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永恒(共6篇)
记忆深处的永恒 篇1
在当代中国, 多数孩子的学习生活是累的, 但老师们的教学生活似乎更累, 双累的结果换来的是“累累硕果”, 倘若这些硕果带来的不是学习的深入与延续, 不是对知识的渴求与真理的追求, 而是更多的丧失自我和失去向上的动力, 我真的不知道这是教育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好在我们还有静下来思考的时间, 假以时日, 连思考的时空都被各种未知的无名所占据, 那我们就真得是带着枷锁跳舞了。多年前, 我怀揣梦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基础教育作为我的人生追求, 并没有体会到会面临如此多的艰辛, 好在这一切都让我面对现实更好地成长。我们的泱泱大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而我们生活的年代恰恰是传统受到外来挑战最多的时代, 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外来思潮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自我求变的多方需要都使我们的教育观产生了诸多困惑和众多变化。好在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前行, 教育的求索也在不断继续, 谨以此文献给教育战线一代代不断探索求知、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们。
也许跟学校有着太多的不解之缘, 也许是渴望纯真的回归, 我的快乐记忆多半都和我的求学生涯紧密相联。从小学到大学, 经历了多少老师, 一时半会我一下子也说不清楚, 但我的内心告诉我:时空的间隔没有拉远我们的距离,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至今还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运行在我的行动中。春节快到了, 很想温馨一下记忆深处的永恒, 让自己回到那梦一般的仙境, 再次亲身感受一下恩师们的教诲。
小时候的我有两三年是在东北的山区度过的, 山区的条件不算好, 但是有山有水有真情。五岁时, 我上了小学一年级, 其实最真实的原因是儿时的小伙伴们都上了学, 母亲怕我孤单, 加之表哥在学校里做老师的缘故, 我也就幸运地成为了一名旁听生。我的老家有一条很深很长的隧道, 据说这条隧道是日本人挖的, 抗战时很多的物资都从这里被日本人运回了日本国。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共产党的军队也交相使用这条隧道, 因为一百公里后的终点就是锦州, 那是国共军队争夺的焦点。我的学校就坐落在隧道旁边, 它也就有了“洞口小学”这一名称。由于年龄小, 再加上孩子的天性, 上学对我来说, 就是换着法子玩。那时的我真正享受到了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在我小的时候就得到了最好的验证。记得我在学校里最快乐的事就是坐在教室里听火车驶过隧道的声音, 随着“卡塔、卡塔”有节奏的韵律声由远而近, 我们的桌椅也会随着美妙的旋律跳起舞来, 我们坐在板凳上尽情地享受着城里多数孩子几十年后才能享受到的电影院里3D、4D的效果, 飘飘然像神仙一样, 短暂而又美妙, 每天我们都可以享受到四次这样的经历。因为学校本身就是防空洞, 我们可以在类似迷宫的教室过道里钻来钻去, 下课后捉迷藏就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游戏。那时我不懂旁听生与正式学生有什么差别, 唯一不同的待遇是作业、考试我都被取消了, 跟现在的学生相比, 那时的我接受的教育已全然跟国外接轨。
我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 老人家姓陆, 自我离开东北, 有三十几年未见, 但是陆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倔强竖起的头发、轮廓分明的脸颊, 除了浓浓的东北乡音, 哪一点都像鲁迅先生。陆老师是个全才, 给我们上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诸多课程, 现在回想起来, 陆老师最适合教综合实践课程。陆老师对我们很严, 我坐在第一排, 稍有过分之举, 他的教鞭就准确而又小心地落在我的头上, 真是很享受这种充满爱意地敲打, 因为在以后我的学习生涯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类似的“爱的传递”了。在学校里吃饭是同样快乐的事, 因为没有食堂, 母亲们都是把备好的饭菜装在饭盒里让我们带着, 中午的时光温馨而又幸福, 阳光底下的孩子们说着着数不尽的快乐, 分享着可口的食物, 吃过之后就一溜烟似地跑到山上疯去了, 随着陆老师“叮铛叮铛”的敲钟声, 我们从山上一路小跑下来, 冲进自己的教室, 又开始跟着陆老师画画、唱歌、读课文……
在东北的旁听学习生活仅仅维系了一年, 我就跟随父亲去了上海, 因为妈妈说我要真正“上学”了。带着太多的未知和茫然, 一个山里的孩子就这样去了一个自认为很大的都市。因为已经开学两个星期了, 我在同学们的众目睽睽之下惴惴地进了教室, 语言的不通和上海人特有的优越感, 让当时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诸多的不适。胆小而又陌生的我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 以至于我的橡皮被旁边的女同学拿走了, 我也不敢吭一声。当时的蔡老师是我的班主任, 她那时没结婚, 人很漂亮。在我的印象中, 蔡老师和蔼可亲, 对同学总是很体贴。山里的孩子不讲卫生, 同学们有时会略带嘲讽, 蔡老师每天会都会检查我的手, 看到我的手指甲长了, 她都帮我剪掉, 并嘱咐我要注意个人卫生并提醒我每天带手绢。在她的精心呵护下, 我的行为举止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最喜欢上蔡老师的语文课, 她不但讲解的非常有趣, 更重要的是她经常鼓励我大声朗读课文, 在有人听课的时候, 她更是让我当众朗读, 尽管长期的东北生活让我平翘舌音不分, 但在她的心里孩子能勇敢表达自己就是最棒的。蔡老师教了我们三年, 在三年中我顺利地度过了不适期, 在三年中我适应了城市的教学环境和与人交往, 更重要的是, 蔡老师在给予我极大的自信的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人要学会爱人。
邓小平同志支援苏北的政策将爸爸带到了淮阴, 我的中学生活也就从这里开始了。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 来到了我从来不曾听说的淮阴, 说实话, 淮阴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 总觉得这里是个乡村, 尘土飞扬下驴车、马车、自行车承载了更多的运输任务, 公交车、汽车很少, 唯一看到的高楼就是清江商场, 大概有三、四层吧!带着失望, 带着巨大的视觉反差, 我开始了自己的中学求学之路。现在想想那时可能是我的虚荣心在作怪, 上海人的排他心理不小心也在左右着我。在淮阴教我的老师有很多, 但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是我在淮中上高一时的一位实习老师。记得周老师在我们班实习了两个月, 临走前要给我们上一节语文汇报课。因为有他的老师、领导一起听课, 周老师准备得极为充分。可是不知怎么的, 上课后同学们一点也不配合, 任你如何启发, 同学们就是不予回应。坐在座位上的我心里非常难受, 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了, 于是周老师每提一个问题我都一一作答, 即使是不知道答案的我也会说出一二, 整个课堂成了我们两人的问答训练。下课后, 周老师感觉还不错, 他说我是一个勇于表现的人, 这真是大大误解了我, 我想他是不会知道是我的爱心推动我做到这一切的。他还建议我可以尝试演小品,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并且希望我能在他们毕业时能到淮阴师专来演一下, 当时我连一点思考都没有就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和演绎, 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 我的处子演出终于亮相师专, 演出很成功, 周老师在演出后给了我最热烈的掌声, 并且鼓励我坚持演下去。从此我开始了自己的小品创作演艺生涯。在淮中的艺术节中, 我登台亮相, 以后的日子只要学校有活动我都会激情出演。在那个舞台上, 我有最大的自由, 我不断地完成人物的塑造。现在看来, 那些略显稚嫩的演出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但他毕竟给了我别样的人生演绎, 在十几年的演出生涯中, 我更加自信, 更加乐意分享自己的心得, 更加珍惜自己的真情投入。直到现在, 我都会发自内心的感谢周老师给我拉开的“艺术人生”之幕, 尽管我不知道周老师现在人在何方, 但我相信倘若他能看到我现在在不断延续开启我的学生的创新实践之路, 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大学生活也许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 尤其像是对我这样缺乏自我认知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我大学时在北京读的是哲学专业, 要说我最欣赏的老师当属教我们《中国哲学史》的陈老师, 在陈老师的思维中他最认同的是弘毅笃行、知行合一和涤除玄览、复归于婴儿, 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夫子”, 而最令人信服的是陈老师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的坚持, 他遇到了很多的不顺, 但在我看来他是真正的学者, 为了心中的那份认同, 他可以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不管世俗对他有怎样的偏见和误解, 他都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认知。陈老师坚毅的性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至今仍在影响着我, 因为我知道那是一条通往自己人生理想的精神之路, 我也从中深深体会到“身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我想陈老师给予我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因为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 我也才会真能“心安理得”。
在我成长的路上, 还有很多老师给了我默默的支持、鼓励与帮助, 我很难一下子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此, 我也只是选择了几位自己求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老师加以记录。做学问有做学问的套路, 育人有育人的方法, 真的感谢我成长中的许多“老师”, 这里也包括我教过的许多学生, 是他们给了我教学相长、共识人生的机会,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率真求实, 才有了不断求索、不断向前、永不言弃的我。
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因为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老师和孩子们留给我的永恒!
记忆深处的永恒 篇2
那是在三年级,一个下雪的寒冷的中午。如果你回到过去,你会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试图在那条路上找到什么。寒风迫使他把手伸进袖子里。今年冬天怎么会有人不呆在家里呢?这必须从头开始。丁,丁第四节课上午结束。该回家吃饭了。和往常一样,我带着作业回家了。我进门后不久,发现了一条消息。我找不到我带回家的纸了,真可怜!老师肯定不会让我去的。一想到老师严厉的脸,我就鼻子酸酸的。我大叫一声哭了。不管我妈妈催促我做什么,我都不理她,只是哭了。
这时,我父亲回来了,看见我哭了。他问我母亲情况,严厉地说:“哭吧,你会知道哭的。如果你想哭,你会回到房子里哭。”我委屈地回到房间,停止了哭泣。我听到门关上了,心想:也许爸爸已经走了。然而,我仍然不敢出门。然后我妈妈进来说,“哭完了,出去吃饭!”我出去看到我父亲不在客厅。我问,“妈妈,我爸爸在哪里?”我母亲没好气地说,“我不怕问。你父亲知道情况后,就出去找你的试卷,连一点吃的都没有。”说话间,我父亲回来了。我清楚地看到他的脸冻得发青,头发上飘着雪花。
记忆的永恒 篇3
一、起稿
不管画什么都要用铅笔起稿。灰黑色的线条流在白色纸面,像极了简单又纯粹的童年。
小的时候我被父母呵护得太好,以致到了三年级还不敢独自过马路。对于一个男生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可当面对来来往往的车辆,任我憋红了脸也不敢迈出半步。
这时她就会伸出温热的小手抓住我的小指说:“小宇,小宇,我带你过马路。”我就这样被她拉着拽着拖到马路那边。
她似乎是除了父母之外,第一个给我力量与勇气的人。
她很小的时候就学了画画。我曾那样地消磨掉一个又一个燠热的午后:搬个小板凳坐在她身边,看她安静地画几个石膏像,或是一盘水果。和她同样安静的小紫茉莉在她身后吐露着夏日黄昏的芳香。
我总是惊讶于她画画时的静默与专注,于是我痴迷在她对黑白世界的痴迷里。那些灰黑色的线条,构成了我生命初时最水灵鲜嫩的记忆。
而在六年级时,我忽地也爱上了画画。
二、明暗
“明暗是加强画面立体感与协调感的重点。”讲台上的专业老师如是说。一失神间,我的思绪掉进了那些曾经强烈的明暗反差。
初中的时光在吊儿郎当的我手中匆匆流走。我的成绩一直徘徊在下游,我仍是爱画画,爱打球。
我常常拖着月亮的阴影去散步,月亮的影子追随我,我就成了它的阴暗面。
但我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只是在听到班长开口闭口全是“S班班长”,以及班主任口口声声说的是“S班第一”时,莫名的悲伤排山倒海般倾泻而出:原来,我们已经隔了这么远。
离中考还有一百天时,她代表初三年级在动员大会上发言。坐在操场上的我望着主席台上的她,忽然就觉得睁不开眼了。那样明亮耀眼的光芒,不是我所能接近的。
那天下午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跟在她的自行车后,用戏谑的语调喊了声:“哎呀,大班长!”她回过头无奈地笑笑,旋即正色道:“小宇你真的要努力了。”
我甩甩头,故作潇洒地说了句“就那样吧”,她咧咧嘴却没再说出一句话。我看见她在夕阳的金光里越走越远,直到我再也寻不见。
中考成绩出来的那天她在电话里问我:“你到底还想不想上高中?”我很没所谓地说了声“不想”后直接挂断。我已经做好了上职业学校的打算。
令我没想到的是下午她竟跑到我家来。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愿见她。我有什么资格同一个中考全A的优等生说话?
趴在房间门上,我听见她对我妈反反复复说的就这几句:“阿姨你一定要让小宇上高中……学习不好还有特长啊,他画画那么好,若是努力点,一定能考上一所好美院……”
刹那间仿佛有一束光撕裂了我眼前黯淡的苍穹,照亮我未来的岁月。失去了理智似的我冲出房间抓住了她的手,不顾她惊诧的目光对妈妈说:“妈,我要学艺术,我要上高中。”
我攥紧了她的手指,就好像,这是我此刻可以握住的一切。
请给我力量,请给我面对一切的力量;请给我笑容,成为我去面对这一切时必须的装备。
然后她笑了,眼里有泪花在闪,折射出的琉璃色微光模糊了我的眼。
从那天起,我开始了由暗至明的渐变。
三、上色
清亮但不失厚重的水粉在笔底铺开。我喜欢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一如我们鲜妍明丽的青春。
在那个漫长的暑假里,我故意挑了一个大阴天拉着她跑去公园里写生。一棵树还没画完,不出我所料地,天开始滴水,落到画纸上洇成一团湿。她惊呼一声慌忙收拾画具,雨却坏心眼地越来越猛。我用画板掩住她,拉着她往凉亭里跑,躲进小小的凉亭后两个人望望彼此的狼狈相,笑作一团。
当然,那天回去后我挨了老妈结结实实一顿臭骂,又以怨念的眼神看着老妈忙前忙后熬好红糖姜汁给她送去,简直比对我这亲儿子还亲。
那样鲜活生动的日子是生命里的一抹亮色,体现在纸上,就是大面积的金黄。我习惯于用色彩记录下我所经历的明媚与忧伤,暖黄色是快乐,水蓝色是忧伤,轻盈的浅紫色是十六七岁的幻想。
我时常会幻想,幻想着穿着格子衫帆布鞋背着大大的画板沿着长长的铁轨走向无穷远,就会看见她所爱的大片大片暖黄色郁金香在风里轻晃,白色风车的扇叶转下来对它们天真的小脸微微笑。
为每一幅线稿上色时我总会这样想:也许有一天我会去那个国度里找梵高,找他失落在一群高纯度蓝紫色鸢尾花里的一枝高明度暖黄色郁金香。
四、细节
所有微小的细节都被最小号的排笔点染而出,每一处都像是一小束洁白的光,亮亮地晃人眼。
废纸篓里的纸团。熊猫般大大的黑眼圈,满眼的红血丝——我以这种极其颓废的面容把为她画的肖像送到她手里。“画可比本人好看多了。”我撇撇嘴,却没说那张几近完美的肖像是我从晚上七点画到十一点废了十几张画纸的结果。收拾垃圾时我好像听见废纸篓里的纸团们在叽叽喳喳地批判我消耗森林。
银白色的颜料。画了一下午的画我哼哼呀呀地拖着站到酸麻的腿去开门,迎面闯进来的竟是一只银白色丙烯颜料。把颜料塞到我手里后她抱怨道:“你以后能不能不要喜欢这么冷门的颜色,我为了它几乎洗劫了整个城市。”埋怨的语气里却是寻不见一丝的烦扰。
古槐树上的红布条。站在繁华的街角,她指指路中央的那棵古槐树,说那上面有她十六岁生日时系上的祈福的红布条。“若你们能幸福,我也会很幸福。”她这么说着,看向我,表情安详。望着风里翻飞着的红布条,一瞬间我觉得投下来的光影都透着虔诚。
白色腕表。八月份我来省城进行强化训练,她跟着我爸妈来为我送行。大巴车将要发动时,她挥着双手向我喊道:“小宇你要加油!”左手的手腕上,是我送给她的白色手表。透明表盘在阳光下闪着晶亮的光,像极了她眸子深处的一丝粲然。
……
那么多的细节,如此琐碎,也如此珍贵,合在一起,是一整束洁白的光,永远璀璨地闪亮在记忆最深处。
起稿、理明暗、上色、勾细节,好了,我的作业完成了。
这一次的命题作业,老师借用了达利的名画——《记忆的永恒》。把时间挂在树上,让世界瞬间凝滞。自然,我是没有达利的大手笔。我只是会用我拙劣的画笔,一点一点描绘我那些真实的快乐和忧伤。也许多年以后某个时刻,我在不经意间翻出这张画,就会蓦地掉进永恒的记忆里,尽管那些人和事,都已成为泛黄的影像……
发稿/庄眉舒 zmeishu@QQ.com
永恒的记忆作文 篇4
“嗯,这一本书好看。”拿下书,一页,两页,不停地翻过,有时嘴角不停地抿动,好像在吃东西,有时跺了跺脚,看上去很气愤,他全然不顾身边顾客的感受,全然把店老板的责骂抛之脑后。他完全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到了故事情节中去。好一会,他把书放回去,又走向了另一家书店。
当她走进另一家书店,却发现没有刚才那本书,她又只好看过另一本。她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并将内容记入脑内,细细地“嚼”一个一个字。
夏天,永恒的记忆背景 篇5
正如《灿烂千阳》里的那一个个炎热夜晚,火箭弹在喀布尔的上空呼啸而过,私生女玛利亚姆躺在她的鞋匠丈夫扎希德房间的隔壁,在承受了来自年长自己三十多岁的丈夫的拳脚暴力之后,绝望地等待着又一个惨白的黎明。
这是我最近看到过的最为绝望的夏日故事,战争的残酷笔触,将阿富汗金红色的天空涂抹成墨色,生命的脆弱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人性的伟大则成为墨色中的光。这光投射在玛丽亚姆的生命里,照亮了同样历经苦难的少女莱拉的路,指引她们最终获得了救赎。
还有《菊次郎的夏天》里那一片茂盛的芋头田里,夏日烈阳下小学生正南背包上斜插的太阳花开得正艳,迷离的夏风和喧哗的海浪里,菊次郎和正南带着叮当作响的天使之铃,在寻找母亲的路上经历着成长。
这是一则温情的童话,却披上了残酷的现实的外衣。故事里被蓬勃的植物覆盖的夏天,到处是葱郁的绿,玉米田、公路、农庄、草叶上的蜻蜓,丢失了目的地的“在路上”的人们,在夏天正午的艳阳下,寂静却喧嚣。
夏天,总是充满了故事,成为记忆的永恒背景。愿你记忆中的夏天,代表的是快乐,一如本期“花园”所呈现的那样,充斥着咸咸的海风、跳动在小麦色皮肤上的阳光、心仪少年笑起来洁白的牙齿……
记忆深处的声音 篇6
我怔怔地听着,这不是《二泉映月》么?演奏者是阿炳吧,我努力回想着印象中这位盲人音乐家的模样:一袭黑青色的长袍,头戴深色绒帽,宽大的圆形墨镜遮住了他的大半边面颊,两撇小胡子为这面颊增色了不少。耳畔萦绕的旋律愈发勾起了我的回忆,恍惚间,我想起某日清明,一个背着二胡的瘦削身影渐渐地与阿炳重叠,由模糊渐渐清晰。
清明,一个行祭礼的时节,总是要来点雨滴增添几分伤感。但和我一样没想伤心事的人们便都聚集在大街两侧,在清明微雨里嬉笑着结伴而行,凑成绵延几条街道的清明庙会。我本不喜欢凑热闹,却还是被妈妈拉上街,随着那满街的人群慢慢踱步。满眼都是行人,圍站在大大小小的商铺旁,一时间,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叽叽喳喳地充斥着我的耳膜。我挣开妈妈的手,在攒动的人流里,突然瞥见一处清静的街角。我欢欣地挤出人流,飞速地来到街角。
这里果真寂静,地上仅端坐着一位老爷爷,他戴着的墨镜,在他清瘦的颧骨上投下一抹深色的影,叫我看不清他的面容。只见他身上披着冬日的棉袄,肩后几处绷了线,露出团团灰色的棉花。他怀抱二胡,骨节分明的手鼓出条条青筋,褐色的肌理随着琴弦的颤动变换着纹路。我蹲下身来,才听见嘈杂的人声里夹着丝丝乐声。那声音先是呜咽,像是在低低地诉说着一番悲苦潦倒的生活。倏地,二胡声顿止,那琴音随着琴弓的落下猛地高昂起来,一洗先前的低沉压抑。好似一只鸟儿挣脱鸟笼一般自由地欢唱,那禁锢身体的金丝鸟笼摔落在地上,响得清脆,似是在向坎坷的命运宣誓着自己不羁随心的梦想。渐渐地,那乐声伴着渐大的雨滴迸发出了铿锵的呐喊,我仿佛看见这位老人的身上焕发着一种不向命运低头,不甘卑微的光彩,将这灰蒙蒙的雨幕撕裂开来。忽然间乐声清晰了,四周的喧闹都已不在。
就在此刻,阵雨又至,豆大的雨滴扑上我的面颊,我的衣衫被淋透了。我回首望着那位老人,他慢悠悠地拉完最后一个尾音,坚毅的嘴角扬出了动人的弧度。清明时节的细细雨丝,丝毫扑不灭他澎湃的热爱音乐的狂热火焰。我被妈妈拉着往回走,背着二胡的黑色的背影颤颤巍巍地走进朦胧的雨幕,模糊的视野里,我仿佛看见二胡上的金属手柄反射出柔和的光。不!我却愿意相信,是那位老人熠熠闪光的灵魂,使他演奏的每一首曲子都成为一段不屈于命运的岁月赞歌。在这个雨天里,他永不屈服的精神被洗涤出了最亮丽的生命本色!
【记忆深处的永恒】推荐阅读:
痛苦的记忆深处06-14
记忆深处的声音06-30
那记忆深处的爱06-14
记忆深处的画面作文11-29
记忆深处的事范文08-25
在我记忆深处的少年作文06-06
记忆深处的伤-七年级作文07-16
童年的记忆深处800字作文08-31
献给记忆深处的你散文10-14
以记忆深处为题的短篇作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