合作找出各个月份的天数。这样,学生在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很顺利地就找出有31天的月份,有30天的月份,并发现二月份有的28天,有的29天。学生会对此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在此基础上抓住机会,适时引导,让小组继续讨论研究,得出四年一闰的结论。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际操作中,不仅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组织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练习中注重竞争性,培养浓厚的兴趣

练习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练习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所以,在设计练习题时,我总是设计各种情节有趣、形式新颖的练习形式。

比如,在“年月日”的练习中,其中一个环节,让男生代表大月,女生代表小月,教师说月份,说大月男生站起来,说小月女生站起来,以比赛形式记忆大小月。这样的练习形式,既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和乐于竞争的年龄特点,同时又以不同形式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学生不仅在自己最喜欢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对数学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再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环节:三年级四班的李×同学,课间由于不小心把教室的一块玻璃打碎了,请大家帮他想一想,他应该割一块多大的玻璃来补上呢?结果出乎意料,同学们是争相发言,各抒己见,大家的重心牢牢地被吸引到了怎样解决问题上来。这样的练习设计,取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大家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多从学生角度去想想,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情感气氛,使教学环境处于最优化。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学习将是主动的、积极的,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学习的真谛。教学实践也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兴趣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无处不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比如在讲简便运算的时候,我就给大家举例:周日晚上,妈妈把本周的花销账本拿了出来,想让小明帮忙算下本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账本上记的是:周一56元,周二47元,周三68元,周四44元,周五53元,周六32元,周日90元,请问本周家里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是你,你怎么算呢?来,我们大家一起算,看谁算的最快!于是,同学们就都忙着在本子上一个个加了起来56+47+68+44+53+32+90,五秒后,我就给大家说:我以已经算出来了,是390元!大家都惊奇的看着我,我说:其实算这个题很简单,只需要把式子里的几个数字换下位置,并在重新组合就可以了,其实就是:(56+44)+(47+53)+(68+32)+90,也就是100+100+100+90=39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便运算,学好了这节知识,以后如果妈妈叫我们算账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简便方法,可以很好的运用起来哦!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养成善于观察数字联系、重视凑整,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巧妙关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从课堂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案例的分析之外,也要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以便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的生活性特点给数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无限的生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课堂情境的构建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数学课堂,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特别是由于小学生还处于童年时期,这时候的他们学习自主性不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单单的讲课,学生可能很难认真的听下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运用一些课外知识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那么相信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一个谜语让他们猜:一匹马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让学生能够通过谜语认识到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提升学生对于时间的基本认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例如一秒钟的时间内能发生什么事情:火箭1秒能够飞出7.8公里,地球绕太阳每秒行走29.79千米,地球上平均每秒就会出生4个人,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秒钟能赚几百美元……让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一秒钟的重要性,之后再通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民谚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加深学生对于时间的整体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

三、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同时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归宿,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素材、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融合,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不丰富,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体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有机会进行生活经验的展示,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功感觉,这也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完有余数的除法知识之后,我就给大家布置了2个练习题:做一个礼品盒需要20cm2的硬纸,现在有42cm2的硬纸,能做几个礼品盒呢?让学生能够通过除法进行计算:42÷20=2……2,得出能做2个的答案。之后再运用相似的案例:学校组织学生考试,每个考场可以容纳20个学生,我们班有42个同学,那么需要分几间教室啊?有些同学就说是42÷20=2……2,就需要2个考场,很快有同学发现不对了:2个考场只够40个同学考试,那么剩下的2名同学怎么办呢?于是我就给大家讲解:余数是一个特别的数字,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运用。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从数学竞赛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时期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好胜心理较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竞赛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日常的教学中让他们进行课堂活跃度的竞赛,或者作业完成状况的竞赛,让他们养成敢于争先、不甘落后的精神面貌。此外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定期的数学知识竞赛,比如对于优秀的团体、优秀个人进行表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各个小组轮流负责班上的“数学板报”的整理,让他们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学习知识,进行板报的分类整理,比如可以通过绘画、文字、例题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再次讲解、分析,在加强他们自身学习的基础上,也让其他同学学习他们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策略 篇12

一、加强心理疏导,发挥数学趣味性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外出打工的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或写信,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与心理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习和发展情况,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教师也要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数学趣味性,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这些学生表演和展示的机会,并且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让这些学生乐学爱学。

二、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 认真备课。在教材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难易适中,能够让全体学生理解并掌握的学习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因材施教,对学优生设置有难度的问题,拓宽他们的思维, 拔高他们的能力;对学困生则侧重基础知识教学,让他们在学习中打下牢固的基础,循序渐进,慢慢进步。

2. 加强学生自学。在自学时,教师要出示明确的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自学例题,在自己亲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理解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达到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请教同学,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习惯等特点合理分组,学习时对具有探究性的重难点问题, 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时,学生不但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对小组同学的发言要做好记录,最后进行问题归纳整理,总结出解题的最佳思路和最优方法。对学习内容没掌握的学生,发挥学优生优势,采用“兵教兵”学习方式,为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

1. 巧妙引入。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巧设导语,巧设问题,诱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学习。

2. 加强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知的具体活动当中,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引导学生乐学爱学。

3. 创设活动情境。在数学课堂巧设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可以避免数学知识的枯燥乏味,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实现生生互动,共同探究新知,达到共同掌握知识,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1. 自学质疑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学,能够根据自学要求,理解并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正确解决基本的数学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善于探索、思考、质疑。

2. 认真听课的习惯。认真听课是最重要的学习习惯,是获取知识,提高成绩的重要保证。小学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教师教态要大方自然,和蔼可亲,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具有亲和力和鼓励性,用形象化的直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要抓重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浅出,使每个学生都能听懂,避免讲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厌倦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

3. 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成功的课堂,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探究,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对于不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引导,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要中肯评价,不能随意批评,以防打击学习积极性。

4. 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堂上,对所学知识全部掌握是困难的,课后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理解巩固。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告诉我们,新学的知识在两三天后遗忘最多,时间久了,再复习要花很多工夫,这就要求学生要及时复习。因此,当天课堂上学过的新知识,课后还要及时再复习,绝不能只把老师布置的书写作业做完了事,要抓紧时间及时复习、巩固,才能不断强化,加强记忆。

上一篇:防雷工程下一篇:泵送大体积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