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画面作文

2024-11-29

记忆深处的画面作文(共18篇)

记忆深处的画面作文 篇1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那么一丝画面,定格在脑海里,挥散不去。

这还有十几天就要考试了呀,我心中颇有些焦虑,不停地翻看着周围的笔记,有点茫然,还有点不知所措。

“儿子!”老爸的声音突然变得阴阳怪气,忽高忽低。

“干嘛,没看见我正忙着?”我懒得理他。

“出来包饺子!”

我一愣,都什么时候了,还给我开这种玩笑?干脆不理他!

“儿子!?”

我受不了了,勉为其难地出去,看看他究竟想要干什么。

“来来来,包饺子啊!”

望着摆满了桌面的各类用品,我经受不住老爸的吆喝,出去自顾自地和他们一起开始包起饺子来。

不知道是不是很久没有包过饺子了,我包的饺子大多歪瓜裂枣,韭菜时不时的冒出来一截,看得我都不好意思再包下去,难为情地笑了笑。我本以为老爸会笑,但他却只是一直在和我聊天,聊最近,聊以前的,再聊很久以前的。似乎,很久没有这样安静地和他们聊天了吧?也很久没有这样久违的感觉了。

外面的天极热,但此时,我的心里却极其平静,很凉爽,很温暖。窗外的阳光洒了一地,却安静地躺在那里,无人打扰。

“最近有什么好玩的啊?”“以前的时候……”

老爸不知道多少次地问起了这个问题,这次他的目光很柔和。尽管平时我的回答只不过是几个字。

“没有。”

“没有!”

但今天我却很有耐心地回答了他的所有问题。我不想打破这美好的氛围。手里一个个饺子呼之欲出。

灯光照耀下,我却默默地发现,随着时光的流逝,老爸不再像以前记忆中一般了。心中不免有了一些惆怅,但随即想起,现在,才是最美好的啊。与其坐等怀念过去,不如立刻收藏未来。突然怀念起小时候缠着父母要这要那的场面了。怎么说呢,突然有一种淡淡的伤感情怀。

记忆中的那副画面,由此定格。

老爸端着饺子馅,我全神贯注地包着饺子,老妈咧嘴一笑。夕阳西下,绿叶轻垂。微风凉爽,浮云淡淡。或许,这就是我记忆中,那幅最美好的画面。

记忆深处的画面作文 篇2

“当当当……”时钟适时地敲了12下。我骤然一惊:“哦,12点了!”没想到这微小的声音惊醒了睡梦中的弟弟,他倦怠的声音中藏不住一丝期待:“爸爸妈妈回来了吗?”

我无奈地摇了摇头,对他说:“睡吧!他们今天可能不会回来了吧!”

我看见弟弟脸上闪过一丝失望,继而又满怀信心地说:“他们今天一定会回来的,因为我要亲口对爸爸说‘生日快乐’啊!”说完便幸福地笑了,似乎今天是他的生日……

我望了望安静地躺在桌上的蛋糕,寂寞而美丽,因为那是我们对长年在外忙碌的爸爸最好的祝福。对,他答应我们今天一定回来,我相信爸爸一定可以做到。

熟悉的鸣笛声终于在我和弟弟满满的期待中欢快地跳跃起来,弟弟惊喜地喊叫着:“姐姐,快,插上蜡烛,点燃它,我们要给爸爸一个惊喜……”

熄灭了灯,漆黑的屋里寻不到一丝光亮,弟弟躲藏在屋内,关上了门。

我飞奔到了门外,车前的灯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借着明明灭灭的车灯,我看到了父亲疲惫的身影,母亲惺忪的睡眼,他们显得那么憔悴,那么令人心痛。

“爸爸妈妈,回来了?”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却又故作平静地问道。

“进屋看看啊!”我故意把嗓门提高,把语速放慢对母亲说。

“爸爸,你先进去吧!”

门推开的一刹那,我看见弟弟手里捧着点燃蜡烛的蛋糕,听到了风中我们的祝福:“爸爸,祝您生日快乐!”这一刻,被永远定格。

父亲疲惫的双眸里闪耀着水晶般光亮的泪珠,快乐而幸福……

哽咽的声音任由风传送,在寂静的夜里回转,飘荡……

母亲的脸上挂满了泪水,任由它流进嘴里,直至心底。

这一切,都被定格在这一秒,永不逝去……

父亲的声音响起:“谢谢你们,我的孩子,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谢谢!”

我为父亲戴上了准备好的手表,对父亲说:“爸爸,我希望您分分秒秒都幸福,分分秒秒都记得我们……”

围坐在桌边,我们开心地吃着蛋糕,幸福地微笑着,这一切,被永远定格在记忆的画面中……

■名师点评

1.反弹琵琶,新颖别致。

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写的是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幸福场景和对自己的关心疼爱内容,本文却反弹琵琶,写子女为爸爸过生日,与众不同、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精彩对话,饱含深情。

本文在人物描写上,可圈可点。单就人物对话描写就可见一斑。精彩的人物对话既符合人物个性特征又饱含深情,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看来,小作者有较强的语言功底。

3.主题鲜明,富有现实意义。

记忆深处的画面作文 篇3

岁月轻轻滑过指尖,许多往事便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面。但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某些东西,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记。因为这种记忆是美丽的,芬芳的,让人心情愉悦的,能够温暖人心的……

请以“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思路点拔文题中的“花朵”,并非指自然界中某些植物的花朵,它比喻美好的人和事,是一种被喻化了的精神。所以。写作时必须扣住“花朵”的精神意义加以演绎。既然是珍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定是对自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既然是“花朵”。一定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让自己深深感动、有所触动的。因此,选材时要注意题目隐含的限定范围。

就本题来说。写你记忆深处的人和事,也许小到没人知道,独人忧怜;也许大到叱咤风云。众所周知。但不管材料的大小,都要凸显它的“精神”,当然这是一种喻化的“精神”。说具体点。就是你既可以写亲人关爱自己的真情往事,又可以写朋友之间的诚挚友情;既可以写令人难忘的博大师爱。又可以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精神。社会上需要这种“美好的精神”,它不仅包含着人间最宝贵的亲情、真情和友情,而且还蕴涵着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

佳作示例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刘玉梅

今年的寒潮比往年来得都早,细柔的雪花片片飘落在院子里爸爸栽的那盒菊花上,傲雪的花儿显得更加鲜艳夺目。看着那美丽迷人的花朵,闻着那沁人心脾的芳香,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爸爸熟悉的身影——头戴一盏矿灯,手持一把铁锹,身穿一件中山服上衣……

悲剧就发生在去年那个菊花盛开的时节——

爸爸40岁的生日快到了,我想用攒的零花钱给爸爸买一件衣服。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欣然同意。可我多年的积蓄也只是杯水车薪,怎么买得起一件好的衣服呢?

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舅舅开的小百货店里还差个人手。于是我以挣零花钱为由向他苦苦哀求,舅舅终于同意了。这样,“十一”假期,我就到店里帮忙。舅舅看到我做事很勤快的样子,便从兜里掏出50元钱作为对我的犒赏,乐得我一夜没有睡着觉。

爸爸生日那天,我紧紧攥着这50元钱,兴高采烈地跑到商店里左挑右选,终于选中了一件蓝色的中山服。晚上,我诡秘地拿出一个用大塑料袋装着的礼物,来到爸爸面前,得意地说:“爸,生日快乐!这是女儿的一点心意,请笑纳!”爸爸惊喜地接过礼物,笑眯眯地拆开了塑料袋。但当爸爸拆开后,他的脸色一下子由“晴天”变成了“乌云”……爸爸大声地质问我:“你哪来这么多钱?是不是拿了别人的钱?明天给我退回去!我不缺衣服穿!”当时我不知所措,捂着双眼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正在这时,隐隐约约地听到敲门声,原来是舅舅来了。他当着爸爸妈妈的面表扬了我,说我长大了,懂事了,自己能挣零用钱了……

就在生日过后的一个月,也刚好是菊花盛开的十月,爸爸在煤矿上出事了!当时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全身颤抖,泪水早已噙满了双眼。我只是一个劲儿地大声呼喊着:“爸爸,你醒了吧!女儿还小呢,您还没有穿上女儿给您买的衣服呢!”

我在衣柜里找到了我买给爸爸的那件衣服,亲自给爸爸穿上了。爸爸,您穿着挺合适吧?您放心吧,女儿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一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您栽的那盆菊花,女儿一定会让它的美丽永远绽放在心里!

简评

内容:本文紧扣题眼“花朵”一词,开掘喻义,由花及人,围绕“我”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一件蓝色的中山服”展开回忆。那件中山服的艰辛得来,让人感受到“我”对父亲真挚的爱;那件中山服起初没能穿在父亲的身上,让人感受到“我”痛彻心扉的遗憾:那件中山服最后被“我”披在父亲冰冷的身上,让人感受到“我”那颗坚强而感恩的心。得15分(满分15分)。

结构:本文以“菊花”为线索,以“中山服”为感情的倾诉点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清晰。得14分(满分15分)。

语言:朴实洗练,自然流畅,情感炽烈,真实动人。得14分(满分15分)。

创新:“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中的“花朵”表面看是“菊花”,但其美丽与父亲的形象应有关联,有一定的喻义指向。写作中没有把父亲的形象与“花朵的美丽”联系起来凸现喻义,因而有些脱节。得4分(满分10分)。

总分:内容15分+结构14分+语言14分+创新4分=47分(满分55分)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曹清琼

盈月如盘,高悬夜空,清辉满地。四下里一片宁静。

此时,点一盏油灯,独倚窗边,我翻开史册,扑面而来的是千年记忆的芬芳。扉页间浮现出一个不朽的月明之夜——

高高的屋宇之下,西施伴随着喜庆的乐音,翩翩起舞。精致的木屐、小巧的铃铛、华丽的首饰、飞舞的裙带。无与伦比的装束映衬着这位绝世佳人。皓齿朱唇,和着音乐一张一翕;秀目蛾眉,随着舞姿一皱一舒。灵动的佩环,隐约闪烁着泪渍斑斑;粉色的裙纱,似乎牵动着愁丝缕缕;清脆的铃铛,竟然碰奏出淋漓的凄凉;沉重的木屐,分明踏打出锥心的悲怆。

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你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后人都明白: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越国能东山再起。作为一个美女——其实也是一个战败国的女奴,你心怀国仇家恨,肩负着君王的重托,前往吴国,去完成一项本不该由你负担的使命。所幸的是,你终于成功了。于是,你和你那美丽的名字,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千古佳话。可是有谁知道,在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你曾经独自对月流珠?又有多少个花谢草衰的日子,你将怀乡思归的情愫按在心底?

我还在不停地翻着史册,但思绪却在原地徘徊。抬头凝望,浩瀚的苍穹中泛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一片洒满碎银的广袤荒漠……一定神,其间浮现出又一位绝世佳人的美丽倩影。思绪飞扬,我的视线逐渐清晰起来——

月华如练,昭君着一袭水色长裙独立在月色之中。那是一位多愁善感的美人,清眸如水,黛眉如烟,眉间紧锁着一丝丝哀怨;倩影婆娑,玉指纤纤,轻轻拨动着那断人心肠的琵琶弦。静谧的月夜里,悠长的琵琶声久久回旋,四处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你知道:这一去,春雨般的温润会不复存在,那些熟悉而亲切的故人面孔将渐渐远逝,替代的将是狂风乱沙的侵蚀,是骑着战马、弯弓射雕的日子。但是,你没有后悔!

为了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了国家能够和平昌盛,你选择了离去。那最后的思乡之泪也变成明星,照亮着你离去的路,守候着这片你深爱着的故土。昭君,多美的名字!不是因为你那如花的笑靥,而是你那柔弱身躯包裹着的博大心怀!

……

透过那柔和的月色,我看见两朵奇葩正在绽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她们美丽着我们的记忆,她们是开在我记忆深处的芬芳之花!我则如同一只蜜蜂,趴在花间,深深地嗅着花蕊的芳香,

贪婪地吮吸着滋养灵魂的蜜浆……

简评

内容: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西施和昭君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这两个柔弱女子身上所凸显出来的民族大义和牺牲精神,值得人们永远赞颂和铭记。内容具体生动,充满想象力。得15分(满分15分)。

结构:开头渲染环境,由实入虚,以两个如梦如幻的想象式的场景来刻画人物;文尾归结点题,思路清晰,结构井然。得15分(满分15分)。

语言:辞藻华美,气韵流畅,情感真挚: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得15分(满分15分)。

创新:本文从精神之美的视角上挖掘两个绝代佳人的独特内涵,主旨显豁,内容丰富。但题材上没有突破。得7分(满分10分)。

总分:内容15分+结构15分+语言15分+创新7分=52分(满分55分)

素材卡片

1曼珠沙华

曼珠沙华,在日本的花语中代表悲伤的回忆。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城市的边缘开满了大片大片的曼珠沙华,它的花香有一种魔力,可以让人想起自己的前世。守护这些花的是两个妖精,一个是花妖曼珠,一个是叶妖沙华。他们共同守护了几千年的曼珠沙华,可是从来都没有见过面。因为开花的时候就没有叶子,有叶子的时候就没有花。他们疯狂地想念着彼此,并被这种痛苦折磨着。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违背神的旨意偷偷地见一次面。那一年的曼珠沙华红艳的花被惹眼的绿叶衬托着,开得格外妖艳。神怪罪下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曼珠沙华被打入轮回,并被诅咒永远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间遭受磨难。从那以后,曼珠沙华又叫彼岸花,意思是“开放在天国的花”。

点评既然名曰为花就要开放,要开放就开他个轰轰烈烈,哪怕结局是“万劫不复”,也终究没有玷污“开放在天国的花”的美称。曼珠沙华的传说总能勾人们凄美的回忆。

2与祝福擦肩而过

一个大学高才生渴望富翁爸爸为自己买辆跑车作为毕业礼物,可毕业那天,父亲只送给他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里面是一本书。他生气地朝父亲大叫:“你明明知道我的愿望,却给我一本书!”多年后,他事业有成,却从未回家看过父亲。父亲去世后,给他留下了大笔遗产,他再次回到父亲的房间,发现当年的那本书。他含泪打开书。从书的背面掉出一把汽车钥匙,那正是他当年梦寐以求的跑车的钥匙。标签上写着他的毕业日期及“款已付清”的字样。

点评父爱深沉,我们做儿女的要懂得用心去体验。否则,我们错过的将不仅仅是祝福,还有一种永远无法追悔的愧疚。那不堪回首的回忆像悲伤的花儿,永远开在我们心灵深处。

3向日葵传递爱心

2009年2月8日,日本神户市绘画教室“太阳之子画室”的约200名学生集体画了一幅充满勇气和希望的巨型向日葵画,准备送往中国四川大地震灾区。日本的孩子们在大幅纸上认真作画,然后将各自画的向日葵贴在长约12米、宽约3米的巨幅纸张上。参加该活动的神户市东滩区小学10岁4年级学生福永佑衣说:“只要能传达‘在给你们加油’的信息就好了,加油!”主办者中岛洋子表示:“图画能超越语言,具有连心的力量。我们希望用艺术向孩子们传达防灾和互相帮助的信息。”

定格在记忆深处的画面作文 篇4

记得那是我六年级时发生过的事情了。放假回家后,爸爸带我去青岛的大海边游玩。面对着梦寐以求的大海妈妈,我是多么激动啊!

那金子般的沙滩,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海面,那五颜六色的贝壳,都一一涌入我的眼帘。这时,爸爸拉着我的手去海里游泳,我们才刚下海,大海妈妈立刻派她的女儿——大波浪来迎接我们。接到母命,她便向我们涌来。我吓得魂飞魄散,赶快向沙滩逃去,可这大波浪跑得比我还快,她离我们越来越近,然后猛地一扑,把我卷进海浪里去了。我顿时感到一片漆黑,胸闷得喘不过气来,海水便像注射器一样往我肚子里灌,又咸又苦。我根本不会游泳,可又站不起来。我只好在浪里瞎折腾,这时一只手把我拎了上来——是爸爸。露出水面时,我“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爸爸看到我这幅狼狈样,既心疼又好笑。

定格记忆的画面作文 篇5

爷爷的自行车换了不知多少次。每一次爷爷偏爱老古董似的自行车,锈迹斑斑的车身,摇摇欲坠的车筐,在他眼里不算什么,一双巧手便足矣。我一直记得那骑上自行车神采奕奕的人儿,有着与年龄不符合的挺直的脊梁,让人看了连连称赞。

他骑着自行车载着我,我年幼时两条小腿还能蜷缩在车前的横杠上,靠在爷爷的怀里,时不时的调笑两声。后来我坐在了后面的车座上,记忆就从这渐渐拉开了序幕,

下雨后,我喜欢一个个小小的水洼,便指使爷爷把自行车轧过水洼,车轮打出滋滋的声音,响在心弦上,再附上银铃般的笑声,好不自在。爷爷任我这个小魔王指使再驶向下一个水洼。留下的一道道水印就是那趣意时光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它留在我心田连同那骑自行车的人。成了一幅画,绘声绘色。

除了雨天。每一个与爷爷出行的日子里少不了他的自行车,少不了他的脊背,少不了他的吆喝。那是爷爷的特色,直到现在,

又是一个夏日午后,爷爷带我去黄河大桥。喜悦惹得我比乌鸦还要聒噪,一直说个不停。坐上自行车,爷爷穿着白褂,戴着一顶草帽。我坐在那两脚耷拉着,很快没了精神。柳叶休憩,蝉鸣低沉。我也昏昏欲睡,却忘了我身前的爷爷已经奋战了不知多久,汗水浸透了那件白褂。

我问了一遍遍多久了才到啊,爷爷只是说快了快了。

好久之后,站在黄河之畔的我,看了几眼浑浊的河水,身后是车辆穿梭留下的轰隆声,我拉了爷爷衣角道想回去。爷爷也是同意了,那辆自行车和爷爷又工作了,载着我回家。

我想直至今日,我忘记了黄河水涌,忘记了车水马龙,忘记了岁月无情。只记住了骑行的人儿,记住了那每段美好的记忆,

定格在记忆的画面作文 篇6

人生就好像一部连续剧,我们每个人都要都是自己连续剧中的主角。在这部人生的连续剧当中,我们有开心的时候,有难过的时候,有努力的时候,也有沮丧的时候,但是总有那么一刻是极精彩的,是我们不想要遗忘的,是我们希望可以永远定格在记忆的电脑中的。

还记得几年前的一天,天气阴沉沉的,乌云低的好像要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当时我的心情也就像此时的天气一样,那阵子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所有心情就一直不好。茫然地走着,突然看见前面有一家饮品店,我就进去坐坐。

当时我的心情不好,没有注意店里的人,也不想理她们,可是还是有那么一个人闯进了我的视线里。她是一个女孩,大约十七八的样子,穿着白色的外套下身是一条浅蓝色的牛仔裤。脚上是一双白色的帆布鞋,头发用皮绳绑在一起吊在头上,大大的眼睛好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嘴角挂着一丝丝微笑。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篇7

“奶奶, 我们为什么要摘栀子花呀?”年幼的我用小裙子的裙摆兜着那朵朵洁白, 睁着懵懂的双眼好奇地询问。

奶奶停下手中的剪刀, 腾出手慈爱地轻抚我的头顶:“栀子可是能驱蚊的哩, 晚上把花儿放在帐顶, 就没得蚊子来咬我的娃儿了。”奶奶带着方言的轻柔话语, 伴着栀子的香气萦绕于我的身旁, 是如此令人安心。

童年的夏, 奶奶总是将柔嫩的栀子花瓣轻轻扯下, 洒在衣柜之中, 久而久之, 我的衣服上也充溢着那股淡淡的香气。穿上小裙子, 奶奶牵着我的手, 带我在那令人微醺的夏夜气息中下楼, 步入那如水的月色中。路旁, 一团团雪白的栀子在月光笼罩中, 仿佛点点微光, 升腾在绿叶之中。夏夜残留的暑气混合着的栀子的香, 仿佛更加浓郁, 抬头看着奶奶的侧颜, 也多了几分朦胧。

经过栀子树旁, 奶奶摘下两朵, 别在我的马尾上, 我长长的发上似乎也染上了清幽的香气。夏夜, 蚊子肆虐, 但在这保护罩般的栀子香中, 我总能安然自在。

于是, 在月华遍洒的夜中, 我偎依在奶奶怀中, 嗅着栀子的清香, 感受着奶奶有一下没一下的轻拍, 缓缓地沉入栀子遍开的甜美梦乡。至今, 那夏夜的栀子香, 与奶奶朦胧的侧颜, 仍不时闪现在我的梦中。

一年年逝去, 夏的栀子香依然随在我身侧, 但已不似从前那般浓郁纯正, 医院刺鼻的消毒水味早掩盖了那清清淡淡的香气。我拿着自己摘下的栀子花, 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走进病房, 奶奶坐在那惨白色的床上, 微微笑着:“娃儿来啦?来, 坐下, 让我好好看看。”我把栀子放在奶奶床头, 踩着凳子爬到床上。床单、被子全是凄然的苍白, 不似栀子般的温润。奶奶瘦了很多, 那张曾包裹我小手的温暖手掌上沟壑纵横。摸上去, 突兀的关节格外扎手。空调静静地吹着, 身旁栀子温暖的香气也被渲染得冰冷。又过了几个月, 仿佛只是眨眼间, 奶奶的笑便凝固了。她终日躺在床上, 双眼紧闭, 不管我如何呼唤。妈妈说奶奶是听得到的, 只不过她太累了, 所以不回话。我问妈妈:“奶奶是睡了吗?那我们出去好不好, 不然会吵到奶奶。”妈妈点点头, 眼泪却刷刷地往下掉。

奶奶回枣阳了, 大姑三姑执意要接奶奶回去, 她们说奶奶想家了。春去夏又来, 我穿上了新裙子, 没有那熟悉的栀子香。

一天中午, 放学回家, 远远看见妈妈站在栀子树旁, 手里拿着两朵洁白的栀子花。我欢呼雀跃, 跑向妈妈。妈妈慢慢走近我, 伸手环抱着我, 轻声说:“奶奶回来了, 你带几朵栀子花给奶奶好吗?”我拿过花就往楼上冲, 开门的是爸爸。他却不让我进门:“天天, 爸爸要告诉你一件事, 你要乖乖的, 好吗?”我奇怪地点点头, 爸爸便紧拉我的小手, 放我进来。一股香气扑鼻而来, 掩过了我的栀子香。明明是阳光灿烂的正午, 家中却十分暗淡。客厅靠窗的一边, 四四方方的大桌子摆在正中, 窗边黑纱飘舞, 桌子正中, 奶奶的笑颜化作一张放大的黑白影像, 影像正前方一个小香炉, 几根燃着的香正飘着丝丝缕缕的青烟。香炉两边的瓜果盘中都放上了洁白的栀子花, 袅袅香气扯动着我受伤的神经:“奶奶———”

又是一年花开时, 那洁白的花, 沁人心脾的香, 糅合着奶奶慈祥的面庞, 永远凝在一起, 成为盛开在我记忆深处的花儿, 在我心底散发着清幽而温暖的香。

导师:黄晓莉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3 篇8

我回过头看见父亲扛着包裹走在人群中。那包裹打得不好,总有一片布料打到父亲脸上。父亲用力把头偏向一边,额上暴起了青筋。阳光下,他的脸泛起一层油光,汗水顺着皮肤的沟壑流下。那一缕调皮的翘起的头发,发梢还是黑色的,发根却白了。我忽然后悔自己戴了眼镜,痛恨它让我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老态。千般思绪涌上心头,那一瞬,成刹那。回首逝去的岁月,不知何时,时光在父亲的脸上刻下了沧桑,年华在父亲的发上染上了风霜。我转过身,泪如雨下。

父亲的背上有一座山。

小时候,父亲总爱让我踩到他的背上,去踏平那座“山”,那凸起的骨头一辈子也踏不平。父亲的驼背让他更坚强,沉重的责任他总是独自一肩扛。父亲沉默地用单薄的身体撑起了整个家庭。

我擦干眼泪,转身向父亲走去,父亲扛着包裹的身影越来越近,他走得很慢,左脚踏地总是比右脚用力,因而显得有些蹒跚。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父亲扛在肩上的,不是我的行李,而是我们家,是我和妹妹的无忧生活,是爷爷奶奶的幸福晚年……原来父亲一直扛着一座无形的山,一座沉重的、让他痛并快乐着的大山。

那一刻,父亲扛着包裹的身影背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的表情,只望见他那缓慢而坚定的步伐。那被阳光普照的画面烙在了心上,永远定格在记忆中。

[简评]

父爱深深,感人肺腑。作者写放寒假的时候,父亲为自己扛被褥的画面。从这画面中,作者看到了父亲“发梢还是黑色的,发根却白了”,想到了“父亲扛在肩上的,不是我的行李,而是我们家,是我和妹妹的无忧生活,是爷爷奶奶的幸福晚年”,这又怎么不感人肺腑?

不失时机,抒发感情。与父亲距离远了,回头看见父亲。父亲什么样子呢?作者有一段关于父亲的描写,之后是抒情,言“时光在父亲的脸上刻下了沧桑,年华在父亲的发上染上了风霜”。待转身向父亲走去,这时作者又有一段关于父亲的描写,之后又是抒情,言“原来父亲一直扛着一座无形的山,一座沉重的、让他痛并快乐着的大山”。这些抒情不仅真挚感人,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定格在记忆的画面作文 篇9

临近过年,在外地的家人都往回赶,上大学的哥哥也不例外。

在哥哥回来之前家里人都幻想着,回来时的情景,画面都是温馨的,其乐融融的,可是就在人们所期盼的情况下却传来了一个噩耗。大爷在外地回不来了,不能与家人团聚。

没成绩,在哥哥从哈尔滨回来的那个下午我的爸爸去爷爷家等候。爷爷早!因哥哥的,回来有些做不住了,一直在屋转转,那屋转转。等听到有敲门的声音,爷爷就有些加速的走到门口,当看到哥哥的身影时,爷爷的鼻子红了,背对着我们。

我站在爷爷旁边爷爷的给背越来越弯了,当有过脸时看见爷爷的脸就像揉皱的纸,一般皱纹无情的爬满爷爷的脸也能仔细的注视到爷爷脸上的老人斑越来越严重,以前黑发与白发相交在一起,而现在就要从白发中去寻找那所剩不多的黑发。

爷爷老了,真的老了,我们只顾着长大,却没有顾及家人的变化,爷爷走路时脚好似抬不起来,总是擦着的周爷爷看着大家都回来了,准备下楼去接奶奶回来,爷爷只给我留下了苍凉的背影,爷爷走路很慢,做什么事情也快不起来了,与我与我嬉戏的画面,只是成为了记忆,这苍凉的背影依旧定格自在了记忆里。

我在没有察觉中野蛮生长,而爷爷也在没有察觉中经受着岁月的摧残。

时间啊时间,你慢点,你轻点,爷爷吃的盐比我吃的饭,再多过的桥比我走的路再多,他也怕疼。

定格在记忆的画面作文 篇10

一、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就可以以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

二、注意前后联系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

三、学会归纳整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中国古代史中各个朝代的科学文化成就作为一个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加深新知识在我们大脑皮层中的记忆,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做到当天知识当天清,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和复习任务。我们还可以在每个周末、每个月末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大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记忆深处的三洲 篇11

童年时,我常常到外婆家玩,外婆就住在三洲。外婆住在三洲旧桥的岸边,沧江河水就从家门前流过。而在那时,每当我到外婆家时,外婆总会带我去河对面的三洲逛逛,因为,我特别喜欢到河的那边去玩。

那时,外婆每次都用那粗糙却温暖的手,拉着我稚嫩的小手,一步一步地走过大桥。在三洲,外婆常常带我去探望那些老公公、老婆婆,外婆和他们在大榕树下乘凉、下棋、喝茶,不亦乐乎。而当时年幼的我则和一些与我同龄的孩子玩耍,在两旁的古建筑间来回奔跑、追逐,十分愉快。夜幕降临时,外婆要带我回家,此时,那里的人们就会邀请我们留下来吃饭再走。外婆总是笑着说:“不了,我女儿在家做饭了。要不来我家吧,可多菜了。”那里的人们也会笑眯眯地谢绝。于是,我和外婆就迎着夕阳,走回家。回到家,我趴在窗台上,望着河的对面,稚气地问着外婆:“外婆,外婆,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快回来呢?多玩一会不行吗?要不留在那里吃饭。”外婆轻抚着我,说:“不了不了,那里的老公公、老婆婆没空做饭给你这个小顽皮吃,因为你都不乖。要是你变乖一点,不那么调皮,也许老公公、老婆婆就会做饭给你吃呢!”此时,我就萌发了一个念头:变乖就可以留在那里多玩一会了。

有时恰逢“墟日”,三洲这片昔日宁静的土地上就会变得十分热闹,人来人往、并肩接踵。许多具有三洲特色的产品、手工品就会摆出来卖,许多从城里赶来的人都来购买东西。“老板,我要这个”“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新鲜的蔬菜”“大叔,这只三洲黑鹅怎么卖啊”……叫卖声、问价声、叫嚷声此起彼伏。古老的街道一下子变得沸沸扬扬。而在路两旁的食店、商铺,也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我和外婆总会找一个位置,坐下来,品尝一碗清香浓郁的濑粉。每当走到卖麦芽糖的档口时,我都嚷着让外婆为我买一块麦芽糖。有时外婆忘记带钱了,卖麦芽糖的阿姨就会笑呵呵地说:“小朋友,阿姨送你一个麦芽糖。”我就会笑得很开心,而外婆却用手把麦芽糖还回去,说:“这不好,而且……”外婆话音未落,卖糖的阿姨就会说:“阿婆,这有什么不好的呢?大家都是街坊邻里的,送给小朋友的吃,没什么!”

时光飞逝,岁月带走了许多,很多属于昔日的都变了。三洲旧桥下流淌的河,不再清澈,两岸的居民很多都搬迁到了市区居住,留下的,只有见证三洲历史的老树和那些对这里深深眷恋的老人。

现在,我走在旧桥上,走去河对岸的三洲,摸着老桥,感觉一切都变了。那些见证三洲辉煌、热闹的古旧洋房,已经成了危房,道路也该修修了,那些被尘埃覆盖的老招牌,也该拆下来留作记忆了。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古老的小城就会消失在尘埃之中。代替它的,将是一座进发着时代气息的商业城。

记忆深处的画面作文 篇12

“芜湖古城”位于芜湖市的东南部,整体位于芜湖的旧城区格局之中,旧城是芜湖的核心地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新的中心扩向了城东,大大的缓解了老城区的压力。

古城的占地约在1 9至20公顷范围,北到马号街、西到太平大路、东到环城东路、南边接驳长江支流青弋江堤岸。

古城范围内有八条主要街道(南正街、花街、十字街、米市街、薪市街、东内街、儒林街、城隍街),在街道中的纵使尚有保留着大量历史信息如司法、官府、军事和行政,但是从构成上来说还是以民居为主,民居既有普通居民也有历史人物故居,这些建筑保留着古城的特色也是历史的记忆。

从这些砖石记载的史书中我们阅读了过去的历史和在流传中的变迁和演绎。

1 芜湖古城一一片段化的历史风貌

芜湖古城从国家历史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属于“片段化的历史风貌”,指的是类似于芜湖古城这样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保护区”或者“历史名城名镇”的建筑集群和风貌环境。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表现在历史价值和占地规模上。

1986年国家文物机构在发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史学价值和科学与技术上的价值评判,发布了各级地方‘历史文化保护区’”。

由此,对历史文化价值高的采用了法条的形式进行保护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名头。达不到这种保护程度的称为“历史地段”,倘若价值再低点的就称为“历史风貌片段”。“片段化的历史风貌”总结起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一定的历史风貌。有历史典型性和鲜明的特色,能够反映城市的历史风貌。

(2)历史遗存是真实的。区域内的建筑、街道及庭院、民居等体现出的是历史遗存的原物,不能是“假古董”。

(3)规模不大。不成一定规模,零星散落着一些历史建筑、构筑物和遗存,所以才称其为历史风貌片段。

2 更新需要做到如下两大方面

2.1 自更新

内部基础设施的更新,大多数的历史街区距现在也有50年以上了,内部结构的老化,设备用线严重老化,不能满足现代电器设备的负荷要求,许多历史街区中的纪念性建筑多是因为内部设备老化,或者结构不牢固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自燃或者坍塌。适当增加燃气和暖气管道,释放完全西靠用电来做饭和取暖的功能需求。

2.2 空间调整适应现代需求

内部空间的保留和适应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再改造,历史街区中有些街区中尚有住户生活其中,面对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内部空间结构划分将是适应人的便捷舒适的方式如屋内入厕、宽带进户。

3 未来发展之路

3.1 保留残存,新旧拼贴

时间留给建筑的残缺和不全,却是展示的好机会,在现代的更新发展中对待留存建筑要分类处理和整修,纪念级别高的要完整保存(原有结构形式,材料);对于街区中质量差的但不影响整体效果的民居建筑就采用完全更新的手段,采用坚实、耐用的材料,对于装饰图案则可以简化,颜色仍需和原来相一致。这样做不会让人感觉是假古董的嫌疑,新旧建筑在发展中延续。

3.2 使用和发展并进

芜湖古城保护不同于建筑文物那样圈地保护的方式,他是一种动态的保护,一方面要保留其地域特色,同时街区要有活力就是居民依旧生活在此。

这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有机更新,整理外立面的同时进行内部必要功能调整和设备的现代化改造,建筑形式的保留不能约束人的生活方式不前进。

古城由于街道宽度狭窄,不建议采用发展旅游的方式来进行商业活动的开发和宣传。避免出现象北京南锣鼓巷那样在节日期间短短短的800米的街巷涌入几百万参观者。而芜湖古城应保持着不影响居民生活前提下的适度旅游观光。

3.3 保护场所精神

场所是居民耐以生活和活动的必要空间,也是地域特色的展示,我们旅游的意义就在于感受不同的地域场所和氛围,如果地域所特有的场所消失或者是趋同化,人们也就不再觉得旅游是一件开阔眼界的方式了。

同时保护场所风貌与特色也是尽量减少修旧如新,假古董的感觉,把唯独留存下来的历史碎片通过现代更新人为的给弄消失了,倒不如把历史碎片中留下的构建形式和构建材料保留下来。正如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没有按照烧毁前的原样复原而是保留了烧毁后的状态。

保护“历史风貌片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修补一定要按照建筑的原本的尺度感,建筑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芜湖古城街道的宽度基本在5~8米之间,街道2侧的店铺和居住的民居也是2~3层,一层的店面、二层、三局作为的居住和储藏,青砖黛瓦、马头墙。

这些是表现古城徽派建筑的肌理的重要形式,不可随意打破。其次是建筑的细节,建筑符号、门窗大小、窗花的图案及建筑的选材。

这些临街小商铺都是当时典型的手工艺品,尤其以花街最为出色(有编织日用器具工艺、扎染蜡染、锻造金银);儒林街历史上是文人居住和往来的场所,多以传统文化用品宣纸、毛笔、徽墨、砚台等文房四宝,老字号店铺为主。也有结合庙会和城隍庙民间习俗活动带动的小吃和地方餐饮特色。这些场所特质在规划更新中一定要保护和留存,他们是古城特有的场所精神。

3.4 凸显文化性

对过去的传承和延续都是基于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承是历史传承的活灵魂,缺乏文化性的传承是没有底气,不够自信。芜湖古城也不例外,有古代行政——司法——宗教为特色的衙署、土地祠——警察署、模范监狱——城隍庙市。更有展示地域文化的江南古城传统生活的小天朝、正大旅社、集雅楼,他们是古城文化的核心,同时在空间上联系中文庙、庙园、城隍庙和衙署的历史地标建筑。古城融合徽派建筑样式及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它独有的文化和风貌。

4 结语:

古城历经的多年的沧桑,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城市变迁的画卷,我们作为历史画卷的欣赏着在读懂过去的同时更多的是要保护好、延续好让我们的后人还能读懂这幅石头记载的史书。城市的演化给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对历史风貌片段进行保护也要与时俱进、全部拆除重建是不可取的,失去了原则性,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严谨的态度来面对这20公顷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做法,城市规划,1998(3).34.

[2](挪)诺伯舒兹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定格在记忆的画面作文 篇13

——题记

天气有些阴沉,独自一人在家,拿起尘封已久的相册,静静翻看。

雪中小草

“今年的春天来的好晚,这都快四月了,怎么还不见绿色!啊——”“怎么了?”听见同桌的尖叫,我不耐烦的回应着。“那是,那是……”同桌激动的说不出话来。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抬头看去,却也呆住了:在彻骨的北风里,一抹绿色立在那里,孤凛凛的立在那里。小小的,嫩嫩的傲然的在那里立着,不怕风雨是骨子里的骄傲啊!“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它在向世界宣誓:春天,来了!

为它拍下一张照片,带着那一抹骄傲。

风雨中伫立

夏天的天气总是如同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上一秒还可能是万里无云,下一秒已是大雨倾盆。不幸的是,我正在路上行走,而且忘记带雨伞。艰难的向前走去,皮肤被雨点打得生疼,全身早已湿透。路上没有人,只有几棵小树与我相伴。我走到树边,想休息一下,却发现那么纤细的小树也在与风雨对抗,是那样的顽强,不屈。他们好像在说:永不言败!

我咬咬牙接着向家中走去,但也不忘给他们拍张照片,透着那一股坚强。

秋风中起舞

九月,正是开学的日子,也是秋的舞台。望去,满眼都是绿黄相间,甚是漂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树叶工作了一年最终却要化作泥土,岂不可怜?不!为了来年的新生,为了来年的茂盛,他们甘愿付出!

随手为他们拍下一张照片,带着那一丝奉献精神。

记忆中的画面作文 篇14

小时候的我,骨子里包含着顽皮与不驯,就像小马驹一样,忘我地驰骋在自己的世界中。可是,一件事,一件非同寻常的小事,使我一下变得成熟起来。

那天,天阴沉沉的,风很大。原是二年级小学生的我望此情景,不由心生寒意。正欲回去,这时好朋友用胳膊碰我一下,并挤眉弄眼,一看就是在打手势。他朝他家的方向努努嘴。我心领神会,不由得高兴起来,天气的事儿早已抛之脑后。我们一起向他家奔去。

到了以后,我们开始玩游戏。不知不觉天色就晚了。朋友打开了灯,我的心咯噔一下。心想快回家!心中冒出念头后,我便立即背上书包,玩命飞奔。朋友不知何故,只喊了一声。我挥了挥手。

下雨了。空气中流动着无尽的寒意。风拨动树叶,发出可怕的簌簌声。街上空无一人。我全然不顾,任雨淋湿身上,任风折磨脸庞,依旧奔跑。天地间仿佛我一人,只听到自己的喘息与脚步声。

家门就在眼前。但奇怪的是,屋内无灯,大门紧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的心中积聚无数的问号。焦急的我连忙询问邻居阿姨,阿姨看我这副狼狈样,生气地说:“你去哪儿了?你爸妈出去找你了!真让人担心!”听后,我头皮一炸,心里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又一头钻入雨中。

完了,妈妈肯定会痛打我的。心里越想越害怕,不禁加快了步伐。一头“小马驹”,转了无数圈,到处询问,仍没有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

后来是妈妈发现了我。她浑身尽湿,头发早已粘在了脸颊上,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住地流。见到我,妈妈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死死抱住我。

我不由得愣住了。这是原先的妈妈吗?那个恨铁不成钢的妈妈?不!显然不是!都不是!她是我最好的妈妈!想到这儿,我鼻子一酸,喉咙哽塞起来,哇地一声哭了。

记忆深处的温暖 篇15

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在各级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中,也获过好几次奖,还不乏第一名。这或许是我爱上写作的开端。而真正让我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的则是李芬伦老师的作文讲评。

李老师是一个非常敬业的教师,这是我后来当过几年语文老师才有的更深刻的认识。记得那时我们127班人数是最多的,将近70,因为很多家长冲着李老师是名师,非要塞进这个班。每周一次作文,批改作文可以说是很多语文老师最感烦心的。而李老师批改作文总是不折不扣地精批细改。他把每次批改的作文分成三个等次进行讲评,而且评得相当细致精辟,每次作文讲评之后都让我们很有收获。

每周的作文讲评,我的作文都是作为范文宣读的,在我的记忆中没有漏过一次。这也就让我爱上了作文课,每次的作文课都使感到无比的温暖,有时候心里就有点儿盼着上作文课。而一旦到作文课时,心里又担心不会宣读自己的作文。不由我想,很多同学的目光又射向了我,我的作文又在宣读了。

我并不觉得我每次的作文都是很好的,我倒觉得李老师有时是在刻意鼓励我培养我。李老师不是市里省里评的什么“名师”,他是我们县教育界口碑相传的语文教学名师,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都有与一般教师不一样的地方。李老师每次给我们的作文题,比较灵活,不会限得很死,它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发挥的空间。当前中考高考作文题的命题趋势正是如此。有次作文课,要求以校园生活为题材自拟标题写篇作文,李老师布置作文题后,正好上午第四节下课,接着就是午餐。铃声一响,随即教室过道楼板踩踏共振的轰隆声顿时响起,接着上百号同学拿着饭碗在操场争先恐后以100米冲剌的速度往食堂方向猛跑,希望排队在前买饭,有的同学由于跑得太快摔倒时洋瓷碗与调羹掉在地上的哐当声,有的同学互相撞倒摔跤之后的吵架声,以及同学们如小鸟放飞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我们127班的教室在二楼正好与食堂对面,面对此情此景,往常没怎么感觉,而今天李老师布置作文题后却让我特别上心,我迅速写下一个标题:校园在交响。下午我特意在校园里转了转,一边构思,想到中午看到的情景,我反问自己:要突出一个什么主题呢?选材选哪些?头发胡子一把梳行不行?于是晨读琅琅的读书声,上下课叮叮悦耳的铃声,课堂上粉笔在黑板上的嚓嚓声,课间喇叭袅袅的音乐声,树上鸟儿喳喳的鸣叫声,树叶沙沙的响声,等等,这些美好的意象都尽收我的笔底。这篇作文在讲评时,李老师口沫四溅,评得酣畅淋漓,当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李老师给这篇作文写了一个九页纸的评语!几个同学过来围观,小泉同学幽默地说:“这么长的评语,把你的本子都写完了,要李老师赔个本子给你。”心想,李老师作为名师,还真有他特别之处呢。这个评语,对我来说是特别的奖励、特别的荣誉,也让我感到特别的温暖。从那时到现在就一直在激励着我温暖着我,它也必将是我一生的勉励。

那次作文讲评,李老师几乎把我推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我在感到温暖和虚荣之余,真有点下不了地的感觉,感到压力特别大,如果某天我江郎才尽了怎么办,有句俗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得更现实更近一点,如果下次作文我写炸了,我的作文就不会作为范文宣读了,一时失落感就会很大,那我如何面对同学。这种压力也给了我动力,课余我阅读了许多文学名著、文学杂志、青年杂志和学生作文报刊,同时也没少练笔。但是我心里总还是有种怕落下的忧虑。

记得有次作文课是快速作文,要求45分钟交作文本,当时我心里就有些打鼓。后来题目一出,却让我看到了曙光。之所以能看到曙光,还是阅读帮了大忙。题目的范围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我首先想到的是鲁迅的《一件小事》,看是否可以摹仿,再就想到买小说《三国演义》时,误买回了《三国志》,而《三国志》里面刘备有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话让我记得深刻。于是灵机一动,在作文本上写下标题:一件小事。作文的立意当然就是“小事不小”,然后信笔写来,1500字,一挥而就,正好下课铃响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作文本交了上去。等到下次作文课时,我没指望这篇会当作“范文”宣读,因为写完时已容不得我修改一个字,更不用说检查一遍,所以心里没底。想不到竟然又被作为范文讲评。临下课时李老师还拿了几张方格稿纸给我,要我把这篇作文工整地抄好,将在校园橱窗里展出,此时不由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后来学校有些活动,李老师私下里找到我要我写些稿子,亦然放在橱窗里展出。那些日子,我会一个人偷偷地转到橱窗前看看我的“作品”,而每每心里就感到无比的温暖。

记忆中的画面作文 篇16

我的家乡坐落在浙江金华市武义县柳城镇,那儿是一个美丽的乡村。

那里的“月光回家图”,是我记忆里最美的画面。

将记忆再展开一些,依稀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还未走进乡村,一眼就会看到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溪水里的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活蹦乱跳,时儿把头探出水面,时儿在水中跳舞,时儿一跃,就跟鲤鱼跳龙门一样。

溪旁种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有鸡冠花、大丽菊、月季花、杜鹃花、夜来香等。它们争着抢着开放,一朵比一朵艳丽、壮观,虽然夜来香只在晚上开放。

走过小溪,你就来到了那条干净、平坦的小路。小路是用石子和石块做的,那石块五颜六色的,有红色、白色、蓝色、紫色、绿色、黄色、灰色、金色,煞是好看。

石子是松软的,你踩上去一点儿也不会把脚划伤。

小路旁边有一间温馨的狗屋,里面住着五只可爱的小狗。每天早上,你都会看到那五只小狗在欢快地玩耍。

走着走着,你便会路过各户人家。忙了一天的农民伯伯们拉着牛,赶着羊,月光与星光衬着这些可爱的脸庞,绘成了一副美丽的“月光回家图”。

乡村生活,是令人神往的。

话题作文:定格记忆的画面 篇17

夏日的闷热让我无法忍受,早上一出家门,就是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这样的天气,即使是在树荫下,也酷热难耐。用扇子扇扇风,才发现,连风都是带着热浪扑到身上的。路边的小狗都趴在树下,不愿动弹,天空中的飞鸟也不见了踪迹,似乎也找地方乘凉去了。教室里自然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在我们的头顶不知疲倦地转动着,发出嗡嗡的声音,除此以外,教室里只有我们写字的沙沙声。

讲台上的老师边批改作业,边看着同学们上自习。讲台是电风扇吹风的一个死角,没有一丝清凉,只有闷热。老师的额头沁出一丝汗水,老师不经意的抬手用袖子擦了擦汗。一位同学蹑手蹑脚的走上讲台,手里拿着一本作业,想要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太专注,竟然没有意识到有人走到了面前。同学轻轻地叫了一声,“老师”,老师一下子回过神来,抬头看了看她,同学递上手里的作业,小心翼翼地说:“老师,这道题我不会,您能给我讲讲吗?”老师眼里露出一丝惊喜,这位同学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主动问问题。老师拿过她手里的作业,仔细的看了看,却不禁皱了皱眉头,这是课堂上刚刚讲过的习题,虽然有一些难度,但大部分同学听了之后都能明白,可她怎么又不会呢?老师还是认真地将这道题的完整过程给她讲解了一遍,可是经过老师认真地讲解,她还是没有听懂。

老师有些着急,额头上的汗水也多了起来,从老师的额角流下来,老师不停的用手擦着汗。老师试着用更通俗易懂的方法来解释这道题,又认真的讲给同学听,同学似乎有一点明白,但是还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于是又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您能再讲讲吗?我还是不大明白。”

老师脸上有一丝焦急,再一次把这道题目慢慢分解的讲了一遍,看着同学仍旧略带困惑的表情,老师更着急了,一次次的把问题简单化,尽量用同学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一次,又一次。老师的汗水顺着脸颊滑下,滴落在作业本上,可老师顾不上擦拭汗水,专心致志的给同学讲题。同学此时也有些出汗,汗珠密密的从额头沁出。讲台上的师生彼此互相问答,不停的攻克着这道题目的一个又一个难点。

同学终于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理解了这道题的解题思路。老师也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放下手中的笔,擦去了早已流到下巴的汗滴,冲着同学点了点头,说着鼓励的话语。

记忆深处的爱恨言说 篇18

关键词:《呼兰河传》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 叙事语言

悲歌似的《呼兰河传》历来在人们的阅读感受中都是“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地沉重起来”[1],固然女作家的最后遗世之作在文本之外就有着苍凉意味,但文本充溢着浓重的哀情更是不争的事实。童年、故土在一路坎坷走过来的萧红心中,既是心底深处的眷念和渴望之所,又是满目萧条望不到尽头的惆怅回忆,爱恨交织的情感在娓娓的叙述中一点一点地浸染着读者的心灵,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叙事本身特有的艺术效果。

一、叙事结构

萧红的创作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颇为独特,《呼兰河传》可作为代表。表面看来它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片断的。但实际上《呼兰河传》具有严谨的结构,它并非零散而是整一的。

一般意义上,小说需要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或事件,《呼兰河传》全书七章却并没有常态下的情节、人物连接,似乎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篇。但创作没有定规,萧红曾桀骜不驯地宣称:“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2]于是《呼兰河传》找到自己独有的中心,那就是“呼兰河”,是呼兰河的风俗、民情,呼兰河小镇上人们的日子和生活。如杨义指出的它“是作家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的”,它不是为某个人物作传,“而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性风俗作传”[3]。抛开了人物联系故事的俗套,不难理解小说各个章节采用不同主人公的结构,“呼兰河”是小说的中心意象,这是我们对小说结构进行整体观照的前提。

在此观照下,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的结构非常紧凑。第一、二章总的概述呼兰河的生存境况和精神风貌,有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和十字街构成的小乡镇,和亘古以来就相传着的风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这既是概述呼兰河,也为后文具体人物的故事作铺垫。从第三章起,则开始呼兰河人物的故事叙述,依次叙述了以“我”为中心的“我”家的故事和房客们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分别和一、二章里所概述的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相对应,使整部小说成浑然一体。

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指出:“由于结构各部分存在着非同质性和非同位性……结构整体的意义就不能简单地等同各个部分相加的总和,而需在总和之外追加上更带有本质价值的深层意义。”[4]《呼兰河传》超越各部分相加总和的深层意义即在于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是叙事者或更近一步说是作者对故土深厚而复杂的情感。困于沦陷地的女作家,在几乎绝望的心理状态下,深埋在记忆底层的故乡成为她精神的一大慰藉,思绪带着强烈的怀念、挚爱飞回了呼兰河。但作家自觉的理性思考又不得不让她含着心酸、带着悲悯打量着小城落后的风貌和故乡人群的苦乐人生,从而作者赋予了叙述者一种悲怆的口吻,“使小说超越了具象的叙述话语和叙述单元而升华为对乡土世界深刻的体悟与苦乐人生深沉思考的哲学表达”[5],形成文本内在的深层结构。东二道街上那个永远存在的大水沟,见证了呼兰河百姓麻木、顺从天意和自欺欺人的生活;被陈规陋习迫害致死的小团圆媳妇,凸显了无知百姓们生活的可悲、可恨和可怜;有二伯抱怨着生活,又糊糊涂涂地过着,显示个体生命的卑贱,等等。全篇就在这又爱又恨,既单纯又深沉,既无奈又痛心的感情基调中紧密靠拢在一起。

二、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理解小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小说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叙事者对底本中的全部信息拥有解释、选择、处理讲述的全权,而在叙述中,他的这种权力分配给主体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这就构成了叙事的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反映了作者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和希望作品达到规定性的效果。《呼兰河传》的叙事视角是颇有意味的,它的变换紧密地切合着文本的感情因素,调动着读者进入小说,进入叙事者的内心。

任何叙述行为都必然晚于叙述事件本身,任何叙述都是倒述。[6]总的看来,《呼兰河传》是历经世事沧桑的成年叙述者对童年的回忆,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回忆式叙述。这其中又包含了两种视角:一是儿童时代的叙述者的视角,一是成年叙述者的视角。儿童叙述视角,可称为第一人称内视角,是以被回忆的儿时的“我”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流连忘返在童年生活中,以好奇天真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人和事,以孩子的心理发现生活的快乐与忧愁。而成年叙述者的视角,则是一种全知性视角,带着成年叙述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对呼兰河理性的认识,以深沉的口吻细细述说着呼兰河的人生,质疑着传统,悲悯着生命。两种不同的视角,又带来两种不同的叙述语调,一是儿童叙述的欢快和单纯,一是成年叙述的凝重和凄凉。前者与叙述者保持了较大的时空距离,较多地脱离了叙述者当前的感情控制,因此能相当完整地还原儿童视角的欢愉;而后者倾注了叙述现在的全部情绪和思考,带来的叙述是让读者对呼兰河的命运哀叹不已。两种视角之间又形成巨大的爱恨张力,阅读出的是叙述者对美好童年的依恋和对故土深情的眷念,是漂泊多年的叙述者在寻找心灵的寄托,这种情感又不得不被悲乡悯人的情怀打断,桎梏在落后的传统文化中的故乡和挣扎在人生苦难线上的乡民,又把读者带进绵绵不尽的叹息中。

作者爱恨交织的情感还表现在不同的叙述视角在全篇频繁地变换。第一、二章概述呼兰河用第一人称全知式叙述,说尽呼兰河的人生百态。第三章开始,进入限制性叙述,在以童年的“我”为主要人物的章节,叙述者从叙述之外的旁观者视角转入人物内心,聚集于童年的单纯快活和家的荒凉。最后三章,主要人物转移,叙述者的全知叙述和儿童限制性视角同时启动,如以全知叙述视角展现团圆媳妇的婆婆在医治团圆媳妇过程中的一系列表现,尤其是心理的起伏变化。叙述视角这样的变换显得颇有些矛盾甚至不可能,但联系隐指作者的情感来看,故土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纯客观的旁观式叙述当然无法完全表达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纯儿童的视角也不能传达出完整的事件和作者的哲学思考,采用不停变化叙述方位的叙述方法却很好地兼顾了这两种情感表达。

三、叙事语言

所有的叙事技巧最终的实现只有落到实实在在的语言上才能最终完成,如果说叙事技巧的构思是一首歌的话,那么语言就是这首歌的音乐,它才是歌本身。《呼兰河传》的语言很出色地完成了填充叙事结构的任务。

一开篇,描写冰天冻地的北中国特有的寒冷,“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更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就给全篇定下了冷色的基调。散文化的语言,叙述节奏的缓慢,奠定了全文叙述的抒情化和散文诗式的叙述倾向,于是《呼兰河传》被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謡”[7]。

同一意象的反复叙述,既突出了诗性的语言,又巩固了文章的结构。叙述中反复述说“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水缸被冻裂了”等,显现出的不仅是寒冷的天气,更是被层层冻结了的呼兰河;第四章几乎每节都以“我家是荒凉的”开头,造成如音乐般的反复咏叹调,倍增寂寞孤独的审美效果,也使整个第四章连接紧密;类似的还有写有二伯的第五章;尤其是把全书贯穿起来,留下无限惆怅之感的前后对祖父相同样式的回忆书写,文章前段以“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开始童年生活的回忆,最后仍以祖父收尾:“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与祖父的深厚感情,是全书最温暖的部分,也是成年叙述者最难忘、最感怀的记忆。虽然全书并非聚焦于祖父,但以祖父开头和结尾,却最能体现叙述者追忆往事的伤感情怀,一前一后,不仅首尾呼应,使时间从叙述的过去自然回到叙述现在,而且这其间的变化,表达了一种时间流逝、岁月已往的忧伤。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8]呼兰河是萧红忘却不了的记忆,《呼兰河传》让读者忘却不了的却是贯穿全篇始终的复杂情感,爱与恨,眷恋与逃离,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感纠葛唯有在巧妙编织的叙事网络中才得以呈现,叙事的魅力同时也得到证实。

注释:

[1][7]茅盾:《呼兰河传·序》,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聂绀弩编选:《萧红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杨义:《现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4]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王金城:《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萧红:《萧红小说名篇》,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监控人员操作规程下一篇:项目质检员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