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的”

2024-10-20

助词“的”(精选12篇)

助词“的” 篇1

“酋”、“掉”、“倒”是西昌方言中的几个特殊助词。在西昌方言中, “酋”作动态助词、语气助词;“掉”、“倒”作动态助词, 且这几个助词有时还可以连用。下文将分三个部分对这几个助词进行详细的描写说明。

一、特殊助词“酋”

“酋”是西昌方言中特有的一个助词。在西昌方言中, “酋”既可以作动态助词, 又可以作语气助词, 下面分别描写。

(一) 动态助词“酋”。

西昌方言中的“酋”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作动态助词, 构成“V/A+酋”结构, 用在句末, 如:

(1) 一听说又要加班, 大家都跑酋。

(2) 走酋, 难得等他。

(3) 可惜了, 这苹果都放坏酋。

(4) 过年这几天只吃不动, 大家都长胖酋。

“酋”用在动词、形容词后作动态助词, 表示动作的完成,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

(二) 语气助词“酋”。

“酋”作语气助词时, 可以构成以下结构, 用在句中表达舒缓的语气。下面分别描写。

1.“V/A+酋+他的”

(5) 说酋他的, 你不要理他就是了。

(6) 等酋他的, 他想干啥子就干啥子, 你不要管他。

(7) 不老实酋他的, 总有一天他要吃亏。

(8) 不高兴酋他的, 我又没有说错。

“酋”用在动词、形容词后, 构成“V/A+酋+他的”结构, 表示不要管、不要受此影响。“酋”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酋”字可以去掉, 去掉后, 句子表达的意义相同, 只是语气较为严肃。

2.“酋”嵌入动词、形容词中

(9) 这个娃儿讨酋厌, 没得人喜欢他。

(10) 这件事情麻酋烦, 你最好不要插手。

(11) 他跑得飞酋快, 哪个追得倒他哦。

(12) 这厕所梆酋臭非常臭, 你都不打扫一下。

“酋”嵌入动词、形容词后, 整个句子具有不如意、不高兴的感情色彩。因此, 能够嵌入“酋”字的动词、形容词数量有限。动词只能是部分表示消极意义的心理活动动词, 如“讨厌、麻烦、闷燥、害怕”等。形容词只能是部分表示程度极高且具有形象色彩的BA式形容词, 如“飞快、梆臭、捞轻、稀脏”等。

3.“酋”嵌入部分表程度的述补结构中

(13) 我才犯了点儿小错, 就被他骂酋得不得了。

(14) 这个李子酸酋得不得了。

(15) 从汽车站走倒火车站, 把我走酋得遭不住。

(16) 你瓜蠢酋得遭不住, 他骂他的, 你不理他就是了。

“酋”嵌入表程度的述补结构中, 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酋”除了嵌入以上述补结构中外, 还可以用在“V/A+酋+得很”、“V/A+酋+不倒”中外, 如“烦酋得很、忙酋得很、老酋得很、累酋得很、说酋不倒、管酋不倒、冷酋不倒、瘦酋不倒”等。

4.“酋”嵌入部分表程度的状中短语中

(17) 这个娃儿之酋讨厌, 没得人喜欢他。

(18) 他之酋坏, 晓得知道结果都不告诉我。

(19) 他煮的饭菜怪酋难吃。

(20) 小伙子一表人才, 找个女朋友竟怪酋丑。

“酋”可以嵌入“之+酋+V/A”、“怪+酋+A”结构中, 作语气助词, 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酋”是西昌方言中一个较为粗俗的口头用语, 常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情绪。因此, 当“酋”作为动态助词、语气助词进入句子后, 整个句子都带上了这种消极的感情色彩。

二、特殊助词“掉” (1)

(一) 西昌方言中的“掉”作为动态助词, 常用在某些动

词、形容词之后, 构成“V/A+掉”、“V/A+掉+点儿”、“V/A+补+掉”结构,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下面分别描写。

1.“V/A+掉”

(21) 他打麻将又输掉了。

(22) 床单太脏了, 你有时间就把床单换掉。

(23) 快点儿来吃饭, 要不然饭菜都冷掉了。

(24) 水果放不得, 放久了要遭放坏掉。

“掉”用在“V/A+掉”结构中作动态助词, 表示动作的结果、动作的完成、实现或事态的变化。“V/A+掉”还可以与动态助词“了”连用, 强调动作行为已经完成, 如例21和例23。

2.“V/A+掉+点儿”

(25) 老王摘掉点儿南瓜去卖。

(26) 他买掉点儿肉回去炒回锅肉。

(27) 这樱桃大是大, 就是酸掉点儿。

(28) 这衣服好倒好看, 就是贵掉点儿。

“掉”用在“V/A+掉+点儿”结构中,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了”,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具备了某种性状。

3.“V/A+补+掉”

(29) 他脾气只有这么强倔强, 说死掉都不听。

(30) 一口气的功夫, 他就把一大瓶饮料喝完掉。

(31) 今年的蔬菜贵死掉。

(32) 她穿的这件衣服难看死掉。

“掉”用在“V/A+补+掉”结构中,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了”,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或具备某种性状。在这一结构中, 当补语前是动词时, 充当补语的可以是“坏、昏、晕、霉、小、傻”等单音节形容词, 也可以是动词“死”;当补语前是形容词时, 充当补语的只能是动词“死”。

(二)

西昌方言中的动态助词“掉”还可以与语气助词“酋”连用, 构成“V/A+酋+掉”、“V/A+酋+掉+点儿”、“V/A+补+酋+掉”结构。如例21、例23中的“输掉、冷掉”可以变换成“输酋掉、冷酋掉”;例25、例27中的“摘掉点儿、酸掉点儿”可以变换成“摘酋掉点儿、酸酋掉点儿”;例29、例31中的“说死掉、贵死掉”可以变换成“说死酋掉、贵死酋掉”。“掉”与“酋”连用后, “掉”作动态助词,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实现或具备了某种性状, “酋”作语气助词, 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情绪, 且使句子更加具有口语色彩。

三、特殊助词“倒” (2)

西昌方言中的“倒”用作动态助词时,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 表示动作、性状的正在进行或持续,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着”。下面具体描写。

(一) “倒”用在动词后, 构成“V+倒”结构。

(33) 你耍倒, 我去煮饭。

(34) 这个娃儿费调皮得很, 你要看倒点儿。

(35) 你贴倒挨着他干啥子?

(36) 天这么冷, 赶快把帽子戴倒!

“倒”作动态助词,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助词“着”, 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或持续。

(二) “倒”用在动词后, 构成“V+倒+V+倒”的重叠式。

(37) 走倒走倒, 人就不在了。

(38) 说倒说倒, 他就冒火生气了。

(39) 看倒看倒又要过年了。

(40) 你不要着急嘛, 试倒试倒地站起来。

“倒”作动态助词,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助词“着”, 表示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三) “倒”用在动词后, 构成“V1+倒+V2”结构。

(41) 瞎眼睛, 不看倒走。

(42) 他一天到晚就喜欢躺倒, 动都不动一下。

(43) 走倒瞧, 我就不相信我做不出来!

(44) 你这样趴倒写字要不得!

“倒”作动态助词,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助词“着”, 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四) “倒”用在形容词后, 构成“A+倒”结构。

(45) 你大倒她那么多你比她大许多, 你就让一下她嘛!

(46) 你慢倒点儿吃, 没有人和你抢。

(47) 这盘菜辣得很, 一会儿辣倒了不负责。

(48) 你囊个怎么了, 遭累倒啦累着了吗?

“倒”用在形容词之后作动态助词, 构成“A+倒”结构, 表示性状的延续, 但这种性状的发生是说话人不愿看到的, 含有说话人无可奈何之意。

“A+倒”后还可以加语气助词“在”, 构成“A+倒+在”结构。如:

(49) 你不要去打扰他, 他正忙倒在。

(50) 肚子都还饿倒在, 就喊干活路肚子都还饿着, 就叫人做事。

(51) 路还远倒在, 你不要忙倒休息。

(52) 听说你最近闲倒在哇?

“A+倒+在”结构中的“在”作语气助词, “倒”作动态助词, 二者连用共同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持续。这一结构中的“倒”和“在”不能省略, 否则句子不成立。

参考文献

[1]陈燕.西昌方言的四种特殊句式[J].方言, 2012, 1.

[2]陈燕.西昌方言中的“倒”[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3]李蓝.贵州大方话中的“倒”和“起”[J].中国语文, 1998, 2.

[4]李苑.成都话的“倒”和“起”[J].语言应用研究, 2008, 2.

[5]刘焱.“V掉”的语义类型与“掉”的虚化[J].中国语文, 2007, 2.

[6]茅维.云南方言“形+掉”用法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 2007, 3.

[7]四川省西昌市编纂委员会.西昌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8]张一舟, 张清源等.成都方言语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1.

助词“的” 篇2

张国强

语法项目分散在教材各课的语言素材中,学习外语必须学习语法,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关键是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我认为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应该把分散的语法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上好几节语法课,这是完全可行的。

格助词“から”在语法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格助词中的“格”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格”是指句节之间的关系,格助词决定句节的种类,同体言(或相当于体言的词)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句节(主语句节、连体修饰语句节、连用修饰语句节),表示该句节和句中其他词汇、句节的关系。简而言之,格助词主要表示体言和其他要素的关系。

我归纳、总结了一下格助词“から”,供日语教师教学时参考使用。

1.接在方位词后表示顺序的起点

上から5行目を読んでください/从上面数起,请读第5行。一番上から読んでください/从最上面开始读。下から五枚目です/倒数第五张。

前から順番に座ってください/请从前面开始依顺序入座。後ろから三つ目です/从后面数起,第3个。

後ろから5行目の文の意味を言いなさい/请说一说倒数第5行的句子的意思。後ろから車が来ます/车从后面开来。

ちょっと後ろから押してください/请从后面稍微推一下。

後ろから押されてようやく満員電車に乗ることができました/被后面的人推着,总算挤上了满员的电车。

左から二軒目です/从右数起第2家。右から三冊目です/右数第3册。

ハンドルを右まわりから左まわりへ動かします/把方向盘从右转向左。

ここから近くの駅までの行き方を教え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从这里到附近的车站怎么走,请告诉我好吗?

ここは駅から遠くて不便です/这里离车站太远,不方便。そこから前に出てはいけません/从那儿起,不可再往前。この道は東から西へ向かいます/这条马路由东向向。

夏には南から北へ避暑客が移動します/夏天,避暑的客人从南方来到北方。冬になると,渡り鳥が北から南へ飛んできます/一到冬天,候鸟便从北方飞往南方。わきから口を出さないでください/不要在旁边插嘴。

右へ曲がって角から三軒目の家です/向右拐,从街角数起第3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在时间名词后表示动作起始的时间 学校は何時からですか/学校几点上课? 学校は八時からです/学校从八点开始上课。

今日七時からラジオで野球の放送があります/今天七点开始,收音机播送棒球比赛的实况。

第五課から勉強しましょう/从第五课开始学习吧。日本語の勉強は9時からです/从九点开始学习日语。4月から日本語の勉強を始めます/从4月起学习日语。

スミスさんは今年から日本語を習い始めました/史密斯先生从今年开始学日语。学校は今日から始まります/学校从今天起开始上学。今日から第15課に入ります/从今天起进入第15课的学习。明日からいよいよ夏休みです/从明天起就是暑假了。明日からもう新年ですよ/从明天起就是新年了。明日から新学期が始まります/新学期从明天开始。今日の2時から停電します/今天2点开始停电。

佐藤さんの会社での一日は9時から始まります/佐藤在公司的每一天都从上午9点开始。明日から働きますので,今日は休ませてください/从明天起开始工作,今天请让我休息吧。今年4月から入社したばかりの新人です。/我是今年4月刚进公司的新人。来月から社内に宣伝部をおくことになりました/从下月开始在公司内部设立宣传部 電気料が来月から上がります/电费从下月开始提价。夏休みはいつから始まりますか/暑假从什么时候开始?

こんなに朝早くから会議を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すみません/这么一大早就开会,对不起了。午後から雨が降ります/下午开始下雨。夕食後から新聞を読みます/晚饭后读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视线的起点

わたしの大学から富士山が見えます/从我的大学可以看见富士山。快速電車から美しい景色を眺めます/从高速电车眺望美丽的景色。船の望遠鏡から太平洋を望みます/从船上的望远镜眺望太平洋。飛行機から島が見えます/从飞机上可以看见海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在场所名词后表示移动的起点

学校から自転車で帰ります/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

中学から高校に進むときに入試のない学校を選びました/从初中升高中的时候,选了没 2 有入学考试的学校。

幼稚園から小学校に進む時,病気で1年遅れました/从幼儿园升小学的时候,由于生病晚了1年。

この大学には,全国の高等学校から成績のいい生徒が入ってきます/来自全国高中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进这所大学。

この大学には中国からの留学生がたくさんいます/这个大学有很多留学生来自中国。来週イギリスからだれが来ますか/下周谁从英国来? あの人はどこの国から来ましたか/那个人从哪个国家来的?

田中さんは去年日本から北京に来ました/田中去年从日本来到了北京。白線から前に出てはいけません/不能越过白线到前面来。

汽車の窓から手を振って別れを惜しみました/从火车的窗口挥手惜别

わたしは新宿で地下鉄からJR線に乗り換えます/我在新宿由地铁换乘JR线。泥棒はこの窓から家の中へしのびこんだらしいです/小偷好像从这个窗口潜入家中的。大阪から直行でハワイへ飛びます/从大阪直飞夏威夷。

木々の間から陽の光がさしこんできます/阳光从许多树的缝隙间照射进来。雲間から明るい光がこぼれます/明亮的阳光从云彩的缝隙中溢出。田舎からはるばるおばあちゃんが出てきました/奶奶从遥远的乡下来了。バスの窓から手を出してはいけません/不要把手伸出公共汽车的窗外。

わたしの家から大学へは行きやすいですが,駅へは出にくいです/从我家到大学很方便,但去车站不方便。

うちの子供は学校から帰って来たかと思うと,いつもすぐ遊びに行ってしまいます/ 我的孩子刚从学校回来,总是马上去玩。

あのバスはどこから来ますか/那辆公共汽车从哪里开过来?。あのバスは駅前から来ます/那辆公共汽车从车站开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示人及事物的顺序

もう一度始めから行きましょう/再一次从头开始吧。

わが家ではお客さんからお風呂に入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ます/我家规定客人先洗澡。カラオケは上司からまず歌わ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卡拉OK必须先由上司唱。どうぞあなたからお召し上がりください/请您先动筷吧。

難しい問題は後回しにして簡単なものからかたづけましょう/难办的问题往后放一放,先解决简单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示动作和行为的出处、起点

タイヤから空気が漏れます/轮胎漏气。

隣の家からピアノの音が聞こえます/从邻居家传来了钢琴声。

テスト問題は教科書から出します/从教科书中出试题。漢字は中国から伝えられました/汉字是从中国传来的。

日本語の勉強は平仮名から始まります/日语学习是从平假名开始的。

宿題をする時は簡単な問題から順に始めます/做作业的时候先从简单的题目开始。さっき父から電話をもらいました/刚才接到了父亲来的电话

わたしは先生から日本語の雑誌をもらいました/我从老师那儿得到了日语杂志。学生はいつも親から学資を送ってもらいます/学生总是让父母寄学费。先生からもっと多くのことを学びたいのです/想向老师学习更多的知识。本から多くのことを学びます/从书本中学到许多知识。

昨日松田さんから山田さんに手紙が来ました/松田写给山田的信昨天到了。その話はだれから聞いたのですか/这件事情从谁那儿听来的? だれから電話がかかってきたのですか/谁来的电话? 父から君に「よろしく」とのことです/我父亲向你问好。友人から来た手紙を受け取りました/收到了朋友的来信。恋人からチョコレートをもらいました/从恋人那儿得到了巧克力。

あなたの読んだ本の中からおもしろいと思ったのを2,3冊貸してください/从你读过的书中,借我二三本你认为有趣的书。

することがたくさんあって,何から始めましょうか/要做的事有许多,从哪儿开始做起呢?

バスの窓から空き缶や紙屑をほうってはいけません/不可把空罐头和废纸扔出公共汽车的窗外。

人間の生活は,自然との戦いから始まったと言われています/普遍认为,人类的生活开始于和自然界的斗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示对象

家を買うのに兄からお金を借ります/为买房向哥哥借钱。友人から彼を紹介してもらいました/请朋友把他介绍给我。

彼女から日本の料理の作り方を教わりました/向她学日本饭菜的烹调方法。彼からカメラを借りました/从他那儿借来了照相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示材料。

日本酒は米から作られます/用大米生产日本酒。パンは小麦粉から作られます/用小麦粉制作面包。

おいしいビールは麦からできます/美味的啤酒是用小麦制成的。豆腐は大豆から作られます/用大豆做豆腐。バターはミルクから作ります/用牛奶做黄油。

平仮名は漢字の一部から考えだされました/平假名是由汉字的部首想出来的。海水から塩をとります/从海水中提炼食盐。

綿から糸を作り,糸を布に織ります/用棉花纺线,用棉线织布。水は酸素と水素からなります/水由氧和氢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表示事物的起因、原因(接名词后多表示不利、消极的结果)

それは無計画から起こった失敗でした/那是因为没有计划而引起的失败。

電気用品から火事が発生することが多いです/火灾的发生多半是由家电用品引起的。母は過労から病気になりました/母亲过度劳累而得了病。

インドでは宗教的な理由から牛を食べません/在印度,因为宗教的原因而不吃牛肉。不注意から大事故を招きました/因为不注意而导致大事故。不勉強から留年しました/因为不学习而留级了。

ちょっとした油断からたいへんなことになります/一点小疏忽酿成大事故。たばこの火から火事を起こすことが多いです/由香烟引起的火灾,这种现象很多。タバコの火の不始末から火事になりました/烟头未处理好引起了火灾。子供の火遊びから火事に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た/小孩玩火引起了火灾。

酒の飲み過ぎから体を悪くすることもあります/有这样的现象,因饮酒过度而伤身。目の疲れから頭が痛くなりました/因为眼睛疲劳而头疼。小さなことからけんかになりました/一件小事导致了吵架。

人間はいつも油断からいろいろな事故を起こします/人们总是因为疏忽大意而引发种种事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

そのことはわたしからきちんと伝えます/那件事由我好好地传达。宿題を忘れて,先生から叱られました/忘记作业,被老师斥责了。

つまらないことで先生からひどくしかられました/因一件无聊的事被老师严厉地批评了。あの部長は国民からいつも尊敬されていました/那个部长总是受到国民的尊敬。会長はみんなから尊敬されています/会长得到大家的尊敬。

医者から止められているのでお酒は飲めません/因为医生不让喝酒,所以我不能喝。田中先生は学会から招待されて講演に出かけました/学会邀请田中老师出席讲演 A国は西側諸国から厳しく非難されました/西方各国严厉地谴责A国。この酒は世界中の人々から愛好されています/全世界的人都喜欢这种酒。祖父がなくなったことを父から教えられます/父亲告诉我祖父去世的事情。日本語は田中先生から教わりました/田中老师教我日语。

田中さんにはわたしからお礼を言っておきます/我去向田中先生表示感谢。それでは,わたしからやってみましょう/那么,我试着做做看。

彼の大胆な行動は運良くだれからも非難されませんでした/侥幸的是,他的大胆行动没有受到任何人的非难。

あの子は授業態度が悪いので,親から注意されました/那个孩子因为上课态度不好,受到了父母的提醒。

両親を失った子供は国から保護を受けることができます/失去父母的孩子能得到国家的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接在数量词后表示以上、超出

市バスの料金は160円からします/市内公共汽车的费用要提到160多日元。その水の深い所は100メートルからあります/水深的地方有100多米。いいテレビは安くても7万円からします/好的电视即使便宜也要7万多日元。

ハワイ島の山は富士山よりも高く,4000メートル以上からなります/夏威夷岛的山比富 士山都高,都在4000米以上。

単行本を買うのに高くなって,一冊300円からします/买单行本贵一些,一册300多日元。

そのコンサートには2000からの人が集まりました/那场音乐会,聚集的观众达2000多 人。

今月の飛行機事故で300からの人が犠牲になりました/本月的飞机事故死者多达300人 以上。

日本は家賃が高くて,狭い部屋でも一か月5万円からします/日本房租贵,狭窄的房间一 个月也要5万多日元。

日语格助词“で”的用法 篇3

关键词: 格助词“で” 用法 场所

主要接在体言或相当于体言的词的后面,表示该词与句子中其他词的语法关系的助词,称为格助词。格助词的“格”是资格的意思,是指体言以什么资格参与句子构成,以什么资格同其他词发生关系。格助词“で”有很多种用法,下面将其用法进行总结,以便于日语学习者使用。

一、表示在某一地方做某件事

①私はよく閲覧室で雑誌や新聞などを読みます。(我常在阅览室看杂志、报纸等。)

②私はコンビニでお弁当を買います。(我在便利店买盒饭。)

③明日午前10時ごろ駅の前で待ち合わせましょう。(明天上午10点左右在车站前会面吧!)

注意:存在的场所和动作进行的场所,在汉语里都用“在”表示。但是,在日语里,前者用格助词“に”表示,后者用格助词“で”表示。

①李さんは教室にいます。(小李在教室。)(存在的场所)

②李さんは教室で宿題をします。(小李在教室做作业。)(动作发生的场所)

③来週、金曜日の夜7時から、ホテルでパーティーがあります。(下周五晚上7点,饭店里有联欢会。)

在句子③中里,“饭店里有联欢会”的意思是“在饭店里举办联欢会”,也就是表示在某处发生某事。相当于如下句子:

“来週、金曜日の夜7時から、ホテルでパーティーをします。(下周五晚上7点,在饭店里举办联欢会。)”

所以,在句子③里用了格助词“で”来表示,而不是格助词“に”。

此外,表示在什么地方工作时,根据所用的单词,分别用格助词“に”或“で”来表示工作的场所。

①父は会社に勤めています。(父亲在公司工作。)

②姉はデパートで働いています。(姐姐在百货商店工作。)

③どこで仕事をしていますか。(你在哪儿工作?)

二、表示使用某种交通工具

①京都へ何で来ましたか。(你怎么来京都的?)

②私はバスで家へ帰ります。(我乘公共汽车回家。)

③上海まで飛行機で行きます。(坐飞机去上海。)

三、表示用某种工具、方法、材料做某件事

①ラジオで日本語を勉強します。(跟着广播学日语。)

②手紙を速達で送りました。(用快递寄了信。)

③何でうどんを作りますか。(用什么做面条?)

④新聞紙で紙飛行機を作りました。(用报纸折了纸飞机。)

四、表示范围

①これは学校で一番きれいな建物です。(这是学校最漂亮的大楼。)

②学生の寮でこの部屋は一番大きいです。(学生宿舍中,这间屋子是最大的。)

③日本料理の中で寿司が一番おいしいです。(日式饭菜中,寿司最好吃。)

五、表示动作、作用的状态或条件

①みんなで餃子を作ります。(大家在一起包饺子。)

②1人で行きます。(1个人去。)

③3人で会話の練習をします。(3人一起练习会话。)

④先月クラス全員でキャンプへ行きました。(上个月我们班全体同学一起去野营了。)

六、表示原因和理由

用“で”表示原因的句子,一般不能用命令、劝诱或意志等结句。

①最近試験で忙しかったんです。(最近因为考试,所以很忙。)

②出張で北京へ行きました。(因为出差去了北京。)

③仕事で楊さんと会っていたんですよ。(因工作我和杨先生见面来着。)

④地震で家が倒れました。(因地震房子倒塌了。)

七、表示时间、空间、价值、数量等的限度

①夏休みは明日で終わります。(暑假明天就结束了。)

②牛丼はこれでできあがりました。(牛肉盖浇饭这就做好了。)

③これは1000円で買ったのです。(这是用一千日元买的。)

④このケーキは3個で500円です。(这种蛋糕3个500日元。)

但是,数量是1时,不加格助词“で”。

このケーキは1個200円です。(这种蛋糕1个200日元。)

八、表示动作的主体(方面、团体、组织)

①野党側で強い反対を示しています。(在野党表示强烈反对。)

②気象庁では台風警報を出しました。(气象厅发出了台风警报。)

③大学当局ではその対策に頭を悩ましています。(大学当局为其对策伤透了脑筋。)

④警察署でその事件を調べています。(警察署正在调查这个案件。)

九、表示计量的标准和判断的根据

①時間で雇うのをパートタイムと言います。(按小时雇用叫做计时临时工。)

②味噌はグラムで売り、醤油はリットルで売ります。(大酱按克卖,酱油按立升卖。)

③私の時計では10時30分です。(我的表是10点半。)

④口の利き方で素性がわかります。(听说话就知道人的秉性。)

⑤習慣は国で異なります。(风俗习惯因国而异。)

以上对格助词“で”的用法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但其用法远远不止这些,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刘金钊.现代日语实用语法(第二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第一册(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正红旗下》中的动态助词“过” 篇4

根据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中的分析, 动态助词“过”两种含义:一是表示动作的结束或完成, 称为“过1”;二是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或已有的经验, 称为“过2”。据考察得出的数据表明:《正红旗下》中共见“过”197个, 属于动态助词“过”的有85个, 其中, “过1”有30个, “过2”有55个。下面我们试结合句法格式, 通过计量研究来探讨“过”的语法意义。

一、动态助词“过1”

《正红旗下》中动态助词“过1”共30例, 与之相关的句法格式有五种:“动+过1”、“动+过1+宾语”、“动+过1+补语”、“动+过1+宾语+补语”、“动+过1+补语+宾语”, 下试详述之。

(一) 动+过1, 《正红旗下》中共出现4例

1.炒麻豆腐、腌小螃蟹、猪头肉、二锅头、乃至于酱鸡, 对不起, 全先偏过了!看看我, 是不是长了点肉?

2.母亲便对他说过:“老二, 在理儿的不动烟酒, 很好!何必老说白莲教呢, 叫人怪害怕的!”

3.我是经得起父亲的鉴定的, 浑身一尘不染, 满是槐枝与艾叶的苦味与香气, 头发虽然不多不长, 却也刚刚梳过。

4.在他信教以后, 他甚至这么想过:上帝创造了北京人, 北京的旗人创造了一切规矩。

(二) 动+过1+宾语, 《正红旗下》中共出现6例

1.只有逢年过节, 喝过两盅玫瑰露酒之后, 她才透露一句:“唱戏的也不下贱啊!”

2.大姐后来嘱咐过我, 别对她婆婆说, 二哥福海是拜过师的油漆匠。

3.他想不明白, 他们有什么妙策闯过年关, 也就极不放心自己的大女儿。

4.一个增光耀祖的儿子, 怎可以没办过满月呢?

5.体验过这种使我狂喜的活动以后, 别人即使津贴我几个铁蚕豆, 我也不同意“举高高”!

6.二哥接过茶具, 把母亲支开, 同时又让王掌柜坐下。

(三) 动+过1+补语, 《正红旗下》中共出现5例

1.这回呀, 就怕对付不过去!

2.他赶紧走过去, 在门外吞吞吐吐地问:“姐姐!不跟我、二妞, 玩会儿牌吗?”

3.二哥拿着把黑面、棕竹骨的扇子, 扇动了半天才说:“十成, 我想过了, 还是算了吧!”

4.他请了个安, 把包袱接过去。

5.坐在一个酒缸的旁边, 他几乎要晕过去, 屋中的酒味使他全身的血管都在喊叫:拿二锅头来!

(四) 动+过1+宾语+补语, 《正红旗下》中共出现10例

1.好容易喘过一口气来, 大舅妈嘟囔了两句。

2.姑母正抓到一手好牌, 传过话来:洗三典礼可以开始, 不必等她。

3.父亲把打过我三下的那棵葱扔到房上去, 非常高兴。

4.王掌柜接过话去:“对!就是这么一笔账!”

5.那个洋人忽然回过头来, 吓了我一跳。他用咱们的话问我:“你叫我, 不叫我?”

(五) 动+过1+补语+宾语, 《正红旗下》中共出现3例

1.父亲接过来那两块古色古香的点心, 放在桌上。

2.父亲几次要问多甫, 怎么闯过了年关, 可是话到嘴边上又咽回去。

3.吃过了几天饱饭之后, 他一点也不再勤恳, 睡觉的时候连灯都懒得吹灭, 并且声明:“没有灯亮儿, 我睡不着!”

除此之外, 《正红旗下》中还出现2例“过1”与助词“了”共现的用法, 使得动态助词“过1”表示动作完结的语义更加明显。

4.我生下来, 母亲昏了过去。

5.眼睛多几乎晕了过去!

二、动态助词“过2”

《正红旗下》中动态助词“过2”共55例, 与之相关的句法格式有五种:“动+过2”、“动+过2+宾语”、“动+过2+补语”、“动+过2+宾语+补语”、“动+过2+补语+宾语”, 下试详述之。

(一) 动+过2, 《正红旗下》共出现8例

1.一会儿, 他要看书, 便赶紧拿起一本《五虎平西》——他的书库里只有一套《五虎平西》, 一部《三国志演义》, 四五册小唱本儿, 和他幼年读过的一本《六言杂字》。

2.我的曾祖母不是跟过一位满族大员, 到云南等处去过吗?

3.尽管如此, 大家可是都没听她说过:我姑父的艺名叫什么, 他是唱小生还是老旦。

4.我也跟福海二哥研究过, 二哥也很佩服金四叔, 并且说:“恐怕是因为隔着教吧?

5.至于用牛奶喂娃娃, 似乎还没听说过。

6.这时候, 他想起许多自幼儿读过的廉价的“文学作品”来。那些作品中所讲的冒险的故事, 或一对男女仆人的罗曼司, 不能都是假的。

(二) 动+过2+宾语, 《正红旗下》共出现42例

1.我曾问过他是否会骑马射箭, 他的回答是咳嗽了一阵, 而后马上又说起养鸟的技术来。

2.二姐还以为拉过她的骆驼的那些人, 象王老掌柜与羊肉床子上的金四把。

3.一辈子, 他没和任何人打过架, 吵过.嘴。

4.因此, 二姐没法儿接过二哥手里提的水烟袋、食盒 (里面装着红糖与鸡蛋) , 和蒲包儿。

5.他不会吟诗作赋, 也没学过作八股或策论, 可是只要一想到文艺, 如编个岔曲, 写副春联, 他总是用汉文去思索, 一回也没考虑过可否试用满文。

6.前些年, 他不记得是哪一年了, 白莲教不是造过反吗?

7.虽然我的曾祖母在他家帮过忙, 我们可并不是他的家奴。

8.我们谁也没见过十成, 可是认识王掌柜的人, 似乎也都认识十成。

9.母亲是受过娘家与婆家的排练的, 尽管不喜多嘴多舌, 可是来了亲友, 她总有适当的一套话语, 酬应得自然而得体。

(三) 动+过2+补语, 《正红旗下》中共出现3例

1.边洗边说, 白姥姥把说过不知多少遍的祝词又一句不减地说出来。

2.可是这么来历不凡的白小子也没有吃过多少回饺子便“回去”了, 原因不明, 而确系事实。

3.院里比刚刚扫过还更干净, 破纸什么的都不知去向, 只偶然有那么一两片藏在墙角里。

(四) 动+过2+宾语+补语, 《正红旗下》中仅出现1例

1.可是, 到后来, 在北京住过几代了, 这个吃奶的习惯渐渐消失。

(五) 动+过2+补语+宾语, 《正红旗下》中仅出现1例

1.二哥!看看这一对宝贝吧!帽儿一直披过了肩, 多么好的尺寸, 还一根杂毛儿也没有啊!告诉您, 没地方找去!

结论

从以上的例证可以看出: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过1”与“过2”存在差异性, 具有不同的时体特点。

(一) “过1”用在动词之后, 表示动作的完结, 强调的是动作本身的状态, “过2”用在动词之后, 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或是已有的经验。

(二) 从时态来看, “过1”的动作并不受时态的限制, “过2”出现则用一般有表示过去的确定的时间名词或时间副词作提示, 因而只能用在过去的时态中。

(三) 从句法功能来看, “动+过1”短语在句中主要充当状语或谓语;“动+过2”短语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或谓语。

(四) 从适用句式来看, “动+过1”短语只适用于肯定句中, “动+过2”短语适用于多种句式, 包括肯定句、否定句、反问句等。

摘要:通过对《正红旗下》中动态助词“过”进行计量统计, 并对其句法格式进行充分详尽的描写, 在此基础上对表示动作的结束或完成的“过1”和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或已有的经验的“过2”进行比较, 从而探究其语法意义、时态要求、适用句式及句法功能。

关键词:正红旗下,动态助词,过,计量研究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

[3]孔令达.关于动态助词“过1”和“过2”[J].中国语文, 1986 (4) .

助词“的” 篇5

探析终助词「ね」和「よ」的意义和用法

终助词的研究是助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终助词在日常生活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ね」和「よ」这两个终助词的用法很容易混淆.本文从三部分来分析「ね」和「よ」的意义和用法.

作 者:杨丽华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1) 分类号:H3 关键词:「ね」   「よ」   内向型   外向型  

助词“的” 篇6

关键词:接续助词句末表达;功能;连续性;文化原因;教学导入

「私はもう寝るから…∕我要睡觉了」「そろそろ鍵閉めますけど…∕我要锁门了」,这种不把话说到最后,而是在说话途中以接续助词“けど” “から” “し”等来终止的表达,在日语中称其为“接续助词句末表达”。 可以说完整的话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却故意不说完整,而是期待通过对方的揣测理解来完成对话是日语会话中的重要特点之一。而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很难理解句尾被省略部分所包含的说话者的真正话语意图。本文以在日常日语会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接续助词“から”为中心进行考察。

1.接续助词“から”句末表达的功能

1.1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理由的用法

(1) A:授業が終わったら、すぐ図書館へ行きましょう。∕上课结束后,我们马上去图书馆吧。

B:ええ、図書館はいつも人がいっぱいですからね。∕好啊,因为图书馆经常会挤满人啊。

(2) A:送って行くよ。∕我送你吧。

B:どうして?∕为什么?

A:おれは車があるし、君は疲れているから。∕因为我有车,而且你也累了。

例(1)(2)中的“から”虽然出现在句末,但句子意思表达和“から”在句中的用法相同,用于说明上述行动产生的原因、理由,可以看作是倒装句的一种。「図書館はいつも人がいっぱいですから、すぐ図書館へ行きましょう」「おれは車があるし、君は疲れているから、送って行くよ」。这种用法对于日语学习来说,容易理解。

1. 2请求命令、劝诱的用法

(3)お兄さん、私もう寝るから。∕哥哥,我要睡觉了。

(4) A:デパートへ買い物に行きたいんですが…∕我想去商场买东西。

B:午後用事がありませんから。∕下午我没有什么事。

例(3)(4)“から”的后面分别省略了表示请求的「出て行ってください∕你出去吧」,表示劝诱的「一緒に出かけましょう∕一起去吧」说话者的真正话语意图。例(3)不使用直接的请求命令句,而是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考虑对方的心情,尽量避免引起对方的不快感。另一方面,听话者根据当时的情景,也能体察、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

1.3告知说话者意志的用法

(5)店長「みんなで飲みに行こう。」∕大家一起去喝一杯吧。

タクミ「ええ」∕好啊

柊二「俺、モデル探しがありますから」∕我要去找模特。

 店長「あ…そう」∕啊,是吗。

(6)B:私、電車で帰りますから。∕我坐电车回去。

A:送るよ。∕我送你吧。

A:あ、いいんです。∕啊,不用了。

例(5)通过“から”表达说话者的要找模特的意愿,来间接拒绝店长的邀请,这比直接说「行きません∕不去」「無理です∕不行」要委婉。同时听话者店长「あ…そう∕啊,是吗」以表示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例(6)表达自己乘电车回家的意愿,言外之意为你不送我也行。

对于上述接续助词“から”句末表达的功能2、3用法,没有与其言外之意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日语通过句尾附加“から”来增添言外之意,而汉语是独立语没有接续助词,所以多种情况下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其言外之意就要借助于语音、语调和语气。

2.与接续助词“から”句中表达的连续性

(7)時間がないから、行きません。∕因为没有时间,所以不去。

功能1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理由的用法与例(7) “から”句中表达的“因为……,所以……”的用法有着共通性。

(8)午後は暑いから、いますぐ出かけませんか。∕下午热,现在出去好吗?

(9)今行くから、ちょっと待っていてください。∕现在就去,稍微等我一下。

(10)時間がありますから、やります。∕还有时间,决定做。

如例(8)(9)(10)所示,结果句表示劝诱、请求、意志等主观性较强的句子时,“から”前项的原因句常常就是说话者为了缓和语气而对自己的命令、请求或意志作出的解释性的理由,而中文更习惯的是用客观的陈述语气作出叙述,而不用连词“因为……,所以……”。接续助词“から”句末表达的功能2、3正是 “から”句中表达的后项省略而成。

3. 接续助词“から”句末表达形成的文化原因

日本的文化是“耻感的文化”,“是尊崇‘和’的文化”,“是谦逊的文化”,日本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和的精神”,克制自己,注意与集团保持一致的思想和行动,害怕在人前被人批评、讥笑,对别人的反应很敏感,不喜欢给别人带来不快或不满,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为了避免在人前带来羞耻感,日本人与人进行交际时,遵守礼节规范,要时时揣测别人的心思,并注重约束自己,以期待与别人随时保持一致的思想。

在日语口语表达中,当人们需要表达一些请求命令、劝诱、意志等主观性很强的意思时,事先推测出此行为有可能会引来对方的不快或不满,从而找来批评或讥笑,带来耻感,所以常常使用接续助词“から”句末表达的间接委婉形式。对方也能体察到说话者的真正意图而采取行动,双方保持“和”的氛围。

4.接续助词“から”句末表达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

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很难理解句尾被省略部分所包含的说话者的真正话语意图,这需要日语教师从教学方面来研究接续助词句末表达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方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4.1 “から”句末表達和句中表达有很强的连续性,教师在讲授句中表达时要强调在翻译时不是所有情况都译成 “因为……,所以……”,表达主观性意思时,“から”只是用客观的陈述语气作出叙述进行解释,翻译时可不译。

4.2 运用情景教学法,在什么情况下多采用“から”句末表达的形式。

4.3教师在编写教材和语法参考书时,适当增加“から”句末表达的用法,并作出相应的解释。

4.4理解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1]北澤尚.主節の省略と以外の意味―「から」で言いさす文[J].国学院雑誌.1995

[2]許夏玲.文末の「カラ」について−本来的用法から派生的用法へ[J].ことばの科学.1997

助词“的” 篇7

一、“嘞[le55]”表示过去完成时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 所以每件事情都存在着一个时点或时间跨度, 因此, 当表达具体事件时, 每个句子都有包含一定的时间因素。在贵阳方言中, 动态助词“嘞”[le55用在动宾之间时, 也可以表达时间概念。例如:

(1) 老李写嘞文章。*老李写文章。

(2) 我星期天上嘞街。*我星期天上街。

例 (1) 中的动态助词“嘞[le55]”是句子中唯一的时间因素, 它是成句的重要条件。例 (2) 中虽然也有表示过去的时间因素的词“星期天”, 但是动词后如果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表示完成态的动态助词“嘞[le55]”, 句子就不能成立。

有的句子本身具有时间因素, 而且在句中有没有助词“嘞”都能成立, 但表示的时间意义却会发生变化。

例如: (3) 他五点到嘞贵阳。他五点到贵阳。

例 (3) 中的两个句子都包含着时间因素“五点”, 因为“五点”这个词本身并不表示时态, 动词后有没有“嘞”就会引起时态的变化也就是前者用“嘞”表示已然, 后者不用“嘞”就表示未然。

从上面的分析说明, 我们可以知道“嘞”是表示过去时态的动态助词, 而且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实现。从这一点上来看, “嘞”与贵阳方言中的“噢”和普通话中的“的”和“了”的语法意义相似, 几者有时可以互相转换。但是, “嘞”与“噢”又有所不同, “嘞”只表示已然的, “噢” (“了”) 却可以是已然的, 也可以是未然的。

例如: (4) 他五点到了贵阳。 (*他五点到噢贵阳) 他五点到嘞贵阳。

(5) 你五点到噢 (了) 贵阳以后打电话给李老师。

*你五点到嘞贵阳以后打电话给李老师。

例 (4) 中的“了”表示已然, 可以用“嘞”替换, 例 (5) 出现了两个动词的连用, “了”用于前一个动词后, 表示前一个动作在后一动作之前完成, 但整个句子都是未然的, 这时“了”不可以替换为“嘞”。

二、描摹连续自动状态, 在句中作状语、补语或定语。

他一跳一跳嘞跑起过来噢。

扁担一颤一颤嘞象是要断嘞样。

嘴巴着辣得一扯一扯嘞。

三、“嘞”表示肯定性的判断

“嘞”用在动词后, 既是表示动作的完成, 同时还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是对过去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所进行的肯定性判断。具体格式是:

第一, “V.+嘞”常和“是”相互呼应出现, 表示对已经实现的情况做一个肯定性的判断, 语气副词“是”既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请看以下比较:

A: (6) 他是前天看嘞电影。

(7) 你是用毛笔写嘞字。

B:他前天看嘞电影。你用毛笔写嘞字。

从上面两组句子中, 我们可以看出, B组句子与A组句子句法结构和语义是相同的, 不过出现“是”, 肯定性判断意味更加明显。

第二, 可以用“是不是”的形式进行提问, 它的回答可以是肯定判断, 也可以是否定的判断。

A:小王五点到嘞贵阳。

小王是不是五点到嘞贵阳?

是嘞, 他是五点到嘞贵阳。

不, 他不是五点到嘞贵阳。

B:他五点到贵阳噢。

他是不是五点 (已经) 到噢贵阳嘞? (他是不是五点到了贵阳?)

是的, 他五点 (已经) 到贵阳噢。 (他五点已经到了贵阳。)

不, 他五点还没得到贵阳。

从A组和B组句子的肯定、否定回答形式我们可以看出, 贵阳方言中带有动态助词“嘞”的句子, 肯定、否定回答在动词前要加“是”或“不是”, 它表示对完成动作情况的判断, “是……嘞”可以看作是一个焦点结构的标志,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是……的”结构。但是贵阳方言中带有动态助词“噢”的句子肯定形式不需要用“是”特别是他的否定形式不是用“不是”, 而是用“没”, 它主要是陈述动作已经完成或者没有完成的情况。

四、“嘞”形成对比焦点

句子语义的重心所在是一个句子的焦点。由于句子信息结构一般是按照已知信息在前、未知信息在后的原则排列, 所以, 焦点通常放在句子末尾的成分上, 这种句子的焦点情况是常规点。但是当说话人说出一个句子的目的是为了特别指出“是A而B”时, 句子的焦点成分就是对比性的, 叫做对比焦点。“嘞”也是用来标记对比成分、表现对比焦点的一种手段。有时“嘞”明显强调一个对比成分, 形成一个对比焦点, 有时“嘞”字句还可能形成两个以上的对比焦点, 这就需要通过语境或轻重音情况来显示其真正的焦点所在。

(8) 小王在美国读嘞书。 (不是在中国读的)

(9) 他坐飞机去嘞北京。 (不是坐火车去的)

由此可见, “嘞”字句的信息结构和一般句子的信息结构是一样的, 它通过“嘞”把句子的信息焦点前置在动词前, 句末成分反而成了已知的信息。

备注:动态助词“嘞”是表示动作的过去完成态的, 因而具有明显动作性的动词可以用在“嘞”字句中。当动词不是表示具体动作的, 也就无所谓完成不完成, 一般不能用于“嘞”字句句型中。

表示判断、能愿、认知意义的动词, 例如“是、在、像、属于、能、应该、必须、宁可、认为、以为、觉得”等, 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判断评价的性质, 这类动词缺乏“态”的变化, 因此, 一般不能带动态助词也不能出现在“嘞”字句中。

表示某种状态的动词, 如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喜欢、同情、害怕、满意、吃惊”等, 一般也不能用于“嘞”字句。

通常情况下, 动态助词“嘞”必须用在动宾之间, 不能带宾语的动词, 如“休息、咳嗽、呕吐”等不能构成“嘞”字句。有些动宾式动词虽然不能带宾语, 但自身动宾之间可以分开来用, 也可以构成“嘞”字句, 如“刷牙、理发、搬家、生病、打针”等。

由于“嘞”字句表示的是过去已经完成的动作, 所以动词前不能出现表示将来的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 如“明天、明年、即将、马上”等;不能出现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持续性的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 如“每天、每时、经常、不断”等;不能出现表示动作进行的“正、正在”等;不能出现表示动作未完成的否定副词“没、没有”等。如果动词前出现这样的词语, 就会造成句意的矛盾。

摘要:贵阳方言动态助词“嘞”用法和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的”比较相似。“V嘞O”表达对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处所 (受事宾语) 的肯定确认;有时用做描摹连续自动状态, 在句中作状语、补语或定语。

关键词:贵阳方言,动态助词“嘞”语法意义

参考文献

[1]涂光禄《贵阳方言动态助词的体和貌》贵州大学学报 (1997.4)

[2]涂光禄主编《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6月

[3]李敏《谈谈动态助词“的”的用法》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

[4]陈定宏《浅谈“的”字的用法》内江科技 (2008.4)

[5]裘荣堂《谈“动+的”短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 (1992.3)

[6]袁毓林《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 (2003.1)

[7]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 (1961.12)

助词“的” 篇8

在日语学习中, 关于作为表达『モダリティ』的表达形式之一的终助词 (1) 的研究, 特别是以“か”和“ね”为中心的研究是十分多见的。但是在先行研究中, 关于如何捕捉有关人的情意的表达并没有作详细的涉及。

2. 学术史研究

有关于终助词的定义及其功能, 松本有“文の終わりにあって、文を完結させ、同時に感動、禁止、疑問、反語、願望、強意などの意味表す助詞” (『日本文法大词典』p316) 这样的记述。终助词蕴涵着一定的文法作用。在语法边县上, 文章的表现手法和组成要素通过和终助词的搭配, 形成了不同的多种形式意义的表达。通过『モダリティ』同终助词“か”和“ね”的对比分析, 更好地掌握日语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的手法。

3. 注释

3.1 接续法

3.1.1

(1) 奥さんは室田さんの奥さんにあの写真のことを聞いていましたね。 (松本清張—『ゼロの焦点』)

(2) たといお母さんにでも言えば, 只ではおかない、そうしたら命はないよ。いいか、わたしの言いつけをお忘れでないよ。 (小泉八雲—『雪女』) 。

在接续法中, か同ね都可以接在句末的动词、形容词、助动词的终止形及体言、副词、助词的后面。

3.1.2

(3) あんな者、どこで泊まるやらわかるものでございますか、旦那様。お客様があればあり次第、どこにだって泊まるんでございますよ。今夜の宿のあてなんぞございますものか。 (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

(4) この方のかすりは民次と同じ柄だね。ね、どうだね。同じ柄じゃないかね。 (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

但是在“か”的用法当中“形容动词以及形容动词活用型动词以词干接“か”。助动词“だ”除了‘誰だか (どこだか) わからない’之类的用法之外, 一般不可以后接か”。 (2) 不可以像例 (4) 中第二个“ね”那样, 独立在句子中充当语言色彩。此时的“ね”做“间投助词”讲, 既可以接在句末, 又可以接在文节的末尾。在例句 (5) 中, “ね”做中顿助词讲, 接在各句中句节的末尾调整语调, 强调引起对方的注意。

3.1.3

(5) 落下傘部隊が降りるじゃないか。 (大岡昇平―『野火』)

(6) 人の困っているのを、どうしてだまって見ていられ (6) のようか。 (3)

か多与“ことか”、“ものか”、“では (じゃ) ない”搭配, 表达反问、责问的口气。而相对来讲“ね”没有此类固定用法。

(7) ここで遠慮はいらないからね。 (4)

此处的“からね”用于句尾时, “から”也是终助词的用法。

3.2 词意

3.2.1

(8) どんなにうれしかったことか。

多么高兴啊! (5)

(9) じいさんのいる家ならいいね。

还是有爷爷在的家里好啊! (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

(10) 窓にみごとなできばえだね。

做得真好啊!

这里出现的“か”和“ね”都同样表达了感叹的语气。在这一用法上语境的不同还可以体现出惊讶、赞美、佩服或是意外等的心情。

3.2.2

以上是作为终助词的か和ね在词义方面的胡同的层次,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か”和“ね”是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但在下面例子中, 替换则会改变句子的本意。

(11) 悩みの果てにここの断崖から身を投げたのではあるまいか。 (松本清張―『ゼロの焦点』)

(12) この方のかすりは民次と同じ柄だ (a.) ね。 (b.) ね、どうだ (c.) ね。同じ柄じゃないか (d.) ね。 (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

(13) どうも、これはいかん。いかれとるね。 (井伏鱒二―『遙拝隊長』)

(14) では、だれが本田に杉野なぶの仮名と、彼女の住所とを教えたのか。 (松本清張―『ゼロの焦点』)

例 (11) 中か接在否定后面升调以征求对方同意, 而实际已流露出“事实正是如我所讲的那样”这种语气。多以“ないか”、“う (よう) か”、“う (よう) では (じゃ) ないか”的形式出现。例 (12) 共有4个“ね”:a.表轻微断定;b.表感叹、催促, 切分语句;c.表征求对方的意见, 以得到对方对自己叙述的肯定;d以否定判断, 在锯末缓和语气。

3.2.3

(15) そうか、なるほどね。これが『三里』だったか。 (宮本百合子―『播州平野』)

(16) 嘘を言ったりするもんか。 (黒島伝治―『渦巻ける鳥の群れ』)

(17) 煙草さえやめられたらねえ。

(18) 先生がいらっしゃるとねえ。

(19) あのねえ、あれがほしいんだけど。

除3.2.1, 3.2.2介绍的相近或相抵的词义以外, “か”还有自问, 有时也带有感叹的语气。如例 (17) (18) , 用于“たらね”“とね”句末时可以表示愿望。例 (19) 中, “あのね”用于句首, 整个相当于一个感叹词, 用以促使对方注意听。

3.3 其他

通常情况下, 我们判断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在于他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而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终助词所能反映的语言效果。“か”升调的情况下多是指表达疑问或者是反问。而有明显的降调, 是为了引起注意或表达斥责的语气。特别上是在强调责难职责的时候, 说话人的情绪是非常明显的。

4. 结语

通过分析, 多组例句的比较及对か和ね这两个终助词的深入理解, 我们能够看出,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尽管终助词只是对于原有所追附词的追加, 但也着实为文章增加了语气色彩, 丰富了文章的情感, 活化了人物的感情世界。同时我们也能注意到, 终助词所追属的词、句及语言环境等也决定了语言感情的起伏。所以, 更好地理解终助词的用法及用意扩展, 可以辅佐我们更深切地体会日本原著的文学魅力, 也为以后的写作及会话用语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摘要:终助词是接在句末或文节的末尾, 表示感叹、疑问、禁止及其他种种语气的助语。其在句中表达的情意各有轻重。通过“か”和“ね”对比发现起关联及差别, 并掌握终助词在文体表达中的实际用法。

关键词:“か”,“ね”,终助词,『モダリティ』

参考文献

[1]刘笑明.日语语法学研究新解[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2]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3]张国强.日语助词和助动词用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助词“的” 篇9

森田•松木(1989)针对于「と思うと」「とたん(に)」「や否や」的意义和用法做出以下解释,“一般接在动词连体形之后的「や否や」接近于同一时间点发生,接在表示完了的助动词「た」后面的「とたん(に)」由于其中包含了前事件已经结束的意思,较接近与继起的关系。在表示前项与后项几乎同一时间发生的时候,接在动词连体形后面时,意义和「や否や」相似,而接在表示完了的助动词「た」后面时,与「とたん(に)」的意义相似。”从主体一致性的角度来区分的话,认为“「とたん(に)」「や否や」基本意义都是先后项同时发生,既可以是同一主体,也可以是不同主体,如果是同一主体,一般解释为在前项发生后立即发生了后项,也就是继起关系,而如果是不同主体,则可理解为同时关系。”

但是,研究者的研究着重强调的是语法意义,对所要表达的动作是否有意志性,一般出现哪些误用现象等问题没有明确指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通过对「と思うと」「とたん(に)」「や否や」的语法意义、接续方式等进行对比分析,再对误用进行分类,了解三者误用的特征,从而更为扎实地掌握时间关系复合助词的实际用法。

二、时间关系复合助词的意义及用法

(一)语法意义

「~かと思うと」

例(1)桜の花が咲いたかと思うと、もう散ってしまった。

樱花刚刚开放,就已经落了。

例(2)やっと暖かくなったかと思うと、今朝は突然の春の雪でびっくりした。

天气刚变暖和,今早就突然下起了春雪。

例(3)一つ解決したかと思うと、また一つ、次から次に問題が出てきた。

一个问题刚被解决,下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通过例句可以看出,「~かと思うと」句子中前项与后项很明显发生转变,而且前后相继发生。例(1)中描述的是同一主体,「咲く」和「散る」是反义动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前后项词义都是反义词,例(2)「やっと暖かくなった」和「今朝は突然の春の雪でびっくりした」就不能理解为反义对比。因此,在使用「~かと思うと/かと思ったら」时,要注意的是前后项的行为动作不一定就是反义。例(2)、例(3)虽然描述的不是同一主体,但都是前项发生后,紧挨着后项发生,表示继起关系。

此外,徐(2002)认为还有「~を思うとすぐに~、後件を起こったことが話し手自身が思っているのと違う」的意思。汉语意思为「―想到…」「本以为…原来…」。

例(5)静かなので勉強してるかと思うと、ぐうぐう寝ていた。

本以为在安静地学习,结果在呼呼大睡。

例(6)彼は日本語が上手かと思うと、何も知らなかった。

他的日语很棒,什么都知道。

「~たとたん(に)」

例(7)ドアを開けたとたん、猫が飛び込んできた。

门一打开,一只猫就闯进屋子里来。

例(8)試験終了のベルが鳴ったとたんに、教室が騒がしくなった。

考试结束的铃声一响起,教室里瞬间变得喧闹起来。

例(9)彼女は私の顔を見たとたんに泣き出した。

她看见我的面庞的一瞬间,哭了起来。

在前项动作的基础上,后面发生了没有预想到的突发偶然事情。如果一开始就预料到接下来的动作或者意图时是不能使用「~たとたん(に)」的。奥村大志(2006)指出「後の動·変化を話し手がその場で新たに気付いたような場合に用いられるため、驚き、意外だというニュアンスを伴うことが多い。」。例(7)、例(8)的主体都不一致,例(7)中前面的动作「ドアを開けた」在发起的同时,「猫が飛んできた」也发生了,表示的是震惊的意思。例(8)则表示前项动作已经结束后,后项动作也随即发起了。而例(9)为同一主体,也是第一人称,表示前后动作接连发生,时间差很小。

「や否や」

例(10)彼はそれを聞くやいなや、ものも言わずに立ち去った。

他一听到那个消息,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

例(11)開店のドアが開くや否や、客はなだれのように押しよせた。

一打开商店的大门,顾客们便蜂拥而至。

例(12)そのニュースが伝わるや否や、たちまちテレビ局に抗議の電話がかかってきた。

这个新闻刚一传播,马上就有抗议电话打到电视管理局来。

例(13)彼は家に帰るや否やパソコンに向かう。

他一回到家就坐到了电脑前。

通过观察例句可知,「や否や」的主体可为同一主体,也可不同主体,多表示为前项与后项具有关联性,动作发出具有连续性。但是后项发生的多为意料之外。例(10)中一听到消息就马上出去了可以看出,前项是后项发生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意外之举。另外,一个动作持续中瞬间另一个动作发起例(11)中「開くか開かないかのうちに」一个动作持续中,「お客さんたちは押し寄せた」马上另一个动作也发生了。表达的是前项发生的瞬间后项也同时发生。例(12)中前项与后项的发生是客观性行为,这里「や否や」表示客观性和宏观的行为快速地发生转变。

(二)接续规则

「~かと思うと」

动词的完成形「た」+かと思うと

前面的例句(1)—(4)中,表示前项的动作动词全部为动词的完成形「た」。句型表达的是「~が起こった直後に後のことが起こった」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因为前项和后项都是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所以,「~かと思うと/かと思ったら」的句尾形式一定是动词的完成形「た」。

「~かと思うと/かと思たっら」另外一个语法意义的接续方式:

「动词的终止形」+かと思うと

「名词」+かと思うと

「形容词」+かと思うと

「~たとたん(に)」

动词的完成形「た」+たとたんに

前面的例句(7)—(9)中,表示前项的动作动词全部为动词的完成形「た」。句尾形式也为动词的完成形「た」,通过观察例句容易理解。

「や否や」

动词的终止形+や否や

前面的例句(10)—(13)中,表示前项的动作动词全部为动词的原形。句尾形式也为动词的完成形「た」。

以上分别解析了「と思うと」「とたん(に)」「や否や」的语义用法,「と思うと」、「とたん(に)」句中前项一般都是动词的完成形「た」,而「や否や」则要求为终止形「する」。这表明在「と思うと」「とたん(に)」句中,前项动作结束之后才发生的后项,即为继起关系,而「や否や」则强调前后项动作的连续发生,时间间隔非常短暂,甚至让人意识不到前项动作已经结束。

(三)误用分析

前文中对「~かと思うと」「~たとたん(に)」「や否や」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解析概括,下面将重点总结分析三者之间的误用情况。

例(14)子供が帰ってきたとたんに、もう外へ遊びに出て行った。(×)

子供が帰ってきたかと思うと、もう外へ遊びに出て行った。(√)

说明:如同前文中「~かと思うと」介绍的语法意义那样,当表达前项中的动作与后项的动作发生明显地转变时,就应使用此句型,例句中「帰ってきた」同「遊びに出て行った」恰好为互为反义的对比行为,误用的原因是没有对语法意义缺乏理解,掌握不牢。

例(15)外交関係が樹立されたかと思うと、人員の往来は盛んになってきます。(×)

外交関係が樹立されるや否や、人員の往来は盛んになってきます。(√)

说明:「や否や」表达的意思是前项与后项之间存在意图、动机上的紧密联系。而例(14)中已经说明「かと思うと」的使用意思,在此例句中并不存在动作转变的意思。

例(16)私は立ち上がったかと思ったら、めまいがした。(×)

私は立ち上がったとたんに、めまいがした。(√)

前文中有指出「かと思うと」在表达后项中说话者的惊讶和意外时使用的情况比较常见,但是不能表达主观意志。例句中前项动作「立ち上がった」引发了后项的「めまいがした」,前后两项具有关联性。

例(17)彼は家に帰ったとたんに(帰るや否や)パソコンに向かう。(×)

彼は家に帰ったとたんに(帰るや否や)パソコンに向かう。(√)

「や否や」有表示习惯的用法,这时「や否や」的后项句尾表现形式是动词的原形。在这里「たとたんに」却没有这一用法。

三、结语

以上,通过对日语中时间关系的复合助词「~かと思うと」「~たとたん(に)」「や否や」三者之间的区别很微妙,无论是意义还是用法都有重叠之处,也就造成了中国的日语学习中在区分时变得复杂。但通过上述文中的探讨,还是可以较为清晰地分辨三者的异同点的,因此可得出以下结论。

三种表达方式的汉语意思都可译为“一…就…”,都是用来表示前后事项在非常接近的时间点发生的语境。但从三者在接续规则上能直观的区别不同,「と思うと」、「とたん(に)」句中前项多数情况下是动词的完成形「た」,而「や否や」则要求为终止形「する」,通过观察很容易理解。

「~かと思うと」有另外一个意思“―想到…”“本以为…原来…”,可利用区分。使用此表达方式,应注意的是前项与后项是否发生明显转变,并且前后项的动作行为为反义对比也可使用。

「~たとたん(に)」强调的是发生没有预想到的突发偶然事情,有惊讶的语境存在,但前后项的发生多为互相关联的。如果一开始就预料到接下来的动作或者意图时是不能使用「~たとたん(に)」的。

「や否や」的特点是表示前后项连续发生,同时也可为客观性行为和习惯性行为。

表达时间关系的复合助词是一个较为完整而庞杂的体系,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本文中只选择了「~かと思うと」「~たとたん(に)」「や否や」三种形式进行大致的讨论分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有些问题没有涉及到,如果要准确地掌握这部分知识,还需要日后进一步深入挖掘潜藏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松木正恵(1989)『日本語表現文型』アルク.

[2]奥村大志(2006)『時を表わす機能語——「たとたんに」「かと思うと」「やいなや」「~か~ないかのうちに」「が早いが」の意味と特徴の検討』実践女子短期大学紀要.

[3]目黒真実.会話で学ぶ日本語文型辞典[M].外国与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冯舒华.日语“と”与汉语的“一…就…”——“と”误用分析及对条件句教学的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7).

助词“的” 篇10

语气助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语法范畴。它一般置于句尾或句中停顿处, 表示说话的语气、神态, 其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的意义, 只是赋予某些实词或整个句子以某种附加的情味和色彩, 以其虚化了的词汇意义而生动传神, 以其专有的语法意义而左右结构、主宰表达。种种语气, 主要可以分为表示疑问和表示无疑问两大类。此外还有表示请求或命令的, 表示情绪的, 表示说话停顿的, 也可以算作语气。按照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分法, 语气助词可分为以下四类:

(1) 表示陈述语气的:的, 了, 吧, 呢, 着呢, 嘛, 呗, 罢了 (而已) , 也罢, 也好, 啦, 嘞, 喽, 啊。

(2) 表示疑问语气的:吗 (么) , 吧, 呢, 啊。

(3) 表示祁使语气的:吧, 呢, 了, 啊。

(4) 表示感叹语气的:啊。

本文讨论语气助词“吗”、“嘛”、“呢”的语用功能。由于“吗”和“呢”既有疑问语气, 又有陈述语气, 为了方便起见, 本文将这三个语气助词分为表示疑问语气的和表示无疑问语气的, 分别加以分析。本文先从系统功能语法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疑问语气助词的功能, 再分析表示无疑问语气的语气助词。

二、疑问语气助词的语用功能

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关联理论为依据, 来探讨疑问语气词的语用功能。

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可供选择的, 用以表达意义的资源, 这一资源使语言得以完成其在社会交往中的各项功能。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部分着眼于语言在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沟通人际关系、连接上下文等方面的最普通的用途, 语言系统中的各种选择特征都可以借此得到解释。Halliday把语言的这种纯理功能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他认为, 每句话同时具备此三种功能, 但在实际应用中每句话语又都具有不同的倾向性。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来看, 汉语疑问语气词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它们的次元功能分别是:

概念功能:

A.说话人对一个特殊信息提问。

B.说话人期待听话人对一个陈述加以证实。

人际功能:

A.说话人对某一事件表达自己的判断或估计。

B.说话人期待听话人对自己的判断或估计加以证实。

语篇功能:

A.说话人提示听话人他将要提问。

B.说话人提示听话人他前面的陈述实际上是个提问。

由此, 我们便能推断出汉语疑问语气词“吗”、“呢”的语用功能。

(一) “吗”的语用功能。

(1) 王大栓:你着急, 我也着急!可是, 你就忘记老裕泰这个老字号了吗?六十多年的老字号, 用女招待。 (《茶馆》)

(2) 王利发:您别这么说呀!难道咱们就一点盼望也没有了吗? (《茶馆》)

在这两个例子中, “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说话人期待听话人对一个陈述加以证实。例 (1) 中, 王大栓认为裕泰开了六十多年了, 不该损坏老字号的招牌聘用女招待, 于是他问:“你就忘记老裕泰这个老字号了吗?”以此来提醒不该破坏老字号的规矩。例 (2) 中, 王利发以反问的形式来焦急地向别人求证是不是一点盼望都没有了。这两个例子体现了“吗”的概念功能。

(3)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忍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 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 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 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 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 就找不到我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半空中。 (《请把我埋得浅一点》)

(4) 虽然你真的离去了, 但我知道你热爱的是自由, 任何势力也约束不了骨子里放荡不羁的你, 或许你正在天堂外为迷失的灵魂祈祷, 抱着那把老吉他自由自在地做着你挚爱的音乐, 对吗? (《岁月留痕———献给家驹》)

在这两例中, 说话人期待听话人对自己的判断或估计加以证实。例 (3) 中, 小女孩一句“请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的请求, 震撼人心, 让纳粹士兵不忍推她下去, 其实, “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半空中”时, 他已经对小女孩的请求作出回答。例 (4) 中, 黄家驹的歌迷悼念自己的偶像, 以对他个性的了解, 幻想他在天堂的样子, 以“对吗”来询问已在天堂中的家驹, 虽然永远听不到他的回答了。这两个例子体现了“吗”的人际功能。

因此, “吗”具有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这两种语用功能。

(二) “呢”的语用功能。

(1) 贵: (故作为难的样子) 那这些要账的, 怎么打发呢? (《雷雨》)

(2) 上哪里去呢?他没有目的地。 (《骆驼祥子》) (特指问)

在这两例中, “呢”用在疑问句 (是非问句除外) 末尾, 增加深究意味。例 (1) 中, 从语用背景分析, 原句不能失去“呢”, 否则便带有了质问的性质, 不符合问话人的身份和境况。因此, 在这一意义上, “呢”必不可少, 因为“呢”在这里除负载疑问信息外, 还表达出“缓和地深究”这样一种语用信息。例 (2) 中, 是叙述者的自问自答。“呢”同样传达出疑问的语气, 以及深究意味, 体现出祥子在此刻的彷徨和无处可去的失落。这两个例子体现了“呢”的概念功能。

(3) 祥子你等等走!咱们俩的事, 一条绳儿上拴着两蚂蚱, 谁也跑不了!你等等, 等我说明白了! (转向刘四爷) 干脆说了吧, 我已经有了, 祥子的!他上哪儿我也上哪儿!你是把我给他呢?还是把我们俩一齐赶出去?听你一句话? (《骆驼祥子》)

(4) 天啊, 是他吗?是他吗?那是她的男朋友吗?怎么会是他呢?我即刻站住了, 像在学校时候一样, 我的两条腿像灌了铅, 似乎一步都走不了了。老天, 不会是他的, 不会的, 怎么可能是他呢?不会的。 (《错过》)

而在这两例中, 说话人期待听话人对自己的判断或估计加以证实。例 (3) 中, 虎妞用“呢”让对方做非此即彼的选择, 不让她嫁给祥子, 就把他们一起赶出去好了。例 (4) 中, 说话人在自言自语, 因此同时是听话人, 她发现大学时暗恋的男生成了好朋友的男朋友, 她不敢相信这一事实, 所以问自己:“怎么会是他?”期待证实这一切, 又不敢接受这一切。这两个例子体现了“呢”的人际功能。

因此, “呢”跟“吗”一样具有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

三、无疑问语气助词的语用功能

语气助词具有增添口气和消解口气的语用功能, 此外, 还有突出话题, 提出假设和引起听话人对下文的注意的功能。

(一) 增添口气。

1. 增添缓和的口气。

(1) 其实呢, 曹先生并不怎么高明。他只是个有时候教点书, 有时候也作些别的事的一个中等人物。 (《骆驼祥子》)

(2) 再说呢, 刘老头子这样一走, 使她感到什么也不可靠, 明天的事谁也不能准知道, 顶好是得乐且乐, 手里得有俩钱, 爱吃口什么就吃口, 她一向是吃惯了零嘴的。 (《骆驼祥子》)

在这两例中, “呢”用在句首的非名词性成分 (主要是副词或连词) 后边, 使口气缓和。例 (1) 中, 加了“呢”字, 使说话者在谈论曹先生不怎么高明时, 口气有所缓和, 使得评论不会太尖锐。同样, 例 (2) 中, “再说呢”引出的话, 使说话人提出某观点的理由更充分, 口气缓和, 也容易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2. 增添“显而易见”的口气。

(1) 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 也应该想到活在世上并不光是为了吃嘛! (《水东流》)

(2) “自家人就要体谅点嘛!”厂长说, “这片厂办到这样子, 才良功劳不小啊!今年全大队工资单价提得那么高, 你兴大也沾了大光呢!” (《水东流》)

在这两个例子中, “嘛”用在陈述句末尾, 加强确信的口气, 表示事情本应如此, 道理显而易见。例 (1) 中, 加了“嘛”后, 使“活在世上并不光是为了吃”这一观点显得不言自明, 也容易让人接受。同样在例 (2) 中, 加“嘛”后, 使“自家人就要体谅点”这样的道理显而易见, 让厂长的劝说更有说服力。

3. 增添“不容置疑”的口气。

(1) 四:你别胡说, 这屋子听说直闹鬼呢。 (《雷雨》)

(2) 不过, 要干净利落就得花钱, 剃剃头, 换换衣服, 买鞋袜, 都要钱。手中的三十五元钱应当一个不动, 连一个不动也还离买车的数儿很远呢! (《骆驼祥子》)

在两个例子中, “呢”增添了不容置疑的口气, 让听话人觉得屋子闹鬼和钱不够买车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二) 消解口气。

(1) “我和你同走呢!”那声音分明在讨好, “凳给我来端。”

“不要。”

“我端嘛!”

“不重呀!” (《水东流》)

(2) “青年同志们谈谈嘛, 你们也是店里的主人, 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谈谈。” (《美食家》)

在这两例中, “嘛”用在祈使句末尾, 冲淡命令或禁止的口气, 增加劝说或请求的意味。

(三) 突出话题。

(1) “是呀, 先生, ”高妈又想起话来, “祥子是磨不开;本来吗, 把先生摔得这个样!可是先生既说不是你的错儿, 你也甭再别扭啦!瞧他这样, 身大力不亏的, 还和小孩一样呢, 倒是真着急!太太说一句, 叫他放心吧!” (《骆驼祥子》)

例 (1) 中, “吗”用在句中停顿处, 点出话题。这里高妈用“本来吗”来引出后面的话题。

(2) 司机们你看我, 我看你, 这可是件大好事, 恢复奖金制度谁也不高兴, 工人嘛,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单位下马, 有活干, 有钱赚就行。 (《赤橙黄绿青蓝紫》)

(3) “你呀, 以后讲话要注意。这种小买卖嘛, 还是乘早歇手, 这是资本主义的细胞, 很快要被消灭!” (《小贩世家》)

例 (2) 、 (3) 中, “嘛”用在句首名词性词语后边, 突出话题主语。例 (2) 中, “嘛”突出话题主语“工人”, 说明司机们作为工人的立场。例 (3) 中, 突出主语“小买卖”, 分析小买卖的性质和命运, 劝说对方放弃。

(4) 贵:讲脸呢, 又学你妈那点穷骨头, 你看她, 她要脸!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 两年才回一趟家。 (《雷雨》)

(5) 我呢, 那天要是不跟他闹翻了, 决走不出来。现在我气都消了, 爸爸到底是爸爸。他呢, 只有我这么个女儿, 你又是他喜爱的人, 咱们服个软, 给他陪个“不是”, 大概也没有过不去的事。 (《骆驼祥子》)

例 (4) 、 (5) 中, “呢”用在句首的名词性成分后边, 突出话题, 含有“至于”或“说到”的意思。例 (4) 中讲话人用“讲脸呢”来接过话茬, 开始谈论“脸面”的问题。例 (5) 中在“我”和“他”后面加“呢”, 分别谈论两人的情况。

(四) 提出假设。

(1) 要是今天干不完嘛, 就明天干。 (《词典》)

例 (1) 中, “嘛”用在小句的末尾, 突出某种假设条件。

(2) 走吧, 走, 走到哪里算哪里, 遇见什么说什么;活了呢, 赚几条牲口;死了呢, 认命! (《骆驼祥子》)

(3) 这两个主意虽然不同, 可是结果一样:不去呢, 她必不会善罢甘休;去呢, 她也不会饶了他。 (《骆驼祥子》)

例 (2) 、 (3) 中“呢”用在复句中的前一小句后边, 带有假设的意味。例 (2) 中, 加“呢”后假设“活了”和“死了”后的两种情况。同样, 例 (3) 中, 加“呢”假设“不去”和“去”后的两种结果。

(五) 引起听话人对下文的注意。

(1) “依我看嘛, 各位的争论都是多余的。如果这围墙还没倒的话, 谁也不会想到要在上面安漏窗, 栽玻璃, 都觉得它的存在很合适, 很自然。……” (《围墙》)

(2) “可不是嘛, 修座围墙就是了, 还在墙顶上绣花边!” (《围墙》)

例 (1) 、 (2) 中, “嘛”用在句首的非名词性词语之后, 有停顿, 引起听话人对下文的注意。例 (1) 中说话人用“依我看嘛”来引起听话人对下文的注意, 表示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例 (2) 中用“可不是嘛”表示赞同某个人的观点, 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四、总结

本文将“呢”、“吗”、“嘛”分为疑问语气助词和无疑问语气助词后, 对这三个语气助词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呢”和“吗”做疑问语气助词时, 具有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呢”、“吗”和“嘛”做无疑问语气助词时, 具有增添口气和消解口气的语用功能, 此外, 还有突出话题、提出假设和引起听话人对下文的注意的功能。希望本文对“呢”、“吗”和“嘛”语用功能的讨论, 会使人们对它们的语用功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摘要:本文讨论了语气助词“吗”、“嘛”、“呢”的语用功能。本文将这三个语气助词分为表示疑问语气的和表示无疑问语气的。疑问语气助词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无疑问语气助词具有增添口气和消解口气的语用功能, 此外, 还有突出话题、提出假设和引起听话人对下文的注意的功能。

助词“的” 篇11

关键词:动态助词 时态 对应关系

在结构分类中,根据词法的区别,世界上的语言被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四种类型,而我们所说的汉语属于孤立语。孤立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广泛使用虚词,虚词的作用很重要,比如“母亲的发卡”,“母亲”和“发卡”之间的领属关系就是通过虚词“的”表示的。而汉语里的助词是指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汉语中助词通常读轻声。一般情况下,汉语里助词结构根据语法意义的不同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和表数助词。助词也是虚词的一种,汉语动态助词主要有“着”“了”“过”。动态助词是汉语里特有的用来表示动作进程状态的词。

一、汉语中的助词“着”“了”“过”

助词“着”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者状态的持续。“了”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的实现。“过”经常在动词后面,用来表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动作。例如:“小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他吸了三支烟,仍缓不过神儿来。”“他们这儿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着”表示青蛙正在蹦窜,是指一种正在进行的状态;“了”表示“烟吸完了”或者是“吸过烟”,也就是说吸烟的动作完成了或者之前做过“吸烟”这个动作;“过”是指“类似的事情”以前有发生,即动作在前面出现过,并且没有持续就已经终止。当然,“着”“了”“过”还可以前接形容词,例如:“她红着脸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着”在形容词后表示存在的状态;而“过”和“了”用于动词后是表示现在或过去具有某种形状,如:“她吓白了脸。”“前几天冷过一阵,这两天又暖合起来了。”但是本文主要对“着”“过”“了”在动词后的用法与英文时态进行比较。

二、英语中的时态

英语中的时态常用的主要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式、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等等。用动词的一般形式表示一般现在时,如:(1)He reads a book. 他读一本书。只是说“他读书”,并没有突出时间点,仅仅表示“读书”这一动作。使用助动词“be”+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表示现在进行时,如:(2)He is reading a book.这是现在进行时,他正在读一本书。这里强调的时间是“现在、正在”,突出的是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看书”这一动作。用动词的过去时态表示一般过去式,如:(3)He read a book last week.他上周读了一本书。过去时态表示之前做过某一动作,而关于做没做完没有特别指出,不讲求动作的完成程度。而使用助动词“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表示现在完成时,如:He has already finished the homework in class.他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了作业。与一般过去式不同的是在于现在完成式强调动作的完成程度,即“已经做完某事”,而不仅仅是做过某事。过去完成时主要是由助动词“have”的过去分词“had”+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如: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 before his mother arrived last night.昨晚他在他妈妈回家之前就完成了作业。过去完成时就是现在完成时的过去时态,强调过去某个时间某个动作的完成。

三、“着”“了”“过”与英语时态对比

“着”就作为动词后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是一致的。如:他开着车,听着歌。表示一个动作正在进行。英文是:He is driving and listening music.这个句子的汉英两种说法都是表动作的持续进行。“看着电视”“跳着舞”“吃着饭”转换成英文为“sb is watching TV.”“sb is dancing.”“sb is having lunch.”都是现在进行时。一般情况下,汉语动词后加“着”是与英语的现在进行时相对应。助词“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和变化的实现,如:(1)他双手和衣服上都沾了泥。泥已经沾在他的双手和衣服上,英文可以译为:His hands and clothes were soiled with mud.也可以译为:His hands and clothes have been soiled with mud.(2)他犹豫了半天最终做出了决定。He hesitated for a long time to make a final decision.或者是He has hesitated for a long time to make a final decision.(3)王老师去了北京。Mr.Wang left for Beijing.或者是Mr.Wang has left for Beijing.动词+助词“了”可以同时译成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两种时态,因为动词后接“了”既可以表示动作过程的完成,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发生。动态助词“过”用在动词后,如:看过、听过、想过、尝过。单纯将这些词译成英语就是过去分词“saw”“listened”“thought”“tasted”。如果“过”出现在句子中动词后面,那么只是强调一个动作的结束,或者是之前执行了某个动作,并没有涉及动作持续与否,也就是说,“过”在动词后所要突出的是在某个时间点执行的动作,而不是某个时间段的动作行为,如:“他曾经在美国留过学。”“这里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有“留学”这个动作或经历,并没有表现“留学”的时间段,哪一段时间在留学;同样,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也是仅仅发生了,没有提到动作的持续。和结构助词“了”一样,动词后接“过”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例如:“他曾经在美国留过学。”从句面上可以得出,“留学”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了,结束了,也就是说“他”现在没有在美国留学。“这里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事情”已经发生了,并且结束了。英文中,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都可以翻译成动词+“过”的形式,He lived in Japan for five years .He has lived in Japan for five years.这两句都可以翻译成“他在日本住过五年”。She drank this kind of wine.She has drunk this kind of wine.都可以翻译为“她喝过这种酒”。由此看来,汉语动词+“过”与英语的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存在一种相互转化的对应关系。

四、小结

经过对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和英语多种时态对比分析,二者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着”在动词后和现在进行时都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和持续,强调的是动作现在正在发生,所以动词后接动态助词“着”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与英语现在进行时表示的意思相同,可以进行转换。“了”前接动词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者是在此时此刻之前执行过,这与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式所表达的意思是相一致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动词+“了”可以与英文中的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相互对译。动态助词“过”与动词结合也是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者动作的发生,也与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意思相符,可以相互对译,但是,在日常中英文互译的时候,一般习惯将汉语的动词+“过”翻译为现在完成时,而翻译成一般过去式的也有,但是很少,所以,动词+结构助词“过”可以和英文现在完成时相互对译。综上,汉语结构助词和英语时态存在一定的联系,无法用一两句话讲清楚,要想彻底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具体准确的联系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二涛,郭建芳著.汉英语法比较[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助词“的” 篇12

一、弱化动态性的“に”、保持动态性的“で”

通常情况下, 在表示人或物体存在的场所时我们会使用到“に”, 在表示动作或者是事件发生的场所时会使用“で”。

在教科书当中, 我们也经常见到「~に~がある/いる」和「~で~をする」这样的文型, 并且我们通常将“に”和“で”分别解释为表示“存在的场所”和“动作的场所”。实际上, 从这类文型的侧面来看,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文型所体现出来的是“に”和“で”后面所接的动词的动的性质和静的性质。也就是说, “に”后面通常所接的动词是具有静态性质的动词, 而“で”后面通常所接的动词是具有动态性质的动词。但是, “场所+に+具有动态性质的动词”的情况也经常出现。这时, 即使是具有动态性质的动词, 由于”に”的影响, 也可以表现出静态性质。例如:

例 (1) 街道から少し凹んだ畑の奥に建っているのだが…… (雪国)

(2) 女は川辺で歌っている。 (雪国)

例 (1) (2) 都使用的是动作性动词, 但是所展现的画面感是不同。例 (1) 所展现的是建筑物矗立在田间的静态画面, 而例 (2) 所展现的是女子在唱歌的动态画面。换句话说, 例 (1) 当中的“建っている”虽然具有动的性质, 但是接在“に”后面以后, 其动的性质就被弱化了。与此相对, 例 (2) 中的动词放在表示场所的“で”后面使用, 仍然能够向读者或者听着展现该动词的动的性质, 其动态性得以保持。

同时, “で”也可以用于例 (1) , 但是句子的意思将发生微妙的变化。“街道から少し凹んだ畑の奥で建っている”所展现的是修建房屋这样一个动态的画面, 而“建つ”的动的性质也因“で”得以恢复。

此外,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众所周知, “ある”是存在动词, 具有静的性质, 一般用于存在句。但是, 像“~で~がある”的句型也存在。

例 (3) 武道館でコンサートがある。 (武道馆有演唱会)

例 (3) 中的“コンサート”是活动, 不是实际存在的某种事物, 这里的“ある”也不表示存在, 而是表示“举行、开展”等意思。这个句型表示在某场所举行或开展某项活动, 因此不用“に”而用“で”。

二、“に”的焦点在于场所, “で”的焦点在于动作。

《雪国》有以下两个句子:

○だって、汽車は駅に待ってやしないわ」と、駒子が笑った。

○ここで待ってて。二階の明かりをつけますから。

这两个句子的谓语动词都是“待つ”, 但是在表示场所时一个用“に”, 一个却用“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

例 (4) a田中さんは部屋に立っている。b田中さんは部屋で立っている。

以上句子除了格助词“に”和“で”以外, 几乎一样。但是, 如果用“田中さんはどこか”来提问, 用a回答较为恰当, 用“田中さんは何をしているか”来提问, b回答较为恰当。很明显以上两个提问, 前者的焦点是场所, 后者的焦点是动作。而这反映出来的事实就是a句的焦点在场所上, b句的焦点在动作上。下面再看一个例子。

例 (5) a (駐車場の人が車を運転している人に言う。)

車は10番に (で×) 止めてください。 (请把车停在十号位。)

b (車の中でタクシーの運転手さんに頼む)

あそこの角で (に×) 止めてください。 (请在这个角上停车)

a句中停车场的人想要强调的是“止める”这个动作的到着点是“10番”。b句并没有指出停车的具体的点, 而是强调“車を止めてください”这个意思。换言之, a句的焦点是停车的具体位置, b句的焦点是停车这一动作。因此, a句中只能用“に”, b句中只能用“で”。

三、“に”体现固定性, “で”体现临时性

雪国中有这样的句子“故郷とはいえ、息子はここで生れたのではない”。但是, 有许多日语学习者认为这个句子中也可以用“に”表示场所。但是, 其实该句想要表达的事实是该场所仅仅是“生む”这一动作的临时的、偶然的场所。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有这个句子派生的例子。

例 (6) a彼は商家で生まれた。b彼は商家に生まれた。

由例 (6) 来看, a仅仅表达的是他出生时的场所的是“商家”, “这里的“商家”是某一时刻的临时场所。而b所表达的他出生时的场所是“商家”并且此后成长的场所也是“商家”。

例 (7) a蚕のように駒子も透明な体でここに住んでいるかと思われた。 (雪国)

bこの部屋で四年暮すのかい。 (雪国)

《广辞苑》将“住む”解释为“生物が巣と定めたところで生活を営む意”, 将“暮らす”解释为“世をすごす、生活する”。总体来说, “住む”给人的印象是不移动、在一个固定地点生活。因此, a句使用了“に”。而“暮らす”给人一种不安定的印象, 蕴含着不局限于某个地点, 也可以搬到其他地方生活的意思。并且b句中也有“四年”这样的时间词, 表示b中的这个地点仅仅是一个临时场所, 因此b句使用“で”。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に”固着性强, 固定的可能性大。而“で”固着性弱, 具有临时、不固定的性质。

四、“に”强调结果、“で”强调过程

关于这一点, 由前面的例 (1) 也可以进行说明。「…に建っているのだが……」所要表达的是“建つ”这一动作已经完成, 现在所展现的是这一动作的结果, 也就是说“に”强调结果。如果把句中的“に”换成“で”, 表达的是“建つ”这一动作正在进行中, 也就是说“で”强调过程。因此, 下面的例子也可以由此解释。

例 (8) a「京都で手紙を書く」b「京都に手紙を書く」

a表达的是“書く”这一动作开始到结束的过程都与“で”所表示的地点相关。而b表达的仅仅是“書く”这一动作结束的阶段与“に”表示的地点相关。

以上从四个方面对“に”和“で”进行了分析, 可以得到一下结论。“に”的动态性较弱, 固着性较强, 强调动作的结果, 所表示的场所是句子的焦点。而“で”的动态性较强。固着性较弱, 强调动作的整个过程, 所表示的场所不是句子的焦点, 句子的动作才是焦点。

摘要:本文围绕“に/で”对谓语动词动态性的影响、与句子焦点、动词固着性、动词的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等方面对“に”和“で”进行论述, 找出了“に”和“で”在四个方面的区别。

关键词:に,で,动态性,句子焦点,固着性,过程与结果

参考文献

[1]金谷武洋.日本語文法の謎を解く[M].築摩書房, 2003.

[2]日本語の文法 (上) [M].国立国語研究所, 1986.

[3]田绍美.关于基础教学中表场所的格助词“に”和“で”的误用[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0 (05) .

上一篇:胰岛素降解酶下一篇:陶瓷太阳能集热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