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瘙痒病

2024-08-30

风瘙痒病(精选4篇)

风瘙痒病 篇1

风瘙痒病是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皮肤病、多发病, 常从一处开始, 逐渐扩展到全身,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瘙痒常为阵发性, 尤以夜间为重, 严重者呈持续性瘙痒伴阵发性加剧, 给病人带来身心困扰,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日常生活。风瘙痒病在我国老年人群体的发病率为40.7%, 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因此日益受到重视[1,2]。近年来, 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 中医护理干预风瘙痒病的特色越来越鲜明, 干预方式众多, 显示出诸多优于常规普通护理的优势之处[3]。为了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 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规范中医护理行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风瘙痒中医护理方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全国第一批“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验证单位之一, 通过临床应用验证了中医护理对风瘙痒病的临床疗效, 为进一步推广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7日—2014年1月31日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肾内科、皮肤科符合瘙痒病诊断标准[4]的病人133例。中医施护组103例, 男53例, 女50例;平均年龄53岁。对照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平均年龄57岁。纳入的病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自愿无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年龄18岁~88岁, 经临床诊断为瘙痒病、湿疹;治疗前2周未曾服用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例。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血管、肝、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年龄<18岁或>70岁;并发其他皮肤疾病, 需要全身或局部用药治疗;有神经、精神障碍, 不能配合治疗;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有药物或食物过敏;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等用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1.3 护理方案

1.3.1 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内安静、空气新鲜, 每天通风不少于30 min, 床单位保持干燥整洁, 床下无杂物, 桌面、地面每天用消毒液擦拭2次。病室温度一般在18℃~20℃为宜, 湿度为60%为宜。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接触毛织、尼龙、化纤衣裤, 内衣松软, 勤修剪指甲, 防止病人搔抓皮肤, 以免再发生皮肤感染。减少沐浴次数, 以每周l次或2次为益, 沐浴用水不可过烫, 沐浴时忌搓揉过频、避免使用碱性较强的肥皂、香皂等, 沐浴后可使用油脂性护肤用品, 如甘油等, 避免皮肤过度干燥。

1.3.2 风瘙痒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向病人讲解中医对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中医治疗的典型病历等, 这就使病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也鼓舞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之病人如何正确服用中药汤剂, 包括煎煮方法、服药时间、用量等;三因施护, 因人、因时、因地护理, 根据不同的病人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四项内容: (1) 常见证候要点的鉴别:脾肾气虚证、肾阴亏虚证; (2) 常见症状的判断:瘙痒、便秘、失眠; (3)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技术:耳穴埋豆 (取肾、腰骶穴, 用王不留行籽附在耳穴部位, 定时按压刺激, 每次1min~3min, 每天3次) 、中药足浴 (红花15g, 干姜15g, 水温40℃~42℃, 足浴每次10min~15min, 每天1次) 、中药熏蒸 (每次熏蒸时间20min, 最高药汽温度不高于42℃, 每日1次) 、穴位按摩 (三阴交、太溪穴、行间穴、尺泽穴, 每个穴位每次按揉2 min, 每天3次) ; (4) 相关健康指导:观察体温、瘙痒部位、程度及皮损、穿衣指导、沐浴指导、减轻瘙痒的方法指导、情志护理、皮肤护理、排便指导、腹部按摩、失眠护理等。

1.4 护理人员培训与临床实施

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需要和特殊要求, 制订和培训内容。理论培训内容:风瘙痒病辨证分型、中医护理诊断、辨证施护、病人护理观察要点等内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内容:常规的中医护理技术, 如中药熏洗、中药足浴、耳穴埋豆、中药湿敷、穴位按摩。理论培训时间为2周, 40学时;操作技术培训2周, 40学时。培训结束通过考核合格者, 方能从事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选择具备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 护师及以上职称, 内分泌科、肾内科、皮肤科工作5年以上责任心强、善于沟通交流、应变能力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护士。临床实施护理人员要求按照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记录各项内容。

1.5 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

科室安排双人背对整理和录入相关试验数据, 同时收集护理效果评价 (辨证施护的开展情况和阶段性的效果评价) 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病人均在出院前, 进行住院满意度和依从性调查) 。

2 结果

2.1 病例收集情况

收集符合瘙痒病诊断标准的病人103例作为中医施护组, 其中瘙痒症状57例, 便秘症状17例, 失眠症状19例, 继发感染10例。中医辨证分型:脾肾气虚27例 (4 7.3 6%) , 肾阴亏虚2 0例 (35.09%) , 肾气亏虚10例 (3.51%) , 风热证7例 (3.51%) , 阴虚湿热8例 (1.8%) , 下焦湿热8例 (1.8%) , 脾肾两虚8例 (1.8%) , 湿热下注9例 (1.8%) , 肝肾阴虚5例 (1.8%) , 脾肾亏虚6例 (1.8%) 。病人平均接受中医护理干预时间为5d。收集30例病人为对照组, 其中瘙痒症状12例, 便秘症状8例, 失眠症状10例;病人平均接受一般护理5d。

2.2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中医施护组57例瘙痒症状病人予以观察瘙痒部位、程度、穿衣、沐浴指导、减轻瘙痒的方法指导、情志护理, 主要采用中医护理手段, 中药熏蒸、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等辨证施护方法;17例便秘症状病人予以生活起居指导、饮食指导、腹部按摩, 主要采用中医护理手段, 中药熏蒸、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等辨证施护方法;19例失眠症状病人予以体位、环境、放松疗法, 主要采用中医护理手段, 中药熏蒸、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枕等辨证施护方法;10例继发感染病人予以体位、环境、放松疗法, 主要采用中医护理手段, 中药熏蒸、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枕等辨证施护方法。辨证施护方法应用100%。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 辨证施护方法应用100%。

2.3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见表1)

2.4 病人对中医施护理和一般施护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见表2)

2.5 护理效果评价 (见表3)

2.6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53人 (51.5%) , 实用性较强42人 (40.8%) , 实用性一般8人 (7.8%) , 不适用0人 (0%) 。

3 讨论

3.1 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有利于提升中医护理服务的内涵

从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施过程中可知瘙痒、便秘、失眠是风瘙痒疾病的三大主要症状, 精确了辨证施护的内容和临床落实情况。而针对病人的主要症状临床开展了4项中医护理技术, 病人比较喜欢接受中药熏洗、中药足浴、耳穴埋豆和穴位按摩等护理方式。我科没有采用中药湿敷, 病人对中药湿敷比较抗拒。分析其原因: (1) 中药熏蒸、中药足浴是风瘙痒病治疗中的主要中药外治手段, 能滋阴润肤、养血、祛风、止痒、安神, 同时配合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显著缓解了病人的瘙痒、失眠等症状, 提高了临床护理效果, 因此病人对护理满意度较高; (2) 护理操作完全遵从医嘱, 操作方便且毒副反应较小, 病人易于接受; (3) 加强对病人的宣教, 提高病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认同; (4) 不断总结方案实施结果, 提高方案实施有效性, 有效缓解了病人的症状。因此病人更易于接受。

应用滋阴润肤方行中药足浴能将药物通过足底皮肤透入, 经络传导, 进而激发经脉之气,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以起到滋阴润肤、养血、祛风、止痒、安神之功效[4,5]。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既可以辅助减轻病人瘙痒, 也有镇静安神、放松病人焦虑情绪的作用[6]。另外, 穴位按摩还可促进病人排便, 从而起到热毒外泄的作用[7]。所有操作无创伤且副反应小, 病人易于接受, 操作简便, 易于临床开展,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护理干预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很大程度上充实了临床护理工作。

3.2 用专业的护理技能与服务提升病人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 病人对中医护理和一般护理的依从达90%以上, 对护理工作都较为配合;病人对中医特色健康指导的平均满意度达到90.9%, 远高于临床上的一般护理满意度77.8%;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为实用性强和实用性较强者占92.2%, 普遍认为该方案在风瘙痒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非常实用。分析其原因:①《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 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②较高文化层次的护理人员和统一的相关护理培训, 使得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操作更具备专业性、规范性、统一性, 因此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具有可信度, 病人易于接受[8];③《方案》中的健康教育措施具体化, 对病人在院及出院后的饮食、生活起居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④临床护士具备长期的护理经验, 较为重视与病人的沟通及心理疏导,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的焦虑情绪, 因此病人对护士的健康教育工作满意。约有8%的护士认为本《方案》的实用性一般, 主要是因为部分病人在实施《方案》后护理效果一般, 这与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依从性、及护士在实施过程中未能选用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等有关。

3.3 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显著提升护理效果

根据医生的辨证施治, 责任护士进行临症 (证) 施护、健康教育等方法, 对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预防并发症的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首先, 减轻病人瘙痒, 有助病人睡眠。通过辨证施护方法的护理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瘙痒程度与焦虑情绪, 有助于病人睡眠。同时, 遵医嘱给予中药足浴、中药熏蒸, 以滋阴润肤、止痒、安神;予耳穴埋豆, 以镇静、安神、止痒;予穴位按摩以安神止痒, 促进排便。本研究显示, 中医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一般护理, 护理效果好或较好共95例, 占92.2%。其次, 有效防止继发感染。由于搔抓的刺激, 会使皮肤增厚、湿疹化、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因此, 在《方案》实施中做好瘙痒护理, 防止继发感染尤为重要。通过实施有效的瘙痒护理措施, 同时遵医嘱予中药熏蒸、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能有效防止病人继发感染。在本《方案》实施过程中无病人发生继发感染。防治了不良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如内分泌、胃肠、心血管等疾病的影响[9]。

3.4 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方案》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同时也有一些不足, 期望在后续的临床研究中加以改进。部分护士未能正确选用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 部分病人的参与度不高, 中医饮食调护与医院配餐无法完全一致。在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中重点突出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开展, 病人接受程度较好, 病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均较高, 使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上易于接受。具备专业知识的护理人员在中医护理干预技术实施过程中为病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技能与服务, 用护理效果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推动中医护理走向专业化。

摘要:[目的]对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进行验证性研究, 验证其普适性及实效性。[方法]收集内分泌科、肾内科、皮肤科接受治疗的皮肤瘙痒症住院病人133例, 中医施护组103例 (瘙痒症状57例, 便秘症状17例, 失眠症状19例, 继发感染10例) , 对照组30例 (瘙痒症状12例, 便秘症状8例, 失眠症状10例) 。中医施护组病人的护理均严格按照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实施落实, 落实情况100%。护理期间对病人分别予以中药熏洗、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4种中医护理技术, 收集病人住院期间主要症状、实施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及症状的改善情况;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结果]中医施护组病例103例, 予以辨证施护, 其中中药熏洗、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护理技术运用频率与症状改善成正相关;病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非常高, 其中对中药熏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达到100%;病人对中医特色护理减轻相关症状的满意度在90%以上;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具有较强实用性大于90%;对照组30例, 一般护理病人依从性和满意度均在100%, 但症状减轻满意度约为83%。[结论]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动中医辨证施护的临床应用, 有效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护理效果优于一般护理方案。

关键词: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技术,辨证施护,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学标.老年人的瘙痒性皮肤病[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0, 14 (3) :173-174.

[2]马莉, 赵敏强, 武兴荣, 等.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伴发焦虑情绪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3, 19 (5) :460.

[3]赵筱丽.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30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14, 49 (4) :266.

[4]陆静波, 李福伦, 王璐, 等.滋阴润肤方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评价[J].上海护理, 2009, 9 (4) :15-18.

[5]陆静波, 李福伦, 王雪文, 等.滋阴润肤方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护理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6) :514-515.

[6]刘银霞, 余韩英, 杜红蕾, 等.耳穴贴压联合腹部按摩治疗奥施康定所致便秘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4) :321-322.

[7]金福娥.腹部按摩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老年便秘的护理观察[J].全科护理, 2014, 12 (10) :899-900.

[8]李翠芝, 邬劲, 李小龙.不同文化层次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现代护理, 2005, 11 (8) :589-590.

[9]蔡瑞康, 党育平, 许灿龙.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研究概况[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1, 10 (6) :566-569.

风瘙痒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省中医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的门诊患者156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和中药治疗组, 两组各78例。常规治疗组中男52例, 女26例, 年龄37岁~71岁, 平均 (43.00±10.07) 岁;病程3个月~10年, 平均 (152.47±55.85) 天, 其中血热生风型者29例, 血虚生风者49例。中药治疗组中男55例, 女23例, 年龄30岁~74岁, 平均 (51.00±14.28) 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 (109.21±85.34) 天;其中血热生风型者35例, 血虚生风者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1.2 诊断标准

瘙痒症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中医症候诊断标准[2]:血热生风表现为皮肤瘙痒, 触之灼热遇热逢暖则聚, 近寒得冷则轻, 随心绪烦躁、进食辛辣而痒重。舌质红, 苔薄黄, 脉弦或数。血虚生风皮肤干燥, 遍布抓痕, 夜间尤甚, 伴神情倦怠, 面色晄白, 昼不精, 夜不暝, 心悸失眠。舌质淡红, 苔少或薄白, 脉细或沉。

1.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瘙痒症并接受治疗的患者, 性别不限, 年龄20~80岁。排除标准: (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试验前2周内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抗组胺药; (3) 因其他原因而中断治疗者 (如发生其他疾病而不得不停止治疗、失访等) ; (4) 患者自行停药或放弃参与试验。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 (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2012035) , 5mg每日1次口服, 外用樟甘液 (樟脑, 冰片, 甘油, 酒精, 蒸馏水) , 不分次数, 痒重时对症外涂。治疗组口服消风润肤汤, 方剂组成:荆芥20 g、防风15 g、当归15 g、川芎15 g、生地15 g、白芍15 g、丹皮18 g、蝉蜕15 g、桑白皮13 g、夜交藤12 g、合欢皮15 g, 煎服, 日1剂, 分早晚各1次, 连用3周。外用樟甘液 (成分同上) , 不分次数, 痒重时对症外涂。

1.2.2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治疗前后对观察对象的瘙痒程度和皮损程度进行多级评分。瘙痒评分标准:3分, 瘙痒剧烈, 明显影响睡眠和工作, 每天频繁全身发作, 每天持续时间超过3 h或持续不已;2分, 瘙痒较重, 对睡眠有一定影响, 每天发作3~5次, 每周不超过5 d, 每次持续时间1~3 h, 分布2~4个部位;1分, 偶有轻度痒感, 每天发作1~2次, 每周不超过3 d, 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 h;0分, 无瘙痒感。皮损面积评分标准:3分为大于50%体表面积;2分为20~50%体表面积;1分为20%以下体表面积;0分为皮损消失。检测方法:治疗前受试对象早晨留取空腹血4 m L;治疗后停药3天取晨起空腹血4 m L;由本院实验室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 检测血浆SP (substance P) , β-END (β内啡肽, beta-endorphin) 含量 (pg/m L) ;试剂:SP, β-END放射免疫药盒, 10%EDTA-Na2, 抑肽酶 (均购于北京北方技术研究所) 。用药前及用药3周检查并当面询问免疫患者的皮疹情况及自觉症状, 进行评分, 同一病例给药前后检查由同一医师进行。

1.2.3 疗效判断

按4级评分并记录 (0~3) , 各项目相加为总积分。根据治疗前和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的总积分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下降指数分4级来评估疗效。计算公式和标准如下: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60%≤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有效:20%≤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无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以痊愈和显效的患者百分数为总有效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配对t检验统计治疗前后SP、β-END数值变化;组内血虚生风型治疗后SP、β-END值减治疗前数值与血热生风型组比较, 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3周后症状评分

从表1显示, 本方法治疗3周后总有效率为78.21%, 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3.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按病程时间 (<1年, <5年, >5年) 分组对比统计有效率

从表2显示, 病程不同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治疗前后血浆SP、β-END含量的对比

从表3显示, 治疗后SP、β-END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表4显示, 血热生风型与血虚生风型治疗后SP、β-END含量均低于治疗前, 且血虚生风型SP、β-END含量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血热生风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1) 与组内比较, P<0.05;2) 与组间比较, P<0.05

注:1) 与组内比较, P<0.05;2) 与组间比较, P<0.05

3 讨论

瘙痒症中医又名风瘙痒, 《外科大成·诸痒》曰:“诸疮痛痒, 皆属于火。又云:风盛则痒。盖为风者, 火之标也。凡风热客于皮肤, 作痒起粟者, 治宜疏风……若风热内淫, 血虚作痒者, 又当凉血润燥”。《外科证治全书》曰:“痒风, 遍身瘙痒, 并无疮疥, 搔之不止。肝家血虚, 燥热生风, 不可妄投风药。”阴血亏虚, 则伤津化燥生风, 皮肤失润, “热微则痒, 热盛则痛”, 皮肤和毛发润泽, 感觉灵敏;反之, 濡养功能减弱, 则肌肤干涩, 毛发不荣。笔者认为外感六淫、季节转换、辛辣鱼鲜、酗酒厚味饮食劳作均可导致风湿热蕴积肌肤, 血热生风而发本病, 加之本病多发老年患者, 年老体弱, 气血亏虚, 血虚则生风、生燥, 肌肤失养所致。消风润肤汤方中荆芥能祛血中之风、防风“风药中润剂”, 两者共为君药祛风止痒;当归、川芎、生地合用, 养血活血以固本, 且能加强君药通络祛风之功, 寓“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意, 共为臣药;白芍养血敛阴、泻肝补脾而“土实则金肃而木气自敛, 故治风”;丹皮活血散瘀、清热凉血, 既能辅助川芎加强活血祛风之功, 又能发挥清热凉血之功以治血分朴热;蝉蜕既能疏风止痒以“治皮肤风热作痒”, 又兼能平息内风, 桑白皮泄肺而清皮毛;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祛风而治“风疮疥癣作痒”;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 能“入脾补阴, 入心缓气, 而令五脏安和, 神气自畅”, 与夜交藤相伍, 而发挥宁心安神止痒之功。丹皮、桑白皮、蝉蜕、合欢皮均为皮类, 而发挥引经药、“以皮治皮”之意, 是以寓使药之义。诸药配伍, 共奏通络祛风、养血活血、宁心止痒之功。研究结果表明消风润肤汤治疗瘙痒症安全有效。另外本文分析了治疗长短不同病程的患者疗效, 结果表明病程长的患者治疗困难, 为临床中与病患沟通及增减药物用量、时间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内经》云:“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随着精神神经免疫学说的发展, 逐渐认识到精神因素是皮肤瘙痒症的一个主要诱因, 而精神因素诱导皮肤瘙痒是以神经肽类为递质, 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实现的[3]。SP (P物质, substance P) 是一种炎症神经肽, 属于强效的组胺释放剂, 它能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从而引起皮肤瘙痒[4], 可通过激活传导痒觉的无髓C纤维上NK1受体直接引起瘙痒[5];β-END (β内啡肽, beta-endorphin) 是体内主要的内阿片肽之一, 既有外周致痒作用, 又有中枢致痒作用[6], 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调节因子。故在本实验中监测治疗瘙痒症过程中该两种神经肽的变化以揭示瘙痒症的治疗机制。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SP、β-EN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血虚生风组较血热生风组降低明显, 说明自拟消风润肤汤可能是通过调节SP、β-END的表达, 从而达到治疗瘙痒症的目的, 而且对于血虚生风型瘙痒症更加有效。本疗法疗效显著, 为瘙痒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笔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其治疗机制。

摘要:目的 分析自拟消风润肤汤对瘙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56例瘙痒症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 (应用河北省中医院自拟消风润肤汤) ,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免疫指标。结果 本疗法治疗瘙痒症安全、有效率高, 治疗后患者血浆SP (P物质, substance P) , β-END (β内啡肽, beta-endorphin) 含量较对照组及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 本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可能通过抑制SP, β-END的表达起到治疗作用。

关键词:瘙痒症,汤剂,P物质,β-内啡肽

参考文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07-709.[1]ZHAO B.Clinical Dermatology[M].3rd ed.NANJING: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1:707-709.Chinese

[2]徐宜厚, 王保方, 张赛英.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06-410.[2]XU Y H, WANG BF, ZHANG SY.Dermat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M].2nd ed.Beijing:People&apos;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7:406-410.Chinese

[3]YOSIPOVITCH G, GREAVES MW, SCHMELZ M.Itch[J].Lancet, 2003, 361 (9358) :690-694.

[4]STNDER S, STEINHOFF M, SCHMELZ M, et al.Neurophysiology of pruritus:cutaneous elicitation of itch[J].Arch Dermatol, 2003, 139 (11) :1463-1470.

[5]ANDOH T, NAGASAWA T, SATOH M, et al.Substance P induction of itch-associated response mediated by cutaneous NK1tachykinin receptors in mice[J].J Pharmacol Exp Ther, 1998, 286 (3) :1140-1145.

动物皮肤瘙痒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篇3

1 病史调查

1.1 一般病史调查

如食物的种类和组成、动物所处的环境, 近来是否有暴露于有害物质之中的历史, 家中其他动物是否有皮肤病。在同一环境中, 其他动物或人类是否存在瘙痒的现象, 动物所处的环境是否有痒病、伪狂犬病流行等。这些资料对于鉴别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2 特别病史调查

每个病例与现有症状相关的特异性病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皮肤原始的损伤部位及发生与发展的情况, 瘙痒的严重程度、发病季节和对治疗的反应等等。通过掌握皮肤最初发生损伤部位可初步做出诊断, 如犬的痒病往往起始于耳部的边缘, 迅速发生的瘙痒更多地怀疑为源性过敏性皮炎或食物, 药物过敏等等。对抗生素治疗有效, 表明该病例类似于脓皮病。

2 鉴别诊断

2.1 瘙痒的强度

轻度的瘙痒为变态反应或并发其他皮肤病等。剧烈的瘙痒为疥螨、痒病等。

2.2 患病动物年龄

患病动物年龄可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如临床上常在幼犬发生皮肤疾病, 有瘙源性变态反应性皮炎、痒病、伴有脓皮病、肠道寄生虫所致的过敏反应等, 而特异性反应, 食物变向性反应和脓皮病则多见于成年动物。

2.3 患病动物品种

动物品种越来越显示出与某些皮肤病有密切的相关性。甚至有些皮肤病具有品种特异性。一些小型品种犬对特异性反应特别容易感染。性别与皮肤病的发生与性激素分泌失调相关。

2.4 季节性发病

变应性皮肤病或瘙源性过敏性皮炎在世界各地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如马拉色霉菌性皮炎多发生在湿度较高的季节。

2.5 临床检查

临床兽医应注意观察患病动物一般的行为举止以及瘙痒的一些病史及症状。外寄生虫病、脓皮病和皮脂溢症是比较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 而且它们的原发性病理损害是一致的。与此相反, 变异性疾病和食物过敏疾病所致原发性的皮肤损害是很少见到的。瘙痒动物皮肤病变的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病灶所处的位置特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了解过敏源

出现食物或药物以及环境和季节变化引起过敏性皮炎时, 应及时查找过敏源。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动物发生过敏性皮炎的过敏源, 才能有效地预防其过敏性皮炎的发生。

3.1.2 加强驱虫和消毒灭卵工作

通过定期驱虫和消毒杀灭寄生虫卵。驱虫后及时清扫粪便, 通过粪便生物发酵而杀灭虫卵, 对圈舍彻底消毒来杀灭圈内虫卵。

3.1.3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动物圈舍的清理卫生, 保持通风和干燥, 做好消毒灭源以防皮肤继发入侵。另外, 提供足够的饲养能量, 以保证动物的正常生长, 提高抗病能力。

3.2 治疗

风瘙痒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患者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3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皮肤病学》和《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皮肤瘙痒症的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皮肤瘙痒,此起彼伏,程度不一。无原发性损害,皮肤因搔抓而继发抓痕、结痂、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入夜尤甚,皮肤干燥,抓痕累累,大便艰难,舌质淡,苔薄,脉细弱[1,2]。

1.3 排除标准

(1)近1周未服用过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和其他治疗皮肤瘙痒症中成药者。(2)糖尿病、严重的肝肾系统疾病、肿瘤患者。(3)伴发其他皮肤病,须全身或局部用药治疗者。(4)对本方案治疗中所有药物过敏者。(5)不属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患者。(6)因不良反应终止用药者。(7)对耳穴疗法不耐受者。(8)对胶布过敏者。

1.4 症状评定方法

瘙痒程度评定标准按4级评分:0分为无瘙痒,无皮损;1分为轻度瘙痒,局部轻度抓痕;2分为中度瘙痒,抓痕、血痂;3分为重度瘙痒,大量抓痕、血痂伴苔藓样变。分别于2周及4周时观察患者的瘙痒程度。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疗法配合口服当归饮子;对照组口服当归饮子。当归饮子(天阴天江中药有限公司生产)药物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防风、荆芥穗、制首乌、黄芪、甘草。日1剂分2次口服。治疗期间嘱患者忌食辛辣、发性食物,避免搔抓烫洗。

1.6 疗效评价

治愈:皮损等症状消退达疗效指数95%以上;显效:皮损等症状消退达疗效指数70%~94%;有效:皮损等症状消退或减轻达疗效指数30%~69%;无效:皮损等症状均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29%以下。

1.7 观察指标

瘙痒症状、频率、持续时间、面积、自觉病情程度、睡眠。对两组患者追踪观察6个月,统计疗效。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详见表1、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皮肤瘙痒症病因复杂,其中血虚风燥型发病率较高,以冬春秋季高发,老年患者常见。其病机往往是肝肾精亏、气血两虚、血不荣肤;或气血两虚、化燥生风,最终形成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发病。目前,西药治疗该病主要是对症处理,以抗组胺药内服及激素类药物外用,但可有嗜睡及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且远期疗效不甚理想。资料表明,耳针可以提高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故具有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耳“肺穴”能宣肺解表、祛风止痒;“肾上腺穴”具有清热解毒、抗过敏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风溪穴”有祛湿散风、止痒消肿的作用;“神门穴”镇静安神而止瘙痒;“大肠穴”可协助肺穴治疗皮肤病(肺与大肠相表里),并清大肠湿热;“心穴”能宁心安神、止痛止痒;久病者易出现脾肾虚弱,故加“脾穴”和“肾穴”,“脾穴”能运化水谷、健脾益气、扶正升清;“肾穴”能补肾、强体,两穴合用,能强筋骨、增加机体抵抗力。同时服用当归饮子,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制首乌养血润燥,白蒺藜、防风、荆芥祛风止痒,黄芪甘温益气补血,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从本研究来看,以耳穴疗法配合口服当归饮子,具有通达十二经脉气血,温阳和濡润全身组织,行气血而营阴阳,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配以祛风、养血之品,养血以助疏风,使血脉调和,瘙痒自止。不仅安全可靠,疗效确切,而且起效快,止痒效果明显,作用时间较长,副作用小,患者易接受。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5.

上一篇:新型复合下一篇:城市家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