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给量法

2024-05-22

补给量法(精选9篇)

补给量法 篇1

摘要: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是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最重要部分,但许多地区因为缺乏地下水的源汇项监测数据、或者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导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的可靠性较低。以柴达木盆地那陵郭勒河冲洪积扇区为例,采用地下水位波动方法(water-table fluctuation,WTF)对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进行计算,该方法仅需要一段时间内含水层参数及地下水位变化值,应用简单,适用性强。通过计算表明,那陵郭勒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资源2011年补给量约为5.21×108m3/年,2012年补给量约为6.16×108m3/年。该方法避免了直接计算地下水补给量的难题,对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干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地下水位波动法,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地下水资源评价,那陵郭勒河流域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在整个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因此,准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人们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和前提[2,3]。对干旱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当地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下水补给量的精确计算,是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专家提出了多种确定地下水补给量的方法,主要有水均衡方法、达西定律法、氯元素守恒法、基流分割法、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地下水位波动法等。水均衡方法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能够充分利用水位监测资料和开采资料[1,4,5];但是在降水量很小而蒸发强度极大的干旱区可信度较差[6]。达西定律法广泛应用于包气带的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需要测量包气带的垂向水力梯度和渗透系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应用较多[7,8];该法的关键是如何获得准确可靠的各项参数。氯元素守恒法自发现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中;该法的优点是花费少,仅需要收集降雨量测得氯元素含量即可;但是该法的最大限制是无法去除大气灰尘氯元素的影响[6]。基流分割法虽然不用考虑降水对地下水的影响,但是地下水的排泄量与地下水的补给量两者不能完全等同,且切割方法的选取不同,结果也不同[9];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地下水补给量预测的方法;但是该法需要对研究的区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且操作较复杂[5,6,10]。地下水位波动法是一种传统的计算地下水资源补给量的方法,最大优点是不需要考虑包气带对地下水的影响,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据[6,11]。

本文旨在通过对柴达木盆地那陵郭勒河流域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选择因素影响较少的地下水位波动法对该区的地下水资源补给量进行计算,以期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1 地下水位波动法简介

地下水位波动法(water-table fluctuation,WTF)最早应用于1920年,是一种利用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评估补给量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潜水含水层。该方法的优势在于:不需要逐一计算地下水各个源汇项,仅利用区域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数据便可以获取该区域总补给量。因此,特别适用于源汇项不详、资料不全的区域。该方法以其适用性强、易于操作等优势。

WTF方法的使用基础是地下水均衡原理,区域地下水均衡可以表达为

式(1)中,ΔSgw为含水层储存量的变化量(m3/年);R为补给量(m3/年);Qbf为基流(m3/年);ETgw为蒸发量(m3/年);Qgwoff为侧向径流排泄量(m3/年);Qgwonf:侧向径流补给量(m3/年)。

采用WTF方法所遵循的前提是,认为浅层地下水水位的上升是由于补给水源到达地下水面引起的。并且,假设补给水源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到达地下水面,而在此过程中,上述方程中的基流、蒸发以及侧向径流量均为0。由此,方程(1)可表示为

式中,Sy为给水度,无量纲;(ΔH/Δt)为时间段内由补给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高度(m/年);F为区域面积(km2)。其中,ΔH代表补给过程中水位的总上升高度,其值应等于水位上升至最高点的水位高程与将前一阶段水位下降趋势延长至最高点处所得水位之差(图1)[11]。

由图1可以看出,确定ΔH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某一时段内地下水位的下降规律。但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的检索和总结,水位下降趋势的估计问题仍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在计算过程中,为了尽量降低外在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确定了该原则,即在对水位下降趋势推测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方法拟合曲线,选取拟合程度最高的一种方式预测水位的动态变化。

最后,利用公式(3)计算得到区域补给量。

式(3)中,Vt为地下水位上升区域的总体积,m3。

WTF法的适用条件为:①评价区域面积不受限制,通常可用于几平方公里至几千平方公里的评价区域;②水位监测频率会影响对地下水补给速率的估计,通常水位监测频率不低于1周/次;③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速率应高于其排泄速率。

2 地下水位波动法在那陵郭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补给量评价中的应用

2.1 研究区概况

那陵郭勒河流域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部,隶属青海省海西洲格尔木市管辖,距离格尔木市约200 km。位于东经92°40'~93°15'、北纬36°40'~37°15'。区内地广人稀,仅在研究区北部冲积扇前缘地方有人居住,总体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交通条件一般(图2)。

研究区内具多风、少雨、蒸发强烈、冬长夏短、昼夜温差悬殊的典型高原内陆高寒干旱气候。区内降水多集中在5~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89%;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679.3 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6倍,年平均相对湿度为21%~43%;年平均气温为2.6~4.3℃,最大冻结深度0.87 m。

区内那陵郭勒河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区,河流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一般每年10~12月和翌年1~3月是河流量最枯时期,河流仅接受山区地下水的补给,河流量小但较为稳定;4月以后,随着气温升高引起冰雪融化,河流接受冰雪融水和山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量缓慢增大;随着雨季的来临,5~9月是降水最集中的季节,也是河流径流量最丰沛的时期,降水直接补给河水,河流流量显著增大,7月中旬至8月底达到最大,其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河流量不断减少;10月份以后进入枯水期。

那陵郭勒河山前冲洪积平原区为单一的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力性质可进一步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两种类型。潜水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山前那陵郭勒河冲洪积扇的戈壁砾石带。含水层岩性为上更新统冲洪积、冰水—洪积的含卵砂砾石、含泥卵砾石、砂砾石、含砾中粗砂等,含水层颗粒粗大、径流条件好、富水性较强;承压水位于那陵郭勒河冲洪积倾斜平原前缘,其岩性为上更新统的砂砾石、含砾砂层,松散,部分层位含泥质,单层厚度30~50 m,隔水层为亚黏土、黏土等,厚3~8 m,含水层富水性较好(图3)。

研究区处于那陵郭勒河冲洪积扇的中下部,含水层厚度大、导水性好,是区域地下水的重点开发利用地区。其南部与基岩山区相接,可接受基岩裂隙水的微弱补给;北部细土平原带为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区。研究区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为那陵郭勒河地表水体的渗漏,排泄途径主要包括:泉、蒸发(腾)、向泉集河的泄流排泄、向下游径流补给以及少量人工开采。

2.2 研究区概况应用地下水位波动法评价研究区地下水补给量

在研究区所有监测井中,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具有详细监测资料的井有9口,分别为J1、J2、J3、J4、J6、J7、J8、M10、NK5,区外一口监测井,为J5,每口监测井每月有3个监测数据。利用该地下水位动态数据对2011年及2012年的区域地下水补给量进行评估。

2.2.1 2011年地下水变化量的估计

首先利用2011年1~12月的区域地下水动态长观井的地下水位监测资料计算其水位变化值。现以J1孔为例,说明此次计算的详细过程。

首先,根据监测数据的整体规律,明确各个月的水位动态变化曲线中水位下降的趋势;然后,利用合理的数学方程对其趋势进行拟合,得到相应月份的线性或非线性方程[图4(a)];最后,将该趋势线延长至下一阶段水位上升的最高点[图4(b)],由数学方程得到该点的水位下降趋势的水位值,两者之差即为水位变幅(表1)。

2011年内其他8口地下水位动态测井水位变化特征见图5~图12,利用与J1孔相同的处理方法,得到各井每月的地下水水位升幅(ΔH)(表2)。

2.2.2 2012年地下水变化量的估计

同样方法,利用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区域长观井的动态水位监测资料(图14~图22),建立地下水位变化趋势方程并进一步计算监测井地下水位升幅(表3)。

2.2.3 含水层给水度的确定

根据研究区已有的钻孔资料数据分析,依据含水层参数的变化规律,将该区分为三个分区,分别为Ⅰ、Ⅱ、Ⅲ分区(图24),给水度依次为:0.164、0.185、0.141。

2.2.4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计算结果

根据研究区2011年和2012年各月的地下水位变化等值线结果(图24),在surfer中,利用体积计算功能(volume)分别计算出各月那陵郭勒河流域的补给范围,当地表水入渗含水层后,产生地下水位上升区域的总体积,这部分体积包括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及其影响范围内含水层介质的体积。再利用式(3)得到不同区域不同分区的补给量(表4)。

从表4可知,2011年那陵郭勒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约为5.21×108m3/年,2012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约为6.16×108m3/年,该结果与地下水数值模拟所得到的结果十分接近,也表明WTF计算地下水资源补给量的可靠性。

3 结论

(1)由于那陵郭勒河地区大气降水量极小,大气降水入渗量可以忽略;因此,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就是那陵郭勒河水的渗漏补给量,以及侧向径流补给量,而上述两个水量项难以直接确定,采用WTF方法则基于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解决了直接计算均衡要素的难题。

(2)通过计算,得到2011年那陵郭勒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约为5.21×108m3/年,2012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约为6.16×108m3/年。

(3)地下水位波动法是一种传统的计算地上水资源补给量的方法,该法在已知地下水位的情况下即可进行计算。尤其适合水文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参考文献

[2] 吴剑锋.对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现状有关问题的探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5):20—23Wu Jianfeng,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Hydrogeology&Engineering Geology,1997;(5):20—23

[3] 胡汝骥,樊自立,王亚俊,等.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地下水资源及其特征.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21—326Hu Ruji,Fan Zili,Wang Yajun,et al.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arid lands of Northwestern China.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3):321—326

[4] 杜玉娇,何新林,杨广,等.水均衡法评价玛纳斯河流域莫索湾灌区地下水资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9):63—65Du Yujiao,He Xinlin,Yang Guang,et al.An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of mosuowan Irrigation District of the Manas River by using the water balance.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12;(9):63—65

[5] 吴文强,李文文,刘君利.水均衡与数值模拟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对比应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6):45—48Wu Wenqiang,Li Wenwen,Liu Junli.Application of water balance method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for ground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09;(6):45—48

[6] 尹立河.基于多种方法的地下水补给研究: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Yi Lihe.Estimation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using multiple approaches:a case study in the ordos plateau.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1

[7] Scanlon B R,Milly P C D.Water and heat fluxes in desert soil.2.Numerical Simulation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4;30:721 —733

[8] 汪丙国,地下水补给评价方法研究——以华北平原为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8Wang Bingguo.Research on estimating method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acase study in North China Plain.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8

[9] 唐洪波,陈强,赵兴明.多种基流切割法在青海地下水评价中的应用.人民长江,2010;41(14):41—54Tang Hongbo,Chen Qiang,Zhao Xingming.Application of baseflow separation methods in underground water evaluation in qinghai province.Yangtze River,2010;41(14):41—54

[10] 董玉兴,折书群,王国栋.数值法在计算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中的应用.地下水,2013;35(2):25—27Dong Yuxing,She Shuqun,Wang Guodong.Application of numerical method in calculating re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Ground Water,2013;35(2):25—27

[11] Healy R W,Cook P G.Using groundwater levels to estimate recharge.Hydrogeology Journal,2002;10:91—109

补给量法 篇2

幼儿教育:

宝宝的营养本是一年四季都应关注的大事,何以在秋天到来时要特别强调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夏季炎热的气候会使宝宝的食欲大减,几乎所有的宝宝在夏季的胃口还不及平时正常食量的一半。而且,高温天气也会影响孩子的睡眠效果。而秋天适宜的气候会使宝宝的机体逐渐恢复到良好的运作状态,食欲与消化功能也自动调节到正常的水平。细心的爸爸妈妈可以发现,以前食量不大的宝宝这些天忽然胃口大开,吃饭的`速度也好像比以前快多了。不要以为这是宝宝经过教育后的进步,其实是由于气候造成的自然反应。爸爸妈妈应该抓住这个天赐的自然良机强化宝宝的日常营养补充,把夏季损失的在秋天补回来。

首先,这个时期孩子的饮食要讲究平衡,注意卫生。保证膳食平衡,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其次,对于体质状况不很理想的儿童,应该根据其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保健措施。例如一到秋季,就有些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这一时期,就应该着重补充其维生素A的摄入,补充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瘦肉、黄色水果(如芒果、南瓜等)。这些食物中富含大量维生素A,对于预防呼吸道系统疾病非常有益。

对于3岁以下的小宝宝除了适当增加蔬菜、豆制品、鸡蛋和肉类以外还需要增加牛奶的摄入量。因为牛奶中除了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磷、钙和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宝宝生长急需的营养物质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多喝牛奶能适时地为宝宝补充营养和水分,这在气候干燥的秋季对宝宝也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4岁以上稍大一点的宝宝来讲,秋天食补的内容可就丰富得多了。其中比较重要的食谱包括:谷物(包括米制品和小麦制品)、蛋类、动物精肉、家禽、鱼、豆类或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牛奶和其它奶制品、植物油等。

补给量法 篇3

1 地下水现状

辽南地处丘陵和环黄海、渤海低丘平原地区, 浅层地下水主要储藏在河谷平原及滨海平原地区。工业、城市生活主要在河谷沿岸布设透河井, 抽取浅层地下水, 常年开采;农业主要在沿海平原设井, 开采集中在5、6、7月, 开采量逐年增加。

2 实测入渗补给量分析

2.1 分析资料

选取辽南代表站1、代表站2、代表站3、代表站4 4个雨量站56年降雨资料及地下水站26年资料, 进行统计分析, 尽量延长系列, 减少错误因素干扰, 以客观反映自然规律[1,2]。

2.2 计算补给量

计算年次均降雨, 计算由降水引起的地下水变幅, 计算次雨量形成的地下水 (潜水) 补给量 (表1) 。

2.3 确定给水度

辽南地区土层由黏土、亚砂土、细砂中砂鹅卵石组成, 给水度为0.03~0.10。辽宁省水资源评价公布, 该地区的给水度确定为0.07。

注:水位升幅计算公式为Δh=hmax-h, 补给量计算公式为Pr=uΔh。

2.4 曲线绘制

依照实测的次降雨量及计算的相应入渗补给量, 绘制P~Pr关系曲线[3] (图1) 。

2.5 根据历年年降雨量, 计算经验频率确定典型年

经推算频率20%为丰水年时, 降水量为826 mm, 典型年为1986年;频率50%为平水年时, 降水量为670 mm, 典型年为1984年;频率75%为干旱年时, 降水量为561 mm, 典型年为1980年;频率95%为特殊干旱年时, 降水量为435mm, 典型年为2000年[4,5]。

2.6 实际补给量计算

由4种典型年逐月降雨资料, 查P~Pr曲线, 分析典型年逐月实际补给量 (表2) , 由此计算年实际补给量。

3 计算典型年入渗补给系数及补给量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а—年入渗补给系数;P年—年降雨量;Pr年—年入渗补给量;P—典型年降雨量;Pr典—典型年入渗量[6,7]。

在年际循环中, 丰水年的入渗系数为0.32, 年补给量在264 mm以上;平水年的入渗系数为0.31, 年补给量在208 mm以上;一般干旱年的入渗系数为0.31, 年补给量在174 mm以上;特殊干旱年的入渗系数为0.27, 年补给量在117 mm以上;该地区的平均降雨入渗系数为0.3左右 (表3) 。

在实际操作中, 根据前期降雨量, 判断入渗系数的应用范围, 挑选适用系数进行动态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进行有效、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 可变盲目开采为科学利用。

4 结论

经对辽南降雨入渗计算分析, 辽南地区的浅层地下水依照降水强弱有很强的规律性。在年际循环中, 丰水年的入渗系数为0.32, 年补给量在264 mm以上;平水年的入渗系数为0.31, 年补给量在208 mm以上;一般干旱年的入渗系数为0.31, 年补给量在174 mm以上;特殊干旱年的入渗系数为0.27, 年补给量在117 mm以上;该地区的平均降雨入渗系数为0.3左右。

利用此方法分析的结论, 能非常方便地计算该地的地下水入渗量。时刻掌握地下水动态, 能为科学合理地开采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8]。根据入渗量的计算, 将开采量控制在允许的程度内, 对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摘要:通过多年降水、地下水动态资料, 利用典型年法, 计算分析辽南地区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推求丰、平、枯典型年的地下水补给量 (浅层) , 以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性资料。

关键词:典型年法,入渗补给系数,补给量,辽南地区

参考文献

[1]刘征, 王彦芹.河北省山区降水资源化潜力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11) :50-53.

[2]汪耀富, 蔡寒玉, 张晓海, 等.黔中地区烤烟大田期的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2) :28-31.

[3]钱铭杰, 周伟, 何耀帮, 等.农地整理项目水资源平衡分析方法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8) :67-70.

[4]庞莹, 张晓红.地下水资源评价中降水入渗系数的分析确定[J].吉林水利, 2006 (z1) :8-9.

[5]丁淑芹.小流域降水入渗系数的推求方法[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0 (1) :28.

[6]程晕丰, 刘登宪.利用矿区灰岩疏 (放) 水资料计算降水入渗系数[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 1994, 14 (4) :1-5.

[7]马富存.昌马水库运行后疏勒河流域盆地地下水补给资源及其水位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8) :49-55.

补给量法 篇4

空间机动服务平台在轨补给技术研究

根据空间机动服务平台的特点,对推进剂在轨补给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空间机动平台推进剂在轨补给方案,即基于表面张力贮箱作为加注箱和接受箱的双组元推进系统的.在轨加注方案.该方案具有如下优点:与现有卫星推进系统相匹配,改动量最少;没有使用任何活动部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产生的热量比倍压式要少,便于缩短加注时间,提高加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依据这一方案对空间机动平台在轨补给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

作 者:魏延明 潘海林 WEI Yanming PAN Hailin 作者单位: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100190刊 名: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英文刊名:AEROSPACE CONTROL AND APPLICATION年,卷(期):200834(2)分类号:V423关键词:空间机动平台 在轨补给 表面张力贮箱

补给量法 篇5

关键词:土壤水渗漏量,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设计

灌溉试验是一项基础性试验,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改造、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为我国节水型农业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组建由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省级中心试验站和省级重点试验站三级站网组成的全国灌溉试验站网体系,正在加强全国灌溉试验工作。根据灌溉试验规范,水稻灌溉试验中对稻田地下渗漏量的观测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在隔水处理的稻田中设置蒸渗器区与试验小区,分别观测蒸渗器区与试验小区水量变化的方法进行测定。在试验小区中测定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之和,在蒸渗器区中测定蒸发蒸腾量,通过二者之差计算出渗漏量。而地下水补给量则通过同时使用有底蒸渗器与无底蒸渗器(或观测小区)测定。二者中的作物土壤以及各时期内土壤含水率等条件应相同。有底蒸渗器测出作物蒸发蒸腾量,无底蒸渗器(或观测小区)测出作物蒸发蒸腾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两者相减得到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补给量亦可直接测定。在有底蒸渗器中根据试验要求确定地下水位,蒸发蒸腾引起蒸渗器中地下水位下降时,向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补水,所补充的水量即为地下水补给量[1]。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间接观测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观测准确度。而地下水补给量的直接观测方法又没有与土壤水渗漏量的观测结合,因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土壤水渗漏和地下水补给是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含水率变化的2个方面,当降水(或灌水)较多时,土体含水率较大发生土壤水渗漏现象,此时土壤水补给地下水;当干旱缺水时,土体含水率较低发生地下水补给现象,此时地下水补给土壤水。因此有必要同时观测到土壤水渗漏和地下水补给2个方面过程。在科学试验研究中,拥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运行可靠的观测仪器是完成试验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观测仪器往往决定试验研究成果质量,在科学试验中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科研人员非常重视观测仪器设备的开发研制。

1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设计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设计是以土壤渗流达西定律为基础[2],通过耕作土壤的层次结构和渗流特性分析以及结合农业耕作实际状况研究而设计。耕作土壤的层次结构自上而下由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组成[3]。其中耕作层土壤疏松对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大小不起控制性作用,对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大小影响小。但是犁底层与之相反,它是在犁耕耕作土壤时犁耕机具底部与心土层的摩擦、压实以及常年黏粒淀积而逐渐形成,土壤致密对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大小起决定性控制作用,对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大小影响作用大。而心土层则土壤较密实对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大小起一般性控制作用,对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大小影响作用也较大。因此,不破坏土壤犁底层的条件下测定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在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测定中应尽可能避免土壤水分的横向移动,为此铁制内外套筒的上口适当镶入土壤犁底层进行埋设布置,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土壤水分的横向移动,保证了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观测准确度。

2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组成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由前端埋设部分和后端观测部分构成,由铁制内外套筒部分、内外筒溢流瓶、内外筒补水瓶、内外筒量筒、连接管等5部分组成。其中铁制内外套筒部分由铁制内外套筒、内外筒透水石、内外筒进水嘴、内外筒排气嘴组成。铁制内外套筒是在大筒底部焊接小筒而制作,因此内外筒之间被内筒外壁隔离。铁制内外套筒分别由透水石隔离成上下两部分,透水石以上部分按原状土壤进行回填,透水石以下部分为存水空间。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前端埋设部分,即铁制内外套筒部分埋设于田间犁底层下。铁制内外套筒的内外筒进水嘴和内外筒排气嘴分别与进水管和排水管相互连接,引至后端观测部分分别与内外筒溢流瓶相互连接,而内外筒溢流瓶又通过连接管分别与内外筒补水瓶相互连接。与内筒连接的系统部分,精确观测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与外筒连接的系统部分,为精确观测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起着补助作用。内外筒量筒布置在内外筒溢流瓶的溢流口下,接收溢流出水和量测水量作用。

3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制作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制作过程主要是铁制内外套筒部分的制作过程,其他组成部分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而且大部分都是现成的,只进行简单的采购组装即可。铁制内外套筒的形状和大小可根据具体需要而定,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方形的,面积大小可根据观测频度的需要具体而定,关键问题是铁制内外套筒的高度确定。铁制内外套筒的高度由犁底层位置及最低地下水位观测位置的垂直距离而确定。在制作铁制内外套筒时,内筒和外筒应分别设置进水嘴、排气嘴。铁制内外套筒应分别设置透水石,由透水石隔离成上下两部分,透水石以上部分按原状土壤进行回填,透水石以下部分为存水空间[4]。

4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安装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安装过成主要是铁制内外套筒部分的安装过程,其他组成部分的安装过程比较简单,只进行简单的组装即可。铁制内外套筒部分的安装影响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观测准确度和精确度,在安装铁制内外套筒部分时应引起高度重视。铁制内外套筒部分安装在四周已隔水处理的待测定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田块中,在安装铁制内外套筒部分时,首先根据铁制内外套筒部分的尺寸大小分层开挖,并按照原状土细致回填铁制内外套筒的透水石以上部分,然后使透水石的位置与地下水位位置齐平或铁制内外套筒的上口适当吃进犁底层布置并进行固定。最后安装铁制内外套筒部分的四周土壤按原状土的层位和状态进行仔细回填处理。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安装示意图如图1所示。

5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工作原理

首先将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如图2所示进行安装和组装。其次同时往内外筒补水瓶中注水,直到使内外筒溢流瓶中发生溢水现象以及内外筒溢流瓶的排气管中充满水为止。此时把内筒量筒中的水倒净后重新摆放,并观测记录内筒补水瓶中的水位,从此进入正常的观测记录状态。土壤水渗漏量为内筒量筒中的溢水水量部分,地下水补给量为内筒补水瓶水位的2次观测值之差。当内外筒补水瓶中需要注水时,应首先关闭内外筒补水瓶的出水管的连接,由内外筒补水瓶的补水管进行补水,补水结束后关闭补水管,同时解除内外筒补水瓶的出水管的关闭,等待补水瓶水位基本稳定后,开始进入正常观测。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通过调节内外筒溢流瓶高度的方法,可观测犁底层以下至透水石安装位置范围内的任意地下水位的土壤水渗漏量和地下水补给量。

6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特点

土壤水渗漏量与地下水补给量观测仪的特点:一是不影响田间正常耕作作业;二是试验研究期内一次安装即可多年使用;三是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四是操作简单方便,容易学习掌握;五是很好地反映土壤水渗漏和地下水补给的客观实际,更加趋近于田间土壤水分的运移状况。

参考文献

[1]SL13-2004灌溉试验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者建伦,赵建.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曹敏建,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浅析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问题 篇6

关键词:锅炉,补给水,防腐,环保,管理

电厂锅炉补给水的处理在锅炉整体运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机组的安全、健康和平稳运行, 但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在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加以注意。

1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的防腐蚀问题

电厂锅炉在补给水过程中的防腐蚀问题, 关系着锅炉的安全运行, 关系着锅炉能否发挥出设备厂家设计的相关指标和标准, 关系着电厂的运行成本和作业效率。因为, 电厂锅炉如在补给水这一工艺环节处理不当, 容易使锅炉内体产生腐蚀性的化学物质, 其在锅炉内沉积或附着在锅炉管壁和受热面上, 会进而形成难熔和阻障热传导的铁垢, 而且腐蚀会造成锅炉管道的内部壁体出现点坑, 导致阻力系数的变大, 管道腐蚀到一定程度, 会产生管道爆炸的安全生产事故, 给企业和国家的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目前, 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1 除氧防腐

国家规定蒸发量大于等于2吨/小时的蒸汽锅炉、水温大于等于95摄氏度的热水锅炉都必需进行除氧, 否则会腐蚀锅炉的给水系统和零部件。

目前, 除氧防腐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一是通过物理的方法将水中的氧气排出;二是通过化学反应来排除水中的氧气, 使含有溶解氧的水在进入锅炉前就转变成稳定的金属物质或者除氧药剂的化合物, 从而将其消除, 常用的有药剂除氧法和钢屑除氧法等;三是通过应用电化学保护的原理, 使某易氧化的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 让水中的氧被消耗掉, 达到除氧的目的。例如, 热力除氧防腐技术是将电厂锅炉给水加热到沸点, 以达到减小氧的溶解度的目的, 这时水中的氧气就会不断地排出, 这种方法操作控制相对简便, 是目前应用较多的除氧防腐方法,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 如易产生汽化、自耗汽量大等。相对于热力除氧防腐技术的是真空除氧技术, 这种技术一般情况下是在30摄氏度至60摄氏度之下进行的, 可以有效实现水面低温状态下的除氧, 对热力锅炉和负荷波动大而热力除氧效果不佳的锅炉, 均可采用真空除氧而获得满意的除氧效果。化学除氧防腐技术主要有亚硫酸钠除氧、联氨除氧、解析除氧、树脂除氧等, 都可以达到较好的除氧防腐效果。

1.2 加氧除铁防腐

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中铁含量的升高对锅炉内体造成的腐蚀可以导致锅炉氧化铁污堵、结垢等腐蚀现象, 在实践工作中可以通过给水加氧技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补给水加氧技术与补给水除氧技术截然相反, 是结合锅炉不同工况而采用的一种防腐技术。目前, 我国已在《直流锅炉给水加氧处理导则》行业标准中将电厂普遍采用的给水加氧、加氨处理称为给水加氧处理。给水处理采用加氧技术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补给水的处理方式, 降低锅炉给水的含铁量和抑制锅炉省煤器入口管和高压加热器管等部位的流动加速腐蚀, 达到降低锅炉水冷壁管氧化铁的沉积速率和延长锅炉化学清洗周期的目标。

电厂锅炉补给水加氧技术主要利用了氧在水质纯度很高的条件下对金属有钝化作用这一性质, 其处理的原理是在给水加氧方式下, 不断向金属表面均匀地供氧, 使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稳定的双层保护膜。这是因为在流动的高纯水中添加适量氧, 可提高碳钢的自然腐蚀电位数百毫伏, 使金属表面发生极化或使金属的电位达到钝化电位, 在金属表面生成致密而稳定的保护性氧化膜。直流炉应用给水加氧处理技术, 在金属表面形成了致密光滑的氧化膜, 不但很好地解决了炉前系统存在的水流加速腐蚀问题, 还消除了水冷壁管内表面波纹状氧化膜造成的锅炉压差上升的缺陷。但给水加氧处理必须在水质很纯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要控制好给水的电导率、含氧量、含铁量、电导率等参数。其前提是机组要配置有全流量凝结水精处理设备, 因为凝结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条件和出水品质的好坏, 是锅炉给水加氧处理是否能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 在应用给水加氧处理前锅炉原则上应进行化学清洗, 除去热力系统中的腐蚀产物, 可在炉前系统获得最薄的保护性氧化膜。但同时要明确的是, 加氧处理之所以可使炉前系统金属的表面产生钝化, 除水质高纯度这一先决条件外, 还必须有水流动的条件, 即在流动的高纯水中加入氧气才能在金属表面产生保护性氧化膜, 可以避免与除氧防腐技术相冲突, 以达到较好的防腐效果。

2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的环保问题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的环保问题, 主要是指在补给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如果处理不当, 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尤其是当前多数电厂在补给水过程中都添加了一定的化学药剂, 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不断增加。因此, 如何通过锅炉补给水的污水回收再利用技术, 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环保目标就至关重要。同时, 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采用污水回收再利用技术为电厂锅炉进行补给水处理需要我们结合不同的水质情况而运用相应的处理技术开展工作, 其主要包括三个等级的处理, 即: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进行深度处理。污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机理又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等。通常, 污水回用技术需要集中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合理组合, 即各种水处理方法结合起来处理污水, 这是因为单一的某种水处理方法一般很难达到回用水水质的要求。

污水回收再利用中通常采用的回用技术包括传统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电渗析和土地渗滤等。如:传统物理化学工艺方法, 即以混凝、沉淀、过滤、吸附等理论为基础, 采用砂滤、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等工艺进行污水的回收再利用;膜分离工艺, 由于膜固液分离技术具有良好的调节水质能力, 从悬浮物到细菌、病毒、孢囊, 不需要投加药剂, 设备紧凑且易于自动化, 因此有人将它称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生化与物化组合工艺流程, 采用节约能耗、运行费用低的生物处理作为前段处理, 去除水中大部分有机物, 再配以物化方法进行把关处理, 具有出水水质优于生物处理为中心的工艺流程, 运行成本低于以物理化法学法为中心的流程。

3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的管理问题

在上述文中已经对补给水处理中的一些问题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但即使再成熟的技术也仍然需要人来操作实施, 所以管理问题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当前, 在锅炉补给水的管理中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不够、管理不严、执行不力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 国家质检总局也于2008年批准颁布了新版的《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 旨在规范锅炉水处理的管理工作。管理规则中鼓励和支持国家锅炉水处理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并对锅炉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安装与调试、使用与管理、锅炉水处理的检验、锅炉的清洗和监督等事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补给量法 篇7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学点教学环境差、师资水平低、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老化等问题非常突出,成为严重制约区域教育公平发展的“短板”。 为破解农村师资短缺困局, 国家和一些地方在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继实施了“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支教教师”等政策措施。 然而,面对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艰苦地区中小学和教学点的巨大师资需求,这些定向扶持政策的“输血”作用仍然是杯水车薪。

现实中,很多师范毕业生在教师招考中总是向城市学校 “ 集结 ”, “ 下不去 ”, 不愿到农村执教 , 即便到偏远学校任教的新教师,多数也是“留不住”,工作几年便 “卷铺盖走 人 ”、 “孔雀东南飞 ”。 去年11月 ,因 “老师苦教 、学生苦读 、家庭苦供”的“会宁精神”而享誉教育界的甘肃会宁地区,就有171名教师集体“跳槽”当警察 ,这再一次 让乡村教 师职业不 给力的问题暴露无遗。 面对此次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最强音,处在中国教育发展最底层的广大乡村教师,对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让自己在教 育改革中 “出人头地 ”翘首企盼。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这项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能否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扶持政策能否不折不扣地在农村教育的土壤中 “落地生根”,让广大农村教师“货真价实”地享受到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红利。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的存在 ,经济 、文化 、环境等因素时刻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 使城乡教育发展形成一道不均衡“屏障”,导致农村 教育发展 水平严重 滞后于城 市教育。 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不可同日而语, 他们在工资水平、 福利待遇、工作环境、职称晋升等方面“冰火两重天”。 现实中,因为经济、地域、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因 素 ,农村师资 始终处于 紧缺状态。 迫于生计和事业发展的瓶颈,一些农村教师要么动用人际关系向城市学校流动;要么通过下海经商、报考公务员等方式另谋高就,这些都加剧了农村教育人才尤其是优秀乡村教师资源的流失,无形之中强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流动性,时刻动摇着乡村教育事业稳定的根基。

农村学校师资短缺,导致乡村学生的学习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偏科现象,他们综合素养低,严重制约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语境下,加快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让农村学生成为“全能”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栽下梧桐树 ,方可引来金凤凰 。 ”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并能长期心甘情愿地扎根乡村教育事业,根本之道就是要切实优化农村教师的从教环境,大力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向心力,让农村教师留得安心、舒心、暖心。 这就迫切需要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 改善他们的教学和生活条件, 让广大乡村教师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使乡村教师成为受人尊重、让人羡慕和向往的职业。尤其要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 行大幅倾 斜政策 ,让这些教师感受到巨大的优越感。当农村教师的职业地位和荣誉感大幅提高甚至超过城市教师的时候,乡村教育便会发挥人才“造血”功能,优秀教师资源才会自然而然地“回流”乡村, 公众期待的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以及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效应才能在乡村“开花结果”,农村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享受教育公平的发展成果。

从长远和深层次看,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支持乡村教师计划不能“纸上谈兵”,要治标更需治本。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中不 可 “雷声大雨 点小 ”,需要有效 之策,务实之举,打通乡村教师支持政策从纸上落到实处的实施通道,让各项利好措施能够 “足额 ”乃至 “超常 ”发挥作用。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尽快建立健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优化乡村教育发展环境, 填平城乡教育发展的鸿沟, 促使社会上更多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并长期从教、 终身从教, 从而营造区域教育公平健康科学发展的良好生态。

高原训练与营养补给关系的研究 篇8

1 高原训练的概况

1.1 高原训练的概念及起源

1.1.1 高原训练的概念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适宜海拔的高度地区, 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1]。

1.1.2 高原训练的起源

高原训练始于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 由于墨西哥地处海拔2 240m的高原地区, 许多地处平原的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运动员, 尤其是耐力运动员适应高原地区缺氧的环境而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赛前就让本国选手找一块与墨西哥相似的高原地区进行训练。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高原训练的高潮。墨西哥奥运会的结果显示, 长距离耐力项目的优胜者均进行过高原训练, 更重要的是, 人们发现经过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回到平原后, 运动成绩比在平原训练的运动员提高得更明显[2]。因此, 高原训练成为大赛前必不可少的、有效的、针对性强的训练方法。当今比赛中, 很多长距离耐力项目的优胜者均得益于赛前的高原训练。

1.2 高原训练的概况

1.2.1 国外高原训练的概况

20世纪60年代初期, 为备战墨西哥城第19届奥运会, 日本体育协会组织了训练人员对高原训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内容: (1) 在低压舱内模拟高原训练的实验研究; (2) 在高山 (海拔2 500~2 800米) 上进行实验性训练; (3) 在墨西哥城 (海拔2 260米) 进行高原训练。结果发现运动员的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下高原后7~9天仍然保持高原复习后所获得的生理机能优势, 并且在参加美国举行的一次国际游泳比赛中, 运动员成绩有较大的提高。1994年4月29日到5月1日, 在保加利亚高原训练基地别里梅肯 (海拔2 050米) , 欧洲田联和基地中心管理处共同举办了田径运动高原训练研讨会, 共有22个国家的教练和专家参加, 俄罗斯的专家认为, 中等海拔高度的高原训练有助于提高田径所有项目运动员在平原地区的运动能力, 改善训练效果, 同平原地区所进行的类似训练相比, 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保加利亚的专家在研究投掷运动员高原训练适应和再适应时指出, 高原训练后, 运动员机体内肌糖原、ATP和CP浓度提高, 这些都是机体对高原训练适应后获取的积极效应[3]。

1.2.2 国内高原训练的概况

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的开展在我国始于本世纪60年代初, 并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形成高潮。陈宝国教练观察了中长跑运动员在昆明进行了4个月的高原训练后下山, 所测试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有改善, 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挥, 实践证明, 运动员下山后运动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白鸿毅教练对自行车运动员在昆明进行高原训练观察心功能综合指数与血红蛋白的变化, 发现在高原训练期间与平原效应期内有如下变化趋势:在高原训练期内心功能综合指数与血红蛋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在下高原前心功能综合指数达到高原训练的最高点, 血红蛋白达到所有高原训练各大小周期的最高点, 在平原效应期内, 心功能综合指数逐渐增高, 血红蛋白逐渐下降。但心功能综合指数逐渐提高与血红蛋白逐渐下降达到一定水平后则维持一段时间。多年来,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加上无数体育工作者的努力, 在我国已建成了一系列条件较完善的高原训练基地, 如:青海的多巴 (海拔2 366米) 、西宁 (海拔2 260米) 、云南的呈贡 (海拔1 918米) 、海埂 (海拔1 890米) 、昆明 (海拔1891米) 、甘肃的榆中 (海拔2 000米) 、新疆的天池 (海拔1 950米) , 还有东北的长白山等。

2 高原训练的生物生化特点及营养补给

2.1 高原训练的生物生化特点

2.1.1 高原环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的影响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是红祖细胞转化为红细胞所必需的一种激素[4]。高原低氧环境对细胞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大量的运动训练学和生理、生化实验表明, 高原训练影响运动员的主要因素是低气低氧的大气环境中对机体的刺激, 通过施加适宜负荷的运动后, 双重缺氧刺激叠加, 加大了刺激机体的强度。据研究表明, 机体在缺氧4小时后就会刺激体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合成, 它是一种糖蛋白, 是由肾脏产生的造血激素, 它的功能主要是: (1) 促进红细胞 (Hb) 的生长和分化, 加速骨髓干细胞分化幼稚红细胞并生成为成熟的红细胞, 使红细胞比积增加; (2) 加速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血红蛋白生成, 从而有助于提运输氧的功能; (3) 抗氧化, 稳定红细胞膜[5]。当红细胞生成增加, 红细胞比积增加, 血红蛋白增加, 机体达到适度时, EPO反馈调节相应减少, 而不会在高原上出现血红蛋白的数量持续上升的现象。

2.1.2 高原环境中抗利尿激素 (ADH) 的变化

抗利尿激素 (ADH) 又称血管加压素, 在脑视上核合成由下丘脑分泌, 通过专一的激素载体蛋白转运到垂体后叶贮存, 需要时从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6]。抗体处于高原环境中时, 血浆抗利尿激素 (ADH) 明显下降, 它的变化与蛋白质的变化与蛋白质分解代谢和肾功能 (排泄尿素) 的改变有关, 抗利尿激素 (ADH) 具有强有力的抗利尿作用, 对调节水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它作用于肾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的基底面膜受体, 使水分易扩散进入处于高渗状态的组织间隙, 增加水的重吸收。

2.2 高原环境中的营养代谢特点及营养补给措施

2.2.1 高原环境中的营养代谢特点

(1) 高糖营养有利于提高耐力。缺氧时葡萄糖吸收减慢, 糖原异生受阻, 糖原分解增加, 贮备减少。无氧酵解加强, 血乳酸水平升高。高糖营养有助于提高人体缺氧耐力。 (2) 蛋白质代谢加强。缺氧时氮的代谢处于负氮平衡。有研究报道, 一定量的蛋白质对高原适应比较重要。人体摄入脂肪量减少, 但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明显增加, 但缺氧严重时, 脂肪氧化不全, 酮体增多, 而且高脂肪膳食易引起厌食, 对急性缺氧的适应不利。因此高原训练时采用低脂肪膳食。 (3) 水代谢呈负平衡, 电解质代谢紊乱。急性缺氧时, 水代谢呈负平衡, 体液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细胞水肿, 血浆容量减少。血浆中钠、钾、氯升高, 尿中排出量明显下降。由于血Po2和Poc2降低, 血p H上升和碱储备减少。 (4) 维生素代谢影响。在缺氧条件下, 摄入与常压下相同的维生素B1、B2、C, 则尿中排出量增加, 故机体对维生素需求量增加。

2.2.2 高原环境训练的营养补给措施

“民以食为天, 健以食为先”, 食物是维持人体生命和保证健康的物质基础, 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养料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称为营养[7]。而运动员在高原环境中训练, 采取正确合理的摄取和利用食物的方法则是一种科学。 (1) 提供充足的热能。运动员的热量供给, 应在原有运动量的基础上额外增加7%~25%, 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3%~15%, 脂肪占20%~25%, 糖为60%~70%。特别注意在上高原的初期 (7~10天) 减少事物中的脂肪而增加糖, 摄入易消化的食物, 实行一日4~5餐制。 (2) 增加补液量。高原空气干燥, 运动时通气量明显加大, 呼吸失水增加3~4倍, 因此机体很容易脱水。在高原训练时每天至少比平原时同等情况下多饮1L以上的水。最好补充含有钾、钠的饮料, 可服用矿泉水, 每日饮水3L, 其中加入葡萄糖3.56g/L、氯化钠0.47g/L、氯化钾0.30g/L、柠檬酸钠0.53g/L。补液的原则仍是少量多次[8]。 (3) 注意补充铁。铁的储备, 在高原训练中对运动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表明, 低铁者不能增加红细胞容积的容量, 铁不足机体的摄氧能力和肌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均不能提高, 可降低最大吸氧量和运动能力, 所以, 即使是非贫血运动员在进行高原训练前, 体内也需有充足的铁储备。为此, 需要口服高剂量的铁剂。一般口服小儿用的液体铁剂每日3次, 总剂量为200~250mg。 (4) 关于维生素。在高原地区机体对维生素需求量增大。补充维生素能提高缺氧耐力, 增强对高原的适应, 减轻疲劳和提高运动耐力, 运动员在高原除在膳食中摄取维生素外, 可每天另补充维生素C 100mg, 复合维生素B 10mg, 维生素E 60mg。 (5) 食物的选择。在高原要少吃油腻及油炸食物, 肉食可选择牛羊肉、瘦猪肉、鸡、鱼等。还可选用肉汁、浓菜汤和适量的调味品, 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用鲜柠檬、酸泡菜、咖啡、茶等激活消化功能。每人每天应吃500g蔬菜、500g水果, 喝500g牛奶。

3 结论

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缺氧的条件下的强化训练, 这种训练对人体有两种负荷, 一种是运动缺氧负荷, 另一种是高原缺氧负荷, 两种负荷的叠加, 便造成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 以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

随着竞赛水平和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 运动营养补给为高原训练取得好成绩提供了重要保证。高原训练期间, 不仅要为运动员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而且还要制定合理的用餐计划, 研制富含特定营养的运动员专用食品或运动补剂, 使运动员获得足够的运动营养, 进而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翁庆章, 钟伯光.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田野, 胡扬.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世成.高原训练的新进展[J].韶关大学学报, 1997, 18 (2) :51~52.

[4]邓树勋, 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理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6]许豪文.运动生物化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王维群.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幼儿膳食营养供给量的研究 篇9

1 幼儿的营养需要和膳食营养素摄入量

1.1 能量

在幼儿期极端, 由于幼儿对能量的需求以及其中营养的需要主要是基础代谢和生长发育要求, 还有就是体力活动及其针对食物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物质抵抗力的需求, 因此在幼儿时期, 基础代谢的需要约占总能量需要量的60%。但是由于幼儿期幼儿的表面积较小, 基础代谢率较大, 其在能量的分配和选择的过程中性别影响不大, 生长发育所需能量为这个时期所特有, 并且一般都是通过每增加1g的体内新组织, 好动多哭的幼儿比起安静的孩子来说所需要的能量要多。

1.2 宏量营养素

1.2.1 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所需的主要维生素, 也是提高和保证身体良好成长的基础。幼儿对蛋白质的不公量相对需要比成人多, 而且其对蛋白质的质量要求也较成人高, 因此在膳食的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幼儿期的蛋白质搭配, 确保蛋白质的质量和效果能够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

1.2.2 脂肪。

对于1~3岁的幼儿, 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在30%~35%为宜, 幼儿膳食中含有适量的脂肪也有助于增加食欲。幼儿膳食脂肪中必需脂肪酸应占总能量的1%, 才能保证正常生长, 预防发生脱屑性皮炎。必需脂肪酸中, 亚油酸富含于所有植物油, 较少出现缺乏, 面含α-亚麻酸的油仅限于大豆油、低芥酸菜子油等少数油, 应注意补充。补充时还应注意二者的适宜比例。

1.2.3 碳水化合物。

活动量大的幼儿, 因身体消耗的能量多, 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也多, 所以提供的量也较多。尽管幼儿已能产生消化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酶, 但对于2岁以下的幼儿, 较多的能量来自于淀粉和糖是不合适的, 因为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酶, 但对于占体积较大, 可能性不适当地降低了食物的营养密度及决能量的摄入。2岁以后, 要逐渐增加来自淀粉类食物的能量, 供能为总能量的50%~55%。同时相应地减少来自脂肪的能量。

1.3 微量营养素

1.3.1 矿物质。

a.钙:从1岁到10岁, 据估计平均每日用于骨骼生长需要储留钙从70mg上升到150mg, 膳食中钙吸收率仅有35%。奶及其制品是膳食钙的最好来源。b.铁:幼儿期每天从各种途径损失的铁不超过1mg, 加上生长需要, 每天平均需要1.0mg的铁。c.锌:婴幼儿缺锌时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味觉减退、食欲不振、贫血、创伤愈合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表现。d.碘:碘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幼儿期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 1~3岁幼儿碘的RNI为50μg/d。

1.3.2 维生素:

a.维生素A:维生素A与机体的生长、骨骼发育、生殖、视觉及搞感染有关。b.维生素D:幼儿也是是特别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易感人群, 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佝偻病。维生素D膳食来源较少, 主要来源是户外活动国时由紫外线照射皮肤, 使7-脱氢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c.其他维生素:维生素B1为水溶性维生素, 在体内储存极少, 需每日之膳食中补充。

2 幼儿的膳食

2.1 幼儿食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2.1.1 粮谷类及薯类食品。

进入幼儿期后, 粮谷类应逐渐面为小儿的主食。谷类食物是碳水化合物和某些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 同时因食用量大, 也是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在选择这类食品时应以大米、面制品为主, 同时加入适量的杂粮和薯类。在食物的加工上, 应粗细合理, 加工过精时, B族维生素、蛋白质和无机盐损失较大, 在加工过粗、存在大量的植酸盐及纤维素, 可影响钙、铁、锌等营养素的吸收利用。一般以标准米、面为宜。

2.1.2 乳类食品。

维生素B2、维生素A等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奶类钙含量高、吸收好, 可促进幼儿骨骼的健康生长。同时奶类富含量赖氨酸, 是粮谷类蛋白的极好补充。但奶类铁、维生素C含量很低, 脂肪以饱和脂肪为主, 需要注意适量供给。过量的奶类也会影响幼儿对谷类和其他食物的摄入, 不利于饮食习惯的培养。

2.1.3 鱼、肉、禽、蛋及豆类食品。

同时也是维生素A、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和大多数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豆类蛋白含量高, 质量也接近肉类, 价格低, 是动物蛋白的较好的替代品, 但微量元素 (如铁、锌、铜、硒等) 低于动物类食物, 所以在经济科学条件允许时, 幼儿还是应进食适量动物性食品。

2.1.4 蔬菜、水果类。

这类食物是维生素C、β-胡萝卜素较高。蔬菜水果不仅可提供营养素, 而且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 可促进小儿食欲, 防治便秘。

2.1.5 油、糖、盐等调味品及零食。这类食品对于提供必需脂肪酸、调节口感等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过多对身体有害无益, 应少吃。

2.2 幼儿膳食的基本要求

2.2.1 营养齐全、搭配合理。

2.2.2 合理加工与烹调。

食物烹调时还应具有较好的色、香、味、形, 并经常更换烹调方法, 以刺激小儿胃酸的分泌, 促进食欲。加工烹调也应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2.2.3 合理安排进餐。

在1~2岁每天可进餐5~6次, 2~3岁时可进餐4~5次, 每餐间相隔3~3.5小时。一般可安排早、中、晚三餐, 午点和晚点两点。

2.2.4 营造幽静、舒适的进餐环境。

安静、舒适、秩序良好的进餐环境, 可使小儿专心进食。就餐时或就餐前不应责备或打骂幼儿, 发怒时, 消化液分泌减少降低食欲。进餐时, 应有固定的场所, 并有适于幼儿身体特点的桌椅和餐具。

结束语

上一篇:高粱丝黑穗病下一篇:武汉图书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