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应用论文(精选12篇)
智能化应用论文 篇1
如今,视频监控在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等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安防技术更多地强调事件响应的实时性或事后查证的有效性。传统的监控系统,无论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或者是模式混合的,其工作方式依旧是“实时监控、实时录像、事后查看”。
然而,随着全社会对安全需求的增强,摄像机广泛部署建设,不论是交通违章管理,还是治安管理,实时观看和浏览录像都已无法满足城市管理需求。为了提高监控的管理效率,基于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新系统呼之欲出,走进人们的视野,构建了全新的智慧城市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
视频智能分析刚开始的应用是为了把人眼从密切盯住屏幕解放出来,以视频事件检测为主,在检测到异常事件(如非法进入禁区、越过绊线等行为)时,同时联动报警。然而,视频检测和报警功能方面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无法广泛部署和深入市场应用。究其原因,无法解决误警率高、性能不足、环境光照敏感、适应性差的问题,即便是国外著名的智能厂商(如OV、NICE)也无法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而且,不同的行业对于视频监控需求和流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对于智能分析的应用需求就更加复杂和多变。例如监管行业为降低和防止犯人的自杀现象,提出如何通过智能分析和检测实现;而金融银行关注如何分析识别出非法粘贴小纸条、安装假键盘、蒙面、暴力抢劫等行为;机场、地铁等客户对于遗留物的检测和徘徊检测的需求比较突出。不同行业有千差万别的自动监控需求,如何利用智能分析实用化,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1 智能交通与平安城市
然而,监控市场对利用智能化提升效率的需求一直很强烈,尤其在交通管理和平安城市领域。基于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监控系统在构建智慧城市的新一代监控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原来的交通管理业务流程主要借助道路监控摄像机来记录视频,然后由人工肉眼筛查,识别交通违章,出具违章判罚处理结果,这样的管理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汽车数量的日益增长。
而人工处理的部分业务正逐步被新一代具备车辆分析和识别功能的智能系统取代。尤其前端高清一体化摄像机,如宇视的HTS-HC系列高清电警、卡口智能摄像机具有出色的识别准确率和很强的场景适应性,其开放的智能平台能降低管理成本,适合大规模部署。高清电警摄像机可通过对视频识别分析,对每辆车进行完整的违法行为分析,车牌识别,抓拍图片,记录车辆违法的整个过程,形成违章证据链。这样,一台智能高清摄像机就能取代传统的线圈感应和人工浏览、识别、筛查等传统手段,进行闯红灯、超速、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管理。此外在繁忙道路的违章停车管理方面,市场上已有智能违停服务器,而宇视的前端违章停车检测判罚一体化球机,适合部署,有利于杜绝道路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解决拥堵路段的管理人力不足的问题,体现城市交通管理的智慧。
对于城市的治安管理而言,治安案件处理也会通过查看道路监控录像来寻找涉案车辆信息和线索。然而,随着摄像机广泛部署,通过浏览录像寻找线索显得费时费力。以警方办案为例,往往要调用案发现场及周边的大量历史监控录像进行持续数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肉眼识别,才可能发现破案线索。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系统平台正在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利用智能服务器系统将每条违章图片进行二次分析,识别和提取出车牌号码、车身颜色、车标、车型、遮阳板、不系安全带等结构化数据,实现驾乘人脸检测和高清抓拍,即向管理平台提供一张司乘人脸照片,并且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能将这些结构化的车辆特征信息,进行数据挖掘、车辆检索、车辆布控、多点碰撞等分析挖掘出案件有用的信息。
借助智能服务器系统对车辆其他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后产生的信息展开下一步线索侦查,甚至找到嫌疑车辆所在位置。例如,通过“红色”、福特09款、打开遮阳板、5月8日、中山路南向北等条件信息,对生成的结构化数据进行搜索,即可迅速找到当天所有符合条件的车辆信息,包括行驶时间与方向、行驶速度、车牌号码、车标、年款等完整的结构化数据信息。宇视的IA8500-IT智能交通服务器能提取200多种车辆品牌和2000多种车型年款信息,还有丰富的驾驶室特征分析识别,不仅准确、高效,而且能大大节约管理成本。
此外,交通大数据管理系统能提供城市车辆详细信息、不同品牌车辆的车型拥有量、过车高峰期、车辆进出城高峰期、首次进出城、行驶方向等丰富的交通数据,为城市交通部门的流量管控、交通规划、智慧城市的治安管理等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2 智能化应用思考
如此看来,智能视频分析在技术层面有共通性,但在行业领域存在差异性需求,这都是安防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市场领域层面,目前智能化的应用领域也并非遍地开花,而其中当属智能交通行业应用最为成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第一,交通行业智能化管理需求非常强烈,市场巨大,极大推动了视频智能技术研发投入。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交通监管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份额吸引大量的研发人才投入,不断突破新的技术瓶颈。
第二,交通行业智能检测和识别的对象具有明确统一标准,有利于视频智能算法的发展。车辆尺寸、车牌字符、大小、颜色等都有一系列行标或国标的统一标准要求。而无论是金融银行,还是电力、监管行业,人的行为检测和识别无法存在统一和明确的需求,更别提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智能交通产品从开发到成熟的时间往往也快于其他领域。
第三,交通行业智能检测和识别的场景规范化。随着智能化建设的深入,规范化施工解决了实际环境中光照的影响和摄像的安装角度,保证即使夜晚,视频和图片的关键车牌和车辆特征信息保留完整。而其他行业即使有同样的建设需求,也很难保证实际场景一致。
3 智能技术未来发展
未来无疑是智能化的时代,一个更加便捷的时代。这一切的前提都依赖于智能算法技术不断突破和成熟。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向值得期待:
首先,除了视频信息以外,还有更多维度传感数据信息的融合。例如深度摄像机、双目摄像机等技术,更有利于排除光照、背景干扰,使智能识别和检测算法的指标更加实用化。
其次,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目标对象包括人和车辆的更多特征将得到检测和识别。并随着芯片计算性能不断提升和大量丰富的数据样本“锤炼”,算法成熟周期越来越短,识别指标不断提升,性价比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有效的信息数据必然导致智能化应用在交通等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深度学习还有很多应用场景,只要涉及到目标检测、目标识别的地方,理论上都可以应用深度学习来解决。就像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在一些报告中提出,深度学习可以取代现有的很多特征提取,目标检测技术。可以想象在未来,深度学习还将与安防应用摩擦出更多的火花。
第三,数据挖掘分析的大数据技术结合促进安防行业变革发展。传统监控数据只有视频和图片这些非结构化信息,查询只能是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这样的信息利用效率低下,隐含的价值信息也会被大量冗余的信息所覆盖。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正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检出更多人、车、物等目标的辨别特征以及其他维度数据信息,再结合时间和空间,为挖掘出目标对象的行为和变化、关联提供更多线索和数据视角,衍生出了很多紧贴实战的特色管理应用。
4 结束语
视频智能化已经渗透进交通、平安城市、金融、楼宇、能源、文教卫、商业连锁、司法、军队、海关等领域,可以说对整个社会的生活影响巨大。即使由于视频智能化行业的自身原因,未能产生较大的应用价值,相信未来也会借鉴成熟的行业规范,需求归一化,场景建设规范标准化,智能的应用将大行其道。可以说,视频的智能技术经历安防行业的考验,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未来值得期待。
智能化应用论文 篇2
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平台,可以将各子系统的数据统计并有机结合的显示出来。以丰富的图表形式,简单直观地让物业人员可以方便的了解小区内的摄像头位置及停车场情况等信息。
通过云服务扩展,还可以让公司技术人员远程了解系统运行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建立一个高度集成的管理平台,可以将小区内的监控系统、可视对讲、停车场系统、报警系统等集成在一个智能化管理平台中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监控效率,降低使用难度。
用统一的高度集成的管理平台,将使得培训的成本大大降低,提高监控效率,也有助与减少维护人力,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采用统一的可以兼容各种硬件监控设施的管理平台,对于系统的改造,在保证实际效果的同时,能够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设备和系统的硬件设施,节省资金投入。
1.3 小区业主
通过本解决方案,建立小区内网和公网的链接。智网云服务扩展功能,使业主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进行视频监控,接收推送消息,智能家居控制等,真正为业主带来安全、舒适、便利、温馨的小区智能化生活。
1.4 公安部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如何强化流动人口管理,进而提供动态环境下对人口的管理能力,是基层公安机关、基层社区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居民社区综合监督管理平台,着力于人口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流动人口(暂、寄主人口)的管理,将流动人口和房屋出租户管理紧密结合。
智能化配电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篇3
1.引言
配电是电力系统中直接与用户相连并向用户分配电能的环节,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重要保证。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配电系统也随之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2.配电自动化的发展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传统配电网走向智能配电网的必由之路。
配电自动化建设可谓源远流长。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开始使用时限顺序送电装置,自动隔离故障区间,加快查找馈线故障地点,而在此以前,配电变电所以及线路开关设备的操作与控制,均采用人工方式。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电子及自动控制技术,开发出自动重合器、自动分段器及故障指示器,实现故障点自动隔离及非故障线路的恢复供电,称为馈线自动化。这种自动化方式,没有远程实时监控功能,且仅限于局部馈线故障的自动处理,因而称这一时期为局部自动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包括远程监控、故障自动隔离及恢复供电、电压调控、负荷管理等实时功能在内的配电自动化技术。1988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编辑出版了“配电自动化”教程,标智能电网知识读本志着配电自动化趋于成熟,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电力自动化技术。之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供电企业开始大面积实施配电自动化,我国一些科研单位也开始进行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这一阶段,称为系统监控自动化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lnformationSystem,GIS)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应用于配电网的管理,形成了离线的自动绘图及设备管理(Automated Mapping,AM/Facilities Management,FM)系统、停电管理系统等,并逐步解决了管理的离线信息与实时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Acquisition,sCADA)/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 Automation,DA)系统的集成,进入了配电网监控与管理综合自动化发展阶段。3.智能配电网的组成3.1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是开放式的、基于标准的架构,集成了数据通讯网络和智能设备,用于支持未来的电力交换系统。3.2分布式电源分布式电源的建设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分布式电源的輔助服务是对电网的支持。
3.3用户入口
用户入口是一个使电网能够和用户进行双向交流的大门:包括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服务和增值;可通过自动读表、电能质量检测、远程控制和诊断方面的技术革新,帮助电力公司管理需求增长和随之而来的问题;在新一代的智能设备和高级服务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负荷控制;窃电检测;远方开断;全系统性能监视和状态估计的负荷监视;能量管理;分布式电源的界面和控制;停电检测系统的停电检测、通知和界面;电能质量/功率因数/电压控制;维修计划和维修管理。
3.4传感、检测和支持智能配电网的高级量测系统
包括智能化的变电站监视;配电系统的高级(下一代)传感器;支持智能配电网的高级量测系统。4、智能配电装备智能配电网将涌现出一批新的装备。将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更加环保、节能、绿色的配电设备,如柱上开关、开闭所、环网柜、箱式变压器等,它们的体积将会更小,绝缘更好,效能更好。例如,以前我们经常看到那种笨重的电磁式变压器将被新的智能化变压器替代。它采用电力电子变换原理,能够自动感知负荷的大小和负荷的阻抗特性,并且以最经济的方式配送电能。
针对目前的配电采集二次设备形式多样,将会出现集计量、测量、保护、控制、无功补偿等一体化的智能设备。针对分布式电源、微网接入/退出,将会出现智能保护控制设备;针对极端条件,将会出现故障快速隔离及负荷快速转移的智能控制装备。
智能配电网对供电质量的高可靠性要求及电能质量的优质需求也将大量使用一批改善电能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的装备。如大量使用各种智能无功补偿设备,包括静态同步补偿器、静态串连同步补偿器等,它们常用于快速动态无功补偿,根据需要对输出容性或感性无功进行连续平滑调节。
动态电压恢复器,经常在供电中碰到电压闪变,电压短时中断等电能质量问题,动态电压恢复器使负荷侧的电压保持稳定,确保负荷的安全、稳定运行。有源电力滤波器,能够对大小和频率都变化的谐波以及变化的无功进行补偿,可在较高电压等级下运行、容量可以做得很大,可靠性高,价格低廉等明显的优点。
农网智能化的实践与应用 篇4
孟津县境内有220k V供电变电站2座, 公司属资产35k V及以上变电站11座, 主变总容量42.26万千伏安, 10k V及以上输电线路88条, 总长1232千米。先后获得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先进县供电企业”、“综合管理标杆单位”、“线损管理标杆单位”、“文明单位”、“新农村电气化县”等荣誉称号。
智能化实施目标分析
孟津公司以农网智能化之“营配调管理模式优化”为契机, 立足企业管理现状, 对正常应用的生产MIS、营销MIS、地理GIS、95598客服等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科学整合, 实事求是, 建设符合企业实际的营配调优化模式, 继续以建设成果为基础, 按照“科技支撑、优化流程、人机互动, 精益管理”的理念, 进一步实现基层监控、管理目视、决策参照的数据管理体系, 通过管理流程再造, 持续夯实管理基础, 助推企业整体效益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
1资产经营状况
孟津公司始终坚持电网建设智能化、企业管理做表率、关键指标争进位、科技进步树标杆的原则, 以夯实基础管理、注重过程管控和突出特色培育为工作重点,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 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资产结构合理、盈利和偿债能力强、无效资产少、无客户欠费、成本费用低的基本要求,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支点作用,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 严格执行财务预算管理, 强化成本控制,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实现资产优良的目标。运用经营成效, 自筹资金861.6万元, 投资完成国家电网公司“农网营配调优化模式”试点工程;自筹资金3061万元, 扩展信息采集覆盖面, 全县台区集抄覆盖率82%, 其中麻屯、王良、常袋、横水5个供电所所有台区实现集抄全覆盖, 400伏低压用户信息采集覆盖率达到11%。
2电网设备状况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 以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为导向, 滚动修订“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 科学谋划电网发展新格局。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 形成了以2座220千伏变电站为主供电源, 5座110千伏变电站可环网互带的主网架;6座35千伏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县城4条主干道10千伏配网实现了手拉手供电。新建输变配电工程标准化建设率达100%。主变全部采用节能型有载调压变压器, 鹤华110千伏变电站采用先进的GIS组合电器, 10千伏及以上开关无油化率达100%。变电站综合保护自动化、微机五防、视频监控应用率均达100%。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广泛应用钢管式杆塔和硅橡胶复合绝缘子, 提高线路防护等级。积极推广新农村电气化典型供电模式, 建设标准化示范台区和智能配电台区, 全面提高电网技术装备和智能化水平, 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 着重建设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
3重点工作实施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的各项工作部署,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国网公司保持高度一致。准确把握“三集五大”管理要求, 抓住创一流同业对标、智能电网建设、科技进步、农电标准化、农网升级改造、依法治企和县供电企业管理提升等重点工作不放松, 积极推进国家电网品牌建设, 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各项任务。2013年, 进一步研究智能电网建设综合系统的各项基础信息, 重新梳理数据之间的排列组合, 认真分析量值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顺程序、规范层级, 同时, 在常袋供电所开展“集抄全覆盖优化”, 创造“技术管控的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实践”经验, 发挥“智能先行”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4特色工作开展情况
孟津公司以“科技引领, 创新发展”为指导, 完成“全网无功优化控制系统、生产信息系统功能整合、居民集抄应用、基于生产MIS的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研究”等十项重点工作, 创建了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先进 (县) 供电企业”。完成国家电网公司“农网营配调管理模式优化试点工程”, 实现了农网营配调综合应用系统的深度应用, 通过标准化信息交互总线, 将以往分散在各业务系统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整合、提炼并加以统计分析应用, 在电网安全运行、企业经营分析和供电优质服务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实现了管理的新跨越。
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1主要做法
1.1明确深度研究目标, 突出一个“真”字。在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完成验收后, 通过进行纵深应用探讨探究, 确定具体工作任务。以新型农网建设为载体, 加快坚强农网建设步伐, 提高电网装备水平;不断完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功能, 整合信息资源, 提高智能化水平。开展提升实用化关键技术攻关, 在10千伏及以下电网安全管理、经济运行和检测监控上实现突破, 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加电网与用户、与各类新型能源的互动功能, 增强用户满意度, 提升营销服务能力;按照集约化管理要求, 优化管理流程和管理机制。逐步分析、推广、应用于企业综合管理的各个方面。
1.2落实深化应用的预期任务, 突出一个“实”字。为保障综合管理的应用关键措施到位, 首先制定400伏项目的扩展应用计划, 生产技术部、市场营销部联手远红外电能表厂家协同攻坚, 集中组织深化应用过程性研讨, 攻克“低压表箱内多只电表机抄时易产生户名差错”的技术难题。定期召开“营配监控深化应用协调会”, 通报工作进度, 协调解决深化应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对功能实现进一步评估;各专项工作组按照里程碑进度计划, 制定专项应用推进计划, 明确时间进度的同时, 选择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综合实践经验和大局思维能力, 能确保各专项工程按期、保质、保量的专项责任人;各专项工程组必须认真分析工程实施效果, 结合实际挖掘、整理工程实施中的创新点, 提高工程综合应用实用化水平;加强工程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和危险点预控措施落实, 确保在实施深化应用过程中的人身、设备、电网运行和信息安全;做好关键技术的攻关记录, 利于在综合应用中追溯完善、改进的要点。重新优化业务流程, 设计信息化流转控制节点, 梳理修订专业管理制度43个。
1.3核准综合管理关键KPI指标在控, 突出一个“效”字。
1.3.1澄清设备家底。在各个平台应用深化之前, 再一次实地清理输变配电及400V设备的台账信息, 对在用的营销MIS、生产MIS、地理GIS、95598客服、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等专业应用系统中的基础数据信息进行核对, 并统一规范完善编号规律, 做好信息共享准备, 实现数据唯一性查询。
1.3.2数据实时查询与报表应用分析。深入分析孟津公司“营配调一体化”应用现状, 结合智能化建设设想, 整理调度运行日志、技改、大修停电计划、调度日报等运行类报表, 供电量、电费、电价、客户信息、业扩报装等营销类报表, 线损、电压、供电可靠率等生产类报表和企业综合统计类报表, 提炼出132类基础数据, 分析数据之间的钩稽关系, 做好各个系统平台的构建准备, 巩固5万个数据自动查询, 生成分析报表近80类。
2关键过程应用控制
2.1调配一体化系统控制。采集电网、线路、台区的实时运行数据, 具有灵活的交互式维护手段, 体现综合图形控制和独立的配网接入手段, 提供快速灵活的FA算法和最小范围的模块拼接策略, 同时配套必要的环网通信设备。系统必须保障安全自愈、分层告警、动态分布式计算和标准化扩展能力。把调度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集中在统一信息平台上。
2.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控制。配变低压侧信息监测到监测台区温度、湿度、三相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配变和线路故障监视到实现电压、电流、功率因数越限报警、台区防盗报警、故障信息报警、保护信息报警;电能质量监测到实时监测台区电能质量, 对相关采集量进行日、月合格率统计。三相不平衡率监测到实时计算电流三相不平衡率, 统计日、月最大值并发出告警;谐波治理监测到实现谐波治理前后台区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和谐波畸变率对比, 并以表格、饼图等方式直观显示。
2.3营销数据型信息主要控制。实现电网安全运行、企业经营分析、优质服务等方面进行信息整合、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并实现对电网安全运行及企业服务的预警分析等高级应用, 实现售电量、系统最大负荷、最小负荷、综合线损率、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电网安全运行天数、110k V和35k V变压器的容载比、线路及10k V配变的负载率、电价、业扩报装等数据信息的提炼与整合, 以图形、报表等方式进行三项主要业务的对照性分析与评估。
2.4数据互通性控制。结合已建设的信息化系统 (包括营销、生产、GIS、95598、供电所规范化等) , 利用数据总线技术, 实现非实时区一体化数据应用平台。同时利用数据总线和安全分区技术, 实现实时和非实时业务的数据互通。将调控一体化、配电自动化、智能化台区模块、信息综合应用系统统一在一个平台上。
2.5数据上线率控制。现场设备安装完毕, 立即组织在线监测与现场巡查队员, 定人定责定地点, 即时联系现场在线设备运行状态, 第一时间研究解决现场存在的诸类问题, 确保在预定时间完成数据上线率的控制。
主要工作成效
1项目工程主要成效。孟津公司于2012年6月完成终端接入1989台, 安装居民集抄台区54个, 建设智能台区5个, 8966户居民集抄接入调试, 完成主站功能测试、完善, 并上线试运行;完成5个智能配电台安装, 并实现与主站的对接;完成调配一体化系统主站安装调试, 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平稳过渡至新系统;完成城区配电自动化线路通讯设备改造, 10k V孟常线、麻常线2条农村配电自动化线路实现了光纤通讯;7个系统接入标准化信息交互总线, 完成企业信息综合应用监控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进行功能调试, 投入运行, 并积累了向农村配网扩展的经验。
2深化应用成效
2013年, 孟津公司继续推进400伏配网智能化建设, 以“智能引领, 综合规范”为目标, 选择常袋供电所进行深化应用试点。完成29个农混台区3551户的户表改造, 实现户表集抄和红外冻结抄表全覆盖, 解决供电所低压线损以包代管和抄核收配不能彻底分离的问题。完成24个农混台2958户低压用户村邮站收费改造, 达到村邮站收费全覆盖。完成辖区72个台区, 10196个低压用户的电量采集信息化、电费结算数字化。规范农电用工管理, 解决配电抢修和装表接电不规范而引发的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问题。延伸应用智能电网建设成果, 用科技手段保证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的实现。再造业务流程, 建立配套管理制度18个, 打造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典范, 为全县进行配电智能化应用树立标杆。
3流程再造成效
3.1核心流程再造。一是确定以95598客服应用为主导的业务流程优化, 提高客户满意率;二是打破以部门负责的职能设置管理方式, 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重新设计营配调综合平台的管理过程;三是从整体上确认输、变、配点设备的运行管理流程、营销业扩流程和检修、抢修流程。四是明确流程中生产技术部、调度运行部、市场营销部、95598呼叫中心、计量中心、供电所的职责;五是固化职责关于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指标在流程中的监视与分析。六是明确以预防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方法, 从源头上控制失误, 引导上一个流程对下一个流程负责, 追求全局最优。
3.2人力资源配置。为确保整体能力强化, 落实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人事相宜的配置要求, 按照能级对应、优势定位、近岗优选的原则, 分别在部门和基层单位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 承担部门隶属的营配调信息管理职责。
3.2.1营配监控中心隶属于市场营销部, 工作重点是对配网运行、营销管理、优质服务等工作进行监控分析。设置中心负责人1名, 由市场营销部副主任兼任, 配置值班人员2名, 对系统运行数据进行监控、分析。负责定时定点对系统运行情况和运行数据进行监控分析, 编制营配监控中心运行分析日报、周报;负责对系统运行中产生的异常数据和告警信息, 及时向相关部门派单处理;负责在信息综合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出现故障时, 向相应信息系统维护部门派单。
3.2.2生产技术部设科技专责1名, 应熟练应用企业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功能, 应定期查看、分析系统运行数据。负责联系厂家处理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应用中发现问题和功能完善建议;负责信息综合应用系统服务器和主站系统的运行维护, 定期检查系统运行情况。
3.2.3调度运行部远动班负责调配一体化系统服务器和主站系统的运行维护, 定期统计调配一体化系统和配电终端存在的问题和功能需求, 及时与厂家联系修改完善;负责配电自动化线路终端FTU的巡视维护与异常处理;负责根据电网发展需求, 对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编制建设规划, 并定期滚动修编。调度班负责6条线路配电自动化的调度管理
3.2.4计量管理外勤班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维护部门, 应熟练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 应定期查看、分析系统运行数据。负责及时联系厂家处理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中发现问题和功能完善建议;负责处理终端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负责根据配网发展需要, 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编制建设规划, 并定期滚动修编。
供电所负责辖区内配电自动化线路和智能台区的巡视、检查、维护与异常处理。
3.2.5 95598呼叫中心负责24小时受理电力故障报修、电费电量查询、用电咨询、客户投诉等业务;负责按营配监控中心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改进服务质量, 提高客户满意度;负责应用客户满意的相关措施便捷、准确、快速地服务客户, 满足客户需求。
3.3关键点控制
3.3.1要点1:明确营配监控中心监视的工作内容。编制《营配监控工作规范》、《日报、周报、月报编制规范》、《异常和告警处理流转单》, 作为营配监控中心的工作指南, 必须体现各类信息的报告时间, 流转单各环节的衔接点、时间限定和工作任务具体、明确。
3.3.2要点2:市场营销部定期组织召开信息综合系统应用分析会, 与企业经营分析、电网运行、安全生产、电网规划紧密结合。明确营配监控中心负责人参加各专业分析会, 并报告相关内容, 充分发挥营配调一体化系统的综合应用功能, 为继续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3.3.3要点3:生产技术部应建立《营配调设备档案》, 制定并推行《营配调缺陷管理制度》, 拟定消缺流程。计量中心、供电所、通信远动班在接到异常和告警流转单后, 应迅速到达现场检查处理, 并反馈处理情况, 保证设备完好运行。
3.3.4要点4:95598呼叫中心应建立《提升服务措施制度》, 定期进行业务分析, 制定提升服务的措施计划, 并落实到位, 适应客户日益增加的服务追求, 提高客户满意度。
3.3.5要点5:生产技术部、市场营销部、调度运行部储备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电网建设的规划信息, 为规划制定和修编提供支持。
4管理应用成效
4.1经营管理成效。系统实现24个整点数据采集, 实现了购售电量、线损率、电价、电费等经营信息的统计分析。利用冻结电量功能, 实现结算日全网同步抄表, 与营销MIS实现接口, 将电量数据自动发送到营销系统中进行电费、线损的核算, 使电费结算更加智能化, 降低了电费回收风险, 有效地提升了营销管理水平。实现线损实时分析, 强化线损的过程管理, 提升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如:35k V及以上网损数据, 以变电站为单位, 实现站内变损、站损、母线平衡等数据的统计分析;10k V中压线损、以供电所为单位, 实现分线、分区线损统计;400V线损以集抄台区为单位, 实现对台区线损的管控。在抄核收、电费收缴、线损管理、规划计划等业务环节实现减员增效, 提高了人力资源效率。
4.2设备管理成效。用电信息采集平台配置的负载率告警功能, 显示日均负载率排在前10位的台区, 自动发出短信告警, 当负载率超过80%时通知专变用户业主或管理负责人、供电所长和管理电工。首先应用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要保电时段, 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配变台区负荷分布情况, 对存在超负荷风险的台区进行重点监控, 减轻管理电工现场进行负荷测试的劳累度和操作时的安全风险, 为10k V配网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其次, 通过电压合格率、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数等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 也为低电压综合治理和农网升级改造规划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第三, 解决了设备状态检测、无功本地/远程控制投切、用电安全检测管理等问题, 提高了农村地区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和安全管理水平。
4.3供电服务成效。95598客服系统通过来电分时统计、来电原因、故障报修、投诉举报、咨询内容等服务信息分析, 管理者能够实时了解95598客服系统的服务情况、用户的关注动向、供电服务质量等信息提高服务质量。配电自动化能成功完成故障台区、故障分支线路的自动隔离, 同时, 报警台区或分支线路在地理GIS中显示位置, 可大大缩短故障抢修时间, 及早恢复供电。系统实时计算电流三相不平衡率, 统计日、月最大值并发出告警和谐波治理前后台区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和谐波畸变率对比, 并以表格、饼图等方式直观显示, 实现了视觉化的供电服务。系统的负荷控制功能与移动MAS短信平台联动, 在电费不足时, 自动向用户发出“剩余电量已经不足, 请及时购电充值”的短信;用户还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查询电量电费使用情况, 使供用电关系更加公开透明, 减少用电纠纷, 用户对供电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4.4层级管控成效。应用综合应用一体化平台, 领导层可以通过即时、随时进行综合信息查询分析, 实现由定性决策到数据决策的质变。管理层可通过系统平台查询设备运行情况、通过实时与历史数据对比了解线损、负荷、谐波、电量、电价和客户咨询等判断基层现状。基层供电所改变了现场抄表、开断低压负荷等可能触及的不安全因素, 通过集抄系统了解客户用电信息, 通过村邮站、自助收费终端完成电费数据传送。
4.5管理和谐成效。通过对电网实时运行数据、安全承载能力的对照分析, 评估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和发展趋势, 为电网发展规划、升级改造、低电压治理、设备状态检修提供依据, 实现安全生产与电网发展的和谐统一。实时监控电网负荷变化情况, 利用安全预警功能, 按“变电站-线路-配变”逐层推进的方式掌握各级电网重载运行情况, 便于及时发现薄弱环节, 加强监控和整改措施落实, 提升配网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安全运行水平, 利用配网安全运行监控分析, 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实现输、变、配电运行管理的和谐统一。通过居民集抄和采集终端的进一步应用, 扩大用电信息“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区域, 通过科技手段, 实现了抄、核、收的分离, 减少基层员工的劳动强度, 实现了供电与用电关系的和谐统一。告警提示和历史电量、电费、负荷查询等数据的应用, 以技术手段理性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为构建和谐企业引路导航。
结束语
智能化应用论文 篇5
长久粗放式的能源消耗和利用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恶劣影响日益显现。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已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服务我国电力信息化逾20年的远光软件,在2013 年先后成立远光共创、远光智和卓源两家下属公司,以专注燃料智能一体化管控市场拓展。
“智能的物联网产品出现不仅仅是技术升级的体现,还预示着产业转型升级、竞争格局改变时代的到来。”远光共创总经理汪平娓娓道来,“燃煤对于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燃料智能化作为工业4.0的代表应用,将推动发电企业战略转型。燃料智能化管理的春天已经到来!”
“智”造转型 挡不住的趋势
燃煤占火力发电总成本的70%。燃料管理的效能与效益成为企业成本利润核心的重点。然而,人们普遍对燃料智能化认识不高,认为燃料管理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导致管理手段落后,设备老化。以国电兰州范坪电厂为例,电厂设在山上,煤场在山下,山上到煤场的路线坡度近90度角、距离近千米,以往工作人员每天要从山下背煤样上山化验。“耗时费力,而且易出现灰色地带。”汪平介绍,火电企业纷纷探索新的燃料管理模式,软件厂商和设备厂商也在迅速跟进客户需求。但是,受限于原有业务,厂商往往缺乏全局意识,忽视业务和数据的互联互通。
远光软件早期就已经涉足燃料管理的MI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燃料管理涉及生产运行业务,又涉及管理业务,火电企业如果只依靠单一的信息化系统无法突破解决燃料管理瓶颈。远光软件决心打造软硬一体化的发电集团燃料智能化管理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实现降本增效的管理目标。“信息化是企业的经,工业化是纬。只有两者交织,才能真正实现燃料管理智能化。”汪平说。
智能生产打通燃煤管控链条
“工业4.0时代,产品最大的特性就是实现智能互联,这使得产品的价值和功能实现了良性循环。智能的核心是监测、控制、优化和自动。这恰恰是远光燃料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当然,燃料专家和光电一体化、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团队也是我们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汪平一语道破。
据其介绍,远光燃料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由智能化前置生产设备(PE)、运行监控系统(ICS)和业务管理系统(CICS)三部分构成,首次将自动化生产线理念引入燃料管理,创建“三线一流”(即运输线、样品线、燃料线、业务流)的业务研究模型。并采用调度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站的管理模式,引进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光电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集燃料管理业务、设备运行监控、数字化生产设备控制于一体,推行无人值守作业,有效实现计量、采样、制样、存样、取样、弃样、化验等过程的全程无人干预。
在汪平看来,如果不解决现场前置设备智能化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燃料智能化,设备智能化是燃料智能化的先决条件。然而,很多火电厂的大量设备不具备自动化、智能化功能。设备智能化成为火电企业实施燃料智能化的关键。汪平透露,远光软件通过自主研发和并购具有丰富的设备智能化经验的企业来完善其设备智能化业务。“能够同时做好管理软件和智能化设备是远光软件的一大优势,因为现在大部分做管理软件的企业缺乏做设备的经验,而做设备的企业往往对管理软件缺乏了解。”
标杆应用驱动燃煤管控市场
“燃料管理,真的‘智能’了!”9月24日,在兰州举办的国电集团公司燃料系统领导人员培训班暨燃料智能化建设推进会上,考察完远光软件燃料智能化解决方案在范坪电厂的应用效果后,很多火电企业负责人纷纷感慨“这是一次对传统燃料管理的革命与革新”。
尽管燃料智能化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业界共识,但是汪平认为,作为一个较新的理念,用户的理解和接受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为此,远光软件积极向用户灌输“三线一流”的燃料业务创新研究思路,并进行深入浅出的方案技术讲解,帮助用户树立燃料智能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在这方面,标杆项目的示范效果也许更具价值。目前,范坪电厂燃料智能化标杆项目已经得到国电集团的高度重视,国电集团总经理陈飞虎、副总经理米树华都曾到范坪电厂给予指导和建议。
记者了解到,远光燃料智能化解决方案已经在国电集团燃料智能化项目中先后中标多家下属单位,在国电范坪、国电石衡、国电费县、国电东胜等电厂的建设中,远光燃料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应用均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比如,在国电集团东胜电厂项目中,远光软件帮助客户实现了以下价值:第一,入厂煤计量、采样、制样、存样、取样、弃样、化验的一体化布局,减少煤样传送环节;第二,实现入炉煤计量信息自动采集和传输,保证质量和价格信息的及时、准确;第三,实时掌握库存煤炭的分类分堆存放情况以及各堆场煤炭的矿别、量、质、价等关键信息,为掺烧和存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第四,在煤样采制、传输、存储、化验等过程中有效隔离人为因素,确保煤样的真实性、代表性;第五,通过建设燃料智能化管控中心将分散的燃料设备和业务环节进行集中管理。
谈及未来,汪平展望,远光软件希望通过燃料智能化系统建设,把分散的燃料生产设备与业务过程按业务流统一起来,结合无人值守和自动化生产线理念,建设一个设备智能化的集中管控系统,形成统一标准的业务管理体系。“远光软件已经实现从软件到硬件的大跨界,我们的行业边界还会继续扩展,不仅在电厂,还会进入煤炭、矿山等领域,重塑整个燃料管理价值链条。”
智能化应用论文 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智能化;发展
1.继电保护历史发展
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有四个阶段,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对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吸收、掌握了继电保护技术。60年代中期我国建成继电保护完整的研究系统,集研究、设计、制造、运行、教学等体系。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70年代后期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深层次研究。期间,部分高校和科研院依据不同原理,相继开发出不同样式的微机保护装置。80年代后期集成电路保护技术趋于成熟,逐步取代了晶体管保护。90年代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向智能化保护方向发展。
2.继电保护的智能化应用
由于微机继电保护性能良好,操作、维护简便,使得微机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深入人心。近年来微电子技术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高性能、低价位的CPU及一些外围元器件,先进的制造工艺可能生产除高性价比的继电保护设备。运算能力强大的CPU除了处理继电保护功能外,还可处理一些其他装置的任务。为此,有必要把RTU中的遥信和遥测加入,后来加入了遥控等功能。形成了将保护、测量、控制、通讯集一体的综合装置。
2.1 智能化的柱上开关及配电开关
除综合测控装置外,原来为手动操作的柱上开关及配电开关,受微机保护装置的引入,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应用的有两类。一类是FTU和柱上开关分离,各自独立工作,完成自身功能。另一类是将FTU与柱上开关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设备,一个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实现保护、测量、控制、通讯、开合等功能的智能化组合。
2.2 户外型测控装置的发展
除了上述FTU等装于户外的测控装置外,在电压等级较高的配电设备中也逐渐采用户外型装置或是就地安装的装置。采用户外型的目的是简化主控制室,减少电缆连接。在户外开关附近,采用就地安装的结构。
3.继电保护未来发展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一些基本的功能需要保护外,还应对数据存放、数据处理速度、通信能力、数据共享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必然是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控制、保护、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3.1 计算机化
自194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问世至今,计算机硬件持续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更新。微机保护的应用和发展在当前的运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在性能高,可靠性强的前提下,性价比又具有良好的优势。伴随着电力系统自身体系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更新速度较快以及用户对微机保护装置的综合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现在的微机保护还有一些缺陷。为应对这一现象,新型数字保护构思模式开始出现。力争为满足的当前应用中的多种需要而开辟新路。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成为发展趋势。
3.2 信息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网管理机制发生了转变,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频繁更新。具有多种功能并集成简便的内联网、互联网技术对电力系统的运营、管理残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此,在设计系统前期,考虑到集电网运行和电力营销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按信息的“分层、分类、分布”原则进行详细的设计,在该保护系统中采用了更为通用的、支持多种内部及外部联接的接口,继而保障最大程度地实现保护及其它相关信息的有效使用和共享。
3.3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前提下,保护装置应是一台高性能、功能丰富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以从网上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数据、故障信息进行提取,也可以通过网络将被它保护的元器件信息传输到网络中心或其他终端。所以,每个微机保护装置需要实现继电保护功能外,还能在无故障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完成测量、控制以及数据传输通讯。
3.4 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3.5 数据处理系统
保护系统所需的信息一经数据采集系统处理后,整个系统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近年来的应用实践使我们相信多CPU(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单片化配置将有利于满足各种保护的特殊要求。所谓多CPU或DSP的单片化设置就是利用多个功能强大的CPU(单片模式)通过特定的内部联接来完成系统的多功能,而其中的每个CPU则被用于实现某一保护原理或特定的功能。这种保护系统的配置方式既满足了系统对抗干扰能力的需求,又充分发挥了多CPU配置的资源优势,便于采用高级语言编程、用户使用与维护以及系统整体性能的优化。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胡志华,姚翠霞,张铭.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中信息管理技術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4).
[2]童时中,张锦华,马长山.模块化继电保护系统的构成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10).
[3]卢炯.小议信息管理技术在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中的广泛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7(1).
气田智能化建设应用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气田,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体系
1 引言
苏里格气田较为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生产特点给安全生产和管理造成了诸多困难,对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建设,苏里格气田的开发生产逐步实现了数字化,但如何将现有的生产监控信息用于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生产的自动优化、气藏管理的自动分析,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气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辅助决策作用,真正实现“让数据说话”、“听数字指挥”,成为苏里格气田智能化建设及管理的重点。
目前,苏里格气田已建立了数字化气井、数字化集气站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气井数据经自动采集后传输至集气站,集气站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至数字化管理平台,由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向集气站和气井发送远程控制指令,对气井和集气站实施远程控制。
2 气田智能化应用体系研究
以实现井站生产智能控制、生产组织智能管理、气田开发智能分析为目标,从前端、中端、后端三个层面实现气田智能化管理,其智能化应用体系架构如图1 所示。
前端智能化是通过优化智能开关井技术,提升场站数据分析及控制能力,完善气区工艺运行系统及公共环境监控措施,实现气井生产智能控制、场站运行自主管理、气区一体化监控。中端智能化是以数据二次应用为重点,建立以生产运行指挥与安全预警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对实时数据的计算分析,实现生产运行自动预警、业务流程自动跟踪与受控。后端智能化则是以趋势分析研究为重点,搭建气田开发技术分析专家库,利用海量的历史数据实现气井生产各项技术数据的自动计算与统计分析,为生产指挥及气藏研究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实现气田最终采收率与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3.1 前端智能化
3.1.1 智能化气井
智能化气井包括数据采集智能判断、生产智能控制、安全防范智能管理三方面。通过RTU、智能仪表、控制机构、视频设备等数据的自动分析,实现气井有效数据主动筛选、条件控制智能判断、安全防护自主管理的运行要求,由人工监测转变为自主管理。
(1) 气井生产控制智能化:建立单井电磁阀智能运行数据模型分析生产规律,可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对控制模式进行实时更新和完善,为间开井的高效管理提供有效方法和手段。
(2) 气井数据采集智能化:增加仪表异常值判断,增加数据存储功能,扩展监测端口,开发单井蓄电池监测模块,对单井电容电量进行检测,实现单井供电提前预警,确保单井通讯不间断。
(3) 井口安防智能化:开发了气井井口图像智能拍照功能,实现井场闯入触发拍照、存储并主动回传告警信息。
3.1.2 智能化集气站
完善生产运行数据的分析功能,实现生产异常信息自动提示,并对无人值守站的环境、视频安防进行有效监控,由人为监控转为系统自主联控和动态预警。
(1) 集气站生产预警智能化:建立集气站数据诊断模型,随着场站工况运行环境的变化,系统自动对生产状态做出判断,将要注意的事项及下一步操作流程自动呈现在监控人员面前,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分析提示。
(2) 集气站安全防范智能化:集气站增加温度、声音、火焰监测装置,并根据环境情况向相关人员提出预警措施,进一步提升无人值守区域安全防范能力。
3.1.3 智能化气区
通过分析管网压差、温度等数据信息,对生产区域进行环境监控并自主提示,辅助组织生产、冬防保温、防洪防汛等工作的开展,实现全厂管网运行管理。通过各站干管、气区集气支线综合监控,实现管网与集气站运行联动控制。另外,在路口监控和车牌识别的基础上,整合GPRS监控系统,实现车辆运行、道路状况及自然环境的一体化管理。智能化气区架构见图2。
3.2 中端智能化
基于实时生产数据,根据生产需求对关键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处理,从工艺运行、业务管理及“动状态”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研究。
3.2.1 系统运行智能诊断
建立完善的实时数据分析模型、生产运行诊断及自控系统运行诊断专家库,按照设定的时间自动对各项数据进行分离和诊断,并对故障进行分析评价,达到自控系统和生产运行的自动诊断、提示、预警的目的。
3.2.2 生产调度指令系统
结合两级平台实际业务交叉需求,实现工作任务和调度指令自动统计、自动分配、动态跟踪、闭环管理。建立完整的任务跟踪落实反馈的闭环结构,每周、每月自动统计近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建立业务程序规范数据库及任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一、二级平台联动操作,任务显示界面实时刷新,实现两级调度指令的无缝对接。
3.2.3“动态”集中受控管理
(1) 设备动态运行监控:设置各类设备重点参数运行范围,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报警并自动提示,同时对每项报警进行故障分析,提出故障产生原因及有效措施建议。
(2) 车辆动态监控:完善车辆运行动态资料及道路状况的收集和集成,实现车辆运行状态及时显示、超速报警、危险点提示及日志查询等功能,同时可根据每日车辆运行状态,为车辆调度提供调派建议。
(3) 污水罐动态监测:转变传统单一的污水液位监测,增加油水体积的动态预警功能,根据油水位分别计算出对应的油水体积,并设置报警限值。
3.3 后端智能化
将数据分析计算与气田开发技术相结合,搭建气田开发技术分析专家库,为技术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有效指导气田开发工作。
3.3.1 设备管理智能分析
通过对设备运行故障、备品配件消耗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形成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库,建立全厂设备电子档案,自动生成各类分析结果。自动计算每台设备的故障率,实现设备运行故障分析。记录每台设备的备件消耗数量,形成备件使用台账,分析统计每台设备每年运行维护成本。
3.3.2 工艺运行智能分析
将井、站及管网运行数据与工艺技术相结合,通过自动计算分析、工艺措施自动优选,具备排水采气措施优选、管网输送能力校核及药剂加注量自动优化等功能,实现气田工艺运行的智能化分析。
(1) 排水采气分析功能:将每项排水采气措施应用范围及积液井判断条件内嵌至数据库,根据生产报表系统自动筛选积液井,并根据不同的生产状态,自动选择相适应的排水采气措施。系统通过对单井生产数据的计算分析,自动生成排水采气工作制度,并建立排水采气动态分析库,对实施排水采气后气井的生产能力、压力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便于指导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2) 管网运行分析功能:通过对上下游压差及管线输送能力的分析计算,实现清管作业自动提示。根据集气支线输送气量、管径、管线上下游压力、温度等参数的监测分析,自动计算出每条集气支线在冬季运行中每天的甲醇注入量。自动校核干管输送能力,对已接近或达到最大输送能力的干管实现自动提示,为管网技术改造提供指导意见。
3.3.3 生产动态智能分析
通过对各类生产指标的计算、对比和分析,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气井中寻找生产规律,从而制定优化气井各类生产指标及技术措施。
(1) 实现气井生产状态自动分析:实现产量运行及压力运行分析两项功能,将实时数据库与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进行对接,实现不同统计方式下每口气井生产状态的自动分析。
(2) 实现气井生产指标的自动分析:在开井时率实现自动计算的基础上,增加对计算结果的分析统计,自动呈现气井非正常关井的数量、井号及原因;增加对问题井处置措施的分析提示;同时实现气井压降速率计算功能,自动生成每口单井压降速率,与开发指标进行自动对比,判断每口单井是否在计划稳产期内,实现对气井合理开发的智能预测。
(3) 生产管理指标的优化分析:实现气井精细管理模块中的间歇生产井功能,建立间歇井生产管理专家库,自动筛选间歇井,并根据每口间歇井生产特点,通过专家库进行分类对比,自动生成间歇井生产制度。
(4) 区块及单井产量预测:在气井精细管理模块中新增区块产能预测及单井最终产能预测两项功能,根据区块所辖单井开关井时间、开关井数、日产气量等基础数据的分析计算,实现对区块产量及单井最终产气量的预测及发布。
4 结语
苏里格气田智能化采用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提升了智能化应用效果。智能化是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为企业带来的不只是人工成本的减少、劳动强度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效率、安全生产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管控流程的优化和企业组织架构的变革。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应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应用将在油气田生产建设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扩展、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晓富.三相电动执行机构智能控制器的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2(02):39-40,43.
[2]铁锐.浅谈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之友,2010(06):40-41.
[3]程澜,罗建.智能化工业以太网故障诊断体系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12(04):31、33.
[4]穆铁奎,马建格.智能化钻井技术分析与发展趋势[J].电子测试,2013(05):107-108.
[5]谢贤平,韩孟微.矿井通风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J].云南冶金,2012(05):47-49.
[6]杨威.衢州电网智能化探索[D].浙江:浙江大学,2012.
[7]李国英,侯珂.数字油田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36,38.
[8]蔺胜利,滑晓辉,单鸿飞.玛河气田智能建设试点设想[J].中国信息界,2012(12):40-41.
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管理的应用 篇8
下面通过瑞特布线在大庆石油博物馆智能化布线系统 (以下简称大庆石油馆) 来对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 大庆石油馆采用非屏蔽智能化配线架 (包括铜缆与光缆) 作为水平线缆端接设备, 智能配线架是整个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基础设备, 是直接与最终用户进行交互的硬件设备, 如图1所示。
电子配线架相对于普通配线架的显著区别在于电子配线多了一块电路板和24个LED指示灯, 它们被用来收集跳线信息, 并根据软件发布的任务显示跳线导航信息, 直到用户进行跳线的插拔、调整。
其次, 大庆石油馆布线系统采用双配线架结构, 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系统采用ANSI/TIA/EIA 568B《商业建筑通信布线标准》推荐的交叉连接模式, 即水平一侧 (或垂直一侧) 的线缆和网络设备一侧的线缆分别端接在不同的配线架, 跳线的管理只在两侧配线架内实施。电子配线架智能布线系统采用智能型配线架和智能型跳线, 每个端口都包含电子信息。
再次, 信息收集与传输设备。大庆石油馆采用扫描仪和小型扫描仪对电子配线架的信息进行收集与转发, 并将信息转发到相应的配线架上, 如图2所示。
第四, 智能管理设备——主机, 主机作为智能管理系统的主控设备, 采用TCP/IP协议与管理工作站通讯, 具有自己的IP地址, 通过R485总线与扩展仪和扫描仪连接, 1200m的数据传输距离, 可以满足各种建筑环境, 如图3所示。
最后, 系统采用PatchView智能管理软件对整个布线系统进行管理, 整个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以上为整个智能布线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 下面就系统的管理功能进行简要的描述:
(1) 端口管理功能
实时监测端到端的网络连接情况, 并自动生成树状网络拓扑图, 并可以通过PV4E管理软件对整个链路进行查看, 当链路发生变化时可以根据事件的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 记录日志、弹出窗口、发送邮件、发送SMN等, 如果配备安全组件可以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如图5所示。
(2) 文档记录和适用性
◆提供基础设施和网络资产的可靠数据库;
◆生成相关报告文档, 包括基础设施、网络资产、布线系统, 包括走线槽、理线器、水平和主干线缆的所在位置;
◆支持信息安全及法律规定的格式 (需要Report CenterTM) 。
(3) 自动配置
◆支持全自动和100%准确的配置;
◆在数据中心环境下可自动为设备配置供电, 设定机柜中的空间位置;
◆支持用户自定义的策略。
(4) 故障管理
◆提供实时告警和有效排障工具。
(5) 资产管理
◆自动发现网络中IP设备并确定其物理位置;
◆优化网络资产管理和利用。 (6) 安全
◆通过设置安全链路, 监测接入网络设备的Mac地址, 确定是否为非法接入, 并通过与网管软件的接口, 控制数据的传输, 并产生报警信号;
◆有助于降低信息安全风险;
◆提供一系列高级安全特性。
1可扩展的应用信息
DashboardTM是最佳在线网络设施管理工具, 能不间断监视基础设施和所有在线网络设备, 包括配线架、交换机、服务器、PC、电话和打印机。
Report CenterTM可以报告各种意外情况, 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报告内容。所有的报告都能以多种格式导出, 也能够定期发布。
SiteBuilderTM能够从现有的许多Microsoft Excel表格中快速导入资产和连接情况的数据, 能够帮助用户以Microsoft Excel的输入速度来创建工作订单。
SiteProTM是先进的手持应用工具, 帮助用户在数据中心、通讯机房对网络层进行远程管理, 延展了管理范围。
光缆在建筑智能化领域的应用 篇9
1 光缆概述
光缆作为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传输介质, 从其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业内人士的青睐和关注。众所周知, 光缆本身的特性使得其在电信运营商、建筑智能化、长途干线配线网络和科研单位等领域广为采用, 且发挥出了充分的应用优势。
1.1 概念
光缆是由光导纤维和塑料管保护套管构成的一种综合性的线路结构, 光缆内由于不存在金、银、铜等金属, 一般都不存在回收价值。可以说, 光缆是光纤按照一定的构成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传输媒介, 其中应用优势极为广泛。
1.2 组成
在光缆制造中, 其通常包含有外部护套、光纤、塑料套管、塑料外皮等构成的。其中光纤是光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都分为三层, 其中中心高折射率的玻璃芯组成, 中间部分多为地折射率的硅酸玻璃薄层, 而最外层则是采用树脂涂层构成的。而塑料套管在应用中能够则是采用一些可燃性低、耐腐蚀的塑料结构构成的。
2 光缆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
以往的建筑工程中, 提起大型项目, 智能化专业工程是一个最为繁琐和复杂的工作体系, 其在施工中由于各个子系统复杂和繁琐, 且构成众多, 因此造成了在连接线路的布置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传统的施工中多是以铜缆作为主要的连接媒介, 然而一个高层建筑结构中往往都需要消耗上千米以上的各类铜缆, 这就造成了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和上升, 无形之中提高了施工成本, 同时也造成了施工按年度的增加, 更是造成铜资源的浪费。而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 随着铜资源的不断减少, 各类铜缆价格呈现出逐步走高的趋势。为此,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领域中, 光缆的应用深受业内人士的关注, 对于环节铜资源危机和紧缺矛盾极为有效。
由于光缆在应用的时候具备着稳定性能好、抗腐蚀能力高、耐高温、无静电和无辐射的优势, 其已成为现代化通信事业中最受欢迎和青睐的一环。最初, 光缆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在通信行业, 是信息化高速公路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石, 更是建筑结构智能化发展的保障依据。其应用要点通常都是从以下方面分析的:
2.1 光缆在综合布线系统中的应用
综合布线在建筑工程智能化施工中是一项极为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体系, 也是一个模块化和灵活性极高的工作环节。尤其是在近年来, 伴随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智能建筑的不断涌现, 人们对于建筑群内信息传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采取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措施和工作体系来保证信号的传输准确度和传输效率, 从而实现科学、合理的信号传输要求。一般来说, 在建筑工程不限重, 其系统主要包含有语音系统、网络数据系统、图像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和交换系统等多个环节。这些子系统和工作环节的相互促进和配合是整个智能化技术得以实现和发挥的关键, 更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业内人士关注的核心话题。可以这么说, 光缆在建筑工程综合布线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也是整个工程体系得以发展和实现的核心环节, 随着光缆技术的成熟, 建筑智能化布线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完善。
2.2 光缆在安全防范领域的应用
安全防范通常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和出入口管理等。
2.2.1 视频监控系统光缆的应用
视频监控是安全防范体系中的中心部分, 它通过图像直接显示监控现场的状况, 通常由前端摄像机、线路传输、矩阵控制、图像存储与显示等组成。在高层写字楼、医院、商场、车站、机场、工厂等大型建筑内, 摄像机数量非常多, 而这些摄像机一般需要敷设视频同轴线缆至监控机房, 如果线路太长, 还会影响图像质量, 这种情况则可选用光缆来传输图像和控制信息。以现今的技术, 单芯光纤可传输至少16路的视频信号, 一般设计时采用4芯以上的单模光缆, 光缆两端安装光端机 (收、发) 。这样大大减少了布线工作量, 图像质量也更有保障。此外, 在高校校园、平安城市、公路交通等领域, 通过网络化传输的数字视频控制方式也已陆续应用, 这样, 系统的传输部分就归入综合布线系统了[1]。
2.2.2 入侵报警系统光缆的应用
目前, 在周界的入侵报警方面采用最多的是主动型红外对射探测器, 通过输出开关量信号, 以铜缆传输其控制信号。但对于大型周界、不规则周界、复杂地形的周界, 采用红外对射探测器不仅安装困难、布线太长, 报警准确率也大受影响, 难以满足要求。此时, 可采用震动光缆来解决这一问题。震动光缆是利用外了界的振动、压力都会导致光缆形变, 瞬时光路的改变导致光缆中传输光信号发生改变这一原理进行报警的。系统由控制主机、震动光缆采集器、震动光缆、通信光缆、专用报警软件及输入输出信号模块组成。振动光缆采集器对振动传感光缆中光信号的变化进行探测, 然后对探测到的信号进行初步数据处理, 并将其传输给运算功能强大的计算机, 进行更为全面, 细致的处理。
2.3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
分布式光纤测温 (DTS) 产品最早是为了满足美国宇航局 (NASA) 下一代空天分机x-33的温度检测需求而设计的。1998年, 该产品通过了NASA高规格的技术要求标准。1999年, 产品被商业化并推向市场。至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产品遍布全球几十个国家, 为各种基于温度检测的场合提供了稳定、可靠和经济的解决方法。广泛用于城市地下管沟、地铁、隧道、大型工厂电缆沟等。一根光纤能够提供上万个测量点的信息, 安装快捷简便且成本不高。系统提供延光纤分布的实时温度信息, 并以图形方式直观的显示每个测量对象。与以往采用温湿度传感器等传统方式相比, 具有耐高温、抗腐蚀、抗电磁、无静电、无辐射干扰的特质和长寿命的优势[2]。
2.4 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系统中光缆的应用
近年来, 世界各国广泛研究、开发、利用CATV光纤, 同轴混合网 (HFC) 开展宽带综合业务, 有线电视不只是提供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 还提供交互式视频服务以及语音、数字传送服务。而在我国, 许多地区用户分配系统仍然采用同轴电缆完成传输任务。造成信号衰减偏大、线缆敷设量多、易受干扰等问题。
3 结论
综上所述, 采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 不仅节约了铜资源, 还可大大提升相关系统的性能、简化施工过程,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 光缆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吴达金.综合布线系统 (九) .第九讲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安装施工[J].邮电设计技术, 2000 (11) .[1]吴达金.综合布线系统 (九) .第九讲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安装施工[J].邮电设计技术, 2000 (11) .
蔬菜生产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篇10
1 建设内容
通过智能平台, 建立起蔬菜生产智能化的管理调控系统。包含以下10个系统:
1) 种植计划系统;
2) 种植监控系统;
3) 采摘控制系统;
4) 收购控制系统;
5) 加工控制系统;
6) 流通控制系统;
7) 销售系统;
8) 溯源系统;
9) 病虫害预警预报防治系统;
10) 安保系统。
2 实现绩效指标
2.1 技术指标
1) 系统设备可以连续工作, 无值守;
2) 一年内无需维护;
3) 各种数据稳定采集, 无干扰稳定传输;
4) 系统网络安全可靠;
5) 控制系统安全可靠;
6) 具有手机查询及外围设备控制功能;
7) 种植监控系统具有:
(1) 可靠性:系统故障时, 能够报警, 之后只要重新开启监控系统电源, 系统就会自动加载程序, 同时服务器的实时备份功能将自动启动, 自动从备份中加载程序, 恢复数据采集和传输工作。
(2) 操作性与维护性:系统运行后可以实现无人值守, 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p H值等多项参数可以实时在线记录, 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显示终端查询并可以以报表方式打印。系统定期提示对检测部件等进行维护, 只需作简单培训就可以进行系统及检测、运行部件的维护操作。
(3) 具备多路控制切换功能, 可实现无线监测和控制, 只需增加相应的测量传感器和输出控制设备, 充分发挥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潜力。
(4) 安全性:当控制系统或采集系统出现故障时, 应急系统可以保证喷滴灌等所有外围设备的开启, 保证设施大棚生产安全。
2.2 经济指标
1) 试点基地经济效益提高16%;
2) 试点基地整体能耗降低15~30%;
3) 试点基地生产管理数据完整, 对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3 系统构成及实现方式
3.1 十大系统
3.1.1 种植计划系统。
通过种植监控系统的数据、销售系统的数据、采摘系统的数据、基地设施等信息的分析及与农艺相结合, 对种植计划做出方向性指导意见;保障种植产品能够在市场价格最高点及时上市。
3.1.2 种植监控系统。
以分布式I/O为集成架构, 全集成自动化为目标, 并利用无线通信技术, 通过无线访问传感器设备采集数据;同时控制种植设备, 在充分理解蔬菜智能温室大棚生产农艺的基础上构建智能化管控网络系统;为种植提供最适宜的种植条件, 达到收获最大化。
3.1.3 采摘控制系统。
通过种植监控系统的数据、销售系统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 及时进行采摘并且按市场需求规格的要求进行采摘。为了提高整体收益, 做出决策指导意见。
3.1.4 收购控制系统。
通过RFID的建设, 对菜农发放菜农卡, 减少收购环节的人力成本, 加快收购速度。菜农通过菜农卡可以及时查到自己每次送菜的数量及各种不同规格品质的数量;菜农通过菜农卡领用农资、使用水电及设施等资源;菜农凭菜农卡进行结算, 大大加快了结算时间及减少结算环节的人力成本;做到菜农在基地内“一卡通用”。
3.1.5 加工控制系统。
智能化的加工控制系统, 使得切片的品质保持一致。根据销售系统要求及时按需生产;同时对销售系统数据分析, 找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切片规格进行生产, 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3.1.6 流通控制系统。
GPS定位技术与3G的运用, 使得流通环节的数据可以实时传输至基地服务器, 通过对流通数据的分析, 最优化流通配送路径及保证蔬菜的品质。
3.1.7 销售系统。
完成产品销售的同时收集市场信息, 为基地完善销售及生产计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3.1.8 溯源系统。
通过以上七大系统的建设, 可以做到蔬菜的溯源。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形式接入, 输入蔬菜上的编码就可以查到蔬菜的种植信息、生长信息以及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配送过程等。同时溯源系统的使用, 使得生产者可以在任何环节查询信息, 这些信息反之可以推进基地生产及市场的改进。
3.1.9 病虫害预报预警防治系统。
通过设置在大棚中的高清摄像机, 自动定期实时拍摄高清照片, 照片实时传送病虫害数据服务器, 并自动传输至技术人员的桌面计算机, 同时技术人员可以随时调用病虫害数据服务器中的原始高清照片, 经由计算机放大处理, 再经技术人员鉴定判断病虫发生阶段和防治措施, 鉴定结果进入病虫害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共享到互联网并及时通过手机发送预警预报信息, 为所有菜农实时提供病虫害信息。彻底解决备受病虫害情报监测与信息传递不及时问题的困扰。系统实现了病虫害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信息终端传递的即时化, 只要有虫害发生, 菜农只需几个小时时间就可通过手机接收到病虫害的准确情况和处置办法。该系统既为蔬菜生产保证良好条件, 提高蔬菜生产经济效益, 又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1.1 0 安保系统。
实现远程监控, 为安全保卫提供直观的视频图像;并且长期保存, 以备随时查询。
3.2 手机终端应用于生产管理全过程
3.2.1 短信应用。
(1) 短信查询。支持利用手机通过短信发送相应的查询指令进行实时查询当前传感器的各个参数, 并返回参数数值到手机;例如:在手机终端编辑“查询”发送至“139××××××××”进行参数查询。 (2) 短信控制。系统支持利用手机通过短信可以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行实时的控制执行器以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 并返回控制成功的提示信息。例如:在手机终端编辑“10010”发送至“139××××××××”进行停止喷滴灌。 (3) 故障反馈短信。另外系统若有故障发生, 将以短信方式实时返回故障参数值到手机。
3.2.2 终端C/S程序应用。
利用手机智能终端 (Windows Mobile6.0以上操作系统手机) 进行操作实时查询、控制执行器, 同时并回传响应参数到无线智能终端。通过手机智能终端能够实时的查询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参数值。同时可以主动控制系统。
3.2.3 服务器工作站的应用。
服务器工作站负责接收所有监测数据, 同时接收用户的手机终端访问。另外, 可以接收用户的短信请求, 并把用户需要的信息通过短信的方式发送的用户手中, 其具体功能如下:
1) 接收所有的监测节点数据。实时监控各个监测点, 若监测点的数据发生变化, 则按不同的采集设备产生记录。
2) 历史记录查阅 (列表、图形方式) 。以列表及图形方式实时的展示设备的历史记录情况。
3) 地图显示。利用地图实时显示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
4) 控制所有的生产设备。通过对监测节点数据的分析, 控制相应的生产设备。
5) 用户短信响应。接受用户的短信, 并将其作相应的监测记录后, 将短信的查询或者控制指令传递给控制系统。
6) 生产视频监控。通过红外高清变焦摄像机, 不分白天黑夜、全方位的监控生产过程 (同时还可以接入安保系统) 。
4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技术通过建立一套应用于蔬菜种植基地的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统, 改变了蔬菜的传统生产方式, 提升了蔬菜的种植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 可以带来诸多效益。
4.1 增产增收
在可自动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灌溉、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的温室大棚中, 每平方米一季可产番茄30~50kg, 黄瓜40kg, 相当于露地栽培产量5倍以上。其他各类蔬菜在这种环境下的产量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亩均产量可提高30%以上。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度, 按有机 (生态) 蔬菜标准生产的蔬菜, 在日益注重食品安全的当今社会, 市场销售价格可大幅提高50%以上至几倍, 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 亩均收益达5万左右, 是普通大棚收益的2~3倍,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4.2 节约能源
准确采集室温、叶温、地温、湿度、土壤含水量、溶液浓度、二氧化碳浓度、风向、风速以及蔬菜生长状况等参数, 并将大棚内温、光、水、肥、气等诸多因素综合直接协调到最佳状态, 据计算, 可有效节水、节肥和节药, 使整体能耗降低15~30%。
4.3 种类多样化
大棚生产环境的改善, 可以使得一些在此前的耕作条件下较难种植的蔬菜得以生长, 并为新品种蔬菜的培育提供更好的条件, 这有利于推广高附加值的蔬菜, 提升单位面积的蔬菜经济产值,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5 结论
建筑智能化设计在现代建筑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 现代建筑;智能化设计;安防
引言
杭州某地块商业金融用房整个工程用地14972m2,总建筑面积72517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7681m2,地上建筑面积44836m2。本文主要从布线系统设计,综合安防系统设计,建筑设备控制与管理系统设计三个方面阐述其智能化方面的应用。
一、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网络,它既能使语音、数据通信设备及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综合布线系统是信息社会各类通讯和交换的网络基础设施系统,成为现代化建筑必有的基础设施之一。
根据业主需求,商务办公区和商场用房的综合布线系统由运营商投资建设,设计时统一规划路由及桥架。针对商务办公区和商场用房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对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具体设计中作出如下规划:
1.结合各区域的具体功能,综合布线系统依据统一规划,同时又兼顾今后各进驻单位能够独立管理的原则进行设计。考虑到各进驻单位有独立管理的需求:
2.地下一层9#楼梯南侧工具间作为物业管理办公室,将地下一层9#楼梯旁弱电机房作为物业计算机房,同时兼具所有智能网信息点的汇聚管理作用。
3.商业区主要涉及到POS网信息点和外网信息点两部分,考虑到安全性的要求,这两部分网络采用VLAN划分逻辑隔离。由于商业区分隔尚不明确,现阶段设计根据建筑布置图、分区域设置CP箱的模式,方便今后商铺进驻后灵活的配线,暂按商场平面布置图约每3~4个铺位设置一个CP箱,每个CP箱内设置4个语音点和6个数据点。所以水平线缆汇聚到本楼层的商场专用弱电间内。将B1F“计算机、电信、有线电视机房”作为商场计算机房,商场部分所有信息点在此汇聚管理。商场计算机房预留光纤到物业计算机房,方便今后统一管理。
4.A座5-19F、B座5-10F办公区域的布线设计暂按图纸分隔布局在每个办公单元设置一个CP箱,每个CP箱内布置语音点4个、数据点4个、有线电视点1个、数字电视点1个、光纤点2组,水平部分由进驻单位在二次装修时自行建设,主干部分则会考虑由各进驻单位委托运营商进行建设。
二、综合安防系统设计
综合安全防范系统(SAS)又称安保自动化系统或安保系统,它的作用是防止没有授权的非法入侵,避免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是智能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安全防范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等既可独立运行,又可统一协调管理的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安防自动化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功能强大的技术防范体系,地块商业金融用房安全和管理的需要,配合人员管理,实现人防、物防与安防的统一与协调。
1.视频监控系统
经过比较和论证,采用TCP/IP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模式。多媒体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视频压缩技术与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已成熟,数字视频监控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代表了视频监控的发展趋势,从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架构即前端信号摄取(前端点位)、中间信号传输及后端信号还原处理(即位于控制室内的中央控制设备)结合本大厦的各种业态的实际情况分析采用优势数字视频监视系统。
2.入侵报警系统
本设计以总线报警方式,并结合TCP/IP网络传输协议的报警系统,总线报警方式具有线缆用量少、传输距离远、扩展接入方便等优势。从大厦入侵报警系统来说,目前设计同视频监控系统一样暂按公共物业、商场部分两套系统设计。后期大厦两种业态根据实际需求会有一定点位需要增加,而且可能会形成多个独立控制中心(和视频监控系统一致),本次设计的入侵报警系统只需要在弱电井增加防区扩展模块和水平布线,并通过报警主机设置成几个可独立操作及通讯的子系统。
3.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身份具有双面性:从安全性上划分为安全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使用性上又可划为分智能卡运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在考虑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网络架构和控制模式时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考虑。
出入口控制系统采用RS485与TCP/IP混合组网方式,系统采用分布式三层构架,即管理层—控制层—应用层结构,该结构既有RS485总线组网容易、造价低、软硬件丰富、添加节点方便快捷、数据传输可靠稳定、误码率较低及传输距离适中等优点;也有TCP/IP网络的系统规模不受限制、并具有通信距离远、速度快、通信质量非常稳定、不受外部环境干扰、方便更换管理中心位置、易实现网络控制和异地控制。
根据本大厦的现有资料并结合两种业态对门禁系统的需求,本次设计以大厦公共部分设计为主,通盘考虑大厦的两种业态对本系统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需求,必须满足两种种业态的后期门禁点位增加、系统控制模式的改变而不会对现有设计做成颠覆性的更改。
4.电子巡更系统
相对于安全防范的监控、报警、门禁子系统而言,电子巡更系统相对独立而自从一体,我方设计本系统时采用了无线非网络的目前主流模式,无线模式具有组网灵活、扩展方便易行,控制可变等优点。根据地块商业金融用房项目建筑结构分析和以往项目设计经验,综合安防系统增加无线对讲系统。
二、建筑设备控制与管理系统设计
楼宇自控系统是对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状况、能源使用和管理等实行自动监测、控制与管理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对各个子系统进行监视、控制、信息记录,实现分散节能控制和集中科学管理,为用户提供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为管理者提供方便的管理手段,从而减少建筑设备的能耗,延长设备寿命并降低管理成本。楼宇自控系统设计为两层网络架构:网络控制层、现场控制层。
1.网络控制层
网络控制层由管理服务器和网络控制器等设备组成;管理服务器处于楼宇自控系统的最高监视与管理层,它通过智能化专网连接网络控制器,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各机电子系统的集中监视与管理。支持浏览器访问,浏览器界面可以支持构架显示、窗口推出、动画和参数变量值动态显示,支持查询,实现带有口令验证的安全管理操作控制,也可以支持多媒体技术,应用视频、图像和音响等技术,使报警监视和设备管理图形界面生动直观。
网络控制器通过双绞线通讯网络连接各楼层的现场控制器,将各种机电设备的实时运行状况集成,其功能主要是实现网络匹配和信息传递,具有总线控制功能和提供WEB服务,可以通过BACnet、Modbus等开放协议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突破了传统的系统集成只能在管理服务器实施的局限性。
2.现场控制层
现场控制层网络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建筑内现场控制器之间的通讯,既可满足传送管理服务器下达指令的任务,又可及时向管理服务器反馈建筑设备的信息。同时,现场控制层网络还可在管理服务器故障时,继续按预定的程序工作,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使用。
七、结语
智能化GIS的特点及其应用 篇12
一、智能化GIS设备的概述
GIS组合电器作为作为变电站中的控制和保护的执行元件,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化GIS是将传感器检测设备和控制设备融入开关本体,把现代嵌入技术与开关机构融合到一体的集开关功能和自动检测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组合电器;具体分析其特点有:
1. 设备智能化。
大量地使用智能开关以及数字输出式光学传感器。而且利用高效率高保真的光纤进行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的通讯,并使用数字化的编码方式,使得每一次的采样值、状态量和控制指令等信息都实现智能化。
2. 设备数字化。
利用无线通讯来发送与接受模拟量、开关量和控制指令等信息,大大改善了传统的电缆指令传送方式传输效率低、失真的困扰。
3. 自动化管理。
所有的故障分析,机械维修与系统的操控都不再需要人工的操作,实现自动化。其信息的收集、输送、分析都是采用数字化自动进行的,具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自动化的特征。所以其信息的收集、输送、分析都是采用数字化自动进行的。
二、智能化GIS智能组件介绍
智能化高压开关设备整体上包括开关设备本体和智能组件。其本体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包括分合闸线圈电流传感器、电子式互感器、储能电机电流传感器、局部放电传感器、位移传感器、SF6气体状态传感器等)和操作机构。
1. 光学互感器。
互感器主要完成系统电流、电压及功率因数的测量,将测量结果通过DL/T860通信协议网络上传;并接收后台的指令完成高压开关设备的遥控。
光学互感器应用到智能化变电站中,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机构的分合闸时的线圈工作电流进行检测与记录,记录结果是根据线圈电流产生的波形参数来计算铁芯启动、运动和线圈通电时间。光学互感器的应用就能通过检测电流实现对铁芯有无卡滞的检测。这样可以更少时间解决问题。并且光学互感器还能利用检测到的电流反映出铁芯的活动过程,利用线圈工作电压推导出操作回路电压值的大小。
2. 开关控制器。
开关控制器接收测控装置和继电保护装置的控制指令,通过操动机构箱控制完成相应开关设备的分、合闸操作,并对开关设备相关参量进行测量,向测控装置返回控制状态。如断路器的行程和时间的监控对于断路器当前状态是否正常可以更好的掌控。断路器的分合时的电路和分合的次数的监控有利于计算出断路器的触头磨损情况的分析,如果出现磨损状况可以更早发现,更早解决。这些智能化的指令和报警使得技术人员对电网系统的运作有了更好的了解和控制。
三、智能化GIS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
在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的应用中,我国起步较晚,在变电站的数字化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还不能在各个智能变电站中发挥充分的作用。国内在智能化这方面的发展正式起步是在2001年到2004年,通过不懈的努力,一些电力公司按照IEC61850标准进行数字化试验建设,已经有了110KV、220KV以及500KV变电站,智能化变电站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成了我国以后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变电站必须具备以下三点才可以叫做真正的智能,即资源调控的自动化,设备故障维护和系统状况的及时反馈。也只有实现了以上三点,智能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变电站,否则反而增加了维护人员的作业难度和工作强度。
智能化GIS的优势相对于传统变电设施来讲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其研发和设备的组建、维护、更新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把智能化设计、组装、试验和安装形成标准化的程序和标准,每个环节都按照标准实施,那么在组装、试验和安装的应用过程中才能减少直至避免问题的产生。但是GIS设备具有优良的技术性能和占地面积少的特点,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输变电行业当中。
智能化GIS作为一种智能电网形势下出现的新型高压组合电器,其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完备性都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实现真正的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电网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智能化GIS必将成为未来一次设备的必然趋势,引领着智能一次设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亚,郑宝森.智能电网知识读本:智能变电站[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03.
【智能化应用论文】推荐阅读:
论单片机在智能化电子产品中的应用的论文07-04
智能手机应用05-08
智能应用控制发展05-16
智能计算应用研究07-23
智能电网的应用05-08
智能电容器应用05-25
智能交通系统应用06-30
多应用智能卡08-01
智能手机应用安全研究09-30
智能控制及应用10-07