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精选8篇)
龙文化 篇1
摘要: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者。龙文化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并最终确立。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播龙文化、发扬龙文化。
关键词:龙文化,产业化,图腾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传说能隐能显, 春风时登天, 秋风时潜渊, 又能兴云致雨, 为众鳞虫之长, 四灵 (龙、凤、麒麟、龟) 之首, 后成为皇权象征。几千年来, 龙的形象几经变革, 龙作为图腾所孕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不断被挖掘, 龙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天行健、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 追求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民族精神, 希冀幸福、吉祥、长寿、不甘平庸的民族心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生观, 已构成龙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 龙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文化的象征,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 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 也是一种意绪, 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认识龙文化、了解龙文化, 其次是传播和发扬龙文化。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龙文化的演变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蛇、鳄、鱼、鲵、猪、马、牛、鹿、熊等动物, 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 具备长身, 大口, 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的神物[1]。龙是神话中最为普遍的生物之一, 出现在世界各地, 中国、印度、日本、西亚、希腊、北欧和北美等地方都有龙的神话流传。
在中国, 龙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是原始先民对身外自然力神化的产物, 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到来之前, 劳动人民就把龙创造出来了。在商代, 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 具有强烈的神密感, 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战国、秦汉之际, 龙纹改变了以前的变体化和多样化局面, 出现了后世所常见的那种定型化和公式化的造型, 并随着儒教和道教的盛行而趋于成熟。自秦汉始, 皇帝被说成是真龙天子, 所以龙就有了三重的含义:一是通天的神兽, 二是君主的化身, 三是吉祥瑞兽。隋唐时期, 除了一般传统的龙形象外, 又出现了一种龙首鱼身的形象, 学者称其为“鱼龙变纹”。宋元时期, 龙的形象更加规范化, 及至明清时期龙纹成为皇权的象征和标志而臻于鼎盛, 迎来了其登峰造极的黄金时代。由于封建帝王的推崇, 龙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艺术领域, 以突出帝王的权威。今天我们见到的带有龙图案或装饰的建筑, 大多建于明、清两代, 其中一些建筑几乎无处不龙。也就是在明清时期, 龙的形象基本定型, 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龙的形象明显区别:西方龙的龙头比较多, 有的三个头, 有的九个头, 还有十二个头的, 而中国龙只有一个头;西方龙嘴里吐火, 中国龙嘴里一般喷水;西方龙常常代表凶恶的势力, 中国龙往往是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 很多民俗与龙文化有关, 比如龙抬头、闹龙舟, 还有四海龙王和龙王庙的传说。可以说, 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之中, 成为其中绚丽的一部分。
二、龙文化产业化的路径
(一) 成立龙文化研究学会和博物馆, 挖掘中华龙文化精神
要推进龙文化的产业化, 首先要认识龙文化、尊重龙文化, 在科学解读龙文化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实现龙文化的产业化, 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成立龙文化研究会。目前, 龙文化的研究已经遍布国内外, 据所能搜索到的资料, 目前各地方已经成立龙文化研究会的有德庆县龙文化研究会、邯郸市华夏龙文化研究会、柳州市龙文化研究会、义乌市华夏龙文化研究会、山东龙文化研究会、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大都兼有学术研究和商业运营龙文化产业两重任务, 对于推广龙文化、发展龙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力量分散, 研究水平层次不齐;龙文化挖掘的力度不够, 缺乏厚重的专著和著述出现;对龙文化产业的推广缺乏科学理念,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要弘扬中华龙文化, 深入挖掘龙文化在国家认同、凝聚民族精神、激扬民族斗志方面的深刻内涵, 必须成立全国甚至世界性的龙文化研究机构, 推广龙文化。具体而言, 首先成立国际中华龙文化研究会, 由知名华人研究专家和国内专家组成, 凝聚中华文化圈各专家的研究力量;其次, 在国内成立全国龙文化研究协会, 负责全国龙文化历史的考查、精神的挖掘以及龙文化的推广;再次, 在龙文化有迹可循的区域成立龙文化研究会, 深入挖掘本区域龙文化的科学内涵、历史演变历程;最后, 出版系列龙文化研究的著作, 包括学术版和普及版, 深入阐述龙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并选择优秀的作品介绍到国外, 以将龙文化发扬光大。
另外, 成立中华龙文化管理基金会, 为中华龙文化的传承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来源可以是海内外华人团体、机构和个人, 基金会的目标是弘扬中华龙文化, 普及中华龙文化, 基金会筹集来的基金主要用途是:为龙文化研究机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鼓励龙文化发掘、整理、研究;为推动中华龙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一定的物质奖励;为出版中华龙文化研究著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举办和开展龙文化宣传和推广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保证。
2.建立龙文化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认为博物馆的功能是, 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 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中国《博物馆管理办法》认为博物馆的功能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通过建立龙文化博物馆, 可以展示中华龙的形象, 阐释中华龙形象演变的轨迹和中华龙的文化学意蕴。
龙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应该包括以下板块:世界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中华龙文化的起源、演变历程;龙文化的具体形象演变和发展历程;书画家对龙文化的线条描述;龙文化产业的推广和普及等等。通过这些板块, 系统、全面、专业地将龙文化展示, 搭建龙文化普及、鉴赏和交流、推广的基地和平台。龙文化博物馆可以建在有龙文化传说和历史遗迹可考的地区, 也可以建在经济、文化条件适宜的区域。
龙文化博物馆可以和地方民俗文化结合, 开展系列节目, 推动龙文化的产业化。比如将舞狮子和龙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将赛龙舟和龙文化的宣传结合起来等等。另外, 通过3D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将龙文化融入动漫产业中, 立体、全面地展现龙文化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 并且将龙文化赋予的精神内涵与具体的故事结合在一起, 全面展现龙文化的形象, 将龙文化深入到千家万户。
(二) 借助民俗文化, 打造龙文化产业化平台
民俗文化, 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它是在普通人民群众 (相对于官方) 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2]。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 所以具有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龙文化有关的风俗很多, 比如每年新春耍龙灯拜年, 端午赛龙舟祭江;遇大旱玩黄荆龙求雨;岁末舞大龙、火龙、稻草龙等;庆丰年, 祈求神龙保佑、人寿年丰。深入挖掘龙文化资源, 借助民俗开发龙文化产品, 拓展龙文化展演市场,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体而言,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的龙文化产业发展体制。要推动龙文化产业的发展, 必须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 建立健全相应体制。具体而言, 首先, 要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完善保护和发展规划, 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抓紧实施龙文化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 比如濮阳、铜梁等地区, 将龙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寻找龙文化产业的增长点。其次, 延伸龙文化产业的产业链, 从龙文化的宣传到龙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要形成产业链条, 比如龙灯产业, 要将龙灯制作、龙舞表演、龙文化研究、龙舞教授、龙文化旅游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统一起来, 做大做强。最后, 制定相应的法律措施, 规范龙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秩序, 避免不规范的广告、不规范的价格、不规范的经纪人, 导致胡乱杀价、相互拆台、粗制滥造等现象, 保护龙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 推动龙文化产业健康、有序、规范进行。
2.建立文经结合、文商联姻的龙文化推进机制。弘扬龙文化, 发展龙产业, 必须走文经结合、文商联姻之路, 大力招商引资, 研究、制定一整套龙文化发展优惠政策, 策划多种招商引资项目, 大力吸引外资和更多的企业与业主加入龙文化旅游业。积极推进“中华龙文化博览园”建设, 力求尽早形成一流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龙舞培训基地、彩扎基地、展演基地和龙产品营销基地, 使龙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 产、供、销连成一体, 努力形成机械化、集约化、批量性的生产,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合理定价。同时有意识地保留一些原有的传统手工制作方法, 专门制作一些难度较大的复杂工艺品, 作为特殊的传统技艺保存, 供人们旅游参观和研究民族文化之用, 实现艺术精品商品化, 艺术文化市场化。
3.培养龙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龙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和制作人才, 而目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龙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首先要加强龙产品制作、加工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有条件的地方, 成立龙文化产品制作技校, 或者在技校内开展龙产品制作的课程, 具体包括:龙文化宣传的课程, 龙文化习俗的课程, 龙文化产品制作的工艺等。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 使龙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承后继有人。
(三) 发展龙文化旅游产业, 开发龙文化系列产品
在龙文化盛行的区域, 将龙文化的推广、龙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当地旅游业结合起来, 丰富和提升了旅游业的龙文化内涵。具体而言: (1) 建立龙文化主题公园。将龙文化与民俗、雕塑、书画艺术等结合起来, 构建集旅游、消闲、娱乐为一体的龙文化主题公园, 实现历史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和观赏游览的完美结合。完善相关的旅店、餐饮、娱乐等辅助设施, 深层次开发, 内容方面上档次, 形式上灵活多样, 方便游客观赏龙文化、感受龙文化、体验龙文化, 同时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需要。 (2) 变艺术品为商品, 实现旅游产业与龙文化产品的捆绑销售。解放思想, 创新经营理念, 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努力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变艺术品为产品, 变固定资源为流动资源, 实现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引进资金、成立公司、组织协会, 成立艺术纪念品生产基地, 扩大艺术品的生产、加工范围, 并将其做深做细做实, 体现物有所值、物有所超, 将商品推向市场, 真正达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另外, 变简单观赏为游客与资源互动, 注重体验, 可以让游客亲自动手制作, 做出恐龙模型或是绘出精美图案留做纪念。 (3) 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 全面打造龙文化旅游、民俗产业。将赛龙舟、舞龙灯等传统风俗与旅游业结合起来, 成立龙舟节或舞龙灯节日;将与龙文化有关的典故, 比如龙抬头、鲤鱼跳龙门等与当地的青山绿水结合起来, 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龙文化;将“龙须文化”、“龙根文化”等与祠堂、旧院、古建筑等结合起来, 全面诠释龙文化的风俗和恒久的历史。通过旅游产业与民俗产业以及龙文化的捆绑销售, 深入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龙文化旅游资源。
(四) 通过高科技手段, 将龙文化融入动漫产业
动漫产业, 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 包括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 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利用龙文化研究成果, 设计开发丰富多彩的龙的动漫形象, 编辑积极健康的动画故事, 设计生产龙形象玩具。迅速转变中国过去的动漫产业利润模式, 国内漫画通过:“漫画—读者”来获得利润;而动画产品则是通过“动画—投资”来获得生存。而工业厂商则是通过“厂商—购买少部分动漫形象—消费者”来获得利润。日本漫画发展得那么好, 是通过:“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来获取最大的利润。我们现在继续尝试的另一条路是“衍生产品制造商—漫画—衍生产品制造商互动开发—动画制作—衍生产品推广期—消费者”, 这条路更加适合成熟的漫画制作团队而非漫画个体作者。这条路也更加适合中小型玩具等制造商, 可以在最大范围控制风险的情况下, 挑战未来的商机。只要这种产业链模式形成, 中国的漫画产业就一定会飞速发展起来。龙文化借助动漫产业也会如虎添翼。
(五) 构建推动龙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财政和金融扶持政策, 鼓励企业、个人参与龙文化产业的投资。具体而言: (1) 优惠的税收政策。采用优惠的税收政策, 通过减税或者免税的政策, 鼓励本区域龙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规模小、成本低、吸收就业人员多的中小企业, 地方政府要在税收方面给以一定的优惠, 以保护这些企业的发展。另外, 对于投资龙文化产业的外资, 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2) 财政扶持政策。很多投资龙文化产业的企业, 规模都比较小, 融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扶持的政策, 鼓励企业首先做起来。建立财政投入机制, 设立专项基金, 为龙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 优惠信贷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或非金融结构给予龙文化产业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 保证龙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基金。
参考文献
[1]庞进.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和重要使命[J].商洛学院学报, 2010, (1) :3.
[2]黄艳, 陈悦悦.民俗文化在城乡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三峡地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 2010, (4) :108.
龙文化 篇2
龙是什么?它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华夏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但何为龙,哪里有龙,谁又见过龙,这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不免增添一层神秘的色彩。在动画片里,有人遇到危险,天空飘着祥云,只见神龙摆尾横空出世,一下子就把坏蛋打得落花流水,好厉害呀!但那终究是动画片里的,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龙?说有,但没有任何实证。说没有,那又有谁能想象描绘出如此伟大、完美的龙?但我认为,龙既存在又不存在,它不存在于空间世界里,却存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里。几千年前龙的故事,至今还在被千古传唱,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积聚与积淀,是一种深深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百折不挠、奋勇向上的精神!
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经历了一次次兴衰,刚刚从唐宋的鼎盛时期中挺立起来,又突然被美约日寇打倒在地,但是这样一个龙的国度,又一次地站了起来,这都是龙的精神的体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那么,龙究竟在哪里呢?我沉思着。突然,我的心里闪现出了一幅中国地图,我被一种不知名的`力量拉了进去。
我先来到了各个防风治沙区,只见地上一块块被压过的痕迹,一道道干草竖起的墙。我又看见,地上大片的沙漠一下子被掀起,盖上了肥沃的泥土,许许多多的树从土里生长出来,覆盖成了广阔的森林。
接着,我又纵身一跃跳上天空,在蓝天白云里自由地飞翔,突然,一队飞机从我身旁飞过,把我吓了一大跳。只见那全是我国各项航天新晋成果,有歼20隐身战机列装部队疾速飞驰,“鲲龙”AG600成功首飞……各种新奇航天科技全呈现在我眼前,腾云驾雾,直冲云霄。
“呼唰”一声,我又瞬移到了祖国边疆,只见大雪纷飞,士兵们屹立在冰天雪地之中,任凭寒风呼啸。他们的心坚定无比,誓死捍卫祖国领土。
我又去了许多地方:长城、长江、黄河、我国领海……我突然明白了,我刚才去的这些地方不正是龙的鹿角、驼头、鹰爪、鱼鳞吗?龙在哪里,龙文化在哪里,它就在祖国各地,祖国的就是我们的,所以,它就在我们身边啊。这时,我惊醒过来,原来是做梦罢了。
弘扬龙文化 高歌中华魂 篇3
国家一级编剧、书法评论家牛冠力,河南省驻马店市史志办主任赵新田,山东陶瓷行业协会会长葛春平,济南警备区原副司令员肖康,市文联副主席姜岩,淄博市道教协会会长尹清均,博山区区委副书记周茂松,区委宣传部部长高健,副部长翟明阳,博山区文化局局长尹玉刚,淄博人立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新出席了开幕式。
张万庆先生是全国著名书法家、河南省中国书画院院长、中国“陶瓷书法第一人”,其书法作品被誉为“最具收藏价值的国家艺术经典作品”。
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四百余件,分为龙文化书法、龙文化陶瓷书法、小品书法三部分。形式包括中堂对联、瓷盘、花釉盘、长卷、诗词条幅、四言斗方、对仗联句、扇面等50多种。其中代表作有国家三级文物两件:一是九体“中华龙”,二是多体“龙的起源与演化”。
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数千年有关龙的图案各类书体的艺术归纳,形成了对龙文化演变的艺术再现。既传承了中国龙文化的精神,又具时代的创新性。陶瓷书法作品则将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两种国粹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升华了书法的立体美感,使书法特有的韵味在陶瓷上得到立体化、多维化体现。展览作品让观者深切感受到张万庆先生驾驭书法艺术的深厚功底,带来了独特的艺术感受。
开幕式上,张万庆先生向淄博人立实业有限公司捐赠《龙文化书法集》全部作品,其中书法作品371件、陶瓷书法作品63件。淄博人立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新代表公司接受了捐赠,开幕式还同时进行了“张万庆陶瓷书法淄博创作中心”的揭牌仪式,焦新总经理向张万庆先生颁发了首席顾问聘书。
中国龙文化 篇4
龙, 在中国与天地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联系。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 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之所以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 是与传说及神话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无比神通有很大的关系, 但更重要的, 龙与皇权是挂钩的, 而且历史久远, 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著名君主, 大都与龙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渊源关系。几千年来, 龙已经成为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 是皇权的代名词, 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 他们的身体叫“龙体”, 穿的衣服叫“龙袍”, 坐的椅子叫“龙椅”, 乘的车、船叫“龙辇”“龙舟”……总之, 凡是与他们生活起居相关的事物均冠以“龙”字, 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
龙的另一个文化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 不同凡俗。龙是神物, 非凡人可比, 所以人们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称为“龙”。当年诸葛亮孔明在南阳躬耕尚未出茅庐时, 自比管仲、乐毅, 号卧龙先生, 意思是空有鸿鹄之志而怀才不遇。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 俗话说的“望子成龙”, 都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 将来能出人头地, 干一番事业。
“龙凤配”图案在唐代以后, 广为流传。凤是华美长尾的灵禽。《诗经·大雅》中有“凤凰于飞, 翙翙其羽。有凤来仪兮, 见则天下安宁”。这种理想的灵禽历来被当作吉祥幸福的化身, 并且还象征着美满的爱情。“龙凤配”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后的权威, 也可象征人类所有夫妻间的美满结合, 而且还可象征一切世间的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 可以说, 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 是美妙的艺术形象。
龙, 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人人的潜意识里头, 不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几乎都有打上龙文化的烙印, 而且龙文化的视角, 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但是说到把龙翻译成“Dragon”, 我不得不说这是个百年的错误。
龙 (Dragon) 的英文翻译, 其实是一种对中国文化不理解和充满偏见的错译。且不说这个错译是有意为之, 还是无意犯之。事实是, 这个错译阻隔着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人与代表西方文化的基督教人士的相互理解。
龙本是吉祥圣物, 龙在中国是神圣的图腾, 是吉祥和权威的象征。龙可以降雨、可以赐福、代表正直、力量, 是中国人昂扬向上的精神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这首歌, 你可以在世界各地都能听到, 所以说龙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已经深入人心地联系到了一起。
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然而, 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 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 (Dragon) 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成一种巨型怪兽, 形似鳄鱼, 身披鳞甲, 长有巨爪和翅膀, 能游水能飞行, 还能喷火, 凶猛异常, 破坏力极大。正因为如此, 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英雄斩杀恶龙的情节, 龙成为勇士扬名的牺牲品。在圣经故事中, 龙是罪恶的化身, 人们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大龙” (the great dragon) , 基督圣徒都把杀死龙视为荣耀。
有个别人认为, 这个翻译已经使用至两百年了, 早已经约定俗成, 根本没有必要去改。西方人在谈论中国龙 (Dragon) 的时候, 不会想到西方圣经中的龙 (Dragon) , 真是这样吗?
这两个事物根本就不是一个事物, 再加上基督教信徒会对所有的事物按照圣经去理解, 自然而然地产生对中国龙的误解, 进而产生对中国人的偏见和厌恶。而中国粗学英语又夜郎自大的很多人在本就已经错误的字典里查到“龙”就是Dragon, 见了外国人就自豪地说我们是龙 (Dragon) 的传人, 殊不知, 这就等于告诉别人我们是恶魔的传人。西方普通人不知道你们中国的龙 (Dragon) 不是西方的龙 (Dragon) , 知道龙 (Dragon) 就是龙 (Dragon) , 就是圣经里描述的那个恶魔。这样一来, 我们中国人这边自以为是在传播中国文化, 还自作多情地自豪的不得了, 而西方人则心中不断萌生对中国人的不解, 和对龙 (Dragon) 天生的厌恶。这种误解自孩子们开始领悟圣经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产生, 一直到长大成人, 可谓根深蒂固。只有少数深通中国文化的人才能理解这是一种错译和误解, 而大多数人都会纠结于这种误解。
早就有人提出, 中国人对外不要在用Dragon来翻译龙, 因为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是对世界文化的不负责任, 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更有人建议直接用龙的发音“LOONG“来翻译龙。我认为, 这都是很有思想的真知灼见。因为不要小看一个字的错误, 就这个一个错字, 需要几代人、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地解释。更重要的是, 这种努力实在收效甚微。中国人从政府到平民, 都应重视此事, 坚决拒绝用Dragon这个字眼来翻译龙, 我们的这种坚持和努力目的是要把中国文化的真正的面目呈现给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 而不至于让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或者媒体利用这种偏见去抹黑我们这个民族, 造成我们的民族与其他西方各国人民之间不必要的误会和争执。这一个字的力量好比千军万马, 善用之, 则对中国有利, 不善用之, 则贻害无穷。祸害在于偏见, 以及由偏见而产生的仇恨和战争。
尽管此错译已经使用了两百年, 或许已经达到所谓“约定俗成”的境界, 但是并不代表时间长的就是正确的, 约定俗成不代表就可以接受。世界历史上有很多有偏见的称谓, 如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夷、狄、胡”, 其实就是蔑称, 当然现在要废止, 还有日本军国主义者曾蔑称中国为支那, 也一样是要废除的。更何况是对中国文化的图腾的蔑称——Dragon, 当然要废除。所以, 把龙翻译成“Dragon”是百年错译, 因其危害, 故必废之。
摘要:龙本是吉祥圣物, 龙在中国是神圣的图腾, 是吉祥和权威的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然而, 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 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更令人担心的是, 在现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时候, 人们似乎约定俗成地认同了把龙翻译成“Dragon”, 不得不说, 这是个百年的错误。
关键词:龙,龙的传人,龙文化,Dragon
参考文献
[1]罗愿.尔雅翼.吉林出版社.
[2]李时珍著.刘衡如, 刘山永, 钱超尘, 郑金生编.《本草纲目》研究.华夏出版社.
[3]宋祁, 欧阳修.新唐书·欧阳詹传.
[4]诗经·大雅.
龙文化作文700字 篇5
古有九龙壁,见证了古人超凡的智慧。九龙各具形态,栩栩如生,时而有二龙戏珠。二龙背道而驰,四龙各逐火焰宝珠,欲冲壁而出,庄严雄伟,立体感十足。
它也有蕴含着很大的寓意“九五之尊”,它代表着古代帝王的尊权。为了显出龙的灵气以及精致,手工匠人灵活赋予龙鲜活的色彩,以及浮雕技术烧制琉璃瓦。阳光一照,龙鳞褶褶生辉,仿佛活了。
时至今日,龙文化也时刻伴随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端午节用的龙舟,窗花剪纸上的龙,工艺品中的龙,节目演出时的舞龙,歌词中的龙……
比如,《龙的传人》这一歌曲,熟悉的旋律,回环往复的歌词,依旧有无数的国人满怀激情地去唱,他们唱响的是龙的神圣与伟大,激励的是中华的儿女,激荡起的是历经悠久岁月的水花。上亿的国人都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倍感骄傲。
它在我们身边显得那样神通广大,寄托了我们美好的愿望,又那么富有神力,贯通五湖四海,连系着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它不仅象征着古人超凡的智慧,也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国文明,更是代表着华夏儿女的美好愿望――团圆福气。
其实不用刻意去寻找,总有那一不经意间,就发现了它。你会发现它神圣端庄,那是权力的象征,坐拥中华九州;你会发现他通灵活泼,那是活力的象征,繁洐中华九州;你会发现它瑞气祥和,那是吉祥的象征,振兴中华九州!
从龙字成语看中国龙文化(上) 篇6
关键词:龙字成语;龙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37-02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同时,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语言和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我们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载者,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大家族,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们或典雅、含蓄,或生动、简练。它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要研究龙字成语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龙”字的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因为这些义项是形成龙字成语文化内涵的内在原因。《汉语大字典》共列举“龙”字义项22个,“龙”的本义乃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此引申出来的义项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比喻英雄才俊、骏马,像龙形的花纹或形状的东西等等。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或以为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或以为是天上的闪电,或以为是确实存在的某种动物,或以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无论对龙的本源的认识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龙神奇灵异、变化莫测、神力无比,是炎黄子孙信仰、理想、追求、权力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用的龙字成语有二三百个,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
一、龙字成语与帝王文化
《礼记·礼运》:“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颖达疏:“谓之灵者,谓神灵。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古人认为龙也是兽的一种,与麟、凤、龟一样,都是具有神灵的动物。正是因为远古先民认为龙“异于他物”,所以历代古籍中都有许多对龙的特性的记载。而在神话传说中,对龙的描绘更是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神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人们认为龙神异无比,能呼风唤雨,能主宰世界,以至于炎、黄氏族以龙为图腾,以龙为祖先。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信奉龙,崇拜龙,认为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神圣,进而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君主、皇帝与龙一体化,认为龙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象征。《广雅·释诂一》:“龙,君也。”《吕氏春秋·介立》:“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龙反其乡,得其处所。”高诱注:“龙,君也,以喻文公。”甚至进一步神化,认为皇帝是龙的后代,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史记集解》:“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论衡·纪妖》:“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便被称为“祖龙之虐”。
古代典籍中这些关于帝王与龙的关系的记载,大大增强了帝王的神圣与威严,历代帝王也就被称为“真龙天子”,使龙成为皇帝和皇权的象征,一些与皇帝有关的器物服饰或动作行为,也都冠以“龙”字,如皇帝穿的大袍叫做龙袍,皇帝穿的朝服叫做龙衮,皇帝乘坐的车驾叫做龙舆。皇帝的身体被称为龙体,皇帝如果生病叫做龙体欠安,皇帝如果生气叫做龙颜大怒,皇帝如果高兴叫做龙颜大悦。不仅如此,语言中还出现了大量与帝王有关的龙字成语。如:
龙兴凤举:比喻帝王兴起。由于“凤”与“龙”一样,也是古代“四灵”之一,所以便常常与“龙”相提并论。《东观汉记·冯衍传》:“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雷震四海,席卷天下。”
龙行虎步:比喻帝王仪态威武。“龙”是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神异动物,被认为是君主的象征,而“虎”是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动物,因其威武勇猛,于是被认为是“山兽之君”,②所以在成语中常常“龙”、“虎”并称。《宋书·武帝纪上》:“或说(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必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龙行虎变:比喻帝王革故鼎新,建功立业。汉代荀悦《汉纪·高祖纪一》:“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
风虎云龙:比喻明君与贤臣意气相投。《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王安石《临川集》三十七《浪淘沙令》:“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龙子龙孙:比喻帝王的后代。也称龙雏凤种。元代尚仲贤《三鞭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比他是龙子龙孙,则军师想度,元帅寻思,休休是他每亲的到头来也则是亲,怎辨清浑。”也单称龙子或龙孙。《北史·齐宗室诸王传下》:“光闻杀和士开,抚掌大笑曰:‘龙子作事,故自不似凡人。”《温庭筠诗集》二《昆明池水战》:“赤帝龙孙鲜甲怒,临流一时生阴风。”endprint
龙楼凤阁:指古代帝王的宫殿、楼阁。也称龙楼凤池、龙楼凤城、龙楼凤阙。元代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鼎湖龙去:指帝王去世。也称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龙去鼎湖。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除此之外,古代帝王的尊贵相貌也有专门的成语,叫做“龙颜凤姿”或“日角龙庭”、“日角龙颜”。称古代帝王之死,除了“驾崩”以外,还有“龙驭上宾”、“龙御上宾”等。今人陶德言、慕容似编著的《龙驭宾天——中国帝王死亡之谜》,就是一部揭开中国历代帝王死亡之谜的专著。③由此可见,龙字成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龙文化,首先是地位显赫的帝王文化。
二、龙字成语与士人文化
这里所说的“士人”,是指有学识、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无论在漫长的封建中国还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中国,重视人才、重用人才都是国家的主流策略,希望成才、幻想腾达都是士人阶层的美好愿望。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等,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士人们都渴望通过学习、仕进,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是才智无双的,所以人们崇尚皇权,崇敬皇帝。这种意识反映在汉语词汇中,就使得“龙”的词义进一步扩大,由象征封建皇帝,引申指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世说新语·德行》:“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刘孝标注:“张璠《汉纪》曰:‘淑有八子,……时人号曰八龙。”与此同时,在汉语成语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士人文化的龙字成语。如:
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杰出人才或英雄人物,也指深藏不露的人才。也称卧虎藏龙、盘龙卧虎、潜龙伏虎。北周·庾信《同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龙盘凤逸:比喻才能出众而未被世人发现。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管子·形势》:“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魏书·杨大眼传》:“大眼顾谓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焉。”
鱼跃龙门:古代传说黄河中的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即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的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比喻古代中举、升官或事业成功、飞黄腾达。也称鱼升龙门、鲤鱼跳龙门。宋代陆佃《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唐代元弼有《鱼跃龙门赋》。后来也用“龙门”来比喻声望很高的人。《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龙章凤姿:形容神采非凡,不同一般。《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注引《康别传》:“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自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苏轼《分类东坡诗》三《张安道乐全堂诗》:“我公天与英雄表,龙章凤姿照鱼鸟。”
更有意思的是,在封建科举时代,如果科考中第,则称“鱼跃龙门”;如果科考不第,则称“暴腮龙门”或“龙门点额”。“卧虎藏龙”比喻潜藏着的杰出人才,而要把潜藏着的杰出人才搜索、挖掘出来,则称“打凤捞龙”。“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抱负,而“龙蛰蠖屈”、“龙盘凤逸”、“龙蟠凤翥”则比喻隐居不仕、怀才不遇、遁世归隐。
由此可见,龙字成语以其简洁的形式,反映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当然,龙字成语还远不止以上这些,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精髓,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挖掘。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龙字成语中都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
注 释:
①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
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3.
③陶德言,慕容似.龙驭宾天——中国帝王死亡之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84.
参考文献:
〔1〕陈贵有.中华成语大词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庞进.龙文化的几个问题[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李峰.“龙”的字形字意及“龙”的文化精神[J].中华文化论坛,2008(2).
龙文化 篇7
龙文化特色数据库的选题是根据濮阳地域特色文化为立足点, 以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为出发点, 围绕打造濮阳品牌战略来确定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方向以及数据库建设计划。
在中国文化中, 龙和龙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已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象征, 龙文化在国内传播和继承的同时, 也获得了世界华人的普遍认同。1987年, 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龙虎图案, 据科学测定在距今6460年左右, 在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 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 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 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代代相传, 鼎盛不衰的龙文化, 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根。全国政协委员周宜兴在2007年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提出:“全世界华人都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 但关于“龙”文化还没有一个令中国乃至世界信服的说法, 建议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发掘并研究“龙”文化的根。”历史上不乏有识之士, 为龙文化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龙文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濮阳亦成为全国重要的龙文化研究中心之一。濮阳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自1995年至今, 已举办四届全国性龙文化学术研讨会,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有力推动了濮阳和全国龙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在2000年千禧龙年濮阳市举办首届龙文化节以来的历届龙文化节活动中, 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贸、科技和旅游活动, 吸引了一大批资金、项目落户濮阳, 加快了濮阳经济社会的发展。龙文化这张名片倍受世人青睐, 彰显出濮阳地域文化特有的魅力, 中华龙文化节已成为濮阳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节会, 也成为濮阳市的代表性文化品牌。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为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作为这个大舞台的基石, 搭建起坚实可靠的经济发展的舞台, 用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换取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动力。作为具有保存和传承功能的濮阳市图书馆, 有责任更有义务对具有浓郁濮阳特色的龙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 形成具有濮阳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 推动龙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为濮阳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并承载起龙文化传承的重任。
二、龙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
1、龙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当今世界,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深入研究自己的历史和传统, 挖掘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 通过自己的特色文化, 向外展示一个强大的、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和品牌, 从而受到世界的青睐。中国龙文化在濮阳这块土地上已经蕴藏了6400多年, 6400多年的厚重, 6400多年的荣耀, 世界三分之一人类成为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是让世界可望不可及的人文现象, 这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万年的精神薪火, 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道奇观, 这是人类世界最丰富的文化宝藏。
文化是历史的灵魂, 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文化传统是一个形成、强化和创生、自新整合的过程。每一个人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同时, 总要经过某种扬弃传给下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始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 然而文化又是个人与社会代代相传、相延的历史之链, 这个链条传到了今天我们这一代, 我们有理由为其清理和加固, 并将其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图书馆以其特有的跨越时空的聚散吐纳能力, 延续着历史, 延续着文明, 它不仅珍藏着人类科技进步的智慧结晶, 而且是地域文化发展轨迹的见证。濮阳市图书馆做为濮阳地区重要的文化阵地和信息中心, 担负着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 有责任更有义务对龙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 继承和发扬, 为濮阳经济建设服务。因此, 濮阳市图书馆建立龙文化数据库势在必行。
2、龙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也冲击着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纸质资源到数字资源, 从馆内借阅到远程获取, 图书馆服务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公共图书馆在为广大社会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转变的过程中,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特色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数字时代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信息服务的需要。只有提供独特的信息资源, 才能充分体现这个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在信息化社会中发挥出独具特色的重要作用, 才不会被社会发展所淘汰。
3、龙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是打造濮阳名片的有效途径。
濮阳市委书记段喜中在中国共产党濮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强文化建设, 增强发展软实力。充分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着力打造杂技文化和龙文化两张‘名片’,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龙文化是濮阳的灵魂, 也是一种珍贵的资源, 挖掘龙文化资源优势, 打造濮阳文化品牌, 是振兴濮阳经济, 促进濮阳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加强龙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 以多视角、全方位的收录龙文化信息资源, 并将分散零乱的龙文化资源系统化、有序化整理和深层次挖掘, 建成具有全面系统体现龙文化的真髓、龙文化的精神、龙文化的现实价值的濮阳文化特色的专题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使用, 使文献在网络环境下重新体现其知识价值, 以此展示濮阳魅力, 吸引世界范围内龙的传人的极大关注, 激发人们的爱国爱乡热情, 增强地区凝聚力, 为濮阳市打造龙文化这张名片增光添彩, 提高城市品位, 扩大濮阳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以龙文化带动濮阳经济发展, 同时对龙文化也起到了传承和保护作用。
(2) 龙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 必将为全国研究龙文化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 为龙文化研究者搭建一个开展学术研究的现代化信息平台, 进一步推进龙文化研究上一个新的台阶, 把整个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上来。
4、龙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是推动濮阳发展的有力保障。
龙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立, 将有利于濮阳地区丰厚的历史文献资源, 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信息手段, 得以更全面、更广泛, 更深层次、更有序地整合;有利于加强濮阳地区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和海内外华人的联系;有利于弘扬濮阳地区人民的优良传统, 提高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更好地使濮阳走向世界, 走向未来。
三、建立龙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基本原则
龙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 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程, 为了确保数据库的质量, 必须遵循适应性、实用性、协调性、标准化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龙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 应以读者需求为服务存在和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有计划地进行。在建设中采取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重点投资, 分步实施、从易到难, 逐步完善等措施, 以保证数据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内容上保证特色的前提下, 在使用方法上也要考虑读者的使用习惯, 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
2、实用性原则。
建立龙文化特色数据库是为了方便读者查询和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源, 必须考虑它的实用价值和需求程度。软硬件应以实用为主, 资源建设也应突出实用性, 充分体现“建以致用”的特点[5], 方便用户检索与利用, 最大限度的为濮阳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3、科学性原则。
数据库内容不但要突出特色, 还要围绕特色广泛收集信息, 注意收录最新、最前沿的信息, 对搜集的信息, 认真审阅,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以达到信息科学化。
4、协调性原则。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单个部门建库必然会受到技术、人才、资金及信息资源的制约。目前, 由于缺乏宏观规划, 各个图书馆各自为政, 造成资源重复且特色不明。因此, 我们要依靠社会所有信息资源拥有者的通力合作, 特别是和专业的数据库加工企业合作以及河南省图书馆等单位统一协调, 加强横向联系, 建立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 既突出特色, 又可共筑龙文化全面系统的数据库。
5、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是确保数据库质量、文献资源共享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是数据库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志, 不仅决定数据库的使用效果, 还影响数据库的使用寿命和发展前景。龙文化特色数据库的网络结构、技术标准以及书目格式、元数据、信息交换码、网络协议等, 都要按照“共享工程”提出的统一要求来设计和建设, 保证为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共享提供畅通的路径。
四、龙文化信息资源搜集的途径
建立数据库首先应要收集整理文献信息资源。由于本馆龙文化文献资料少而分散零落, 要较全面的丰富数据库内容, 需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馆藏资源。
对本馆的馆藏文献中有关龙文化方面的信息资源, 包括纸质和电子型载体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充分利用, 开发文献资源的潜在价值和功能, 使文献资料数字化。
2、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发展, 利用世界信息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 对网络中丰富的、流动的龙文化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筛选, 并进行有序的加工、整理、重新组合, 使之成为龙文化特色数据库中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信息资源。
3、社会征集。
向社会广泛征集龙文化信息资源。在数据库建设小组成员积极采集龙文化信息资源的同时, 应将向社会广泛征集作为一项重要的文献来源渠道, 通过各种媒体、印发宣传单、在网站发布信息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 使龙文化数据库建设的意义深入人心, 激发全市乃至全国人民的爱国、爱家热情;发展龙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志愿者队伍, 吸收更多热衷于龙文化研究的有识之士自愿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为数据库建设贡献力量, 使社会上优秀的龙文化信息源源不断的流入数据库。
4、合作共建。
和专业的数据库公司合作共建, 利用专业数据库公司的数据资源丰富龙文化数据库的内容。
五、龙文化特色数据库收录的数据源
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 数据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数据库的质量。因此, 要科学选取文献资源, 选取的文献要有全面性、价值性、准确性、适宜性。要确保收集信息的完整性和权威性,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信息资源搜集范围:
全面系统的收集国内所有古今汉语有关龙的起源、龙的传说、龙的民俗、龙的艺术、中华第一龙、龙文化艺术节等珍贵的文献信息资源。
2、搜集信息资源的种类:
收录历史上的各种记载龙的文献资料及研究资料;包括有关龙文化的图书、期刊、会议录、新闻报道、简报、论文集、刊载在其它出版物中的单篇论文和研究资料、科技报告以及网上信息等;
3、收录信息的形式:
在搜集馆藏龙文化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还要广泛搜集其它包括文本、表格、图像等纸质信息资源以及微缩胶卷、微缩胶片、影像、声音、磁盘、光盘等其他信息资源, 建成声情并茂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库。
六、保障措施
1、资金保障。
龙文化数据库的建设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后盾, 图书馆是公益事业单位, 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 必须争取政府支持, 一是进行科研立项, 二是资金投入。
2、人员保障。
数据库建设工作, 专业性极强, 既需要高素质的学术研究人员, 又需要数据库软件开发和计算机操作人员, 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 选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项目建设小组;还可和专业数据库建设公司合作建库, 保障数据库的建设质量。
3、版权问题解决方案
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版权问题, 实质上是版权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上的运用问题, 处理不当, 会直接影响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 因此, 在数据库建设伊始, 就要重视版权解决方案。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 对于受到版权保护的信息应与对方联系, 通过购买等方式取得使用权.对不能取得使用权的可在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数据库中建立题录, 标出网络地址, 建立超文本链接, 为用户提供网络导航。
总之, 龙文化信息资源特色数据库建设, 是促进濮阳经济发展的需要, 它不但可以深度开发濮阳龙文化信息资源, 使潜在的文献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从而促进濮阳经济发展, 还可以将濮阳的特色文化资源推广出去, 让外界了解濮阳, 为濮阳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使濮阳这条巨龙腾飞于世界。
摘要:本文从濮阳市图书馆建设龙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实践出发, 科学的确定了选题, 阐述了建设龙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建库原则, 对数据库的数据源以及搜集数据的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并强调了建设数据库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数据库建设,龙文化,濮阳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庞进:《中国龙文化解读 (编者按) 》, 《光明日报》, 2007.3.23。
[2]佚名:《濮阳“千年龙韵”城市主题文化概念设计》, 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 2007.7.10。
龙文化 篇8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深深扎根于每位国人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随着学校特色建设的深入开展,我们赋予了“龙文化”蓬勃而深厚的生命力,将师与生、生与生、校与家结合在一起,以“龙文化”特色内涵为引领,将龙文化的精华与我校教育工作相融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浸润在龙文化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文明素养和时代责任感,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达成学生的发展目标。
一、非遗传承塑“龙文化”之魂
“扬龙之精神,做龙之传人”,这是我校文化建设的精神之魂。我们认为传承龙文化即传承华夏文明,培养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1.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我校开展“我心中的国学”百家论坛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诵读国学经典诗文;引导学生把经典诗文编成歌谣运用在游戏中,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把传统的背诵内化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借鉴古人的涵咏,深化语言积累,体会母语之美,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以特色课程为载体。自2010年开始,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作为学校课程,成立了剪纸、鸳鸯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班。我校聘请民间艺人刘文华老师、鸳鸯螳螂拳掌门人孙日成先生担任传习班授课教师,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几年来,学校在研究、深化非遗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形成了“课程开发、活动拓展、评价提升”的课程建设序列。与此同时,每周一次的课程和丰富的展示活动让学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品味了民族艺术的古朴与文明,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锻炼了意志品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特色节庆教育承“龙文化”之德
节庆往往记载或书写着一个群体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作为一种仪式,它传播着成型的道德规范,作为一次活动,它实现的是师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发展。因此,节庆教育成为我校培养师生龙精神、弘扬龙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节庆教育分为三大类:传统文化节庆和新中国纪念节庆教育、弘扬人性传统的节庆教育和学校校本节庆教育。
我校把我国特色节日作为教育契机,如植树节成立“小龙人护绿小队”,到社区清理杂草、杂物,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传承民族魂”教育活动,端午节开展“识‘龙节吟诗忆屈原”系列活动,国庆节开展“我是中国龙”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全面发展。各种精彩纷呈的节庆教育为每个学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传承中华美德,促使学生争做龙之骄子。
同时,学校在富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节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节普及教育,如航空航海模型比赛、科普讲座、“小龙人寒暑假集结乐”实践活动,注重对每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并组建校级科技小组,形成“以大带小、以校促班”的普及模式,在省市区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跻身市区科技教育先进行列,成为全国科技教育工作“三个一”试点学校。在体育节中,结合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开设乒乓球学校课程,编排乒乓球韵律操,将乒乓球基本动作与音乐的旋律、动作的协调有机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组建班级、校级、俱乐部三级乒乓球队,举行对抗赛、擂台赛,人手一拍,人人参与,形成学生轮番上场的热闹场景。
三、特色主题月活动显“龙文化”之蕴
龙文化源远流长,传承龙文化贵在悟其精髓,并外延到学习、生活、思想的深处。因而,学校在深入挖掘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每个月份设立一个教育主题,使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等融于各月份的教育活动中,形成主题教育月,将德育内容变得近、小、实、精,彰显出龙文化的深厚底蕴。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公民道德、行为习惯、体验教育、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主题实践活动,将德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围绕“龙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逐步了解民族文化,感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开展“我做神州小龙人,弘扬中华民族魂”的龙文化系列活动,如“龙与民俗”“龙与饮食”“龙文化在山东”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做手抄报,开展交流探究活动。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校开展的“相拥美文佳作 书香浸润校园”的校园读书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书籍的热爱,在校园里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这些主题鲜明的“龙文化”活动,使学生接受了德育熏陶,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真正做到在活动中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