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分析(共12篇)
可视分析 篇1
一、电子通信分析
1.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分析
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电子通信的发展比较晚, 产业的基础十分薄弱, 在核心技术方面仍然依靠外国的先进技术, 和世界水平相比, 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创新, 主要是吸取外国的先进技术和优秀经验, 然后模仿着创新, 这就导致了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十分差。但是从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发展的整体看来, 还是比较适合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总体来讲, 我国虽然掌握了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电子通信技术, 但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 核心技术缺失, 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因此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电子通信技术的逐渐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国家, 甚至是个人, 他们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也越来越感兴趣。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不仅会促进电子通信产业的发展, 而且可以带动与电子通信相关产业的进步, 在信息时代, 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重视电子通信技术的原因。大力发展电子通信技术, 提高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能力, 可以有效的提高通信技术方面国际竞争的能力, 提高市场占有率。如今的时代已经步入电子通信的时代, 而电子通信每一次的发展都会给人们带来便利。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冲时间, 空间来说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就,
2. 电子通信发展现状的分析
我国信息技术方面发展比较落后,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电子通信方面发展较快, 发展势头也十分良好。目前已经成为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电子通信制造的大国之一, 而且在电子通信的某些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就我国整体而言,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在电子通信整个产业中, 相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 取得利润较少, 附加值少。主要因为我国主要还是利用的是外国的先进电子通信技术, 我国的很多地区甚至是在模仿着发展。地域差距十分大,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电子通信发展快, 技术高, 但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西部地区, 目前仍然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这和我国所制定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在电子通信技术方面, 在东部地区的研究无论是科研人员的数量还是资金的投入, 比重相当大, 而且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逐步攀升。但是我国中部地区科研人员在电子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而西部地区在电子通信技术方面, 投入都比较稳定, 调查分析表面, 国家在西部的建设上一直采取鼓励发展的措施, 有大量的国旗和教育机构。
二、电子通信可视化的分析
近年来, 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电子通信可视化的出现, 逐步发展并完善。目前电子通信可视化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 也逐渐受到更多的人关注。电子通信可视化主要是通过图像手段从而清晰有效的传达所沟通的信息。因此, 电子通信可视化不仅能够更加真实, 更加美观的形式传达信息, 而且电子通信的可视化功能更加齐全, 它能够直观的传达通信信息。这是电子通信可视化的一大优势, 它所拥有的简单操作也是能够使电子通信可视化迅速推广并迅猛发展的原因。它较为完善的体现了电子信息交流良好的交互性。由于电子通信可视化更加先进和完善, 尤其是在个人电子通信可视化上面的普及, 在某些领域的电子通信方面, 电子通信可视化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例如在社会领域中, 人与人之间不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迅速而且快捷的传递信息, 而且信息的直观性和安全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商业领域, 电子通信可视化的应用程度更加普遍, 商业领域内, 能够迅速的通过电子通信的可视化分析出用户的通话内容、时间和通信地点, 能够更好的优化商业内部的运营网络结构, 而且在商业会议和决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有重要的应用。而且在社会安全领域中, 利用电子通信可视化可以提高案件侦破率, 提高社会中的安全保障。但是由于电子通信可视化的普及, 犯罪分子利用电子通信可视化技术进行信息的交换和获取, 也为安全机关的安全保障增加了难度。总而言之, 电子通信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也为电子通信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电子通信分析和可视化发展及总结
当今的时代可以说是信息时代, 电子通信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电子通信产业也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通信的发展决定了未来电子通信产业的水平。尤其是在我国, 电子通信发展较世界来说比较落后, 电子通信的地域发展也非常不平衡, 在电子通信的创新方面,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电子通信方面, 要根据电子通信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合自身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并指定科学的发展政策。在电子通信可视化方面, 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并充分发挥电子通信优势方面。为我国的信息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晓辉.《对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考》[J].现代电信科技.2007 (01)
[2]张洋, 邢峰, 陆承杰.《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硅谷.2010 (23)
[3]李仲贤.《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 (107)
[4]安德鲁·本斯基, 理查德·凌.《电子通信分析和可视化》[J].专利200 (608)
可视分析 篇2
【关键字】信息可视化设计;视觉元素;视觉传达设计
一、人类信息传递的发展
事物的发展看似反复,实则是曲折前进的,人类以艺术的形式传递信息的历史非常悠久,例如:原始社会的岩画,就是以艺术的形式,设计并传递了当时的社会信息,虽然这种信息的传递并不像文字那样的明确,但也传递了当时人类的思想和社会状态,并且由于岩画的保存程度较高,这些信息也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由此不难看出传递和分享信息始终都是人类生活的需求,同时生存目的也促进信息交流。但是在信息化发展成熟之前,岩画只能固定于一个地方,限制性很强,只有到了岩画现场,才能得到其所要表达的信息。后来文字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交流的状态,文字可复制,传播广,更加规范稳定,文字是人类史上的一场信息革命,虽然早期的文字大多是象形文字,但是正是这样的文字记录了人类的信息设计从图像时代进入了文字时代,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字逐渐更加抽象简洁,甚至是符号化的,可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样,由于社会的进步,网络媒介开始发达,信息开始以爆炸的方式扩散,文字的阅读时间长限制了当代信息传递的要求,加之科技的进步导致图像有了可复制性,人类再次进入了图像的时代,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读图时代”,视觉传达的设计开始广泛流行,这成为了信息设计作为独立学科前提。然而处于信息化成熟的当今,对于设计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可以带领设计进入新的时代,挑战在于如何把握其中的视觉元素特征。
二、信息可视化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分析
在当代,互联网发展已趋向成熟,普通的视觉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传递的需求,在这大数据的时代,信息设计目标除了满足社会需求外,还从专业的角度起到培养设计者的整合能力的作用。如何理清复杂的信息来源,并且将之集合于一定的范围,用最为合适的视觉语言传达给观者,并起到相应的作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成为信息设计师的要求之一,这种简单化是相对的,简单化不等于简洁。
(一)高科技性元素分析
画面被一个由无数小点组成的被简化的地球,由线条相连接,其中商业发达的地区所用的圆点较大,与其他地区联系的线条也更多更密;其他的一些像边缘的地区,虽然也与其周边有联系,比较之下网络则较为稀疏,圆点的下面十元店所代表的区域的名字,在图中可以简化地看成是面。此作品体现出强烈的科技感,只有简单的点和线组成,色彩运用也只运用深紫色作为底板,黄色作为圆点,白色作为线条加以区分其所有的不同功能,这些元素的运用都给人带来既简单明了又科技感十足的视觉体验。
(二)极简性元素分析
事件传播可视化图,该图只用白色作为底板,再用深蓝和浅蓝两种颜色区分事件传播的快慢和持续程度,深蓝色代表传播时间持续长,程度频率较浅的事件,浅蓝色的代表持续时间短的程度频率较快的事件,元素形态上使用闭合的峰值图形来表示,这样的元素避免了单纯使用线条造成的繁杂,块面的使用使整个图标更加大气、整体、简单、美观。在处理原本就比较繁杂的事件时,使用类似图2这样的极简性元素作为构成图表的基本元素进行设计,也就使观众能更加简洁地了解图标想表达的信息。显而易见,在现代的信息化可视设计中极简性元素使用的重要性。
(三)趣味性元素分析
中我们可以看出比上两个图更多的色彩和更丰富的小元素,整个设计也相较科技风格和极简风格多了很多的趣味元素。这张图使用了7种颜色和形状元素,也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甚至是具象的物品形态轮廓,另外还有虚线、箭头,甚至使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文字;在设计图的块面分割上,设计师直接使用大块面的对比强烈的色彩,这能够在分割画面的同时引起观众注意,这样以达到设计图的表达目的。
结语
从工艺美术运动开始,设计师们已经把对设计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学理性的高度。从现代主义设计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学价值,简洁也就在这个漫长的时代中应运而生。信息可视化包括了信息图形、知识、科学、数据等可视化表现形式,以及视觉可视化设计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地图、表格、图形,甚至包括文本在内作为视觉元素,无论它是动态的或是静态的,都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到我们想知道的内容,发现各式各样的关系,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信息可视化的意义就是在于运用形象化方式把不易被理解的抽象信息直观地表现和传达出来。不管何种类型,都是运用列表、对照、图解、标注、连接等表述手段,使视觉语言最大化地融入信息之中,使信息的传达直观化、图像化、艺术化。其中,信息可视化图表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能以直观方式传达抽象信息,使枯燥的数据转化为具有人性色彩的图表,从而抓住阅读群体的眼球。
参考文献:
可视分析 篇3
不可否认,现在已经是大数据的时代了,最近几年,大数据发展趋势蓬勃向上,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眼光,大家都看好大数据,想从大数据中获得商机和财富。大数据也没让大家失望,在科研、教育、医疗、政府、经济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此数据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
人们通过收集、整理相关领域方方面面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挖掘,找到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的联系,进而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终衍化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效地对其进行分析,并获取其背后信息所代表的价值的。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普通人也能轻易读懂并使用大数据呢?
需求决定市场,随着非科研人员对大数据需求的增大,很多大数据领域的创业公司不断涌现,他们致力于将大数据以一种简单直观地方式呈现给用户,让用户能更好地“消化”这些数据。
Origami Logic就是这样一家基于大数据的创业公司,它面向营销人员,主要通过数据可视化、自助分析等方式,将大数据“简单化”,让即使不了解大数据的营销人员也能根据OrigamiLogic提供的分析结果做出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可视化是大数据简单化的有效方式,也是创业公司常用方法。《数据可视化之美》一书中指出,可视化是将数据以图形表示,能够一目了然地揭示数据中的复杂信息,同时通过对细节的翔实展示,能够使受众有效地产生对数据的洞察和新的理解。可视化可以帮助人们突破大数据技术中人的瓶颈。
通过Origami Logic,营销人员可以通过将CRM、社交媒体、邮件营销和调查报告等不同平台的数据汇合整理在一起,并将冗杂的数据(包括邮件、文档、图片、音频等)进行有效分析处理,使其简单化、直观化、视觉化,让它变成普通的用户都能看得懂的东西,然后依据这些统计分析结果来衡量整个营销效果,并做进一步的营销活动规划。Origami Logic把“大数据”真正变成一盘生意。
“当今的营销人员要根据社交网络、移动平台、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等方方面面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再制定相关的营销策略。他们对这些数据都是非常陌生的,而且难以捕捉数据背后的含义。”Origami Logic联合创始人兼CEO Opher Kahane表示,“Origami Logic能够帮助他们改善这种状况,从而提高他们的营销能力。并且这个平台能够让营销人员将尽可能多的营销工具整合到一起,并把不同营销工具所提供的数据变成自家平台的资源中心,从而达到取代它们的目的。”
Origami Logic现在还是处于内测阶段,预计公司将于明年早期发布相应的产品。目前,Origami Logic已经获得了93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次的融资主要由Accel Partners领投,像Big Data Fund、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n等投资公司也参与其中。
“我们看好这个领域,它会是未来商务分析的方向。一旦这些技术得到普及,现行的BI(商务智能)模式将会没有市场。未来数据分析不再是专业人士的特权。”众多投资人纷纷如此表示。
广播节目可视化策略分析 篇4
1 传统广播方式的挑战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生活,人们将生活节奏变的越来越快。同时,随着互联网等科技的成熟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前大不相同。对于资讯的获取,从传统的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变成了看手机、看电脑等。因此,传统的媒体正在受到挑战,为了适应发展,传统的媒体必须进行改革,寻求适应时代的新媒体。经过广播媒体不断的探索,发展广播节目可视化,是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新媒体方式。
2 广播节目可视化的现状和优点
广播这种媒体形式,相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没有声、画结合的方式传播资讯的优点。现在人对于资讯的需求,主要是希望通过声、画同时接收,或者说通过眼睛接受的需求远大于通过耳朵接受的需求。所以,广播节目可视化发展道路是广播节目发展的必经之路。广播节目可视化弥补了广播只能通过声音传播资讯的弊端,通过互联网将节目变为声画一体的立体、多层次媒体节目。广播可视化有许多传统广播无法比拟的优点,发展可视化广播节目改变了传统广播的尴尬地位,提高了广播节目的知名度,扩大了广播的收听人数,使得广播节目迎来了新的春天。
2.1 节目可视化
人们大多数收听广播的人都对于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及广播直播室产生好奇,所以在收听广播节目的同时,希望可以看到广播直播室和广播人。许多广播电台将节目搬到户外,这样就这样满足了一部分人对广播直播室和主持人的好奇心理。但是,这种方式也只能在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而东营市广播电视台通过水滴直播平台,实现广播节目的“网络+手机”视频化。这样就满足了更多人对节目可视化的需求,满足了他们对于节目主持人以及广播直播室的好奇心理。
2.2 实现在线实时互动沟通
广播节目可视化的另一个优点是主持人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观众的参与度提高了,不仅有利于节目收集观众对节目的意见,同时也可以提高收听和收视率,提高节目主持人以及节目的知名度。将看不见的工作节目变为了看得见的节目,同时还可以和主持人进行实时互动,重新构建了广播媒体的受众反馈机制,对于广播媒体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创新。
3 加强广播可视化的策略
3.1 提高节目质量
广播节目可视化以后需要对节目进行调整。传统的节目只是需要好的声音就可以,广播节目可视化以后,广播节目必须做出调整,需要满足既好听又好看。在保持好声音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视觉和听觉共同享受的一档节目。同时,节目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潮流,通过精心的制作,为听众和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节目要有服务于大众的意识,也就是说节目组必须创办高质量的节目,并且这档节目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东营市广播电视台不光室内的直播室的直播。时结合节目活动化,对在室外举办的活动也进行视频直播,进一步扩大影响。比如,910东营新闻广播举办的“2016东营市唯舞独尊舞蹈大赛”“回声嘹亮·怀旧金曲经典歌曲大赛”“东营市第二届小小朗诵家大赛”等等,都实现了现场直播,实现了倍增效应,取得了良好效果。
3.2 建设高水平的团队
创办高质量的可视化广播节目,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团队。广播可视化就是在保证声音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和外延。新的团队需要考虑可视化的效果,可视化的广播和传统广播不同,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直接看到节目主持人和直播室的情况。所以节目创作团队必须要有制作视频直播的能力。同时团队的管理者也要革新思想,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加强现代管理经营理论的学习。同时,对于整个创作团队应该加强视频直播专业知识的学习,保证好声音的同时,要向观众展现好画面。
3.3 加强直播广告营销
加强广播可视化的策略,首先就是要提高广播质量,提升团队制作水平。其次,为了考虑广播企业的效益,应该增加广播的广告效应,广告形式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视化的广播应该制定立体化的广告策略,在广播室内设立广告牌位,要能凸显出广告效应。而广告牌位的设立不要影响广播室的整体美观,也不应该影响广播的整体效果。建立的专业的可视化广告团队,借鉴电视节目制作广告牌位和相应的广告内容。可视化广播的广告是立体化的,制定语音、图像、影视立体化的广告营销策略。
3.4 拓宽观看途径
通常人们通过电脑上网观看水滴网络直播平台的节目。目前的移动设备非常发达,大家可以在手机、平板上下载水滴直播平台,观看网络直播。所以,东营广播电视台应该注重手机通道的宣传。其次,人们的社交网络,基本上被微信所占据,东营广播电视台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大力宣传可视化观看途径,通过转发东营市广播电视台可视化观看链接赢取奖品等活动,或者在市区人员聚集地举办“扫码”获取连接的活动,宣传东营广播电视台可视化广播的观看途径。东营广播电视台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里推送观看链接,加强与观众和听众的互动交流。同时,也可以利用其他途径传播东营市广播电视台水滴直播的观看链接,让更多的人快速得到观看链接。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已经从广播、报纸转移到手机、平板、电脑等。所以传统的媒体也在寻找出路,其中广播电视台正在利用互联网科技,发展新的媒体方式——广播节目可视化。广播可视化有许多传统广播无法比拟的优点,发展可视化广播节目是广播节目的发展方向。通过提升节目的质量,提升节目制作团队人员的能力,拓宽人们的观看途径,加强广告营销,改善直播室布局,建立现代化的可视化直播室。这是将传统广播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将传统的只能听的广播发展成视听互动一体化的新型媒体。
关键词:广播节目,互联网,可视化
参考文献
[1]陈蕾伊.论广播节目的可视化——以《偶像本色》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130.
可视分析 篇5
有关留守儿童研究的学科结构是怎样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它们随着时间是怎样演变与进化的?哪些机构和学者为该领域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什么样的?哪些文献有巨大影响力而被普遍认可?研究前沿是什么?有哪些空白和不足?本文将借助国际先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定量可视化分析与信息挖掘,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其发展轨迹与特征,尝试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这不仅有利于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学科结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洞察其发展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高的起点,而且有助于明确影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干预措施提供指导,从而塑造留守儿童的良好人格、培养其积极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进而促进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CiteSpace简介
CiteSpace是用来可视化和分析科学文献新趋势和变化的java应用程序。它由著名美籍华人、信息可视化专家、美国费城大学终身教授陈超美于2004年开发,随后在理论和可视化属性上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已相当成熟和稳定。可将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关系展现在直观形象的知识图谱中。它采用时间分段策略将整个时间区间划分为均匀的时间片段,在每一时间切片内根据共现关系形成共现网络,然后将这些小的网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递进的可视化网络,该网络展现了该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同时用户可对网络进行局部放大并深入探索,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刘则渊曾用“一图展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对它进行高度评价。
(二)研究过程
2013年9月1日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点击包库用户入口,选择“来源文献”,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其它检索条件均不限制,共检索到2004—2013年的235条相关文献,将这235条文献记录分5次导出到txt文档里,前四次每次导出50条,最后一次导出35条,将这5个txt文档用文本合并器合并为一个文本文档后重新另存为UTF-8格式,并以“download”开头、以“.txt”结尾对其命名。将其放入一个空文件夹后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开发的格式转换器C SS-CIREC(2013.1.16)转换为CiteSpace可以识别的格式。转换后的每一条文献记录包括标题·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信息。将转换后的235条文献记录导入陈超美教授于2013年8月27日更新的CiteSpace3.7.RS(64-bit)分析机构、作者共现,作者、名词短语共现、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文献共被引,得到了他们各自的知识图谱,这些知识图谱从不同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现了该领域的各种信息。CiteSpace先对整个时间区间进行划分,然后在每个时间切片中形成一个小的网络,最后将这些小网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网络。
二、结果与反思
(一)积极的研究视角
从各种媒体的报道来看,媒体们关注较多的是留守儿童犯罪、越轨等极端的负面案例,这往往给人一个印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就是一个由问题儿童构成的社会群体。与之相对应,部分学术研究未能很好的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等原则,对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如许多研究基于留守儿童存在诸多的心理社会问题、外部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和内部情绪问题(如抑郁)这样的负面倾向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或综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个体发展的主动性,产生了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宣传导向。这样只会导致留守儿童被污名化并产生歧视知觉。因此从积极的、正面的视角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组织了“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专题,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生活适应和心理弹性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次专题在理论探索中,既有对现有研究的批判和反思,又有新理论和新观点的引入;在实证研究中,既有传统心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又有实验报告和新兴研究技术质性方法的探索。他们的研究认为,处境不利并不是导致个体发展不利的充分条件;面对处境不利,还有诸多因素构成了儿童发展的保护性力量。在当前的研究中,己经确认了提高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个体因素(智力水平、气质、性别、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等)、家庭因素(父母关系和谐、良好的教养方式、良好的亲子沟通、经济条件等)和家庭以外的较为广泛的社会环境因素(友谊、社会支持网络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弹性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保护性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干预措施。
(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纵观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定量调查研究的比例远远超过定性研究。量化研究方法只能收集到一些表象的信息和数据,缺少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的体验,很少涵盖和触及那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使研究结论显得生硬而表面化。此外问卷研究是基于一定的假设进行设计的,该假设不可避免具有片面性,以这样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其信效度很难得到保证。由于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只有深人社区长期观察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才能在自然情境下把握儿童成长的环境特征,全面、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变化和思想观念。此外质性研究更适合于采用归纳法进行自下而上的理论构建,因而在理论建构尚不成熟的该领域采用质性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质性研究使用较少外,更为遗憾的是由于方法和技术的限制研究者仅对访谈内容进行了简单归纳和描述,并没有将这些资料的进行最大限度的分析和挖掘,所得结论不够客观和全面。鉴于此对所得资料进行严格的编码和分析,以更真实地反映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十分必要。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方晓义、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张莉等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质性数据进行编码和分类,对现象进行解释并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挖掘,得到了深度的有关留守儿童信息,为留守儿童的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质性分析方法亟需进行宣传和推广,以发挥具有情境性的质性数据如图片、学生作文等原始文档资料的最大价值,从而更为系统、全面、客观、真实地解释现象。这对现实生活中的预防和干预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此外,目前多数研究大多只是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进行简单、粗略的横向比较,很少采用回溯或追踪比较的纵向研究方法。显然,对于很多儿童而言,留守只是成长过程中的暂时性现象。留守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可能是即时的,但更有可能是长远的。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纵向的追踪远远要比横断的调查重要得多。此外,在纵向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地域、父母外出打工时儿童的年龄、外出打工时间,以及父亲单独出去打工、母亲单独出去打工还是父母共同出去打工。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精确、有说服力的结论。
(三)多学科交叉研究
自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后,诸多学科的学者基于各自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对留守儿童现象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多学科的研究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举例来说,留守儿童的性别、分布、生活形态和居住类型等是人口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教育学者则集中于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心理学者习惯于通过量表测量来考察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而社会学者更为重视的则是留守经历对于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过分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协同合作,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缺乏整体性和深入性。要系统的理解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学科分化,还需要多学科视角下的联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发展。因此需要汇聚不同学科的研究队伍,整合社会多个领域的资源,并尽可能多开展一些纵向研究,从而收集到具有高质量、权威性、具有多层次特征的数据,这样的数据提供的资料以及分析结果将会成为政府决策、实践预防和干预最有力的佐证,从而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福社和公平正义。
(四)加强理论反思
当前有关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已非常多,他们探讨了有关留守儿童的各种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和后果变量,但几乎没有学者将以往文献进行整合,把各种变量有机地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中,致使当前得到的只是有关留守儿童数量众多但却比较分散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因此亟需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和梳理,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从中提炼出一个理论框架,将各种变量纳入进来,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前文己经提到,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学科的理论在某一方面都可以用来对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凡是与人有关的各种理论和学说,都存在着用以解释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不能局限在这些己有学科和理论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加强理论反思,博采众长,参考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出留守儿童自身问题的独特性、综合性理论,并用以指导留守儿童的研究实践。
(五)国际比较研究
可视分析 篇6
摘 要:Excel是Microsoft Office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各种工作,都有较高的使用概率。其以简洁的画面、良好的计算功能与图表工具,加上Microsoft突出的市场影响作用,让Excel成为了流行度最高的个人计算机电子制表与数据处理工具。
关键词:Excel2010;成绩分析;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01-01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收集与研究学生的成绩分数,一般都习惯性的使用Excel基本图表功能对结果做研究和展示。可是大量的教师使用的都是老板的Excel 2003,却不知道新版的Excel 2010有更突出的数据处理功能。Excel 2010具有的数据条能够快速分析数据、显示与删除重复数据项等等,能够以快速、准确、细致与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成绩数据的分析。
一、Excel2010数据挖掘工具的功能
Excel2010数据挖掘工具能够创建、测试与管理素具外绝饥饿哦股与模型,主要的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数据准备
浏览、清除、重新标记数据和数据分区,对数据做查看与清除,以更好更方便的为数据挖掘任务做好准备。数据浏览,对单个列中的数据分布情况与数据执行类型做查看。将数据清除,使用标识、修改或者消除不完整的数据值将离群值删除。数据的重新标记,更改表达值或者对值开展分组动作,让分析更加简单直观。数据示例,帮助建设新的数据集或者定型和数据集测试,能够采取抽样随机的方式得到其中一部分代表数据,或者对数据平衡性做调节而得到特定值比例的增加。
2、数据建模
姓名单元1单元2单元3单元4单元5单元6平均分
学生0160708570909578.33
学生0270909570858582.5
学生0390957070908593.33
学生0495707085858581.67
学生0560708570909578.33
学生0670909570858582.5
学生0790957070908583.33
分析数据、分类数据、趋势预测、关联标识和查找分类。使用在数据中的派生模式,依照属性要求对数据做分组或者关联研究。此项工具功能区当中的向导是建立在Analysis Services基础上的数据挖掘计算方法[1]。分类说过在生成过程的模型,其依照模型当中的其他数列数值对某一列中的数值做预测、估计使用于生成一个估计模型,其进行数据的提取并且使用这些模式对连续数字做预测,预测的指标还包括日期和时间。聚类分析使用在聚类分析模型的分析过程中,其检测一些有相似性特征的行组。关联使用在关联模型的生成过程中,其能够同时检测多个事务中所出现的各项之间的联系,举个例子,使用在购物篮分析。预测使用在预测模型中,其能够检测单元内多个序列,之后对其表示的数据做预测。
3、准确性和验证
测试与评估模型,创建使用在分析数据挖掘解决计划中的准确性执行图表,用图形的方式表述结果,同时能够对常规的统计度量值做显示[2]。准确性图表,用生成提升图或者散点图的方式对数据挖掘模型功能做评估。分类矩阵是建立在模型精确性与不精确性的预测汇总表格。利润图能够把预测的准确性和建立在预测过程中使用的行动方式产生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图形绘制,以更好的了解出数据挖掘模型所造成的影响。交叉验证,使用在报表建设、模型汇总在各个子集间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对模型的稳定性程度做确定。
二、迷你图在成绩分析可视化过程中的利用
Excel 2010当中的迷你图指的是在工作表的单元格内建立微型图表,数据的表示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并且通过使用简明清晰的数据图形表的显示方式将临近的数据变化趋势做显示,快速开展迷你图和基本数据间关系的查看,一旦出现数据的变化,迷你图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并且迷你图占据的存储空间较小,打印的时候可以带着数据做结合打印。当下Excel只提供了三种形式的迷你图,分别是“折线迷你图”、“柱形迷你图”与“盈亏迷你图”[3]。
举个例子,可以在学生的成绩表中插入迷你图,对比单个学生的每个单元的考试成绩趋势和学生状态的改变。具体步骤为:打开Excel 2010,将鼠标选种I2,点击菜单栏中的插入,选择插入迷你图,选中B2到G2,再选择折线图,就可以形成学生01从单元1到单元6的成绩变化趋势。
另外Excel连接了多表之后,很容易出现数据重复的情况。Excel 2010所具有的高级筛选功能能够对重复记录的数据做整理,避免发生数据情况的不良影响。在进行数据重复处理的过程中,一般是将含有重复部分的单元格选中后直接点击删除,这样重复的数据便会被直接删除,此项操作便利易行,实际操作功能良好。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office的版本也在不断更新,使用好Excel 2010,对于提升教师的成绩处理和分析能力,观察学生的成绩变化趋势,有突出作用与积极的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军伟.程国忠.Excel2010数据挖掘工具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01:4-7.
[2] 黄 芳.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技术在成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
超导可视人流术的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妇科门诊早孕行人流术并能按照要求进行随访的患者1000例,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研究组500例:年龄21~44岁, 平均31.4岁, 已生育254例, 未生育246例。对照组500例:年龄23~42岁, 平均32.1岁, 已生育260例, 未生育240例。
1.2 方法
1.2.1 设备:
采用武汉九头鸟医疗公司生产的JTN-300系列宫腔超声导引仪。
1.2.2 操作方法:
固定3名医师进行手术操作。研究组患者术前排空膀胱, 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 将体积小巧、广角辐射、探测视野清晰的可视探头固定套在特制的窥器上, 将带有探头的阴道窥阴器放入阴道, 阴道内的超声探头置于穹窿处, 此时在超声屏幕上看清子宫, 明确子宫大小、形态、位置及妊娠囊着床的部位, 引导手术器械沿子宫屈度进入宫腔, 吸管找到孕囊直接负压吸引, 吸出孕囊, 再吸刮1周蜕膜, 证实无蜕膜组织残留, 术毕。对照组按传统人流术步骤操作。
1.2.3 随访:
术中是否子宫穿孔、漏吸;术后半月随访患者阴道流血及盆腔B超情况, 术后1月复查月经及白带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月经、白带情况。
1.2.4 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
记录随访者的术后阴道流血、体温及腹痛情况, 术后盆腔B超宫腔线及内膜厚度, 是否有妊娠物残留, 术后月经来潮的量、天数及是否经期腹痛。
1.2.5 统计学分析:
搜集资料, 统一制定表格。所有数据资料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 进行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并发症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患者无漏吸, 无子宫穿孔, 吸宫不全1例, 宫腔粘连1例;对照组出现漏吸2例, 子宫穿孔5例, 吸宫不全10例, 术后感染1例, 宫腔粘连11例。研究组术后并发症2例, 发生率为0.4%,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29例, 发生率5.8%,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传统的人流术属盲操作, 子宫探针探测宫腔深度后, 负压吸引管吸宫腔内妊娠物, 操作全凭医师手感, 即使非常有经验的医师也不能绝对避免人流术后的并发症, 而超导可视仪监视下行人流术, 能看清子宫及孕囊位置, 能测出孕囊距宫口距离, 能避免子宫穿孔[1], 能避免漏吸, 能首先针对孕囊行负压吸引, 能减少术后感染, 能监测有无妊娠物残留[2], 能避免多次吸刮对子宫内膜的过度损伤即宫腔粘连[3]。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导可视人流能指导手术医师准确地清除妊娠组织, 避免损伤正常子宫壁, 减少宫腔、盆腔感染的发生, 降低吸宫失败率,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所以很有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超导可视监视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 对100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500例选择传统人工流产术;研究组500例在超导可视监视下行人工流产术, 术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 比较两组漏吸、子宫穿孔、吸宫不全、术后感染、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0.4% (2/500) ,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5.8% (29/5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人工流产术中应用超导可视监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超导可视人流术,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郭庆云, 王雯, 庄亚玲, 等.人工流产术致子宫穿孔63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5) :694-696.
[2]吕美雅.宫腔镜下治疗宫内胚胎残留62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7, 9 (6) :819.
国外绿色创新领域可视化分析 篇8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政府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创新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战略工具, 致力于经济环境协调问题, 在环保意识高涨的今天已经成为了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热点领域。
绿色创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绿色创新是通过产品、技术、市场、系统, 或者是思想、行为等的创新来提升环境管理绩效, 以实现特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
纵观目前国内的文献, 对于绿色创新的综述性文献不多, 已有的大多是从不同学科的理论角度进行梳理, 或者是侧重于绿色创新的某一方面内容, 但对于绿色创新的研究领域缺乏整体的了解, 对于绿色创新的发展历程中的“为数不多且极其重要的文献”更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拟对绿色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理清其近30年来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热点, 找出组成该领域研究主干的重要文献, 把握该领域的发展历程。本文以SCI数据库中的绿色创新的研究文献数据为样本, 采用Histcit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最后提出研究展望。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鉴于学科的不同, 绿色创新有不同的称谓。例如“环境创新”大都出现在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等文献中, “生态创新”大都出现于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等文献中, “绿色创新”大都出现于经济学、管理学等文献中。本文考虑到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研究的目的, 将检索词锁定为“绿色创新”。虽然以“绿色创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能会受限于经济管理领域的文章, 但这正符合本研究的学科范围要求。
将包含主题词“green innovation”的全部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以“green innovation”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上进行主题检索, 检索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 文献格式不限, 选择的数据库包括SCI、SSCI、A&HCI、CPCI-S、CPCI-SSH。
在Web of Science上检索到1074篇文献, 数据更新时间到2014年12月15日。我们将1074篇文献记录输入Hist Cite软件后, 通过Web of Science的被引文献检索, 补充了关键词检索遗漏的文献104篇, 以使搜集到的绿色创新研究文献更加全面。所以这次的数据来源是1178篇文献。
(二) 研究方法
Hist Cite软件是美国SCI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和他的同事们于2001年推出的一套引文编年可视化系统。这套系统基于共引理论, 通过一系列相关数据去识别文献的各种关系及其相对重要性, 生成引文编年图, 以可视化的方式揭示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Hist Cite能够辨析一个领域的重要文献、重要作者和重要的研究机构, 掌握某一领域的发展脉络和最新的研究情况, 是目前引文时序分析的主要手段。
引文编年图可以从WOS数据库总被引频次 (GCS) 和文献所在文献集的被引频次 (LCS) 两个角度进行编制, 以LCS为依据编制引文编年图更能够体现研究的外延和分析的针对性[5], 因此选择LCS较为合适。
本文将从SCI上下载的1178篇文献输入Hist Cite软件中, 统计检索结果在本领域内总被引次数 (LCS) , 选取LCS最高的前30篇文献生成可视化引文编年图。
三、结果和分析
(一) 引文编年图分析
下图是LCS最高的30篇文献生成的可视化引文编年图。图中最左边的一排数字是文献的发表时间, 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表示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各文献按照其发表时间的先后给予序号, 圆圈内的数字就代表该文献的序号。圆圈较大的节点就是引用次数较多的文献。箭头表示了引用方向, 箭头所指是被引用的文献。 (图1)
从引文编年图可以看出, 1984年以前经济管理领域涉及到绿色创新的文献几乎没有。节点13、节点11所对应的文献虽然在内容上与绿色创新没有直接关联, 但与以后的文献有较多的被引关系。说明对以后的绿色创新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进入90年代, 节点开始增多, 相互的引用关系也趋于复杂。这表明从90年代开始, 绿色创新的研究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在1995-2000年间, 节点众多, 说明这期间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献, 并且文献之间交错引用, 反映出这一时期是绿色创新研究的高峰期。
2000年以后, 节点开始减少, 文章的引用频次比较以前有所降低, 说明绿色创新的研究已经趋于平缓。这段时期的文章着重进行对企业绿色创新中某一特定内容的实证研究。
(二) 绿色创新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
按照引文编年图中文献的引用关系, 结合文献内容, 我们可以总结出经济管理领域绿色创新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
80年代前期的文献与绿色创新几乎没有直接关系, 但却为以后的绿色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Wernerfelt发表于1984年的“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在文中, Wernerfelt提出了“资源基础观”, 从企业的内部资源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他认为, 企业资源具有异质性, 正是资源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稀缺的、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 并且这些资源既不能够被其竞争对手所模仿, 也不能被其他资源所替代, 那么这个企业就具有垄断的地位, 并成为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必要条件。这篇文章为以后的绿色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进入90年代, 绿色创新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环境保护运动的高涨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绿色创新。
1991年Barney发表文章, 对企业内部的资源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Barney进一步发展了Wernerfelt提出的“资源基础观”, 界定了企业资源、竞争优势、可持续竞争优势这三个重要的概念并确定了企业的独特资源的四个特征。这篇文章细化了企业的异质性资源, 为以后的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同年Porter通过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 提出了钻石模型理论。在书中, 他认为政府以贬值政策来提高竞争力是错误的。“政府不能降低在安全和环境污染方面的标准。这种降低将阻碍创新和放慢提高生产率, 将减退竞争力。”
延续这一思想, 在1995年他与Linde又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说”, 认为设计恰当的环境规制通常可激励受规制的企业创新, 从而提高生产力, 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相比以前传统经济学以静态的观点将环保与企业经济发展视为是相互冲突的, Porter以动态的经济学观点来分析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波特假说”对于传统经济学关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看法有很大的冲击, 而在对各自观点的实证支持上, “波特假说”和传统观点都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但他从崭新的视角来重新评估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并认为通过创新活动可以带来企业和环境“双赢“的全新观点给后续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启发。
1995年, Hart在资源基础观的基础上, 将生态环境资源纳入其中, 构建了基于生态资源环境与企业关系的自然资源基础观。他认为, 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建立在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本质上是一个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环境污染防治、针对环境的产品全面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三个环节。随后在1997年, Hart通过研究发现了五种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关键资源的重要因素, 并认为针对这些关键因素的投资有利于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Hart构建了研究企业生态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理论模型, 开启了绿色创新的战略管理新视角。Buysse和Verbeke在2003年通过对比利时197家企业的研究验证了Hart所说的企业投资于关键资源来实施绿色创新战略。Christmann和Taylor在Hart理论的基础上划分了五种绿色创新战略, 即主动型、适应型、防御型、能力构建型和反应型。
1995年Porter和Hart提出的理论观点对于后续的绿色创新研究影响很大, 很多学者都是基于他们提出的理论架构去研究绿色创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绿色创新在90年代的蓬勃发展除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之外, 还来自于学者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点关注, 而这种重点关注在Porter和Hart的理论观点提出之后, 部分学者又转向了对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兴趣, 以及对绿色创新战略的探讨。
1995年-2000年间, 引文编年图上文献的相互引用频次很高, 很多学者在此期间从各自的研究出发提出了很多有影响的观点。如Shrivastava认为企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高质量的环境管理、生态可持续竞争战略、技术转让以及减少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来实现。Klassen和Mc Laughlin发现了企业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通过实证证明了环境管理与企业的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此外, 有的学者从另外的角度也对绿色创新了研究。如Bansal等研究引发绿色创新的动机和背景做了实证研究, 认为竞争力、合法化、生态责任能够导致企业进行绿色创新。Christmann认为, 企业的生产流程创新和实施能力正是绿色管理“最佳实践”中取得成本优势的互补性资产, 而这种互补性资产对实施绿色战略、加强企业的成本优势方面具有调节作用。
1995年~2000年间的文献, 大多是探讨绿色创新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提升经济绩效,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研究视角大多来自战略管理、环境经济学等方面。
2000年以后的文献, 数量和引用频次都有所降低。这期间的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某个地区的企业微观层面。如陈宥杉等对台湾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 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流程创新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但企业要对绿色创新有正确的价值认识和恰当的定位。
(三) 绿色创新研究的热点内容
根据引文编年图, 可以找到历年来绿色创新领域最重要的文献, 从而得到该领域历年来的研究热点。将引文编年图中的30篇文献内容归纳整理后, 总结出了这30年来经济管理领域绿色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 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 (2) 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竞争力 (3) 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 (4) 绿色创新与利益相关者。其中, 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又可分为:绿色创新与企业总体绩效;绿色创新与企业财务绩效;绿色创新与供应链管理。此外还有文献探讨转换可持续发展管理范式对管理理论和研究的影响], 讨论绿色创新的动因等。
四、结论
(一) 结论
从可视化引文编年图来看, 经济管理领域的绿色创新研究主要起源于80年代, 90年代是绿色创新研究的蓬勃时期, 1991年到2000年是绿色创新研究的高峰期。绿色创新领域的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视角, 构建了绿色创新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模型, 并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对绿色创新战略、绿色创新绩效、组织能力、绿色技术创新等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文献来看, 研究热点可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 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 (2) 绿色创新战略与企业竞争力 (3) 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 (4) 绿色创新与利益相关者。
参考文献
[1]张钢, 张小军.国外绿色创新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 (08) :25-32.
[2]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 5 (2) :171-180.
[3]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printed from JAI Press/Ablex, vol 17, pg 99, 1991) [J].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 17, 2000.2000, 17:203-227.
[4]Porter M.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 264 (4) .
[5]Porter M E, Linde C V D.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 9 (4) :97-118.
[6]Hart S L.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 20 (4) :986-1014.
[7]Hart S L.Beyond greening:Strategies for a sustainable worl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 75 (1) :66.
国际技术转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篇9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技术支配者向技术使用者手中转移的过程。《联合国技术转移行动守则》把技术转移定义为:“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移,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技术转移表现为科研成果、新工艺、新方法、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已实施了的成熟技术、实用技术、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的梯度转移,以及宏观和微观的信息流动。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必经环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对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技术转移已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家与企业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技术转移研究也在国际上蓬勃兴起。
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技术转移包含着哪些核心内容?这些内容间又有怎样的相互联系呢?本文旨在通过科学计量学的角度,对技术转移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本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定量考察和可视化分析,通过图谱形象地展示出技术转移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热点领域以及研究前沿,展现技术转移研究的发展脉络,为制定技术转移相关政策提供信息支撑。
1 数据来源及应用软件
1.1 数据来源
本文对整个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在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所)Web of Science中的SCI- E( 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CPCI-S(科技会议录索引)两个数据库收录的1981—2010年的所有文章中,利用检索式ts=“tech* transfer”检索出4 293篇论文。这些数据包括作者、作者单位、题目、机构、关键词、发表年等。
1.2 应用软件
数据分析使用美国汤姆森公司开发的数据分析工具TDA(Thomson Data Ana-lyzer)软件以及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研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利用TDA软件可以对Web o f Science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文献信息和整理、分析和汇总,尤其是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强大数据清洗功能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而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数据则能够可视化地发现文献中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与变化趋势,掌握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发现某学科近年来新出现的研究热点,为确定研究战略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 国际技术转移研究情况分析
2.1 国际技术转移发文量分析
对国际技术转移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分析显示,有关技术转移问题的研究论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见图1)。在1981年之前,有关技术转移问题的研究论文数量较少,20世纪80年代后,因美国《专利和商标法修正案》(即《拜杜法案》)等一系列政府法案的出台,促进了技术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发达国家为中心,世界经济正在兴起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均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手段,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多样化,技术转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2008年后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技术转移受到影响,有关技术转移问题的研究论文数有所下降。
2.2 国际技术转移研究国家分布
按照有关技术转移问题的研究论文作者所属国家进行分析,排名第一位的是美国,其发文量为1 258篇,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英国发文量为261篇,居第二位;中国紧跟其后,发文量为127篇;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分列第四至十位。以上说明,在国际技术转移研究领域,美国是最活跃的国家,欧洲发达国家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中国在该领域排名第三位,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技术转移方面的研究,但与美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见图2)。
2.3 国际技术转移研究期刊及学科类别分布
在统计时段内对刊载有关技术转移问题的研究论文的期刊统计发现,累计载文量最多的刊物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国际技术管理杂志》),载文量为124篇,占总载文量的2.89%;排名并列第二的是ABSTRACTS OF PAPER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论文摘要》)和TECHNOVATION(《技术创新》),载文量均为111篇,占总载文量的2.59%。载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主要集中在管理、化学、工程、能源等领域。载文量居前10位的学科类别涉及运筹学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与燃料、跨学科化学等不同学科(见表1和表2)。
2.4 国际技术转移研究机构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技术转移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均来自美国。在这10所机构中,美国高校就占7席,可见美国高校在技术转移研究方面实力雄厚。下面就对前5所机构在技术转移方面的情况做个简要的介绍。
2.4.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一直是美国高校技术创新的领头羊,该校率先在美国推出“加州大学技术转移计划”,无论在授予专利数还是发明成功商业化数目上,加州大学都排在首位,而伯克利分校在技术转移活跃度方面都处在加州大学各分校前列。201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开发明共142项,占加州大学公开发明的10%,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通过审查的专利共129项,占加州大学专利审查的11%。
2.4.2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按照1958年《太空法》以及1962年颁布的《技术利用法案》相关规定,一直以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私营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方便在机构中开发的技术转移给公众。NASA不仅建立了起支撑作用的内部骨干技术网路,而且与国防部、商务部、能源部等17个联邦政府合作,形成了遍布全美的技术转移网络,有效地组织和协助美国工业界参与、利用和商业化由NASA资助的研究项目和技术。自1976年以来,NASA每年以《衍生产品报告》的形式向公众推广其在医学、交通、公共安全、环境资源、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技术转移成果。
2.4.3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技术发展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OTD)致力于将哈佛大学科研成果更有效地转移到社会。2008年OTD公开发明250项,获专利税2 000万美元。为了减小科研工作者和企业间的隔阂,OTD推出了多项计划:为学科带头人提供哈佛商学院一天计划;与哈佛商学院企业家合作,为他们提供技术商业化课程;开展哈佛校友会计划,挖掘校友网络。
2.4.4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ARS)
ARS负责美国农业部所有的技术许可计划。ARS的技术转移办公室(OTT)负责该局的知识产权保护,发展与外部组织的战略伙伴关系并执行其他活动,有效地将ARS研究成果及技术转移到市场。
ARS许可计划非常强调大学与小企业的合作关系。在ARS有效的301个许可中,有35%的许可是与小企业合作的。在2009年度实行的25个许可中,40%是与大学合作,40%是与小企业合作;此外,同年还建立了2家基于ARS技术的新兴企业。
2.4.5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背靠美国最好的科学院之一——北卡三角科学园区,该园区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园区产值居全美科技园区第二位,仅次于加州“硅谷”。身处高科技聚集的科技园区,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技术转移活动异常活跃,该校技术转移办公室一直在全国技术转移项目排名的前20名。2010年该校公开发明125项,授权专利27项,许可税收入260万美元。
2.5 国际技术转移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2.5.1 国际技术转移研究合作趋势
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Geograhpical功能生成合作网络地图(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1981—2010年间全球技术转移研究最活跃的地区是美国与欧洲,并且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较之其他地区更为密切。在亚洲地区,技术转移研究活跃的地区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印度,且这些地区都有相互合作,但是强度不及美国与欧洲。
2.5.2 国际技术转移研究早期研究者及其代表作
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能够较为直观地识别学科领域的经典基础文献。由图4可见,技术转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斯坦福大学Kenneth Arrow撰写的《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他认为发明可以广义地定义为知识的产品。从社会福利学角度来说,发明的最佳资源配置取决于发明过程的技术特征以及知识市场的本性,基于优势知识基础、科技密集型的企业可以通过与大学的合作获利。
2.5.3 技术转移研究关键节点文献
在文献共被引网络中,不同聚类之间通过关键节点相连接。根据陈超美博士的定义,共被引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节点是图谱中连接两个以上不同聚类,且相对中心度和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这些节点可能成为网络中由一个时间段向另一个时间段过渡的关键点。表4展示了在上述技术转移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中出现的中心度排名前五位的关键点,具体分析如下:
美国最著名的传播学学者埃弗里特·M.罗杰斯(Everett M.Rogers)在他的著作《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中提到,创新扩散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项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跨越一定时间在一个社会系统的成员中交流。这本书成为技术转移领域中技术扩散理论的基础。从技术系统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实质是有关技术创新的技术知识的扩散,它不仅涉及参与各方对共享知识的公共部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且涉及对企业专有的、不可言传的技术决窍等隐含知识的获取、转移和积累。罗杰斯这篇论文的中心度远远超过了被认为是中心节点的0.1的标准,其所在节点的中心度高达0.26,在Google学术搜索被引32 491次(2011年10月16日检索),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文献中心度位列第二是美国杜克大学富科商学院的教授Wesley M.Cohen1990年于《管理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发表的《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该文所在节点的中心度为0.26。他在文中提出了“知识吸收能力”这一概念,认为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的重要成份。他研究证实,企业吸收能力与其研发投入具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研发活动除了带动创新与开发新产品外,对于强化企业的吸收能力也会具有显著作用,例如,研发活动中的基础研究、合作研究、技术转移、派员出席技术会议、与供应商合作开发,等等,都会有助于企业引进新知识。
法国的迪尔里克斯(Dierickx)和库尔(Cool)在《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一文中指出,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战略资源储备。企业的战略资源是通过一定时期内选择适当的时间路径流而积累起来的那些不可交易、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通过技术转移,企业可以获得核心技术,占领市场。该文章所在节点的中心度为0.15。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Szulanskig于1996在《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一文中研究了情境对于知识转移的影响。他指出,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分为四个阶段:(1)开始阶段,进行知识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调研,识别知识传播的情境;(2)实施阶段,建立起双方的接收渠道,传播方进行知识的相应调整以适用接收者需要;(3)调整阶段,接收方进行知识相应调整,适用于自身情境;(4)整合阶段,接收方进行知识固化,传递的知识被融人制度当中。之后的研究者也借鉴其思维用于技术转移领域之中。该文章的中心度为0.09。
凯斯西储大学的维泽合德企业管理学院教授斯克特·沙恩(Scott Shane)在其著作《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University Spinoffs and Wealth Creation?》中描述并解释了大学衍生公司的形成,阐述了这些衍生公司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大学技术商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5.4 技术转移研究领域研究热点
对于学科前沿的追踪有利于学术共同体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在CiteSpace中,研究前沿是基于从题目、摘要、系索词和文献记录的标识符中提取出的突变专业术语(burstterms)而确定的。本次研究选择节点类型为关键词,选择时间分片(Time Slicing)为2年,阈值设定为为(2,2,35)、(4,3,35)、(3,3,35),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依靠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频次的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
从图5中可以看出,创新(innovation)出现频次最高,达到169次。图6显示的是关键词innovation的凸现性(即被引率的增长速度)变化情况:该词于1993年出现,到2001年为止一直处于直线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到2005年该词有所下降,而从2005年之后该词有快速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1993—2001年这个阶段。自1993—2010年,innovation该词的增长值为31,可见关键词innovation这一热点被研究者持续高度关注。
技术转移另外一个研究热点就是管理(management)。在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管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如果技术转移管理恰当、高效,它将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这也是技术转移领域关注的焦点。
此外,通过词频的变动趋势确定出的其它技术转移前沿研究领域还有:科学(science)、产业化(industry)、网络(network)、公司(films)、信息(information)、美国(United-States)等。
3 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结果,利用TDA和CiteSpace软件对对从ISI Web of Science(SCI-E、CPCI-S)中检索到的与技术转移相关的4 293条文献题录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与技术转移相关的论文在1990年之后出现了快速增长,该领域研究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2)国际视野下,技术转移研究领域的文章发文量,美国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英国;之后是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研究论文主要分布在管理、化学、工程、能源等领域,载文量最多的刊物为《国际技术管理杂志》。从机构来看,发文量多的机构全部集中在美国,处于优势地位的机构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哈佛大学等。在技术转移研究全球合作方面,最活跃的地区为美国和欧洲,在亚洲地区,技术转移的活跃领域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印度。
(3)通过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工具,绘制出技术转移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从发表时间来看,最早出现在食品检测领域的节点文献为斯坦福大学Kenneth Arrow撰写的论文《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 》,该论文为技术转移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文献的重要性来看,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进一步表明,Rogers、Cohen、Dierickx、Szulanskig、 Shane等学者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国际技术转移演进过程经典文献,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4)文中借助文献题录中的关键词和名词短语,并通过CiteSpace II信息可视化软件,利用词频分析方法,确定了食品检测研究的若干热点领域。从凸显出的热点词汇我们可以发现,创新(innovation)出现频次最高,此外其它技术转移前沿研究领域还有:科学(science)、产业化(industry)、网络(network)、公司(films)、信息(information)、美国(United-States)等。
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篇10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CSSCI收录的情报学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在CSSCI数据库中设定时间为2006—2010年,选择来源文献,通过下拉框选择“情报学”二级学科,执行检索,共获得情报学相关文献共4 615篇。对这些文献用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CiteSpaceⅡ来进行分析,绘制情报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即是基于词频分析法的原理统计关键词或主题词的出现频次,以及不同关键词或主题词之间共现的频次,并以可视化的方法将关键词或主题词的频次大小和聚类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来判断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的发展现状。
2 研究热点分析
使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开发的转换软件,将从CSSCI检索得到的4 615篇文献题录信息转换成CiteSpaceII可识别的格式,并导入CiteSpaceII中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设置相关参数为: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2006—2010,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s PerSlice)设置为1年,主题词来源选择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Descriptors与Identifiers),阈值为前30个高频词,词类型(Term Type)选择名词短语(Noun Phrases),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为专业术语(Term),运行程序,得到72个结点和9条连线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图中,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关键词,结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两个结点之间的连线越粗表示两个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结点的年轮结构反映的是某一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色调由冷变暖表明时间由远及近。
由图1中的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热点有以下特点:
(1)研究的主要对象有: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学科研究(情报学、文献计量学);企业(企业竞争情报)等。
(2)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信息管理相关内容(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等);知识管理相关内容(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组织等);网络和信息技术相关内容(搜索引擎、数据挖掘、XML、语义网等)。
(3)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计量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
具体来讲,从图1中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即结点大小),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情报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本体、信息服务、数据挖掘等领域。
2.1 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这一关键词在图1中的结点最大,出现的频次居热点关键词的榜首,仍是现阶段情报学研究中当之无愧的热点领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竞争情报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国内学者关于竞争情报的研究已从最初对其理论和方法的探讨过渡到现在致力于应用研究。这一变化也可从近五年关于竞争情报的研究论文中得以体现,主要表现为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针对竞争情报的分析以及预防对手获取自身情报等研究,如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及应用、人际情报网络构建与应用、技术竞争情报、反竞争情报、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加工、竞争情报战争游戏法等。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与竞争情报这两个关键词出现了共现关系。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获知企业竞争情报研究是我国情报学研究中较热的一个微观领域。企业竞争情报研究的重点是对竞争情报系统的研究,其他还涉及: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如五层次模型、战争游戏等)、竞争情报中知识转化和创新、竞争情报的法律道德边界和灰色地带研究、中小企业竞争情报对策研究、根据企业信息需求进行竞争情报个性化服务及服务推送等,整体上呈现出操作性强的实践层面研究的特点,说明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已较为成熟。
2.2 知识管理
西方学者对于知识及知识管理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知识管理为信息系统研究者所关注并持续至今,目前已进入理论深化和实证应用阶段。而我国直到2000年后该领域的研究才开始逐渐增多,并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近五年,通过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图书馆和企业依旧是知识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另外对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研究也是一个热点。知识管理侧重于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针对知识管理的背景、对象、过程、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等几个方面;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图书馆、高校、个人、企业的知识管理;技术研究包括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库、知识地图、知识挖掘和知识链等。知识管理研究成为目前学科研究中的热点,这也是情报学研究知识化趋势的突出表现。
2.3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的研究是自计算机应用于图情工作以来一直的研究热点,研究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转换不断地发生变化:八十年代,信息检索以研究检索算法和自动标引、分类为主;九十年代以检索技术为主;而近几年则致力于语义检索、检索的可视化、多媒体信息检索、数据搜索及智能检索等。我们通过对这些关键词标引的文献分析得知,这些文献的内容涉及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技术研究以及针对用户检索行为的研究等,如信息检索技术(如Lucene、向量空间模型、中文分词技术)、信息检索系统设计、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基于语义的网络信息检索、信息检索可视化、跨语言信息检索、图像检索等。
2.4 本体
本体最初是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概念体系的有效工具,本体在图情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2年CSSCI中图情档学只有3篇用“本体论”标引的文章,2003年10余篇,2004年有30余篇,直到2006—2010年在图谱中可以看到本体这个关键词的结点很大,是绝对的高频词,本体论及其应用研究已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这五年有关本体研究的文献进行定性分析,我们发现,数字图书馆是本体的重要应用领域。关于本体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领域本体的构建、本体的概念、本体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本体学习、本体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本体在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等。
3 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对图1中大结点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我们把近五年来我国情报学科的研究现状概括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情报学研究向前沿发展并向外延输出。
从前面总结的研究热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五年我国情报学向前沿发展以及向外延输出的趋势。根据图1中所列的研究热点体现出的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建构,我们描绘了情报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科相关性,如图2所示。图2中,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学科,各个圆圈的交叉部分是各个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表示一种相关性。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情报学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从技术、信息组织与检索及管理学的角度丰富和深化其研究内容,导致情报学研究外延不断向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管理学输出。首先,情报学的发展深受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上的每一次突破几乎都会给情报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带来巨大的推动,本体的出现使情报学的信息组织与检索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情报学的研究方法,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情报学者研究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在搜索引擎与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使情报检索更加有效率;除此之外,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系统建设也逐渐成为情报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些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注入丰富了情报学的研究内容,使情报学研究不断向计算机科学输出,逐渐丰富了我国技术情报学的研究内容。
其次,长期以来,图书馆学、情报学被认为是同宗学科,两者紧密联系、同源发展,使得情报学与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交叉性十分明显,尤其在信息组织与开发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如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最后,情报学与信息管理学并存互补,而信息管理学隶属于管理学范畴。因此,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情报学与管理学有着比较深的渊源,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对信息战略、信息流程、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等研究内容的重视程度逐渐升温,情报学研究者更加主动地学习和吸收与之密切相关的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如管理学的原理、思想和方法等,对情报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和资源等进行管理研究,从而为情报学自身的发展获取更强的动力,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当属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数字图书馆管理等方面。
在图2中,我们看到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图书馆学的理论和方法已成熟地运用到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中,并表现出一定的结构形式与特征,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研究领域,使情报学得以向前沿发展。另外,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也逐渐运用到其他相关学科的领域中,如文献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对其信息及信息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分析这些学科领域内知识的生产、组织、流动与作用的方式及规律,使情报学向外延输出成为可能。情报学的发展与不同学科的碰撞交叉而产生的前沿研究领域,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和扩大研究范围,情报学的向前沿发展与向外延输出对情报问题也展开了多维度分析研究,大大丰富了情报学研究的背景框架。
(2)情报学研究呈现多元化、技术化、定量化及人文化态势。
首先,从图1中的理论研究、企业竞争情报、数据挖掘、web2.0、搜索引擎、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高频关键词,我们可以概括出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的发展主要涉及理论、应用、技术、管理这四个层面,体现出了学科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进入数字时代后,智能化情报技术已成为情报学的前沿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的进步让各种新的理念运用于信息组织、检索、获取与分析领域,形成了许多新兴的智能化情报技术的研究方向,如数据挖掘、信息抽取、信息过滤、图像检索、web2.0等,这些关键词也是图1中的热门研究领域。可见,技术应用研究在数字化时代仍然盛行;另外,由引文分析、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期刊评价、h指数、网络计量学等高频关键词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今的情报学研究正呈现计量化的态势。
最后,情报学研究还呈现人文化的态势。这种态势虽然在关键词中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但从理论层面上看,情报学的确切角色是支持用户对情报和知识的获取与利用,除了研究信息和情报本身的特点、规律以外,情报用户和技术工具也同时被纳入到情报学者的研究视野。由于情报学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属性,而整个情报形成过程又与人的智能过程紧紧相关,因此从理论基础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与情报学研究相互观照和演进的现象。在人文精神与情报学研究互相依存的关系中,人文精神的无形价值与情报学的技术理性始终是情报学研究领域的双重语境,其“文献—计算”传统、“实践—认知”传统都充分体现出这一显著特征,其在双重传统的互补整合上正在起到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与效果。
(3)知识已成情报学新的核心话语。
从情报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可见,知识化已成为情报学的核心话语。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以文献为研究对象,转向以信息为研究对象,而后又转移到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在网络环境下,对知识单元的发现、揭示、组织和利用,对知识交流过程、特点及其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目前情报学界对于研究对象的共同认识。在图1中我们也可以察觉到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已逐渐被知识管理、知识组织、知识服务所超越(通过对结点大小的比较得知),知识共享、知识发现、知识转移这些高频词也是这些年激增的研究领域。从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情报学中的知识研究呈现出两种取向:情报学对知识管理理论的吸纳以及情报学“知识传统”的复兴。情报学所研究的知识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科学知识的范围,而是由早期研究的科学知识转向了网络环境下作为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的知识,这种知识既包括客观知识在内又包括意会知识,而不再局限于传统上的客观知识或者说编码知识范畴了。王知津认为,情报学是研究知识和知识活动规律的科学,情报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知识科学[8]。他曾详细论述了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通过对情报学与知识组织、知识获取表示和处理、知识库、知识管理和创新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指出知识化必将成为情报学的主要方向[9]。肖勇则把新世纪基于知识的情报学发展概括为在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知识检索、知识挖掘、知识发现和知识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10]。不难看出,对知识相关理论的重视已成为情报学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当今的情报学研究也已步入“知识化”的时代。
总之,由上述热点及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当前我国情报学主要以信息和知识为研究对象或主要资源;以数字化带来的社会需要(问题、任务、课题、项目、人才)为驱动;以IT为支撑、网络为平台;以情报学目前的核心领域为基础;以知识融合为内容和核心;以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本体为先导来展开研究。
4 研究走向分析
利用CiteSpaceⅡ的词频分析功能,分别统计每年的关键词词频,通过词频的逐年变化探测关键词所代表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表1列出了2006—2010年具有明显特征及变化动态的25个关键词。从表中可以看出,多数关键词呈上升态势,经各年比较,可将关键词分为四类:第一类词虽稍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之势,概括为上升的态势;第二类词是在统计的前几年关键词数较少,而后几年却由少到多,表现出激增的态势;第三类词是各年词频相对稳定或增幅不大,呈平稳态势;第四类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稍有起伏,但整体的趋势不增反降,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呈上升态势的关键词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主题,如知识组织、文献计量、共词分析、知识管理等。
(2)呈激增态势的关键词有如知识转移及人际网络。据进一步统计,在2001—2005年这五年中,知识转移这个关键词每年只出现过一次、人际网络这个关键词只在2003年出现过一次,而最近五年这两个词表现出了激增的态势。虽然这类关键词的词频并不高,不能够代表全局的研究热点,但其突然或迅速增加却能体现局部研究热点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最新出现的低频词有时是学科研究前沿的闪现,只是还未形成广泛认知。
(3)呈平稳态势的关键词代表情报学持续研究热点,如元数据、知识共享、数据挖掘、Web2.0等。
(4)呈下降态势的关键词,如搜索引擎、信息检索以及信息资源等,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它们将不再代表情报学的研究热点,但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相关领域的热点在降温。
结合图1和表1中的高频关键词及词频变化规律,我们可以试分析近五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走向:
(1)图1中较大结点的高频词如知识管理、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共词分析、统计分析、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关键词在表1中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见,今后我国的情报学研究将仍以知识化和计量化为主要发展方向。
(2)表1中呈平稳态势的关键词,如元数据、数据挖掘、Web2.0等,代表着未来情报学发展的持续热点,这些关键词大多来源于情报学的技术领域。情报学是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图书馆领域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图书馆学浓郁的人文特征,情报学有着很强的技术特征。情报技术研究历来就是围绕着(情报)信息检索技术与(情报)信息组织技术进行的,这两大研究领域自然也是当前提高情报学技术含量的主攻方向。目前,国外情报学研究已改变过去技术至上的倾向,技术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并重、技术与经济并重,不断探索情报与技术最佳匹配模式,情报学研究焦点转向知识管理和利用、用户、信息、技术、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平衡[11]。从上述统计的图表中关键词的特点及趋势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未来我国的情报学技术的研究方向也显示出了与国际并轨的趋势。
(3)图1中,理论研究这个高频关键词与情报学这一关键词产生了共现关系,并在表1中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对于情报学的理论研究,学界已有抬头之势。这五年来,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其核心内容主要涉及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理论体系以及理论流派、元情报学等。情报学需要技术支撑,但应“为技术而不唯技术”。以往,技术应用研究盛行的结果导致了情报学理论研究的薄弱,这一现象正逐渐为情报学界所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开始得到应有的加强。
5 结语
本文通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来分析情报学领域词频及关键词共现的分布情况,并同时针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这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近五年来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热点、现状和未来走向。但笔者也清楚地看到,从目前情报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来看,在研究主题以及相关方面还具有特殊的不确定性,即当前的研究主题今后将独立地发展,还是与其他研究领域共同探讨彼此之间的相同特性?更为重要的是,情报学研究在前行的道路上是否还会继续扩展研究范围?将会沿着怎样的方向拓展?这是目前情报学界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情报学框架的空前扩大,再加上学科背景的日益复杂化,任何试图确定出情报学研究边界的努力在今天都变得十分困难,而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有明确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并坚守其内核,无论学科情景和框架如何变化,情报学研究的根本是不可能改变的。
摘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06—2010年CSSCI数据库中有关情报学的文献及其参考文献进行分析,以发现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热点、现状与走向。结果表明:我国情报学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包括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本体、信息服务、数据挖掘等领域;研究现状表现出向前沿发展并向外延输出,且呈现出多元化、技术化、定量化、人文化及知识化态势等特征;知识化与计量化、情报技术的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将成为未来情报学研究的主角。
关键词:情报学,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孝文.试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及走向[J].情报资料工作,2007(1):30-33
[2]王琳.数字化时代情报学理论的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9-13
[3]严怡民.情报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情报学报,1994,13(1):6-12
[4]靳娟娟.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3(10):31-36
[5]段宇锋,寇功杰.中国情报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1990—2005)[J].情报学报,2008,27(2):285-294
[6]刘旭旭.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状况[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6):577-580
[7]雷银枝.对我国情报学学科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图书.情报.知识,2007(5):70-73
[8]王知津,陈芳芳.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J].情报科学,2007,25(9):1281-1286,1292
[9]王知津,李德升.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情报学进展(第三卷)[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10]肖勇.论基于知识的情报学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3-15
可视分析 篇11
[关键词] 研究机构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软件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支撑一流科技创新的院所文献情报系统,不仅要面对未来不断创新的数字科研、e-learning环境和学科领域的交叉与飞速发展,满足科研用户对e-science学术信息利用环境不断提高的需求,而且要有快速收集有效的文献数据信息,利用文献情报分析工具,发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知识内涵和情报的能力,以满足战略决策者对研究机构的科研产出和发展态势情报的需求。
信息可视化(informaiton visualization,InfoVis或Iv)是近年来出现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它能很好地利用人类对可视化形式下的模型和结构的获取能力,解决科技文献数据量过大、无法快速和有效交流的问题,同时可视化数据挖掘可观察、筛选、发现和理解信息,发现隐藏在数据和信息背后的含意[1]。
本文以开展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以下简称化学所)作为研究机构的实例,以化学所近5年(2004-2008年)被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收录的国际论文为科研产出指标,利用SCIE分析功能,结合近年出现的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软件——citespace,对收录的科学文献全纪录数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在传统的对发表论文相关信息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标示符等数据提取词集,从引文数量、共现和共引的频次多方面进行聚类计算,发现隐藏在可视化数据背后的有价值情报。
1 方法与数据源
1.1 方法
采用美国Drexe1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在线可视化软件,该软件是一种适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的新一代信息可视化技术。使用citespace 的一般步骤:①确定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机构,收集尽可能多的文献;②收集数据, 包括题目、摘要、被引文献等信息的文献全纪录信息;③参数选择:确定总的时间段范围和时间分区;选择分析的节点类型;引文数量、共被引频次和共被引系数三个层次上分别设定阈值;选择算法精简和合并网络;④显示可视化图谱;确定关键点。
citespace可用于进行科学文献全记录数据共引网络分析,通过对文献信息的可视化,能够较为直观地识别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发展态势的情报[2]。
1.2 数据源
选择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International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创建的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策略为:地址= inst chem* same (chin* aca* or acta*) same beijing),出版年=2004-2008,检索结果命中记录4 065条,引文数据138 586条,总被因频次为38 053次。将2004-2008年间化学所发表的4 065篇论文的作者、题目、主题词、关键词、文献的引文等全纪录信息导入citeSpace软件,采用SCIE的分析功能和citespace软件 ( 2009年3月20日发布2.2. R1 Webstart版本[3])进行论文发表年代分布、合作者、学科领域、合作机构、合作国家、期刊共引、作者共引信息分析,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
2 化学所发表论文情况分析
2.1 发表论文年代分布
SCIE收录的2004-2008年间化学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结果如图1所示:
在2004-2008年5年间,化学所论文数量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发表论文数量约800篇;但是5年间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从2004年的186次,猛增到2008年的12 805次,呈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被引频次的提高表明化学所发表论文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SCIE引证检索结果的数据:化学所论文年平均被引频次达到6 604.67,篇平均被引频次为9.36,h指数为66,进一步反映化学所2004-008年5年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显著加强。
2.2 化学所论文合著者分布(co-authors network)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间化学所发表论文的合著者网络图谱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pathfinder)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作者,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6,6,40),(8,8,40),(10,10,4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作者年轮来表示合著者频次(freq)和合著年份[4]。如图2、表1所示:
从图2、表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004-2008年化学所的论文合著者中合著频次高于100次的有7人,其中,合著频次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Zhu DB院士、Jiang L研究员、Han BX研究员、Liu YQ研究员和Li YL研究员。对论文合著者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图谱可以聚为6大类,6大类中合著频次最高的作者分别是由Zhu DB院士、Jiang L研究员、Han BX研究员、Wan LJ所长、Wan LJ研究员和Li YF研究员,因此通过化学所论文合著者的网络图谱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化学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及其研究团队的分布。
2.3 化学所论文学科领域分布(co-occurring subject category )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5-2008年化学所共现学科领域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学科领域,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2,2,5),(3,3,5),(3,3,2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学科领域年轮表示学科领域的共现频次和共现年份,用不同颜色的连线来表示学科领域间共现的年代。如图3、表2所示:
从图3、表2中可以看出,在化学所论文共现学科领域中,共现频次大于20次的学科领域有16个,其中化学、聚合物科学、物理、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及纳米技术位于与化学所共现学科领域的前5位。
2.4 与化学所共作者的机构分布(network of co-authors institutes)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与化学所共作者的机构网络图谱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机构,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2,2,5),(3,3,5),(3,3,2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机构年轮来表示机构与化学所共作者频次和共作者年份。如图4、表3所示:
从图4、表3中可以看出,在与化学所共作者的机构中,中科院的节点(freq=3 718)远远大于其他机构,说明化学所与中科院内的共作者者频次最高。还可以看出共作者频次大于30次的机构有14个,其中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位于与化学所国内共作者的前5位,值得注意的是德国Max Planck Inst Colloids & Interfaces的合作位居第10位,说明化学所与该机构的合作十分紧密。
2.5 与化学所共作者的国家分布(network of co-authors countries)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与化学所共作者的国家网络图谱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国家,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2,2,3),(2,2,3),(3,3,5)。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国家年轮来表示国家与化学所的共作者频次和共作者年份。如图5、表4所示:
从图5、表4中可以看出,在与化学所共作者的国家中,中国的节点(freq=3 931)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说明化学所与国内共作者的频次最高。还可以看出与化学所共作者的频次大于10次的国家有9个,其中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位于与化学所合作的前5位。
2.6化学所期刊共引分析(journal co-citation network)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化学所期刊共引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期刊,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30,30,30),(30,30,30),(30,30,4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期刊年轮来表示期刊的共引频次和共引年份,用不同颜色的连线来表示期刊间共引的年代。如图6、表5和表6所示:
从图6、表5、表6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化学所使用的核心期刊中有9种期刊的共引频次高于1 000,其中,期刊共引频次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科学》、《自然》、《物理化学杂志B》、《先进材料》、《化学评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SCIE数据库中化学所发文量位于前5位的期刊分别是:《物理化学杂志B》、《应用聚合物科学》、《聚合物》、《大分子》、《兰格缪尔》,与期刊共引频次排在前5位的有所不同,因此,在关注学科领域核心期刊的时候,来源期刊发文量和共引频次排名居前列的期刊都应该是重点关注的期刊。通过化学所期刊共引网络图谱中期刊共引频次的分析,能够更快速、直观地了解化学所的核心期刊分布。
2.7 共词分析(network of co-occuring phrases)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化学所文献共词和突现词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关键词,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10,10,20),(10,10,20),(10,10,2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年轮来表示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共现年份,用不同颜色的连线来表示关键词间共现的年代。最外层紫色圈突出显示表示共词中心性(centrality),即在整体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大小。软件还会根据某段时间内关键词共现频次,将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称为突现词,用红色字显示。如图7、表7所示:
从图7、表7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化学所论文共现词,频次高于100的关键词有21个,其中被引频次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聚合物(polymers)、形态学(morphology)、纳米粒子(nanoparticles)、膜(films)和衍生物(derivatives)。通过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在共词网络图谱中展示的共现频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所的热点研究方向。
3 小 结
本文通过绘制化学所的合作者、学科领域、合作机构、合作国家、期刊共引和文献共词的可视化图谱,以图谱方式揭示了化学所近5年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核心期刊、研究热点等信息情报。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机构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分析方法,探索深度挖掘研究机构内部的重点学科领域分布、合作团队及学科领军人物、研究机构外部的合作研究机构及合作国家的分布以及研究机构的热点研究方向等情报的方法,在满足科研用户学术信息查找利用需求的同时,为研究所制定战略规划、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科馆员融入研究所科研一线的知识化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Chaomei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Washington: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Supp1.1):5303-5301.
[2] 刘则渊.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CiteSpace. [2009-12-20]. http://cluster.cis.drexel.edu/~cchen/citespace/.
[4] 齐艳霞,刘则源, 赵玉鹏,等.信息可视化视野下的工程伦理前沿. 伦理学研究,2008,37(5):49-54
可视分析 篇12
关键词:食品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移动智能货仓
1 引言
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三鹿奶粉、苏丹红、福寿螺、放心猪肉等问题对食品行业供应链的监管敲响了警钟。由于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每一位消费者都希望能够购买到健康的、安全的放心食品,并且掌握充分的食品安全信息。出于对消费者健康的保障和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一个可视化的食品物流运作模式来进行食品安全监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实现实时物流跟踪,建立信息追溯和信息共享机制,成为当前食品物流配送的关键。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时刻都在产生的海量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从而使人们能够观察数据中隐含的现象,为发现和理解食品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1]。
2 可视化运作模式分析
食品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和RFID技术,并依托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食品物流信息的融合、查询和实时监控,力求在食品物流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均能提供如货品安全性、食品成分来源及库存控制等重要的物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食品信息服务[2]。
2.1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像素级别的食品品质分析
处理食品图像信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配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决策软件,通过摄像头获取信号,通过数据线输入图像采集卡生成数字图像,然后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处理软件提取目标特征信息,并根据实际应用要求做出判定,并输出决策结果,最终实现食品品质安全信息快速无损检测。
利用图像获取设备将食品图像传入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软件,利用该软件经过对食品图像的分析,从而得到食品的外观和颜色信息,然后通过食品分析系统完成食品质量的检测和监控。根据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区分不规则图像信息特征和正常图像信息特征,并能根据获取的边缘轮廓特征可以判断出某些食品的污点、皱纹和杂物等信息。例如对粒状食品的检测,通过提取单个或一批图像中面积的损伤情况,计算这个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来获得米粒质量的损伤情况。对于水果的检测同样可以根据图像处理算法结合数据库获得水果的成熟度和损伤情况。另外,对于水果类食品检测时,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检测果实表面的颜色,并将水果的RGB色彩图像转换为HIS图像,用合适色相值进行颜色分选,从而可以判断一批水果中异色率的大小,从而给水果质量检测提供依据[3]。
2.2 建立智能移动货仓
通过运用自动识别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采集记录并跟踪食品在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对库存物品的入库、出库、移动、盘点、配料、拣料、出货、运输等操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有效地利用仓库存储空间,提高仓库的仓储能力,最终提高企业仓库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及企业物料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库存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现有的货仓技术只是对货物的供应、运输等情况进行了监督,但是还不能成功预防人为因素在物流供应中的不良因素。
在本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中,设计了在移动货仓上安装摄像头并连接到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摄像头对货仓打开次数及货物的提取、装载情况等进行记录。当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提取、调换等其他操作时,只有工作人员向物流信息平台发送请求指令,主管人员确认身份后,指令下达到货仓,方可进行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遗漏、丢失或者更换货物。
2.3 依托RFID技术实现食品的有效跟踪
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实现非接触双向通信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系统有三部分组成:标签、读写器、天线组成。RFID标签技术已经应用到物流跟踪和监控、产品生产跟踪和监控,能够实现对各类货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并且在食品安全领域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能够应用到物流的各个环节,保证了商品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及消费全过程的安全。在食品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中,RFID技术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结合使用,使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安全进一步加强。
在生产加工环节上,从原料基地运送至加工厂的每批次原料都夹带一个RFID标签,在该标签上记录生产养殖的相关信息,如养殖场的编号、运出时间、运送批次等,这些信息与生产企业自身的内部信息系统数据库相联系;在食品仓储过程中,食品的入库、出库时通过扫描粘贴托盘上的RFID标签,系统能够清楚获知食品的全部信息(货品的标记、发出地、储运历史、目的地、有效期等)通过自动扫描FRID标签对食品库存量精确监控及食品的追溯。
但是RFID技术能够保证货物运输的质量、时间、与安全,实现每件货物运输全过程跟踪查询,但是还不能满足客户对优质运输的需求,核心的问题是无法使用户直观地对货物进行追踪反查,该模式是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结合RFID技术有效的实现物流监控的图像化和图像监控数字化,本模式中RFID技术可以凭借计算机视觉技术,将食品的所有标示进行集成化,并把所有信息合成到图片中同时这些信息也记录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并利用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在局域网/广域网内,查询相应的信息内容。同时,又能根据对食品图像的处理,将食品形状和颜色及时传送到食品分析系统,来判断食品的质量的优劣。这样不仅能够对食品物流中一些环节进行监控和跟踪,同时又能在各个环节中掌握食品质量的变换情况[4,5]。
3 可视化食品物流模式工作流程
根据可视化物流运行模式分析,该运行模式能够把货物信息通过CCD和RFID技术扫描分拣图像和采集到的食品货物图像、条码、尺寸等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并且把这些信息自动组合成集成标示,当用户了解所买到的货物信息时,只要通过系统终端输入查找的货物名称等特征信息,系统会快速自动检索,并给出货物在物流作业现场及运输过程中的信息。系统自动把货物扫描分拣图像和采集到的货物条码、重量信息、尺寸信息共同保存到关系数据库,并且把这些信息自动合成到图片信息中。一旦需要,只要通过软件输入想查找的货物的名称或运单号、体积、重量、分拣时间、地点等特征信息,系统会快速自动的检索,并根据需要自动播放被查找货物在物流作业现场的图像信息,以便核查。
可视化食品物流运作系统基于B/S体系架构,并且利用软件自动采集图像信息,并将货物信息、条码信息、尺寸信息和重量信息合成到图片中,同时这些信息也记录在服务器的关系数据库中。通过服务器端的Web服务,可以实现用户在局域网/广域网内,查询相应的信息内容。
4 小结
综合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自身性能特点和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结果,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物流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客观、高效、一贯性和无损地进行食品品质安全信息的获取。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中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食品图像,并且能够对食品的形状和表面颜色进行识别,从而达到对食品进行像素级质量分析。能够应用于小面积食品或者形状不规则食品的品质检测。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减少传统人工检测,减少检测主观性和人工成本,释放人力资源。检测过程具有重复性,检测结果能够长时间保存和传递。通过获取食品的数字图像,可以传输给远距离的分析者或者分析系统,从而实现食品品质信息的区域分析和共享。
在食品可视化运作模式中,用户可以共享食品货物的各种特征信息,并且利用软件自动采集食品的图像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被记录在数据库中,通过服务器终端设备,查询相应的信息。同时在食品质量检测中,能够在食品未到消费者手中识别食品的优劣,及时采取措施,并能有效阻止运输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计算机视觉技术结合RFID自动识别系统做到了对食品质量的有效监控和追溯。
参考文献
[1]全英华.我国现代食品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J].物流科技,2011(5).pp.67-68.
[2]陈非.物流可视化信息平台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pp.198-120
[3]李晶晶,王爱民,杨红卫.基于形状特征的大米虫蚀粒检测方法[J].农机化研究,2012(8).pp.18-21.
[4]吴迪,孙大文。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11(33).pp.22-32.
[5]陈鸿.基于RFID技术的井下安全监控系统[J].煤炭技术,2012(8).Pp.262-264.
[6]COSTA C,ANTONUCCI F,PALLOTTINO F,et al.Shap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products: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advanc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to computer vision[J].Food andBioprocess Technology,011,4:673-692.
[7]GUMUS B,BALABAN M O,UNLUSAYIN M.Machine vision applications to aquaticfoods:a review[J].Turkish Journal of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2011,11:167-176.
[8]GUNASEKARAN S.Computer visiontechnology for food qualityassurance[J].Trends in Food Science&Technology,1996,7:245-256.
[9]GUNASEKARAN S,DING K X.Using computervision for food quality evaluation[J].Food Technology,1994,48: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