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异体输血(共7篇)
同种异体输血 篇1
腰椎骨折手术创伤性大, 大量输血是实施手术的必需手段。异体输血存在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风险, 其导致的免疫抑制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笔者以腰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免疫效应, 以期为脊柱手术患者合理用血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77例, 预计手术出血量>20%血容量。排除术前贫血, 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疾病, 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 3个月内有手术史或输血史, 半年内用过激素等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存在可能导致术野血液污染的开放性损伤。随机分为A组36例, B组41例。A组男21例, 女15例;平均年龄 (45.1±11.5) 岁, 体重 (62.9±4.1) kg, 血红蛋白 (Hb) (137.3±12.7) g/L, 红细胞比容 (Hct) (43.4±6.3)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级13例 (36.1%) , Ⅱ级23例 (63.9%) ;术中出血量 (1332.2±251.4) ml, 术后引流量 (413.5±142.3) ml。B组男25例, 女16例;平均年龄 (43.4±1 2.5) 岁, 体重 (6 1.5±5.4) k g, H b (1 3 6.3±13.8) g/L, Hct (42.5±8.8) %;ASAⅠ级17例 (41.5%) , Ⅱ级24例 (58.5%) ;术中出血量 (1252.3±232.5) ml, 术后引流量 (432.6±136.3) ml。两组基本资料接近。
1.2输血方法
A组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 仪器为自体CellSaver 5型血液回收机 (美国血液技术公司产品) 。术前设定负压80~100mm Hg, 快速向贮血器注入肝素盐水200ml, 再开始抽吸术野出血。根据抽吸血液的速度调整肝素盐水滴速, 使两者保持100∶15的比例。回收血量≥600ml时, 回收机自动运行离心、分离及洗涤等自动程序, 取得浓缩红细胞, 回输给患者。B组采用异体输血, 按交叉配血等检查结果, 从血库选用同种异体浓缩红细胞悬液。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记录两组输血量, 监测各项血常规指标。于术前、术后1天清晨、术后7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 (I L-6) 、白细胞介素-1 0 (I L-1 0)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流式细胞仪 (Beckman Epics XL) 检测;免疫球蛋白及IL-6、IL-10、TNF-α应用酶标仪 (Beckman IMMAGE800) 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 9.0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血情况比较
A组回收浓缩红细胞245~730ml, 平均 (382±153) ml。B组输血量600~1800ml, 平均 (894±364) ml。A组未出现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B组发生过敏2例 (4.9%) , 经干预后恢复。患者均康复顺利。
2.2 两组T细胞亚群比较 (表1)
术前两组CD3+、CD4+、CD4+/CD8+水平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三项指标术后1天下降明显, 术后7天接近术前水平;B组术后三项指标呈逐渐下降趋势。两组除CD4+/CD8+术后1天时接近外, 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相关免疫球蛋白的比较 (表2)
术前两组Ig G、I g A、I g M水平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三项指标与术前水平接近;B组术后三项指标均下降,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比较 (表3)
术前两组IL-6、I L-1 0、T N F-α水平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IL-6均明显升高;IL-1 0水平随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缓慢回落的趋势;TNF-α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A组IL-6高于B组, IL-10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 F-α两组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人体的免疫调节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体, 检测T细胞亚群是监测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免疫球蛋白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测定可以评估体液免疫状态。另外, 炎性细胞因子也是重要免疫成分, 参与多种免疫过程的调节, 是影响术后抗感染能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结果显示, 异体输血后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均明显下降, 提示异体输血导致的免疫抑制可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个方面[2]。与异体输血比较, 自体输血对细胞及体液免疫的影响明显减轻。本文中, 自体输血患者Ig G、Ig A、Ig M在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而术后第1天T细胞亚群有所下降, 推测可能与手术应激及麻醉的副作用有关。麻醉可抑制免疫功能, 且主要抑制细胞免疫而非体液免疫[3]。随着手术及麻醉应激的减轻, 自体输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逐渐恢复, 至术后7天, 已与术前水平接近。
细胞因子是与手术、创伤及炎症密切相关的免疫效应分子。IL-6是启动抗感染反应的关键细胞因子, 生理条件下具有激活炎性细胞、提高非特异免疫的作用。IL-10是重要的抗炎性因子, 其活化可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 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本文结果显示, 自体输血后IL-6水平明显高于异体输血, 而异体输血后IL-10明显升高, 且幅度大于自体输血。前者说明自体输血可显著激活IL-6, 后者IL-10升高, 则推测可能是异体输血后免疫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两组TNF-α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 与刘文达等[4]结果发现TNF-α水平在自体输血后可显著升高明显不同;这种结果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 他们的研究对象为肿瘤患者, 而本文排除了输血外可能影响免疫的因素。异体输血引起的免疫抑制主要与白细胞及血浆有关, 滤除白细胞及血浆可减轻免疫抑制[5]。本文中异体输血与自体输血均采用浓缩红细胞, 结果两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仍存在较大差异, 这说明免疫抑制并不仅仅与血浆或白细胞有关。结合本文结果推测, 两种输血方式对机体免疫的不同作用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异体红细胞的保存时间或保存使用制剂 (枸橼酸盐等) 与免疫抑制有关。 (2) 回收的自体血中含有炎性细胞因子等促进免疫的物质, 能够增强免疫功能。具体机制还需今后研究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比较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腰椎骨折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77例腰椎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A组36例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 B组41例采用同种异体输血。监测手术前后两组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1 A组CD3+、CD4+、CD4+/CD8+术后1天下降明显, 术后7天接近术前水平, Ig G、Ig A、Ig M水平手术前后波动不大;B组术后这几项指标呈逐渐下降趋势。两组除CD4+/CD8+术后1天时接近外, 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术后白细胞介素-6 (IL-6) 均明显升高;白细胞介素-10 (IL-10) 水平随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缓慢回落的趋势;但A组IL-6高于B组, IL-10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手术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波动均不大,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免疫功能的不良影响小于异体输血。
关键词:回收式,自体输血,异体输血,腰椎骨折,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徐峰.异体输血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2, 18 (11) :1647.
[2]李行勇, 林祥伟, 肖亮生.联合应用预存式自体输血与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择期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3, 34 (15) :2365.
[3]马良, 王忠慧, 陈菲, 等.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 (9) :1740.
[4]刘文达, 袁青, 廖思红, 等.不同输血方式对围术期患者白细胞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1) :3914.
[5]Barnett CC Jr, Beck AW, Holloway SE, et al.Intravenous delivery of the plasma fraction of stored packed erythrocytes promotes pancreatic cancer growth in immunocompetent mice[J].Cancer, 2010, 116 (16) :3862.
同种异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骨缺损、骨不连需要进行骨移植的患者69 例, 其中男41例, 女28例, 年龄16~66岁。其中巨细胞瘤21例, 骨肉瘤10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7例, 平滑肌肉瘤2例, 骨软骨瘤3例, 骨纤维结构不良4例, 骨化性纤维瘤合并病理性骨折2例, 化脓性骨髓炎并骨缺损8例, 粉碎性骨折7例, 骨折不愈合5例。患者均为择期手术, 住院时间48~11 d, 平均16.5 d。
1.2 治疗方法
对于深低温冷冻骨, 手术前2 h开始复温、复水, 庆大霉素浸泡;生理盐水充分冲洗, 进一步洗净异体骨髓腔内残留的脂肪组织细胞。对于冷冻干燥骨, 术前必需应用生理盐水浸泡2 h以上, 以恢复骨组织的黏弹性。骨肿瘤的切除范围依据Enneking外科分期标准, 骨折不愈合者咬除断端硬化骨和纤维结缔组织。对骨缺损端进行修理, 可修成横行或修剪成阶梯状, 以利于植骨;术中钻孔、扩髓等操作应避免暴力, 以防异体骨断裂。断端修整好后, 准确测量缺损长度, 用备好的异体同位骨植入。植入的异体骨最好比实际缺损的长度长约0.5~1 cm, 因异体骨植入后与自体骨接触面的骨质有部分吸收的倾向。植入后用外固定架加压固定。术前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评定方法
优:肢体或局部功能基本正常, 日常生活稍有受限;良:无明显并发症及疼痛, 但肢体功能受限, 不用支具可以负重;中:功能严重受限, 需用支具, 日常生活能力不如术前;差:感染、骨折需取出异体骨或截肢。
2 结果
2.1 功能评定
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26个月, 平均15个月。移植后结果以Mankin 等所提出的评定标准为原则优34例, 良22例, 中5例, 差8例 (其中7例肿瘤复发和1例死亡) 。
2.2 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
出现局部排斥反应8例, 予反复抽吸积液及抗排斥反应治疗5~51 d 后症状消失。肿瘤复发3例, 感染3例, 骨不连4例, 异体骨骨折2 例, 关节不稳定2例。大块异体骨与宿主骨在移植后1 周就可在接合部出现明显的骨痂生成, 在接合部和异体骨表面尽量布满细小的异体骨或自体骨可明显加强骨诱导。愈合时间5~14个月, 平均6个月。1例股骨干骨折外院术后2年骨不连患者经同种异体骨植骨后12个月骨不连已愈合 (见图1-3) ;1例骨化性纤维瘤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经病灶清除、固定, 同种异体植骨;术后6个月病灶骨性愈合取出内固定物 (见图4-6) 。
3 讨论
异体骨作为一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材料, 同种异体骨来源广泛, 作为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和强度, 容易塑形和植入, 移植成功可与宿主永久愈合[2]。
同种异体骨与宿主之间有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 免疫排斥反应是异体骨移植的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降低免疫排斥反应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如何减轻同种异体骨的排斥反应, 可以通过对移植骨抗原的处理供者与宿主组织配型和宿主的免疫抑制三个途径达到目的[3]。目前有低温冷冻冻干和脱矿处理等方法均能达到良好效果。本研究对所采用的移植骨均经深低温冷冻, 彻底去除骨膜及骨髓组织, 并反复洗涤去除骨髓腔内残留的脂肪组织细胞, 使用时充分水化。本组病例均未出现严重的免疫反应, 仅有8例出现局部排异反应, 经治疗后症状消失。
本组资料中, 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优34例, 良22例, 中5例, 差8例, 疗效比较满意, 大块异体骨与宿主骨在移植后1 周就可在接合部出现明显的骨痂生成, 在接合部和异体骨表面尽量布满细小的异体骨或自体骨可明显加强骨诱导。说明同种异体骨具有较强的骨传导作用及骨诱导作用, 能用于修复、填充骨缺损, 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
异体骨移植是多并发症的一种骨重建方法, 并发症的发生率可高达36.4%, 大部分并发症的出现并不严重影响最终的治疗结果。异体骨的长度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关。异体骨与宿主骨不愈合主要发生在骨干部位, 而松质骨处要明显容易愈合。骨端不愈合也是造成内固定物断裂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 采用大块异体骨重建骨肿瘤术后大的缺损, 临床效果良好, 为治疗骨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该方法如果能得到推广, 能为医疗工作中大量骨不连患者提供一个二次修复的机会, 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李春晓, 徐永清, 安梅, 等.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临床应用.西南国防医药, 2008, 18 (4) :538-540.
[2]胡永成, 郑得志, 徐宝山.大段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天津医药, 2004, 32 (2) :85-88.
同种异体肾移植补液的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同种异体肾移植共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42岁;心功能ASAⅡ~Ⅲ级;所有患者术前每周均需透析2~3次,术前24 h内常规透析1次。透析后测定血PT和APTT均在正常范围,血K+3.7~5.6 mmol/L,BUN平均22.4 mmol/L,Cr平均408.3 mmol/L。全组患者均存在贫血,Hb 7.72±1.62 g/L。3例基础血压正常,其余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均口服降压药。ECG提示心肌肥厚4例,血糖升高3例。均为尸体供肾,热缺血时间4~12 min,冷缺血时间2~12 h。
1.2 麻醉方法
全部采用2点硬膜外阻滞方法,第一点(L2-3)单次向下注入0.894%罗哌卡因10 mL;第二点(T11-12)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间断注入1.6%利多卡因,控制麻醉平面不超过T6,辅助用药为氟芬合剂、力月西等。其中1例硬膜外穿刺失败,改全身麻醉完成手术。
1.3 输液与监测
入手术室后常规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调零后以水压计测CVP;监护仪测无创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以1∶1的比例输入琥珀明胶与乳酸林格液,手术开始后泵入硝酸甘油[0.3μg/(kg·min)],移植肾血流开放前10 min停止泵入硝酸甘油,麻醉后输注20%白蛋白50 mL,开放肾血流前30 min左右输入浓缩红细胞1~2 U。输液以BP及CVP为标准:维持BP>130/80 mHg,MAP>90 mmHg,CVP 8~12 cmH2O,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不超过基础血压的15%,对于少数BP偏低及CVP偏高的患者,在开放肾血流前30 min泵入多巴胺[3~5μg/(kg·min)]升高BP及降低CVP。开放肾血流后以BP、CVP、尿量、手术出血量为参考,补充压红积细胞、胶体液及晶体液[1]。
1.4 观察项目
记录手术和开放肾血流时间,麻醉后至开放肾血流前及术中输入液体的种类及剂量,麻醉后20 min、阻断肾血流后5 min、开放肾血流前后5 min及开放肾血流后30 min、60 min患者的SBP、DBP、MAP、HR及CVP变化。术后1 h测量PT和APTT。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
组患者手术时间开放肾血流时间为手术60~110 min(82±28.5 min)。所有移植肾开放血流后术者感觉张力好红润,示灌注良好,5 min内均有尿液生成。
2.2输液量
10 g,浓缩红细胞平均1.45 U,开放血流后快速输完开放前晶胶液,并以尿量以及出血量多少、BP、CVP监测,输入全血2~5 U(平均2.7 U)和1∶1比例的晶体和胶体溶液356±125.3 mL,有尿量和出血量多少的区别不做讨论。
2.3血流动力学改变
3例患者CVP偏高且预充负荷量后血压欠佳,其中2例为基础血压正常患者,使用小剂量多巴胺[3~5μg/(kg·min)]。HR、CVP、BP在麻醉后均有下降,仅HR有明显改变。髂内血管阻断后,开放肾血流前无明显变化。开放血流后HRSBP明显改变,CVP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开放前5 min比较P<0.05
2.4并发症
无心衰和肺水肿发生。术后PT和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肾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保证移植肾有足够的滤过压,手术麻醉中维持较高BP和CVP是重点,有文献报道MAP达到10.7~16.7 kPa时,移植肾充盈情况最佳,开放血流后见尿时间最短;CVP在移植肾动脉开放时,与肾血流量(RBF)呈正向相关关系,随着CVP的增加,RBF亦增加[2]。我们采用开放肾血流前预充胶体液的方法维持血压较高水平,血压维持在130/80 mmHg以上,且高血压患者不能低于基础血压的85%,同时保持CVP 8~12 cmH2O。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肾小球滤过压极度下降,尿量极度减少,同时产生高氮质血症,而渗透压感受器正常[3],表现为烦渴多饮,常伴严重水钠潴留,术中极易出现肺水肿、左心衰,故需常规以CVP监测以指导输液,CVP高于15 cmH2O有左心衰、肺水肿可能,必要时要行有创动脉监测及放置漂浮导管。本文在移植肾血流开放前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适当降低CVP及扩容,可减轻心脏负荷,防止术中出现肺水肿、左心衰等,同时,术前一天进行血液透析,还可纠正高血压及尿毒症,改善内环境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凝血功能,使患者在更好的情况下接受麻醉和手术。
硬膜外麻醉后BP和CVP下降主要是由于容量血管扩张,需输入液体扩张血容量[4],加上术前禁食水、透析、生理需要量及术中丢失量,我们给予快速补充1∶1比例的晶体和胶体溶液以及白蛋白和浓缩红细胞提高患者容量负荷,并以胶体液为主预存液体,能迅速有效的恢复血容量、增加心室充盈、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输出量,升高BP和CVP,从而改善器官及外周组织血流灌注。胶体液有效提升胶体渗透压,有自体输液的功能,能减轻间质水肿、防止肺水肿的发生。琥珀明胶和白蛋白半衰期长达2~4 h,能更快、更持久地维持患者的高BP和CVP水平。输血可补充血红蛋白,提高机体免疫耐受力。补液的同时持续监测BP、HR和CVP,CVP可以判断心脏对体液负荷的承受能力,BP、HR可部分反映左心功能[5]。本组研究中CVP无1例高于15 cmH2O,没有出现肺水肿、心衰,说明患者可耐受一定程度的容量负荷预充。明胶液体输入可延长APTT,我们预充的液体剂量观察到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小剂量多巴胺利于强心、扩张肾动脉,增加心输出量,维护有效血压。但有些学者否认多巴胺在肾移植手术中的肾保护作用,还有学者认为小剂量也能导致肾血流下降[6],故我们使用多巴胺都在开放肾血流前30 min,以保证开放血流时多巴胺作用减退。3例CVP偏高且预充负荷量后血压欠佳患者,均需用小剂量多巴胺[3~5μg/(kg·min)],其中有2例是基础血压正常患者,提示基础血压正常的患者选择全麻可能更好地维持血压。
肾血流开放后,血液的重新分布、酸性代谢产物及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进入体循环以及术中出血和尿量增加均可使血压和CVP下降。因为有液体预充,并积极输入压积红细胞、胶体液、晶体液,我们测量到的MAP、HR和CVP并无显著性改变,故认为开放肾血流前适当预充胶体液为主的负荷量对维持BP和CVP、保证肾脏滤过压十分重要和有效。
参考文献
[1]肖序仁,敖建华,李炎唐,等.肾移植176例死亡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3):183-167.
[2]马宁,谭红.肾移植术中全身和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4):245.
[3]王长希,尚文俊.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心力衰竭析因[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4(6):134.
[4]Shah VR,Butala BP,Parikh GP,et al.Combined epiduraland general anesthesia for paediatric renal transplantation-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J].Transplant Proc,2008,40:3451-3454.
[5]Berksun H,Akpek EA,Arslan G.Methemoglobin levelsduring epidural anesthesia for renal transplantation-comparison of prilocaine with bupivacaine[J].MiddleEast J Anesthesiol,2008,19:997-1011.
同种异体输血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新西兰大白兔82只,体重2 000±100 g,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12只大白兔取双侧膝关节1/2骨-髌腱-骨复合体共48条,将所取BPTB再随机平分为三组,即新鲜未冷冻组(A1组)、-80℃深低温保存2周组(A2组)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2周组(A3组),以比较冷冻对兔髌腱的影响;B组10只供异体腱;C组60只大白兔再随机平分为三组,即自体移植组(C1组)、-80℃深低温保存异体移植组(C2组)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异体移植组(C3组),以比较不同保存方法对移植物愈合过程的影响。
1.2 髌腱复合体的取材与保存
A、B两组动物取双侧膝关节髌骨-髌腱-胫骨结节复合体平分,以1/2骨-髌腱-骨复合体做为测试样本或移植物。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方法:将冻存管放入程序冷冻仪(CBS2100,USA)中,按设定好的冷冻程序先以1℃/min的速度降至4℃,平衡0.5 h,再以0.5℃/min的速度降至-80℃,然后以1℃/min的速度降至-180℃,最后置于液氮储存罐中保存2周备用。
1.3 手术方法
异体骨-髌腱-骨复合体移植前先于40℃生理盐水中融化15 min复温及庆大霉素盐水漂洗,然后植入替代异体移植组兔的右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自体腱移植随机取左侧膝关节的内侧半或外侧半骨-髌腱-骨复合体植入右侧膝关节。
1.4 各项观察指标的测定方法
1.4.1 淋巴细胞毒反应
以供腱组兔脾脏提取淋巴细胞,调节浓度制成5×106/mL的淋巴细胞悬液备用[2]。将受体组兔取动脉血2 mL,凝固、离心提取上层血清。将受体血清100uL加入微试管内,再加入与之对应的供体兔淋巴细胞悬液100uL,轻轻摇匀,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孵育37℃/45 min,待冷却后再加入补体(兔血清制备)500uL,室温(20℃)下培养1 h,然后加入台酚兰试剂2滴染色5 min,显微镜下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死亡率=死亡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总数×100%。
1.4.2 移植物强度测试
将BPTB复合体或重建后的移植物骨块穿钢丝并以骨水泥包埋制成拉伸试件,然后以自动材料试验机(Model1011 Instron Tester,USA)作匀速单轴加载试验(测试过程中保持试件的湿润),先给予0.5N的微小预负荷,反复拉伸、松弛10次,然后以50 mm/min速度拉伸试件至完全断裂,取韧带自实质部断裂的试件记录最大载荷测定值。
1.4.3 细胞活性测定[3]
将每个样本切成3段,用含0.2%胶原酶RPMI1640液分别消化切碎的每段肌腱,分离获取细胞成分,调节浓度为1×109/L,将肌腱细胞悬液用4%锥虫蓝染色,低倍镜计细胞总数及被染色死亡细胞数,计算细胞活力,每根肌腱取3段的平均值为腱细胞活力测定值。细胞活力(%)=(细胞总数-死亡细胞数)/细胞总数×100%。
1.4.4 形态学观察
每组随机选取2个标本观察大体形态并取材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1.5 统计方法
先用方差分析(F检验)比较各组样本均数间的总体变异,如果差别有显著意义,则用SNK检验对各组的样本均数进行两两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如需比较术后不同时段的指标差异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SPSS10.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冷冻保存后移植物强度和细胞活性测定
各组的最大载荷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经两种深低温冷冻方法处理后,髌腱的最大载荷无明显降低。三组的细胞活性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实际数据说明经两种冻存方法处理后,细胞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方法能更好的保存细胞活性(见表1)。
2.2 髌腱移植物术后淋巴细胞毒反应和移植物强度测定
三组的淋巴细胞死亡率在术后3周和术后8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个异体移植组在术后8周较术后3周均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5)。可认为经两种冷冻方法处理后抗原性均明显降低,而且随移植时间的推移免疫原性会逐渐下降(见表2)。三组在术后3周的最大载荷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8周,SNK检验表明,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和自体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和-80℃保存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术后8周,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移植物的最大载荷优于-80℃深低温保存组而接近于自体组(见表3,见图1)。
2.3 形态学观察
2.3.1 大体形态
新鲜肌腱表面光滑、色泽白亮、质韧、弹性好,-80℃深低温保存2周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2周后的肌腱与新鲜肌腱无明显差异;三组在肌腱移植后3周和8周大体形态无明显差异,3周时韧带表面较粗糙、色白、略黄、质较软、光泽度及弹性较差,8周时韧带表面较光滑、色白、光泽度及弹性恢复,但比新鲜肌腱稍差。
2.3.2 光镜观察(图2~10)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同种异体腱的保存方法
目前深低温冷冻保存是保存同种异体腱最可行的方法[4]。常用的-80℃深低温冰箱保存不能理想地保存细胞活性,而且保存时间有限。普通的液氮保存方法不能做到严格的控制性降温而致腱组织损伤。实验中,我们提出了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的方法处理异体腱,做到了液氮保存时严格控制降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超深低温冷冻对肌腱的损伤,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液氮保存的时限优势。
3.2 冻存对异体腱抗原性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表明,深低温冷冻可以降低异体腱的抗原性,我们在实验中也发现冻存处理的异体腱在移植后不表现明显的抗原性。肌腱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细胞成分较少。肌腱胶原纤维的抗原性仅在种间有特异性,肌腱组织的抗原结构主要存在于腱细胞表面,通过冷冻处理,可以改变细胞膜表面的抗原结构而降低抗原性[5]。本实验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也发现了冷冻保存腱细胞细胞膜结构不同程度的破坏。
3.3 冻存对移植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国内外的研究倾向于深低温冷冻不影响肌腱的力学性能[6,7,8,9]。本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该观点。在移植术后,其力学性能要经过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移植早期,由于胶原的分解代谢较强,而新合成胶原排列欠规则,从而导致力学强度的降低,后期随着合成代谢的增强以及胶原重塑后纤维结构排列的规则,力学性能也会逐步增强。
3.4 异体腱移植后的修复方式
同种异体腱移植后的修复及愈合过程与自体腱移植相似,移植物移植后需要经历3个阶段:a)坏死阶段;b)再血管化和细胞增殖阶段;c)胶原重塑阶段[10]。但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法处理的异体腱修复速度比-80℃深低温保存组要快而成熟,其组织学行为更接近于自体移植,原因可能是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方法保存了更多的活细胞,而这部分存活的腱细胞借助周围组织液的营养及两端血管的迅速长入而复苏增殖分裂,共同参与了修复过程[11]。
摘要:目的从实验角度观察程序冷冻液氮保存和-80℃深低温保存方法处理同种异体髌腱后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愈合过程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将兔的1/2骨-髌腱-骨复合体经-80℃深低温保存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2周后观察冻存变化差异并行同种异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分别于术后3周和8周观察细胞毒反应、细胞活性、最大载荷和形态学变化等指标进行比较并与自体移植组对照。结果a)经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方法处理后,髌腱的最大载荷无明显下降,细胞活性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组织学观察冷冻损伤较-80℃深低温保存方法轻微;b)程序冷冻液氮保存处理的移植物在术后未表现明显的排斥反应,且免疫反应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c)移植后3周,各组移植物的最大载荷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后8周,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移植物的最大载荷(55.87±1.86)N优于-80℃深低温保存组(52.14±2.79),而和自体移植组相近(57.70±2.76)N;d)从组织学观察看,-80℃深低温保存组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移植后的愈合过程均和自体移植组相似,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的愈合过程和组织学行为更接近于自体移植组。结论经深低温保存的兔异体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后愈合过程和自体韧带移植重建过程相似。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法优于传统的-80℃深低温保存法。
关键词:同种异体腱,交叉韧带,重建
参考文献
[1]William W,Tomford.Principles of preservation ofsoft tissue allografts[J].Sports medicine andarthroscopy review,1998,6(2):124-130.
[2]张友乐,杨克菲,朱伟,等.异体肌键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1995,33(9):539-542.
[3]唐林俊,程国良,陈秉礼,等.培养处理与冷冻保存的活体异体肌腱移植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9,24(3):196-199.
[4]Minami A,Ishii S,Ogino T,et al.Effect of theimmunological antigencity of the allogeneic tendonson tendon grafting[J].Hand,1982,14(2):111-199.
[5]Arnoczky SP,Warren RF,Ashlock MA.Replacement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using a patellartendon allograft[J].J Bone Joint Surg(Am),1986,68(3):376-385.
[6]Carlson GD,Botte MJ,Josephs MS,et al.Morphologic and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tendons used as free grafts[J].J Hand Surg(Am),1993,18(1):76-82.
[7]Demichev NP,Putilin AA.Cryopreservation and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of tendon tissue[J].Orthop Travmatol Protez,1990,4(4):22-27.
[8]Spindler KP,Imro AK,Mayes CE,et al.Patellartendon a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have differentmitogenic responses to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J].J OrthopRes,1996,14(4):542-546.
[9]高新生,尹大庆,金瑞侠,等.同种异体肌腱与肌腱库的建立[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6,12(2):89-92.
[10]Goertzen MJ,Buitkamp J,C1ahsen H,et al.Cellsurvival following B-ACL-B allografttransplantation:DNA fingerprints,segregation,andcollagen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multiple markersin the canine model[J].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98,117(4-5):208-214.
同种异体输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到该院接受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的下肢出现严重粉碎性骨折、骨缺失的骨科患者6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18~53岁, 平均年龄 (36.7±3.6) 岁。64例患者中有35例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骨伤, 25例为高空坠落而导致的严重骨伤, 4例由于枪击而导致的骨伤, 所有患者的骨伤均为开放性损伤。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检查,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带血管骨移植治疗:术前根据患者的实际骨伤情况获取骨材料, 清洗患者骨伤部位, 然后将所选取的骨材料清洗并消毒, 植骨时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将带血管骨段, 术后采用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观察组给予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骨材料的获取及植骨方法是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进行手术之前应根据患者的骨伤情况, 遵循开放性骨损伤的处理原则, 彻底清洗患者的骨伤部位, 以免感染, 将皮瓣转移, 消灭骨折创伤面。在进行异体骨段移植手术之前应该先进行X线检查, 从而确定需要移植骨段的长度与直径, 确定其长度与直径后便于定制所需移植骨段。进行异体骨段移植手术时还要对其长度与直径进行再次测量, 再次确定骨段长度与直径标准, 根据患者骨段部位面积及其它情况进行修整, 从而使其与患者的宿主骨向匹配, 通过增加骨段的接触面以保持宿主骨的骨量, 同时还要确保异体骨段与宿主骨之间的缝隙适当。
1.2.1 骨材料获取
骨段材料的获取是确保手术成功的第一步, 骨段材料应该在捐献供体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切除, 取骨时必须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尸体骨取材应该在常温状态下的8 h内, 4℃环境下的24 h。取出骨材料后用无菌单进行包裹, 并标注好取骨日期与编号, 在-80℃的环境下进行冰冻保存, 从而降低骨材料的细胞成分及降低其抗原性。根据骨缺损的部位及大小选择裁切骨材料, 并将所取得的材料进行剔除软组织、高压冲洗清除血液骨髓及超声清洗脱脂处理, 从而进一步将其抗原性降低, 并注重对其细菌进行灭菌处理。
1.2.2 植骨方法
患者植骨手术操作前期2 h, 把低温冷冻体骨放入温度为37℃生理盐水中浸泡复稳, 并确保骨折部位充分暴露, 打通骨折骨髓部位, 对骨髓内部残留关节以及残留组织进行清除操作, 以此降低手术后期排斥效应。清除肉芽、癖痕等残留组织, 并对骨损部位实施修复操作, 可将其修复为阶梯状以及横行状, 有助于顺利进行只顾操作;同时, 可以依据骨折部位骨状况实施有效应用, 手术期间在进行扩髓、钻孔操作时要防止出现暴力, 以此防止出现体骨裂损现象[2]。折损修复完整后, 有效测量在缺损部位的长度, 然后采用备好的导体进行骨植操作, 谨记所备用的植骨要比实际植骨长0.5~1.0 cm, 由于在进行植骨操作时, 患者自身骨体会与皮肤面的局部骨质出现吸收现象, 实施植骨操作后采用外固定架对其进行加压固定, 尽量不用使用内部固定, 这样会导致扩大在异体骨折反响, 手术治疗后采用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3]。
1.3 术后处理
手术治疗结束后, 采用常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防止使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患者手术治疗后2 d可实施康复锻炼, 手术治疗后避免因负重锻炼导致肢体受损, 手术治疗后6~8周可给予拄拐撑重。
患者接受治疗6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 术后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及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均取得一定成效, 其中对照组有4例患者经手术后治疗无效, 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 其中有1例患者在无拐杖支撑的情况下直立行走, 致使钢板断裂, 其他患者在拄拐的前提下已经可以正常行走。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进行表示, 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32例患者接受常规带血管骨移植治疗后, 治愈例数为8例, 有效例数为17例, 无效例数为7例, 治疗总有效例数为25例, 治愈率为25.0%, 治疗总有效率为78.1%;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治疗方法后, 治愈例数为17例, 有效例数为13例, 无效例数为2例, 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0例, 治愈率为53.1%, 治疗总有效率93.8%。
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总例数) ×100%+ (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注: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骨搬移、带血管骨移植及同种异体骨段移植等是骨科治疗骨缺损较为常用的方法, 而同种异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方法中有效性较高的方法, 具有不受缺损面积的限制、供骨量充足等特点[4]。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治疗骨缺损最为经济有效的临床方法, 与其他骨替代移植物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特性, 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 从而促进患者的骨痊愈及骨再生, 同种异体骨段经过特殊的处理后能有效降低患者进行骨移植手术后带来的并发症。据相关研究报道, 下肢长管状骨折骨缺损治疗一般采用骨搬移、带血管骨移植等常规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同种异体骨段移植经多次研究发现其治疗效果确切, 已经成为治疗骨折骨缺损的首选手术。在该次研究中, 主要就同种异体骨段移植对治疗下肢长管状骨折临床疗效进行探讨。采用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手术的观察组32例患者中的治愈率为53.1%, 治疗总有效率93.8%;采用常规带血管骨移植手术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中治愈率为25.0%, 治疗总有效率为78.1%。由此可见, 同种异体骨段移植对治疗下肢长管状骨折、骨缺损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异体骨段移植最早用于修复骨肿瘤切除后带来的骨缺损, 大段骨异体移植后会给能为患者的骨痊愈与骨再生创造良好的生物环境及力学环境, 主要表现在能覆盖异体骨周边的软组织及自体骨结合部位的血供, 从而诱使患者骨部位的修复与再生[5]。同种异体骨段移植的愈合与内固定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面积较大的异体骨段与宿主骨的愈合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其愈合的过程中, 内固定需要承担较强的应力, 从而确保患者在痊愈之前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负重训练, 促进患者康复速度。充足的血液供应也是促进患者骨痊愈的重要条件之一, 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能保障患者宿主骨与异体骨段周围的血液正常运作, 以免受到损伤, 以此同时还能减少异体骨段附近的异物遮挡, 从而使患者的髓内软组织的修复与重建[6]。在该次研究中, 所选取的64例患者经过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后, 经随访后发现其治疗效果较理想。经X线检查后, 有38例骨折愈合及26例临床愈合, 没有出现其它不良反应。由此可见, 异体骨段移植对治疗下肢长管状骨粉碎骨折骨缺失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与常规的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在治疗骨缺损的的临床方法中, 骨移搬对患者的骨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促进其再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而且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年龄、骨缺损的长度有一定的要求, 采用这一治疗方法后患者长时间内不能行走。而采用同种异体骨段对肠管状的骨缺失进行重建时, 不会受宿主骨缺失范围的影响。患者年龄及骨缺失的长度对这一治疗方法的影响不大, 术后还能为患者骨部位提供一定强度的支撑作用, 使患者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从而促进移植的骨段与宿主骨形成永久的生物重建, 进而提高患者骨痊愈及骨再生的能力。
经临床分析, 宿主骨的外骨痴连接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移植的皮质骨与宿主皮骨之间的衔接与愈合, 其愈合时间较长, 宿主骨的内骨痴连接影响着松质骨与宿主松质骨之间的骨愈合的进程, 愈合时间较短。骨移植的活化替代是十分缓慢的过程, 主要体现在所移植骨段的两端与表面, 经长时间的爬行后与替代后才能实现骨愈合, 从而促进骨重建, 使其与自体骨移植具有同样的治疗效果。
下肢长管状骨粉碎骨折骨缺失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种异体骨移植具有不良反应小、显效快、疗效高、安全性高等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如果将同种异体骨段移植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到其它类型骨折的治疗中, 将会使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成为骨折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为骨折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段移植对治疗下肢长管状骨粉碎骨折骨缺失的临床效果, 并对其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3月—2012年5月到该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患者6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带血管骨移植治疗, 观察组给予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所有患者下肢出现严重粉碎性骨折、骨缺失, 均属于开放性损伤。医护人员做好植骨材料的选择与植骨方法的应用步骤, 对患者进行骨折治疗时彻底清理患者的创口, 控制感染。术前进行X线检查, 及术中对所需骨段长度与直径进行测量, 并对骨段两端进行修整与清洁消毒, 使所接的骨段与宿主骨段相匹配。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对照组32例患者接受常规带血管骨移植治疗后, 治疗总有效率为78.1%;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治疗方法后, 治疗总有效率93.8%。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是治疗下肢长管状骨粉碎骨折骨缺失较为有效的临床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同种异体骨段,骨段移植,骨缺失
参考文献
[1]何志超, 侯翌杰.同种异体松质骨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应用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3 (16) :172-173.
[2]窦洪磊, 陈景明, 尹春青, 等.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同种异体骨移植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24) :343-344.
[3]李长红.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1, 13 (14) :164-165.
[4]亓建洪, 王伟, 吴雅迪, 等.人异体骨软骨移植物保存方法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7 (1) :76-77.
同种异体输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年来我科对于临床骨软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同种异体骨和骨软骨移植手术109例, 男62例, 女47例;年龄<15岁2例, 15~45岁79例, >45岁28例。
1.2 方法
在使用异体骨时, 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和骨库的记录资料选择合适骨块。一般无需作血型和组织型配对, 但对年轻、有生育能力、Rh阴性血型的女性患者, 最好能做Rh血型配对。被选用的冷冻骨 (包括辐照骨) 需于使用前1h从深低温环境中取出置于45℃左右的林格液中重新水合。应避免对未完全复温的冷冻骨和未完全水合的冻干骨进行操作, 以防发生骨折。
2 结果
患者治愈率达87% (95/109) 。并发感染3例, 吸收不良4例, 骨不连坏死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 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 疗效基本满意。见表1。
3 讨论
本组同种异体骨中, 植骨形式以嵌入性植骨的患者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少数患者出现延迟愈合现象, 可能与低温和免疫反应有关, 但长期随访证明并不影响最终临床结果。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 为尽可能地避免因应用异体骨而造成的感染, 我们采用了以下措施: (1) 所有的骨库工作均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 定期定批地进行冻存异体骨的化验检测; (3) 术前常规送异体骨标本作细菌培养[1]。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关键词:异体骨,骨软骨,移植
参考文献
同种异体输血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19~59(31.7±3.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运动损伤32例、其他伤4例。合并伤:半月板损伤16例、Ⅰ度内侧副韧带损伤7例、Ⅱ度内侧副韧带损伤6例。
1.2方法术前清理髁间窝,切除韧带残端,取超低温冷冻、辐射照射异体跟腱,在清理表面筋膜等软组织后缝合肌腱两游离端以作为备用。患者屈膝90度,胫骨隧道内口定位于前交叉韧带止点残端中心偏后2mm,隧道外口为胫骨结节内侧1~2cm、胫骨平台下3~4cm,前交叉韧带定位器角度设定为50度,经胫骨隧道定位器钻入导针,在定位满意后制备骨道。股骨隧道定位于髁间外侧壁后上方,住院医师位于患者髁稍后方,通过胫骨骨道向股骨侧钻入导针,扩大骨道。然后将牵引线、反转线贯穿隧道,股骨端拧入可吸收加固螺钉。屈膝30度,韧带胫骨端持续牵引下,从胫骨骨道外口拧入加固螺钉固定,最后进行常规缝合。
1.3观察指标随访24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情况;膝关节功能评分,包括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及活动度评分情况,分为A、B、C和D 4级,等级越高,膝关节恢复和膝关节活动度越好[3]。
2结果
2.1患膝前后和轴向稳定性所有患者术后24个月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见表1。
2.2膝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手术前;但手术后24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后12个月评分改善不明显。见表2。
2.3 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及活动度评分手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及活动度评分均优于手术前;但手术后24个月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及活动度评分较术后12个月评分改善不明显。见表3。
3讨论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无损的交叉韧带能够显著降低退行性关节炎和膝关节软骨的发生率[4]。如出现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导致膝关节稳定性显著下降。目前对于此类疾病患者可采用移植跟腱手术治疗,而移植物主要采用自体移植物和同种异体移植物[5]。自体移植物在手术时不会出现排异反应,且肌腱强度大,生物力学接近正常,但移植自体肌腱后可能会出现膝前痛和伸膝功能障碍,而采用异体跟腱移植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
本文中患者术后24个月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说明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跟腱重建术可显著提高膝关节稳定性。患者在手术后各个时间段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及活动度评分均优于手术前,且术后24个月各项评分与术后12个月改善不明显。与王锟等[8]研究结果相类似。说明患者经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跟腱重建术后可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并且具有较好近期疗效。原因可能与同种异体跟腱重建术相比,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进而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膝关节稳定性相关。然而异体肌腱会出现排异反应,因此需要对异体跟腱进行低温冷冻、辐射照射从而起到消毒作用尽可能降低排异反应。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万军,张国锋,李戬,等.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2):165-166.
[2]冯会成,黄迅悟,孙继桐,等.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不稳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4):2674-2677.
[3]朱志勇,曾昭池,吴开元,等.同种异体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6):627-629.
[4]王直兵,张瑗,张峡,等.移行结构化细胞—肌腱复合物重建韧带—骨连接体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19):1936-1941.
[5]冯会成,黄迅悟,孙继桐,等.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3):2472-2475.
[6]孙磊,吴波,田敏,等.兔保留与切除残迹前交叉韧带重建生物力学的比较[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01):81.
[7]高加智,孙磊.保留残迹对骨隧道封闭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关节内愈合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8):1877-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