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

2024-05-25

三度(共12篇)

三度 篇1

《周易》云:“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假若你是春水一汪, 莫要缱绻于港湾, 而应万川东归海;假若你是野梅一枝, 莫要踟蹰于断桥边, 而应怒放生命释能量;假若你是山岚一抹, 莫要氤氲于幽谷中, 而应飘至天宇化祥云。万物皆然, 语文老师亦须有此追求。

一、以追求累积厚度

苏轼《杂说送张琥》云:“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追求者奉为圭臬以身体之, 无求者两豆塞耳置若罔闻。追求者高雅脱俗, 琴棋书画诗酒花;无求者俗事劳心, 柴米油盐酱醋茶。泰山固高不拒细壤也;江海固深不择细流也;追求者深谙学养固厚, 乃不拒博览也。

飞花三亩宅, 落叶半床书。清茗一盏, 书香一屋, 追求者一日不读书, 胸臆则无佳想也;一月不读书, 耳目则失清爽也。于是乎, 手执一把青铜刻凿, 在甲骨上游走出古朴之龙文;于是乎, 追寻伊人在水一方, 站成一株守望旷古爱情之蒹葭;于是乎, 峨冠博带端坐诸子百家散文之荫翳, 聆听珠落玉盘之论争;于是乎, 孑立汨罗江畔欷歔屈子之自沉, 嗅出一股千年不散之粽香;于是乎, 醉卧皇宫汉殿螭陛之上, 饱尝大赋炫博耀奇之饕餮;于是乎, 啜饮魏晋南北朝乱世之药酒, 体验生死徘徊在仙隐之边缘;于是乎, 纵舟唐诗宋词云蒸霞蔚之湖上, 将尘嚣缰锁雪藏于平仄韵律之酒缸;于是乎, 紧攥巴黎圣母院人性之钟绳, 击荡出善恶美丑任人冷静之考量;于是乎, 置身山东高密东北乡之庄稼地, 任生命疯长成血红野性之高粱……于是乎, 虔诚膜拜于“语林”大师之门下, 感悟于漪老师之情感, 关注钱梦龙老师之导读, 学习魏书生老师之管理, 体验洪镇涛老师之语感, 拜读余映潮、李镇西、程少堂、王君老师之博客……

《逍遥游》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学养果腹人自厚, 托舟擎翼任西东。然则兼收并蓄, 融会贯通, 厚积薄发, 杏坛互动, 师生岂不喜洋洋者矣。

二、以追求提升高度

王阳明曾云:“擒山中之贼易, 捉心中之贼难。”追求者总为成功找方法, 无求者常替失败觅理由;追求者似登泰山而小天下, 无求者竟成井蛙而少鸿志;追求者挫且益坚, 不坠青云志, 无求者酒醉今朝, 浮生总偷闲。

杏坛圣地, 名师荟萃, 耳提面命, 反思践行:聆听孔圣之“有教无类”, 尽消对后进生微存之芥蒂也;再闻“朝闻道, 夕可死”之宏论, “立德树人”驱散“分软至上”之雾霾也;引入孟子倡导“养气”之学说, 课堂内外便升腾萦绕“浩然之气”也;谛听“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教诲, 赏识化为心泉涓涓而流也;观照朱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读书之法, 坚定阅读关注个体感受之理念也;审视陶行知“捧心来”“不带草去”之独白, 激起扎根乡村教育之共鸣也;细究其“生活即教育”之观念, 痛下去除“死读书”诟病之决心也;惊叹叶圣陶“教为不教”之灼见, 练就学子终身学习之能力也;揣摩余映潮教学之秘诀, 扫除课堂一地之碎问也;咂摸程少堂语文之佳味儿, 净化课堂杂味之横陈也;感受王君青春语文之激情, 拒绝为师一味之平庸也……

有联云:“海阔心无界, 山高人为峰。”济沧海, 攀高峰, 酬壮志, 追求者登高望远, 其教艺必日趋高超也, 其精神天空必日趋高邈也。

三、以追求增加热度

若问教坛群星:君何以业绩斐然焉?其必曰教之者不如好教者, 好教者不如乐教者。追求者必醍醐灌顶热情陡增也———专业发展定高标, 集体备课真参与, 个人备课深思考, 课堂教学勤反思, 公开赛课争展示;其必曰:教中有足乐者, 不知薪资之奉不若人也;其必曰:不爱名车爱名师, 不爱歌厅爱书房, 不爱影视爱阅读, 不爱阔论爱静思, 不爱网聊爱写作, 不爱苟生爱精进;其必曰:扶正人生航向, 抛却匠人思想, 践行马斯洛之自我实现焉。

板凳堪坐十年冷, 从教仅为稻粱谋?所思若此, 焉至耄老, 必有所成!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4.3)

三度 篇2

盐小得胜分校

蓝健虹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放牛山歌》,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2.初步了解四川山歌风格的特点和韵味,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教学重点:

1、聆听歌曲,感受山歌的韵味,用打击乐伴奏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歌曲中衬词的处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具有山歌风格的歌曲。教学过程:

一、教师用四川话问好,引人歌曲聆听

1、师:孩子们蓝老师用四川话向你们问好,你们觉得奇怪吗?因为今天蓝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首我们四川的歌曲,所以蓝老师特意用我们四川话向你们问好。那让我们赶快来听听这首歌曲吧。

2、聆听歌曲

3、出示课题

放牛山歌 问:歌曲的情绪怎样?几拍子?

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接下来让大家看着乐谱我们再来聆听一次这首歌曲,想想歌曲向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生再次聆听

学生聆听后回答。牧童除了放牛还干了些什么?(捡柴,唱歌)

我们四川的许多地区都处于山区,人们在砍柴、放牧时都喜欢演唱一些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们把这类歌曲叫做山歌。山歌的曲调自由高亢,悠扬动听。

引人发声练习

三、今天蓝老师给大家介绍的这首山歌是由一首儿歌改变的,下面请大家看看这首儿歌。出示歌词,师生接龙用方言朗诵

四、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有意思吗?那我们选择什么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呢? 再次聆听歌曲,随音乐选择打击乐演奏 分组选择合适的打击乐

五、学唱歌曲

大家演奏得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唱唱这首歌曲,我相信你们也会唱得挺棒的。

1、师生接龙哼唱歌曲旋律

2、再次聆听歌曲 学生模唱

3、学生演唱

孩子们,我们现在演唱的这首歌曲的歌词同我们刚才朗诵的儿歌的歌词有什么不一样?多了些什么?

介绍衬词 没有具体的意思,表现语气。问:你们认为衬词是唱轻点呢?还是重点?

4、学歌词,处理

5、加入打击乐伴奏(分组用三角铁、双响筒、串铃演奏)

6、分组演唱,学生表演

7、老师用四川话范唱一次

比较与刚才的范唱在语言上有什么区别

服务营销“三度” 篇3

“以客户为导向”,似乎是索然无味的老生常谈。甚至,以至于这个话题有些老到不断有时髦的市场理论和管理工具以“创新者”的身份企图通过颠覆、革命它,以达到表现自己的目的。

因此,在这样一个新概念层出不穷的营销环境中,很有必要做一个提醒:有些根本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并不会因为时势的变迁而改变。消费市场究竟谁说了算?万变不离其宗,还是消费者。

产品“特性”转化为客户“利益”

消费者本身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变得更成熟更现实了。他们不再相信或者期待自己因为消费了,就能享受“上帝”般的待遇(大多数身心健康的消费者是不会贪恋“跪式服务”的)。消费大众希望的只是在消费的时候,拥有信息对称的权利,真正享受“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务。

从另一角度而言,消费者对于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了,他们要求的不再是表面的“殷勤”,而是真正地受到重视,需求得到满足,享有长久的、优质的服务保障。

现代服务业这个新兴概念的提出,把诸多行业纳入到了其大麾之下,服务业的外延得到了极大的延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在谈到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时,把其分成了四大类: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似乎在一瞬间,曾经高高在上的金融机构、医院、学校、航空等等,都齐刷刷地亮出了“亲和牌”。其实大家清楚得很,仅仅有“专业权威”是不够的,附加“亲近关切”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拥抱与荷包。道理很简单,只有企业的商品或服务的“特性”(Attribute)转化为和消费者切身相关的“利益”(Benefit)时,才能促动消费行为的产生。

在服务行业的营销中,要将产品“特性”与用户“利益”结合起来,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需要切实把握好三个“度”的问题:

尺度:过犹不及

请看下面一段对白:

——“你好,你今天又来啦。”

——“是呀,你们餐厅今天空调倒是开得挺足的,蛮凉快的。“

——“是的呀,不过我们干活的人,忙起来还是热死了。最近的天气不正常……”

听起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熟人之间的热络寒暄。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一幕发生在麦当劳餐厅里,一个是用餐的客人,另一个是手里拿着拖把、水桶的清洁员工,而她们相互家长里短聊了长达5分钟。坐在邻桌的你会作何感想?

毕竟,全球标准化的快餐业巨头连锁店和街头巷尾的夫妻店不同,消费者对他们相应的期待也不同。怎样才能避免“亲近关切”上的过犹不及?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新加坡航空的经验——服务行业的成功典范。

提到新加坡航空,往往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联想就是新航的空姐:亲切、热情、温和、优雅。不可否认,新加坡空姐已经成为新航一个成功的品牌象征。她们在服务上亲切而不亲近的分寸把握,正是服务专业高度的一种体现。无论“亲切”也好,“热情”也罢,这些都是建立在职业化基础上讨论的话题。具体地来说就是:时刻记住自己的职业身份,保持一定距离的亲切与关怀。

深度:“分析”客户需求

仅仅知晓客户的需求是不够的。在客户的心目中,各种需求的份量亦有轻重不同。企业需要深入了解、有效分析这些需求。某些需求是必须得到满足的(must

to

have),当这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客户往往就会毫不犹豫地拂袖而去;某些需求(better

to

have)是最好能够满足,如果实在不能满足,客户也能接受的。

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个案例:CTR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消费者银行渠道使用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者目前使用的最主要银行业务办理渠道是银行柜台,最不满意的渠道也还是银行柜台。基于以上情况,某银行意识到提高柜面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于是紧锣密鼓地出台了一套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该银行在每个柜面设置了即时电子评价器,每个顾客在办理好业务之后都会被邀请对柜面人员的服务做出评价。而银行柜面员工的奖金直接与评价的好坏挂钩。

但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消费者的抱怨与不满反而更多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不少员工为了得到好的评价,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常常会过分殷勤,比如:向顾客提出额外的建议以表示关怀。这样,单笔业务的办理时间却被无意中延长了。显然这家银行对于客户需求没有深入地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消费者对于银行柜面服务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排队等候时间过长。调查显示:消费者在银行的3/4时间是用于排队等候的。

所以企业在“以客户为导向”的工作落实中,特别是初期,不宜要求全面开花,而是应该紧扣重点、满足客户最关注的需求。

广度:不仅是一线员工的事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以客户为导向”的重要性,除了相关技巧的教授,更重视员工是否本身拥有内心由衷的服务意识。同时,企业对于员工素质在该方面的高要求、严要求也从录用后的培训提前到了招聘环节。但仍有部分企业管理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

“以客户为导向”只是限于对一线员工(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销售人员、客服人员等等)的要求。

让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立志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领跑者的万科,看看它是怎样做到以客户为导向的。2007年6月25日,万科在全国20个城市展开统一行动,将属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统一更名为“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万科认为:虽然一直以来“物业管理”已经成为习惯用语,但“物业服务”才是更准确的表述。“管理”更多体现的是物业企业与房屋、设施、场地等“人与物”的关系,而“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企业与客户之间“人与人”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开发商要真正坚持客户需求导向”。万科高层管理者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身体力行这样做的。而且,万科的“客户导向”意识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环节。一般的房地产开发商,首先是寻找机会,是按“土地→产品→客户”这一流程进行操作。而万科是首先分析客户需求,先制定客户策略,再出台土地策略,最后是产品策略。

简而言之,万科不是按产品去找客户消费,而是按客户的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与制造。也就是说,万科向客户提供的服务,从“拿地”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随着服务行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逐渐壮大,营销的理念也正在不断向这个产业的纵深渗透。如何真正落实服务营销“以客户为导向”的核心理念,把握服务营销三个方面的“度”,是每个身处其中的企业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三度”拓展,提升课堂实效 篇4

一、拓展要有限度, 不能随心所欲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文本为中心, 在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 而且拓展要有限度, 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要围绕文本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最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书籍, 因而所有的教学内容应该围绕文本进行, 拓展也不应例外。 因此, 教师需要围绕文本以及学生实际进行拓展,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 比如教学《 三顾茅庐》一课, 教师就可以适当拓展诸葛亮“ 借东风”“ 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 等故事以及三国的最后走势,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再如教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这篇课文, 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写樟树是为了写人, 教师就需要通过拓展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让学生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进而认识到作者是通过写樟树来衬托宋庆龄的品质的。

2.要控制时间

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拓展资料过程中尽可能控制拓展时间。 衡量资料拓展是否有效的标准不在于拓展时间的长短, 而在于拓展的效果如何。 教师在进行拓展时, 不能全部实行拿来主义, 需要进行有选择的筛选, 最好对网络资源进行二次加工, 从而更能发挥拓展的作用。 比如教学《 竺可桢》 这一课, 教师可以拓展的内容很多, 比如竺可桢的经历、 成就以及对科学研究的态度, 等等。 教师如果拓展的内容过多, 难免耗时耗力。 在选择拓展素材时, 笔者为学生拓展了竺可桢在气候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的小故事, 在时间把握上则主要放在导入阶段以及自主阅读阶段, 时间控制在10 分钟内, 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3.要服务教学

选择拓展内容的唯一标准就是服务于教学。 在拓展时,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拓展方式, 比如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 等等, 但是教师同样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最能接受的拓展方式, 而不能随心所欲, 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大幅度采用图片或者视频形式。 比如教学《 九寨沟》 这篇课文, 教师虽然可以通过图片拓展, 但是如果过度运用图片, 就会让学生只记得欣赏图片中九寨沟的美景, 而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去想象九寨沟的美景, 这种只图热闹的拓展, 其实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二、拓展要有准度, 不能面面俱到

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时机, 才能让拓展更有效。 因此, 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 深入解读文本, 在教学最为关键的地方进行拓展, 从而让拓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1.围绕重点难点

在一节课中, 教师要讲的内容很多, 如果全面拓展, 必然会浪费时间, 而且学生也不得要领。 因而教师要把握拓展分寸, 要明白拓展仅仅起辅助作用, 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 应围绕文本重点难点进行, 或者是从关键内容处进行拓展, 或者是标题, 或者是关键字词, 或者是中心句, 等等。 比如教学《 泉城》 一课, 对于珍珠泉、黑虎泉以及五龙潭等等泉水的名字, 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到解释;唯独趵突泉这个泉水名字, 在文本中没有相关解释, 学生无法理解。 这时笔者没有直接解释趵突泉的来历, 而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 趵” 的意思, 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趵突泉的景色以及其向外喷发时的声音。 另外, 笔者还故意拉长发音———“ 趵—突—趵—突—”, 以模仿泉水的声音。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趵突泉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声音得来的。

2.围绕文本留白

在教材中, 我们会发现作者或编者会有意或无意留下空白, 这从国画角度来说, 属于“ 留白”。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对留白能真正拓展到位,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题, 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这篇课文中, 作者更多地对爱因斯坦的生活习惯进行了描述, 同时也对小女孩怎样教导爱因斯坦进行了描述, 而对于课文中提到的“ 一个伟大的人”却没有进行描述。 这时教师如果适当拓展一下爱因斯坦的事迹, 以及他伟大的科学成就, 比如创立“ 相对论” 等, 这样学生就会在惊叹的同时更容易感知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同样也能深层次地感知文本的主题。

3.围绕习题内容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课后练习题, 借助课后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拓展。 如 《 人类的“ 老师”》 的课后有这样一道题:“ 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 老师’的事例吗? 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 ”这里就明显提出了拓展要求。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围绕这一课后练习题进行适当延伸, 或者将练习题的内容穿插在课堂的某个教学环节之中。 如在导入阶段, 教师就可以适当为学生补充人类以生物为“ 老师” 的例子,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文本奠定基础。

三、拓展要有广度, 不能单一化

在教学中, 教师有时需要进行多处拓展, 但是在拓展的时候, 要考虑内容之间的联系, 尽可能让拓展有广度, 要实现环环相扣, 这样不仅可以让拓展更加有效, 而且还有利于课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便于精彩课堂的生成。

1.构建拓展链

何为“ 拓展链”, 顾名思义, 就是用一条线串起所有的拓展内容。 相对而言, 这条线主要是针对拓展点以及拓展时机而言的。 比如《 给家乡孩子的信》 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而是我有感情,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 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针对这句话, 这一难点, 教师如果仅仅拓展巴金对自己写作的论述, 那么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巴金的理解, 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这种理解、这种品析, 无论怎样还是停留在巴金对自己的评价上, 相对而言, 不够全面。 对此, 最好的拓展方式就是围绕这句话, 拓展一些关于鲁迅、 柯灵等作家对巴金的评价, 这样就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拓展链。

2.构建拓展网

在教学一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进行多处拓展, 并将这些拓展联结成一张网。 有了这张网, 学生理解、感悟文本主题就变得更容易了。 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 把握课堂的整体结构, 尽可能把一节课所有的拓展串成一条线,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 比如教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 教师就可以进行多处拓展, 如关于酷刑, 司马迁的故事甚至汉武帝的故事, 等等。 这些拓展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拓展网。 这样的拓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 的缘由, 从而理解司马迁为了实现理想坚强不屈的可贵精神。

3.构建拓展桥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比如教学《 春联》 这一课, 教师可以直接拓展对联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对春联有所了解, 之后, 再次拓展,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搜集一些春联, 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去简析春联。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对对子, 通过拓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常用三度音程的构成教案 篇5

题目:音程的构成(大、小三度)学科:乐理 专业:学前教育

教材内容: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章第九节 设计者:张江河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理论第六章第九节的音程的构成与识别,是由著名的音乐理论教育家李重光先生编写的。这本教材从大学本科的艺术音乐专业招生到中专、职业艺术类音乐理论的学习均使用这本教材,可见这本教材的普及性和实用性。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理论课的教学也使用这本教材,本节内容选自教材的第六章第九节

学情分析

学前教育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尤其在声乐上接触到二声部的学习以后,迫切需要音程知识的补充和理论指导,因此及时的接触和学习音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时介入学习,学以致用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声乐和音乐理论两门课的学习兴趣,一举双得,学生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动力,有了动力也就有了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在任一基本音级上构成大三度的音程,进而能构成三度音程的任何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会计算音程的度数和音数

2、掌握大三度音程的两个构成要件

3、学生本人能出关于大三度音程构成的试题 教学内容

1、音程的定义

2、音程的类型

3、音程的度数和音数

4、大三度音程的构成要件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半音和全音关系的概念

2、重温相关的练习题型,让学生熟练掌握全音半音关系的知识点。

3、音程的定义

4、音数的定义

孙宏斌三度碰壁 篇6

2009年12月14日,持续半个月左右的路演最近以IPO取消而黯然收场。而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带领公司上市失败。

孙宏斌第一次上市失败发生在2004年,当年,顺驰雄心勃勃,要挑战老大万科。但在准备上市时,逢宏观调控而不了了之,最终公司因扩张过速遭遇资金链断裂。

2007年底,失败后的孙宏斌东山再起,准备带领融创上市,并引入战略投资者雷曼兄弟,未曾想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来,雷曼兄弟自身难保。孙宏斌的上市计划再遭搁浅。

2009年12月2日,孙宏斌第三次冲击香港资本市场,携旗下融创中国举行投资者推介会,准备借恒大与龙湖的东风,一举跃龙门,结果再次无功而返。

孙宏斌我们还会回来的,融创明年还将重启IPO,应该是在2010年5月份之前。这一次暂停上市是因为路演期间遭遇政策调控,香港股市一直在下跌,投资者对中国未来房地产市场热情下降所致。

首钢房地产内部人士房地产现在也是首钢的生蛋母鸡,要保持千亿产值规模,首钢不会轻易放弃与融创合作的两个项目。这可能也减少了孙宏斌的卖点。

《华夏时报》中国房地产市场现在是一个以土地储备论英雄的诸侯时代,孙宏斌这回又押错了宝,他主推的融创特色是低负债率,这根本无法打动投资者。

盛富资本国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立冲孙宏斌至今没有完全撇清与路劲基建的诉讼,这对融创重启IPO是一个不小的阴影。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丹华资本对房地产的追捧方向已经改变,过去资本喜欢碧挂园那样的地主,现在喜欢资本渠道丰富的恒大、龙湖。因为随着中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房地产已经从快鱼吃慢鱼的阶段向大鱼吃小鱼的阶段过渡。

国泰君安港股分析师姚峣融创明年再冲上市,仍有四大困难:第一,明年一季度之后房地产将进行政策密集调控期;第二,投资者对房地产泡沫担心加重,估值会大降,第三,香港恒生指数本身面临考验;第四,会有更多企业排队赴港上市,融创面临的竞争加剧。

三度 篇7

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直接参与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既培养了实验的兴趣,又提高了实验的技能。因此,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应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现有的实验“动动手术”,努力挖掘适宜学生探究的素材,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的探究。

上课时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当溶液浓度很低时,植物细胞吸水; 当溶液浓度较大时,植物细胞失水;当溶液浓度接近植物细胞中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既不失水也不吸水。

一、重设实验方案以拓展探究广度

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在认知及情感上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给予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质疑与想象的空间,其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科学教材中“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是一组对比实验(清水、浓盐水),这一实验受到课堂演示的时间限制,是在较为极端的情况下比较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同时也会使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盐水就会导致植物细胞失水;只有盐水才会导致植物细胞失水。为了拓展实验,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提前布置课外分组实验,要求:选择一种溶质(食盐、蔗糖)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6组)培养青菜幼苗(图1),实验前、后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并称重(表1)。

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实验差别较大,学生也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只能通过细心的实验、观察、思考才能解决。对不同组的实验,出现不同的差异,学生感到迷惑而惊奇,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同时,还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并不是探究问题的唯一途径,培养了不迷信教材“权威”的批判性思维。对教材实验进行生活化、微型化、绿色化的改进都是探究实验开发的重要内容。重新设计实验方案、重组实验内容或实验装置均可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同时还可以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上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实际上还可以延伸至“如何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又如科学教材设置了“CO2的制取和灭火实验”,但是两个实验均为验证性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CO2制取实验的合理性以及CO2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两个实验进行组合(图2),并选择不同的物质(块状、粉末状的石灰石,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逐滴加入或一次性注入盐酸)反应,既可以让学生认识CO2密度大于空气、一般不支持燃烧等性质,还可以通过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室和灭火器中制取的CO2的不同的药品选择及相应的操作方法。

二、重组实验内容以挖掘探究深度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探索过程,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从而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一个好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直观的实验、形象生动的现象会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或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并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实验方法,从而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由此可见,实验具有广阔的探究空间和无限奥妙,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在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深入探究中提高能力。

三、重创实验情境以强化探究效度

在进行实验之前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用“问题”唤起学生的直观体验而参与课堂学习,用“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动摇原有的认知平衡,用“冲突”激起学生的内驱力和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线索,还是教学的归宿,可见,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有效的实验探究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问题来源于教师和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让教师参考。只有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找到问题的切入口,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问题;也只有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才可能有更多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从而为解决问题创造更多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实际的教学情境,启发并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引导中讨论、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提高。

做“影响浮力的因素”实验时,如果直接对学生提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浮力的大小?”这样既没有体验基础,也无法直接感知,因此学生也只能是胡猜乱想。倘若在猜想前增加几张图片(如图3)作为情境,或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如当人从浅水逐渐进入深水中时,人有怎样的感觉?哪些因素在发生变化?为什么“死海不死”,等等。这些图片或问题贴近了学生的经验,牵动了他们的感受,从而让他们有机会、也有能力各抒己见,其功效非同一般。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多变量实验中应该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实验探究在合理情境的引导下更能激起学生的共振与共鸣,从而提高实验探究的效度。

理光三度蝉联领导者称号 篇8

在迄今为止IDC所发布的3次报告中, 理光凭借其优异的市场战略和执行能力荣获了领导者这一称号。

目前, 很多企业提供的MPS服务主要聚焦在设备和打印管理, 而理光的MPS服务则作为理光文档管理服务 (简称“理光MDS”) 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完全从用户意愿出发进行项目执行, 帮助客户的业务流程变得更安全、高效和低耗。

三度 篇9

一、教学情景中感知概念的表象

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 同时又无形地隐藏在其中。对学生而言, 概念是一种外在的抽象化的知识, 学生不容易理解概念丰富的内涵。但是现实情景中蕴涵着概念, 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概念的内涵和意义。所以, 情景成了学生概念学习的优势资源。欲知其义, 先感其形, 我们可以从情景入手, 先充分感知概念的表象。值得注意的是, 千万不要用一个例子就完成了概念表象的感知, 否则学生只能停留在一个例子的表面。而应该在多个不同情景中丰富学生的表象, 找到情景中表象的共性, 水到渠成地引出、感知概念, 这样才能感知出概念的表象, 体会到概念发生的需要和作用, 为概念的意义理解夯实基础。

《周长》教学中, 教师先出示一块桌布和一条花边, 谈话引入:如果给这块桌布镶上花边会更漂亮!你认为应该镶在哪里?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情景出发, 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之上, 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教师顺势指出:桌布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的周长。同时板书“周长”一词, “周长”的概念自然揭示在学生眼前, 学生不由自主地想到:哦, 这样子就叫周长。但老师心中一定要拉住一根弦:此时, 不要急忙领着学生去挖掘周长的内涵。因为“周长”一词刚闯进学生的认知世界, 比较陌生, 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朦胧, 还没有完全和生活经验融合, 这正是知识的联结处、概念的生长点。教师接着提出:在我们身边, 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周长”来表达, 谁来说一说?其目的是激活学生的体验, 让周长的表象在学生脑海里活动起来。有学生说广告牌四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有的学生说黑板四周的长度也是它的周长。到此, 只要一提起周长, 学生就能想起这些表象, 此时此刻学生能整体感知到周长的存在, 能“意会”周长的意义, 表象成了“周长”生长的土壤。至此, 学生的情景感知应该是充分的:周长来源于生活, 又隐藏在生活中, 周长的学习是现实的、必要的、有意义的, 孕育了生活数学的思想。

二、动手操作中解读概念的意义

常说:“听过的忘了, 看过的记住了, 做过的理解了”。“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 在做的过程中感悟概念的丰富内涵, 让感知到的表象逐步走向抽象的意义。表象是丰富的, 让学生的想象漂浮起来, 而操作是深刻的, 让学生的思维沉淀下来。这样, 建立起来的概念才是有血有肉、立体饱满的, 而不是只抓住概念的干瘪躯壳。

当“周长”在学生头脑中已建立起“表象”, 学生感悟的基础被夯实, 此时引领学生解读概念意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接着安排:请大家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周长, 你会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摸着。“说说你是怎样摸的?”让学生把直观的操作上升到需要思维运作的语言表达, 让学生去初步解读周长的意义。有的学生回答说:从这儿 (起点) 开始摸, 沿四周摸一圈, 又回到这儿 (终点) 。有的学生回答说:我从这个角开始, 向右边沿着这个边摸一圈就是它的周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着周长的意义, 这是很可贵的真实体验。教师顺势点拨: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 无论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只要是沿着封面的边摸一圈, 你就摸出了封面的周长。在这里, 教师的点拨梳理很重要, 让学生对周长的解读更深刻、更清晰。教师接着安排以下活动:请大家拿出笔, 对草坪、树叶、运动场、扇子等图片的周长“描一描”。这一活动, 将操作进一步牵引到描周长, 并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 深化对周长的理解。

教师接着出示一个树桩 (实物) , 提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树桩面的周长有多长呢?有的学生说用绳子围一圈, 看绳子有多长。有的学生说用软尺量!指名学生上台量出该树桩面的周长。这里, 学生想出“绳测法”、“软尺测量法”, 得出树桩面的周长。这一步非常重要, 这其实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学生把周长和尺子量出的长度对应起来, 是抽象出周长意义的关键。这时水到渠成, 师生共同梳理得出周长就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三、交流辨析中内化概念的本质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往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 情景都是以“正面”呈现, 因此学生建立起来的概念得到了情景的百般呵护, 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常说, 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这时, 应该把概念放到既有正确又有错误的情景中去, 让学生在交流辨析中进行思维的碰撞, 剥离概念的非本质元素, 内化概念的本质, 让概念真正建立起来。

“周长”的意义明确后, 教师出示第一个奖状框 (绳子差一截才能围一周) , 提问:绳子的长度是奖状框的周长吗?有的学生说:不是, 因为绳子没有围拢。这里, 学生的理解突现在“围”和“一周”上。

教师出示第二个奖状框 (绳子围一周后还剩一截绳子) , 提问:这根绳子围了奖状框一周, 它的长度应该是奖状框的周长吧?学生答:不是, 因为绳子有一圈多了, 要刚好一圈才对。这里, 学生把“一周”牢牢扣住。

教师接着出示第三个奖状框 (绳子刚好围一周但没有贴着奖状框的边围) , 提问:这根绳子刚好围奖状框一周, 它的长度总该是奖状框的周长了吧?学生着急地回答:不是, 因为绳子没有围好, 要挨着奖状框的边围才对。这里, 学生在“一周”基础上关注了正确的“围”法。

教师最后让学生读一读周长的意义,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读其中的几个词语, 如“围”、“一周”等。至此, 周长的意义达到了本质的内化。

四、实践运用中彰显概念的价值

当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羽翼丰满时, 就应该让学生展翅翱翔, 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自主地运用概念, 体验概念的意义, 彰显概念的价值,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

当学生对“周长”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后, 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实际问题的解决, 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提问:请大家想想, 怎样才能知道黑板面的周长是多少?有的学生答:用尺子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这里,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学生说:把黑板的四条边量出来, 再加起来。有的学生说:只量出相邻的那两条边就够了。教师顺势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 按这位同学的回答, 只量这两条相邻的边, 可以还是不可以?教师在这里不作评价, 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全体学生深入思考, 进行思维碰撞, 得出相同的结论, 共同分享了这位同学的思维成果。

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温度”的适宜, 同时兼顾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在“动”与“静”中调控好学生的情感过程和学习过程, 让学生既能享受课堂轻松愉快的气氛, 又能学有所得。

摘要:本文以“周长”的教学为例, 阐述数学概念教学中, 从教学情景中感知概念的表象、动手操作中解读概念的意义、交流辨析中内化概念的本质、实践运用中彰显概念的价值四个方面, 探讨了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三度”:首先要有广度;其次要有深度;第三要有温度。让学生既能享受课堂轻松愉快的气氛, 又能学有所得。

关键词:“三度”,“概念教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玉东;深度宽度温度——数学课应该这样“度”过[J];《教育研究与评论 (小学教育教学) 》2009年12期。

三度 篇10

一、紧扣教学重难点, 把握提问的“准度”

教学重难点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准点和落脚点, 也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点。结合重难点, 巧妙提问, 往往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化解难点, 夯实双基, 提升能力。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把握提问“准度”, 深入钻研教材, 围绕目标, 紧扣教学重难点, 灵活有效地设置问题, 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究, 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攻克难关, 促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 提升技能。

比如, 在进行“体操前滚翻”教学时, 为了深化学生对前滚翻“低头蹬腿团身紧抱膝, 身体尽量地蜷成球状”这一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首先, 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同学们,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木块和一个小皮球, 若我们用力推一下, 哪个更容易向前滚动?为什么小皮球能滚得那么远, 而小木块却不能滚动呢?然后鼓励学生分别去感受推动小木块和小皮球的不同, 获得体验, 接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前滚翻动作要领的讲解, 并示范演示, 从而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 提升基本技能。这样, 通过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有效问题, 既帮助学生指点了迷津, 明确了重点,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二、遵循认知规律, 把握提问的“梯度”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往往对于提问的“梯度”把握不够, 过易, 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过难, 学生一知半解, 不知所措。因此,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梯度”,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努力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进而精心设计深浅适度、难易适当、环环相扣的问题, 从而推动学生深入感知, 碰撞思维, 自主建构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 教学“篮球”时, 我是这样提问的: (1) 在篮球比赛中, 每队上场比赛人数是多少?一场比赛共有多少时间? (2) 在正式比赛中, 队员侵人犯规和技术犯规满多少次会被罚出场外, 不得再参加本场比赛? (3) 篮球比赛中, 3分线内侧投入球可得几分?3分线外侧投入球可得几分?罚球投进得几分?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 学生都能踊跃发言。接着, 我播放了一段篮球比赛视频, 让学生观看, 并结合解说员的专业解说, 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什么是罚球区?什么是限制区?什么是跳球?什么是干扰球?这样, 通过循序渐进地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问题,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突出思维价值, 把握提问的“深度”

纵观当前课堂教学现状, 不难发现, 许多教师在提问时过于随意, 缺乏目的性, 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有些提问一点带过, 如蜻蜓点水, 缺乏深度, 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少, 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思维价值, 从而导致提问实质意义不大。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深度”,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成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 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譬如, 在讲解“肩上快速挥臂投掷垒球”时, 我首先预设了这样的问题:垒球投掷有哪些方法 (原地投掷垒球、肩上快速挥臂投掷) ?运用哪种投掷方法投得更远?为什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 让学生自由结伴进行“炸纸炮”游戏, 通过实际演练, 比一比谁的“纸炮”打得最响, 并分析其原因, 总结经验, 使学生发现投掷垒球的关键点是“快速有力挥臂”, 从而把握肩上快速挥臂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 最后师生共同点评, 评选出“最佳炮手”。这样, 通过设置开放式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乐于思考、善于观察,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航天科技:三度 两坚持 篇11

作为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地位的重要基层单位,所党委深刻认识到青年是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成就未来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切实做好青年工作才能牢牢抓住未来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所党委在支持和指导青年工作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度、两坚持”。

思路明确,措施得力,“三度”提升工作效果

一是境界有高度。青年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投入多、见效慢,是一项战略性基础工作;二是青年具有自我成长的动力,后浪推前浪,能够自我成长;三是青年的成长快慢往往与对其投入的多少成正比。认识到这三个特点,所党委在工作中站在为航天事业培养优秀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以甘当“铺路石”的心境,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力争早见成效,见大成效,为航天事业和502所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二是支持有力度。在实际工作中,所党委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了诸多有力措施:敢于给青年“压担子”,将优秀的青年放到重要的岗位上,不求全责备,看主流、看优点、看本质,让青年化工作压力为成长动力;善于为青年“搭台子”,通过青年创新创效活动、“远航”青年志愿者记者团、“青春吉尼斯”技能大赛、“知识漂流”和“一团一品”实践创新品牌活动等平台使青年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切实为青年“结对子”,开展签署师徒协议活动,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具体化和制度化,实现了一帮一、一对红的效果;实实在在“给票子”,将青年工作费用列入全所预算,按照上不封顶的原则给予青年工作坚强有力的经费支持。

三是关心有温度。所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青年员工诚心诚意办实事,设身处地解难事。考虑到一线青年员工压力大、责任重、条件艰苦,我们在薪酬调整中向一线倾斜,增设了季度骨干津贴。对于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积极采取措施排忧解难。2011年,为身患白血病的一名青年捐款30万元,帮助他完成了骨髓移植手术,2012年,他已逐渐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为了使一线的青年职工能够安心工作,组织开展了“汇梦天宇一家亲”、“心暖五〇二、心暖新航天”的家属关爱活动,达到了巩固前方、稳定后方的目的。同时,坚持厚爱与严管的统一,在工作、学习方面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引导他们尽快成才。在新一届团委班子成立之初,所党委就提出“502所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要叫响自己的响亮品牌”的高要求,全面深入推进的“思想引航、成才领航、成长暖航、固基护航”的“四航”工程,为确保以交会对接、月球探测及北斗导航为代表的型号任务圆满成功以及推动航天事业转型升级的新实践注入强劲活力,团委荣获“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完善机制,找准方法,“两坚持”确保目标落实

一是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502所专门成立包括所领导、科技委专家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青年工作委员会,在青年工作的年度和专项的规划、论证和实施过程中进行把关,确保其在一套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保障下,有序高效运转。

二是坚持组织引导和青年自我成长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现在的年轻人思维活跃而多元,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适应他们的成长需要,因此,所党委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青年主体作用发挥”的思路,通过“远航”青年志愿者记者团、举办“党史铭记颂党恩”比赛、“质量·人生”新老员工畅谈会等切身融入的方式激发青年“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成长”。

抓住重点,持续提升,推动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坚持思想“引航”,抓好航天优良传统教育。航天精神是老一辈航天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将在开展向钱学森、孙家栋和第一任所长钱伟长等老一辈航天人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远航”青年志愿者记者团这一平台,开展青年阅读老专家笔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访谈、“远航”青年成长课堂等活动,使年轻人在“感知、感悟、传播、践行”航天精神的实践中,教育自己、影响他人,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航天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二是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开辟青年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面向全所青年,有计划、分步骤地对青年职业生涯进行科学有效的双向规划,并加大培养力度,加强学习和创新;对于科研生产一线的青年骨干人才,将为其研究和创新提供更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对于经营管理骨干人才,将加大选拔、聘用力度,提供发展机遇;对于青年领军人才,将出台相关制度,全力助推其成长。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高密度发射任务给青年职工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今后,我们除了要继续做好为青年职工送温暖、解难事的各项工作外,要尝试利用外部资源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等工作,确保青年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要鼓励各团支部继续开展好“一团一品”实践创新品牌活动,以符合青年特点的、具有深度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吸引凝聚青年,不断丰富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作者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党委书记 )

三度 篇12

一、把握知识的深浅度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 在教学中, 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 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 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在讲授中忽视了这个“度”, 任凭教师随心所欲、尽情拓展, 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功夫, 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领。所以, 深化和拓展教材要有“度”, 要以大纲为依据, 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二、课堂提问要适度

提问,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彩的提问, 对于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 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 没有一定的思考性, 学生张口能答, 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 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 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 提问要数量有度。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 但也绝非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提问过于频繁, 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 精神高度紧张, 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第三, 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 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三、举例证明要有力度

1.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 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 以增强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 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足以说明问题,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事例。

2.事例的选择要典型, 有代表性, 切忌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如果对事物不加筛选, 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要紧紧围绕讲述的重点慎重选择, 以增强说明力度。

上一篇:电控LPG发动机下一篇:曲式与作品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