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界面

2024-10-21

建筑界面(共11篇)

建筑界面 篇1

人类劳动的过程就是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去不断地改造环境。从原始人的穴居, 发展到现代具有完善设施的室内空间, 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 对自然环境进行长期改造的结果。最早的室内空间是3000年前的洞窟, 洞窟内反映当时游牧生活的壁画, 证明人类早期就已开始注意装饰自己的居住环境。室内空间环境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 是生活创造的舞台。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 并按照他们自己的思想、愿望来改造和调整自己的生活空间环境。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 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正是由于人类不断改造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室内环境, 使得室内空间的装饰变得永无止境。

顶面、墙面和地面三个界面围合形成建筑整体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 作为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三大界面装饰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色彩的装饰美体现了人们审美追求的自觉意识。这种审美趣味是在人文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它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远影响。界面装饰形式多样, 通过不同的造型与整体建筑形成繁简之比, 在图案纹样的构图上丰富灵活, 装饰色彩上的主观认识和固定模式使中国建筑色彩美学具有装饰特征和文化含义。

一、顶面

传统建筑室内的顶面装饰称为天花, 在汉代称为承尘。至唐宋年间建筑装修从帐幔装饰逐渐向小木装修衍化, 顶上的幕帐也衍化为小木天花, 并出现了吊顶重屋、重椽及藻井, 到明清后期, 在一些豪华的厅堂室内出现了各种轩顶, 一改以往的明露造手法。天花的功用主要是隔断过高的空间来保持室内的温度, 并且遮挡灰尘下落, 同时也有装饰屋内遮盖不雅屋架的功效。在顶面装饰部分主要是通过彩绘装饰手法来体现的, 通过彩绘的装饰让顶面形成一特色的建筑界面。

(一) 顶面的主要装饰形式

彩绘装饰是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彩绘装饰多用于梁架和屋内天花的装饰部位。彩绘图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纯美化为主的图案彩绘, 这种图案装饰只是为了美的需要, 并没有其他的含义。另一种就是其图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隐喻着某种理念和思想, 具有观念表达的作用 (如龙纹寓意吉祥, 可以逢凶化吉, 驱魔除邪;凤寓意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

中国彩绘历史悠久, 图案形式丰富多彩, 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建筑彩绘是用油漆矿物颜料等色彩, 对梁枋、斗拱、柱、檩、天花等构件进行髹饰, 其目的既是为了保护木构件, 防腐防虫, 同时又是为了装饰建筑物, 使其色彩丰富, 让建筑看起来更加美观。

(二) 彩绘装饰色彩的发展

早在春秋时期, 就有用丹粉髹饰建筑木结构的记载, 到了秦汉时期, 建筑的彩绘纹饰已经很发达。魏晋南北朝时期, 受佛教艺术的影响, 彩绘纹饰大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到唐代, 彩绘装饰达到顶峰, 色彩异常丰富, 大量采用天竺的“凹凸花”, 建筑彩画均以土红子、烟子、石青、石绿、银珠等色, 色彩非常丰富。明代彩画的色彩以蓝绿的冷色调为主, 色彩淡雅, 偶尔在青绿色为主的冷色调中点缀一些红色, 借以突出主题和核心内涵。在工艺上极其注意退晕手法, 强调色彩柔和的感觉。退晕色最浅的颜色不是习惯上的白色, 而是浅蓝、浅绿、浅红色, 突出简练、淡雅、深沉的风格。到清代以后, 彩画基调以青绿色为主, 用红色的范围更多了, 并形成了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种彩画样式。

(三) 清代三种彩画色彩分析

1. 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专用于宫殿建筑顶面, 彩画图案大多是以龙、凤图案为主, 色彩的底色为青绿色, 图案纹样全部进行沥粉贴金, 色彩金碧辉煌, 华丽富贵。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 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 金线一侧衬白粉线 (也叫大粉) 或加晕, 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 如“升青降绿”、“青地灵芝绿地草”等, 逐渐完善成为规则最为严明的彩画形式。根据不同内容, 和玺彩画又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不同种类。

2. 旋子绘画

旋子彩画图案是以旋子花为主, 多用于王府建筑和比较次要的皇宫殿宇。旋子彩绘是用圆润饱满或者流畅柔软的各色线条旋转盘结而成的, 形状相对比较突出, 富于变化, 给人以炫目奇巧、素雅华丽的感觉。从色彩上讲, 按不同等级, 藻头部位的用金、退晕均有固定规则, 其它部位也作相应处理。枋心画素色, 绘锦纹、草纹、龙纹。旋子朦胧画按沥粉贴金的多少, 退晕的有无, 又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 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八种。旋子彩画颜色主要是蓝绿两色, 因颜色的比例, 每种还可分若干等级。

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是从元代以后皇家专用的彩绘, 它们统称为殿式彩绘。宫殿主色调是红黄暖色, 建筑顶部是黑黄色瓦面, 红色的屋身和檐柱、装修及基层的白石等各种色彩互相搭配, 形成统一的建筑色彩。彩绘色彩主要用金、蓝、绿等色为主色, 再加上贴金, 色调分明, 冷暖相间, 具有强烈的对比性, 富于层次感和节奏感, 使整体建筑看起来更加的绚丽而又显得庄重和典雅。

3. 苏式彩画

苏式彩绘和旋子彩绘相比来说色彩更显得素雅, 比较平民化, 它的纹样是拐子、串珠、方字、包袱等, 包袱内是人物、山水、花鸟等多种题材的绘画。根据包袱内画题的不同, 又可分为“花鸟包袱”、“人物包袱”、“线法套景包袱”等。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 作多层叠晕。内层称“烟云”, 以青、紫、黑三色为主, 外层称“托子”, 以黄 (土黄、樟丹) 、绿、红三色为主。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包袱两侧的藻头若为青地, 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 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 即所谓“硬青软绿”。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 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

二、墙面

墙面是建筑围合界面中最基本的界面形式, 同时也是建筑中最主要的构成部件。中国建筑装饰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一般墙面色彩采用“白灰”之类的天然涂料来涂饰, 随着后来装饰涂料逐渐走向成熟, 墙面装饰才开始呈现多样化和色彩化, 墙面装饰的色彩配置主要是通过壁画、绘画及书法字画等手法进行装饰。中国古建筑在墙面装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是值得我们现代设计继承和发扬的。

(一) 墙面的主要装饰形式

在原始社会, 人类的居住方式主要是穴居和巢居两种。最初的穴居居室墙壁是自然的泥土坑壁或草泥抹墙, 这时期墙的色彩是通过自然材料本身的色彩来体现的, 也只是进行局部的色彩装饰。后来的建筑多为木构架建筑, 墙壁多数为柱间墙和窗间墙, 建筑立界面装饰的重点大多放在门窗与木架框上, 对门窗、隔扇及柱面进行雕刻绘画, 从而形成后来的窗棂装饰及彩画装饰。而墙面只是为烘托室内装饰的重点提供一个背景, 只是有时会在局部进行绘画点缀。一般墙面装饰色彩采用“白灰”、“白土粉”之类的天然涂料进行涂饰, 只有一些寺院、官署与贵族宅邸建筑的墙壁会有涂朱的做法。还有的一些建筑会在墙壁上刷清漆来进行装饰。用白色的墙面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有效地反射门窗洞口投射进来的光线, 提高室内的亮度, 同时也是为了达到在装饰风格上取得与建筑外观的协调一致。

(二) 壁画装饰的色彩

壁画装饰是早期室内墙面装修的重点装饰之一。在原始社会时期, 色彩被作为巫术及宗教信仰的一种“特质”的视觉符号, 对中国传统壁画色彩的审美情趣具有潜在的影响。原始人认为鲜血的颜色是红色, 红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当时红、黄色被原始人视为避邪、驱兽、护身的保护色, 所以人们使用红土、黄土涂抹自己的身体, 涂染劳动工具, 这些巫术仪式说明他们认为色彩有征服邪气的威力。在封建时代人们称黑、白为“色”, 称红、黄、青为“彩”, 有以“色”为主, 以“彩”为辅的说法。如果说“彩”是依靠“色”的衬托构成自己生命价值的一种视觉方式的话, 那么我国传统的壁画色彩以“色”勾勒, 以“彩”为填的色彩表现手法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特点。中国历代传统壁画受几种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从色彩美学的角度讲, 儒家强调“素质之美, 美于文饰之美”, 认为“绚”固然是一种“美”, “素”也未尝不是更“美”。说明当时有以“素”之美取代装饰“绚”之美的做法。道家则是强调“道法自然”之美, 反对雕琢和绚丽色彩, 认为无色之感最美。所以道家主张“玄学”, 崇尚黑色。从现存汉代墓室壁画我们可以看到壁画多数以白底、黑线勾勒为主, 简单朴素的色彩韵味美足以说明当时壁画色彩的审美取向深受儒道精神的影响。而佛教讲的是轮回转世、涅的理想境界, 红、黄成为佛教的象征色。汉代之后, 从西域传入佛教并将佛教精神融入壁画之中, 现存历代敦煌莫高窟壁画就是其突出的代表。壁画色彩大都以土红、石青、石绿、土黄、熟褐、白、黑色彩配合, 色调浓烈, 庄重而深沉, 富有装饰性。唐代石窟壁画色彩是中国历代壁画色彩最为浓烈的一个时期, 这时壁画色彩倾向富丽堂皇, 形象丰满、准确, 构想严谨周密。壁画以白墙、黑线, 红绿彩为基调, 并出现了蓝、紫等色。画面呈现出或是华丽鲜艳, 或是鲜明淡雅的特点, 利用壁画的色彩反映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景象。到宋代, 色彩多为白描淡彩, 以青绿为主, 设色简单, 华丽高雅。而西夏、辽、金、元代, 则以红、绿色彩为主, 色彩或是鲜明清淡, 或是华丽鲜艳。明代则是以蓝、绿、黄、紫色为主, 色彩华丽典雅。

中国传统壁画装饰作为建筑墙界面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独特装饰意味的中国传统壁画色彩体系, 体现出绚丽浑厚的色彩装饰美的特性, 为色彩单调的墙面增色添彩, 构成了整个建筑的墙面装饰。

(三) 其它墙面装饰形式

除了壁画之外, 还有书法、字画及绘画装饰, 通过墨色的退晕处理形成绘画色彩。木刻字的字体与底板的色彩一般用对比手法。多用金、银、粉绿、浅蓝等色涂字, 而底板色多用墨色、褐色、墨绿、蓝色等比较重要的颜色。

三、地面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地面的装饰并不多, 装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地面平整, 同时起防潮、防滑、防尘、防泥泞、易清洁的作用。在地面装饰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土夯实, 讲究点的就在地面上铺设地砖、地板, 豪华点的室内装饰甚至还要铺设木地板或地毯。在长期的历史衍变中, 地面的装饰变化不是很大, 主要是以实用为主, 为了人们生活环境舒适的需要。

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居住室内已经出现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洁的石灰地面, 新石期时代的居室遗址中, 也留有装饰精细, 坚硬美观的红色烧土地面。到夏商周时期, 建筑是土木结构, 地面主要是白灰抹面, 在西周宫殿遗址中地面则出现涂以黑色的现象。到秦汉时期, 大多的宫殿地面用方砖铺成, 这些砖有素面的, 也有带太阳纹、菱形纹等纹饰的纹面砖, 还有用作踏步的几何纹、龙纹、凤纹的空心砖, 这就是所谓的“秦砖”。有的还涂饰成朱红色, 被称作“丹墀”。到汉代, 讲究的人大多铺以地砖, 有的地砖上刻有纹饰, 还有在传统的做法上用墨色、红色漆地。由于汉代人习惯席地而坐, 所以地面上往往铺有地席。到后来地毯逐渐传入中国, 官僚贵族的居室有的也开始铺设地毯。一直到元代, 地面材料开始出现大理石, 大多数普通建筑的地面是以刷饰面层为主, 这种地面刷饰的色彩基调中白色地面比较多, 但使用较多的还是铺设较厚的地毯, 并出现以彩色艳丽的席篾或锦褥等织物为地衣的做法。

总之, 传统建筑室内地面的材质一直是以陶质地砖为主, 色彩呈现灰色或浅灰色, 使人感觉非常稳重, 符合地面功能的要求。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三大界面的色彩不是孤立存在的, 是整体效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属于建筑的整体色彩效果, 与其他部位的色彩形成对比与和谐、变化与统一关系。室内界面由于线型的不同划分, 花饰大小的尺度各异, 色彩深浅的各样配置以及采用各类材质, 都会给人们视觉上以不同的感受。

中国传统建筑界面装饰历史悠久, 形式多样, 色彩丰富, 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得到了特别的重视。从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对居所进行色彩装饰, 通过色彩来营造理想的环境氛围。后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统治者对建筑界面装饰色彩的使用制定了等级制度, 根据不同的阶级和人群, 对色彩的使用权限进行了严格的划分, 形成了严格的色彩等级制度。现今我们迈入了现代社会, 应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传统建筑色彩文化, 将科学的色彩文化表现形式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 将传统色彩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郭建政.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J].山西建筑, 2006 (12)

[2]马宏强、杨晓明.中国传统建筑彩绘装饰[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0 (10)

[3]赵双成.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图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4]祝重寿.中国壁画史纲[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5.12

建筑界面 篇2

从视觉角度分析建筑空间

空间能够在视觉上营造一种环境,由于人对建筑空间的要求,在空间和视觉方面产生了很多过渡空间,过渡空间能够给人在视觉上营造更为特殊的体验:

1.过渡空间改善室内外视觉联系

建筑空间设计中,室内空间对自然景观的需求也是让建筑室内外空间联系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些建筑内部空间由于缺少对自然环境的引入,丧失建筑室内外空间视觉上的联系。所以,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过渡空间的视觉注意点,避免建筑空间因单调而引起使用者消极情绪的产生。

2.过渡空间中人对视觉环境需求的处理

当人面对大量视觉信息时,会提出其中自我感兴趣的重点。人对视觉信息的处理也有不同。如果是在不需要完全集中注意力去做事情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就会发生偏移,知觉的重心就会分散到对其他信息的探索上,从而认识周围所处的环境。

3.过渡空间中对视觉定向和引导的处理

定向,从字面理解,就是人对其所处的环境状态作出的判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过渡空间对视觉定向和引导的处理应用广泛。在建筑过渡空间设计时,应尽可能充分的供应帮助人确定方位的信息,建立起建筑室内外空间定向的参照体系。在建筑过渡空间中,可以将空间不同功能部分运用不同的照明、材料以及颜色进行区分,这样不仅能够建筑空间秩序感,还能加强空间使用者对整个建筑空间体系的领悟和分析。比如在建筑过渡空间中的交通枢纽赋予一些特殊的光线、具有定向和引导的标志物。

4.对过渡空间中应时布置的处理

空间中的应时布置,主要是指在建筑过渡空间中营造一种视觉巧借的景观动静布置。这些动态布置都是随季节、气候变化的,比如植被、动物、溪流等。总体而言,有三种布置:第一种是季相应时布置。景致随着季节变化。比如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第二种是时相的应时布置。第三种是气象的应时布置。对于过渡空间应时设置,它是一个视觉艺术。。

综上所述,对建筑过渡空间的视觉处理,不仅能够让建筑内外空间进行融合的倾向,还能给人在心理上形成过渡。因此,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时,只有对建筑过渡空间的视觉作用进行重视,才能为人类营造出更宜人舒适的生活环境。

营造建筑空间的意象交融

意象,意为“意境”的意思,象为“物象”。物象是表达“意境”的手段,意境是反应“物象”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是矛盾统一体。建筑空间最终传达给人的是意境,而不是物象。在现代建筑中过渡空间如何处理“物象”与“意境”的关系?

1.物象交融

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物象,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好比诗词当中所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以反映出自然界的事事物物都有自己的韵味在里面。过渡空间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的连接,更要充分了解事物的这些个性,为营造富有意境的空间作好铺垫。现代建筑设计师无法避免这些具有象征性的建筑材料,所以,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对象属性之间的交流。

2.意味交融

建筑过渡空间与建筑空间交融可以使建筑布局更为合理,营造出更有意味的空间。意味是指含蓄与情趣,在空间中是指通过建筑手法可以让空间富有情趣。在欣赏和体验的空间,很难一一去理解空间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比如变幻莫测的色彩那样。

3.情韵交融

这里所说的情韵交融指的是物象和意味的融合。建筑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建筑师的底蕴。中国传统建筑中,讲究建筑要“立意”,即建筑要表现建造者的情怀。建筑中的情韵,也就是物象传达的情感与韵致。传统建筑要求建筑要有情,建筑中很多元素被赋予了情感。当使用者进入充满情感的空间中,可以领略空间给人生理以及心理的感受。现代建筑设计者要充分的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生活体验,以期设计出的建筑空间做到情韵交融。

4.意境交融

建筑的发展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现代建筑与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建筑讲究对空间意境的表达,空间意境最早出现在东晋至唐宋时期。空间意境的出现是古代先民对当时居住环境的一种美好的需求。古代建筑的发展与当时文学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文学艺术中尤其是国画对空间意境进行了烘托,升华了建筑空间。

过渡空间在建筑空间中起到协调建筑内外空间的作用,它是将建筑外部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空间丰富建筑功能,提高建筑内部空间层次,过渡空间也将建筑内部空间延长至建筑外部空间,使内部空间外部化,让建筑可以更好的与环境交融,营建出自然、融洽的空间环境。对于现代建筑空间意境的表达,首先,充分运用建筑空间自身特性去营造空间意境,充分利用过渡空间这种建筑形式来表达空间意境。其次,营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建筑与环境的“天人合一”,建筑意境的营造已经不是建筑物質方面的工作,而上升为精神层次,如何满足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需要应用哲学内涵。

浅议智能化建筑的界面划分 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界面,系统配置

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智能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 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典型、最基本、最直接的体现形式。由于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认识不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造成了使用价值和建筑价值严重不符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对智能化建筑界面没有进行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 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 对他的定义很多, 概括起来为:智能建筑在建筑物内使用计算机集成系统, 利用综合布线系统为通道来控制系统实现高度信息化、自动化及舒适化的现代建筑物。

智能建筑的建筑环境对于一栋公共建筑的大楼, 给业主的定位及建筑的特点及功能要求, 确定应做些什么。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 当有几种方案, 它有什么优点和特点, 当一些智能系统的接口须和外界相连接时, 必须要有明确的分界, 哪部分由谁来做, 什么时候做, 在什么地方做。上述问题提出后, 接着就是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一栋公共建筑楼, 从建筑功能来定义是什么性质的大楼, 是纯办公楼, 还是有一些其它功能的综合楼, 不同性质的有不同的功能。在规划和设计之初, 将这些功能了解清楚, 根据功能要求来设置相关的智能化系统, 并考虑这些系统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或联动关系。在解决和协调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时, 可统筹考虑系统的集成, 这就达到了按需集成, 避免贪大求全而不考虑实际需要的盲目性。

在一座综合楼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 根据其功能和当前建筑发展趋势, 业主会提出一系列的要求, 智能化系统设置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对于这栋究竟应该设置哪些系统, 应根据时间需要定方案。

智能化建筑的设计, 并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专业就可以完成, 他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 存在界面划分的问题, 在建筑、设备和智能化系统的衔接下, 应该明确分工, 既不能各专业都管, 也不要出现都不管的情况。要做好各专业间的配合, 需提出在什么时候进行以及配合哪些内容。智能化系统从设计方案到施工图, 从施工图到现场安装和调试, 这期间有多次专业间的配合以及与承包商的配合。它既要保证建造师为满足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而给出的建筑平台, 如各机房、设备间等, 又要保证各设备专业间的畅通, 不互相打架, 管道线槽的敷设还必须满足建造师设计的层高要求, 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净高。在施工过程中, 各专业管线的施工安装顺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质量。

1 计算机系统是智能化建筑的平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时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我国在863计划中也提出了制造系统过程。此项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 但从其理念和哲理上看, 它比我们以往所做的工作更完善、更有条理性, 并不是所有的做法都是全新的,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 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高新技术, 巧妙灵活的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系统中, 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2 技术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2.1 由于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技术、单一设备产品, 而是多学科多专业综合运用的整体建筑物产品。

如何能够把这些产品和技术有机的融为一体植入建筑物, 便成为解决的问题, 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 由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 它的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综合协调同步发展, 需要统一计划、统一协调、统一对策, 不能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各个为政”“互不协调”, 更不可分封割据打乱仗。

2.2 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 智能化建筑属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 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完善正处在变化之中。

因此, 技术发展政策急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前瞻性, 更需要深思熟虑严谨准确性。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要实现技术发展要实现产业化而不是仅看作一项应用技术, 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仍由国外技术系统产品设备占主导。要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国产化的技术产品与系统, 技术发展才可能形成国产化产业。

3 智能化建筑的系统配置

3.1 系统构成

现代化办公大楼, 多功能大厦的智能化是通过综合线作为传输通道, 采用3A系统;通信网络系统CSA并对各种设备以及各种子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来实现的。在这三大系统下, 每个系统中需要配置许多不同的子系统, 如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中包括: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等。办公自动化从广义上讲即计算机协助进行办公业务处理, 办公自动化的具体内容因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 即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承担一般常规的办公业务活动, 如一般文字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电子邮件、统计数据处理等。经营管理系统则有建设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开发应用软件。通信网络系统内容繁多, 实际上包含各种语音、文字、图像、信息系统、传真服务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可视图文定位、可视电话定位、会议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音响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3.2 智能建筑的系统配置原则

建筑环境适应变化的原则, 智能化建筑物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建设智能建筑在其界面划分时, 需要考虑使用性质, 要和人们正在改变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变化相匹配。随着高新技术的运用, 先进设备和系统的运用, 建筑进入人性化时代。

子系统服从大系统的原则, 各种不同的设备, 在建筑物内发挥不同的作用, 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 建筑物的功能是统一体, 不同的子系统建立在大系统之大, 为大系统服务。经济适用、资源优化原则, 各种不同的设备, 在建筑物内发挥不同的作用, 进场建筑设计时, 要考虑到功能实用性和造价的关系, 考虑需要和技术的可能性。各种设备、产品、工程技术的使用经济适用又要与整个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 借助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 把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 才能使所有的设备和系统发挥其优势, 达到资源共享。

中央控制原则,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是对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项与处理以及信息的全部过程。

表面与界面论文- 篇4

纳米材料包含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两部分,纳米微粒的粒子直径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并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由纳米微粒构成的纳米固体又存在庞大的界面成分。强大的表面和界面效应使纳米材料体现出许多异常的特性和新的规律,这些特性和规律使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在宏观尺度上制造出具有纳米结构和纳米效应的高性能金属材料,并揭示这些材料的组织演化特征以实现功能调控,是金属材料学科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核心关键技术。本文将对纳米材料的表面、界面效应进行介绍。

1.1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就是具有纳米尺度的粉末、纤维、膜或块体。其中纳米粉末,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纳米粒子,研究时间最长、技术最为成熟,是生产其他三类产品的基础。当物质被加工到极其微细的纳米尺度时,会出现特异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效应,其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乃至化学性质也就相应地发生十分显著的变化。因此纳米材料具备其它一般材料所没有的优越性能,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医药、化工、军事、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在整个新材料的研究应用方面占据着核心位置。

纳米材料要求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1-100 nm)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其基本结构单元可以分为:零维的纳米粒子、原子团簇;一维的纳米线、纳米管等;二维的超薄膜、多层膜等。这些基本单元又可以组成一维(1D)、二维(2D)、三维(3D)的纳米材料,如纳米块状材料是将纳米粉末高压成型或烧结或控制金属液体结晶而得到的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对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由于尺度的减小,导致可以与激子波尔半径、光波波长、超导相干波长和德布罗意波长相比拟,体系电子被限制在一个十分小的纳米空间,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很短,电子输运受到限制,电子的局域性和相干性增强。在宏观体材料下出现的准连续能带消失,将表示出分立的能级,量子尺度效应十分显著,使得纳米体系的材料与块体材料相比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将出现许多新奇的特性。而且,纳米材料在小尺度范围内的表面活性增强,表面能量状态的提高将导致纳米体系本身变的很不稳定而处于亚稳态。

尺度是纳米材料重要的结构参量之一。因为随着材料尺度的减小,其表面与界面原子(与芯部原子相比)所占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当表面与界面原子数与芯部原子数相比拟的时候,材料的相关物性将有可能发生从宏观的体材料向介观的纳米尺度材料转变,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尺度效应,而正是这些尺度效应使得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表现许多奇异的物性和潜在的应用。例如,因为尺度的减小,纳米颗粒的表面原子与总的原子数相比随粒径的减小而急剧增大。当直径为10nm,4nm,2nm和1nm时,其表面原子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40%,80%和99%。表面原子数随尺度减小而增大将导致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不足、键合状态与内部原子不同,键态失配,因而出现非化学平衡,使表面原子的活性增大且处于高的表面能量状态,将引起表面原子自旋构象和能谱以及表面原子的输运的变化。此外,随着纳米晶体尺度的减小,内部缺陷如位错在晶粒内部的消失以及晶界的存在,使得纳米粒子将在强度,结构硬度显著增强。同时,也会出现表面硬化现象[6]。纳米尺度下的材料合成也为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各提供了机会。例如,在经典条件下互不相溶的两种材料如二元金属,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由于相关物理量尺度效应的存在,将会出现固溶体相。

因此,当物体的尺度进入纳米量级后,表现出的许多性能已经不可以用经典理论来进行描述,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工具来增进对纳米尺度下材料表面与界面的理解。

1.2表面效应与界面效应

随着微粒粒径的减小,其比表面积大大增加,位于表面的原子数目将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粒径为5nm时,表面原子的比例达到50%;粒径为2nm时,表面原子的比例数猛增到80%;粒径为1nm时,表面原子比例数达到99%,几乎所有原子都处于表面状态。庞大的表面使纳米微粒的表面自由能,剩余价和剩余键力大大增加。键态严重失配、出现了许多活性中心,表面台阶和粗糙度增加,表面出现非化学平衡、非整数配位的化学价,导致了纳米微粒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平衡体系有很大差别,我们把这些差别及其作用叫做纳米微粒的表面效应。

由纳米微粒制成的纳米固体,不同于长程有序的晶态固体,也不同于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非晶态固体,而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更高的状态。格莱特认为,这类固体的晶界有“类气体”的结构,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可移动性。从结构组成上看它是由两种组元构成,一是具有不同取向的晶粒构成的颗粒组元,二是完全无序结构各不相同的晶界构成的界面组元。由于颗粒尺寸小,界面组元占据了可以与颗粒组元相比拟的体积百分数。例如当颗粒粒径为5-50nm时构成的纳米固体,界面所占体积百分数约为50%-30%。晶体界面对晶体材料的许多性能有重大影响。由于纳米固体的界面与通常晶粒材料有很大的不同,界面组元的增加使纳米固体中的界面自由能大大增加,界面的离子价态,电子运动传递等于结构有关的性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纳米固体的界面效应。

1.3 表面能和界面能及其尺度效应

表面或者界面过剩Gibbs自由能和表面或者界面应力在固体表面热力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理解诸如量子点生长和形核、外延纳米结构以及生长的各向异性、晶体的平衡形状,表面结构和驰豫、表面熟化等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例如,在恒定体积条件下的晶体平衡形状是由Wulff定理决定,即

= 最小值,其中是各晶面的表面自由能,是各个晶面的面积,从热力学的观点看,表面(或界面)能描述的是通过裂开或塑性变形形成新固体表面(或界面)单位面积上所做的可逆功,而表面(或界面)应力指的是通过弹性变形伸展表面(或界面)单位面积上做的可逆功。

随着纳米体系材料尺度的减小,比表面积逐渐增大,表面能或者界面能对材料的能量状态及热稳定性的影响尤为显著,使得纳米材料的热力学行为不同于相应的块体材料。

对于纳米材料体系来说,如多层膜,其界面除了相应的由于原子间的键能导致的界面能之外,同时由于晶格原子失配而导致了弹性应变能的存在。此项构成了界面能的结构项。而对于纳米晶、纳米线、纳米管等纳米体系材料的表面,同时存在着表面原子之间尺度依赖的表面弹性应变能。因此,表面或者界面晶格原子晶格的弹性能构成了表面或者晃面能的一个重要方面。Zhao等人研究了纳米薄膜的表面原子之间的弹性应变能。发现其弹性常数和杨氏模量与薄膜的厚度存在显著的尺度效应。

2.纳米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

2.1纳米材料界面微观结构模型

纳米材料是由内在不一致的被界面区域分割开的纳米尺度的微粒所组成。纳米材料的颗粒尺寸、结构不是区别纳米材料的唯一特性。事实上,界面区域起着同样的甚至更重要的作用。界面的化学成分、原子结构、厚度对纳米材料的性能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即使两种纳米材料的纳米颗粒有着相同的化学成分和尺寸,如果它们的界面结构不同则可能导致性能上的巨大差异。纳米材料表现出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这是由于大部分原子处在界面的直接结果。因此,纳米材料中界面处的微观结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尽管目前纳米材料的界面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在某些方面取得共识,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能获得准确的结论。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纳米微晶中界面上的原子排列极为复杂,尤其三个晶粒或更多的交叉区,其原子几乎是自由的、孤立的,其量子力学状态。原子、电子结构已非传统固体物理、晶体学理论所能解释。界面微观结构存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基于不同的实验结果,许多人提出了一些关丁纳米材料界面微观结构模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Gleiter的完全无序模型:这种理论认为纳米晶粒晶界具有较为开放的结构,原子排列具有随机性,原子间距离大,原子密度低,既无长程有序,又无短程有序。这种理论曾被广泛引用,但近年来,许多关于纳米材料界面研究的实验和模拟计算都与这个理论有出入,因此,人们基本上放弃这个模型。

有序结构模型:这种理论认为纳米晶界处的原子结构与传统粗晶晶界结构并无太大区别,纳米晶界上原子排列是有序的或者是局域有序的,并通过阶梯式移动实现局部能量的最低状态。

有序无序模型:近年来,通过大量晶界的高分辨电镜观察,提出纳米材料晶界具有以下特征:多数晶粒具有与粗晶中的晶界相类似的结构,但由于晶粒很小且随机取向,晶界都呈现出弯曲的特征,而且邻近晶界的区域晶体点阵存在畸变,同时,在一些晶界上,存在局域的不完整性或无序的区域以及纳米级空洞。可以认为:纳米材料中的界面存在着一个结构上的分布,它们处于无序到有序的中间状态,有的与粗晶界面结构十分接近,而有的则更趋于无序状态。

界面可变模型:由于界面原子的原子间距、原子排列、缺陷和配位数的不同,界面上能量差别很大,使纳米块状材料的表面平移周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晶格常数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表面状态,使纳米材料具有不寻常的电、磁和光学性能。

界面缺陷模型:界面组分随着纳米粒子尺寸减小而增大,界面中的三叉晶界的数值随之增大,引起界面中包含着大量缺陷。纳米材料的界面原子排列比较混乱,其体积百分数比常规材料的大得多,界面原子配位不全,使得缺陷增加。所以纳米材料是一种缺陷密度十分高的材料。

总之,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来描述纳米界面的微观结构。事实上纳米材料中的界面微观结构可能非常复杂。它不但与材料的成分、键合类型、制备方法、成型条件以及所经历的热历史等因素密切有关,而且在同一块材料中不同晶界之问也各有差异。可以认为纳米材料中的界面存在着一个结构上的分布,它们处于无序到有序的中间状态,有的与粗晶界面结构十分接近,而有的则更趋于无序状态。

2.2纳米材料界面结构的热稳定性

从热力学角度讲,纳米材料处于非稳定状态,因为大量的晶界将提高系统的自由能。在适当的条件下,纳米晶粒将会长大,材料中的不稳定相将会转变为稳定相,从而引起界面结构的变化。因此,高温时纳米材料的性能将发生改变。与常规加热方式相比,不但可以降低晶须的合成温度,而且可以提高晶须的产率。因此,单位产品的能耗大大降低,电炉的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具有节能、省时、高效的优点,可以实现碳化硅纳米晶须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

总之,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来描述纳米界面的微观结构。事实上纳米材料中的界面微观结构可能非常复杂。它不但与材料的成分、键合类型、制备方法、成型条件以及所经历的热历史等因素密切有关,而且在同一块材料中不同晶界之问也各有差异。可以认为纳米材料中的界面存在着一个结构上的分布,它们处于无序到有序的中间状态,有的与粗晶界面结构十分接近,而有的则更趋于无序状态。

3.纳米界面性能与电介质科学

界面效应包括两个方面:垂直界面的效应和界面平面内的效应。界面是金属电极和介质相之间电荷传输的通道,它可控制后者金属电极与电介质接触时,可从金属内亚原子距离扩展到电介质内约10-9m或到绝缘体内10-7m形成一个纳米级的界面,并且恒定带电构成双电层。这一电荷分离层是电介质和金属电极间界面的特征,它在界面内产生的电场可高达103MV/m。若极化分子是界面内主要成分时,它们会高度取向并形成与松散状态下差别较大的性质。在纳米界面内,离子和分子的分布和动力学特征在电化学、保持电介质绝缘性能以及其它电活动中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许多电介质系统的低频行为都可以用纳米界面的特性来表征。

界面效应包括两个方面:垂直界面的效应和界面平面内的效应。界面是金属电极和介质相之间电荷传输的通道,它可控制后者的导电性能,影响穿过电极和松散电介质间界面电子传输的氧化还原过程。界面电场可通过色散力和静电力改变聚合离子、聚合电解质或极化大分子的正常相结构,而氧和其它吸附在金属和电介质表面的杂质会使界面实际情况更为复杂,界面上复杂的时变性能对体系的绝缘性能和介电性能有很大影响。由于界面内电荷横向移动发生在分子有序的富离子空间电荷层,与垂直界面方向相当不同,因此界面平面的内部反应也是一类潜力巨大的界面现象。对这种情形的研究不仅会在电气工程,而且在电子-化学、生物学和细胞膜内质子和其它离子横向流研究方面产生有益的结果。

4.总结

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体系表面和界面以及相关尺度效应的研究,不仅能够获得材料的表面态或界面态等物理特征,而且对于探索新的纳米结构的奇异物性及纳米尺度器件应用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G.Ouyang, C.X.Wang and G.W.Yang,Anomalous Interfacial Diffusion in Immiscible Metallic Multiinyers:A Size-dependent Kinetic Approach,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6,171914(2005).[2]G.Ouyang, X.Tan,M.Q.Cai and G.W.Yang, Surface Energy and Shrinkage of a Nanocavity,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9,183104(2006).[3]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北京:科学出版杜,2002.

[4]周瑞发,韩雅芳,陈祥宝.纳米材料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5]刘吉平,郝向阳.纳米科学与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界面新闻 篇5

从APP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界面新闻》对界面的要求颇为讲究。无论是从主界面的设计还是新闻的排版来看,都当得“界面”二字。打开《界面新闻》,映入眼帘的是图文一体的模块式新闻推送。在整个界面的上方有一排分栏标签,把新闻类型清晰地分为了“天下”、“中国”、“娱乐”、“体育”以及“时尚”等板块。每一篇新闻的内容都是经过专栏编辑整理编写,由《界面新闻》独家推送,质量颇高。

除文字内容外,以图片元素为主要视觉构成的设计,则是《界面新闻》的另一大亮点。和一般新闻APP的图片选择相对随意且缺乏质量不同,《界面新闻》的图片非常精致,几乎达到了高端新闻和时尚杂志所要求的视觉效果。这可能是因为《界面新闻》舍得对图片进行成本投入,但同时也一定与内容编辑团队的理念和思路有关。就像《界面新闻》的视觉总监李响所说的:“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是界面的方向,图片作为视觉呈现的主要元素,当然也要达到这个标准。”

何为“独立思考”?

记得刚下载这款APP的时候,笔者粗略的看了一眼下方的应用介绍,其中“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几个大字最为吸睛。单从这几个字上就可以看出,《界面新闻》和传统新闻APP的不同之处,也让笔者瞬间有了“一探究竟”的欲望。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独立思考”。笔者认为,习惯“独立思考”的人有几大特质:质疑、整合分析能力以及自我判断能力。而《界面新闻》的每一篇文章基本都带有极强的观点性和行业性,十分适合习惯于“独立思考”的人阅读。

由于我们处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所产生的庞大变量之中,所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世界,理性和建设性的声音依然稀缺,相信每遇重大情形,极端并且粗暴的指责,时常让很多喜欢独立思考的人因忌惮谩骂而选择了沉默。笔者真心希望,能够让更多理性并且有思考能力的人发出声音。而《界面新闻》将这样的人聚集起来,让讨论能够在理性与平等的框架中进行。笔者对目前互联网中的一些类似于“造谣”和“搬运工”行为很是厌恶,就像人们购买产品和使用服务的同时也塑造了人们所期待的世界一样。互联网的互通与彼此的尊重;快速的发展与理智的建议;自由开放与秩序隐私—也许体会并处理好这几个辩证关系,才是《界面新闻》未来发展的核心观念。

小编观点

建筑界面 篇6

在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城市更新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后1),西方发达国家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意识到既有建筑的改造对城市更新的重要性,并掀起了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热潮。随着人们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意识的深刻改变,城市更新模式转向了集约型的内涵提升,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成为全球各城市共同关注的问题2)。

一、我国城市中心区工业建筑外部界面改造的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与工业建筑改造相关的项目,但受限于当时的观念,最初的改造多采取了“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改造方式3)。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城市普遍修订了其城市总体规划, 开始进行城市的结构更新,大量市区内的工业建筑及地段随之遭到了闲置和废弃,沦为城市中的“空白之地”。但就在工业建筑淡出人们视野之际,艺术家们敏锐地发现了其利用价值——随后一系列工业建筑被改造为艺术空间。上海苏州河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重庆坦克库艺术区中工业建筑转型成功的案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这些被废弃的工业建筑的重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人们意识到这些工业建筑并非城市发展的桎梏,通过适当的改造再利用,它们完全可以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归城市生活。

就建筑本体的改造而言,可以分为“内部”改造与“外部”改造两部分。“内部”改造是源于功能的变化而产生的内部装饰或空间格局的改变;相较之下,“外部”改造的意义更为突出,因为“外部”改造不仅要对建筑内部功能的改变有所体现,而且还要满足建筑本身及城市形态的要求。因而外部界面的改造对工业建筑改造的结果影响更为显著。

而就改造对象而言,王建国认为,可以参照外国的分类原则,将我国的工业建筑划分为两类:即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解放前的第一类工业建筑, 和1949年后大量兴建的第二类工业建筑。4)

表1、2、3均由笔者依据搜集资料自行绘制

其中,第一类工业建筑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活动而产生,由于当时的施工工艺和建筑技术、结构与今日有所不同,因此通常具备较为突出的历史价值。而建国后大量兴建的第二类工业建筑,鉴于当时国民经济百废待兴的背景,国务院曾提出了“民用建筑的设计中,必须全面掌握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1]作为建筑创作的指导方针,因此不难想象作为纯粹生产性空间的这类工业建筑通常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产需求而并无过多的附加价值。

鉴于此,对这两类工业建筑的改造宜采取不同的模式(表1)。对前者的改造应持谨慎态度,注重挖掘其历史价值,采取“修旧如旧”的改造模式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外部界面的原始风貌应是首选,但其内部功能的置换会受到较大的制约。相比之下,第二类工业建筑因建筑本体并无过多的附加价值,其外部界面的改造因此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其内部功能的置换所受制约也相对较小,通常采取“修旧如新”或“新旧对比”的改造模式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工业建筑改造的日益重视, 我国在第一类工业建筑的改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对城市中心区大量存在的第二类工业建筑的改造中,却存在着对其外部界面的关注不足,改造后的外部界面不能很好适应城市生活需要的问题。一方面, 这是因为我国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起步于对其内部空间的利用,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始终更为关注内部空间的改造,而对外部界面的改造关注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将大量的工业建筑由原有的城市边缘地带纳入了城市中心区域,而作为城市形象展示窗口的城市中心区对构成城市街景的建筑外部界面的要求更高,工业建筑经改造再利用由生产领域进入生活领域,其外部界面需要以合适的全新面目适应这一转变。

二、城市中心区工业建筑外部界面改造的影响因素

诚如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与德梅隆 (Pierre de Meuron)所言,建筑外部界面的改造“不是致力于创造新物质,而是用新的方法,使用大家熟知的形式、材料结构等重塑旧建筑表皮,使旧建筑重现活力”。[2]因此,对工业建筑外部界面的改造应回归其建筑本体,关注其分隔的内外空间要素(场所环境和功能需求)对其的影响;与此同时,其结构实体制约着改造技术的选择,而技术的选择又决定着外部界面改造的结果。场所环境、功能需求、结构实体、 技术选择四者间的互动,最终综合影响着其外部界面的改造结果。

1.场所环境

建筑均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之联系形成互动。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存在的目的是将敷地变成场所,换言之,揭露隐伏在既有环境中的意义。”[3]通常,建筑是通过外部界面来回应对既有环境意义的表达。当既有环境发生改变,其暗含的意义随之发生变化,外部界面也需要做出改变以回应场所的诉求。受早期城市规划机械式的“城市功能分区” 影响,身处城市工作区的工业建筑的外部环境大多单一呆板,缺乏生气与特色,建筑内外缺少交流,外部界面封闭感强。而作为城市生活最活跃区域的城市中心区,在空间上强调公共性,鼓励市民生活的丰富性,且注重建筑内外的交流互动,与改造前只关注内部的工业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场所环境的剧变成为外部界面改造伊始便必须回应的问题。

2.功能需求

功能之于建筑的重要无需赘言,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本质上便是对其原有功能进行置换。作为纯粹的生产性场所,工业建筑的空间使用主体是原材料、 机械设备和产品,空间设计以“物的生成为依据”, 其外部界面通常也呈现出与民用建筑截然不同的大体量、大空间、大容积的特征5)。在对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建筑改造时,一方面,由于空间使用主体发生了由“物”到“人”的转变,对建筑内部声、 光、热等物理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外部界面需要对此做出回应;另一方面,在消费文化主导的当下, 城市中心区的风貌深受商业因素的影响,低密度的工业建筑要想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得以保留, 其外部界面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标志性以满足商业宣传的需要。改造后的外部界面对功能需求的满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造的成败。

3.结构实体

结构体系构筑了工业建筑的基本骨架,也影响着其外部界面改造方式的选择。不同的结构体系所适应的改造手法也不尽相同(表2)。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到对外部界面的改造再利用必须在工业建筑的正常使用年限即其生命周期内实施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因此在改造前应对工业建筑的质量进行科学的检测评估,并对不能满足改造后使用荷载要求的部分进行加固,以保证其耐久性和安全性。而当仅仅通过对原有空间结构的改造无法满足新的功能需求时,则可以考虑通过水平或竖向加建来满足这一需求。

4.技术选择

在工业建筑外部界面的改造中,技术的选择往往决定着改造的最终效果(表3)。而建筑师对技术选择的考虑,一方面是以改善建筑的物理性能为目的, 另一方面则与表达特定的建筑理论相契合。对身处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建筑,在其外部界面的改造中选择新的技术手段,既有利于向公众普及新技术之美,也能丰富城市建筑形态的多样性;而选用适宜的地域性技术则能为外部界面赋予强烈的地域特色,有利于城市特色的传承。

三、当代城市中心区工业建筑外部界面改造设计方法

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工业建筑外部界面中的简洁的线条、明确的秩序散发着“效率至上”的机器美学的气息,透露着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理性和逻辑。但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城市中心区作为多重文化交流、碰撞、展示的舞台,对所处其中的建筑提出了更高的情感诉求,工业建筑外部界面原先单一的理性之美显然无力满足多元化的美学表达需求。工业建筑要想回归并融入当代的城市生活,改造后的外部界面必须能够承载不同的美学特征,表达多元的情感需求。因此在其外部界面的改造中,除了需对其影响因素加以研究,还应关注更高层面的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向以准确把握改造的方向。当代建筑文化沿着科学技术、地域传统两大主干发展,其趋向集中体现在“先进技术的全球化倾向”“建筑理论的多元化倾向”“场所精神的地域化倾向”和“建筑环境的生态化倾向”6)四个方面,结合当下的改造实践来看,至少有以下四种改造设计方法可供借鉴:

注:▲指可采用此方式;●指建议采用此方式;■指不宜采用此方式。由笔者依据搜集资料自行绘制

由笔者依据搜集资料自行绘制

1.基于“工业美学”表达的改造方法

在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初期,工业建筑以先锋姿态引领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其体现出的工业美学、机器美学特征大大拓宽了新建筑的视野,但过于强调功能至上的第一代机器美学却在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中逐渐式微。然而物极必反,当下的建筑界呈现出设计观念百花齐放的局面,随着极简主义风格大行其道,工业建筑特有的机械美感重新为人发掘并受到追捧。作为城市活力的展示窗口,城市中心区鼓励多元化的建筑语言并存,因此在外部界面的改造中从既有工业建筑本身出发,将其遗存的 “工业元素”在现代语境下进行转化,挖掘、强化其原有的机械美感便成为可行的思路。

天津万科水晶城项目所处地段位于城市工业时代的象征——原玻璃厂厂区。得益于城市主风向上风口的区位优势,该地段空气清新且污染较少,在城市的建设浪潮中成为高档居住小区的理想用地。 出于延续城市文脉的考虑,项目将地段内的调运铁轨、烟囱等构筑物与古树作为小区景观系统的一部分进行保留,但原厂区内的厂房却普遍遭到拆除, 只留下一幢吊装车间并拟定改造为社区运动会所。 在周边新住宅萌发的勃勃生机中,破旧的吊装车间落寞地诉说着岁月无情的变迁。设计师在现场检测评估后,决定以捍卫其尊严的方式将之激活。车间规整封闭的外部界面与其改造后的会所功能格格不入,建筑师通过拆除屋顶和围墙消除了其封闭感和庞大体量,而将原有的结构框架——作为车间中最显著的“工业元素”予以保留并直接外露参与构筑外部界面。新加建的功能体块虽通过错落布置打破了旧体系对新建筑的限定,但外露的结构骨架仍主导了新外部界面的构建7)(图1)。这种改造方法转译了车间外部界面中原有的建筑语言,令其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获得了刚毅、朴素的机械美感,并为其所在区域的城市景观增添了强烈的戏剧性。

2.基于生态环境营造的改造方法

城市化的进程为人类营造了舒适的人工环境, 但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表明,人类并不能主宰自然, 而只能顺从自然,并在城市建设中重视生态环境的平衡。生态观念的传播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创作与发展, 绿色建筑技术的成熟则为工业建筑在外部界面改造中落实生态理念提供了保障。深圳蛇口南海意库3#楼的外部界面改造便是一例。

项目位于深圳蛇口片区,由原三洋厂房改建而成。蛇口片区毗邻香港,集中了深圳的优势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窗口”,而3#楼作为该创意园区最先启动的示范改造项目,也是备受瞩目,方案伊始便确立了绿色节能的目标。在外部界面的改造中, 顶部界面采用了屋顶绿化技术,西侧界面的生态绿化墙在为建筑增添生态气息的同时在夏秋季节有效遮阳,适应深圳的城市气候。东侧界面则在外侧增加附属构件,形成“垂直+水平”遮阳,并通过日照方位角的计算进行优化。南北侧的玻璃幕墙选用以Low-E中空玻璃为主,辅以局部热镜或智能玻璃等多种组合方式,使建筑节能达到最优。此外,改造还增设了景观中庭,其顶部的太阳能拔风烟囱改善了自然通风, 而安装的太阳能光电板在发电的同时还起到遮阳的功效。改造后的厂房形象新颖、独特,并为周边环境注入了浓郁的生态气息(图2),而节能技术系统的运用(图3)也令其相较于基准建筑节能66%,赢得了国际绿色专家的一致好评。8)这种改造方法依托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通过主动设计营造舒适的生态环境,并整合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1 | 改造后的天津万科水晶城运动会所图表来源: 图1:负空间——天津万科水晶城运动会所设计[J],时代建,2006(03),第97页

3# 楼2 | 改造后的南海意库图2:林武生、董瑾、吴远航,宜将新绿付老枝——蛇口南3#楼改造设计[J],建筑学报,2010(1),第21页

图3:同图2

3.基于场所精神表达的改造方法

作为石头的史书,建筑塑造着城市的风貌,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在其本体之外有着更深层次的城市建筑体意义。然而伴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国际样式的流行却令世界各地的城市建筑失去了特色,建筑个性与意义的丧失也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送上了末路。对此,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可以通过场所精神——有文化内涵并具有一定地域特点的空间环境——来区别于千篇一律的国际式风格。 唐山市在将原唐山面粉厂改造为城市展览馆的过程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厂区位于唐山市与大成山之间,最初的规划方案拟将之拆除以建造城市的中心绿地公园。厂区内的厂房原本平淡无奇,但调研发现其中有4座仓库建于日伪时期——这对于经历了大地震毁坏且绝大多数建筑的寿命都不超过30年的唐山而言,已然属于“古董”。而且诚如建筑师所言,“震后重建的唐山是一座以科学的理性原则为依据,以经济学的节约规则为标准,以美学的朴素原则为准绳的城市”[4]。厂房朴实无华的外部界面与唐山城市气质的内在契合令其可以发挥城市教科书的作用,成为市民了解城市历史、 现状和未来的基地,于是当地最终决定将之建设为城市展馆。建筑师则希望通过改造,让市民理解其朴素的外部界面所蕴含的美,以重塑人们对自己城市的信心,并强化既有的城市格调。改造的目的由此落实到“揭露隐伏在既有环境中的意义”。外部界面的改造并未做大幅度的改动,只是通过清理和拆除外部无关构件,使之回归纯粹建筑原型,以突出其朴素的沧桑美;同时在屋顶与门廊等重点部位用木材和钢格栅等材料,以与原仓库形态同构的方式加强了韵律感,激发出了原本平淡无奇的建筑群深层的内在美,使之成为代表唐山城市气质的佳作 (图4)。这种改造方法着眼于挖掘建筑与场所的深层联系,并不着墨于建筑外表的浮华,更多地是通过朴素的手法突出、强化建筑原型的魅力,表达其与场所契合的美,从而呈现场所的文化内涵。

4.基于多元建筑理论的改造方法

当代错综复杂的建筑文化导致了建筑理论的多元化倾向。为了能在群星闪耀的建筑界占据一席之地,当代建筑师不断推陈出新,以新的建筑理论和风格来标新立异。工业建筑外部界面的改造则成为他们试验自己新建筑理论的理想场所,表现不同理论的建筑语言在外部界面的改造中均有所体现,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中部系列展馆的外部界面改造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一趋向。

4 | 改造后的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图4:佳作奖: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及公园,唐山,王辉[J], 世界建筑,2009(02),第71页图5: 顾英,城市中的实,展示中的建筑——城市最佳实践区中部展馆[J],建筑学,2010(05),第133页

5 | 改造后的 B-1 展馆

6 | 改造后的 B-2 展馆图6:同图7

7 | 改造后的 B-4 展馆图7:顾英,传统材料以现代手法演绎历史印记——2010 年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B4展馆改造设计[J],建筑技艺,2010(Z2),第161页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提供给全球各城市——展示其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进行的具有创新意义和示范价值的实践——的舞台,而展馆本身则作为城市中工业建筑改造的实践案例加以展示。在B-1展馆的改造中,建筑师保留了原有厂房的结构骨架,其外部界面的改造则从生态仿生学角度出发,通过模拟昆虫的有机形态,并以蜂窝结构作为肌理,最终形成了一体化的生态界面(图5),作为整体的绿色建筑概念的深层次延伸9)。而在B-2展馆的改造中,建筑师保留了原厂房的结构框架,在其外界面的改造中选用了陶土板和铝板两种材料,陶土板包裹的体量面向广场及东西两侧倾斜形成动态效果,中间则穿插着铝板包裹的方盒子。陶土砖由意大利进口,且80% 以上的面砖都进行了镂空雕花的处理,意式风格的花纹美轮美奂,使其充满了异域风情10)(图6)。在B-4展馆的改造中,建筑师将屋顶形式改为极富石库门里弄韵味的折线样式,并将局部的屋面板加以延续构成外部界面的一部分。屋面板选用特殊工艺处理的铜装饰板,随着时间的流逝,铜板因氧化而呈现出的不同色彩与肌理营造了自然的岁月痕迹。其余的外部界面则沿用原有的红砖,并用拆除下来的红砖砌筑不同样式的图案加以装饰。出于防火和节能的需求,红砖构成的外部界面内侧需加衬轻钢龙骨墙,建筑师在部分墙内嵌入了LED照明灯。夜幕降临,柔和的灯光下,建筑为游人营造了一番别样的时空体验,原有的建筑材料也通过新的建筑语言获得了全新的表现力11)(图7)。通常, 这类改造方法多与特定的建筑理论相结合,其使用会有一定的局限,但基于新建筑理论的建筑语言的确拓宽了工业建筑外部界面改造的视野。

结语:

建筑界面 篇7

1959 年King等[2]在理论上提出了金-瓷结合的概念。他们认为, 在金属和烤瓷之间存在着化学结合, 欲获得良好的结合力, 金-瓷界面必须有足够的氧化物。这种由金属生成的氧化物必须源源不断的溶解到金-瓷界面的烤瓷材料内直到达到饱和为止。为达到化学结合, 金属基底在烧结饰面瓷之前, 通常需要进行预氧化处理。然而对于瓷-瓷双层结构, 饰面瓷烧结之前通常没有对核瓷进行预氧化, 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化学结合还需要实验的验证。并且瓷-瓷双层结构与金-瓷双层结构之间在材料成分、制作工艺以及临床破坏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3,4], 因此本实验选取钴铬合金-饰面瓷双层结构及氧化铝渗透陶瓷-饰面瓷双层结构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微观形貌及元素扩散方面的分析, 对2 种结构的界面进行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渗透陶瓷 (商品名:高强度牙科陶瓷A型, 简称HSDC- A, 上海齿科材料厂) , 钴铬合金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研制) , 松风Vintage AL饰面瓷 (松风公司, 日本) , VMK95烤瓷粉 (Vita, 德国) , 高温烤瓷炉 (登士柏公司, 美国) , JSM- 5910LV扫描电镜 (Jeol公司, 日本) , INCA能谱仪 (Oxford公司, 英国) , 全瓷高温渗透炉 (上海齿科材料厂) 。

1.2 界面扫描电镜 (SEM) 观察及能谱分析

粉浆涂塑法制作15 mm×5 mm×1 mm的渗透陶瓷试样1 个。超声清洗后按照厂家给定的程序烧结Vintage AL饰面瓷, 其中包括0.2 mm的遮色瓷和0.6 mm的牙本质瓷。将试样从中一分为二, 自凝塑料包埋, 断面依次经200 目→1 500 目金刚砂纸打磨抛光, 其中一半70%沸腾硫酸腐蚀5 min后表面喷金, 行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形貌;另一半不酸蚀但表面喷金, 行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形貌并同时进行能谱分析。

失蜡法制作15 mm×5 mm×1 mm的钴铬合金试样1 个。超声清洗后按照厂家说明书烧结VMK95饰面瓷, 其中包括0.2 mm的遮色瓷和0.6 mm的牙本质瓷。将试样从中一分为二, 取一半自凝塑料包埋, 断面依次经200 目→1 500目金刚砂纸打磨抛光, 表面喷金后扫描电镜观察金-瓷界面的微观形貌并同时行能谱分析。

2 结 果

2.1 瓷-瓷结合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图 1可见渗透陶瓷与饰面瓷在界面结合紧密, 界线不清晰, 无明显间隙。经70%的硫酸处理后, 渗透陶瓷中的玻璃被腐蚀, 可以清晰地看到氧化铝晶粒。

Si、Al元素在界面两侧的分布如图2, Al元素在渗透陶瓷中含量较高, 在饰面瓷中含量少, 在饰面瓷内接近界面5 μm的范围, Al元素含量缓慢下降, 到10 μm处含量趋于稳定。Si在饰面瓷内含量高, 渗透陶瓷内含量低, 与Al相似的是, 界面两侧Si元素含量的变化也是一个平缓的坡度, 而不是突然的变化, 这说明界面两侧Si、Al发生了元素的渗透。渗透陶瓷内距界面5 μm的面分析发现了渗透陶瓷本身没有的K元素, 说明K元素由饰面瓷向渗透陶瓷中渗透 (图 3) 。

2.2 金-瓷结合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如图 4,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显示金-瓷间有明显的过渡层, 金-瓷结合界面结合良好, 无缝隙。金-瓷结合界面可见过渡层与金属基体和瓷层之间附着紧密。能谱分析显示金-瓷结合界面主要有Cr、O、Si发生了元素的扩散。

3 讨 论

3.1 金-瓷界面的结合机制

近年来, 由于镍铬合金毒副作用的病例常有报道, 钴铬合金烤瓷牙正逐步取代镍铬合金烤瓷牙, 因而钴铬合金与瓷的结合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化学结合是金-瓷结合最首要的因素, 所谓化学结合是指金属表面的氧化物与陶瓷成分中的氧化物和非晶体型玻璃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相互结合, 它们之间可以是直接转移的离子键结合、共用电子的共价键结合或金属键结合, 其外观表现就是元素成分的相互扩散[5]。

Pask[6]详细解释了陶瓷和金属的结合机制, 以及陶瓷在金属基底表面的润湿现象。他认为, 熔融的烤瓷材料表面发生了结构的重排, 这种结构的重排使得陶瓷熔附体有相对较低的表面能, 金属基底表面的结合能相对高, 这种能量的差异使得陶瓷在金属表面高度润湿。当陶瓷接触到金属表面的氧化层时, 会溶解氧化物以增加硅和氧的比例, 金属表面的氧化物会穿过金瓷界面扩散到陶瓷内, 直到其饱和为止。这样, 金属氧化物与陶瓷界面以及金属界面存在着热动力学的平衡。陶瓷本身的氧化物与金属表面氧化物的化学键类似, 存在一种化学键的平衡, 这种牢固的化学键在金瓷结合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 化学结合力约占金瓷结合力的55%左右。金磊 等[5]从微观角度观察到, 在金沉积冠金-瓷界面几个微米的范围内存在Ru、Pt元素向瓷的扩散, 这对金-瓷间的化学结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实验能谱分析显示, 金-瓷界面两侧Cr、Si的峰值较高, 说明Cr、Si积极参与了界面的氧化反应。 Cr元素在界面附近出现明显的聚集峰, 表明有Cr氧化物的富集。这与热力学规律相吻合, 说明Cr积极参与了界面氧化反应, 以Cr为主的氧化物在界面聚集, 界面达到了化学结合。要实现化学结合, 就必须对合金进行预氧化, 预氧化是为了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均匀一致、厚度适宜的氧化膜, 一方面与瓷的氧化物呈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化学结合, 另一方面氧化膜本身又与合金直接相连, 形成牢固的化学结合。对于钴铬金属而言, 由于其含有大量易氧化的贱金属元素, 所以其预氧化问题就变的十分复杂。若合金表面氧化层不足, 会影响化学结合, 降低结合强度。如果氧化层过厚, 结构变得疏松, 会使金-瓷间在氧化膜层断裂;同时由于它的热膨胀系数与合金和瓷不同, 在金-瓷复合体从烧结温度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 界面将产生高残余应力使金-瓷结合强度降低。所以适当厚度氧化膜是金-瓷间化学结合的基础。刘梦桃[7]认为理想的氧化层厚度应为0.2~2 μm。

3.2 瓷-瓷界面的结合机制

金-瓷结合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全瓷系统。陶瓷中的氧化物同金属中的相似, 从理论上可以认为, 两个热膨胀系数相互匹配的瓷-瓷界面的结合力, 应该较金-瓷界面结合力强。Smith[8]从微观角度观察到, 在瓷-瓷界面1~2 μm的范围内, 存在氧化物元素的扩散。他认为这些氧化物在界面的扩散平衡, 对瓷-瓷间的化学结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渗透陶瓷是由玻璃相和氧化铝相组成的复合材料, 饰面瓷从微观结构上来看是由多种晶体相与玻璃相共同组成的复合体, 二者化学成分有相同之处, 并且不用进行复杂的预氧化处理, 因此可以产生化学结合[9]。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瓷-瓷结合面无缝隙, 且较金-瓷结合面更加连续, 无明显分界。通过能谱分析同样发现了元素的渗透, K 从饰面瓷中向渗透陶瓷中扩散, Al从渗透陶瓷向饰面瓷中扩散, 扩散深度达5 μm, 提示二者之间形成了化学结合。

本实验通过金-瓷界面及瓷-瓷界面的微观形貌和元素扩散的研究, 对2 种修复材料结合界面进行了研究。钴铬合金-饰面瓷界面及渗透陶瓷-饰面瓷界面均能达到化学结合, 瓷-瓷界面较金-瓷界面结合更紧密, 无明显分界。

参考文献

[1]Fischer H, Weber M, Marx R.Life time prediction of all ceramic bridges by computational methods[J].J Dent Res, 2003, 82 (3) :238-242.

[2]King BW, Tripp HP, Duckworth WH.Nature of adherence of porcelain enamels to metals[J].J Am Ceram Soc, 1959, 42 (11) :504-509.

[3]Fleming GJ, Nolan L, Harris JJ.Thein-vitroclinical failure of all-ceramic crowns and the connector area of fixed partial dentures:The influence of interfacial surface roughness[J].J Dent, 2005, 33 (5) :405-412.

[4]Fleming GJ, Dickens M, Thomas LJ, et al.Thein vitro failure of all-ceramic crowns and the connector area of fixed partial dentures using bilayered ceramic specimens:The in-fluence of core to dentin thickness ratio[J].Dent Mater, 2006, 22 (8) :771-777.

[5]金磊, 王忠义, 李旬科, 等.金沉积烤瓷冠金瓷界面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 (1) :76-79.

[6]Pask JA, Fulrath RM.Fundamentals of glass to metal bond-ing:VIII, Nature of wetting and adherence[J].J Am Ceram Soc, 1962, 45 (12) :592-596.

[7]刘梦桃, 贾安琦, 张庆鸿.金瓷混合涂层烧结温度对镍铬合金与瓷结合强度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1 (3) :412-414.

[8]Smith TB, Kelly JR, Tesk JA.In vitrofratrure behavior ofceramic and metal-ceramic restorations[J].J Prosthodont, 1994, 3 (3) :138-144.

营销界面“有效下沉” 篇8

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跨国公司, 都把目光放在了内需上。这一方面, 我非常认同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的判断, 他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消费革命, 过去先生产后生活、先致富后治国的思想流传到年轻人这一代, 已经演变为有钱就投资、没钱就透支, 这种消费观念已经与西方非常接近。”在中国, 要想从这场消费革命中获益, 就一定要学会“下沉”——从一线大城市向更为广阔的三线、四线城市进军。事实上, 不管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 抑或是投资机构, 它们已经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下乡”浪潮。回到营销界面, 不难看出, 这一方面的高手首推史玉柱。

先看看史玉柱在2008年的业绩:巨人网络净营业收入增长4.4%, 为15.947亿元人民币;毛利润增长了1.7%, 为13.768亿元人民币。经济危机之下, 巨人网络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在财报中, 史玉柱讲了一句话:“展望未来, 我们将不断提升执行力, 以实现为玩家提供最吸引人的游戏和社区体验这一长期目标。”

史玉柱, 这个最了解中国国情, 深刻洞察三线、四线城市消费潜力, 以及对执行力有着独到见解的人物, 他的“下沉”功夫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其一是用户体验。史玉柱是研究用户心理的高手, 从脑白金到《征途》网络游戏, 好卖的产品背后, 是他对用户体验的深层次挖掘。比如, 史玉柱开发的新产品, 都会先找一个试点, 只有达到成功的标准后才大规模地向全国推广。这个过程, 也是巨人网络对用户体验深刻把握的过程。事实上, 三线、四线城市的用户更为庞大, 更为复杂, 针对他们的体验模式也更为不同。正因为巨人网络对复杂市场上的用户体验有着深刻的把握, 《征途》网络游戏才极其火爆, 它重建了游戏规则。有一次, 有员工用自己的口吻向巨人网络总裁刘伟汇报自己调研用户的结果, 刘伟立刻做出了反应:“这是用户的语言吗?”

其二是执行力。如何在一个广阔的市场天地有效率地执行, 以及低成本管理几千名员工组成的执行团队, 史玉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比如, 在三线、四线城市, 如何拉横幅、贴海报最有效, 巨人网络的员工通过市场调查发现, 用户进入网吧有两个重要的动作, 第一个动作是跑到吧台交钱, 第二个动作是马上找台电脑坐下来。基于此, 宣传工作应该做在用户进入网吧之前才会有效。因此, 巨人网络的促销广告全都在网吧外面做。史玉柱执行力的捷径就是没有捷径, 他的理念是:“我一直坚信天上掉不下来桃子, 要想有桃子的话, 就要靠一点一点地浇灌, 该打农药打农药, 该施肥要施肥, 该浇水要浇水才行。”

其三是控制。在三线、四线城市耕耘, 史玉柱另一个花费精力较大的地方就是监督和控制。《中国企业家》曾经讲过史玉柱的一个故事, 史玉柱到地区分部检查时, 总是提前一天告诉分公司经理。于是分公司经理连夜开始准备, 组织员工拉横幅、做包装, 安排好第二天的检查路线。第二天史玉柱到了, 二话不说, 立刻按照相反的检查路线走, 一旦发现假货, 马上把分公司经理叫过来, “臭骂”一通。

建筑界面 篇9

本工作采用上浆法在纤维表面引入CNTs,在制备的多尺度复合材料界面处强化构建过渡层,采用短梁剪切和弯曲的方法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采用力调制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线扫描功能表征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变化。为了进一步说明界面增强机制,在含有CNTs的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前,借助超声装置对界面处的CNTs进行分散处理,以弱化界面过渡层,以求从反向证实该过渡层结构在提高复合材料界面及力学性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羟基化短切多壁碳纳米管(CNTs),纯度95%,长度为0.5~2μm,外径为20~30nm,羟基含量为1.76%,四川成都有机化学所;商用T700S碳纤维,12K,1.78g·cm-3,日本东丽;环氧树脂JC-02A型及促进剂改性咪唑,常熟佳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固化剂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温州清明化工有限公司;丙酮,分析纯;乙醇,分析纯。

1.2 实验过程

1.2.1 碳纤维上浆处理

为了排除原有上浆剂对碳纤维的集束作用,便于CNTs进入纤维束内部,将商业碳纤维(commercialCF)放入索式提取器中,用丙酮清洗,回流24h后放入真空烘箱中干燥。将一定量的CNTs分散在乙醇中并超声处理2h,制备0.3mg·mL-1的上浆剂。采用自制的上浆装置对除浆后的裸纤维(virgin-CF)进行上浆处理,如图1所示。将裸纤维在浆槽中浸润后,通过一个张力器将多余的浆料去掉,再经过加热炉烘干,最后以一定的速度将纤维束卷绕。重复上述过程5次,得到5次上浆处理的碳纤维(sized-CF)。多次上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CNTs在纤维表面分布的均匀性。

1.2.2 制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采用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RTM)制备复合材料,具体流程:先清理RTM模具,并将模具内可以接触到树脂的地方涂覆脱模剂,然后将commercial-CF,virgin-CF及sized-CF沿纤维轴向放入模具的槽中,碳纤维的体积分数控制在45%左右,装填好碳纤维后封装模具。将环氧树脂、酸酐固化剂和促进剂按质量比100∶70∶1混合搅拌均匀,放入60℃的真空干燥箱中预热0.5h,以降低树脂的黏度,然后将树脂混合物取出并倒入储料槽中。连接模具及储料槽,利用真空泵先后对储料槽及模具进行抽真空处理,然后通过一定的压力(0.1MPa)将储料槽中的树脂压入模具中。注料结束后,将模具放入烘箱中,以梯度升温的方式对复合材料进行固化处理,加热过程为90℃/3h,120℃/3h,150℃/5h。固化完成后,待模具冷却至室温,打开模具,取出样品,分别得到commercial-CF/EP,virginCF/EP,sized-CF/EP复合材料。为了从侧面证明界面过渡层对改善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重要作用,在sized-CF/EP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前,将灌注树脂后的模具放入超声场中,以促进碳纤维表面的CNTs向周围树脂中分散,固化后得到sized-CF/EP-ultrasonic复合材料。最后对得到的样品进行筛选,舍弃表面有明显不平及含有富树脂区域的试样。

1.3 测试表征

分别按照JC/T773—2010和ASTM D790—03标准,在万能强力机(Instron3369)上对复合材料进行剪切和弯曲测试;采用扫描电镜(Hitachi S-4800)对经过不同处理的碳纤维表面及复合材料断面进行观察。观察前需对样品喷金以增加其导电性;采用扫描电镜的配套设备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JEOL JSM-5900LV)的线扫描功能表征复合材料界面处的碳元素含量变化;采用原子力显微镜(CSPM 5500)的力调制模式表征复合材料界面处相对模量的变化。为了排除因复合材料截面不平造成的误差,将复合材料样品截面用Cr2O3水分散液抛光,并用丙酮超声清洗,最后在烘箱中干燥。

2 结果与讨论

2.1 纤维表面形貌的变化

图2是碳纤维清洗前后和上浆处理后的SEM表面形貌图。从图2(a)中可以看到,commercial-CF表面比较光滑,但会有一些聚合物及杂质。清洗后(图2(b)),聚合物及杂质减少,纤维表面出现些许竖纹。对清洗后的碳纤维5次上浆处理后(图2(c)),大量的CNTs较为均匀地附着在碳纤维表面,这说明通过多次上浆在碳纤维表面引入碳纳米管的方法是有效的。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及力学性能

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是反映其界面性能的重要指标[24]。图3为不同复合材料的IL-SS。可知,virgin-CF/EP相比commercial-CF/EP下降了1.6%,这是因为CF表面的原有浆料有改善树脂对纤维浸润的作用[25]。而纤维表面上浆CNTs处理后,sized-CF/EP的ILSS值(76.68MPa)相比virginCF/EP(67.54MPa)提高了13.53%,说明CNTs与树脂形成的界面增强区域能起到传递应力并延缓裂纹扩展的作用[14]。然而在含CNTs的复合材料固化前引入超声场,使得sized-CF/EP-ultrasonic的ILSS值相比sized-CF/EP下降了7.33%。这是因为超声场产生的空化作用虽然能提高树脂对纤维的浸润[26],但是同时也促进了CNTs向周围树脂中分散,削弱了CNTs对界面处基体的增强作用,弱化了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层,导致界面应力传递能力下降。

图4和图5分别是不同复合材料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和弯曲性能图。在图4中可以看出,在复合材料的弹性变形阶段,应力与应变有明显的线性特征,随后复合材料达到其弯曲强度最大值,纤维相继断裂,材料破坏。从图5中可以看出,弯曲强度的变化趋势与ILSS值的变化趋势(图3)是一致的,说明界面性能也对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有重要影响。碳纤维上浆处理后,sized-CF/EP的弯曲强度(903.20MPa)相比vir-gin-CF/EP提高了12.88%,而sized-CF/EP-ultrasonic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相比sized-CF/EP却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sized-CF/EP-ultrasonic的弯曲模量值较超声处理前略高。这是因为弯曲模量既受界面性能的影响,也受树脂基体模量的影响。由于被分散开的CNTs对树脂基体有增强作用[27],基体的刚度增大,使得复合材料整体的弯曲模量也有所提高。

2.3 复合材料的断面

图6是复合材料剪切断面SEM图。如图6(a)所示,virgin-CF/EP的断面平整,纤维表面光滑而干净,说明未经处理的CF和树脂的界面结合力较弱。上浆引入CNTs后,纤维表面及周围的树脂变得粗糙(图6(b)),这是因为界面过渡层的引入减少了界面应力集中,有助于应力的均匀传递及裂纹的偏转,使得复合材料的破坏从树脂基体内部出现,这种变化证实了界面性能的改善[28]。而对于sized-CF/EP-ultrasonic(图6(c)),纤维表面留有的CNTs量明显减少,说明了超声对界面处CNTs的分散作用。从图6(b),(c)可以看到短切的CNTs都“躺”在纤维表面,且少见CNTs拔出的情况,这说明在本实验中CNTs对界面性能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界面过渡层的良好应力传递作用,而由CNTs拔出造成的能量消耗[29,30,31]作用则次之。

观察纤维复合材料弯曲断口纤维的拔出状态,是判断纤维与树脂界面结合力的方法之一[11,32]。弯曲测试时,试样的下表面呈现拉伸破坏,纤维与树脂脱粘,纤维发生抽拔现象。图7是复合材料弯曲断面SEM图。从virgin-CF/EP复合材料的断口(图7(a))来看,纤维拔出现象十分明显,且分层也较为严重,说明T700S碳纤维与环氧的界面结合性能较差。而在复合材料的界面处引入CNTs后(图7(b),(c)),纤维与树脂的分层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纤维在树脂中拔出的现象只是稍有缓解,这是因为在本实验中纤维、CNTs和树脂间并没有化学键合的作用,短切CNTs对表面光滑的碳纤维的锚固作用也有限,实验中强化构建的界面过渡层的主要作用是在基体和增强体间传递载荷,而在阻止纤维拔出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本工作中碳纤维表面呈化学惰性,因此并不能和表面的CNTs形成化学键合,此外,从复合材料断面图来看,大多数碳纳米管都“躺”在纤维表面,难以与周围的树脂及纤维形成机械铆合。因此,用化学键及啮合理论并不能解释本实验结果。在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碳纤维表面上的部分CNTs会脱落到周围的树脂中,形成不同于纤维和基体的界面结构,针对此种情况,采用力调制AFM和扫描电镜的线扫描功能分别表征了复合材料界面相的相对模量和碳元素的分布情况。

图8是力调制AFM扫描得到的复合材料截面相对硬度面分布图及相应的线分布图。力调制成像是研究材料表面不同硬度(刚度)和弹性区域的技术。探针在扫描的过程中,样品阻止了微悬臂的振荡并引起它的弯曲。在相同作用力条件下,样品刚性区域对探针产生更大的阻力,随之微悬臂的弯曲就越大。微悬臂形变幅度的变化就是对样品截面相对刚度的测量。在本工作中,复合材料截面的硬度分布是用电压值间接表示的,电压值越大,刚度越大,反映在力调制图上就越亮。在virgin-CF/EP力调制图(图8(a-1))上,可以看到明显的纤维轮廓,说明纤维和基体的硬度差异很大。从对应的硬度分布曲线上(图8(a-2)),可以看到一个大约200nm厚的界面相,这可能是由virgin-CF表面细微的粗糙度(图2(b))引起的。而界面中含有CNTs的复合材料,力调制图中纤维的轮廓变得模糊(图8(b-1)),界面层厚度增大到1.23μm,且从基体到纤维相对硬度值逐渐增大(图8(b-2)),暗示了CNTs在界面相中呈梯度分布,这种被强化了的梯度界面层结构能起到均匀传递应力,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作用[14,33,34]。然而,在含有CNTs的复合材料固化前加入超声场,会使得CNTs分散到基体中,破坏CNTs在界面相中的梯度分布,模量梯度变化的结构也被破坏(图8(c-1),(c-2)),因此,界面应力传递能力又再次下降,sized-CF/EP-ultrasonic的性能相比sized-CF/EP出现了下降。这种变化证实了CNTs增强纤维周围树脂形成的界面过渡层对提高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表征复合材料界面相结构,采用SEM的配套设备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的线扫描功能来表征复合材料界面相中碳元素含量的分布情况。图9为复合材料截面SEM图及对应的碳元素含量线分布曲线。对于virgin-CF/EP,由于CF中碳含量高,而基体的碳元素含量较低,因此沿图9(a-1)中直线方向,碳元素含量出现了骤变(图9(a-2))。而对于sized-CF/EP,沿直线方向界面处的碳元素含量是逐渐减少的(图9(b-2))。这是因为在成型过程中,树脂的浸润作用使得CF表面的部分CNTs扩散到周围树脂中,使得CNTs呈梯度分布,从而导致界面层的碳元素含量呈梯度分布。加入超声场后,超声场促进了碳纤维表面的CNTs向周围基体中分散,界面处CNTs含量减少,因此碳元素含量从纤维到树脂又出现了骤然变化(图9(c-2)),界面过渡层被破坏。从碳元素含量分布曲线的变化来看,CNTs的加入使sized-CF/EP的界面厚度增大到了1.59μm,而sized-CF/EP-ultrasonic的界面过渡层厚度与virgin-CF/EP几乎相当,这和力调制AFM的测试结果是相吻合的。

图9复合材料截面SEM图(1)及对应的碳元素含量线分布曲线(2)(a)virgin-CF/EP;(b)sized-CF/EP;(c)sized-CF/EP-ultrasonic Fig.9 SEM images of composites cross-section(1)and the corresponding curves of carbon element content distribution(2)(a)virgin-CF/EP;(b)sized-CF/EP;(c)sized-CF/EP-ultrasonic

3 结论

(1)在使用上浆法制备的CF/CNTs/EP多尺度复合材料中,CNTs能通过增强纤维周围树脂形成界面过渡层,该过渡层具有一定厚度且模量、碳元素含量呈梯度分布。引入CNTs后,复合材料的ILSS及弯曲强度相比上浆处理前分别提高了13.54%和12.88%。该界面过渡层有助于均匀传递应力,减少应力集中,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2)在含CNTs的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前加入超声场,促使纤维表面的CNTs向周围树脂中分散,会弱化界面过渡层,进而导致界面应力传递能力下降,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ILSS及弯曲强度相比未超声处理的复合材料分别下降了7.33%和5.34%,这从侧面证实了该界面梯度过渡层对改善复合材料界面及力学性能的作用。

摘要:采用上浆的方法将碳纳米管(CNTs)引入到碳纤维表面,制备CF/CNTs/环氧多尺度复合材料。相比上浆处理前,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及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13.54%和12.88%。采用力调制原子力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的线扫描功能对复合材料界面相精细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NTs的引入在纤维和基体间构建了一种CNTs增强环氧树脂的界面过渡层。该界面过渡层具有一定厚度,且其模量和碳元素含量呈梯度分布。在固化成型前对含有CNTs的复合材料进行超声处理,促使碳纤维表面的CNTs向周围树脂中分散,发现复合材料的界面过渡层被弱化,其层间剪切强度及弯曲强度较超声处理前分别下降了7.33%和5.34%,验证了CNTs强化的界面过渡层对于提高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重要作用。

锁屏界面不单调 篇10

通过锁屏界面为用户提供天气、未读短信、未接电话都不是新鲜事儿,早在WidgetLocker时代用户就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添加锁屏插件来实现这样的多功能界面,但它并不友好的界面,使得这款具有高度自定义的应用不会常驻在用户的手机中。作为WidgetLocker的替代品,Creative Locker在易用性与界面的确比前代要出色许多。

Creative Locker的主界面更像是一款主题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内置的主题下载改变锁屏界面的解锁方式。向左滑动屏幕,进入点触“设置”项,待页面跳转后,即可对锁屏界面进行修改。依次勾选“启动锁屏”、“隐藏状态栏”,并将城市设置为当前用户所在地,最后再进入“锁定Home键”,按照系统提示步骤进行设置,即可将Creative Locker设置为默认锁屏界面。

按下锁屏按钮,这时原生锁屏界面就替换为Creative Locker,向左滑动则可进入功能选项界面,屏幕下方为用户提供了快速启动相机、手电筒以及二维码扫描的快速启动通道。当然,这得需要用户提前在小工具中下载并安装支持Creative Locker内置的二维码与手电筒的小应用,并且在应用列表中为它们开启摄像头权限。锁屏界面单独开辟的未接提醒中心,将所有的未接来电、未接短信、未查看电子邮件等全集中放在同一处。并且在锁屏界面中用户还能呼出下拉菜单,更加方便了用户查询未读信息的来源、时间及内容摘要。

| Tips |

类似于Creative Locker高大全的锁屏应用,在整体风格以及消息阅读上都非常相似,只是在应用的特色功能上有一定区别,源于阿里的《锁屏宝》就很好地将自己与淘宝结合起来,用户只需在解锁界面中的网站服务中绑定自己的淘宝账户,就能将自己的物流信息放置在锁屏界面中,当物流状态更新时,还会在首页弹出用户提醒。

2 一起背单词

年轻的手机用户平均每天解锁手机29次,如果每一次解锁能通过锁屏界面了解到有用的信息,相信是非常有意义的。《单词锁屏》应用恰好满足了用户这样的需求,它将解锁手机屏幕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这无疑是勤劳的学渣们学习英语的好手段,这种用手机潜移默化的背单词方式,似乎真的能让用户在何时何地都能背单词。

定位为一款教育辅助应用的单词锁屏,利用Android系统可更换Lanuch的方式,将手机的锁屏界面修改为一个学习英语单词的地方。在简洁的锁屏界面中,用户可以把花在玩游戏、刷微薄的碎片时间运用在阅读锁屏界面上的单词,单词锁屏界的操作相比翻书的确要来得简单许多,在解锁屏幕上向左滑动出现下一个单词,并且直至解锁,而右滑可以返回上一单词复习,上推则是将该单词标记为已掌握,下拉就将不太熟悉的单词加入生词本,以便进一步加深记忆。

开启应用的主界面,点触屏幕上方动作条上的设置按钮,用户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载四级英语、六级英语以及专业四级英语词库,并且可在解锁方式中调整看几个单词解锁手机,以此来强迫自己记录单词,再按照学习计划或考试时间制定每日复习计划。这样看来单词锁屏就像是一本词典,用户可以在这里记录、收藏、回顾自己背的单词。诸如单词本这样的收藏工具也是能让很多自觉学习英语的小伙伴受益匪浅。

网站界面设计研究 篇11

互联网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最先研发。网站是互联网中最流行的应用之一,其是基于B/S架构的程序,由客户端技术(html、js、css等)与服务端技术(jsp、asp.net、php等)共同协作完成功能。网站是一种个人或组织机构向外界展示信息,或者与外面互相沟通的极佳的手段。个人或组织可以通过网站来发布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利用网站来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人们可以通过域名,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资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

通过域名访问网站,最终展示在用户面前的是一个可视化的界面,人们通过这个可视化的界面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接收信息。所以这些可视化元素如何组织才能让用户更容易更直接更醒目的接受信息,并且能让用户在浏览网站中感受到网站界面设计的美,将是网站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设计研究

用户界面(英文,User Interface;简称UI)。用户界面设计是指对软件的操作逻辑、交互方式、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好的用户界面设计会让软件的使用变得自由、简单、舒适,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和特点,变得有品味有个性。很显然,网站界面设计是用户界面设计的一部分,网站界面设计必须遵守一般界面设计的原则,但网站界面设计由于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也必然有一定的设计理念的不同。通过对界面设计不同需求进行的分类,以及界面设计元素对用户行为的影响,来研究用户在界面设计中所体现的重要性。

设计是为了满足可用性及审美需求,全面的了解用户特征及多元化要求是十分必要的。交互已经成为网站界面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和侧重点。界面是物体与人互动的媒介,界面设计可以作如下分类:

1)以环境为主导的设计。环境对设计主题的内容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设计主题无法脱离环境而存在,因此注重界面的环境表达是不能忽略的设计元素;2)以感情传达为侧重的设计。这是设计界面非常重要的一面,通过设计的界面向使用者进行情感传达,使用者在接触作品时,产生情感共鸣共振,反应出使用者和设计主题间的情感关系;3)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的设计。界面设计最基本的原则是实现功能性,通过设计界面,让用户明白功能及操作流程,将设计主题本身的功能信息明确地传递给用户,使用者是界面存在的核心坐标和基础。由于用户的文化水平、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具有很大差异,促使设计者在进行界面设计时应以国际化通用的设计元素为主体,避免过度的使用标新立异的设计元素。

由上述界面设计的一般规则,我们把讨论的范围缩小到基于网站的界面设计,首先对于网站UI的设计也可以综合考虑上述三大设计的分类和设计侧重;但由于网站是一种动态的信息呈见方式,它既可以提供多媒体信息的展示,又可以通过javascript和服务端技术对用户需求进行动态响应、实时反馈,而正是这些网站多媒体信息的特性和实时的响应交互是其它平面媒体所不具备的,这就要求网站界面设计者不仅要考虑静态的界面设计元素,还要考虑实时响应时的界面设计和沟通方式,可以说网站界面设计的责任非常重大,他所设计的界面不仅会影响到用户的审美,而且会严重影响到网站交互的友好性、易用性、功能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有线无线网速、智能手机近年来都有了飞速的进步,近而导致基于互联网的web应用中多媒体的使用、交互的丰富性都几乎达到了极其自由的程度,可以说为了达到网站功能和审美效果,能自由运用绝大部分多媒体素材及交互方式的时代几乎已经来临,这也导致现在网站出现了如下的特点:1)多媒体元素在网站上的大量使用,视频、图片在很多网站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这些视频和图片很多已经采用较高清晰度和分辨,当然为手机开发的网站会对图片和视频进一步的优化,以免过度耗费用户的流量;2)基于客户端脚本与服务端技术支持的实时交互;3)大量js脚本和css驱动的动画效果,动画效果已经可以与flash动画媲美;4)由于flash的安全性以及难以支持搜索,flash动画已经不再作为网站动画展示形式,除了有些广告展示需要外,已经渐渐被js脚本、CSS3、html5取代。

但是无论网站制作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如何发展,由于网站本身展示的特殊性,进而导致为其进行界面设计有自身的规律可遵循,由于网站的功能和界面设计有更紧密的联系,界面设计本身就传达了很多功能,对用户的使用体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慎重的进行设计。一个网站的界面设计,一般要按照如下的顺序执行:1)和用户沟通,了解用户对网站功能的需求;了解用户对网站界面颜色布局的偏好;2)使用专业设计软件(如photoshop)设计网站效果图;3)将网站效果图交给用户,根据用户,进行沟通修改;4)定稿。

无论设计任何类型的网站,有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是一定要遵守的:

1)网站导航清晰。一个网站最终是要给用户浏览并使用,如果网站的导航不清晰,意味着用户不能流畅地使用网站提供的功能,进而不能很好完成建设网站的初衷,导航清晰一定是网站界面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不能本末倒置、因噎废食,有的网站为了追求可视化效果,导致整个网站过于不同寻常,用户找不到网站提供的功能,最终导致用户厌烦,进而弃用网站。

2)根据网站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设计风格。网站可以有如下不完全分类:新闻门户类,品牌宣传类,政府学校事业单位门户类,企业门户类,办公类,在线电子商务类等等。上述这些网站由于功能定位不同,导致界面设计和交互会有所不同,如是新闻门户类网站由于是基于内容的网站,主要是向用户推介内容,所以这种网站并不要求过于炫丽的效果,过于炫丽的设计效果不仅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也会影响有效内容的展示,此种网站以结构严谨为主,所有内容版块均明显的展示于网页上;而政府学校事业单位门户类网站和新闻门户类网站有些类似,更倾向于内容展示,但与新闻门户类网站又有所不同,政府学校事业单位门户类网站不仅有内容展示的作用,但往往也有对本单位进行宣传的需要,所以这种类型的网站往往在界面设计中既注重内容的展示,也注重通过网站的界面设计向外界展示自己组织机构的文化和理念;企业门户网站,由于具有产品推介的功能,往往也是功能和宣传的统一的界面设计;品牌宣传类网站往往以大图和视频为主,界面设计和交互往往比较新颖;而办公类网站基本上是最保持的网站,一般比较严谨和低调,界面设计以实用易用为主,内容为王,但良好的配色及良好的交互也可以是其的亮点;在线电子商网站倾向于在导航清楚的情况下,运用大图吸引用户的眼球,一般会提供极其方便的交互方式。

3)遵守多年形成的网站界面操作文化、规范和潜规则,在交互和导航方面进行创新,一定要考虑到用户的接受能力。设计网站的界面和交互效果,一定要遵守已经形成的计算机文化和大家共同遵守的使用特征,比如大家都知道ctrl+c是复制而ctrl+v是粘贴,这种计算机文化和操作习惯,不宜改变。网站的顶部一般会有异航菜单,主要的功能分类也会在用户打开首页的时候,在网站首页的上半部分给出。

除去上述多年来形成和共同遵守的网站界面设计规范外,网站界面的设计也在跟随世界设计潮流而发展,出现了如下的新的设计特点:

1)垂直滑屏。垂直滑屏相当于一个幻灯片将它全屏化,并且以垂直滑动动画形式展示出来,这对于访客来说是个新鲜友好的浏览体验。特别适用于产品描述、情景营销的单页面网站;2)卡片式。像卡片、瓷砖的排版设计在2016会继续流行,Pinterest是这种设计潮流的领导者,我们将看到更多博客和电子商务网站使用这具设计技术;3)固定块(Fixed Blocks)。固定块像css的fixed属性,我们常见有导航菜单用这个技术,而在2014年,有些网页上一些小部件也使用这个技术,但多用于边栏上的内容;4)自然摄影。在2015年已有很多网站使用高品质的照片作为设计元素,优秀的照片视觉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2016 将会继续这个趋势走下去。而这趋势特别适用于全屏网页设计;5)独特的导航菜单。网站导航不再那么死板,将出现更多创意的方案,向下滑动、向上滑动、弹出、动态动画、二次信息展示等有助于创造令人难忘的浏览体验;6)单色网站。网站设计元素的背景、文本颜色、图像等都使用同一色系,这样的单色网页也许会更有吸引力,并让访客对你的品牌网站有着深刻的印象;7)视频背景网站。通过加入视频背景到网站上,在视觉上比纯图像更有吸引力,2015年已经有不少这样案例,相信明年会继续增加。

3 结束语

网站的设计潮流既追随整个设计界的风向,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两者的结合让网站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互动的亲和性越来越强。无论设计的潮流如何变迁,所有的设计应该以人为中心,从审美和功能两方面综合考虑。既能给用户清晰的导航和功能提示,又能带来美感和良好的交互体验的网站,才是优质网站。

参考文献

[1]闫宝华,叶根军.浅谈网站界面设计中的设计原则[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1(4).

[2]洪阳.电子商务网站界面的视觉设计及信息传达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

上一篇:文化产品设计下一篇:甲磺酸氨氯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