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师(精选12篇)
幼儿园中班教师 篇1
摘要: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幼儿绘画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引导幼儿大胆的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 初步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培养其绘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幼儿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 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关键词:中班幼儿,绘画,兴趣
幼儿绘画是指幼儿运用工具在纸等材料上通过造型、设色、构图等手段, 表现出可视的平面形象的活动。中班幼儿在小班绘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认识以手指活动为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掌握其使用方法, 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引导幼儿认识和使用12种颜色, 辨识同种色的深浅, 帮助他们学习用与物体相似的颜色作画, 使他们注意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
如何正确指导中班幼儿的绘画, 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在充分掌握中班幼儿绘画目标的基础上, 了解中班幼儿绘画的特点、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绘画, 提高孩子们的绘画能力。中班幼儿画画时, 已能区分地面和天空了, 他们把所有属于天上的东西都画在纸的上方排成一条直线, 如鸟、云、太阳、飞机等, 并把树、房子、人、车、花草都画在纸的下方, 也排成一条直线, 由于孩子不懂透视原理, 他会按自己的理解来表现物体。如画三轮车时, 实际生活中有一个轮子从正面是看不见的, 但孩子却一定把它画出来, 并以为这样才是对的。孩子还常常把人物画成与水平地面相垂直的, 如果地面变换了方向, 人也随之变换。另一种最常见的画法是透明式的画法, 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个房子, 房子四周是墙, 可是他把房子里面在看电视人物也画了出来。孩子在画人的脸时常常喜欢画正面, 而不喜欢画侧面。
绘画虽然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活动, 能发展幼儿的智力,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使孩子们得到满足, 但是教师决不能过早的期望孩子们成为画家, 而应当通过绘画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正确指导中班幼儿绘画要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肩平, 背直, 头正, 两脚平放, 身体稍向前倾, 眼睛距离纸面25厘米远, 胸部与桌子之间要留一拳空隙。画画时左手按纸, 右手拿笔, 此时还要注意教室的光线要亮, 画画时间不要太长, 以保护孩子的视力。
2.平时应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比如活泼可爱的动物、树木花草、房屋物品等,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幼儿用几何图形来概括物体的形状特征。例如桌子为圆形或正方形等, 鸡蛋是椭圆形, 人头部是圆形, 身体为长方形等, 概括出图形就容易作画了。
3.绘画以较厚的16开纸为宜。纸太小了, 不利于幼儿的发挥。要求画面要整洁, 比例要适当。
4.教师要多给孩子勇气, 要多表扬, 多鼓励。中班的幼儿由于理解能力有限, 思维能力较差, 他画的画有些不合理, 这是正常的, 教师绝不要责备他, 反而要多鼓励表扬。对于教师的赞扬, 幼儿会获得很大的满足, 不过教师要注意赞扬的语言要具体, 不要笼统的说“你画的真好!”而应说“xx小朋友, 你这幅画画面很整洁, 真不错!”、“你今天画的房子比较大, 颜色也涂的很显眼!”等等。这样幼儿知道他们哪儿画的好了, 就会把优点坚持下去, 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5.按时保存孩子的作品, 经常展览优秀作品。
保存孩子的作品来作为孩子进步的记录, 把幼儿较好的作品展览出来, 幼儿会有一种自豪感, 会更喜欢画画。客人老师来访时, 还可以把幼儿的作品展示给他们看, 表示他们的作品对于别人是有价值的, 这更能促进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园中班教师 篇2
流年似水,桃符更新。伴随着新春的第一缕曙光,我们满怀着希望迎来了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的一年,带来新的希望。孩子们盼望着长大,借此新春佳节之际,祝大家新春快乐,合家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在此,我们要对家长们说声“谢谢”。感谢你们在这一学期对我们各项工作的支持。正是如此,孩子在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数学方面与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了。
孩子是您心灵的寄托,是您生命的延续,是您美好未来的希望之光!您的信赖、支持和我们的努力,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桥梁。相信我们,也相信你们,让我们再一起相信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摇篮”中茁壮成长。
幼儿园中班教师 篇3
关键词:教师 中班幼儿 正确 指导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76-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幼儿在具体的科学操作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就会成为“一片散沙”,所以,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
有位名人曾说过:“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教师依据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选择适宜的科学教育的内容。当然,在选择内容时,一定要幼儿感兴趣的。有时,也可以抓住幼儿随机的问题来进行科学小实验。比如,我们班上的刘小楠小朋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对他来说,他要是不感兴趣的,他呆呆地坐在位子上,也不愿意去听。记得,有一次,我请幼儿在草地上,研究蚂蚁是怎么搬家的?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只有他背对着我坐在草地上,我悄悄地过去,竟然发现他左右手各伸一个手指头,在打架,嘴里还自言自语:“我踢你一脚,你又打我一拳”。我过去问他,你为什么不去观察呢?他却回答:“这有什么看的,蚂蚁抱着食物回洞了!”这时,突然不知从那飘来一个塑料袋,他兴奋地去追它。由于他的喊声,班里的其他孩子也都被他吸引过来,都在抢那个袋子。我及时地把班里的孩子集合起来,让孩子们都说了说“蚂蚁如何搬食物的?团结重不重要?”等等,对蚂蚁的外表、特性等进行小总结。在之后,我为孩子们上了一节关于塑料袋的科学教育小活动,全班幼儿都非常地感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真正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2 创设适宜的科学教育情境
爱弥尔曾说过:“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在中班幼儿的科学教育中,教师最好是采取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的关键点,让幼儿去围绕这一点观察、发现、探索。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能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往往结果他们都特别愿意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也许是孩子们的天性,这样更能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记得有一次,饭后,悦悦小朋友自己去放碗,让在盆子旁边半天,都不走,我过去才发现他一手拿匙子,一手拿碗,两个换着在往水里扔,一会捞出来,一会放进去。我没有明白,就说:“悦悦,你在做什么?玩水吗?小朋友钣后要散步的!”他理都不理我,自已在那自言自语:“匙子掉到盆底了,碗怎么掉不到盆底?”原来,他正在那研究浮力!我很不好意思地走到他身边,蹲下来对他说:“小朋友们现在要去散步,你也去,好吗?你想的这个问题,到时老师告诉你,好不好?”他看着我:“不用了,我自己想办法?”是啊!别看孩子们都特别小,其实他们有时真的是个“小大人”,他们想自己去独立完成的时候,教师更不能干涉他,让他自己去成长,自己去探索,这样对他的人生路上,会有很大帮助的。
3 结合教育内容,提供可行的教育材料
幼儿科学过程的操作,这是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重点环节。教师一定要正确指导幼儿根据预想去操作材料,进行各种试探,寻找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教师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地为幼儿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材料,豐富幼儿具体操作的感官经验,让幼儿体验到科学实验的快乐。比如在给幼儿准备关于“浮力”的教育活动时,如果教师只给幼儿准备一些碗、匙子等简单的材料,幼儿不可能会想“浮力与重量”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而扼杀了孩子们的科学幻想。
4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进行科学的小结
在给幼儿进行具体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时,每次的活动小总结是很重要的。这时,教师应该从正面引导幼儿把自己对实验的真实想法与看法进行正确的总结,让幼儿知道它的重要性。科学教学其实不单单只是一方面的,它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在实验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跟踪记录表”、画实物等形式,来时刻记录科学小实验的真实情况。这样,既锻炼幼儿的意志、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坚持性。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玩声音 篇4
声音无处不在,幼儿的感官又是非常敏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为此,本次活动笔者根据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试图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供充足的可操作的材料,先让幼儿聆听和分辨各种声音,引发他们的兴趣, 再让他们自选各种材料并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声音,最后引导他们选择最佳的方法随动画片的播放进行模拟配音。活动的目的是拓展幼儿的思维领域,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创造最大的空间,使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巩固,并且能迁移到其他方面,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声音,关注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2.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发出声音,并乐意与同伴交流。3.发挥幼儿的想象 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各种物品 :竹筷 、竹勺 、 木梳、刷子、瓶盖 (铁)、茶杯 (瓷)、 塑料杯、纸、算盘、拉链、塑料袋、 砂纸、鼓、气球、自制纸杯电话等。 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东西,请你们玩一玩,让它们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幼儿自由地玩,老师与幼儿即时交流。
(评析:这是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第一次互动。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的欲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各种感性的经验。)
师:谁来说一说,刚才你玩的是什么?你是用的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的?
(幼儿讲述。老师帮助幼儿丰富词汇 : 搓一搓 , 按一按 , 敲一敲 ……)
师:我们让手里的东西动了,它就会发出声音来。为什么现在它们不响了呢?
(幼儿:我不吹,口哨就不响了;我不敲,茶杯就不响了……)
师:这些东西我们不再动它,它就没有声音了。
(评析:通过探索,让幼儿浅显地了解:只有震动物品才能产生声音。)
二、感受声音的不同
师:刚才是大家一起玩,太吵了,什么声音也听不清。让我们分开来玩,再来听一听吧。
1.敲玻璃杯。
师:大家仔细地听,好听吗?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
2.吹口哨 。
师:大家按“一、二、一”的节奏走一走,好吗? (幼儿活动。)
3.敲鼓。
师:鼓发出的声音和玻璃杯一样吗? (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4.摇算盘。先轻轻地摇,再用劲摇,让幼儿比较前后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评析:这一环节是为后面给动画配音作铺垫,有一定的目的性。)
三、听录音想象,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老师这儿录下了一些,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到这些声音,你会想到什么事?
1.实际声音再现:
(1) 打雷下雨的声音。(2)刮风的声音。(3)流水叮咚叮咚,青蛙呱呱叫。(4) 汽车的喇叭声。(5)小鸟的叫声。
小结:不同的声音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想一想,然后猜出发生了什么事情。
2.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用嘴巴模仿一下。
(幼儿模仿。比如节日里鞭炮的声音、大街上的各种汽车声等。)
四、探索模拟发声
1.看课件 。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这个动画片里也有很多的声音。我们一起看一看,听一听,请你想一想动画片里讲了哪些事情。
(播放动画片。)
2.示范模仿 。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哪些声音呢?我们能不能来模仿小马走路的声音呢?可以用什么来模仿?还可以用什么来模仿呢? (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师:我们玩的这些东西中,什么发出的声音和小马走的声音很像?还有什么也很像?其他小动物发出的声音,你能不能也找些东西来模仿一下呢? (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3.幼儿自由探索,老师与个别的幼儿交流,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己的物品所发出的声音。
4.交流玩法,互相学习。
师:××,你刚才模仿的是什么小动物,用什么来模仿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像不像,好不好?
5.合作配音。
新年快到了,森林里面的小动物们一起举行联欢会
小鸟们飞来了。
(吹口哨或揉搓塑料袋 。 )
小马也奔跑着过来 。
(敲打鼓或水桶。)
小乌龟也慢吞吞地爬了过来。
(用刷子刷砂纸。)
小朋友们也来和小动物们一起来庆新年。
你瞧,他们敲锣打鼓可高兴了。
(敲打鼓 、 水桶 、 铁盖等 。 )
鞭炮声啪啪地响个不停 。
(老师扎破气球,气球爆炸 。 )
幼儿园中班教师随笔 篇5
我班的陈天祥首先抢着站到前面讲了起来:“一天,乌龟和兔子去拔萝卜……”刚讲到这里,小朋友们就大叫起来:“不对,不对!是乌龟和兔子赛跑,不是拔萝卜,小兔子才拔萝卜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讲故事的陈天祥说得面红耳赤,十分尴尬。我正着急,唐嘉成急中生智接着说:“上次,是龟兔赛跑,乌龟胜了,小兔输了。乌龟虽然胜了,但它还愿意和小兔结好朋友。所以乌龟就去帮小兔拔萝卜。”其他小朋友还是不服气,又嚷嚷道:“乌龟又不吃萝卜,他们拔萝卜干什么?这样编不行!”
这时我请小朋友安静下来:“大家想一想,乌龟和兔子赛跑这个故事中,乌龟胜利了,但是乌龟还想多学本领,爱劳动,出去拔萝卜有什么不好?而且很愿意帮助别人,尊敬他人,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编这个故事,看谁编得好。”
过了几分钟,我请小朋友自由发言,有的说:“乌龟很爱劳动,拔了萝卜和伙伴一起分享。”有的说:“兔妈妈生病了,年纪大了,拔萝卜给兔妈妈吃。”还有的说:“小兔快过生日了,乌龟想拔萝卜送给小兔做生日礼物。”
听了小朋友们的发言,我也跟着孩子们的思路一起编完了故事。
中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6
一、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兴趣的是什么,发现什么,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怎样合作等。只有在观察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教师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断,准确地做出回应。
在科学区“调节沉浮”活动中,我重点观察幼儿活动的兴趣及探索的目的是否明确,我观察到孩子们进区时,很快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如玻璃珠、铁钉、螺丝等放入水中,并将材料放入矿泉水瓶、牙膏盒中,有的还不停地用瓶子舀水,我发现幼儿对教师所提的要求不明确,对探索无目的,看到这里,我便上前拿出操作材料——塑料水果,说:“你怎样让塑料水果沉下去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刘某尝试着如何使塑料水果沉下去,而其他幼儿继续刚入区时的操作。这时,我认真观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情况和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我观察到刘某不停地尝试如何使浮着的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他将塑料水果用手压入水底,再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压住塑料水果,并将手放开。这样,塑料水果因矿泉水瓶重力的压制,塑料水果在水底浮不上来了,刘某高兴地和同伴、老师说:“你们看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了。”通过这样连续性的跟踪观察幼儿的阶段活动情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幼儿在完成同一个活动时的不同表现,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促使幼儿活动经验的不断深化。
二、猜想验证法
猜想验证法是“做中学”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纲要》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在“沙中取宝”的科学区活动中,我让幼儿先猜测:磁铁的好朋友有谁?孩子们说:有铁衣架、铅笔、木块、磁性黑板、杯盖、铁夹、勺子、刀、铁块、曲别针、书、铁钉、铁丝、塑料碗、大头针。对此,我提问:它们和磁铁是不是好朋友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幼儿说:“我们可以拿着磁铁去吸一吸,看一看它们能不能吸在一起。”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在活动中,幼儿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和铁制品是好朋友,有时磁铁和磁铁也可以是好朋友。教师不能急于将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可以在提问之后让幼儿充分发言,透露出他们的想法,并引导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支持幼儿自己去验证,让幼儿认识到并不是自己所想那样,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设疑启发法
设疑启发法是一种隐性的指导方式,是指教师运用设疑、反问等口吻,通过提问,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对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吹泡泡”的活动中,吹泡泡前教师问:“你以前吹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回答后,教师提供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工具,问:“看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动手试一试,操作后,教师提问:“你用什么形状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和你原来的泡泡一样吗?”在此次活动中,教师通过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研究,最终成功完成了这次活动: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使幼儿为自己获得的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在发现问题时,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方式,启发幼儿探究,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推动活动的拓展。
四、讨论法
讨论为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考能力和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的知识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在科学区“看哪条纸船会浮”活动中,小朋友对“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浮起来,有的纸船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呢”争论不休。王某说:“肯定是船里放太多东西了吧!”李某说:“不对,不对,是因为折船的材料不一样。”刘某说:“为什么都是纸,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小朋友们陷入迷茫之中。这时,我适时地提问:“那你们看看这些纸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绘画纸会浮。”有的说:“牛皮纸很厚。”……讨论之后,幼儿操作起来验证。在此次的讨论中,幼儿从中确立了新的探索方向。因为讨论是教师能不能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关键,所以在科学区活动中,当幼儿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或一知半解时,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引发幼儿对相关的、他们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从中获得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的答案。
五、图谱指导法
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概括的要求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幼儿一见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样做,既面向全体又能因人而异,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也是科学区的有效指导策略之一。如,在了解“水的三态”科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的水的三态变化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并注释简单的文字,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存在形态。在活动中,每做完一步实验后,如冰加热变成水、水加热变成蒸汽、蒸汽遇冷变成水,教师就用图谱进行总结,这样幼儿就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变化的结果。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图谱形式形象生动,较适宜中班幼儿的经验和理解水平。活动过程以图谱方式表示,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如一些必须通过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科学小实验、观察特定现象的活动,可以尝试使用该方法,也可以用图谱展示问题。
六、激情法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教师在幼儿操作中,通过观察,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及时、恰当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激情”,要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从而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制作饮料”科学区活动中,我问牛某:“你是怎么做饮料的。”他说:“我把糖放到水里去搅拌。”可是声音太小,针对声音太小的情况,我说:“说得很好,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张某是个急性的孩子,当他看到其他孩子放入水里的东西都溶解了,可他的还没溶解就说:“老师我的怎么不行呢?”我便到他身边抚摸他的头说在:“你一定行的,老师支持你,再加把劲就行了。”当我问孩子们:“你们放到水里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支支吾吾的,我便说:“没关系,大胆点,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不管是对是错,只要大胆回答就是好样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笼统模糊。当幼儿尝试去解决问题时,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在肯定、激励幼儿的原则下,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信,这样才会使整个活动进展顺利,从而促使幼儿的发展都有进步。
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让我欣喜地看到幼儿科学探究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发展。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引导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鼓励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幼儿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李国良,白立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中班)[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8.
浅谈幼儿园中班幼儿的性别教育 篇7
性别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有一部分的幼儿是通过外貌来辨别一个人的性别。4—5岁幼儿处于中班阶段是幼儿个性、气质、性别养成的一个关键期, 教育者应抓住时机, 充分利用身边各种有利的资源, 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性别教育。
一.性别教育贯穿于中班幼儿一日生活中
性别教育有别于性教育, 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基础, 幼儿园的性别教育就是要求性别的互补, 对幼儿的性别差异补救劣势, 发展优势, 促使幼儿平衡、和谐发展。同时从小就对幼儿进行的性别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 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所以科学的性别教育要从小开始。
1.有效利用游戏资源, 发挥中班幼儿性别优势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 能增进彼此性别的初步的了解, 减少性别偏见, 使不同性别的幼儿气质和性格取得互补, 充实各自的心理内容, 是一种较好的性别教育手段。
2.幼儿园男女生入厕环节采取分时间段进行
炎热的夏季, 班上会有女生穿着连体服, 中班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 这几名女生在入厕时会表现出害羞的表情, 原因是她们如果要上厕所, 必须将衣服从上脱到下, 整个身体都会露出来, 由于男女同厕的缘故, 她们不好意思在男生面前将衣服脱下上厕所。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的生理成熟较早, 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 很小就有性别差异。分厕是对性别教育的启蒙, 可以组织男孩和女孩分时间阶段入厕, 加强幼儿男女是有性别区分的意识, 让孩子从小清楚自己的性别, 形成早期的性别意识, 有利于幼儿的生理健康发展。
3.教学活动, 绘本阅读
活动时, 教师可以通过绘本《男生女生不一样》展开话题, 根据这个话题来对幼儿进行提问, 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身体的每个部位, 可以通过这个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平时, 教师可定期开展关于性别的教学活动, 或是将相应的绘本投放至阅读区, 供幼儿翻阅, 以此加深幼儿对于性别的认识。
二.幼儿园要为幼儿的性别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资源
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场所的设施、材料, 它是满足幼儿的各种活动需求,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精神环境是指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 令其身心轻松愉快的亲切温馨的气氛。
1.创设正确的性别教育心理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扩展性别角色知识的场所, 教师的性别期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师行为、环境布置等都对幼儿获得的性别角色的行为产生影响。人可以是双性化的, 也就是说既有男性的特征也有女性的特征, 既有操作性又有富于表达性, 既武断又犹豫, 既有竞争性又没有竞争性。如:男生多学习女孩的细心, 善解人意, 女孩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 必须顺其自然, 切忌威逼和强迫, 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2.教师资源需均衡, 避免男女幼师人数的不平衡
虽然女性从事幼教工作是她们的长处, 她们富于爱心和母性, 容易与幼儿亲近。但是男女幼教间在教育方式上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而对幼儿的心理或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在已有部分幼儿园聘用男幼教作为体育活动的专职教师, 相比于女教师, 男幼教选择的活动内容普遍较为刺激、惊险, 富有挑战性。中班是幼儿的一个转折期, 他们接触的人群甚至会影响到一生。
中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8
一、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 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兴趣的是什么, 发现什么, 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 是怎样解决的, 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 怎样合作等。只有在观察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 教师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断, 准确地做出回应。
在科学区“调节沉浮”活动中, 我重点观察幼儿活动的兴趣及探索的目的是否明确, 我观察到孩子们进区时, 很快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如玻璃珠、铁钉、螺丝等放入水中, 并将材料放入矿泉水瓶、牙膏盒中, 有的还不停地用瓶子舀水, 我发现幼儿对教师所提的要求不明确, 对探索无目的, 看到这里, 我便上前拿出操作材料———塑料水果, 说:“你怎样让塑料水果沉下去呢?”在老师的引导下, 刘某尝试着如何使塑料水果沉下去, 而其他幼儿继续刚入区时的操作。这时, 我认真观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情况和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 我观察到刘某不停地尝试如何使浮着的塑料水果沉到水底, 他将塑料水果用手压入水底, 再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压住塑料水果, 并将手放开。这样, 塑料水果因矿泉水瓶重力的压制, 塑料水果在水底浮不上来了, 刘某高兴地和同伴、老师说:“你们看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了。”通过这样连续性的跟踪观察幼儿的阶段活动情况, 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幼儿在完成同一个活动时的不同表现, 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 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 促使幼儿活动经验的不断深化。
二、猜想验证法
猜想验证法是“做中学”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 可以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 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实施方案, 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 不仅能训练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 体现了《纲要》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在“沙中取宝”的科学区活动中, 我让幼儿先猜测:磁铁的好朋友有谁?孩子们说:有铁衣架、铅笔、木块、磁性黑板、杯盖、铁夹、勺子、刀、铁块、曲别针、书、铁钉、铁丝、塑料碗、大头针。对此, 我提问:它们和磁铁是不是好朋友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幼儿说:“我们可以拿着磁铁去吸一吸, 看一看它们能不能吸在一起。”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在活动中, 幼儿思维相当活跃, 他们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 孩子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和铁制品是好朋友, 有时磁铁和磁铁也可以是好朋友。教师不能急于将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 可以在提问之后让幼儿充分发言, 透露出他们的想法, 并引导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支持幼儿自己去验证, 让幼儿认识到并不是自己所想那样, 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设疑启发法
设疑启发法是一种隐性的指导方式, 是指教师运用设疑、反问等口吻, 通过提问, 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 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 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使幼儿对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吹泡泡”的活动中, 吹泡泡前教师问:“你以前吹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回答后, 教师提供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工具, 问:“看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动手试一试, 操作后, 教师提问:“你用什么形状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和你原来的泡泡一样吗?”在此次活动中, 教师通过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研究, 最终成功完成了这次活动: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使幼儿为自己获得的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科学区活动中, 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 在发现问题时, 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方式, 启发幼儿探究, 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推动活动的拓展。
四、讨论法
讨论为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 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思考能力和独特的见解, 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 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的知识水平, 从而有的放矢, 因人施教。在科学区“看哪条纸船会浮”活动中, 小朋友对“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浮起来, 有的纸船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呢”争论不休。王某说:“肯定是船里放太多东西了吧!”李某说:“不对, 不对, 是因为折船的材料不一样。”刘某说:“为什么都是纸, 有的会沉, 有的会浮呢?”……小朋友们陷入迷茫之中。这时, 我适时地提问:“那你们看看这些纸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有的说:“绘画纸会浮。”有的说:“牛皮纸很厚。”……讨论之后, 幼儿操作起来验证。在此次的讨论中, 幼儿从中确立了新的探索方向。因为讨论是教师能不能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关键, 所以在科学区活动中, 当幼儿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或一知半解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 而是引发幼儿对相关的、他们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 从中获得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的答案。
五、图谱指导法
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概括的要求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 幼儿一见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样做, 既面向全体又能因人而异, 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也是科学区的有效指导策略之一。如, 在了解“水的三态”科学活动中, 我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图谱指导, 就是将抽象的水的三态变化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 并注释简单的文字, 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存在形态。在活动中, 每做完一步实验后, 如冰加热变成水、水加热变成蒸汽、蒸汽遇冷变成水, 教师就用图谱进行总结, 这样幼儿就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变化的结果。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 图谱形式形象生动, 较适宜中班幼儿的经验和理解水平。活动过程以图谱方式表示, 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如一些必须通过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科学小实验、观察特定现象的活动, 可以尝试使用该方法, 也可以用图谱展示问题。
六、激情法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 教师在幼儿操作中, 通过观察, 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 及时、恰当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激情”, 要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 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 从而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制作饮料”科学区活动中, 我问牛某:“你是怎么做饮料的。”他说:“我把糖放到水里去搅拌。”可是声音太小, 针对声音太小的情况, 我说:“说得很好, 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张某是个急性的孩子, 当他看到其他孩子放入水里的东西都溶解了, 可他的还没溶解就说:“老师我的怎么不行呢?”我便到他身边抚摸他的头说在:“你一定行的, 老师支持你, 再加把劲就行了。”当我问孩子们:“你们放到水里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支支吾吾的, 我便说:“没关系, 大胆点, 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不管是对是错, 只要大胆回答就是好样的。”……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评价, 不能千篇一律, 更不能笼统模糊。当幼儿尝试去解决问题时, 无论成功与否, 教师都应在肯定、激励幼儿的原则下, 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 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信, 这样才会使整个活动进展顺利, 从而促使幼儿的发展都有进步。
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 让我欣喜地看到幼儿科学探究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发展。同时, 我也深深地体会到, 引导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 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规律, 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 鼓励幼儿在玩中学, 做中学,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幼儿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幼儿园中班教师 篇9
一、充分利用材料
幼儿园的多种材料、物品和器材都可以用于中班幼儿的平衡练习。
1.保持材料的平衡。如让幼儿用头 、肩、脚等部位顶沙包。由此类推,让幼儿手持物品锻炼平衡能力。如手持盛满水的水杯保持平衡走, 手拿小型托盘托网球保持平衡走,手拿乒乓球拍托乒乓球保持平衡走等。
2.在器械上保持平衡。幼儿的平衡练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平衡板的站立练习开始,让幼儿从手脚并用稳定在平衡板上,慢慢到站稳,最后在平衡板上进行晃动、金鸡独立等练习。此类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脚踝关节的力量与稳定性(见照片1)。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创设不同难度的平衡桥,让幼儿练习在行进中保持身体的平衡。如可以用平衡木、梯子、轮胎,或者一张张椅子连接做成静止式平衡桥。当幼儿能够熟练地在静止式平衡桥行走后,就可以指导幼儿练习走摇晃的平衡桥。除了幼儿园大型运动器械中的荡桥, 教师还可在叠高的轮胎上搭建竹梯桥,或拼接平衡板(用三块平衡板拼接较适合中班幼儿,如果平衡板过多会使幼儿感到害怕而不敢走)供幼儿练习。
3.利用器材移动身体。如踩高跷游戏是很好的平衡练习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玩高跷的场地来提高幼儿平衡练习的难度,如在软软的地垫上踩高跷;用梯子作为障碍物,踩高跷跨过梯子等。在空旷的场地上,教师可以指导中班幼儿趴在滑板上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也可以利用斜坡开展俯冲滑滑板的游戏。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开展轮滑活动。
二、充分利用场地
我们开动脑筋, 充分利用幼儿园里的各种场地组织幼儿的平衡练习活动。如我们幼儿园北面有一片小树林,我们常常组织中班幼儿在小树之间穿来穿去、绕来绕去,孩子们别提有多喜欢,有效地锻炼了幼儿的平衡觉。我们还借助幼儿园不同场地的特点,组织不同难度水平的平衡练习活动。如走平整跑道的跑道线难度较低,走沙池边和花坛边由砖砌成的护栏(见照片2)就有一定的难度,而走由高低不同轮胎组成的护栏难度就更高了。如果这些护栏是直线式的,平衡练习的难度较小,如果这些护栏是曲线式的,平衡练习的难度就较高。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平衡练习活动时,注意从难度小的开始,随着幼儿平衡能力的提高,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
三、充分利用平地
幼儿园中班教师 篇10
一中班上学期, 培养孩子的“小老师”意识和能力
中班上学期, 由于孩子刚从小班过渡到中班, 生活自理能力、保护班级财产意识还不是那么强, 这时, 就要考虑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1. 运用“小老师”能让孩子学会保护班级财产
这个年龄阶段要向孩子灌输:你们是老师的“小老师”, 也要保护我们班的财产, 不能让别人拿走我们班的东西。这一灌输还真的起到了一些作用。
有一次, 其他班上的老师到我们班拿了一把花边剪刀, 这时, 班上的孩子就和我说:朱老师, 宝宝班的老师把我们班上的剪刀拿走了。还有一次是大班的孩子把我布置的主题墙上的照片撕掉了, “某某小老师”立即向我报告:老师, 我看到大班的小朋友撕掉了我们班的照片……。这些列子说明了“小老师”的应用让孩子真正学会了保护班级财产。
2. 运用“小老师”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午睡时, 老师提醒孩子:“小老师们”, 你们已经上中班了, 要学会自己脱衣服、脱鞋子睡觉;起床的时候还要自己穿衣服和鞋子哟。通过观察一些孩子, 以及这一学期的锻炼, 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已有所提高。因为,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自己就是“小老师”, 不会的就应该自己学着去做。
3. 运用“小老师”让孩子在集体面前大胆地介绍自己
培养孩子大胆、自信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是老师的职责, 能培养孩子好的性格。我第一次组织孩子在班上做“小老师”, 就是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姓名、性别;第二次, 让他们介绍姓名、年龄、性别、哪个省;第三次就增加点哪个市、哪个幼儿园。经常搞这样的“小老师”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
在这个时期, 笔者作了一个简单的家园调查得知:孩子们在家里会这样对爸爸妈妈说“我家里的门要关好, 不能让陌生人进来拿我们的东西。”或是和邻居说:“借了我们的东西要及时还哟!”等等。并且, 还经常让家长坐在沙发上, 轮流站在前面介绍自己的姓名、性别等。这些说明了运用“小老师”不仅培养了孩子自信、大胆, 并学会了保护自己的财产, 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当然, “小老师”还可以应用到活动课和生活方面等等, 来培养孩子。
二中班下学期, 继续完善“小老师”的应用
中班下学期, “小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对“小老师”的要求和上学期就不一样了,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几点。
1. 运用“小老师”让孩子养成每天喝水的好习惯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不会有主动喝水的习惯, 所以, 就在墙上布置了《今天, 你喝水了吗》, 喝了一次水的小朋友就去插一个红色插条, 喝两次就插两个红色插条, 没喝的, 就不用插。下午, 让孩子做“小老师”去检查有没有没插的, 如有, 就请“小老师”叫他来喝水。“小老师”起到了督促作用, 每天这样下去, 孩子就会养成每天喝水的好习惯。
2. 运用“小老师”在区角活动中起到了管理作用
当孩子每天在区角活动时, 难免会有抢或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现象发生, 这时, 我就在每一组中设立一位“小老师”来维持游戏规则, 和玩完时把玩具收拾整齐。这样培养了孩子从小就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规则, 而且让他们起带头作用。
3. 运用“小老师”, 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在这个年龄阶段, 孩子不仅能够大胆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 而且会自己讲故事给小朋友听, 所以, 可以举办一些“小老师讲故事比赛”等诸如此类的活动, 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并发挥想象力, 增强自信心。
在这个学期中, 我向家长作了一个调查, 孩子们在家里模仿“小老师”, 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 由她做“小老师”表演儿歌、舞蹈等, 并且在家里各方面表现都比以前有所进步, 还督促爸爸妈妈累了、渴了要记住多喝水, 对身体才有健康。
幼儿园中班教师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 美术活动 绘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98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学会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活动。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在幼儿园中班绘画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地探索通过游戏化方式,在绘画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创新,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美好情感。
一、提供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材料,为兴趣绘画开路。
中班第一学期幼儿年龄尚小,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又易操作的活动材料,如为幼儿提供印章、纸团、珠子、牙刷、棉签等,让幼儿进行印画、滚画、刷画等活动。使幼儿在游戏化的美术活动中,既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又体会到绘画的快乐。
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手帕》中,我除了为幼儿提供水彩笔和油画棒之外,还为幼儿提供刻有各种图案的印章(花、动物、几何图形)等,让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各自的手帕上,一块块漂亮的手帕很快就完成了。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有的仍在为手帕设计图案,有的则为自己的杰作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中班幼儿觉得绘画就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是件快乐的事。
二、以多种游戏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幼儿的兴趣。”由此我们在课堂之初,应从激发幼儿的兴趣着手,来调动幼儿内在的绘画积极性。
(一)老师的诱导式
到了中班下学期,幼儿开始学习由此及彼的联想画。在美术活动《圆的联想》中,我就以谈话的方式让幼儿们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东西,幼儿会说出好多圆的东西:西瓜、泡泡、皮球、饼干、苹果、太阳,这时我会根据幼儿的发言在白板上草草几笔勾勒出类似的图案。在此基础上再用游戏的口吻神秘地对幼儿说,老师来当魔术师,要使这些圆变成另外一些东西,听到“变魔术”三个字,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睁大好奇的双眼,看老师表演,老师就在圆形上添上几笔,一会儿功夫圆就变成了太阳、皮球、西瓜、手表、闹钟、小鸡、瓢虫、车轮等等。小朋友个个眼中都露出了兴奋的目光,从这种目光能看出幼儿想跃跃一试的迫切心理,激起了幼儿对绘画创造的兴趣。
有了这个经验,幼儿就能举一反三。我让幼儿根据各种图形来进行添画,正方形变房子、窗户、凳子;长方形变电视、手机、汽车;三角形变屋顶、风筝、大树;椭圆形变气球、项链、帽子……根据幼儿不同的能力产生了各种联想,并对此产生了兴趣,促进每个幼儿思维的扩散性发展,从而使他们对绘画从“不迷”到“迷”,“迷”能生“悟”,从“悟”到“爱”。 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诱发幼儿内在的潜能。只有使幼儿体验到绘画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活动,才能诱发幼儿创造表现的兴趣。
(二)先游戏再作画的形式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美术活动导入的形式中,我常常采用先玩后画的形式。
如在《会跳舞的线》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始部分我就先和幼儿玩了一个“转圈圈”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一直转,容易跌倒,所以要走一会儿,转一个圈;然后又发现转太多的小圈容易头昏,所以要大圈、小圈轮流转,而且要左转转,右转转,并在空的地方转圈。接着趁热打铁,开始示范画会跳舞的线。从幼儿的作品来看,整个画面比较饱满,大小圈交替匀称,作品效果很好。
三、将游戏化思想落实在指导绘画过程中,提高绘画质量
(一)创设游戏的情境来丰富画面,提高表现力
中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像小学生一样先想好再画,他们的绘画特点是意识流,画到哪里算哪里,有时主要内容的形象大体勾画好了,却不知该添画些什么细节,从而使画面显得比较单调。于是我就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或借助教具对幼儿的进行提示、指导和鼓励。如在美术活动《开心帽》中,我先通过故事《快乐仙子和开心帽》设置了一个美的情境,再模仿故事中的“快乐仙子”对幼儿绘画进行指导:“如果我的快乐帽上有一朵花,那该多好呀!”“要是我的快乐帽又一对翅膀的话,我一定会很开心的”……由于我使用快乐仙子的口吻进行指导,孩子们都倍感亲切,非常乐意地接受老师的建议,画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开心帽”。
(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活动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幼儿的最大乐趣也在于幻想。因此我们常常通过游戏化的情节,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在《我的花灯》这一美术活动中,我利用生肖羊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因为生肖羊要找一个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花灯,所以,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最独特的花灯,有西瓜灯、房子灯、汽车灯、糖果灯、蝴蝶灯、飞机灯……
中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 篇12
1.分 离 焦 虑 的 概 念 及 意 义
“分离焦 虑”主要 指幼儿和 抚养者分离 时表现出的一 种不安情绪和行为, 是孩子离开母亲或其他抚养者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情绪障碍,属于内化综合征。
陈鹤琴说:“大家都知道, 幼稚园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因此,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每个孩子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如果引导不好或严重的话,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影响。焦虑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这是因长期焦虑造成的。长时间的分离焦虑会严重影响幼儿的生理、心理,焦虑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并且容易诱发抑郁、孤僻、自卑等心理疾病。因此,在发现孩子不良情绪后,应予以科学引导,尽早让孩子摆脱困扰。
2.不 同年 龄 班 中 存在 的 分 离 焦虑 现 象
一般分离焦虑这种现象在小班幼儿身上比较常见, 此时幼儿年龄还小,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弱,在长时间与抚养者接触后,对于幼儿园这种大家庭似的生活环境不能适应,再加上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与人相处这一方面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无所适从感,强化幼儿的焦虑情绪。每次开学,幼儿园的小班里都会传来阵阵哭声,很多幼儿都抱着家长不让走,这种情形屡见不鲜。
在我园2006年10月份学校组织的为期五个星期的教育实习中,我所在中班幼儿身上也出现分离焦虑。班上一名幼儿每天早上来园都会掉眼泪,找各种理由不让家长离开。幼儿经常性哭闹,不但会对老师及家长的工作生活产生影响,而且会对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产生影响。
在2007年3月1日至2007年5月18日的实习过程中,我偶尔会在大班幼儿身上发现分离焦虑情况, 如幼儿黄醒阳因生病在家休息了几天没来上学,病好后由爸爸送过来,到了教室门口爸爸要离开的时候,醒阳突然拉着爸爸不想进教室,要跟爸爸回去,说是想妈妈,后来在座位上哭了大半天才在我的多次劝导下停止哭泣。
为什么在这么多年龄段幼儿身上都会出现分离焦虑呢为了找到答案, 我以中班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此次研究。
二、问题的设计
⒈研究对象
南京市一所幼儿园中(2)班两名幼儿。
⒉研究时间
2006年11月13日至2006年12月8日 ;2007年3月1日至200年5月18日。
3.研究 方法
⑴个别观察法:对出现分离焦虑的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
⑵记录法: 将平时观察到的幼儿产生分离焦虑时的情况记录下来。
⑶访谈法:询问带班老师,该幼儿出现这种情况持续多长时间,老师是如何引导的,该用什么方法。访问该幼儿家长,该幼儿在家是什么情况,家长是如何对待孩子的。
⒋研究的预期目标
⑴调查了解中班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⑵提出解决中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办法。
⑶简析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不同表现及原因。
三、研究内容(过程)
1.调 查 中 班 幼 儿 分 离 焦 虑 的 表 现
观察表明,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反映在痛苦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上, 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
2.仔 细 观 察 后 的 结 果 (案 例 )分 析
(1)案例一 :
观察时间:2006年11月15日%%班级:南师附幼中二班
幼儿姓名:小乐%%观察者:张静
小乐面带笑容走到身边:“老师早。”
“早 ,小乐。”
转头找爸爸,抓着爸爸的衣角,眼中含泪。
爸爸:“小乐,去玩吧。”
小乐:“我肚子疼。”
爸爸:“一会就好了,去喝点热水,和爸爸再见吧。”
小乐:“我头也疼,脚也有点疼。”哭着抓住爸爸。
老师抱住他,爸爸才离开,持续哭了一个多小时。
案例二:
观察时间:2006年11月23日%%班级:南师附幼中二班
幼儿姓名:小乐%%观察者:张静
小乐和爷爷在门外讲话,眼中带泪地说找手帕,不让爷爷走,带着爷爷到处找,小乐找不到手帕,爷爷说要走,小乐的眼泪就下来,我让小乐的爷爷先走,小乐在我劝说了将近二十分钟后才停止哭泣。
案例三:
观察时间:2006年11月30日%%班级:南师附幼中二班
幼儿姓名:小乐%%观察者:张静
今天舞蹈节快要开始时,老师请家长先到门外去,老师要和小朋友讲一些事情,小乐一边哭一边抱着妈妈不让走,好不容易才在老师的劝说下回到自己的位置,中午妈妈要走了,小乐又抱着妈妈哭着不让走,老师挡着小乐,小乐的妈妈才走老师劝了好久,小乐才稍稍停住,小乐和我说想妈妈,要我打电话叫妈妈晚上早点来接。
吃饭时,毛毛指指小乐说:“他哭了。”小乐一边哭一边吃,还呛着了,吃一点吐一点,好久才吃完。
简析:小乐家长对小乐非常娇惯,比较溺爱。小乐由公公婆婆抚养,老人对孩子都比较溺爱,再加上与父母在一起时间较短,所以家里的大人对小乐几乎是有求必应,大人对孩子却没什么要求。小乐本人很内向、胆小,甚至有点自私、孤僻,比较粘人,不愿意和邻居家的小孩玩;喜欢一个人玩;从不像其他幼儿一样邀请小朋友去家里玩; 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不喜欢与人交往;外出时,喜欢跟在大人身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小乐每天早上都不舍得家人离开。
(2)案例一 :
观察时间:2006年11月14日%%班级:南师附幼中二班
幼儿姓名:甜甜%%观察者:张静
妈妈说:“甜甜今天刚好了,还是要上幼儿园,跟妈妈再见吧! ”
甜甜声音很小地说:“妈妈,再见! ”
妈妈刚走 了两步 ,又回来说 :“哦 ,宝宝 ,你要记得 多喝水。”
甜甜一听妈妈这么说,又跑出教室门口,抱着妈妈的腿:“妈妈 ,我要你陪 我 ,陪我做完操 再走。”
妈妈说:“来不及了,宝贝,妈妈要走了。”
甜甜听着就大哭起来。
案例二:
观察时间:2006年11月22日%%班级:南师附幼中二班
幼儿姓名:甜甜%%观察者:张静
早上过来,在门外大声哭喊,抱着妈妈不让走。老师把甜甜抱住,甜甜用力向门外走,妈妈这时走到一半又折回来,甜甜哭闹得更厉害了,妈妈走后,甜甜慢慢停止了哭闹。
案例三:
观察时间:2006年12月1日%%班级:南师附幼中二班
幼儿姓名:甜甜%%观察者:张静
早上过来抱着妈妈又哭闹起来, 在老师的劝哄下停止了哭闹,并要妈妈早点来接,妈妈答应了,甜甜才安静地回到座位上坐好。
简析:甜甜是这学期新转来的插班生,刚开学时情况还比较好,前一段时间生病后,情绪(早上入园时)一直都不怎么好,加上爸爸妈妈有时走了又回来,调动孩子的情绪,这是造成孩子早上情绪不佳的原因。
⒊形成上述幼儿分离焦虑表现的原因
(1)家长的溺 爱。我对 小乐老师 、保育员及 家长的访 问后得知: 父母、祖辈对幼儿非常宠爱直接导致幼儿自理能力欠佳,事事依赖家人,情绪发展迟缓,独立性差,难以忍受集体生活。
(2)家长不恰 当行为的影响。 这些家长 常常送孩子 入园后迟迟不愿离去,亲亲、抱抱、搂搂,可谓难分难舍,还有一些家长,当他无法制服孩子时,会不假思索地用“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教训你”的话制服孩子,无形之中使孩子对幼儿园蒙上阴影。其实家长不经意的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 感染幼儿 ,诱发孩子 紧张、忧郁 等不良情 绪的发生与发展。
(3)幼儿自身 因素。幼 儿自身独 立自理能力 欠缺是导 致分离焦虑的又一个原因。而幼儿自身内向的性格是造成焦虑的另一个方面。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太愿意亲近教师和同伴,不愿参与各类活动,这样依恋的情绪情感就更强烈,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偶尔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社会性焦虑表现得更剧烈。
四、讨论
1.中 班 幼 儿 与 小 班 幼 儿 的 分 离 焦 虑 有 什 么 区 别
根据我的观察, 中班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幼儿自小 与父母分 离 , 由爷爷奶奶照顾 , 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很短,对于父母的依恋得不到满足,使幼儿的性格变得内向、胆小,不喜欢与人接触,使幼儿每次去幼儿园与家长分离时都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2)插班生。 由于经历了一学期 的小班生 活 ,对原来集 体已熟悉再加上此时幼儿的适应能力还不是很好, 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让幼儿一时不能适应,只要老师正确引导,一段时间后,情况就会好转。
(3)身体不舒 服。幼儿 因为身体 因素变得 比较脆弱 ,会产生一些焦虑情绪,不舍得父母离开。
而小班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最大原因是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和不适应,再加上亲人的骤然离开,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会认为再也见不到亲人,亲人要把自己丢掉,心中就会产生恐惧感,从而哭闹不休。
表现: 大多数幼儿都会选择以哭闹这种方式消除自己的情绪,引起家长的注意,小班幼儿哭闹的比例较中班多;少数幼儿则会用各种借口拖延时间,留住家长。
⒉如何解决幼儿分离焦虑的情绪
(1)老师方面。像小乐这样的幼儿应与他个别交流、谈心 ,让他学会独立,不要处处依赖家长和老师,要让他学会与其他幼儿相处;甜甜这样的情况应该多关注她的身体状况,培养她与同伴、老师多交流。游戏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游戏中幼儿很容易放松,减轻焦虑感,所以要让幼儿多参与游戏,并且多人游戏能帮助幼儿在无形中锻炼与同伴的相处及语言交流能力。
(2)家长方面 。像小乐这 样的幼儿 应注重培养 他的独立 能力,父母要多花时间与孩子相处,以便真正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情况和感受,对孩子要多加关注,不要轻易满足幼儿的要求,对孩子不要溺爱。对于甜甜这样的情况,父母应与幼儿经常交流,消除幼儿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帮助幼儿尽快融入新环境。并加强家园联系,掌握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早上送孩子时,送到就走,不要走了又回。
(3)同伴方面 。同伴对 幼儿有很 重要的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同伴是社会化动因,是强化物、范型,能帮助去自我中心并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同伴可以有效帮助幼儿减轻焦虑感。
五、结语
【幼儿园中班教师】推荐阅读:
幼儿园中班教师师风06-12
幼儿园中班教师小结11-09
疫情下幼儿园中班教师总结12-21
中班幼儿教师寄语09-04
幼儿园教师个人总结中班下学期10-21
幼儿园中班教师学期教学计划09-13
幼儿园教师中班个人教学计划11-11
幼儿园教师新学期中班工作计划09-07
幼儿园教师中班下学期工作总结10-24
幼儿园中班教师个人期末工作总结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