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的保证

2024-09-05

阅读时间的保证(精选5篇)

阅读时间的保证 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作为基本活动,游戏应是幼儿最经常、最适宜、也是最必需的活动。 最经常就意味着要充分保证幼儿在园的游戏时间。 可以说,幼儿游戏时间的保证,是游戏成为基本活动的前提。

活动区游戏是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形成美工区、建构区、阅读区、角色扮演区等若干区域,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由选择、自主操作,从而获得有意义经验的游戏活动。 它是最受幼儿喜爱,最能反映幼儿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幼儿游戏最典型的形式之一。

一、我园活动区游戏的突出问题

我园活动区游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时间未得到充分保证。 长期以来,每一个班每周安排活动区游戏2至5次 ,个别班级甚至一周一次也不安排 。 而且安排好的活动区游戏时间经常会被缩减, 用于其他活动;有的区域活动只是对幼儿局部开放,幼儿没有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机会;还有的区域活动表面上对所有幼儿开发,但是幼儿不能自由选择材料、玩伴,不能自主决定玩法……

活动区游戏时间短导致低水平游戏的出现。 观察发现,幼儿不能与材料进行积极、有效地互动。 如看着桌子上的材料,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玩,也不知道去向人求助。 很多时候,幼儿表现为旁观行为、闲散行为、 过渡性行为,想象力、创造力很难发挥。

二、活动区游戏时间不能得到保证的原因分析

教师为什么有意无意地缩减活动区游戏的时间? 通过分析发现,教师在开展活动区游戏的过程中,面临生理、心理的双重负担:

1.体力透支较多。 走进活动区,我们发现教师在游戏时显得特别忙:游戏前,忙着拖桌子,摆材料,提要求;游戏中,到各个区域去“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帮幼儿擦掉身上的颜料,提醒幼儿与别的区域发生联系; 游戏后,忙着收拾整理,将材料归位,忙着展示幼儿的作品……应该说:不放心,不放手,不同程度的包办代替导致教师疲于奔命。

2.心理压力较大 。 每位教师都希望幼儿游戏的环境、过程能够更加完美:环境要有艺术性;内容要能吸引幼儿,游戏时幼儿应该处于专注的“游戏”状态;材料要丰富,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 规则要清晰可见; 游戏中要有互动……这些要求让教师们在游戏前、游戏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可以说:无法正确对待活动区游戏中发生的种种意外或 “不足”,使教师越来越不敢开展活动区游戏。

三、保证幼儿活动区游戏时间的策略思考

时间是反映幼儿游戏水平的客观指标, 时间多少与幼儿游戏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即幼儿游戏时间越充分,其游戏水平提高就越快。 幼儿的活动区游戏时间得到保证, 教师才有可能观察、 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发现并满足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使游戏成为最适宜幼儿的活动。 因此,为保证幼儿活动区游戏时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游戏准备要尽量简单

教师的精力有限,尽可能利用雪花片、橡皮泥等牢固、耐用、开放度高的材料供幼儿游戏时使用;幼儿的能力有限,材料不宜过多,够用就好;区域牌的制作不需过早,区域设置是否合理,要等待幼儿游戏的验证; 环境布置不需尽善尽美,便于幼儿操作即可,随着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他们会使空间越来越丰满。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把区域分好, 能用现成的材料就尽可能地用现成材料,如最先成型的可以是建构区和美工区,只需要将笔、纸、剪刀、浆糊等材料集中放置到一起,再在墙面上制作一个简单的作品展示区, 美工区就自然形成了;将积木集中放置,在墙面上陈列玩具图纸,玩具柜面上让幼儿陈列作品,建构区就出来了。

2.游戏环境要相对稳定

幼儿专注的游戏,需要熟悉的环境、材料和内容。 如果环境、材料如走马灯式地变化,教师疲于应付,幼儿也无法静下心来,真正进入游戏状态。 学期初创设的环境要能基本满足一学期的使用, 活动区的设置要尽可能涵盖五大领域,有充分的机会供幼儿自主选择;桌面与墙面的布置相结合,区域位置相对固定,便于幼儿熟悉环境,尽快进入游戏状态,尤其是运动性活动区, 要进行总体规划,避免不必要的反复移动。 学期中,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不断完善环境与材料,逐步推进幼儿的游戏进程,使幼儿的游戏越来越有氛围,越来越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3.游戏常规要逐步建立

建立常规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解放教师, 促进幼儿自主的过程。 如何指导幼儿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建立物品取放的常规,让幼儿能够自己收拾好材料? 在游戏结束的时候,先收什么,后收什么比较合理?这都是教师需要考虑并落实的问题。如果材料摆放的位置相对固定, 且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标识供幼儿识别,就便于幼儿将物品归位,便于幼儿和教师一起进行活动区游戏前的准备和游戏后的收拾整理工作,幼儿活动区游戏时间就会得到切实的保证。

4.游戏开展要注重过程

教师常常会追问:幼儿应该怎么玩游戏? 在游戏中,如何体现层次性? 如何实现游戏间的联系? ……其实只要幼儿玩起来,教师就会在他们游戏的过程中找到所有想要的答案;只要幼儿玩起来,就能知道区域的设置是否合理,他们对哪些游戏内容感兴趣, 材料的数量和结构是否需要调整。 先有游戏,后有教师对幼儿的了解;有了对幼儿的了解,才能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的支持与引导: 提供更具开放性的材料;对各年龄段幼儿有合理的期待, 平和对待形形色色的游戏行为,学习观察、学习等待;与幼儿共同营造游戏的氛围,一起想办法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和幼儿就会在游戏中成长……

综上所述,给教师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探索、 发现与总结,让教师敢于开展游戏,愿游戏,爱游戏,幼儿活动区游戏时间才能得到保证,游戏才会真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阅读时间的保证 篇2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措施

为了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特制定本措施。各班级要按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1、按照教学计划,开足开齐小学体育课程。每周安排的课时:

小学l—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

各班级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停开、少开和挤占体育课时。

2、在学习日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一小时体育锻炼。每周安排的课时:

小学1—2年级每周1节、3—6年级每周2节要求:有锻炼(活动)内容,有体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或课外体育辅导员组织实施,有安排计划、保障措施、检查记录。各班级在上午第一节课后和下午第一节课后统一安排一次学生眼保健操。

3、各班级上午第一节课做完眼保健操后,统一安排学生课间操。课间操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较高、学生喜爱参与。

4、学校要开展经常性课余体育训练和多样性的学生集体项目体育竞赛,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

5、校内校外相结合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倡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家庭体育作业是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延续和补充,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6、学校分管领导、分管部门、体育教研组、体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各司其责,履职到位;各相关部门、各任课教师要积极支持和关心学校体育的开展。

7、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加强体育课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体育锻炼课是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有效途径,必须做到有组织、有形式、有人管,并认真落实。

8、课间操、眼保健操对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学校必须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9、课外群体性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泛开展。

10、学校要坚持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做到小型多样、定期开展与经常性相结合,竞技比赛与广泛参与的集体竞赛项目比赛相结合。

高寨乡中心小学 高寨乡中心小学2013年度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

措 施 和 要 求

阅读时间的保证 篇3

关键词:生活场景;合作探究;多维互动

一、再现生活场景,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把生活场景引入英语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加深印象,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把生活用英语活动再现出来,以能力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例如,“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教学,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全家福照片,进入有关家庭的话题,教师分别指向照片上的相应人物用英语介绍,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及时纠正学生发音的错误,指导学生学习家庭成员的词汇,都要求学生重复诵读,确保发音正确,提醒学生分清单复数的区别,让学生参照照片反复跟读学习新单词,教师领读句型,强调be动词单复数用法及各家庭成员的单词。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家庭的不同成员,进行英语对话表演。把游戏引入初中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通过快乐的体验,学习英语知识,遵循初中學生的语言发展规律、心理和认知特点,尊重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设计适宜初中学生活动的生动有趣的英语游戏,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学生在游戏的同时,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英语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二、小组合作探究,提升英语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引入英语阅读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初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文章篇幅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整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for a picnic ?”教学,教师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运动的英语单词,课前进行小组交流,增加学生词汇量。在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展小组辩论赛,让小组成员自主讨论,用英语描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回忆自己参加运动的情景,用英语表达出来,小组成员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师生多维互动,活跃阅读课堂

互动阅读是指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师生之间多维互动方式阅读文本,使学生在互动中享受阅读,理解文章,训练思维。初中英语教师要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以教学活动为依托,营造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课堂为基地,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顺畅、轻松地完成教学,教师关注师生关系塑造,做学生的朋友,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教师要认真阅读文本,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出由易到难的教学活动。读是理解文本信息的主要形式,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通过泛读、领读、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多次与文本互动,理解文本。略读了解大意;精读理解细节;回读猜测理解难句;朗读欣赏佳句;默读思考问题,有效地完成教学目的,教师引入竞争机制,展开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文本片段,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教师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关注学生,采取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英语阅读是学生吸收信息、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英语阅读能力体现了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场景再现、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阅读时间的保证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3月北,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成年内科危重症患者50例,包括COPD急性加重期、重症肺炎、急性左心衰和重症胰腺炎。年龄39~82岁。排除妊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意识障碍以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持续镇静。

1.2 方法

通过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将符合试验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夜间镇静策略。试验组采取持续镇静策略,即持续静脉泵注咪达唑仑加芬太尼镇痛镇静,保持镇静状态为Ramsay评分[3]4分或以上,以保证患者日常睡眠时间。到次日早上撤离镇静药物使患者恢复意识。对照组夜间采取按需镇静的策略,即当患者出现躁动等情况,首先应对任何可能的原因予以排除(如,缺氧、导管堵塞、疼痛),并予以心理安抚,保障患者安全舒适。通过上述处理后,如患者仍表现为不适、躁动,则单剂使用咪达唑仑和芬太尼镇静镇痛。两组患者白天均采用按需镇静策略。

1.3 观察与监测

每天8时至18时,每2h用Ramsay评分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记录使用呼吸机时间和住ICU时间。患者脱离呼吸机后转出ICU时作不适住院经历调查,包括紧张害怕、情绪低落、睡眠不良、疲劳感、口渴、疼痛六项指标。其中任意3项或3项以上者视为存在严重不适,1~2项为轻度不适,0项者为无不适。研究观察期为患者住ICU期间。

1.4 统计分析

观察指标为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6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疾病严重程度基线水平一致。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呼吸机天数没有统计学差异(7.6±5.0 VS 7.3±2.9, P=0.125),住ICU天数也没有统计学差异(10.0±4.8 VS 9.0±3.3, P=0.261)。两组在第一、三天意识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第二天对照组处于焦虑或躁动时间更多(P=0.027)详见 (表) 。转出ICU的患者中有不适住院经历在研究组为30%(6/20),对照组为31.5%(6/1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严重不适在研究组为10%(2/20),对照组为21%(4/1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注:*P<0.05

3 讨论

本研究对试验组夜间进行持续镇静以保证患者需要的睡眠时间,同时解决了患者夜间受到的环境干扰,包括灯光、各种噪音、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而在白天尽量避免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对患者以人文关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研究显示在使用呼吸机时间和住ICU时间上两组没有差异。气管导管对口咽部及气道的强烈刺激,频繁气管内吸痰等因素均可引起患者不耐受气管导管和不配合机械通气。安静、配合,有定向力的状态,即Ramsay评分2分是患者配合机械通气的最理想状态。患者焦虑、躁动或烦躁,即Ramsay评分1分则需要干预以促进人机协调。两组在机械通气的前三天,Ramsay2~4分的时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第二天处于焦虑或躁动的时间明显减少。说明在病情最严重的机械通气早期,给予患者良好的夜间休息,消除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有助于患者接受机械通气,促进疾病恢复。同时也减少了患者住ICU期间严重不适经历造成的心理影响。

4 结论

机械通气中保证睡眠时间的镇静策略能减少患者焦虑和躁动,减少患者住ICU期间的严重不适经历,但尚不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该镇静策略的确切效果尚需多中心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马朋林, 李秦, 刘京涛, 等.镇静-镇痛策略与机械通气患者ICU不适经历关系的多中心调查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3 (8) :957~959

[2].Ozsancak A, D'AmbrosioC, Garpestad E.Sleep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J].Crit Care Clin, 2008, 24 (3) :517~531

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阅读教学设计 篇5

商希楼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根据近十多年的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地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学习任务的这项工作,当然应该由教师来担当。

确定了学习任务,如何让学生明确?通常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将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步,分布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布揭示。二.指导学习方法

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相应的学习方法。自学,是学生个体学习的一种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动脑想想,动笔写写,运用工具书学习字词,运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教师在安排自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的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和学习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开展讨论和交流,诸如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讨论等。要指导学生设疑、质疑。设疑和质疑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能敏捷地做出恰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设疑、质疑的能力。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质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在教师坚持不懈的指导、培养下,学生的设疑、质疑会从问“是什么”,到问“问什么”,从浅显的表层的疑问,趋向比较深层次的讨论。三. 展现学习过程

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一个过程,阅读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记住了哪些“结果”,更应关心学生“参与知识构建”。任何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的做法,都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学习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的理解、积累以及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的思维广度发展。

为展现学习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的差异,必然反映在学习过程中所需思考时间的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课文”——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思考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连读的时间。

上一篇:不锈钢管道下一篇:互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