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芬芳(通用12篇)
生活的芬芳 篇1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因子, 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不断激起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让他们大胆质疑、自主探究, 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一、挖掘生活资源, 调动数学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 对那些远离自己生活, 与自己非常遥远的知识往往提不起兴趣, 而对那些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却兴趣浓厚. 因此,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要力求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 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课程中, 几乎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以生活原型为载体的, 我们在教学中, 要注重发现与挖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联系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 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感知中, 感受数学, 接纳数学,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对于初三数学上册中“圆锥”的教学, 我在教学中, 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 发现圆锥有什么特点;找一找, 联系生活, 看看自己的身边有哪些圆锥形的物体;想一想, 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做成圆锥的形状等活动, 培养学生养成发现的慧眼, 去动眼观察生活, 动手实践、操作, 动脑思考, 开口表述, 实现了学生多维感官的协同工作, 在活动中发现, 在问题中领悟, 真正让学生处于“动中学”“玩中学”的境地. 再如对于“角”概念的教学, 以往的教学, 很多教师都是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不同的角, 让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给出角的概念学生背诵, 教师出示关于角的习题让学生强化训练. 这种教学貌似简洁高效, 在极短的时间里学生就认知了角的概念但如果我们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 却会发现, 这样的教学显然脱离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生虽然好像记住了数学概念但这种概念的生成是生硬的、是抽象的, 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留下鲜活生动的角的形象. 长此以往, 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的全部是孤立抽象的知识, 毫无生命力, 从而导致学生逐渐感觉到数学的枯燥乏味,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每况愈下.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变换一种方法, 如在新课之始先问学生“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见过角吗 ? ”这样的提问 , 定然会勾起学生对生活中角的回忆, 他们有的甚至就对照课本、三角尺去回答, 无形中让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有了落脚点此时, 教师再问:“角与颜色是否有关? ”“角与材料是否有关? ”“那么, 什么叫角呢?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 结合自己身边的一些实物, 画一个角. ”在学生画角的过程中, 教师再让学生说出角有顶点, 角有两边. 在这样的循循诱导中, 角的概念的得出自然水到渠成, 而且学生心目中形成的角的概念是真实而又鲜活的, 绝不是原先那种枯燥抽象, 毫无意义的概念.
二、联系生活场景, 深化知识理解
在教学中, 我们应巧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既给学生认知新知降低了坡度, 贴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更让学生对数学新知产生亲切感,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概率的简单应用”时, 鼓励学生课前利用节假日进行生活调查, 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兴味盎然, 积极性高涨. 实践证明,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教师巧妙结合日常生活创设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 就能将学生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引入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上, 深化他们对新知的理解再如, 在教学关于“数据离散”相关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 将学生带入运动场进行跳远比赛, 让学生记录好成绩, 然后去分析比较, 发表自己对班级学生跳远成绩的理解评论和判断,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而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三、回归生活实践, 体会数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时, 他们最容易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此, 教师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认知搭建有效的桥梁;同时, 将数学教学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 使枯燥晦涩的数学问题变得鲜活生动;在教学中, 更要适时将数学神秘的面纱揭开, 将数学知识置于通俗易懂的生活实践中, 让学生感受数学不是神秘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 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四、巧妙设计训练, 注入生活情趣
初中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的认知欲望强烈, 对各种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 然而如果我们每天都给学生呈现枯燥繁杂的数学运算, 解答的结果又与学生的生活喜好相距甚远, 学生每天疲于奔命, 穷于应付, 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因此, 我们在进行习题训练时, 也要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 让学生感受数学是充满情趣的, 是真实的, 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如相遇类问题, 其中涉及的“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运动要素, 容易给学生思维造成困扰,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两辆出租车从淮海广场向南运动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有效克服了相遇类问题解决时的困难.
总之, 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数学教学浸润在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的氛围中, 给学生呈现鲜活多姿的数学问题, 真正将学生置于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舞台中,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喜欢数学, 热爱数学, 迷恋数学.
生活的芬芳 篇2
但是,竹席宽度毕竟有限,而我们一家三口中有两位重量级人物(主要是老爸老妈),无奈,只好常常紧缩身体,笔直而卧,不能随意翻身。可睡前的愿望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熟睡之后的举止往往无法左右,常在一觉醒来之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四仰八叉地“霸占”了大半张竹席,而老妈则极不舒服地蜷缩在竹席的一角,老爸就更“不幸”了,除了头还枕在枕头上,大半个身子都斜在竹席外的地板上,倘若在床上睡,恐怕早就摔在地板上了。我心里不禁小小地惭愧了一下,本来就不大的地盘,老爸老妈为了让我睡得更舒服一点,两人都让出了足够的地方,迁就了我的“无礼”。不好意思的我连忙叫醒他们,让他们挪回“安全地带”。
不知过了多久,脚步声、开门关门声已经响起,我翻了一个身,抬眼一看,只见老爸老妈正在洗漱准备出去散步了。我伸了一个懒腰继续朦胧而睡。不大一会,一阵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来到我的身边,然后竹席上的毯子轻轻盖到我的身上,我偷偷地将眼睛睁开一条小缝,看到老妈正在轻掖已经盖在我身上的毛毯,温馨和感激一下子注满我的心头……
从博客里闻到生活的芬芳 篇3
博客:www.frolic—blog.com
博主:Chelsea Fuss
记忆中《阿尔卑斯山下的少女》的具体情节已经模糊,但那个名叫小莲的形象却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越发鲜丽——当成熟来临,人们常以为童心稚趣便会开始变成遗失的美好,可事实上它从未消失。住在美国波特兰市的Chelsea Fuss更让我确信了这一点。
波特兰的少女
Chelsea Fuss成长的时光在美国东、西海岸度过,现在的她喜欢住在波特兰,这里有美丽的港湾和美国最高的人均公园数,以及不计其数的玫瑰花。母亲和外婆都是园艺师,无论是裁制衣服或装饰房间,她们都一定要挑选最美的饰物,这样的偏好从小便影响着Chelsea。Chelsea的博客里放得最多的就是各种满是阳光与花草的图片,简单、清新,她让自己的生活总是很简单,并且希望赖以生存的东西尽可能的少,“我希望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有用的东西,我觉得有时哪怕是一张漂亮的照片也能给人带来好运。”Chelsea喜欢旅行,每当到达一个新地方,她的大脑就会被打开,“我喜欢以一些崭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常提醒自己人生的短暂,所以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去完成每一件我想做的事。”当然,这其中的过程她都会记录在博客中。
24岁时,Chelsea拥有了一家花店,日子平凡简单,四年后,因为某些原因它不得不被关闭,那是一段很难过的时光,“我感觉人生中失去了一些特别的东西,我无法想象今后我还能做什么。”关了花店后,Chelsea找了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那是一个没有窗户的小隔间,逼仄的环境让她无比怀念起自己与花相伴时的创作生活。于是她开始在博客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将精力放到博客上后不久,Chelsea开始发现自己眼前竟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博客将我领入了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群中,这些人乐于助人,有着难以置信的善良品质。我喜欢和这些令人惊奇的、有才华的人在一起,她们让我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并且让我愿意去挑战做出更好的事。博客还让我的每件作品有了观众,而这些“观众”最后往往会成为新的工作伙伴或者很棒的朋友。”
当不出门远行时,Chelsea会在家里花掉大把的时间,有时她会去咖啡店上班(波特兰有很多的咖啡店),在家的时间往往也是她的“工作”时间,“通常我在睡醒后就工作了,打开邮箱看看是否有新邮件,然后用我的小平底锅做早餐。”母亲在自家的院里养鸡,隔三岔五便会给Chelsea送来新鲜的鸡蛋,“我会把做美妙的食物看成头等大事,这就像新鲜空气一样重要。”这样的生活观属于内心有着纯净空间的人。
现在的Chelsea觉得每天都充满了希望,“我意识到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运,有一个好工作是关键,而好的人缘会让一切更有价值。”对她来说,每个“工作日”充满了新奇,因为总是有着不同的事情在等着她。“今天我可能会穿着一整天的睡裤在家里写博客,明天我可能就会爬到山顶上去堆个雪人,然后给它拍照。”
对话Chelsea:
GRACE:你好像很喜欢插花?
Chelsea:我每个月会和朋友去一次手工派对,但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很容易急躁的手工者。我想那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插花的原因,因为那实在是一件能快速创造出美丽事物的事。我每周都会用新鲜的花来堆满屋子。
GRACE:你觉得博客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Chelsea:这是我最简单的与人分享的方式,也常是我灵感的来源。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可以因为一份食物、一束花朵、甚至一次运动而变得美丽和动人。我希望能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写进博客,也把它们活进生活里。
博客:http://melissaesplin.com/
博主:Melissa Esplin
Melissa曾是一名平面设计师,她喜欢把旧衣物拿出来重新修改后穿在身上。小时候,她的妈妈一度告诉她,当需要去修剪一件衣物的时候,意味着该买件新了。但她觉得自己应该更节俭一些,可也希望能和学校里其他孩子一样赶时髦,如此看来,似乎自己改衣服更适合她一些。而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而这样的性格,在她的博客中一目了然。
“始终爱着”的博客
Melissa的博客有着一个很奇特的名字“ISLY”,这是“I still love you”的缩写。在给博客命名的前一年,Melissa就已经开始写博文了,那时她刚得到第一个孩子Penelope,初为人母的她对这样的新身份十分不适应,“我真的要从此放弃从前喜爱的一切吗,如此便能成为一名好母亲了?就算是这样,我也不愿意过那样的日子啊。”那时她与丈夫还没有同住一个城市,邮件来往中,两个总会在落款时向对方说一句“始终爱着你”。某天,Melissa开始明白,她对创作的热爱从未消减,而博客正是她保持创作的动力所在,于是“ISLY”应运而生。
2009年Melissa的丈夫曾经历失业,全家人从旧金山搬到了犹他州,她开始做一名全职的平面设计师。因为不能在家陪孩子,Penelope只能由待业中的丈夫照顾,在丈夫找到工作前,Melissa独自工作了五个月的时间,那段日子里夫妻俩的角色完全互换了过来,而她也有了新的领悟:“工作中,我确信了自己的设计天赋并了解了自己的风格。虽然我有着美术学士的学位,但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平面设计师,我有设计的技能和经验,却没有设计的信心,那五个月中,我找到这份信心。但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在与丈夫角色对换的日子里,我是如此的思念Penelope,原来我是那么渴望做一名全职妈妈。”这些感触让Melissa清晰地知道了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Melissa的博客并没有成为那种大范围风靡的网页,“它成长得虽很缓慢,但在过去的几年里从未停止。”当做了一个栅栏,或者用不到一百美元改造出一个新床,Melissa都会将整个过程写到博客上,“博友们的回应让我感觉得到了肯定,也让我觉得正做着有意义的事。”当一些人在Melissa的鼓励下创造性地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时,她会开心一整个星期,“这就是我所想要的:一个满是创造力的世界。”
对话Melissa
GRACE:是谁启蒙了你的爱好呢?
Melissa:小时候,我常与外公外婆一起画油画,我应该就是从那时喜欢上艺术的。外公外婆在帕克城有一间小公寓,他们常常带我去逛帕克城的画廊,而我的母亲从小便发现了艺术对我的吸引力,所以她总会保证房间里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有一支笔和一张白纸。
GRACE:手工、绘画、时尚、缝纫……你的爱好如此广泛,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你如何协调时间呢?
Melissa:管理时间的确挺不容易。不过幸好爱好总是在不同的时段出现。比如某几个月我会疯了似地去缝纫,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又会疯了似地练习写字。因为我会努力保证每周有五天的时间放在博客上,所以能给设计所剩下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
GRACE:认为爱好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Melissa:在我从高中毕业前,我的父亲喜欢上了银器制作,于他而言这真是一种极好的释放,尤其相对于他那份满是压力的工作。对我来说,在创作时,我会觉得自己是可以与周围的压力并行的。爱好如此重要,就像是一种疗愈的方式。
博客:www.abeachcottage.com
博主:Sarah
对于侯鸟,迁徙的意义在于繁衍与生存,过程艰辛甚至危险重重。但对于住在澳洲海滨的Sarah一家,迁徙是件随心所欲的浪漫事。
东海岸的写意生活
当北半球进入寒冬时,在地球的另一端,Sarah一家人正沐浴着澳大利亚海滨的阳光和煦风,但他们并不是来这里度冬的游客。在悉尼海滨小镇的市郊,他们拥有一所自己的沙滩木屋,上了年岁的木屋矗立在离海滩5分钟路程的海边,全无年久失修的衰败模样,在Sarah的修葺和装饰下,反而散发出一种带有历史感的新生。
就在前几年,Sarah一家也还和我们一样不得不忍受北半球冬季的寒冷,英国乡村生活怡人清闲,只是Sarah总是觉得生活缺了点什么。某日,一位老朋友给Sarah寄来他在澳大利亚海岩生活的照片,美妙的场景开始让Sarah对有阳光与海滩相随的生活向往起来。于是一家人开始做起了解澳洲以及澳洲式生活的功课。六个月后的夏天,正值澳大利亚的冬季,Sarah一家去了澳洲度假,“当飞机降落在澳大利亚的那一刻,我感觉就像回家了一样。”
于是澳洲的生活正式开始了,与此同时,Sarah开通了博客。两年后,一家人买了第一所房子,那是一间似乎已被遗忘的破旧木屋,却有着有很大的改造空间——木地板、上下拉动的窗户、上了年纪的无花果树、附带一间夏舍和一个老旧的露天平台。Sarah用四处淘来的老家具、二手物品装饰它:阿尔科金族印第安人的椅子、木质地板、贝壳、老家具、香草、咖啡、老的亚麻制品、白色的木质百叶窗、澳大利亚茶、旧棉被、古老的瓷器、漂浮木——Sarah对此近乎疯狂。“这些二手物品有趣而独特,你无法买到现成的,你也不能随便花几个钱就一瞻其颜,你只能慢慢地去发现、收集它们。”
Sarah的博客起初只是用来记录海边生活以及木屋的修缮过程。她给周围的东西拍照并分享到博客上,从花朵到昆虫,从海滩到老建筑,从老家具到粉刷装饰过程,厨房装修前后的对比照。同时,她也在博客上分享她淘旧货的经验、粉刷家具的小技巧、旧物再利用和休闲舒适的装修理念。
用心的打理让Sarah的博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她周围开始聚集起一群忠实粉丝,他们每天都会登录Sarah的博客,观摩海边木屋的装修过程,看看Sarah是否又发现了有趣的旧物品,也试图通过Sarah的博客激发自己的装修灵感。
Sarah也乐于跟网友交流,对于她来说,博客已经超越了起初的记录功能,多了一份分享的乐趣。 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Sarah时常很忙碌,家务琐事占据了Sarah很大一部分时间,但淘旧物、装饰木屋、经营博客让她的生活获得了平衡。Sarah说她非常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但对于未来的憧憬,Sarah和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停滞:“我希望有一天,能家人再度背起背包,坐上从东海岸到珀斯的列车,去看看这个神奇国度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那里的生活必定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也许那个时候,她又会给分享出另一种精彩的博客人生。
对话Sarah
GRACE:现在的生活跟你原本期望的有什么不同?
Sarah: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每天都去海滩上消磨时光。这里气候很不一样,温暖、短暂的冬季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花很多时间遛狗,和孩子们运动,打理花圃,几乎整整一年都在户外度过——这种生活当然很不同于英国。
GRACE:你通常去哪儿找这些古老的东西?为什么你总是用白色来重新装饰它们?
Sarah:我花很多时间逛二手市场、慈善商店和跳蚤市场,这里的人定期会在私家车库出售家中旧货,我有时候会花一整天去逛这些车库。
让思想品德教学充满生活的芬芳 篇4
一、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把知识渗透于现实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教学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样的目标任务决定了教育内容既不能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生活,又不能平庸琐碎,一味关注具体生活,而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所以,思想品德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以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为例,把课堂知识引导和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时,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目前中学生面临哪些不良诱惑,确定其中四种常见的不良诱惑,然后让学生以“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为主题创作手抄报。要求用实例分析每种不良诱惑的产生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危害性,并写出战胜它们的最佳方法。最后把所有的手抄报在全班进行交流,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任务下发后,同学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在全班交流时都踊跃举手,大胆发言。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于各种不良诱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于如何战胜这些不良诱惑也掌握了更多的、可操作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良诱惑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
二、设置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教学活动更加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破重点与难点。所以,在教学新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例如:在教学《礼貌的力量》时,就设置了这样的两个较为直观的生活情境:一是公交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正好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某同学拿着一份调查问卷向一位老人说道:“老头,填个调查表可以吗?”那个老人连头也不回就走了。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认为,只有礼貌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承认,不礼貌的行为就会伤害别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通过巧用教材设置情境,营造出了人性化的教育氛围。
三、开展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的教学时间应不少于总课时的五分之一。在美国教育中流行:I hear,I forget.I see,I know.I do,I understand!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把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在拓展生活中吸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从而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理解“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教学“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时,笔者课前把学生按小组划分,然后进行采访活动,去采访本班的任课老师,并做好记录,写采访感言,并要求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然后,就看到同学们非常乐意地完成了任务,在老师们的配合下,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交流时,他们说老师们辛苦的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他们的想象。这样在教学中,再讲解教材时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了。
四、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传统的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结果就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老师要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起点,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出教学需要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的探究,大胆的求异,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少数学生之所以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方法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如在学习新课时运用推理法、归纳法等;做选择题时,强调排除法和对应法;做材料分析题时,首先看看问的是什么,再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分析与之相对应的观点,再联系材料进行归纳等。当他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就会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习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鹏.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高飞.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
每一种生活都可以芬芳美文 篇5
记得有一个年轻的歌手,在一夜成名之时,面对亿万观众,面色从容地说:“我会坚持最初的梦想!”多年岁月沉浮,大红大紫的她,依旧眼睛澄澈地说着这句话。世人感叹,曾以为这个单纯快乐的女孩,会因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压力变得偏离最初的梦想,然而,人们看到的她依旧快乐而执著。
是啊,如果心有所念,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生活无从选择,那么就热爱吧。有人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只有自己学会热爱眼前的生活,学会从中创造快乐,才会甘于寂寞,品味幸福的人生。
“四海无人对夕阳”的寂寞是清高的;“独钓寒江雪”的寂寞是孤傲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寂寞是洒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寂寞是委婉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寂寞是豪放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寂寞是惆怅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是怆然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寂寞是哀怨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寂寞是豁达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寂寞是自怜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是壮观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寂寞是幽静的……谁说寂寞选择了他,寂寞的生活是宁静、悠远的。寂寞的生活也有花香,是他抛弃了苦涩的寂寞罢了。
寂寞的人生如此多彩,我们的生活又何其芬芳。凡事平心而论,由内心散发出喜欢的感觉,让心境之花结出快乐之果,让每一种生活都散发芳香。就像诗云: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何必要细细地盘算/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样多
如果能够大方/何必显得猥琐
如果能够潇洒/何必选择寂寞
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
生活的芬芳 篇6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关爱生命 高尚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生命是灵性的,只有在体验和感悟中才有活力和意义。俗话说“孩子生病一次,就长大许多”。因为他通过体验生命、表达感情、理解生活、认识世界,而加速了生命的进程和流动。从心理学上讲,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从而自己的命运和遭遇,从内心的情感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我们期盼学生们更深刻地把握生命活动的情感产生。
道德教育应当以敬畏生命为首要原则,这意味着生命是崇高的,教育应当对其保持一种感激、敬畏和善意的态度,精心地保护生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生命化的道德教育是具体的、鲜活的、现实的。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生命,他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实践着、体悟着、领悟道德智慧,生活是他们道德表现得根源。道德教育必须从虚空的道德规范学习中回溯到它的本源,回溯到道德生活中。
我们通过写信、采访、写实的道德叙事方法,让学生讲述自己生命中所发生的道德故事,不只是述说事实,而是讲述生活的经历以感受、体验、理解生命,在感受和体验中,形成内心的伦理体验和情感。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脱离了情境,脱离了生活,就不会有道德的体验和感受,就不会形成生命化的道德。
生命化的道德教育是情感的道德教育,它坚持道德教育以激发情感教育为关键。生命不同于呆板的、外在化的知识,生命是灵性的,只有在体验中才有活力,才有意义。所以,它必须真正地触动心灵,震撼人心,摆脱苍白无力的说教。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感悟,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复合交织的矛盾运动。因为体验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独特的个性、丰富的情感性和深刻的价值型,使体验到的东西更容易深入到生命的深处,真正地成为道德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越丰富,体验越深刻。生命个体的体验要有经历,经历来源于生活。生命个体的体验经过教师的价值引导,就越容易引发道德情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生命化道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生活中经历道德体验,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命体验的情境,模拟生命的体验。
一位家长说:孩子认真地洗了一个星期碗,悟出了为人父母的艰辛。体会出平凡中的伟大,了解了最无私的爱是母爱。过去认为只有做了母亲后,才能有切身的感受,俗话说“养儿方知报娘恩”,而今天我的孩子就有这样的体味,我非常欣慰。
生命化的道德教育是生活德育,它必须融入生活。因此生活化是其重要的原则。生活化的原则,一方面使道德教育生活化,进行生活道德教育;另一面赋予日常生活以道德性,使学生过着有道德的日常生活。生活与道德融为一体,道德具有生活性,同时,生活也具有道德性。
道德教育的生活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造。道德的观念来自于个人的实践和切身体验,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虽然道德认知是必要的,但道德教育不能仅从知识开始,追求道德知识的获得;德育不能仅从知识出发,从概念出发,而要从生活出发,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了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道德教育不是靠灌输和说教,而是靠实践和体验。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发现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道德性,经历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冲突,建构生活主体的德性。
生活的道德化,是对日常生活的改造。日常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并不是让生活冲淡德育,让德育被动适应生活、迎合生活,而是要发挥道德作为一种向善的活动对生活的引导作用。道德教育基于现实生活,但不停留于现实生活,而是要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
一位家长说:通过“母子书”活动,我读到了孩子的一颗赤诚的心。孩子学会了思考,懂得了感恩。孩子已经成熟了,这是作为家长的最大的欣慰。感谢学校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生命,一同成长。
个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存在,需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就有道德出现的必要。所以,生命的道德,一方面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又追求与他人生命的和谐共存。道德既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既要成全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全他人的生命;既要自爱,也要爱人。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是生命个体之间的一种公正、平等的关系,是生命主体与生命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没有主体间的共识,就没有道德的存在。
生命是道德的基点,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就是要尊敬生命的本性,感激生命,激励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为生命的成长提供合适的空间,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职责所在!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克剑.《回归生命化的教育》,2001年第2期.
[2] 姚全兴.《生命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3]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4]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3年.
[5] 刘永和.《试论“主体德育”》.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年.
香水女王的芬芳人生 篇7
“芬芳”的事业
香水属于奢侈品行业, 进入门槛高, 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刚起步时, 美之源生产的是护肤品, 由于护肤品技术含量低, 从业人员多, 利润也不高。“那个时候真是累啊!”回忆起创业初期的情况, 楼利进感慨道, “我们从1995 年起步, 因为企业小, 员工才几个人, 一切都要靠自己打理。早上七八点钟就出门到市场经商, 下午收摊后五六点钟赶回家, 晚上还要看账目, 一天也就睡三四个小时。自己办企业, 就是靠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靠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个“累”字, 道出了楼利进初办企业时的艰辛。
企业在刚刚筹备进军香水市场时, 楼利进邀请世界顶尖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设计厂房, 以便在起点上就能与世界一流的同行企业接轨。在生产上, 楼利进则选择了与国际一流的香精香料公司技术合作, 与奇华顿、IFF、CPI、爱博馨等结成产品开发联盟。楼利进说:“现在, 企业不但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 还拥有国际一流的调配师及实验室。我们花了400 多万元引进了世界一流的监测设备, 配备了多项拥有自主研发专利的香水产品。”
凭着“用心做事, 真诚待人;质量立市, 创新为魂;常怀感恩, 真情回报”的处事准则, 楼利进要求每种产品从原料、辅料、包装、采购、供应, 到每道生产工序的检查、产品质量关键点的控制, 半成品标准测试, 成品标准检验, 都有变化记录跟踪。
在经历了强手如林的市场角逐,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挫折的痛苦后, 楼利进必然迎来风雨后的彩虹。经过十年多的打拼, 如今楼利进所兴办的企业已经拥有员工650 多人, 在国内同行中首家通过了IS9001 质量体系认证和取得欧盟GMPC标准认证, 成为全国最大的香水生产企业之一, 年产OEM和ODM等香水达数亿元人民币。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楼利进在埋头苦干的同时, 也不忘抬头看看前方的路。为了紧跟世界流行节拍, 她经常赴意大利、德国、美国、法国及香港等地, 参加各种世界知名展会, 每年的广交会也有她的身影。为了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她还在法国、美国、瑞士、加拿大、阿联酋及非洲等地, 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 并把产品渗透到了沃尔玛。
如今的“美之源”成为国内最大的香水生产企业。从一个小商贩到坐拥几亿资产的企业家, 这位年轻的女性终于在义乌圆了自己的创业梦, 并使自己的产品走向了世界。
“芬芳”的生活
楼利进拥有自己的“芬芳”事业的同时, 也拥有“芬芳”的生活。
谈到生活, 楼利进对于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颇有心得, 平时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 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和家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是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所以我非常重视我的家庭。我会尽可能抽时间陪我的孩子, 晚上给我的女儿辅导功课、听她说幼儿园里的趣事、给她在睡觉前讲故事, 看着在新加坡的儿子和可爱的女儿一天天长大, 我还是感觉特别自豪和满足。”而在爱情中, 楼利进也有怀揣着她的小女人的情结。“在每个节日、我丈夫的生日和我们的结婚纪念日, 我和我的爱人都会记得, 并彼此赠送礼物, 偶尔也会一起出去看看电影、出去吃顿烛光晚餐, 有时间的话, 也经常会饭后一起散步聊天。”这些都是属于楼利进的温暖的、浪漫的幸福生活。
家庭之外, 楼利进常约三五好友小聚一下, 找一个拥有美好氛围的地方, 配一些味美别致的小点心, 外加一壶上好的茗茶或是磨制飘香的咖啡。茗茶上飘着几朵玫瑰花瓣, 有着茗茶和玫瑰围绕着的甜美与芳香, 耳边环绕着一曲曲悠扬经典旋律, 在这样的完美氛围中, 和朋友一起聊聊家庭、聊聊事业、聊聊生活, 忘却所有的烦恼与压力, 全心地融入着这种环境与氛围, 尽情地享受与三五好友的交流和畅想。
楼利进说:“每个女人身上的香味, 都是她的标志。寻找属于你自己的那一款香味, 期待属于你的那一份精彩, 找寻属于自己的芳香生活。虽然岁月可以流逝, 容颜可以老去, 但不老的是一种精神, 一种气质。每一个阶段的女人都有着这个阶段独特的气质、韵味与魅力, 重要的是把握住现在, 要知道现在的你是最美丽的, 要让自己外在与内在的美最大限度地绽放, 这样的美才会是恒久, 才会历久弥新。”
娇兰:香水王国的芬芳传奇 篇8
一、娇兰芬芳180年
庇雅·娇兰在创立他的生意之初, 就以能为客户配制各色不同的香水而出名。在两个儿子爱默和加布里埃尔的帮助下, 他的品牌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声誉, 曾得到过比利时王后给予的王室许可。
爱默继承了父亲的天赋, 在老人逝世仅5年以后, 1889年就推出了著名的“姬琪”, 这款香水和以前的香水都不同, 非常时髦、非常完美, 被看成是第一款现代香水, 而且是最伟大的经典之作。后来领导公司的是加布里埃尔的儿子们。而雅克继承了娇兰家族天赋的传统, 继续调制新的香水。1906年, 雅克·娇兰手中诞生了另一款经典香水———“水波”, 跟着推出花香调的东方香型的“忧郁”, 这是雅克献给爱妻的礼物, 也是对考迪公司的“牛至香精”香水在商业上的回应。对富有阶层来说, 二战之前的日子每天都像是庆典, 公司适时推出了“东瀛之花”又称“蝴蝶夫人”, 是一款带有日本风格的香水, 后来又推出东方风情的“莎乐美”, 还有以歌剧《图兰多》中的一个角色命名的“柳儿”, 接着是向电影界献礼的“长夜飞逝”。娇兰的事业始终在拓展, 并在其他国家开出许多分店。但是战争的爆发破坏了娇兰的生意, 战后的重建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1955年雅克·娇兰和自己的孙子让·保罗一起, 制作了他的最后一款香水。让·保罗继承了娇兰家族敏锐的嗅觉, 在1969年为娇兰香水家族增加了新成员———“迷醉”, 它使人联想到战时的鼓声、心跳声和投降的场面。又于1974年出品了清新温柔的“娇兰香露”;1979年出品了歌咏玫瑰的“娜赫玛”;接下来是花香调的“香园”, 灵感来自托斯卡尼的音乐;然后是花香调东方香型的“轮回”和更清新、淡雅的“轮回之香”。1996年, 迄今为止由让·保罗出品的系列香水中最卓越的一款———“香榭里舍”问世, 完美的花香型, 主要香氛由含羞草、含羞草叶和醉鱼草构成。“香榭里舍”的瓶子由罗伯特·格拉奈设计, 他从1959年开始设计了“娇兰”所有的香水瓶。但是“娇兰”1997年推出的“天琴座”的新版 (第一次是在1936年) 用的是巴卡莱特制造的限量香水瓶。1998年又有限量的香水出售, 那就是为了纪念“娇兰”的创始人诞辰200周年。
二、高品质源于神鼻子
娇兰公司曾为欧洲超过半数的王室成员提供香水, 庇雅·娇兰及继任者对员工提出的要求是:“制作优质的香水, 对质量毫不松懈, 坚持单纯的构思, 为求细致的表现。”这段话现在仍然是娇兰公司的座右铭。
娇兰公司的香水质量之所以高人一等, 是因为该公司检验香水的香型和新产品的配制时, 是使用专门人才味觉的特殊功能完成的。娇兰公司雇请有多名味觉灵敏的奇才, 靠这些“奇才”的神鼻子不断推出新产品。这些气味大师每天清晨起床, 做嗅闻300至400种气味的早课, 使鼻子不致失去灵敏性。他们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将各种香味掺和起来, 不断地进行嗅闻试验, 直至配制出一种新型号产品。这些人的神鼻子辨别各类香味时, 是将嗅闻装在瓶子里的:—张张带有不同芳香的薄纸片。这项工作是十分艰难的, 有时一名神鼻子要花上一年时间才闻出一个新产品的雏形。一般说来, 一个神鼻子可辨闻400种香味, 比精密仪器的辨别能力强得多。正因如此, 娇兰公司宣称其香水质高胜人, 是因为有众多的神鼻子。确实, 在香水这种特殊行业中, “神鼻子”十分难求。据说全世界现有100多位, 其中95%左右是法国人, 而娇兰公司雇佣了“神鼻子”中的大多数。每种香水的制成, 至少有300种不同成分。当一种型号香水一经制成, 其配方的全部资料被视为特级绝密一般, 严密地保存起来, 只有高层的少数人知道。娇兰公司在一种品牌香水成名后, 为了使其保持长盛不衰, 十分注重履行对顾客的承诺。该公司在广告中声明“限期封条”, 即是对其出产的香水和化妆品, 均在瓶底贴上一张“标签”, 标出该产品的限卖和限用两种日期, 以确保产品质量和顾客的利益及健康。在每瓶产品说明书里还特别指出, 娇兰香水和系列化妆品多含有细胞活性元素, 能渗透皮肤、滋养细胞, 但唯其在限期内使用才能保证效果。娇兰香水为了防止假冒, 对每瓶香水跟踪考核并加以编号。
不仅是香水本身, 就是包装也与其名贵身价相映成辉。如娇兰金箔蜂姿琉金帝王香水瓶, 源自EAU DE COLOGNE IMPERIALE帝王之水。这款帝王之水是如此的清新而又迷人, 它混合了橙花、佛手柑、柠檬、熏衣草和迷迭香的味道, 令人着迷。“帝王之水”为法国娇兰带来了无尚的荣耀, 获得皇室的最高嘉奖, 成为“御用皇室香水制造商”。金箔蜂姿琉金帝王香水瓶, 完全手工艺坊制作, 香水瓶身上的蜜蜂以24K的镀金雕刻而成, 为了让这款“帝王之水”的香水瓶与其高贵的皇室贵族身份匹配, 法国娇兰特别授权著名的制造奢华玻璃器皿的厂商制作了最初的香水瓶。这款精致的香水瓶有着异常精美的瓶身装饰, 纯金雕饰的蜜蜂 (蜜蜂是当时欧洲皇室的象征) 在瓶身的顶部, 瓶身则饰以纯金雕饰的蜂窝状。由此精美而典雅的香水瓶, 法国娇兰开始闻名于欧洲的各个皇室宫廷, 并随着时间的流转而进入寻常百姓家, 让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奢华精致生活的点滴。
三、用故事传播芳香
娇兰公司特别重视品牌的塑造和传播。如在推出产品“罗莎丽”时, 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公司对“罗莎丽”香水做了周密的广告策划。首先, 从商标设计开始, 以纯白作为其主题, 突出本产品高贵雅洁、与众不同;其次, 广告采用了当时美国最当红的时装设计家对“罗莎丽”盛赞的话;第三, 推出的广告除了在法国著名的《时尚》杂志刊登外, 还在美国多家女士杂志连续刊登。此外, 还在法国巴黎、美国多个大城市的电视做广告宣传。多年时间过去了, “罗莎丽”仍一直跻身法国名牌行列。从1955年开始推出“罗莎丽”这个牌子, 到1970年的15年间, 该香水营业额超过了l亿美元。
与众不同有的是, 娇兰由于自身历史的原因, 特别注意用故事向消费者传播品牌的贵族身份。公元1852年, 法皇三世拿破仑改制称帝, 称为第二帝国。据说从第二年起, 他就坠入情网, 迷恋着西班牙美女尤金尼·梦地歌。当时他用来赢得尤金尼欢心的秘密武器, 就是后来被称为“香水之王”的“娇兰”。拿破仑三世迎娶尤金尼为后的当天, 送给她的是一小盒包装精美的东西。尤金尼打开盒子一看, 见到一个金质雅致的瓶子。她将瓶子盖稍微启开时, 一股神妙的芳香几令尤金尼如痴似狂不能自制。尤金尼皇后为此感到万分喜悦, 并亲自致函娇兰公司的老板表示称赞, 赐给娇兰香水一个名字———帝王。从此, 娇兰公司抓住这个动人的故事和法国人对风靡一时的历史人物拿破仑的崇尚心理, 通过广告形式大肆宣传, 树立自己的形象, 成为故事传播品牌成功的典范。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诗意的芬芳 篇9
语文, 其诗意原本就无处不在, 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栖居地。然而, 目前的语文教学, 渐渐背离了学生的精神家园, 急功近利地硬性灌输, 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和熏陶功能化为轻烟, 成为泡影。有了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才会有飞扬的激情、瑰丽的想象、优美的意境, 才会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共鸣。
那么, 怎样才能营造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呢?
一、诗意的生活是诗意课堂的源头
要营造诗意的课堂, 首先老师要对生活充满热爱, 一个连生活都不热爱的人无法奢求他会热爱其他什么。然后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 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对学生而言,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 教学是生活的阐释, 阅读是生活的体验,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语文教学不应该固守课堂, 固守课本, 而应该建立大语文观, 引导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 课本之外的万紫千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山涧草丛, 在田野溪畔, 在城市乡村, 用心体悟, 用情领会, 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喜早春萌发的每一叶嫩芽和嫩草;留心身边每一朵花儿的盛开和凋零;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呻吟和快乐的欢笑……学生的眼睛是纯净的湖水, 他们总能在瞬间看见最纯粹、最本质的美丽。当他们把这些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时, 便是诗意的升华、诗意的创造。
二、诗意的语言是诗意课堂的工具
俄罗斯有句谚语:“不是蜜, 但可以黏住一切的是语言。”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常常能使学生如沐春风, 获益匪浅。孔子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诗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语言, 语文老师尤其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诗意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生动鲜活的, 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热爱,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应该是充满感情的, 充满着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对学生的关切之情, 这样的语言能够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能够为师生交流、沟通、互动架设桥梁。要做到这一点, 技巧并不重要, 关键是要发自内心, 要真诚。最后应该是有启发性的, 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让学生能够从老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迅速理解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绪去吸引学生。我们常常发现, 当老师拥有真情灵动的语言和浪漫鲜活的诗情, 当老师本身的语言准确练达, 如行云流水般优美流畅时, 学生才能充满激情, 才能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浸染中聪慧起来, 诗意起来, 高雅起来。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我们不断进行自我充电, 丰富精神境界, 滋养情感世界, 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字字珠玑, 文采飞扬。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说:“在王安石的眼中, 乡愁是那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 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 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 在纳兰性德的心中, 乡愁又是什么呢?”像这样精彩的诗一样的语言,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 脱口而出, 那么轻松, 那么自然, 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示范, 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育。
总之, 诗意的教学语言, 能够化枯燥乏味为生动形象, 化艰深晦涩为通俗易懂, 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氛围, 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
三、诗意的文本是诗意课堂的基础
“春夏秋冬, 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 人生百味皆成文”。文学是人类灵魂面对自然、面对家园、面对人生的真情流露, 是美最凝练、含蓄的表现。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文本中富有诗意的文学之美。用课文中的美去感染学生, 用课本内外各种各样的情来浸润心灵, 当诗意一点点充盈于头脑的时候, 精神会因为诗意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
走进语文教材, 就是走进了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那些形象生动, 富有审美情趣的经典名篇, 为语文教学的艺术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以中学课本中的古代诗词为例, 既有“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壮美, 又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柔情美;既能感受到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悲伤和惆怅, 又能体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和闲适……这些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 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具有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语文老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并通过诗意的语言传授给学生, 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体会美。在充满诗意、富有情感意味的气氛中, 探求人生的真谛, 学生就会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
语文老师应该引领学生吟诵名篇佳作, 探寻积淀在课文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让千古流传的诗词美文, 滋润学生的精神, 为学生营造一片诗意的天空。
四、诗意的情境是诗意课堂的载体
要使语文课堂能够“美如诗”, 关键在于“缘于情”。让学生们在诗意的环境中, 在情感的召唤下油然升起对美的感悟和渴望, 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语文境界。为了能让学生进入优美意境的课堂, 我们应精心创设情境, 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这样, 学生的情感必然会随着课堂的升华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在潜移默化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 细细地品味真, 从而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 可以采用多种手段, 再现情境, 渲染诗意氛围。比如采用多媒体课件, 借助诵读, 感受诗意。
诵读是学生感知作品意境, 与作品产生共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学习《滕王阁序》、《赤壁赋》这类写景抒情的名家名作, 其文绘声绘色, 传情传形, 凝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道德情操;语言犹如一杯美酒, 甜美香醇, 回味悠长。课堂上, 完全可以借助朗读、听录音、范读、自读,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 从而获得美感, 陶冶情操。
在诗歌、散文的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课件无疑是最优化的教学手段。它声像结合, 很容易把学生引入设定的教学情境, 引入诗意的教学氛围, 而且教学效果远比光凭嘴巴讲解好得多。例如我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在时急时缓的背景音乐中配以康桥美丽风光的图片, 让学生听着示范朗读, 感受诗歌意境, 逐步进入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 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 这堂课也成为师生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一堂课。
诗意的语文课, 如同高山流水, 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 情景交融, 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 师生融洽, 兴趣盎然。也许有时, “诗情画意”抵御不了应试的窘迫, 但是“诗是情感的黄金”, 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才动人, 有诗意的语文教师才珍贵。我们要用燃烧的激情, 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诗意, 谱写心灵流动的乐章。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7.
[2]盛新风.构建诗意的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7-1.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8.
[4]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100个建议.
倾洒爱的雨露,让生命绽放芬芳 篇10
因此, 班主任要有一颗爱心, 始终以关爱的目光看待每个孩子, 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快乐地学习!
一、以真心换真情, 充满爱心去激励
对于班里的一些学困生与胆小怕事的学生来说, 他们最怕的就是与人交往;但是, 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与关心。
因此, 班主任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当学生需要情感上的帮助时,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真心沟通, 以教师的真心换取学生的真情, 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增强自信, 更加热爱生活与学习。
笔者班上这学期转来了一名小女孩, 很长时间还是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显得郁郁寡欢的样子。
于是, 在一个恰当的时机, 笔者与她展开了真诚的谈话。经了解, 这个小女孩从小父母离异, 居住在姑姑家;长期的寄人篱下, 使她变得敏感、脆弱, 过早丧失了孩子应有的活泼开朗与天真烂漫。在弄清楚女孩的经历以后, 笔者用真诚的目光看着她, 并对她说:“世界很大, 可让我们开心的事有很多, 虽然爸爸妈妈离异了, 但是姑姑并没有对你置之不理, 这是亲情的力量;同样地, 除了亲情, 老师、同学也是你的好朋友, 大家都愿意与你快乐玩耍、学习, 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呢?胸怀远大, 你的视野也会更开阔。”听了老师真诚的开导以后, 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由此可见, 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还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当发现学生有思想包袱时, 要找准原因, 以真心去打动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爱心的关注下茁壮成长。
二、以尊重促成长, 带着爱心去调节
班主任不仅要以宽容、充满爱心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还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是当学生出现行为上的不当时, 能够推心置腹地与学生交流,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处理问题, 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关怀, 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学困生每班都有, 学困生学习成绩不好, 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品行都不好。同样地, 家庭条件不好不代表这个家里的孩子都会“偷”别人东西。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 但却为人诚恳, 品行端正。因此, 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
其实,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学困生不被大家认可, 或者其他学生总爱把不好的事情推到学困生身上, 这是各个班级里时常发生的事;但是, 作为班主任, 要独具慧眼, 予以所有同学应有的平等与尊重, 始终以关爱的目光看待每个学生, 那么, 即使是学困生, 也会在教师充满爱心的关注下健康成长。
三、以引导促自省, 满怀爱心去感化
班主任工作繁忙, 如果每件事都要过问, 不仅会教得累, 学生也会感到思想上的束缚与不自由。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 理性看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 并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加以引导与提醒。如此一来, 通过自我反省, 可以促使学生找到自己的错误根源, 从而在教师充满爱心的教导下不断调整自我, 完善自我。
班主任都会遇到那种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到、不承认, 事实摆到面前还嘴硬的学生。如何对待这种学生呢?笔者的经验是要抓住合适的契机, 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 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意义也更大。比如, 班里有一些学生做作业不爱动脑筋, 总爱抄别人作业。当别人指责他们时, 他们又不承认, 以自己在拾东西或者看板报等各种理由对自己“瞟”的过程进行遮掩。怎样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种错误呢?笔者把其中的某位学生找来, 用充满爱的目光看着他, 并对他说:“你现在还小, 还意识不到说谎话与抄别人作业的害处。老师是真为你担心, 因为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 大家都不能时时刻刻跟着你。老师真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在教师充满爱的语言的感染下, 这位学生羞愧极了, 不仅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而且树立了独自做题的信心与决心, 坚定了勤学向上的目标, 后来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因此,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 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关心学生,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使学生知道老师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芬芳的荆棘路 篇11
胡序同生于1923年3月13日,因与父亲农历同一天生日,故而得名。她出生在浙江上虞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胡序同的伯父胡愈之和父亲胡仲持早年外出求学,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开明。胡愈之没有子女,视序同如己出。他多次对序同说:“你这个名字还有一层意思,是男女相同。”
胡序同在家乡念完小学,来到上海。父亲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加之在报社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序同好不容易盼到一个星期天,父亲答应下午带她到虹口公园玩。他们从公园出来,路过内山书店,恰巧遇到了鲁迅先生。父亲向序同介绍了鲁迅,序同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道一声“先生好!”鲁迅看着穿着还很土气的序同,笑眯眯地问:“刚从乡下来吧?”父亲说:“是的。”鲁迅说:“乡下的孩子好!”序同读过鲁迅的文章,听说鲁迅是位了不起的大师,今天竟然见到了他,非常高兴。
胡序同青少年时期在上海度过。在风云激荡的二三十年代,她的伯父和父亲在上海左翼文化界和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27年,伯父胡愈之抗议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政变,参与鲁迅、蔡元培、宋庆龄发起的民权保障同盟,营救被当局逮捕的进步人士“七君子”。他的秘密身份是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成员。他长期以民主人士的身份从事统战工作,后来见到已是共产党员的序同,反而戏称她为胡家最早入党的“老革命”。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4岁的胡序同,看到自家隔壁中德医院里,接纳了大批伤兵。伯父慷慨激昂地动员全家投入抗战,让序同到妇女抗敌救援会去领取棉花布料,回来由母亲为前方抗日的战士及难民做棉衣、棉被、军鞋等。
1939年,胡愈之及其兄弟从事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一次,租界巡捕房来了六七个彪形大汉,搜捕胡愈之。因胡愈之闻讯转移,敌人就将胡仲持带走(后由地下党保释),并将家里翻个底朝天。巡捕指着挂在墙上的一个外国人的画像质问:“这个罗宋(沪语对俄罗斯的称呼)老头是啥人?”胡序同没有被他们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嘲讽地说:“这是高尔基,你都不知道吗!”在这种时代大背景和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胡序同走上革命的道路是顺乎情理的必然選择。
走向成熟的热血女青年
胡序同上中学的时候,上海华界已经沦陷,租界成为“孤岛”。序同原已考取当时的重点学校——江苏省上海中学(当时上海隶属江苏省)。但是,伯父让她转学去由地下党领导潘汉年筹建的中华女中。当时该校的校长是鲁迅夫人许广平,教职员大多是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学校里活跃着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学协”等学运组织,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全校近200名师生,就输送了40名师生到抗日根据地。
在秘密举行的入党仪式上,她面对一个装在火柴盒里的小小党旗庄严宣誓。主持仪式的介绍人问她有什么话要说。胡序同想了想说:“我有4个弟妹,今后要带领他们参加革命。”胡序同不食承诺,入党后,首先发展了自己的大妹胡德华入党。后来,大妹又发展二妹胡令升入党。最终,他们姊妹、姐弟五人都相继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0年9月,党组织因南方中学女党员太少,要求胡序同转学去南方中学,开展党的工作。南方中学是教育界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基地,胡序同待人真诚随和、平易近人,很快就和校内女生打成一片。
一年后,胡家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胡愈之和胡仲持在上海沦陷后辗转内地、香港,甚而远赴南洋。此时,大妹德华已先期到苏北参加了新四军。母亲拉扯着4个孩子,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虽有地下党的接济,作为长女的序同还是自觉地在课余时间兼职做家教,挣点钱补贴家用。临近高中毕业,序同在党组织安排下,奔赴淮南抗日根据地,正式成为革命军队中的一名女兵。
经受战争洗礼的坚强战士
出操、训练、反扫荡、夜行军,在敌我反复拉锯的根据地是家常便饭。起初,来自大城市的序同不太适应。训练投掷手榴弹,她只能扔十多米。在上海,序同除了内衣、手绢之外,从没洗过衣服。到了部队后,粗布军装又硬又厚,序同就学着老乡到河里去洗衣服。生怕掉到河里,她让另一位战友按住自己的双腿,自己趴在河边洗。老乡看了,奇怪那么大的姑娘怎么那么笨。
一次,她走路踩上了牛粪,因嫌脏就随手把鞋丢弃了,结果被老乡捡走,洗净后照样穿着。事后,胡序同深感羞愧,深刻反省自身的不足。
在新四军二师,胡序同最初被分配到政工队集训,随后又调到政治部的组织部门做文秘干事。两年后,胡序同觉得自己应该去为抗日前线做一些更实际的工作,主动要求调到女同志很少、工作又苦又累、危险性大的军工部做技术工作。二师的军工部在新四军中赫赫有名,军工人员们在军工部工务科长(后升任副部长)吴运铎的带领下不但能修理枪械,还能以简陋设备制造部队急需的枪炮弹药及平射炮等重型装备。
1945年7月,日军的汽艇在淮河活动猖獗,为防止日军从淮河上岸,罗炳辉师长命令军工部一周内试制出水雷,用以封锁淮河。当时仓库里还存有一些地雷,吴运铎便想了个办法,将这批地雷改制成水雷。吴运铎经过亲自试验后,做出大胆决定,将引信帽锯掉一半后,用石棉布和蜡、火漆等将帽口封严,防止进水,这样便改制成了水雷。锯铁帽的危险性最大,引信一发热便会引起爆炸。若不这样干,就无法在短时间内拿出水雷。胡序同和俞启英接受改制的任务后,按照吴运铎的吩咐,把地雷夹在台虎钳上,一个人用钢锯锯铁帽,一个人用油壶不断地向锯口浇水,使之冷却,以防爆炸,锯下铁帽再封口。几天下来都很顺利,谁知就在任务即将完成时,一场事故发生了。
那是7月底的一个下午,胡序同在锯铁帽。当时在场的有个从分厂调来的车工徐玉才,他见序同慢慢锯,心里着急,便拿了一个榔头想把快锯断的铁帽砸下来,以节省时间和锯条。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却不慎引爆了地雷。在场的六七个人全被炸伤,徐玉才当场牺牲。
胡序同被一股强大的气流冲击到身边的一张床铺底下,左耳膜被震破,落下终生残疾。两条腿被炸伤。她被立即送到医院抢救。她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不久便迎来了日本投降的盛大节日。那年胡序同刚满22岁。
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胡序同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感慨地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常有的,危险往往不期而至,猝不及防。但是,我并不感到后怕,相反我会比以往更加珍爱生活。唯一使我感到遗憾的是,牺牲的战友未能看到抗战胜利的到来,在欢庆胜利的前夜他们倒在了战斗的岗位上。至于我自己,能够聊以自慰的是,我也为神圣的抗日战争流了一点血,虽然不是在你死我活的前方战场上。”
在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工作期间,胡序同经组织介绍结识了时任宣传部副部长的郑宇洪。郑宇洪1938年参军前,曾在日本留学,写一手好字,颇有才华。他们在工作中逐步确立了恋爱关系,郑宇洪当时已符合团级干部结婚的条件,但胡序同坚持要到抗战胜利后再考虑婚事。1946年6月,在短暂的和平日子里,胡序同和郑宇洪共结连理。
让美术活动洋溢大自然的芬芳 篇12
关键词:农村小学,乡村少年宫美术,乡土课程,实例研究
乡村少年宫美术活动是美术课外活动最主要的活动方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实践性。乡村少年宫美术应着眼于教学实际,根据自身条件设定适宜本土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一定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一、选材:来源于孩子的生活与积累
虽然农村没有城市繁华,但是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农村的孩子比城市里的孩子幸运多了,他们经常接触竹叶、枝条、木屋、瓦当等材料创作作品,这些资源形式多样,色彩天然,质地丰富,易于收集。根据这些材料的属性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造型,巧妙构思,学生可以发挥想象,或绘画或剪贴,或雕塑或装饰,既可单一利用,也可综合创作,给予了学生无限的创意空间。
充分挖掘利用周围资源和社会资源。我们的学校附近就是大禹竹林,它吸引着我的眼球,并激发了我的灵感:这不正是现成的教学资源吗?何不将竹子运用于乡村少年宫美术教学活动中呢?于是,“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教学内容应运而生。本单元教学分“情感激发”“创作体验”“快乐分享”三部分,用四周时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完成教学。课程内容分为:1感受竹林之美,学习竹子写生。2竹子场景写生3竹子想象画创作4成果展示交流。
二、感知:着眼于孩子的实践与体会
乡村少年宫学员的美术水平虽比班上的同学遥遥领先,但与城区的孩子相比,见识少。学生只有多观察、多积累、多感受、多认识,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例如,“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模块教学第二周时(竹子场景写生)。教学中,虽然孩子们在教师的讲解及示范中知道如何选景,画面中竹子的前后关系如何处理,但真正拿起画笔投入创作时,不少学员看着茂密的竹林,仍迟迟不敢下笔,有的没画几笔就请求帮助。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第一课时(感受竹林之美,学习竹子写生)提前准备好网上找到的优秀范画发给大家,通过借鉴评议,找寻同龄人作品中存在的优缺点,拉近学习距离。比如线的粗细、疏密等变化把竹子的前后关系表现得特别生动;竹子的外形虽然画得很好,但大小都差不多,主次不够分明,不好看……经过交流,学生快速消除创作前的畏惧感,建立了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他们纷纷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各自的理解在画纸上展现出来,有好多作品都堪称“杰作”。
三、创作:立足于孩子的关注与喜爱
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艺术形态及文化内涵,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增强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懂得不同的艺术手法,可使表现的方法更多样、造型更生动,从而拓宽学生们创作的思路。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笔者将“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模块教学第三周时(竹子想象画创作)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创作前引导学生欣赏郑板桥的国画竹子。郑板桥凭借其独特的想象,以竹子为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将各种竹子组合在一起,赋予这些竹子新的生命。这些作品使孩子们重新审视了来自他们身边园林中竹子的价值。孩子们的眼睛闪亮了,随之而来的创作热情与兴趣极为高涨。
四、展示:着力于孩子的评价与成功
给他一缕阳光,孩子就会灿烂;给学生一次思想碰撞的机会,他们就能闪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们并不缺乏创造力,缺的只是展示创造力的机会。例如,“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模块教学第四周时(成果展示),有学生说:“在校园里办一个作品展览,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来欣赏我们这一个月学习的成果。”也有学生建议:“老师,把这些作品拍下来传到我们学校的博客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也来给我们提提意见。”学生们充盈的成就感可以从其交流时说话的音量和自信的眼神中明显地流露出来。他们频频骄傲地告诉熟悉的同学:“这是我画的!”“那是我的!”评价在观赏中悄然进行,学生们的自信逐渐增强,学习热情不断升温,兴趣在展示中异常高涨。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更强的学习内驱力,既展示了学生的自我风采,也展露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品味。
【生活的芬芳】推荐阅读:
浸润文化的芬芳07-10
传播思想的芬芳10-04
花的芬芳作文11-15
生命的芬芳小学作文07-23
时光里的芬芳作文06-10
一角芬芳的作文800字10-26
尘埃里的芬芳作文12-08
写生命的芬芳的作文07-05
芬芳的近义词及造句12-14
记忆里的芬芳作文500字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