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读法

2024-05-17

五读法(共12篇)

五读法 篇1

在日语教学中, 教师经常倡导学生“多读”, 进而提高日语语言能力。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多读”, 很多时候停留在机械的、简单的读, 并没有有效的方法指导, 导致“多读”沦为了一句空洞的教术。在日语阅读教学实践中, 为促进学生日语学习能力的切实提高, 借鉴相关理论知识, 总结出“五读法”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进而提高学生日语学习能力。

所谓“五读法”是指:日语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前自读、课中导读、自主寻读、规范朗读、激情诵读等五种方法策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并促进学生日语语言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

一、课前自读。

在课前预习课文, 对文章进行提前感知, 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学生通过预习, 自己感知文本, 体验感悟, 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方向, 发现了疑难的词句, 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初步的解决, 这样就对课堂文本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准备。进而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有意识的自主选择知识的摄入, 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 老师一上课便开始填鸭式的讲解文章, 即使老师讲的天花乱坠, 学生也听得如坠云雾之中, 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学习什么, 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 如此课堂的效率、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二、课中导读。

首先, 揭题导入, 提出问题。学生只要认真的预习过课文, 必然能够对课文提出一些简单的疑问, 如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课文大致说到哪些内容等等。那么有了初步印象后, 老师可以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比较重要的线索问题, 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并整体把握, 对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印象。第二, 回顾疑问, 交流评议。对于先前提出的问题给予作答, 并可以提出一些更加细节性的问题, 便于学生下一步再次仔细的阅读。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既训练了语言表达又锻炼了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 带着问题再读文章, 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此环节上老师可以通过互相提问或互问互答等方式, 调动整个班级的学生, 使整个班级的都充满了活泼的气氛,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文中深意, 品味文中佳妙之处。

三、自主寻读。

在学生课后复习中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是日本文化、日语句法, 也可以是词汇、布局、写作技巧, 甚至是故事、文章意义的本身等等。总之让学生自己寻找文章中的闪光点和自己的兴趣点, 打开自己的思维, 提高阅读文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并可以通过读后感、课堂交流或课后交流阅读心得等多种形式, 充分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学习空间, 尊重学生的选择。此环节上可以效仿读书沙龙的形式, 选出一些经典的美文, 充分给予大家阅读的时间, 并可以选用表演、辩论等多样形式, 让大家共同体会经典。

四、规范朗读。

首先, 要准确朗读, 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要读准。特别是假名的发音、句读、语调。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音似准非准, 或是语调奇怪, 针对学生发音不准确的地方, 务必提出纠正, 指导学生准确掌握词汇发音、抑扬顿挫等语音知识, 并督促学生多加练习。其次, 文意与情感要相互结合。要读好一篇文章, 除了读准词句之外, 便是要融入感情。否则即使没有读错一个单词, 也只是机械式的朗读, 而无法体现文章的美感。同时优美的朗读文章可以加深对文章的揣摩, 加深对基础词汇、语法的使用。最后, 要语音清晰, 嗓音洪亮。规范的朗读要求过硬的语音知识, 流畅的文意理解, 自主的文章驾驭。

读者在朗读中出现语音和声音的各种问题, 往往也是对词、句、音、意等的日语基础知识的欠缺。能够语音清晰, 嗓音洪亮, 一定是建立在日语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

五、激情诵读。

首先, 要求脱离书稿、熟练表达。如果不能脱离书稿, 那么我们的表达就会受书本的限制, 文意的思考、词句的表达就会不流畅, 会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表现。

脱离书稿、熟练表达就要求读者熟练掌握文章中的各种语音、词句知识, 这是熟能生巧的基础。其次, 声情并茂, 与文章融为一体。声情并茂的基础是词句语义的娴熟, 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融, 是读者对文章的自主创造, 也是读者日语能力的升华。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

学生实现了初步的用日语的思考, 初级的会话练习, 为日语的口语会话奠定基础。最后, 能够自主拆分, 有机整合。在准确记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达到对文章内容或词句的自主运用, 有效从原文中抽取或重新组合。我们学习那些经典的语句表达, 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记忆, 而是需要我们学会融会贯通, 并能很好的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去, 使我们自己所需要的语言内容锦上添花。

在日语阅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使用“五读法”给教学和学生带来的益处。

第一, 准确掌握文章中涉及到词语的音、意、文法, 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进而夯实学生日语语言能力的基础。

第二, 加深对日语中日本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并转化为对日语的驾驭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文章中的事, 还是文章中的句型, 都能体现出日本文化在日语语言上的影响, 因此, 理解和感知文章中所透漏的日本文化, 必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这个国家和日语这门语言。

第三, 促进对日语文章的文法、结构及写作技巧的学习。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些好的表达, 经典的语言表现。而这些经典段落、语句的积累, 为我们自己写文章奠定了基础, 必然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

第四, 促进学生日语表达、日语思维转化为实际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到了日语的词语和句型的表达, 学习到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那么在实际日语交流过程中, 必然能够使用更加地道的日语来进行交流。说的更地道、写的更地道、用的更地道。

当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地将“五读法”体现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抒情性的散文、叙事性的小说等题材的文章我们可以偏重规范朗读、激情诵读, 而议论文、说明文等解释说明类的文章, 我们则可以偏重于课堂导读和自主寻读, 强化词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者, 对于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 我们也可以选用各种读法, 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总之, “五读法”是将空洞的“多读”的目标具体化, 将“多读”的要求细致化, 切实将“多读”的效能“读”出来。

摘要:本文提出并阐述了在日语阅读教学中使用的“五读法”, 介绍了“五读法”在日语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总结了“五读法”在教学中带来的益处及“五读法”的适用情况。使日语教学中空洞的“多读”变成具体、细化的“五读法”进而促进了学生日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五读法”

参考文献

[1]华燕钧;浅论日语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朱春跃彭广陆.主编.《基础日语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沙秀程.日本语听力 (入门篇)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汤丽;日语泛读授课方法初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S1期

五读法 篇2

大写 小写 英文注音 国际音标注音 中文注音

Α α alpha alfa 阿耳法

Β β beta beta 贝塔

Γ γ gamma gamma 伽马

Δ δ deta delta 德耳塔

Ε ε epsilon epsilon 艾普西隆

Ζ ζ zeta zeta 截塔

Η η eta eta 艾塔

Θ θ theta θita 西塔

Ι ι iota iota 约塔

Κ κ kappa kappa 卡帕

∧ λ lambda lambda兰姆达

Μ μ mu miu 缪

Ν ν nu niu 纽

Ξ ξ xi ksi 可塞

Ο ο omicron omikron 奥密可戎

∏ π pi pai 派

Ρ ρ rhorou 柔

∑ σ sigma sigma 西格马

Τ τ tau tau 套

Υ υ upsilon jupsilon 衣普西隆

Φ φ phi fai 斐

Χ χ chi khai 喜

Ψ ψ psi psai 普西

Ω ω omegaomiga 欧米伽

· 数学符号:

(1)数量符号:如:i,2+i,a,x,自然对数底e,圆周率π。

(2)运算符号: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或/),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根号(√),对数(log,lg,ln),比(:),微分(dx),积分(∫)等。

(3)关系符号:如“=”是等号,“≈”是近似符号,“≠”是不等号,“>”是大于符号,“<”是小于符号,“→ ”表示变量变化的趋势,“∽”是相似符号,“≌”是全等号,“∥”是平行符号,“⊥”是垂直符号,“∝”是反比例符号,“∈”是属于符号,“C”或“C下面加一横”是“包含”符号等。

(4)结合符号:如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括线“—”

(5)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绝对值符号“‖”

(6)省略符号:如三角形(△),正弦(sin),余弦(cos),x的函数(f(x)),极限(lim),因为(∵),所以(∴),总和(∑),连乘(∏),从n个元素中每次取出r个元素所有不同的组合数(C(r)(n) ),幂(A,Ac,Aq,x^n),阶乘(!)等。

数学符号的意义

符号 意义

∞ 无穷大

π 圆周率

|x| 绝对值

∪ 并集

∩ 交集

≥ 大于等于

≤ 小于等于

≡ 恒等于或同余

ln(x) 以e为底的对数

lg(x) 以10为底的对数

floor(x) 上取整函数

ceil(x) 下取整函数

x mod y 求余数

x - floor(x) 小数部分

∫f(x)dx 不定积分

∫[a:b]f(x)dx a到b的定积分

数学符号的应用

P为真等于1否则等于0

∑[1≤k≤n]f(k) 对n进行求和,可以拓广至很多情况

如:∑[n is prime][n < 10]f(n)

∑∑[1≤i≤j≤n]n^2

lim f(x) (x->?) 求极限

f(z) f关于z的m阶导函数

C(n:m) 组合数,n中取m

P(n:m) 排列数

m|n m整除n

m⊥n m与n互质

a ∈ A a属于集合A

#A 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

二、一般符号对应的英文单词

. period 句号

, comma 逗号

: colon 冒号

; semicolon 分号

! exclamation 惊叹号

? question mark 问号

─ hyphen 连字符

’ apostrophe 省略号;所有格符号

— dash 破折号

‘’single quotation marks 单引号

“”double quotation marks 双引号

( ) parentheses 圆括号

[ ] square brackets 方括号

《 》French quotes 法文引号;书名号

... ellipsis 省略号

¨ tandem colon 双点号

“ ditto 同上

‖ parallel平行

/ virgule 斜线号

& ampersand = and

~ swung dash 代字号

§ section; division 分节号

→ arrow 箭号;参见号

+ plus 加号;正号

- minus 减号;负号

± plus or minus 正负号

× is multiplied by or cross 叉乘

÷ is divided by 除号

= is equal to 等于号

≠ is not equal to 不等于号

≡ is equivalent to 全等于号

≌ is equal to or approximately equal to 等于或约等于号

≈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约等于号

< is less than 小于号

>is more than (is greater than在数学中更常用) 大于号

≮ is not less than 不小于号

≯ is not more than 不大于号

≤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小于或等于号

≥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大于或等于号

% per cent 百分之…

‰ per mill 千分之…

∞ infinity 无限大号

∝ varies as 与…成比例

√ (square) root平方根

∵ since; because 因为

∴ hence 所以

∷ equals, as (proportion) 等于,成比例

∠ angle 角

⌒ semicircle 半圆

⊙ circle 圆

○ circumference 圆周

π pi 圆周率

△ triangle 三角形

⊥ perpendicular to 垂直于;另外normal to,right to也都有垂直的意思。

∪ union of 并,合集

∩ intersection of 交,通集

∫ the integral of …的积分

∑ (sigma) summation of 总和

° degree 度

′ minute 分

″ second 秒

# pound …号

∏ pi

. dot (点乘就是centered dot)

f’ f prime f撇

A上面一个横杠:A bar

A上面一个星星*: A asterisk

A上面一个波浪线~:A tilde

“四味”读法品真爱 篇3

一、听读,感知文意

配上轻松活泼的音乐,教师深情的范读。学生在听读中从以下两方面感知文章:一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感悟文章作者流露于笔端的喜爱之情;二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相识、相知到相亲、相依的关系变化过程。同时,老师的范读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二、美读,体味美境

作者对珍珠鸟雏鸟的描写,浓墨重彩,满溢着爱意,用轻盈活泼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如文中第七、八、十一、十四自然段分别描绘了我和珍珠鸟相识、相知、相亲、相依四幅动人的画面。我让学生选取一幅自己最喜爱或最受感动的画面,用你认为最美的朗读再现画面;再说说你喜爱或受感动的理由,体味其中美好的境界;最后用最简洁的文字给你喜爱的画面起个名字。

第七自然段是描绘珍珠鸟雏鸟的外形,它的样子是那样惹人爱怜。要指导学生通过对重音和语感的把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如“它小”“它好肥”“蓬松的球儿”等这些最能体现小鸟稚嫩、可爱的词句,要读得亲切,读出喜爱之情。

第八自然段描绘的是小家伙在书房玩耍、嬉戏的场景。三个“一会儿”和“飞、落、站、啄、逃、撞”等充分表现了小鸟的活泼、调皮,所以这些词要重读,突现小鸟的顽皮。

第十一自然段富有情趣,作者赋予小珍珠鸟以人的灵性,它居然也懂得看人的脸色。在美读时要读出小珍珠鸟试探与我亲近的小心翼翼,要读出活泼、欢快的语调,还可以模仿小鸟时而俯下头,时而偏过脸的顽皮神态。

最令人感动的是最后一个画面了。我们见到的不再是调皮的小鸟在玩耍,而是雏鸟偎依在父母幸福、温馨的怀抱里。同学们在美读时用不忍惊醒小鸟的轻柔和亲切来渲染这种和谐、安详的意境。

三、说读,感受真爱

这人鸟相依、和谐自然的美好境界,的确令我们感动。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创造出来的呢?全班激情齐读文末的点睛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么,“我”是怎样 赢得小鸟的信赖,进而营造出美好境界来的呢?我让学生跳读并画出文中写“我”的举动句子,然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读。

我先给个范例:因为“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所以“它们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学生在稍作准备后说出了这些句子:因为“我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所以“它们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因为“我不管它”,所以“即便开着窗子,它也决不飞出去”;因为“我不去伤害它”,所以它“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因为“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所以“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因为“我不动声色地写”,所以“它就完全放心了,索性用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因为“我没有用手抓它,而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所以“它会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因为“我停了手中的笔,生怕惊醒它”,所以“它竟趴在我肩头上睡着了”……

由此可知,“我”和小鸟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种举动为前提条件的,因为“我”爱鸟,才会有鸟亲“我”,是我用真诚的爱心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赢得了它对我的信赖。也就是说,是爱心培养出信赖,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延读,激发爱心

为了让学生更深更广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蕴,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我特地让学生欣赏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来激发学生的反思。歌曲中唱到:“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我寻寻觅觅,寻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音乐终止,学生早已难抑心中的激愤——

“做为人类,我们要保护鸟类,保护弱者!”

“我们要关爱动物,首先应保护它们的家园!”

“我们人类讲人权,可是小鸟就可以连生存的权利也没有了吗?”

“对,禁猎,善待生命!”

……

“是啊”我顺势小结,“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地球上,人类并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生灵,之所以有那些随意损坏的不和谐音符,就是因为爱心的缺失。让我们真心付出,关爱生命,用爱心去营造一个相互信赖、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高考散文阅读的读法 篇4

一.初步阅读, 边读边圈画, 同时判断文章所属的类型

纵观高考散文, 从内容上来分, 大体有以下四种:一是写人叙事的散文, 比如说《才子赵树理》 (2011年湖北卷) 、《何容何许人也》 (2013年江苏卷) , 二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就像《一幅烟雨牛鹭图》 (2006年江苏卷) 、《乡村的瓦》 (2006年四川卷) , 三是游记类的散文, 比如《上善若水》 (2009年江苏卷) , 四是议论类的散文, 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的, 如《焰火的变奏》 (2007年四川卷) 。因为每类散文我们需要抓住的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初步阅读后, 就要自己判断一下它所属的类型。

边读边圈画, 是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圈画出重要的句子和词语。一方面加强我们对散文的内容的记忆, 有利于节省后面做题的时间,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一)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散文的开头十分重要和讲究, 因为它通常要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所以有些散文开头就是“文眼”, 而散文的结尾往往是卒章显志。当然散文主旨句比较灵活, 也有出现在中间的时候, 只是开头和结尾, 尤其是结尾出现频率更高。

(二) 文章中的过渡句。过渡句一般在文章两个较大的层次之间,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样的句子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的内容和层次。

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我们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 所以散文不是纯粹地写人、叙事、写景, 而是以此为一个平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 所以多多少少都会在文中直接流露出来一些。因此这些句子也是帮助我们去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句。

二.深入阅读,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很多同学读一遍就去做题, 甚至在没做题之前就先去看要答的题目, 然后直接根据题目去文章找答案, 这些都是错误的。读一遍文章只能是囫囵吞枣, 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本就没有弄清楚, 如何去做题, 而先看要答的题目, 再去文章中找的话, 就等于把文章完全肢解, 也不是真正读懂了文章。我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在初步阅读后, 我们还需要经过二次、三次甚至多一点的阅读, 读完后再问自己三个问题:1. 文章写了什么? (即文章的内容) ; 2.文章为什么这么写? (即文章的主旨) ;3.文章是怎么写的? (即文章采用的方法, 按照上面思路来写的) 。当这三个问题都能回答的时候, 再去看题目, 然后寻找答题的区间不仅不迟, 反而会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那么, 怎么去把握文章的内容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之前说的那个问题, 要根据散文不同的类别来把握。

如果是写人叙事的散文, 就要理清作者写了主人公几件事或几个片段, 这些事情和片段能够体现主人公什么样的人品或性格, 文章中哪些词语能够直接体现要圈画出来, 没有的自己学会概括。作者对主人公持什么态度, 肯定或否定这个人还是借助这个人赞扬、批评社会当中的某种现象。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主人公的, 这类散文常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环境烘托等手法。

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就看看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景, 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调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作者对景物什么态度, 有没有情感上的变化。作者在文中所赋予物的象征意, 借助这个物抒发了什么感情 (意愿、人生观点、情感态度) 。写景常用的方法有:1.写景的层次:远近、高低、上下等;2.多角度描绘: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3.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对比等。

如果是游记类的散文, 就要理清散文的游踪, 看看作者是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和观察点, 又是如何移步换景的, 写了哪些景, 由眼前的景作者又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作者会想到这些, 写这些, 作者是仅仅为了介绍人文景观还是要借助联想的内容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悟。这类的散文常常用移步换景, 虚实结合、对比等方法。

如果是感悟类的散文, 就先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即作者情感的出发点, 它一般在文章的开头, 看看到底是什么人、景、物、事等等触动了作者, 然后找找作者由此感悟出来的内容, 最后看看作者在这些感悟的基础上表达自我的一种什么样的认识与体会。因此这类散文的思路常是:动情点———过渡点———思考点———升华点。

常用数学符号读法 篇5

Α α alpha alfa 阿耳法

Β β beta beta 贝塔

Γ γ gamma gamma 伽马

Γ δ deta delta 德耳塔

Δ ε epsilon epsilon 艾普西隆

Ε δ zeta zeta 截塔

Ζ ε eta eta 艾塔

Θ ζ theta ζita 西塔

Η η iota iota 约塔

Κ θ kappa kappa 卡帕

∧ ι lambda lambda 兰姆达

Μ κ mu miu 缪

Ν λ nu niu 纽

Ξ μ xi ksi 可塞

Ο ν omicron omikron 奥密可戎

∏ π pi pai 派

Ρ ξ rho rou 柔

∑ ζ sigma sigma 西格马

Τ η tau tau 套

Υ υ upsilon jupsilon 衣普西隆

Φ θ phi fai 斐

Φ χ chi khai 喜

Χ ψ psi psai 普西

Ψ ω omega omiga 欧米伽 数学符号:

(1)数量符号:如:i,2+i,a,x,自然对数底e,圆周率π。(2)运算符号: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或/),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根号(√),对数(log,lg,ln),比(:),微分(dx),积分(∫)等。

(3)关系符号:如“=”是等号,“≈”是近似符号,“≠”是不等号,“>”是大于符号,“<”是小于符号,“→ ”表示变量变化的趋势,“∽”是相似符号,“≌”是全等号,“∥”是平行符号,“⊥”是垂直符号,“∝”是反比例符号,“∈”是属于符号,“C”或“C下面加一横”是“包含”符号等。(4)结合符号:如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括线“—”(5)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绝对值符号“‖”

(6)省略符号:如三角形(△),正弦(sin),余弦(cos),x的函数(f(x)),极限(lim),因为(∵),所以(∴),总和(∑),连乘(∏),从n个元素中每次取出r个元素所有不同的组合数(C(r)(n)),幂(A,Ac,Aq,x^n),阶乘(!)等。

数学符号的意义 符号 意义 ∞ 无穷大 π

圆周率 |x| 绝对值 ∪ 并集 ∩ 交集 ≥ 大于等于 ≤ 小于等于

≡ 恒等于或同余

ln(x)以e为底的对数 lg(x)以10为底的对数 floor(x)上取整函数 ceil(x)下取整函数 x mod y 求余数 x-floor(x)小数部分 ∫f(x)dx 不定积分

∫[a:b]f(x)dx a到b的定积分 数学符号的应用

P为真等于1否则等于0 ∑[1≤k≤n]f(k)对n进行求和,可以拓广至很多情况 如:∑[n is prime][n < 10]f(n)∑∑[1≤i≤j≤n]n^2 lim f(x)(x->?)求极限

“反读法”化解课堂冷场 篇6

古代文章因年代久远和缺少古代的语言环境而使学生畏惧,古文教学一直在教师逐字句地讲解,学生机械地记背的“怪圈”上打转。为了改变就古文讲古文的呆板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加快教学进度,我采取了新做法:先让学生对照注解预习文章,记下问题;上课时我归结并回答学生的问题后让学生翻译,并在他们的翻译中查找遗漏的问题进行讲解或指导。实验的第一课是《触龙说赵太后》,课堂上学生低头缄口。被叫到的说不会,少数看着书上注释翻译的也是断断续续,有时还“言不达意”。课堂冷场破灭了我的希望。我虽然知道改变学生习惯的记解释背译文的做法学生会不适应,但没想到结果竟是这样。为了不浪费时间并贯彻我的古文教学改革做法,我说“你们的问题在于怕古文,其实只要找到好的方法,学习起来就不难了。语言是相通的,你们可以尝试联系现代语言来理解古文,说不定还可以发现书中注释等错误呢”。鼓励学生之后,我停下课文教学,先通过“求同”让学生看到古今语言的一致性:古代词语除了少数词义转移(如古代的“床”相当于今天的茶几)或死亡的(辇——皇帝坐的车),绝大部分都在延续使用着。如单音的山、吃、大、十;双音的成败、美丽、暴露、奔走;沿用本义的(如“救”用本义“止”)和用引申义的(如“除去”是由“除”的本义“更替”、“变易”引申出来的);虚词如古代的连词“则”和介词“以”今天都继续使用着,词的活用也被继承着……之后我又讲了以现代汉语为“抓手”的阅读理解古文的方法——反读法,即根据现代汉语词义推读古文的方法。我以“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中“治”字为例说明反读过程——组词、选词、替换解读:第一步,以需解的“治”配上其他字组成治安、治理、治疗、统治、管治等现代汉语词;第二步,在所组词中选一个能够贯通句义的词以备替换(这里选“治理”做替换词);第三步,以“治理”替换句中“治”字并以“治理”的意思理解原句的“治”。当需解字组出的现代汉语词中找不到能够直接进行替换的词时,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句中“攻”字组出的攻击、攻势、攻占、进攻、反攻等均不能直接替换解读时,可依句意要求先选出“进攻”,再由它联系出相近的意思——“研究”即可。虚词一般也是这样反读……通过这些讲解引导,学生对古文认识正确了,也有了简便的学习方法,学古文的信心增强了。第二天,课堂上出现了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教学异常顺利。学生兴奋地说“老师,你讲的方法真是灵,学古文并不难”,我问他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说“今天的语言好像钥匙,可以用它打开古代语言的门,比如‘持其踵,为之泣’中的‘其’‘为’‘之’这些虚词在今天的‘自圆其说’‘为人民服务’和‘决不能听之任之’等语言中都还使用”。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翻译,学生你一段我一段,文章翻译既快又顺畅。

课堂出现冷场总是有原因的,要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就应该调整“支点”。如果批评、讽刺或挖苦学生,非但不能够解决问题,还会拉大师生距离,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后患。这次古文教学之所以能够“阳光总在风雨后,雨过天晴见彩虹”,一方面是自己变“导游”为“红娘”,更主要的是按照联系发展的观点和由易而难的教学原则,及时合理地利用了“反读法”这一支点进行了及时调控。

古诗文教学三读法 篇7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师从培养学生课堂教学兴趣入手,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创新、自己动手, 实践“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 改变学生课堂教学困难的现状, 培养学生课堂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能力, 达到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 完善学生品德修养, 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 解决老师教授古诗文收效甚微的困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 本文探索了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的“三读”教学方法。

古诗文教学“三读法”, 主要是读, 读是手段, 理解才是目的。从古诗文课堂教学的环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是“什么”, 解决认知问题, 是一读二读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为什么”, 解决课文的解悟问题, 也是三读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是, 一读:组织学生读课文、认知课文, 字词读音的轻重、节奏、字词含义、句式特点等知识性问题, 与学生一起认知古诗文的特点, 感受和发现问题, 寻找知识点, 从心理上打破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和茫然, 重建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信心, 为解决新课标语文古诗文学习中的基本问题, 打开缺口, 奠定基石。二读:组织学生再读课文 (可以默读、小声读、自读、集体读) , 明确课文组织结构, 内容题旨。例如人物传记类:明确课文写的是谁、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什么事、结果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思想或情感。例如散文类:明确课文写的是什么景、什么事、抒的什么情、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或提的是什么观点, 论证的分观点及材材料、结论等。围绕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解决学生对古诗文学习陌生、惧怕、生硬的问题, 为学生古诗文学习提供扎实的基础, 打破老师传授的“桎梏”。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发现问题, 针对问题有想法、有话可说, 从而为学生古诗文学习提供方向和路径。三读:读课文的表达手法、艺术风格。组织学生紧扣课文内容, 自己探索课文的表达手法、艺术风格, 使学生把语文学习与已有经验结合起来, 灵活地、多角度地审视课文材料, 准确地总结课文的表达手法, 感悟其艺术风格, 并运用在课文学习中。对掌握的知识内容及学习技巧的训练, 上升到对古诗文学习的层面, 从而完成对古诗文学习的升华, 迅速快捷地理解课文, 并能在同类古诗文中, 做出有个性、有真情、内容丰富、情感充沛的自主性学习领悟。从而彻底解决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惧怕、陌生、困惑和教师教授古诗文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困境, 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开辟一个适合而实际的途径, 以期方便学生学习古诗文, 方便老师教授古诗文。

语文课堂要落实“少教多学”, 从语文古诗文教学三读开始,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地把文章读出来, 读出情感、读出解悟, 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突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可以解决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上的困惑, 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上的困难, 有效地实施“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理念。

运用“古诗四读法”教学例谈 篇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古诗教学是一个难点, 大多数教师感到难教, 教不好学生,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趣。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 教师们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 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 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

古诗的学习重在读,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可通过范读、自由读、合作读、默读、表演读、唱读、吟诵、小组竞赛读等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 在读中领悟诗情。我总结自己多年来的古诗教学经验, 在一次教学比赛中, 运用“古诗四读法”教学《江雪》一诗,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读通诗歌。这里的“读通”指读正确、通顺、流利, 做到不读错字, 不添字漏字。这一点不难做到, 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者请同学帮助来完成, 必要时教师可领读或对特殊的孩子进行单独指导, 让学生自由练读、同桌听读、小组内展示读等等。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基本上都能读通诗歌, 树立起学习信心。

二是读好诗歌。这里的“读好”指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诗歌的节奏, 即诗歌的抑扬顿挫。中国古代诗歌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 仄包括上、去、入三声。韵和音律合称韵律, 可以说, 没有韵律, 就没有诗歌的“神”;没有韵律, 诗歌的美将大打折扣。诗歌节奏韵律的变化, 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被生活所触发的感情的变化, 也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江雪》是一首五言绝句, 简简单单20个字蕴含了诗人柳宗元波涛汹涌般的情感。我引导学生先标出诗歌的节奏韵律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同时欣赏课件朗读。在反复吟诵中, 学生仿佛已触摸到了诗歌的灵魂。

三是读懂诗歌。这里的“读懂”指读懂诗歌的基本意思, 能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耐人寻味, 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这一环节中, 有的学生心里读懂了, 也能表达清楚, 而有的学生心里明白但口头表达不清, 这是很正常的。因此, 在这一点上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 不需要所有的学生都能说清楚、讲明白, 更不能把学生往教师设定好的所谓标准答案的方向引。教师只需巧妙营造情境, 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诗歌画面, 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 用心去读, 领会诗意。教学《江雪》一诗, 我犹如一位放风筝者, 攥着那根细细的丝线———诗中雪怎样大?“绝、灭、孤、独、寒”这几个字妙在哪里?学生宛如翱翔在诗歌天空中的快乐风筝, 思维敏捷, 妙语连珠, 在读中已不知不觉领悟了诗歌的含义。

四是读出情感。是指读出诗歌字词背后蕴含的情感。每首诗背后都深藏着诗人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 也就使诗歌有了深远的意境, 这种意境有时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读出诗人当时的丰富内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 在悲伤中写下《江雪》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孤寂清高。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再放手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水到渠成的教学使学生敞开心扉尽情去读, 个人读、对读、分组读、配音读, 学生俨然是穿越时空的柳宗元, 紧扣文本精髓, 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了自己, 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

四读法:让诗歌教学更加诗意起来 篇9

一、音读

音读朗读是指达到了读音无误、字正腔圆、节奏准确清晰等要求的朗读, 属于朗读水平的最低层次。它要求使用普通话, 每个字的字音必须清晰准确, 不能读错一字, 增减一字。如《雨霖铃》中有几个多音字, 需要我们注意。“切”在“凄切”一词中应读去声:“留恋处”和“今宵酒醒何处”中两个“处”字分别取“当口儿”“地方”之义, 均应读去声;“兰舟催发”中“发”是出发的意思, 应读阴平;“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那”是个疑问代词, 应读上声。除此之外, “骤 (zhòu) ”“噎 (yē) ”“霭 (aǐ) ”等几个字的读音也容易出错, 要特别注意。

二、意读

意读朗读是指自然流畅、语意传达准确完整的朗读, 是朗读的基本能力层次。朗读时要做到停顿科学, 重音、拖音合理。最起码, 不能把词句读破、读乱。只有该停的停, 该断的断, 语意才会准确完整。

如《雨霖铃》在节奏上需要格外注意的是: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yē)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 (nǎ) 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三、情读

情读是在表层朗读和节律朗读基础上增加了超常韵律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能表情达意的语音链。它的形成过程也是认知结构改造或重建的过程。这里的“情”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和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 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自己所理解, 学生能达到从领悟文本获得主观体验, 到因声求气、声情合一的朗读表达, 最后完成生理激活而传递感情信息, 使读者、听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实验证明, 情读是一个多层次、多成分的复合认知发展过程。它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还能使读者和听者在认知世界的同时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语音合成与识别的感情度。如《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情读时就要把握作者在整个画面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 离情之绵邈的感情和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 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自己所理解。

四、美读

美读是指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观照作者、诗歌和自我, 它是朗读层次要求的最高境界。实践证明:美读能让学生悟境、悟意、悟情、悟法, 使文中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它是语文课堂中灵动鲜活的生命之音。在美读中徜徉, 在美读中浸润, 在美读中含英咀华, 是我们语文教学, 尤其是诗歌教学教师倾情追寻的精彩。记得有人说过“作用于听觉和视觉的语言文字本身没有意义, 有意义的是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这心灵的眼与耳就是人生的积累和人心灵的感悟能力”。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 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 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如《雨霖铃》中美读: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生以组为单位, 选用精彩的方式, 比如: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画可配诗。该句诗兼有诗情和画意, 请试为之配画。只要能体现主要大意即可, 也可以采用演唱、描述、双簧等形式进行赏析。

2、选取诗歌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赏析, 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2) 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 (学生例举酒与愁的诗句)

这样的美读, 我们感受到的已经不是语言本身的再现和重构, 我们分明清晰地听到了历史和文化的血脉在学生的声音中搏动。

实践证明:“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读法”学生不仅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 更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 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言为心声。

例谈猜读法的运用与优势 篇10

一、 猜读法运用技巧

课堂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运用猜读法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很多,笔者建议按“藏、问、连、推、揭”5 个师生互动步骤操作。

1. 藏

“藏”是有选择、有讲究地呈现一部分文字,预留一部分或几部分文字待学生“猜”了之后再呈现。可藏头露尾,也可藏尾露头。

2. 问

“问”是在学生读了部分文字后,教师借助问题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对下文的推测兴味、引导预测内容。问题可以来自教师的课前预设,也可选择学生基于已知文字当场提出的疑问。在这一步骤中,高水平教师的高妙之处在于会针对教学目标设置问题,确保目标,即问题的双向一致性,从而避免因天马行空般的胡想乱猜导致一堂课的无效。

3. 连

上文讲的“藏”与“问”是教师运用猜读法时要使用的技巧,“连”则是读者推测时要使用的技巧,即面对问题,读者不要胡乱推测,而是要根据已读内容去推测,要连接、整合已读部分的多个关键信息去预测,从而保证推论的有根据性与合理性。

4. 推

“推”也是读者运用猜读法时要使用的技巧,即根据已读部分的多个关键信息演绎、产生新的合理的情节和新的合理的故事。新的情节和新的故事,可长也可短,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合理就好,然后是小组代表在全班宣读自己的作品。

“推”是发展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步骤。一般的阅读教学往往缺少这一步,从而让语文课变成了死读书的课。发展思维能力,是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任务,语文课也不例外。

5. 揭

揭是揭开谜底的关键一步。即顺应学生此时急于求同寻异的心理,呈现被藏起来的部分文本,使学生在比较和反思中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同时,与文本作者进行充分的精神交流和价值的分享,从而达到深度理解并提升创造力。

二、 猜读法运用实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二课是 《一面五星红旗》,该文共12 个自然段。笔者运用猜读法指导该文阅读的全过程如下:

1. 课前准备

把课文分解成1~2 段、第3 段、4~10 段和11~12 段4 个部分,预备通过多媒体分部分呈现。

2. 主要教程

(1) 出示1~2 段文字,在指导学习生字新词并读通读顺这两段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国外”“漂流”“傍晚”“变窄”等关键词语,想象一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故事。

(2) 出示第3 段,在指导学习生字新词并读通读顺这一段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撞伤”“无影无踪”“迷路”“第三天中午”“国旗系在脖子上”等关键词句,设想接下来在面包店可能发生的故事。

(3) 出示第4~10 段,在指导学习生字新词并读通读顺这七段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与“摔倒”等词句,推测接下来故事会出现怎样的转机?

(4) 出示第11~12 段,在指导学习生字新词并读通读顺这两段之后,组织学生讨论面包店老板为什么态度发生巨大逆转,为什么既送花又自愿付住院费与医药费呢?

三、运用猜读法指导阅读的优势

1.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语文课堂而言,核心对话应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猜读法中,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尤为主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与对话。此对话充分保障了阅读课中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 充分发挥文本本身的熏陶感染作用

在猜读法中,核心对话是学生与经典课文之间的积极对话。此对话充分发挥了文本本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 《一面五星红旗》 一课,用猜读法读完全文后,学生不仅认识了“摊、奈、凝、竖、拇”这五个生字,掌握了“筏子、摊、无影无踪、无奈、耸、犹豫、凝视、趔趔趄趄、竖起”这九个新词,还会因为发自内心地喜欢课文本身进而自觉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是“尊重和爱护国旗”的感情不待老师宣讲也会自然而然地萌生。

3. 培养阅读兴趣, 锻炼理解力、 思考力和创造力

为使自己的预测、推论合理合法,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读而是主动、细心地解读给定文本,认真捕捉、分析其中的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尽可能合理的接续文本,然后推出自己的接续文本经受听众评判。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其观察生活和分析生活的能力、理解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也都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

4.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读书用脑的习惯。打开书本后的猜测是用脑的开始,阅读、释疑、解惑和揭秘都是用脑的过程。其次是细读文本的习惯。为使自己的推测合理,学习者须格外关注细节,任何“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都必须禁止,最后细读文本的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5. 提高语文课的效率

在猜读法运用过程中,学习者在心理上急于了解下文内容是否与猜想的内容一致。当课文的相关接续文字呈现时,其大脑对文字语言的选择性理解加快。有时只需扫视几个句子甚至几个词,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甚至产生思想、观念或心灵的猛烈碰撞。显然,猜读法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有助于发展读解能力,拓展视野,丰富想象。并且,在猜读法运用的过程中,学习者将学、思、行有机结合,其听、说、读、写、思五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锻炼。

四、 猜读法的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1. 猜读法的适用群体

猜读法不仅可用于指导小学中年级以上学生阅读,也适用于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譬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课文 《三个儿子》,该文共13 个自然段,课前教师可将该文分成1~8段、9~11段、12~13段共三个模块。在指导学习1~8段的生字新词并读通读顺这八个段落之后依次抛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互动(当然,一次只提一个问题)。例如,如果你是这3 个妈妈的儿子,当看到妈妈们提水的情形时,你会怎么做呢?文中的3 个儿子又分别会怎么做呢,为什么?然后再呈现9~12段,让学生自由阅读,最后问“你猜对了吗?”

在某种程度上,高年级使用猜读法的效果更好,因为高年级学生的连接、整合与推论能力更强。人教版初中三年级有篇课文 《威尼斯商人》(节选)。课前,教师将该课文以“我现在等候着判决,请快些回答我,我可不可以拿到这一磅肉”为界分成两个部分。首先,课上,教师先给学生读第一部分内容,话题为“这场官司谁会是真正的赢家呢,请依据课文的关键词句回答。”学生读得比往常更细致,谈得有根有据,观察、分析与推论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然后,教师再将第二部分发给学生,面对第二部分,学生如久旱逢甘霖,为剧情的戏剧性拍案叫绝。这时,教师趁机提出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研究性话题,即你认为谁才是这场官司真正的赢家呢,请依据文本和其它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最后,课后,学生都能自觉做大量阅读,第二天课上讨论非常热烈。

2. 猜读法的适用文本

猜读法可用于情节性强的记叙性文本,也可用于一切待解读的文本,换言之,猜读法适用于一切文本的阅读。譬如说明性文本,给出写作背景后,让学生去猜测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议论性文本,给出话题出现背景后,让学生去猜测作者的观点、所持的论据或言说秩序等。数、理、化课本的阅读也可以使用猜读法。

3. 运用猜读法的注意事项

(1) 课前教师要充分与课文及教材编者对话

教师只有在课前与课文充分对话,课堂上才不至于错判错评学生预测的合理性;教师只有在课前与教材编者充分对话,才有可能正确引领课堂对话的方向。

(2) 课中教师要适时补充学生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在猜读法运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藏”和“问”,还要适时为学生补充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譬如,在本文所举的 《一面五星红旗》 教例中,若要学生对“接下来在面包店可能发生的故事”设想得合情合理,教师就得适时补充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的知识,即“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国旗。”因为文中主角是一位留学生,他应该具备这方面知识。

摘要:猜读法是一种运用“藏”“问”“连”“推”“揭”等多种技巧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的好方法。猜读法运用恰当,可以充分保障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其阅读兴趣,形成其动脑读书与细读文本的习惯,并有效锻炼其观察、分析、思考生活的能力及创造力。猜读法适用于中小学学生阅读多种文本。教师运用猜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课前要充分与课文及教材编者对话,二是课中要适时补充学生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古诗词素读法浅探 篇11

一是要注重诗词的初读印象。诗词是一种美的艺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带给人们美的感受。不同的诗词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读诗的初读印象,这是学生在没有经过任何启示之下的,对诗歌的最为原始的印象,因而格外有价值。尽管有些学生对诗歌表现出来的最强烈的感情把握不准确,那也不妨暂且让他抱有这个印象再次“从诗词里走个来回”。

二是要咬文嚼字。诗词是凝练的美,每一个字都有着无穷的张力,让人浮想联翩,让人感慨不已。读诗,不能一目十行,也不是一句一句地读,而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只有如此,你才能见到诗词中蕴含的广阔天空,以及天空背后诗人或词人的喜怒哀乐的那张脸。

在诗词中看似普通寻常的一个字,其实用心思考,你便会发现它的背后往往有着无穷的魅力,换成其他任何一个字或词都无法准确生动地体现某种境界或情感。所以,读诗词时,不妨把关键字词换成另外一个字或词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判断高下,从而理解掌握诗词用字的妙处。

比如,在教授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不妨就“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片”字设计如下问题:城池,本来是高耸宏伟的,似乎该用“座”字来修饰,但这里却用了“片”字,这是为什么?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大大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那么“片”字究竟好在哪呢?“片”一般用来修饰比较平、比较薄的东西,比如一片肉、一片云、一片花等。但高耸雄壮的城堡为什么成为了一片呢?这座城池坐落在茫茫群山之中,周围都是万仞高山,相比之下,这座城池就显得不那么雄壮高耸了,就变得小的可怜,薄得如同一张纸片了。那么生活在这座城池中的将士呢,他们就显得更为渺小微不足道了。试着体会一下:士兵在万仞高山丛中戍守边疆,这里放眼望去,都是高山遮住双目,就连春风都吹拂不到,将士们常年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怎能不让人深感生活枯燥愁苦呢?此字一分析,整首诗歌的意境都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了,这首诗歌的情感都在心中体会出来了。

三是要掌握朗读技巧,用诵读加深理解。诗词不但是字词的艺术,更是朗读的艺术。正所谓“读诗百遍,其义自现”。诗词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往往还需要借助重读、拖音等朗读技巧。通过这种朗诵处理,往往能取到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的身临其境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提出了“上阕写景中哪几个字用得好?”的问题。同学们很快便找到了几个关键字,如“大江东去”的“大”字,“乱石穿空”的“穿”字,“惊涛拍岸”的“拍”字,“江山如画”的“画”字。然后,我趁机又抛出问题:这几个字在诗中怎么读?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朗读兴趣,同学们纷纷投入到朗读中去,体会这几个字的妙处。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大”字不但要重读而且还要拖点长音。“大江”中的“大”字是与“小”字相对,重读“大”字,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不是灵秀蜿蜒的小溪,而是气势磅礴宽阔的江面。拖长“大”字,浮现出的是又宽又长,长得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东去的江水。广阔的天空下,气势磅礴的长江贯穿整幅画面,天地之间长江之旁,站立着一个渺小的诗人。那种自然宏大永恒,人类渺小短暂之意顿生心间。“穿”和“拍”两字要重读,而且要读出气势来,重读“穿”“拍”,直插云霄、气势凌人的高山,凶猛有力、响彻云霄的怒涛就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不但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还有强烈的听觉感受。“画”字应读得舒缓,拉长音。赤壁之景就犹如一幅画卷在读者的眼前慢慢展开,美不胜收。诗人由这气势磅礴的赤壁之景自然而然会想起与赤壁有关的那些人。

诗歌鉴赏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很多,素读是倡导一种本色的朴素的阅读,是一种实实在在不花里胡哨的阅读方法,它是通过关注字词,关注关键句子,从而理解整首诗词,从微观窥探宏观的方法。在现在追求“出彩”的无效课堂,学生活动泛滥表演的课堂,花里胡哨不着边际的浮躁的课堂里,带着学生仔仔细细逐字逐句从诗文里走一个来回,确实不失为一个扎实有效的尝试,也是培养学生理解诗词热爱诗词的美好途径之一。

五读法 篇12

第一步:读题目

诗词的标题, 具有“眼睛”的功能, 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透过这个“眼睛”去分析理解它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 那么, 基本上就可以把握古代诗词的主旨。所以, 我们要关注题目, 读懂题眼。古典诗词的标题, 有的包含诗词的主要内容, 有的显示诗歌类型, 有的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有的点明情感, 有的明确季节, 有的指出吟咏对象等信息。当然, 诗词的标题信息并不是单一的, 有的诗歌题目包含很多信息。如《咏素蝶诗》交代了写作对象 (素蝶) , 点明了诗的类别 (咏物诗) , 暗示了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征人怨》交代了写作对象 (征人) , 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怨) , 暗示了诗的类别 (边塞诗) 。只要我们抓住标题的重要信息, 就能触及诗词的核心。

第二步:读作者

北宋苏轼的词豪迈旷达, 南宋陆游的诗颇具爱国情怀, 了解了诗人, 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根据熟知的作者的生平、遭遇、所处背景, 以及创作的风格, 猜想诗歌的情感倾向, 以便于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表现出的豪放风格、非凡自信、独立人格, 凛然傲骨、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 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他的诗歌多抒发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 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 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而南宋词人辛弃疾, 早年参加抗金义军, 归南宋后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其词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因此, 平时一定要多了解一些主要诗人及其创作风格。

第三步:读注解

古典诗词鉴赏试题中, 给出的注解, 或交代写作背景, 或提示作者生平, 或介绍有关人物、地名, 或解释有关事物、典故。诗歌的注解隐含的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所以, 应该认真阅读, 对照试题, 反复斟酌。

宋代孔文仲《秋夜二首 (其一) 》中的注解:孔文仲生性狷直, 为官廉洁, 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 因而被罢官。作答时参照注解了解了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性格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主旨。首联写景, 融情于景。窗是破的, 可见其生活清贫;秋是寒的, 可见其心境凄凉。加之孤枕难眠, 更显出诗人的孤独与愁苦。颈联、尾联用比喻与象征手法, 抒发了诗人志存高远却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情。

第四步:读诗句

对诗歌正文的把握, 除了整体感知之外, 还可以关注一些关键点。如:意象、情感词、时间地点词、写景句, 等等。抓住这些关键点就可以更便捷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高考江西卷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诗中出现“杨柳”“飞絮”的意象。“杨柳”“飞絮”的意象既表春景逝去, 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正是抒发了诗人暮春伤别之情, 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第五步、读题干

在做古典诗词鉴赏试题时, 我们必须认真审阅题干, 因为题干除了规定必需的答题思路和要求外, 更具有某些暗示作用。这些暗示, 或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或暗示诗词的主要内容, 或揭示诗词的层次关系, 或指出诗词的重要句子, 或归纳某些表现手法。问题的设置是围绕高考考点而设计的, 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等等。从问题入手, 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然后搜集相关信息, 酝酿答题。比如我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一) 》时曾设置了两个问题:“诗人在诗中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本诗是怎么描写田园风光的?”这两个问题的表述很相近, 学生往往会混淆。其实仔细审题就会发现, 第一个问题是属于分析意境型的题目, 第二个是分析技巧型的题目。学生认真审题干就会明确答题思路, 否则可能导致不知怎么答题或者易答错方向。

上一篇:水泥余热发电论文下一篇: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