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记忆深处

2024-06-14

痛苦的记忆深处(通用11篇)

痛苦的记忆深处 篇1

从小学开始, 老师们, 尤其是语文老师, 都会要求并鼓励学生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或遇到的烦心事儿, 写在日记里, 认为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而且还是倾诉心声、宣泄不良情绪的绝好方式。然而,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证实, 记日记, 尤其是记录负性生活事件和痛苦情绪, 其实并不能缓解不幸, 只是将心理创伤再次予以回味、咀嚼与强化, 反而对人的健康造成进一步的伤害。研究者发现, 常记日记的人比不记日记的人更容易遭受到失眠、头痛、消化疾患等困扰。

研究成员邓肯说, “如果你什么都不记, 结果反而要好得多。”他认为, 记日记者没法丢下思想包袱, 经常不知不觉地回忆日记上的内容, 致使一次又一次搅乱了渐趋安宁的心境。尽可能少的或不再回忆往昔的心灵创伤, 或许对心理健康更加有益。

习惯与自己的日记对话, 而疏于“与外人道也”, 久而久之, 会自我封闭与抑郁。看到日记本或者存放日记本的箱子, 甚至踏入写日记的房间, 都会不由自主地触发对过去痛苦的“咀嚼”与“回味”, 情不自禁地“愁上眉梢”。

笔者认为, 老师要求学生写日记, 将一天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勤练笔, 日积月累, 固然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但是, 最好要求学生写一些良性或中性事件;教师本身写日记也应该多记载些令人高兴、值得回忆的中性或良性事件, 少些或不写令人伤心痛苦的事儿。

倘若真的想通过笔端将烦恼与痛苦一吐为快, 建议不要写在日记本里, 不妨尝试着用另外的纸张, 酣畅淋漓地写下, 待心情平静之后, 再撕个粉碎, 或烧成灰烬, 让其永远灰飞烟灭, 销声匿迹, 或许能避免因见到日记本时“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而诱发的不良情绪的“死灰复燃”。

我们的日记本有定格美好往事的权利, 却没有传承痛苦记忆的义务。就让我们心爱的日记本, 仅仅用来承载美好的回忆、定格幸福的时光吧!

痛苦的记忆深处 篇2

在痛苦深处微笑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表情,它使人在逆境中重拾信心,使人在苦恼时乐观向上,使人在痛苦中仍能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微笑,就有着这样神奇的魔力。

记得几年前,我们舞蹈班像往年一样,紧张地进行着表演之前的排练。教我们的是一位极其苛刻的老师,只要一个人动作做错,全班便要重来一遍,而且不管训练到多晚,直到她满意为止。

我自然是叫苦不迭,每天回到家便径直奔向床,连饭也不想吃。天天盼望着演出那天快点来。

演出那天早上不到四点就起床,简单的洗漱之后,就赶紧奔向了演出场地,到达那儿时,额头上早已布满了密密的汗珠,我胡乱擦了几下,便找到老师化妆。

等到同学们都画完妆,换好演出服后,老师又把我们叫到身边,叮嘱道:“这一次演出非常重要,所以一会儿上台时不管发生什么,都必须坚持下去,而且这个舞蹈非常优美,所以表情一定要自然,保持微笑,记住了吗?”接着又提醒了我们几个容易错的动作。

该我们上场了,我有些紧张,记得以前就因为脚扭伤,脚一直肿了几个星期,这次可要小心些了,这么重要的演出,一定要好好发挥,不让老师失望。

优美的音乐在舞台中央响起,刺眼的灯光让我有些睁不开眼睛,我深吸了一口气,提起裙子,随着同学们一起,迈着轻盈的舞步走进了观众们的视线。

我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自信的.微笑,老师强调的地方并没有跳错,我也看见了观众们赞赏的眼神,以及老师的微笑,我知道,我们已经要成功了,几个月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音乐也渐渐接近了尾声,可是在一个转身再跳下的动作,我在跳下时却觉得脚上一阵疼痛,又把脚崴了,我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还是演出要紧,毕竟这是一次老师看来如此重要的演出,更不能让所有人的努力因为我而功亏一篑吧。我赶紧调整好姿势,忍着脚上加剧的疼痛,依然保持着微笑,只要一直微笑下去,就会成功。

那婉转悠扬的音乐声已经结束了,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让我知道,我们成功了!

在痛苦深处微笑,是一种勇气,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只有懂得在痛苦深处微笑,我们才能做到最完美的自己,让自己变得勇敢,坚强,有责任心。

擦除痛苦记忆 篇3

记忆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有些记忆伴随灾难而来,如地震、车祸、暴力抢劫,这些记忆有可能一直保持在紧张、恐惧的状态,这就是PTSD(创伤后压力症)。如何治疗PTSD?新一期的美国《连线》杂志揭示了科学家一直在做着各种尝试,现在也许可以通过改变回忆、甚至消除那些痛苦记忆。

谈话疗法未必能减压

“9·11”之后,有2000名心理指导员被派到纽约,他们的工作是进行危机事件减压疗法,又称CISD。其核心是鼓励那些经历了痛苦的人们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做他们的痛苦记忆就不会被抑制在大脑中,从而可能导致PTSD。

PTSD实际是一种记忆疾病,问题不在于精神受到伤害,而是伤害引起的痛苦记忆无法被遗忘。事实上,这个疗法的创始者美国人杰弗里·米切尔(Jeffrey Mitchell)就受过痛苦记忆的折磨。他曾目睹了一场车祸,刚结束婚宴的新娘被一根钢管插入胸膛。自此白色婚纱被血染红的场景就在他脑中反复出现。经过几个月的煎熬,他把目睹的一切告诉了自己的兄弟。这时不可思议的结果出现了:痛苦感消失了,他像获得了新生。

在这件事发生10年之后的1983年,杰弗里把自己的经历转换成一种称之为CISD的七步谈话疗法,并发表在《紧急医疗服务》杂志上。这之后,CISD被广泛应用起来,联合国、红十字会都采用了它,每年有3万人参加这项培训。

不过,最近研究表明CISD有时也有反效果。美军对952个科索沃维和人员的研究显示,谈话疗法没有帮助他们减轻痛苦,反而导致更多的酗酒。因此,有些心理学家已经建议停止对灾难幸存者的谈话治疗。

回忆改变记忆

CISD不总有效的原因或许在于对记忆的错误认识,从古希腊柏拉图将记忆喻为“封存的蜡丸”,到现在的“生物硬盘”观点,人们都是认为记忆一旦形成就终生不变。而过去几年间,科学家逐渐发现,尽管每个记忆在感觉上都是真实的,但人们回忆一件事时,记忆结构都会因当时状况发生变化,被当时的感觉所扭曲。

我们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每当想起过去时,我们都在改造大脑的细胞形式,使神经回路发生变化。回忆其实是记忆重建,控制回忆时的条件能够改变我们的记忆本身。

举个例子来说:笔者经常记起8岁的生日宴会,但是记忆并不像它刚形成时那么可信。如果回忆时我正巧饿了或嘴馋,我就会强化宴会时蛋糕的细节。

这一观点就解释了为何在惨痛经历后短时间内进行CISD治疗不起作用:那时人还处于紧张痛苦的状态中,整个回忆过程中恐惧和压力被增强了。而杰弗里幸运地数月后才向人描述记忆,这时负面情绪渐渐消退,他的恐惧情绪不会被巩固。他仍然记得那场车祸,但与车祸相连的痛苦感觉已经冲淡并被重新记录下来。所以他通过谈话疗法获得了精神解脱。

改变记忆的感情色彩

不过,谈话疗法的时机并非唯一要素,最新研究显示摇头丸有时也能帮上忙。2010年的一个临床实验中,PTSD患者接受谈话治疗时服用了摇头丸。病人回忆创伤时的悲伤情绪没有压倒药物激起的正面情绪。最终,记忆的内容与药物引起的正面情绪合而为一。实验结果证明:83%的病人症状大幅减轻。这一发现使得摇头丸成为目前最有效的治疗PTSD的方法之一。

当然,摇头丸的例子太极端了,一种名为普萘洛尔的控制高血压药物也能减轻PTSD症状。这种药抑制降肾上腺素,而降肾上腺素正是产生强烈情绪所涉及的神经传递素。

麦吉尔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阿兰·布鲁奈特(Alain Brunet)让患者写下详细的痛苦经历,然后服下普萘洛尔。这样,患者回忆痛苦经过时,药物抑制了他们本能的恐惧反应,使得负面情绪得到一定控制。他们仍然记得经历中的细节,但是恐惧感已经不再那么强烈了。

在这里,摇头丸和普萘洛尔都被发现了新用途,能够缓解PTSD患者的痛苦。只不过这种帮助是间接的,它们针对的只是痛苦的感觉,而非回忆的本身。

彻底擦除记忆

那么有没有不仅改变记忆的感情色彩,又能完全删除记忆的药物呢?纽约大学神经学家卡里姆·纳德(Karim Nader)提出了一个关键点:蛋白质。蛋白质就像细胞的砖头和马达,是组成新生物结构的基础。产生记忆时需要它,唤醒记忆时也是如此。

基于这一理论,卡里姆认为,只要阻止回忆时的蛋白质合成就能删除记忆。他的大鼠实验验证了这一点:训练大鼠把一种噪音和疼痛电击联系起来,这样噪音会引起它们的恐惧。当噪音再次响起时,向它们大脑中注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大鼠不再感到害怕了,它们把噪音与电击的联系忘了。

无独有偶,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托德·萨克特(Todd Sacktor)也以蛋白质合成为研究回忆的出发点。不同的是,他锁定了一个单独的记忆蛋白:PKMzeta,它的活性是大脑储存记忆的关键。

托德团队向大鼠注射PKMzeta的抑制剂ZIP,得到惊人的效果:那些大鼠本已被训练得把糖精与作呕味道联系起来,因而逃避糖精。但在PKMzeta抑制剂作用下,它们把恶心味道忘了,转而吃起了糖精。

PKMzeta的神奇力量使我们重新理解了“记忆”。不仅是PTSD,其他由记忆引起的疾病——慢性疼痛、强迫症、成瘾症都有可能借此得到缓解。但是,托德作为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也有忧虑,“我最大的噩梦就是邪恶的统治者会和PKMzeta联系起来。古代暴君篡改历史,现代医学也有可能篡改我们的记忆。”

科研团队所做的大鼠实验目前无法发现对其的副作用。因为将外源性物质注射进脑部后,破坏一个区域(如文中的痛苦记忆)的同时,其他区域也可能被破坏。大鼠毕竟是低等动物,不可能像人一样拥有复杂的精神症状。

现阶段看来,这项技术是一项有益的尝试。但是它要通过医学伦理,及多年的临床观察,才有可能成为PTSD的治疗方法。即便是那时,它也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因为PTSD是心理、生理多方面引起的疾病,治疗也不能只靠实验室的生化药物。

此外,如果PTSD病程较长,有可能使脑部结构发生变化,这时生化药物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治疗更多的是心理诊疗,使患者回忆起痛苦经历时也能按指导尽快控制情绪。

记忆深处的你 篇4

还记得,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独自在花坛边玩,不小心摔倒在地。作为邻居的你循着哭声急匆匆地跑出家门,看见受伤的我。原本和我同龄的你非要装出大人的口吻说:“同学、同学你怎么了?大清早在门外哭不怕被人笑话啊?快先起来吧。”你露出阳光般标志的笑容,友好地伸出左手拉起了我。“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全都告诉我,如果有人欺负你,我去帮你说理去。”你说着,拍了拍胸脯。我抽抽搭搭地哭着,时不时还拍拍头和屁股。你猜到几分,用轻松快乐的语气对我说:“啊,没事,你要像我一样勇敢,女孩子也要坚强。不就摔了跤嘛,不哭不哭。”你用手拍了拍我的头。又伸出舌头,做鬼脸逗我笑。我泪眼汪汪地看向你,嘴角不自然地弯了弯。你夸大了我的样子,摆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用手支起我的嘴角,让它上扬。说:“这样笑才对。”我不哭了,记住了你刚才的话。

还有一次,我看你写自家春联。当你写“一门福气随心至”时,一不小心在“福”字旁溅落一个墨点。我为你的作品遗憾至极,你却笑了笑,说:“太妙了!”真是一个好彩头!可谓是门前福气多一点。”你总是这样乐观面对一切,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

几年前,你只留下一封信,一沓我们玩耍时的照片。信中写了你与我相见的回忆,和几句你要搬去美国的消息。

童年的回忆像过电影一般在我脑海中拉开大幕,很多桥段都影射出你的阳光与快乐,望着手中你留下的纪念,不禁泪眼婆娑。又回想起你说的话,“不哭,女孩子也要坚强。你要像我一样多笑笑。你要等我回来检验你哟……”我慌忙拭去眼泪。我不舍你的幽默、你的开朗、你的乐于助人。那几年,你的笑脸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等待着你回来的那一天,等你检验这个因为你的行动慢慢蜕变的女孩。

(指导教师:庄洁)

教师点评

痛苦的记忆作文 篇5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张旧照片。

1937年8月28日,天气阴沉沉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和血腥味。这一天,上海火车站一如既往地人来人往,有的瞪着眼睛盼望火车的到来,赶快逃离这个被日本罪恶的炸弹毁掉的城市有的面无表情,脸色苍白,急匆匆地想找个安全地带躲起来,免得又一次遭到飞机的轰炸。突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人们等着上车或下车时,一架架装满炸弹的日本飞机从人们头顶呼啸而过,就像一群群恶魔一样,向人们投下一颗可罪恶的炸弹。顿时地动山摇,浓烟滚滚,人们大惊失色、乱作一团、四处逃散,一声声充满着撕心裂肺的叫喊声、嚎啕声,响彻天空。眨眼功夫,这里到处血流成河,车内的人死伤无数,地上也横七竖八地淌满了尸体,本来繁华的车站就这样变成了“人间地狱。”这是,突然传来一个小男孩的哭声,我想:它们的父母为了保护这个小男孩,肯定被突如其来的炸弹炸得粉身碎骨,小男孩看着血迹斑斑的父母,在绝望地哭喊着,他的双腿也被炸伤了,只能坐在那里无助地哭泣着。

想到这些,我真恨日本侵略者,他们毁掉了多少个幸福的家庭,他们让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变成了孤儿。我希望世界上没有战争,希望世界和平,让我们的“和平之花”绽放出光彩。

记忆深处的声音 篇6

我怔怔地听着,这不是《二泉映月》么?演奏者是阿炳吧,我努力回想着印象中这位盲人音乐家的模样:一袭黑青色的长袍,头戴深色绒帽,宽大的圆形墨镜遮住了他的大半边面颊,两撇小胡子为这面颊增色了不少。耳畔萦绕的旋律愈发勾起了我的回忆,恍惚间,我想起某日清明,一个背着二胡的瘦削身影渐渐地与阿炳重叠,由模糊渐渐清晰。

清明,一个行祭礼的时节,总是要来点雨滴增添几分伤感。但和我一样没想伤心事的人们便都聚集在大街两侧,在清明微雨里嬉笑着结伴而行,凑成绵延几条街道的清明庙会。我本不喜欢凑热闹,却还是被妈妈拉上街,随着那满街的人群慢慢踱步。满眼都是行人,圍站在大大小小的商铺旁,一时间,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叽叽喳喳地充斥着我的耳膜。我挣开妈妈的手,在攒动的人流里,突然瞥见一处清静的街角。我欢欣地挤出人流,飞速地来到街角。

这里果真寂静,地上仅端坐着一位老爷爷,他戴着的墨镜,在他清瘦的颧骨上投下一抹深色的影,叫我看不清他的面容。只见他身上披着冬日的棉袄,肩后几处绷了线,露出团团灰色的棉花。他怀抱二胡,骨节分明的手鼓出条条青筋,褐色的肌理随着琴弦的颤动变换着纹路。我蹲下身来,才听见嘈杂的人声里夹着丝丝乐声。那声音先是呜咽,像是在低低地诉说着一番悲苦潦倒的生活。倏地,二胡声顿止,那琴音随着琴弓的落下猛地高昂起来,一洗先前的低沉压抑。好似一只鸟儿挣脱鸟笼一般自由地欢唱,那禁锢身体的金丝鸟笼摔落在地上,响得清脆,似是在向坎坷的命运宣誓着自己不羁随心的梦想。渐渐地,那乐声伴着渐大的雨滴迸发出了铿锵的呐喊,我仿佛看见这位老人的身上焕发着一种不向命运低头,不甘卑微的光彩,将这灰蒙蒙的雨幕撕裂开来。忽然间乐声清晰了,四周的喧闹都已不在。

就在此刻,阵雨又至,豆大的雨滴扑上我的面颊,我的衣衫被淋透了。我回首望着那位老人,他慢悠悠地拉完最后一个尾音,坚毅的嘴角扬出了动人的弧度。清明时节的细细雨丝,丝毫扑不灭他澎湃的热爱音乐的狂热火焰。我被妈妈拉着往回走,背着二胡的黑色的背影颤颤巍巍地走进朦胧的雨幕,模糊的视野里,我仿佛看见二胡上的金属手柄反射出柔和的光。不!我却愿意相信,是那位老人熠熠闪光的灵魂,使他演奏的每一首曲子都成为一段不屈于命运的岁月赞歌。在这个雨天里,他永不屈服的精神被洗涤出了最亮丽的生命本色!

岁月深处的纳凉记忆 篇7

记得在我出生长大的那个老院子, 每逢酷暑之时, 全院老小就会到院子门口的那个大巷子纳凉, 各家各户把凉板、凉席、躺椅搬到巷子里, 或坐或卧或躺, 大人们有的打牌;有的喝着盖碗茶, 摆着龙门阵;有的轻摇蒲扇、闭目养神、怡然自得……那铺着凉板、凉席的地方就成了我们小孩子玩过家家的乐园, 童真时代总会用丰富的想象力, 把凉板变成我们表演的舞台, 快乐地做着各种游戏。有时也会躺着看小人书, 常爱围坐于爷爷膝下, 听他讲了无数遍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玩累、疯累了, 大人们还会给我们买冰糕、冷饮吃, 各家端出各自消暑的美食:绿豆水、冰粉、凉糕、凉面、凉粉等, 我们小孩子们就像一群馋猫似的蜂拥而上, 分而食之, 那些舌尖上的味觉记忆曾舞动着最快乐的夏日时光, 多年后还散发着家乡的味道, 时常飘在思乡的梦中!

童年暑假, 最爱去乡下亲戚家玩, 那乡村的纳凉记忆更是难忘!“纳凉高树下, 直坐落花中”, 在那草木茂盛的季节, 树密荫浓, 夏花绚烂, 瓜果遍地, 在植物浓郁清新的气息中, 不时飘来黄桷兰、金银花和栀子的幽香, 偶尔一两朵茉莉翩然落下, 如夹着芬芳的飘雪直浸到心里, 融化滚烫的暑意!红的、白的、黄的胭脂花这里一丛, 那里一堆地开着, 我们会去摘来掐掉它的屁股, 抽掉它的花蕊, 当小喇叭吹着玩;或做成花环戴在头上。夏天的乡村之夜更是迷人, 我们会到院坝里去纳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只是风”, 我们坐在葡萄藤和金瓜藤下, 数着星星, 听着虫鸣, 摇着蒲扇, 讲着笑话和故事, 皎洁的月光透过藤蔓斑驳地洒在我们喜笑颜开的脸上, 偶尔看到不远处有萤火虫如流星般闪过, 又会沉醉在“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意境中。“竹深留客处, 荷净纳凉时”, 我们最爱到荷塘边的柳树下, 躺在吊床上纳凉, 那时那景, 很适合用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纳凉》诗来描绘:“携扙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又如漫游在朱自清描画的“荷塘月色”之中, 听取蛙声一片, 妙响涤尘, 心静自然凉。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篇8

“奶奶, 我们为什么要摘栀子花呀?”年幼的我用小裙子的裙摆兜着那朵朵洁白, 睁着懵懂的双眼好奇地询问。

奶奶停下手中的剪刀, 腾出手慈爱地轻抚我的头顶:“栀子可是能驱蚊的哩, 晚上把花儿放在帐顶, 就没得蚊子来咬我的娃儿了。”奶奶带着方言的轻柔话语, 伴着栀子的香气萦绕于我的身旁, 是如此令人安心。

童年的夏, 奶奶总是将柔嫩的栀子花瓣轻轻扯下, 洒在衣柜之中, 久而久之, 我的衣服上也充溢着那股淡淡的香气。穿上小裙子, 奶奶牵着我的手, 带我在那令人微醺的夏夜气息中下楼, 步入那如水的月色中。路旁, 一团团雪白的栀子在月光笼罩中, 仿佛点点微光, 升腾在绿叶之中。夏夜残留的暑气混合着的栀子的香, 仿佛更加浓郁, 抬头看着奶奶的侧颜, 也多了几分朦胧。

经过栀子树旁, 奶奶摘下两朵, 别在我的马尾上, 我长长的发上似乎也染上了清幽的香气。夏夜, 蚊子肆虐, 但在这保护罩般的栀子香中, 我总能安然自在。

于是, 在月华遍洒的夜中, 我偎依在奶奶怀中, 嗅着栀子的清香, 感受着奶奶有一下没一下的轻拍, 缓缓地沉入栀子遍开的甜美梦乡。至今, 那夏夜的栀子香, 与奶奶朦胧的侧颜, 仍不时闪现在我的梦中。

一年年逝去, 夏的栀子香依然随在我身侧, 但已不似从前那般浓郁纯正, 医院刺鼻的消毒水味早掩盖了那清清淡淡的香气。我拿着自己摘下的栀子花, 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走进病房, 奶奶坐在那惨白色的床上, 微微笑着:“娃儿来啦?来, 坐下, 让我好好看看。”我把栀子放在奶奶床头, 踩着凳子爬到床上。床单、被子全是凄然的苍白, 不似栀子般的温润。奶奶瘦了很多, 那张曾包裹我小手的温暖手掌上沟壑纵横。摸上去, 突兀的关节格外扎手。空调静静地吹着, 身旁栀子温暖的香气也被渲染得冰冷。又过了几个月, 仿佛只是眨眼间, 奶奶的笑便凝固了。她终日躺在床上, 双眼紧闭, 不管我如何呼唤。妈妈说奶奶是听得到的, 只不过她太累了, 所以不回话。我问妈妈:“奶奶是睡了吗?那我们出去好不好, 不然会吵到奶奶。”妈妈点点头, 眼泪却刷刷地往下掉。

奶奶回枣阳了, 大姑三姑执意要接奶奶回去, 她们说奶奶想家了。春去夏又来, 我穿上了新裙子, 没有那熟悉的栀子香。

一天中午, 放学回家, 远远看见妈妈站在栀子树旁, 手里拿着两朵洁白的栀子花。我欢呼雀跃, 跑向妈妈。妈妈慢慢走近我, 伸手环抱着我, 轻声说:“奶奶回来了, 你带几朵栀子花给奶奶好吗?”我拿过花就往楼上冲, 开门的是爸爸。他却不让我进门:“天天, 爸爸要告诉你一件事, 你要乖乖的, 好吗?”我奇怪地点点头, 爸爸便紧拉我的小手, 放我进来。一股香气扑鼻而来, 掩过了我的栀子香。明明是阳光灿烂的正午, 家中却十分暗淡。客厅靠窗的一边, 四四方方的大桌子摆在正中, 窗边黑纱飘舞, 桌子正中, 奶奶的笑颜化作一张放大的黑白影像, 影像正前方一个小香炉, 几根燃着的香正飘着丝丝缕缕的青烟。香炉两边的瓜果盘中都放上了洁白的栀子花, 袅袅香气扯动着我受伤的神经:“奶奶———”

又是一年花开时, 那洁白的花, 沁人心脾的香, 糅合着奶奶慈祥的面庞, 永远凝在一起, 成为盛开在我记忆深处的花儿, 在我心底散发着清幽而温暖的香。

导师:黄晓莉

痛苦的记忆深处 篇9

满大前身是南满医学堂。在奉天(今沈阳),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奉天开办南满医学堂,该学堂属于医学专科学校。

1918年12月,日本国内颁布《大学令》,国内医学院校都升格为大学。1922年05月,满铁社长早川千吉郎向关东厅提出升格当时的南满医学堂,得到批准:南满医学堂正式升格为大学,改称“满洲医科大学”,第一任校长为稻叶逸好,设有卫生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营养学等学科,并将开拓卫生作为研究重点,教职员工包括教授20名、助教16名、讲师11名、干事1名、书记19名,助手及技工46名。

满大在南满医学堂基础上设立了附属医院以及医学研究所,该校属于医学本科院校,同时附设大学预科及大学专科部,招收日、中两国学生。仅1928年,其在校生规模为2334人,其中日本学生1401人,中国学生993人。随着校内中国学生反抗奴化教育活动发展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该校逐渐演化为只招收日本学生。

满大是依据日本殖民体系建立且与日本国内保持一致的医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1940年,满大将医学传道的办学宗旨表述为:“大学应该以教授学生对国家有用的学术理论以及应用为核心,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目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陶冶情操和爱国思想。”[1]15

为实现办学宗旨该校制定了规章制度,例如,《满洲医科大学大学令》《满洲医科大学规程》《学位令》《图书馆管理规定》《满洲医科大学职责》《满洲医科大学奖学金规程》等,用以规范学生行为,不断强化学生的日本国家理念,使之在中国的国土上能够保持与日本国家一致的精神追求,成为日本国家需要的医学人才。

作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属于日本的高等医学院校,该校倡导的所谓“爱国思想”并不是教导日本学生爱中国,而是教化日本学生视满洲为自己国家的领土,用“爱国”情操来淡化其侵略的罪恶感。

沿着满大旧址南门往院里走的路上,路面的窨井盖是日伪时期的产物,一共有20多个,大部分是直径80厘米铸铁窨井盖,还有一个消火栓井盖,上铸“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赤十字会”伪“奉天公署”字样,虽有几十年历史,但字迹依然清晰。

走进老校园,仍然完好保存着昔日满大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以及其他历史痕迹,砖混结构红砖色三、四层楼建筑居多,三层楼为学生们上课场所,带有地下室的四层楼下为学生们就餐、住宿的地方。校园中央有二层“日”、“井”式门窗灰色建筑共两排,更有一座被中国医科大学称之为“机关小楼”的二层建筑独楼古朴凝重,被丁香、杏树、银杏树环抱更显幽静,这应该是当年满大校领导办公地点。校门右侧可见满大会堂,主体是红砖色两层楼建筑,顺左右两侧缓步对称迂回台阶而上,是三个相邻轴对称拱门,拱门举架高用青灰色致密结构石头作材料建造而成,很有气势,入此即可进入视觉效果好、通风好的缓步台方厅,手扶质地考究、铸工精细铜制门把手,推开深色朱漆大门即可进入会堂。当年,学生们在这里接受典型的军国主义、奴化教育教育文化熏陶:满大学年历上,可以考证那些与日本历史相关的节日、活动共16个,分布在一年的八个月之中,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伴。如,神武天皇祭、敕语奉读日、春季招魂节、明治节等,每个节日都与日本的历史相联,有着复杂的典式,如万寿节的典式过程如下:“1.学长于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中,将御容之遮幔揭开之。2.学长、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如未奉戴御容时,则向帝宫遥拜。3.教师及学生合唱国歌。4.学长奉读访日回銮训民诏书。5.学长教师以及学生合唱访日回銮训民诏书奉答之歌。6.学长于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中,将御容之遮幔关闭之。7.学长根据建国之本及访日回銮训民诏书谨告圣旨之所在,并致适合式日之训话。8.学长、教师及学生合唱适合式之歌。9.对国旗行最敬礼。”[2]589

过程充满军国主义和神化日本色彩,循规蹈矩,向帝宫遥拜时鞠躬90度,以此来灌输王道思想,推行唯神之道,养成学生效忠天皇责任感。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者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军事征服成为主要手段,为了使满大的学员成为“开发”满蒙的军事医学人才,满大以教育敕语宣扬“皇国”之道,《教育敕语》奉读每年举行两次,要求学生必须会背诵,领会其要旨,按敕语要求行事,否则进行严厉体罚。

继续沿着道路右转是玻璃顶棚采光极佳的室内操场,建筑主体为深绿色,两层楼高的举架,室内宽敞,可以做篮球场地、也可以在冬季做室内训练课,穹顶型是玻璃棚,有对称通风口,夏季凉爽,冬季阳光保暖。

20世纪30年代末起,满大增设教练课,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教练课分学科和术科两种。学科在这个体育场内进行,截至1936年,共有10名日本陆军军官在满大任职,共进行11次军事教练查阅。术科则在野外进行,1926—1936年,满大学员在驻军配合下在铁岭、旅顺等地进行野外演习、防空演习、实弹射击等军事驯良活动20次。教练课程内容包括:一是进行军人思想素质训练,灌输武士道精神和阶级服从思想;二是开设防毒、抢救、绷带课、旗语、射击等课,训练军事战斗能力;三是每年进行军事演习;四是入营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军事技巧,锤炼军人气质,听候军事调遣。

满大作为日本侵略者建立的大学,为侵略利益服务的一面在教练课上体现十分明显。日本人为展示侵略野心特别将医院建筑设计成“大日本”汉字的样子,俯瞰基础二号楼就是其中的“日”字,这个三层楼的建筑其门窗同样设计建造成“日”、“井”字型。

2015年6月,在沈阳惊现日本关东军731部队标牌,上边清晰地刻着:“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防疫给水部”大字,这是731部队全称,但是,很多沈阳人并不知道,731部队还曾利用“满洲医大”实验室进行过细菌实验,而那间地下实验室至今仍存在。

在基础二楼和基础三楼之间的天井下面保留着这个地下实验室,是时任满大微生物学系教授的日本细菌战犯北野政次进行细菌实验,饲养动物的地方。

细菌战犯北野政次在这里用13个健康中国男人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惨绝人寰的斑疹伤寒疫苗实验研究,并于1939年1月11日写成《斑疹伤寒预防接种的研究———自制斑疹伤寒疫苗的人体实验》论文。该论文约15000字,插图50幅,论文封面上用红色笔标着“秘”字,论文中除有北野政次的署名外,还有满大微生物系助教岩田茂和研究生渡边荣的签名,全文共分六章,详细地记载了用活人做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研究结果。

另外,北野政次为祭奠为他实验而“献身”,豆触子(东北田野力的田鼠,俗称大眼贼,是鼠疫、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宿主),在地下实验室里树立了一座用一整块石头雕成的石碑。碑的正面中间刻有“群灵碑”三个大字,右边立碑时间“昭和一六年十二月八日建之”,碑左边刻有立碑者名字:“北野政次”。

北野政次立“群灵碑”,纪念那些为其细菌实验而“献身”的豆触子,用以来表达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的“善良”,掩盖其罪恶行径。他对豆触子满怀感激之心,但对惨死于他手下的13个健康中国男人没有丝毫怜悯、内疚之意。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陈列着由中国医科大学捐献的北野政次在满大时期进行人活体细菌实验的办公桌椅、实验工具、标本、群灵碑照片,这所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为其侵略战争服务的医务人员,还是惨绝人寰地以活人为“实验材料”进行细菌实验和活体解剖实验的“大本营”。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有效而深刻的历史教育是让证据说话,不但要让证据告诉人们当时是怎样的,还要告诉人们为什么会那样,更要告诉人们怎样研究历史档案、建筑、物证,否则历史教育就做不到深刻。满大存在34年,这期间一定还有太多秘密等待着我们一一揭开!

摘要:满洲医科大学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中国东北奉天(沈阳)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存在34年,1945年日本投降,该校解体,日本人撤走。该校名为医学传道,推进医学文明,实则推行日本殖民地教育理念,奉行奴化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日支协同的思想,是日本文化入侵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满洲医科大学,历史,校址,探秘

参考文献

[1]满洲医科大学.满洲医科大学一览[M].满洲共同印刷株式会社,昭和15年(1940).

痛苦的记忆深处 篇10

一、记忆中的酸

大海是美丽的。在雪莲湾人的记忆里, 大海是“神”一样的圣洁。首先破坏了这美丽回忆的是碱厂污染, 触怒了大海, 带走了一直以来保护着雪莲湾的“红藻王”。“红藻王”在“白纸门”的记忆中似乎也是一个守护者的象征。这个曾经坚定的保护着雪莲湾免于风暴潮袭击的自然王, 因为碱厂的污染把海变质了而“选择”离开。疙瘩爷试图留住“红藻王”, 但是大海已经被触怒了, 局面已经无法挽回。最后疙瘩爷不顾一切代价, “搅黄”了碱厂, 才使得有了怒色的海面有了一丝平静。藻王去哪里了?藻王是又到了一个人们无法发现的地方隐藏了, 还是真正离开了?没有答案, 古老的守护者迷失了。“红藻王”走了, 而属于疙瘩爷心中的“红藻王”却更加痛苦的折磨着他的记忆。如果说“红藻王”的迁移, 是大海取消了对雪莲湾的守护的话。那疙瘩爷心中“红藻王”的迁移, 则是大海撤走了他回忆中第一份信仰的依托。人类和自然没有达成平等的对话, 人类自信地生活在自然中, 但这自信掩饰不了自己的渺小。

经济的发展唤回了守海的疙瘩爷, 也唤回了疙瘩爷属于大海的记忆。疙瘩爷回村代替了腐败的吕之书, 希望用自己守海的忠诚守护着雪莲湾。疙瘩爷的回来似乎有特殊的象征意味, 它预示着海洋文化对现代经济文化的重新浸润。疙瘩爷是海的代表, 是海洋的代言人, 他守护过海, 懂海。他以为自己懂得了海就等于懂得了雪莲湾。就是这样一位忠实的守海者, 当他回到了村里却发现自己的忠实得到的只是人们的淡漠。人们已经不记得这样一位守海人, 不记得那古老的村规了。疙瘩爷依然信守着对海的坦荡, 但是这种坦荡并不能让村民的虾池里蓄满水。疙瘩爷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耿直, 他变得圆滑了像个村官了, 却离海越来越远了。也许当初“红藻王”的离去, 已经预示着疙瘩爷坚守的堤坝被打开了一个豁口。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思想在欲望的支配下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扭曲变化。

二、记忆中的甜和苦

使得疙瘩爷发生这么多变化的, 是一个女人春花。春花似乎是疙瘩爷欲望之门的打开者, 她的出现一点点瓦解了疙瘩爷海洋般的意志。疙瘩爷恋着春花, 也恋着大海, 恋着海边的蛤蟆潭。大海给了他海洋般的意志和尊严, 而春花给了他一种属于男人的“念想”。最后, 意志输给了欲望, 疙瘩爷对春花几乎是言听计从。在疙瘩爷守海的过程中, 对雪莲湾和春花的美好回忆一直是支撑着他熬过孤独的力量。在疙瘩爷的回忆中, 雪莲湾和春花由于越来越模糊, 于是显得越来越美丽, 以至于那种美丽已经不可能属于现实。所以当疙瘩爷真正的回到雪莲湾, 真正的拥有了春花, 清晰的现实取代了模糊的回忆。美丽成了一种惆怅, 疙瘩爷的坚守开始坍塌, 对信仰的支撑已经不再, 坚守也就不再可能。现实的春花, 唤醒了疙瘩爷一直隐而不发的欲望, 为疙瘩爷制造了另一种满足的方式。

疙瘩爷的生活里有两个关键女人, 一个是他的母亲, 一个是春花。守海的疙瘩爷, 心里一直是听母亲的, 母亲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便如大海。七奶奶给于疙瘩爷的更多的是理智的欲望、意志。当疙瘩爷完成守海的使命回归世俗的世界时, 七奶奶把“接力棒”给了春花, 给了完全意义上的“欲望”。如果说理智的欲望还有限度的话, 完全的欲望则是填不满的沟壑, 代价只能是人性的沉沦, 尊严的迷失。疙瘩爷的这种变化, 有他的可悲之处, 和黄木匠相比, 疙瘩爷的精神形象显得有些猥琐。黄木匠一直在坚守自己的尊严。但是那种属于回忆的尊严到底有多大实际存在价值?而且像他这样一个“渔花子”对尊严的坚守如此, 值得怀疑。对于一个小小的渔民, 他能舍弃生存而去追求自己回忆里的美好, 总给人感觉不可思忆。也许作者这里只是为了突出精神力量的伟大, 但是当这种伟大和朴素的生存联系到一起时, 便打了折扣。我们的某位伟人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关仁山的“白纸门”里似乎对精神的富足更标榜一些, 而对物质上的匮乏并没有贬义的色彩。为了标榜追求精神尊严的伟大而舍弃了生的权利, 这种巨大的反差似乎有点过。经济改革必然要伴随体制的改革,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不变便不能适应, 不适应便要被淘汰。人们不能简单的生活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忆里, 那样只能成为古老信仰的殉道者。

疙瘩爷的酸甜苦的记忆其实就是对当下农村改革的一种回味和思索。小说家不是社会改革家, 他无法为我们做出解答。但这并不损伤作品的深刻。米兰·昆德拉认为, 小说家不是解决现实问题, 而是在世界变成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白纸门》完成了对于人类生存的一次勘探。它成功地展示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 并把世界作为一种暧昧揭露出来, 让我们看到人类是如何在欲望下一点一点失去了对自我的把握和对尊严的坚守。

摘要:疙瘩爷麦连生是《白纸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在小说里他是大海的守望者——一个虔诚的“看海人”。不意当了村官之后, 却渐渐变为一个陆上庸人, 变为一个在层层关系中周旋, 在利益交易中如鱼得水的“全新的疙瘩爷”。在经历了丧友、死妻、失位的悲剧后沦落为海滨浴场上捞尸挣钱的尴尬人。疙瘩爷心中的酸甜苦辣在一定程度上, 其实也就是当下农民的酸甜苦辣。

关键词:白纸门,疙瘩爷,精神危机

参考文献

[1]关仁山.白纸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7

记忆深处的苏州 篇11

当春姑娘热情洋溢地走来时,人间真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枝头上的玉兰花开心地咧开了嘴,那醉人的花香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其中,我不禁想起明代诗人睦石的《玉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不禁看到迎风扭动的风信子,姿态万千,风姿妖娆,阵阵香气扑鼻而来,那淡淡的芬芳吸引了蜜蜂、蝴蝶前来闹春,停留在花丛中的它们,翩翩起舞,好不欢快。

夏天,苏州城绿树成荫。小时候,我就爱在午后,静坐在浓密的大树下,拿一本心爱的读物,仗着树伯伯给予的清凉,静静地读书,享受一下午的惬意时光,而扰人的酷热早就被忘在九霄云外了。

秋天,当你伴着清晨的凉爽拉开窗帘,闯入眼帘的是画一般幽静的景色。那满地的枫叶、银杏叶,红中带黄,黄中带红,树枝上、大地上,到处是这扣动人心的色彩。远望,有几片顽皮的叶子飘落在河面上,为河水增添了几抹亮色。

冬天的苏州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它不似北方那般寒冷,更不比南方的温暖。它美在善变,美在适可而止。在冬天,你既可以穿着厚厚的冬装,也可以选择在几天后披上单薄的春秋装,隔三差五,体会不一样的季节。

提到苏州,又不得不说园林。苏州的园林,总给人典雅而庄重的感觉。身处闹市,若想要给心灵放个假,不妨就来园林逛一逛。那悠悠小径,一定会让你感到无比自在。

浓浓画意,款款诗情,生活在苏州,真是莫大的幸运。

指导老师:穆家敏

上一篇:过流保护误动作下一篇:采煤方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