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形成(精选3篇)
台风形成 篇1
引言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 总是伴有狂风暴雨, 常给受影响的地区造成严重的灾害。在气象学上, 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13级 (即每秒32.7~41.4m) 称为台风。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可分为生成、成熟和消亡3个阶段。
1“苏力”台风的生成
1.1“苏力”台风生成过程及时间点分析
“苏力”台风在海上生成的时间为2013年7月8日, 台风登陆到我国的时间为7月13日。而从建国以来有记录的登陆我国的台风看, “苏力”台风正是发生在台风生成较为频繁的7月份。
从1949~2001年登陆我国台风的平均个数与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台风的平均个数进行的对比。从登陆我国台风个数的逐月分布趋势可见。它的变化与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分布变化基本是一致的, 说明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台风的个数与登陆我国的台风的个数基本成正比。每年台风登陆我国的季节主要发生在5~11月。
1.2“苏力”台风生成的条件
台风发生发展的条件可以大体上可以分为4点, 首先一点就是需要有热力条件, 在足够大的洋面或海面, 水温必须在20~627℃以上, 这是扰动形成暖心结构的重要基础。由于在较暖的海洋表面存在着很大的热量, 造成海洋表面的蒸发十分旺盛, 通过海气间的湍流输送产生扰动, 使得低层大气获得大量较暖又潮湿的空气。这种层结, 导致气层具有条件性不稳定。当处于低层的暖湿空气从摩擦层抬升至自由对流层后, 空气块就加速上升, 到了12km以上, 它明显比四周的空气暖。因此, 暖洋面为积云的形成、热量和水汽向高空输送创造了条件。最后一个条件就是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边要小。如果对流层中风速的垂直切变很小, 则在对流层上下的空气相对运动很小, 而由凝结释放的潜热始终加热一个有限范围内的同一气柱, 因而可以很快地形成暖心结构, 保证了初始扰动的气压不断地迅速降低, 最终形成台风。
1.3 物理量特征不稳定条件分析
1.3.1 温度场分析
在长江以南有切变, 在台风眼中心可以看出位温差达到了576hpa, 从b图中假相当位温垂直廓线看一直处于直线上升趋势, “苏力”台风13日登陆台湾后, 迅速穿过台湾海峡, 又在当日的16:00登陆福连江黄岐半岛沿海, 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 (风速33m/s) , 随后穿过福建中部进入江西。垂直切变将上层释放的能量, 吹到垂直切变下风风向, 有利于台风向垂直切变下风方向倾斜, 对台风加强起到抑制作用--通风流位涡倾斜, 中层的温度扰动增加来响应位涡的倾斜以维持静力平衡, 增加了静力稳定度, 抑制台风的增强倾斜和稳定性。
1.3.2 水汽条件分析
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是强降水发生的主要条件, 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时, 水汽辐合的强弱对降水的大小有密切联系。水汽通量散度是指在单位时间里, 单位体积内汇合进来或辐散出去的水汽质量, 是表示水汽集中的物理量, 大于零表示水汽辐散, 小于零表示水汽辐合, 负值越大表示辐合越强。副高边缘西太平洋及季风活跃期南海水汽为这次暴雨提供了稳定的水汽条件, 高空持续的弱冷空气激发及西南急流提供了动力条件。
1.3.3 水汽通量散度
从水汽通量的数值和方向, 能掌握中尺度过程的水汽来源, 以及这种水汽输送和某些天气系统的关系, 至于暴雨出现在何处, 雨量有多大等, 则与水汽通量散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当水汽由源地输送到某地区时, 必须有水汽在该地区水平辐合, 才能上升冷却凝结成雨。因此水汽水平辐合, 就是水平输送进该地区的
汽大于水平输送出该地区的水汽, 反之即为水汽的水平辐散。
2“苏力”台风的路径及强度变化
2.1 台风路径的类型
“苏力”台风受带状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引导, 总体以西移路径为主, 可预报性较强。“苏力”台风受带状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引导, 总体以西移路径为主, 可预报性较强。在台风进入 (23°N, 126°E) 以西时路径发生右折, 与台风西侧受台岛地形影响, 风力减弱有关。台风进岛时左折与台湾中央山脉迎风坡降水增幅、台湾东南侧背风波效应形成地槽、台风西侧偏北风加大有关。
“苏力”台风是西移右折路径, 13日下午到达福建连江后又转方向, 向右折, 当时的“苏力”强度不减, 台风出岛后右折与动量水平平流后台风东侧南风加强有关。在福建省连江登陆前后左折与闽中南地形槽、降水非对称性、流场的非对称性有关。并对福建省带来大面积的暴雨天气。
图2中看出“苏力”台风还在台湾偏东方洋面上, 台风还将不断在增强, 11:00的资料显示中心最大风速每秒40s/m从这个时刻运用micaps绘制的流场图中也能够看出, 其气旋中心也已经经过了台湾岛, 位于台湾海峡的北部。台湾海峡北部地区的流场密集, 该地区附近的风力较大。
登陆后环流结构不对称:在台风环流西南侧有切变和强辐合存在, 同时台风东北侧有辐散, 不利于暖切的生成, 西南气流的增强, 对偏南大风和尾流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2.2“苏力”台风登陆后对福建省降水情况
副高边缘西太平洋及季风活跃期南海水汽为这次暴雨提供了稳定的水汽条件, 高空持续的弱冷空气激发及西南急流提供了动力条件。受“苏力”台风影响, 7月13日起福建省有大面积降水, 具体实况如下:雨量:全省51个县 (市) 535站过程雨量超过100mm, 其中本站30站, 以上杭226.0mm为最大;自动站505站 (14站超过250mm) , 以莆田黄石280.8mm为最大。
“苏力”台风登陆影响期间, 上杭、永定出现极端日降水 (20:00~20:00) , 其中上杭日雨量164.3mm, 位居本站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日降水量第三位;永定日雨量157.1mm, 位居本站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日降水量第四位。另外, 7月14日武平日降水量136.6mm, 打破历年7月同期日降水极值 (124.2mm) 记录。降水云系已经到达福建省的东南沿海地区, 强度有所减弱, 并继续向福建北部地区蔓延, 暴雨地区范围扩大,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大于250mm的降水量。
3“苏力”台风导致的天气
对于台风来说, 它会引起大风现象, “苏力”台风也不例外。在这点上, “苏力”台风的风力具有一般强台风所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风力大, 影响范围广。由于“苏力”台风是强大的闭合低压系统, 其西北部又有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使得在台湾北部这个区域, 等压线密集, 风速较大, 风向是南风。下图2013年7月13日20:00风力还是处于加强的形势。福建沿海有很强的南风, 说明在“苏力”台风低压系统的后部。综上, 此时, “苏力”台风中心位于台湾东北部沿海, 浙江南部的洋面上, 风向为东南风。“苏力”台风在登陆福建前, 对福建省整个地区影响较大, 给部分地区带来了很强的大风。
摘要:本文要研究的是台风苏力 (英语:Typhoon Soulik, 国际编号:1307,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7W) 为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第七个被命名的风暴。“苏力”一名由密克罗尼西亚提供, 是波纳佩岛传统将领的衔头。研究的是2013年第7号台风“苏力” (SOULIK) 。台风“苏力”登陆中心底层气压920h Pa, 其中心风力高达60m/s (17级) , 对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关键词:台风,生成,路径,降水
参考文献
[1]洪荣林.2004-2005年厦门台风影响大风特征分析[C].粤东闽西南灾害性天气文集, 2010:227.
[2]陈娇娜.基于湿位涡的“莫拉克”台风降水过程分析[C].粤东闽西南灾害性天气文集, 2010:227.
[3]鲁亚斌, 郭荣芬, 张腾飞等.一次滇中暴雨中尺度对流云系统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 2005, 25 (4) :376-384.
[4]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气象出版社.
台风形成 篇2
一是狂风。台风风速大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因此台风大风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万吨巨轮抛向半空拦腰折断,也可把巨轮推入内陆;也足以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特别是在建筑物没有被加固的地区,造成破坏更大。大风也可以把杂物吹到半空,使户外环境变得非常危险。
二是暴雨。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甚至500-800毫米的大暴雨。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台风形成 篇3
关键词:博客,研究性学习,功能,《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
“博客” (Blog) 是Web-log的缩写, 叫“网络日志”, 但实际上, 它集文章、记事、交流、新闻、个人主页为一体, 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教育叙事、教育反思、学习叙事、过程性评价四点, 最突出的特点是思想的共享性、实时的交互性, 更重要的是操作简单易用。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Blog更能为研究性学习开拓一种更轻松、更开放、更简单易用的环境, 是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高效工具。
本文对Blog在教育中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和应用方面进行了论述, 以《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研究性课题为案例, 说明Blog不仅可以用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而且是基于网络研究性学习的好帮手。Blog将会成为解脱传统教育束缚的重要工具, 将会在今后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信息导航的功能
Internet上有种类繁多的教育资源, 如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各种专题网站、专题新闻组等。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搜索机制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广泛且深入的探究活动, 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外延空间。在主题为“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的探究学习中, 学生利用Interne上的资源, 从台风的成因、命名、几次苍南大台风的危害, 自救防患事项等方面出发。但必须指出的是, 这些资源过于开放, 如果放任学生按主题的关键字搜索, 便会出现信息海量与冗余过多的问题。而且, “主题”牵涉的学习信息很多, 这些信息之间可能还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所以我们应通过研究课题Blog网站提供大量搜索链接网站, 从而起到信息导航的作用, 以防止学生迷航在网络海洋, 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之前, 我们可提前给学生一些网站, 使学生在网络海洋中有明确的前行方向。比如:
http://zt.zjmb.gov.cn/tfzt/ (浙江气象台风专题)
http://www.typhoon.gov.cn/index.php?style=0 (中国台风网)
http://www.wztf121.com/ (温州台风网)
师生每天都能从各种繁杂的信息中精心筛选、整理和记录、发布与学习有关的信息, 这样不断地整理、学习、记录, 就为学生实现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资源, 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大有好处。
二、协作探究的功能
受交流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学生只能在组内交流。Blog的出现为网络教育下的学习提供了便捷, 时空分离的不同个体和群体可以进行充分和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建立的研究专题Blog: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4/170640/、学生的个人研究Blog, 以及《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研究性学习小组Blog, 通过互相链接共享彼此的经验和文档材料。同时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在Blog上留言进行交流。教师可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 从而对《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的研究性课题进行总结、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可以参与到其中, 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 和老师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 以取长补短, 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各个方面, 比如申请《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研究性课题时的开题报告的内容、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在研究苍南台风中的所有过程多方面同同行或教师进行交流。
三、资源共享的功能
教师可把研究过程记录下来, 出版和公布到网上, 以达到Blog“分享”功能, 让学生更上一个层次, 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在自己的Blog中发表知识和见解, 其他有相同兴趣或同样学习范畴的人也可以参考, 还可以作出评论。这样学生可在群体的分享和交流中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也使以后研究《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起点更高。随着Blog的不断积累, 学生还可以在阅读自己的Blog过程中复习或者品味自己过去所写的内容, 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 从而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行为不断持续下去, 便会养成一个终生受用的学习习惯。
四、过程记录的功能
Blog天然具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和主动学习的过程。Blog在教育中的应用, 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运用Blog记录他们在《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研究性课题中的所想与所思, 也可以用来积累材料以便日后查找和应用。这正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旨。
Blog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供他们在研究课题中去记录《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中所需要的资料, 写下自己的感想, 抓住一瞬间的思绪。在写与录的同时, 人们可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 在写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提供学习的功能
在一个人的实际学习过程中, 学习也许不是太难的事情, 但因为学了在当时没有太大的用处, 所以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学生在做《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研究性课题时, 会遇到不少研究性学习中的理论性问题。比如访谈的方式和方式, 调查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收集方法, 结题报答的书写格式等。学生可以从博客: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4170640/理论范例中学习或从http://blog.stnn.cc/lby11111/研究方法中学习。这比学生的在线学习更有意义, 能体会到成就感。在利用Blog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得和所思, 久而久之, 登录Blog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因为这里非常明晰地记录和展现了自己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的成绩, 特别是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 更能够激发学习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探究精神。这些记录就是自己学习、实践和对教育理论认识的发展轨迹。所以, Blog能够促进学习者不断学习, 将学习进行到底, 为他们将来适应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六、评价的功能
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一直是一个难题, Blog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Blog的纵向以时间归档, 横向以用户分类归档的方式, 可以详细记录学习者探究过程的点点滴滴, 为评价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从而使过程性评价成为可能。
Blog对评价的数据支持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 探究过程的记录
《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的研究过程都可以通过Blog平台记录下来;苍南几次比较大的台风的情形和学习台风形成等知识也可以通过Blog记录下来, 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苍南台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数据和人们对台风的认识的调查研究的数据也可以记录下来, 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线索, 详细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每个细节。Blog记录下这些过程, 并通过分类机制进行归档, 便于教师和学生检索。这些数据也成为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有力证据。
2. 参与度的统计
系统的数据库详细地记载了学生在《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里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发布照片和留言的数量。这些数字还可以实现部分的计算机评价, 减轻人为评价的负担。
3. 他人评价的参考
在《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中, Blog里的他人的评论也可以成为互评体系的一个参考。比如教师在《苍南台风的形成和危害》的评论和学生的评论。
Blog的出现使评价的客观性大幅度提高, 也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过程性评价提供了足够的数据支持, 从而使真实性评价和电子档案袋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 Blog以其特性表现出它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势, 能够为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供高效平台, 成为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利器。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对于学生来说, 要求他们灵活地应用Blog进行研究性学习, 也非一日之功。所以在进行Blog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应用时, 我们需设计一个合理的模式, 从而使Blog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中发挥高效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元祥.走向课程领导——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研究丛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 3.
[3]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5) .
[4]张庆勉.探究性学习与探究性教学[M].
[5]王文辉.基于Blog技术的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台风形成】推荐阅读:
台风来袭-台风作文600字05-28
台风的作文600字:台风的美06-16
台风“天鸽”来了_台风的作文700字07-30
台风灾害07-31
台风预报10-27
抗击台风作文08-29
防台风总结10-19
台风防范方案10-23
台风债券定价08-27
台风通知短信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