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蛔虫病论文

2024-09-04

猪蛔虫病论文(通用7篇)

猪蛔虫病论文 篇1

猪蛔虫病是因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是猪常见寄生虫病, 主要危害3~6月龄的仔猪。影响猪的发育, 危害较大, 甚至造成死亡。猪蛔虫是一种浅黄色圆柱状大型线虫, 形似蚯蚓, 表面光滑, 头、尾两端较细。发育数天具有感染力, 随同饲料或饮水进入猪的肠道, 孵出幼虫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肺脏, 在肺内停留一段时间后, 再从气管到咽部, 经食道、胃, 最后到小肠发育为成虫。一般在小肠生存7~10个月, 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1症状

幼猪比成年猪症状明显。患猪逐渐消瘦贫血, 生长发育迟缓, 被毛粗乱, 食欲变化无常, 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如果寄生虫体过多时, 活虫运动互相缠绕成团, 阻塞肠管, 造成严重腹痛, 甚至引起肠破裂。有时虫体钻入胆管, 引起胆管堵塞, 出现腹痛和黄疸症状。在幼虫停留于肺内期间可引起肺炎, 表现为体温升高,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咳嗽, 呼吸困难, 有时呕吐。

2治疗

2.1驱虫净 (四咪唑) , 12~14 mg/kg, 1次肌内注射;若内服, 15~30 mg/kg, 加水溶解后投服, 或10 mg/kg拌料喂服。

2.2敌百虫, 0.1 g/kg, 拌入少量经饲料1次喂服, 对于体质较弱的仔猪为0.15 g/kg, 分两次喂服, 间隔4 h。若服药后猪表现出流涎、呕吐、肌肉痉挛、神情不安, 后肢无力等症状, 说明敌百虫用量过多而中毒。轻者短时间能自行恢复, 重者可用0.1%的硫酸阿托品解毒, 用量为2~3 m L, 一次肌内注射。

2.3左旋咪唑, 8 mg/kg, 一次内服;或4~6 mg/kg, 一次肌内注射。

2.4噻苯咪唑, 100 mg/kg, 内服, 或按0.1%~0.4%的比例, 将其混入饲料喂服。

2.5内服丙硫咪唑, 5~15 mg/kg。

2.6塞嘧啶, 20~30 mg/kg, 拌料, 一次喂服。

2.7灵特, 5 mg/kg, 拌料, 一次喂服。

2.8氰乙酰肼, 17 mg/kg, 拌料喂服, 每日1次, 连用3 d;或15 mg/kg, 皮下或肌内注射。

2.9害获灭液注射 (伊维菌素) 1 m L/30 kg, 皮下注射。

2.10甲苯咪唑, 10~20 mg/kg, 拌料喂服。

2.11驱蛔灵, 0.1 g/kg, 喂服。

2.12氟苯哒唑, 5 mg/kg, 1次内服;或按每千克饲料混药30 mg, 连续喂5~10 d。

2.13得利肥素或越霉素A, 每千克饲料添加10 mg越霉素A或500 mg得利肥素, 连喂60 d。

3预防

3.1定期驱虫,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

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 平时每隔2个月驱虫一次。经常打扫粪便, 将猪粪进行无害化处理, 如堆积发酵, 生物热处理, 以消灭虫卵。应特别注意饮用水要保持清洁。

3.2猪舍消毒

常用20%~30%的热草木灰或4%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杀虫。此外, 2%~5%的热碱水 (65℃以上) 、生石灰、5%~10%的石碳酸或热开水 (50℃以上) 也可杀死虫卵。

3.3用提前发酵的饲料喂猪。有人试验, 饲料发酵 (52℃) 24 h后蛔虫卵会全部死掉。

3.4发现病猪及时驱虫, 最好在成虫前驱虫。

3.5对断奶仔猪坚持饲喂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饲料, 以增强仔猪抗病能力。

猪蛔虫病的诊治 篇2

寄生在猪小肠中的雌虫产卵, 每条雌虫每天平均可产卵10万~20万个, 产卵旺盛时期每天可排100万~200万个, 每条雌虫一生可产卵3 000万个。虫卵随粪便排出, 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 经11~12 d发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虫的卵, 这种虫卵随同饲料或饮水被猪吞食后, 在小肠中孵出幼虫, 并进入肠壁的血管, 随血流被带到肝脏, 再继续沿腔静脉、右心室和肺动脉而移行至肺脏。幼虫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在这里度过一定的发育阶段, 此后再沿支气管、气管上行, 后随黏液进入会厌, 经食道而至小肠。从感染时起到再次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 共需2~2.5个月。虫体以黏膜表层物质及肠内容物为食, 在猪体内寄生7~10个月后, 即随粪便排出。

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而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猪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或拱土啃泥时将虫卵吃进体内而感染蛔虫病, 成虫寄生于小肠腔内, 幼虫主要侵害肝脏和肺脏。本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它分布很广泛, 感染普遍, 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卫生较差的猪圈 (舍) 和营养不良的猪群中, 感染率很高, 一般都在50%以上。该病对仔猪的危害最大, 仔猪感染后生长发育不良, 增重情况比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的健康仔猪降低30%左右, 严重者生长发育停滞, 只吃不长, 成为僵猪。成年猪感染后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 但影响肥育, 而且可随粪便排出虫卵, 污染环境, 是猪蛔虫病的传播源。为了有效防治猪蛔虫病, 提高养猪效益, 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1 病原体

猪蛔虫病的病原为线形动物门、蛔目、蛔科、蛔属的猪蛔虫。蛔虫是一种大型线虫, 在猪的寄生线虫中个体最大。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 固定后侧为苍白色。虫体呈中间稍粗, 两端稍细的圆柱形。雄虫长15~25 cm, 直径约3 mm, 尾端向腹面弯曲, 形似钓鱼钩。雄虫长20~40 cm, 直径约5 mm, 较直, 尾端稍钝。未受精和受精卵有所不同, 受精卵为短椭圆形, 黄褐色, 大小为50~75μm×40~60μm, 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 灰色, 大小为90μm×40μm。虫卵对化学药品抵抗力很强, 对高温较敏感, 45~50℃30 min死亡。

2 流行特点

猪蛔虫病流行甚广, 仔猪蛔虫病尤其多见。主要原因是:蛔虫生活史简单, 不需要中间宿主;繁殖力强, 产卵数多;卵对各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猪蛔虫病的流行与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关系密切。在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恶劣和猪只过于拥挤的猪场, 在营养缺乏, 特别是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必需矿物质的情况下, 3~5月龄的仔猪最容易大批地感染蛔虫, 病状也较严重, 且常发生死亡。猪感染蛔虫主要是由于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饮水和饲料。母猪的乳房容易污染虫卵, 使仔猪在吸乳时受到感染。

3 临床症状

猪蛔虫病的临床症状与猪只的年龄大小, 猪体质的好坏、感染的数量以及蛔虫的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以3~6个月大的猪比较严重。

感染早期, 即幼虫移行期间, 肺炎症状明显, 表现轻微的咳嗽, 呼吸加快, 食欲减退, 体温升高到40℃左右。较为严重的病例, 表现精神沉郁、呼吸短促和心跳加快、缺乏食欲, 或者食欲时好时坏, 有异嗜癖, 多喜躺卧, 不愿走动, 可能经1~2周好转或逐渐虚弱, 导致死亡。一般病猪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乱逆立, 有的生长发育受阻, 变为僵猪。严重病例呼吸困难, 急促不规律, 常伴发沉重而粗厉的咳嗽, 如果此时病猪并发流感、猪瘟、猪气喘病疾病时, 往往由于蛔虫的幼虫在肺脏的协同作用, 而使猪只的病情加剧, 导致死亡。此外, 病猪表现为渴欲增加、呕吐、流涎、拉稀等症状。此时多喜卧, 不愿走动。

如果成虫大量寄生时, 常扭转成团导致肠道堵塞, 此时病猪表现为剧烈的腹痛, 食欲废绝, 严重的造成肠壁破裂, 若没有及时发现可导致死亡。有时蛔虫进入胆总管, 引起胆道蛔虫病, 或者进入胰管, 堵塞胰管, 由此引发胰管和胰脏的疾病。以上情况经常出现, 猪初拉稀, 体温升高, 不吃, 以后体温下降, 卧地不起, 腹部剧烈疼痛, 四肢乱蹬, 多经4~8 d死亡。

4 病理变化

猪蛔虫幼虫和成虫阶段引起的症状和病变是各不相同的。幼虫移行至肝脏时, 引起肝组织出血、变性和坏死, 形成云雾状的蛔虫斑, 直径约1 cm。移行至肺时, 引起蛔虫性肺炎。成虫寄生在小肠时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 引起腹痛。蛔虫数量多时常凝集成团, 堵塞肠道, 导致肠破裂。有时蛔虫可进入胆管, 造成胆管堵塞, 引起黄疸等症状。成虫能分泌毒素, 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管, 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成虫夺取宿主大量的营养, 使仔猪发育不良, 生长受阻, 被毛粗乱, 常是造成“僵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及病理剖检确诊。直接涂片查虫卵:一般1 g粪便中虫卵数量大于等于1 000个时可以诊断为蛔虫病。蛔虫的繁殖力很强, 用直接涂片法很容易发现虫卵。饱和盐水漂浮法:首先配制饱和盐水, 将380 g的氯化钠 (或食用盐) 溶解于1 L热水中, 冷却至室温备用。取10 g粪便加饱和盐水100 m L, 混合均匀, 通过60目铜筛过滤, 滤液收集于三角瓶或烧杯中, 静置沉淀20~40 min, 则虫卵上浮于水面, 用一直径5~10 mm的铁丝圈, 与液面平等以蘸取表面的液膜, 抖落于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于显微镜下检查。蛔虫幼虫检查法:在肝和肺组织有蛔虫病变和幼虫, 可以采用贝尔曼法检查幼虫。具体方法为:将病变的肝组织或者肺组织撕碎, 放于铁丝网筛上 (网筛事先置于漏斗上, 漏斗下用胶管连接一个小试管) , 随后加入40℃的温水, 放置1~2 h, 随后, 取试管底部沉渣检查, 可以发现幼虫。

6 防治措施

6.1 坚持“预防为主”

6.1.1 搞好环境清洁卫生, 注意栏舍卫生, 勤打扫, 勤换垫草。

6.1.2 猪粪便集中发酵腐熟处理, 杀死虫卵。

6.1.3 注意饲料和饮水卫生, 防止被粪便污染。

6.1.4 定期驱虫:仔猪产下50~60 d驱虫1次, 以后每隔3个月驱虫1次, 母猪在隔仔猪后配种前驱虫1次。

6.2 可疑病畜及时治疗

猪蛔虫病的有效防治 篇3

1流行病学

猪蛔虫病流行十分广泛,尤其仔猪,几乎均有感染,3~5月龄的仔猪最容易感染。主要原因一是该寄生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二是繁殖力强,产卵多。每条雌虫每日可产10万~20万个虫卵,产卵盛期每日可产卵100万~200万个。三是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猪感染蛔虫主要是由于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包括生的青绿饲料)和饮水或母猪的乳房沾染虫卵后,仔猪吸奶时受到感染。虫卵对化学药品抵抗力很强,对高温较敏感,45℃~50℃30min死亡。

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营养缺乏,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猪只过于拥挤的猪场发病更加严重。由于病猪死亡率低,畜主往往忽视驱虫,这也是造成本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

2临床症状

当幼虫移行至肝脏时,引起肝组织出血、变性和坏死,形成云雾状的虫斑;移行至肺脏时,引起蛔虫性肺炎,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和精神沉郁,病猪伏卧在地,不愿走动;幼虫移行时还常引起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出现荨麻疹和某些神经症状。成虫寄生在小肠时,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引起腹痛;数量多时常聚集成团,堵塞肠道,偶尔导致肠破裂;有时蛔虫误入胆管,造成堵塞,引起严重的胆道蛔虫症。成虫分泌、排泄的毒性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管,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成虫还可掠夺宿主大量的营养,影响猪的发育和饲料转化,造成仔猪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被毛粗乱,常是形成僵猪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规模化猪场较少见。

3病理变化

猪蛔虫病发病初期,小肠粘膜出血,轻度水肿,浆液性渗出,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脏出现出血点,肝组织混浊肿胀,脂肪变性,有时出现肝脏局灶性坏死,有时在肝组织中,发现暗红色的幼虫移行后的虫道。幼虫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造成肺组织小点出血,肺表面有大量出血点和暗红色斑点,肺组织致密,导致水肿,肺泡内充满水肿液,肺病变组织沉于水,此时,在肺组织中常可发现大量虫体。后期,肝表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纹,小肠中可发现数量不等的虫体。寄生数量少时,肠道无明显的变化。寄生数量多时,可见有卡他性肠炎,肠粘膜散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甚至可见溃疡病灶。肠破裂的可见腹膜炎,肠和肠系膜以及腹膜粘连。偶尔可见虫体钻入胆道。虫体钻入胰管,则造成胰管的炎症。

4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及病理剖检确诊。

4.1直接涂片查虫卵一般1s粪便中虫卵数量大于等于1000个时可以诊断为蛔虫病。蛔虫的繁殖力很强,用直接涂片法很容易发现虫卵。

4.2饱和盐水漂浮法首先配制泡和盐水,将380g的氯化钠(或食用盐)溶解于几热水中,冷却至室温备用。取10g粪便加饱和盐水100mL,混合均匀,通过60目铜筛过滤,滤液收集于三角瓶或烧杯中,静置沉淀20~40min,则虫卵上浮于水面,用一直径5~10mm的铁丝圈,与液面平等以蘸取表面的液膜,抖落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破片于显微镜下检查。

4.3蛔虫幼虫检查法在肝和肺组织有蛔虫病变和幼虫,可以采用贝尔曼法检查幼虫。具体方法为:将病变的肝组织或者肺组织撕碎,放于铁丝网筛上(网筛事先置于漏斗上,漏斗下用胶管连接一个小试管),随后加入40℃的温水,放置1~2h,随后,取试管底部沉渣检查,可以发现幼虫。

5防治

5.1定期驱虫,定期按计划驱虫是预防蛔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仔猪。对散养育肥猪,可于3月龄和5月龄各驱虫1次。规模化猪场,首先要对全场猪全部驱虫;以后公猪每年至少驱虫2次,母猪产前1~2周驱虫1次;仔猪50~60日龄开始驱虫,每隔20天驱虫1次,共驱虫3次,转群时再驱虫1次;后备猪在配种前驱虫1次;新进猪在驱虫后方可混群。

5.2及时清扫粪便,勤换垫草,并对其进行堆积发酵或挖坑沤肥,以杀死虫卵。

5.3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产房和猪舍在进猪前都需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母猪转入产房前要清洗全身;妊娠母猪临产前用肥皂、热水彻底洗刷,以除去体表蛔虫卵;哺乳母猪应经常清洗乳房及其相邻部位,保持清洁,防止污染虫卵。

5.4猪舍应通风干燥,阳光充足,避免阴暗、潮湿和拥挤。

5.5加强饲养管理,配合饲料的营养搭配要合理,富含维生素,适当补充微量元素,以增强猪群抵抗力;保持饲料和饮水清洁;大小猪要分群饲养。

5.6预防和治疗药物可选用:

左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喂服或肌注。

甲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混料喂服。

氟苯咪唑:按料量30毫克仟克混饲或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一次口服。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

硫苯哒唑:按每千克体重3毫克连用3天。

猪蛔虫病的防控措施 篇4

1 虫体特征与生活史

猪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中, 是一种大型线虫。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 死后则为苍白色。雄虫体长15~25cm, 宽3mm, 雌虫长20~40cm, 宽5mm, 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柱形。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后, 如在28~30℃经10d即可发育成第1期幼虫。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1次蜕化, 变为第2期幼虫, 幼虫仍在卵壳内 (这时还没有感染力) 。须在外界经过3~5周的成熟过程才能达到感染性虫卵阶段。这种虫卵被猪吞食后, 在小肠内被孵化, 经1~2h后, 大多数幼虫钻入肠壁进入血管, 经肝、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在感染后第12~14d进行第3次蜕化, 第4期幼虫离开肺泡进入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在感染后14~21d上行至气管, 随粘液一起到达咽并进入口腔, 再次被咽下到达小肠内成为成虫, 共约需2~2.5个月。蛔虫产卵10~20万个/d, 产卵旺盛时期达100~200万个/d, 每条成虫一生可产卵8000万个。猪蛔虫在猪体内寄生7~10个月后即随粪排出, 大约12~15个月将蛔虫排尽。

2 流行病学

猪蛔虫病流行十分广泛, 尤其仔猪, 几乎均有感染, 3~5月龄的仔猪最容易感染。主要原因是:该寄生虫生活史简单, 不需要中间宿。繁殖力强, 产卵多。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猪感染蛔虫主要是由于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 (包括生的青绿饲料) 和饮水或母猪的乳房沾染虫卵后, 仔猪吸奶时受到感染。虫卵对化学药品抵抗力很强, 对高温较敏感, 45~50℃30min死亡。饲养管理不善, 卫生条件差, 营养缺乏, 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 猪只过于拥挤的猪场发病更加严重。由于病猪死亡率低, 畜主往往忽视驱虫, 这也是造成本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

3 临床症状

猪蛔虫的临床表现, 随猪年龄的大小, 体质的强弱, 感染强度和蛔虫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所不同。一般以3~6个月龄猪比较严重, 成年猪往往有较强的免疫力, 能忍受一定数量的虫体侵害, 而不呈现明显的症状, 但是本病的传染源。幼虫移行肺, 表现咳嗽, 体温40℃, 呼吸加快, 食欲减少, 咳后有咀嚼和吞咽动作。严重时呼吸困难, 心跳加快、呕吐、流涎、精神沉郁, 多喜躺卧, 不愿走动, 经1~2周好转或虚弱而死。

成虫大量在肠道寄生时, 营养不良, 消瘦, 被毛粗乱, 食欲时好时坏, 有异嗜, 生长缓慢, 结膜苍白。严重时排稀便, 体温升高。如虫体数多而又绞缠可形成肠阻塞, 则有腹疼表现, 排粪停止, 甚至肠破裂而死, 如虫体钻入胆管, 则食欲废绝、下痢、黄疸、疝痛, 滚动不安, 四肢乱蹬, 体温先升高后下降, 卧地不起, 有时有一过性皮疹。

4 病理变化

初期仅有肺炎病变, 表面有出血点或暗红色斑点。肝、肺、支气管可发现大量蛔虫幼虫, 肠道可见到蛔虫, 虫少时不见病变, 肠有卡他性炎症, 在胆管内也可能发现蛔虫。病程长久的有化脓性胆管炎或胆管破裂, 胆囊内胆汁减少, 肝脏黄染或变硬。

5 诊断

临床表现为咳嗽、呕吐、磨牙、疝疼、消瘦、贫血、黄疸等可考虑猪蛔虫病, 同时进行粪便检查虫卵, 如1g粪便中, 虫卵数达1000个时, 可确诊。在临床上应注意与支气管炎、钙、磷缺乏症、猪肺丝虫病、钩头虫病等鉴别。

6 防治

猪蛔虫病的诊治报告 篇5

2008年11月中旬, 在长春城郊一个体养猪户短期内发生仔猪死亡的报告, 我们对该养猪户进行了调查和疾病防治工作。

1 流行病学调查

该户已养猪两年多, 2008年9月先后从集贸市场买回仔猪42头, 直接放圈内饲养, 喂自配混合饲料, 饮井水。已免疫猪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三种疫苗。实查:该场有两圈舍和运动场, 坐北朝南, 圈舍简陋, 运动场用炉灰垫的地面较低洼。现有猪37头, 体重在30~50 kg左右。主诉:这批猪来后直接入圈, 长得慢, 膘情差, 毛管不良, 爱吃炉灰, 这半个月左右先后死亡5头, 都是比较瘦的, 不爱吃食, 有时呕吐, 有时咳嗽, 精神萎靡后死亡。

2 临床症状

群检见猪群精神状态多数尚好, 少数沉郁, 个别钻在褥草里, 中等和中下等膘情, 有几头行走时弓着腰, 有咳嗽等症状。

尸体剖检:死亡的5头猪, 除1头腐败无法解剖外, 对4头做了剖检。尸体消瘦, 被毛蓬乱, 皮下脂少;肝脏呈暗紫色, 表面不光滑, 有大小不等出血斑块;胸腔内有数条蛔虫的幼虫, 小肠内有蛔虫的幼虫;小肠内有猪蛔虫寄生, 虫体乳白色, 长15~30 cm左右, 大小粗细不等。其中有两头猪在小肠腔内蛔虫集聚成团, 堵塞肠腔使肠壁变薄, 另两头猪蛔虫在小肠腔内呈半堵塞状态。其他未见异常。

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等综合分析诊断为猪蛔虫病。

4 防治措施

4.1 对存活的37头猪进行治疗性驱虫。选用驱虫高手叛。按说明书参数剂量服用, 将全群猪进行治疗性驱虫。并在服用一周后, 按上述剂量再口服一次, 以达到杀灭体内存活的虫体和虫卵。

4.2 立即更换舍内全部褥草及杂物, 对圈舍和运动场彻底清扫后撒布生石灰消毒。

4.3 服驱虫药期间, 要随时随地清理粪便, 减少反复感染。平时经常保持圈舍及运动场的环境卫生。

4.4 粪便集中堆积发酵, 粪便远离圈舍防止反复感染。

5 讨论

怎样综合防治猪蛔虫病 篇6

猪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中, 为黄色或粉红色大型线虫, 体表光滑。雄虫长140~280 mm, 尾端向腹部弯曲, 雌虫长200~400 mm, 尾端尖直。雌虫产出大量的虫卵,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 在适宜的温度 (28~30℃) , 湿度和充足的氧气的环境中, 经10 d左右发育为含有幼虫的感染性虫卵。猪吞食了感染性虫卵而被感染。从吞食感染性虫卵到发育为成虫, 需2~2.5个月。猪蛔虫在宿主体内的寄生期限为7~10个月。

1 流行特点

各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猪蛔虫。但猪蛔虫病主要发生于3~6月龄幼猪。带虫猪是虫卵的主要来源。因为猪蛔虫卵有4层膜, 因此对外界环境和化学物质的抵抗力均强。在60℃的环境中虫卵可存活5 min, 而在–30℃的环境中虫卵可存活20多天。2%福尔马林、10%漂白粉、2%烧碱均不能杀死猪蛔虫卵。一般需要60℃的4%~5%烧碱溶液、5%石炭酸才能杀死蛔虫卵。猪感染蛔虫主要是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及饮水, 放牧时也可在野外感染。母猪的乳房容易沾染虫卵, 使仔猪吸乳时感染。

2 临床症状

猪蛔虫病的临床表现, 随年龄大小、体质的强弱、感染程度及蛔虫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3~6月龄的仔猪症状明显;成年猪多为带虫者, 无明显临床症状, 但却是本病的传染源。仔猪感染1周后, 大量幼虫移行至肺脏时, 引起蛔虫性肺炎, 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体温升高至40℃左右,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卧地不起, 嗜酸性白细胞增多。成虫寄生于小肠时, 使仔猪生长缓慢, 被毛粗乱, 是形成僵猪重要原因。有的蛔虫进入胆管, 造成堵塞, 引起黄疸症状。蛔虫过多而堵塞肠管时, 病猪疝痛, 严重时出现肠破裂死亡。

3 病理变化

蛔虫寄生初期, 呈现肺炎病变, 肺表面可见有暗红色斑点和出血点, 肺内见有猪蛔虫幼虫, 也可在胆管内发现虫体。个别猪肠内有多条蛔虫, 而堵塞肠腔。

4 诊断要点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 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剖检所见) 可初步作出诊断。必要时可检验新收集的病猪粪, 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出粪便中蛔虫卵 (呈黄褐色或淡黄色、短椭圆形, 卵壳厚, 最外层为凸凹不平蛋白膜, 卵内有一个圆形卵胚) 即可确诊。

5 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

5.1 预防本病发生的技术措施

主要采取“一个防止”和“四个做好”的技术措施。

“一个防止”是:要加强对水源、饲料的管理力度, 防止饮水、饲料被含有蛔虫卵的粪便污染, 把住病从口入关。

“四个做好”是:一是要做好定期驱虫。在猪蛔虫病流行地区, 为了防止猪蛔虫卵污染环境引起再感染, 要对35~60日龄的仔猪进行驱虫, 每隔20 d驱虫1次, 共驱虫3次。二是若发现仔猪群、育成猪群出现明显蛔虫病症状时, 应做好全群猪投药驱虫。三是要做好消灭虫卵工作。将猪的粪便和垫草清除出圈后, 要用专用车、专用路线送到污物处理区进行挖坑沤肥或堆积封泥发酵处理, 靠生物发酵热杀死虫卵。四是要做好妊娠母猪在妊娠期选用安全药物进行驱虫。

5.2 发病后, 就是扑灭该病的技术措施

主要采取“隔”、“灭”、“处”和“有效治疗”的技术措施。

“隔”:就是对蛔虫病猪进行隔离饲养、隔离治疗, 防止扩大、蔓延。

“灭”:就是对被猪蛔虫病病猪污染的圈舍、用具、工具等, 可选用5%热的 (水温在60℃) 烧碱溶液进行刷洗、喷洒消毒, 杀灭蛔虫卵, 做到不留死角。

“处”:就是对投药驱出的蛔虫虫体, 要及时清除, 进行深埋处理, 防止猪吃虫体。

“有效治疗”:就是选用特效的药物和科学的驱虫程序, 进行驱杀虫体治疗。

猪蛔虫病的诊治与预防 篇7

1 猪蛔虫病的危害

1.1 幼虫期的危害

当大量幼虫侵入猪的肠壁时, 能破坏肠粘膜而致其发生出血和水肿;当大量幼虫移行至猪的肝脏时, 能使肝包膜产生出血点、肝脏肿胀充血, 并进一步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坏死, 进而纤维化形成边缘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纹 (称为蛔虫性肝) ;当大量幼虫经肺毛细血管侵入肺泡时, 能使肺产生出血或水肿, 严重时可引起肺炎。

1.2 成虫期的危害

寄生在猪小肠内的成虫, 以肠粘膜的表层和肠内容物为食, 不但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使之消瘦, 而且还能机械性地刺激小肠粘膜引起猪剧烈腹痛;当虫体数量较多且聚集成团时, 可堵塞肠道, 甚至导致肠道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和腹腔出血;成虫分泌的毒素 (如氨类等) 及其代谢产物 (如醛类等) 能通过血管作用于中枢神经, 使猪发生痉挛、兴奋和麻痹等。

2 临床症状

处于幼虫致病期的患病猪, 多表现为咳嗽、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生长发育停滞与逐渐消瘦等;处于成虫致病期的患病猪, 多表现为腹痛、生长缓慢与消瘦等。本病临床症状的表现, 与猪的健康状况、年龄大小、抵抗力强弱及其体内寄生虫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成年猪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 多数成为带虫者。

3 剖检病变

猪蛔虫病初期, 多呈现肺炎样病变, 肺肿胀且表面有小出血斑点, 解剖肺脏后用幼虫分离法可见到大量幼虫, 肝脏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纹;猪蛔虫病成虫期, 可在小肠中见有大量成虫, 肠粘膜发生卡他性炎症, 肠道破裂时, 可见有腹膜炎和腹腔出血等病变。

4 诊断及治疗

一般根据患病猪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或从猪粪便中检出蛔虫卵即可作出诊断。但是, 2月龄以内的仔猪因其体内蛔虫尚未发育成熟, 故在粪便中检不出蛔虫卵, 此时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必要时可借助尸体剖检。

治疗本病可用以下方法。左旋咪唑8~10mg/kg体重, 拌入饲料中一次性喂服;或枸橼酸哌哔嗪 (驱蛔灵) 200~300 mg/kg体重, 拌入饲料中一次性喂服。需要注意的是, 在使用枸橼酸哌哔嗪前需停食8~12 h。

5 防制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应将猪按年龄进行分群饲养, 给各猪群合理配制日粮饲料, 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对断奶仔猪尤为必要) , 能增强猪体抵抗蛔虫感染的能力;搞好生猪饲养场地的清洁卫生, 要将猪粪及其他污物运送到远离养殖场的地方进行堆积发酵, 以杀灭虫卵;并要避免饲料与饮水被猪粪便污染等。

5.2 坚持定期驱虫

上一篇:腰穿间隙下一篇:瑜伽与健美操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