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异体肌腱

2024-09-23

同种异体肌腱(精选8篇)

同种异体肌腱 篇1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有防止胫骨过度后移、 限制膝关节过伸、旋转以及侧方活动的功能,对保持膝关节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在膝关节的运动中发挥着导向和限制作用[1],断裂后会引起膝关节后向不稳及旋转不稳,继发损害关节内其他结构,严重伤害膝关节[2]。 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是一种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新技术,因是镜下操作,具有手术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整体病情恢复快[3,4]等特点,是当前治疗严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首选方法。 其中,移植物的选择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 对于应用何种手术方式最好,目前尚无定论。 潮州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外科应用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其中自体腘绳肌腱重建9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12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4年5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21例。 诊断标准:1患者膝关节外伤后不稳、打软腿;2体格检查提示后抽屉试验阳性或Lachman征阳性;3MRI显示PCL信号异常; 4关节镜下证实存在后交叉韧带损伤。 纳入标准:经关节镜下诊断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 排除标准: 1全身情况较差暂无法接受手术患者;2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膝关节骨折患者。 21例患者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9~59岁,平均(30.5±0.1)岁;左膝9例 ,右膝12例;车祸13例,运动伤8例。 术前检查:16例患者有较明显关节肿胀、疼痛、局部按压痛,关节屈伸活动明显受限,9例后抽屉试验阳性,21例Lachman征阳性。 所有患者行MRI检查,均提示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半月板损伤8例。 损伤到手术的时间:13例在受伤2个月以内,7例在受伤后6个月以内,1例在受伤后1年后。 所有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重建术式均由患者最后决定。 根据重建术式不同,分为自体腘绳肌腱重建组(9例)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组(12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方法

1.2.1关节镜检查及并发症处理8例合并半月板损伤行半月板成形;5例对髁间窝较狭窄的行髁间窝成形;关节镜下清创,清晰显示后交叉韧带残端,在不影响视野及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后交叉韧带残端及其包绕的滑膜,有时为确保手术术程可完全切除韧带残端,21例患者中完全切除韧带残端的有8例。

1.2.2移植物准备自体腘绳肌腱重建 : 膝关节屈曲90°,在胫骨结节内侧缘1~2 cm处做约3 cm纵行切口, 找到半腱肌、股薄肌,用取腱器完整取出。 取出肌腱需彻底清创,不能有肌肉组织残留。 将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对折合成为4股肌腱,用0号可吸收线在肌腱两端连续套缝、编织,用约60 N的拉力牵拉肌腱5 min,生理盐水及碘伏浸泡后放入盐水纱布中备用。 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超低温同种异体肌腱由湖北联结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用庆大霉素盐水浸泡15 min,修整,两端2号聚乙烯线编织,工作台牵拉10 min备用。

1.2.3胫骨 、 股骨隧道的准备膝关节屈曲90°,使用PCL专用胫骨定位器 ,内口定位在胫骨后髁下1 cm、 后正中偏外1 cm处,外口定位在胫骨结节内侧2 cm处。 导针沿套管钻入胫骨,突破胫骨后侧皮质后取下定位器,与移植肌腱相同直径空心钻沿导针建立后交叉韧带胫骨隧道。 完成以上操作要注意避免损伤膝后神经、血管组织。 股骨隧道入口位于髁间窝内侧壁约1点 (左膝 )或11点 (右膝 )位置 ,入口距软骨前缘约10 mm、距远端缘约5 mm处。 在定位点放隧道定位器并向内上方钻入克氏针,并从股骨远端皮下穿出。 靠近关节的部分沿导针钻一与移植物直径相同的粗隧道,长度为25 mm,余靠近外侧的隧道部分使用4.5 cm的钻头钻出。 之后将股骨及胫骨的隧道内口锉平。

1.2.4植入、固定移植材料用牵引导针将牵引线与翻转线通过两隧道,从股骨隧道拉出。 近端牵拉牵引线, 使缝线钢板呈纵向,依次将钮扣钢板和肌腱近段拉入股骨隧道。 当肌腱上的标记线达到股骨隧道内口时, 证实移植肌腱已进入股骨隧道,微型钢板也已完全从股骨隧道外口牵出。 牵拉翻转线,将微型钢板由纵向转为横向使之卡于股骨隧道外口处。 从胫骨入口处回拉肌腱,钢板横架于股骨隧道外口上。 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者在移植肌腱股骨端固定上有2例采用界面螺钉挤压固定办法,用一枚长3 cm可吸收的界面螺钉从关节腔内沿股骨隧道方向拧入固定。 处理移植肌腱胫骨端固定上,先屈伸膝20次后,之后于膝关节屈曲90°拉紧移植物 ,用可吸收的界面螺钉从胫骨隧道外拧入固定。 去除胫骨外口外露的肌腱,关节镜下探针检查重建韧带的张力和稳定性。 检查后抽屉试验阴性,放置关节内引流管接负压球,闭合伤口。

1.2.5术后处理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重建后以石膏托外固定于膝伸直位,小腿后方用棉垫垫高以防胫骨下沉。 关节周围持续冰敷3 d,于48~72 h拔除关节内引流管。 麻醉清醒后即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及足背伸跖屈活动。 术后14 d拆线。 术后2周开始在膝卡盘支具保护下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锻炼, 必须于术后4周达到屈膝90°,于术后8周达到屈膝120°。 术后4周开始,支具调于固定伸0°情况下进行下地负重锻炼。 支具佩戴时间为3个月。 术后3~6个月进行患肢肌肉力量训练,6个月后逐渐恢复一般性运动(提倡骑自行车锻炼),1年后恢复体力劳动及体育运动。

1.3观察指标

1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患者跛行、疼痛、 支撑、交锁、肿胀、不稳定、爬楼梯和下蹲共8项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膝关节功能越好。 2后抽屉试验及KT-1000:后抽屉试验检查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屈膝90°,检查者双手放在患者膝关节后方,拇指放在伸侧,重复向后推压小腿近端,出现胫骨在股骨上向后移动为阳性,后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后交叉韧带部分或完全断裂。 3KT-1000:通过测量双侧膝关节前后向松弛度的差异,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 4患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5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 , 随访时间为8~36个月 , 无中途退出者。 两组术后影像学情况见图1~2。

a:侧 ;b:正 ;股骨侧用钮扣钢板 、胫骨侧用界面螺钉固定

a:正 ;b:侧 ;股骨 、胫骨侧均用界面螺钉固定

2.1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后抽屉试验、KT-1000结果

术前与终末随访两组的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说明上述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两种方法均能使患者术后获得较良好的膝关节功能。 两组患者终末随访的Lysholm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两种重建后交叉韧带办法术后的膝关节整体功能相同。 终末随访后抽屉试验结果两组患者均为阴性。 术前与终末随访两组的KT-1000结果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说明两种不同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均能获得较满意的膝关节稳定性。 两组患者终末随访的KT-1000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 < 0.01

2.2两组关节活动范围检测结果

自体腘绳肌腱重建组1例 (11.1%) 出现膝关节10°屈曲受限;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组2例 (16.7%)出现10°屈曲受限。 两组屈曲受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3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两组患者重建术后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

3讨论

后交叉韧带是膝关节最强的韧带,强度是前交叉韧带2倍,其损伤将直接导致膝关节失稳,影响关节运动功能,远期继发关节内其他结构损伤,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目前,对于后交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是恢复关节稳定性的最常用治疗办法。

选择PCL重建移植物时,需要考虑其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及机械性能[5,6],同时需要考虑移植物应能给予可靠固定,并能使其较顺畅通过骨隧道。 目前常用的移植物包含自体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及人工材料。 早期的各种人工韧带因存在结构缺陷、组织相容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术后易出现膝关节积液、膝关节滑膜增生变性和重建韧带疲劳断裂等现象,临床上未能广泛应用,现在已基本被淘汰了。 第4代人工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韧带已应用于临床,良好的生物强度、充足的资源使其有一定的优势,但因随访时间不够长,其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论证。 另外,第4代人工韧带高昂的价格也限制其推广应用。 目前,自体肌腱仍是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最常用的材料,而同种异体肌腱作为移植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后交叉韧带重建领域[7]。

自体腘绳肌腱最重要的优势是其生物相容性好, 重建术后骨-韧带组织间易发生真正愈合,且其横截面积较大,一般能提供足够强度,还有其取材简便、切口小,以上使其临床上易得到广泛应用,已被广大医生所认可[8]。 四股半腱肌/股薄肌初始强度可达4000 N, 是骨-髌腱-骨的2.5倍。 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后一般不会出现缺血坏死,重建的韧带有良好的刚强度。 不足之处,首先半腱肌腱、股薄肌腱有可能出现解剖学上的变异,造成移植物原料过短或过细,若移植物不能提供足够强度及韧性,远期可能出现松弛或自断。 有时为确保韧带强度,需双侧取材。 其次自体腘绳肌腱所取组织是膝关节原有结构的一部分,对维护关节稳定有一定辅助作用,部分重建患者术后出现膝关节屈伸肌力减弱现象,且持续时间较长[9]。 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虽能通过锻炼恢复,但对于较高体能要求的患者,以上现象难以接受。 有学者通过增加肌腱数量来获得更满意的效果,由7股半腱肌和股薄肌重建后交叉韧带比四股肌腱重建效果更好[10], 但因取材增加 , 创伤也增加,且一旦出现重建韧带需二期翻修,医生也难以应对。 同种异体肌腱作为后交叉韧带的重建材料,除能减少手术时间,主要优势是其不改变原有膝关节稳定结构,不改变髌股关节运动关系,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肌力也无明显影响[11],术后患者基本能完全恢复原有膝关节功能。 同种异体肌腱还可依实际需要进行取材,在自体肌腱来源受到限制时,如出现重建韧带需二期翻修,更能显示其重要性。 经深低温冷冻的异体肌腱,移植后能被受体接受,移植物与骨隧道能发生血管化现象,容易产生组织间的愈合。 本组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12例,无持续性滑膜炎和关节内感染发生,也证实其是良好的重建材料。 要注意的是,同种异体肌腱植入前的灭菌、修整、编织、牵拉工作很重要,须系统、严格操作,这是确保韧带重建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冻干的同种异体肌腱需用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并复温至室温。 不可长时间浸泡肌腱,要避免肌腱因吸涨增粗而改变其实际周径,从而难以通过骨隧道。 实验结果显示,两种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均取得良好疗效,且疗效相似。 与骨-髌腱-骨移植物比较,上述两种移植材料更易通过两隧道转折处,操作较简单。 在移植物选择上,笔者认为: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较适合于日常运动强度不大、初次韧带重建的患者;对存在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自体组织供给不足或不愿取自体组织、重建韧带二期翻修以及希望尽早参与较高强度体育运动的患者,同种异体肌腱是较合理的选择。 PCL由前外侧束及后内侧束两部分纤维束组成,单束重建主要重建了PCL的前外侧束。 Adler[12]的研究支持单束重建,随访结果说明单束重建已能满足大多数患者需要,且双束重建存在精确定位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操作困难等现象,长时间使用止血带也带来下肢血栓等风险。Fanelli等[13]长期随访发现PCL单、双束重建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异。 本组21例患者均采用单束重建,疗效满意。

移植物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手术过程中精确定位、 牢固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4]。 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技术要求较高,作者的体会主要有如下三点:1骨-韧带紧密固定是保证疗效的主要因素,骨隧道的宽度须与植入物的周径相符。2在建立胫骨隧道时易发生膝关节后方血管、神经组织误伤情况,故用电钻时要严格控制胫骨钻入深度。胫骨隧道一般不会超过70 mm, 笔者在制作胫骨隧道时,都先将镜头置于膝关节后室,直视下进行操作,控制电钻刚穿出胫骨后方皮质。 3植入物要置入后交叉韧带的胫骨隧道和股骨隧道, 二隧道间转折角度为锐角,完成置入操作有难度,故在制作植入物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编织、牵拉植入物要规范,尤其植入物的周径要严格把握。 二骨隧道关节内口处要锉平,这能减少减轻切割现象,减少重建韧带断裂。4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时要尽量保留有张力的残端组织,这有助于保留后交叉韧带内部的感受器,能加快周边神经长入植入物,促使移植物血管化和细胞增殖,有助于组织间的愈合,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有研究说明保留残端重建PCL较传统的清理残端重建在移植物愈合方面更有优势[15]。 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疗效均有不同的影响,要依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合理手术方案,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临床效果。

同种异体肌腱 篇2

【关键词】同种异体骨移植;骨肿瘤手术;不良反应;肿瘤刮除;异体大块皮质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99-01

常见的骨缺损填充物包括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人工假体骨、骨水泥等,其中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范围、效果、不良反应等尚未达成最终共识。本文就我院诊治的30例骨肿瘤手术中行异体骨移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间进行的骨肿瘤手术中使用异体骨移植的患者30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分布于10-63岁,平均年龄(33.17±5.63)岁;肿瘤类型主要包括巨细胞瘤6例,孤立性骨囊肿4例,骨样肿瘤2例,纤维结构不良3例,内生软骨瘤3例,邻关节骨囊肿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其它肿瘤6例;其发生部位主要包括尺骨1例,胫骨8例,股骨11例,髂骨1例,腓骨1例,肱骨4例,其它4例。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

肿瘤刮除、异体松质骨移植患者24例;肿瘤刮除、异体大块皮质骨和松质骨移植3例;肿瘤段切除、异体股骨干移植1例;肿瘤段切除、异体半关节移植1例;肿瘤切除、大块异体骶骨移植1例。

1.22异体骨保存方法

采用95%酒精保存松质骨,用深低温冰箱保存异体股骨干和半关节。

2、结果

所有30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轻微不良反应,主要为术后13天切口渗出较多,经处理后症状缓解,不再渗出,切口愈合。其他2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较为稳定,无任何异常反应出现,切口均为一期愈合。

3、讨论

3.1异体骨的价值

在骨缺损填充物日益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对其的选择是一个重大问题,如果选择合理,可以加快患者的临床恢复速度,促进病情的好转;如果选择不当,不仅不利于患者恢复,而且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由此可见,填充物的选择对实施骨肿瘤手术的患者至关重要。

就临床经验来讲,针对较小的骨缺损,可以采用自体或者异体松质骨及进口的奥斯丁替代骨;针对较大的骨缺损,可以采用大块异体骨;针对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患者,如果其年龄较小,可以选择异体半关节,年龄稍大可以选择人工假体置换[1]。

3.2异体骨移植后的转归

由于异体骨移植与脱离血液供应的自体骨移植的骨愈合基本过程都是爬行替代,其与骨传导较为相似,均是利用骨表面延伸成骨,所以很容易将二者相替代,并将骨折愈合的方式局限于骨传导。其实骨传导与爬行替代有一定区别,通常子啊植入的人工假体表面也能出现爬行的骨传导,但不伴有取代,但是在骨表面,不仅有骨传导,而且还有由于骨表面吸收和骨形态发生蛋白释放导致的骨诱导,由此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讲,骨传导与骨诱导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爬行替代。除此之外,通常患者的年龄、植骨部位、植骨种类决定了全部死骨被活骨取代的时间,一般青少年或者儿童所需要的时间较短,部分患者不到1年便能够完成;而中老年人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严重者甚至超过10年[2]。

3.3异体骨植入后的不良反应

由于同种异体骨是植入物,而不是移植物,所以同种异体骨与其它实质脏器移植有所不同,在不良反应方面也主要表现为免疫排异问题,除了移植骨存活细胞的被杀灭,更多的是移植骨被吸收,沒有爬行替代修复和血液循环重建。研究表明,在异体骨移植不良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体液免疫,而是细胞免疫。

3.4异体骨移植后导致骨折的原因

1)肿瘤性质。一般创伤性、退行性变或者良性肿瘤切除后异体大块骨关节软骨移植后发生骨折的机率相对较小;而侵袭性良性肿瘤、低度或者高度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异体骨移植后的骨折发生率较高。2)肿瘤部位。肿瘤的解剖部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异体骨移植后骨折的发生率,一般多发于下肢,特别是股骨下端,胫骨上、下端,这些部位的骨折发生率远远高于股骨上端及上肢。3)手术实施。手术实施中的具体细节,例如固定是否牢固、是否恰当,均为手术后导致骨折的主要原因,另外在移植骨干上钻孔打洞很容易导致局部薄弱而发生骨折。4)异体骨再血管化的影响。由于异体骨移植后靠爬行替代,最终异体骨被自身骨组织逐渐替代,所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骨塑形重建。一旦术后没有给予良好的支具保护,太早或者太晚地负重,都有可能会引起移植骨组织机械应力集中而断裂。针对骨组织再血管化骨吸收导致的骨折,本文认为,骨折是发生在异体骨没有再血管化的部位,或者宿主骨组织没有长入替代异体骨的部位;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这时因为从临床标本发现,没有再血管化的异体骨表面通常会有一层肉芽组织覆盖,其很容易从异体骨表面剥离【3】。

本文就我院30例骨肿瘤手术中行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发现,所有患者中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为术后切口渗出较多,经处理后症状缓解,切口愈合,其他患者均无任何异常反应发生。综上所述,对于实施骨肿瘤手术的患者来讲,同种异体骨能适用于绝大多数的病例,且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万昌涛,明江华,彭昊.人工关节置换、鞍式假体重建及异体骨移植在髋周围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31):5075-5078.

[2]闵理,屠重棋.结构性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骨缺损中的运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05(05):436-437.

同种异体肌腱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02~2012-02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30例,年龄20~53岁,均通过关节镜明确为ACL断裂,均进行了重建手术,分为采用自体腘绳肌(自体组)和同种异体胫前肌腱(异体)组,各15例病人。自体组有8例单束重建(男5例,女3例;左膝2例,右膝6例),7例双束重建(男4例,女3例;左膝3例,右膝4例)。异体组有8例单束重建(男4例,女4例;左膝4例,右膝4例),7例双束重建(男4例,女3例;左膝3例,右膝4例)。运动损伤16例,交通伤10例,日常生活中受伤4例。陈旧损伤(2.5~7个月)26例,急性损伤(2~6周)4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12例,前交叉韧带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12例,合并软骨损伤6例。

病例纳入标准:①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不伴有严重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及后交叉韧带损伤。②关节内没有骨折。③自体组要求对侧膝关节正常。④膝关节无骨质破坏病变和骨挫伤。⑤骨骺骺线闭合,无老年性骨关节炎的表现。⑥双束重建要求ACL胫骨止点前后径>14mm,髁间窝宽度>12mm。

1.2 方法

1.2.1 移植物制备

异体胫前肌腱的准备:①单束重建组:助手取山西澳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深低温冻存(-80~70℃)同种异体胫前肌腱2根,在常温下含庆大霉素16万U的100mL盐水浸泡30min复温,做适当的修整。其长度26cm左右。对折为4股,长度为13cm左右,直径8~10mm的肌腱束。对折两端套入相应RetroButton聚乙烯袢作为股骨侧,并在距离肌腱对折端3cm处美蓝作一标记,中间保留3cm长,远端编织缝合。将缝合好的肌腱对折后以80N的拉力持续牵拉约10min。②双束重建组:前内侧束采用1~2根同种异体肌腱对折制备直径为6~8mm的肌腱束,后外侧束采用1根同种异体肌腱对折制备直径为5~7mm的肌腱束。对折端均套入RetroButton聚乙烯袢,远端编织缝合。将缝合好的肌腱对折后以80N的拉力持续牵拉约10min。

自体腘绳肌腱的制备:自体腘绳肌腱组取健侧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①单束重建组:自同侧胫骨结节下内侧行3~4cm直切口,露出鹅足腱,翻开缝匠肌腱膜,显露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分别将肌腱游离端套入肌腱剥离器,屈膝90°,牵拉肌腱游离端,上推剥离器,将肌腱与肌腹分离,取出肌腱,去除残留肌组织,肌腱长度25~30cm左右。将取下的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各折叠为两股,用RetroButton聚乙烯袢两端约3cm,测量移植腱直径,其直径一般为8~10mm,长度约为13cm。对折后的另一端用RetroButton聚乙烯袢套住,用美蓝在此端3cm处作标记。肌腱在80N的预张力下牵拉10min。②双束重建组:于胫骨结节后内侧约1.5cm处纵行切开长约2cm切口,显露鹅足,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至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止点,于胫骨止点处连同骨膜一并切断,然后将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从骨膜下游离并肌腱剥离器剥取肌腱,将肌腱上所带肌肉组织刮除干净。随后准备步骤同异体肌腱。肌腱在80 N的预张力下牵拉10min备用。对于一侧肌腱量不足的患者可取对侧自体肌腱。

1.2.2 移植物的导入及固定

将编织好的肌腱套入相对应股骨隧道长度的endobutton预置环内,用牵引线将移植肌腱自胫骨隧道经关节腔引入股骨隧道。术中X线透视确认钢板已穿出股骨皮质后,向不同方向拉动牵引线使纽扣钛板翻转固定于股骨皮质,并行X线透视确定钛板已翻转。拉紧肌腱胫骨端编织缝线,反复屈膝10次使钛板固定牢靠。在膝关节屈曲30度行时行抽屉试验,拉紧肌腱胫骨端编织线并拧入可吸收界面螺钉。与关节镜下检查肌腱固定牢固,屈伸膝关节无撞击。关节腔冲洗后缝合切口并予内置引流管、加压包扎及支具伸直位制动。术后X线检查再次确认钛板位置。

1.2.3 术后康复训练

所有患者术后麻醉消失后进行踝泵练习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放松运动;3d后开始膝关节屈曲锻炼,2周内达完全伸直和屈曲90°;术后第2周在卡盘支具保护下适当负重训练;术后4周逐渐在室内可脱拐行走,被动屈曲运动角度应由90°逐渐增加到120°;术后3个月被动屈曲角度由120°应过渡到与健侧相同,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能力;术后6个月全面恢复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慢跑、游泳,不可剧烈运动;术后1年全面恢复各项运动及剧烈运动。

1.2.4 术后疗效评价

于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①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1];②Lysholm综合评分;Cincinnati膝关节评分标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的专项评分;③术后行KT-1000检测,于屈膝30°、133 N压力下测量双膝前后位移差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组间两两比较卡方检验,轴移试验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膝关节评分表示结果用表示,将同组内重建前及随访时的计量资料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资料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0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平均住院10d,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无移植物断裂或松弛,无关节内粘连,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关节内感染,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前患者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屈伸活动受限、关节肿胀等症状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后随访绝大多数患者已经恢复到受伤前的生活状态,均无跋行、关节不稳等症状。

2.2 临床体格检查

术后12个月自体组和异体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术后12个月单束组和双束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轴移试验比较H=4.68,双束组优于单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各组术前术后的综合评分及比较

自体组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结果比较,t=31.83,KT-1000结果比较,t=10.8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异体组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结果比较,t=32.29,KT-1000结果比较,t=9.03,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异体组与自体组术后比较Lysholm评分结果比较,t=0.74,KT-1000测量结果比较,t=0.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单束组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结果比较,t=32.54,KT-1000测量结果比较,t=5.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束组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结果比较,t=34.74,KT-1000结果比较,t=12.8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束组和单束组术后比较Lysholm评分结果比较,t=2.95,KT-1000测量结果比较,t=6.6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4。

2.4 各组膝关节专项评分

采用Cincinnati膝关节评分标准的疼痛专项(满分20)、肿胀专项(满分10),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的活动度专项(满分25)、稳定性专项(满分25)的专项评分。异体组与自体组术后疼痛比较t=0.96,肿胀比较t=1.07,活动度比较t=0.06,稳定性比较t=0.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束组和单束组术后疼痛比较t=1.03,肿胀比较t=0.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度比较t=2.50,稳定性比较t=2.9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3.1 移植物的基本特点及重建ACL临床疗效

ACL重建的移植物很多,重建术最理想的移植物应该具有张力强、创伤小、获取容易、术后康复快等特点。目前临床上常常使用的移植物包括自体组织、同种异体组织和人工合成韧带等三大类。

自体移植物的优点是无免疫排斥反应,取材方便、愈合快、无疾病传播的危险、费用低。自体肌腱中自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会引起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如:髌骨软化症、髌骨关节炎、髌韧带和脂肪垫的纤维化、髌腱炎、髌腱挛缩断裂、髌前疼痛、髌骨骨折等。异体移植物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反应和潜在的传播疾病的风险。主要传播的疾病为乙肝和HIV。人工韧带因其组织相容性尚未完全解决,它会因磨损产生碎屑而引起滑膜炎、关节顽固性积液;人工韧带在关节内将发生降解和变性,导致抗拉功能衰减;其应力集中,容易疲劳;没有活组织的本体感受器的功能,从而很难控制关节正常自如活动等问题。

本研究是通过自体4股腘绳肌腱和对折的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术后随访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结果、KT-1000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ncinnati膝关节评分标准的疼痛专项、肿胀专项,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的活动度专项、稳定性专项等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自体4股腘绳肌腱和对折的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后的临床疗效相当。选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有一定优点,罗浩等[2]研究发现,取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时,采用纵行切口和斜形切口,分别有65.7%和24%的概率发生隐神经损伤,他们认为隐神经损伤是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Chang等[3]报道异体韧带重建ACL术后HIV的发生率为1/160。由此可见同种异体韧带移植物疾病传播的几率很小,本研究结果提示自体4股腘绳肌腱和对折的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后的临床疗效相当。

3.2 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膝关节ACL的临床疗效比较

单束重建是指在胫骨ACL的的起点处和股骨ACL的的止点处各打一隧道,然后将移植物导入隧道内,并在胫骨和股骨上采用挤压螺钉固定,来恢复膝关节的功能。双束重建是指分别在胫骨和股骨上打两个隧道,将两个移植物分别导入隧道并固定两个隧道内,以此来恢复膝关节的功能。从解剖学角度看,ACL还是双束重建较好,也有研究表明,在ACL重建过程中,考虑ACL和后交叉韧带受力的共性作用,单束重建也能恢复膝关节的功能。目前学术界在选择单束重建还是双束解剖重建上仍有争论。

目前传统而又经典的ACL重建技术是单束重建,主要侧重于ACL前内侧束的重建,并作为ACL重建标准而被广泛应用。王秀峰等[4]用自体腘绳肌腱分别行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结果、KT-1000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及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特别是术后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两组未见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单束组和双束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轴移试验比较H=4.68,双束组优于单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束组和单束组术后比较Lysholm评分结果比较,t=2.95,KT-1000测量结果比较,t=6.6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表明单束重建ACL在早期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能够恢复前向稳定性。双束ACL重建技术模拟了ACL的解剖结构,可更好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尤其是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有学者认为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测量,不能完全反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运动中稳定性,尤其是旋转稳定性[5,6]。因此本研究还对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的活动度专项、稳定性专项评分,其结果显示活动度比较t=2.50,稳定性比较t=2.9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表明ACL双束重建后膝关节在胫骨轴线上可以承受一定的转动载荷,比单束重建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前直向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双束重建在重建过程中对骨损伤较单束重建大,因此本实验采用Cincinnati膝关节评分标准的疼痛专项、肿胀专项对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评分,其结果t=1.03,肿胀比较t=0.84,差异均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术后创伤恢复临床效果相当。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自体腘绳肌腱与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体临床效果两者接近,异体组由于其创伤小,术后疼痛轻,避免了由于取腱而带来的内旋乏力。本实验自体组中有8例单束重建、7例双束重建,异体组中8例单束重建,7例双束重建,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因此无论是自体腘绳肌腱与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还是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的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通过加大样本量及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Kondo E,Yasuda K,Azuma H,et al.Prospective clinical comparisons of anatomic double—bundle versus sing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procedures in 328 consecutive patients [J].Am J Sports Med,2008.36(9):1675-1687

[2]罗浩,敖英芳,彭立彬,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取腱切口方向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关系探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 25(3):294-296

[3]Chang SK,Egami DK.Shaieb MD,et al.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llograft versus autograft[J].Arthroscopy, 2003,19:453-462

[4]王秀峰,杨光,徐铁峰,等.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和双束解剖重建短期临床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2,25(11):891 -893

[5]Yagi M,Kuroda R.Nagamune K,et al.Double 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can improve rotational stability[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7,454:100-107

同种异体肌腱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51例, 女27例;年龄14~59岁, 平均33岁;急性损伤56例;慢性损伤22例。左ACL损伤43例, 右ACL损伤34例。患者行患膝正侧位X光片检查, 均提示有前交叉韧带损伤。

1.2 手术方法

常规膝前的前外、前内入路行关节镜检查, 合并损伤者在ACL重建前处理。常规膝前外侧及膝前内侧入路行关节镜检查, 切除破碎的半月板和其他残片, 明确诊断, 再行关节镜下异体骨-腱-骨PCL移植术。

1.3 护理

1.3.1 术前的护理

1.3.1. 1 心理护理

术前应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 让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简要介绍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训练配合的方法, 消除恐惧心理, 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1.3.1.2 指导关节活动支具的使用

专科护士应熟练掌握现代支具应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并能及时解决佩戴支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使患者能正确掌握支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1.3.1. 3 拟定膝关节康复训练程序

根据医生的要求, 制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程序。由管床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膝关节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护理细节, 以及康复训练计划和目标, 并能按时达到预期目标。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及时给予调整。

1.3.2 术后护理

1.3.2. 1 一般护理

(1) 特殊体位:按腰椎麻醉术后护理, 给予去枕平卧6 h, 膝矫形器 (knee orthosis, KO) 将膝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 抬高患肢30°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减轻局部肿胀, 软枕应放在小腿的近端后侧, 以免牵拉重建的交叉韧带。 (2) 冷疗:患肢术后用冰袋敷患膝4~6 h,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减轻膝关节的肿胀、出血。 (3) 肢端血运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肢血运、皮温、感觉、踝足趾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防止包扎过紧肿胀等所致血运障碍。如出现皮肤颜色发紫、肢端麻木、肿胀疼痛难忍, 应立即给予适当松解。 (4) 疼痛护理:术后24 h内, 一般不需要使用镇痛剂。术后5~8 h内出现剧烈疼痛, 关节明显肿胀, 局部张力大、皮温高, 甚至全身发热, 患肢不能直腿抬高, 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1.3.2. 2 功能锻炼

严格按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分4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 手术当天麻醉平面消失后, 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 并进行股四头肌等收缩锻炼。术后第1天: (1) 髌骨活动, 患者膝部放松伸直, 将双手食指和拇指指腹环绕固定髌骨的上、下沿, 向近端和远端推动髌骨, 反复推动15次;将双手食指指腹固定髌骨内、外侧推动15次, 3~5次/d[3]。 (2) 踝泵运动, 尽最大角度地勾脚尖 (向上勾脚, 让脚尖朝向自己) 之后再向下踩 (让脚尖向下) , 在最大位置保持5 s以上, 20~30下/次, 每天至少3次, 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做, 以促进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 (3)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主动抬起和下压膝关节的练习, 每次持续5~10 s反复进行, 以防止术后肌萎缩的发生, 200次/d。第2阶段术后2周开始: (1) 主动直腿抬高运动, 平躺在床上, 膝关节伸直, 将患侧腿抬高离床20~30 cm, 空中停留5~10 s, 放下腿休息10 s, 10~20遍/次, 3次/d;防止术后肌萎缩的发生。 (2) 间断去KO膝矫形器, 膝关节活动支具保护下行被动屈膝功能锻炼6周内限制活动范围在90°以内, 30 min/次, 3次/d。 (3) 负重练习及闭链关节训练, 第2周开始, 扶拐患肢足尖点地, 负荷身体25%重量行走练习, 第4周后弃拐杖完全负重活动, 活动时应注意患者关节是否水肿, 能否很好地控制膝关节的稳定性。第3阶段术后6周开始, 此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到0°~120°之间: (1) 足跟滑床面主动伸屈膝关节, 持续被动活动 (CPM, 0°~90°) 2 h, 锻炼后佩戴支具保护。 (2) 肌力、关节活动度锻炼, 6周后戴KO, 设置膝关节活动范围在0°~135°下地行走。第4阶段: (1) 术后3个月内严禁跑步、急停以及快速起动活动。 (2) 术后4~6个月后可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等以增强肌力及耐力, 应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3) 术后8个月内避免患膝剧烈剪切、旋转运动。 (4) 术后7~12个月, 全面恢复各项运动。

1.3.3 中医护理

中药熏洗是中医护理中的一项法, 即把中药煎汤, 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 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效果的一种外治方法。中药熏洗时机:术后伤口拆线第2天起。方法: (1) 中药熏洗方组成:黄柏30 g、独活20 g、川乌15 g、川椒15 g、归尾20 g、灵仙30 g、桂枝20 g、大黄30 g、莪术15 g、苏木30 g、宽筋藤50 g、羌活20 g、荆芥20 g、防风20 g、红花15 g。 (2) 熏蒸:把以上药物煎好的药液放于洗盆并把温度调到80℃左右, 将盛有中药液的盆放于橡皮单上, 将患肢架于盆上, 用浴巾盖住患肢及盆, 利用中药的热力熏患肢, 注意体位舒适, 随时调节覆盖的胶单, 防止烫伤。 (3) 淋洗:待药液温度降至45~50℃左右 (根据个体对热的耐受度适当调节) , 用小毛巾沾满药液轻轻擦洗患处, 待药液温度降至37℃左右时停止擦洗, 用大毛巾包裹患肢。 (4) 30 min后按康复计划进行患肢和关节的康复功能锻炼。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12~24个月, 平均18个月的随访, 按Lyshrolm评分[1]:术前评分平均 (63.51±12.8) 分 (范围45~90分) , 术后最终评分 (98.01±3.45) 分 (范围86~100分)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78例ACL患者能够完全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47例患者在日常生活和非剧烈体育活动无任何不适症状;23例患者诉偶尔出现关节内灼热感, 休息后很快恢复;8例患者诉膝关节过屈或过伸时存在轻度疼痛感, 但无须求助治疗。

3 讨论

ACL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膝关节韧带损伤疾病, 在关节镜下行异体肌腱移植重建ACL为膝关节功能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术后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将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 将中医的护理方法与系统的术后康复锻炼相结合, 减少了术后疼痛、肿胀等并发症, 更使每个阶段的康复目标提前达到。

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移植重建ACL术后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方法:78例ACL损伤行同种异体胫前肌腱移植重建术后, 在西医护理中融入中医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整体施护。结果:通过1224个月, 平均18个月的随访, 按Lyshrolm评分:术前评分平均 (63.51±12.8) 分;术后最终评分 (98.01±3.45) 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中医的护理与现代西医的护理方法相结合, 有效地加快了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 提高了运动水平。

关键词:ACL重建,术后,中西医护理

参考文献

[1]吕厚山.膝关节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03.

[2]Engebretsen L, Benum P, Fastingo, 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three Surgicai Techmiques for treatment of a cute ruptures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J].Am J Sports Med, 1990, 18 (6) :585-590.

[3]许蕊凤.实用骨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61.

同种异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骨缺损、骨不连需要进行骨移植的患者69 例, 其中男41例, 女28例, 年龄16~66岁。其中巨细胞瘤21例, 骨肉瘤10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7例, 平滑肌肉瘤2例, 骨软骨瘤3例, 骨纤维结构不良4例, 骨化性纤维瘤合并病理性骨折2例, 化脓性骨髓炎并骨缺损8例, 粉碎性骨折7例, 骨折不愈合5例。患者均为择期手术, 住院时间48~11 d, 平均16.5 d。

1.2 治疗方法

对于深低温冷冻骨, 手术前2 h开始复温、复水, 庆大霉素浸泡;生理盐水充分冲洗, 进一步洗净异体骨髓腔内残留的脂肪组织细胞。对于冷冻干燥骨, 术前必需应用生理盐水浸泡2 h以上, 以恢复骨组织的黏弹性。骨肿瘤的切除范围依据Enneking外科分期标准, 骨折不愈合者咬除断端硬化骨和纤维结缔组织。对骨缺损端进行修理, 可修成横行或修剪成阶梯状, 以利于植骨;术中钻孔、扩髓等操作应避免暴力, 以防异体骨断裂。断端修整好后, 准确测量缺损长度, 用备好的异体同位骨植入。植入的异体骨最好比实际缺损的长度长约0.5~1 cm, 因异体骨植入后与自体骨接触面的骨质有部分吸收的倾向。植入后用外固定架加压固定。术前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评定方法

优:肢体或局部功能基本正常, 日常生活稍有受限;良:无明显并发症及疼痛, 但肢体功能受限, 不用支具可以负重;中:功能严重受限, 需用支具, 日常生活能力不如术前;差:感染、骨折需取出异体骨或截肢。

2 结果

2.1 功能评定

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26个月, 平均15个月。移植后结果以Mankin 等所提出的评定标准为原则优34例, 良22例, 中5例, 差8例 (其中7例肿瘤复发和1例死亡) 。

2.2 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

出现局部排斥反应8例, 予反复抽吸积液及抗排斥反应治疗5~51 d 后症状消失。肿瘤复发3例, 感染3例, 骨不连4例, 异体骨骨折2 例, 关节不稳定2例。大块异体骨与宿主骨在移植后1 周就可在接合部出现明显的骨痂生成, 在接合部和异体骨表面尽量布满细小的异体骨或自体骨可明显加强骨诱导。愈合时间5~14个月, 平均6个月。1例股骨干骨折外院术后2年骨不连患者经同种异体骨植骨后12个月骨不连已愈合 (见图1-3) ;1例骨化性纤维瘤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经病灶清除、固定, 同种异体植骨;术后6个月病灶骨性愈合取出内固定物 (见图4-6) 。

3 讨论

异体骨作为一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材料, 同种异体骨来源广泛, 作为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和强度, 容易塑形和植入, 移植成功可与宿主永久愈合[2]。

同种异体骨与宿主之间有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 免疫排斥反应是异体骨移植的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降低免疫排斥反应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如何减轻同种异体骨的排斥反应, 可以通过对移植骨抗原的处理供者与宿主组织配型和宿主的免疫抑制三个途径达到目的[3]。目前有低温冷冻冻干和脱矿处理等方法均能达到良好效果。本研究对所采用的移植骨均经深低温冷冻, 彻底去除骨膜及骨髓组织, 并反复洗涤去除骨髓腔内残留的脂肪组织细胞, 使用时充分水化。本组病例均未出现严重的免疫反应, 仅有8例出现局部排异反应, 经治疗后症状消失。

本组资料中, 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优34例, 良22例, 中5例, 差8例, 疗效比较满意, 大块异体骨与宿主骨在移植后1 周就可在接合部出现明显的骨痂生成, 在接合部和异体骨表面尽量布满细小的异体骨或自体骨可明显加强骨诱导。说明同种异体骨具有较强的骨传导作用及骨诱导作用, 能用于修复、填充骨缺损, 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

异体骨移植是多并发症的一种骨重建方法, 并发症的发生率可高达36.4%, 大部分并发症的出现并不严重影响最终的治疗结果。异体骨的长度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关。异体骨与宿主骨不愈合主要发生在骨干部位, 而松质骨处要明显容易愈合。骨端不愈合也是造成内固定物断裂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 采用大块异体骨重建骨肿瘤术后大的缺损, 临床效果良好, 为治疗骨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该方法如果能得到推广, 能为医疗工作中大量骨不连患者提供一个二次修复的机会, 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李春晓, 徐永清, 安梅, 等.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临床应用.西南国防医药, 2008, 18 (4) :538-540.

[2]胡永成, 郑得志, 徐宝山.大段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天津医药, 2004, 32 (2) :85-88.

同种异体肾移植补液的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同种异体肾移植共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42岁;心功能ASAⅡ~Ⅲ级;所有患者术前每周均需透析2~3次,术前24 h内常规透析1次。透析后测定血PT和APTT均在正常范围,血K+3.7~5.6 mmol/L,BUN平均22.4 mmol/L,Cr平均408.3 mmol/L。全组患者均存在贫血,Hb 7.72±1.62 g/L。3例基础血压正常,其余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均口服降压药。ECG提示心肌肥厚4例,血糖升高3例。均为尸体供肾,热缺血时间4~12 min,冷缺血时间2~12 h。

1.2 麻醉方法

全部采用2点硬膜外阻滞方法,第一点(L2-3)单次向下注入0.894%罗哌卡因10 mL;第二点(T11-12)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间断注入1.6%利多卡因,控制麻醉平面不超过T6,辅助用药为氟芬合剂、力月西等。其中1例硬膜外穿刺失败,改全身麻醉完成手术。

1.3 输液与监测

入手术室后常规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调零后以水压计测CVP;监护仪测无创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以1∶1的比例输入琥珀明胶与乳酸林格液,手术开始后泵入硝酸甘油[0.3μg/(kg·min)],移植肾血流开放前10 min停止泵入硝酸甘油,麻醉后输注20%白蛋白50 mL,开放肾血流前30 min左右输入浓缩红细胞1~2 U。输液以BP及CVP为标准:维持BP>130/80 mHg,MAP>90 mmHg,CVP 8~12 cmH2O,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不超过基础血压的15%,对于少数BP偏低及CVP偏高的患者,在开放肾血流前30 min泵入多巴胺[3~5μg/(kg·min)]升高BP及降低CVP。开放肾血流后以BP、CVP、尿量、手术出血量为参考,补充压红积细胞、胶体液及晶体液[1]。

1.4 观察项目

记录手术和开放肾血流时间,麻醉后至开放肾血流前及术中输入液体的种类及剂量,麻醉后20 min、阻断肾血流后5 min、开放肾血流前后5 min及开放肾血流后30 min、60 min患者的SBP、DBP、MAP、HR及CVP变化。术后1 h测量PT和APTT。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

组患者手术时间开放肾血流时间为手术60~110 min(82±28.5 min)。所有移植肾开放血流后术者感觉张力好红润,示灌注良好,5 min内均有尿液生成。

2.2输液量

10 g,浓缩红细胞平均1.45 U,开放血流后快速输完开放前晶胶液,并以尿量以及出血量多少、BP、CVP监测,输入全血2~5 U(平均2.7 U)和1∶1比例的晶体和胶体溶液356±125.3 mL,有尿量和出血量多少的区别不做讨论。

2.3血流动力学改变

3例患者CVP偏高且预充负荷量后血压欠佳,其中2例为基础血压正常患者,使用小剂量多巴胺[3~5μg/(kg·min)]。HR、CVP、BP在麻醉后均有下降,仅HR有明显改变。髂内血管阻断后,开放肾血流前无明显变化。开放血流后HRSBP明显改变,CVP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开放前5 min比较P<0.05

2.4并发症

无心衰和肺水肿发生。术后PT和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肾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保证移植肾有足够的滤过压,手术麻醉中维持较高BP和CVP是重点,有文献报道MAP达到10.7~16.7 kPa时,移植肾充盈情况最佳,开放血流后见尿时间最短;CVP在移植肾动脉开放时,与肾血流量(RBF)呈正向相关关系,随着CVP的增加,RBF亦增加[2]。我们采用开放肾血流前预充胶体液的方法维持血压较高水平,血压维持在130/80 mmHg以上,且高血压患者不能低于基础血压的85%,同时保持CVP 8~12 cmH2O。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肾小球滤过压极度下降,尿量极度减少,同时产生高氮质血症,而渗透压感受器正常[3],表现为烦渴多饮,常伴严重水钠潴留,术中极易出现肺水肿、左心衰,故需常规以CVP监测以指导输液,CVP高于15 cmH2O有左心衰、肺水肿可能,必要时要行有创动脉监测及放置漂浮导管。本文在移植肾血流开放前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适当降低CVP及扩容,可减轻心脏负荷,防止术中出现肺水肿、左心衰等,同时,术前一天进行血液透析,还可纠正高血压及尿毒症,改善内环境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凝血功能,使患者在更好的情况下接受麻醉和手术。

硬膜外麻醉后BP和CVP下降主要是由于容量血管扩张,需输入液体扩张血容量[4],加上术前禁食水、透析、生理需要量及术中丢失量,我们给予快速补充1∶1比例的晶体和胶体溶液以及白蛋白和浓缩红细胞提高患者容量负荷,并以胶体液为主预存液体,能迅速有效的恢复血容量、增加心室充盈、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输出量,升高BP和CVP,从而改善器官及外周组织血流灌注。胶体液有效提升胶体渗透压,有自体输液的功能,能减轻间质水肿、防止肺水肿的发生。琥珀明胶和白蛋白半衰期长达2~4 h,能更快、更持久地维持患者的高BP和CVP水平。输血可补充血红蛋白,提高机体免疫耐受力。补液的同时持续监测BP、HR和CVP,CVP可以判断心脏对体液负荷的承受能力,BP、HR可部分反映左心功能[5]。本组研究中CVP无1例高于15 cmH2O,没有出现肺水肿、心衰,说明患者可耐受一定程度的容量负荷预充。明胶液体输入可延长APTT,我们预充的液体剂量观察到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小剂量多巴胺利于强心、扩张肾动脉,增加心输出量,维护有效血压。但有些学者否认多巴胺在肾移植手术中的肾保护作用,还有学者认为小剂量也能导致肾血流下降[6],故我们使用多巴胺都在开放肾血流前30 min,以保证开放血流时多巴胺作用减退。3例CVP偏高且预充负荷量后血压欠佳患者,均需用小剂量多巴胺[3~5μg/(kg·min)],其中有2例是基础血压正常患者,提示基础血压正常的患者选择全麻可能更好地维持血压。

肾血流开放后,血液的重新分布、酸性代谢产物及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进入体循环以及术中出血和尿量增加均可使血压和CVP下降。因为有液体预充,并积极输入压积红细胞、胶体液、晶体液,我们测量到的MAP、HR和CVP并无显著性改变,故认为开放肾血流前适当预充胶体液为主的负荷量对维持BP和CVP、保证肾脏滤过压十分重要和有效。

参考文献

[1]肖序仁,敖建华,李炎唐,等.肾移植176例死亡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3):183-167.

[2]马宁,谭红.肾移植术中全身和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4):245.

[3]王长希,尚文俊.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心力衰竭析因[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4(6):134.

[4]Shah VR,Butala BP,Parikh GP,et al.Combined epiduraland general anesthesia for paediatric renal transplantation-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J].Transplant Proc,2008,40:3451-3454.

[5]Berksun H,Akpek EA,Arslan G.Methemoglobin levelsduring epidural anesthesia for renal transplantation-comparison of prilocaine with bupivacaine[J].MiddleEast J Anesthesiol,2008,19:997-1011.

同种异体肌腱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新西兰大白兔82只,体重2 000±100 g,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12只大白兔取双侧膝关节1/2骨-髌腱-骨复合体共48条,将所取BPTB再随机平分为三组,即新鲜未冷冻组(A1组)、-80℃深低温保存2周组(A2组)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2周组(A3组),以比较冷冻对兔髌腱的影响;B组10只供异体腱;C组60只大白兔再随机平分为三组,即自体移植组(C1组)、-80℃深低温保存异体移植组(C2组)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异体移植组(C3组),以比较不同保存方法对移植物愈合过程的影响。

1.2 髌腱复合体的取材与保存

A、B两组动物取双侧膝关节髌骨-髌腱-胫骨结节复合体平分,以1/2骨-髌腱-骨复合体做为测试样本或移植物。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方法:将冻存管放入程序冷冻仪(CBS2100,USA)中,按设定好的冷冻程序先以1℃/min的速度降至4℃,平衡0.5 h,再以0.5℃/min的速度降至-80℃,然后以1℃/min的速度降至-180℃,最后置于液氮储存罐中保存2周备用。

1.3 手术方法

异体骨-髌腱-骨复合体移植前先于40℃生理盐水中融化15 min复温及庆大霉素盐水漂洗,然后植入替代异体移植组兔的右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自体腱移植随机取左侧膝关节的内侧半或外侧半骨-髌腱-骨复合体植入右侧膝关节。

1.4 各项观察指标的测定方法

1.4.1 淋巴细胞毒反应

以供腱组兔脾脏提取淋巴细胞,调节浓度制成5×106/mL的淋巴细胞悬液备用[2]。将受体组兔取动脉血2 mL,凝固、离心提取上层血清。将受体血清100uL加入微试管内,再加入与之对应的供体兔淋巴细胞悬液100uL,轻轻摇匀,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孵育37℃/45 min,待冷却后再加入补体(兔血清制备)500uL,室温(20℃)下培养1 h,然后加入台酚兰试剂2滴染色5 min,显微镜下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死亡率=死亡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总数×100%。

1.4.2 移植物强度测试

将BPTB复合体或重建后的移植物骨块穿钢丝并以骨水泥包埋制成拉伸试件,然后以自动材料试验机(Model1011 Instron Tester,USA)作匀速单轴加载试验(测试过程中保持试件的湿润),先给予0.5N的微小预负荷,反复拉伸、松弛10次,然后以50 mm/min速度拉伸试件至完全断裂,取韧带自实质部断裂的试件记录最大载荷测定值。

1.4.3 细胞活性测定[3]

将每个样本切成3段,用含0.2%胶原酶RPMI1640液分别消化切碎的每段肌腱,分离获取细胞成分,调节浓度为1×109/L,将肌腱细胞悬液用4%锥虫蓝染色,低倍镜计细胞总数及被染色死亡细胞数,计算细胞活力,每根肌腱取3段的平均值为腱细胞活力测定值。细胞活力(%)=(细胞总数-死亡细胞数)/细胞总数×100%。

1.4.4 形态学观察

每组随机选取2个标本观察大体形态并取材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1.5 统计方法

先用方差分析(F检验)比较各组样本均数间的总体变异,如果差别有显著意义,则用SNK检验对各组的样本均数进行两两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如需比较术后不同时段的指标差异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SPSS10.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冷冻保存后移植物强度和细胞活性测定

各组的最大载荷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经两种深低温冷冻方法处理后,髌腱的最大载荷无明显降低。三组的细胞活性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实际数据说明经两种冻存方法处理后,细胞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方法能更好的保存细胞活性(见表1)。

2.2 髌腱移植物术后淋巴细胞毒反应和移植物强度测定

三组的淋巴细胞死亡率在术后3周和术后8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个异体移植组在术后8周较术后3周均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5)。可认为经两种冷冻方法处理后抗原性均明显降低,而且随移植时间的推移免疫原性会逐渐下降(见表2)。三组在术后3周的最大载荷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8周,SNK检验表明,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和自体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和-80℃保存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术后8周,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移植物的最大载荷优于-80℃深低温保存组而接近于自体组(见表3,见图1)。

2.3 形态学观察

2.3.1 大体形态

新鲜肌腱表面光滑、色泽白亮、质韧、弹性好,-80℃深低温保存2周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2周后的肌腱与新鲜肌腱无明显差异;三组在肌腱移植后3周和8周大体形态无明显差异,3周时韧带表面较粗糙、色白、略黄、质较软、光泽度及弹性较差,8周时韧带表面较光滑、色白、光泽度及弹性恢复,但比新鲜肌腱稍差。

2.3.2 光镜观察(图2~10)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同种异体腱的保存方法

目前深低温冷冻保存是保存同种异体腱最可行的方法[4]。常用的-80℃深低温冰箱保存不能理想地保存细胞活性,而且保存时间有限。普通的液氮保存方法不能做到严格的控制性降温而致腱组织损伤。实验中,我们提出了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的方法处理异体腱,做到了液氮保存时严格控制降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超深低温冷冻对肌腱的损伤,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液氮保存的时限优势。

3.2 冻存对异体腱抗原性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表明,深低温冷冻可以降低异体腱的抗原性,我们在实验中也发现冻存处理的异体腱在移植后不表现明显的抗原性。肌腱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细胞成分较少。肌腱胶原纤维的抗原性仅在种间有特异性,肌腱组织的抗原结构主要存在于腱细胞表面,通过冷冻处理,可以改变细胞膜表面的抗原结构而降低抗原性[5]。本实验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也发现了冷冻保存腱细胞细胞膜结构不同程度的破坏。

3.3 冻存对移植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国内外的研究倾向于深低温冷冻不影响肌腱的力学性能[6,7,8,9]。本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该观点。在移植术后,其力学性能要经过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移植早期,由于胶原的分解代谢较强,而新合成胶原排列欠规则,从而导致力学强度的降低,后期随着合成代谢的增强以及胶原重塑后纤维结构排列的规则,力学性能也会逐步增强。

3.4 异体腱移植后的修复方式

同种异体腱移植后的修复及愈合过程与自体腱移植相似,移植物移植后需要经历3个阶段:a)坏死阶段;b)再血管化和细胞增殖阶段;c)胶原重塑阶段[10]。但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法处理的异体腱修复速度比-80℃深低温保存组要快而成熟,其组织学行为更接近于自体移植,原因可能是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方法保存了更多的活细胞,而这部分存活的腱细胞借助周围组织液的营养及两端血管的迅速长入而复苏增殖分裂,共同参与了修复过程[11]。

摘要:目的从实验角度观察程序冷冻液氮保存和-80℃深低温保存方法处理同种异体髌腱后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愈合过程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将兔的1/2骨-髌腱-骨复合体经-80℃深低温保存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2周后观察冻存变化差异并行同种异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分别于术后3周和8周观察细胞毒反应、细胞活性、最大载荷和形态学变化等指标进行比较并与自体移植组对照。结果a)经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方法处理后,髌腱的最大载荷无明显下降,细胞活性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组织学观察冷冻损伤较-80℃深低温保存方法轻微;b)程序冷冻液氮保存处理的移植物在术后未表现明显的排斥反应,且免疫反应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c)移植后3周,各组移植物的最大载荷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后8周,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移植物的最大载荷(55.87±1.86)N优于-80℃深低温保存组(52.14±2.79),而和自体移植组相近(57.70±2.76)N;d)从组织学观察看,-80℃深低温保存组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移植后的愈合过程均和自体移植组相似,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的愈合过程和组织学行为更接近于自体移植组。结论经深低温保存的兔异体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后愈合过程和自体韧带移植重建过程相似。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法优于传统的-80℃深低温保存法。

关键词:同种异体腱,交叉韧带,重建

参考文献

[1]William W,Tomford.Principles of preservation ofsoft tissue allografts[J].Sports medicine andarthroscopy review,1998,6(2):124-130.

[2]张友乐,杨克菲,朱伟,等.异体肌键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1995,33(9):539-542.

[3]唐林俊,程国良,陈秉礼,等.培养处理与冷冻保存的活体异体肌腱移植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9,24(3):196-199.

[4]Minami A,Ishii S,Ogino T,et al.Effect of theimmunological antigencity of the allogeneic tendonson tendon grafting[J].Hand,1982,14(2):111-199.

[5]Arnoczky SP,Warren RF,Ashlock MA.Replacement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using a patellartendon allograft[J].J Bone Joint Surg(Am),1986,68(3):376-385.

[6]Carlson GD,Botte MJ,Josephs MS,et al.Morphologic and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tendons used as free grafts[J].J Hand Surg(Am),1993,18(1):76-82.

[7]Demichev NP,Putilin AA.Cryopreservation and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of tendon tissue[J].Orthop Travmatol Protez,1990,4(4):22-27.

[8]Spindler KP,Imro AK,Mayes CE,et al.Patellartendon a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have differentmitogenic responses to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J].J OrthopRes,1996,14(4):542-546.

[9]高新生,尹大庆,金瑞侠,等.同种异体肌腱与肌腱库的建立[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6,12(2):89-92.

[10]Goertzen MJ,Buitkamp J,C1ahsen H,et al.Cellsurvival following B-ACL-B allografttransplantation:DNA fingerprints,segregation,andcollagen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multiple markersin the canine model[J].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98,117(4-5):208-214.

同种异体肌腱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到该院接受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的下肢出现严重粉碎性骨折、骨缺失的骨科患者6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18~53岁, 平均年龄 (36.7±3.6) 岁。64例患者中有35例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骨伤, 25例为高空坠落而导致的严重骨伤, 4例由于枪击而导致的骨伤, 所有患者的骨伤均为开放性损伤。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检查,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带血管骨移植治疗:术前根据患者的实际骨伤情况获取骨材料, 清洗患者骨伤部位, 然后将所选取的骨材料清洗并消毒, 植骨时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将带血管骨段, 术后采用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观察组给予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骨材料的获取及植骨方法是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进行手术之前应根据患者的骨伤情况, 遵循开放性骨损伤的处理原则, 彻底清洗患者的骨伤部位, 以免感染, 将皮瓣转移, 消灭骨折创伤面。在进行异体骨段移植手术之前应该先进行X线检查, 从而确定需要移植骨段的长度与直径, 确定其长度与直径后便于定制所需移植骨段。进行异体骨段移植手术时还要对其长度与直径进行再次测量, 再次确定骨段长度与直径标准, 根据患者骨段部位面积及其它情况进行修整, 从而使其与患者的宿主骨向匹配, 通过增加骨段的接触面以保持宿主骨的骨量, 同时还要确保异体骨段与宿主骨之间的缝隙适当。

1.2.1 骨材料获取

骨段材料的获取是确保手术成功的第一步, 骨段材料应该在捐献供体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切除, 取骨时必须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尸体骨取材应该在常温状态下的8 h内, 4℃环境下的24 h。取出骨材料后用无菌单进行包裹, 并标注好取骨日期与编号, 在-80℃的环境下进行冰冻保存, 从而降低骨材料的细胞成分及降低其抗原性。根据骨缺损的部位及大小选择裁切骨材料, 并将所取得的材料进行剔除软组织、高压冲洗清除血液骨髓及超声清洗脱脂处理, 从而进一步将其抗原性降低, 并注重对其细菌进行灭菌处理。

1.2.2 植骨方法

患者植骨手术操作前期2 h, 把低温冷冻体骨放入温度为37℃生理盐水中浸泡复稳, 并确保骨折部位充分暴露, 打通骨折骨髓部位, 对骨髓内部残留关节以及残留组织进行清除操作, 以此降低手术后期排斥效应。清除肉芽、癖痕等残留组织, 并对骨损部位实施修复操作, 可将其修复为阶梯状以及横行状, 有助于顺利进行只顾操作;同时, 可以依据骨折部位骨状况实施有效应用, 手术期间在进行扩髓、钻孔操作时要防止出现暴力, 以此防止出现体骨裂损现象[2]。折损修复完整后, 有效测量在缺损部位的长度, 然后采用备好的导体进行骨植操作, 谨记所备用的植骨要比实际植骨长0.5~1.0 cm, 由于在进行植骨操作时, 患者自身骨体会与皮肤面的局部骨质出现吸收现象, 实施植骨操作后采用外固定架对其进行加压固定, 尽量不用使用内部固定, 这样会导致扩大在异体骨折反响, 手术治疗后采用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3]。

1.3 术后处理

手术治疗结束后, 采用常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防止使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患者手术治疗后2 d可实施康复锻炼, 手术治疗后避免因负重锻炼导致肢体受损, 手术治疗后6~8周可给予拄拐撑重。

患者接受治疗6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 术后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及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均取得一定成效, 其中对照组有4例患者经手术后治疗无效, 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 其中有1例患者在无拐杖支撑的情况下直立行走, 致使钢板断裂, 其他患者在拄拐的前提下已经可以正常行走。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进行表示, 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32例患者接受常规带血管骨移植治疗后, 治愈例数为8例, 有效例数为17例, 无效例数为7例, 治疗总有效例数为25例, 治愈率为25.0%, 治疗总有效率为78.1%;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治疗方法后, 治愈例数为17例, 有效例数为13例, 无效例数为2例, 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0例, 治愈率为53.1%, 治疗总有效率93.8%。

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总例数) ×100%+ (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注: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骨搬移、带血管骨移植及同种异体骨段移植等是骨科治疗骨缺损较为常用的方法, 而同种异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方法中有效性较高的方法, 具有不受缺损面积的限制、供骨量充足等特点[4]。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治疗骨缺损最为经济有效的临床方法, 与其他骨替代移植物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特性, 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 从而促进患者的骨痊愈及骨再生, 同种异体骨段经过特殊的处理后能有效降低患者进行骨移植手术后带来的并发症。据相关研究报道, 下肢长管状骨折骨缺损治疗一般采用骨搬移、带血管骨移植等常规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同种异体骨段移植经多次研究发现其治疗效果确切, 已经成为治疗骨折骨缺损的首选手术。在该次研究中, 主要就同种异体骨段移植对治疗下肢长管状骨折临床疗效进行探讨。采用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手术的观察组32例患者中的治愈率为53.1%, 治疗总有效率93.8%;采用常规带血管骨移植手术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中治愈率为25.0%, 治疗总有效率为78.1%。由此可见, 同种异体骨段移植对治疗下肢长管状骨折、骨缺损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异体骨段移植最早用于修复骨肿瘤切除后带来的骨缺损, 大段骨异体移植后会给能为患者的骨痊愈与骨再生创造良好的生物环境及力学环境, 主要表现在能覆盖异体骨周边的软组织及自体骨结合部位的血供, 从而诱使患者骨部位的修复与再生[5]。同种异体骨段移植的愈合与内固定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面积较大的异体骨段与宿主骨的愈合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其愈合的过程中, 内固定需要承担较强的应力, 从而确保患者在痊愈之前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负重训练, 促进患者康复速度。充足的血液供应也是促进患者骨痊愈的重要条件之一, 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能保障患者宿主骨与异体骨段周围的血液正常运作, 以免受到损伤, 以此同时还能减少异体骨段附近的异物遮挡, 从而使患者的髓内软组织的修复与重建[6]。在该次研究中, 所选取的64例患者经过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后, 经随访后发现其治疗效果较理想。经X线检查后, 有38例骨折愈合及26例临床愈合, 没有出现其它不良反应。由此可见, 异体骨段移植对治疗下肢长管状骨粉碎骨折骨缺失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与常规的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在治疗骨缺损的的临床方法中, 骨移搬对患者的骨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促进其再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而且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年龄、骨缺损的长度有一定的要求, 采用这一治疗方法后患者长时间内不能行走。而采用同种异体骨段对肠管状的骨缺失进行重建时, 不会受宿主骨缺失范围的影响。患者年龄及骨缺失的长度对这一治疗方法的影响不大, 术后还能为患者骨部位提供一定强度的支撑作用, 使患者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从而促进移植的骨段与宿主骨形成永久的生物重建, 进而提高患者骨痊愈及骨再生的能力。

经临床分析, 宿主骨的外骨痴连接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移植的皮质骨与宿主皮骨之间的衔接与愈合, 其愈合时间较长, 宿主骨的内骨痴连接影响着松质骨与宿主松质骨之间的骨愈合的进程, 愈合时间较短。骨移植的活化替代是十分缓慢的过程, 主要体现在所移植骨段的两端与表面, 经长时间的爬行后与替代后才能实现骨愈合, 从而促进骨重建, 使其与自体骨移植具有同样的治疗效果。

下肢长管状骨粉碎骨折骨缺失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种异体骨移植具有不良反应小、显效快、疗效高、安全性高等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如果将同种异体骨段移植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到其它类型骨折的治疗中, 将会使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成为骨折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为骨折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段移植对治疗下肢长管状骨粉碎骨折骨缺失的临床效果, 并对其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3月—2012年5月到该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患者6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带血管骨移植治疗, 观察组给予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所有患者下肢出现严重粉碎性骨折、骨缺失, 均属于开放性损伤。医护人员做好植骨材料的选择与植骨方法的应用步骤, 对患者进行骨折治疗时彻底清理患者的创口, 控制感染。术前进行X线检查, 及术中对所需骨段长度与直径进行测量, 并对骨段两端进行修整与清洁消毒, 使所接的骨段与宿主骨段相匹配。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对照组32例患者接受常规带血管骨移植治疗后, 治疗总有效率为78.1%;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治疗方法后, 治疗总有效率93.8%。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是治疗下肢长管状骨粉碎骨折骨缺失较为有效的临床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同种异体骨段,骨段移植,骨缺失

参考文献

[1]何志超, 侯翌杰.同种异体松质骨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应用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3 (16) :172-173.

[2]窦洪磊, 陈景明, 尹春青, 等.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同种异体骨移植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24) :343-344.

[3]李长红.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1, 13 (14) :164-165.

[4]亓建洪, 王伟, 吴雅迪, 等.人异体骨软骨移植物保存方法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7 (1) :76-77.

【同种异体肌腱】推荐阅读:

同种异体血管06-23

异体腓骨移植05-28

上一篇:确认违法下一篇:结核包裹性胸腔积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