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混凝土(通用12篇)
刚性混凝土 篇1
桩体复合地基是在天然地基中置入竖加筋体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并协调变形的人工地基。除散体材料桩如碎石桩、砂桩外,桩体复合地基根据增强体的性质又可分为柔性桩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对于多层建筑,常采用散体材料桩(碎石桩、砂桩等)、柔性桩(灰土桩、石灰桩、水泥土桩等)复合地基处理软土地基。但是散体材料桩、柔性桩复合地基对地基承载力的提高幅度有限,这限制了其使用的范围。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桩体通常是以水泥为主要胶结材料,如低标号混凝土桩、高压旋喷桩等,具有较高的强度,其强度等级一般在10 MPa~20 MPa。刚性桩复合地基由于桩间土从开始受荷即产生压缩固结变形,同时由于桩体强度较高,桩体自身的压缩量小,在桩身上部桩身与周围土体的相对位移较小,因而其自身垂直力下移的传递过程非常迅速,承载力提高幅度可调范围大。同时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模量高、桩体质量及耐久性有保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更大的适用性。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宁波北仑区某拆迁安置小区内,其中3栋、4栋为6层框架结构。整个小区场地经勘察属原甬江河漫滩地貌单元,3栋,4栋两栋住宅楼所在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主要土层的分布分别如下:①素填土,呈褐黄、褐等杂色,偶夹碎石,密度不均,一般为松散状态,厚度2.1 m~5.2 m,其中fk=65 kPa。②粉质黏土,软~流塑状,以黄褐色为主,局部呈灰褐色,厚度0 m~6.8 m,fk=90 kPa。③粉质黏土,局部夹砂砾透镜体。②层土在整个小区内分布不均匀,从北向南由薄变厚,而东西方向中间厚两侧逐渐变薄甚至缺失,取而代之的是③层粉质黏土。①人工填土,主要由残积土组成,呈褐黄、褐等杂色,偶夹碎石,密度不均,一般为松散状态,层厚4 m~8.5 m;平均标贯击数N=8.7击,fak=80 kPa,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k=18 kPa。②粉土层,以黄褐色为主,局部呈灰褐色,含云母、氧铁,中压缩性,中密状态,平均标贯击数N=14.6击。厚1.9 m~6.5 m,平均厚度3.34 m,层底埋深13.4 m~16.0 m。夹粉质黏土、细砂透铝fak=165 kPa,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k=40 kPa,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400 kPa。③中砂、粉砂层,黄褐色,局部夹砾砂透镜体,中密状态,平均标贯击数N=19.7击。层厚2.0 m~5.3 m,平均层厚4.6 m,层底埋深18.0 m~20.2 m,fak=190 kPa,qsk=45 kPa,q=800 kPa。④中砂、粉砂层,灰褐色,局部夹砾透镜体,中密状态,平均标贯击数N=27.5击,本次勘察未穿透层,最大揭露厚度16.6 m,fak=220 kPa,qsk=50 kPa,q=900 kPa,勘察期间静止地下水位埋深1.9 m~2.5 m,属孔隙潜水。层等效剪切波速180.1 m/s~186.4 m/s,属中软场地土,场地类Ⅲ类。
2 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2.1 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方案
此方案安全可靠,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但施工费用较高。
2.2 水泥土搅拌法加固方案
水泥土搅拌桩是本地区应用较多的一种加固方法,施工噪声低,无污染,但由于住宅楼基底压力较大,且桩周土为杂填承载力较低,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2.3 CFG桩法加固方案
CFG桩具有较高的桩身强度,以往的实践经验表明,经CFG桩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较加固前提高2倍~3倍,且CFG桩施工费用较低,适合本工程使用。综合分析决定使用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方案。
3 复合地基设计及施工
3.1 复合地基设计
经设计计算,本工程设计桩长18.5 m,桩径0.4 m,正三角形布置,桩距1.6 m。持力层为第④层中砂层,褥垫层500 m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约400 kN。
3.2 施工要点
本工程复合地基施工的工艺流程为:桩位测量→放置桩尖→钻机就位→振动沉管→成孔检验→灌注拌合料→振动拔管→成桩检验→钻机移位。
1)为检验CFG桩施工工艺、机械性能及质量控制,核对地质资料,在工程桩施工前,应先做不少于2根试验桩,并在竖向全长钻取芯样检查桩身混凝土密实度、强度和桩身垂直度,根据发现的问题修订施工工艺。2)拌合料:原材料碎石、石屑、粉煤灰水泥等在现场均经检验合格后使用,拌合料配合比经试配后确定,投料计量,搅拌按规范规定时间进行且每天检验坍落度,并备有试块,其试块强度等级均大于设计要求。3)施工时,桩顶标高应高出设计桩顶标高,高出长度应根据桩距、布桩形式、现场地质条件和成桩顺序等综合确定,一般不应小于0.5 m。4)按照桩基平面图,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尖准确埋入地表30 cm以下就位,桩管应垂直套入桩尖,桩管与桩尖的轴线应重合,桩管内壁应保持干净。5)成桩施工在钻至设计深度后,应准确掌握拔管时间,混合料泵送量应同拔管速度相配合以保证管内有一定高度的混合料,遇到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层,不得停泵待料。6)成桩施工过程中应观测新施工桩对已施工桩的影响,当发现桩断裂并脱开时,必须对工程桩逐桩静压,静压时间一般为3 min,静压荷载以保证使断桩接起来为准。7)已成桩后严防重型机械行走或扰动,防止使桩头压松造成桩顶混凝土不成型、断桩。清土采用小型机械设备及人工开挖、运输,清土预留至少20 cm人工清除、找平,避免断桩及对地基土的扰动。8)复合地基施工、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褥垫层施工。凿除桩头后,在桩顶面铺设50 cm厚的碎石中粗砂混合(按1∶1)褥垫层,夯压实后施工建筑基础。
4 检验和试验
4.1 现场检验
1)材质检验:混合料的原材料必须具有产品合格证和材质检验报告;水泥、粉煤灰进场后,随机抽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在灌注混合料的施工中,应在搅拌地点随机取样,由现场监理人员旁站制作试件,其数量每班不得少于1组。2)“跑桩”自检:桩基施工结束后,由桩基施工单位通过“跑桩”进行桩的质量自检。清理桩头,将各桩顶实际标高测出,以桩设计承载力0.8倍~1.5倍(视桩的养护龄期而定)的荷载逐根静压3 min,“跑桩”完毕,再将桩顶标高复测1次,计算每根桩的沉降量,写出“跑桩”质量自检报告。3)桩位复查:基坑开挖后,应及时检查桩数、桩位和桩顶外观质量。
4.2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现场选取8根桩进行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载荷板边长2.5 m,面积6.25 m2),载荷试验的Q—S曲线未出现陡降迹象,按相对变形s/b=0.01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其标准值均大于设计要求的180 kPa,检测结果合格。
4.3 轻便触探试验
为对比加固前后桩间土承载力的变化,完工后,布置了9个轻便触探点进行试验。综合分析桩间土测试结果可知,经CFG桩处理后浅层桩间土的承载力基本值不低于120 kPa,比地基处理前的桩间土承载力有所提高。
5 结语
通过本工程CFG桩加固填土地基的实践,说明了对于尚未固结的深厚填土,该方法加固作用明显,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与其他桩基相比,由于CFG桩桩体材料可以掺入工业废料粉煤灰、不配筋以及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能力,工程造价一般为桩基的1/3~1/2。与其他桩基相比,CFG桩施工具有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质量容易控制等明显特点。
摘要:通过一个工程中对低标号混凝土桩刚性复合地基的设计,提出了在当地条件下刚性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中需要的计算方法、注意点,以及结合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的不同布桩思路,得出CFG桩具有明显优势的结论。
关键词:低标号混凝土桩,地基处理,褥垫层,复合地基
参考文献
[1]江正荣.地基处理与桩基施工技术的新进展[J].建筑技术,2003,34(5):168-170.
[2]刘景政,扬素春,钟冬波.地基处理与实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徐至钧,王曙光.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阎明礼,张东刚.CFG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杨龙,蔡江东.CFG复合地基在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33):98-99.
刚性混凝土 篇2
根据路面结构的力学特性,一般可以将路面分为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两类,
刚性路面是指面层板体刚度较大,抗弯拉强度较高的路面结构,一般指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的强度高,特别是抗弯拉强度,较之其他各类路面材料要高得多,弹性模量也较之其它各种路面材料大得多,故呈现出较大的刚性。
刚性需求启动了 篇3
从成交的数量来说,青岛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小阳春,从成交面积来说,单套面积基本在90平方米左右,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刚性需求为主。从销售一线反馈回的信息是,由于国家对购买首套中小户型的刚性需求给予贷款利率的政策调整,将之前的上浮20%回调到基准利率,另外今年由于“两头春”,对婚房的需求达到了高点,加上各个开发商都实施了最大幅度的优惠政策,三力合一,促成了今年过年后的刚性需求的释放,房地产市场逐步复苏。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国家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总体把控并没有放松的迹象,从金融系统、住建部相关领导均呈现对房地产调控的高压态势,开发贷依然没有,房企股市融资依然没有,信托依然没有,从市场回笼资金成了唯一的出路,可以想象到各开发企业已经放弃幻想,不再等待宽松的政策出台,在这一场博弈当中,成为完完全全的输家,输的彻头彻尾心服口服。
当然,这场博弈还在持续。今年以来,各地土地拍卖市场依然冷清,各地方政府由于备受财政压力而变相的执行了中央的调控政策,这其中也包括了头龙大哥上海。上海这个城市无论从经济、金融还是政治层面都举足轻重,具有很重要的样板示范效应。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关键是缓到什么程度?对于那个具体的增长数字已经不是我们关注的本身,我们关注的中国出口势头继续在减弱,内需在缺乏了家电、汽车等产业的拉动,还有多少潜力可挖?股市创造不了GDP,更可况现在股市已经成为了散户的陷阱,弱弱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也不能立竿见影,在房地产行业这个火车头去年突然减速甚至急刹车给国家经济、居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一刀切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到至今仍不见纠正的政策调整,中国经济能坚持多久呢?
舆论拼凑了一个“刚需”的概念来调控房地产市场,一刀切的政策不但让众多首套购房群体因为首付增加、利率调高增加月供而无奈放弃购房,很多因为家庭成员增加而需要改善住房条件(首置需求)的家庭放弃了改善的选择,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家庭生活,一刀切的政策更加让火车头急刹车,以至于开发企业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称自己为“夜壶”,出台了这么多不算成熟、不算理智的政策,但是总是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刚性混凝土 篇4
关键词:方钢管混凝土,钢梁,半刚性连接,节点
0 引言
钢管混凝土是由钢管和混凝土共同承受荷载的一种组合形式, 其充分发挥了钢和混凝土各自的长处, 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经济效益好及施工方便等特点[1]。虽然方钢管混凝土的强度要稍低于圆钢管混凝土, 但方钢管混凝土的外形比较规则, 在梁柱连接时施工方便, 可以缩短工期, 除此之外, 方钢管混凝土的惯性矩大使其在弯曲荷载作用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2]。
传统的钢框架设计理论均为将梁柱连接节点简化为理想化的完全刚接或者铰接。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刚接组合框架正弯矩将小于负弯矩, 故刚接组合框架梁跨中截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铰接组合框架在竖向荷载下梁的跨中承受很大的正弯矩, 而梁端不承受负弯矩, 这样使得梁端截面不能发挥作用, 导致材料的浪费。为了克服刚接和铰接框架的缺点, 可将梁柱节点设计成为半刚性连接, 使梁端负弯矩和跨中正弯矩与相应的弯矩承载力匹配, 从而使梁端与跨中截面均充分发挥作用, 进而节约钢材, 同时梁端具有较强的转动能力, 更容易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
1 半刚性连接的形式
在往复荷载作用下, 半刚性的连接节点具有较稳定的滞回性能和优良的耗能能力, 是理想的抗震结构之一[3]。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半刚性节点主要是通过摩擦型高强螺栓或者连接件连接起来。
1. 1 高强螺栓连接
高强螺栓连接分为不贯通式和贯通式, 不贯通式连接即是螺栓先焊接在柱壁上, 同时端板焊在钢梁上, 最后通过高强螺栓完成梁柱的连接。该种连接方式具有构造简单, 节点无需加强, 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且其施工方法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梁相似。但螺栓与柱的焊接施工工艺要求很高, 而且很容易造成钢管柱壁局部屈曲, 所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少。不贯通式端板连接[3]平面图与剖面图如图1所示。
贯通式连接是将长高强螺栓贯穿柱身与已经焊接端板或T型钢的钢梁连接起来。该连接方式刚度较大, 具有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同时, 该类节点良好地实现了在工厂使用焊接, 在工地使用螺栓连接, 从而使施工更加便利。
1. 2 连接件连接
目前所用的连接件主要有端板, T型钢和角钢[4]。
端板连接是最常用的梁柱连接形式, 其原理是先将端板与梁焊接后再与柱的翼缘通过高强螺栓连接在一起, 端板的主要作用是将梁端反力传给柱子。而在实际应用中端板连接根据端板的高度与梁高的关系分为短端板, 齐平端板和外伸端板连接。端板的高度低于梁高为短端板, 端板的高度与梁高相等为齐平端板, 若高于梁高则为外伸端板。从对转动的约束能力来看, 外伸式要大于齐平式。与其他连接形式相比, 端板连接的抗转动刚度要大, 端板连接对构件制作的要求非常高[5]。
T型钢连接是在钢梁上下翼缘的外侧用高强摩擦型螺栓使T型钢与梁柱相连, 现阶段T型钢主要采用的是短T型钢, 是半刚性连接中刚性最大的, 若同时在梁腹板加角钢与柱连接时可被认为是刚性连接。
角钢连接同T型钢连接相似, 即在钢梁的上下翼缘处用螺栓固定角钢来完成梁柱的连接。该种连接构造简单且施工速度快。角钢连接[3]平面图与剖面图如图2所示。
总的来说, 半刚性连接节点刚度灵活, 受力优越, 已逐渐被实际工程所应用。
2 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外对半刚性连接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寻求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半刚性连接形式; 2) 以单独的半刚性节点试验为依据, 探讨其在实际框架中的工作性能; 3) 研究由构件向体系转变。现有钢管混凝土半刚性连接框架试验较少, 有些学者通过对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和赋予半刚性性质的外加强环式节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荷载—位移曲线进行模拟研究钢管混凝土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的静、动力性能。
2. 1 理论研究现状
在理论方面主要集中研究半刚性连接节点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其受力性能等。
早在1996年英国的Alostaz和Schneider[6]在基于节点试验研究的情况下通过有限元的方法分析了轴压比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外加强环节点的性能影响。
2005年周天华等人[7]结合CECS 159∶2004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设计规定, 给出了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节点受弯、受剪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建立钢“框架—剪力墙”和混凝土“斜压短柱”的受力模型得出了能够反映轴压比影响的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叠加计算公式。
2006年杜喜凯等人[8]对矩形钢管混凝土半刚性连接节点—双T板节点进行了三维建模, 考察了轴压比等参数对滞回性能、延性等受力性能的影响, 同时通过试验观察节点的屈服原理。通过有限元模型与试验结果相对比, 二者结果相符, 最后模拟了在不同轴压比下柱顶水平荷载—位移骨架曲线, 从曲线中可看出当荷载达到峰值后有较长一段的加强段, 则可得知双T板具有较好的延性。节点试件的柱顶水平荷载与位移曲线如图3所示。
2012年夏磊[4]研究了钢管混凝土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的静力性能和动力性能, 通过分析竖向及水平荷载对半刚性连接平面组合框架模型的影响, 得出随着节点转动刚度的增大, 在钢管混凝土半刚性连接框架中, 梁端弯矩增大, 框中弯矩和挠度均减小。又通过分析地震作用下的钢管混凝土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 得出随着节点刚度转动刚度的减小, 结构底层最大剪力减小, 结构自振周期增大。
综上可看出理论研究从一开始的静力分析到后来的动力特性分析, 再到有限元分析、参数分析, 对半刚性连接节点研究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 研究也越来越细致。
2. 2 试验研究现状
1993年Mmorino等人[9]进行了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贯通节点的拟静力试验, 试验结果得到在弯矩作用下节点具有更好的耗能能力。1999年France等人[10]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端板螺栓连接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 试验结果与方钢管柱节点对比得出节点刚度、强度提高而延性降低, 破坏形式均为螺栓拔出。2004年Ricles等人[11]对10个足尺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的内隔板节点、T型钢加强梁翼缘节点、T型钢螺栓连接节点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由试验可知T型钢加强梁翼缘节点和T型钢螺栓连接节点满足“强柱弱梁”原则。除此之外T型钢螺栓连接节点能够很好的增强螺栓孔的强度, 防止破坏, 减少滑移。
而在理论并不完善的初期, 我国则先从理想化的刚性节点着手研究。1999年在我国同济大学余勇、吕西林等人[12]对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带内隔板十字形连接节点进行了研究, 对十字形构件进行静力拉伸, 最后大部分是梁的翼缘被拉断, 所以柱—钢梁连接处的极限承载力没能得出, 但根据屈服线理论提出了此类节点受拉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具体机制原理如图4所示。在此基础上, 2002年天津大学赵莉华等人[13]在进行内隔板式节点拉伸试验时对余勇等人提出的受拉屈服承载力方程进行了验证。梁柱连接的M—θ曲线见图5。
2004年宗周红[14]将研究落到半刚节点上, 对矩形钢管混凝土加劲端板和双T板连接节点的柱端进行低周反复荷载拟静力试验, 对比二者在不同轴压比作用下对破坏机制、滞回曲线等的影响。经过试验对比发现二者破坏现象基本相同, 均是钢梁的翼缘先发生屈服紧随其后的是钢梁的腹板, 而柱从始至终未发生屈服, 实测状况如表1所示。同时得出轴压比对转角滞回曲线的影响较峰值荷载要小, 且对于峰值荷载而言, 高轴压比试件要大于低轴压比试件。
2005年叶康[15]对钢框架半刚性连接的弯矩—转角关系进行了总结, 论述了几种常用的梁柱连接特性, 并且给出了能够模拟连接特性的计算公式。同时明确半刚性受力性能对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都有较大的影响, 所以确定半刚性连接的约束关系对半刚性连接框架至关重要。如图5表示出了几种常用的半刚性连接的弯矩—转角曲线, 模拟连接特性的计算公式如下:
多项式模型:
其中, K为取决于连接类型和几何尺寸标准化参数; C1, C2, C3均为曲线拟合常数。
幂函数模型:
其中, a, b均为曲线拟合参数, a > 0, b > 0。
其中, Rki为初始连接刚度; Mu为连接的极限弯矩承载力; n为曲线的形状参数。
指数模型:
其中, M0为拟合的连接弯矩初始值; Rkf为连接应变硬化刚度; a为标量系数; Cj为由曲线回归分析求得的曲线拟合常数。
在接下来几年, 许文蓓等人[16,17,18]提出了穿心高强螺栓—Π型板节点, 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研究, 分析了受力性能的影响因素等。从单向加载静力试验到对节点循环加载试验, 这些结果不仅能很好的证实理论研究而且可以为半刚性连接节点的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
3 结语和期望
在荷载作用下, 节点实际连接性能更接近于半刚性连接, 因此近年来对半刚节点的研究越来越多。已有研究表明半刚性连接考虑了节点区域变形的影响, 使杆件内应力集中得到缓解, 同时半刚性连接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 延性要比其他连接形式好很多。当然在半刚性连接节点具有以上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 由于不同形式的半刚性连接节点受力性能不同, 且目前对各类半刚性节点研究不够系统成熟, 因此, 我国规范还未能对其进行详细规定。
2) 现阶段各种半刚性连接方式处于单独研究过程中, 并未对研究结果进行统一分析。同时, 由于半刚性连接节点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造成了半刚性节点广泛应用受阻, 因此要想大量实际使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现已提出的新型半刚性连接节点需要做大量的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从而确定其精确的M—θ曲线。
4)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半刚性连接节点, 并用节点试验推测其在真实框架中的性能, 但推测能否反映真实情况,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 虽然有学者做过框架试验, 但这类试验数量较少, 试验数据有限, 所以不能进行系统化推测。
屋面刚性层技术交底 篇5
一、施工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C20混凝土配合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通过试验确定,现场配比通过计算确定并向作业人员进行现场配料交底,严格按配比配料。
2、材料准备:砂、石、水泥等材料准备充分,并检验合格。
二、施工条件
1、环境条件:刚性防水层严禁在雨天施工,因雨水进入刚性防水材料中,会增加水灰比,同时使刚性防水层表面的水泥砂浆被雨水冲走,造成防水层疏松、麻面、起砂等现象,丧失防水能力。
2、隔离层用1:2.5水泥砂浆找平,并压实抹光养护。
三、施工工序
1、分隔缝留置及钢筋网片施工
a、设置位置:分隔缝设部位按下述原则设置分隔缝:纵横分隔缝不大于6m,分格面积不大于36㎡。分格缝上口宽为20mm,下口宽为15mm。
b、钢筋网片施工::钢筋网铺设按6.5@200的双向钢丝网片,网片采用绑扎,其位置以居中偏上为宜,保护层不小于10mm。钢筋要调直,不得有弯曲、锈蚀、沾油污,采用绑扎时端头要有弯钩,绑扎钢丝的搭接长度必须大于250mm,在一个网片的同一断面内接头不得超过钢丝断面积的1/4。分格缝处钢筋要断开。为保证钢筋位置准确,可采用先在隔离层上满铺钢丝绑扎成型后,再按分格缝位置剪断的方法施工。
2、C20细石混凝土施工
a、浇捣砼前,应将隔离层表面浮渣、杂物清除干净;检查隔离层质量及平整度、排水坡度和完整性;支好分格缝模板,标出砼浇捣厚度,厚度不宜小于40mm。
b、材料及砼质量要严格保证,随时检查是否配合比准确计量及规定的坍落度,并按规定制作检验的试块。
c、砼的浇捣按先远后近,先高后低的原则进行。
d、在一个分格缝范围内的砼必须一次浇捣完成,不得留施工缝。e、屋面泛水应严格按设计节点大样要求施工,如设计无明确要求时,泛水高度不应低于120mm,泛水转角处要做成圆弧或钝角。
f、铺设、振动、滚压砼时必须严格保证钢筋间距及位置的准确。g、砼收水初凝后,及时取出分格缝隔板,用铁抹子第二次压实抹光,并及时修补分格缝的缺损部分,做到平直整齐;待砼终凝前进行第三次压实抹光,要求做到表面平光,不起砂、起层、无抹板压痕为止,抹压时,不得洒干水泥或干水泥砂浆抹压。
h、待砼终凝后,必须立即进行养护,浇水养护不少于14d,养护期间必须保持屋面湿润,并禁止闲人上屋面踩踏或在上继续施工。
3、油膏嵌缝
油膏嵌缝:细石砼浇筑达到强度后,修理分格缝,清扫干净,用建筑密缝油膏嵌缝,上部用100宽4厚聚脂胎SBS改性沥青卷材盖面。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每到工序进行施工,钢筋间距须符合设计要求,且在分割缝处钢筋必须断开;
2、施工人员要及时对混凝土赶平和收面,严禁私自往混凝土中加水和在表面撒干水泥进行收面;
刚性中求劲道 篇6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书画展并获奖,多次举办个人展览,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齐鲁艺谭》、日照日报、沂蒙晚报等多家专业报刊及媒体为其报道,出版有《段凯夫中国画集》、《段凯夫中国画作品集》、《中华文脉 艺术丹青段凯夫大写意作品集》。作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及港澳台等地区。
第一次品读段凯夫的画,感觉很粗粝,仿佛站在一棵苍劲的、树皮皲裂的大树下;抑或是走进无垠的旷野,任朔风吹痛脸颊……段凯夫的画能将人的感觉“磕痛”,这就是粗粝,像风中裹着沙粒,像河床上那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痕迹……倘若我的感觉只是被“磕痛”,那就会流于偏颇、流于肤浅,然而,随着品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段凯夫的粗粝,其实就像一件宽大的袍子,也许它的布料并不华贵,甚至可以说是家常土布,但它的针脚却细致、绵密,这件袍子,穿在一个骨架伟岸的男子身上,自然阳气彰显,劲道十足。 段凯夫的画有刚性,但这不是全部。如果以刚性见长,那就只有锋利而无韧性。无韧性,就容易摧折;无韧性,就无法拓展和深入。段凯夫的画有刚性,却也有劲道,他在把握“刚”的一面的同时,却也注意到了劲道,即,内在韧性。段凯夫的画,不能分开而论,他的山水、花鸟、人物,说到底,都有一种外在的刚性和内在的韧性。因此,读段凯夫的写意画,你会发现他在秉承传统的同时,还有一种被生发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传统的赋予,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开掘和延伸。段凯夫的写意画,有着十分强烈的个体意识,从他的画中你能领略到大开大合的气势、磅礴奔涌的笔力,看似简约、疏放,却又细致、精微。他的写意画,是极具高度的自我艺术和高度的忘我艺术的结合,这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在段凯夫林林总总的写意画中,却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统一。写意画有大写意和小写意之分,所谓分只是一种技法的确定,但在操作和运用中,大与小,受画家主观的支配。因此,在段凯夫的画中,既有画家忘我的情感宣泄,也有恰到好处的写实表现。段凯夫的造型观,不是机械的、教条的,先意后形,意在笔先,这是他的大写意的精髓。他的花鸟画,虽重在表现写意,但他绝不放任,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追求形与神的相互填补、相互渗透,神在有形的物象中,化作一种自然的韵致和气息。如,画作《高原勇士》、《三羊开泰》、《风雨雄立》、《国宝》、《仙鹤四条屏》等,在这些画作中,无论是藏獒、绵羊、巨鹰、仙鹤,都达到了以神驭形的效果。而段凯夫笔下老虎,笔者以为应是花鸟画中的典范之作,如,画作《虎威雄风》、《威震千山百兽惊》、《猛虎啸日》,作品紧紧扣住一个“威”字,而在如何表现这个“威”字上,画家运用写意、工笔等技法,既有夸张的形体表现,又有细腻的笔墨呈现。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刚柔、方圆、徐疾、顿挫,使老虎之“威”,惯于形体,让人产生一种敬畏、惊惧的感觉。段凯夫的人物画是他写意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物画又以道释画(即,道教、佛教为内容的绘画)最见功底,如,他绘制的十八罗汉像,是对壁画的继承与发扬。段凯夫的十八罗汉是新的十八罗汉,他从传统的窠臼中走出来,将形带到了神中,笔下的罗汉更具主观性,你能透过每一幅画,看到一种内在的神采;透过肢体表现和面部的笑容,读出画中的故事,了解历史的渊源。
刚性中求劲道,是强化作品的内蕴。劲道不只是力量,更是一种张力、一种可以无限延长的柔韧。段凯夫的画,刚性中已经呈现出劲道,这是笔力,是神韵钻出了土层,而最后的绽放必将华美而娇艳……
刚性混凝土 篇7
关键词:刚性撑体,钢筋笼,施工特点
1 类似工程施工特点及分析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的地基基础、深基坑围护等结构中, 通过采取桩钢筋笼逆序法施工, 即通过人工或机械成孔后先浇灌混凝土后放置钢筋笼, 与传统的成孔后先放置钢筋笼再浇灌混凝土相比较, 减少了孔壁坍塌、流砂等现象的发生, 有效地改善了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的完整性。但随着钢筋笼长度的增加, 其刚度将降低, 且在下落过程中受桩孔内混凝土阻力的影响, 易产生弯曲变形, 成为灌注桩钢筋笼下落困难的主要原因, 导致断桩、截桩等突出质量问题, 同时, 钢筋笼在通过自身重力下落一定深度后, 在采用平板振捣器于钢筋笼顶部进行振捣中, 易产生主筋与加强筋、螺旋筋等脱离后而沿桩横截面非均匀分布现象, 严重影响工程桩承载力。
2 施工问题处理方法
特制刚性撑体, 被置于钢筋笼内进行分段组装后, 与钢筋笼形成组合桁架, 提高了钢筋笼的整体刚性, 辅助钢筋笼在成孔混凝土中的正常下落。
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逆序法施工相比较, 改变了仅钢筋笼尾部受平板振捣器作用而产生加速钢筋笼变形的问题, 在钢筋笼通过自身重力下落一定深度后, 通过刚性撑体顶部承受平板振捣器作用, 且由刚性撑体带动钢筋笼整体受力进行下落。
3 施工方案
3.1 特制刚性撑体加工制作
3.1.1 刚性撑体中心杆件与撑体压 (拉) 杆之间连接用紧固套筒加工。
“紧固套筒”采用厚度5mm、高度150mm的钢管制作, 其四周均匀设置四对“连接撑体压杆固定耳片”, 采用厚度为5mm钢板制作, “连接撑体压杆固定耳片”用于连接“撑体拉杆、压杆”。
一对“连接撑体压杆固定耳片”之间的间距为30mm, 耳片之间设置10cm紧固螺杆配套带螺纹的螺孔, 紧固套筒通过紧固螺杆的拧紧, 与通长型刚性撑体进行固定。
3.1.2 特制组合型撑体压杆加工。
“特制组合型撑体压杆加工”由两个“单撑体压杆”通过“连接单撑体压杆固定背片”连接而成, “单撑体压杆”和“连接单撑体压杆固定背片”均采用5mm钢板制作。
每个“单撑体压杆”均设置宽度10mm、长度0.35mm的“撑体拉杆滑道”, “撑体拉杆滑道”下部设置直径为10mm的“撑体拉杆卡槽”, 间距50mm。一端设置直径10mm的螺孔通过直径8mm螺杆与“紧固套筒”连接, 另一段设置直径20mm带缺口的“钢筋笼加强筋卡槽”通过直径8mm螺杆与“撑体拉杆”拉结。
3.2 成孔提钻浇灌混凝土后钢筋笼吊装
3.2.1 成孔提钻浇灌混凝土。
将混凝土输送泵管一端接在钻杆顶部的导流器预留管口处, 另一端接在注浆泵上, 将配制好的水泥浆由下而上在提钻同时在高压作用下喷人孔内。提钻压浆应慢走进行, 一般控制在0.5~1.0m/min, 过快易坍孔或缩孔。
3.2.2 钢筋笼的吊装。
将桩机吊装用钢丝绳挂于钢筋笼的加强箍筋上, 吊运时避免刮碰到刚性撑体, 直至钢筋笼完全垂直于钻孔。
3.3 桩钢筋笼下沉 (振捣)
当下孔过程中存在困难时, 将平板振捣器落于桩头末端的承压板上进行振捣。通过与各段刚性撑体连接的加强箍筋, 保证钢筋笼各段整体受力均匀, 下孔过程顺畅。
3.4 刚性撑体提升
待钢筋笼完全下至标高后, 将拉钩挂于刚性撑体末端进行起吊。起吊时尽可能保证刚性撑体垂直于钻孔, 避免刚性撑体刮碰钢筋笼。如果刚性撑体起吊时遇到阻力, 可用人工进行辅助。
3.5 刚性撑体拆卸、清理及周转使用
待刚性撑体完全回收后, 进行拆卸。由于经过混凝土密实, 各个杆件连接部位会有混凝土遗留物, 可用抹布擦拭干净。如果脱离困难, 可用小铁锤敲击。将拆下的杆件按照顺序放置好, 待下一个钢筋笼进行安装, 重复使用。
4 结论
通过采取刚性撑体辅助钢筋笼下落, 有效地避免了断桩、截桩等质量问题及后期处理难题, 且此刚性撑体安装、拆卸方便、便于周转使用。
参考文献
[1]史加波.钻孔压灌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C]//工程设计与研究, 2004, 3.
刚性混凝土 篇8
本研究制备了整体防水混凝土试件,其中,有机硅防水剂的掺量分别为0%、2%和4%(相对于水泥的质量分数),通过模拟水冻环境下和除冰盐及近海环境下的冻融试验,从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模量和质量损失率的变化情况,研究内掺有机硅防水剂的整体防水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为实际工程中防水混凝土的应用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持。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与配合比
防水剂:德国某公司提供的有机硅防水剂Protectosil MH50,主要技术指标和特点见表1;混凝土:水灰比为0.5,有机硅防水剂的掺量分别为0%、2%和4%(需加的水量中要扣除掺加的有机硅防水剂中的含水量,以保证同组对比试验试件的水灰比相同)。同时,为了与内掺有机硅防水剂的混凝土对比,每组均配制了未掺任何防水剂的普通混凝土。试验用配合比如表2所示。
kg/m3
1.2 试件制备
根据GB/T 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中的抗冻性试验,制备尺寸为100 mm×100 mm×400 mm的试件。为了防止脱模剂对试件抗冻性产生影响,在浇筑试件时不使用脱模剂。同时由于有机硅防水剂的存在,减缓了水泥的水化速率,导致试件强度增加缓慢,故在试件成型48 h后再脱模,然后放入标准养护室中养护[温度(20±3)℃,相对湿度大于90%],达到养护龄期后,将试件从养护室中取出,待试件饱水或饱盐后分别进行抗水冻试验和抗盐冻试验[4,5]。
1.3 试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TDR-3型全自动混凝土快速冻融设备,仪器的参数设置满足GB/T 50082—2009的相关规定。将达到养护龄期的混凝土试件从养护室中取出,分别放在清水和3%的NaCl溶液中饱水饱盐,然后分别按照规范中抗冻试验的相关规定,进行水冻和盐冻试验。在冻融循环次数为0、25、50、75、100次时取出试件,测量其横向基频,测量前应先将试件表面的浮渣清洗干净并擦干表面水分,检查其外部损伤并称量试件的质量,待测试完毕后再放入冻融箱内继续冻融试验[4,5]。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冻试验结果与分析
2.1.1 内掺有机硅防水剂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变化
在冻融环境中,由于膨胀应力的作用,混凝土试件表面易发生剥落。图1为冻融循环100次时,不同有机硅防水剂掺量混凝土试件表面的剥落情况,可以看出,随着有机硅防水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试件表面剥落变得严重。
图2为不同冻融循环后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变化曲线。当冻融循环次数为100次时,B、B2和B4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为0.43%、0.52%和0.64%,其中内掺有机硅防水剂的混凝土试件较未经防水处理的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大,并且随着有机硅防水剂掺量的增加,其质量损失率增大。这是由于有机硅防水剂的存在减缓了水泥水化反应的速率[6],水化产物减少,导致内掺有机硅防水剂的混凝土试件整体力学性能下降,在冻融膨胀应力作用下表面剥落严重。
2.1.2 内掺有机硅防水剂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模量变化
图3为不同有机硅防水剂掺量的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水冻融循环后相对动弹模量的变化曲线。假定0次冻融循环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模量为100,经过100次冻融循环后,B、B2、B4的相对动弹模量分别降为60.43、48.33和12.13。可以看出,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模量均呈下降趋势。同时,对比不同有机硅防水剂掺量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模量曲线可知,内掺有机硅防水剂混凝土试件的抗冻性较空白试件的抗冻性差,并且随着有机硅防水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试件劣化变快,抗冻性变差。
2.2 盐冻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内掺有机硅防水剂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变化
将不同有机硅防水剂掺量的混凝土试件进行抗盐冻融循环试验,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曲线和表面剥落情况,见图4和图5。对比水冻试验数据可知,盐冻试验由于盐的存在,混凝土试件内部渗透压更大、饱和度更高、结冰压更大,加剧了受冻破坏程度,导致其结构损伤更加严重[7]。
当冻融循环次数为100次时,B、B2和B4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为0.46%、0.73%和0.92%。可以看出,在盐冻环境中,随着有机硅防水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试件的表面剥落同样会变严重。
2.2.2 内掺有机硅防水剂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模量变化
图6为不同有机硅防水剂掺量的混凝土试件,在不同盐冻融循环后的相对动弹模量变化曲线。假定0次冻融循环时,各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模量为100,经过100次冻融循环后,B、B2和B4的相对动弹模量分别降为64.63、53.25和38.72。由此可知,在盐冻环境下,经有机硅防水剂处理的混凝土试件的抗冻性能较空白混凝土试件的差,并且随着有机硅防水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模量下降幅度增大。
2.3 小结
造成内掺有机硅防水剂混凝土试件抗水冻、抗盐冻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硅防水剂的存在导致水泥水化速率减缓,混凝土试件的整体力学性能降低,在水冻和盐冻环境中受冻融膨胀应力的作用,试件提前发生冻融损伤破坏。
3 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试验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在水冻、盐冻环境下,内掺有机硅防水剂制备的整体防水混凝土的抗冻性较未经防水处理的混凝土试件差,并且随着有机硅防水剂掺量的增加,其相对动弹模量下降幅度变大;2)在水冻、盐冻环境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增大;并且内掺有机硅防水剂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较未经防水处理的混凝土试件的大。这是由于整体防水混凝土中,有机硅防水剂的存在减缓了水泥的水化反应,水泥水化产物减少,导致混凝土试件的整体力学性能下降,在冻融膨胀应力的作用下提前发生冻融损伤破坏。
综上所述,由于掺加有机硅防水剂制备的整体防水混凝土的抗冻性较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若处于冻融环境,对于新建建筑,应在保证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防水性的同时,适当减小其水灰比、降低有机硅防水剂的掺入量,使其具有满足工程要求的抗冻性能;对于已有的内掺有机硅防水剂制备的整体防水混凝土结构,应对其进行维护,防止发生冻融损伤破坏。
参考文献
[1]牛荻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赵铁军.混凝土渗透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张鹏,赵铁军,戴建国,等.硅烷改性混凝土防水和抗氯离子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44(3):72-78.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交通部水运司.JTJ270—98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6]Wittmann F H,Zhan H,Zhao T.Chloride penetration intowater repellent concrete exposed to sea water in the tidalzone[C]//Silfwerbrand J.Water repellent treatment ofbuilding materials.Germany:Aedificat Publishers,2005:125-132.
刚性混凝土 篇9
基于上述工程应用情况,本文主要研究了纤维种类及掺量对C40细石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塑性开裂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总结出更适合于桥面防水保护层的纤维种类及其掺量。
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1.1 原材料
水泥:P·Ⅱ52.5硅酸盐水泥;粉煤灰:Ⅰ级粉煤灰;矿粉:S95级矿粉;细骨料:Ⅱ区中砂,细度模数为2.6;粗骨料:5~20 mm连续级配玄武岩碎石;减水剂: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PCA誖聚羧酸减水剂;纤维: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润强丝誖系列合成纤维,合成纤维的特征参数见表1。试验用混凝土配合比见表2。
1.2 试验方法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参照GB/T 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塑性开裂试验方法参照GB/T 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与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设计考虑的主要参数为合成纤维的种类(PAN、PPW、PP和PVA)与PP的体积掺量(0%、0.05%、0.1%、0.15%),考察的主要指标为混凝土的新拌性能与抗塑性开裂性能。
2.1 纤维种类的影响
固定上述四种纤维的体积掺量为0.1%,纤维种类对混凝土新拌性能的影响见表3,纤维种类对混凝土抗塑性开裂性能的影响见图1。
从表3可以看出,合成纤维的掺入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PAN的影响最大,混凝土的坍落度降幅达86%,且明显增加了其含气量,这主要是由于PAN纤维直径较小,且表面吸水后容易结团;其次为PVA;PPW与PP基本上不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从图1可以看出,合成纤维对混凝土的塑性开裂均有抑制作用:PAN对混凝土抗塑性开裂性能的影响最大,混凝土塑性开裂面积降低的幅度达79.2%,主要是由于PAN纤维直径较小,单位体积下分布于混凝土中的纤维根数相对较多,对混凝土的阻裂作用也较强;其次为PVA与PP;PPW对混凝土塑性开裂的抑制作用最小,混凝土塑性开裂面积的降低幅度仅为48.8%,这主要是由于PPW在混凝土中一部分以网状分散,而另一部分则网状没有打开,仅为单根分散,造成了在混凝土中分散不均匀而导致的。
2.2 纤维体积率的影响
表4中为PP的体积掺量对混凝土新拌性能的影响,图2为PP的体积掺量对混凝土抗塑性开裂性能的影响。从表4与图2可以看出,PP的掺入降低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但提高了其抗塑性开裂性能;随着PP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逐渐降低,但抗塑性开裂性能逐渐提高。相对于基准混凝土,PP体积掺量为0.15%时,混凝土的裂缝面积降低了67.4%。
体积掺量为0.15%的PP与体积掺量为0.1%的PVA,对混凝土抗塑性开裂性能提高的效果相当,略低于体积掺量为0.1%的PAN;但相对于PVA与PAN这两种纤维,PP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较小。
3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1)纤维对混凝土抗塑性开裂性能的提高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PAN>PVA>PP>PPW。2)PAN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塑性开裂性能,但也会严重影响其工作性能,PAN的体积掺量为0.1%时,混凝土的坍落度从218 mm降低至30 mm;PPW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不大,但对其抗塑性开裂性能的提高效果也不大,因此PAN和PPW这两种纤维都存在局限性。3)体积掺量为0.1%时,PVA对混凝土抗塑性开裂性能的提高作用略低于PAN,但PVA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不大;同样,在体积掺量为0.15%时,PP对混凝土抗塑性开裂性能的提高幅度略高于PVA,仅次于PAN,且PP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更小;因此,PVA与PP更适用于C40纤维高性能混凝土防水保护层,其推荐掺量分别为0.1%(1.3 kg/m3)与0.15%(1.45 kg/m3)。
参考文献
[1]盛黎明,邓运清,刘皓伟.纤维网在秦沈客运专线混凝土桥防水保护层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01,21(10):53-54.
[2]郭创科.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桥面保护层施工工艺[J].铁道建筑,2010(1):95-96.
[3]张波,樊腾,樊细杨.哈大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桥梁砼桥面防水施工[C]//全国第十三届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绍兴:中国硅酸盐学会,2011:259-263.
刚性混凝土 篇10
实际工程中, 在修复经历火灾等高温作用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时, 对于较低温度的高温作用区域, 往往只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表面松散层清理和灌缝处理, 而且在修复处理方案中, 一般只重视混凝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修复, 而忽略了高温作用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在混凝土结构中依然保留经历高温作用后的老混凝土。因此, 高温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3]。大量研究表明,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与其渗透性能具有重要的相关性。本文对A、B两种配比的混凝土试块在经历高温作用并通过不同冷却方式冷却后, 对其进行毛细吸水试验, 探讨高温作用以及冷却方式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 进而研究高温作用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1 原材料与配合比
本试验所用试件为普通混凝土试件, 试验原材料包括石子、河砂、水泥和水。其中, 石子选用樱花小镇石材厂生产的粒径为5~25 mm的花岗岩碎石, 压碎指标为7.8%, 表观密度为2 620 kg/m3;河砂产自青岛大沽河, 最大粒径为5 mm, 细度模数为2.6, 堆积密度为1 570 kg/m3, 表观密度为2 610 kg/m3;水泥为青岛山水水泥厂生产的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在制备过程中添加了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混凝土试件的配合比见表1。
kg/m3
2 试验内容及方法
2.1 高温损伤及冷却试验
将混凝土试块在养护室养护28 d后取出, 在20℃、相对湿度50%的恒温室内放置5 d, 平衡其内部湿度, 防止内部湿度过大导致高温下混凝土爆裂破坏。加热装置采用带温度控制的高温电阻炉。将试块放入电阻炉后, 以5℃/min的速度加热至目标温度, 然后保持该目标温度恒温3 h, 从而保证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一致。目标温度分别为100℃、200℃、300℃、400℃、500℃、600℃。恒温结束后将试块取出冷却, 冷却方式分别为自然冷却和喷水冷却[4,5]。自然冷却即将试块放于室温环境中使其逐渐冷却, 喷水冷却即用自来水喷至试块表面使其温度快速降低。试块高温加热前及通过不同方式冷却后应分别称其质量。
2.2 毛细吸水试验
按照ISO 15148—2002《建筑材料和制品湿热性能》标准的规定, 试验前先将试块放入烘箱中, 在 (50±1) ℃的温度下放置5 d, 从而使其内部水分完全蒸发。然后将试块从烘箱中取出, 在室温下冷却, 并将试块四周用石蜡密封, 从而保证水分在试块内部一维迁移。最后将处理好的试块支撑在容器内部, 并向容器内缓缓加入5%的Na Cl溶液, 直至液面超过试块吸水面 (4±1) mm。毛细吸水试验示意见图1。
在试块开始吸水前应称量试块质量, 并在吸水时间达到0、0.5 h、1 h、2 h、4 h、8 h、12 h、24 h、2 d、3 d、4 d、5 d、6 d、7 d时, 将试块分别从容器中取出, 擦干吸水面的附着水, 并称量试块的质量, 然后将试块放回原处, 直至到达下一测量时间, 全部毛细吸水过程应持续一周。根据测得的试块质量变化数据绘制曲线, 并根据公式通过数据拟合得到毛细吸收系数A, 用以描述混凝土的渗透性。
3 高温作用对混凝土毛细吸水特性的影响
3.1 高温损伤及冷却方式对毛细吸水量的变化影响
图2—5分别为A、B配比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作用后经室温自然冷却及喷水冷却后的单位面积毛细吸水量与时间平方根之间的关系曲线。由图2—5可知, 随着最高作用温度的升高, 混凝土的最大吸水量增大, 毛细吸水曲线变陡。其原因是在高温作用下, 由于温度场的不均匀分布等因素使混凝土内部产生较高的应力, 从而对混凝土造成损伤, 在其内部产生微裂缝, 使混凝土内部具有更多的孔洞, 从而具有更高的毛细吸收力, 在毛细作用下水分快速地进入混凝土内部。
图6是高温后混凝土最大单位面积毛细吸水量 (下称最大吸水量) 的变化。从图6可以看出:1) 随着最高作用温度的提高, 混凝土的最大吸水量持续增大, 在200℃作用后, 最大吸水量约为初始值的2.5倍;在300~500℃的温度区间作用后, 混凝土的最大吸水量增长较为缓慢, 这可能与混凝土中未水化的水泥颗粒在该温度区间内的继续水化有关;当600℃的高温温度作用后, 混凝土的最大吸水量大约为初始值的3倍左右。2) 对于同一配比但采用不同冷却方式冷却的混凝土试块, 在200℃以下的温度作用后, 混凝土的最大吸水量相差不大, 而在更高的温度作用后, 自然冷却的混凝土试块的最大吸水量大于喷水冷却的混凝土最大吸水量, 这可能是因为喷水冷却方式下, 混凝土在高温作用后其内部温度得以快速降低, 从而减少了内部的损伤。3) 对于不同配比的混凝土, 相同冷却方式下, A配比 (W/C=0.4) 混凝土在高温后的最大吸水量小于B配比 (W/C=0.5) 混凝土试件, 这说明水灰比较低的混凝土, 在高温作用后依然具有相对较低的吸水能力[6,7]。
由于最大吸水量可以理解为混凝土内部可被水填充的孔隙所吸收水分的质量, 因此, 该值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混凝土内部孔隙率的大小。从图6还可以看出, A配比混凝土在常温下最大吸水量小于B配比混凝土的最大吸水量, 从而表明常温下较高水灰比的混凝土的孔隙率较高, 高温作用后混凝土最大吸水量的升高则说明高温作用使混凝土的孔隙率增大。
3.2 高温损伤及冷却方式对毛细吸收系数的影响
毛细吸收系数是衡量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是混凝土在毛细吸水作用的初期, 混凝土的单位面积毛细吸水量与时间平方根的比值, 即为毛细吸水量变化曲线初始阶段的斜率, 表征了外部侵蚀介质 (如水等) 进入混凝土内部的快慢, 从而反映混凝土的渗透性。本文取混凝土前2 h (个别试件取前0.5 h) 的毛细吸水量数据, 并对其进行线性回归, 所得到的斜率即为混凝土的毛细吸收系数 (A) 。各试块的拟合数据和相关性系数 (R) 见表2, 其变化示意见图7。
根据表2和图7, 随着作用温度的升高, 混凝土的毛细吸收系数迅速增大。对于A配比混凝土, 在100℃作用后, 混凝土的毛细吸收系数略有增大;在200℃作用后, 毛细吸收系数已增大至常温时的2倍以上;在300℃作用后, 毛细吸收系数接近常温时的3倍;当温度达到600℃后, 混凝土的抗渗性已有非常严重的劣化。对于B配比混凝土试块, 随着温度的升高, 与A配比混凝土相比, 混凝土的毛细吸收系数的增大较为缓慢, 这说明高温作用对水灰比较低混凝土的渗透性劣化较为严重。
通常而言, 水灰比较低的混凝土试块由于在配制过程中水的使用量较低, 成型后毛细孔较少, 从而具有较高的密实度, 其耐久性也较高, 然而高密实度的混凝土在高温过程中劣化程度也更为严重, 其原因是混凝土在受到高温作用时, 其内部水分汽化, 从而产生对混凝土的蒸汽压力, 混凝土的密实度越高, 内部水分蒸发产生的蒸汽越不容易向外部逸出, 从而混凝土内部的蒸汽压力也越大, 导致劣化更为严重[8]。
对于不同冷却方式冷却的混凝土, 与自然冷却的混凝土相比, 喷水冷却混凝土的毛细吸收系数较大, 这与混凝土在喷水冷却过程中所造成的二次劣化有关。然而, 从图6可以看出, 喷水冷却后的混凝土试块的最大吸水量小于自然冷却后的试块最大吸水量, 这与喷水冷却对混凝土造成更大损伤的结论不符。其可能的原因是喷水冷却所造成的损伤层只在与水接触表层的一定范围内存在, 而在混凝土的内部由于喷水冷却使其内部温度快速降低, 所以造成的损伤也相对较小;而混凝土的吸水速率或毛细吸收系数与靠近表层一定范围内的混凝土的孔隙率和孔隙结构关系较大, 故喷水冷却的混凝土试块的毛细吸水系数大于自然冷却的混凝土试块;但最大吸水量与混凝土试块的整体孔隙率相关, 因此, 相对于自然冷却后的混凝土试块, 喷水冷却后混凝土试块的最大吸水量较小, 可能是喷水冷却的混凝土的整体孔隙率小于自然冷却的混凝土的整体孔隙率。
4 结论
1) 高温作用对混凝土的抗毛细吸收性能造成严重劣化, 其最大吸水量和毛细吸收系数成倍增长, 这说明高温作用后混凝土的渗透性发生明显劣化。
2) 高温后, 喷水冷却混凝土试块的毛细吸收系数大于自然冷却的混凝土试块, 但其最大吸水量小于自然冷却的混凝土试块, 这说明喷水冷却混凝土只会对距表层一定厚度范围内的混凝土造成二次劣化, 而对于更内层的混凝土, 喷水冷却混凝土试块产生的损伤与自然冷却混凝土试块相比相对较小。
3) 对于高温损伤后的混凝土结构, 应对其表面进行防水处理, 提高其抗渗透性能, 才能降低耐久性的劣化速率, 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赵铁军.渗透型涂料表面处理与混凝土耐久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马志鸣, 赵铁军, 陈际洲, 等.有机硅防水剂修复冻融损伤混凝土的耐久性试验研究[J].中国建筑防水, 2013 (5) :9-12.
[3]姜福香, 于奎峰, 赵铁军, 等.高温后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 63 (2) :32-34.
[4]马志鸣, 赵铁军, 赵彦迪, 等.静水压力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特性试验研究[J].公路, 2012 (12) :169-171.
[5]王鹏刚.火灾高温对混凝土硅烷防护效果影响的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0.
[6]马志鸣, 赵铁军, 王鹏刚, 等.海洋浪花飞溅区混凝土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3 (10) :5-8.
[7]陈晓婷, 赵人达.高温对混凝土孔隙率及渗透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07 (2) :11-16.
如何保证流程执行刚性? 篇11
在某企业的流程优化項目中,其高层不止一次在項目阶段会上提出对流程刚性的要求:
“流程优化完毕后,没有任何人可以不经任何程序破坏流程。尤其是各级领导,要起到示范作用,严格按照流程开展工作。修改流程,也要按照流程开展。此次流程优化工作,对流程的刚性要加大,树立流程的权威性。一方面要把流程设计好,通过流程E化等技术性措施保证流程刚性。能够保留下来,运转有效的流程,就是符合公司实际运转有效的流程。另一方面,在提高流程刚性的基础上,要持续优化流程。建立适合公司实际运作需要的的权威流程体系,达到在刚性基础上不失灵活性的总体目标。”
“要保证流程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强调不执行流程的成本要高于不听领导的,尽量提高违反流程的成本,保证内部不值得,或者没有胆量违反流程。把流程的执行能够暴露在阳光下。”
细分析流程不执行落地的原因,可以从不知道、不合理、不愿意三方面来逐一突破:
一、不知道:即不知道有流程或者不知道流程如何执行
很多企业由流程编制人埋头苦写,进行流程文件修订,经过修订审批后,就在内部办公网一挂,或者写一个公文通知:“XX流程/制度自x月x日开始执行”就以为万事大吉,可过了一阵时间一调查,发现这些公文或者被忽略了,或者大家读了流程制度,不明重点就搁置了事,结果“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要解决不知道,有两項关键举措:
举措一,流程优化方案讨论共识。在流程优化的过程中,不要流程编制人埋头写文件,而应该和流程上涉及的岗位详细调研沟通,收集各方意见,并就流程优化的结果召开跨部门的沟通会,让大家理解优化的背景、目的和优化方案的要点,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于优化内容达成共识,才能为后续的推行落地奠定基础。
举措二,加强流程培训宣导。当一个涉及范围大,有重大调整的流程,必须对所有流程参与者进行具体的培训和宣导,大规模重复的流程其难点就在于怎么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方式让使用者掌握并可以标准化的执行。在一些企业有较好的做法,如制作影音文件,模拟业务场景等,以更好的让流程执行者掌握流程的要点。
二、不合理:即流程与实际业务脱离,使得执行十分困难
流程的标准化和合理性是是否有效执行的前提,在制定流程过程中,很多公司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导致流程本身不合理,或者在业务发生变化后,没有及时对流程进行调整,导致流程和业务脱离,无法指导业务执行。
要解决不合理,关键要保障流程优化与业务调整的“与时俱进”,有两項关键举措:
举措三:落实流程责任人及职责。任何事情的落地,找对责任主体是关键的第一步。要保证流程持续优化,必须确定流程责任人。首先,流程是管理和业务的载体,流程梳理优化本身是一个思考、体会和模拟业务运作的过程,是分析、优化、搭建管理体系的过程,而流程责任人是流程的总策划师和设计师,要通过流程落实管理思想和要求;其次,流程责任人作为流程运作绩效的负责人,通过建立基于流程的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并设置改进目标,实现业务管理精细化和持续优化,通过流程推动业务持续优化;最后,流程是知识的载体,流程责任人作为团队领导和教练,通过流程实现知识经验积累,快速培养团队能力,通过建立流程规范指导下属工作。
确定了流程责任人,就要赋予流程责任人这个角色清晰的职责,不能单是口头上说“我任命你是流程所有人――去好好干吧”,这只会把流程责任人搞糊涂,要么不作为要么碰壁而回。同时要给流程责任人这个角色赋予真正的力量。这个角色的工作做的好与坏,要能够带来真正的正面或者负面的结果,高层中要有人真正意识到流程责任人这个角色的存在并监控他的表现情况,并将流程责任人这一角色要加入到权力系统、能够职业升迁机会,否则很难激励有人会渴望这份工作。
举措四:流程KPI评价和回顾。对流程的持续优化必须有明确的抓手,及对流程KPI的测评和定期回顾讨论机制。一个企业对流程的重视,是否真正以流程为核心来开展工作,关键体现在有没有定期的会议来对流程的改进进行讨论,或者将流程优化的讨论议题纳入到类似战略执行回顾会或者经营分析会这样重要会议的一部分。
三、不执行:即主观意识上,不愿受流程的约束,不愿按照流程开展工作
流程执行的执行力是否强劲,取决于强制的手段+文化理念的推动,具体有以下四項措施:
举措五:流程E化。很多企业将IT固化认为是解决流程执行力的最有效手段。当流程都在IT系统上运行的时候,执行不执行一目了然,让不执行流程的人“无处逃遁”。流程E化也同时带来的信息共享、手工处理自动化、知识积累等多种优势,因此对一个大规模重新执行的流程要提高执行力时考虑的第一个抓手即通过IT系统固化。
流程E化很重要,但是E化时也要同时避免唯IT化,即要分析流程特性,整体IT规划,从而切实提高IT商业价值。IT整体规划需考虑:
•流程E化深度:E化实现是结果管理、流程过程管理还是表单管理,如一个流程是否只需要将流程的输出结果形成分类的知识文档库管理,还是需要管理到具体的审批流转环节,还是需要对流程中的表单字段信息都要实现统计分析管理,不同的E化深度对IT系统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前两种一般的协同办公系统可以满足,而后一种E化深度则需要ERP、CRM、PLM等专业的IT系统。
•流程E化实现方案:是在现有系统上的二次开发还是深化应用,或购买新的系统平台?
•流程E化实现优先级:当前业务模式是否成熟?业务流程优化推广和E化实现的时间表是否一致?
•…….
举措六:实施流程上的会议管理。对于一些战略类或者流程中有多項评审决策点的流程,以会议来作为流程执行的发动机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如公司的战略制定,其核心是在什么时间要召开战略务虚会,什么时间战略发布会,什么时间对下属业务单元的战略规划质询会等等,这类流程执行的频率相对不高,但是对时钟和会议的要求较高的时候,可以流程上的会议为关键节点来管理。通过定时的会议制度产生压力,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同事面前丢面子,激发在会议前有效的执行流程上的任务;同时预期的公开曝光,会将由于懒散导致的拖延和不必要的失败最小化。
举措七:流程审计及监控。流程的执行与否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一方面,通过对流程关键指标的测评,监控流程的运行效果。如客户服务流程,可对客户投诉问题解决效率指标进行定期测评,若测评指标值超出正常值范围,则需要对流程进行稽查;另一方面,对重点流程,定期审计流程是否得到落实执行。同时需要建立相应违规责任追究,根据稽查和审计结果进行相应考核激励,如前面案例中某高层提到的,要提高违反流程的成本。
举措八:流程文化宣导。以上都是刚性的举措,而企业真正长久的还是文化的影响力。当一个企业逐渐形成以流程为做事准则,重视流程的权威性,通过流程的视角来看问题,用流程的意识去工作,逐渐的潜移默化,从而影响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习惯。
刚性路面技术问题探索 篇12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问题
0 引言
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我省道路交通工程得以飞跃式的发展, 一大批的高等级路面在高原上纵横交错, 应用特别广泛的刚性路面在干线公路上、县乡公路上、寸寸通工程中都有它的身影, 笔者多年从事道路交通工程施工、管理, 就刚性路面技术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刚性路面在我省主要是以水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 所以我们通俗的也叫水泥硬化路, 它在我省的道路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一系列的优点外这种路面由于气候条件, 施工工艺等作用下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 如在运营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裂缝、错台等病害, 雨雪天抗滑性能比较查等等问题, 笔者就对这些技术问题的出现原因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提出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1 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很容易出现裂缝, 这主要与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温度应力变化密切相关,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路面铺筑过程中早晨和中午铺筑的路面表面出现裂缝的几率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在夏天, 地表温度很高, 会达到60度左右, 这种情况在混凝土水化热的作用下混凝土表面水分急剧散发, 混凝土内外应力变化不均匀就会造成混凝土板块四角翘曲发生盆状变形, 一旦这种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四周的填缝材料就会被扰动甚至挤出, 遇到雨天在雨水作用下混凝土板底就会受到浸泡甚至冲刷而造成悬空等病害, 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荷载作用下发生断板等病害。温度造成的裂缝也是早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大病害, 特别是在高强度混凝土和温差较大的地区施工的时候更为明显。这些裂缝我们都称之为干缩裂缝, 如果对干缩裂缝处置不及时就会发展成为构造裂缝。除了温度的影响以外由于施工过程中对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掌握不稳定或者配比不准确也会造成强度底下等病害, 甚至有些地方道路工程中偷工减料在路面混凝土中掺加片石或者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等都是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破损的最主要的原因。综上所有的事实表明, 因为在温度应力、车辆等外在荷载应力的作用下、温度变化导致了混凝土内部自身膨胀或者收缩产生的应力、以及混凝土面板与基层间产生的摩阻力远远超过了混凝土路面的抗拉强度而引起的裂缝。一般来讲早期的路面板表面裂缝都是干缩裂缝, 一般来说路面板出现断板的原因比较复杂, 根据经验表明路面板面板在成型初期就会出现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断板, 大多首先出现的是横向裂缝, 发展到贯通板底部的时候就会造成断板。这种断板产生主要跟设置的缩缝和预留胀缝不合理造成的, 各种预留缝中的填缝材料性能较差或收缩缝和切缝后, 雨雪水通过缝隙灌入缝内, 造成混凝土板底部冲刷发生病害。
2 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施工缝问题
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施工缝主要有位置缝, 材料缝等, 这些施工缝的设置对路面的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设置的时候尽量将混凝土路面施工缝设置与构造物的地方, 如果没有构造物的情况下要保证施工缝处混凝土面板的密实程度符合要求, 强度要达到设计要求。在进行与原来混凝土路面进行相接时必须将原路面的接缝处切割整齐, 清扫干净, 不得有表面浮尘及松动的石子, 并且用水进行冲洗;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缝要及时进行填充, 填充材料要与水泥混凝土面板之间的粘结力要强, 适应在温度作用和荷载等作用下收缩自如。避免雨水等水分进入混凝土板底。材料缝必须要控制材料质量, 比如要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标号合格的水泥, 同一性能的钢筋, 纵横向的钢筋直接要保持一致, 严把材料关, 对与不合格的材料要清除出厂, 不得使用。做好试验检测工作, 保证材料不出问题。
3 施工工艺的控制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现场施工时, 在水化热、气候等条件下浇筑过程会造成混凝土水分的蒸发, 由此体积将会缩小, 混凝土内部强大的应力作用会将路面板拉裂。防止这个的主要措施就是及时切割施工收缩缝, , 其中控制切缝时间十分关键。多年施工获得的经验:假如平均气温7摄氏度左右的时候, 我们只要对路面进行养护10天左右切缝比较合理:如果平均气温达到14摄氏度左右的时候, 我们只要养护7天左右切缝就会减少这种温度造成的裂缝和断板。夏天在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时, 我们仅需要养护3天就得进行切缝否则时间就长了。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一般厚度在20cm左右, 属于薄壁结构, 在切缝分格一般都是按住长5m, 宽4m的尺寸进行分格, 目的就是减轻由于温度应力造成裂缝断板现象产生;路面铺筑的时间也是比较讲究的, 一般铺筑的时候不能的大风天气进行操作, 这样会使路面表面的水分蒸发太快而造成失水过快发生干缩裂缝, 温差不可太大的时候进行铺筑是最适宜的。混凝土面板的边缘容易出现裂缝, 同时边部振捣很容易跑浆, 在设计阶段混凝土面板的边缘都会设计增加补强钢筋, 中间接缝处设计有传力杆, 设计边缘钢筋选用2根12号-16号的钢筋布置在路面板的下部, 距面板底部一般为板厚的1/4, 并不小于5cm, 间距10cm, 钢筋两端应向上弯起, 面板钢筋保护层大多都是大于5cm。施工中传力杆方向应与路中心线平行、传力杆设计一般要求使用高塑料套管和涂沥青当做隔层。路面板养护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每天必须有专人对铺设的路面进行有效的养护, 通常做法是用麻袋、草帘或者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并洒水养护, 保证混凝土表面水分不流失, 这期间不能让车辆行人通过, 时间最少14天。
4 原料选择
水泥是刚性路面胶凝材料最主要的原料, 必须要强度高、收缩性小、耐磨性强、体积安定性好, 好的水泥可以把混凝土路面成型时的收缩变形降到最低, 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根据规范要求, 粗集料必须要分级的料进行合成后的连续级配的碎石, 不得选用不分级的统料, 各级料必须级配符合规范要求, 其余的最大粒径, 针片状含量, 有害物质含量和碱含量等都要在规范要求的范围以内, 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 (方孔筛) , 针状片含量不大于15%。碎石宜采用强度高、抗温差能力强的非活性骨料, 以防止碱性骨料产生混凝土裂缝及强度下降等不良现象。要选择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配合比设计要科学合理, , 必须能够够满足强度的要求, 耐久性的要求, 经济性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实时检测, 注意观察碎石、砂的含水量变化情况, 对过程的检测还要进行坍落度的检测, 力求保证水泥、碎石、砂、水、外加剂的用量准确, 大规模的干线公路必须要进行厂拌施工, 采用精密的电子计量系统。
5 结论
刚性路面技术问题总的来说就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 在我国水泥混凝土的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有非常成熟的应用, 它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的选用当地材料, 大大的减少了资源浪费、对保护环境, 增加当地就业, 造福一方人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实践证明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精益求精的精神, 努力做好每一道工序, 就一定能克服技术层面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傅智, 李红.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30年建设成就与展望[J].公路交通科技, 2008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