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

2024-10-26

可可西里(精选12篇)

可可西里 篇1

在2000年,纪录片《平衡》获得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最高奖项——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奖。历时3年,影片全长168分钟,又浓缩在70分钟内播出,在业界赢得了一致好评。但很遗憾的是,它只在四川地区的部分院线上映,一个月内开始下线。影片只采用了采访和纪录事件的方式,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保护藏羚羊的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团队的努力和无奈。这是一段气氛凝重且悲壮的故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他们生存条件与现实环境的苦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虽然生活已经很辛苦了,但依然要保护我们的朋友——藏羚羊。

有人看完《平衡》这样评价:影片使我感到真实和震撼,然而“真实”得有点都残忍了。然而,这种“真实”得有点残忍的真实里,昭示出导演彭辉纪录片创作中所蕴藏的创作理念和智慧。总体来说,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又是一部环保题材的影片。

继《平衡》之后,2004年横空出世了一部由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剧情片《可可西里》。它不仅在中国有很好的反响,在美国和阿根廷也同时上映,赢得全世界的好评。此影片共获得四大奖项: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第25届中国金鸡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1

该片由陆川执导,由多布杰、张磊、奇道等主演,同样以可可西里地区频频出现盗猎为背景,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长日泰和队员刘栋及队员们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一、电影兴媒

电影作为艺术品的表达方式之一,近年来深受大家的喜爱。从2007到2013年,国内电影票房CAGR2为39%,华语电影票房CAGR也高达36%,高速发展的电影业,不得不让我们去探究这快速发展背后的原因。艺术品电影,在艺术体制影响下,生成了一套多层兴辞结构系统,它以兴媒为物质载体、以兴辞为呈现方式、以兴象为核心内容、以兴格为区别特征。每件艺术品的具体存在形态均包含兴媒层、兴辞层、兴象层、兴格层四个层面。3

艺术兴媒,是指可以承载艺术家感兴并能触发公众感兴的艺术媒介。在此,媒介是感兴的媒介,感兴是媒介的感兴。我们在欣赏任何艺术品,最先接触到的并非艺术符号或者形象,而是某种可以触发感兴的物质媒介,这就是艺术兴媒。作为多层兴辞结构系统,艺术兴媒造成的兴媒层是艺术品结构的第一层面,直接影响着艺术品的创作效果与接受体验。对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而言,电影兴媒是通过电影的类型和影片的质量来体现的。在著名纪录片导演彭辉拍的影片《平衡》中,电影媒介是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开创了电影,也开创了纪录片这种形式。

在这部影片中,彭辉更多的是偏向于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的思想。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日本三里家农民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反对政府修建成田机场的斗争,在十一年中,小川绅介摄制组一直与农民生活斗争在一起,同步记录下他们的抗争,形成小川绅介的“三里家”纪录片系列4。其实小川绅介完全可以不必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他只要保持和农民紧密的联系,在关键的时刻到达现场,仍然可以创作出一部比较不错的纪录片,因为在记录片中最具有戏剧性的镜头总是事件矛盾冲突最为紧张的时刻。但小川绅介认为,事物的本质是潜藏在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之中的,你只有身处其中,在不断的观察中才能发现,任何的疏忽或漠不关心都会造成创作的偏离。彭辉与他有异曲同工之妙,在1996年到1998年期间,不断出现有外籍记者断言中国没有环保的言论和可可西里的保护神“西部野牦牛队”的事迹。让彭辉开始了长达3年的拍摄,其中只有短暂的补给和维修机器,其余时间都与西部工委的“西部野牦牛队”生活在一起。在只有一台没有防风防雨功能的摄像机、一个脚架,两个摄像助理的情况下,坚持在可可西里“无人区”与保护藏羚羊的“战士”一起战斗着。

看过《平衡》的观众不难发现,整部影片中只有对扎巴多杰的采访和对客观事件的情节描写,没有画外音、没有解说词。这正是采用了“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这在纪录片中,并不常见。由此我们将它归为采访式的纪录片。采访与叙事性画面形成了一种队列的关系,互为补充,很好地阐释了主题,尽可能地保持原貌并客观地呈现给观众。

二、电影兴辞

艺术兴辞,是指具有调整、畅达个体体验和理想与现实生存境遇间关系作用的符号表意方式。人们通过创造特定的带有实践意向的符号表意形式,以实现个体体验和理想与现实生存境遇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和畅达。在此,修辞是感兴的修辞,感兴是修辞的感兴。艺术兴辞涉及艺术品的符号编码规律,它所造成的兴辞层正是艺术品结构的第二层面。在电影艺术品方向,我们用画面和音乐选取来判断电影兴辞。

(一)画面

在纪录片《平衡》中,导演彭辉常用远景、全景处理拍摄画面。优点在于拍摄地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面积大、海拔高、自然条件严酷,人类无法长期居住,因此可可西里绝大部分地区至今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

缺点在于,画面冗长,让人不知道重点。有数据证明,人类的注意力只有10秒,在10秒内如果没有更好地抓住人们的眼球,那么人们就会换频道。笔者认为这也是“真实电影”类纪录片的弊端。在影片最后,西部工委第三任书记梁银权和他的队员们抓捕盗猎者时,画面表现混乱,摇晃和快速移动使得观众眼花撩连,只听到枪声和队长用青普话喊话,真实中掺杂混乱。

对比剧情片《可可西里》,陆川导演则是根据不同的剧情、不同的表现“匹配”了不同的景别和画面。这就是叙事纪录片和纪实性剧情片的最大区别。在拍摄之前,可可西里的美景和盗猎者的频频出现就引起了陆川导演的关注,随后,他就准备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光剧本就编改了6遍。拍摄更是用了100多天的时间。一个画面可以拍摄N次,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摄像机都可以同时进行。在影片的最后,巡山队员刘栋在补给回来的路上,遇到流沙,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可可西里这片美丽的无人区。1分钟的叙事运用了11次景别的转换,使用大量中景、近景、特写的景别,刻画了人物掉进流沙的无助和无奈。

(二)音乐

《平衡》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风声贯穿全片,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即便用了防风罩,依然抵不住肆虐的大风,真实直接地表现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工作环境。同期声贯穿整部影片,巡山队员抓捕到偷猎者后,在回去的路上情不自禁地唱起他们本民族的歌曲。歌声质朴、原生态。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但是通过他们的表情,我们很快便也能理解了。

与《平衡》不同的是,《可可西里》大多采用后期配音,这样做可以保证影片质量,增加影片的可看、可听性。

三、电影兴蕴

艺术对观众具有兴味蕴藉效果。这也是中国艺术理论及美学传统赋予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兴味,是指艺术品要具有深长的感兴意味;蕴藉,又写作“酝藉”,来自中国古典美学。“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富于涵养。5而在电影领域,多指电影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情感。

(一)开头

纪录片《平衡》采用了白描式的开头方式,使用镜头语言为观众展现了广阔无边的青藏高原及雄伟壮丽的昆仑山脉,最后出现在屏幕上的则是自然环境严酷、气候恶劣,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可可西里无人区。

笔者认为,开场的三分钟可以被理解为是最真实的自然风光片。接着切入主题,将观众带入保护野生动物的故事中。影片的顺序则是事件发生的顺序,故事在一代又一代的“西部野牦牛队”的队长更换中展开,表现出了传承的精神。

剧情片《可可西里》以接触矛盾式开头,同样用接近于3分钟的时间,用镜头语言描述了一个巡山队员被穷奢极恶的盗猎者绑架杀害,盗猎者用机枪扫射大批藏羚羊的画面。这样的表现方式与《平衡》完全不同,将可可西里的矛盾直接展现给观众,而不是采用采访的方式告知可可西里的现状。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所要表达的兴蕴也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前者更像是一部可可西里的保护史,想通过对事实的描写告知人们,有这样一群人保护着我们的大自然,保护着可可西里,他们成为了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个民间组织的环保小分队。

(二)结尾

纪录片《平衡》在结尾处承上启下,从第一任书记索南达杰逝世到第二任书记扎巴多杰逝世,再到第三任书记梁银权,他们就算死也要将偷猎者赶出可可西里。如果可以,彭辉导演还想通过拍摄《平衡2》让“西部野牦牛队”的故事永远被人们记住。

剧情片《可可西里》以主人公“日泰”的死结局,风雪、冰河、流沙、缺氧,这片土地被真实地展现在银屏上。“日泰”在可可西里这片夹杂着风雪、沙河的热土上永存。有人说,这部影片同样是一部环保题材的电影,笔者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部影片更像是一个小人物平凡的英雄事迹。导演简单、冷静地处理了结尾,让人们看到了生和死。因为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东西,就是生命和死亡。

运用中国古典美学的分析方式,我们对现当代的华语电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在导演背后、影片背后所想要表达的真正的兴蕴。责任与义务伴随着我们所有人,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摘要:艺术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纪录片和故事片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同样客观事实的背景下,导演和编剧将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兴蕴。本文将从艺术兴媒、艺术兴辞、艺术兴蕴这三方面对纪录片《平衡》和故事片《可可西里》进行深入分析,说明在同样题材下,影片的处理手法不同,最终所想表达的意义也不同。

关键词:《平衡》,《可可西里》,兴蕴,兴辞,兴媒

可可西里 篇2

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是心灵却很干净。日泰说

荣获第十七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金鸡百花电影节参展影片、威尼斯电影节参展影片、中国第一部西部历险片。

故事背景:电影《可可西里》根据一下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地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版图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藏羚羊。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五年多的时间中,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总评-----一部关于挣扎、值得敬重的电影,引导观者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关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经典场景: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载体,讲述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无人荒漠,恶劣气候,死亡镜头,强烈视觉冲击。

记忆最深的一句话:67分钟日泰队长对尕玉说:见过嗑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

净。

开场镜头:巡山队员强巴在巡山时被盗猎份子杀害,猎杀藏羚羊的境头,片名出现时的大范围外景转换。。。。通过青藏高原纯净稀薄的空气和穿透一切的凛冽寒风,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和连绵起伏的巍峨雪峰宛如版画般印在镜头中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这就是可可西里,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

旁白:迷人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一说为“青色的山梁”,以发音不同而异)。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范围为昆仑山脉以南,乌兰乌拉山以北,东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异常恶劣,人类无法长期生存,绝大部分地区为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这里气候恶劣,但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使这位少女更加妩媚动人。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有资料显示,可可西里目前是中国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

我们可以从“真实 ·人性 · 生命”思考:

灯光依然暗淡,当电影的帷幕,渐渐地闭合缓缓地闪出一束光线,打入空旷地的会场,一张张略带倦意的脸庞,目光依然注视着前方。这,是一种震撼,是陆川的《可可西里》带给每一个人的力量,它简洁的镜头狠狠地将你击倒在地。那是什么力量?是真实,是人性,是生命。

一、真实

《可可西里》讲述一群普通人保护藏羚羊的经历。它没有搞出什么戏剧性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它更多的是在纪录。电影中除了有点“坏人”的样子以外,没有一个坏人,他们的处境都令人了解和同情。无论是“好”或“坏”的一方,他们都是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欲望和权利。只是有些人为了生存要保护环境,有些人为了生存要破坏环境。陆川平等地面对他们,摈弃了任何高高在上地道德和判断。使用的镜头很简洁,也很冷漠。它告诉你,在可可西里,生命的无常,人的渺小,理想的无奈;人与自然关系是如此的微妙与脆弱,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之后,自然便会实施无情的报复。陆川用它独有的镜头,以第三者的角度,完全描绘了可可西里的真实与恶劣。在角色的表现上,《可可西里》更加表现出了难得的生活逻辑上的真实,避开了“假太空”。《可可西里》的力量实际上就是真实的力度,它有效地表现了人特定环境所表现出来地复杂性及人性中本质的部分。陆川更是用其真实描绘了更加深层的,更加深刻的思想主题:人性与生命。

二、人性

可可西里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自然以无人区的方式横亘在人们的面前,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控制与改造自然这些豪言壮语,在可可西里面前,暴露了人类的可笑。人为了自我生存,只有被动地去适应它,这就使得人性、生存与道德,在这样的环境中,起了剧烈的冲突。影片中,给盗猎分子剥羊皮的马占林,他剥羊皮的技术最好,剥一张五块钱。“为什么干这个?” “原来放牧,养羊,养牛,后来没有草地了,牛羊活不下去了,人也活不下去了。”这是巡山队与 盗猎者的黑白对抗中,他是个卑微的人物,他本能地挣扎着生存。他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生存,维系自己的生命,如此而已。就连片中正直高大的日泰,在这种残酷的生存法则之下,也像普通人一样。他为了队员的生存而卖臧羊绒,对捕鱼者随意的罚款,为了查出偷猎者而对被获的偷猎者同党近似疯狂的殴打。这些人性中对生存,道德方面本质的反映与透露,更是陆川揭示于观众而要公众去深思的。他们的这些动作,丰富地表达了他们内心世界地感受,也传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三、生命

《可可西里》中充满了死亡,充满了对生命的叩问。最为壮观的一场死亡是寂寂的荒原上日光之下,上千只藏羚羊的尸骨安静地躺着,干枯的白骨上粘着大粒大粒的沙土。黑色的秃鹫啄食着粉色的肉。巡山队员们沉默无语,因为任何语言都失去力量。它们被葬掉,挤在一个大坑里,我心脏的温度也跟着埋葬。再壮阔的生命还是脆弱的。羊是如此,人也一样。刘栋陷入流沙,缓慢而不可抗拒地往下沉,挣扎着直到绝望的吼叫声响过,直到最后一丝呼吸也被淹没,镜头定格然后拉远,沙地上一丝痕迹也不得,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可在这沙土之下,明明有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埋葬于此。生命多么庄严神圣,失去时却如此轻易。能够感受到的只有大自然的残酷,人的渺小,生命的易碎。可可西里,像玫瑰,美中带刺,暗藏杀机。

通过该片,我开始慢慢懂得了藏族人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用自己的生存在诠释这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敬畏。为了生存的希望而努力挣扎,永不放弃,不管它多么渺茫。《可可西里》所展现出的对于人的深层的探索,对于人性,生命的叩门,都值得我们这一批生活于温暖日光下的青年多多地加以思索。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更多人生与生命地真谛,更加坚定地去寻找自身,实现自身地价值。

可可西里影评【转帖】

在这里,你留下的每个脚印都有可能是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题记

镜头一:一只老鹰飞临,紧接着一群老鹰,然后是强巴干净赤裸的背,天葬师挥刀……

镜头二:马占林久久地站在日泰静默的尸体旁边,不远处是正在离开的他的同伴,在远处是静默的山峦……

镜头三:天,静静无边,刘栋缓慢陷入流沙,恐慌抑或镇定,一切都无法阻止生命无情的下陷,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流沙一点一点把自己吞嗜。一个人以及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善善恶恶就这样消失于荒漠,没有求救,没有哀号。

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无可辩驳的表明,这是一部关注死亡的作品,也是一部见证死亡的作品。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它已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一个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绝唱。

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李敬泽说陆川的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美学的一次革命----审慎的支持,感觉影片最主要的倒不一定是美学意义上的革命,重要的是让人感觉到了生命和存在的巨大张力。

“砰”,一个生命结束了,死前的最后一个要求:“放下枪,跟我走。”生命的结束可以如此的简单。

白衣的少女,天葬师的刀,盘旋的神鹰,颂经的喇嘛。一切纪念只是对生命存在的提示,纪念是虚无的,而存在本身偏偏又要籍虚无证明,因为存在总是那么容易被忽略。

当那些藏羚羊挣扎的身躯、抽搐的四肢残酷而真实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心是痛的,而当那些血红的骨架、遍野的羊皮以及为了5元钱而剥羊皮的麻木牧民的镜头出现时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然而只是愤怒而已,现实不因为一个旁观者的愤怒而改变!

悖论?

荒诞?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我们看到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我们欲哭无泪!一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拿到的英雄在为了保护藏羚羊而奔波卖命,可他们自身却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保护和支持;他们或饿死,或被盗猎者打死,或被流沙淹没,他们并不如一只藏羚羊活的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者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的生活!后来他们幸存下来的竟然有8人被政府起诉,判刑,理由是他们私自卖了从盗猎者手中缴获的藏羚羊皮。

《可可西里》中的谁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日泰吗?他是领袖,是父亲,是雷厉风行的行动者,他的行为清晰,但给我们带来的身份认同感却是--模糊,他的身上混杂了英雄和现实,事实上整个电影都混杂了复杂矛盾的心态。它是一个在荒诞境遇中已经放逐了自我,已经把自我的位置和意义完全抵消、异化掉的人物。他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义行动的自愿巡山队成员,他对在冰上抓住的捕鱼的人罚款,现场开条子并从口袋里把公章拿出来盖章;他指示队员卖皮子;他不顾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似乎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对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而后,日泰单身遭遇老板被打死。似乎日泰的牺牲时对他银幕形象的升华,或者说是一种保全。这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典型化的英雄,甚至非英雄。他是一个在沙漠花自然环境和在艰难、充满无力感、荒诞感的社会环境中枯萎、坍塌的人物。

片中最浑厚也最丰满的一个人物叫刘栋,他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也有自我猛烈的生命本能情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手向三陪女友要钱,然后再转身用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也就是这寥寥几个镜头的事先铺垫,所以当刘栋转身疯狂返回荒漠腹地抢救战友,而被流沙一寸一寸埋没于灭顶之灾时,我们才会在可怕的静默中被人文温度深深震撼!

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间转换,一如生死。

一个队员在风雪绝境中扎寨三年则象征了一份坚守:为了我们自己的羊子!而藏羚羊猎杀者的同谋马占林的叹息却也不自觉地击中了我们的自然生态也包括整个人文处境:“草地变成了沙漠,牛羊都死光了!”因此面对生存无奈却也觉生命无辜的马占林一家数口,就只得为国际时尚去层层残忍刀剥藏羚羊的血肉与毛皮。

追马占林与他儿子的巡山队员因肺水肿倒地,救他的却偏偏是马占林的儿子。最后,救下尕玉也是那个盗猎者的帮凶。

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

……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善,马占林也会在最后告诉幸存的记者沿着抢手们的脚印走就可以走到公路。

随着物质一天天的丰沛,满世界充斥着华车鲜服和莺歌燕语。“转山的人的手和脸很脏,但他们的心是很干净的”。人们习惯用灵魂的高贵来衡量人,然后习惯于笑之骂之。在座的还有几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心比那个马占林干净呢?----“扒一张皮子5元钱!”也许区分真的就在有无“衣冠”这两个字上。

现实中,“好”与“坏”无法泾渭分明,更多的时候是道德屈从于生存。

导演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这大抵又是一个意淫者起的名字,这也是一个不详的名字。

美丽少女是悲哀的,从古自今多是被财富和权势占有,沦为玩物或者花瓶,而财富和权势的背后又有太多的罪恶,所以美丽的少女从古自今多是和罪恶共存;在道德和法律失去约束力的时候,美丽少女又会被普通如你我的男人凌辱,被老女人丑女人的嫉妒眼神杀死唾沫淹死,这样的故事在《狗镇》里被拉斯。冯提尔用放大镜赤裸裸的展示出来;即便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美丽少妇也一样难逃厄运。总之美丽的少女的命运多是凄惨的,这也印证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这句古语。

所以,当一个地域被人用“美丽的少女”命名的时候,这里一定是危险的,是注定要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的地方!对于可可西里,我宁愿把他翻译成“美丽的藏羚羊”,因为哪里几万年来一直是藏羚羊的天堂乐土;而如今这美丽的藏羚羊的家园被人类肆意践踏,她们也被人类残酷蹂躏。

那么人类为什要蹂躏这篇美丽的土地,为什么要残害这些藏羚羊呢?因为有些女人要用羊毛装扮的更美丽、于是有些人便通过猎杀藏羚羊以满足金钱欲望、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生存!

可可西里,生死,善恶,暴力,血腥。那里不属于人类,更不属于女性。一句“好姑娘多的很”,说得多么可笑,却让我笑不出来。可可西里,他们用最坚定的毅力奋斗在生命的禁区,唯信仰作伴,用我们无法想像的意志生存。面对着枪口,日泰还可以挥出他最后那一拳,然后,随着“砰”一声枪响,倒地,抽搐,再一颗子弹,不再抽搐。强巴走了;刘栋走了;连坚强的洛桑也会在雪地里挣扎的哭着说:“我们走不出去了”,队员一个一个的消失,最后是日泰队长也躺在那片土地上。

我们思考,然后我们理解,然后我们恍然:这个世界不是只有车水马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那么安逸的品着咖啡。精神一天天委顿,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一个四处唯利的世俗社会,我们去何处寻找精神的丰满。

关于生命,关于信仰,我们知之甚少,而且向来如此。

但现在,我终于可以说一句了:“印在衬衫上格瓦拉头像过时了!”

寻梦可可西里 篇3

门晓俊,1968年正月十五出生在陕西乾县辆村镇塬上村。他从小就是苦孩子。15岁开始进城打工赚钱,被人欺负、被拖欠工资,让他从小就知道赚钱有多么重要。慢慢长大的门晓俊,自己当起了小老板,做起了防盗门的小生意,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可是这种好日子没过多久,为了见识外面的世界,门晓俊骑着摩托车开始了第一次沿疆游。

这一路,门晓俊用傻瓜相机拍下了沿途最美的风光,也拍下了那成片成片的树林被滥砍滥伐过后的惨状,那些触目惊心的景象,触动了超个陕西汉子的心,于是在重返家中几个月后,门晓俊再次骑上摩托车。带上专业相机和摄像机赶赴可可西里。他要把中国土地上最美的风光和那些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还有那些被屠杀的生灵,都用镜头记录下来,然后在全国开影展,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门晓俊经历了风餐露宿、断粮断水、暴风雪、泥石流、高原反应、山体崩踣、恶狼围攻、藏獒突袭、摩托车跌落山崖;他亲手救活过受伤的小藏羚羊;他和反盗猎队员抓捕过盗猎者,被杀害的藏羚羊的累累白骨刺痛过他的心。每当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时候,他就更加体会到人生的可贵和大自然的美丽。

走进可可·香奈儿的旧居 篇4

那个法国女人是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她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建造了”La Pausa”,耗资1800万法郎,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当时指导她的,是她的情人、第二代威斯敏斯特公爵(Duke of Westminster)休·理查德·阿瑟·格洛斯芬诺(Hugh Richard Arthur Grosvenor),以及当时一名年仅20多岁的建筑师罗伯特·斯特莱茨(Robert Streitz)。

那个美国人则是温迪·利弗斯(Wendy Reves),一位前模特。她的第三任丈夫埃莫里(Emery)是一位出生在匈牙利的文学经纪人、作家、出版人、艺术收藏家兼金融家,他于1953年买下了”La Pausa”。可可在威斯敏斯特公爵去世之后不愿意再在那里度日,就决定卖掉这座宅邸。而温迪则在1981年埃莫里·利弗斯去世后继续留在了那里。到她2007年去世时,这座宅子便定格在了时光中,被严密地封存了起来。

如今,La Pausa标价4000万欧元出售——约合5200万美元,这里近两年来的第二次。(它在2011年曾经由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投入市场,但之后那年却因为未决的诉讼而被撤了下来。如今官司问题已经得到调解,伦敦的莱坊房地产经纪公司[Knight Frank]于5月初再次将它摆上市场)。

这一次的出售由一位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荷兰人皮耶特·范·纳尔特维克(Pieter Van Naeltwijck)负责,他是备受电影明星和俄罗斯寡头青睐的房产经纪,在里维埃拉颇有名气。他开着一辆新的宾利在蓝色海岸一带出没——这辆车刚刚以30万美元购入,是他的汽车收藏里最新的一辆。他会说起曾经用直升飞机接载安吉丽娜·茱莉(Angelina Jolie)去看法国南部的宅邸,或者在夏天为林戈·斯塔(Ringo Starr)艰难地寻找出租的房子。上个月,他邀请我去参观“La Pausa”,我进而邀请了朋友,法国驻摩纳哥大使雨果·莫雷(Hugues Moret)同行。

这座宅子的灵感来源于可可的过去。质朴的石阶从入口大厅盘旋而上;庭院四周围绕着用柱子装饰的回廊;门和窗上的拱顶全都是以她从小长大的12世纪修道院孤儿所为模型建造的。房子的设计也在向香奈儿5号香水(Chanel No.5)致敬,由5个窗户组成的图案在整个宅子各个地方反复地出现。可可和公爵大人希望所有的一切都用最好的材料建造。她指定用手工制作超过20000块弧形瓦片,用于建造房顶,并用稀疏的白色和米色色块来装点房子。每一间浴室都有一个仆人专用入口,这样人就可以一边泡澡,另一边则有人把衣服拿去清洗和熨压而不会造成打扰。

她将宅邸命名为“La Pausa”是源于一个传说,在耶稣十字架受难之后,抹大拉的玛利亚从耶路萨冷逃离时曾在这里附近的一棵概榄树下歇息。“La Pausa”指的就是一个有人在此“停歇(paus e)”的地方。(2007年,香奈儿的香水设计大师贾克·波巨[Jacques Polge]创造出了一种以鸢尾花为底基的粉末状香熏,名为“法式别墅28号”[28 La Pausa],是他创作的香奈儿“珍藏香水系列[Les Exclusifs]”的一部分)。可可引进了古老的橄榄树,并且种植了“一片一片的橘子树丛,满坡的熏衣草,大片的紫色鸢尾花以及大片密集的蔷薇,”美国版《Vogue》在1930年就曾这样描写过这座宅子。这本杂志还称“La Pause”是“地中海岸边所建造过的最令人迷醉的别墅”。

那里有一个老旧的网球场,但是在这个占地六亩的府邸中,却没有一个泳池。“可可·香奈儿和温迪·利弗斯都不喜欢游泳,”莱坊公司摩洛哥办事处的房产经纪人弗朗索瓦·德·布鲁恩(Fran ois de Bruyne)说。

在花园里,我没有见到任何鸢尾花,不过可可的橄榄树仍然在那里。一幅属于她的线描画也还在,装裱在其中一间起居室里。那是让·谷克多(Jean Cocteau)创作的,在1952年10月献给了她,如今却似乎已被遗忘和遗弃。还有她那些大得可装得进人的橡木衣橱也都还在。(利弗斯夫妇改变了室内的装潢,但是建筑的原始结构,以及它的七个卧室、三个客厅、一个饭厅、两个厨房还有仆人宿舍等架构,都基本保留了原样)。

我所能到达的最能让我贴近可可的地方,就是那些仆人电动按键呼叫装置,当某个房间需要仆人的时候,那个电钮就会亮起提醒仆人。左上角的是对应香奈儿女士卧室和浴室的两盏灯。可可的房子里挤满了像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保罗·艾里布(Paul Iribe)、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 i)和卢齐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这样的艺术人士。埃莫里和温迪的宾客名单同样闪耀,却是另一番兴味;到访的人之中包括了诺维·考沃(No 1 Coward)、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埃罗尔·弗林(Errol Flynn)、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雷尼尔王子(Prince Rainier)和格蕾丝王妃(Princess Grace),以及亚里斯多德·奥纳西斯(Aristotle Onassis)等。温斯顿·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则是两位女士的座上宾,不过他在利弗斯夫妇买下这座宅子之后来得要频繁得多,并旦一来就会住上几个月,在这里画画(埃莫里·利弗斯是丘吉尔的海外著作经纪人和出版人)。

如果说可可喜爱的是简约和优雅,那温迪喜爱的就是华丽与缤纷。当人们把“La Pausa”称作可可·香奈儿的宅子时,温迪会怒发冲冠。“她总是会说,‘这是我的宅子,不再是可可·香奈儿的房子,’”如今86岁仍在继续管理这座宅邸的管家伊丽安·布兰克(Eliane Blanc)说,“‘别再提可可·香奈儿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迪把她和埃莫里一起收藏的艺术品(包括一些罗丹[Rodin]的雕塑和塞尚[Cezanne]、雷诺瓦[Renoir]、高更[Gauguin]、梵·高[Van Goghl、毕沙罗[Pissarro]、修拉[Seurat]、马奈[Manet]和莫奈[Monet]等人的画作,总值数亿美元)都捐献给了达拉斯艺术博物馆(DallasMuseumofArt),博物馆也照“La Pausa”的样子复制了好几个房间来摆放这些作品。

留在房子里的是温迪收藏的许多物品:俄罗斯圣像、陶瓷盘子、水晶香水瓶、心形玻璃、古董太阳眼镜、皮带扣、贝壳、浮雕、画扇、德州纪念品、绣花枕头(上面写着各种字句,比如“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和“富贵需要花费”等)。温迪还喜欢豹纹,于是整个房子里都有各种(似乎全都是假的)豹皮地毯、枕头、衬垫沙发和抱枕等等。在其中一间客厅的一张边桌上,一个瓷器杯子里放着几根有滤嘴的香烟。她的黑色蕾丝晨袍正挂在她浴室旁边的衣帽间里。她的皮毛围巾有一个专用的衣橱。“每一样东西都和她去世时留下的一模一样,”德·布鲁恩说。

不过这些家居摆设不会跟房子一起出售。它们最终的归宿仍然未知。那买下“La Pausa”的将会是谁呢?好几个俄罗斯富豪都表达了兴趣,有一个还想将宅子改造成一家餐厅。不过这里是住宅区,而旦有区域限制的规定。可以预见,要成立一个非营利机构,比如一家博物馆或者基金会之类的,都会需要从市政当局和法国政府那里获得批准。

法国大使莫雷被“La Pausa”的历史地位所震撼,他建议香奈儿公司可以行动起来参与维护它。“这是法国历史遗产的一部分,”他说,“我们必须想办法将它保存在家族的手中。”

新的主人将需要给它安装中央空调、新的供热和电力系统、新的流水管道、新的窗户,一个现代化的厨房和现代浴室,一个游泳池和池畔小屋。通往宅子的路和石阶都需要维修,花园也需要造景布置。甚至莱坊的彩色物业手册上也承认,“La Pausa”并不意味着完美。“这座别墅,”它说,“正需要一些现代化改造和更新。”

可可西里影评 篇5

日泰队长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虽然他也卖藏羚羊皮,但那只是一种使巡山队生存下去的方法——“用死去的羊保护活着的羊”。

电影中的三个人物是我感触很多,第一个当然是日泰。他那忧郁的眉头似乎到牺牲都一向没有解开过。他是个英雄么?他带领队伍在无人区艰苦的巡山,他抓获盗猎分子,他缴获羊皮,他卖羊皮……对于这个人物我有太多的疑问,人物的原型又是怎样的呢?“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一番激战后,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索南达杰让2名队员将一名被打断了股动脉和另一患有高原肺气肿的盗猎者送到医院抢救,当时靳炎祖和另外一名队员留下来看守。盗猎分子借口让靳炎祖进车喝水休息,突然将其与另外一名队员按倒在地,解除了武装。回到后发现状况有变时,索南达杰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枪战,被打断了腿动脉。5天后,索南达杰持续跪射姿势、已冻成雕塑一般的尸体被发现,而靳炎祖则在被盗猎分子用刀子在脸上刻了字之后活着回来……”一时间,索南达杰的名字写满了各大报纸,人们开始注意这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可可西里巡山队。然而“野耗牛队”的覆灭与它被新闻媒介、各种环保组织和公众争相视为英雄团队来得同样悲壮。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这支始终没有明确身份的“民间英雄”一向挣扎于生存边缘,它的个案杯具或许是英雄与制度相冲突的又一真实版本。而我们就应关注的另一个事实是,与查获盗猎分子600人,缴

获藏羚羊皮近9000张的辉煌战绩相并存的是,近7000张的藏羚羊皮不知去向……4月,时任西部工委办公室主任的靳炎祖带领7名队员在巡逻中,抓获了一个盗猎团伙。在押解途中,他们放走了盗猎人员和一辆车,又把收缴来的藏羚羊皮卖掉,每人分了4000多元。对此,靳炎祖对这一事实毫无异议:“是我主张卖的,哪怕是杀头,我也要担这个职责。”那么,是什么使这位传奇队长说出了如此“豪言壮语”。

透过影片,我们也能够看到巡山队员的生活状况:大部分人都是临时凑来的,他们凭微薄的工资进行着自认为是养家糊口而非英雄的工作。队员刘栋甚至要向妓女借钱来救自己的队友……而实际状况又是如何?青海是在全国数得上的穷省,野牦牛队所在的治多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至今还未通电。野牦牛队的大部分队员是临时工,家属没有工作,每月200多块元工资是他们的全部生活来源。在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巡逻,野牦牛队每次消耗汽油近万元,加上维修、四十多名职工工资的开支,绝大部分都要由自己筹集。野牦牛队于是和盗猎者们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他们抓捕盗猎者,但这种行为要靠卖藏羚羊皮来维持。扎书记生前的解释是,“用已经死的藏羚羊来保护活着的藏羚羊”……这就是他们卖羊皮的原因。

回到电影中来,我想,日泰就应算个英雄,他善良,勇敢,执着。他的死像一把刀子,深深刺入我的心,仅仅两声轻轻的枪响,一个生命就瞬间结束了,在可可西里的荒漠中,一个名字被永远地埋葬。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队员刘栋,这个退伍军人流露出了最自然的感情,他不像日泰那样伟大和严肃,他有一种平凡的美,他对妓女有感情,对藏羚羊有感情,对队友有感情。然而他最后依然消失在无人的荒漠中,流沙像一个魔鬼,平静地吞掉了他。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此时主人公都会大喊救命,然而,刘冻没有喊,他们又发出任何声音,很简单,因为不会有人听见的,他深知这一点。随着镜头一点点地拉远,我感到了整个画面安静地令人窒息,无人区的孤寂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马占林,一个狡猾但很善良的放牧人,为了养家糊口,他为犯罪分子卖力。然而,他没有文化,并不了解这种行为的好处,唯一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争一口饭钱。他很狡猾,他多次触及“犯罪”,但每次有仅仅是罚款。他很善良,他让自己的儿子就了巡山队员,他为日泰的死而流泪……

事实上,就连“十恶不赦”的枪手也不是随便杀人的。根据事实报道,这些所谓的枪手,只是用低廉的价格买吉普车和冲锋枪,猎杀藏羚羊。他们对“野牦牛队”的巡山队员恨之入骨,但是跟普通百姓却没有纠葛。这在电影中也有体现——他们放走了记者尕玉。

事实上,《可可西里》并不是反映了环保的主题,而是突出了一个人性的重点。在地球上的无人区,面临着死神的来临,好人们在奋力追缉,甚至不惜用卖皮子的钱来对付坏人;而坏人们在无情地射杀和逃避,甚至在用金钱收买穷困的队员。到底好人和坏人应如何划分界限?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又应怎样比较?

见证可可西里(下) 篇6

10月3日无人区,太阳湖

醒来的时候,天空已经大亮。大风已经停歇,四周寂静而明亮。不远处一条细小的溪流重现开始汩汩地流着清澈的溪水,那些都是边上汩汩的雪山融水。水流的表面结着美丽的冰花,晶莹剔透。就着小溪大家洗漱干净,水凉得皮肤刺疼。

吃了早饭,离开了卓乃湖边,行驶过大片的高寒草甸,枯黄地和山原一般颜色。十多只藏羚羊安祥地吃着草。一路向西,冬日的鸟雀很多,成群飞过。一路上我们都在大湖、雪山、河流和沼泽中穿来绕去,在可可西里美丽的风景掩护下,没料到困难也随着以它“动人”的形式无处不在,美景与恶劣的路况竟配合得如此默契。荒原起伏跌宕,无数的山梁和谷底交错,夹杂了众多已经结冰的大小河湖。行驶线路上的高差多在30~100米之间,好在山梁的坡度并不大,比较适合我们的“战旗”吉普车攀爬、俯冲。所走的地面上或残冰白雪,或碎石乱滩,或不毛戈壁,或高寒草甸,或风化沙丘。

颠簸,无止境的颠簸。过沟壑,爬山坡,走冰河!在颠簸和寻路中,车子的时速有时只能开到不足20公里。即使在最平坦的滩涂戈壁,加速到最,快时速也超不过50公里!车轮下毫不平坦,车在凹凸的草甸、石块上跳跃,颠簸中头经常会撞到车顶。到处都是暗红色的山梁,穿过大片碎石荒土,少有生命的颜色。

傍晚时分,转过了一片巨大的红色山梁,就在不远的前方出现了一大片茫茫的雪山。巍峨挺拔,壮美异常。问了罗师傅,那里就是布喀达坂,新青峰,青海的最高峰,海拔6850米。

巍巍的雪山,间夹着雪白如凝瀑般的巨大冰川,蓝色的冰湖,这不就是一幅人间无上美景!更不可思议的是,雪山的山脚下,小太阳湖岸边有几眼蒸腾的温泉。温泉水所成溪流一直淌到下面的冰河中。蒸气冒起好几米高。

这里的温泉气温最高能达到90度,而可可西里当地水的沸点只有80度。巡山队曾多次在此扎营。只可惜冰河阻挡,吉普车无法驶至温泉群附近。尝试了一次,第一辆车子陷了进去,第二辆车费力地把它拖出来之后,我们一行只好放弃了在温泉边扎营的打算。

终于抵达了太阳湖附近,我们在巡山队曾经多次驻扎过的避风营地上搭起了帐篷。

然后,我独自一人登上了身后的一座小山。相对高度只有100米高的山包,我气喘如牛。坐在山顶上,面对着几百米外的雪山,发呆。不知道什么时候,夕阳透过厚厚的云层,照耀着金灿灿的新青峰,被这美丽的景色折服。

夜里一点,头疼得厉害。

10月4日太阳湖边

由于有大量冰雪融水补给,太阳湖是可可西里地区唯一的淡水湖,也是青海境内最深的湖。湖边上有索南达杰烈士的墓碑。当年他就是在这里与18名盗猎分子枪战牺牲的。布格达坂峰下洒有他的部分骨灰。

那是我们此行的折返点,距离营地只有三十几公里,中午就能返回了。所以没有撤营,留了一辆车,罗师傅留守在营地。

满怀着期待,我们驱车上路了。已经非常接近了,湖边都是碎石滩。碎石滩越来越松软,车子频繁地陷入,艰难地出来,然后再陷入,再出来。两辆车轮流牵引着。最后,在一阵强烈的轰鸣之后,两辆车都完全陷入了。三个小时的持续努力之后,两个巡山队员商量过后,小赵师傅告诉我们,今晚,车子只能呆在原地了,必须要等到夜里泥水重新冻上之后,才能弄出来。

离我们的营地距离只有十几公里,算了一下,还好,两个多小时就能到了。留下了食物,小赵和林师傅站在车子边上,给我们指好了方向和地形标志,高原的空气稀薄通透,远处的那两座山看上去就在不远的地方。

于是告别,然后出发,返回营地。翻过了第一片小山坡,毕竟这里的海拔已经是5100多米,渐渐地喘息声开始沉重了。站在坡顶回身看着走过的路,视野开始朦胧了起来,天际呈现除了一大片的灰黑色,车子已经很小了。

一个不好的预感忽然涌上心头,莫非,那一大片灰色是暴风雪?对我们这些南方人来说,暴风雪只是电影或者书本上看到的,或者是那些户外功略里的片段。等到大家陆续都上来了以后,急忙告诉了大家,气氛顿时凝重了起来。

拼命地向前赶路,半个小时之后,狂风夹杂着雪花已经接近了我们。

虽然离太阳下山还早,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能见度越来越低。先是还能看到几公里,然后几百米,最后只有几十米。温度也越来越低。

凭借大致的方向感,我们尽量快地向前赶路,地形不是很复杂,沿着光秃秃的山脚走就可以了。但好像总是走不到头,也看不到远处……

恐惧无时不在左右着我们。在5100米海拔的荒原,我们在暴风雪的肆虐中行走了一个多小时以后,终于看到了山脚下两盏隐约的车灯,那是罗师傅留在营地的车,他在分叉的地方等我们很久了。

后面的队员陆续抵达。最后一个队员到了车子边上的时候,抱着罗师傅失声痛哭了起来。

回到营地,雪下了一夜。

10月5日太阳湖

天刚放亮,大家就都起床了,四周残雪片片,天空格外地蓝,但是气温低得无以复加,迎着风简直无法呼吸。吃了些干粮,大家就挤一辆车和罗师傅一起驱车到了昨天陷车的地方。

他们从后斗中取出了千斤顶,撬棒等工具,司空见惯的表情。当然,对于他们这些常年在无人区里巡山的队员来说,这样的经历,数都数不清了。

大家轮流用撬棒砸、拱、撬、敲,满头大汗,但是板结的冻土坚硬异常。好不容易砸出一个口子后,换上铁锹使劲地撬、挖,挖几锹后就得换下一个人再挖。当千斤顶最后费力地把车辆顶起来的时候,整辆车子下面的一大片20厘米厚的冻土铁板一样地都撬离了地面。

最后,用汽油喷炉烧烤了轮轴,冻土化为泥水全都清理干净,车子又能重新上路之后,已经接近中午11点。

10月6日卓乃湖帐蓬保护站

卓乃湖保护站,位于保护区腹地卓乃湖旁流动的帐房保护站,海拔4790米,是藏羚羊集中产仔的地区,抵达这里,我们距离青藏公路只有180公里了。

在帐篷里,和队员聊天,说起了很多,从两个人三个月漫长时间的没话找话,到他们的现状,他们的编制还是临时工,他们的收入每个月三百元,他们两年才能回家过一次春节。圆脸的那个黝黑健硕的笑脸,他也叫扎西。说起这些的时候,脸上始终是洋溢着笑容的。

躺在他们的床上,睡着了几分钟,然后被外面的歌声惊醒。他们正围成一圈,唱歌,跳起了锅庄。保护站的这两个队员是藏族。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的就是舞蹈和音乐。我被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乐观和豁达完全感染了。

城市的生活已经让我们失去了太多纯粹的快乐,太多简单的幸福。

大家一起在帐篷外和面,掰面疙瘩,煮食。十点半,我们把所有的食物都留给他们,水果、蔬菜、罐头等等。

合影,然后告别。

下午,终于抵达格尔木。上街吃饭,随处走走,拍照,漫无目的地。

“氧气好多啊”,耳边传来朋友们的说笑声。

10月7日格尔木

下午,和胡子聊天,了解了非常多关于可可西里的故事,知道了他正在做的事情,等等,肃然起敬。

下午六点半,到火车站乘车返回西宁。一路都很平静,看着窗外思索。

10月8日塔尔寺

抵达西宁,找了个小旅馆,把行李寄存了,行李整整堆满了半个房间。

吃完早饭,一起到塔尔寺非常休闲地游玩了一天,就像游客那样。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藏名贡本贤巴林,意为十万尊狮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西宁市东南二十几公里外。沿着山谷层层排列而建。山前山后,处处有大片丛林,猿啸鹤唳,极尽人间幽雅。

走进塔尔寺,八座一字形排列的白色如意宝塔。年迈的藏族男女信众绕着宝塔,满脸的神圣,心无旁笃。不禁敬慕起了他们的虔诚。菩提塔前有很多信徒在磕长头。他们五体投地,非常虔诚。塔尔寺一周满挂的经幡和哈达都是信徒们挂上去的。

塔尔寺设有四大学院(显宗、密宗、时轮、医明),闻思五明,修持四续,传承文化,闻名遐迩。

在塔尔寺的主殿大金瓦寺门前,虔诚的信徒或穿民族服饰,或着普通衣衫,正一丝不苟地进行着顶礼膜拜仪式,而殿前用坚硬木材镶嵌的地面,竟被“五体投地”大叩拜的信众们用手掌磨擦出道道光滑的凹槽,脚踩的地方,更被蹬出条条椭圆形深坑,据说这地板每隔几年便须更换一次。五体投地式的礼拜此起彼伏,兢兢业业。

太阳已渐渐隐去。登上边墙的石板路,据说能看到塔尔寺的全景。靠在微嫌生锈的栏杆上,呼吸着高原的风,风里带着酥油茶独有的香味,恍如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一个遥远神秘的地方。夕阳下的八宝如意塔似披着金灿灿的纱衣,仿佛已经被施展了灵异,无声地呼唤着那些虔诚的子民。

晚上坐车赶往机场,飞机抵达福州的时候,已是深夜,城市灯火绚烂夺目,双眼隐隐生疼……行程完

在可可西里,我明白了人的需要可以很少,快乐可以很简单,可以是一次淋浴后的清洁,可以是一只水果的新鲜,家庭的团聚,甚至是能按时吃饭、喝水、如厕都是幸福快乐的!而这些在可可西里都是奢侈!

珍惜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还是植物,珍惜生命的生也尊重生命的死。

尊重自然的法则,才有鲜活美丽的生命,蔚蓝的天空,漫天的星斗,才有一切生命的和谐。

可可西里 篇7

加纳地处西非, 因盛产黄金被称作“黄金海岸”, 独立后改称“加纳”。

1. 世界最大的人工湖所在国

加纳位于非洲西部的几内亚湾北岸, 西邻科特迪瓦, 北接布基纳法索, 东毗多哥, 南濒大西洋, 海岸线长约562公里。地形南北长、东西窄, 中间为盆地, 全境大部地区为平原, 周围有高原山地。最高峰杰博博山, 海拔876米。最大河流为沃尔特河, 在加纳境内长1100公里, 下游筑有阿科松博水坝, 在境内形成巨大的沃尔特水库, 面积达8482平方公里, 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

2. 古加纳王国——殖民地“黄金海岸”——加纳共和国

加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非洲国家。古加纳王国建立于公元3 - 4世纪, 10—11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1471年, 葡萄牙人入侵加纳海岸, 掠夺黄金, 沿岸被称为“黄金海岸”。随后, 荷、英、法等国殖民者接踵而来。他们不仅劫掠这里的黄金、象牙, 还把这里作为贩卖黑奴的据点。1844年, 沿岸被英国占领, 1897年全境沦为英国殖民地, 名为“英属黄金海岸”。

1947年, 加纳第一个政治组织黄金海岸统一大会党成立, 要求自治。1946年6月夸米·恩克鲁玛领导成立人民大会党, 争取民族独立。1957年3月6日, 黄金海岸宣布独立, 改名为加纳 (由原英国殖民地“黄金海岸”和“英属多哥”合并而成) , 成为英国在非洲殖民地中首个独立的国家。1960年7月1日宣布成立加纳共和国, 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恩克鲁玛出任总统。

此后, 加纳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军事政变不断, 政权更迭频繁。1981年年底, 空军上尉罗林斯再次发动政变上台。1991年, 军政权开始“还政于民”进程。1992年底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1993年1月7日成立第四共和国, 由军政步入宪治。此后, 库福尔、米尔斯先后当选总统, 现任总统为马哈马 (2013年1月就职) 。

3. 多民族共处的传统国家

加纳全国有4个主要民族:阿肯族 (占全国人口52.4%) 、莫西—达戈姆巴 族 (15.8%) 、埃维族 (11.9%) 和加—阿丹格贝族 (7.8%) 。居民中有69% 信奉基督教, 15.6%信奉伊斯兰教, 8.5% 信奉传统宗教。

官方语言为英语。另有埃维语、芳蒂语和豪萨语等民族语言。

加纳独立后虽然实行共和制, 但在农村仍保留着酋长制。酋长拥有政治、土地和法律方面的权力。酋长是本部族的发言人, 向政府反映本部族的要求和意见, 调解民事纠纷, 组织领导本地的公益活动, 在部族中享有崇高威望, 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凳子是酋长权力的象征。

加纳每个部族每年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 如“饥饿节”、“木薯节”、“猎鹿节”等, 在盛大的节日里都会举行击鼓会。大广场上放置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非洲鼓, 鼓手们用抑扬顿挫的鼓声表示对酋长的歌颂, 也会用慢声表示叙述往事, 或宣布部落的新闻、大事, 并进行“斗鼓”比赛。

二、“黄金海岸”的富饶与贫穷

1. 资源丰富

加纳资源丰富, 尤其是矿产。而首屈一指的当数黄金, 其储量约为17.5亿盎司, 1994年探明储量3167.20万盎司, 已经开采了500多年, 仍可供开采700多年。

其次是钻石, 储量有约1亿克拉, 1994年探明储量872.85万克拉, 居世界第四位。

再次是铝矾土, 储量约4亿吨, 1994年探明储量1891.19万吨。

还有锰, 储量4900万吨, 1994年探明储量489.17万吨, 居世界第三位。

此外还有石灰石、铁矿、红柱石、石英砂和高岭土等。

2011年底, 加纳北部省发现储量巨大的铁矿。2007年6月, 加纳政府宣布发现丰富的轻质原油资源。2010年年底, 加纳实现商业产油, 2012年原油产量达到2635万桶。

森林覆盖 率占国土 面积的34%, 材林集中在西南部。

加纳盛产可可, 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可可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3% 左右, 从而赢得“可可之乡”的美誉, 据说全世界每6块巧克力中就有一块原料来自加纳。

黄金、可可和木材是加纳的三大传统出口产品, 是加纳的经济支柱。其中黄金仍然是世界主要生产国之一。此外, 木材、电力、钻石、矾土和锰也是加纳外汇的主要来源。

2. 采矿业最具活力

黄金、石油开采等采矿业近年成为加纳最有活力的部门, 产值年均增长59.8%。自2000年来, 矿业收入是加纳外汇的主要来源, 占其外汇收入年均比例38%。2011年, 黄金产量达292.4万盎司, 出口创汇近46亿美元, 同比增长28%。2012年黄金产量420万盎司, 同比增长17%。铝矾土矿产量66.3万吨, 同比增长61%%。铝矾土矿产量持续扩大, 同比增长30%, 达47万吨。

截止2014年2月, 加纳石油出货量价值30亿美元, 超越可可成为该国第二大出口收益来源。同时, 加纳已经成为世界第50大石油生产国, 超过法国、土耳其和西班牙。

3. 工业基础薄弱

加纳工业基础薄弱, 原料依赖进口。制造业主要有木材和可可加工、纺织、水泥、食品、服装、皮制品、酿酒和碾米等。有3家钢铁厂, 主要以废钢铁为原料生产钢筋, 年产量12万吨, 可满足加纳市场需求。

4. 农业仍是主要产业

农业仍是加纳的主要产业。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薯类、高粱、大米、小米等, 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北部, 种植面积约250万公顷, 产量不稳, 正常年景可基本满足国内需要。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棕、橡胶、棉花、花生、甘蔗、烟草等。

可可为主要经济作物, 是传统出口产品, 上世纪20—70年代曾居世界之首。2009年产量达71.1万吨, 仅次于科特迪瓦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1—7月可可出口创汇达18亿美元。

林业主要用材林在西南部, 面积为8.2万平方公里。有树木360种, 可出口的约40多种。木材出口有近百年历史, 木材为第三大出口产品。

加纳渔业资源丰富, 分为海上渔业、泻湖渔业和内河渔业, 海上渔业居主导地位。有50万人从事渔业生产, 年均捕鱼量约为40万吨。金枪鱼和虾类为主要出口产品。2005年通过金枪鱼制品出口创汇1亿美元, 成为加纳出口创汇第四大产业。2009年捕鱼总量为38.9万吨, 收入占农业收入总额的12.4%, 同比增长4.9%。2012年渔业增长2.3%。

5. 人民生活仍然贫困

2012年, 加纳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372.39亿美元, 人均1500美元。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541 (中) , 世界排名第135名。

过去十余年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得到改善, 并于2006年阻止了贫困的深化, 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提出的2015年制止贫困深化的年限提前了9年 , 贫困人口从1991年的52% 下降至2005年的约33%。但由于塞地 (加纳货币) 连续贬值, 导致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仍有28% 的人口生活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25美元的贫困线以下, 2014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4.2%。80% 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而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 加纳在过去45年里人均收入仅仅增加了1倍。

2014年失业率为5.2%。从业者中, 45% 从事农业, 40% 从事服务业, 工业制造和其它行业就业人员比例不足15%。

2005-2006学年, 初等教育入学率为91.1%, 其中女孩入学率从2004年的80% 上升至87.8%。2002年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为男18%, 女34%。

人口增长率约2.7%, 人口平均寿命为58岁。

2005年成人艾 滋病感染 率为2.9%。2006年婴儿死亡率约为11.1‰。

三、经济发展前景看好

1.经济较为发达的西非国家

1983年, 加纳开始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政府把根治通膨、发展农业、鼓励投资作为三大工作重点, 使得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加纳是整个非洲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的国家之一, 被誉为非洲经济结构调整的“样板”, 1994年被联合国取消“最不发达国家”称谓。

90年代末期和2008年, 受国际市场黄金、可可价格下跌和国际金融危机、国际油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 加纳经济两度陷入困境。2002年加入“重 债穷国倡 议”, 2004年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达到重债穷国经济完成点, 获西方国家大幅减债。

2009年1月, 米尔斯当选总统后采取一系列稳定经济政策, 加之黄金和可可产销两旺, 油气资源实现商业开采等利好因素, 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这对加纳信心回暖, 直接投资呈较快增长趋势。按世界银行标准, 加纳自2010年起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2011年, 加纳GDP增长率达13.6%, 成为非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马哈马出任总统 (2013年1月) 后基本延续米尔斯政府各项经济政策, 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发展前景看好。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高达9.4%, 经济总量在西共体国家中名列第二。2013年, 加纳GDP增长7.1%。在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全球竞争力排名中, 加纳位列第103位, 比上年上升11位, 在所有非洲国家中名列第10位。而经济学人集团旗下的智库EIU (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 则将加纳评为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第14位, 非洲第7位。2013年, 加纳还被IFPRI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院) 评为非洲“对抗饥饿表现突出国家”第4名。

2. 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

加纳拥有比较完善的交通网, 水陆空齐全。

公路:加纳的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公路货运量占到全国总货运量的98%。政府重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投入占发展总支出的近一半。2007年, 公路总长达6.3万公里, 其中干路1.1万公里, 支路4.2万公里, 乡村公路近1万公里。路面保养及维护工作取得进展, 较差路面比例从2000年的46% 降至2006年的32%。

铁路:总长1300公里, 连接阿克拉、库马西和塔科腊迪。主要担负大批量出口商品, 如锰、铝矾土、木材和可可的运输。2007年货运量 达1.13亿吨。

水运:主要有特马港和塔科腊迪港。特马港是 非洲最大人造海港, 2007年吞吐量达873万吨, 主要用于进口物资。塔科拉迪港2007年吞吐量约405万吨, 主要用于出口物资。加纳还在沃尔特湖建造河港, 开辟内河航运网, 但港口和航运设施不完备。

空运:加纳航空公司为加纳的主要航空公司, 与非洲大陆内外各航空公司结盟, 希望成为非洲与其它地区往来的主要渠道。首都阿克拉科托卡新国际机场于2004年启用, 年旅客运送量约为12万人次, 是西非地区重要航空站, 共有近20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欧洲、美国、南非和西非各国。

3. 非洲十大旅游国之一

加纳是非洲十大旅游国之一。政府重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

主要景点有阿布里植物园、阿科松博、库马西文化中心、海岸角、埃尔米纳奴隶堡及金矿带等。阿布里植物园是加纳最漂亮、最幽静、最有吸引力的地方。该园占地64.8公顷, 从海拔370-460米的高度可俯瞰阿克拉的沿海平原。

博苏姆推湖是加纳唯一内陆湖, 也是著名旅游胜地。位于库马西地区, 由火山喷发或陨石冲击而成, 呈圆锥形。湖面直径7000多米, 面积达49平方公里。湖中心深70多米, 四周向中心倾斜, 好像用圆锥打出来的,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圆的湖。

2013年1月, 《纽约时报》推荐了2013年世界64个适合商务和休闲的最佳旅游地, 加纳首都阿克拉市以其较高的安全性、较快的经济发展和较好的商业氛围位列第四。

旅游业已成为加纳增速最快的产业, 已经超过木材成为黄金、可可之后的第三大创汇产业。2012年加纳接待国际游客126万人次, 收入达25亿美元, 成为继黄金、可可、国际汇款之后该国第四大收入来源。2010年, 加纳设定了年游客量达到100万的五年目标。

4. 有良好的社会治安

可可西里 篇8

关键词:中国-东盟,可可制品,标准比对

前言

可可制品主要用于生产巧克力、糖果、冰激凌等加工产品,可可干豆含有50%的脂肪和丰富的蛋白质,品味醇香,同咖啡和茶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饮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享有重要地位。东南亚地区是世界第二大可可生产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是主要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三大可可生产国。近年来,我国可可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以每年15%的增长势头迅速发展,我国内地的可可加工商主要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一些西非国家进口可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可可制品进口实现零关税,低质量可可制品的进口安全风险增加。本文通过重点对比分析中国-东盟相关国家的可可制品标准,找出产品指标差距,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可可制品的标准化水平,确保可可制品及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

1 可可概况

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可可,可可在世界上生产量、消费量和国际贸易量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国际可可组织(ICCO)统计数据显示,2008~2009年度世界可可豆总产量为356万吨。该组织预计2009~2010年全球可可豆产量有望达到359.7万吨。根据国家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共进口可可豆5.45万吨,可可膏(可可液块)9 722吨、可可脂4 922吨、可可粉9 997吨,加工后出口可可脂16 730吨,可可膏8 507吨、可可粉10 379吨。2008年全球可可年产值51亿美元,全球可可需求量年增3%,而我国的消费量还不到全世界的4%。因此,可可及其制品是一个巨大的贸易市场,国内可可市场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东盟国家是世界第二大可可生产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年可可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左右,印度尼西亚可可的生产量占亚洲的82%。目前,菲律宾、泰国、越南也种植有可可,2009年越南可可产量为1 000吨。

2 我国与东盟可可制品标准对比分析

可可制品是指以可可豆为原料,经清理、焙炒、破碎、壳仁分离、研磨、压榨、破碎细粉、冷却结晶等工艺制成的食品,主要包括:可可液块、可可粉、可可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国家充分利用可可及可可制品已实现零关税的优势打入我国可可制品市场。我们研究中国-东盟可可制品标准差别,以期通过技术标准手段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保证进口可可的质量安全。目前,中国-东盟可可制品标准现状见表1。

2.1 可可液块、可可饼

可可仁制成的可可制品分为可可液块和可可饼块,二者按照碱化工艺不同又分为天然类和碱化类;二者按照可可脂含量可分为高脂类、中脂类、低脂类。可可液块和可可饼块在感官上一般要求具有正常的可可香味,无霉味和其他异味;色泽上因加工工艺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呈现棕红色或棕黑色。我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可可液块、可可饼块质量要求见表2。

从表2看出,我国和印度尼西亚对两类产品的水分要求一致,可可液块的水分被要求低于2%,可可饼块水分含量要求5%。我国可可液块中的可可脂含量(52%)高于印度尼西亚,且可可饼块中未对可可脂有要求,但我国可可液块的细度(98%)稍低于印度尼西亚指标(99%)。我国可可液块和可可饼块中缺少可可壳、重金属(铅、镉)等指标的限量规定,也未对可可液块的灰分指标作出规定,但我国根据可可脂含量不同将可可饼块分为高脂、中脂和低脂,并根据工艺不同,增加了对pH的要求。微生物指标上,我国可可饼块中的大肠菌群指标0.3MPN/g,严格于印度尼西亚10倍,我国同时列出致病菌不得检出,而印度尼西亚单独列出了大肠杆菌的指标。

2.2 可可脂

可可脂色泽上一般呈现棕色或因碱化工艺不同而呈其他颜色。我国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可可脂在折光系数、游离脂肪酸、皂化值、碘价、水分等指标上基本一致,差别较明显的指标有色价、熔点、过氧化值、蓝值和重金属。与色价表示可可脂色素多少不同的是,蓝色值的大小表示可可脂中可可壳含量多少,该指标对表示可可脂质量较为重要。在重金属限量上我国只规定了砷的限量,指标少于东盟国家。总体上看,印度尼西亚对可可脂的质量要求较高,质量技术指标也较齐全。值得注意的是,3个国家的可可脂标准中均未对微生物作出限量规定。

2.3 可可粉

我国和马来西亚的可可粉标准,以及泰国工业用可可粉标准根据其中可可脂含量的不同,将可可粉分为高脂可可粉、中脂可可粉和低脂可可粉;按加工工艺不同分为天然粉和碱化粉,划分指标值稍有不同(见表3)。从表3看出,各国标准中可可粉的水分、可可脂和pH值等指标差别不大,印度尼西亚可可粉中可可脂含量统一为≥10%。细度和可可壳含量是可可粉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可可粉末的细度影响可可粉制造出巧克力制品的口感和风味,残留在可可粉中的可可壳含量过高就会产生过多苦味,甚至带来细小的黑色斑点,而我国没有限定可可壳含量(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可可壳含量均≤1.75%),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可可粉的细度也优于我国指标。

我国只规定了砷含量最高限量值,而印度尼西亚等3国至少对两项重金属做出限量规定,3国标准中霉菌指标严于我国标准的50%。我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对可可粉中大肠杆菌类的限定值有差异。我国规定大肠菌群为0.3MPN/g,印度尼西亚规定大肠菌群为3MPN/g,我国标准指标优于印度尼西亚指标10倍。马来西亚规定每克肠杆菌科细菌不得检出,按一般定义,肠杆菌科细菌包含大肠菌群类细菌,马来西亚又规定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也不得检出,而泰国可可粉中允许检出≤3MPN/g的大肠杆菌,所以马来西亚可可粉对大肠杆菌类细菌限定最为严格。

值得一提的是,泰国可可粉标准中规定了“酸不溶性灰分”和“可可碱”的含量,与工业上需要用高质量的可可粉有关。可可粉(其中的可可碱和色氨酸等)能够提高脑中血清素的浓度,稳定情绪,控制食欲,而且具有扩张血管,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另外,马来西亚标准中还对可可粉的存储条件做了详细规定,如仓库湿度不超过65%、温度不超过23℃、堆放高度25kg/包时不超过22包等,这些规定是我国标准所没有的。

3 结语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可可制品质量和安全卫生限量指标

通过上文的对比(表2和表3)看出,我国可可液块和可可粉中没有对可可壳进行限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的产品标准对此均有要求。可可壳对可可制品的下游产品——巧克力的产品质量尤其是口感和风味有一定影响。国内少数企业受利益驱动,在可可粉加工中掺用可可壳或可可皮渣粉,降低了产品质量并以低廉价格充斥市场,影响国产可可制品的声誉。由于可可液块和可可粉产品标准中没有制定可可壳含量指标和相应的检测方法,造成质检部门在治理掺假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对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监管。

另外,可可制品的品质受可可种植地的土壤成分、周围环境和空气污染物的影响以及在种植管理时给排水、施药等的影响,这些易造成可可制品中砷、铅等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超标。但我国可可制品对重金属的限量较少,仅对砷指标做了限量要求,而东盟国家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对重金属做了较多限定(铅、镉等),且限量也较严格,如印度尼西亚可可脂中砷指标值仅是我国砷指标值的1/5。

因此,我国可可制品标准中增加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方面的限量指标十分必要,如可可壳、重金属等。但应在结合国外产品标准指标和我国可可制品工业实际以及相关风险评估分析基础上,科学合理设置指标值,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标准。

3.2 增加包装、储存场所和储存条件的规定,确保原料安全

我国产品国家标准中,一般会对产品包装、储存场所和储存条件进行规定,以确保原辅料不被污染。但我国可可制品3个标准(GB/T 20705-2006、GB/T20707-2006、GB/T 20706-2006)中均未对包装、储存场所和储存条件做出规定,而马来西亚标准规定了储存场所和条件的要求,如温湿度、卫生条件等。可可脂等生产巧克力的原料容易滋生霉菌和酵母菌,可可制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巧克力的卫生质量。另外,若对可可脂的状态有特殊要求,则需要专门的储存场所和特定的储存温度。因此,有必要增加对可可制品包装和储存条件的要求,从储存环节对可可制品进行环境质量控制。

3.3 加强国际国外标准跟踪研究能力,确保可可制品质量安全

可可西里 篇9

关键词:“非主流”,流行文化,“洛可可”艺术

大多时候, 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历史其实也正是如此。所谓的历史, 往往是大众版的历史, 而不是以历史的真相为历史。非主流当然是针对主流而言的, 主流总想要确认什么, 树立什么, 划定什么, 保持什么。

当下, 在青少年中, 一种被称为“非主流”的审美文化正在悄然流行。“非主流”的标志性特征是追求绚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繁复重叠的装饰。在服饰方面, 它往往以一身松松垮垮的T恤、女孩的烟熏妆、男孩的白净秀气的皮肤、无镜片的黑框眼镜为标志。它逐渐成为年轻人——尤其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的审美文化的代名词, 并愈演愈烈,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这样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准确地认识与把握它、以及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它, 是笔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非主流”审美文化进行细致的审视, 我们可以发现它和西方美术史上盛极一时的“洛可可”艺术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将“非主流”与“洛可可”进行比较, 以推断“非主流”文化的发展脉络与趋势以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并引导它。

一、主流与非主流两种模式的碰撞的历史沿革

主流的文化价值观, 对外通常显稳定结构。顾名思义, 主流并不是指时尚潮流的追求——而是一种已经被绝大多数接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不接受真正的主流观点的, 不是时下被称为非主流的社会现象中的跟风者——而是指尼采等理想主义哲学家) 。非主流 (非常规流动模式) :小众文化价值观, 与现实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卧轨自杀的海子, 举枪自杀的梵高, 都是非主流小众文化价值。

1、18世纪的“非主流”-洛可可

在历史上, 审美方面的潮流运动, 永远是时尚与反时尚交替进行。如18世纪的欧洲由巴洛克风格装扮艺术脱胎而兴起的与新古典主义审美观点截然相反的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 (Rococo) 一词来源于法文, 它的原意是指“贝壳”, 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18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兴盛起来, 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 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 舒适和豪华, 思想上压抑、威严的东西遭到了排斥, 小巧的、风雅的、富有生气的东西体现在了服装、语言、礼仪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洛可可艺术就反映出了此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它的风格特点是具有精致、甜美、幽雅、华丽、繁缛的装饰性, 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 喜欢用弧线、S形线和艳丽的色彩作装饰。注重精致, 纤细秀美的装饰效果。由于它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产生发展起来的, 因此带有宫廷的享乐主义色彩, 呈现阴柔和矫揉造作之气, 它的艺术工艺及其精湛, 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同巴洛克艺术一样, 它绚丽的色彩, 细腻的装饰工艺, 很快遍布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2、洛可可审美观在服饰上面的体现

在女性服饰上, 追求一种威严的豪华感和优雅的女性气息。女性服装内部依旧流行“束缚”——紧身胸衣, 外配饰有华丽刺绣, 蝴蝶结等饰物的“V型胸前饰片”, 以体现女性形体的柔媚与性必备要素包括夸张的裙撑、打褶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印花布料。在造型设计上多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 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 洛可可风格放弃了略显沉重的灰黑白, 而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在时尚的画布上一一呈现, 最适合阳光明媚的春夏季节。在男装方面, 服饰以“娇气阴柔”来表现优雅的气质, 服装采用带有洛可可风格图案的高档考究面料, 饰以金线或金边刺绣;在衬衣袖口与门襟都饰有蕾丝或细布做的飞边装饰。同时, 这一时期的男性普遍佩带假发, 其制作精美、造型各异, 并且绑以蝴蝶结做装饰。样式已经定型, 是现代西装的原型, 1760年后男装改变的重点为:第一、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 常伴随前短后长的设计;第二、男性外套出现领子的设计;第三、袖子变成贴合手臂;第四、背心长度变短、无袖、及有翻领的设计。

3、洛可可与享乐主义

在法国路易十五统治时期, 洛可可艺术盛行。路易十五曾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他的这种注重享受生活的统治则更加纵容了洛可可艺术的产生。而17世纪快乐主义者的箴言“现在一周的享乐胜过死后八百年的光荣”也变成了18世纪上层社会的生活信条。封建贵族遗老遗少已经厌倦了他们往日享乐的方式, 需要在他们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兴奋剂。而富有的、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则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布置他们的生活环境, 用轻松、明朗、亲切的风格来装饰他们的住宅。同时, 这些被享乐主义思想充斥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视觉艺术来表达他们内心情感。因此, 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绘画应运而生。从前那种华丽、严肃的标准被艳丽、轻盈的新标准所取代, 深刻的艺术思想被表面的感官刺激所更新。追求视觉愉悦和舒适实用的装饰性效果成为洛可可艺术的主要倾向。

4、当今非主流现象

“非”仅仅是单纯的否定词, “非主流”原本只是对一切违背常规的审美观念的理念的统称, 并非现在的含义。从一个简单的中性名词发展到如今特定的含义, 经历了复杂的过程。“非主流”是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出生的一代中国年轻人, 喜欢违背主流审美观念, 追求变幻的色彩、夸张的造型、怪异的行为方式, 试图突破传统生活模式束缚的现象。他们标榜“非主流文化”, 形成以“非主流”文化为共同爱好的圈子, 在自己的社交圈内使用某些特定的符号、语言、典故、玩笑。“非主流”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文化概念。它们是当代中国青少年自发创造的文化产物, 有广泛的群众性、普遍性。“非主流”一词现在有时候也指代那些“喜欢并坚持‘非主流’文化的人”。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网络社区里看到有人在问:“你是‘非主流’吗?”有时, “非主流”一词也可用作形容词, 表示“具有‘非主流’文化特性的”, 如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一些年轻人说:“我很/很不‘非主流’”。

5、当今“非主流”审美要素的特点

第一, 绚丽的色彩。“非主流”爱好者们特别喜欢色彩艳丽的视觉效果。

第二, 夸张的造型。造型是造成视觉冲击力的另一有效手段, 在通常我们见到的“非主流”图片中, 都可以看到画面中的人物摆出幅度很大的动作, 面部表情超出一般现实生活。

第三, “可爱”的感觉。由于“非主流”文化产生于8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年轻人群体, 而这一代人的共同特点是过度依赖父母, 即俗话所说的“长不大”, 因此在他们的审美理念中, 总是喜欢努力地营造一种“可爱”的感觉。“非主流”们在营造“可爱”的视觉效果时甚至不惜采用一些矫揉造作的手段, 使得很多“非主流”作品看上去明显低龄化、庸俗化, 趋于病态。譬如一些年龄较大的女性依然喜欢将自己打扮成小女孩的形象, 穿小孩的衣服、梳小孩的发型摆出小孩子的动作、噘着嘴巴, 用photoshop一类的图片加工工具将照片渲染成粉红或柠檬黄的色调拼命地将自己塑造为一种“娇美、可爱、小巧”的形象。这也是“非主流”审美观念在社会上颇受非议的主要原因, 甚至在许多地方, 一些反对“非主流”的人士公开地指责“非主流”文化是一种“脑残”文化、将“非主流”视为“颓废”的代名词, 这么说或许有些欠妥, 但我们从中可以充分看到“非主流”文化对当今社会, 尤其是依然坚持传统审美观念的人群造成了巨大冲击。

第四, 张扬个性, 突出“自我意识”, 努力使自己有别于大众。这一点, 我们在很多“非主流”服装打扮中可以充分地看到。我们常会看到一些“非主流”青年男女, 穿着明显异于常人, 服装色彩格外绚丽, 搭配往往超出通常的服装搭配, 制造一种服饰上的不和谐感, 这种服装有一个特定的称呼:“混搭”。

二、“非主流”审美文化与“洛可可”艺术的比较

纵观洛可可艺术的发展史, 我们可以发现, 洛可可艺术与“非主流”有着诸多的相似:

第一, 它们都强调小巧、可爱、玲珑、稚嫩的感觉。1709年3月, 欧洲第一件瓷器在德国烧制成功, 此后, 欧洲上流社会便大规模地流行用精致、易碎的瓷器取代厚重、结实的金银器皿, 欧洲迅速涌现了塞弗尔窑、维也纳窑、斯普特窑、麦森窑等一批高水平的瓷窑。同时商业资产阶级崛起, 他们急切地要求摆脱宗教艺术的精神束缚。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瓦托、布歇、德拉克洛瓦等人, 用女性的娇柔妩媚和富有青春活力的性暗示, 取代了沉重的宗教题材艺术和雄伟的巴洛克艺术。

第二, 它们都诞生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阶层, 洛可可艺术流行于法国中小贵族阶层, 而“非主流”文化流行于中国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中。这其中也有追求享乐主义的思想在里面。

第三, 它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女性的柔和上。不同于巴洛克时代人们推崇金碧辉煌和力量之美, 洛可可艺术喜欢描绘男女青年嬉戏的场面, “非主流”文化也清楚地和他们的父辈——革命时代崇尚英雄的审美观念划清界限, 努力追求女孩子的“可爱”、男孩子的“忧郁”。

第四, 它们的发展都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过程, 在发展的初期, 洛可可艺术和“非主流”艺术都带有极为强烈的“反传统”情绪, 对传统审美观念造成的巨大冲击总是引发舆论的热议。法国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甚至指责洛可可的艺术家们“不要再用女人的屁股毒害我们的青年”。与之类似, “非主流”审美文化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下半期在中国形成的英雄主义的艺术风格的激烈逆反, 从2007年开始, 网络中出现数番针对“非主流”或是“90后”青少年的批评热潮, 甚至不惜使用“脑残”、“智障”一类激烈的言辞。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今天备受争议的“非主流”审美文化, 或许可以被我们看作是300年前曾在欧洲风靡一时的“洛可可”艺术的异地复生。或许我们可以从“洛可可”的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中, 揣测“非主流”审美文化将走向何方。

三、关于非主流审美观念的态度

任何审美观念的形成, 都需要社会性的大背景。既然非主流审美观念被一部分年轻人接受, 那么就说明, 目前有诞生此种审美观念的环境。

1789年, 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也随即消除了法国宫廷艺术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力。奢靡、娇贵的洛可可艺术迅速地被恢宏、壮丽的新古典主义取代。它的辉煌与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和骄奢的宫廷文化密不可分, 自然也会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变而逐渐走向没落。对照洛可可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看出, 今天流行于中国的“非主流”审美文化亦是时代的产物, 我们对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应当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待。

首先, 我们应当认识到, 这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它是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特定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 新生代知识分子群体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主流价值观失落, 从而产生了对传统的反叛, 这使得“非主流”审美文化的存在有其社会历史的合理性。

其次, 我们可以看到, “非主流”审美文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有限, 它的产生、发展和扩散毕竟还局限于青少年群体当中, 不足以撼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朴实、崇尚节俭的价值观。同时, 我们应当注意到, “非主流”审美文化中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而这些, 就需要有效的引导和宣传了。

参考文献

[1]马福运, 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探析[J], 文明与宣传, 2002, (5) :38-3。

[2]矫宇, 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冲击与应对[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35-38。

[3]韦春北, 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象、影响及其思考[J], 广西社会科学, 2001, (2) :154-156。

[4]陶凤华, 等, 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成才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6) :33-34。

[5]刁艳红, “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其应对[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116-115。、

[6]江丹.“非主流”的审美阐释[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 (2) :52-55.

[7]傅雷,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M], 北京:三联书店, 1998。

洛可可风格在女时装鞋中的应用 篇10

研究流行、把握时尚, 必然从源头抓起。时装流行的源头在巴黎, 时装鞋的源头同样也在巴黎。作为18世纪风靡全球的洛可可风格, 自从法国的宫廷中诞生以来, 影响并感动了世界近300年。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女性的风格, 妩媚、精巧、性感、高贵、奢华、优雅、轻松、自由, 且极具装饰性。由于洛可可风格有如此多的女性特质表现, 所以深受女性的喜爱和推崇, 而当女时装鞋的设计与洛可可的女性风格相结合时, 则是对经典的再次完美诠释。

2 洛可可风格的概念

洛可可风格源于18世纪, 最初是为了反对繁文缛节的宫廷仪式而兴起的。洛可可为法语rococo的音译, 此词源于法语rocaille, 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 后来专指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 洛可可最先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 当时巴洛克设计逐渐被有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的元素所取代, 艺术风格亦随之而转变, 最初在皇宫, 然后是在法国上层社会。与巴洛克艺术风格相比, 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 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 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以及配饰。

3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

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服饰的风格, 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 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 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 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它的特质为曲线趣味, 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型, 以表现装饰效果。色彩方面, 色泽柔和、艳丽, 以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以及金色和象牙白为主。材质方面, 丝绸、蕾丝、锦缎、天鹅绒等得到大量的运用。装饰工艺方面, 以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以及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 崇尚经过适度人工修饰来体现自然之美。

如图1中, 大大的裙摆上装饰着烂漫盛开的花朵, 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 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 袖口处的褶皱花边繁复精致, 体现一种装饰的美感。

由此可见, 洛可可风格服装具有女性化、柔美、浪漫的主题个性, 突出了女性纤美、动人、丰满的整体形象。

4 洛可可风格在女时装鞋中的表现

女时装鞋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个性, 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结构样式。它的设计往往带有主体性, 设计师围绕某个流行主体去展开自己的想象力, 组织运用各种造型元素, 使其具有一种内涵性。这种具有主体性的时装鞋适合进行系列设计, 以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洛可可对女性特质的表达, 正可谓女时装鞋设计的源泉。洛可可艺术在时装女鞋的造型设计诸要素中, 如形态要素、色彩要素、材质要素、图案要素和装饰要素等方面, 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洛可可是贵族的象征, 也是优雅与浪漫的一种极致, 它的风格的特点决定了接受它的人群。此类目标人群的年龄在25~35岁之间, 职业为公司白领、管理阶层、富家千金等社会上层。此类人群的收入较高, 他们的生活除去工作外有更多的奢侈享受, 在此过程中, 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时装鞋, 而洛可可就是一种宫廷奢华的风格, 与他们出入的场合相一致。

同时, 洛可可又是一种可以对优雅完美诠释的风格。优雅是女性特有的特征, 是一种气质和品位的体现, 女性的优雅来自她的举手投足间, 可以说, 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又是一种需要外在来表现的气质。如果说男性具有阳刚之气, 是直线, 那么女性就具有阴柔之美, 是曲线。洛可可就是通过大量的优美曲线, 来表现这种极致的优雅。而形式上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 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这种浪漫的表达在精神上可能就是一个眼神, 一句话, 在物的表达上, 层层叠叠的褶皱、丝丝缕缕的缠绕、半透明状的纱质材料、相互缠绕的蜷曲的花草等, 都在诉说着对浪漫的渴望, 对洛可可的钟爱。

由此可见洛可可所散发的优雅与浪漫可以在女时装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成为女性要表达成熟与青春的载体。

5 洛可可风格在女时装鞋中的应用

5.1 在形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5.1.1 楦型

楦头要求纤细、柔美。不是厚厚的圆头, 也不是大方头, 要用精巧的小圆头、小尖头来表现这种完美、优雅、浪漫。

5.1.2 帮面

帮面的设计可从部件的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进行。部件自身的造型设计很重要, 完美的表达就在线条的环绕, 给人一种圆与回归之感, 要求设计师有精巧的构思, 创造性的表达。优雅的表现离不开曲线的运用, 洛可可艺术风格中强调女性细腰宽臀, 就是体现优美的S曲线来表现的。转换到女时装鞋的设计上, 帮面设计可用曲线造型来进行部件分割, 此分割可以是有实际意义的分割, 如部件间的相接、鞋耳造型等。帮面的分割造型要结合运用对比 (部件形状、大小的对比) 、夸张、强调等形式美法则, 创造优美的曲线造型, 制造特别的视觉感受。

帮面部件可以是平面的, 如图2中所示, 部件自身为一曲线形状的翅膀造型, 线条优美, 形式独特。鞋帮部件也可是立体的, 如部件的翻折运用等。如图3中, 通过花朵造型表现浪漫优雅。花朵是表现浪漫最有利的武器, 花朵在脚背上绚烂盛开, 浪漫感由此而生。还可运用褶皱, 如通过自然拉伸形成的自然皱, 轻松优美, 是一种随意、不拘泥的美感, 或部件在绾系的过程中形成轻松自由的褶皱。皱褶也可是经过缝合、粘贴等加工而成, 其特点是精致、规律、细腻, 体现一种人工修饰的美。褶皱可以是部件, 也可以是装饰件。

如图4中皱褶的排列形成部件, 既起到装饰性, 有具有实用性。另外在凉鞋上, 还可运用条带的缠绕、部件间的穿插来表达浪漫。如图5细条带的穿插, 各种曲线造型的运用, 相互交错, 由此体现一种繁复, 一种浪漫。

5.1.3 鞋跟

鞋跟设计上, 除去传统的鞋跟造型外, 可对鞋跟进行镂空、雕花等装饰设计, 制造一场奢华盛宴, 如图6。近年来, 鞋跟的设计已从传统的设计中升华, 每年都有新的鞋跟造型设计出现。如图7鞋跟可以是纤细的、曲线的, 造型线条流畅优雅, 也可选取洛可可风格中服装、装饰等的元素进行设计创新。总之, 应在统一的前提下, 进行部件形态设计和鞋跟风格设计形式的变化, 寻求和谐与时尚之美。

5.2 在色彩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设计, 在女时装鞋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色彩色泽柔和艳丽, 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 以及金色和象牙白, 这些色彩都可表现优雅, 都可在女时装鞋上运用。但要注意色彩的搭配, 注意色彩表达的感情和目标人群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一致性, 并通过新颖的结构式样和帮部件形状来完美进行诠释。

另外, 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色彩语言:粉红象征温柔、甜美、浪漫、没有压力, 如图4;粉橘色在浪漫中兼具成熟感;淡黄色显得天真、浪漫、娇嫩;玫红色热情、可爱、浪漫, 如图8;紫色表现优雅、浪漫, 并具有哲学家气质, 淡紫色的浪漫, 不同于粉红小女孩式的, 像隔着一层薄纱, 带有高贵、神秘、高不可攀的感觉, 而深紫色、艳紫色则是魅力十足, 华丽浪漫, 如图3。

如图9中, 色彩艳丽的玫红、金色、蓝色搭配在一起, 非但不显混乱, 还很和谐, 这么多的艳丽色彩同时出现就要注意用色面积的大小、位置、搭配、组合。

总之, 洛可可的优雅浪漫在这些色彩中尽情释放, 是符合当下女性消费群体需求的。

5.3 在材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材质设计方面, 优雅、浪漫型女时装鞋的材质要求纹理细腻柔和, 没有太突出的肌理效果。洛可可艺术风格的服装上所运用的薄纱、丝绸、蕾丝、锦缎、天鹅绒等面料, 同样也可用于女鞋的设计上。

丝绸的特点是质地轻柔滑爽, 有弹性, 绸面光滑细洁, 平挺光亮。丝绸的这些特点与优雅这一主题相吻合, 是女性的材质, 可大面积使用来表现优雅高贵。如图10所示, 奢华亮丽的粉色丝绸, 结合精致的手工刺绣, 高贵优雅尽显其中。

蕾丝有精雕细琢的奢华感和体现浪漫气息的特质, 这种特质符合社会上层女性要求奢华高贵的要求。如图11中帮面材料运用的是蕾丝花边的替代品, 衬以大红的底色, 优雅、高贵、性感顿时呈现。

锦缎的锦字的含意是金帛, 意为象金银一样华丽高贵的织物。缎, 是指一种比较厚的正面平滑有光泽的丝织品, 表现的是一种华丽, 高贵。天鹅绒, 绒毛丰满, 手感柔软, 穿着舒适, 美观大方, 可以表现一种内敛含蓄的高贵美。如图12所示, 具有舒适温润触觉、细致粒纹、自然柔和光泽的皮革与纱状材质相结合, 在面积上对比使用, 体现一种优雅与高贵气质。

由此可见, 不同材质可以体现不同的气质, 将两种以上材质搭配, 更能表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在实际运用上, 要注意整体的和谐性。

5.4 在图案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具有浪漫气息的图案是洛可可装饰中常见的, 这些图案结合不同的帮面造型以各异的形式出现, 最大程度的表现女性柔美浪漫的气息。花草的缱绻迤逦, 曲线的柔美多情, 在女时装鞋设计中运用广泛。具体设计中, 图案的表达有很多种方式, 如使用辑线来进行图形的构造, 冲孔来组合花的形状, 把图案做为材质的肌理。在浅口鞋上, 可采用冲孔、辑线等方式构造图形。靴鞋设计上, 可采用图案作为肌理。凉鞋设计上, 可直接运用立体图案。

图3中花朵的层叠排布, 形成一种花的肌理效果。图8中整个鞋的形体完全为花的造型, 浪漫幸福。

另外, 在洛可可艺术风格中的大量运用蔷薇和兰花, 作为与之搭配的鞋子同样可以借鉴。蔷薇的花语是美好的爱情, 对爱的思念, 人工栽培的蔷薇花并不会结果, 不过野蔷薇却会长出娇艳欲滴的红色果实, 体现它的独立高贵, 与众不同, 与目标人群想要表达的思想一致。女时装鞋设计中运用蔷薇, 表现女性独立个性、高贵气质以及对爱情的渴望。

兰花的花语是纯真无邪、含蓄温柔的爱。兰花花枝交错, 缱绻, 能很好的体现优雅气质。如图11中通过蕾丝材质的变化, 所形成的图案具唯美感;图12中通过蕾丝的钩织形成图案造型;图13中是一立体的花朵造型。

体现洛可可风格的图案造型的应用, 没有一定之规, 但无论运用何种方式, 都要求与整体风格相一致。

5.5 在装饰工艺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洛可可艺术风格在女时装鞋的运用中, 褶皱是一项重要的装饰工艺。

褶皱可以是规整的, 体现一种工整美, 但缺少柔美。而通过绳条的拉系、饰扣的穿插形成的自然皱, 随意、优雅, 不受拘束, 是浪漫风格的最好表现方式。此种皱的随意性较大, 容易制造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图14。

还可通过粘贴、缝合等装饰手法, 并运用形式美法则的节奏、强调、夸张等进行组合变化形成褶皱, 在效果上可控制, 在式样上变化多样。图8部件中花朵的缝叠, 呈现出一种繁复的美感。

花边也是表达浪漫的主要装饰工艺之一, 体现小女人的优雅、可爱、妩媚, 而在其上采用冲孔、镂空等进行装饰, 使鞋子更具有意味, 如图15中花边结合冲孔、层叠、起皱, 每一处都在诉说女性的细密心思。

总之, 洛可可艺术是一种优雅、浪漫、奢华的风格, 洛可可风格与女时装鞋的结合, 是对女性特质的深切表达, 所以女性对对它的喜好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泯灭。将洛可可风格所蕴含的意义和外在的形式相连接, 会使女时装鞋设计更具有情感化、风格化。

参考文献

[1]J!德比奇[法].西方艺术史[M].海南出版社, 2000

[2]张石林.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M].远方出版社, 2005

[3]普莱温·科斯格拉夫[英].时装生活史[M].东方出版中心, 2004

[4]爱德华·博克斯[德].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M].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5][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6]罗兰·巴特[法].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7]张立平.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思潮述评[J].美国研究, 1999 (2)

[8]陈念慧.现代鞋靴款式构成设计[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9]陈念慧.鞋靴设计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10]范红香.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在鞋靴中的应用[J].北京皮革, 2008 (12)

在可可西里回头 篇11

去年,我们从格尔木顺着青藏公路去那曲,到楚玛尔河附近时,听到前方路段出现坍塌的消息,于是在保护站停了下来,便认识了思贤。

在保护站里休息的时候,思贤看到了我胸前挂的单反相机,于是过来找我照相。他告诉我,他的那部老凤凰相机在途中摔坏了,于是每天只能望景兴叹。我们坐在一起攀谈起来。他说,每一天他们都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这些可爱的藏羚羊机警地来到马路旁,他就和朋友远远地站起来,在马路上扯一条横幅提示来往的车辆,横幅上面写着“藏羚羊过公路。请停车熄火”。然后安静地等待着那被藏人称为神物的藏羚羊慢慢地走过公路,去那可可西里的西部腹地繁衍后代。

他说,虽然我们干的事情很简单,但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我问他:“你这么小,怎么就想到来这里当志愿者呢?你的父母不担心吗?”他听后,头一低,然后淡然地笑道:“我其实是离家出走的。”

原来,他是一名高中生,可对学习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只爱好摄影,成绩非常差。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两个月前。他最心爱的老相机被愤怒的父亲给摔了,于是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修好了相机,他和一伙网上认识的志愿者来到这里——他梦想了好久的地方。这里有世间最壮美的风景,他想一一拍下,有一天能交到自己父母的手中,告诉他们,自己并非不务正业,只是有不一样的人生目标。可惜的是,途中他的相机又摔了一下,彻底报废了。他想不到能交一份怎样的答卷给自己,也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反抗父亲对他梦想的“压迫”。同时。他也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产生了更深的使命感,于是他便决定再留一段时间,留到9月,藏羚羊迁徙期过去为止。

他说完他的故事,我不便相劝,只好拉着他拍照去了,并约好了,以后从网上传给他。

第二天,公路通了,我们离开保护站,驱车去那曲。

他把我们送到路上,然后亲切地和我拥抱、挥手。我和他挥手时,眼睛竟然有些湿润。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为他那年少执著的梦想吧。我路上一直在想,这个坚强的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或许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半个月后,我们从那曲回格尔木,又经过那个保护站。车还没到,就远远地看到保护站有个人在挥手。不是别人,正是思贤。思贤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又红又肿。他要我们带他回格尔木,我们带上他就上路了。

我问他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告诉我说。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三天前,他们在路上为藏羚羊开路的时候,有一个鲁莽的司机为了赶路,居然不顾他们的阻拦,强行闯过,直接撞飞了一只小羊羔。羊群被切割成两半散去了。他们为此悲愤不已。把羊羔埋在了保护站特意挖的坟墓里。葬了羊羔之后,他们看到有一只母羊在公路旁徘徊、哀号,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他们知道那是小羊羔的母亲。于是,又含泪把羊羔给挖出来放到它面前。母羊悲伤的神情令每一个人心碎,直到母羊绝望地离开,他们才再次埋葬了羊羔。说完,思贤的眼中有泪光泛起,年轻的脸上悲愤交集。

可可西里 篇12

一、新洛可可纹样和洛可可纹样的差别

洛可可艺术 (Rococo art) 是产生于法国18世纪的艺术样式, 开端于路易十四 (1643-1715) 时代晚期, 流行于路易十五 (1715-1774) 时代, 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 又称「路易十五式」。经历了巴洛克时代的人们因为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了理性思维, 使他们有能力认识到旧有社会制度的缺点。人们通过理性思维获得了空前的自信, 感情追求趋于高雅。人们喜欢牧歌式的轻松愉快的抒情, 喜欢阿那克里翁式的诗篇, 不希望生活停留在17世纪悲剧中那种符合道德的歌颂义务、荣誉和意志的英雄史诗, 而是追求喜剧的真实及其贴近现实的典型化和精彩的对话风格。

在洛可可纹样的造型中, 整体上更加精细, 更趋于对细节的描述。更多C型、S型、漩涡型等使用于装饰造型当中, 造型构图带有更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色彩柔和、艳丽, 崇尚一种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 装饰技术以及制作上更加意匠, 飘逸, 所表达的性格更加趋于母性。

英国人斯蒂芬·科特尔在研究关于艺术主张的手册中, 对“洛可可”是这样说的:洛可可是一种高度华丽、装饰性的艺术风格。从理论上来说, 洛可可艺术是非直线型发展的, 支配洛可可艺术的主线是§型的[1]。今天, 设计师重新把历史中装饰性的洛可可挖掘出来, 成为了“新洛可可”。

经历了现代主义简约化风格, 女性化的设计成为一种主流。设计里的纤巧、浮华和洛可可风格联系了起来。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没有战争和灾难, 男人强有力的体格、肌肉在这中间所发挥的作用就不再显得那么突出。没有战争和灾难, 男人力量的显现机会也比较少, 而在装饰纹样的需求上, 中性化的纹样设计成为一种时尚。新洛可可不用去考虑复杂的纹样制作的功能性, 但依然保留原有造型的手法。而新洛可可是在理性设计基础上的一种风格化的回归。

二、新洛可可纹样图形设计传达的方式和途径

新洛可可风格设计从骨子里还是保留了理性主义的基础与核心, 但这个核心所考虑的方向就变得很模糊或者多样化。其基础有两个:一是价值、二是功能。艾伦·珀利 (著名程序设计师) 提出, 原本构架十分清楚的程序, 因为要不断附加细小的功能而变得越来越庞大无序与繁杂。程序被装上了复杂多样的程序外壳, 好比装上了金属的叶子和花纹[2]。

1. 对新艺术运动元素的利用, 要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和洛可可风格元素进行融合。

新艺术运动反对过分雕琢的维多利亚风格, 主张从自然和东方艺术当中吸取创作的营养, 特别是植物和动物的花纹, 是它们创作的主要形式动机。反对直线, 主张以有机的曲线作为形式中心, 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3]。将新艺术运动的形式语言和对纹样设计的理解以及洛可可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结合, 产生了一种女性情怀并充满自然主义和东方审美的新洛可可风格。例如英国著名设计师汉娜·威宁 (Hanna Werning) 所设计的系列图案纹样, 使用了大量的植物与动物造型, 各种各样的植物花纹和动物通过层次的递进形成了丰富的画面, 色彩丰富, 大胆地使用了各种色彩进行创作。另一位设计师芬兰著名品牌玛丽麦高 (Marimekko) 旗下的克里斯蒂娜·拉索拉 (Kristiina Lsola) 设计出了富有芬兰特色的罂粟 (Unikko) 系列花纹, 将各种花朵重新造型、编制, 创作出富有强烈感染力的纹样作品, 以多种花纹风格来呼应不同的主题表达。他们的设计充满了对东方散点审美的热爱, 并且拒绝使用直线作为创作的基本线条, 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作为整个创作的唯一符号语言, 产生出了另一种新洛可可装饰纹样的表达形式。

2. 保持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研究与利用, 使用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同洛可可的风格元素进行结合。

现代主义设计提出了很多以简约为原则以及以功能为主题的设计思路, 并且建立了现代设计的思维整体。即从设计的开始到结束都要对设计进行控制, 纹样设计多以几何化的线条以及色块组成画面, 纹样整体布局以十字网格作为主题进行设计。他们把传统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剥除, 将其元素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再将这些单体进行结构组织, 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可视性。对非对称的深入研究和运用, 反复使用纵横几何结构和原色、中性色[4]。例如香港设计师杨志超, 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设计风格, 将所设计的花纹界定在美与丑的中间, 使作品保持一种中性和独立, 表达的主题充满幽默感。他将图片裁切并将图片进行十字花纹网格的设计, 印刷到传统布料上。这些被并置在一起的图片内容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楼房、邮箱、漫画、日常用品等等。这样的纹样设计就是在利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 但其中心的复杂性和细节、精神却非常洛可可。从杨志超的设计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什么是新洛可可风格的设计实践。日本设计师皆川明设计的新洛可可风格的花纹式样也是在吸收现代主义的元素中形成的, 可以说皆川明所使用的元素和基本手法都来源于现代主义的风格派, 但其自由化并且充满重复与细微细节的设计依然保持了对洛可可的关注, 自然花纹和来源于自然界的色彩及纹样描述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 对后现代主义装饰纹样风格的理解以及对时尚新元素的利用。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最重要的原因是“自我”意识在设计中的成长。其整体风格趋向于国际主义风格, 打破各种风格思潮的界限, 被定义为无风格时代。他们将更多的装饰艺术形式在设计中的应用, 形式语言更加自由, 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排列和板块结构。更多的电脑设计在实际设计方案中被应用[5]。例如查瑞斯·波顿设计的系列墙纸纹样以及皆川明所设计的系列纹样, 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可以说是将个人的风格意识同历史风格的成因很好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具有当代特点的新纹样。

三、新洛可可风格纹样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洛可可风格的装饰纹样主要使用于服装、家居用品以及一些产品的细节。这个使用手法在今天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而且互联网的发达使得新洛可可的使用范围更为宽广, 网站设计当中的使用, 汽车等高档产品当中对这些纹样的设计使用都体现了新洛可可功能的新发展。在教学中, 学生在更多地使用电脑进行此类纹饰设计制作, 并将这种新洛可可风格在使用环境中的体现进行发展。

1.进行网站的设计, 将这种新洛可可的纹样风格元素使用在网站的建设和开发当中, 把网站的理性设计同洛可可的元素进行结合。网站设计研究的重点在于网站本身同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 而新洛可可的纹样装饰增加了网站的丰富性, 从视觉上给2.0的网站设计一个新定位。例如网站上使用绚丽的标志、图标、背景元素和图片都能体现“新洛可可”的风格特征。

2.进行传统家居用品的设计, 将新洛可可的风格元素同传统的灯具、花瓶、地毯、布艺结合在一起, 并在传统的使用环境中求变化, 找不同。比如托德·布歇尔设计的著名金属灯罩, 使用了抗水抗火的新型纸张进行设计, 将纸张裁剪成很多的花卉形图案, 装饰形式非常“新洛可可”, 开灯以后流光溢彩光影斑斓, 所有使用者都把它当成纯艺术品, 没有人抱怨在它下面看书费眼, 是典型的新洛可可设计。

3.使用新材料进行设计, 将新的材料使用在对“新洛可可”的意义诠释当中, 其复杂的造型出现在新奇的新材料当中, 使得对新材料的使用有了体验和体会。对传统材料的运用转换使用技法, 比如陶瓷技术可以使用激光切割出表面的花纹和纹样等。

四、新洛可可纹样的发展特征和历史性

“新洛可可”的纹样设计的之所以出现, 原因包括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之后人们对女性的尊重以及整体国际社会的和平环境, 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电脑技术的普及, 使得设计一款复杂而细节充分的纹样或者装饰图形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从制作出图到印刷成型都因为电脑技术的普及而使得原本费时费力的工作变得轻松许多。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 也唤醒了对“华丽”、“高贵”、“幻想”、“非现实”的意象的追求, 这些本身就是“洛可可”艺术方式的成因被激活, 设计师将这些人们所期望的成因带入当代的设计实践当中, 结合了多种设计因素的当代设计自然就带有了“新洛可可”风格的因素。整体设计因素的影响对装饰纹样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感受便是“新洛可可”风格的装饰纹样设计。

“新洛可可”风格装饰语言在实际的纹样教学中去执行, 重点在于对各个时代纹样语言的借用、梳理以及制作过程中对纹样细节的把握, 以便真正将“新洛可可”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传达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方.新洛可可生活[J].艺术世界, 2008 (6) :46页

[2]薛莲.我们都会变成洛可可[J].艺术世界, 2008 (6) :48页

上一篇:贸易便利下一篇:漏报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