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自动化测试

2024-10-21

无线自动化测试(精选7篇)

无线自动化测试 篇1

0 引 言

无线局域网[1] (WLAN)有效避免了通信物理线缆对用户的束缚,其用户体验上具有更好的便利性,且在实际部署中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无线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又因为其传播信道是无线,具有开放性,容易导致各种不安全因素,使得无线网络的安全面临极大的威胁。目前的安全性测试其主要适用于有线环境,对于无线网络环境,并没有有效可靠的安全性测试平台来测试其安全性。

为了有效能验证无线协议的安全性,本文设计并初步实现了一种基于状态的无线协议安全测试平台及其功能,此平台能有效保证协议测试的准确性,并且极大简化了测试工作的过程。

1 概 述

1.1 无线协议安全测试的必要性

在研究无线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时,一种方法是将原应用于有线网络的安全协议移植到无线网络,但其安全性不能达到目标要求。这是因为无线网络的传播模式是通过半双工广播方式,有线网络采用全双工的点对点模式;并且无线网络具有移动性及能耗方面的原因会造成链接状态的变化。因此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而无线应用的不断增长又使得安全问题更加彻底地暴露出来,正是由于无线网络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其推广与应用。这就需要在无线协议设计上考虑到无线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基于无线环境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测试,从而有效保证无线网络的安全。

1.2 无线测试工具

对无线网络安全问题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对网络协议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获取真实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及各种验证,目前采用的手段是根据已知无线网络的数据、参数,构建相关模型从而建立起网络仿真环境,来模拟真实网络行为及各种技术手段的实施。以下列出一些用于无线测试仿真方面的工具:

OMNET++ (Objective Modular Network Testbed in C++)[2]是一个基于开源的模块化的开放网络仿真平台;NS2[3] 是一种源代码公开的、免费的网络软件模拟平台,能够应用于各种网络(有线、无线)的仿真;Emulab[4]是一个网络测试平台,使研究人员在范围广泛的环境中开发、调试及评估系统;GNU Radio[5]是免费开源的软件开发工具套件,用它可以实现软件定义无线电、或无硬件的模拟环境。

通过对当前的无线测试与仿真工具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无线测试与仿真平台在实际运用中面临很多挑战,其最大难题是构造网络仿真环境的成本很高,重新配置或共享资源,如设备、软硬件系统等非常困难。并且随着无线应用的不断扩展,很难适应协议与标准的变化与升级,运用起来缺乏灵活性、扩展性。

针对目前测试仿真工具都不能有效解决无线协议的安全性测试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状态的无线协议安全测试平台,此平台能有效解决当前无线测试面临的问题。它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平台构架,具备极强的灵活性,能有效满足各种无线安全测试要求。

1.3 当前无线安全性测试存在的不足

目前无线安全性测试存在问题有[6]:

(1) 结果不可重复性。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测试过程容易受到干扰,并且如果测试的过程与时序相关,那么人工测试中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2) 无法有效获取测量结果。目前受到测试平台与测试方法的限制,获取测量结果没有实现自动采集自动分析,延长了生成测试结论时间。

(3) 测试控制不能完全实现自动化。在协议测试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相关数据的交互,目前的测试方法对于这些交互数据不能实现完全的流程自动生成与控制,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4) 无法有效进行具有背景的协议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如果验证在一定环境背景下的安全性测试,那么对于背景环境经常是不可以控的,经常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

而基于协议状态的无线协议安全性测试平台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构建协议的有限状态机模型,基于协议测试描述语言所生成测试过程就是一条完全遍历有限状态图的所有状态转换的路径,在这里通过基于偏序的生成路径集算法,有效提高了整个测试的效率。

1.4 测试方法

常见的安全测试大都为反向安全性测试过程,是基于已知缺陷空间来寻找是否会发生同样的缺陷和漏洞,然后针对这些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安全测试。为避免反向安全性[7,8,9,10,11]过程存在的不完备性测试,可通过正向测试方法来实现完备性测试,即以测试空间为依据寻找缺陷和漏洞,从而实现预防未知的攻击手段和方法。反向测试过程的优点在于成本较低,只要验证已知的可能发生的缺陷即可,缺点是可能存在测试不完善,无法将测试空间全部完整覆盖,无法发现未知攻击手段;与此相对应,正向测试过程的优点是测试覆盖比较充分,但工作量较大。在基于对两种方式分析的基础上,无线协议安全性测试平台采用正向测试方式来实现测试过程。

2 测试协议状态模型

表1是对下面模型描述中所用到符号的定义和说明。

定义1 一个三元组[12]N=(S,T;F)是一个Petri网,当且仅当:

1) ST=ϕ;

2) ST=ϕ;

3) F⊆(S×T)∪(T×S);

4) dom(F)∪cod(F)=ST

定义2 一个六元组∑(s,T;F,K,W,M0)是一个P/T系统,当且仅当:

1) (S,T;F)是一个网,S的元素是位置,T的元素是变迁;

2) K:SN+∪{∞}是位置容量函数;

3) W:KN+是弧权函数;

4) M0:SN0是初始标识(Marking),且满足∀sS:M0(s)≤K(s)。

定义3 令∑(s,T;F,K,W,M0)是一个P/T系统,σ=M0t1M1t2…tnMn是∑的一个有限实施序列,当且仅当∀i,1≤in:Mt-1[t>Mi;σ的长度|σ|=nt0t1…tn叫作变迁实施序列。

协议状态模型[13]的整个协议过程可以用Petri网变迁节点的使能与触发概念来表示,利用它可以准确地区分活动的使能与活动的执行这两种状态。在建立、维护和结束无线协议的过程中,协议会有不同状态的变迁。而不同的协议具有不同的有限的状态机[14,15],包含其事件、状态和动作。该有限状态机描述了在某种状态下,发生某个事件时,协议的状态机应该发生相应的动作,并且状态迁移到另一个状态,那么协议能否正确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状态机的实现是否正确。应用有限状态机验证和分析协议的安全性目前的难点主要在于状态爆炸和针对协议安全的攻击行为的详细描述。

在实现中为了抑制状态爆炸,可以通过对协议运行的情况进行实际监控与对协议模型进行分析的方法,减少无关的状态,从而简化状态的生成。具体的实现方法是依据状态的实现在逻辑上是具有一定的先后关系,因此这就构成一定的偏序关系,通过这些偏序关系,一方面可以实现对于状态空间的简化,另一方面其可以有效模拟出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从而更适合实际的运行情况。在这里我们应用有限状态机验证和分析协议,不是简单通过建模验证其协议安全性,而是基于状态的生成来分析该协议可能达到的所有状态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的测试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工作。

3 无线协议安全测试平台

无线协议安全测试平台[16]整体要求达到的设计目标为:整个无线协议测试过程自动化进行与测试结果自动化生成。具体实现测试人员提交相关的测试定义后,测试平台会依据测试定义自动完成整个测试过程并且采集数据生成测试结果。

此测试平台的设计目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 管理配置的自动化 整个无线测试环境的配置管理都自动化完成的。设置统一的管理配置服务器来完成所有的管理配置工作,所有测试结点统一通过管理配置服务器来进行统一配置,从而有效保证了测试环境的一致性。

• 测量的自动化 整个无线测试过程中所有测试结果都是通过自动方式获取,这样既能有效获取所需的测试结果也极大降低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在定义好测量处理过程后,就可以通过测量服务器统一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全局数据,极大简化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

• 测试的自动化 整个无线测试过程都由配置管理程序依据配置管理语言定义的测试过程进行测试。通过配置描述语言定义各种参数配置,保证所有参与测试的结点的参数设置与过程相同,从而有效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

无线协议安全测试平台基于独立分开的设计原则——即测试的控制管理与实现运行平台分开,测试过程的控制管理与测试结果的收集分析相分开,从而实现了管理配置简化。测试数据采集与分析的便利,不仅能保持对于当前无线协议有效测试,并且易于扩展,能有效支持新的不同类型的无线协议的测试,从而有效避免其它测试工具的缺点。其管理配置过程如图1所示。

无线协议安全测试平台其工作流程如下:

(1) 分析与实现无线协议。基于无线协议进行正常数据通信,同时运行测试平台采集功能。通过一定时间运行后,结合协议定义对采集到的无线协议进行分析,得到协议状态集与协议转换参数定义。

(2) 基于测试语言生成测试用例。在获取协议状态集与协议转换参数定义的基础上,明确要进行测试内容:渗透性测试、异常检测与可用性检测等不同的测试方面,生成测试用例;同时基于测试用例内容生成相关测试测量语言定义的测试测量参数。

(3) 进行现场测试。将生成的测试用例与结果测量参数下发到测试平台各相关结点,并且根据统一控制过程进行测试。

(4) 测试结果收集与分析。通过分布在各个结点的测试采集模块将测试测量参数上报测量分析处理服务器进行处理后,将结果提交给测试人员。

无线协议安全测试流程图如图2所示。

4 相关设计

整个测试管理平台可以划分为三个独立功能部分:测量库、运行库与控制库。测量库负责测试过程中数据的采集、过滤与分析;运行库是整个测试过程中测试部分的实现运行;控制库是配置管理的数据的发送、系统文件的更新。具体部署图如图3所示。

说明:这种设计方法对测试平台的硬件实现有一定的要求,每个测试结点都需要两个100/1000M自适应网口及一个无线网络接口,同时部署实现中应当分别部署控制网络与管理网络(有线)与无线运行网络(无线)。

4.1 控制库

控制库基于分布式架构,负责对整个测试平台有效统一的测试过程进行管理控制。测试过程由协议测试描述语言进行统一定义,然后由管理控制服务器进行解析,最后将测试序列统一下发至相关结点上,由各测试节点的控制模块进行执行。

为了更有效地定义对协议的攻击行为,可以通过协议测试描述语言的定义来实现。它包含配置参数定义、动作参数定义、条件参数定义与目标参数定义等不同部分:

(1) 配置参数定义包含:① 无线网络环境的配置,如测试平台结点运行的频段、工作模式、传输速率等相关参数;② 测试平台的初始化配置,整个测试平台在设计上是基于模块化架构设计的,所有测试节点可以根据测试要求动态更新其基础操作系统固件,因此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在测试时仅需要对配置参数进行修改就可以实现对具体测试节点的管理,当配置参数相同时,整个配置环境保持一致,从而有效保证了测试环境的一致性。

(2) 动作参数定义包含:各种规定的状态处理与相关响应动作,如数据包的发送,可根据要求发送TCP包、IP包及UDP,并且可以根据相关参数定义其发送的包的内容。

(3) 目标参数定义指明动作的源与目标节点(或源目标结点集),在测试平台上一般为测试节点(或结点集),用节点的唯一标识指定。

(4) 条件参数定义指动作发生的相关条件,包含如立即、延时、定时等不同的判定依据,条件参数与动作参数、目标参数相关联从而定义一条完整的规则。通过条件参数定义测试平台就可以模拟出协议运行时,整个通信过程中的先后时序与相关的触发事件,从而完成对整个协议的检测。

4.2 运行库

运行库是整个测试协议运行的平台,其一般分为两个工作阶段:协议分析阶段与协议测试阶段。

协议分析阶段,由测试平台在协议分析阶段对实际运行的无线协议进行协议采集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测试协议状态空间的所有的可变数据标识,并建立测试空间跟踪矩阵。同时对于协议定义进行分析得到相关协议设计状态空间。

协议测试阶段,就是根据测试协议状态空间、协议设计状态空间及通过入侵矩阵,构造验证协议测试序列,并且在运行平台上运行无线协议的不同状态情况。

4.3 测量库

测量库是基于分布式的系统框架,在测试平台中实时采集相关数据,其中包含三个主要组件:

(1) 服务分析程序,部署在测量服务器上,通过其进行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最终生成基于测试要求的最终结果。

(2) 数据服务端,部署在测量服务器上,接收参与测试节点上的收集程序所发送的测量数据。

(3) 数据收集服务端,部署在测试节点上,根据要求过滤、收集数据,并将结果发送到在测量服务器上数据服务端。

另外,还定义了:

• 测量接口

测量库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完成对协议实现过程中对协议实现的实时、准确的采集,自动收集与分析。那么如何进行实时的数据传输的准确计时就是测量工作的难题所在。在通常的测试平台中测试程序一般工作在应用层,而数据包的发送与接收都由内核层程序实现完成,但如果由应用层程序对发送接收的数据包进行计时,就与实现发生的发送与接收有一家的差异,那么一定会影响整个测试测量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在内核层定义相关的测量接口,实现准确有效的测量工作。

• 测试测量语言

对于测试测量的对象有测试节点的性能参数(CPU占用率、内存占用率等)、无线信道参数(RTT Per-hop Round Trip Time单跳往返时间、PktPair Per-hop Packet-Pair单跳包对延时、ETX Expected transmissions期望传输等)。但由于实时采集大量的各种状态数量会影响测试节点处理性能,所以定义了测试测量语言:①定义所需要的采集与分析的测量对象;②定义测量状态的过滤条件。

5 评 价

在实际中我们初步实现了该无线协议安全测试平台的功能。该平台基于Linux平台进行构建,集成了相应的开源软件,并且开发了相关的独立功能模块.其中包括:

数据捕获部分,该平台是基于BT5[17]( Backtrack 5 )系统,并进行了相应的裁减与完善.在该部分主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对于802.11协议或其它协议的数据捕获与分析。802.11协议有三种类型的转文数据包,分别为数据报文、管理报文和控制报文。

数据分析部分,该部分从数据捕获部分得到相应的数据,而后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处处理.主要包括将各个独立的数据包序列,构造为基于状态的协议转化模型及相应的转化条件,这里也可以通过人工定义的方式实现。

协议测试部分,该部分基于数据分析部分得到的模型及转化条件,自动地进行协议测试过程。

测量分析部分,该部分在协议测试部分工作时根据要求自动的获取各种测量数据。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不仅能通过数据捕获部分对于实际运行的802.11协议进行捕获,并构造相应的状态模型;同时也可以由管理员自行定义相关的运行状态进而定义得到相关的状态模型。

在表2中,我们将该测试平台与其它类似的测试平台进行了对比。

总体上,该测试平台与其它测试平台相比,在测试方面具有更好的细节控制与更好的数据分析能力。

6 结 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的无线协议安全测试平台以测试软件的安全性,设计基于状态的无线协议安全测试平台的架构与工作过程。本文所设计的协议安全性测试平台,应用有限状态机验证和分析协议,并不是简单通过建模验证其协议安全性,而是基于状态的生成来分析该协议可能达到的所有状态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的测试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工作,其技术方法结合了理论分析与实际测试的优点,同时无线协议安全测试平台基于独立分开的设计原则——即测试的控制管理与实现运行平台分开;测试过程的控制管理与测试结果的收集分析相分开,从而有效实现了测试过程的自动化进行与测试结果的自动化生成。

无线自动化测试 篇2

Aprisa SR的综合性功能配置和可靠性高、设计良好、技术先进的无线电平台促成了其在监视和控制领域的多样性应用, 满足了当前和未来的需求。该无线电产品可配置成为基地电台、远程电台, 或作为可无缝融入任一拓扑网络的中继器。其外盒具有大量的串行接口和以太网接口, 本身还具备嵌入式的安全配置。

1 项目面临的挑战

4RF Communications测试公司需要一个不同的测试策略, 根据新产品的特征, 可实现低测试成本、高流吞吐量和覆盖全面等测试目标。因此, 4RF公司与测试测量领域知名企业CPE Systems公司开展合作, 共同设计和开发一套测试测试系统, 提供高性价比的无线电生产测试测试。测试测试系统对产品的测试要求包括, 实现无动力测试, 为装备设计程序、分析和校准电波信号, 实现无人干预等。

2 测试开发过程

在测试计划中记录该系统的测试目标, 要求其具备的特征如下:

(1) 在5分钟内测试完操作台; (2) 满足每月3 000个产品的数量要求; (3) 在测试过程中无需操作员在场; (4) 可以被非技术人员操作; (5) 可在操作台的一侧通过测试探头连接所有测试点; (6) 包含调试工具; (7) 给产品未来拓展功能留下空间, 如其他的射频带和带宽。

分成三个方面。

(1) 直流电测试:用来对单元值、所提供的电压、电流消耗进行测试, 对低压关机、开关控制板和LED显示器进行功能性测试。

(2) 内建自测 (BIST) :用来引导装载程序和安装软件, 测试随机存储器和闪存, 确认以太网地址配置。将这些测试程序编入设备, 并通过一个指令行界面进行连接。

(3) 射频功能性测试和校准:用来测试和校准发射台、接收台和Aprisa SR操作台的系统功能。

3 开发中的困难

由于产品开发的时间很紧, 所以测试系统与产品并行开发, 测试中对控制台的设计进行5次调整。由于测试系统在具体设计时要考虑其灵活性, 所以对印刷电路板的重新设计仅仅需要对夹具进行一次更换。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的硬件和软件, 再加上4RF Communications公司和CPE Systems公司之间良好的沟通和项目结构管理, 极大地提升了并行开发的能力。

测试系统测试的一个关键需求是测试时间, 要在5分钟内测试一个操作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射频校准运算器进行优化, 以保证它们能有效地运转。NI PXIe-5663矢量信号分析器 (VNA) 和NI PXIe-5673矢量信号生成器 (VSG) 所具备的高速度和高性能, 为优化运算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Aprisa SR印刷电路板包括射频发射和接收电路, 而且须在外罩外进行测试。因此, 要在设计夹具时考虑将射频干扰和屏蔽功能纳入其中。这是通过使用产品中的CAD模式, 将射频屏蔽外罩组成夹具最上方的钢板弹簧舌片, 并安装在机器上。这一屏蔽保证了测试夹具的结果和测试台外罩内的测试结果是接近的。

Aprisa SR无线电设备有内部数据加密功能, 这就导致无法产生模拟数据流来测试接收机的灵敏度。用NI PXIe-5663 VNA和NI PXIe-5673 VSG记录和转发不同强度的无线电信号, 通过实际数据测试接收机的敏感性。这一方法意味着加密过程可以在今后单独进行变化, 而不对测试系统软件产生影响。

4 NI硬件和软件的重要作用

开发射频测试系统对管理过程提出了很高要求。因为需要进行多点协调, 同时技术上又有诸多挑战, 要在高速情况下测试复杂的射频产品, 并且要求夹具具备屏蔽功能。

无线自动化测试 篇3

机载设备装机前为保证可靠性必须对各设备进行测试, 这不仅需要操作大量精密昂贵的仪器仪表及通信板卡, 而且测试过程相当复杂繁琐, 测试数据需要整理记录, 花费时间长, 测试任务重, 测试人员要求素质高, 这对进行大量机载设备测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在这些机载设备测试中, 无线电导航设备的测试最为复杂, 应某机型生产的需要, 专门设计一套无线导航设备自动测试系统对无线电导航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评估和测试;同时提供一个地面交联环境, 模拟装机后各设备间的通信数据, 技术人员可以对各无线电设备之间的匹配性、一致性、兼容性等进行验证。

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无线导航设备自动测试系统功能如下:

(1) ADF、MMR、RA、TCAS和DME总线输出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储;

(2) 仿真ADF、MMR、RA、TCAS和DME的总线数据;

(3) 设备的激励信号控制和产生;

(4) 设备输出离散信号和音频信号的采集;

(5) 被测航电设备控制盒仿真。

为完成上述功能, 无线导航设备自动测试系统被设计为图1所示的系统[1], 由图1可知该系统由专用激励源、PXI测试机箱、GPIB通信模块、429通信模块、数字I/O模块、音频采集卡、矩阵开关模块、接口适配箱、测控计算机组成。测试系统所测航电设备包括组合接收设备 (MMR) 、无线电罗盘 (ADF) 、交通告警和防撞系统 (TCAS) 、无线电高度表 (RA) 及测距仪 (DME) 等五类被测航电设备。

测控计算机完成被测航电设备测试中的组织管理, 测试任务的调度, 测试中ARINC 429总线数据的仿真, 测试结果的判读;激励单元负责提供所有被测航电设备运行所需的激励信号;PXI系统负责与所有被测航电设备进行1553B、ARINC 429、RS 232及HDLC总线通信, 音频信号的采集, 离散量的采集;适配单元负责接口适配与信号调理。

在测试中测控计算机控制激励单元给相关的设备加载激励 (或输入) 信号, 并由控制盒或仿真控制盒设置无线电导航设备处于相应的工作状态, PXI平台通过信号采集与数据通信获得被测航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相应的工作数据, 达到对被测航电设备测试的目的[2,3]。

另外测试系统还可以进行手动测试, 主要用于系统联试出现异常时, 可以在手动状态下进行故障注入调试;包括通过开关切换系统对物理线路开断构造开路故障、通过调试接口接地构造短路故障、通过软件通信设置进行奇偶校验、码率、编码, 标号位的设置构造相关通信故障。

2 适配单元设计

接口适配单元是保证被测航电设备接入到测试平台进行正确测试的重要部件;接口适配单元主要完成信号转接分配、信号调理、被测航电设备多型号接口适配及信号检测和指示等功能[4], 测试平台接口适配单元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每个适配单元中包含多块接口适配板、信号切换模块、设备信号检测孔、型号指示灯、机载设备插座和测试系统连接器, 安装于一个适配箱内。其中接口适配板的功能是对被测设备的输入和输出离散信号进行调理 (放大、衰减、调整) ;信号切换模块主要有4个功能:将测试仪表切换连接到被测试信号线上;将激励源输出的仿真信号切换并连接到被测设备的输入端口上;完成自动和手动测试功能的切换;完成电源加电控制和监测切换。信号检测孔安装在适配箱面板上, 用于测试过程中对关键信号的监测;型号指示灯用于显示被测设备的不同型号;机载设备连接器和测试系统连接器分别用于被测航电设备与测试系统的连接。

接口适配箱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适应同类多型被测航电设备的匹配, 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设备型号变化导致的连接器型号及插针定义的变化。本文在接口适配箱的设计中, 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当接口定义发生变化时, 可以在测试软件接口配置界面中修改接口定义配置表改变接口定义, 然后测试软件选择不同型号设备的接口适配板完成测试连接, 保证接口定义的正确性;采用加装备用航空连接器, 解决被测航电设备连接器型号变化的问题。

3 激励单元设计

激励单元要为被测航电设备提供工作所需的激励信号, 模拟装机工作时天线和传感器信号;测控计算机也可以通过GPIB通信接口与激励源通信, 完成对激励源的设置和输出控制, 激励源配置图如图3所示。

本测试分系统对ADF、MMR、TACAN、DME、RA和TCAS将按激励信号特性采用通用或专用的模拟源进行激励, 在综合考虑国内外设备情况后, 有如下的激励源的配置方案:

(1) 33522B是一款任意波形发生器, 在ADF天线模仿仪配合下, 可给ADF接收机提供激励信号, 完成ADF各种测试。

(2) WLM-9天线模仿仪与任意波形发生器33522B配合给ADF提供ADF方向性的激励信号, 用于测试ADF接收机性能指标。

(3) ATB-7300测试多模接收机 (VOR、LOC、GS、MKR) 接收机提供激励, 完成性能指标测试。

(4) MLS-800微波着陆系统/地面站模拟器, 测试MLS接收机性能指标。

(5) IFR6000, 用于TCAS功能测试。

(6) ALT-8000高度表测试仪, 可编程的多航段仿真爬升及下降曲线。

(7) 采用ATC-1400A可为DME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测试提供激励源。

(8) ATC-1400A+S-1403DL可为TCAS系统中S模式指标测试提高激励源。

4 软件设计

充分考虑软件的可扩展性、可裁剪性、可实现性, 采用层次化和模块化架构设计实现, 软件功能模块构成图如图4所示。

(1) 测试操作界面:测试项目的管理, 测试流程的组织, 测试功能任务的分发, 测试结果数据管理;

(2) TPS执行管理模块:接收测试执行任务的下发, 主要实现对测试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3) 激励源控制模块:通过仪表总线实现对激励源的控制, 给被测输出所需的激励信号;

(4) 离散数据采集模块:主要通过数字I/O和A/D采集设备驱动, 实现对被测设备输出的离散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任务;

(5) 设备仿真模块:在交联测试时, 主要实现对不在位的交联机载设备的数据及信号的输出仿真;

(6) 总线采集模块:主要实现对429交联总线的实时数据的采集和监控任务;

(7) 设备控制模块:主要实现对被测设备和测试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8) 系统自检:对系统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测试设备和模块进行自检, 也可以让测试员选择自检的测试设备和仪器模块;

(9) ICD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ICD文件的增加, 修改和保存;

(10) 数据分析模块:主要实现对测试系统的测试数据分析处理, 形成测试结论。

5 结论

本文所设计的自动测试系统已经在飞机生产中成功应用, 试验效果良好, 原先困扰飞机生产的无线电设备测试的瓶颈, 现在只需两名技术工人就能轻松完成, 切实解决了生产中的问题。

摘要:采用最新虚拟仪器及自动测试技术, 基于PXI模块和GPIB仪器设计了一套可对无线电高度表、测距仪、防撞与告警系统、无线电罗盘及多模接收机进行综合测试的飞机无线电自动测试系统, 给出了软硬件设计方法及接口适配、设备激励、ICD管理等关键技术的实现思路。

关键词:自动测试系统,无线电导航设备,虚拟仪器,GPIB仪器

参考文献

[1]马明建.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2]张红梅, 徐启丰, 徐贵水, 等.虚拟仪器在航空仪器检测中的应用[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 (2) :70-73.

[3]肖明清, 胡雷刚.自动测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4]刘金宁, 孟晨, 崔少辉, 等.自动测试系统的通用测试接口设计与实现[J].仪表技术, 2004 (5) :29-31.

[5]霍朝晖, 覃杨森, 祁春.飞行试验机载关键参数快速处理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13, 36 (5) :121-124.

无线网络测试系统设计分析 篇4

本文将从无线网络测试系统的需求出发, 较为详细的分析无线网络测试系统的基本原理、整体功能设计和软件实现三个方面。

1 系统设计与分析

本文所设计的无线网络测试系统是为各运营商等客户量身打造的高效、功能化、智能化的测试平台,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无线网络测试帮助运营商测试并了解无线网络的运行特点并作出评估, 运营商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网络质量, 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无线网络测试系统在建设中把握以下几个原则:⑴标准化原则, 可以满足各种接口协议。⑵开放性原则, 能够满足各种网络类型及接入设备的要求。⑶人性化原则, 对结构体系不断优化, 并设计良好的人机界面。⑷数据互通原则, 能够与其他测试系统共享数据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⑸安全原则, 合理设置权限, 并备份测试数据, 保证测试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⑹经济原则, 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用尽量少的钱做出最优质的平台。

通过功能模块化的设计, 将无线网络测试系统分解为各类独立的子系统, 可以更加灵活并为运营商提供更多的选择。其中专业测试子系统-Pro是其中最为突出的, 本文做详细介绍。

专业测试子系统相对其他子系统, 其功能最全面且最先进。通过该子系统的测试, 运营商可以准确掌握网络出现问题的原因, 网络运行的效果, 并满足网络维护等各方面要求。

该系统的设计分为前端设计和后台设计。前端设计是设计测试系统接收和采集数据的模块。前端模块可以测试基本的语音和采集数据业务, 通过设计良好的人机界面 (类似Microsoft Office布局) , 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展现给现场操作人员各种测量到的数据, 供操作人员判断。按照之前的设计原则, 前端设计有以下几点需要满足:⑴操作界面简单易上手;⑵能够支持目前国内外主流的网络制式 (例如GSM, GPRS等, 包括各类2D, 3D制式) , 通过功能模块化的设计, 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⑶并能够正确译码空中接口的采集数据。⑷能支持手机或PC等各类接收终端。⑸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且具备相应的展示功能。⑹能够支持基站内数据导入和分析, 并可以支持多数据表显示。

后台设计则是对前端采集到的测试数据进行后台分析统计的模块。尽管前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功能, 但其主要功能是采集数据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因此有必要设计后台来对前端采集的数据进行优化分析处理, 为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针对不同的网络制式, 后台要进行个性化的计算分析, 提供相应的分析报告。后台内置了高效的数据显示、分析和统计模块、帮助客户详细了解网络的运行特点、以及进行网络诊断帮助客户网络维护, 提高客户的分析效率。后台还能进行基于GIS模块展现支持各类地理信息, 满足各种应用需求。同时, 后台通过良好的界面设计, 可以完整展现分析和测试得到的各类运行参数。另外, 后台还能对基站小区内的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 帮助客户直观了解网络的运行情况。

2 系统功能实现

测试平台依据专业测试子系统-Pro后台, 进行创造性的再设计, 通过各类测试前端采集网络运行数据, 并整合进客户自行设计的功能性产品所产生的数据, 将所有信息打通形成数据链, 对运营商维护网络运行提供基础。

无线网络测试平台的设计特点在于设计中整合各子系统的重点模块, 应用相当广泛, 在满足使用情况的同时缩减开发开支, 并极大的方便系统维护和更新。

相比以往的无线网络测试平台通常局限于某种测试接口, 不能满足测试人员分析多个接口的需求, 因此给无线网络测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并降低了使用效率。该无线网络测试平台可以实现数据所有网络共享和并行监控, 从而帮助客户发现和解决问题。

并且该无线网络测试平台还整合以往的实践经验, 能够智能判断较基本问题并提出建议, 并初步自动化分析故障, 帮助提高测试效果。

无线网络综合测试平台为无线网络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⑴可以集中化处理各类网络运行中的问题;⑵进行各种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提供解决方案;⑶通过功能化的设计降低技术人员的使用门槛。

参考文献

[1]程方, 壬鹏.现代网络测试技术发展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57-60.

[2]唐兴.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及发展趋势[J].旺西通信科技.2008 (2) :16-20.

[3]钟艮林.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09 (31) .

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与安全测试技术 篇5

随着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单位都构建了无线网络, 因为无线网络不仅接入速度较高, 而且其在组网灵活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 随之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尤其是无线网络的安全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道的开放性特点, 给用户便捷的同时也方便了一些非法接入以及窃听的网络攻击行为;无线网络是基于电磁波的, 在其影响范围内, 所有无线网络的用户都可以接收一些信息, 这对于不想接收信息的用户而言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干扰;无线电波会由于外界因素而导致不同程度的信号衰减, 从而出现信号丢失的现象。可见, 研究无线网络的结构, 确保无线网络的安全是极其重要的, 这对于促进无线网络的发展, 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无线网络服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无线网络结构的剖析

1.1 基本的结构模式

无线网络的基本结构模式主要有两种, 分别是:存在基站的无线网络;不存在基站的无线网络。其中, 存在基站的无线网络也称为Infrastructure结构, 该网络中的通信都需要借助于基站才能完成, 基站也可称为接入点。而不存在基站的无线网络是Ad Hoc结构, 无线网络中的各终端是直接进行通信的, 最终形成多单元的无线通信网络。

1.2 网络拓扑结构

无线网络中的拓扑结构主要有3种, 分别是:点对点、Hub型、无中心拓扑。其中, 点对点主要是借助于点频或者是扩频微波电台等方式进行网段连接, 其结构比较简单, 能够获取到中远距离范围的高速率链路。Hub型要求存在一个无线站点作为中心点, 并控制该无线网段内的所有站点, 同时可以借助于蜂房技术实现空间以及频率的复用, 该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2 无线网络的安全测试技术

2.1 基于访问点的安全测试技术

要想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管理员应该意识到访问点AP的重要性, 因为AP是整个无线网络的基础, AP安全性有了保障, 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将会大大提高。

1) WEP。WEP是安全保护协议, 属于802.11协议中的一部分, 现大部分的商家都支持128位的密钥, 虽然WEP协议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但在无线网络中引入WEP可以杜绝一些攻击水平不太高的黑客, 也能对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2) MAC地址过滤。MAC地址是无线网络中较为理想的一种访问控制方式, 但现有无线网络中已出现能伪造合法MAC的软件, 但笔者认为无线网络中仍应引入MAC地址过滤技术, 这样可以将一部分网络入侵者过滤在外;3) DMZ非军事区技术。DMZ是无线网络中的一个特殊区域, 如果AP点位于DMZ, 就算该AP遭受到了攻击, 攻击者也不能对无线网络内部信息进行窃取。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DMZ可以保护无线网络的内部资源, 但不能保护无线用户。

2.2 基于防火墙及RADIUS的安全测试技术

从本质上而言, 防火墙是由软件以及硬件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 主要实现两个网络之间的接入控制。其控制策略则是由用户自行在防火墙上进行设置的, 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实现有效的阻止以及允许。由防火墙连接的两个无线网络分组过滤路由器必须是支持标准格式的设备,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分工检测, 一个负责进入无线网的分组检查, 另一个负责对无线网络输出的信息进行检查。

而RADIUS (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In User Service) 是远程身份验证的拨入用户服务检测技术, 能够实现对无线网络远程链接用户的身份验证, 并提供授权和相关的记录日志。Radius除了用户身份验证, 还可用于访问点身份验证, 可实现双向身份认证, 这样, 黑客就无法假冒访问点对网络进行攻击。Radius可全面的控制访问授权, 如时间限制及密钥重新生成周期。Radius服务器的典型设置如图2所示:

2.3 基于公钥体制身份认证的安全检测技术

无线网络应用基于公钥体制身份认证的安全检测技术, 能够在很大程度保证无线网络的安全。在公钥体制中, 私钥和公钥是不可以互推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保证了无线网络良好的安全性。该安全检测技术的实现分成以下两大步骤:

首先, 用户UserA生成一个认证请求, 并将这个认证请求发送给相应的AP。当AP接收到UserA发送的认证请求后, AP就是检验相应的Gid以确定该UserA是不是在其管理范围内, 同时通过私钥进行解密处理, 并用UserA的公钥检验解密签名, 以进一步验证UserA是不是合法身份。

其次, AP对UserA认证结束之后, 就会自动生成一个反馈响应。UserA接收到这个反馈响应后就可以直接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后获取PK, 并通过AP的公钥对AP的身份进行验证。

3 结论

无线网络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主要原因在于无线网络的灵活性以及开放性, 为了确保无线网络的安全, 网络建设者应该在物理层使用扩频技术, 在数据链路层使用WEP协议进行加密处理, 在网络层使用防火墙等技术进行信息过滤及验证。

但这些无线网络安全措施不能单独应用于无线网络以保证安全性, 只有进行安全测试技术的综合运用才能大大提升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Tara.Charles, Elden.Wireless Security and Privacy:Best Practices and Design Techniques[J].Addison Wesley, 2011.

[2]刘乃安.无线局域网 (WLAN) 原理、技术与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3]Adam Stubblefield, John Ioannidis, Ariel D.Rubin.Using the Flusher, Mantin and Shamir Attack to Break WEP Revision2, AT&T Labs Technical Report.2009.

无线网络测试仪开发与实现 篇6

1 无线局域网工作模式

无线局域网的工作模式一般分为两种, 基础结构 (Infrastructure) 和无线自组网 (Ad-hoc) 。如图1所示, 基础结构网络由无线站点STA (station) 、无线接入点AP (access point) 、分布式系统DS (distribution system) 组成[1]。无线接入点有两个功能:一方面, 无线站点之间可以通过无线接入点进行无线通信;另一方面, 无线接入点连接有线网络, 无线站点也可以通过无线接入点访问现有的有线网络。无线站点STA可以是装有无线网卡的PC机或笔记本电脑, 无线网卡一般可以使用USB接口的网卡, 即插即用, 非常方便, 笔记本电脑一般都有迅驰模块, 可以直接作为无线站点使用。

Ad-hoc工作模式, 不连接有线网络, 需要互相通讯无线站点ESSID设为同值, 即可达到相互连接, 资源共享的目的。

目前, 无线局域网大部分应用都是将无线网络配置为基础结构模式, 通过无线接入点访问有线网络, 该文即是在基础结构模式下的无线网络测试仪的开发与实现。

2 无线局域网MAC工作原理

在基础结构网络模式下, WLAN媒体接入控制与有线网络类似, 采用CSMA/CA (载波侦听多址接入/冲突避免) 方式共享无线介质, 无线站点与无线接入点之间是无线传输, 数据包在空中以广播方式传输。正常工作模式下, 无线站点的无线网卡驱动程序, 对应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提取数据帧头中目的MAC地址, 与自己的MAC地址进行比较, 判别两个地址是否相同, 如果不一致, 又不为组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将直接丢弃, 不再向上传, 只有两个地址完全相同, 无线站点的协议栈才将数据帧完整接收, 一层层往上传.但如果将网卡设为混杂模式, 则不再进行MAC地址判别, 不管MAC地址是什么地址, 都会接收下来[2], 这样, 在这台主机上编写应用层处理程序, 就可以接收到发往其他主机的数据包了.对捕获的无线帧进行分析和解码, 可以实时监视网络的状态、数据的流动及网络上传输的信息, 帮助网络管理员实时管理、监视网络。在一台装有基于prism2 D-LINK 120d无线网卡的PC机上, 进入Linux系统, 安装配置wlan-ng-0.2.20无线网卡驱动程序, 对无线网卡进行相应的编译配置在。输入下面的命令, 就可将无线网卡设置为混杂模式。

#ifconfig wlan0 up

#wlanctl-ng wlan0 lnxreq-wlansniff channel=1 enable=true prismheader=true

3 无线局域网捕包方法与实现

前面将网卡设为混杂模式后, 接下来就需要编写程序, 将接收下来的数据包在应用程序中输出显示。这里需要调用Libpcapr捕包库函数, Libpcap中接口函数可以直接与内核驱动程序交互, 该程序是由洛仑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编写的Linux系统下的捕包函数库[3]。在Linux操作系统下加载Libpcap函数库 (7.1以上的版本) , 调用Libpcap库函数进行捕包流程如图2所示, 首先, 选择监听网络接口, 建立监听会话, 调用函数pcap_open_live, 然后利用pcap_loop捕获并处理数据包, pcap_loop中最要的是回调函数, 该函数在每捕获一个数据包后自动被调用, 用于对数据包的处理。

捕获数据包显示界面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无线网络测试仪使用D-LINK 120d网卡, 从上面的输出可以看出可以获取无线网络数据传输, 对网络进行监控与管理。

参考文献

[1]谭思亮.网络与监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2]张威.网络编程教程[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3]Jim Geier.无线局域网[M].王群, 李馥娟, 叶清扬,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30.

[4]贺龙涛, 方滨兴, 云晓春.网络监听与反监听[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 37 (18) :20-22.

[5]Mike Kershaw.kismet-2.8.0源程序代码[BE].wireless net, 2003.

[6]Network Research Group.Libpcap-0.7.2源程序代码[B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2001-2002.

[7]Jouni Malinen.Hostap-0.0.4源程序代码[BE].SSH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orp, 2003.

石油井架无线应变测试系统的设计 篇7

鉴于有线应变测试系统在石油井架结构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石油井架应变测试系统。与现有测试系统相比,这种无线测试系统不需要测量导线,免除了繁重的电缆运输与连接工作,这不仅缩短了测试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提高了系统的测试精度和可靠性,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系统的安装、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1 无线应变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无线应变测试系统主要由无线应变采集节点、数据接收中心和计算机组成,它是一个以数据接收中心和无线应变采集节点所构成的点对多点的无线测试网络。其整体组成结构见图1。

本系统中,数据接收中心控制井架测点上的无线应变采集节点。节点将采集到的井架应变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数据接收中心,再经数据接收中心送入计算机进行显示和分析处理。

2 无线应变测试系统关键模块的设计

2.1 无线应变采集节点的设计

无线应变采集节点以CC1110无线单片机为核心,使用微型电子器件集成,实现对井架应变信号的采集和采集数据的无线传输,主要由应变电桥、放大电路、滤波电路、无线单片机和锂电池组成。其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无线应变采集节点通过应变电桥将井架应变转换成微小的电压信号,电压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后,由CC1110无线单片机内部集成的A/D转换器和微处理器进行采集和处理,然后通过CC1110的射频收发器把处理的信号以无线的方式可靠地传输出去。

本节点采用6mm×6 mm QLP封装的CC1110无线单片机[2],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低,适宜电池供电,可以满足井场复杂工况下无线测试系统对采集节点小型化和低功耗的要求[3]。

2.2 数据接收中心的设计

数据接收中心主要实现网络控制、数据传输和与计算机通信的功能。数据接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数据接收中心充当主机的翻译器,当主机发出指令时,指令通过串口进入数据中心,经调制解调后由射频收发器发出,起到网络控制的作用;当采集节点将应变数据通过无线的方式传输给数据接收中心时,数据经射频收发器接收、解调后,按预定程序由串口送入主机,实现数据接收的功能。

基于系统兼容性及完备性,将选用无线单片机CC1110作为数据接收中心的核心器件,连接必要的外围元器件和程序编程,通过串口数据线与计算机相连,即可完成上述工作。

2.3 数据通信协议的设计

基于无线单片机CC1110的自组织网络能力,可以利用SimpliciTI网络协议搭建传感器测试网络,SimpliciTI网络协议是专为小型低功耗无线网络而提出的协议,它源代码公开,且可根据自行的需要修改协议,同时容纳跳频、加密等技术,可以很方便进行无线通信参数的管理[4],采用SimpliciTI网络协议降低了测试系统的开发成本,满足低功耗系统的要求。SimpliciTI网络协议有2种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星状和串状结构,根据测试系统的设计需要,本文采用星状结构,结构如图1。

1)网络协议工作原理

SimpliciTI网络协议有三层,应用层、网络层和硬件逻辑层[5],SimpliciTI网络协议的最底层硬件逻辑层由射频层和BSP(应用板支持层程序包)组成,射频层直接承担数据收发的任务,所以没有了传统上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应用层包括网络应用层和用户程序应用层,网络应用层提供网络管理,提供接口连接与应答信息,用户程序应用层控制信息的双向交换;网络层主要管理射频发送与接收,选择其中的频段、调制方式、数据传输速率、网络ID等信息传输要素。

2)数据传输流程

井架应变信号由节点采集,在节点内完成对应变数据的整理打包,以数据帧的形式送射频层发送,由发送程序规定射频层的频段、调制方式、数据传输速率、网络ID等信息传输要素,设置发射功率10dBm,频段433MHz,采用GFSK调制方式。网络层数据帧的有效载荷是0~52字节,其中根据应变数据A/D转换的特点,设置每次传输数据为32个字节。数据接收中心接收数据帧后,完成对数据的解包,将应变数据送往计算机,数据接收中心与计算机采用异步串口通信。网络层数据帧格式如表1,串口通信数据帧格式如表2。数据帧中的地址、端口、设备信息等传输要素都已在通信前设定。SimpliciTI网络对传输帧中数据长度、目的地址、源地址、端口、设备信息、交换记录、传输数据进行CRC校验,有效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数据接收中心控制采集节点的收发,空闲时节点处于休眠状态,当需要测试时,计算机发送中断信号给数据接收中心,由数据接收中心启动网络的运转,逐一检测网络节点,并发送采集指令,当节点收到指令后,即按照上述流程完成数据传输。

3)数据通信关键技术

网络通信采取跳频通信(FHSS)技术,井场情况复杂、设备杂乱,工业频段可能部分占用,跳频通信是抗干扰最强的通信方式,它遇见相同频率的载波存在则更改频道,很适合井场使用。数据接收中心每间隔10秒,循环接收节点数据,对应设备信息保存,如果发生天线损坏或设备断电等通信中断,则在返回信息中显示0,而不影响测试的继续进行,降低了维护成本,不会因为单点影响整个网络。

2.4 井架应变信号的数据融合处理

在井架应变测试中,受井场复杂工况影响,测试数据有可能超过误差允许范围,降低了测量精度,因此有必要对井架应变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来提高测试系统的测量准确性。在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前根据Pauta准则对测量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测量数据具有正态分布特性,对处于正态分布中出现概率小于0.003的突变数据直接舍弃,降低了测量数据的不确定性[6]。完成一致性检验后,就可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本文采用加权融合处理,其核心是将检验后的数据分组,再根据每组的方差对分组后的算术平均值进行加权处理[7]。具体方法如下,对30个测量数据检验后分成2组,第一组数据:S11,S12,…,S1m,m≤15;第二组数据:S21,S22,…,S2n,n≤30-m,两种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

相对应的标准差为:

应变数据融合值:

将式(1)、(2)、(3)、(4)代入式(5)得到加权处理后的应变数据融合值S。通过数据融合处理,有效的提高了测试数据的精度,使应变融合值更接近现场测量的真实值。

3 测试试验分析

井架应变测试试验是在前开式井架模型上进行的,在井架模型上设置了8个应变测试点,如图4所示,测试中以500N为单位,对井架模型规则加载,使用有线传输方式的电阻应变仪和无线传输方式的井架无线应变测试系统分别对井架模型的应变进行测量,通过对多组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该无线测试系统在井架应变测试中的可靠性。

经过反复加、卸载试验,得到井架模型的多组应变数据,将井架无线应变测试系统的测试结果与电阻应变仪测量的数据相比较,以5000N载荷下两者的测试结果为例,如表3所示,试验结果表明井架无线应变测试系统测量的应变数值与电阻应变仪的测量值相吻合,能够满足工程测试要求。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目前井架结构应变检测在现场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无线网络的井架应变无线测试系统,并对该测试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开发成本低,与传统的井架应变测试手段相比,节省了布线,降低了安装和调试成本。

2)测试数据采用数据融合处理,提高了测试的精度,保证了数据准确性。

3)测试便捷,不影响钻井生产,可以实现钻进与测试同步作业。

总之,石油井架无线应变测试系统很好的解决了井架结构现场测试中布线繁琐、调试维护困难,不能实现钻进与测试同步作业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曾蕾蕾,顾国利.浅析钻、修井井架高空检测的质量监督[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8(2):41-42.

[2]李文仲,段朝玉.CC1110/CC2510无线单片机和无线自组织网络入门与实战[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29-32.

[3]苏堪华,周广陈.组建钻井井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有关问题分析[J].石油机械,2006,34(4):59-62.

[4]杨亮,谷立臣.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液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9):2228-2230.

[5]Introduction to SimpliciTI Low-power RF protocol from Texas Instruments Free source code available[EB/OL].[2009-05-16].http://fo-cus.ti.com.cn/cn/lit/ml/swru130b/swru130b.pdf.

[6]郭茂林.实验力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36-41.

上一篇:纤维梯度弯曲下一篇: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