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能力

2024-09-21

非语言性沟通能力(共8篇)

非语言性沟通能力 篇1

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更为复杂,沟通是实施患儿护理的必要条件[1]。沟通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传统的观点认为,在护理工作中应该以语言性沟通为主,非语言性沟通为辅,但是近年来调查发现,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明显大于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

1 非语言性沟通的应用

1.1 面部表情的应用

护士的表情是其仪表、行为、举止在面部的集中体现,对患儿的心理影响十分重要。护士的表情亲切自然,特别是微笑服务,可使患儿有愉快和安全之感,进而缩短了护士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患儿入院后护士带着真诚的微笑,轻巧而勤快地来往于病床旁,患儿就会感到亲切愉快、心情舒畅,对患儿的精神安慰可能胜过良药,相反如果护理过程中,护士始终保持严肃的表情,会使患儿感觉不适,从而产生内心的恐惧,以至拒绝接受治疗,从而造成病情的延误,同时会增加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的距离,不利于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形成。

1.2 身体姿态的应用

身体姿势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感觉,情绪状态及身体健康状况等[2]。适当运用身体姿势非常有利于临床患儿的护理工作。在临床收集患儿病史资料时,常与患儿家属进行互通信息性的交谈,交谈过程中,灵活运用手势或点头等动作,能维持和调节交流的进行。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护士要特别注意自己行为举止,保持从容镇定,动作迅速敏捷,举止有条不紊,这时候,如果护士行为慌乱,必然会导致患儿或患儿家属的紧张和恐慌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1.3 眼神与目光的应用

在儿科护理中,由于年龄的原因,护士与患儿的眼神和目光的交流显得格外重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他们可以通过目光沟通情感,表达信息[3]。护士可以通过目光表示倾听患儿的叙述和对患儿的痛苦表示同情,使患儿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亲切友善的目光可以给患儿带来良好的心境,甚至有时护士还可以通过目光来稳定患儿的情绪。例如,在患儿进行注射治疗时,护士肯定和鼓励的眼神能够使患儿的心情放松,较好的配合治疗的完成。

1.4 抚摸的应用

抚摸是非语言性沟通的重要手段。抚触是一种能增加舒适感的实用护理技术,全身或局部的抚触不仅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能促进孩子与家人的亲情交流。当新生儿的皮肤感受到温柔的抚摸,可增加患儿安全感,改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其是腹部抚触,可刺激消化功能,促进吸收和排泄。

1.5 掌握恰当的空间距离

在人际沟通中空间位置及距离的选择会以无声的语言表达其社会地位、心理感受、态度、希望承担的角色及义务等[4]。在沟通中,不同距离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在患儿哭闹不配合治疗时护士近距离的安抚能够使患儿感到亲切,减轻抵触情绪。

1.6 环境的应用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风铃;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医护人员还在衣服上佩戴笑脸图标使孩子们感到亲切。

1.7 音乐的应用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紧张的气氛,特殊的药味刺激,疾病本身带来的不适及各种侵入性治疗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创伤,使他们常常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可以根据不同患儿放一些悦耳的音乐如钢琴曲、古筝及一些快乐的儿歌,能让人心情愉快,情绪平和,减轻紧张情绪,有利患儿疾病的康复。

1.8 鼓励性行为

当对患儿进行注射治疗时,有部分小儿由于恐惧心理,拒绝接受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可以适当地对患儿进行物质上的鼓励,例如发放小红花和小玩具之类以表示鼓励。

2 结果与分析

患儿出院后,由其父母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结果可见,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为90.7%,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为91.4%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大部分的患儿家属对于非语言性沟通持肯定意见(表1)。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我院128例患儿家属的调查问卷发现,非语言性沟通沟通在儿科护理中也显得非常重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非语言性沟通通常主要是用于护理人员与患儿的沟通,但是我们认为非语言性沟通同时也要广泛的应用于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中,同时在使用非语言交流时,要掌握它的技巧性,要会使用巧使用,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自我修养,渊博的学识,要适应这一要求就必须努力学习和钻研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拓宽医学视野,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为护理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霞,李力.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医学,2009,30(22):2895~2896.

[2]田桂萍.语言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河北中医,2003,25(10):784~785.

[3]刘桂珍.浅谈非语言性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3,17(5):597~598.

[4]季爱琴,徐玲芬,谢波,等.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对ICU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4):909~910.

非语言性沟通能力 篇2

当前,大批年轻干部被选拔到乡镇基层担任领导职务。作为乡镇年轻领导干部,如何迅速把握语言沟通的技巧,增强自己的说服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基本功,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年轻领导干部提高语言沟通的水平和技巧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丰富内涵、提高素养

领导干部的语言沟通水平是领导干部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高明的领导干部都深谙语言的功能和作用,领导干部掌握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不仅能更好、更清晰、更准确地传达信息、沟通思想,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励下属的士气,更好地塑造自身形象,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组织的凝聚力。但是,语言沟通的技巧从哪里来?我认为,领导干部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不仅仅是其口才的体现,更主要地来源于领导干部良好的品格、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年轻的乡镇领导干部要想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沟通水平,必须从丰富内涵、提高素养入手,具体要做到:一是勤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一些语言沟通的基本方法,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增长自己的“肚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自己在与人沟通时不至于言之无物、无话可说,才能妙语联珠、生动有趣。二是善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怡。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学习,为学习而学习,不去对所学内容作深入地思考,慢慢地吸收,那么,学习的结果无外乎两种,一是读了等于没学,二是学成书呆子。所以我们要象老牛反刍一样,要细细研读、反复思考、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做勤学善思的模范。三是重实践。领导干部的语言沟通艺术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语言沟通的方法是死的,而沟通的对象是活的,是不断变化的。所谓“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乡镇年轻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动去联系、沟通、协调,在不断的语言沟通实践中,使每一种方法都能得到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沟通技巧和艺术。

二、以人为本、尊重为先

以人为本、互相尊重是一切沟通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开始。乡镇领导干部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越彼此尊重就越容易沟通,越缺乏尊重就越难以沟通。

与平级、下属、同事、群众沟通时,尊重主要体现在平等对话上,领导干部不能打官腔,要平等交流。不要以教训的语气说话,不要自以为高明,讲起话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即使有不同看法,也要以理服人,而不能自以为是,仗势欺人,以权压人。不要一听到不同意见就难以接受,特别是一听到对自己的批评意见就马上发作起来,或是记在心里,寻机报复。对于不同意见,我们一定要充分摆事实,讲道理,如果真是自己的认识脱离了实际,或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要勇于面对,敢于承认,要有虚心听人讲话和接受正确意见的胸襟与度量。

与上级领导沟通时,要尊重而不吹捧、请示而不依赖、主动而不越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下属,充分尊重领导,在各方面维护领导的威信是一种本份。与领导沟通,我们可以表现出对领导的认同、拥护乃至欣赏,但一定不能唯唯喏喏,过于吹捧,以免给人以阿谀奉承之谦。与上级领导沟通时,一定要体现对领导工作的支持、配合和生活上的关心。人都是有感情的,关心领导那些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如身体保健、子女教育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赢得领导的好感。有时领导正处于矛盾的焦点上,下属要主动出面,勇于接触矛盾,承担责任,为领导排忧解难。

三、因人而异,换位思考

一是与群众沟通要让人家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不会说话,主要表现在:与新时代群众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可见领导干部与群众沟通最基本的就是要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要让人家听得懂。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观点,凝练而又通俗,群众听得懂又记得住,多说这样的话就能很容易地实现沟通的目的。群众的语言是生动的,也是鲜活的,年轻的乡镇领导干部要多向群众学习,要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他们交流,切忌讲官话、大话、空话、套话,也不要长篇大论,把非常简单的道理绕来绕去,否则不讲群众还明白,越讲群众越糊涂,这样既降低了基层党委和领导干部自己的威信,也容易与群众产生隔阂,影响工作的开展。

二是与同级和同事沟通要体现主动、体谅和谦让。所谓主动,就是先采取动作或方法。同级之间由于级别、地位、待遇相同,职能各有差异,彼此之间没有强势和弱势之分,甚至还有相互竞争和相互防范的心理,所以最难打破沟通的僵局,因此,年轻的乡镇领导干部要十分主动地搞好与其他班子成员的平行沟通,交流思想、消除隔阂,促进工作。所谓体谅,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从他人的角度看自己,学会理解他人的难处,也就是说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谦让,就是对那些参加工作时间比自己长、任职资历比自己老的同志要始终在言语和态度上保持谦虚和礼让。对于年轻的乡镇领导干部,这一点尤其重要。不要以为自己年少得志,前程远大,就目空一切,目中无人,对老同志、下属和群众采取傲慢、蔑视、冷淡、推诿的态度,这样做,无异于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开玩笑。我们要牢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古训,在和老同志、下属、群众沟通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到如沫春风,心气平和,很高兴地接受你的主张和观点,使语言沟通愉快地进行。

三是与上级领导沟通要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把握分寸。请示和汇报是与上级领导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在请示和汇报时,我们应注意首先仔细聆听领导的指示,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回答领导的问题和向领导询问时,要做到准备充分且语言简洁、果断,态度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不要就一个问题纠缠不清,也不要反复讨论已经明确了的问题,以免耽误时间、降低效率,引起上级领导的反感。

非语言性沟通能力 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亲子沟通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未来许多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性条件。[1]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沟通方式的演进,更突显了语言沟通的及时性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在4岁以前生长最快,在此阶段父母应多给予孩子各方面的刺激促使其脑神经发展。孩子从出生到一岁之间称为语言准备期也叫前语言期,以后进入语言发展期,学前儿童进入语言发展期以后,也需要大概三四年的时间方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从听懂语音开始到说出语音到掌握基本语意,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清楚、完整地转述他人的语言,最后发展到能对语言运用自如。[2]

亲子沟通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交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而其父母在学前儿童言语萌发之时,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对其语言能力发展尤为重要。

一、亲子沟通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学前儿童随时都起着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笔者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100多名孩子及其父母的调查发现:

(一)现今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非常重视

调查中的家长有2%是研究生,49%是大学本科生,大专占18%、中专占12%,17%是高中文化,还有2%是初中文化。85%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学前期在早期阅读、识字等早期教育方面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发展非常重视且有较高的期待。

(二)家长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够关心

调查显示,有27%的家长会不顾工作劳累,每天坚持为孩子讲故事、倾听孩子说话,66%的家长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会给孩子讲故事,其中有23%的家长认为自己累时则采取敷衍的态度,告诉孩子说明天再讲。75%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语言发展不需要特别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

(三)家长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更不注意孩子的社会交往

调查中仅有34%的家长能坚持在任何时候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大多数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本没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机会。调查中发现,仅有15%的孩子经常有小伙伴同其玩耍;43%的孩子家中则一般没有人来,也不出去找同伴玩耍。只有50%的父母平日里愿意带孩子一起到邻居、亲友家里做客。

(四)孩子自身也存在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

调查中有31%的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能清楚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愿;25%的孩子能清楚、完整地陈述故事,语言发展水平较好;有40%的孩子能做到聚精会神地听父母说话; 77%的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83%的孩子经常问为什么;这些差异和表现,说明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调查、访谈中还发现许多家长并不了解他们孩子的近期发展特点和兴趣,只是盲从社会的发展时尚和需求,让孩子学习各种特长班、兴趣班等。在孩子语言发展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贻误了对孩子进行语言早期教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

二、亲子沟通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科学的亲子沟通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的基本理念中说,学前儿童是独立的发展中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与价值,具有生存权、游戏权和发展权。因此,科学的亲子沟通方法要求父母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个体看待,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尽量满足孩子的当前需求。长此以往,定能促进孩子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懂得用语言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二)不科学的亲子沟通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带来负面的影响

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在他们眼里:孩子还小,能懂啥!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对孩子说话通常用命令的语气,严厉的声调,甚至是用消极的、禁止性的语言。对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倾诉,也会认为是些无聊的东西,毫无耐心去听。如此一来,孩子就算有什么话有什么不满也只能藏在心里,对父母的命令,即使心里不愿意也逆来顺受,懒得开口说,照着做就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受到了影响。

三、发挥亲子沟通技巧,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的指导要点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就要求父母要认真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养态度、方式和措施。

(一)父母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关注孩子的思想与情感变化,结合孩子当前发展特征进行客观分析。

(二)把握孩子最近发展区目标,善用“语言”进行引导。

(三)当孩子能主动用语言表达身边的所见所闻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帮助孩子纠正不正确的语言表达。

(四)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带孩子融入社会,扩大视角。

(五)运用语言游戏寓教于乐,引发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欲望。

(六)父母还应了解自己孩子在学前儿童期各阶段的语言发展特征即语言发展阶段性,针对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的语言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方法,提高沟通效果。

父母与孩子间的语言沟通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是亲子间深深的理解和接受。要知道,和孩子说话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父母不能忽略了和孩子沟通过程中的语言,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语速是否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口齿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温和亲切,能否为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使孩子的使用语言和分析语言等语言能力方面发展在亲子沟通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殷红波.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基础训练[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2.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4—167、171

非语言性沟通能力 篇4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流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 但并非是唯一的工具。除了运用语言手段, 人们还常常借助多种非语言手段来进行交流。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 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是同时进行的, 非言语可以强化也可以弱化言语的交流效果。因而, 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 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不能被忽视的。尽管非语言手段具有普遍性即其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所接受和具有相同理解的国际性, 但它更经常地表现为非普遍性, 以及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所以我们在跨文化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 从而达到更有效的交流。下面从不同文化中差异较大, 对跨文化交流产生较大影响的方面来一一细述。

1 目光接触

是非语言手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在对公众演讲时, 许多中国的演讲者往往埋头看讲稿, 照本宣科, 不抬头看看听众, 对听众“说话”;而根据美国人的习惯演说者要时时目视听众, 与许多人的目光接触, 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听众冷漠, 不尊重听众。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英语演讲时低头看稿, 给中外评委的印象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缺乏eye contact, 使听者对你的演讲内容甚至会产生怀疑。相对地, 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 发表演讲的人在讲演过程中扫视听众群时, 听众会以目光积极相迎, 表示他们一直在专注地倾听而中国人则有时回避目光交流, 使得演讲人误认为中国听众是拒绝, 是对演说者的一种蔑视。另外, 在不同的国度, 人们对交谈时两眼正视对方有着迥异的感受:美国人觉得目光直接接触是表示对对方说的话感兴趣;而波多黎各人则以不正视, 避开对方眼光来表示对人的尊重, 甚至按当地习惯, 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的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

2 身体动作

作为非语言交流手段可以表示多种情感, 但是各民族在用身势表达感情时, 并没有较多的共性。在不同的文化中, 身势语的涵义并不完全相同。在大多数文化背景的民族中, 点头都表示“是”, 但在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当中则用点头表示“不”。所以, 当我们与来自近邻国家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人们交往时, 应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避免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不同的民族在交谈时, 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着不同的理解。阿拉伯人按照他们的民族习惯认为谈话双方站得近些是表示友好;而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后退, 因为他们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所以, 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阿拉伯人与英国人交谈时, 阿拉伯人往前移动, 英国人则不停地要与之保持恰当的距离而往后退。当谈话结束时, 两人会离原先站的地方可能较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与他人离得太近, 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 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 除非有其它原因, 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 这是另当别论的。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里, 外国人工作和学习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 我们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总是摸摸或亲亲她们幼小的孩子, 这对中国人来说是表示亲近和爱抚, 但这些动作在西方人的文化中则被视为无礼的, 会引起西方人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 即使我们是作为她们的中国朋友或熟人, 我们也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 充分理解到这种文化差异, 最起码应该事先表示出你的意图, 用目光或言语来征询对方的许可, 这样做可以避免让对方感到别扭和不悦。

通常, 我们会发现:真正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会在换用这种语言时使用同这种语言相匹配的身势语。当然, 我们应该对手势动作有着清晰的了解, 才能不会引起意外的反应。比如, 我们常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字形来表示“胜利”, 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朝向观众, 但有些人不注意, 常会把手背对着观众, 而这种手势不但不表示“胜利”, 在西方人眼中则是一个下流的动作。试想要以这种姿势与外国朋友一起欢呼合影的话, 是不是会引起尴尬的反应?所以, 我们需要多了解些身势语的差别, 从而达到顺畅沟通的目的。

3 时间感 (Chronemics)

在世界范围内,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是不尽相同的, 大致可分为多元时间文化和单元时间文化。前者的特点是指时间被看作是迂回循环的, 同一时间内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事情;而后者则把时间看作是线性有序的, 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因此, 对于来自单元时间文化的人们来说, 计划非常重要, 有事需事先约好, 准时 (promptness) 和最后期限 (deadline) 的概念深入人心。像美国就是这种单元时间文化的代表。在美国, 时间往往以分钟计算, 与人约会谈话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min以内, 如果需要延长必须提前告知, 否则会影响谈话对方接下来的活动。谈话时也会就事论事, 尽量提高说话效率。与单元时间文化相对, 多元时间文化对时间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要灵活随意得多, 像中国文化就具有很多多元时间文化的特点。在中国, 我们常常看到多个人同时进行谈话, 话题也常换来换去, 人们将大量时间用在寒暄或拉家常上, 而谈正事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 多元时间文化中终生友谊比单元时间文化要普遍。因此, 当这两种文化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 双方都应该对对方的时间观有个清醒的认识, 在交流时要有意识地规避矛盾, 尊重对方的时间习惯, 从而使双方交流沟通的有效度大幅度提高。

综上所述, 非语言交际在目光接触, 身体语言和时间观念等诸方面都会对跨文化沟通产生很大影响, 只有我们懂得这种差异, 才能有的放矢, 达到提高沟通有效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邓炎昌, 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4 (2007, 1重印) .

非语言性沟通能力 篇5

摘要:非选择题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分值,通过非选择题可以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非选择题的得分率总是很低,这种现象由多种因素造成。本文就语言组织能力方面的因素展开分析并提供了些弥补方法。

关键词:非选择题 语言组织能力 “双基” 专业术语 阅读 叙讲

“非选择题”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常见题型,是高考卷中的主要试题形式之一。通过对“非选择题”的解答可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迁移能力、概括表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长期以来,学生对非选择题的的认识和作答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在语言组织方面很不规范,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条理性、逻辑性等。

“语言组织”具备必须两个特征:一要符合学科特征,也就是说,“语言”要符合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和严密性;二要符合汉语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也就是说,“表达”要条例清晰,无语病和错别字等。这两个特征常常是评判考生“语言组织能力”高低的标准。

在阅卷中很难看见非选择题中的完美语言组织,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些缺陷,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得分率。本文就此总结学生答题的缺陷并谈谈一些做法,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欠缺现象及举例

(一)“双基”薄弱型

例如:(2007年海南第15题).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请回答: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 ,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和 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 和溶液。(2)用试剂区分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3)区分发生显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这题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题,学生只要掌握了本节知识点,回答起来并不难。但是仍有学生不知道蛋白质与双缩脲发生紫色反应。

(二)专业术语记忆欠缺型

文字表达能力表现的是,是否能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来表示、描述、解释生物现象及过程。在一些非选择题中学生常将纺锤体常写作纺缍体,液泡写成叶胞,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丙酮酸写成丙铜酸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得分。

(三)语言表达能力缺憾型

例如,有些学生在解释酶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时,开始认为随着温度升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强,后来认为随着温度升高,酶的催化效率下降。很明显,这两句解释前后矛盾,不符合逻辑,一个原因是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存在缺憾,另一个原因就是两句话没有组织完整,正确的语言描述是:在较低温度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加强,达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高,但高于最适温度后酶的活性会迅速下降,最后完全失去活性。

(四)知识点串联欠缺型

例如:(2003上海第34题).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侵染T淋巴细胞并繁殖新一代病毒的过程示意图如下图。请回答:

(1)图中①表示病毒正侵染淋巴细胞。进入寄主细胞的是病毒的________。(2)遗传学上将过程②称为__________。(3)③和④的信息传递过程分别称为。(4)HIV有Ⅰ和Ⅱ两种类型,其中Ⅰ型又有7个亚型。Ⅰ型的基因组中4个主要基因的变异率最高可达22%。多达100种左右的HIV变异株是目前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惟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IV众多变异类型是______的结果,这种变异特点与一般生物的不同之处是 ,其原因是。(5)2002年12月1日是国际第15个 日。(6)据最近研究认为,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可能是。它和HIV一样,遗传信息的传递是按照 的规律进行的(可以用简图表达)。本题考察了多个知识点,以遗传为中心进行串联,将免疫、中心法则、基因突变,甚至生活中的知识(非典、艾滋病日)联系到了一起。

(五)生物课外知识贫乏型

例如:DNA指纹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亲子鉴定、侦查犯罪等方面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技术。请回答下列有关DNA指纹技术的问题:

……

(5)DNA指纹技术还可用于哪方面。

对于这样类型题的回答,如果学生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再结合学过的概念,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但是这题的得分率并不高。

二、教学思考及对策

针对以上欠缺,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一下一些对应措施:

(一)抓好“双基”教育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近年来的高考考试大纲的命题指导思想明确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就是要紧紧抓住书本上各个知识点,不仅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本意,还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深入理解、牢固掌握。因此抓好双基教育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二)加强专业术语记忆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专业术语记忆同时还可采用多写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答题。生物基本知识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是专业术语需要学生进行记忆,涉及到相关专业术语不能有丝毫差错,包括不能出现错别字。例如植物生长素与动物生长激素、极核与极体、顶端优势、遗传信息等术语。

(三)鼓励学生上台“叙讲”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应提供学生的锻炼语言表达机会,课前要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双基”可以安排学生上台叙讲,就是完整地叙述章节知识原理(多用于复习课),这也体现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叙讲,学生才能做到查漏补缺,心知肚明。这样既督促落实了双基,在听学生叙讲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学生在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出解决。同时,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生物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因为学生在上台之前要反复的思考组织,都想在同学面前有所表现,因此对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是简答题解答时做到简练、准确、逻辑清楚的基础。

(四)注重知识点“串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之前首先要审题,也就是先要把题意弄清,题目的题干表达了什么样的具体信息,问的又是什么问题,考察了哪些知识点,回答问题时需要满足哪些具体条件等等。先用有关概念图将知识点进行串联,然后进行语言组织,因此要求学生在平时做题时不能图快,要仔细分析。只有串联知识点,才能精确下笔。

(五)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要鼓励学生多读有关生物科学的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在答题时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语言的整理。

阅读也包括对课本的阅读,因为仅靠课堂上的时间,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及时记忆住是不容易的,而通过课后看书、读笔记能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阅读指导的内容很多,包括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理解句子、句群的层次结构及专业术语、结论存在的条件、范围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理解章节结构及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融会贯通。

对于相关的针对性训练题,教师还必须做到及时批阅、反馈、纠误和方法指导。通过指导帮助学生找出在“书面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例如,对字写得不规范而导致的答题错误,可以指导学生从写字的态度和规范性方面入手进行逐步克服;对由于笔误造成的答题错误,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克服粗心的方法。而学生要认真听教师所评讲错题,并且要仔细记录,必要时要背下答案,俗话说,熟能生巧,背的多了在做题时也可以做到张嘴就来,提笔就写,同时能举一反三。

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学生的文学功底和语文教学的协助,因此不能急于求成,以免事与愿违。

[参考文献]

《生物学教学》 2007年第一期《重视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加强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开设相关课程, 学习沟通的技巧

病人到医院求诊, 特别需要医生的心理及情感关怀, 医生应耐心听病人述说并周到地向病人解释, 学会和病人及家属的交谈技巧, 会很好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因此应加强医学生对掌握了解性谈话、启发性谈话、鼓励性谈话、解疑性谈话、预防性谈话、批评性谈话、慰问性谈话等技巧的关注。

二、开展沟通实践活动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不仅需要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而且要辅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临床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因此, 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 采取措施活跃学生社团, 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为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构建载体。如组建“医学生素质报告团”, 定期举办《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讲座, 邀请院领导及各专业资深的专家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大力开展知识竞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门诊小品等活动, 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主动重视医患沟通, 提高医患沟通的技能。此外, 学校还应组织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 组织学生成立课题小组, 利用假期做一些有关医患关系以及医患沟通方面的社会实践课题, 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接触病人, 了解病人的疾苦和愿望;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和社区开展义务咨询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三、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是医学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而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他们如何做人, 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最终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了医患沟通技巧的正面例证, 或者结合医疗纠纷案例, 讲解医患沟通中常见的问题等, 努力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临床知识的讲授中。同时增设了社交礼仪、沟通技巧、医学伦理等课程, 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

四、加强临床带教, 向医学生传授沟通技能

医学生进入见习或临床实习阶段以后, 常常忽视医患沟通。因此, 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知识的传授, 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例如, 带教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训练的同时, 可让

(上接37页)

学生学习如何对普通疾病患者、疑难病人、危重病人分层次、多形式, 在一定时限内开展同患者本人及家属的沟通工作, 并且在医患沟通专门记录本上进行明确记载, 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建立平等的良好的互动的医患关系。在带教过程中, 老师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选取有关医患关系的典型案例及身边的案例与医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带教老师讲评。同时, 临床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的精神境界、信仰、品德、情操以及他们的知识见解、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未来的行医模式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不仅要做知识的导师, 也要做人格的表率, 注意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及工作责任心,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积极研究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并进行及时而有效地沟通。要尊重学生, 注重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平等对话交流, 了解和体谅医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际能力。对学生诊疗中出现的不规范语言和操作, 教师应在下课前的小结中指出, 尽量不要当时当面指出, 以免造成医学生甚至病人的心理负担, 影响下一步操作和治疗。针对平时工作中, 由于病人多, 工作量大, 为追求效率而疏于医患沟通的现象。医院、教师应为医学生“减负”, 减少他们的工作量, 规定每天的接诊人数, 禁止操作中的赶时间、抢速度现象, 确保医学生和患者有足够的沟通时间。

摘要:如何培养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能尽早适应现今复杂的工作环境, 引导医患双方走向良好的发展轨道, 重构相互尊重、理解、配合的医患关系, 规避医患矛盾, 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需努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劲, 戴肖黎.美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迪.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5.

浅析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篇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但交际工具不只是语言, 还包括非语言。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产生的刺激, 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和意义。通俗地说, 就是不说话的交流, 是人们利用面部表情、眼神、触摸、姿势等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 增进了解的方式。研究表明, 人们的沟通至少有65%用非语言交际。

二、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非语言交际形式多样, 不同的非语言交际形式, 所表达的含义不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体距学、副语言和体势语。

1. 体距学, 是指人们在交际时利用空

间距离传递信息以及由此体现的特殊含义。根据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的研究表明, 人们在交际时对空间领域有一定的要求, 并根据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而保持不同的距离。

1) 亲近距离, 一般在0cm~45cm之间,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 允许身体接触, 可详细审视面部的细微表情变化, 并能轻声耳语的距离。比如夫妻或父母与子女的距离。

2) 私人距离, 一般在45cm~120cm之间, 由亲密关系向一般社会关系过渡的距离, 允许交际者相互触摸。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的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社会距离, 也称为礼貌距离, 一般在120cm~360cm之间, 在此距离内, 交际者可以轻声说话。这是一般交际或生意往来时常常保持的距离。

4) 公共距离, 一般在360cm~750cm之间, 这是正式场合的交际距离。

5) 远距离, 一般在750cm以上, 这是公众场合的交际距离, 用于公众性演讲等。

6) 高度距离, 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是支配权力的一种方式。法庭、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是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 以表现优越感和从属关系。

2. 副语言, 也称为伴随语言, 是指超

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 也就是语音在频率、强度和时间三方面的变化表现。比如语音语调、音韵音量的变化。重音位置和音调有助于听话人推测话语之间的关系, 获取超越词汇本身意义的信息。在非正式谈话中, 韵律可以使谈话双方只用最少的语言说明就能把一段话的各部分联系起来, 并且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沉默。沉默是一种艺术, 而不是消极行为。在有些特殊环境里, 有时需要沉默。恰到好处的沉默, 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 身势语, 是指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所表示的含义。

身势语行为大多是与生俱来, 无师自通的行为。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态动作等行为。

1) 眼神交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交往双方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眼神能传神, 会说话, 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即使是转瞬即逝的眼神, 也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向, 泄露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2) 面部表情。人是感情动物, 情感流露是人的本性, 利用面部表情的变化流露出信息, 是很自然而然的行为。相对目光而言, 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和态度的线索。“入门休问荣枯事, 观得容颜便得知。”所以, 在与对方交谈时, 要善于察言观色, 以捕捉对方面部表情所流露的情感信息。

3) 姿态动作。姿态动作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研究表明, 人体能够发出多达50万个不同的身体信号, 有些姿态动作是与生俱来的, 也有些是经过学习得来的。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 相同的姿态动作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所以要学会辨别身势语以及这些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所蕴涵的不同含义。

三、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进行交际, 相对语言交际而言, 非语言交际所起的作用更大, 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 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更不可低估。

1. 补充作用:

非语言行为可以补充语言表达的信息内容, 更加充分形象地表达情感信息。比如赞美对方时, 由衷地与对方进行眼神交流, 更形象地表达出赞美和欣赏的情感信息。

2. 否定作用:非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

不一致时, 非语言信息更为真实准确。比如嘴上虽然说着赞美的言辞, 却用不屑的眼神看着对方, 对方会明显感觉到赞美的不真实。

3. 强调作用:

通过对非语言交际中眼神、手势、重音等等的变化应用, 达到辅助交际完善表达的作用。比如训斥某人时, 犀利的眼神和严肃的表情, 都可以让人感觉到气氛的压抑。

4. 调节作用:

非语言帮助交际双方更好地表达信息。比如说话陷入僵局, 一个手势的运用, 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 继续进行谈话。

5. 替代作用:

非语言行为可以替代语言发出信息, 单独完成交际任务。比如, 单独用个OK的手势, 就可以表达出完整的信息内容。

四、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行为大多是天生的, 也有部分非语言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对不同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解。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是传递文化的载体,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 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存在正确或者错误一说, 而且根据不同的文化、社会、场合的不同, 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充分理解文化和与之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的基础上, 分析非语言行为, 更为容易明白对方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

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非语言交际意识的培养。多观察多学习别人在沟通时所使用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总结归纳后融入自己对非语言的理解, 加以运用, 以提高谈话质量。在与对方进行沟通时, 为了补充或强调所表达的信息内容, 适当地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来辅助交际, 以加强意思的表达。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类的不断进步, 不同文化的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在运用语言交际的同时, 运用非语言交际, 可以更加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减少误会的发生;与对方进行深层次沟通, 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达到沟通无极限的境界。

非语言性沟通能力 篇8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H09

自古以来,语言都是进行外交行为的主要工具,随着信息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掌握多种语言成为当前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之一。在进行外语教学中,大多时候教师是对外语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例,具体分析培养非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非语言交际行为。

一、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非语言的交际方式,相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在大多数国家见面是握手礼,代表友好尊重,而在欧洲的很多国家见面是实行贴面礼的,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其专属特性的。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理解非语言的专属特性,会导致在进行交际时产生误解,使交际行为无法顺利完成。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作用

非语言行为可以使用动作、目光、绘画等行为表现出来,非语言行为可以当做交流的工具,非语言行为能够像语言一样表达出一个人的态度、思想情感等。非语言交际能力在表达情感和态度上是有其特殊性的,不仅能够独立的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态度而且还可以对语言交际行为做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使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起到良好的强调作用。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熟悉掌握相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交流行为,是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中共同的行为习惯,非语言交际行为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的中掌握一定非语言行为是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也是维护交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于职业学校的中专生来说,在进行外语教学中加之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学习,可以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加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三、外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1.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认识到非语言交际能力在交际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自身具有专业的熟练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关于国外非语言能力的知识全面的细致的讲授给同学们。教师只有在思想上给予重视,才会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

2.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词汇给同学讲解完其基础含义以后,如果牵涉到非语言交际,教师要给同学们讲解清楚,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对非语言交际行为做详细的展示,亲自示范给同学们,加深同学们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对非语言交际行为重要性的了解。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将相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视频或者图片等,展示给学生们观看,帮助学生学习非语言交际行为,让学生直观的加深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理解,增加学生学习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兴趣。

4.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将非语言交际行为融入到教学中,对相关的问题不以语言来表达,而是选用所学语言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回答,加深学生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学习学到非语言的交际行为。学生对老师是怀有尊敬的情感的,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融入非语言的教学,学生会对相关的行为进行模仿。

5.非语言行为在现在的外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掌握相关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唯一的,语言是基础,非语言能力在交际中的使用,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交际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并且如果语言能力掌握不熟练,还可以运用非语言的能力进行救场。教师如果对非语言能力的掌握不够熟练,可以聘请相关的专业,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对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有熟练的掌握。

6.非语言交际行为对于中专生而言,要比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非语言交际行为,比如说在电视中、在电影中,发现外国人在进行交流时不自觉的作出的行为是什么意思。学生自己去主动的发现,更能加深学生自身的理解,对交际行为也能够加深印象。在不断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母语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加深学生的理解。

7.非语言交际行为已经成为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学习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加深学生对他国的文化的了解,学习非语言交际行为不仅是学习一种简单的行为,而是学习一种文化。在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掌握多种语言已经成为基本的要求,所以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人们的交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校应当组织开始相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专门课程,对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学习。

8.在进行相关的学习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实际操练,课堂中设置情境教学,或者组织学生们对相关的著名影视片段进行模仿等。让学生不仅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也更好的学习了非语言交际行为,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結束语:

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交际中重要的交流手段,非语言交际是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掌握一定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相对于语言交际,其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内容也是更加具有趣味性。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去理解对方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进行外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非语言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庄恩平,杨盈.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外语教学的盲点[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02。

[2]王欢.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的契合[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于海燕. 试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J]. 成功(教育),2010,12。

【非语言性沟通能力】推荐阅读:

非语言性“语言”06-20

非语言性交际的技巧05-20

上一篇:作业订正下一篇:自由问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