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

2024-05-31

蒙太奇(精选12篇)

蒙太奇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是“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模块中的一课, 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媒体艺术中的摄影摄像模块, 应学会“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 用美术及相关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具体来说, 就是“从观念、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 以自己的观点评论摄影摄像艺术作品”。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蒙太奇语言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蒙太奇语言的魅力所在, 进而揭示与探讨绘画、摄影、设计、广告、电影艺术背后的语法与密码, 最终使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审美品位上获得提升, 进而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性地使用。理论上涵盖了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知识学习理论等。

二、教学背景分析

(包含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集中在蒙太奇语言分析。从绘画到摄影, 从摄影到广告, 从广告到电影, 蒙太奇语言涵盖了艺术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是授课的递进顺序, 刚好符合艺术发展的历时性序列。而电影作为世界“第七艺术”, 其发展具有囊括传统六大艺术门类创作精华的综合性, 但历经一个多世纪之久的发展, 其自身也发展出了语言的独特性。而电影蒙太奇是所有蒙太奇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建构性语言, 对它的掌握理解, 以及在此后微电影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运用, 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做到这一点不但要致力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提升,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为本学期课程的第五课, 在经过了此前对摄影、摄像的认知学习, 对镜头语言的深入学习后, 学生已经对“小孔成像”和“视觉暂留”原理有了清晰的概念, 并进一步掌握了镜头的景别、构图、运动和视点知识, 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镜头之间的组合与衔接, 即蒙太奇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对于充满求知欲的高中生来说, 就是顺理成章的下一步了。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践法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来启发学生, 教师为主导引导学习, 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 引导学生理解蒙太奇的基本语言与操作方法。对于问题的设定, 应采取抽丝剥茧般层层推进及设定问题情境的方法加以实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综合运用视觉、听觉等知觉及多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地理解掌握蒙太奇的语言与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网络视频播放插件。

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

1.蒙太奇是属于艺术 (绘画、摄影、广告、设计、电影等) 整体的艺术语言, 而不仅仅局限于电影之中。蒙太奇的意义在于通过陌生化手法使观众重审现实, 成为对现实的批评者, 而不是盲目的移情者。蒙太奇技术正如先锋派的艺术一样, 其镜头的快速转换分开了现实虚假的统一与完整, 让观众在“震惊”的体验中受到教育, 认识到自己惯性思维的封闭性, 并从此被解放出来, 走向对现实的重新审视。这是教学难点。

2.电影剪辑师被要求在影片中进行创造性表达———以镜头的组接为基础, 通过镜头的相互对照、冲击 (甚至镜头之间没有严格逻辑、时间、顺序关联的交叉剪辑) 创造出特殊的蒙太奇效果, 产生一种单独镜头本身所不具备的强烈的感染力, 在局部蒙太奇段落中浓缩更多的意义。这种“没有严格逻辑、时间、顺序关联的交叉剪辑”如何理解?尤其在没有大量时间举出详述的前提下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会出现的突出问题, 也是教学重点。

突破方法:例证法、讲解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一点, 一般情况下, 蒙太奇首先具有单纯的叙事功能, 镜头的切换符合视点的变化。上述蒙太奇的创造性表达是蒙太奇艺术领域的杰出运用, 例证法要起到言简意赅的关键效果。

3.如何理解电影蒙太奇段落中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对剧情情节的推动作用?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方法:通过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提示法。即先通过两段电影视频片段的播放, 让学生观察对比其不同之处, 进而分组探究并讨论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在剧情情节的推动中的不同作用。提示学生在探究与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参照曾经学习的摄影模块相关的焦距知识, 这会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有所帮助。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厘清从绘画到摄影, 从摄影到广告, 从广告到电影, 蒙太奇语言涵盖了艺术的方方面面, 而不仅仅存在于电影领域。理解这不仅仅是授课的递进顺序, 刚好符合艺术发展的历时性序列。

2.了解前苏联电影学派对蒙太奇理论的贡献, 理解库里肖夫效应。

3.掌握基于镜头组接的蒙太奇语法, 包括传统蒙太奇语法、同形剪切、跳切、闪切, 等等。

4.学会分析辨别长焦与广角的蒙太奇段落, 并能初步评介其对剧情的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授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提示法学习和掌握蒙太奇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习摄影后期蒙太奇拼接, 或者制作微电影的这种基本剪辑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蒙太奇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与创造性, 通过学习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想与追求, 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激发对现代媒体艺术深入研究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程结束后,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了教学评价。本节课以学生自评为主, 教师自身评价为辅。虽然本节课备课较为充分, 也得到了较好的反响, 但自我总结, 互动环节的设计还应更为巧妙, 在时机的把握上还应该更细致。在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阶梯式领悟过程的关系上, 还应该考虑得更周详些。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激发与培养, 这也是我今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采取有的放矢的步骤与方法, 即按照“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针对答案, 引入正题”, “借鉴实例, 指导要点”, “经典桥段, 赏析讲解”, “前课温故, 学习新知”, “集中学习, 重点难点”, “课外延伸, 鼓励创新”的环节抽丝剥茧地向前推进完成教学设计。此外, 本课主要致力于揭示与探讨电影光影流转背后的语法与密码,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蒙太奇语言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蒙太奇语言的魅力所在, 进而最终使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审美品位上获得提升, 并且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性地使用。但电影好看, 不见得电影背后的理论知识也好理解, 况且这还涉及到许多心理学领域的知识。因此, 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地设计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了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法。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互动环节的设计还应更为巧妙, 在时机的把握上还应该更细致。在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阶梯式领悟过程的关系上, 还应该考虑得更周详些。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激发与培养;这样才能最终贯彻笔者心目中定义的理想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理念———“术艺并重、艺文融合、由眼抵心、籍艺塑人”。

蒙太奇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绘画中蒙太奇的表现方法。

2、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奇异组合。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图片探讨,寻奇:还有一些画家也有着这样的奇思妙想(欣赏、分析书中作品《约克郡的母亲》《1986年4月11日~18日的珍珠大道》)

2、提问:在这幅作品中你都看到了哪些事物?你认为这些事物之间有联系吗?学生欣赏、分析,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3、你能总结出艺术家在创作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吗?小组讨论:从中选择你喜欢的物品,想想怎样才能超常规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表现出你的奇思妙想。

4、分析书中作品:你觉得哪些作品想象力丰富,组合得让你觉得巧妙、有趣? 图片蒙太奇:

是利用多个图片或图片的多个局部,拼贴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的创作方法,用以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这种制作方法和以往我学到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位艺术家,通过认识和欣赏他的作品,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的问题。

蒙太奇最初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来被电影工作者们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即电影蒙太奇。

二、尝试表现

我们怎样才能将生活中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用品用超越常规的方式将他们组织在一起,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呢?

(一)线描的绘画表现方式: 1.注意黑白对比。2.注意疏密变化。

(二)注意组合的相互间的创意程度,充分发挥奇思妙想。学生尝试创作,师作巡回指导(有思应显,激思而表,情之所趋也。)

三、大胆创作

1.聪明的你还等什么呢?展开你的奇思妙想,一次小小的发明就会诞生在你笔下。2.出示图片,学生创作,师作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

肖像蒙太奇 篇3

无论历时三个月的《北京人》拍摄,还是历时15天的《爱琴海的太阳》的拍摄,它们都是对于影像的研究——静态摄影,是在时间与空间上摄影行为的动态转换;正如动态摄影中电影的蒙太奇,专题肖像摄影则是肖像的蒙太奇,因为它是人物身份的认证,是人物生命的成长过程,既包涵被摄者的成长、环境变迁与历史演进,亦包含拍摄者自身情感与体质的成长历程。

肖像的蒙太奇:

《爱琴海的太阳》,通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联结性来完整讲述希腊的故事——

《永恒的螺旋》与《95岁女民歌手玛丽亚》

表现宇宙、太阳给人的恩惠,两幅图片分别是对于智慧的直接表现与间接表达;通过一个凝固的历史符号来展示一个历史片断,将不同的时空联结构成一个历史与生命的成长过程,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通过两幅静态的图片的转换呈现出来;静止的同时又是动态的螺旋上升的线,既是生命的法则、事物的规律,也是科学的原则。

《生命》与《和平鸽》

蓝天白云下随风起舞的孩子的衣物,是梦之外儿童的心灵;凝固在画面上的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这个美丽的符号通过镜头的晃动重新腾飞起来。

《古希腊雕刻局部》与《女电影演员伊瑞妮·帕帕》

古希腊人创作的雕塑中的手,是希腊式固定了的历史、固定了的现实;女电影演员伊瑞妮·帕帕的手,是生动的心灵之声的呈现,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再现的生命在图片的交互中对话。

《希腊!希腊!》与《希腊女孩》

过去的希腊、现在的希腊、未来的希腊,旗帜是一个符号,一个方向的指引;儿童则是未来的象征,我们从她的眼神中看到期冀,看到未来的希腊。

《斯巴达战士》

我们没办法再现历史,却可以通过一个历史的断面来表现历史;这个影像选择了一个斯巴达战士雕塑的背影进行了一个逆光的虚表现,跨越时空聆听斯巴达克的思考。

《画家阿雷克斯·法西亚诺斯》

阿雷克斯·法西亚诺斯被称为希腊的齐白石,其画风简约、淳朴,因为在表现他时采用了减法,间接表现的形式,在泳池边上一个做和平鸽手影的艺术家,液体与固体的统一,刚与柔的统一,通过其质地特征表现其现实与当代的时尚感。

《贝纳基博物馆馆长安格罗斯·德里弗利亚斯》

透过屏风、玻璃捕捉逆光光影,通过环境、光线、影调因素揭示人物性格,手是人的第二张脸,通过手的动作揭示图片背后意象的东西;因此,一幅图片超越了其本身的深度与广度,意象延展了图片,使其变得立体。

《奥林匹克古赛场》

古老的赛场上跑动的现代的人,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思想与语言去感触历史,一个时代有他对于历史的不同的理解。

《感恩》

“三条河流我曾涉足,三条河流我曾经过,第一条河流带走我的心灵,第二条河流带走我的声音,第三条河流,是我所在的地方。——玛诺斯·艾莱福塞利欧”一幅图片呈现的材料应该是历史的反映,观众与创作者、被拍摄者的反应与反思,在初次观看与再次回顾中,它应当引发直观图像以外多维空间的联想,在这个层面,图像是一种观看的艺术。

《作家诗人玛诺斯·艾莱福塞利欧》

手上的钥匙是其性格的揭示与流露,对外界的不信任与安全感的缺乏通过层层的心锁流露出来。

《北京人》,一系列专题摄影是一部无声的电影,电影在诞生之初亦是“伟大的哑巴”;一部优秀的电影,去除音乐与对白观众仍旧能够看懂;而纸媒传递的是以静态平面图像为中心的视觉信息,每一个成功的摄影作品都可以是电影分镜头的一帧画面;无论拍摄对象是百姓还是名人,都是传递物象与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含义——

《“80后”》与《北京交通大学MBA林林》

男生当时正在街头跳舞,背袋上的图案是在烟袋斜街拍摄的,这个特写镜头是对人物这幅画面的补充,展现当代北京人的风采。

《木城涧煤矿工人(局部)》

劳动者上衣袋里的瓶装水,为这个群体标注上了时代的符号。

《中星微CEO邓中翰》

芯片——小物件,大世界。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芯”。一个道具背后传递的是一部改写“中国无芯”的历史。

《北京特警》

雪的动态与站岗警卫的静形成鲜明对比,动与静的结合,动态空间与动态人物一瞥的结合将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交待得非常清楚。材料工具是为内容服务的,拍摄者应该用手中的相机将万花筒一样的世间百态展现出来。

《新站》

这是地下铁里墙壁的青花瓷图案,照片是需要阅读的,图片是平面信息与各种综合信息的交互,承载的是需要读者认同的空间感与时代感。

《空调》与《煤改电》

艺术作品应与时代结合,艺术创作的背后蕴含着哲学思想与创作动机,这与电影的语言语法是相通的,通过光影控制、景别变化等等去表现物质形象;图片拍摄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多重因素的组合,它是创作者自身的一个综合体系。

《致富广播》与《退休工人吕福升》

如同北京的一部纪录片,这是传媒方式的新突破,间接地表达声音的力量,如齐白石的名作《蛙声十里出清泉》,不见蛙,却听得到蛙声,源源不断的水,无十里,却有十里想象的空间。

专题拍摄的长征之路

完成一部专题摄影创作,甚或一部电影创作,需要创作者心想、眼看、耳听;珍重每一天,翻动每一页,艺术、建筑、生活是相通的,丰富自己的同时,亦启迪人心灵,帮助创作。

拍摄过程本身,需要尊重被摄对象,以同样的方式与被摄者对话;无论是三十三年拍摄世界名人,三个月拍摄北京人,还是十五天拍摄《爱琴海的太阳》,即使是快餐也要细做,因为在这十五天之前,是无数个日夜的希腊艺术史或者北京历史的研究,希腊文化或北京文化的查阅,或者对一个人、一件事一段历史的了解,因此在实际拍摄中单位时间利用度才会高,才可以在拍摄中珍惜每一天的时间体验,从而达到图片追求的深度与广度,这是一个求索的过程,更是一种求索的态度。

流年好似蒙太奇 篇4

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地以一名导演系学生的身份坐在大学校园里,过上了艰辛而充实的生活,我在心底大声地告诉自己:青春作陪,光影岁月,追逐梦想,无怨无悔。

华严路89号上的四川“好莱坞”

9月,我拿着那张略显青涩的寸照,去办理学生公交卡。当在学校一栏落笔“四川师范大学”时,我猛然意识到,自己真的是一名大学生了。学院里,很多大四的同学在办理离校手续,寝室的角角落落里留下了师哥们的碎纸文稿,想必都是他们生命里的灿烂片段中遗落下的成长痕迹,而今,要我们来继续书写了。

“天府之国”三环外的艺术学院,三百亩地的独立校区,10分钟便可走完的电影电视学院,不算太大,却很美。英伦风的校门建筑增添了一份厚重的艺术底蕴,校内的一条林荫小路蔓延出万种风情。情人湖边传来播音主持系学生的晨练声,分手湖畔留下戏剧美术化妆系学生写生的脚印,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记录下导演系表演系学生拍摄的画面。

“中国美女在四川,四川美女在成都,成都美女在川师,川师美女在影视学院。”这是我们时常引以为豪的经典段子,不过除了养眼,一切都不是我的。“女儿国”的男女比例届届受关注,虽然是三七比例的完全失调,好在女同学都不娇气,没把自己当大牌看。

很多人选择这里,在于这里走出过谢娜、佳明、乐乐等众多明星,这是每一个学生的奋斗方向。在艺术圈,没有永远的成功者,也永远不会等待失败者,你可以潜伏,但绝不能放弃。

“第二高中”的非凡生活

“中国最严格的半封闭式管理院校”绝非浪得虚名。每周30节课程,至少1次大型集体活动,每天5次点名,早上6点50分上早自习,晚上11点准时断电,且上课期间不能回寝室……你永远不能想象,这便是我们拿着上万的学费所经历的大学版“第二高中”。

既然无法改变规则,那么就必须适应。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我们的选择是忙着苦中作乐。于是,“逃离”、“叛逆”成了多数学生短片作业的关键词;疯狂的点名可以让你不出一个月,就能将全班同学的名字倒背如流,这常常成为剧本中引人共鸣的台词;英语课、毛概课成为大部分人的催眠曲,时时刻刻的刷微博发心情,要不就戴上耳机哼歌,也有爱学习的抓紧这个时间埋头苦干写剧本……

自古巴蜀多才俊,不管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还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演员,都记下了影视学院学子的一笔。不过又有谁知道他们背后的付出,比如我们导演专业的学生,仅仅一个镜头也许就要一两个小时甚至一天,不论大片还是小片,我们把剧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拉了一个又一个镜头的去解读,甚至还会针对某一场戏的视听分析写一篇几千字的评析文章。

揉碎在时光机里的光与影

既然是艺术院校,当然从来不缺少艺术活动。学院的剧场从未闲置过,不是在上演晚会就是在筹备晚会之中,模特大赛、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配音大赛精彩纷呈,经常都是爆满,剧场的过道被挤得水泄不通。走在台前的主持人咱就不提了,就连编导、灯光、美工、场记等幕后人员,你也能老远就感受到他们身上独特的艺术气质。

梦想是比赛的旗帜,创意是活动的核心,学校的剧场就是导演系学生DV短片大赛、摄影比赛的青春梦工场。比赛的预告片、宣传片,哪怕只是舞台上一个小小的布景或者是灯光的运用,无不对艺术有着精益求精的要求。没有道路的方向,我依然愿意义不容辞地走下去,正是因了这种对电影的热爱,我们埋藏在心中的梦想才显得格外有份量。

“与梦想同行,和社会接轨”,学校时常鼓励我们走出校园去创作贴近生活的作品,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成都,用影像去记录它的外在,用心灵去感受它的内涵。不管是悠闲地喝着大碗茶,还是漫步在古色古香的锦里,或者坐在府南河边的椅子上打个小盹,你都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特有的性格——荣辱不惊、从容安逸。

走走停停,我们用快门和镜头记录下美好瞬间的点点滴滴,这些经历与情感都让我们逐渐爱上这座城市,让我们愿意在这片土地上雕刻自己的光影人生。

用蒙版制作蒙太奇效果 篇5

1、 打开图22-30、22-31、22-32

2、 将图22-31和图22-32的图层拷贝到22-30中,并调整其相对位置,

3、 选择图层1作为编辑对象,选择当前的编辑图层并单击快速蒙版。

4、 选择渐变工具,从图下向上做渐变。

、 取消快速蒙版,然后按Shift+Alt+I键反选,按Delete键删除,

6、 选择图层2作为编辑图层,点击快速蒙版按钮,然后选择渐变工具的径向渐变工具。

7、 退出快速蒙版,点击Delete键删除

8、 按Ctrl+d取消选区,完成

蒙太奇思维探究 篇6

“通过分割、离散、跳跃的思维方式将个体聚合成整体、整体又通过形象进入人们的意识与情感中的规律与方法,就是蒙太奇思维(Montagethinking)。”[1]

蒙太奇思维的必要属性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多个对象组合,产生一个新的意义”。

二、蒙太奇思维的类别

(一)蒙太奇思维的有序表现

在美术领域中,与顺序有关的蒙太奇思维,是蒙太奇思维的有序表现。有序表现在艺术表现中,组成“整体”的“个体”之间具有顺序关系,例如动画的分镜头。

(二)蒙太奇思维的无序表现

在美术领域中,与顺序无关的蒙太奇思维,是蒙太奇思维的无序表现。

无序表现在艺术表现中,组成“整体”的“个体”并无顺序关系,例如《博朗剃须刀》的广告:猩猩、人类、剃须刀的顺序调换之后,对表意并无太大影响。

(三)被动意识中的蒙太奇思维

人们本能的、未能经过思考的“以整体来理解个体之合”的思维方式和规律,是被动意识中的蒙太奇思维。例如上图中,人们下意识识别出一个三角形。

(四)主动意识中的蒙太奇思维

以人们主动思考、理解的方式来实现的蒙太奇思维,是主动意识中的蒙太奇思维。例如作品《辛亥年》[2],需要人们通过对三位历史人物的思考,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武汉的历史地位”。

三、蒙太奇思维的过程

(一)图像识读过程

图像识读是“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3]

这里主要指的是“主动意识”的识读。如果将整幅作品或“还未明确的作品意义”视为一个“整体”,观者需要在这幅作品中,寻找“个体”的线索,通过分别理解“个体”,进而将它们拼凑成“整体”来理解。例如《辛亥年》中,孙中山、溥仪和袁世凯三个“个体”分别代表三种势力,因此可以得出:三方角逐的焦点是武汉这一认识——“整体”。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解构→重构”的过程。

(二)图像创作过程

图像的创作过程可以分为:“局部→整体”,“整体→局部→整体”两种方式。

前一种方式,是在没有“整体”构想的基础上,从一个切入点开始,通过思维的发散,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假设艺术家陈波在创作《辛亥年》时,首先脑中没有此作的预想完成效果,或是通过创作过程的发展,最终完成效果与之前的构想大相径庭,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局部到整体的创作过程”。

后一种方式则是作者在心中首先构思好作品的立意,然后寻找表义元素,通过表义元素在艺术作品媒介上的组合,进而将心中的立意反映在媒介中。与上面的例子相反,如果《辛亥年》与艺术家陈波根据心中的完成效果的假想相差无几,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整体→局部→整体”。

【注释】

[1]徐耘春.绘画艺术中的“蒙太奇”思维——中国人物画中场景衔接演变的研究[J].美育学刊,2014,(04):95-105.

[2]陈波.武汉美术馆开幕的《“武汉·印象”——武汉美术馆馆藏作品展》.2013.

自然的蒙太奇手法 篇7

由此可见, 蒙太奇修辞方法很重要, 但故弄玄虚的蒙太奇着实太费劲。自然的蒙太奇最为普遍, 但能在最自然的状态中阐述最为深刻的道理, 才是最高明的手法!

如此内敛而深刻、综合表现超强影片的典范之一, 便是于2005年上映的英国电影———《不朽的园丁》 (又译《疑云杀机》) 。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是位土生土长的巴西人, 一部反映里约热内卢贫民区变迁的电影《上帝之城》让费尔南多彻底走红, 之后, 他又阴差阳错地被选来执导《不朽的园丁》。他曾坦言接拍此片的原因有三:一是与制药工业有关;二是在肯尼亚拍摄;三是归根结底, 影片在讲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性格温和、热爱园艺的英国驻肯尼亚外交官Justin, 与激进派的女记者Tessa相恋并结婚。婚后, 两人日渐疏远, Tessa整天心事重重, 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尽管流言满天飞, 但Justin仍然信任两人的爱。终于有一天, Tessa在远离肯尼亚首都的湖边被枪杀, Justin不顾一切压力, 要查出妻子被杀的真相。随着他奔波于英国、德国和肯尼亚三国间, 一桩西方制药公司在非洲利用当地人作药品实验的事件逐渐浮出水面, Justin也成为了凶手的下一个目标……

毫无疑问, 到此为止, 《不朽的园丁》的故事已经十分讨喜, 各种刺激元素都包含在内了, 剩下的工作便是看导演如何把静态文字转为动态影像呈现于屏幕上。在这点上, 导演费尔南多完成得相当出色, 他主要通过三方面来达成:色彩 (色调) 、机位 (方向) 和结构。

影片的结构别出心裁, 它的开头好似结尾, 一上来就是女主角遇害身亡, 然后男主角开始回忆, 当闪回至开头的场景后, 按套路应该结束的故事却继续往下发展。于是影片有了好似“6”字的半环形结构。这样自然而然通过后期剪辑完成的特殊结构, 通俗易懂而又充满悬念, 比起《罗拉快跑》的三段式和《低俗小说》的环形式, 显得更加智慧, 更能令人信服。

为了重现小说中肯尼亚的风景, 剧组实地取景, 用大块浓烈的红色渲染出肯尼亚人民的水深火热, 与阴暗冷色调的英国和德国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时而摇晃的镜头与机位的改变凸显了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在影片近一小时的时候, 一个长达12秒的镜头堪称点睛之笔, 在这12秒里, 各式蒙太奇并置元素相得益彰。

这时的剧情发展到延续阶段, Justin来到一个高尔夫球场, 质问药品公司老板, 而他的质问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当场上的多数人出画后, 导演用了一个大远景, Justin立刻从特写“两极”为了一个“小点”, 在画框中央绝望地看着掌握证据的人们相继离去, 此时影片配乐中打击乐器的部分加重, 且越来越来强烈。随着穿蓝衣的一位官员朝位于画左的树丛走去, 树叶遮住他身体的瞬间, 近景处, 一个头顶着蓝色桶的当地黑人妇女同样向画左走去。此时镜头同此前妇女运动的方向一样, 向左摇, 看到的是红色土壤上的一道铁轨和望不到尽头的平民窟棚户区。这时, 画框中央出现了一个推自行车行走的当地黑人, 他也朝画左走去, 镜头跟随他和自行车作逆时针运动。最后镜头做完将近180度的逆时针旋转后, 定在了天空中朝画左飞行的飞机上。打击乐结束, 一个自然的转场完成, 下一个镜头便是在朝右滑行的飞机里透过机窗往外看, 色调也骤然变冷。由此表明Justin已经离开肯尼亚。

这个转场如行云流水般干净利落, 导演运用了一个180度的摇镜头, 在12秒里一刀未剪, 一气呵成, 没有怪异场景的穿插, 却给人无尽的遐想:由整洁的草场到满是垃圾的红土, 白人转到黑人, 富人的游乐场转到一望无边的贫民窟, 红土里的单根轨道转到天上翱翔的飞机……一组组的蒙太奇元素自然地形成对比, 包含各个层次, 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影片的主旨, 也是导演试图让观众反思的内容。

华谊兄弟的商业蒙太奇 篇8

如果不出意外, 在今年登陆A股的上市公司中, 或许最风光的一刻将会留给两位年龄相差十岁的兄弟。尽管他们的公司最终市值可能远比不上很多国有企业, 在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也将位列中小型, 但由于其身处在中国最活跃、最有潜力的娱乐产业, 必将迎来更多的镁光灯和喝彩。

但对于将要到来的这一刻, 主角王中军和王中磊似乎并没有特别的期待──前者认为这只是公司的一种选择, 而后者也只是将之当作公司发展中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相反这两兄弟更加看重的是下一部电影、下一部电视剧的拍摄和制作。

早期经历

或许对大多数在中国娱乐产业的玩家来说, 要复制华谊兄弟的融资模式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 只要有足够丰富和精彩的作品, 以及开放的股权结构, 在外部资金蜂拥而入的情况下, 选择权一般都在公司自身而非投资者。

真正难以复制的, 还是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之间早期的创业经历。而这段经历, 正是华谊兄弟能够每次都转型成功, 并朝中国内地版的“邵氏兄弟”或“华纳兄弟”迈进的核心动力。

1994年, 王中军从美国回来。他已经34岁, 曾经当过兵, 做过公务员, 也在国内做过小生意, 1989年到了美国去读传媒。后来, 他总喜欢跟人说在美国的经历对自己影响不大, “其实就是混。我不认为我是海归, 我读书读得不正经, 在美国那段时间, 转过三次学, 每次转学的目的都是哪个地方容易打工。”

但是在1994年, 从美国回来的中国留学生仍然是稀缺品。“既然敢从美国回来, 在美国打工一年赚几万美元, 在国内赚不到几万美元怎么跟朋友交代?”王中军回忆说。他在美国就开始思量, 自己回国之后应该做什么事情。回去的前半年, 他就开始同国内的亲戚和朋友们联系, 打听如何注册公司。他对自己的兄弟们说, 我留学回来, 要到国内创业。

王家的四个兄弟坐在一起, 开始听他们中的老二描述自己的创业梦想。“很简单, 我用了一个多小时向他们说自己的想法, 怎样从美国回来创业, 那不像面对VC, 不用做报告, 就是口述。”王中军游说他的兄弟们投资他的公司。结果显示, 王中军说服人的能力相当杰出, 正像他和他的公司在日后一轮一轮的融资中表现出的那样。虽然当时既拥有餐馆, 也拥有出租车公司, 并且最有钱的大哥也明确表示没有兴趣, 但是两个弟弟都很踊跃于二哥的新梦想。大弟弟王中方当场就表示虽然没有钱投入, 但是他愿意辞掉工作加入二哥的公司。王中军也慷慨地赠送了5%的公司干股给他。小弟王中磊则投入了十几万元人民币给哥哥的新公司──后来, 王中方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 王中磊有一次很悲切地对别人说:“他就死在我怀里。”

王中磊当时是个刚刚辞职的公务员, 之前供职于国家物资总局机电司。“虽然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但是管的文件, 上面的数字动辄就是几个亿十几个亿;全国的钢材、木材、石油、汽车, 所有紧俏资源都归这个部门管, 到各个省去, 真是太有面子了。”王中军回忆说。这个小弟帅气聪明又招人喜欢, 虽然他们兄弟进入国家机关, 都要依靠家庭的人脉关系, 但是王中磊似乎格外顺利, “我听爸爸说, 那个处长面试完中磊, 当场就定了。爸爸说, 处长可喜欢小磊了。”在大多数时候, 王中军叫他的弟弟“中磊”, 但也有一些时刻, 难以抑制的疼爱之情会流露出来, 他会说小磊如何如何, “我当兵回来小磊小学还没毕业, 他第一次跟同学去北戴河玩儿, 我给了他70元钱, 他觉得自己简直太有钱了, 还请同学吃饭。”

于是, 王中军拿着自己东拼西凑来的钱, 带着大弟弟王中方──王中磊的角色则是一个纯粹的投资人, 开张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借力资本

1998年, 前身是广告公司的华谊兄弟开始投资电影, 而且一口气就投了《没完没了》、《鬼子来了》和《荆轲刺秦王》三部后来口碑都很好的片子。王中军和王中磊开始了自己的娱乐大亨生涯。“其实当时投资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华谊会变成一家电影公司, 变成娱乐传媒公司。那时候只是觉得公司需要新的出路, 如果一直走之前的老路, 路只会越走越窄。”王中磊说。电影只是碰巧成为这对兄弟在商业上的工具。“我们投资拍电影10年, 11年前我还不知道拍电影是怎么回事儿。”王中军解释道。

其间, 王中军曾和主营地产和金融的太合集团合作, 在2000年3月各出资2500万元, 组成了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王氏兄弟持有50%的股权。2001年王氏兄弟又从太合控股回购了5%的股份。通过这笔投资, 华谊兄弟至2004年年底, 投资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并开辟了中国贺岁片的模式, 而票房收入, 也从《大腕》开始, 到《天下无贼》一路高涨。

而在演艺经纪方面, 华谊兄弟2000年底买下了一个经纪公司, 经过几年发展, 其签约演员已包括周迅、李冰冰、黄晓明、陈道明、胡军、王姬等40多位。

但此时, 靠单纯的自身积累已经无法满足王氏兄弟的胃口, 而且由于电影属于高投资、高回报行业, 前期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杠杆投入, 因此王中军还是利用自己和一些企业家熟络的关系, 引入新的投资方。比如在2004年到2005年前后, 就引入了TOM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传媒集团和其他金融投资机构。与合资时相比, 王氏兄弟的财技已然提升。

王氏关系网

“关系”对于这家公司来讲异常重要。在回答华谊为何能够一直生存到今天, 并且能够成为国内民营影视公司的头名时, 王中军将原因归结为:运气、团队、良好的现金流, 以及至关重要的“关系”, “公司不是所有的时候现金流都好, 我一个电话三五千万都能借到, 借我钱的朋友太多了。”他说。在他这些好朋友的名单中, 包括用友软件的董事长王文京、亚信科技的前CEO张醒生、亚信科技的创始人丁健等。

因此王中军也不断将有分量的人物拉进董事会, 除了马云、江南春, 还包括鲁冠球的儿子鲁鼎伟等。借助资本的力量, 华谊兄弟才能够在2004年之后取得如此迅猛的增长。

同样重要的关系还有同导演、演员的关系, 比如颇为人称道的王中军和冯小刚的关系;以及可能更为重要的——同政府的关系, 同各个地方电视台的关系。

不过在这千万重关系中, 同样重要, 甚至最重要的一点, 或许还是作为创始人, 这两兄弟之间的关系。在商业史上类似的兄弟创业, 或者兄弟共同执掌一家公司, 但是最终以分裂告终的故事数不胜数, 比如阿道夫.达斯勒和鲁道夫.达斯勒创立的阿迪达斯和彪马;或者, 最近的例子, 全球市值最高的地产公司, 香港新鸿基郭氏兄弟在董事会的斗争。

风格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两兄弟如何避免这一点?

尽管是兄弟, 但是王中军和王中磊无论从衣着还是在性格上, 都有差异。热衷于艺术的王中军给人的感觉更为强硬, 而一直在负责公司运营的王中磊则显得害羞而柔和, 他的外表也更为时尚, 更像一个经常出现在聚光灯下的明星。

王中军的风格是直来直去, 这从他讨厌开会、快人快语可以看出。曾经梦想成为画家的他热衷于收藏艺术品, 包括为他的企业家朋友提供艺术品和建筑方面的建议。王中磊读书时候觉得世界上最牛的职业就是唱片店的老板, 因为可以最先听到最新的音乐CD, 现在他则沉浸在制造影音作品中, 并且认为自己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 做这家公司, “开始时候是求生的需要”, 接下来是“勤劳致富的手段”, 现在则是“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但所有这些差异, 在兄弟两人看来, 都不是问题。“我们是亲兄弟, 从小就没有分开过, 彼此之间在一些细节、生活习惯和对一些事情的态度上很早就特别了解。”王中磊说。在不少人看来, 王中军是一位导师, 而王中磊则是他在商业上热心栽培的学生。对此, 王中磊也承认这一点。

“我们随时可以保持工作状态, 因为周末家里人也会约在一起吃饭。”王中军说。但这是在早期, 这些年来兄弟两个经常一个月只见一次面, “平时各忙各的, ”王中磊笑着说, “我们生活早就独立了。”

《荷塘月色》中的蒙太奇 篇9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作者抒写了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

二、《荷塘月色》的节奏分析

总体而言《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超然,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在他看来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尽管说是圆形结构,但事实上作者情绪和文章画面意象有节奏地变化着。N.瓦依斯菲尔德说过“随着电影多种表现手段的日益丰富,电影作品的节奏结构自然也有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无声画面的节奏演变成包括画面与声音以及色彩的节奏。”尽管他讲的是电影,但《荷塘月色》也具备了影视语言的三个要素:镜头,声音,和颜色,只是这篇散文是用文字的形式向读者展示的,而不是像电影一样直接用画面和声音。因此运用电影节奏分析的方法来解读《荷塘月色》有一定可行性。

1.蒙太奇与《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主要描写了作者从不静,求静,得静,超然,最后到出静五个阶段。在叙述这五个阶段时,蒙太奇手法巧妙地运用期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蒙太奇。蒙太奇(法语: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

(2)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量大基本功能。据此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前一种主要是叙事手段,后两种重要用以表意。

1)《荷塘月色》中的叙事蒙太奇。叙事蒙太奇又分为平行,交叉,重复,连续蒙太奇。本文有几处运用了重复蒙太奇。文章开始描写了妻子拍着儿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的地方又出现了妻子和儿子熟睡的场景。这里的重复完成了文章首尾呼应和从不静到出境的圆形结构。文中描写杨柳蓊蓊郁郁阴森森地景象与描写月光的景象交叉。“月光也还是淡淡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暗一明两种景象交叉产生了明显的对比,反映出作者思绪上的起伏,让读者从视觉效果上体会到作者的淡淡忧愁。也创造了文章画面的节奏感。

2)《荷塘月色》中的表现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是通过相连或相叠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一种单独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更为丰富的涵义。它分为抒情,心理,隐喻,对比蒙太奇。

抒情蒙太既是叙述故事,亦是绘声绘色地抒发,墨酣情切地渲染,并偏重于后者。所以,意义重大的事件被分解成一系列近景或特写,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捕捉事物本质含义,渲染事物的特征。本文第4段对荷塘的描写就是如此。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是一个视野宽阔,距离较长的镜头。紧接着“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个镜头视野缩小了。再下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镜头又缩小了。“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是特写镜头,还伴随着镜头的移动。后来微风起来,镜头又拉宽拉远了:叶子和花因风动,荷塘起碧浪,传到对岸去了。可接着镜头又推进了:叶子地下流水脉脉。第5段描写的月光下的荷塘。月光静静地泄在叶子和花上。此时由镜头被拉升到了叶子和花的层面,再到荷塘上面飘起的青雾,并接着上升,到天上淡淡的云,再到云层后面不能朗照的月亮。这样远近镜头的变化,以及镜头的从下至上的移动营造出了一副美妙宁静的月下荷塘图。作者观察到了荷塘这么多不同视角的美景,从侧面反映出来,此时作者心绪已经沉静下来了,否则一个浮躁的人怎能描写出这么宁静甜美的图画。就在镜头达到最高点时,突然降到了地面:月光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接着第6段远镜头横向移动:“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然后定焦小路“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别为月光留下的”;再把镜头推远“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再接着来个特写“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认得眼镜。”最后又突然插进一个声音“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原来连续安静的画面组合突然被声音打断了,作者得到的宁静也被蝉声和蛙声惊醒了。前后镜头的对比,反映的作者思绪上的落差。在得到片刻宁静后马上阴郁的忧伤就袭了过来,就像镜头一样从天上掉到了地上,环顾一周,突然停顿。最后那么阴森的灌木围着淡雅宁静的月下荷塘,作者得静的喜悦镀上一层灰色,原来的忧伤也被冲淡了。这种相互抵消后,形成的就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淡淡的忧伤”,同时也创造了作者情绪起落的节奏。

2.心理蒙太奇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活动的景观。这种蒙太奇在剪接技巧上多用对列,交叉穿插等表现手法,因此其特点是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段性,叙述的不连贯和节奏的跳跃性,声画形象带有人物强烈的主观性。《荷塘月色》里面用的就是交叉穿插的表现手法。第4段,“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在给荷花特写镜头之后,连着三个心理蒙太奇。得静后的作者看到美丽的荷花,遐想连篇。在作者眼里,朵朵荷花有珍珠那么高贵,星星那么可爱,有出浴的凌波仙子那么神秘美丽。作者看到如此事物怎能不爱呢。反过来作者内心要何等的平静才能发现荷花的这些美丽。接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这里清香触动的是嗅觉,而歌声触动的是听觉。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并列在一起,相互摩擦产生了奇妙的感官跳跃。作者闻到花香,想到的是歌声。第5段最后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凡婀铃上奏者的名曲。”也是从视觉到听觉的感官跳跃。第7到第11段,突然插进来两组采莲的镜头。作者身处荷塘,开始得到了宁静,看到美景后产生了遐想,仿佛来到仙境,但最后蝉声蛙声突然将这一切打破,就在这时作者突然想起了读过的《采莲赋》和《西州曲》,完全沉醉在自我世界,到达了超然的境界。

三、结语

电视新闻中的蒙太奇 篇10

1 蒙太奇与电视新闻的联系

电视新闻广义上来说就是把人们身边发生的事,通过声音、画面、动态等方式传播出去,以现在最为主要的电子技术作为传播的媒介。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则是强调的剪辑的形式,给人们以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刺激人们尘封的视觉体验。

蒙太奇的手法分类有许多种。就目前而言,大家比较认知的是表现和叙事蒙太奇艺术手法。叙事蒙太奇手法是指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把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都通过剪辑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表现蒙太奇手法则是通过数个画面连续的播放形式以及视觉或听觉上的冲击,来发散观众对情节的联想。

叙事型蒙太奇手法,是蒙太奇手法最简单、直接、易懂的手法,有着更多的逻辑意味,每个角度都以扣人心弦的手法拍摄,并把每个镜头所要去展现的手法让观众亲自去体会。这种手法最大的有点,就是有着清晰的文本脉络,让观众自己领悟,清晰易懂。

表现型蒙太奇手法,是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让事物的创造力更加丰富多彩。但它不同于叙事型手法,会按照事情的演变顺序进行,它的顺序有可能为插叙或者是倒叙来进行,不同以往的表现形式,会让观众达到眼前为之一亮的惊叹。这种表现型蒙太奇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一种特别的意境。

2 蒙太奇与电视新闻的应用

电视新闻的制作前期是电视采访,而电视采访拍摄场景的过程就是新闻事实展现的过程,要同时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如人物的刻画效果、场景的布置方式、人物的表现效果等。这就要求记者和拍摄场景的人不仅要有完整的整体概念,还要把握好时间,以便将看到的事实精炼的展现给观众看。因此,蒙太奇艺术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视新闻相对而言是属于感性的观感,必须通过特定的具体声音和具体形象来表达。如果只有作者按简单的说辞和简略的成像来表达,没有运用其中的蒙太奇手法的话,新闻就会显得毫无感染力,因为观众对视觉的认识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官获得的。

3 蒙太奇与电视新闻实际的可行性

目前,蒙太奇手法是否应该应用于电视圈的聚焦点有以下两点:一是反对的态度,原因是要是运用蒙太奇手法,会使电视圈的原有节奏变的混乱,会破坏原本新闻的真实性;二是蒙太奇的手法加入,会使人们无意愿的把作者本身的意思当作误解。

在拍摄过程中,蒙太奇将所看到是素材按照逻辑推理的顺序合理的连接了起来。因此,很多人说蒙太奇只是把客观发生的事实用理智串联了起来,并且是谨遵事情发展逻辑,并未产生让观众误解的行为。因此,是可以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的。还有就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观众能深刻的理解和明白事情发展的背后的深刻含义,如无指点之处,会有人不理解,所以需要解释地更加详尽。因此,处于对事物的享受和观看的观点,蒙太奇手法是可以运用到电视新闻的。

4 争论之意见

对于反对蒙太奇手法的人认为蒙太奇手法有强家意愿于观众的嫌疑。很多人认为,有人利用了蒙太奇手法把作者的主要意愿过多加载,使人们误解。支持这种理论的人都认识到这种蒙太奇效应会阻碍观众的观感。

综观以上,蒙太奇手法也仅是一种作品在剪辑上的技巧形式,本身是不存在有虚假的成分。所以说,蒙太奇手法不但可以应用,而且可以更好的完善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

5 结语

蒙太奇手法是可以运用到电视新闻上,它也将成为人们品味丰富阅读的强大载体。通过蒙太奇的手法体现,电视新闻中既表达了叙事的目的,也为所表达的事物做出了强大的渲染途径。因此,要是想把节目拍摄的情节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力强,作者们就应该思考如何让将蒙太奇手法更完美的应用于电视新闻当中。合理丰富的运用蒙太奇手法,不仅是对电视新闻的一大突破,更是让观众自身领悟不同情境的一种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禹.蒙太奇与非线性编辑的技法的结合[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33-35.

电影的魔术“蒙太奇” 篇11

后来人们发现有意识地将不同的场景和镜头连接并置在一起会产生单个镜头所没有的意义,拼接画面的技术和理念开始出现,而“蒙太奇”理念的雏形也开始形成。从其本意上说,“蒙太奇”就是拼接的意思,只不过这种拼接会产生抒情、叙事和象征等多重作用。蒙太奇叙述作用和最简单的应用就是将某人开枪的镜头和某人手捂胸口表情痛苦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就可以把两个分离的时间连成一体,成为一个开枪射击导致某人中弹的完整事件。尽管在拍摄中这两个镜头可能在完全不同的时空拍摄的,但是观众在看到这两个连接紧密的镜头都会明白影片所要叙述的完整的事件。再有,如果将阴沉的天空画面和某人哭泣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强一种悲剧情绪,这是其抒情的作用。而在卓别林和普多夫金这些早期电影大师,分别将工人进厂和羊群,以及工人革命和冰雪融化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则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尽管现在看来这种画面的并置在今天看来比较简单和直接。

“蒙太奇”自诞生之日起几乎被全世界的电影导演所接受和运用,成为电影独特的表达手法和叙事艺术。“蒙太奇”利用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日常思维逻辑,将不同的画面连接在一起,产生新的意义。电影制作者运用“蒙太奇”理念,非常重视影片的后期编辑。甚至在拍摄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后期剪辑的需要,分镜头剧本也由此产生。著名的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曾经说过:“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而他的《战舰波江金》号也成为“蒙太奇”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敖德萨阶梯”一场戏,将宏大事件划分为许多镜头,在创作者的精心安排下成为一个叙事并带有强烈感情的整体。电影利用“蒙太奇”可以再时空中自由穿梭,具有其他艺术难以达到的时空自由度,同时具有真实感。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中创造性地使用不同时空交叉剪辑的方式,在一部影片中同时叙述两个时空发生的时间,可以说是对电影叙事的一种开拓性发展。

“蒙太奇”中常用道德镜头连接手法主要有:淡入、淡出、划、切、圈、推、拉等等,其中最多的就是“切”。因为这种手法使两个画面连接最为紧凑,也使导演在分割同一场景的同一事件时显得在时空上更有真实感。有了不同镜头的连接,就产生了仰拍、俯拍、中景、近景、特写、远景和全景等角度和景别的变化,从而丰富了电影的表达手段和意义。“蒙太奇”的运用也会对影片的节奏产生直接的影响,最简单的情况,一个影片分镜头越多、连接的次数越多,其节奏也就越快。

一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早期拍摄的电影没有“蒙太奇”的运用,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真正运用“蒙太奇”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完成的第一步电影是《火车大劫案》,拍摄于1902年,导演是埃德温鲍特。鲍特在这部电影中运用不同的场景、不同人物的画面的有机连接,使得观众真正摆脱了剧场式看故事的方式,欣赏到了电影独特的叙事方式。这种方式,成为了今天人们接受动态图像信息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蒙太奇”。

电影蒙太奇对书籍设计的启示 篇12

本文从电影的角度切入,探索如何在书籍设计中注入编导思路,戏剧化演绎书籍设计的信息传达理念,并详细探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对当代印刷媒体的可借鉴性意义,借助电影媒体的表现手法,为当今的书籍设计师提供一种相对新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纸质书籍。

早在60年代,日本著名的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便强调书籍整体设计的概念;90年代他又强调“书是立体的建筑”,认为书籍不是静止不动的物体,而是在运动、排斥、流动、膨胀、充满活力的容器。德国汉斯·彼德·维尔堡的著作《发展中的书籍艺术》,提出了“书籍建筑艺术”理论,对书籍装帧的发展意义深远。在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先生发展了其师杉浦康平关于书籍立体概念的思想,认为书籍设计应是包含着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各级文字、图像、饰纹、空白、线条、标记、页码等等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三次元的有条理的再现。提出书作为这样一个立体的存在,赋予了它的全方位整体形态。而后,涉及到视觉设计与空间的一些研究论文多是此思想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如1996年邓中和在《中国出版》中的“书籍的动态设计观——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与视知觉”,2004年方新普、陆峰、孟梅林的《视觉流程设计》,孙亚云在《装饰》2004年11期的“书籍中的‘动线’——谈书籍装帧与读者的互动关系”等。

电影蒙太奇的跨学科研究,此前在其他专业方向已给出论证,如国内2010年中央美院赵丹的硕士论文《建筑中的蒙太奇现象》、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陈婧的硕士论文《文学中的蒙太奇》等。基于书籍的整体设计,借助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像电影导演一样整体运筹探讨书籍设计,或许也可以为书籍设计注入新的思路。

所谓电影蒙太奇是指,镜头的组接所产生的效果称之为蒙太奇。发现蒙太奇原理的先驱苏联电影导演库里肖夫的四个名镜头有助于我们理解蒙太奇。

库里肖夫的四个镜头采用交互剪接的方法展示了蒙太奇的魅力:一个面无表情的演员,一碗汤、一个悲伤的妇女,一个抱着玩具的小女孩,几个镜头任意组接,给观众以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把画面a和b组接,我们看到的是饥饿的男人;把画面a和c组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满脸悲伤地男子;把画面a和d组接,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温柔地男子。同样的表情,通过把两个镜头连起来创造出第三种效果和情感。且比这两部分简单相加要强烈得多,“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也说明了此点。那么,如何将电影艺术的魅力合理借用到相对静止、平行的二维载体成为书籍装帧设计师们新的探索命题。

电影中有诸多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有平行式、对比式、交叉式、重复式、累积式、联想式、呼应式、隐喻式、叙述与倒述式,空镜头等。它涵摄了电影的诸多环节,无论是镜头还是剪辑,或是声音、叙事方式,最终都以时间为线索贯穿始终。而看似早已全盘托出的书籍,实际上也是受控于时间线。根据翻看书籍时的先后秩序,书页的内容一一呈现出来,并通过观者的视觉感知进行组接引发遐想。以此作为共同点,书籍设计者们于电影中,可以借鉴和学习诸多的表现手法用于书籍的整体设计当中,使书籍的观感更为丰盈感性。

在电影艺术中,镜头语言是电影设计拍摄每组画面的陈述视角,是导演把控剧本的最小单元。正如书籍的每一个页面,他们也只是一个个图像碎片。书籍的版式页面设计好比是电影的分镜头一样,有景别景深,也有推、拉、摇、移等多种拍摄手法。林庶在《浅谈书籍装帧设计的空间转换》一文中便说到,“如果我们像观看影视大片那样,将翻阅图书的过程,概括为一个意识流动,从头至尾像影视分镜头,将文字、插图、空白,将护封、封面、环衬、扉页以及内容的一章一节都作一个有机的组合,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条完整的充满秩序感的心理线。”

剪辑是镜头的组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高效应的文本呈现与传播,则需要通过剪辑的方式来压缩时间、营造气氛、串联观众视线等。对于文本类的书籍,它的镜头就是页面本身,对于绘本和图文本的书籍,它的镜头既是图像本身也是页面本身。页面排版编辑的过程也就是镜头剪辑的过程。书籍设计者们可以根据电影镜头和镜头剪辑的各种蒙太奇手法,来展开书籍的镜头节奏即视觉线索。

以《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为例,“漫游”的创新之处是带领人们亲历现场:一个正在发生的历史时刻,一些无法定义的建筑实验,一种有待剖析的流行现象。作为一种已存在的文学和电影类型,《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得此借鉴将其虚构成一本导游手册,并以此结构全书集400页内容,采用了八种以上不同的纸材以及许多创新工艺,以A、B、C浓缩代表设计的中国南部、东部和西部三条建筑旅游路线,有“游”的感觉,集建筑画册,小说集于一体。实属书籍设计中将电影剪辑技巧运用得当的典型案例。

站在电影艺术的角度出发,从镜头剪辑谈其对书籍设计的启示,并进行探索性命题的设定。电影中许多表现手法与书籍设计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作为书籍设计师可以放开眼界,从电影当中大胆的借鉴,转化应用,以丰富书籍的表现性,增强书籍的品味与内涵,为传统的书籍设计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吕敬人著.敬人书籍设计[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邓中和.书籍的动态设计观——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与视知觉[M].中国出版,1996.

[3]李停战,周炜著.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吕敬人著.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上一篇:个人办公下一篇:朱兰质量理念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