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共11篇)
主持人语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种灵动的教研方式“同课异构”方兴未艾,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名师集体同课异构活动,影响十分广泛。 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应该有我们冷静的思考:同一个课题是否就是“同课”的全部内涵? “异构”的价值追求的着眼点应该在哪里?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厘清,只会使这种灵动、高效的教研方式变成一种“群魔乱舞”的闹剧,这个闹剧的主角越有分量,其对教育改革的戕害就越大,甚至无法弥补。 本期焦点话题围绕同课异构,从价值追求、实施路径和评价标准等三个方面,较为深入地探讨同课异构的内涵和实践策略,使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同课异构的精髓,并能够运用这种科学的教研理念指导自己的教研行为,从而实现专业的高效发展。
主持人语 篇2
梁鸿在两个方向向我们展示了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具一格的问题意识。作为一个专业的批评家,她对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谱系和症候有清晰的学理认知,并将这一认知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批评实践,她对阎连科、河南作家群和“70后”作家群体的研究都值得关注。更重要的是,在最近几年,梁鸿以“非虚构写作”的代表性作家所呈现出来的创造力。她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是最近几年文学界乃至知识界难得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梁鸿以文学家的敏感和社会学家的严谨向我们书写了中国乡村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毫无疑问,无论是从写作的方式还是作家的姿态来说,梁鸿的这一写作都将构成意味深长的回响,其意义将在未来有更多的呈现。
1973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短期访问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著有非虚构文学作品《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学术对话《巫婆的红筷子——作家与文学博士对话录》。曾在《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等核心学术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数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转载。曾获 “《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2011、2009)”“《当代作家评论》奖(2008)”。
因《出梁庄记》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首届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年度作家”;《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国娇子青年领袖”。
主持人语 篇3
但“有趣”之下却有着许多“无趣”的东西,譬如,教学资源的大量耗费,学生负担的沉重不堪,学习景象的沉闷死寂……它们有着无数种不同表现,但异中存同,同的是,较多的呈现与付出却换取了较少的收获与成效,造成“多就是少”的客观事实。
如此现状怎样扭转? 我们的答案是,必须把握“少就是多”的教学哲学意蕴,必须将之化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思想,再付诸相应的教学策略,还必须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乃至自我“生产知识”……这样做也许我们会失去一些,失去许多,但继而或最终将得到一些,得到更多。“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这是马克思的豪迈宣言(《共产党宣言》),又何尝不是可望而又可即的一种教育教学愿景呢?
鲁豫雷人语录 篇4
1、你会用那个什么东西砸糕吗?
2、你会杀猪吗?
3、你小时挨打吗?
4、她问杨丽萍上学吃什么,杨丽萍说就是水煮白菜,加点油。鲁豫竟然瞪着无神的大眼,问道:为什么不炒白菜呢?
采访张朝阳
张朝阳说他当时事业失败,非常沮丧,坐在飞机上看着夜空,看着月亮,很感慨,陈主播立刻打断他的话,惊诧地反问:飞机上怎么会看到月亮?
张朝阳一时接不上话,用手比划着“有、有窗户……”
她恍然大悟:“哦,对了,靠窗的位子可以看到月亮。”
采访蔡康永
康永在说起他的同性爱人时,鲁豫问了一句:“那你父母现在知道你的性取向吗?”节目在这一刻陷入尴尬,因为蔡康永的父母50岁老来得子,蔡康永20多岁时父母就相继过世了。
采访星爷
鲁豫的笑也是节目的一大特色。一些网友认为,鲁豫的笑对访谈节目的连贯性是一种破坏。
比如周星驰那期,她一个人在笑,看到星爷没笑,她问:你不觉得好笑吗?星爷反问:你觉得很好笑吗?
采访留守儿童
鲁豫问他们平时都吃什么,小孩子说青菜什么的。
鲁豫又问:吃肉吗?
小孩子:不经常吃
鲁豫:为什么?肉不好吃吗?
淳朴的孩子很尴尬地说:不是,没有钱……
采访某男
男人:我当时睡着了……
鲁豫:你怎么知道你睡着了? ……
采访一位大爷
采访一岁数很大的大爷,节目快结束时。
鲁豫:祝您活到120岁!
大爷:(非常非常高兴地)谢谢,谢谢啊!
鲁豫:我开玩笑的!
采访李亚鹏
鲁豫问:“真的?你就真的爱上了王菲?”
还没等李亚鹏回答,就转头对观众自问自答地说道:“李亚鹏和王菲在本世纪最伟大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心心相印、海枯石烂,永不变心,二十一世纪见证着鹏菲的伟大爱情!”
还没等李亚鹏插上嘴又问“你们有生小宝贝吗?”
(这时候全世界都知道李嫣了)
李亚鹏还没张嘴,她就说:“是男的还是女的?”
李亚鹏还未张口,陈鲁豫又冲着观众自导自演起来“大家看屏幕,鹏菲生了个女孩,起名李嫣,这是他们爱情的结晶,这是他们伟大爱情的新的见证!”
采访黄秋生
黄SIR说,他拿奖采访完后,没人了,于是打电话叫导演回来,开车去吃饭。
然后鲁豫就一脸很天真地问:真的吗?真的自己开车吗?没有那种接你的车吗?
黄SIR:没有啊我们自己开车去吃夜宵。
然后鲁豫眼神非常纯真地鼓掌……
(看到这段时我莫名其妙,为什么要鼓掌啊……)
胃疼篇
嘉宾:我有胃病,经常疼。
鲁豫:我不知道胃疼什么感觉,但是一直觉得有胃病的女人很优雅,这么捂着(示范)哎哟。
嘉宾:优雅?很难受啊。
主持人语 篇5
既然在一些儒家社会,包括那些文化中国的社会,例如台湾,这种改变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因此经验已经证明,儒家文化圈内的社会绝不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的民主的。诚然。新加坡和香港都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主国家(地区),但法律规则在这两地都得到了坚决贯彻。在这些地区,伴随着出现公民社会的可能性、民主化进程在我看来十分顺利。讽刺的是,台湾的民主纠缠于毫无基本优雅可言的党派政治,被大陆的大众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了中国公众的反例。即使是深谋远虑的知识分子,除了日益减少的自由主义者,都对台湾的民主经验表达了保留意见。但近些年来,随着台湾的民主化进程逐步走向正规。这种情况显然已有了较大改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海内外似乎出现了一批声音渐强的学者,在明显没有政府审查或鼓励的情况下出版了许多论著,探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实践与中国的治理方式并不相适宜。这暗示了无论是一种不同的民主形式或者甚至是一种非民主体系都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罗思文(Henry Rosemont)、安乐哲(Roger Ames),特别是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探寻“人权”对中国的社会幸福的有效性,以及就这点而言美国的情况。当然,质疑的目标并非人权本身,而是将个人主义作为人权的前提条件的自由主义观点。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丹尼尔·贝尔支持“非自由民主”的观点。
我个人的立场则有本质不同。我自忖为儒学复兴运动中第一代和第二代思想家和实践者之儒家精神的传递者。张君劢的儒家宪政主义和徐复观的儒家自由主义并非对西方模式的被动接受。诚然,这两种观点是根据西方启蒙运动最优秀的遗产——自由、理性、法治、人权和个人的尊严——而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他们提倡一种新的儒家政治,反对独裁主义、因循守旧和集体主义。他们从未怀疑,在西方的影响下和根据启蒙精神。现代儒家人格应当是思想自由、理性、遵守法律、尊重和改善人权以及有力地保卫个人的尊严。毕竞,儒家为了“成为君子”或“成圣成贤”的“为己之学”、“身心之学”、“天道性命之学”,与作为现代人类繁荣基础的价值观可能存在紧张与冲突。
换言之,没有理由预设儒家民主在原则上是非民主或反民主的。此外,我们可以质疑基于个人的自由思想的普遍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本着时代的精神,对分配正义、机会平等以及言论、出版、集会、宗教等自由的关注,即使不是抽象的普遍性伦理,也是世界性的伦理。诚然,正是在儒家批评精神的伟大传统下,徐复观将他自己定义为一个儒家自由主义者。
总而言之,新儒家公共批判的自觉意识已完全是民主的。中国整体是“现代民主”一种变体的宣称,至少在今天看来,无法仅仅由简单的经验观察所证实。对“中国模式”的主张不仅无知,而且显得傲慢。儒学复兴是一柄双刃剑,成为独裁主义的借口和对侵略性民族主义的盲目支持的危险都确实存在。然而,儒家民主并非臆想,而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中国向功能上等同于一种新形式的自由民主的改革,不仅确实可能,而且在道德上也势在必行。
二十年前,我与哥伦比亚大学狄百瑞教授共同推动北美地区儒学与人权的研究,其成果最后汇集在Confucianism And Human Rights(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近些年来,梁涛教授在推出思孟学派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积极致力于儒学与人权的研究,我与他在北大高研院曾先后举行过两次“儒学与人权”研讨会,集中一批搞中国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学者,对此问题作出深入探讨。《中华读书报》2010年09月30日曾以《学界热议儒学发展新路向,用人权激活传统儒学》为题做了报道。引起学界的关注。现梁涛教授将其在哈佛燕京学社访问时搜集到的西方学者的相关成果翻译编辑成书,将以《美德与权利——跨文化视域下的儒学与人权》为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下半年出版。这些成果均在海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相信对大陆学者也会有一定借鉴、参考作用。现《江汉论坛》愿意在该书正式出版前发表其中的部分文章,我认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特对《江汉论坛》表示感谢!也愿意对梁涛教授将要出版的新书做出郑重推荐。
策划人语 篇6
教育公平, 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包含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三个层面。我国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 在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 自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共同纲领》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同样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 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关系着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前总理温家宝曾指出,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是教育,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教育公平就是为人人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国将继续把这件事情做好。”十八大报告也提出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支持特殊教育,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本期, 我们从推进“教育公平”的深层涵义出发, 共同分析中小学“教育公平”的重难点, 通过教师对“教育公平”的真知灼见, 甄选佳作, 以飨读者。
策划人语 篇7
我国教育正在深化综合改革, 促进教育转型、优质、均衡、创新、特色和协调的发展, 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品质。深圳作为经济特区, 以深圳速度、深圳模式、深圳品牌已领跑中国, 深圳教育也秉承了“敢闯敢试, 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特性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
深圳教育在经历标准化、特色化时代之后, 正迈进品牌化时代。品牌化是深圳教育正在迎来的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发展主题。深圳教育品牌化描绘的是一种有理想、有价值、有创意、有职业归属意义的教育生活愿景。需要改造并建构学校教育生产方式, 确立学校办学核心理念, 以核心理念为学校发展进行愿景创意, 从而建构一种师生喜欢的有幸福意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本期我们特别策划“核心理念创意学校发展教育学”专题, 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积才先生的区域推进学校品牌建设工作室提供学术与研究支持, 集中展示了深圳7所学校如何以核心理念创意学校优质特色的转型发展愿景, 创制师生美好教育生活的经典案例, 来展示深圳教育领跑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使命和智慧。
策划人语 篇8
尝试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由邱学华先生创立以来,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深受一线教师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尝试教学从来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而是在坚守尝试教学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尝试着、发展着。本专题展示的就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尝试教学设计的最新成果,主要回答了怎样做好尝试准备、怎样出示尝试问题、怎样进行尝试指导、怎样安排尝试练习、怎样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怎样编拟第二次尝试练习等六个基本问题。欢迎各位老师投入到尝试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中,让我们一起共享尝试教学的智慧和愉悦之旅!
人语 篇9
—2007年3月6日, 广电总局高层领导在每周例会上点名批评某地方台春晚恶搞《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时说。
2.“如果垄断体现了国家的利
益, 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那么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垄断’。……中石油…… (是) 一个为国家服务并创造财富的国企, 怎么能被当作垄断的反面典型?”
—2007年3月11日, 全国人大代表、中石油副总裁胡文瑞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3.“谁说的?
谁说有不少反对的?你胡说八道!……你是哪家媒体的?……噢, 是香港的!走开!走开!我们不接受采访!”
—2007年3月8日, 当香港《新报》女记者在两会期间就《物权法》采访吴敬琏时, 坐在一旁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会长、河南中陆集团老板王超斌, 拉扯该女记者胸前的采访证后, 斥责道。
4.“殡葬行业不应再缝缝补补, 否则经济难以发展…
…简单办丧不符合人性化。”
—2006年4月5日, 广州殡葬服务中心就殡葬费用上涨答记者问时, 负责人黎国庆如是说。他同时表示“如果说发死人财, 那也是国家在发!”这也算一句大实话。
5.“不得迟于5月29日。”
主持人语—搭个平台望星空 篇10
养成这个习惯,对我后来的生活哲学造成了影响。面对星空,所有人世间的繁杂事都显得那么渺小,有如蝼蚁争食。于是我就养成了逃避现实的习惯。在世俗的辛苦辗转中我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时,就去思考“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类玄之又玄的问题。记得有一位大人物说过这样的话:“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了”,可是我就总想,要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就必须寻找那个原因的原因,至少,这样做可以在直接原因找到并解决以后,不会让人们存在一种从此可以一劳永逸的侥幸心理或松劲情绪,从而继续努力以求得问题的彻底解决。现在,有我这样习惯的人更少见了,人们更多地是乐于学习能马上就获得回报的技艺,思考能立竿见影的速成方法以应付现实生活中的挑战,而我却依然故我,一直固执地“坚持着”这个毛病。
四年前,王松奇主编嘱我主持《银行家》的一个新的栏目——思想平台,这让我分外欣喜,我想,我的这个嗜好算总是找到了用场。几年来,这也成为督促我搜求多方道理、学习先哲思考深邃问题的源动力,一生中没有比干这个事情让我更加认真努力的了。
如今,“思想平台”已经有50多期了,所编选的文章也有100多篇了。我想到,应当写一篇带有总结性质的文章,向读者交代一下编选心得,以利于加强编读沟通,形成共鸣。
“思想平台”这个栏目,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阳台”:它可以让终日忙碌的读者,在稍有闲暇的时候登上来欣赏“星空”,这个“星空”上不是满天的星斗,而是现实与理想相互碰撞时产生出的一个个思想火花。人人都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那些似乎与现实不搭界的玄之又玄的问题很不经济,但是作为一个从事对整个社会及经济有巨大影响的金融事业的精英人士,如果不能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没有比一般人更广阔的视野,那么即使他已经在这个令人歆羡的岗位上了,也只能一直做一些很具象的事务性的工作,难以开拓出更大的天地来。当然,如果您以前在学校里或者生活中已经养成了好学遐思的习惯,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储备,那么我们的“思想平台”也就算是一个伴随您一起做“思维体操”的陪练了。总之,我还是自信地认为,有这个栏目在,《银行家》会更让您开卷有益的。
“推介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是这个平台的主要宗旨。
人们习惯于从众的思维惯性由来已久,但是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则需要人们摆脱这一积习,多方汲取和借鉴前人和别人的富有创意的思维方法固然很好,但自己也应当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做出带有创造意味的业绩。
本期所编选的两篇文章中,仲大军先生在《还中国国学以本来面目》中阐发出来的丰富思想能反衬出那些赶时髦的自命“新儒家”的所谓学者或教书匠们头脑的简单和奴性特征,他们一听到“国学”二字,头脑里自然就浮现出那张明朝人繪出的孔子的画像,全然不能像大军先生那样想到一座凝聚着无数先哲深邃思想的宏大殿堂或一处有待我们后人下功夫埋头开发的宝藏。政客们和政客型的学者们想借助自己那一点点“儒学修养”并利用这股“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开讲座、办“国学院”,收弟子读经,甚至演习祭祀,把当年袁世凯祭祀时的零星资料找来模仿效法,叫人看了忍俊不禁。即使如此,我也希望能看到他们的表演,至少这能证明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还是比以往宽松了不少。
另一篇文章取自《读书》7月号,夏雨天先生的原题是《真实的幻想》。评论杨丽娟疯狂追星的文章我看了很多,我觉得这篇最有深度。年轻人追星本身没有错,谁没有追过星呢?谁要是在少年时没有追过星,那他就不是一个有理想、有出息的人。问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应当渐渐地发现生活是真实性和残缺性的混合体,相应地,所追的星也应有所变化,直到从追具体的星变成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这时人才会变得成熟。而杨丽娟却一直生活在少女朦胧的灰姑娘童话的梦中不愿醒来,而视后代为生命之本的杨父也为了疼爱女儿而心痴“伴梦”,这真是可怜天下的父亲心,在如此漫长的过程中所忍受的痛苦,从他惨然蹈海的那一片刻可以让人们充分地推想。这不仅仅是杨家的悲剧,也是中国现实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悲剧。社会没有了恒久的稳定的人生观教育,只有了对眼下追逐物欲的误导,多少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几乎每一个学生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生活,受伤害的这一代人,一旦错过了青春梦想的鸡鸣时刻,很可能像杨丽娟一样将终生生活在迷茫和悔恨之中,从此找不到生命之本,甚至独立后会因为生计而走向沉沦直到铤而走险。夏先生的思路则比我们一般人更加深邃,他想到了追梦美国生活方式,这是在提醒我们这些成年人应当回到现实中来,想中国人自己的事,以自己的方式来追求未来,这样的思考更具社会意义。
策划人语 篇1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为了纪念这两个伟大的历史事件, 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 这期我们特别推出了“纪念建党90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教育专题。
100年前,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90年前, 中国共产党诞生, 领导人民走上了反抗侵略、争取独立, 实现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革命、斗争、建设的百年, 首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变脸”史———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综合国力大幅增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其次, 它又是一部英雄史。无论是在推翻帝制、反抗侵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 还是在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都涌现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他们, 坚持真理、舍生忘死、正气凛然、公而忘私、勤劳智慧、勇于开拓……他们, 领导人民奋勇抗争、顽强发展,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回顾历史, 我们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回顾历史, 我们向为新中国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致敬;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青春、谱写梦想的建设者致敬。
回顾历史, 不仅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更要清楚将往哪里去。
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使命感, 接过实现民族复兴的接力棒, 把个人的梦想和奋斗, 铸刻在中国发展进步的年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