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瘙痒症

2024-07-19

妊娠瘙痒症(共10篇)

妊娠瘙痒症 篇1

妊娠瘙痒症是一种发生于妊娠期间, 由于内分泌、免疫功能等发生改变, 导致皮肤及附属器发生一些生理或病理改变, 皮肤瘙痒是其中最常见的临床病状[1]。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 对胎儿影响较大, 可引起早产、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等。我科于2008年3月~2009年8月对30例重症的妊娠瘙痒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均符合《病理产科学》[2]中妊娠瘙痒症诊断标准, 其中年龄为28~33岁, 平均年龄为30.5岁, 出现瘙痒孕周28.5±3.5周。体检时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的红斑、丘疹, 尤以腹部及双下肢为重, 皮肤抓痕明显, 部分由破损、糜烂渗液, 自觉瘙痒明显。实验室检查除碱性磷酸酶与血清胆红素升高外, 肝功能正常。

1.2 方法

予5%GNS 250ml+10%葡萄糖酸钙20ml+维生素-C 2g静脉滴注, 1次/d, 扑尔敏4mg口服, 3次/d, 地塞米松1.5mg口服, 1次/d, 止痒药液沐浴, 炉甘石洗剂外涂皮疹。

2 结果

所有病例经积极治疗和综合护理后, 3d后糜烂面无渗出开始结痂, 红斑部分消退, 瘙痒症状明显减轻, 8~9d皮疹基本消退, 皮损愈合, 住院7~12d, 平均9.5d。分别于患者产后1周及产后3个进行随访, 患者及婴儿体健, 无新出皮疹。

3 护理

3.1 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 通风良好, 温度、湿度适宜, 灯光柔和, 使患者心情舒畅, 得到充分休息和足够睡眠。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被褥柔软、舒适, 减少对局部刺激, 衣着宽松柔软, 减少对局部皮肤刺激, 修剪指甲, 避免搔抓和摩擦皮肤而继发感染。

3.2 饮食指导

合理营养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预防出生儿缺陷的重要措施之一[3]。应鼓励患者多进食、多饮水,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食物。但患皮肤病时, 机体处于高度致敏状态, 以前不过敏的食物, 此时也可引起变态反应。因此, 应避免吃煎炸食物、虾蟹等海鲜类食物和酸辣刺激性较大的食物, 忌烟酒、咖啡、浓茶。尽是时宜少量多餐, 每天保持饮水量1500ml-2000ml, 以防缺水引起皮肤干燥而加重皮肤瘙痒。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避免长期便秘致使肠内毒素吸收增多而增加机体的变态反应。

3.3 加强皮肤清洁护理

妊娠期是机体处于高代谢时期, 皮肤油脂分泌较多, 另外由于瘙痒症皮肤破损渗出液容易引起细菌的定植生长, 导致继发感染。故加强皮肤清洁护理非常重要。每天予止痒药液沐浴2~3次, 避免用刺激性较大的肥皂或沐浴液清洗皮肤。炉甘石洗剂外涂皮损处, 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3.4 心理护理

妊娠瘙痒症首次妊娠妇女患病率0.06~0.43%, 再次妊娠时患病率47%[4], 是一种重要的妊娠并发病, 此病对孕妇无明显不良影响, 但对胎儿影响较大。患者心理压力大, 易产生焦虑情绪。因此, 护士接待患者时态度要和蔼, 认真倾听患者主诉, 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 生活上应多给予关心照顾。加强与患者沟通,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相应治疗措施, 向患者强调积极配合治疗, 按医嘱正确用药和加强皮肤护理, 能及早控制病情,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消除各种顾虑,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5 加强围产期宣教

目前的整体环境条件较差, 生活环境污染较严重, 人们接触有毒有害物机会增多, 特异体质的人随之增多。故应加强优生优育的宣传, 指导特异体质的育龄青年选择最佳受孕年龄和最佳受孕时机。避免在机体高敏状况下受孕。家居保持通风清洁防虫螨, 不养猫、狗、兔等宠物, 少到花粉较多的公共场所。做好孕期高危筛查, 加强随访, 使患者顺利生产。

参考文献

[1]孙荃荟.自拟滋养消风饮治疗妊娠瘙痒症60例[J].广西中医药, 2008, 31 (6) :10~11.

[2]李笑天.病理产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228~230.

[3]刘继池, 邱凤芳, 杜玉霞, 等.从病残儿出生情况调查看出生缺陷干预效果[J].2009, 17 (11) :89~91.

[4]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4.

冬季皮肤瘙痒症 篇2

治疗

对瘙痒不重者可外用乳剂型保湿乳、甘油水(1份甘油加2份水)涂抹。對瘙痒较重者,可选用润肤较强的硅霜、复方樟脑霜、无比膏等。有继发苔藓化、湿疹化者,可外用含有黑豆溜油、糠溜油、皮质类固醇激素乳膏或油膏。瘙痒泛发全身者,可采用糠浴或淀粉浴。影响睡眠的可加服有镇静作用的抗组织胺药或安眠药。

预防

(1)洗澡不宜过勤,水温不要过高,洗浴时尽量不用或少用肥皂或浴液,以免皮脂丢失。洗完后可擦一些复方甘油止痒剂、维生素E乳、硅霜、凡士林等润肤油膏、保湿霜,保护皮肤。

(2)避免搔抓皮肤,搔抓可使皮肤增厚、苔藓化、出血、结痂,造成继发感染,可使病情加重。

(3)冬季应穿紧身、光滑的纯棉、真丝衣裤,以减少皮肤水分丢失和刺激皮肤。不宜穿化纤内衣,易产生静电,引起瘙痒。

(4)晚上避免喝咖啡、浓茶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兴奋神经、加重瘙痒。

(5)居室温度不要过高,18-24度为宜,而要增加室内湿度在40%-80%。

种公猪皮肤瘙痒症防治 篇3

瘙痒症状最初发生于猪的耳、眼、头、颈部, 以后逐渐蔓延到肩、背、臀部及体侧皮肤深层, 严重时蔓延到腹部和四肢。

病猪因皮肤发炎、发痒而到处摩擦或搔挠, 严重者患部出血, 脱毛, 结痂, 皮肤形成皱褶和龟裂。患猪皮肤呈灰色, 干枯, 增厚, 粗糙, 失去弹性, 四肢蹄部发病的, 常见裂蹄, 跛行。病猪生长停滞, 精神萎靡, 消瘦, 重者死亡。

2病因

与患猪或其他患病动物接触;热天出汗多, 失于刷洗, 或遭雨淋、久卧湿地;微量元素缺乏;卫生条件不良;畜体气血不和, 营卫不调, 风湿、湿热、瘀毒郁结于肌肤;畜体内分泌机能紊乱;高温、干燥气候及梅雨季节等均易引发瘙痒症。

3治疗

3.1中医治疗以祛风止痒、护肤生肌、杀虫灭源、增强免疫力为主。

3.1.1方一防风、细辛、白芷、槟榔、雷丸、贯众、乌梅、百部、白芥子、地肤子等份水煎灌服, 每日服一次, 连用3 d。对严重疥癣病引起的瘙痒, 可将花椒、明矾、雄黄研细涂搽患处。

3.1.2方二乳香、白芷、贝母、防风、银花、蛇床子、石榴皮、当归、白药子、黄药子等适量水煎灌服, 如癞、疮、疹毒严重, 可在方中加花粉、郁金、黄连、栀子、黄芩等, 外用时加冰片、儿茶、轻粉、白芨等研细后, 涂撒患部。

3.2西医治疗

3.2.1用肥皂水或高锰酸钾液清洗患部后, 刮除痂皮、硬痂和污物, 待皮肤呈血红色后, 用1%~2%敌百虫溶液搽洗或喷淋患部。

3.2.2鱼石脂膏3份, 硫磺粉2份混匀涂抹患部, 隔日换药一次, 连用3~5次。

3.2.3 50%辛硫磷乳油1 m L加水999 m L, 配成辛硫磷水溶液喷洒猪体或对猪进行药浴, 一般用药2次即可, 两次间隔时间为5~7 d。

3.2.4取酒精50 m L, 精制敌百虫粉50 g, 豆油50~100 m L, 将精制敌百虫粉溶解于酒精后, 再加豆油, 混合为乳黄色溶液。每天用该溶液涂于病猪患部一次, 每次只涂患部的2/3面积。

3.2.5皮肤有出血、裂口、发炎的用常规的消炎抗菌、镇痛止痒药物, 如青、链霉素, VC、地塞米松、安痛定等进行治疗。

4预防

老年瘙痒症的对策 篇4

病因

诱发老年瘙痒症最常见的原因是皮肤干燥。在冬春季节,空气干燥,皮肤表面的水分过度蒸发,皮肤表层的含水量减少,皮肤的保护功能受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变得敏感,进而产生瘙痒等不适感觉。

患者皮肤本身的问题也可引起瘙痒。正常人的皮肤表面有一层保护膜,可以阻挡外界环境因素对皮肤的刺激,减少瘙痒等不适的感觉。老年人皮肤的这种保护功能减弱,容易发生皮肤瘙痒症。另外,生活中不少老年人喜欢用热水烫脚或洗澡,或用搓澡毛巾用力搓擦皮肤,造成皮肤表面保护膜的破坏,从而引起或加重皮肤瘙痒症。还有部分患者,皮肤本身没有太大问题,但有紧张、焦虑、疑病、神经官能症等精神问题,对外界轻微刺激会产生过度的反应,或者说过度敏感,也会时常出现瘙痒症的感觉。

在实际生活中,除了上面提到的老年瘙痒症以外,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瘙痒性皮肤病,这些疾病多是皮肤以外的原因,如某些药物、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胆疾病、一些血液疾病、恶性淋巴瘤等也会引起瘙痒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老年皮肤瘙痒症容易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率更高,病情随年龄增加逐渐加重,秋、冬、春季容易发病。

多数患者首先发生在小腿部位,表现为小腿皮肤经常有瘙痒感觉,晚上瘙痒症状更明显。部分患者瘙痒可以逐渐扩展到前胸、后背、腰部、大腿和上肢等部位。主要特点是瘙痒的皮肤外观没有异常,即没有皮疹,没有红肿。可有皮肤干燥、细薄脱屑。瘙痒感觉为阵发性,没有固定的部位。瘙痒的程度因人而异,轻者数十分钟可以自行缓解;严重者可持续数小时,甚至彻夜难眠。搔抓后局部可有红色抓痕、脱皮,严重时可抓破出血。停止搔抓后,印记很快消退,没有红肿,没有隆起皮肤的丘疹等,但可以留有干燥性血痂。

治疗方法

老年瘙痒症的治疗一般采取外用、内服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1. 外用药物治疗 治疗的重点是修复皮肤表面保护层。很多护肤品都能实现这种功效,只要含有凡士林、雪花膏等成分的护肤品都可以起到缓解瘙痒的作用。每天坚持使用,可获明显改善。

2. 口服用药治疗 部分患者局部外用药物后仍有瘙痒感,需要口服一些药物,其中最常用的是抗组胺类药物。

3. 其他治疗 部分患者可以考虑中医中药治疗、物理治疗等。

预防方法

多数老年瘙痒症的发生,与过度清洗、气候干燥等因素有关,是可以预防的。

1. 保护皮肤表面的天然保护层,不要用过热的水洗澡或洗脚,不要用搓澡毛巾反复搓擦皮肤,不要用硫磺等碱性肥皂或浴液等清洗皮肤。

2. 修复皮肤表面的保护层,多使用护肤用品,如各种保湿作用的护肤品可有效预防或减轻瘙痒症的发生。补充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E、维生素A、必要的胆固醇等对预防老年瘙痒症也有一定效果。

3. 避免刺激因素,避免某些药物,如可能诱发皮肤瘙痒症的阿司匹林等,减轻精神压力和避免紧张等不良情绪,也可预防皮肤瘙痒症。

(编辑 林 妙)

老年瘙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篇5

1 皮肤干燥及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干燥是老年瘙痒症最常见的病因[7]。据针对≥65岁老年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56%的受访者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9%的病人曾出现过中度至重度干燥[8]。老年人皮肤角质层中所含的角蛋白及脂类(如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等)成分发生改变,而其对于皮肤湿润、维护屏障功能都极其重要。

首先,皮肤角质层中脂类物质如神经酰胺、胆固醇、脂肪酸、磷脂等含量十分丰富,它们所形成的基质是防止角质层水分丢失的有效屏障,对维持角质层的机械性和黏结性十分重要[9,10]。研究发现,高龄老人(>80岁)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合成、分泌脂类物质明显减少,使皮肤水合能力明显下降[11,12]。

其次,正常情况下,角质层需保持弱酸性环境以维持屏障功能稳定,因为脂质加工所需要的2种水解酶———β-葡糖脑苷脂酶和酸性鞘磷脂酶,都需要在酸性环境中活化。但随着皮肤老化,角质层酸性环境逐渐减弱,关键酶活性降低,导致脂质加工变为有功能的脂质双分子层的进程明显减慢,这是即使脂质的合成及分泌大致正常,老年人仍然表现出表皮屏障失稳、皮肤干燥的原因之一[13]。与此同时,角质层p H升高将促进丝氨酸蛋白酶活化,从而导致桥粒芯蛋白1等结构蛋白被降解,而这些结构蛋白对于维持屏障功能稳定及表皮完整性十分重要,其降解会促进或加重老年人的瘙痒,导致瘙痒症的发生[11,13]。

此外,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3,AQP3)作为允许甘油及水通过的膜通道,对维持皮肤水合作用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60岁老年人AQP3基因表达明显减少,影响老化皮肤的正常水合作用[14]。

2 免疫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幼稚T细胞逐渐缺失,老年人免疫系统普遍具有促炎症反应以及T、B细胞功能异常两大特点。表现为一些病人更加敏感或者出现明显的辅助性T细胞2(Th2)优势[12]。与瘙痒症发生有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介素(IL)-2、IL-6以及IL-31。研究发现IL-31在小鼠中过度表达会使其产生严重的搔抓行为,而给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小鼠应用抗IL-31抗体后可观察到其搔抓行为减少;癌症治疗应用大剂量重组IL-2后可引起患者出现红斑及泛发性瘙痒症,皮内注射IL-2也会诱导瘙痒症的发生;使转基因小鼠过表达表皮IL-4后可产生与人类特应性皮炎相似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提示IL在瘙痒和炎症中可能发挥作用[15]。

此外,由于皮肤老化,其屏障功能受损,抗原或者病原体更容易进入表皮,刺激免疫系统释放促炎因子引发瘙痒症;另一方面,机体通过释放相关细胞因子诱导屏障修复,而其本身也可以引发促炎症反应,导致瘙痒。

3 神经病变

与老化有关的神经疾病所导致的瘙痒症主要有以下2种表现形式:(1)感觉神经病变所引起的泛发性瘙痒,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16]。一项针对糖尿病病人的大规模调查显示,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糖尿病病人更易出现不明原因的躯干部瘙痒症(truncal pruritus of unknown origin,TPUO);且TPUO与糖尿病多发神经病变的症状、体征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很可能成为糖尿病多发神经病变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17]。(2)神经侵犯所引起的局限性瘙痒症,尤其以生殖器部位更为常见[16]。Cohen等[18]研究发现,在患有肛门生殖器瘙痒症的病人中,绝大多数均可检查出腰骶神经根病变,表现为L4~S2节段神经或神经根受压;肌电图显示瘙痒发生的部位常常与神经病变的部位相关,而使用曲安奈德及利多卡因混合物对L5~S1节段进行椎旁神经阻滞后2~4周,病人的瘙痒症状即可获得明显缓解。这可进一步证实“特发性”肛门生殖器瘙痒可能是由于腰骶神经根病所引发。

4 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往往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服用多种药物、维生素或是中草药,这些药物很可能会直接引起瘙痒症,或是通过影响肝、肾功能而间接引起瘙痒症的发生[11]。药物诱发性瘙痒症既可广泛发生于全身也可仅限于局部,可在首次用药后出现也可能延迟数周甚至数月后发生。此外,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皮肤的蓄积及代谢诱导瘙痒症的发生[19]。比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诱发的瘙痒症与其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对缓激肽及P物质的分解有关[11];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所引发的瘙痒症可能与5-羟色胺受体活化有关;羟乙基淀粉所诱发的瘙痒症可能与其在外周神经末梢及真皮中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C)内的沉积有关;而氯喹诱发瘙痒症的病因似乎更为复杂,由于其在非洲黑人中高发而少见于白种人及亚洲人,发病机制曾被认为与遗传背景相关,现在发现组胺释放、μ-受体活化、血中疟原虫密度及氯喹在体内的代谢率等因素可能也与瘙痒症的发生有关[20]。据报道,常见可引发瘙痒症的药物还包括β-肾上腺素阻滞剂、他汀类药物、青霉素等等。

此外,同一种药物由于用药方式不同,药物在人体的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常常会引发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止痛药吗啡在应用于硬膜外及脊髓时常引起节段性瘙痒症,而系统性用药后则可能引起泛发性瘙痒症。前者主要是由于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μ-阿片受体的激动作用,而后者则可能是吗啡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所致[21]。

5 系统性疾病

常见于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虽然其引发瘙痒症的确切机制尚未有定论,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代谢方式的改变、促炎因子异常活化以及瘙痒感觉通路相关分子活化的机制等方面。

以胆汁淤积性瘙痒症为例,尽管其发病机制成谜,但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与瘙痒信号产生有关的受体及通路。目前较新的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5.1 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he G-pro-tein-coupled bile acid receptor,TGR5)

最新的研究发现,TGR5可能介导了胆汁淤积性瘙痒症的发生。TGR5可存在于大鼠背根神经节肽能神经元中。胆汁酸及TGR5选择性激动剂可激活TGR5,诱导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异常兴奋并刺激胃泌素释放肽及亮氨酸-脑啡肽释放,而这2种物质可引起瘙痒及痛觉缺失。实验表明,TGR5功能缺失的大鼠在胆汁酸诱导后产生的瘙痒及无痛觉反应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反之,TGR5功能增强的大鼠其搔抓反应加重[22]。但也有研究由于未发现瘙痒症的发生与胆汁酸盐的浓度及疾病的发展过程相关而对此持怀疑态度[23]。

5.2 自分泌运动因子(autotaxin,ATX)及其产物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acid,LPA)

Kremer等[24]曾使用视觉模拟量表对患有胆汁淤积性瘙痒症病人的瘙痒症状进行量化评估,指导病人在每次抽血同时对其瘙痒程度进行自评,发现病人血清中ATX水平与瘙痒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ATX水平与治疗效果甚至病人预后也有明显相关性[25,26]:对胆汁淤积性瘙痒症病人进行鼻胆管引流治疗后,病人血清中ATX水平明显降低,瘙痒症状也获得极大改善甚至完全缓解;而当瘙痒症复发时,ATX又可升高至治疗前水平。此外,ATX在慢性肾病、霍奇金病等引起的瘙痒症中并无明显升高[26],可作为区分胆汁淤积性瘙痒症和其他类型瘙痒症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5.3 瘙痒的神经通路

致痒原结合于皮肤中无髓神经末梢上的受体———包括组胺受体、IL-31受体,TRP家族受体、TRPV1、TRPA1以及LPA受体等等。随后C类纤维将瘙痒信号通过背根神经节传导至脊髓灰质后角的二级神经元,继而穿至对侧,随脊髓丘脑束投射至丘脑腹内侧核。最终,瘙痒感觉被传导至感觉皮质区、辅助运动区、前扣带回以及下顶叶。尽管目前已经明确瘙痒和疼痛是通过不同的神经纤维进行信号传导,但研究人员发现疼痛对瘙痒信号的传导有抑制作用。而镇痛作用(如硬膜外应用吗啡)常常引起疼痛减轻部位的瘙痒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27]。

目前已知多种系统性疾病可引起瘙痒症的发生,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伴有胆汁淤积的肝病、缺铁性贫血、霍奇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椎管狭窄、疥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短暂性棘层松解性皮肤病等。慢性瘙痒症的发生也可能是机体潜在恶性肿瘤的信号,比如低分化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常与瘙痒症有关[11]。另外,目前认为胆汁酸盐、内源性阿片肽、5-羟色胺、甾体激素等可能参与调节神经元级联信号的传递,因而与瘙痒有关,但是并不是直接的瘙痒诱导因子[28]。

6 情绪及情感因素

泛发性瘙痒症的发生常常与心理压力及情感上的变化相一致,老年人常见的影响情绪的因素包括丧亲、经济压力、慢性病、无聊、孤独,这些都是瘙痒症的诱发因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压力增加瘙痒的易感性有关[29]。研究表明,压力可干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很多常见的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湿疹,结节性痒疹,扁平苔藓,慢性荨麻疹和瘙痒症等)可因心理压力而加重[30]。目前认为,压力与瘙痒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环路互为影响。当面临压力时,中枢可活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随即触发皮肤应答。主要表现为神经生长因子、P物质释放以及肥大细胞活化,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并使病程慢性化。这种炎症性皮肤环境可降低瘙痒感觉的阈值,进而引发神经末梢对痒敏感。反之,皮肤神经元通过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将瘙痒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可进一步维持压力感受。另外,瘙痒所诱发的搔抓行为可以引起皮肤继发性炎症反应,可使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13]。

最近,有学者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压力诱导性瘙痒症病人,发现其脑内海马及外侧核明显高活动信号,应用抗组胺药物后可使脑内活动弱化,其机制似乎与搔抓减轻瘙痒的原理相似[31];新近研究也证实海马及海马旁回可能与搔抓及瘙痒减轻所获得的愉悦感有关[32]。

综上所述,老年瘙痒症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既包含有老年病人所特有的病理生理改变,如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受损、免疫系统的改变、与老化有关的神经病变等,又存在着一些可引起各年龄层发生瘙痒症的共性因素:比如药物的不良反应或病人所合并的系统性疾病等。不可否认的是,老年瘙痒症的发生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产生的动态改变,上述不同方面的机制只是为了便于研究而进行区分,其中内容常有交叉,而对各个方面的整体把握可以更好地了解本病。

妊娠瘙痒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均来自门诊, 男性15例, 女性19例;年龄最大者84岁, 最小者35岁, 65岁以上者23人, 占67.6%。1例48岁男性患者病史达10年, 瘙痒剧烈而顽固, 经常彻夜难眠, 曾自行使用激素类软膏7年多 (约3天1只) , 症状时好时坏, 本次治疗前, 全身可见播散性抓痕、血痂和色素沉着, 上肢及小腿伸侧皮肤增厚变硬呈苔藓样变;2例经皮肤过敏原测试, 显示对多种变应原过敏;2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肾衰;1例合并糖尿病;多数患者皮肤干燥、粗糙, 并伴有少量白色磷屑和较深的皮纹, 所有患者均以阵发性发作夜间尤甚为特点。

1.2 治疗方法

在身体一侧肩贞、曲池、足三里, 分别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 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及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20mg混和液适量, 每周1次~2个疗程, 左右侧交替进行, 观察1个~2个疗程。

2 结果

治疗后治愈11例, 显效17例, 好转3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1.2%。

3 护理方法

3.1 心理护理

由于瘙痒的长期困扰, 患者多数有忧郁、焦躁, 对生活失去信心等低落情绪, 加之缺乏对本病的正确认识, 因此, 性格多怪癖而固执, 不易合作, 老年人尤甚。这给心理护理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树立并坚定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在治疗接触过程中, 我们不厌其烦地给予解释和指导, 在赢得他们的信任, 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治疗之后, 再巧妙地采用心理暗示疗法。

3.2 穴位注射的护理

3.2.1 注射前的护理:

(1) 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 消除顾虑和恐慌; (2) 取坐位, 全身放松, 上肢自然下垂, 下肢膝关节呈直角, 选定穴位后, 进针避开血管、硬结和皮肤破损处。

3.2.2 注射时的护理:

(1) 在选定的穴位处, 先按摩5mim左右, 以使局部肌肉松弛, 促进药物吸收, 减少注射后的疼痛; (2) 用碘伏棉签消毒皮肤; (3) 用5mL注射器抽取所用药液, 排气后快速直刺进针1cm~2.5cm (注意肩贞穴处勿向胸腔刺, 足三里处刺入可深些) , 边缓慢上下提插, 边嘱病人主诉针感, 当局部有困胀, 回抽无血时, 将药液注入适量。 (4) 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 如面色、感觉、情绪及有无头晕、恶心等症状。

3.2.3 注射后的护理:

(1) 注射结束后, 避免立即站立行走, 尤其是老年人, 嘱其休息片刻后再离开; (2) 有晕针者, 立即将其平卧, 检测生命体征, 必要时给氧, 并通知医生, 及时抢救。

2.3 健康教育

本病以皮肤干燥为其特点, 为此, 嘱患者洗澡不可过频, 水温不可过高, 禁用较强的碱性浴液及粗糙的搓澡巾等洗浴, 且每次洗浴时间不可过长。洗浴后, 全身可涂抹润肤露, 以锁住皮肤表面水分, 缓解干燥。内衣应穿颜色较浅的棉织品。

患者期间禁忌酒、浓茶、海鲜及辛辣食物, 起居规律不熬夜, 学会调控情绪, 不急不躁不偏激。瘙痒处应避免用搔抓、磨擦、热水烫洗等方式止痒, 自觉瘙痒时, 可在局部涂抹一些有止痒作用的乳剂或霜剂, 如维肤膏、恩肤霜、苦参止痒霜等, 但外用止痒药不可不长期使用。

改善居住环境, 居室要常通风换气, 被褥勤洗勤晒, 地板、床等要湿式清扫。

3 讨论

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瘙痒症表现为瘙痒阵发性发作, 以夜间为重, 所以常影响病人的睡眠, 甚至情绪和精神状态, 而不良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反过来又会加重瘙痒, 形成恶性循环。所以, 任何过分强调药物作用而忽视心理疗法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也往往达不到慢病快治的效果[2]。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完全接受本疗法。

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苯海拉明注射液三药配伍应用有营养神经、抗过敏、镇静、止痒功效,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联合穴位药物注射, 使药物渗透到穴内, 延长了刺激时间, 提高了治疗效果。另外, 曲池、足三里还有防病保健作用[3], 可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本疗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 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激发经络穴位, 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 使体内的气血通畅[1]。因此, 注射时一定要鼓励患者及时地将注射时的针感反馈给操作护士, 护士根据病人的针感选择准确的注入部位。

通过对34例患者的精心治疗和护理, 临床获得显著效果。因此, 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穴位药物注射是治疗瘙痒症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治疗瘙痒症的保障。另外, 对合并有慢性病或由过敏原引起的瘙痒, 要积极对因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建洪, 何冬梅.穴位药物注射法[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1-2.

[2]杨国亮, 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504.

种公猪皮肤瘙痒症的原因及防治 篇7

1999年以来,据笔者对多个养殖种猪场户的调查了解,结合笔者多年饲养种猪经验,经统计,种猪有此病经历的达20%以上。笔者共治疗该类病81例,其中疥螨病56例,风湿、湿疹有25例,种公猪发病率比母猪高,现就临床综合防治该病经验及体会作一介绍,提供给同行参考。

1发病症状

该病最初发生于猪的耳、眼、头、颈部,逐渐蔓延到肩、背部、臀部及体侧皮肤深层,严重时蔓延到腹部和四肢等处,导致皮肤发炎发痒,剧痒使猪到处摩擦或用肢蹄搔挠患部,甚至摩擦出血,导致患部脱毛、结痂、皮肤肥厚形成皱褶和龟裂。皮肤呈污灰白色,干枯,增厚,粗糙有皱纹,失去弹性,有痂皮,常擦痒不止,常见落屑、脱毛,四肢蹄部常发生病变,裂蹄,跛行。病猪生长停滞,精神萎靡,日益消瘦,重者可引起死亡。

2发病原因

1)通过动物群体间传染途径引发本病。生病或健康的猪、牛、兔、猫等动物相互接触,在相似的环境里,感染相同的细菌、虫体等致病原。

2)季节更替、温度变化,一旦遇到高温干燥气候或梅雨季节,更易发生该类病。

3)疏于管理。很多情况是实际生产中管理不善。夏季天气炎热,猪出汗多,疏于刷洗,或遭受雨淋久卧湿地,或饲料微量元素缺乏,营养成分比例失衡等。

4)病猪的污染物、器具、圈舍等造成环境感染,卫生条件不良均可直接促进本病的发生和蔓延。

5)畜体本身气血不和,营卫不调,风湿、湿热、瘀毒郁结于肌肤所致。

6)此外因畜体内分泌系统机能异常也可发生生理紊乱。特别是性欲过强时,在圈舍中狂躁、活动。

3治疗方法

3.1中医疗法

常见治疗原则:祛风止痒、护肤生肌、杀虫灭源、增强免疫。

1)方法一:防风、细辛、白芷、槟榔、雷丸、贯众、乌梅、百部、白芥子、地肤子各40 g,水煎灌服,1次/d,连用3 d。严重的疥癣可选用花椒、明矾、雄黄各50 g研细涂擦体表,1次/d。(参考量按照100 kg体重的猪计)

2)方法二:乳香、白芷、贝母、防风、银花、蛇床子、石榴皮、当归、白、黄药子等各40 g,水煎灌服,1次/d,连用3 d。如癞、疮、疹毒严重,可在方中另加花粉、郁金、黄连、栀子、黄芩等各40 g(参考量按照100 kg体重的猪计)。外用药用冰片、儿茶、轻粉、白芨等各30 g研细后,涂撒在清洗的患部,每2 d涂1次。

用以上方法时,其它体重猪只可适当加减用量。

3.2西医治疗

临床上体外用药很多,如0.1%杀虫脒,1%~3%乙酰菊酯类,0.05%蝇毒磷液等,效果较好的方法总结如下。

1)先用肥皂水或高锰酸钾液涂抹浸湿患部,再用小刀清除痂皮、硬痂和污物,刮掉后污物集中烧毁。待皮肤表面呈血红色,再用药棉(或干净棉花)将1%~2%敌百虫溶液擦洗或喷淋患部(但注意不要与碱性药品混用)。

2)鱼石脂膏3份,硫磺粉2份混合均匀,涂抹患部,隔日换药1次,连用3~5次即可。

3)酒精50 m L,精制敌百虫粉50 g,豆油50~100 m L。先将精制敌百虫粉与酒精溶解后,再加入豆油适量,混合为乳黄色溶液。每天涂于患部1次,每次只涂患部的2/3。实践中有过报道,酒精可用白酒代替;豆油可用液体石蜡代之,不影响疗效。

4)对皮肤有出血、裂口、发炎等情况的用常规消炎抗菌、镇痛止痒药物,常用青霉素、链霉素、VC、地塞米松、安痛定等。

3.3民间验方

1)废机油涂擦患部,1次/d。

2)烟叶或烟梗1份加水20份,浸泡24 h,再煮1 h后涂擦患部,1次/d。

3)铁扫帚籽加槐树枝煎煮汤水擦洗皮肤。

4预防措施

种猪皮肤瘙痒症要杜绝其发生、传播最关键的是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首先保持猪体清洁,勤换垫草,圈内地面和墙壁要经常消毒,可用0.05%的强力消毒灵喷雾消毒。发病过的环境用1%敌百虫溶液喷洒。由于猪疥癣是一种由疥螨虫寄生在猪的皮肤内,致使皮肤发生剧痒,除搞好圈舍卫生,保持清洁透光、干燥和通风外,还要及时隔离病猪并采用10%~20%的生石灰乳、2%敌百虫液、5%热火碱液或20%草木灰溶液等喷洒消毒,达到杀灭螨虫的目的。

5体会

妊娠瘙痒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 96例, 男54例, 女42例, 年龄60~78岁, 平均 (65.2±6.8) 岁, 治疗前均排除糖尿病、肝胆疾病、肾功能衰竭等内科疾病。按随机数字表将病例分为2组, 治疗组49例, 男27例, 女22例, 病程2月至12年, 平均3.6年, 冬春季节发病31例, 夏秋季节发病8例。对照组47例, 男27例, 女20例, 病程3月至11年, 平均3.9年, 冬春季节发病28例, 夏秋季节发病9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发病季节、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主要症状初期为无原发皮损, 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情绪、饮食及外界刺激可诱发或加重病情。一般为阵发性, 严重者为持续性瘙痒。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自拟方药:当归6 g, 炙黄芪30 g, 熟地10 g, 生地10 g;便秘者加火麻仁10 g, 夜寐不安加远志10 g, 每日1剂, 分2次服。每晚口服安全性较好的新一代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片5 mg[2], 外用黄芩油膏 (江苏省中医院院内制剂, 主

要成分:中药黄芩, 苏药制字z04000518) 早晚各1次。2周后停止口服地氯雷他定片, 其他治疗不变。4周后停止所有治疗。

1.3.2 对照组:

每晚口服地氯雷他定片5 mg, 外用黄芩油膏早晚各1次。2周后复诊, 连续治疗4周后停止所有治疗。

嘱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海鲜食物。

1.4 观察方法及疗效评判

1.4.1 观察方法:

自用药之日起嘱患者每日注意观察并记录皮肤瘙痒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继发皮损的改善情况;分别于2周、4周各复诊l次。同时观察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疗程结束2周后复诊统计治疗效果。

1.4.2 疗效评判标准[3]:

临床痊愈:瘙痒完全消失, 继发皮损基本消退;显效:瘙痒明显减轻, 继发皮损明显改善;有效:瘙痒减轻, 继发皮损有所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比, 瘙痒及相关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 (痊愈率+显效率) /本组总例数×100 %。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治疗 2 周后瘙痒及继发皮损均较治疗前减轻和改善, 治疗4 周后2组患者瘙痒减轻明显, 继发皮损进一步消退。表明2组治疗均有效, 并随着疗程的增加, 疗效提高。治疗组有效率为71.4%, 对照组有效率为44.6%, 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停药2周后治疗组有5例患者瘙痒及皮损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变, 对照组11例患者瘙痒及皮损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变。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皮肤细胞释放出的组胺曾被称为“痒中介”, 内服抗组胺药一向是皮肤科医生对付瘙痒的常规“武器”。皮肤瘙痒症与中医的“痒风、风瘙痒、血风疮”相类似。笔者据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机制主要是年老体虚, 肾精不足, 气血生发乏源, 而致精血亏损, 血虚生风化燥, 虚风内动, 使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瘙痒。属本虚标实之症。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老年性腺、内分泌功能减退, 皮脂腺、汗腺萎缩, 致皮肤干燥, 对外界刺激抵抗减弱的机制相似[4]。有研究认为本病与内源性阿片肽对中枢致痒作用有关, 且这种致痒作用不是因组胺释放或前列腺素形成而引起, 因此, 抗组胺药物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 从而导致此病反复发作[5,6]。所以临床疗效观察时宜将停药后瘙痒和皮损的变化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

祖国医学素有“风性瘙痒”之说, 任何瘙痒均与“风”有一定关系, 故以往治疗老年性瘙痒的报道大都以祛风止痒为主法, 兼以养血润肤, 也有较好治疗效果, 但药味较多。笔者在长期临床中发现, 老年患者大都有一些慢性疾病长期服药, 脾胃功能较差, 须精练药方。方中当归、熟地滋阴养血, 黄芪、生地益气生津, 气血充盈则虚风自熄瘙痒得止。从而从根本上控制瘙痒, 减少复发, 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考虑中药起效较慢, 所以在前2周加服地氯雷他定, 短时间内控制瘙痒, 由于其起效快, 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外用黄芩油膏有润肤止痒作用。黄芩且有清热解毒之功, 可防止皮肤抓破后的感染, 利于皮损的修复, 是治疗老年性瘙痒症有效的外用药。因治疗组有效控制了瘙痒的复发, 不必长时间服药止痒, 更易被老年患者接受。但本治疗中患者须较长时间每日煎服汤剂比较麻烦, 考虑今后是否可改变剂型, 更利于临床使用。而最近有实验证明“当归黄芪醇提物”有显著的抗组织胺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7]。这就为本方有很好的止痒消除皮损作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但治疗组停药后瘙痒复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是否说明它还有抗内源性阿片肽等多方面的作用,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4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10:1286-1287.

[2]Graul A, Leeson PA, Castaner J.Drugs of the Future[J].Drug News Perspect, 2000, 25 (4) :339-3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3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99.

[4]周静.滋肾养血方法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56例[J].新中医, 2002, 34 (10) :54-55.

[5]Wintzen M, Gilchrest BA.Proopi-omelanocortin, its derived peptides, and the skin[J].J Invest Dermatol, 2006, 106 (1) :3-10.

[6]陈红, 郭渝南.中药复方当归饮子治疗瘙痒症的临床研究[J].中药材, 2003, 26 (1) :76.

从秋天开始 预防皮肤瘙痒症 篇9

虽然不能改变秋冬季节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但可以努力改善生活、工作的小环境。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可以预防皮肤瘙痒症。

★注意气候的影响 特别是寒风的侵袭、被褥太暖、汗液的刺激,应及时调节好衣着,减少气候环境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内衣内裤以纯棉织品为佳,并宜宽松、透气。不穿橡胶、塑料及尼龙袜。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避免接触或吸入环境中的特殊物质如漆粉、花粉、尘螨等。注意皮肤卫生,避免使用碱性清洁皂(液),宜选用中性清洁剂;

★避免过勤洗澡 尤其冬季应减少洗澡次数,并不宜用过热的水洗烫。肛门瘙痒及外阴瘙痒者,便后温水洗,不宜用肥皂。

★饮食宜清淡 不宜烟、酒、浓茶、咖啡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饮食,虾、蟹、牛肉等不宜多吃。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清润之品,如沙参、玉竹、雪耳、雪蛤等。特别强调一点就是,秋冬喜欢进补的人,切忌盲目进食过多人参、黄芪、龙眼肉、阿胶、当归、红枣、熟地等,以免犯“气有余便是火”之戒;如火锅、老汤锅等也应少吃或不吃。

★注意保持情绪安定 睡眠适时,生活有规律,遇事豁达开朗。尽量克制自己,忍住搔抓的诱惑,避免搔抓造成对皮肤的损害。

妊娠瘙痒症 篇10

关键词:老年皮肤瘙痒症,养血祛风汤,疗效

老年皮肤瘙痒症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大多是由于老年人神经功能障碍、汗腺和皮肤腺分泌减少、皮肤萎缩等因素引起[1], 好发于冬、春季节,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本文就养血祛风汤为主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进行疗效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所收治的10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 男57例, 女43例;平均 (58.5±8.5) 岁, 最大年龄为88岁, 最小年龄为35岁;平均病程为 (11.4±4.2) 个月, 最长病程为5年, 最短病程为3个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54例,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年龄、病程、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80014, 规格:10mg/片) 口服, 每次10mg, 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养血祛风汤 (炙黄芪、鸡血藤各30g, 生地黄、何首乌、当归各15g, 川芎、防风、荆芥各10g, 苦参20g, 白鲜皮、凤眼草各10g, 地肤子15g, 夜交藤15g) 。辨证加减:气虚明显者, 加党参、炒白术;病程日久, 瘙痒严重者, 加蝉蜕、乌鞘蛇;伴血热者, 加仙鹤草、旱莲草;心悸者, 加生牡蛎、生龙骨;瘀血者, 加桃仁、丹参;肝肾阴虚者, 加黄精、女贞子、枸杞子;失眠者, 加珍珠母、酸枣仁。水煎服, 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擦洗皮肤时切勿采用碱性过重的香皂, 应保持心情舒畅, 生活规律, 忌辛、辣、海味食物, 严禁烟、酒[2]。

1.3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有效率的比较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治疗组2例无效, 5例有效, 25例显效, 22例痊愈, 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9例无效, 10例有效, 15例显效, 12例痊愈, 总有效率为80.43%。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3 典型病例

俞某, 男, 72岁, 2012年4月16日初诊。全身皮肤瘙痒6年余, 每年冬、春季复发或加重, 至夏、秋季节气候转暖湿润时渐渐缓解, 且症状逐年加重, 尤以四肢及背部为甚。症见神疲乏力, 心悸不寐, 纳少, 大便稍干约2~3日一行。就诊时仍忍不住瘙痒挠抓。否认肝、胆病、肾疾病及糖尿病史。给予养血祛风汤加炒枣仁15g、乌梢蛇15g。每日1剂, 水煎服, 服药7剂。服中药期间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 每次10mg, 睡前服用。复诊:瘙痒症状明显减轻, 血痂渐退, 眠安纳增, 唯大便仍干。上方加火麻仁15g、枳实10g, 再进7剂。三诊:瘙痒症状基本消失, 为巩固疗效, 上方再进14剂, 停药后未再发作。

4 讨论

老年皮肤瘙痒症多因肝风内生、血虚肝旺、风盛则痒, 或肌肤失养、气血两亏、年迈体虚以致生风生燥;属于中医学“风瘙痒”、“血风疮”、“风痒”等范畴。再加上老年患者易受风寒侵袭, 防护功能减弱, 皮肤变薄, 使瘙痒加重或频发。养血祛风汤方用四物汤合炙鸡血藤、制何首乌、黄芪等药物来活血养血补气, 即取“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之意;夜交藤安神养心;凤眼草、苦参、地肤子、白癣皮、防风、荆芥止痒祛风。全方具有止痒祛风、活血养血之功效[4]。总之, 对于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而言, 采用盐酸西替利嗪片+养血祛风汤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且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值得在临床上大量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604.

[2]李秀花, 柳建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 (12) :102-1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99-100.

上一篇:德育工作的再思考下一篇:U型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