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表现(精选11篇)
现实表现 篇1
《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长河的源头, 也是我国瑰丽多姿的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及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支柱。《诗经》所表现的出来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千百年来启发和鼓舞着后世文学家, 谱写了一首首光辉灿烂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篇。因此,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 (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 500多年间的社会风貌。《诗经》共305篇, 其中《国风》160篇, 《大雅》、《小雅》105篇, 《周颂》、《鲁颂》、《商颂》40篇。《诗经》一书中的作品, 是按风、雅、颂三类来编排的。
《诗经》的名称是汉儒加上去的, “经”是经典著作的意思。汉代以前, 一般称之谓“诗”或“诗三百”。《诗经》的编成, 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据汉人的记载, 孔子是《诗经》的最后整理者, 实际为乐师、乐工所订立。《诗经》在汉代被奉为经典著作, 所以传授《诗经》的工作颇得官府的重视。当时, 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 鲁之申培, 燕之韩婴, 赵之毛苌, 简称为齐、鲁、毛、韩四诗。毛氏说诗, 事实多据《左传》, 训诂多同《尔雅》, 称为“古文”, 而其余三家称为“今文”。自东汉末年, 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后, 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 三家诗亦即亡佚;汉末以后, 流传最广并能保存至今的只有毛诗。
二、《诗经》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诗经》的思想内容是广阔而丰富的, 《诗经》的题材也是多样化的, 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复杂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诗经》中的作品敢于直面现实生活, 清晰地展示着时代的本质, 强烈呼喊着人们的心声。
1. 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平
反映阶级压迫的诗歌, 最著名的是《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古魏国依山临水, 人众地迫, 土地贫瘠, 更兼统治者的昏庸暴虐, 战乱不断, 因而广大农民所受的压迫和苦难也特别深重。
《伐檀》一诗强烈地反映了农奴们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贵族领主的愤懑之情: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千兮, 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一群农奴在河边为贵族领主从事无偿的伐木劳动, 由伐木劳动而联想到农业劳动和狩猎劳动的劳累苦楚;农奴们终年辛劳却一无所获, 但贵族领主却终年安逸而猎物满院、稻谷满仓。他们面对这种现象, 发出了尖锐的质问:为什么这些贵族老爷可以不劳而食、不劳而获?在这种冷嘲热讽的责问中, 不但表现了农奴们对于现实的不平有清醒的认识, 而且蕴藏着强烈的阶级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在《硕鼠》中表现得更为鲜明:
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
“硕鼠”这个形象的比喻, 非常确切地揭示了农奴主剥削阶级的本质, 给予统治者以辛辣的讽刺和激烈抨击。“适彼乐土”, 在当时社会中诚然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 但它却充分显示了被剥削、被压迫者的反抗决心是何等的坚决, 他们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是何等的急切。全诗深刻地揭露了剥削阶级贪婪、残暴的反动本质, 反映了奴隶不堪忍受压榨而逃亡的事实, 表现了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无比愤恨和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叙事诗《豳风·七月》,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男女农奴劳动生活的历史画卷。在贵族领主的严酷统治下, 农奴们一年四季没有片刻空闲。从春耕到秋收, 全家老小都要在农官的监视下从事繁重的田间劳动, 而在冬季又要为领主服种种劳役, 男的要打猎、凿水、修屋等, 农妇则要替领主纺织、缝衣、做皮袍。他们终年辛劳却不得温饱, 因而发出“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的深沉感慨, 字里行间渗透着劳动者的满腹辛酸和血泪控诉, 真可谓“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何休语) 。更令人不可卒读的是, 当时的农妇姑娘毫无人身自由的保障, 她们随时都有遭受损害和蹂躏的可能, 特别在那春光明媚的采桑季节,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女心悲伤, 殆及公子同归”, 这种血和泪的歌声, 揭开了当时农奴生活最黑暗的一页。
2. 反映战争和徭役
战争自古以来具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 因此《诗经》中反映战争的诗歌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比如著名的《秦风·无衣》就是卫国战争的颂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它反映了战士们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心, 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但除了卫国战争之外, 人民对战争和徭役总是憎恶的。
《豳风·东山》通过写远征士兵役满还乡的悲喜交加之情, 从侧面显示了人们对战争和徭役的厌恶与不满。在细雨蒙蒙的归途上, 返乡的战士想到未来和平生活的美好景象, 情不自禁地唱到:
我东曰归, 我心西悲。制彼裳衣, 勿士行枚。
但他马上又想到离家太久, 家园想必已经荒废、颓败, 于是在他的想象中浮现出一幅家园破落的图景:
果臝之实, 亦施于宇。伊威在室, 蟏蛸在户。町畽鹿场, 熠耀宵行。不可畏也, 伊可怀也。
藤蔓丛生, 野虫满屋, 兽迹遍野, 鬼火闪烁, 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
3. 反映爱情和婚姻
《诗经》中的抒情诗, 以“风”诗中的民间恋歌为主, 这些恋歌的显著特色是表白的直率大胆, 感情的诚挚、热烈和淳朴。虽然同属爱情题材, 但风格迥然不同, 内容也很少重复, 凡爱情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喜怒悲忧的复杂感情, 都在诗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周南·关雎》是《国风》的第一篇, 也是全书的首篇。这是一首民间的情诗, 用起兴的艺术手法, 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青年男子从关关鸣叫的雎鸠鸟联想到一位美好的姑娘可以配成夫妻, 从采荇菜写他对那个少女的日夜思慕, 最后他决心去追求那位美丽的少女。诗写得感情真挚、大胆, 反映了当时男女间美好的恋爱情景。
同样是情歌, 《秦风·蒹葭》则显得含蓄、飘逸而韵味深长: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在一个秋天的早晨, 当芦苇上露水凝成的霜还未消融的时候, 诗人就到水边寻找他的心上人。他沿着河水上下求索, 但他的心上人却若即若离、飘忽不定, 她的倩影仿佛映现在茫茫的水中央。这首诗着墨不多, 但“伊人”忽隐忽现、飘逸动人的形象, 求索者焦急徬徨的心情和缠绵深长的情意, 却曲尽其妙地表现出来了。
4. 讽谏王室, 忧国伤时
西周到夷王、厉王之后, 政治腐败, 朝纲不整, 内忧外患, 民不聊生, 因而产生了一些士大夫讽谏王室的诗歌。相传是厉王时代所作的《大雅·桑柔》, 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情危急的形势:
乱生不夷, 靡国不泯。民靡有黎, 具祸以烬。于乎有哀, 国步斯频。
在当时祸乱丛生、动荡不定的年代中, 所有的城邦无不破灭, 人民死丧殆尽, 祸乱就像一场烈火把所有的一切都烧成灰烬。啊, 真是令人心痛, 国运已走到了尽头。
“《诗》可以观, 可以怨” (《论语阳货》) ,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固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 (《毛诗序》) 。这说明古人已注意到了诗反映现实生活, 对“诗”反映现实生活作了精辟的论述。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今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 《诗经》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何等的强烈, 又是多么的深刻啊!
三、《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的显著特色是它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特别是风、雅中揭露矛盾、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深刻揭露时弊的精神, 就是《诗经》这种优良传统的继承。汉代民府乐歌和建安文学也明显地可以看出《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六朝的刘勰、钟嵘, 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 为了反对六朝的形式主义文风, 就标举“风雅”, 并以此作为斗争的武器, 更可以证明《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巨大影响。
汉乐府民歌, 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深刻地反映了现实, 倾吐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其内大多数是“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作品,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它像一面镜子一样, 照出了两汉人民的思想感情。
最著名的“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 通过一个太守挑逗一个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辞拒绝的故事, 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的恶劣品质, 并热情地赞美了罗敷的美丽、坚贞和聪明。品格坚贞的罗敷,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面对权贵的淫威, 她针锋相对地怒斥说: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
这句话充分显示了罗敷的斗争勇气和反抗精神。
《十五从军征》则是通过一个老士兵的自述, 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十五岁从军, 八十岁才得归, 诗歌一开始就表明军役之苦的题旨。诗中的主人公在几乎终生服役之后, 总算风尘仆仆地归还故里;但“松柏冢累累”, 亲人已经死绝, 庭园荒
(下转第89页) (上接第51页)
芜, 满目凄凉, 几十年梦寐以求的骨肉团聚的美好愿望破灭了, 留下的只是一把辛酸而绝望的眼泪。诗人通过典型的画面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情节, 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叙事诗, 最著名的是东汉末长诗《孔雀东南飞》。它是民间叙事诗中最长、最杰出的诗篇, 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详细记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爱情悲剧。诗人通过这个典型悲剧, 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同时热情地赞美了仲卿夫妇忠于爱情、至死不渝的坚贞品质。
通过汉乐府民歌, 我们可以听到当时人民自己的声音, 可以看到当时人民的生活图画, 它是两汉社会全面的、真实的反映, 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创作, 将中国古典诗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他使中国古典诗歌更深入地走向人民, 走向现实生活。正因为他为我们描绘出唐朝由盛而衰的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 故他的诗歌被人称为“史诗”。杜诗渗透着爱国的血诚。杜甫的喜怒哀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当国家危难时, 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眼泪, 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 他又狂喜得流泪,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叛乱平息后, 祖国河山得以统一的狂喜心情, 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杜甫深切同情人民, 关心人民疾苦, 他的诗大胆而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要求。
总之, 《诗经》是我国文学长河的源头, 后世的优秀诗人往往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得到启发和鼓舞, 也从《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体裁、结构、语言和名句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因此, 风雅比兴便成为“百世楷模”。
现实表现 篇2
个人现实表现情况三篇
现实综合表现情况 个人现实表现情况 1
XXX,男,汉族,出生于 1987 年 6 月,本科学历,211年毕业先后在维西建工集团、云南易通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工作。
一、思想、政治上的表现(思想是意识精神,政治是行动表现)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积极参加团支部和党支部组织的活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党新时期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讲政治,讲大局,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重大决定。能够自觉抵制不良倾向,积极参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注意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靠拢,自觉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思想进步,具有牢固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道德品质上的表现
我热爱祖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有信,待人诚恳、友善;能够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工作生活上的表现
我在工作中,谦虚好学,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尊敬领导,团结同志,积极进取,能够较好的处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对客户热情周到、积极服务。办事情即能坚持原则,又能主动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在生活上,勤俭朴素,遵纪守法,无不良嗜好,孝敬老人,关爱家人。
四、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尽管我的工作突出,成绩优秀,学风端正,多年来在学习、工作、思想情况等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习不深不细,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深入,解决基层的困难和问题的经验和方法还不够完善的问题。
现实综合表现情况 个人现实表现情况 2
xxx,xxx,仡佬族,大学本科学历,19xx 年 xx 月出生,21 年 xx 月参加工作,211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 xxx工作,211 年 2 月考入 xxx,现任综合股股长。自从事办公室工作以来,在办领导带领下,在同事帮助下,紧紧围绕机构编制与办公室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着眼于思想上的提高和政治上的进步,用党章党纪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及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与鉴别能力,立足本职工作,以政治修养统领全局,增强大局观念,务实创新,团结同志,把握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完成组织或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履行工作职责方面
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奋,爱岗敬业,办事沉稳,顾全大局,团结同志,以诚待人。
一是勤奋工作,爱岗敬业。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及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二是务实工作,业务过硬。经过不断学习和锻炼,在文字写作、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上取得一定的进步,熟悉机构编制人事工作和综合办公室工作。近两年来,共草拟文件 25 余份,撰写报告、领导讲话及部门年度工作总结等 5余份,编辑工作信息 4 余篇,组织或协调会务 5 次,圆满完成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和全县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
建立工作,基本建成全县机构编制电子档案库。同时利用办公室资料传阅、校稿及装订档案之机,细心学习他人长处,并虚心向领导和同事请教,改进不足。
三是办事沉稳,严谨细致。机构编制发文具有很高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事关各机关事业单位的业务开展。对印发的文件材料,每次都认真核稿和校对,保证了印发文件准确、及时。在办会、办事等其它工作中,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把握工作细节,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是深入基层,时刻不忘为民服务。对待来访的每一位同志都热心接待,不敷衍、不拖延。2xx 年,我有幸到 xxx挂职锻炼学习,任 xxx,任期 1 年。分管社区科教、文卫、宣传、工会等工作,联系 xxx 和 xxx 两个居民组。挂职期间,我深入群众,认真履职,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走访村民 7 余户,建立了困难家庭台账,代表编办对 1 户特困户予以特别照顾;为 1户丧失劳动能力和 1 户孤寡老人申请了农村低保,协助成功调解群众纠纷 15 起,协助完成“一事一议”通组联户路断头工程 35 米。
五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健全管理机制、优化工作流程、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在思想观点上、工作思路上、业务技能上勇于创新,牢固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工作主动权。
三、作风建设方面
综合办公室涉及各种接待、服务等事项较多,我时刻不忘用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党章》和党纪约束自己,自觉地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廉洁从政;虚心接受领导批评,听取同事意见,不独断专行,不以权谋私。
工作以来,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无任何违纪违法行为。政治上坚定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思想上坚持唯物论,作风上坚持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强党性修养,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省委十项及市委十二项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不断加强作风建设。
四、生活学习方面
始终把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原则,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拓宽学习范围,关注时政。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重要文件精神;认真学习机构编制工作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文秘知识、科技和法律知识等。通过学习,增强了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的主动性和驾驭工作的能力。
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发挥公务员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表率作用。同时端正心态,树立远大理想,顺境时不得意忘形,困难时不失意悲观。
五、缺点和不足
谈《卖炭翁》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篇3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89-02
白居易的诗歌,既奉“六艺”为创作的规范,其动机又迫于刺“病时之尤急者”,则所表现的内容,自以兴讽时事为主,所谓“为君为臣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所重视的讽喻一类诗,尤为批判现实、反映人生的杰作,绝非“沿袭古题、唱和重复”的拟古作品可比。尤以他担任谏官、供职翰林时期的作品,无情地揭发统治阶级对于劳动人民无休止的剥削和残酷的阶级关系,含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性。《卖炭翁》一篇写宫市白望的扰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中唐时期“宫市”害民的情况,史书里多有记载: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所了解,却主要由于白居易写了一篇“苦宫市也”的《卖炭翁》。“苦宫市”,就是人民以“宫市”为苦,就是“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采购物品,这能搞公平交易吗?所以,所谓“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旧唐书》卷一四0《张建封传》中说:
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了)。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由此可见,白居易正视现实,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在作品中予以表现。他创作的立足点,选取的创作题材,乃至创作的目的都是围绕着现实,以现实为中心的。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很重要的特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求真实,客观性,还要求有提炼、加工、概括、塑造出典型。白居易对于形象表现的态度是客观的,他精细地观察,力图客观地再现。
白居易的《卖炭翁》,就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个“个别”是有生活原型的,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顺宗实录》卷二云: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农夫卖柴被掠夺的事,据《顺宗实录》记载,发生于“贞元末”。不容置疑,《卖炭翁》的创作,是从这里触发了艺术灵感,吸取了生活源泉的,但他不写“卖柴翁”而写“卖炭翁”,这在题材的选择、提炼、与开掘上,表现了他的艺术匠心。“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白居易创造了一个十分感人的“卖炭翁”的形象。
题为《卖炭翁》,诗的重点自然是写“卖炭”被掠夺。开头的四句诗,二十四个字为我们塑造出艰难困苦的劳动者的形象。“伐薪烧炭南山中”一句,通俗易懂,写来似乎毫不费力,却具有高度概括性。卖炭翁的“炭”是自己“烧”出的,而“烧炭”用的“薪”又是自己伐来的。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一窑一窑地“烧”,那“千余斤”炭,难道是容易得来的吗?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只十四个字就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卖炭翁贫无立锥之地,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进一步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扣人心弦的名句。“身上衣正单”,就应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又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而且还用“可怜”两字倾注了自己的同情,从而迸发出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两句诗,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度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是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
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行,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收到了预期的社会效果。
这样,白居易面向现实,重视现实,追求客观性、真实性,采用写实的手法,重视细节的真实,在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发展变化,进而表现出一个时代的趋势。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的讽喻诗,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他认为诗歌必须积极地反映现实,尤其要揭发时政弊端,为人民的疾苦而呼吁。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著名论断,认为诗歌应该为政治服务,负起“视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使命,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改善人民生活、改良朝廷政治的目的。他强调文直事核,崇实疾虚。白居易反对徒事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作风,认为诗歌具有“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特点,强调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
白居易生活的唐中叶,朝廷政治黑暗腐败,境内外战争不断发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中央王朝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各地军阀为了维持他们的割据,更残酷地加重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广大的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虽然是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但他青年时代生活比较贫困,在颠沛流离中,目睹人民所受种种苦难,不能不在他心中引起深切的同情,因而写出了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用他自己在《寄唐生》诗中的话说,就是“唯歌生民病”,这就是他赢得我们称之为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原因。
谈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魅力所在 篇4
欧洲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和启迪,是促使拉美文坛形成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三十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同先锋派文学的各种现代主义思潮的界限还不甚分明,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因素皆有,在内容上还经历本地主义,世界主义等阶段。五十年代,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的问世,为魔幻现实主义竖起一面大旗,后起之秀风起云涌。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的小说家在艺术上作出新的探索。近年来,拉丁美洲的评论界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拉美文学小说创作的主要潮流。 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总统先生》,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秘鲁作家马利奥·略萨的小说《城市与狗》等等。
从内容上说,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抨击军事独裁的统治和外国资本的掠夺,谴责大资本家、大庄园主的罪恶,反映了本大陆地区广大人民的贫困和落后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表现意义。但是,这类作品在抨击社会弊病时,又找不到根治的办法,揭露了独裁政权,又不能指出光明正确的道路,不满于拉美贫困和落后的现状,又感束手无策。因而流露出虚无主义的观点和消极、悲观、绝望的情绪。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人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这一流派的作家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在语言表达方面,广泛地吸收了古代印第安的神话传说,大量使用本民族的方言俗语,乃至不见书面记载的粗犷的土语,因而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这种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评论家称它为“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60年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坛异军突起,备受瞩目。1982年,马尔克斯因小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很快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中国喧嚣一时的寻根文学热潮从它那里得到了直接的启示。韩少功、莫言、扎西达娃,贾平凹等一批寻根作家们要用自己的创作来寻求对民族价值的重新评价,复兴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一拍即合,借鉴由此而起并所获颇丰。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以虚构的小镇马孔多为背景,以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为描写线索,对一个古老的村镇、一个古老的家族进行了一番现代文明、现代意识的观照和审视。这种观照和审视,从一个家族感受到整个民族的悲伤,从一个小镇找出整个社会的凝重。马尔克斯从历史生活中、从人心最隐秘的深处,挖掘出拉美民族的群体意识——孤独。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它带着对蒙昧状态的伊甸园的净土世界那种质朴和纯洁的深深的怀念。这样一种具备深度和广度的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拉丁美洲民族文化的魔幻与现实性。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拉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根的重要原因。
《百年孤独》中以孤独为主题,用魔幻的手法描绘了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写作的内容满眼皆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但却是建立在拉美民族原始意识的基础上的。它的荒诞、离奇是有节制,有逻辑的,并不是单纯表现扭曲的人物和强调变态的心理感受。马尔克斯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亦真亦幻的手法反映哥伦比亚封闭、停滞、愚昧、落后的现实,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反殖民、反独裁、反对帝国主义的“拉美意识”,寄寓了作者渴望建立一个乌托邦的美好愿望。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使人们重新审视拉丁美洲,去关注它的悲剧历史及其根源,找出一条帮助拉美人民摆脱孤独、实现拉美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
二十世纪美国杰出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这与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样的写作特色是非常引人注目。莫里森展现了美国黑人生存现状以及黑人传统文化,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借此,莫里森指出,美国黑人要想获得真正自由,就必须立足本土,正视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拯救将来……莫里森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是因为作者将小说植根于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在创作中既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精髓,又运用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新疆作家赵光鸣作品中的地域特色浓郁,创作手法别具一格。他近期的一部分作品,如《帕米尔远山的雪》、《蚁王》等,均以南疆生活形态等现实力的表现为基础,采取了一些较为夸张而富有想象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中间借鉴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作家并不是一味地套用或信手拈来,而是受拉美文学的长期浸润,在浸泡和发酵的过程中,将这种创作风格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自己独有的一部分。那种自然而然的意象表现和情感传递,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富有张力。一种诗意的浪漫和灵魂的表达在纸间流淌。那种远离喧嚣的都市,在南疆绝地中的极限之美的意境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整部作品呈现得健康、明朗而富有诗意,带给人以心灵的荡涤和灵魂的震撼。
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作家在小说中充分将神奇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强烈的魔幻式美学震撼效果,并深化了作品对现实的反映。
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作家在小说中充分将神奇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强烈的魔幻式美学震撼效果,并深化了作品对现实的反映。
现实表现 篇5
xxx,女,xx年xx月xx日出生,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在我校学习,在校学习期间表现为:
该同学在思想上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团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严格要求自己,思想要求进步;
在学习上,谦虚好学,积极上进,除学好专业知识外,该同学还努力扩宽社会交际面,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现实表现 篇6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具有大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可以说,大学生党员在高校校园中既是知识精英也是政治精英,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充分发挥好大学生党员对普通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力,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界定
影响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大学生党员影响力我们更多指的是大学生党员与普通大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其在品质、作风、知识、能力、学业以及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对普通大学生产生的自然性影响力。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这里更多指的是优秀大学生党员对普通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力。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还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特别是有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短,党建工作的各种关系和思路没有理清,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的工作制度、工作机制没有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揮,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致使高校大学生党员在党性修养、教育管理、发展质量和入党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培养机制,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影响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现实表现
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主体是好的,大部分党员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普通大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但是,仍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党员放松自我要求,在思想、工作、生活和学习上与一名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损害了大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在与普通大学生交往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
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我们认为在现实中更多地表现为普通大学生在优秀大学生党员的影响、熏陶和引导下,自觉接受党的思想教育,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主动向优秀大学生党员看齐,其突出表现更多的是优秀大学生党员在思想、工作、学习、品质、能力等方面对普通大学生产生的标杆性、引领性和凝聚性的影响。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标杆性指的是大学生党员的先进典型在言行举止和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会无形中受到其他普通大学生的关注和效仿,会无形中影响普通大学生从内心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使其成为自身学习的榜样和行为的标杆,具有一定的标杆性。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引领性我们指的是大学生党员的先进优秀典型在各方面的优秀表现能够引领带动周围普通大学生积极向优秀大学生党员学习,追求思想、学业、能力上的进步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凝聚性我们指的是大学生党员的优秀典型以其在普通大学生中较高的威信能够吸引和团结周围的普通大学生进一步发挥积极主观能动性,积极参观党组织生活和创造性地开展党组织活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逐步走上成长成才道路。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可以说,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发挥关系到学校党组织战斗力的强弱、党建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甚至是关系到广大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是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的关键。一个组织有无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关键在于参加组织的成员能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高校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恰恰需要大学生党员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即大学生党员能够在党组织中各个方面表现优秀,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能够起到示范引领普通大学生的作用,确保普通大学生能够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影响下更加紧密团结和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积极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是各项党建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可以更好地团结和凝聚党组织,激励和带动普通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党建活动。从而使得大学生党员在各种党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发挥党员的聪明才智,激发大学生党员的活力,树立大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完善和规范党组织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党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是引领普通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必然要求。充分认识、维护和发挥好大学生党员在示范引领、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等方面的影响力,可以带动其他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作风,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刻苦学习、积极进取、成长成才,努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现实表现 篇7
一、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及表现题材
1. 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
工笔画,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 主要是用工整细致的笔法来描绘物象。而工笔人物画, 则是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在中国画各科中是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的。在我的作品《农民工》里, 就是运用工笔画法, 把人物活动当做主要的对象来描绘, 借助它的现实性来表现农民工最真实的劳动场景。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悠久而漫长, 在唐代已达高峰, 而后每况愈下, 逐渐走入低谷。但从明清到近代, 新一批的工笔人物画家不断出现, 工笔人物画也经历了从复苏到繁荣的过程。直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 工笔人物画才逐渐走进繁荣时期, 在人物画创作风格上和题材形式上也逐渐趋向多样化。在近20年, 工笔人物画将是个发展的好时期, 因为在这一时期, 工笔人物画都有普遍的闲适的宽松状态, 当然也包括画家他们自己的意愿。虽然我们拥有宽松的创作环境, 但我们也应该有独立的人格体现和艺术格调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技巧与现代工笔人物画有所不同。在现代, 大多数工笔人物画家, 都开始逐步打破传统工笔人物画单一的勾勒与渲染技法, 而在创作的理念、思维、色彩、技法等各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当然, 这样不仅丰富了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能力, 也是画面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作为现代工笔人物画, 我们理应做到汲取传统中的智慧, 搜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才能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正是考虑到创作应源于现实生活, 所以作品最终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农民工为表现主题。在创作过程中, 又对人物的造型、构图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修改和再创作。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更生动, 也更符合对画作创作的要求。当然, 在这其中, 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2. 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表现题材
工笔人物画, 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种类, 它本身就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绘画类型。造型的工整与精细是工笔人物画的语言特色, 当然, 它更需要精益求精。工笔人物画在人物神态和动作的刻画方面要求十分严格, 它需要有严谨扎实的造型基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与进步, 也使工笔人物画的发展逐渐具有现代意识形态。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所造就的工笔人物画的艺术家, 他们的艺术活动, 会促使不同创作风格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就表现在题材和形式风格的多样化上。现代工笔人物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题材:一类是表现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 它主要倾向于反映国家发展、社会发展, 阶级民生等方面;而另一类是表现城市现实生活的题材, 它则是倾向于反映现代生活、城市男女等方面的题材;还有一种就是表现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题材。而在我的作品《农民工》中, 主要体现的就是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在选主题定稿前, 因为感觉类似这种题材的画作比较少, 所以我想在这个作品中体现现代社会中的热门话题, 并表达出我想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二、现实主义题材的表现
1. 现实主义题材的表现
现实主义, 也应该是写实主义, 它属于写实的艺术。而艺术家们, 往往是通过所选取的现实主义题材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 是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工笔人物画中的现实主义题材, 就是通过运用写实的方法去表现其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实主义在现代美术创作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也愿意创作以现实主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这也让人们对现实主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中, 何家英算是首屈一指的。他对工笔人物画有过深入的研究, 也常运用写实主义的造型手法, 来求得作品的深度和力度。
为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现代工笔人物画, 何家英在作品《酸葡萄》中, 也做了相当充分的表现:画面中, 那个面对观众站立的女青年是最引人注目的, 那一头披肩长发, 不仅烫着大波浪, 还在右边头顶梳了个卷发髻, 整体收拾得十分干净利落;脚上的黑灰色薄丝袜, 再搭配上一双凉皮鞋, 既新潮也不失稳重。而在时尚女青年的右边, 那身穿花连衣裙的姑娘, 梳着长长的辫子却犹如仙女下凡一般, 那么悠然自得地坐在葡萄树下, 忘我的倾听她面前的小姑娘吹笛子。在我们看来, 也许只有城市女孩才会有这样的浪漫情怀。何家英的现代人物画主要表现现实主义。在他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所表现的人物的古典美, 还可以看出不失现代人的时代特征。当然, 在环境的渲染方面, 也做到了人与景的和谐统一。在当前社会, 农民工是个热门话题。我的作品《农民工》的取材, 就是来自采风时的所见所闻。
2. 作品中现实主义题材的表现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中, 现实主义一直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其内涵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工笔人物画的多元化趋势下, 人们对现实主义题材的认识, 逐步上升为一种反映现实艺术作品所共同具备的原则和因素。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多留意些周围的人和事, 就会很容易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现实主义题材的主题想法。农民和农民工是社会底层的主要构成群体。仔细观察社会生活, 我们不难发现, 农民工的身影可谓是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有人从楼顶往下滑, 手中却不停的挥舞着清洁布, 轻松的清洗楼层的玻璃和外墙,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农民工。他们仅靠一根保险绳把自己悬挂在几层、十几层、甚至几十层高的大楼外, 所承受的心里压力也是我们常人承受不了的。这种“蜘蛛人”的真实劳动场景, 不仅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且也给我的作品《农民工》带来更多的灵感。
蜘蛛人, 一般是指那些攀爬在城市高楼外墙上进行清洁工作的工人。他们像蜘蛛一样, 但是却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安全设备以及自身的平衡能力呆在高楼的侧面。也是为了表达我对真正工作在劳动第一线的劳动者的崇高敬意, 所以我在作品《农民工》中, 也就主要表现了“蜘蛛人”的劳动场景。当然,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这份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 因为他要求工人要有极好的身体素质, 也更需要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作品《农民工》中, 为了表现现实生活中那些农民工工作时的一些辛苦, 我想这也需要对作品的背景外墙的颜色做些必要处理。出于现在即将离开学校的留恋, 加之学校教学楼外墙所具有的美感, 我选择了用学校的外墙作为背景。更重要的是, 学校的这些楼不仅体现了美术学院独有的艺术气息, 也与其他院校做出了强烈的对比。同时, 也更突出地体现了工艺美院人“天工开物, 匠心独运”的精神。
在以现实主义为题材创作作品中, 庄道静则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她对现代社会的青年女性的现实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熟悉的, 所以她的作品往往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 创作以现实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在庄道静的作品里, 她所运用的颜色明快而不失沉稳, 因为她能很好地把握住处理国画的度。在她笔下的那些人物是既妩媚又多情, 却又不失健康与质朴, 格调显得尤为不凡。在作品《农民工》中的颜色运用上, 因为个人喜好, 相对来说是偏向于喜欢鲜亮且明快的颜色, 所以我就选择了画家庄道静的作品《潮》中所运用的颜色作为参考。庄道静在立意、构图、造型、着色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她用精致、柔细的线勾画出轮廓, 将色彩再与其巧妙结合来组成版块。当然, 她是非常善于运用色彩的, 而且还注意到颜色浓淡的呼应、画面虚实的微妙变化, 使整体画面富有起伏, 也可产生类似音乐的节奏与韵律。她的作品不仅是大的“势”, 还有局部的“质”都是耐人寻味的。
三、小结
想要成为一位好的艺术家, 仅仅完成一幅幅的作品是不够的。作为一名艺术家, 应该创造出他独有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作品。每位艺术家, 每个人, 他们自己的作品都渗透着自己辛勤的汗水。在作品《农民工》的创作初期, 我也和其他人一样经历了各种迷茫与不知所措。在经过反复的琢磨与各种取材中, 才确定最终的创作主题与思想。其实在作品创作过程中, 各种新材料与新技法的综合运用, 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样有助于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与传承。在现代生活中, 以现实主义为题材, 结合材料与技法的运用, 也可能会改变人们传统的审美理念。
就现代工笔人物画而言, 在绘画技法的方面, 大部分还是继承传统的技法与表现方式。在工笔人物画中, 勾线、渲染等方面的技法依然还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作品中, 不仅要注重线条的运用, 讲究线条。同时, 还要在此基础上, 以渲染来强调体现结构的关键。在现代很多工笔人物画中, 作品中的小细节尤为精致, 而且还丰富多彩。就算小到人物的头发还有身上的微小饰品都不遗余力地表现出来。当然, 这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 同时也丰富了技法的种类。
现实表现 篇8
一、川西高原的地域环境及审美价值
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 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又神秘的文明。川西地区自然风景优美迷人, 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在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 也是世界著名高峰。九寨沟、黄龙、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米亚罗红叶风景区、九曲黄河十八弯等风景名胜都位于川西地区, 是激发艺术家创作激情和艺术想象的天然环境!
1.川西高原的地域及人文环境
川西高原一般是指四川省阿坝州全境及甘孜州等地区,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这里群山争雄、江河奔流。境内有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等河流对这里的大山切割出了高山峡谷。长江的源头及几个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了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这里的高山及峡谷河流世界闻名是旅行者对于高原风光的首选, 更是摄影及绘画爱好者的天堂。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第一高峰贡嘎山, 也是在川西高原地区。美丽的雪山也给摄影及绘画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由于这里的气候影响、土壤情况, 植物以高寒植被为主。主要是森林草原, 还有耐高寒的牦牛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样的自然环境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优质的素材。
川西高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 主要以藏族、羌族、彝族为主。在川西高原上, 风景优美, 民风古朴, 是世世代代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川西地区的藏族主要以“康巴”藏族为主。“康巴”藏族是藏族中性格最豪爽, 服饰最靓丽, 文化最丰富的一支。就具有很浓厚的异国情调。关外是体验“康巴”藏族文化与风情最好的地方。所谓的关外就是说出了康定县城往北翻过高高的折多山的地方。那是更为雄奇俊美的天地, 草原辽阔、雪山高耸、牧歌悠扬。
川西地区的羌族主要集中在阿坝州的汶川县、理县境内。羌族人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羌族的服饰、建筑、艺术形式也是独具特色的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建筑堰等最著名。羌族民居以石片砌成的平顶的庄房和碉楼为主, 呈方形多数为3层, 每层高3米多,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墙外成屋檐, 大约有0.35米厚, 有涧槽引水, 不漏雨雪, 以便往来。
川西地区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境内。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男子通常穿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或者小裤腿长裤, 并且有头帕打结。女士在服饰的穿着上更多的保留了民族特点, 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 穿长裙。
2.川西高原的审美价值
川西高原位于横断山脉东段, 地势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是世界最高峰的高度逐渐过渡的地带。地形地貌变化明显, 有极高的山峰, 也有海拔很低的冰川地带。这里峡谷深切, 河流湍急, 溪沟泉清。这种特别极端的地势特点, 导致了这一地区季节和昼夜温差大, 地址环境典型, 地表生态脆弱, 导致这里道路被泥石流冲击严重, 冰雪侵蚀路面、塌方等时常发生, 使这里的交通十分不方便, 受外界影响很小, 保存了很好的自然原貌并保留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如此绝美的自然风光, 淳朴的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的民风, 使这里的少数民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都保留的非常完好。男装雄健豪放, 女装典雅潇洒, 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不同的地域, 其自然文化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川西高原的地貌及气候特点及人文之美都是川西高原上特有的, 这种美与其他地域完全不同, 是在特定的历史与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有着川西高原牧民所特有的情怀, 这种自然美与高原民族内在美的互相呼应下, 产生了川西高原人特有的精神气韵。这种美是川西高原人的精神所在。川西高原题材油画作品正是有着这种独有的难以比拟的美, 这种美正是川西高原题材油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
二、川西高原题材油画风格比较
油画创作从题材上来看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 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等非常丰富的题材。当今是一个注重民族文化的时代, 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历来是美术界关注的题材。川西高原油画从创作题材上来讲, 主要包括人物、风景、动物和一些带有叙事性及带有场景的故事题材居多。这几个题材也是其它地区以及全世界范围内油画创作选材方面的首选。各个地区及不同的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诠释也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对川西高原油画创作与其它地区油画创作特点的风格进行比较:
首先, 从风景题材油画创作来看, 西方画家从风格上来讲, 更多的是注重纯色的风景, 色彩对比强烈轮廓清晰的特征, 注重表现的野兽派风格夸张的表现手法, 注重表现思想观念的表现手法。我国川西高原油画主要侧重于写实主义风格, 通过写实风景的表现, 表现雪山与阳光的交相辉映, 阳光照在雪山上使得雪山巍峨高耸;还有一些画家喜欢画羌山上的碉楼, 那种浑厚的历史印记;还有一些画家喜欢画一些气势磅礴的大山大河, 通过这样的创作展示出川西高原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
其次, 从人物题材油画创作来看, 由古典主义时期到新浪漫主义时期再到现实主义时期, 西方传统人物油画主要侧重表现女性丰满的肉体, 及男性强健的体魄, 把人体用油画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川西高原人物题材油画通常表现少数民族淳朴的眼神及服饰。在人物的皮肤上尽显高原人特有的高原红, 这也是川西高原人物油画体现当地淳朴民风的表现。
再次, 从带有叙事性及带有场景的故事题材油画创作来看, 西方油画较多侧重于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叙事的方法。而在川西高原风格油画当中更多的是侧重于高原牧民们生产劳动的场景, 牧民们淳朴的眼神, 还有高原特有的牦牛及米民的毡房。通过这些最真实的, 最质朴的, 最贴近高原牧民生活气息的题材作为创作的源泉, 这也更能体现川西高原油画创作的人文与地域优势。
三、川西高原题材油画作品的艺术贡献
根据前面的论述, 川西高原题材的油画作品有着区别于其它地域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价值与贡献。川西高原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特点, 这本身就可以构成川西高原独有的审美价值。这种特有的审美价值为整个油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川西高原题材的油画作品更加突出民族性的表现
川西高原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到过川西高原的人们都曾感受到这里神奇的自然风光。这里有圣洁的雪山, 奔流不息的江河, 盘旋俯瞰的苍鹰, 来自羌山的大石, 旷野中远眺的牦牛, 高原上藏羌民族的建筑与图腾, 高原上疾驰的风。神奇秀美的川西高原孕育了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 埋藏着神秘的藏家儿女的文化艺术珍宝。在这里还有人口不多的羌族,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又称作“云朵上的民族”, 在这片川西高原的羌山上仍保留着原始的宗教信仰, 盛行着万物有灵, 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画家把彝族年的繁荣景象跃然于画布之上, 尽情展示了彝族的“赛庄节”“打歌”“庆年节”“跳虎”那种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以油画这种西方传入我国的艺术形式表现我国川西高原的民族文化, 以一种盛行于世界的艺术形式展示川西高原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一味的模仿西方的油画创作, 只能一直当一个油画的门外汉。将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绘画当中, 这无疑是给中国的油画事业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
2.川西高原题材的油画作品更能表现地域性的审美意境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侧, 这里海拔高, 气候变化明显, 河谷干燥温暖, 山地寒冷潮湿, 光照非常丰富, 降水量不多。由于这里的气候原因形成了世界著名的贡嘎雪山, 雪山的周围被冰川所围绕, 在川西高原尤其以海螺沟的冰川最为奇美。在这雄奇壮美的川西高原上除了雪山冰川外, 还有时常云雾缭绕、半遮面的四姑娘山, 犹如仙境般的美景。在这川西高原的阿坝州境内的若尔盖红原大草原, 是另外一种川西北边界上的又一种自然风光, 被称为“川西北高原的绿洲”, 是我国的著名的湿地沼泽地带, 也是红军长征的起点。这里水源充足, 水草丰美, 气候比较寒冷全年最高气温不会超过15度。在这里生长着耐寒动物牦牛和草原的雄鹰。
川西高原独特地域特征以油画的方式表现, 展示了川西高原牧民粗犷豪放的性格, 把川西高原巍峨的雪山, 辽阔的草原以油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地域性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更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画家创作的风格。他们的作品也会强烈的反映着这个地域的精神文化内涵, 众多画家对于川西高原题材的油画作品的创作体现着他们对于川西高原美的认识与感悟, 更能彰显川西高原的审美意境。
综上所述, 川西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及人文环境对于我们国家油画事业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川西高原题材的油画作品在中国油画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 也是凸显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具体展现。通过油画的方式展现川西高原的秀美风光与人杰地灵, 更好的诠释川西高原人民的审美意境, 也是实现民族道路的艺术化创作的一种极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杨晨光.中国油画题材本土化与民族性[J].美术之友, 2008 (7) .
[2]李昌菊.雪域高原的民族写照-油画本土化历程中的西藏题材[J].美术, 2008 (6) .
现实表现 篇9
用一两句话是形容不完法斯宾德的, 在他短短36载生涯中, 留下40余部影片。无论在艺术或是票房上, 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而给人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法斯宾德式的极端表达, 无疑使观众在若干年之后, 依然能够记忆犹新。
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下, 发生着多如牛毛般的琐事。我们似乎未曾注意到的繁复细节, 被法斯宾德一一捕捉。法斯宾德追求的“好莱坞式的德国电影”, 也正是利用细节来抓住观众的眼球。
影片从普通人开始, 普通的夫妻、普通的男人女人。与好莱坞所区别的是, 它描述的并不是被美化过的那种充满幸运巧合的生活, 其中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影片当中当然也有一些暗示, 但这些暗示并不给人以希望, 也不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起任何缓和作用, 相反仅仅只能成为一些残酷事实的铺垫。比如在《玛尔塔》中, 家庭冷暴力和性虐待便是如此直接表现出来, 在法斯宾德的影片里, 拥有感情便意味着最终失去, 一段看似甜蜜的婚姻, 没有阻碍、一帆风顺, 但是事态发展了, 却并没有按人们想象的去变化, 玛尔塔成为了丈夫生活的奴隶, 精神失控继而因车祸失去了肢体上的自由。到一切无法收拾的时候, 我们看到地球依旧在转, 似乎什么一不曾改变。在好莱坞, 尽管故事千奇百怪, 题材层出不穷, 但爱情总会像盐一样成为一味不变的调味剂, 哪怕情节再虚幻, 爱情总是真实地以各种形式发生着。而到了法斯宾德的手里, 爱情只能沿着通向死亡的轨道行进, 所有的影片, 包括友情, 亲情, 全都显得不尽如人意, 或是背叛, 或者干脆早早就把性命送上了。爱情在法斯宾德的片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 但在这里说是爱情的出现恐怕已不妥, 在他的世界里, 爱情已面目全非。如我们所见, 更多看到的这种被魔化的情感并不是爱, 而是性。仅仅以打着“爱”的口号来实行的性, 注定永远不会如格林童话般圆满。许多人认为法斯宾德影片中的冷漠和解剖人类感情的行为完全来自他破碎悲惨的童年, 对此笔者倒宁可认为是他综合了自身继而是对那个变动的德国社会的一种解读。幸和不幸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共鸣, 感情缺失的这种大不幸自然非常具有艺术塑造的空间, 从而成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法斯宾德自从使他名声大噪的《爱比死更冷酷》开始, 便一直在之后的影片总不断延续显示又极其残酷的主题, 他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他本人曾说过, 他要用他的影片来盖一座房子, “有一些做成地窖, 有一些做成墙壁, 其他则做成窗户;然而, 我希望它最后能成为一座房子。”他相信理性导演都只掌握一个主题, 相信为了某格信念都必须要终其一生去追求。他不羞怯于通俗剧的场景, 不回避情感性的东西, 他只在乎用电影去解放心智, 也从不有所防备, 或因为某些原因而畏首畏尾。他从来都是激进而主观地摆明姿态, 用自己的真理玩一场追逐的游戏, 并不怕认清真相当中的痛苦, 而只在乎我们, 在乎人本身是否能更接近自己的人生。他认为, 只要是对的, 或者是应该被表现的, 他便不会妥协而得出委曲求全的结论。他不否认社会环境对于个性的抹杀, 不否认自己的个性会被人们所遗忘, 但是他依然无法容忍人们的欲盖弥彰, 也永远不会希望自己因为往平庸靠拢而变得吃香。他的身上始终保留着人对于最纯粹愿望的向往, 并且一直为了那个愿望而努力探求。
不管法斯宾德在电影中怎么集中极端的表现, 用尽残忍手法之能势, 或是其中搀杂的强烈的政治性, 看似不近人情的极端中, 却依然体现出他主观的人性化, 这也是法斯宾德体现的魅力所在。“好莱坞式的的德国电影”是他的追求, 这也说明了他并不是一个只顾个性不顾一切的人。同时他的影片虽然受美国帮派电影和通俗剧的影响, 但是跟他们又有着强烈的不同。法斯宾德本身很非常喜欢简单的叙事, 不拐弯抹角, 而同时又具有可圈点之处, 引人入胜的片子他尤为欣赏。法斯宾德认为:“美国片之所以精彩且具有娱乐性, 是因为他并未企图成为艺术。”他觉得自己和好莱坞导演相比, 少了天真, 而美国片真正做到了无所顾忌, 虽然渴望“德国好莱坞”的实现, 然而就电影形式上来说他的影片却只有半数和美国类型电影有渊源。他的作品一部分界定为中产阶级电影, 一部分界定为典型电影环境为背景的影院电影。后者才是受到不同形式电影启发而进行的再创造。而后者的这种吸收也决定了他影片的多样化, 从而在观众群中有更加良好的基础。
法斯宾德从整个电影环境里看更像是一个战士。大众习惯了在电影中寻找安慰, 而在他的影片中, 我们找到的只是更残酷的现实和更不忍去正视的生活, 他用毫不留情的直率和张力阐述着他的想法。当所有人企图把自我的渺小和自卑隐藏起来的时候, 他站出来, 大声地告诉我们心中的迷茫、人性的冷漠。他用无形的沉重氛围将观众包围, 直到他们窒息, 他总会把人的阴暗暴露在烈日之下, 褪去他们的伪装, 剥掉他们的表皮, 剔出他们的肉和神经, 直至露出森森白骨。
或许在现今商业片大行其道的时代, 很少会有人完完全全理解或者企图去理解法斯宾德的这种人生和行为了。在商业行为面前我们已经丧失了某些辨别能力, 我们的真理也开始动摇或者已经拥有了很多版本, 我们被浮躁打动, 直至一事无成。或许偏执也不适合多变的时代, 格格不入的人总会显得怪异而且前途未知。在没有信仰的时候要努力抓住些什么的确有些困难。理想还是很遥远, 但是我们依然要坚信某种极端的坚持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变化。
极端的影片叙述表面上似乎缺乏某种亲和力, 显得个性化成分太突出。但是我们确实需要这种无所顾忌的表现方式来冲破束缚, 达到另外一种高度。政治也好, 琐碎生活也罢, 被礼貌和谎言包围的人们总该适时地接受一点残酷的精神食粮, 来更好地审视自身。极端是一种方式, 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人们都选择闭口企图摆脱某种责任的时候法斯宾德选择了用思想去斗争。姑且不论他的社会现实影响, 这种敢于说穿现实的做法本身也应该是对人性审视所必须的态度。而这种态度, 无论是在电影或是生活中, 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促进新生的催化剂。
摘要:通过研究德国新电影运动当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导演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所导的影片, 分析他影片中社会现实题材所突显的极端色彩, 来发现挖掘事物的真相在电影表现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好莱坞式的德国电影,现实题材,法斯宾德电影
参考文献
[1][德]米夏尔·忒特贝尔格著.《法斯宾德论电影》.2004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P188.P200.P216.
[2]张晓东著.《爱比赛我更冷酷——电影大师与大师电影》.2006年1月.新星出版社, P19—56.
[3][法]乔治·萨杜尔著.《世界电影史》.1995年9月.中国电影出版社.
[4]萧森著.《先锋派电影导演论》.2004年9月.中国工人出版社.
[5]乔梁著.《卡门——电影导演风格的实践分析》.1997年3月.中国电影出版社.
现实表现 篇10
关键词:具象表现主义,现实生活,艺术流派
具象表现主义下的艺术流派, 不仅是写实,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后现代特征。应该说, 具象的表现主义是较为开放的理论体系, 其倡导一种特立独行的观看方式, 也就是观看者要将其原有的所有理论和经验抛之脑后, 然后利用现象学来思索自己看到的美术作品中的现象, 从而实现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审美上的超越。换句话说, 具象表现主义就是引导观看者使用一种全新的观察事物的方式, 能够精神的力量来感知事物。而现在, 也已经有了大量的具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作品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表现主义概述
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 已经逐渐成为现在引领世界的艺术潮流的主要艺术流派。这个词汇诞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地区。由于在当时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的作品脱离了当时风靡的印象派化作, 自成一派, 作品真实性和还原性较高, 之后便诞生了表现主义这个艺术流派。现在, 表现主义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绘画方面了, 也发展到了电影、音乐、建筑、戏剧等多个领域。
表现主义的艺术作品一般着重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色彩, 从而忽略描写的对象的外形形式, 通常艺术家们会利用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无助与恐慌等情感, 因此, 表现主义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一般都是低沉的黑暗的, 而很少有表达欢快、愉悦的情感。20世纪的表现主义作品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这些作品的风格都是无视传统、无视规则, 当然是更加无视世俗的眼光, 追求淳朴、精致的质感, 力求艺术作品的间接、热烈和明快的风格。
二、具象表现主义的概述
具象表现主义的思想中带有强烈的艺术思想和哲学精神, 对于具象表现主义来说, 不仅是单纯的应物象形, 也不是将各种艺术形态简单粗暴地嫁接在一起, 而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形象作为艺术的载体, 使事物和事物之间有根据地交流。具象表现主义倡导观察可视的世界, 注重认真地观察和思考, 同时, 还以现象学为基础, 将现象引导到内容中去, 从而寻找事物的本质和真谛。而具象表现主义的特点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理论主张, 对于事物的观察得出自身的结论;二是认为艺术并不存在于现实, 而是存在于精神, 也就是说艺术并不是现实中的东西, 而是人的大脑中的一种反应, 是一种境界;三是虽然是具象的概念, 但是其概念本身就有一定的抽象性, 具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作品中涵盖的精神内涵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四是打破陈规, 利用各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情绪。在具象的表现主义风格中, 通常都是创作者将自身的情感大量投入到作品之中, 使作品的主题思想一目了然, 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具象表现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艺术形式, 具象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已经逐渐与现代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绘画作品, 已经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种“具象艺术”。现在的具象表现主义的应用范围已经十分广泛, 绘画、文学、建筑以及设计都能窥见具象表现主义的身影。
具象表现主义是一种超现实的艺术风格, 现在也已经被运用到了建筑领域。例如坐落于安徽省淮南市山南新区的规划展示馆。这栋建筑具象地表现了一只透明的提琴和一架黑色的三角钢琴组合。提琴用透明玻璃和金属支架构成, 充当了这栋建筑的入口;三角钢琴的底部由“琴脚”架空, 上层开出了一个大小适中的长窗;而掀起的钢琴顶板就成为建筑的露台。这栋建筑的外观可以说是十分浪漫的, 其中蕴含着十分浓厚的具象表现主义色彩。这种具象表现注意色彩与其“正派严肃”的功能作用是不符合的。但是, 仍然不能否认, 这栋建筑具有极其浓郁的艺术氛围和革新思路。这栋建筑应该可以算作是具象的表现主义与现实的建筑风格相融合的代表之作。
像此类的建筑在我国并不少见。建筑审美, 一直是一件众说纷纭的事情。而现在的时代潮流要求的创新和发展, 也使建筑行业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尝试。在现代的建筑行业中, 越来越多地融入具象表现主义, 使建筑领域也具有了艺术色彩。这种具象表现主义的建筑无疑能够推动建筑行业向新的领域快速地发展。
四、结语
具象表现主义最早是美术作品中的一种超现实的表现形式, 而现在已经逐渐融入人们新的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现代的具象表现主义更多的则是表示现代生活中的日常。具象表现主义作为发展历程并不长的艺术形式, 会在未来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忆周.“以心观物”的求真——论现代具象表现绘画的“现象学”定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4 (3) .
[2]齐中凯, 纪怀禄.以表现主义方式存在——信息时代的新表现主义建筑[J].世界建筑, 2005 (4) .
现实表现 篇11
1854年, 十八岁的哈特随当时掀起的狂热的加利福尼亚采金浪潮来到遥远的西部。在加州的六年里, 他从事过各种职业。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 了解到这个崭新的世界里的那些奇特的性格和环境。加利福尼亚这所大学使他成为真正的作家, 他的小说也大多都是以19世纪加利福尼亚奇异的大自然为背景, 展示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有力地映衬了人物, 而且与情节的发展密切相关。《咆哮营的幸运儿》里, 描写了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淘金者, 他们斗殴, 赌博, 闹事, 起哄。他们收养了一个妓女的儿子, 并郑重的为孩子取名为托马斯·幸运儿。而《扑克滩的放逐人》发生在加州一个叫扑克滩的地方, 小说中的人物赌徒奥克赫斯特, 两个妓女公爵夫人和希普顿大娘, 酒鬼比利大叔等四人由于劣迹昭著为当地人所不容而被逐到荒无人烟的山谷。《田纳西的伙伴》中, 田纳西是个强盗, 曾把他的伙伴的妻子拐走。后来因为抢劫他被判处绞刑。他的伙伴外表虽然粗鲁凶悍, 但却宽宏善良, 内心蕴藏着同情心和侠义感。他沉默寡言忠于友谊, 是当时美国西部的典型形象之一, 也是后来西部文学的原型之一。这些小说中的人物都来自社会下层, 为生活所迫, 都怀揣着淘金的梦想来到广袤的西部。他们大多话语粗俗, 恶贯满盈, 但他们的故事都真是可信, 是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哈特曾说过:“我可以把我的恶棍人物写得恶贯满盈……, 我可以使他们无法做出善举, 因此就可以避免因动机和品质的好坏混杂而引起道德上的混乱。但是我还是要对创造这些人物负责任……我不怕这么做。”而写“真实”正是现实主义作家都竭力主张的, 力求讲真理, 只反映真景真事, 并描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主张既不夸张, 也不隐讳地描写生活。
其次, 哈特还用他特有的哈特式的幽默揭露了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咆哮营的幸运儿》中, 有一件事引起咆哮营一阵骚乱, 这件事不是“一场格斗, 因为在1850年格斗并不稀奇”。因为以前“法国佬和夏威夷佬在酒吧旁互相枪击致死那天, 赌鬼们还镇定自若的赌下去。”而是由一个新生儿降生所引起的。这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在当时与格斗, 枪杀比起来却是一件新鲜事。《扑克滩的放逐人》里, 那些人之所以被放逐是“一个秘密委员会已经决定把镇上所有不正派的人都除掉”。对于赌徒奥克赫斯特“委员会有几个主张绞死他, 以儆效尤, 同时还可以十拿九稳的把他们输给他的钱从他的口袋里捞回去”。在《异教徒李顽》中, 哈特描写了1869年加利福尼亚的排华运动, “居民中有一伙暴民袭击并残杀了手无寸铁、不能自卫的外国侨民, 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是属于另一个民族, 宗教和人种的……当时的社会活动家十分胆怯, 瞧见这情形便认为世界末日已经到了, 还有些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开始认为, 宪法里保证给与每一个公民和外国公民信仰的那一节, 是一个错误。”而那个年仅十岁的被称为“异教徒”李顽也就在这次暴动中丧生。“李顽的那个小瓷菩萨已经被那帮打倒偶像的基督徒们手里的一枚石子砸的粉碎了。”, 在小说中, 哈特虽然并没有言辞激烈的谴责这些社会的不平, 但这种平实的描述, 可以使我看到淘金时期美国西部社会动荡, 人民贫困, 政治腐败, 白人种族主义猖獗。并且从西部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当时美国社会的全貌。哈特在揭露美国社会现实的同时, 还大胆的触及了当时的敏感话题, 如死亡与爱情。
最后, 哈特善于通过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来解释人物复杂的性格, 以来展现仁爱对人的拯救这一主题。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为传统所不齿的渣滓。但是这些人身上仍然有优秀的品质, 这些优秀的品质往往被人忽视, 却能够在特殊的环境下展现出来, 使他们显得平凡而伟大。在《咆哮营的幸运儿》中, 那些粗犷的男人把无限的爱倾注给幸运儿, 也拯救了他们自己, 他们就像一块块擦拭干净的金块重新放出了光芒。在《扑克滩的放逐人》里, 几个为扑克滩所不齿的赌徒和妓女, 被放逐途中遇到逃婚的汤姆和萍妮, 在比利突然偷走他们的牲口使5人被大雪围困时, 妓女希普顿拿出自己仅有的食物留给萍妮, 奥克赫斯特将自己的雪地鞋送给汤姆要他逃命, 最后希普顿饿死, 奥克赫斯特在绝望中自尽, 而当扑克滩的救援人员赶到时, 萍妮和公爵夫人相互拥抱, 身上盖着厚厚的雪, “从两人安详的脸上, 几乎看不出谁是曾犯下过劣迹的女人”。这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哈特笔下成为最富人情味的故事。
诚然, 哈特的作品会有明显的伤感倾向, 以幻想和浪漫取代日常生活里的矛盾, 追求喜剧的结尾而使人产生雷同感。但他的作品时代性强, 乡土性强, 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他所熟悉的地区的生活, 展现了西部遍地拓殖时期的状貌, 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和成功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范革新.美国短篇小说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2]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许.布雷特哈特及其西部短篇小说[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2.
[4]王军, 邱安昌.美国文学思想新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5]布雷特.哈特著, 主万译.扑克滩的放逐人 (布雷特.哈特.篇小说集)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