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用

2024-05-10

一材多用(精选6篇)

一材多用 篇1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如今, 面对高考、中考的巨大压力, 学生过的是简单重复的生活, 绝少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 没有时间去图书馆、阅览室, 更没有时间看电视、听广播, 写作材料的贫乏可想而知。其实, 在积累的材料中, 有很多材料是可以适用于多个话题的, 要学会灵活地多次运用。题目只是一种形式, 关键是懂得将材料的使用角度改变, 以适应这种形式。材料好比是木材, 题目好比要做的扁担、锄把、屋梁之类, 只要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 有很多木材既可以做扁担, 又可以做锄把, 还可以做屋梁的。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我采用“一材多用”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做到“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学生在高考时能够在“储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 把已经掌握的为数不多的材料尽量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 恰当处理, 做到一材多用, 收获较大。

一.把已知材料采用“拉一拉、靠一靠, 甚至扭一扭”的方式紧扣话题

考生平时积累的材料就不多, 再加上到了考场上粗眼看也不一定用得上, 所以有的学生十分焦急。其实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 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 就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 为我所用。例如:“勾践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素材, 面对不同的题目, 只要拉一拉、靠一靠就可以有不同的用法。结合全国近几年的作文题目来看:

他能这样百折不挠、锲而不舍, 其中不也含着“坚韧”的精神吗? (98卷——以“坚韧”为话题)

勾践为什么在“复国”与“沉沦”间选择“忍辱复国”呢?这里不也含有“心灵的选择”吗?这种“心灵选择”不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念吗? (02卷———“心灵选择”)

他在复国的过程中, 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呢?他放大了自己的痛苦了吗? (04卷———“挫折”)

勾践卧薪尝胆, 成功复国, 他“传递”给我们的不就是面对苦难要勇敢面对的信念吗? (07广东卷—“传递”)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 同样的“勾践复国”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内涵, 提炼出不同的论题, 这不就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 (00卷———“答案是丰富多彩”)

二.针对不同论题, 有目的地, 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材料, 事实论据牵涉到方方面面, 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考生在引用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论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的有用部分, 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 其它部分就可忽略不计。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例如:童年及青少年时在大城市度过的袁隆平, 在风华正茂的时候选择学农, 并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为了杂交水稻, 他顶烈日, 踩烂泥, 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 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 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终于, 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 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 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成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

这个例子从不同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个话题是可以证明的:“坚韧” (98卷) “心灵选择” (02卷) “情感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03卷) “挫折” (04卷) 。如果想用它证明上述某论点时, 就可以在材料中有关这方面的叙述上多下些功夫, 多扩张一点。

譬如文章要论述“坚韧”的话题时, 那么就应该渲染扩充他如何寻觅天然雄性不育株、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依然百折不挠、锲而不舍。

譬如文章要论述“心灵的选择”的话题时, 那么就应该渲染扩充他在别的科学家留恋于实验室钻研实验时, 他却选择默默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是发自他内心的选择。

一材多用, 是指同样的材料运用在不同的作文中———不是同样照搬, 而是要据不同的话题要求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此,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 应该教会学生在写作储备不足的时候, 应该静下心来, 对已经占有的材料进行一番打理, 尤其是发掘每一个材料的多方面的意义。这样, 在高考作文运用材料时, 就能够灵活地将材料应用于话题, 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 “旧材”是可以用的, 而且可以一材多用, “旧材”并非是万能药膏, 可以到处去“贴”, 使用“旧材”首先要挖掘其与所写文题的内在联系, 找出其确有可“借用”的地方;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 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 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话题靠拢。结论要紧扣话题, 落到话题或论点 (分论点) 上。

一材多用 篇2

衡水二中 刘维萌

【素材回放】

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转身,徐徐挥动着同伴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五星红旗。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

【一材多用】

一、以“脚踏实地”和“无私奉献”为话题

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升入太空。和前两次载人飞行不同的是,这次将要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也就是“太空漫步”。很多人都曾经浪漫地想象过那个画面:浩瀚的星空与蔚蓝的地球作为背景,我们中国的航天员“走”出船舱,向着宇宙招手„„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但是,它的背后却并不一定就是浪漫。从各种报道中可以看到,航天员们事先都要经过层层筛选,要进行多年的、非常艰苦的训练。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克服失重造成的影响,他们曾经头下脚上地“睡”在倾斜的床上达5天之久,就算简单的开关舱门的动作,也要一丝不苟,经过无数次训练。这些都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这就是为了“太空漫步”那个浪漫时刻所付出的代价,而且还是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目前还无法知道航天员们为了训练做出了多大的牺牲,还无法确切统计,有多少人在为中国航天事业做着默默无闻的奉献。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杨利伟升空之前,神舟之行还是寂寞的,是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但如果没有之前数十年的艰辛努力,就不可能换来今天的万众瞩目。这样的工作效率与成果,正是多年来的“脚踏实地”精神的体现。

中国的航天人,不仅仅给人们带来惊喜与自豪,也不仅仅是带来一次又一次人类的飞跃、科技的突破,他们最可贵的是勤恳踏实,忍住寂寞。航天员是他们之中最为耀眼的代表,是标志,是代言人。但没有千千万万沉默的星星,又如何能组成瑰丽浩瀚的星空呢?

现在社会普遍浮躁,某些人热衷包装与炒作,追求急功近利,期盼一步登天。在这样喧嚣的环境中,神舟七号或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冷静和思考。积跬步而行千里,要做成大事,有大成就,要实现自由的漫步,必须始于一点一滴,必须不怕寂寞。

二、以“期待”和“关注”为话题

神舟每一次发射都带给我们很多喜悦和期待,因为每一次发射都是全新的、都有我们关注的闪光点,就拿神七来说,很多人之所以更加关注她,就是因为神七航天员将进行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太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我们关注“太空行走”,就是因为这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进步。我们不但能发射火箭,还要能进行太空行走,这是数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梦想。人类的进步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关注中国首次“太空行走”,就是关注我们中国航天的未来。“太空行走”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来还要实现建设太空站、实现探月的计划„„中国的航天之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管前面的路遇到多大的困难,但通过这次太空行走,我们对未来会更加充满期望,世界会对中国会更加充满信心。

我们关注首次“太空行走”,就是关注中国,关注世界,关注航天。关注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有了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国、世界和航天,一定会在关注中不断进步,有着更多的辉煌!

三、以“发展”和“创新”为话题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造层出不穷,不仅给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6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6年间,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神舟飞船7次飞天,中国航天员3上太空。速度震惊世界,成就辉耀太空。历史将永远铭记中华民族在实施推进载人航天工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创新能力,这强大的力量定将创造出新的中国奇迹!

四、以“探索”和“改革”为话题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在外太空的第一步。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步”成为中国人自我变革和超越的标志,也成为民族勇气和智慧的象征。因为对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年代来说,中国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正如我们对外太空的探索从来就没有教科书一样。每一步的探索,都充满了挑战,也带有巨大的风险。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同样意识到迈出这样的第一步,让我们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如果没有1978年的改革律动,或许我们会有航天事业的突破,却不可能让如此之多的国人分享航天探索的喜悦,也不可能让航天事业和中国人的生活变革一样精彩。

这样的第一步,也在这30年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现代文明的标志。从经济特区、土地承包这样群体性的第一步,到个性解放、权利保护这些带有强烈个人意识的第一步,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步”体现的。

有的时候,第一步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科技上的第一步,有着巨大的技术风险;社会变革的第一步,也会面临各种挑战。正如翟志刚出舱后的工作环境一样,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人既走出第一步,又面对第一次:小到培育出第一颗太空中的种子,大到第一次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这种考验,我们宁愿再听一听杨利伟、翟志刚们出征前的声音,用航天科技的决心、细心和信心,迈出改革30年之后新的每一步。

翟志刚的太空第一步,无疑将载入史册,而对国家未来的探索,也需要有航天探索的勇气;每一次探索式的迈步,又都可能意味着是最精彩的第一步。

五、以“品质”和“质量”为话题

据报道,神七飞船由12万个零部件、元器件组装而成,是当代“中国制造”——“尖端制造”的经典之作。既然我国的“尖端制造”能做到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把我国的“普通制造”做成更加尽善尽美,当不在话下。但凡国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得出这个结论,应该不存疑义。

然而,当代“中国制造”的水平并未形成正常的金字塔结构,越是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产品譬如奶粉和奶制品,时不时“拆烂污”很“正常”,搞得伤天害理不足怪。就在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组成神七飞行团队公开亮相的同一时刻,由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说:“截至24日晚9时,全国各级工商部门出动执法人员278万人(次),下架退市问题奶7899吨„„”

能造出质量过硬的飞船,却生产不了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奶粉,不是某些国人无能的问题,而是某些国人“无心”的难题;不是厂家和机构检控技术不过关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认真检控的难题;不是法纪有无的问题,而是法纪废弛,形同摆设的难题;不是品质控制工艺规范不完备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对产品品质及浸润其中的品质文化缺乏敬畏的难题„„

六、以“梦想”和“成功”为话题

当视线就此移向纯净星空,我们总会不由得想起在浩渺宇宙里、似尘繁星中作为家园的这个蓝色星球,想到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与“天”所结下的不解之缘: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国际博物馆里挂着的一块牌子提醒着我们,中国人对飞天的向往绝不仅仅止于神话与想象:“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一座名为“万户”的环形山,更可以说是为这位古代的中国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推力升空飞行的先驱者树起的纪念碑。

这一次,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力量迈开脚步走向太空。从飞船的船舱中走出来,在万籁俱寂的太空中感受神秘与奇妙、勇气与未知,用那短短的时间与距离丈量科学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七、以“伟大”和“渺小”作话题

神舟七号飞船安全返回大地,意味着一次伟大的太空之旅圆满完成,许多个属于中国的“第一次”就此被改写。那历史性的太空一步,让中国站在了科学探索宇宙奥妙的新高点。无论使用怎样的激动话语或许都无法恰当形容我们此时此刻的喜悦心情,正如无论使用怎样的溢美之词同样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那历史一步的伟大意义。

如果有可能,大概所有人都会梦想着体验一番漫步太空的美妙;但我们非常清醒地知道,有幸进入太空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幸运者。“神七”的成功除了会让很多青少年从小树立当航天员的理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的意义更在于让我们通过电视屏幕实现了一次对头顶星空的清晰仰望。

您也许会同意我这样的表述:翟志刚独步寰宇的出舱一刻,不仅显示着人类的伟大,同时更显示着人类的渺小。是的,在茫茫宇宙面前,我们永远不要妄言“征服”;我们漫步太空不是为了征服星空,而是为了更好地仰望星空。

八、以“进取”和“追求”为话题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太空的悲壮尝试,中华民族远征太空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一个坚守着千年梦想的民族,一定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民族。依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空前迸发。

大到载人航天计划的战略筹划,小到火箭、飞船的设计生产„„这一系列“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诞生,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凭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人仅用16年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变成现实;凭着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中国航天人5年之内3度飞天成功,把中华民族的自信、自豪、自强托举到新的高度。

“一材多用”———如何运用 篇3

在一节课中,以一个情景素材为基础,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执教高三复习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时,首先选择一个素材“光盘行动”为背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光盘行动”经济意义,复习落实金钱观、消费观、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点;然后从措施角度以节约资源为目的,以“资源性产品,提价势在必行”评析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复习落实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的形成、价值规律等知识点;最后从建议和行动角度要求学生进行思维综合,从哲学、文化和政治生活角度提一个建议。一材多用可以将知识专题与时政专题结合其来,选择一个热点素材,精心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究,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

在一节课中,始终以某个事件情景的发展线索为素材,培养学生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如新授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笔者以“小强的烦恼”为一个情景素材,分“篮球、手机、学业”三部曲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各自的方法论要求,把握对立统一规律。这一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符合新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的要求,能激发学生兴趣,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一般,再由一般回到特殊的思维能力。“一材多用”,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内容,当学生再遇到这块内容时,可以举一反三,回忆课堂上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事例素材,将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内容区分开来。

“一材多用”因其能化繁为简,辐射性、综合性强,思路清晰,有助于抓住主干知识实施教学,能够有效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教学素材的作用最大化,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是坚持适度原则。以经济生活“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为例,曾有一位教师借鉴了网上的一个教学设计,以“赵有才的一天”为素材,借班上课,设计了一系列情景探究,围绕本课三维目标实施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由于一节课有七个问题探究,学生和听课教师都不免感叹:“赵有才这一天忙死了!”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贝勃定律,当同样一个素材多次使用超过一个度时,它的效用就会降低。开始时,学生兴趣高涨,但再用同样的素材信息对学生进行刺激时,学生就会疲劳,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一材多用,也要有个“度”,对“度”的把握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目标,符合心理学规律和教育认知规律。

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一材多用”好,还是“一材一理”好,不能一概而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次我讲授“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以“钓鱼岛问题”为例,课上运用了“一材多用”的做法,虽然探究的问题只有三个,但学生在课堂中小声嘀咕:“又是钓鱼岛”。课后我就在反思:是不是上什么课都要一材多用?只要本课做到了“一材多用”就是好课,学生就会欣然接受?我犯了形式主义错误,强拼硬凑,为“一材多用”而“一材多用”,为“一材多用”而放弃了更具典型和说服力的素材。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求新的性格特点,一则材料不足以使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因此有必要适时补充一些其它典型材料,来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材多用(学案答案打印) 篇4

素材:美国国务卿赖斯

1、位置与价值

如果不能浩荡为一方大海,那就流淌成一条小溪,为大地演奏纯美的音乐;如果不能站立为一棵大树,那就葱茏为一株小草,给春天增添些许色彩;如果不能崔嵬为一座高峰,那就锻炼为一枚石砾,向大山贡献微薄力量。

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论点)//赖斯,美国家喻户晓的政治家,从小深受母亲熏陶,一心想成为音乐家,但事实让她明白,自己没有音乐天赋,于是她开始研究政治,终成为政坛明星(论据)//找准了位置的赖斯,如鱼得水,在政坛上将生命的价值演绎到了极致。(论证)//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才能把自己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论点,扣题,总结)留给明天:

坦然面对,泰然处之,把希望留给明天,你就会成功。(论点)//美国国务卿赖斯从小受母亲熏陶,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她很快意识到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天生我材必有用,” 面对很难成为音乐家的现实,赖斯没有悲观失望,而是达观地看待生活,果断地转向政坛,找到了人生新的起点。把希望留给了明天,让生命又有了色彩。(论证)//把希望留给明天,拥有乐观,拥有坚强,你就拥有灿烂的明天。说安:

青蛙坐在井底,只能幻想外面世界的美好;苍鹰展翅高飞,可以享受搏击长空的欢乐。拘泥命运,只能听凭命运摆布;披荆斩棘,就会收获鸟语花香。(文学化的语言,点明要不安于现状的论点)//美国国务卿赖斯从小想成为一名音乐家,而现实却告诉她: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于是她开始潜心研究政治。经历多年的坎坷磨砺后,赖斯成长为美国政坛一颗亮丽的明星。(论据)//赖斯并没有相信宿命,安于现状,将宝贵的生命断送在似水华年。而是将命运的险球扣将回去,及时调整目标再次踏上了征途。从而使她的生命如暮霭朝霞般流光溢彩。(论证)//许许多多像赖斯一样的人,正是不安于现状,才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流光异彩。(扣题,点题)

素材:谢坤山 必须跨过这道坎:

坚定必须跨过这道坎的信念,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成就美好人生。//谢坤山,一个失去一条腿、一双手,一只眼睛的残疾人。面对命运的重创,谢坤山知道必须跨过这道坎,才会迎来生活的曙光。他没有去救助站寻求帮助,更没有去跪街乞讨。而是在烈日炎炎下学画,在救助站安慰比他更不幸的人。正是树立了必须跨过这道坎的坚强信念,才有了一位的享誉台湾的画家,才有了一本轰动世界的书,才有了一种如山高、如山韧的精神。//树立了必须跨过这道坎的坚强信念,你就会坎坷挡不住,苦难压不垮,演绎人生的辉煌,奏响生命的华章!一步与一生:

一步虽小却可以决定一生。//16岁那年的事故夺去了谢坤山的一条腿、一双手,后来他又失去了一只眼睛,“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谢坤山面对生活的责难,他没有屈服,勇敢地迈出一生中最关键的一步,他没有去救助站寻求帮助,更没有去跪街乞讨。偏偏选择在烈日炎炎下去学画,去救助站安慰比他更不幸的人//正是这一步,使世人看到了他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英姿;也正是这一步,造就了他成功的一生!//每个人都会面临困难,只要能迈出正确的那一步,就会成就一个非凡的你。我能:

“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坚信我能,就一定可以创造无限可能。//16岁那年的事故夺去了谢坤山的一条腿、一双手,后来他又失去了一只眼睛。面对生活的折磨,谢坤山坚定地告诉自己:我能。我能的信念带领他克服生理的困难,带领他挺过用嘴咬笔作画的艰辛,成就人生的辉煌。如果谢坤山没有我能的信念,就不会有一位画家享誉台湾,就不会有一本《的书轰动世界,就不会有一种精神传递世界。//面对困难时,请大声说出“我能”吧,它可以让你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笑傲人生开创美好!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不一定要象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不一定要如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般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不一定要似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般温婉简约。

一材多用写好论证 篇5

关键词:中学作文;议论文;论据;简明;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34-02

在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写议论文,分不清议论文中事例和记叙文中的区别。有的文章虽然也有论点论据,但论据和论点却是各自独立的关系,作文如同杂货店,什么东西都有,而真正读懂其中说些什么,却非得费大力气认真寻找一番不可。下面以《邹忌讽齐王纳谏》 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论证中如何利用好事物的多个层面。

设疑:

同学们,我们刚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一个故事,它必然要符合叙事的基本要求,别人才能读懂。请同学们整理一下故事的脉络。(略……)

激疑:

师:这篇文章虽短,结构却非常清晰,其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人物的语言也颇有个性,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妻、妾、客三个人虽然都只有相似的一句话,但语气上却有区别,这体现了三个人不同的心理。

生2:邹忌反复追问、窥镜、自视、比较、暮寝深思的一连串动作,揭示了他内心的心理变化。

师:的确,做事缜密、善于思考的邹忌,小心翼翼的妾、巴结逢迎的客等人物形象,都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得到展示。那么,这个故事,引发了你什么思考呢?

生3:邹忌的勇于自我反省值得我们学习。

生4:邹忌的敢于进谏勇气可嘉。

生5:邹忌从小事入手,委婉劝谏帝王的智谋是他高于历史上其他谏臣之处。

生6: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宽广胸怀令人钦佩。

生7:邹忌胸怀国家的爱国精神千古流芳。

探疑:

师总结:是啊!从不同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可能对这篇文章作出不同的评价。有了贤臣,没有明君,那是一场悲剧;有了明君,没有诤臣,那是一场无奈;唯有明君与贤臣的结合,才会有轰轰烈烈的事业,有国家的安定太平。如果将上面的这几点分别作为中心论点,需要你用邹忌的事例作为论据,该怎样表述?

学生分为五组,每组负责一个角度,最后选出最优秀的当堂交流。

第一组:自我反省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一种气度,一个对自我冷静审视的头脑。邹忌本身英俊潇洒,面对周围人的大加赞赏,却没有飘飘然,而是能通过实际比较,客观公正地认识到自己其实远不如徐公漂亮,从而领悟到自己受蒙蔽的现实,若没有一种开阔、勇于自我反省的胸襟,是绝难做到的。

第二组:谁都知道自古忠臣少全身,历史上因进谏而被杀头,被流放的事例数不胜数。然而面对着如此危险的情况,邹忌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勇敢承担起了作臣子的职责,指出皇帝受蒙蔽之深。这种直面危险的精神永远闪耀着高尚的光芒。

第三组:历史上的忠臣确实不少,但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忠臣却不多。诚然,皇帝的昏庸是一个方面,但忠臣的劝谏的方法也对事情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邹忌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从自身小事说起,避开直接指出皇帝缺点的锋芒,在和风细雨般的讲述中使皇帝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自己的观点,并下令加以改正。结果是,忠臣保其首领,皇帝益发圣明,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何必非要以鲜血横飞为代价呢?

第四组:进谏难,纳谏更难。正因为二者都难,所以诤臣遇上明君,与其说是君主的福分,不如说是诤臣的幸运。二者的结合,琴瑟和鸣,奏响了历史上辉煌的乐章。从这乐章中,浮现出一个虚怀若谷的明君齐威王。他面对邹忌指出的自己的缺点,没有生气,更没有遮掩,而是虚心接受并认真改正,最终使齐国国威日盛,最后“战胜于朝廷”。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善于倾听、乐于改正的君王,再好的建议岂不是高山流水无知音,弦断曲失少人听?

第五组:爱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对国家与民族的爱不单表现为岳飞的仰天长叹,文天祥的大义凛然,苏武的坚守气节,也表现在胸中始终装着国家。邹忌没有为进谏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谈不上坚守气节,然而,他却能从内帷私语联想到家国大事,这充分说明,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经常思索国家大事,甚至早已感到齐王受蒙蔽之深,早有进谏之心。即使没有这次比美之事,他也会通过其他途径,在合适的机会进谏的。所以,邹忌的进谏并不是偶然,而是他内心始终关心国家大事的必然结果。

解疑:

师:咱们刚才的几段话,都用邹忌做例子来论证中心观点,这除了说明一个事例可以从不同角度说明不同的问题之外,在选材上对你还有哪些启示?

生讨论,总结

1.议论文的事例要简明,不用像原故事那样刻画人物语言动作和形象。2.做论据时,材料不用面面俱到,只需选择故事最能说明中心论点的那个角度写即可。如在赞赏齐威王勇于纳谏时,只提威王的做法就行了,根本不用提邹忌怎样进谏。

师:选择好了论据,又该怎样展开论证呢?有哪些技巧呢?

具体来说,一个议论的段落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部分:

1.亮,开门见山,亮出中心论点。2.引,架桥摆渡,使材料和观点紧密联系。3.叙,叙述事例。只叙述足以证明论点的紧要处,其余一概删去,不允许长篇描述。4.析,分析发掘事例的内涵,使论点和论据发生内在联系。同时又照应开头,强化论点。

以第四组为例:

1.亮。“进谏难,纳谏更难。正因为二者都难,所以诤臣遇上明君,与其说是君主的福分,不如说是铮臣的幸运。二者的结合,琴瑟和鸣,奏响了历史上辉煌的乐章。”亮出本段的中心“纳谏难能可贵”

2.引。“从这乐章中,浮现出一个虚怀若谷的明君齐威王。”自然引入叙述齐威王的事例。

3.叙。“他面对邹忌指出的自己的缺点,没有生气,更没有遮掩,而是虚心接受并认真改正,最终使齐国国威日盛,最后‘战胜于朝廷’。”只选齐威王勇于纳谏的片断和结果。

4.析。“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善于倾听、乐于改正的君王,再好的建议岂不是高山流水无知音,弦断曲失少人听?”运用反面假设,指出善于纳谏的作用,回应观点。当然,在这一部分,也可以从正面直接阐述善于纳谏的积极意义。

巩固拓展(在第二课时完成)

通过本堂课的训练,学生们明白了议论文中事例和记叙文事例的本质区别,学会了根据自身需要选取材料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评析。同时,在议论的结构上注意了观点与事例间的衔接照应,论证结构更为清晰,对于初学写作议论文的同学来说,能起到规范文体,叙议结合的作用,效果明显。

【责任编辑 牛宾国】

一材多用 篇6

1 相关实验

1.1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洋葱内表皮与叶肉容易分离,因此在该实验中,撕取内表皮比较容易。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然后放上白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把碘液吸过来,以达到染色目的,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1.2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由于洋葱比较常见,取材也方便,且内表皮与叶肉容易分离,因此白色洋葱也适宜做本实验的材料。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撕取洋葱内表皮,制成临时装片,吸去多余的水,滴2滴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染色5min,吸去多余的染色剂,在显微镜下便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在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中,应选择含糖量高且近于白色的组织,而白色洋葱恰好具备这个特点。首先捣烂洋葱鳞片叶取其汁液,其次加入0.05 g/mL CuSO4溶液和0.1g/mL NaOH溶液配制的斐林试剂,然后将斐林试剂倒入试管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可观察到被检测溶液由蓝色转变成砖红色沉淀,从而证明了洋葱中有还原糖存在。

1.4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有:

①植物细胞必须是活细胞;

②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必须要有浓度差;

③植物细胞必须要有大的液泡(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液泡,有的液泡可占整个细胞体积的90%以上),最好细胞液中含有色素,便于观察。

因此该实验最常用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它的外表皮细胞的液泡较大,细胞液中有紫色的花青素,在显微镜下,紫色大液泡十分明显,能清晰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过程。

主要实验步骤:

①用镊子从紫色洋葱小块切口处撕取一块表皮,将其展平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②在低倍镜下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寻找具有较多花青素的细胞观察。

③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加一滴0.3g/mL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蔗糖溶液扩散在盖玻片下,重复滴、吸4~5次。

④边滴加蔗糖溶液边观察细胞变化,发现随着蔗糖溶液浓度增加,每个细胞的原生质层从角隅里开始与细胞壁发生分离,分离空间逐渐加大,最终在细胞中间缩成球形的原生质团。

⑤发生质壁分离后,在盖玻片一侧改滴加清水,另一侧仍用吸水纸吸引可观察到原生质团逐渐向外延展、向细胞壁扩张,最后恢复原状。

1.5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由于洋葱叶片含有较多的叶绿素,适宜作为这个实验的材料。洋葱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其长出的绿色叶片,充分研磨,提取色素。

研磨前,应先除去叶柄和粗的叶脉,再称5g碎叶片,加到研钵中,再向研钵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硅和碳酸钙,以便研磨充分和防止叶绿体中色素被破坏。

待研磨充分后,再加入10 mL无水乙醇,会出现深绿色的液体,采用4层纱布包着研磨物并挤出滤液,得到墨绿色的色素提取液。

1.6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在上实验课前的3~4 d,取洋葱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经常换水,使洋葱的底部总是接触到水。待根长5cm时,可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片观察。在剪取洋葱根尖时,取2~3 mm为宜,若剪取根尖过长,大多数细胞为伸长区和成熟区细胞,显微镜下就无法观察到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取材完成后,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的步骤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再换成高倍镜观察。

1.7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原理:

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缍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实验步骤:

①低温诱导(培养洋葱根,待洋葱根长出1cm左右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内在4℃诱导培养36h)。

②固定形态(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浸泡0.5~1 h,以固定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③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④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并寻找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

1.8 DNA的粗提取

称取30 g已切碎的洋葱,放人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助研,倒入10 mL 2 mol/L的氯化钠溶液,充分研磨。研磨后,用漏斗和纱布将汁液过滤到小烧杯中,得到滤液。然后向滤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20 mL,沿烧杯壁缓缓倒入,不要震动或搅拌。此时,烧杯中的液体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较浑浊,上层澄清,很快上层溶液中就会有白色纤维状黏稠物析出,用玻璃棒可将其轻轻卷起,这就是DNA。取两支试管,编号为A、B,各加入2 mol/L的氯化钠溶液2mL,向A试管中加入一些白色纤维状物,振荡使其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5 min,可观察到溶解有DNA的溶液变成蓝色,从而证明了洋葱含有DNA。

2 小结

上一篇:外事管理下一篇:富水高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